搜索
楼主: hefeiddd

一个笨蛋的股指交易记录-------地狱级炒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5 05:06 | 显示全部楼层

【股票大作手操盘术】

第七章 三百万美元的盈利

追逐小规模的日内短线波动是不会有真正的利润的,只要你瞪大眼睛,就能看到预告重大运动即将到来的价格形态正在形成。维持自己的行情记录,对其中包含的真正价值充满信心,相信这些价值只等自己去挖掘。
前一章,我介绍了由于自己缺乏耐心等待时机而错过了一次重大机会,如果抓住这次机会,本来会捕获不俗的利润。现在,我应当描述一个成功的例子,这一回我耐心等待事态进一步发展,直到关键的心理时刻到来。
  1924年夏,小麦已经到达我所说的关键点,因此我入市买进,第一笔单子买进5百万蒲式耳。当时,小麦市场极为庞大,因此在执行这种规模的交易指令时,对价格并没有明显影响。我来告诉你,如果在某只股票上投入这种规模的指令,那相当于买进50,000股。
  就在这笔指令执行后,市场立即进入牛皮状态,并持续了数天,但是在这期间从没有跌到关键点之下。后来,市场再度开始上升,并且达到了比前一波高点高几美分的价位。从这个高点开始,出现了一个自然的回撤,有几天市场再度进入牛皮状态,最后,上涨的进程又恢复了。
  一旦市场向上穿越下一个关键点,我就发出指令再买进第二笔500万蒲式耳。这笔单子的平均成交价比关键点高1.5美分,在我看来,这一点清楚地表明,市场正为进入强势状态做好准备。何以见得呢?因为买入第二笔500万蒲式耳的过程比第一笔困难得多了。
  接下来一天,市场没有像第一笔头寸执行完后那样向下回撤,而是上涨了3美分,如果我对市场的分析是正确的话,这正是市场应有的表现。从此以后,小麦市场逐步展开了一轮名副其实的牛市行情。所谓牛市,我指的是市场将要开始长期上升运动,据我估计,它将要持续好几个月的时间。无论如何,我还是没有百分之百地认识到当前行情的全部潜力。后来,当我有了每蒲式耳25美分的利润之后,便清仓套现了--坐在一旁,眼睁睁看着市场在几天之内继续上涨了20多美分。
  此时此刻,我认识到自己已经铸成大错。为什么我要害怕失去那些我从来没有真正拥有过的东西呢?我太急于求成,太急于将账面利润转换成真正的现金了,本应更耐心一点,鼓起勇气把头寸持有到底。我知道,一旦时机成熟,市场到达某个关键点,就会向我发出危险信号,并给我留下充裕时间的。
  于是,我决定再次入市,重新买进的平均价位大约比第一个回合卖出的价位高了25美分。不过,现在我只有勇气投入一笔头寸,相当于我在第一个回合卖出数量的一半。还好,从此以后,我就一直持有这笔头寸,直到市场发出危险信号才罢手。
  1925年1月28日,五月小麦合约的成交价达到了每蒲式耳2.058美元的高价位。2月11日,市场回落到了1.775美元。就在小麦市场发生上述不俗上涨行情的同时,还有另一种商品,黑麦,它的上涨行情甚至比小麦行情还要壮观。不过,和小麦市场相比,黑麦市场非常小,因此一笔相对较小的买进指令就会导致价格快速上升。
  在上面介绍的操作过程中,我在市场上常常有巨额的投入。其他人也有不相上下的巨额投入。据传,有一位操作者曾经积聚了数百万蒲式耳小麦期货合约,同时还囤积了成千万蒲式耳的现货小麦,不仅如此,为了烘托、支撑他在小麦市场的头寸,他还囤积了巨额的现货黑麦。据说,此人有时还利用黑麦市场来支撑小麦市场,当小麦市场开始动摇的时候,他在黑麦市场下单买进,借此支撑小麦行情。
  如前面所说,比较之下,黑麦市场很小、广度很窄,只要执行一笔大额买进指令,立即就能引起一轮快速上涨,而后者不可避免地折射到小麦市场,作用十分显著。无论何时,只要有人采取这种做法,大众就会蜂拥买进小麦,结果小麦的成交价也进入了新高区域。
  这个过程一直顺利地持续着,直到主要的市场运动到达终点。当小麦市场向下回落的时候,黑麦市场也亦步亦趋地回落,从其1925年1月28日的最高点1.82美元,下跌到1.54美元,跌幅达28美分,与此同时小麦的回落幅度为28美分。5月2日,五月小麦回升到距离前期最高点3美分的位置,价格是2.02美元,但是黑麦并没有像小麦那样从下跌中强劲复苏,而是只能回升到1.70美元,此处比其前期最高点低12美分。
这段时间我一直密切注视着两个市场,上述反差令我受到强烈的震撼,我感觉有什么事情不对头了,因为在整个大牛市期间,黑麦总是必定领先小麦一步。现在,它不但没有领导谷物交易池里的上涨行情,自己反倒落后了。小麦已经恢复了这轮不正常回撤的绝大部分跌幅,而黑麦却做不到,大约落下了每蒲式耳12美分。这个动作完全不同于往常。
  于是我立即着手研究,目的是要确定黑麦没有和小麦同比例地向上收复失地的原因。原因很快就水落石出了。公众对小麦市场抱有极大兴趣,但是对黑麦市场并无兴趣。如果黑麦市场行情完全是一人所为,那么为什么突然之间,他就忽视了它呢?我的结论是,要么他不再对黑麦有任何兴趣,已经出货离场,要么由于他在两个市场同时卷入过深,已经没有余力进一步加码了。
  我当即认定,无论他是否还留在黑麦场内都没有区别,从市场角度看,两种可能性最终都会导致同样的结果,因此我立即动手检验自己的推论。
  黑麦市场的最新报买价是1.69美元,我决意查明黑麦市场的真实状况,就在黑麦市场发出卖出200,000蒲式耳的“市价指令”。当我发出指令的时候,小麦市场的报价是2.02美元。在指令完成之前,黑麦每蒲式耳下跌了3 美分,在指令完成后2分钟之内,又重新回到1.68美元。
  通过上述交易指令的执行情况,我发现该市场没有太多的买卖指令。然而,我还是不确定到底将要发生什么情况,因此我再次下达指令卖出第二笔200,000蒲式耳,结果大同小异--执行指令时,市场下跌了3美分,但是当指令完成后,市场仅仅回升了1美分,而没有达到先前2美分的幅度。
  我对自己对市场状况的分析还是心存疑虑,于是发出第三笔指令,再卖出200,000蒲式耳。开头还是一样--市场再次下跌,但是,事后却没有回升。市场下跌势头以成,因而继续下降。
  那就是我正在观察和等待的秘密警告信号。我自信地判断,如果某人在小麦市场上持有巨额头寸,却由于种种原因没有保护黑麦市场(他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我并不关心),那么他同样不会或者不能支撑小麦市场。于是,我立即下达“市价指令”,卖出5,000,000蒲式耳五月小麦。这笔单子的成交价从2.01美元卖到1.99美元。那一天晚上,小麦收市于1.97美元附近,黑麦收市于1.65美元。我很高兴,因为卖出指令最后成交的部分已经低于2.00美元,而2.00美元属于关键点,市场已经向下突破了这个关键点,我对自己的头寸觉得很有把握。自然,我绝不会对这笔交易有任何忧虑。
  几天过后,我买回了自己的黑麦头寸。当初卖出只是试验性的操作,目的是确定小麦市场的状态,结果这些头寸带来了250,000.00美元的利润。
  与此同时,我继续卖出小麦,直至累计卖空头寸达到了1千5百万蒲式耳。3月16日,五月小麦收市于1.64美元;第二天一早,利物浦市场的行情比美国行情的折合数额低3美分,如果折算成相应的美元价格,则将导致我们的市场开市于1.61美元附近。
  这时,我做了一件我的经验告诉我不该做的事,也就是在市场开盘之前下达指定价格的交易指令。然而,情绪的诱惑战胜了理智的判断,我发出指令在1.61美元买入5百万蒲式耳,这个价格比前一天的收市价低3美分。开盘时,成交价格的波动范围从1.61美元到1.54美元。我对自己说:“你明知故犯,活该这样的下场。”这一次还是人性本能压倒了直觉判断。我毫不怀疑,我的指令将会按照约定的价格1.61美元成交,也就是按照当天开盘价格区间的最高点买进。
  就这样,当我看到1.54美元的价格时,又发出另一份指令,买进5百万蒲式耳。马上,我就收到一份成交报告:“买进5百万蒲式耳五月小麦,成交价1.53美元。”
  我再次下达指令买进500万蒲式耳。不到一分钟,成交报告就来了。“买进5百万蒲式耳,成交价1.53美元,”我自然以为我的第三笔买进指令的成交价是1.53美元。随后,我要到了第一笔交易指令的成交报告。下面就是经纪商交给我的成交报告:
“向您报告,买进第一笔5百万蒲式耳,完成您的第一份指令。
  向您报告,买进第二笔5百万蒲式耳,完成您的第二份指令。
  以下是您第三份指令的成交报告:
350万蒲式耳,成交价153
  100万蒲式耳  153 0.125
  50万蒲式耳 153 0.25”
  当天的最低价是1.51美元,第二天小麦已经回到1.64美元。在我的经验里,这是我头一次收到这种性质的限价指令成交报告。我发出的指令是按照1.61美元的价格买进5百万蒲式耳--市场开盘价位于 1.61,并形成了从1.61至1.54美元的波动范围,最低点比我的报买价低7美分,这个差距意味着350,000.00美元的来去。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5 05:08 | 显示全部楼层

【股票大作手操盘术】

第八章 利弗莫尔市场要决

通过持续、密切研究多种多样的行情记录,我终于认识到,如果要对即将到来的重大运动形成正确的意见,时间要素是至关紧要的。于是,我浑身是劲,集中研究市场这方面的特性。
许多年来,我将自己的生活完全奉献给了投机事业。现在,我终于领悟到,股票市场没有任何新东西,价格运动一直重复进行,尽管不同股票的具体情况各有不同,但是它们的一般价格形态是完全一致的。
正如前面所说,我感受到一种迫切的需要,即采取适当的价格记录,使之成为预测价格运动的指南。我以极大的热情投入这项工作。后来,我开始努力寻求一个出发点,来帮助我预期未来市场运动。这并非易事。
现在回头来看往日这些初步尝试,就能理解为什么当时不能马上取得成果了。当时,我满脑子都是投机意识,我的目的是要制定一种策略,终日在市场里买进卖出,捕捉小规模的日内变动。这是不对的,幸亏我及时清醒地认识到这个错误。
  我继续维持自己的行情记录,对其中包含的真正价值充满信心,相信这些价值只等自己去挖掘。经过长期努力,其中的秘密终于展现出来。我的行情记录明白地告诉我,它们不会帮助我追逐小规模的日内波动。但是,只要我瞪大眼睛,就能看到预告重大运动即将到来的价格形态正在形成。
  从此以后,我决定抹去所有微小的运动。
  通过持续、密切研究多种多样的行情记录,我终于认识到,如果要对即将到来的重大运动形成正确的意见,时间要素是至关紧要的。于是,我浑身是劲,集中研究市场这方面的特性。我力图发现一种方法,来识别构成较小波动的成分。我意识到,即使市场处于明显趋势,其中也会包含许多小规模的振荡过程。过去它们令人混淆,但是,现在对我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了。
  我打算弄清楚自然的回撤行情或者自然的回升行情的初始阶段是由什么构成的。因此,我开始测算价格运动的幅度。起初,我计算的基本单位是一个点。这并不合适。后来是二个点,以此类推,直到最终得到结论,了解到构成自然的回撤行情或者自然的回升行情初始阶段的波动幅度。
  为了便于说明,我印制了一种特殊设计的表格纸,排列出不同的列,通过这样的安排来构成我所称的预期未来运动的地图。每一个股票的行情都占六列。其价格按照规定分别记录在每一列内。这六列的标题分别如下:
  第一列的标题是次级回升。
  第二列的标题是自然回升。
  第三列的标题是上升趋势。
  第四列的标题是下降趋势。
  第五列的标题是自然回撤。
  第六列的标题是次级回撤。
  如果把价格数据记录在上升趋势一栏,则用黑墨水填入。在其左面的两列里,都用铅笔填写。如果把价格数据记录在下降趋势一栏,则用红墨水填入。在其右侧的两列,也都用铅笔填写。
  这样一来,不论当我将价格数据记录到上升趋势一列,还是记录到下降趋势一列,都能够对当时的实际趋势形成强烈印象。把那些数据用墨水颜色明显地区分,就会对我说话。不论是红墨水还是黑墨水,一旦持续使用,就会明明白白地讲出一个故事。
  如果总是用铅笔记录行情,我就会意识到,现在记录的只不过是自然的振荡。(后面我将展示我的记录,请注意,书上用浅蓝色印刷的数字就是我在自己的表格上用铅笔记录的数字)。
  我断定,在某个股票价格达到30.00美元或更高的情况下,仅当市场从极端点开始回升或回落了大致6点的幅度之后,才能表明市场正在形成自然的回升过程或自然的回撤过程。这一轮回升行情或者回落行情并不意味着原先的市场趋势正在发生变化,只是表明市场正在经历一个自然的运动过程。市场趋势与回升或回落行情发生之前完全一致。
  请让我解释一下,我并不把单个股票的动作看作整个股票群趋势变化的标志。为了确认某个股票群的趋势已经明确改变,我通过该股票群中两个股票的动作组合来构成整个股票群的标志,这就是组合价格。也就是说,把这两个股票的价格运动结合起来,就可以得出我所谓的“组合价格”。我发现,单个股票有时候能够形成足够大的价格运动,大到足以写入记录表中上升趋势或下降趋势栏。但是,如果仅仅依赖这一个股票,就有卷入假信号的危险。将两个股票的运动结合起来,就能得到基本的保障。因此,趋势改变信号需要从组合价格变动上得到明确的验证。
现在让我来阐述这一组合价格方法。我将严格坚持以6点运动准则作为判断依据。你会注意到,在我下面列举的记录中,有时候美国钢铁的变化仅有比如5点,与此同时伯利恒钢铁的相应变化则可能有7点,在这种情况下,我也把美国钢铁的价格记录在相应栏目内。原因是,把两个股票的价格运动组合起来构成组合价格,两者之和达到了12点或更多,正是所需的合适幅度。
当运动幅度达到一个记录点时--也就是说两个股票平均都运动了6点时--从此之后,我便在同一列中接着记录此后任一天市场创造的新极端价格,换言之,在上升趋势的情况下,只要最新价格高于前一个记录便列入记录;在下降趋势的情况下,只要最新价格低于前一个记录便列入记录。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反向运动开始。当然,后面这个朝着相反方向的运动,也是基于同样的原则来认定的,即两个股票的反向运动幅度达到平均6点、组合价格达到合计12点的原则。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5 05:23 | 显示全部楼层

巴菲特:学投资很简单 愿意读书就行

“学习投资很简单,只要愿意读书就行了。我的工作是阅读。”

·想学习巴菲特,首先问问自己,你经常读书吗?

·巴菲特阅读最多的是企业的财务报告。“我阅读我所关注的公司年报,同时我也阅读它的竞争对手的年报,这些是我最主要的阅读材料”。

·巴菲特并不仅仅阅读上市公司年报这些公开披露信息,他从年报中发现感兴趣的公司后,会阅读非常多的相关书籍和资料,并且进行调查研究,寻找年报后面隐藏的真相:“我看待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大部分是不公开的)的态度,与我看待冰山一样(大部分隐藏在水面以下)。”

·巴菲特甚至认为成功的投资并不需要高等数学知识,“如果高等数学是必需的,我就得回去送报纸了,我从来没发现在投资中高等数学有什么作用”。

·“你不需要成为一个火箭专家。投资并非一个智商为160的人就能击败智商为130的人的游戏”。

·“要想成功地进行投资,你不需要懂得什么Beta值、有效市场、现代投资组合理论、期权定价或是新兴市场。事实上大家最好对这些东西一无所知。学习投资的学生们只需要接受两门课程的良好教育就足够了,一门是如何评估企业的价值,另一门是如何思考市场价格。”

·巴菲特推荐阅读的6本书:《证券分析》(格雷厄姆著),《聪明的投资者》(格雷厄姆著),《怎样选择成长股》(费舍尔著),《巴菲特致股东的信:股份公司教程》,《杰克·韦尔奇自传》(杰克·韦尔奇著),《赢》(杰克·韦尔奇著)。


看大师读书之一

编者按:已经有太多的书籍介绍研究巴菲特的投资策略。而且我们都在阅读关于巴菲特如何投资的书。那么“股神”巴菲特本人又是如何读书的呢?让他最受启发的投资书籍是什么?他推荐的投资书籍是什么?至今我们还很少看到介绍巴菲特如何读书的文章,相信很多读者对此充满了好奇心,在此,我们请曾写过4本关于巴菲特投资策略书籍的刘建位先生带给读者答案。

刘建位

巴菲特是这样概括他的日常工作:“我的工作是阅读”。 可见巴菲特对阅读是多么重视。

巴菲特大量阅读与上市公司业务与财务相关的书籍和资料,在此基础上才非常审慎地作出投资判断。巴菲特以他研究GEICO保险公司为例解释阅读对于投资的重要性:“我阅读了许多资料。我在图书馆待到最晚时间才离开。……我从BESTS(一家保险评级服务机构)开始阅读了许多保险公司的资料,还阅读了一些相关的书籍和公司年度报告。我一有机会就与保险业专家以及保险公司经理们进行沟通”。

当然巴菲特阅读最多的是企业的财务报告。“我阅读我所关注的公司年报,同时我也阅读它的竞争对手的年报,这些是我最主要的阅读材料”。

但巴菲特并不仅仅阅读上市公司年报这些公开披露信息,他从年报中发现感兴趣的公司后,会阅读非常多的相关书籍和资料,并且进行调查研究,寻找年报后面隐藏的真相:“我看待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大部分是不公开的)的态度,与我看待冰山一样(大部分隐藏在水面以下)。”

巴菲特这样解释他如何把阅读和调研结合在一起的:“你可以选择一些尽管你对其财务状况并非十分了解但你对其产品非常熟悉的公司。然后找到这家公司的大量年报,以及最近5到10年间所有关于这家公司的文章,深入钻研,让你自己沉浸于其中。当你读完这些材料之后,问问自己:我还有什么地方不知道却必须知道的东西?很多年前,我经常四处奔走,对这家公司的竞争对手、雇员等相关方面进行访谈。……我一直不停地打听询问有关情况。这是一个调查的过程,就像一个新闻记者采访那样。最后你想写出一个故事。一些公司故事容易写出来,但一些公司的故事很难写出来,我们在投资中寻找的是那些故事容易写出来的公司。”

在1999年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查理·芒格说:“我认为我和巴菲特从一些非常优秀的财经书籍和杂志中学习到的东西比其他渠道要多得多。我认为,没有大量的广泛阅读,你根本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成功投资者”。

可见,巴菲特的投资成功秘诀是大量阅读加调查研究。大量阅读是掌握大量相关信息,调查研究是实事求是,而大量阅读是基础和前提。

你想学习巴菲特,首先问问自己,你经常读书吗?

下面向您介绍一下巴菲特推荐阅读的十大书籍。

有许多读者来信问应该阅读什么投资著作?我经常以巴菲特本人的话来回答:

“要想成功地进行投资,你不需要懂得什么Beta值、有效市场、现代投资组合理论、期权定价或是新兴市场。事实上大家最好对这些东西一无所知。当然我的这种看法与大多数商学院的主流观点有着根本的不同,这些商学院的金融课程主要就是那些东西。我们认为,学习投资的学生们只需要接受两门课程的良好教育就足够了,一门是如何评估企业的价值,另一门是如何思考市场价格。”

“由于价值非常简单,所以没有教授愿意教授它。如果你已经取得博士学位,而且用很多年学习运用数学模型进行复杂的计算,然后你再来学习价值投资,这就好像一个基督徒去神学院学习,却发现只要懂得十诫就足够了。”

巴菲特对商学院的教育体系提出了尖锐批评:“商学院非常重视复杂的模式,却忽视了简单的模式,但是,简单的模式却往往更有效”。巴菲特甚至认为成功的投资并不需要高等数学知识,“如果高等数学是必需的,我就得回去送报纸了,我从来没发现在投资中高等数学有什么作用”。“你不需要成为一个火箭专家。投资并非一个智商为160的人就能击败智商为130的人的游戏”。

正如巴菲特所说,学习投资很简单,只要愿意读书就行了。

当然巴菲特阅读的不仅仅是格雷厄姆一个人的著作“如果我只学习格雷厄姆一个人的思想,就不会像今天这么富有。”

那么巴菲特推荐投资者阅读的书籍有哪些呢?

给大家列一份巴菲特推荐阅读的书籍作为新年礼物吧。

1、《证券分析》(格雷厄姆著)。格雷厄姆的经典名著,专业投资者必读之书,巴菲特认为每一个投资者都应该阅读此书十遍以上。

2、《聪明的投资者》(格雷厄姆著)。格雷厄姆专门为业余投资者所著,巴菲特称之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投资著作”。

3、《怎样选择成长股》(费舍尔著)。巴菲特称自己的投资策略是“85%的格雷厄姆和15%的费舍尔”。他说:“运用费舍尔的技巧,可以了解这一行……有助于做出一个聪明的投资决定”。

4、《巴菲特致股东的信:股份公司教程》。本书搜集整理了20多年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中的精华段落,巴菲特认为此书是整理其投资哲学的一流工作。

5、《杰克·韦尔奇自传》(杰克·韦尔奇著)世界第一CEO自传。本书英文版2001年9月11日出版,立即在Amazon销售排行榜上名列第5。这本书稿酬高达700万美元,被全球翘首以待的经理人奉为“CEO的圣经”。韦尔奇是管理界中的“老虎”伍兹,在本书中首次透露管理秘诀:在短短20年间如何将通用电气从世界第十位提升到第二位,市场资本增长30多倍,达到4500亿美元,以及他的成长岁月、成功经历和经营理念。这本自传是他退休前的最后一个大动作。巴菲特是这样推荐这本书的:“杰克是管理界的老虎伍兹,所有CEO都想效仿他。他们虽然赶不上他,但是如果仔细聆听他所说的话,就能更接近他一些。”

6、《赢》(杰克·韦尔奇著)。巴菲特的话“有了《赢》,再也不需要其他管理著作了”,这种说法虽然显得夸张,但是也证明了本书的分量。《赢》这类书籍,包括下面要介绍的《女总裁告诉你》,《影响力》都是以观点结合实例的方法叙述,如果你想在短时间内掌握其中的技巧,那么你只需要抄写下书中所有粗体标题,因为那些都是作者对各种事例的总结,所以厚厚的一本书,也不过是围绕这些内容展开。但如果你认为这便是本书精华,那么你就错了,书中那些真实的实例以及作者的人生经验才是这类图书的卖点。技巧谁都可以掌握,但是经历却人人不同,如果你愿意花时间阅读书中的每一个例子,相信你会得到更多宝贵的东西。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5 05:24 | 显示全部楼层

怎样发现老鼠仓

挖“老鼠仓:
  为了能顺利实现坐庄,市场中的一些主力庄家在临拉升股票前,往往会提前将一些消息通知相关的个人和机构,也有部分操盘手会将消息透露给亲朋好友,使他们在第二天早上集合竞价时,于极低的价格或跌停板处填买单,然后在竞价时或盘中瞬间把股价打下去,使预埋的买单得以成交。这个过程持续时间很短,为了避免被其他人低价成交,往往以散户来不及反应的速度迅速把股价恢复到正常的交易通道里。表现在k线形态上是留下一根长长的下影线,有时候也会在开盘的时候就出现大幅跳低开盘的现象,然后在盘中形成大阳线走势形态。,对于这类不属于机构本身的,是通过一定关系来实现低价位成交的仓位,俗称:“老鼠仓”,投资者短线及时跟进往往会有一段快速的利润空间。  
      
 技术特征:

  1、以全天最低价和全天均价(个股成交额/个股成交量)相比,当最低价低于全天均价10%以上时,可以确认K线基本形态成立。

  2、这种K线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长下影线,另一种是大幅跳低开盘形成的长阳线。

  3、这种K线的出现背景是该上市公司并没有遭遇特大实质性利空,股价走势大多处于低位徘徊或温和上涨中,盘中的瞬间暴跌没有任何预兆。瞬间暴跌结束后股价迅速恢复原有走势,暴跌不会产生丝毫负面影响。

  4、“老鼠仓”的K线形态一般出现在股价即将拉升之际,而且,在这种K线形成后的一段时间里,股价会表现出良好走势。

  风险防范:

  这种K线形态的短线操作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为了防止主力资金为了出货而故意表现出“老鼠仓”形的K线形态,还需要采取以下的研判方法:

  1、为了分清主力是否有出货的企图,可以采用当天涨幅作为筛选工具,判别主力是否急于拉升。经过测算当涨幅达到1.2%以上时最佳,这是主力急于拉升股价。

  2、为了辨别主力是否有出货的空间。使用均线系统作为判断工具,“老鼠仓”形的K线形态成立当天的最低价要比5天移动平均价低7.9%。

  3、为了判断主力是否有出货的量能,必须参考成交量。如果在上冲过程中量能放的过大过快,就要当心主力是否在出货,如果量能处于温和状态,那么,“老鼠仓”形的K线走势的最后一个技术条件也成立了。

    总结这三个公式一般成功率大概为55%-57%左右,大家可以测试一下。比较适合波段操作,请设好止损位,请不要用于抄底。

  什么是老鼠仓?

  北京大学教授宋国青有一个堪称经典解释。老鼠仓是指庄家在用公有资金在拉升股价之前,先用自己个人(机构负责人,操盘手及其亲属,关系户)的资金在低位建仓,待用公有资金拉升到高位后个人仓位率先卖出获利,当然,最后亏损的是公家资金。

    大家都知道,中国股市的特色就是无庄不成股,而老鼠仓就存在于这些大大小小的庄股当中。券商是庄股中的主力队员,利用自身具有融资的天然优势,从社会各方面融入大量资金坐庄拉升股票。坐庄本来是为了赚钱盈利的,但券商坐庄很少有真正赚钱的,原因就在于券商把股票拉升后,大量底部埋仓的老鼠仓蜂拥出货,券商又在高位接盘。这样的结果就是券商亏损累累,老鼠仓赚个钵满盆满。这便是当今券商被掏空的主要形式。

    这个解释应该更容易理解:

  为了能顺利实现坐庄,市场中的一些主力庄家在临拉升股票前,往往会提前将一些消息通知相关的个人和机构,也有部分操盘手会将消息透露给亲朋好友,使他们在第二天早上集合竞价时,于极低的价格或跌停板处填买单,然后在竞价时或盘中瞬间把股价打下去,使预埋的买单得以成交。这个过程持续时间很短,为了避免被其他人低价成交,往往以散户来不及反应的速度迅速把股价恢复到正常的交易通道里。表现在k线形态上是留下一根长长的下影线,有时候也会在开盘的时候就出现大幅跳低开盘的现象,然后在盘中形成大阳线走势形态。,对于这类不属于机构本身的,是通过一定关系来实现低价位成交的仓位,俗称:“老鼠仓”,投资者短线及时跟进往往会有一段快速的利润空间。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5 05:25 | 显示全部楼层

<<通向金融王国的自由之路>>

译者序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证券市场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上市公司和上市品种不断扩大.广大公众(包括机构投资者)也得到了广阔的投资空间,增加了投资的渠道和投资的机会。但我国的投资者大多数仍是不成熟的投资者,盲目投资、亏本套牢者甚多。市场上与投资相关的书籍虽多,大多也只是教你一两招入市技巧罢了,投资者还是会迷路。要想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投资者。就需要一本比较完整,系统地介绍投资的书。
    本书就是一本十分适合投资者的书。本书具有很好的系统性和独创性。作者撒普先生在国际上被公认为是交易心理学方面排名第一的大师,有15年的交易商和投资者顾问经验。他还开设了一门专业顶级交易函授课程,该课程已经培养出了很多国际上知名的优秀交易商。此书是他15年交易商指导生涯和长期函授课程的心得,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能真正帮你成为专业的、成功的交易商或投资者。
此书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章)提出了如何自我发现.在市场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重点讨论了从心理上可能影响你交易的一些偏向,这些偏向对交易的成功非常关键,却很少为人重视。这些心理方面的偏向在其他书上也很少有所涉及。第3章专门针对如何自我评估和交易目标的确定设计了很多问题,让你充分地对自己有所了解。
第二部分(4~6章)讨论了系统开发的一些模型,告诉你变易和市场系统背后隐藏的一些很重要的理念,并且还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期望收益(多次交易之后,每l美元所冒的风险可以得到的回报),以及如何围绕期望收益设计交易系统,而不只是一个具有高可靠性的系统。
第三部分(7~13章)讲述了一个完整交易系统的各个部分.包括设置、入市技巧、止损离市策略、获利离市,以及本书最重要的专题之一的头寸调整。头寸调整在整个交易过程中告诉你任一时刻该持有多大的头寸,如何用头寸调整的变量连续设计出最佳利润来。货币管理在系统开发中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却很少有书提到这方面的内容,因此投资者对此也很少有所了解。本书专门用了一章(第12章)的内容介绍货币管理(书中作者把它叫做“头寸调整”)。
    本书比较适合具有一定理论基础,想在证券交易市场(主要是股票和期货交易)中一展身手的投资者;对于那些有一定经验的投资者和交易商来说.它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材。并且撒普先生还给了我们免费在他的网站训练投资技术、开发系统、设计目标的机会。一步步按照撒普先生在书中教你的方法去实践,你一定能成为一个成功的投资者或交易商。
    作者在本书中用了一些非常绝妙的比喻.比如对圣杯系统的追求、捉球的比喻和打雪仗的比喻等,这些比喻贯穿全书,使一些比较深奥难懂的东西变得生动形象并且易于理解,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本书不仅是作者实践经验、教学和研究的心血结晶。也收入了世界上投资界很多专家的心得和体会,实在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前  言

    很多客户都让我不要把某些部分写进这本书里,他们带着警告的口吻告诉我说:“你泄漏的东西太多了。”但是我的工作是训练那些交易商和投资者们以达到他们事业的颠峰。为了做到这一点,任何可以利用的工具都是很重要的,因为很多文献中都存在着大量的错误信息。任何一个普通的人都可能一直是误入歧途的。
    大多错误信息并不都是有意设置的,有时是人们自己愿意被引入歧途。他们经常地问一些错误的问题,因此那些通过提供给别人他们想要的答案的销售信息都得到了报酬。举个例子来说:市场下一步将会有什么行为?
我现在应该买进什么?
我有xyz的股票.你认为它们将会升值吗? (如果你认为不会的话,他们就会继续向另外 一些人征求意见.直到找到一个与他们有同样意见的人。)
告诉我怎样才能进入市场并且在大多时候是“正确”的。
    1997年4月.我在德国召开了一个为期两天的专题讨论会。临近会议结束时,我给了那些参加者们一个选择:或者他们做一个有关自我怠工的练习,这是他们都会用到的,或者他们也可以问我问题。他们在应该做什么上做了一番表决。猜一下他们问我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撒普博士,你认为美国的股票市场在1997年的后期将会怎样?”这个问题是完全没有理会到我在过去的两天内是如何费了那么多劲儿跟他们解释这种问题是不重要的这个事实。
    当人们把问题从该买“什么”转移到该“怎样”买对.他们仍然问了一些错误的问题。现在就变成了类似如下的一些问题:为了使大多数时候都是正确的,我应该在入市的时候采用一些什么样的准则?
    回答这种问题需要涉及到一个很大的行业。很多热门的投资书里都塞满了一些作者所认为的至少有80%的可靠性或者有希望得到大收益的入市策略。—张图片看上去好像比1000字还要值钱,因此每个策略都伴随着一张市场刚刚抛空时的图片。这种“最佳案例”的图片能够动摇很多人的意志,从而卖出大量的书。
在1995年的一个投资会议上,一位在期货市场上很有声望的演讲者谈到了他的高可靠性的入市信号。在他详细讲解该做些什么的时候,整个房间里都挤满了人。在讲话快结束时,有个人举手问了一个问题:“请问你是怎样离市的呢?”他的回答很幽默:“你想知道我所有的秘密,是吗?”
在大约一年之后的另一次会议上,一个重要的演讲者在600人前做了一次长达一个小时的关于高可靠性入市技巧的报告。每个人都十分热心地在倾听每一个字。在关于离市方面,除了讲到了你应该保持最小损失并且高度关注你的货币管理之外,其他的什么都没有提到。讲话之后,人们是如此兴奋地认为这种高可靠性的入市技巧就是答案,以至于这位特殊的演讲者仅仅在大约半个小时内就售出了价值1万美元的书。
在同一个会议上,另一个演讲者谈到了货币管理,它是决定一个人利润的关键因素。有30人听了这个报告,并且只有大约4个人买了这本有关这个特定话题的书。人们倾向于被那些不会起作用的东西所吸引,这是人的天性。在这本书里.你将会了解到这种现象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对此该做些什么。
这类故事可以一个会议接着一个会议地讲。每个人都会涌向关于高可靠性入市信号的报告前,却只有不到l%的人能学到一些有意义的东西。然而,特别介绍那些对实际挣钱最重要的因素的报告却只会有很少的人出席。
甚至处理有关市场的软件产品也有同样的这种内置的偏向。一般地,这些产品都装载了一些能够帮你完美地理解市场为什么在过去是那样的指标。它们为什么不是那样的呢?那些指标是根据相同的过去的数据形成的,并且被用来预测价恪。如果对期货也能如此操作的话,那么这个软件就是极好的了。然而,事实却是你无法用这种方式来预测价格。但是确实有一大堆软件都销售得很好。
我有超过15年的训练交易商的经验。我曾经与世界上一些顶级的交易商和投资者们一起工作,并且完成了对各种各样交易商和投资者们的上千种心理评价。凭我的背景和经验,我在这本书里装满了可以真正帮你提高作为一个交易商或投资者的业绩的各种信息。
    在研究期间,很多我自己对市场的信念已经被粉碎了。我预计你们关于交易和市场的最神圣的信念,或者甚至你们自己对自己的信念,也将会在看完这本书之后被粉碎。原因是:只有关注真正起作用的东西,你才能学会关于市场的真正的“秘密”。如果你的注意力放在了其他东西上,则是不可能找到任何秘密的。然而,这本书仅仅包含了我个人的信念和观点。以开明的思想来研究这本书的内容,就可以在不断获利的能力上有一个大的飞跃。
    我把这本书分成了三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自我发掘和让你自己移到一个可以进行市场研究的位置上。其中有一章讲了关于成功交易的本质,一章是关于判断力的启发性思维,还有一章是关于你的个人目标的设定。我有意把这一部分设置得比较短.使你不至于认为是我不给你们可能是你所以为的系统开发专题的“精髓”部分而没有耐心跟着我。然而,这些内容对你的成功来说却是很关键的。
    第二部分安排了关于系统开发的一些模型。它包含了隐藏在交易和市场系统背后的一些概念,我请了好多不同的专家来写这些概念的章节部分。第二部分也涉及到了期望收益,它是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的关键理念之一。很少有人(甚至是那些经常在市场里转的人)知道期望收益到底是什么意思。更不用说会有人知道围绕期望收益设计系统的含意了。因此,你可能会发觉仔细地学这一部分是很重要的。
第三部分包含了系统的各个不同部分。包括计划、入市或者时机选择技术、止损离市、获利离市,以及本书中最重要的一章之一,也就是头寸调整。对还未提到的其他重要的话题,我也写了概括性的一章。

范&S226;K&S226;撒普博士
1998年6月





译者序
前言
第一部分 成功最重要的因素:你
第1章 关于圣怀的神话
           1.1 圣杯的喻意
           1.2 对交易来说真正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1.3 模拟市场天才
           1.4 总结
第2章 判断力上的偏向:掌握市场对大多数人来说为什么如此困难
           2.l 影响交易系统开发的一些偏向
              2.1.1 表象偏向
              2.1.2 可靠性偏向
              2.1.3 彩票偏向
              2.1.4 小数字定律偏向
              2.1.5 保守主义偏向
              2.1.6 随机偏向
              2.1.7 理解需要偏向
           2.2 影响你测试交易系统的一些偏向
              2.2.1自由度偏向
              2.2.2 事后错误偏向
              2.2.3 保护不够偏向
           2.3 影响系统交易的一些偏向
              2.3.1 赌徒谬论偏向
              2.3.2 获利时保守及亏损时冒险偏向
              2.3.3“当前交易或者投资必须是成功的”偏向
           2.4 总结
第3章 设定你的目标
           3.1 设定目标是系统工作的主要部分
           3.2 汤姆.巴索与目标
              3.2.1 自我评估
              3.2.2 确定你的目标
              3.2.3 交易观念
           3.3 设定你自己的目标
第二部分 使你的系统理念化
  第四章 开发系统的步骤
           4.1 列出清单
           4.2 培养开放的观念来收集市场信息
           4.3 确定目标
           4.4 确定交易的时间架构
           4.5 在一定的时间架构内确定最好的历史性移动并注意那些移动的共同点
           4.6 移动背后的理念是什么以及怎样才能客观地测度你的理念
           4.7 加入止损和交易成本
           4.8 加入实现获利的离市并且确定期望收益
           4.9 寻找大回报交易
           4.10 用头寸调整来优化
           4.11 确定如何提高系统
           4.12 最糟糕的情形一一精神计划
第5章 选择一个有用的理念
           5.1 走势跟踪
           5.2 基本面分析
           5.3 季节性走势
           5.4 差价法
           5.5 套利
           5.6 神经系统网络
           5.7 万物皆有序
              5.7.1 人类行为有一个周期
              5.7.2 物质系统在可预知的模式中影响人类行为
              5.7.3 宇宙有一种神秘的数学秩序
              5.7.4 小结
           5.8 总结
第6章 理解期望收益和成功交易的其他关键因素
           6.1 成功投资的六个关键因素
           6.2 打雪仗的比喻
           6.3 在放大镜下观察期望收益
           6.4 期望收益和R乘数
           6.5 期望收益在市场中的应用
           6.6 利用期望收益来评估不同的系统
              6.6.1 弗雷德的系统
              6.6.2 埃塞尔的系统
           6.7 对如何使用期望收益的回顾

第三部分 理解系统中的关键部分
第7章 设置的利用
           7.1 入市的四个步骤
              7.1.1 市场选择
              7.1.2 市场方向
              7.1.3 设置条件
              7.1.4 市场时机选择
           7.2 潜随市场的设置
              7.2.1“失败-测试”设置
              7.2.2 顶点反转或耗尽模式设置
              7.2.3 回撤设置
           7.3 过滤与设置
              7.3.1 时间过滤
              7.3.2 价格数据序列
              7.3.3 基本面分析数据
              7.3.4 成交量数据
              7.3.5 综合数据
              7.3.6 波动性
              7.3.7 商业基本面分析
              7.3.8 管理信息
           7.4 一些著名系统使用的设置
              7.4.1 股票市场设置
              7.4.2 期货市场设
           7.5 总结
第8章 入市或市场时机选择
           8.1 努力击败随机市场
           8.2 常见的入市技术
              8.2.1 渠道突破
              8.2.2 基于图表的视觉入市
              8.2.3 模式
              8.2.4 准确预测
              8.2.5 波动性突破
              8.2.6定向移动和平均定向移动
              8.2.7 移动平均和适应型移动平均
              8.2.8 振动器和推测学
           8.3 设计你自己的入市信号
           8.4 对常见系统中使用的入市技术的评价
              8.4.1 对股市系统的回顾
              8.4.2 对期货市场系统的回顾
           8.5 总结
第9章 知道该在什么时候收手:如何保护你的资本
           9.1 止损的作用
              9.1.1 超出噪音
              9.1.2 最大不利偏移
              9.1.3 紧密止损
           9.2 使用有意义的止损
              9.2.1 资金止损
              9.2.2 百分比回撤
              9.2.3 波动性止损
              9.2.4 DeV止损
              9.2.5 渠道突破和移动平均止损
              9.2.6 支撑和阻挡止损
              9.2.7 时间止损
              9.2.8 自由决定止损和心理止损
           9.3 总结:保存资本
           9.4 常见系统使用的止损
              9.4.1 股市系统
              9.4.2 期货市场系统
第10章 怎样获利
          10.1 获利离市其后的目的
              10.1.1 会产生亏损但能减小起始风险的离市
              10.1.2 使利润最大化的离市
          10.1.3 防止返回太多利润的离市
          1O.1.4 心理离市
          10.2 只使用你自己的止损和利润目标
          10.3 简单性和多重离市
          1O.4 什么该避开
          10.5 总结
          10.6 常见系统使用的离市策略
              10.6.1 股市系统
              10.6.2 期货市场系统
第11章 机会和成本因素
          11.1 可以采用的几种途径
              11.1.1 抱着大R乘数目标的长期走势跟踪
              11.1.2  40%可靠性和2:1风险回报率的标准长期走势跟踪者
              11.1.3 高可能性、低R乘数的交易
              11.1.4 每次交易都能得到买价和卖价优势的市场制造者却经常会被市场一扫而空
          11.2 影响机会的因素
          11.3 交易机会的成本
              11.3.1 寻找低佣金
              11.3.2 执行成本
              11.3.3 税收成本
              11.3.4 心理成本
          11.4 总结
第12章 头寸调整
          12.1 头寸调整策略
          12.2 模型1:每固定金额一个单位
          12.3 模型2:股票交易中的等价值单元
          12.4 模型3:风险百分比模型
          12.5 模型4:波动性百分比模型
          12.6 模型小结
          12.7 头寸调整影响效果的例子
          12.8 总结
          12.9 其他系统使用的头寸调整
              12.9.1 股市模型
              12.9.2 期货市场模型
第13章 结论
附录A 推荐读物(略)
附录B 关键词汇表(略)



“大多数投资者都相信有一个通向市场的魔术般的规则。他们还相信肯定有一小部分人知道这个规则就是那些从市场上获得了大笔财膏的人。因此这些人一直努力想揭开这个秘密从而变得同样富有。但是只有少数人知道去哪里寻找,因为答案在他们最不可能想到的地方....”
                                                                                        ——范.K.撒普博士

    书中充满了各种可以真正帮助所有交易商和投资者充分提高收益的信息。
&O1548;      不利于良好系统开发的心理偏向。
&O1548;      帮你正确预测市场中突破点的独创性理念。
&O1548;      期望收益和头寸调整。
&O1548;      凡沃伦.巴菲特到佩里.考夫曼的股票和期货交易模型。
&O1548;      利用头寸调整创造最佳收益。
&O1548;      免费供你无风险实习新的交易技能、开发计划,甚至与其它交易商竞争的网站。


作者简介
    范&S226;K&S226;撒普(Van K Tharp)博士曾经做过15年的交易商和投资者顾问、井且在这期间研究了4000位以上的交易商。他在国际上被公认为首屈一指的心理学家及交易商和投资者的导师。撒普博士是一位很受欢迎的演说家,为世界各地的大银行和交易公司开设了很多函授课程井多次举办了研讨会。他的成果包括一部五卷的函授课程教材、一个设计用来评估交易商优势和弱点的测试系统、八种不同的三日短训班、关于系统和心理的每月时事通讯以及无数业界刊物中的文章等。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5 05:27 | 显示全部楼层

<<通向金融王国的自由之路>> 第1章 关于圣杯的神话

第一部分 成功都重要的因素:你

本书的目标是双重的:

    1.帮你找到“圣杯”的秘密。

    2.帮你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成功的交易系统

    实现这两个目标有一个很关键的假设,就是你在你的业绩表现中是最重要的因素。杰克·施瓦格(Jack schwager)在采访了.世界上的一些顶级交易商并把那些内容写入了两本书之后,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他们的成功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他们每个人都有一个适合自己的交易系统。我想把这个假设要深入一步:除非你对自己有一定的了解,否则你无法没计一个适合你的系统。

    因此.本书的第一部分涉及的就是关于自我发掘和把你自己移动到一个可以进行市场研究的位置上。我安排了一章关于成功交易的心理本质的内容,也就是圣杯究竟指的是什么一章是关于判断力的启发性思维;还有一章是关于如何设计你的个人目标。



第1章  关于圣杯的神话



只有沿着英雄们的足迹,才能找到上帝。尽管我们可能曾经认为在这条路上会发现一些可憎的事情。在我们以为会毁灭其他人的地方却可能毁灭自己  以为自已是在向外脱离的时候,却可能正越陷越深,以为自己是独自一人的地方,却可能是与整个世界在一起。——约瑟夫·坎贝尔  (Joseph Campbell)



     让我告诉你一个有关市场的秘密。你可以通过买进那些跌幅超过一天正常价格变动幅度的证券而赚一大笔钱。这就是所谓的“波动性突破”。有一个交易商就是因为做波动性赚了上百万而出名的,你同样也可以做到!并且可以赚到一大笔钱。下面就告诉你怎么做。

    首先,观察昨天的价格变动范围。如果昨天和前天的价格变动幅度之间有一个差值的话,那么就把这个差值加到昨天的变动幅度上,这就是所谓的“真实变动幅度”。现在,假设昨天的真实变动幅度为40%,用其衡量今天的价格,那么上限值就是你买进的信号,下限值则是你抛出的信号(例如卖空)。如果你恰巧遇到这两个价格中的任何一个,那么如果明天你进入市场的话,就会有80%的盈利机会。长此以往,你就可以挣到一大笔钱。

    这种特殊的方法听起来是不是很有意思?确实,它也同样吸引了成千的投机分子和投资者。这种方法确实有一定的真实性可言.它可以作为在市场上挣钱的一个基本依据,当然决不是像成功的魔法那样的秘密。但是人们若相信这个建议的话,很可能就会破产,因为它只是一种合理方法的一部分。比如说.它并没有告诉你:

  ·如果市场与你背道而驰,该怎样保护你的资产?

  ·如何或者什么时候才能获得利润,

  ·当你得到了一个信号后该买进或者卖出多少份额?

  ·这个方法是为哪个市场设计的,或者说它是否对所有的市场都起作用?

    最重要的是,你必须问一下自己,什么时候会把所有这些事项都整理起来,这个方法是否适台你?它是不是你有能力交易的东西。它是否与你的投资目标相吻合?它是不是与你的个性相符?

    本书的目的是想帮助那些交易商和投资者更多地了解自己,设计一个适合他们自己的个性和目标的方法,从而可以挣更多的钱,本书是为交易商而写的,同样也是为投资者而写的,因为他们两者都希望能在市场上赚钱。交易商一般都喜欢一种更中性的途径,既愿意买空也愿意卖空。而相比之下.投资者就倾向于寻找一种可以购买后长期持有的投资方式。两者都希望能找到一个可以引导他们做出决策的魔术般的系统.也就是所谓的圣杯系统。

    在通往寻找市场中可获得的利润的途中一般都会发现另一条路。事实上,一般的交易商和投资者,在准备投资时通常都要经过一种进化型的过程。他首先被可以赚一大笔钱的想法所吸吸引。可能有一些经纪人告诉他一种方法.对他说如果他去市场里转转的活可以挣多少钱。这里就有一个我在北卡罗莱那的收音机广告中听到的类似于此的内容:

你知道真正的财富是如何年要年地来的吗?这完全归功于农业部门,因为人们必须要吃东西。当你想到最近的天气时,可能想到会有短缺现象发生,也就是说粮食可能会涨价。这时仅仅是5000美元的投资也能够控制一大批粮售。如果粮食的价格真如你所料的那样上涨了几美分,那么你就可以赚一小笔钱了。当然,这种建议也是有风险的。人们确实会亏损。但是如果我所说的是正确的话,想一下你可以赚到多少钱?



    一旦一个交易商第一次拿出了5000美元,他就已经上钩了。即使他全部都损失了,在很多情形下也就是如此,他仍然会持有这种信念,就是“我可以在市场里挣到大钱。希拉里·克林顿不就是把1000美元变成了1000000美元吗?既然她可以做到,我当然也可以做到。”结果,我们的投资者们就会花大量的时间努力去找一个人来告诉他该买进什么和卖出什么,以及帮他确定最紧迫的前景将会是怎样的,

    我没有听说过有谁是因为听从其他人的意见而不断地赚了钱的,不管是听经纪人的建议还是投资顾问的。如果有例外的话.可能就是那些自从1982年起就听从某些人的建议而买进了一些绩优股并一直持有的人。即使是这种特定的情形也可能非常戏剧性地改变,并且十分之快。也有一些其他的例外,但实在是很少。一般说来,很多人都是要么亏损他们的全部资产要么就是大受挫折从而退出。

    少数人奇迹般地转变到了另一种状态,就是“告诉我该怎么做”突然间.他们发疯般地去寻找一个可以使他们赚大钱的魔术方法。这就是大多数人所称的“对圣杯的寻找”。在搜寻过程中,交易商们找寻着一切能够给他们提供未透漏的财富的东西,因为这些东西可以为他们解开万物的秘密。一般地.他们会去参加大量的研讨会并且学会各种各样的方法,比如:

    我这儿有一张类似椅子的图形。它在一个密集的范围内至少有6个矩形条,而之后的第7条看起来就像是要冲出这个密集范围。注意它是不是很像张朝左的椅子?看一下这张图,如果这个椅子图形发生的话.将会有什么发生?市场正好急速上升。这里还有另一个例子。还是那样简单。这里有一张图显示了我在过去的10年内用这个椅子图形获取了多少利润。看看这个,我仅仅投资了10000美元,就获得了每年92000美元的利润。

    然而,当那些典型的投资者努力想用这个椅子图形去赚钱时.那10 000美元的投资一般都会变成一笔巨大的损失。在本书的后半部分你将会知道造成这些损失的原因。然而,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投资者只是简单地在寻找另一种系统。这种过程可能会一直进行下去,直到我们的投资者们不是破产、放弃,就是真正地知道了圣杯这个隐喻背后的意义。

1.1 圣杯的喻意

在交易圈里,你可以很经常地听到这句话:“她在寻找圣杯。”就是说她正在寻找能够使她致富的魔法一般的市场秘密,这个秘密法则就是所有市场的基础。但是不是真的有这样一个秘密呢?是的,确实有一个!有意思的是,当你真正理解了这个圣杯的喻意时,就能够知道在市场中赚钱的秘密了。

有几本关于圣杯喻意的书。。很少有人读过关于圣杯的传奇,但大多数西方人却能够立即认识到对这个圣杯的寻求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些学者们把这种寻求解释成是类似于从种族仇恨到寻找永驻青春之术的任何东西。另外一些学者则把这个圣杯的寻求当做是一种对完美主义的寻求、启迪、统一,甚至是与上帝直接沟通的追求。如果把投资者们对圣杯的寻求框定在以上这些追求里的话,那么这个寻求就有了一种全新的意义。

大多数投资者相信有一个通向市场的魔术般的顺序。他们还相信肯定有一小部分人知道这个顺序.就是那些从市场上获得了大笔财富的人。因此,这些人就一直在努力地想揭开这个秘密,从而他们也同样可以变得很富有。但是只有少数人知道去哪里寻找,因为答案在他们最不可能想到的地方。

当你越来越理解本书时,就会真正地知道在市场中赚钱的秘密。而且当这个秘密被你揭开后,就会开始明白寻求圣杯的真正意义了。


一个更加有意思的关于圣杯的传说来自于天堂上上帝和撒旦之间的一场战争。当时那个圣杯就被一些中立的天使放在冲突两方的正中。因此这个圣杯代表了一对对立方之间的

精神上的通道.比如说利润和损失。这块土地,或者说至少是所考虑的这块领地就变成了一块废地。约瑟夫·坎贝尔声称这块废地象征着我们大部分人过的不真实的生活。很多人所做的只是其他人做的东西,跟随大流,别人告诉我们该怎样做就怎么做。因此,废地表示我们没有勇气去过我们自己想要的生活。从而这个圣杯就成了过一个人自己想要的生活的象征.也就是人类灵魂根本潜能的实现。

作为一个投资者.如果你随着大流,就可能在较长一段时期内赚一笔钱,但总的说来,你很可能是会输的。实际上,投资者们是通过独立思考并与众不同而赚到钱的。举个例子来说,很多投资者经常向其他人寻求一些建议,包括他们的邻居。然而,钱是通过培养你自已的想法并依据一种适合你的方法去做而赚来的。大多数投资者们都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就是希望他们的每次交易都是正确的,因此他们找到了一些非常流行的入市技巧,觉得自己能够控制市场了,比方说,你可以要求市场在你进入前完全执行你的叫牌。然而实际的钱财是通过英明的离市来实现的,它允许交易商酌情止损并从中获利。这就要求交易者与市场的行为完全一致。总的说来,人们通过发掘自己,达到他们的潜能.并且与市场步调一致.从而赚到钱。


可能有成千上万种有用的交易系统。但很多人在给了他们这样一个系统时却并不会追随它。为什么不呢?那是因为那个系统并不适合他们。成功交易的一个秘密就是找一个适合你的系统,事实上,杰克·施瓦格在采访了大量的“市场奇才”并写了两本书后.总结到,所有成功的交易商的最重要的特点是,他们找到了一个适合他们的系统或者方法。因此.追寻圣怀的部分秘密就是让自己是独特的,并走你自己的路.也就是找到真正适台你的东西。但这样离圣杯这个喻意还是远得很。


生命从利润和损失之间的中间位置出发,既不畏惧亏损也不期望利润。生命就是生命,就好像圣杯所象征的那样。然而,当人类逐渐发展了自我意识后,恐惧和贪婪也就同时出现。但是当你抛掉贪婪时.或者由缺乏所引起的恐惧也一并抛掉,就可以达到与所有人的一种特殊的统一。而这就是那些伟大的交易商和投资者涌现出来的地方。

约瑟夫·坎贝尔,一个伟大的学者和神话学方面的著名专家,曾经说过: 假设草说。“行了,好家忧.你这样不停地被砍倒生长还有什么用呢?”但是,它们还是会继续不停地生长。这是小草精神的支柱,这也是圣杯形象的喻意,也是永不枯竭的喷泉的源头。这个源头根本就不管一旦它形成后会有什么发生。


有一个关于圣杯的神话是以这样一句短诗开始的:“每个举动都会产生好的和罪恶的结果。”因此生活中每个举动都会有正面的和负面的结果,也就是利润和损失吧。我们能做的最多就是两者都接受,同时学会走向光明的一面。


考虑一下这些对于一个作为投资者或交易商的你来说意味着什么。你是在玩生命这个游戏。有些时候你会赢.有些时候你会输,因此既有正面的结果也有负面的结果。想要两者都接受,你需要找到内心中可以这样做到的一个特殊的位置。从这个有利位置来说,输和赢的机会均等。那个隐喻对我来说就是圣杯的真正的秘密。

如果你还没有找到你心中的这个位置.那么让你去接受失败是很困难的。而如果你不能接受负面结果,就永远不会成为一个成功的交易商。很多成功的交易商一般只是在少于半数的交易中赚钱。如果你不能接受失败.你就不会在已经知道了自己是错了时还能想到要退出来。小额亏损很可能就会变成巨大的亏损更重要的是,如果你不能接受亏损会发生这个事实的话,你就不能接受这样一个好的交易系统,这个系统在长期说来能赚一大笔钱,但很有可能在60%的对间里都会是输钱的

1.2 对交易来说真正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几乎每个我所遇到过的成功的投资者都已经真正认识到了这个圣杯隐喻的教训.就是市场上的成功来自于自我的控制,这对投资者来说是一个根本的转变。自我的控制并不是很难达到的,但是对大部分人来说,意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却是此较难的。比如说,大多数投资者都相信市场是一个制造牺牲品的有生命实体。如果你相信这句活,那么这句话对你来说就是真的。但是市场并不制造牺牲品,是投资者们自己将自己变成了牺牲品。每个交易商都自己控制自己的命运。在没有理解这个重要的原则的情况下,或者只是下意识地认识到,一个交易商是不可能成功的。


让我们看一下一些事实:

l
很多成功的币场专业人员通过控制风险来达到成功。风险控制与我们天赋的偏好倾向相反。风险控制需要极大的自我控制能力。

l
很多成功的投机者只有35%~50%的成功率,他们的成功并不是因为他们能够很好地预测价格,而是因为他们的有利润的交易头寸远远超出了亏损头寸。这也需要极大的自我控制能力。

l
很多成功的保守派投资者可以说是一些矛盾体。他们做其他人都害怕做的事情.他们都有很大的耐心并且愿意等待对他们来说合适的时机。这同样需要极大的自我控制能力。

l
成功的投资看重自我控制胜过任何其他的因素。这是通向成功交易的第一步,那些置身于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人最终将能够获得成功。


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研究一下这个成功交易的关键因素:自我控制。当我谈论到成功的重要因素时,就需要提到三个典型的领域:心理学,货币管理,就是头寸调整,以及系统开发。大多数人都强调系统开发,却没有认识到其他两个主题的重要性。更精明的人提出三个方面都是重要的,但心理方面是最重要的.大概占60%,头寸调整是第二重要的,大概占30%,而系统开发是最不重要的,只占10%。这就是图1.1所示的。这些人认为自我控制只是属于心理状态这部分。


Ed Seykota
有一次告诉我,他曾经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教过一门为期10周的关于交易的大学课程。第一周他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教他们交易的基础信息方面。第二周他在课上讲了道氏10~20天移动平均交叉系统。然而.他却需要花剩下的8周课的时间去说服他们,让他们去使用他教的这个系统,使他们足以愿意接受它所可能产生的亏损并亲自去进行操作而其实这个亏损是任何—个成功的交易系统都会有的。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认为,交易百分之百是属于心理学的东西,而且这个心理学还包括了头寸调整和系统开发。理由很简单:我们是人类,并不是机器人。为完成任何一种行为,我们必须用大脑进行信息加工。行为对设计和执行一个交易系统来说都是必需的。如果想要复制任何一种行为.必须知道组成这个行为的部分。这就是模拟科学开始兴起的原因。



1.3 模拟市场天才


可能你有过这样的经历:你参加了一个向你们解释他成功秘诀的投资专家的研讨会。比如说.我刚刚跟你们讲过的世界上最伟大的交易商之一的Ed seykota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上的一节关于交易的课。他花了2周的时间教了他们一个在当时可以使他们变得十分富有的方法.然后却花了8周时间说服他们,让他们愿意去应用那个方法。


就像那些课上的人一样,你也很可能对你参加的那个研讨会上的专家所做的演讲及他提供的技巧印象非常深刻、在你离开那个研讨会时.你可能信心百倍地认为你也可以用他的方法致富,很不幸的是,在你努力想把他的秘诀变成现实时,你可能会发现你并不比参加那个研讨会之前英明多少。有些东西并不起作用或不知道为什么你就是不能把你学到的应用起来,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是你并不是像那位专家一样来构建你的想法、他的智力结构,也就是他的思维方式,是他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当其他人告诉你他们是怎么通往市场时.他们可能只是肤浅地告诉你他们实际是怎么做的。这并不是他们有心要欺骗你,实际上.他们只是真的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东西的本质要素是什么。甚至即使他们知道,也可能在把信息传递给别人时遇到因难。这可能会使你自认为自己肯定有某种特殊的“天赋”或者类似的天分,从而使你能在市场中成功。结果很多人就会变得灰心丧气并且退出市场,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并不具有那种天分。但是天分是可以教会的。

我相信,如果某一样东西至少有两个人可以做好的话,那么这个技巧就可以教给大家。在过去的20多年里,模拟科学就像地下运动一样出现了。这个运动是由理查德·班德勒(Richard Bandler)和约翰·格林德(John Gtinder)一起开发的一个叫做神经语言程式(NeuroLinguislic Programming,NLP)的技术引发的。

关于NLP的专题讨论会一般只谈论蕴含于模拟过程中的技术发展,比如,如果我要做一个专题讨论会的话,我一般只讲自己开发的对顶级交易商和投资者们模拟的模型。然而,如果你参加了足够多的关于NLP的课.就会开始了解模拟过程的本身是什么。

我已经模拟了交易和投资的三个主要方面,现在又已经是在对第四个方面进行模拟的过程中了。我所开发的第一个模型由两部分组成:怎样成为一个伟大的交易商和投资者,以及怎样掌握市场。本质上说来,开发这样一个模型,必须先与许多伟大的交易商和投资者们一起工作,看看他们做的东西有些什么共同点。如果你试图只模拟某一个人,你就会发现许多只有那个人特有的特性,并可能在模拟过程中失败、但是如果你模拟许多伟大的交易商和投资者们的共同特征,你就能找到决定他们成功的真正重要的东西。

例如.在我第一次询问我的模拟对象们他们是怎么做的时候,他们都告诉了我他们的方法。在采访问了大约50个交易商后.我发现他们的方法论没有一个是相同的。结果我总结出,他们的方法所包含的秘诀就是“低风险观点”、因此,所有这些交易商们共同具有的因素之一是找到低风险这个想法的能力。我将会在第2章定义低风险观点的概念。
一旦你发现了他们行为共同的要素后,就需要去发现每个共同任务的真正要素。使他们能够掌握市场的信念是什么,他们是怎么会想到这一些.因而能够有效地执行这些任务的?
决定你是否成功地开发了一个正确的模型的最后一步,是把这个模型教给其他人,并测定你是否得到了相同的结果。我所开发的交易模型是我的顶级业绩交易函授课程的一部分。[1]我们也在这个顶级业绩交易研讨会上讲授这个模型,并且已经成功地训练出了一些令人惊讶的成功的交易商.从而验证了这个模型。
我开发的第二个模型是伟大的交易商和投资者们是怎样学会他们的技能并怎样进行研究的。大多数人认为这是交易的非心理学部分。令人吃惊的是找到并开发一个适台他们的系统的任务纯粹是一个精神上的任务。大多数人都有厌恶将这个任务完成好的倾向。事实上,我发现一个人若治疗性的工作做得越多,要开发一个系统就会越简单。
寻找正确的交易系统的主要任务之一是深入发掘你自己,从而设计一个对你自己起作用的系统。但是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并且一旦你深入发现了自己后.又怎样才能知道什么对你是会起作用的呢?这些都是我们所要解释的主题的一部分。
我所开发的第三个模型是一个伟大的交易商在整个交易中是怎样管理他们的货币或者决定他们的头寸大小的。货币管理的主题是每个伟大的交易商都会谈及的主题。甚至还有一些关于货币管理的书.但大多部只谈论货币管理的其中一个结果,比如风险控制或者获得最优利润,而并不是主题本身货币管理本质上说来是系统中决定你头寸大小的那部分,这就回答了整个交易过程中的“多少”这个问题。在本书的后边部分。为了消除可能引起的与“货币管理”这个术浯的混淆,我选择了把这个主题叫做“头寸调整”

再一次地.大多数人由于他们的一些心理偏见必然的会依据头寸调整去做所有错误的事情。举个例子,当我在写这部分时我正在亚洲的八个城市做旅行演讲。在每个城市.可以很清楚地说大多数听众是不知道头寸调整的重要性的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部是公共机构的交易者但是大多数却连他们正在交易的钱有多少都不知道,很多人也不知道在不丢掉他们工作的情况下,他们可以亏损多少,相应地,他们也无从知道怎样充分地决定他们的头寸应该是多大或多小。

因此,我让我的听众们玩了一个游戏来阐明头寸调整的重要性。即使这样.也没有人问我“撒普博士,依据你的头寸调整方法,在我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做呢?”然而.如果他们问这样的问题并得到一个正确的答寨,几乎对他们每一个人来说都可以在他们的交易中迈进一大步,你将会在本书中学到头寸调整的关键因素,因为这是系统开发的根本部分。

最后一个模型我还在进行中,尽管我们对财富的获得这个专题的理解已经足够召开一些极好的讨论会。大多数人都有的一个偏向是事实上他们并没有足够的钱去持有哪怕一个带有低风险想法的头寸,这个偏向也使他们不能够进行充分的头寸调整。结果,我构思了一些能帮他们在不属于交易的其他行业中获取财富的专题会,事实再一次说明,大多数人在心理方面看上去好像会极其兴奋地去做所有错误的事情。

获得财富的其中一个原则是把你能获得复利的权限抛到一边。例如,如果某个20岁的人每天都放一个美元到一个只付15%和息的免税账户.那么在临近退休时他已经是好几次成为一个百万富翁了。然而,美国的平均家庭都有周转的信用卡债务,就是说平均家庭部有复利的权限在对他们起反作用。据估计,大约有6500万美国家庭.也就是大约2亿人口有周转的信用卡债务,数额达每个家庭7000美元之多。他们在这个债务上付了有18%的利息,因此当然是有复利在对他们起反作用了。
然而,财富这个话题与本书的主题还是有些不同的,但我认为,让你们知道这本书是从一些理解所有这些重要主题(特别是所包含的心理问题)的人的角度来写的非常重要。

1.4 总结

在找到“圣杯”的精髓之前,投资者和交易商们一般都会经历两个阶段。第一,他们需要找到这样一个人来确切地告诉他“应该在市场中买进什么或卖出什么。第二,寻找这样一个人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如果这两步都没有成功,剩下的少数存活者就会移到最后一个阶段,就是把他们置入到一个能够找到适合他们的交易系统的精神状态中。

“圣杯”并不是像很多人所相信的那样,是市场关键因素的某些魔法来源。根据约瑟夫·坎贝尔这样的学者的说法,“圣杯”隐喻的所有意义就是发现你自己,同样地,市场中这把揭示利润的钥匙的“圣杯”,其所有意义也是找到你自己。

为了揭示“圣杯”,你需要赏识自己思考的能力并让自已与众不同。人们通过发现自己.达到他们的潜能,并与市场保持一致,因而能够跟随市场大流而获得时富。

与自己保持一致意味着找到你内心的平和点.意思是找到一个利润和亏损的平衡点,圣杯并不是一个魔术交易系统,它是一种内心的挣扎,一旦你发现了这一点,并且解决了这个挣扎,你就可以找到一个对你有用的交易系统。

一旦你达到了心中可以这样做到的一个位置后.你就明白了本书的关键:(1)退出对于利润和亏损的重要性;(2)对资产进行头寸调整的重要性:(3)让它起作用的指令的重要性。
我已经模拟了在市场中获取财富的四个关键因索:(1)交易过程;(2)进行交易研究的过程;(3)进行头寸调整的过程;(4)逐渐富有的过程所有这四个过程都是心理上的。这就再次阐明了对市场中“圣杯”的寻找是你内心中的一次旅程为了完成这个旅程.你必须明白这个概念.在你未掌握内心中的自我挣扎之前,会一直与市场和系统有一个外在的挣扎这是寻找你自己的圣杯交易系统的关键。


[ 本帖最后由 hefeiddd 于 2007-11-15 05:32 编辑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5 05:33 | 显示全部楼层

<<通向金融王国的自由之路>> 第2章

第2章 判断力上的偏向:掌握市场对大多数人来说为什么如此困难



    一般说来,我们都是用自己对市场的信念进行交易,一旦我们决定了这些信念之后就很难再有改变这样,当我们在运作市场时。会自以为是在考虑所有可以利用的信息。其实不然,从选择性理解方面来说.我们的信念很可能排除了最有用的信息。

                                                                                       范·K·撒普博士



    现在你已经知道了对圣杯系统的寻找其实是一种自我的寻找。这一章将让你了解什么东西可能会妨碍你,开始意识到什么东西会妨碍你是第一步,当你有了这种意识之后.也就有了变动的能力。

    总的说来,所有问题的基本根源是如何应付我们必须定期处理的大量信息。法国经济学家George Anderla曾经测量过我们人类必须应付的信息流速度的变化。他的结论是:从耶稣时代到莱昂纳多·达芬奇时代的1500年之间信息流增加了一倍。到1750年,也就是250年之后,信息流又翻了一番。下一个翻倍只花了150年的时间,也就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计算机时代的开始又把信息流的翻倍时间减小到了5年,并且由于今天的计算机提供电子公告板、光盘驱动器、光缆以及国际互联网等等,我们当前面临的信息流量在大约一年内就可以翻一番。

    研究者们现在估计人类用我们当前的大脑潜能,每次只能摄取1%~2%的有用视觉信息,对于交易商和投资者们来说,这种情形就是一个极端了,一个同时关注着世界上所有市场的交易商或者投资者,在每一秒钟内就可以有上百万字节的信息流涌向他/她。并且由于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各个时间一般都会有一些市场是开放的,因此信息流是不会停止的。而一些受到误导的交易商们实际上却像被胶水粘住了一样,停留在他们的交易屏幕上.只要他们的大脑允许,就竭力地想处理尽可能多的信息。

    一个有意识的头脑能处理的信息的容量是有限的,即使是在理想的情形下,这个有限的容量一次也只能在5~9个信息块之间,一“块”信息量可以是1个字节.也可以是成千上万个字节(比如,一个信息块可以是2这个数或类似687 94l这样的数字),举个例子,阅读以下这串数字,关上课本.然后努力把所有的数字都写下来:

    6,38,57,19,121,83,41.917,64,817,24

你能记住所有的数字吗,很可能不能,因为我们只能有意识地处理7(±2)个信息块,然而每一秒钟却有上百万字节的信息在涌向我们,并且信息的当前可利用速度每年都在翻倍。我们怎么才能应付得过来呢?

    答案是归纳,删除,并且歪曲所面临的信息。我们归纳并删除大部分的信息,比如“噢,我对股市不感兴趣”这句话占据了市场上大约90%的可利用信息,可以总结为“股市信息”,然后把它从我们的考虑范围中删掉。

    我们也通过做决定来归纳一些我们确实关注的信息,“我只是想看一下市场中符合以下标准的条形图表……”,然后就用计算机来根据这些标准对数据进行分类,因此.多得令人无法想像的信息突然间就缩减成了计算机屏幕上的几条线。这几条线是我们有意识的大脑所能处理的东西。

    然后,大多数交易商和投资者们就歪曲这些归纳出来的信息,把它当做一个指标。比如,我们并不是只看最近的条形图,相反,我们认为以10天的指数移动平均,或者14天RSI(relative strength indicator),或者一个随机数等形式表示的信息更有意义。所有这些指标都是信息歪曲失真的例子然而人们交易的是“他们对失真信息的信念”,这些信念可能是也可能并不是有用的信念。

    心理学家们取走了大量的此类删除和失真的信息并把它们归类,标以“判断力方面的启发性思维”。之所以被称为“判断力方面的”是因为它们影响我们的决策制定过程:称为“启发性思维”是因为它允许我们在短期内过滤掉大量信息,并对其进行分类。没有它们我们就不可能做出市场决策,但是对于没有意识到它们存在的人们来说也是非常危险的。它们影响我们开发交易系统和制定市场决策的方式,

    大多数人使用判断力启发性思维的基本方式是保持准状态。一般地,我们用自己对市场的信念进行交易,一旦我们决定了这些信念后.就很难再有改变。选样,当我们在运作市场时,会自以为是在考虑所有可以利用的信息。其实不然,从选择性理解方面来说,我们的信念很可能排除了那些最有用的信息。

    很有意思的是,卡尔·波珀(Karl Popper)指出:知识的发展更多地来自于用我们的理论去努力发现错误,而不是去证明这些理论。如果他的观念是对的话.那么我们越能实现自己的信念和设想,特别是对市场的设想,并揭示它们,在市场上赚钱就越可能获得更大的成功。

    本章的目的是想探索这种判断力启发性思维或者偏向是怎样影响交易或投资过程的。首先.我们会谈论歪曲系统开发过程的偏向。本章所涉及的大多数偏向都落入了这个范畴。然而,其中的一些偏向也会影响交易的其他方面。例如,赌徒谬论会影响交易系统的开发.因为人们希望系统不要长期亏损,但一旦系统被开发后,这个偏向也会影响系统的交易

    其次,我们也会谈论影响你怎样测试交易系统的一些偏向,例如,一位绅士在面临其中的一些信息时,会提出这些信息充满了争论并且关键因素被遗漏了,然而这些陈述只是来自他的一些预测罢了。本书所引用的材料内部并没有冲突,它们也都只是信息罢了。因此,如果你察觉了此类对立,那也是因为这些对立是来自于你自己,另外,很多人在进行系统开发时遗漏了一些步骤,其实这些步骤是有意被遗漏的。因为我的研究发现它们并不重要或者甚至可以说成是对良好系统开发的一个障碍。

    最后,我们还会涉及到一些可能影响到你如何使用所开发的系统的偏向。尽管这是一本关于交易系统研究的书,但是这里所包含的一些偏向也是重要的,因为在你实际开始交易之前,做研究时必须要考虑进去这些东西,然而,由于这些偏向在我为交易商和投资者开设的函授课程中涉及到很多细节,因此我有意把这一章保持在一个最小的范围内。



2.1 影响交易系统开发的一些偏向

     在考虑交易系统之前.你必须把市场信息以这样一种方式表现出来,在该种方式下,你的大脑可以应付那些可利用的信息。请看图2.1,它举例说明了一个典型的条形图,也是大多数人所认为的市场。如图所示的日条形图,捕获并总结了相当于一天价值的数据。这个总结最多包含了四条信息:开盘、收盘、最高以及最低。日本式烛台使信息更加明显,并且也给了你市场总体是上涨了还是下跌了的视觉效果信息。



2.1.1  表象偏向

    日条形图是第一个启发性思维的好例子,也是我们每个人所用的,被称做“表象定律”。它的意思是人们假定若某样东西能代表另一样东西时,实际上它就是它应该代表的那样东西。因此,绝大多数的人都在看日条形图,并同意它代表了相当于一天交易的价值。而事实上,它只不过是一张纸上的一条线罢了,仅此而已。然而你可能已经同意了它是有意义的,这是因为:

    ·在你开始研究市场时就被告知它是有意义的。

    ·其他人也都利用日条形图来描述市场

    ·在你购买数据时,这些数据是以日条形图的形式表示的

    ·在你考虑一天的交易时.你也会示意性地画一张日条形图

    图2-1中每条线都只向你说明了两件事。它显示了一天中发生的价格范围。它也部分表示了价格是如何移动的,如何从开盘移动到收盘,再加上一些高低起伏的变化。

    什么是日条形图不能告诉你的呢?它不能告诉你有多少量发生了,也不能告诉你在哪个价格有多少量发生。陈了开盘和收盘,它不能告诉你在一天中什么时候基本商品或者资本的价格是在一个给定的价格。然而这些信息对交易商和投资者来说可能是有用的。你可以通过缩小时间范围并查看5分钟条形图或记号图来获取这些信息。但是等一下!难道日条形图的目的不是为了减少信息流量而使我们不至于被淹没吗?

    还有一些可能对交易商有用的其他信息也没有在日条形图中显示出来,比如对期货来说,这些交易有没有包括开始新的台同以及终止旧的合同?什么样的人在做这种交易?是不是有一群场内交易商整体在相互交易,竭力想看透对方,并以策略胜过其他人?有多少量是以一个单位的形式表现的(如100股股票或者单一商品合同)?有多少量是大单位的?有多少是被大投资商买进或抛出的?有多少是被大货币管理者或者资产组合管理者买进或抛出的?又有多少是被套期保值者或大公司买进或抛出的?

    还有第三级信息也没有在日条形图中显示出来,就是谁在市场中,比如,有多少人当前持有多头或空头头寸?头寸大小又分别是多少?这类信息是有用的.但一般不容易得到。如今在计算机的支持下.各种不同的交易可以每天都以这样的方式存储和报道:

    价格从83点移动到85 点。共有4 718 个投资者持有多头头寸,平均头寸大小是200个单位。一天内,多头头寸总共上涨了50 600个单位。有298 个投资者持有空头头寸,平均头寸大小为450 个单位。空头头寸上涨了5个单位。最前100 个头寸数是由以下这些人所持有,他们的位置分别是:……(接下去就是一串名字)。

    可能你会说:“是的,我想知道谁持有什么股票并且头寸是多大。”那么如果你有了这个信息之后,知道对这些信息做什么处理吗?是不是更有意义了?很可能不是,除非你有一些可以让你交易的信念。

日条形图也并不提供任何统计可能性,比如如果发生了x , 那么Y 的可能性怎么样?你可以利用历史记录来确定Y 的可能性,但变量X 和Y 必须被包括在你的数据里面。但是如果X 和Y 很有意义却没有被包括在你的数据里怎么办?

最后,还有另一个关键的信息类型也没有被包含在一个简单的日条形图中,就是有关人们的信念和情绪的心理信息。这类信息包含了持有多头头寸和空头头寸信念的强度,以及各类交易者可能会在什么价格什么时候清盘?他们对各种信息或者价格运动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有多少人是置身市场之外观望并持有市场会上涨或下跌的信念?他们是不是有可能或者在什么情况下会转变这些信念并持有头寸呢?如果他们这样做了,那么他们可能会在什么价格并有多少钱才能购买他们的头寸呢?然而你是否有从这些信息中获得帮助并赚钱的信念呢?

使人惊恐的事情是,作为对信息最好总结的日条形图.却正是你用来做决定时要操作的原始数据。

    直到现在,你可能一直以为一张日条形图就是真正的市场。记住,你所看到的只是计算机上或者图片集中的一条线罢了,只是你假定它代表了市场,可以把它叫做市场在某一个给定日的行为的概括,你也只能这么叫它了;使人惊恐的事情是,作为对信息最好总结的日条形图,却正是你用来做决定时要操作的原始数据。

我希望你已经开始理解了判断力启发性思维对于一个交易者来说为什么这么重要的原因。然而我只不过是给了你们一个启发性思维的例子罢了,就是我们认为一张条形图真正地代表了价值一天的市场行为的倾向。

你可能仅用条形图进行交易。但是大多数人在进行交易前喜欢用一下他们的数据,因此他们会使用一些指标、,然而不幸的是,人们在用市场指标做同样的事情。他们认为自己是现实的,而并不想表示那些可能发生的事。RSI 、随机性、移动平均、MACD 等,看上去都像是真实的,但是人们忘了它们只不过是一些假定来代表某些东西的被歪曲了的原始数据罢了。

比如,考虑一下一张图上支撑价位的技术概念。最初,技术师们发现,一旦价格跌到图中某一位置时就好像会反弹。在该位置,一大堆购买者好像都愿意买进,因此而“支撑”住了股票的价格水平。不幸的是、很多人把像“支撑价位”和“阻挡价位”这样的词当做是真实的现象,而不把它们当做是人们在过去发现的某些代表相关关系的简单概念。

前面我己经从人们在判断一些事情时,倾向于用“它看上去是什么样子的”而不是“它的可能性几率是多少”这个方面讲了表象方面的一些偏向。这在使用交易系统或交易信号方面尤其重要。你有没有考虑过在开发交易系统或评估你的信号的效用时的可能性几率?就是说,你有没有考虑过预计的结果遵循信号的百分比是多少?很可能没有,因为即使我不停地告诉人们这件事,还是没能在1000个交易者中找到一个确实这么做的。这就意味着大多数人甚至都不测试一下他们的系统,或者不知道他们系统的期望收益(见第6 章)。现在让我们来讨论一些其他的偏向。我们将会确定其他的一些偏向可能对你考虑市场和交易系统开发有些什么影响。



2.1.2  可靠性偏向

    与表象方面的偏向相关的一个偏向是认为我们的数据是可靠的偏向,就是它们真的是应该的那样,关于日条形图,我们普遍地认为它代表了价值一天的数据.它看上去是价值一天的数据,因此它就肯定是。然而,很多数据卖方通常都把白天的数据和晚上的数据结合起来,那么它还是价值一天的数据吗?而且这些数据的准确性又怎么样?

经验丰富的交易商和投资者们知道,数据的可靠性是他们可能遇到的最糟糕的问题之一、大多数数据卖方在日条形图方面是非常精确的,但是当你开始使用记号数据、5 分钟条形图、30 分钟条形图等时.精确度就完全消失了。因此,在测试一个建立在5 分钟条形图基础上的系统时,大部分结果(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可能与不正确的数据有关,而并不是真正的期望收益结果。

请看专栏2-1 中讲述的故事,这个故事是有关人们在与数据打交道时所遇到的问题。这是在我们的时事通讯中发表的来自于查克· 布兰斯科姆(chuck Branscomb)编辑的一个私人故事。

专栏2-1 查克· 布兰斯科姆的故事

我用自己设计的系统进行了16 个期货市场资产组合的交易。我使用了一个资产组合交易系统软件来运行系统代码,以防止日常数据每晚产生的定单。基本的入市/出市规则被编入了一个实时软件程序,因此无论什么时候,当我在市场中持有一个头寸时都能得到通知:1995年的7月10日,在开盘之前我就正确地发出了所有资产组合的入市和出市的定单,在芝加哥货币市场开盘后不久,实时软件就警示我进入加拿大元多头市场。我当时都呆了,因为那天我根本就没有发出过对加拿大元的定单。我不相信地盯着屏慕看了几秒钟,由于受到过遇到突发事件时的精神训练,我自动地就进入了演习情节:深吸了一口气.在呼气时放松了全身的肌肉,然后建立了一个系统性的过程来检验导致错误的最大和最小的可能性。

几分钟之后我就发现前一天的最小的可能性是在我所下载用来运行资产组合软件的数据与实时软件收集的数据不一样,对前一天的记号数据进行了一番迅速检查后.证实了我的疑惑:资产组合系统使用的数据是无效的,很快地,我重新手动编辑了数据库并再次运行了程序。现在,它产生了一个入市定单,我浏览了一下屏幕,查看市场现在是否已经恢复到我的入市点之上,我有一种挫败感,但我还是很平静地把信息从程序输入到资产组合管理数据表,调整我的头寸。盯着屏幕的时候,我看到在我准备完定单之后,市场又已经上涨了5 个记号点,那时我的反应完全是下意识并且专注的:我给我的交易员打了电话.然后发出了一个买入市场头寸的定单

在整个过程进行了10分钟之后,加拿大元就越来越远离我的入市价位。幸运的是,精神上的训练在猜测第二步该怎么做时帮了我的忙,我的交易目标是不错过任何一次入市交易,因为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可能会有一次大的移动。错过一次相当大的成功交易远比简单地亏损一小笔要糟糕得多:在我知道自己早就该进入这个市场时,打电话下定单己经是一种下意识的唯一反应了。对于我所做的交易类型,这是唯一正确的做法,再去希望市场会返回到原来的入市点并且接着猜测是否该进入市场是没有任何用处的了;这一事件表明了我需要创建一个程序,对每个期货合同的日常数据进行强制的、有规律的检查,一直到这一步,我还是认为自己在筛选日常数据方面已经做得足够多了,以前我曾经犯过很多错误,但现在已经知道自己每天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以确保可以按照自己设计的方式进行我的交易计划。资料来源:Market Mastery,July 1996 . vol1(2 ) ,pp2-3。



现在你已经读完了这个故事,可以知道大多数人是如何接受超出市场真实情况的东西的。所有这些都不是你所能预料的,当你认为自己有一个好的系统时,可能仅仅是你的数据比较糟糕。相反,在你拥有真的是比较糟糕的数据时,你可能认为自己的系统是十分差劲的。

现在就让我们假定你已经接受日条形图能真正地代表市场这个事实。你想接受这个普遍真理并进行交易。那很好,但让我带你看一下有多少偏向可能潜入你的思考中。



2.1.3彩票偏向

彩票偏向指的是人们在以某种方式操纵数据时心里所升起来的那种自信,就好像操纵这些数据在某种意义上能让他们控制市场。既然你已经接受了以日条形图来作为代表市场的一种方式,那么你肯定会要么以日条形图做交易,要么以某种方式操作这些数据,直到你有足够的信心进行交易。当然,这些数据操作本身就会带给你自信的增长。

这种对工作的控制错觉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是由州政府经营的被称做彩票的抽彩游戏。在你玩抽彩游戏时,你需要挑选一些数字,这些数字通常是六或七位,如果你侥幸命中了所有的数字,就会马上成为一个百万富翁。人们真的是很喜欢玩这种彩票游戏,即使是那些知道这种中奖几率且做事有条理的人也是如此,这是什么原因呢?那是因为奖品是如此巨大而风险却是如此小,l 美元的票价与奖品的大小相比实在是很小,人们也因此而都被吸引去玩:即使这个几率对他们来说是如此小,甚至买上100 万张彩票,每张都是不同的数字,还是不见得一定能赢,但他们也不会介意。你在一次州政府经营的抽彩游戏中赢得100 万美元的几率是1300 万分之一,而如果你想赢得更多的话,几率就更小了。

对于用少量的钱赢大奖来说还是一种启发性思维,但并不是彩票偏向。彩票偏向是指人们在玩游戏时得到的那种控制错觉。人们以为自己对数字的选择有影响,因而成功的几率就会有所增加。因此,有些人就会怀疑,如果他们选择生日或者周年纪念日的数字,成功的几率就可能会增加。这里有一个例子,10年前有一名男子在西班牙的国立抽彩活动中获得了桥牌的累计赌注。他之所以中了奖,他的解释是因为他对梦的阐释。好像是他连续7 个晚上都梦到了7 这个数字。由于他认为7 乘以7 是48 ,于是就选了一个包含有4 和8 的数字。其他的除了利用他们的梦之外,就是去咨询心理学家或占星家。事实上,你可以买到任何形式的建议来帮你赢得这个抽彩活动。有一些人,在分析了这些数字之后,认为他们能够预计随后的数字,并且很愿意向你出售他们的建议。另外一些人有他们自己的彩票机器,并且相信如果他们产生一些随机的数字顺序.很可能就会与州政府控制的彩票机器所选择出来的数字相吻。他们也十分愿意向你出售他们的建议。而如果一些大师或者占星家宣称有一些桥牌赌注赢家时,如果这个人有足够多的追随者的话,这就是一个很明显的机会,那么就会有更多的人被吸引到这些人之前。人们为了找到这个魔术般的数字可以付出任何代价。

如果你觉得这听起来有些熟悉的话,就对了。这正是投机市场上发生的事情。人们相信可以通过选择一些正确的数字而很快获得1个美元。选择正确的数字对于投机者和投资者来说,就是意味着知道买什么以及什么时候买。大多数人想知道的最重要的问题是我现在该买什么才能赚到一笔钱。很多人更愿意让别人来告诉他们该做什么。

人们尽所有的可能来解决现在该做什么。他们会购买一些可以选择数字和分析倾向的软件,经纪人发现,如果他们通过收音机和电视节目解读离市入市点来帮助人们选择数字的话,成千上万的人都会来向他们要建议、而如果你以公开给人们建议而出名、不管这些建议有多么正确或者不正确.人们也会把你当做一个专家,另外,也存在着很多大师们,他们很善于鼓动并且十分愿意在他们的时事通讯中告诉你该买什么以及什么时候买。当然,占星家和一些算命者也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一定角色。

另一些人的观念认为,如果依靠他们自己的力量,境况可能会好一点。因此,他们开始沉迷于那些与一个完整的交易系统同时得到的入市信号。你可以从中得到一种对入市信号的控制感,因为你所选择的入市点正是你希望市场怎么做的那个点。因此,你觉得自己有某种控制能力,不仅仅是对入市点,而且是对整个市场。不幸的是,一旦你在市场中占据了一个位置后,市场就会按照它想要的方式做任何事情,除了离市,你再也不可能对任何事情有控制能力了。我对人们所认为的交易系统感到很惊奇。比如,一位绅士几年前从澳大利亚来访问我。他已经与美国各地各种各样的专家交流了什么样的交易系统才是有效的。有个晚上吃晚餐的时候,他告诉了我他所学到的东西,并向我展示了他所发现的各种系统的“内脏”,希望我能称赞他。他有一些很伟大的想法,然而,他向我传递的所有交易系统都与入市技巧有关。事实上,他所描述的每个交易系统都只是入市:我的评论是,他的途径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他花同样的时间在离市和头寸调整方面的话,就真的能有一个好的交易系统。很多人相信,如果他们有一些可以赚钱的入市点的话,就有一个交易系统。正如你在这本书的后边部分可以学到的,一个专业的交易系统里含有10 个之多的要素,而且入市信号可能是最不重要的,然而大多数人想知道的却仅仅是入市。我曾经在1995 年马来西亚的关于期货和股票的技术分析国际会议上做过演讲。从美国去的演讲者共有约15 个,并且以我们的表现打分。得分最高的演讲者所讲到的大部分都是入市信号,而我听到的那个讲关于交易系统的各种要素的演讲者,尽管他做了一次非常有价值的演讲,得到的排名却要低得多。

我还参加了一个更高等级的演讲。演讲者是一个十分有才气的交易商,1994 年他的账户上涨了76 % ,而只有10 %的下滑。然而,他所谈到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如何在走势线上挑选变化的信号。他在讲话中展示了6 ~8 个这种信号并且在人们问到他时提到了一些关于离市和货币管理的内容。后来我问他是否用这些信号进行交易,他的回答是“当然不用!我使用的是走势跟踪信号。但这些是人们想听的,所以我给他们讲这些东西。”

一个客户在读了这些资料之后,做了以下记录:一直以来,我都以为这种‘彩票”偏向是一种处理焦虑的方式,这种焦虑的产生是由于没有控制感。很多人都宁愿装作对他们所处的环境有控制能力而不愿去面对那些焦虑,从而犯错。跨越性的一步是对“我对自己的行为有控制能力”的意识。而这已经足够了。

   这种偏向是如此强大,人们因此而经常不能得到他们在市场中成功所需要的信息。相反,他们得到的是他们想听的东西。毕竟,人们一般都是给那些付钱的人们想要的东西而不是他们真正需要的。不过本书对这个惯例来说是个例外,我希望以后会有更多这样的例外。



2.1.3  小数字定律偏向

图2-2 所示的这种模式可以代表一些人的另一种偏向。图中所示的前5 天中,市场有4 天什么行为都没有发生,之后就是一个大的上升。如果你细读过一些图表书,你就可能找到四或五个此种例子。小数字定律说的是不需要多少这种案例你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比如,在4 天窄幅震荡之后有一个价格的大飞跃,我们就在那时进入市场。

事实上,我的观察是,大多数人们根据他们在少数精选的例子中观察所得的模式来进行交易。如果你看到一个类似图2-2 所示的模式,并且之后有一个较大的变动,你就会认为这个模式是一个好的入市信号。注意一下至目前为止所讨论的四个偏向都己经影响了你这个决定。

以下引用自威廉· 埃克哈特(william Eckhardt)的话实在是很好地描述了这种偏向:

我们看数字的时候并不是中性的,就是说,当人类的眼睛扫过一张图表时.并不对所有的数据点给予相同的权重。相反,人们会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些显著的情形上。并且我们倾向于依据这些特殊的情形形成意见。挑选一个方法中非常成功的事例并忽视可以把你的骨头都碾碎的每天的损失是人类的本性。因此,即使是非常仔细地阅读了图表也易于让研究者们产生系统比其实际情况要好得多这样的想法。

科学研究发现这种偏向确实存在。即使是非常仔细的研究者也会倾向于把结果朝他们所假定的方向发展。这就是为什么科学家们要有双盲测试。在这种测试里,实验者们在实验结束之前都不会知道哪个组是实验小组,哪个组是控制小组。



2.1.5 保守主义偏向

    一旦我们的脑子中有了交易这个概念,保守主义偏向就会占据上风:我们没有认识到,甚至看不到一些对立的迹象,人类的大脑很容易看到那些少数的,有极明显移动的有效的例子。却会避开或者忽视了那些无效的例子。比如说,如果你查看了大量的数据,可能就会发现如图2-2所示的模式之后20 %的时间里有一个很大的移动,而这之后就没有发生任何有意义的现象。

大多数人完全忽视了那些对立的迹象,除非事实上这种迹象是压倒性的。然而,在连续亏损了7 一8 次之后,他们就会突然间关心起交易系统的有效性来、而从来都不确定一下可能发生多少亏损。

如果这20 %的时间里发生的移动已经足够大,那么仍然是可以交易的,但是你必须在没有发生任何迹象的80%的移动期间小心地使你的亏损减小。当然,这也指出了彩票偏向的重要性如果你仅仅把注意力放在模式上就很可能不会赚到钱,这个偏向的含意是让人们找到他们想要的,并且期望能在市场上见到这种情形。因此很多人相对于市场而言不是中性的,并且也不能跟随大流,相反,他们经常是在寻找他们期望见到的情形。



2.1.6 随机偏向

接下来的这个偏向从两个方面影响着交易系统的开发。首先,人们倾向于假定市场是随机的,价格倾向于以随机的几率移动。其次,如果说这种随机性真的存在的话,人们对它可能意味的东西也经常做出错误的假定。

人们喜欢挑选最高点和最低点的一个原因是他们认为市场可以并且会在任何时候反弹。他们基本上认为市场是随机的,而事实上,也有很多学术上的研究者们仍然坚定地抱着市场是随机的信念。然而,这个假定是正确的吗?即使这个假定是正确的,人们能够交易这样的一个市场吗?

市场可能会有一些随机的特征,但这并不表示它就是随机的。比如,你可以用一个随机数生成程序来产生一系列的条形图。在你观察这些条形图时,它们看起来就像是条形图。但这就是表象偏向的一个例子,“看起来像”随机的并不表示“就是”随机的。这种类型的数据并不像市场数据,因为市场上价格的分布存在着一个很大的尾部根本无法用正态分布的价格预测。为什么呢?在你查看市场数据时,样本的波动性随着你不断地增加数据而变得越来越大。1987 年10月19 日发生的标准普尔指数下降80 个点,说明即使是在标准普尔协议开创之后的10年内,预测一个随机的数字系列也是很困难的。这种情形可能在1 万年内才会发生一次,但这种情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却确实发生了,而且在10年内还可能再次发生,1997 年的10 月27 日,标准普尔指数又下降了70 点.并且在第二天,它的变化幅度是87 个点。

市场价格分布倾向于有一个无限的变化这个事实或者说基本上是这样,暗示着可能有比你想像的更极端的情形即将出现。因此,很显然,任何源自于风险的估计都可能被低估。而且不幸的是,大多数人在市场中都采用了有过多风险的方法,当像Ed seykota和汤姆·巴索(Tom Basso)这样的市场奇才宣称:拿你净资产的3 %去冒险投资在一个头寸上,你就会成为一个“枪手”,就暗示着大多数人在他们所承受的风险量级上实在是太疯狂了。

即使说市场是随机的,人们也未能理解随机的含意。当一个长期的走势确实在一个随机的序列中发生时,人们认为这并不是随机的。他们发展了一些理论,提出那是某些其他的东西而不是一个随机序列中的长期系列,这个倾向来自于我们把世界上任何事都当做是可以预测和理解的本能倾向。因此,人们努力寻找那些没有任何意义的模式,并且假定了一些不合逻辑的因果关系的存在。

这种随机偏向以及彩票偏向的一个后果是人们倾向于喜欢挑选最高点和最低点。我们希望自己是“正确的”并且对市场有控制能力,把自己的想法反映到市场中,结果是造成了我们可以挑选最高点和最低点这样的信念。这种情形在一个交易商和投资者的生活中很少出现,那些试图这样做的人注定要经历很多失败。



2.1.7 理解需要偏向

“理解需要偏向”成了大多数人开发交易系统的一部分,他们完全忽视了随机因素。事实上,他们甚至都没有把头寸调整当做系统的一部分。

我的一个客户乔声称,当他进入某一头寸时,最困难的是判断大势,根本不知道会发生些什么。因此,我问了他一些问题。“你持有的头寸多长时间赢一次?”他的回答是有60 %的时间。“当你不知道大势怎么走的时候,一般多久赢一次?”这次他的回答是,当他不知道将要发生什么时几乎从未赢过。之后我告诉他:“既然你的系统并没有比运气高出多少,那么你对市场毕竟还是懂得不那么多。但是,如果你知道自己很明显是很迷惑的话,就该离开。”他也同意这可能是个好方法。

考虑一下乔的交易系统,他其实并没有真正地拥有一个系统。为什么呢?乔是如此关心他是否理解大势以至于他并不曾明确地定义过退出信号。这些信号可以告诉他:( l )什么时候他该离市以保留资本;( 2 )什么时候他可以获取利润。

大多数人仍在构建一些复杂的关于市场上到底在发生什么的理论。很多媒介也总是竭力地在向人们解释市场,即使他们本身对市场也是一无所知。例如,在道琼斯工业指数下降超过100点之后的第二天.各大报纸都填满了各种各样的解释。比如,这里就有在你当地的报纸上可能读到的内容:

星期三来自联邦储备银行可能提高利息率的通知在星期四使投资者们感到气馁。股价开始下跌,特别是技术公司,人们害怕整个行业范围内的盈利下滑。股票市场出现了历史上的高市盈率,投资者们在任何时候只要想到利率可能提高就会特别紧张。

投资者们也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非常关注。任何有关亚洲危机可能转移到这里的迹象都让投资者们变得惶惶不安。

    第二天,道琼斯工业指数可能上升不止100 个点.你又可能读到类似以下的报道:华尔街正在为潜在的利率上涨而不安,但它摆脱了这个谣言并再次进入市场,因此道琼斯工业指数又上升了超过100点。H.P Moranthat证券的吉纳评论道:“盈利是如此之高以至于没资者们看上去都能毫不费力地摆脱潜在的破坏性消息。”

理解需要偏向碰上交易系统的设计时就更复杂了。人们以各种奇怪的方式来操作日条形图,然后依据这些操作发展了一些奇怪的理论来解释市场。形成的理论是以他们自己的生活为依据,却没有任何现实根据。比如,Eliot 波动理论的合理根据是什么?为什么市场以三条腿前进会出现一种方式而以两条腿前进又会出现另一种方式?

你是不是已经开始理解了为什么开发交易系统的任务是如此地充满了心理偏向?我的经验是,大多数人都不能处理交易系统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除非他们先解决了个人的心理问题。其实.如果你正在读这一部分的话.就说明你有了进步。大多数人的本能倾向是跳过类似这些心理部分,直接进入系统开发的定性方面的内容。然而,心理方面的内容对系统开发以及交易和投资等其他方面的内容都是最根本的。



2.2 影响你测试交易系统的一些偏向

接下来的这些偏向影响交易系统的测试。大多数人都未曾遇上过这类偏向,因为他们从未到达过系统测试这一步。事实上,在本章提到的保守主义偏向会阻止大多数人进行系统测试。而且更重要的是.大多数人根本从不曾到达过有一个可以测试的系统这一步。然而.对于那些可以到达这一步的人来说,下面这些偏向的影响结果可能是隐伏着的。



2.2.1 自由度偏向

自由度是一个参数。它对每个可能的值都会产生一个不同的系统。比如,基于10天的移动平均会产生与基于24 天的移动平均不同的结果。因此,移动平均的长短代表了一个自由度。人们倾向于希望他们的交易系统有尽可能多的自由度。你加的指标越多,就越能更好地描述历史上的市场价格,系统本身也就更可能与一系列价格相吻。不幸的是,系统与它据以开发的数据越相吻合,就越不可能在以后产生利润。

大多数的系统开发软件都鼓励自由度偏向。给一个系统开发者足够的允许误差,那么他就会有一个可以完美地预测市场移动的系统,并赚得成千上万的美元,名义上这在某些已经发生的市场上是可以的。大多数软件让人们达到他们心理的最大满足程度,最后,他们会以一个毫无意义的系统结束。这个系统在它据已获得的数据上可以获取一笔财富,但在实际的交易中却表现得不尽人意。

大多数软件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人们有这种偏向。他们想知道关于市场的完美答案。他们期望能够完美地预测市场。结果,你现在就可以用几百块钱买到一些软件,这些软件都会覆盖对于过去市场数据的无数的研究。几分钟之后,你就会开始认为市场是可以被完美地预测的。而且这个信念将会一直占据在你的脑海中,直到你试图交易真正的市场而不是已经发生了的优化后的市场。

无论我多么强调这个偏向,大多数人还是会走向这个偏向。你仍然希望尽可能地优化你的系统。所以,就让我给你们一些对于这种优化的忠告。首先,理解你使用得很好的概念,以至你感到根本不需要优化、越是理解你所使用的概念,就越不需要做历史测试。

我强烈推荐你们思考一下市场中可能发生的各种精神方面的情形。比如.你可能会猜想明年有战争、核武器恐怖分子攻击事件。欧洲采用共同货币、亚洲也采用共同货币、中国和日本结合起来作为一个力量共同体,以及一个上涨120 % 的失业报告等等。有些想法可能看起来很疯狂.但是如果你能理解你的系统在这类事件真的发生时将会怎样处理它们,那么你对观念的理解就是非常好的。

无论交易商和投资者们对过度优化的危险有多么了解,他们仍然喜欢去优化。因此,我强烈建议你们在系统中不要使用超过四个或者五个自由度。如果你在完整的系统中使用两个指标(这些指标每个都表示一个自由度)以及两个过滤器,那么这些可能已经是你能忍受的极限了。



2 .2.2 事后错误偏向

若人们在测试中使用那些只有在实际发生了之后才能得到的信息、就是在犯事后错误。这类错误在系统测试中非常普遍,也很容易犯,例如,在一些软件里,除非你是非常小心的,否则在测试中使用今天的数据常常是在犯事后错误,再比如,想像一下使用今天的收盘来预测今天的价格会有什么意义,其实这就是一个事后错误。

有些时候这种错误是非常小的,例如,由于数据中一般最高的价格之后总是尾随着一些较低的价格,很可能就会偷偷地在交易系统中引入一个最高价格规律,而且这个规律运行得非常好,但这只是事后才能描述的。

在你测试数据时,若你的结果看起来太好了,都不像是真的,却很可能就是真的。可能你是通过一些事后错误得到这个结果的。



2.2.3 保护不够偏向

在你设计一个系统时,你的目标应该是设计一个产生低风险观念的系统。我对低风险观念的定义是:有关长期正期望收益以及据以生存的风险回报率(报酬与风险的比率)的一种方法。这里,报酬指全部利润,风险指最大的峰值与低谷之间的差额。这个方法必须在某个风险等级使用,以保护你在短期内不会遭受最坏情况的打击,并月仍然允许你获得长期期望收益。一般这个风险等级都是根据资本的百分比来确定的。

    大多数人存在的偏向是他们进行交易的风险等级并没有低得足以保护他们在短期内不致遭受最坏情况的打击。很多人不会,也没有预见到所有可能影响到他们系统的情形。相应地,在任何有价值的交易和投资的方法中.若你碰到一次不好的交易,必须要有所有可能的支持来保护自己。

一般来说,如果你问一个人:“如果你遇到一次不利的交易、你会怎样脱离它?”他或她根本没有想法:大多数人仅仅是没有他们应该有的支持保护。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太高的风险等级进行交易、如果你有50000美元,并且同时在进行五种或更多不同的商品的交易。那么你交易的风险等级可能就是太高了。那么高的风险等级可能会给你带来高的回报率,但最终会使你破产;考虑一下保护偏向,仅仅注意一下这个偏向就可以更多地保留你当前账户中的资本。



2 . 3  影响系统交易的一些偏向

假定你已经通过了一个系统,并且进行了彻底的测试,确定这个系统是可以进行交易的。不幸的是,仍然存在着更多的偏向,这些偏向可能会导致人们推翻他们的系统。

人们喜欢最大限度的成功,因此总是有一种要推翻你的交易系统的企图。偶尔你会做一些事情来推翻你的交易系统,提高你的业绩,这种工作在你的脑子中一直都是很突出的,然而,你可能会忘记那些无效的时候以及每日的延误,比如交易成本等,这些都会影响你的底线。

如果你还没有一个交易系统,那么就会有无数的偏向影响你的交易。然而,即使有了最好的系统也还是会有一些关键的偏向起影响作用。那么就让我们来看一下这些导致人们推翻他们系统的偏向。



2.3.1 赌徒谬论偏向

赌徒谬论偏向是随机偏向的自然结果。赌徒的谬论指的是这样一种信念,就是如果一个随机序列形成了一个走势,对这里来说就是市场,这个走势在任何时刻都可能改变。因此,在大盘连续4天的上涨之后,我们就预期会有下降的一天。甚至是那些受到广泛敬重的市场研究者们也有这样的偏向。例如,在我的印象中,拉里·威廉斯(Larry Williams)在以下的论述中显示了这种偏向:“在你连续进行了三或四次亏损交易之后,下次交易是只作为一个赢家或者一个真正的大赢家就看你的喜欢了。”。

当你知道了成功的含义之后,就像专业赌徒们所知的,你就会在一个有赢倾向的赌局中下更多的赌注,而在一个有输倾向的赌局中少下一些赌注。然而,一般的人恰恰做的是相反的事:在连续输了几局之后下更大的赌注,而在连续赢了几局之后却下很小的赌注。

有一次拉里夫·文斯(Ralph Vince)与40个博士做了一个实验,实验中让他们玩100局简单的计算机游戏,在这个游戏中他们有60 %的机会是可以赢的。给了他们每个人1000 美元去赌.并且告诉他们每次喜欢赌多少就赌多少。没有一个博士知道货币管理对这样一个游戏的成功的重要性,比如赌注大小的影响等。

他们中有几个人最后赚了钱呢?40个参加者中只有两个在游戏结束后剩的钱比原来的1000 美元多.也就是只有5 % 。然而,如果他们每次都以固定的10美元下注的话,他们最后就可以在结束时拥有1200 美元,如果他们的赌注下得最好的话,就可以得到最大的收入,也就是最后可以平均获得大约7490美元。这种下注法需要每次把他们新资本的2O%拿去冒险。不过这种方法本作者并不提倡。

那么到底发生了些什么呢?这些参与者们倾向于在不利的情祝下下更多的赌注,而在有利的运行情况下下更少的赌注似定前三局下赌都输了,并且你每次下的赌注都是100 美元,那么你现在手头的钱就下跌到了700 美元,你认为:“既然我已经连续输了三次并且几率是6O %有利于我的,我相信这一次是赢的机会了。”结果,你下了400 美元的赌注、但是你又遭受了一次损失。现在你的赌注就只剩300 美元了,那么再想赚回来的机会就几乎是不可能的了。

赌徒谬论偏向会影响大多数人开发交易系统、调整头寸大小以及进行交易。他们完全忽视了那些随机因素,他们寻找确定的事实,并且进行系统交易时就好像他们有这样的系统,不给自己足够的保护,甚至都不把头寸调整当做是系统的一部分。



2.3.2 获利时保守及亏损时冒险偏向

也许交易的第一准则就是止损获利。那些能够遵守这个简单准则的人就可以在市场中赚得大笔财富。然而,大多数人却存在着一种偏向,这个偏向妨碍了他们去遵守这个准则的任何一方面。

考虑一下下面这个例子,从两个选择中选出一个来:你会选择哪一个:(l)肯定输9000美元;( 2 ) 5 %的机会绝对不会输,而95 %的机会会输10 000 美元?

你选了哪一个?选择肯定输还是选择风险赌博?几乎有8O %的人在这种情形下都会选风险赌博。然而,这个风险赌博计算出来却有一个更大的损失也就是$l 0000 x 0 . 95 +0X 0 . 5 = $ 9 500 ,比确损无疑的9000美元多。可以把赌博当做是违反了最关键的交易准则的第一部分,就是止损。然而大多数人仍然继续去赌博,以为亏损会停止,市场会从这里转向,但一般都是不会的。结果,损失就会变得更大也就更难忍受了。而这个过程又会再次开始。最后,损失会变得足够大,而必须被迫去承受它了。很多小投资者们由于无法承受这么大的亏损而最后破产。

现在来考虑一下另一个例子:

你会选择哪一个:(1)肯定赢9 000 美元;(2 ) 95 %的机会赢10 000 美元,而5 %的机会什么都不会赢?

你选择了肯定赢还是风险赌博?大约有80 %的人都选择了肯定赢.然而,这个风险赌博计算出来却有更高的利润,也就是$10 000 x 0 . 95 + 0x 0 . 05 = $ 9 500 ,比肯定赢的$9000还高。可以把这个肯定赢当作是违反了最关键的交易准则的第二部分,就是获利。

人们一旦手里握着利润时,是如此害怕这些利润会跑走,以至于在有任何反转迹象时就急于获取肯定赢的利润部分,即使他们的系统并没有给出离市信号,他们也是如此不想让利润跑走以至于很多投资者和交易商们都在不停地后悔错过的大笔利润。因为他们都只获取了肯定能赢的小利润部分。这两个基本偏向在一句俗语里说得很好:“要抓住机会,但要在逆境中坚守阵地。”一个好的交易商最好看一下这句格言:“仔细留意可以获取利润的好机会,一有逆境迹象就像鹿一样跑走。”



2.3.3 “当前交易或投资必须是成功的”偏向

造成所有这些问题都迫在眉睫的原因是人类压倒一切的想解决他们当前头寸的欲望,也就是解决手中持有的头寸。那么会发生些什么呢?首先,若你有一亏损头寸,就会不惜一切地持有它,希望有一天会反弹,结果,亏损交易一般都会变得更大,其次,利润一般都被过早地提走,以确保那些头寸仍然是有利润的。

这都是为什么?是因为人们有一种压倒一切的想要正确的欲望。我一次又一次地听到那些交易商和投资者们告诉我,在他们做市场预测,或者更槽糕地,当他们自己在市场中投资了钱时,正确显得多么重要啊。

我曾经与这样一个客户一起工作过,他每日发出对某一种特定的商品进行预测的传真。世界各地的交易商们都来订阅他的传真.因为他的准确率是非常突出的。他也以他的准确率在世界上闻名。然而,尽管他的准确率很高,他对该种商品的交易能力却是相当弱的。为什么?因为他需要正确。一旦某个人做出了预测,自己就被卷进去了,如果交易过程中出现了与他的预测不同的走势,就很难接受。因此,以任何方式交易你曾公开预测过的东西都会变得非常困难。



2.4 总结



一般人当前所面对的信息量每年都在翻倍。然而,在有意识的情况下,在信息流失前.我们只能处理其中的七大块。因此,我们开发了大量的捷径和启发性思维来帮助我们处理面对的大量信息。这些启发性思维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有用的,但是,它们对交易商和投资者们的含意显得太大了。我认为,一般的人在市场中都是不可能赚到钱的,除非他们自己来处理这些信息。

我把这一章划分成了三种类型的偏向,总结如下。

1、影响交易系统开发的偏向

    表象偏向。人们假定如果一样东西能代表另一样东西时,实际上它就是它应该代表的那样东西。因此,我们认为日条形图就是市场,或者我们所喜欢的某个指标就是市场。相反地,那只是代表大量信息的一种捷径。

可靠性偏向。人们认为有些东西是正确的而其实并不一定。例如,你在历史性测试中所使用的市场数据或者以实况形式来到你面前的数据通常都是充满了错误的。然而,除非你认为那些错误可以也确实存在,否则就可能在交易和投资决策中犯很多错误。

彩票偏向。人们想去控制市场,因此他们一般都把注意力放在入市上,这样他们可以在进入市场之前“强迫”市场做很多事。不幸的是.一旦他们进入市场之后,市场就会做市场想要做的事。交易的黄金规则,也就是“止损获利”,与入市毫无关系却与离市息息相关。

小数字定律偏向。人们喜欢看一些什么都不存在的模式,那些模式只不过是用了一些精选的例子来说服人们这种模式有意义,如果把这个偏向与下面的保守主义偏向结合起来,你就会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

保守主义偏向。一旦你找到了一种模式,并且通过一些精选的例子相信它是有效的,就会尽所有可能避开那些说明它无效的证据。

随机偏向。人们喜欢把市场假定是随机的,并且有很多他们可以轻松交易的最高点和最低点,然而市场并不是随机的。价格的分布显示市场随着时间有无限的变化,或者像统计学家所称的钟形曲线最后的“长尾”。此外,人们未能看到即使是随机市场也可以有长期的走势。结果,顶部和底端钓鱼是最困难的交易类型。

理解需要偏向。我们试图理解市场的规则并且为任何事情找到理由,这种想找到规则的企图会阻碍人们跟随市场大流的能力,因为我们看到的是想要看到的,而不是真正发生的。



2 .影响交易系统测试的偏向

自由度偏向。我们想优化自己的系统,并且相信越是把数据操作得与历史吻合,就越能更好地理解交易。其实不然,如果你只做最小量的历史测试的话,就能更好地理解进行交易或投资的观念是如何起作用的。

事后错误偏向。系统开发中不可避免地要用到数据,而在现实的交易中,这种事情是根本不会发生的。比如,如果你把今天的收盘价当做因素考虑进你的分析中,那么你的测试幻就可能做得非常好,特别是如果你在收盘前想离市。

保护不够偏向。人们未能知道头寸调整和离市策略是交易的关键部分。相应地,他们在一次交易中经常拿太多的资本去冒险。



3 .影响系统交易的偏向

赌徒谬论偏向。人们认为在一次输局之后赢的机会就会上升,或者在一次赢局之后输的机会就会大一些。

获利时保守及亏损时冒险偏向。人们喜欢快速地获取利润,而给亏损留一些余地。这使他们产生自己是正确的错觉,而其实他们真正做的却是“截短他们的利润,让损失扩大。”

   “当前交易或者投资必须是成功”的偏向。这个偏向可能是所有这些偏向中最根本的一个,然而正确与否与赚钱根本毫无关系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5 05:34 | 显示全部楼层

<<通向金融王国的自由之路>> 第3章 设定你的目标

第3 章 设定你的目标



人群,整个世界,甚至是墓穴,都会为知道方向的人让路,却会推开那些毫无目标的流浪汉。――古罗马谚语



现在你已经明白了对圣杯的寻找就是内在的寻找。另外,你对哪些因素可能妨碍你也应该有所了解。现在到了决定什么是你想要的东西的时候了。萨姆想向我咨询10 分钟,因为他总是无法得到能使他高兴的结果。因此,在我的某一次商务旅行快要结束时,我们在芝加哥的奥黑尔菲尔德机场见了面。对话是以以下这种方式进行的:

我能帮你些什么,萨姆?

哦,我就是觉得我的交易结果没上轨道。

什么是“没上轨道”?

我对我的结果不满意。

你今年在市场中的交易目标是什么?

哦,其实我并没有任何目标.:

你今年想在市场中实现什么?

(停顿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我想用交易所得的利润为我妻子买一辆汽车。

好的,那么你想买一辆什么样的汽车?劳斯莱斯?奔驰?凌志?还是敞蓬小载货卡车?你想给你妻子买什么样的车?

哦,就是一种美国车,售价大概是15000美元。

很好。你想什么时候买这辆车?

9 月份,在三个月内。

好的。你的交易账户中有多少钱?

大约10000美元。

那么说来,你想在三个月内让你的账户获利150 % ?

可能,我想是的。

你有没有想过三个月内150 %的回报率相当于每年几乎1 000 %的回报率?

没有想过。

为了赚到那么多钱,你最多能够承受你的账户损失多少钱?

我不知道。我真的没有想过这些。

你可以承受损失5000美元吗?

不能,我不可能这么做的。这损失实在是太大了。

那你能承受损失2500 美元吗?就是25 %

不能.还是很多。可能lO %左右。

那么就是说你想在三个月内从市场中获利150 % ,却只愿意在此过程中承受10%的风险?

是的。

你有没有听说过有哪种交易方法可以连续地给你15 比l 的风险回报率?

没有。

我也从来没听说过。3 比1一般是一个比较好的风险回报率、尽管存在着很多交易和投资方法可以赚大钱,我还是不知道有哪种方法是可以满足那些要求的。然而,大多数刚开始只有一个小账户的交易商和投资者们却都在给自己类似的期望,这些期望都是他们不可能达到的。

为什么对于大多数交易商们来说只带少量资本进入市场会出问题呢?上一章讲到的其中一个偏向是“保护不够”偏向。如果你的交易方式不能保证可能的破产,你就可以用少量的资本进行交易。大多数小交易商不能这么做。



3.1 设定目标是系统工作的主要部分



我曾经与这样一个人一起工作过.他的工作是付钱给那些成长中的(期货)商品顾问(CTA ):他工作的一部分是评估这些CTA 所开发的各种各样的系统,很多人认为他是世界上的系统开发专家。

有一天我对他说:“你能够给那些正在找新系统的交易商们什么样的特殊建议?”他的回答是:“至少要把系统开发的50 %的时间用在设想目标上。”他认为目标是任何系统的关键部分.然而却很少有人会在这方面操心。如果你将要在市场中开发一个交易或者投资系统.那么在你开始之前先确切地决定一下你想实现什么样的目标。除非你知道了自己想要走的方向,否则是永远都不可能到达的。

你的目标是你系统的关键部分。如果没有任何想法要让系统做些什么,怎么可能开发出来一个交易系统呢?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首先需要决定一下你想实现什么样的目标。一旦完成了这个之后,才能知道你的目标是否是现实的。如果是,那么就可以开发一个交易系统来实现这些目标。在我们第一次专题讨论时我把我朋友的建议牢牢记在了心中:“怎样开发一个适合你的成功的交易系统?”那次专题讨论的主要内容就是目标。然而有很多人抱怨把目标作为专题讨论的一部分,所以现在我们要求专题讨论的参与者在专题讨论之前先完成目标这部分。

典型的议论包括:“这个与市场中的交易有什么必须的关系吗?”“这是私人资料。我不想把我的课时花费在讨论资本或者类似的东西上。”看上去没有一个参与者理解了如果他们不花时间在目标的设定上,他们就不可能真正地开发出一个“适合”他们的系统。他们需要评估一下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评估一下时间、资源、资本和技术;以及评估一下他们想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他们想要什么样的回报?为了获取那些回报他们可以忍受什么样的损失?这是我们寻找圣杯的真正钥匙。



3 .2  汤姆·巴索与目标



汤姆·巴索是我们做的前三次关于系统开发的专题讨论中的特邀演讲者。在那些专题讨论会期间,为了向人们示范如何完成目标设定这部分任务,我经常向他采访关于他的目标的问题。汤姆·巴索真是一个好心人,他还自愿为这本书做了另外一些这种采访。

汤姆· 巴索是亚利桑那州斯科茨代尔的Trendstar有限公司的总裁。他是一个专业的货币管理专家,不仅是资深的CTA , 而且还是注册投资顾问(registered investment advisor . RIA ) 。他也是一个私人投资者,因为他在他自己的基金中也投资自己的资本。

在我的推荐下、杰克·施瓦格在他的书《纽约市场奇才》(New York market wizards)中采访了汤姆。之后,施瓦格就把他叫为“平静先生”,并且把他当做他采访的所有市场奇才中最好的个人角色典型,汤姆也是我所见过的最有逻辑性与组织性的人之一。因此,我想你也可能想知道一下汤姆对交易系统开发有何想法。

目标练习的第一部分是把你的时间、钱财、技术以及其他资源列一个清单。

汤姆,你有多少资本?

目前我们大约有9500万美元左右。

你每年生活需要多少钱?

大约8 万美元。

其中有多少是必须来自于你的交易利润的?

都不是。我从Trendstar得到一份工资。

我问那个问题是因为想知道一个人若仅仅为了生存需要多少交易资本。确定这是否合理是很重要的。例如,那些为了生存必须赚取30 %或者更多的人就把自己放在了一个难以立足的位置,使他们的交易资本几乎没有增长机会。

我经常遇到有大约10万美元交易或投资资本的人,但是他们每年需要5 万美元的生存费用。我认为他们把自己放在了一个很困难的境地。他们相信自己可以每年100 %获利,或许他们真的能。但是如果他们开始就亏损3O % ,这是很有可能的,他们的力量就变得非常薄弱。这就是为什么在你进入市场之前要先考虑一下这些情形的原因。

显然,这些对汤姆来说都不是问题。



3.2.1 自我评估

汤姆,你一天中在交易上需要花多少时间?这很重要,因为你可利用的时间量几乎决定了你该开发什么样的交易系统,那些有全职工作,每天只是傍晚看一下市场的人,必须也很明显要找一个非常长期的系统来使用。

我每天有大约6 个小时,但这些时间大多都是被占用来管理我们的商务交易。

在你交易时,可能有多少分心的事情?

很多。

那么很显然,你需要一种交易方法来帮你处理这些分心的事。

是的。

你预计需要花多少时间来开发你的交易系统,进行心理工作,以及制定进行交易的商务计划?

对于我来说,在过去的20年中我已经投入了很多时间。然而,我们还是一直在计划,进行研究。需要多少时间我就得投入多少时间。

你的电脑技能怎么样?在你开始交易冒险之前需要什么样的技术?

我非常擅长电脑。我亲自定做了所有Trendstar 的早期模型。然而,现在我有一间全自动化的办公室和一些全职的编程员。现在我的工作仅仅就是察看是否有一些无效率的东西,并且这些职员是否注意到了。

你对统计学了解多少?

我懂一些并能运用一些简单的统计。另外,我还熟悉一些多元统计。

你对自己的市场知识如何评价?你最好说一下你对交易机制的理解,是什么在推动市场。怎样低成本且有效地执行定单,你可能需要什么样的指标等。

我有丰富的期权、期货、股票、债券、共同基金和现金交易的经验。我对交易机制和低成本运作非常熟悉。对市场如何运作我也有自己的见解。

你心理方面的优势和弱势是什么,特别是在交易系统的开发方面?

我非常有战略眼光并且很耐心,这些我相信对于开发长期的交易策略是非常有用的。我很自信,这使我有很强的心理优势,因为我相信自己开发的系统。说到弱点,我想可能是我总想一下子做得很多,可能是太多了。有些时候它可能会使我从一个交易商的主要任务中分才合。

你在个人纪律方面的优势和弱势是什么?

我在纪律方面非常好。遵循一个系统是毫无问题的。

你会不会变得很冲动,就是说容易被交易中的兴奋情绪所左右;你是否有个人方面的冲突,也就是在你的工作中或者过去的交易经验中与你的家庭有了冲突;你是否经常会突然出现情绪上的问题,比如害怕或愤怒?

我当然不会认为自己是冲动的。我根本不觉得交易是令人兴奋的,它对我来说仅仅是做生意而已。我把交易当做是一种有趣的测验机敏的难题。

我不认为自己有任何冲突,我的家庭生活是非常和谐而安定的(另外.我很少会变得非常愤怒或者有挫败感。

我曾经会时不时地非常紧张,但是我在你的一次专题讨论中学到了一些东西,在那次讨论中你讲了当人们紧张时什么会先发生。对于我来说,我的手指先变得紧张。一旦我意识到了这一点,我就会尽快地自动进入一种放松状态。现在这对我来说已经是很自然的了,以至于我都不会注意到这一点。

根据你的个人状况,你需要知道些什么,需要完成什么样的目标.或者在开始交易之前需要解决什么?你是怎样做到的?

我认为我的实力很强。我能够交易得很好。

我希望对于那些需要克服很多东西的人来说,上面这些问题能够对你有所启迪,在你开发一个交易系统之前,真的很需要先想一下所有这些事情。为什么?因为一个好的交易系统的精髓就是找到一个最适合你的系统。



3.2.2 确定你的目标

这部分可能是交易系统开发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了。除非你知道了自己想往哪个方向走.否则就永远也不可能到达那里,因此,你在交易系统的开发上所花的大部分时间应该是在开发目标方面。

应该区分个人交易商和投资者与货币管理者的目标,由于汤姆充当了两个角色,所以我把两套问题都问了他。首先,下面是给个人交易商和投资者的问题。



1. 个人交易商和投资者的目标

    在交易中的优势是什么?有没有某个特定的交易观念使你形成了这个优势?(如果你不知道,我们在第5 章中详细讨论了各种各样的观念。)

战略思考是我们的优势,因为很多人不这么做。在耐心和公正方面我们也有优势。很多人是既不耐心也不公正。计算机编程也是我们的优势之一。大多数人还不能达到我们的程度。长期自动趋势跟踪是我们优势的外流。

你个人有多少财产?你能承受的损失是多少?比如,大多数基金在损失5o %时会停止交易。你怎么样?在一次交易中你能承受多少风险?

我有几百万美元,可以轻松地支付25 %的损失。我所有的钱都在我们的交易程序里,而且我们在每次交易中只冒0.8%-1.0%的风险。然而,如果是为我个人交易的话,我会冒1 %一1 . 5 %的风险。我认为2 %一3 %的风险会捆住我的手脚,这部分是因为我可能会同时在20 个以上的市场内。

你每年需要赚多少钱?你需要靠那些钱生活吗?如果你赚的钱不够生活怎么办?你能不能赚到多于你生活所需的钱从而使你的交易资本增长?你能不能忍受定期从你的交易资本中提取钱出来去付每月的账单?

我的收入来自于Trendstar的工资,因此我不需要任何交易收入。交易收入只是我的第二收入。

我知道这个问题不适合你,但我还是想问一下,因为它是目标中的标准问题之一,你是不是现实的,或者说你是不是希望像世界上最好的交易商一样进行交易?举个例子来说,假设你有一个非常好的系统,这个系统半数的时间是对的,并且给了你两倍于损失的利润。偶尔在那个系统中,你也可能连续亏损10次。你的系统还是按照预期的在工作,但你可能很轻易地就连续亏损了10 次、你能忍受这样的系统吗?

我想我对回报和风险是非常现实的。我也知道有可能连续10次亏扣.:以前我也曾经经历过,因此我知道这是意料之中的事。

你有没有时间进行短期交易?

我每天有6 个小时的时间可以花在交易上,剩下的时间用在特定的商务和个人委托事项方面、我不打算进行短期交易,因此那不是一个问题。

你需要多少社会交往?

不需要很多,但我确实比较喜欢。

你可以一个人日复一日地工作吗?需不需要有一两个人在身边,或者需要一大堆人在身边?那些人对你的影响有多大?我在Treadstar有一批全职雇员,但我不需要。我自己可以毫不费力地工作,那些人在我们早期开发的交易系统模型方面根本不会影响我。

总的说来.每年你期望赚的钱占你交易资本的百分比是多少?

大约2 0 %一40 %。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你可以忍受什么样的风险水平?

大约一半的潜在收入,因此一年中最大的亏损大约是2O %。

你可以忍受的最大的亏损是多少?

25 %左右。

你是怎样知道自己的计划是有效的,怎样才能知道什么时候它是无效的?在各种各样的市场中你对你系统的期望是什么?是有趋势型的,盘整型的,还是高度可变型的?

我对任何事情都做计划。我先设定了最坏的情形,然后把它当做练习来运行。我为最好的和最坏的情况做了详细说明。因此,当有什么事情出现时,便可与我计划的期望范围进行比较。如果结果落入那个范围,那么事情便如我所预计的那样。如果结果不在那个范围之内,那么我就知道有些东西需要调整一下。我们就会研究一下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一般说来,我期望的最好的回报率是40%,最坏的回报率是10 % ,平均回报率是15 %一25 %。我们预计的最坏的下跌量是25 %。

我记得有一年我的回报率超过了4O %。我很高兴,因为我超出了我们预计的极限。但它也告诉我我们的风险太大了,也很可能超出亏损的范围。因此,我们对系统进行了调整,并减少了风险,以使最坏的亏损情形不能发生。



2. 交易顾问的目标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作为一个交易管理员的目标。你喜欢什么样的客户?散户?一些好朋友?几个与你共同投资的合伙经营人?还是非常资深的投资家?

我们喜欢有合理目标的稳定的客户。我的目标是在规模上保持世界前1 00 家公司的位置,因此我们会接受那些可以让我们实现这个目标的客户。我们既有散户,也有机构客户。有些方面他们有所不同,有些方面是相同的,但两种客户对我们来说都不错。

你的客户是什么样子的?他们的目标是什么?你们为他们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比如,把他们的钱与你们的放在一起,他们有没有希望有一些特殊类型的多样化的服务?

我们的客户当然喜欢多样化,我们为他们提供了四种不同的计划,回报率的范围是10%~20%,并且下跌量很少、.我们现在正在寻找一种有2O %的回报率但有10 %下跌量的系统。我们的客户知道我们的计划,这正是他们计划要得到的。

既然你是在交易客户的钱,那么他们能够承受多大的风险?什么时候他们可能会撤走他们的资金?

他们希望风险在5%~10%的范围内。任何15 %以上的亏损或者持续一年的亏损都是致命的,这样,大部分客户都会解雇我们了。

那么赚多少钱不至于使他们太过于兴奋呢?

超过25 %的收益显然会引人注目。但我们不希望太高了,否则客户们就会以为可以直登天堂,然后期望着这种情形会继续。

你们如何收费?换句话说,每个季度或每个月你们从客户的账户中提取的总量是多少?对于交纳这些费用的客户来说,你们需要达到什么样的回报率才能使他们满意?

我们收取2 %的管理费用和20 %的激励费。只要客户们在交纳费用后还能得到15 %一20 %的回报率。他们就能接受这些费用,并且能够承受一定的亏损。

你们的交易量是多少?怎样才能达到这个量?在你达到这个量之后会做什么?它是否会改变你们的交易?

我们的交易量一般是10 亿或20 亿美元。我们期望通过目前对银行、大公共基金经营人和其有高净值的个人的营销策略来获取这些资本。若我们达到了这个量,就不会再让新的资金注入,因为当我们成长的时候,我们的交易需要不断地在少数交易桌上巩固。

在你们的客户关系方面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形是什么?你们会怎样进行准备以防这些事情的发生?

可能发生的最坏的情形就是突发事件。我们会告诉客户们我们将确保不发生这样的事。我甚至还写过一本书,即《 防恐慌投资》(Panic Proof Investing)来预防此事。

你会怎样来处理大量的新资金流入或者大量的退股?

大量的新资金流入已在我们的计划中考虑到了,大量的资金撤出可以由我们开发的软件来轻松地处理。

正如你所看到的,汤姆·巴索对交易程序的任何细节都精心计划好了。这就是为什么此类练习是如此重要的原因。它会让你考虑一些不做此类练习可能根本不会想起来的问题。



3.2.3 交易观念



最后让我们更详细地讨论一下你喜欢怎样交易。这肯定与市场、入市、离市以及货币管理等观念有关,这些都是你交易系统的细节。

汤姆,你喜欢在什么样的市场中交易?某一专门市场是否合适?你只喜欢在流动市场中交易,还是也喜欢在一些无流动市场中交易?

我是一个通才,并不是一个专家。我参与交易的期货市场有2O个,货币市场有15个.共同基金市场有30个。所有这些市场流动性都很强,因为我只把注意力放在流动市场上。如果我不把注意力放在这些流动市场上,我们的资金就会很少,就不会有我们投放出去的几十亿美元那么多。

你对进入市场有哪些想法?你认为入市有多重要?

入市在我的交易中可能是最不重要的成分。我喜欢在市场有变化趋势的时候进入。就是在那个趋势变化的瞬时,风险回报率在之后的交易中会是最好的。

设定了你在回报和亏损方面的目标之后,你喜欢什么样的起始风险止报?如果现在是收盘,你是否能够及时返回市场从而不会错过任何一次变动?

我认为止损是对最初进入市场交易原因的违背:但是,我总会有办法返回市场的。

我的止损是市场和市场行为的函数。它只是间接地与风险有关,除非风险太大了,以至不能持有头寸。我把风险控制当做货币管理的一部分,我想你在这次采访的后边也会问到这个问题。

你是怎样计划获取利润的?是反向止损,跟踪止损,技术止损.还是设定价格目标?与流行的观念相反,你的重点应该放在止损和离市方面。

我没有设定从交易中获得的量。我的哲学是让利润滚动起来。如果我能找到一次交易一直朝我没想的方向进行.我就根本不需要退出了,那样就好极了。

我使用跟踪止损或技术止损,一旦发现需要止损,我就会把手中的头寸脱手。

你在货币管理方面是怎么做的(在这本书里我把它叫做“头寸调整”) ?

我设置了一组工具用来设定风险和波动性占资本的百分比的极限。我监控起始风险量和波动性,以保持它们在设定的限度内。另外,我把当前的风险和波动性保持在资本的一个固定的百分比。因此,我始终能够了解在我的资产组合中一夜之间可能发生多大的波动以及它是否恰在我设定的极限内)

也许现在你已经知道了设定你的目标对开发一个交易系统来说是多么重要。如果你能真正理解,那么我写这一章的目的就算达到了。我不能一再地强调建立系统和与交易相关的目标的重要性、但我认为它们是所有成功交易建立的基础,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领域。



3.3设定你自己的目标



现在到了你踏上通往成功投资或交易的路的时侯了。希望你再读几遍前面的那些问题以及汤姆的回答。不要着急,慢慢地感受一下过程,把你的答案写在纸上。仔细地考虑一下,最关键的是真正地花些时间去考虑一下由这些提问提出的问题。这就是这部分应该是交易准备任务的5O%的原因。如果你完成了,你将奠定成功交易或投资的基础,这些基础的建立是很少有人会去关心的。

不要指望那些从你头脑中跳出来的答案。如果你不严肃地考虑一下这些领域的问题,你在交易系统开发上听做的工作就等于白做。记住考虑你的目标时应该占开发一个交易系统任务的50 % 。

怎么才能知道自己是否存在与这些提问相关的交易系统开发方面的心理问题呢?这些提问不会这么直接地告诉你,而从你对这些提问的情绪上的反应上,可以了解这些问题,因此你回答这些问题时的情绪是一条很大的线索。

如果你不喜欢回答这些问题并且把它们扔在一边,那么你就有一些心理问题,,如果你对一些问题很愤怒或者感到很烦乱,那么你也可能有一些心理问题,然而,还是继续做这些问题直到你完成了并且有了自己认可的答案。做这些问题的部分原因是想帮你找出交易中最重要的部分――你自己。

你也可能会问,如果这些问题告诉你不应该交易呢?如果你还没有做完这个问卷,或者你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还感到不满意,那么你还没有准备好进行交易。在你还没有彻底理解每个问题以及还没有你自己对这些问题的想法之前、我不会建议你去交易。当然,一旦你完成了这些问题,你仍然必须开发一个适合你为自己制定的准则的交易系统。

最后,你可能会问,这些问题在系统开发中可以起什么样的指导作用,这些问题所能做的是提供给你建立交易系统所必须围绕的界限。我建议你先回答这些问题,然后仔细地读一下这本书,之后再来回答这些问题。在你做完了这些之后,你就会知道在开发一个适合自己的系统方面需要做些什么。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5 05:36 | 显示全部楼层

<<通向金融王国的自由之路>> 第4章 开发系统的步骤

第二部分 使你的系统理念化


第二部分的目的是帮助你们使系统理念化,从而形成构建系统所必需的基础知识。第二部分由三个章节组成。第4章介绍了开发一个适合自己的系统所必需完成的关键任务。它向我们展示了多年来对世界上最好的交易商和投资者们所做的研究工作,从而确切地确定他们是怎样进行研究工作的。

第5 章介绍了一些你在交易系统中可能用到的各种各样的理念,我请了一些极其有见识的人来帮忙写这一章,再加上我自己的部分见解。通读一下这些不同的理念并确定哪一个最吸引你,当然你也可能接受其中的几个。第6 章介绍了期望收益的概念。期望收益指的是你的交易系统中每1美元所冒的风险可以获得多少利润。很少有交易商或者投资者真正知道期望收益是什么,然而在本书中它是最重要的话题之一。

4
开发系统的步骤

肯定有一张数据图或一个数据模型可以引导我们走上通往目标的最佳路线。-―
戴维·福斯特(David Foster )博士
如果有几个人可以把某些事情做得很好,那么同样的技术就可以被模仿或者模拟,然后再传授给其他的人。相信这一点是非常有用的。这就是神经语言程式,或者说模拟科学研究的内容。为了开发一个良好的模型,你需要找到几个能够把这个任务做得非常好的人,然后你再去采访那些人,找出他们行为同的东西。这些都是模型中最关键的任务。找出他们行为同的东西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没有找到共性的东西,就只会发现其中某几个人的特性,而那些特性一般都不是那么重要。
在过去的12 年里,作为一个指导人员我曾经与成百上千个优秀的交易商和投资者们在一起工作过。在那期间,我有机会向那些专家们学习怎样做交易研究。那些步骤非常清楚也很容易做到。本章是我通过这个协会开发的12 步骤模型的一个大纲。

4.1 列出清单
第一个关键步骤是列出关于你自己的清单,就是列出你的优势和劣势。为了获得市场上的成功,你必须开发一个适合你的系统。想要开发这样一个系统,你就必须列出这样一个自我清单:关于你的技能、你的性情、你的时间、你的资源、你的优势以及你的劣势。若没有这么一个清单,你就不太可能开发出一个适合自己的方法来。
需要考虑的一些问题有:
l
&O1548;
你是否有很过硬的计算机技能?如果没有,那么你是否有资源去雇用有这些技能的人或者能够帮你成为计算机专家的人?
l
&O1548;
你有多少资本?其中有多少是风险资本?必须要有足够的钱才能用你开发的系统进行交易和投资。缺少充裕的资金是很多交易商和投资者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如果你没有充裕的资金,那么就不能实行适当的头寸调整,而这正是一个成功系统的基本要素,也是大多数人忽略的一个要素。
l
&O1548;
你对亏损的承受能力怎样?
l
&O1548;
你的数学能力怎么样?
很多重要的问题是你应该仔细考虑的。比如,考虑一下你有哪些时间方面的限制如果你有一份全职工作,就考虑一下用一个长期的系统,这种系统只需要你每晚花半个小时看一下收盘的数据就行,而止损指令会在第二天送到你的经纪人那边。使用这样一种系统交易不需要占用多少时间,因此如果你没有很多时间,使用这种系统是比较合适的。事实上,很多整天扑在市场上的专业人员使用的也仍然是只需要察看收盘数据的长期系统。
让我们来看一下另外一个应该考虑的问题。你在市场中使用的是自己的钱还是别人的钱?如果你是为别人交易,就必须考虑他们的心理状态对你的交易的冲击,这种冲击可能会是相当大的。例如,如果你管理的是别人的钱,不管在何种状态下,交易结果便是交付给你钱的人们的心理状态与你自己心理状态的综合反映。
假设你是一个货币管理者,在两个月的亏损之后,你的客户撤走了她的钱。之后你有了三个月的盈利,那个客户就又想再次投资你的系统,在你又亏损了两个月之后,她又再次撤走了她的钱。她决定等到你在市场上变得真正很热门的时候再投资。接着在你五个月的盈利之后,她又把钱放了进来。之后你又有了两个月的亏损。最终的结果是这个客户连续不断地亏损,而你作为一个货币管理者却赚了一大笔钱。但她所经历的损失会对你以及你的系统都产生影响。
你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考虑一下第3章中与经营客户钱财有关的自我清单的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考虑一下你的答案!你是仅仅给了一个快速的回答还是对你相信的和感觉到的做了正确的分析?另外,你是仅仅做了回答还是在你写在纸上之前深深地考虑了每个问题?把你的答案与汤姆·巴索的答案对比一下,那么你就可以把自己与一个顶级专业货币管理人员做一下对比了。
4.2 培养开放的观念来收集市场信息
在国际交易指导学院,我们每年举办两次为期3 天的高级专题讨论会,主题是开发一个适合你的盈利系统。并且我们还在1996 2月份召开了专题录音系列会议。大多数人从那次专题讨论会或者那套录音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但是有些时候直到人们首先提出了自己的心理问题,他们才能学到足够的东西。比如,有些人好像对我们努力传授的东西充耳不闻,他们对自己想要的东西有自己的想法,他们不仅仅是对改善自己方法的一般模型不能接受,而且对他们应如何改变的具体建议接受得更少。有趣的是,对这些方法充耳不闻的人通常都是最需要这些方法的人。
因此,系统开发模型任务2的第一部分就是培养一种完全开放的观念。对此,下面是一些建议:
首先,你需要理解,所有你学到的东西都是由一些信念形成的,包括你在这本书中读到的每一句话。“地球是平坦的”是一种信念,就像另一句话“地球是圆的”。你可能会说:“不,第二句才是真的。”可能,但它也是一种信念,每一个词都有很多重要的意义。例如,“圆”是什么意思?或者“地球”是什么意思?
任何看上去是事实的东西仍然是相对的,依赖于所处情形的语义,也依赖于所做的一些假定以及因此而带来的对这种情形的一些看法,所有这些也都是信念:如果仅把“事实”当作是自己整理起来的“有用的信念”,你就会少了许多刚性而变得灵活起来,思维会更加开放。
我们所知道的事实是由一些单独的信念组成的,一旦你改变了想法,你的事实就会改变。当然,我刚才说的这句话就是一个信念。然而,如果你把这个当作是自己的信念的话,就会发现你不得不承认自己其实并不知道到底什么是真的。而事实上,你只有一个赖以生存的世界的模型罢了。因此,可以从每一个新信念的“效用”方面来评价它们。如果有东西与你所知道的或者信仰的东西冲突,想一下:“是不是有可能这是一个更加有用的信念呢?”你会惊讶于自已突然间对新想法和新输入的东西变得这么开放。我最喜欢的一句活引自于爱因斯坦:
牢牢记住下面这句话:
你并不是在市场中交易,你是在根据自己对市场的信念进行交易。
因此,需要一个开放观念的部分原因是确定你对市场信念的需要。如果你不够开放,它们看起来就不像是“信念”, 而仅仅是“是什么”。带着错觉交易在没有发觉时是特别危险的,而这却是每个人都可能犯的错误:你也可能被自己的信念所强烈到迷惑。
查尔斯·勒博(charles LeBeau)是一个有30 年经验的交易高手。他说在他刚开始为计算机设计交易系统时,对市场有成百上千个信念。而大多数信念在苛刻的计算机化测试中却都站不住脚。
如果你的观念是开放的,就可以开始阅读一些关于市场的书了。我极力向大家推荐杰克·施瓦格写的几乎每一本书。.以《市场奇才》(Market Wizards)和《新市场奇才》(The
New Market Wizards
)开始可能是最好的。它们是有关交易和投资的最好的两本书之一。施瓦格的两本新书《基本面分析》
Fundamental
Analysis
和《技术分析》 (Technical Analysis)写得也非常精彩
由查尔斯·勒博和戴维·卢卡斯(David Lucas)编著的《期货市场的计算机分析》(Computer Analysis of the Futures market)是有关系统开发交易系统过程的最好的书之一,说真的,我从这本书中以及与查克召开的定期的研讨会中学到了很多东西我也想推荐一下佩里·考夫曼(Perry Kaufman)的书《精明的交易》(smarter trading,cynthis Kase 的书《与机会做交易》
Trading with the Odds)以及威廉·奥尼尔(william O ' Neil)的书《怎样从股票中赚钱》
How to mark money in stocks),此外,Tuschar Chande 的书《超越技术分析》(Beyond Technical Analysis)也非常好,因为它可以让读者思考一些本书没有涉及到的概念。
交易和投资的心理方面也是很关键的.这里我要推荐一下我讲的函授课――交易商和投资者的顶级业绩课程。另外两本精彩的书是詹姆斯·斯洛曼(James sloman)的《什么都不是》(Nothing)和《当你被困住的时候》(When you’re Troubled)。第一本书介绍的是追随大流,这是在市场中打滚时及其重要的一个观念。第二本书介绍的是怎样摆脱那些可能妨碍你以最佳状态工作的个人问题。另外,我还要推荐一下罗兰·贝拉克(Roland Barach)写的《思维陷阱:掌握投资的内部世界》 (Mindtraps: Mastering the Inner World of Investing),这本书从文化和生物学两方面介绍了我们是怎么在市场中亏损这么大量的钱的、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可以克服那些倾向。
上面推荐的这些读物可以提供给你开发有用的信念和市场所需的知识背景,可以在你进入游戏之前支持你。它们能够回答许多可能正在困扰你大脑的关于交易的紧迫问题:有关这些读物的更详细的信息放在本书的附录A 中。
一旦你读完了这些书,写下你对市场的信念。本书的每一句话都代表了我的一个或更多的信念。你可能想找到一些你认为与市场有关的信念,它们会为你发现自己关于市场的信念提供良好的开端。这一步将为你今后的任务,比如探索市场和开发能赚钱的系统做好准备。
4 .3 确定目标
除非你完全明白了自己在市场中想要实现什么,否则是不可能开发出一个正确的能赚钱的系统的。仔细考虑一下你的目标,让它们清晰地保存在大脑中应该是系统开发的一个主要任务。事实上,它应该占用你设计系统时间的20%-50%。然而大多数人却完全忽略了这个任务,或者只花几分钟时间来做这件事。比如,做第3章的练习你花了多少时间?在阅读第3章时应多花些时间并多进行一些思考。如果你只花了15-30分钟来回答我问汤姆·巴索的问题,那么你做的工作就是不正确的。这是很多人都想避开的任务,但是如果你想开发一个绝妙的交易或投资系统,那么你必须给这个任务足够的重视。记住保持开放的观念是多么重要了吗?为你的目标做适当的工作是观念开放的一部分。
4 . 4 确定交易的时间架构
你的第四个任务是确定你想在市场上的活跃程度。你交易的时间架构是怎样的?你想要进行长期的观望,还是在一个季度内做一次投资组合改变?你是想成为一个股票商还是一个长期期货商?做期货交易时你的头寸一般持续1-6个月。你想成为一个每次持有头寸不超过一两天,看行情涨跌每天交易几次的交易商呢,还是想做最后的交易?因为作为一个每日进行3-10次交易的交易者,在市场收盘之前一般都是已经抛空了。
4-1显示了长期交易的优点和缺点。长期交易和投资是很简单的,做长期交易每天只需花少量的时间并且只需承受很小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如果你想利用空闲时间来工作或者追求自己的爱好时,如果你能合适地调整头寸的话,就可以用一个非常简单的系统赚一大笔钱:
4-1长期交易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
缺点
不需要整天盯着市场,可以利用止损和期权来保护自己
在这类系统中对市场的心理压力是最小的
交易成本很低
只要进行一两次交易就可以获得全年的利润
1美元所冒的风脸可以有一个超过1美元的期望收益(见第6 章)
只要使用一种简单的方法就可以赚得一大笔利润
从理论上说有一个无限的利润机会,每次交易或投资都会有机会
数据成本和固定资产是最小的
每天都可能受到一天内市场移动的双重打击
一个头寸的变动可能引起很大的资产变动
必须非常耐心
一般都会有一个小于50%的可靠度(盈利的交易数)
交易不频繁,因此必须在很多市场中交易变现资本
若想在流动性大的市场中交易就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错失一次好的交易机会就可能使一个盈利年变成一个亏损年
我认为长期交易或者投资的主要优点是,对市场中的每一头寸,你都有一个无限的利润机会,至少从理论上说是这样,在你研究很多通过投资变富的人时,就会发现很多例子中财富的出现都是因为人们买了很多股票并且一直持有它们。其中的一种股票最后变成了一个金矿:在10-20 年期间,把几千块钱的投资变成了上百万。
长期交易或投资的主要缺点是你必须有耐心。例如,你不会遇到很多机会,因此你必须等待它们的出现。另外,一旦你持有了一个头寸,就肯定会经历非常剧烈的资本变动,尽管你可以设计一些东西来使其最小化、你还需要有一定的耐心等待这些变动过去。长期交易的另一个缺点是你一般需要投入较多的钱。如果你的钱不够,那么就不能适当地调整你资产组合中的头寸。其实,很多人在市场上亏损钱的原因仅仅是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钱来实践正在做的交易或者投资类型。
短期交易,它可能是每日交易或者1-3天内摆动的交易,也有不同的优点和缺点。这些都列在表4-2 中。将表4-2 与长期交易的表4-1对比一下。比较之后,你就可以决定哪种交易适合自己的个性。
4 – 2短期交易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
缺点
大多数每日交易商每天都可以获得很多机会
这种类型的交易非常让人兴奋并且很刺激
如果对于每1美元你都有50美分或者更多的期望收益,那么你就永远不可能有一个月的亏损,甚至连一个星期也不会有
每日交易中不会有隔夜的风险,因此即使在大市场中也只需要少量或者不需要边际利润大多数人想要的频繁入市系统对短期交易是有用的
总会有另一个赚钱的机会
交易成本比较高并且可能累积起来
兴奋一般与赚钱无关.这是一种心理需要
利润受时间限制,因此必须有一个超过50%的可靠性才能赚钱,然而,我见过一些与此经验法则不同的例外。
数据成本非常高,因为大多数交易商需要实况报价
很多频繁入市的收益小于亏损
短期系统受到市场的随机干扰
短期的心理压力很大
我有一次遇到一个每天进行大约六次交易的短期外汇交易商,没有一次交易是持续一两天以上的、然而,他所做的事中最让人着魔的是他有75 %的交易都能赚钱,但他的收入和亏损却大约是相等的。这是一种古怪的交易方法。他有5O 万美元的钱来交易,并且有银行给予的1000万美元的最高赊账额。如果你懂得了第12 章讨论的头寸调整,就会意识到该系统其实是一个潜在的圣杯系统,利用该系统以及可以获得的资金、他每年可以很容易地赚上一个亿。
然而对大多数短期系统来说并不是这种情形、它们中的大多数都并没有高过60 %的可靠度,而且它们的收入一般都会少于亏报,有些时候甚至都会导致负的期望收益。有些时候,一次大的亏损就可能破坏整个系统并且从心理上摧毁交易商。另外,短期交易的心理压力是非常大的。有人打电话这样对我说:
我几乎每天都能赚钱,并且两年中几乎未曾有过一个亏损周,至少到现在是这样的。但昨天,我却亏掉了所有这两年的利润。
在你决定做短期交易之前先记住这一点对你是有用的。你的利润是有限的,而你的交易成本却是非常高的。最重要的是,心理压力可能摧毁你。
4.5 在一定的时间架构内确定最好的历史性移动并注意那些移动的共同点
一旦你对自己想交易的时间架构做出了决定,就来确定一下这个时间架构可能带来的最好的移动会是什么样的。尽量去很多市场中寻找,那么你就有了一个很大的样本。可能你想收集50-100 个市场移动的最小样本,同时确保样本中包括了上移和下移。
例如,如果你订阅了《每日图形》(Daily Graphs ) ,就会有一个股票移动模式的例子,在那个模式中,该股票的移动超过100%。你可以从每日图形中收集到很多过去的例子。然而,威廉·奥尼尔已经替你完成了任务5 和任务6 。你可以从他的书《怎样从股票中赚钱》
中读到所有这些内容。不幸的是,我认为大多数人在熊市中使用奥尼尔的CANSLIM 系统赚钱时都会遇到困难。如果从上涨和下跌移动中你都能赚到钱,那么你的境况是比较好的。
一旦你收集了一些获利较大的移动,就应注意一下它们有些什么共同的地方。你可能会发现所有移动都显示了一个很强的拉升,形成某一个平台,然后又冲破那个平台。但是,再看看除了价格之外的其他内容。例如,你可能会注意到这些移动只会在某种特定的市场情形下才发生,就是说,股票的大多数上升移动可能只在股市处于牛市的时候发生。对这些移动的发生来说是不是需要一些基本条件?是不是存在某种时间关系?这些都是你需要重点关注的成立条件。
同时你也应注意一下这些移动是怎么发展的以及是怎么结束的。它们是非常突然而剧烈地结束的,还是逐渐地结束的?你会怎样摆脱那些移动?
5 章里有很多你在观察时可能会考虑到的观念。然而,如果你能提出一些新观点.那就更好了。
4 ..6 移动背后的理念是什么以及怎样才能客观地测度你的理念
你观察到了些什么理念?你的理念的第一部分应该告诉你这些移动发生的条件。怎样才能客观地测度理念的这部分呢?一般地,你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给出了你自己系统的两个要素:你可能会用到的成立条件和时机选择或入市信号。这两个主题分别在第7 章和第8 章有深入讨论。
成立条件和时机选择信号对系统的可靠性来说非常重要,它们可以决定这种移动发生时你一般多久才能赚到钱。入市应该与系统中所有其他要素分离出来进行单独测试。
本书先前提到过的勒博和卢卡斯有一种非常好的测试这类信号的方法。他们的做法是确定在各种时间段之后信号的可靠度。你可能会尝试一个小时、一天中的最后时刻,或者1天、2 天、5 天、10天和20 天之后。一个随机的入市会有50 % 的可靠度,一般都是在45 %一55 %之间。如果你的理念要比随机入市好的话,那么就应该有55 %的可靠度或者更好,特别是在15天的时间段内。如果并没有达到这个比例,那就说明你的理念不比随机入市好多少,无论这个理念听起来有多么合理。
当你进行入市测试时,如果入市可靠度是你的目标,那么只要察看在选定的时间段后获利的频率是多少。因为没有止损,所以不需要考虑。如果你加入止损,系统的可靠性就会降低,因为一些可以获利的交易可能会在一次亏损之下止损而脱手。同样确定可靠度时也不用考虑交易成本,如延误和佣金等。一旦你加上了交易成本,可靠度就会降低。你需要知道的是在这些要素加上去之前,你的入市可靠度是否显著地高于随机入市。
有些理念在你刚开始发现它们时看上去是非常卓越的。你可能会发现自己有100 个有获利移动的例子,并且你的想法与这些移动一样。因此,你变得非常兴奋。然而,你必须考虑到伪正几率,你的理念或想法多久会在并没有好的移动的时候产生?如果伪正几率非常高,那么你并没有一个很好的理念并且可能比随机入市好不了多少。使用这类测试时应该记住:可靠度并不是系统中惟一需要考虑的东西。如果你的理念帮你捕获了大量的获利移动,那么它可能是有用的。请参阅第9 章。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我忽略了系统开发中最重要的一步:优化。然而,优化其实等于让观念符合历史,这种优化做得越多,系统就越不可能在将来有效。相反,我相信你应该朝着尽可能多地理解你的理念的方向工作。对你的理念的真正本质理解得越多,需要做的历史性测试就越少。
4.7 加入止损和交易成本
你的理念的一个重要部分是理解什么时候它是无效的,因此,下一步就是理解添加一个保护性止损的作用[1][1]。保护性止损是系统中告诉你为了保护你的资本什么时候该退出交易的那部分。它是任何系统的关键部分.它是你该退出来保护资本的那个点,因为你的理念看上去并没有效果。如何知道你的理念是无效的取决于你的理念的本性。
例如,假设你听说了一些认为市场是“完全”有秩序的理论。你可以查到市场当天的转变点,有些时候甚至可以查到每个小时的转变点。在这种情况下,你的理念可以给你一个提示,即什么时候市场应该移动。你的入市信号应该是对市场真的在移动的价格确认,如波动性的突变(见第8 章)。此时,你需要有一个止损点告诉自己你的理念没起作用。你会选择什么作为止损点呢?如果市场穿过了你预期有反弹的时间窗口,并且没有使你得到显著的利润,那么你可能就想退出来。或者你可能会把最近lO 天内每日的平均价格幅度。比如平均实际价格幅度(average true range , ATR),当做是市场的噪音量。如果价格以这个噪音量甚至它的倍数与你的理念持相反变动,你可能就想退出来。
保护性止损的例子在第9 章有深入的讨论。仔细地阅读那一章并且挑出一个或者更多适合你理念的止损。也许你的理念会通向一个第9 章并没有讨论到的合理的止损点。如果是这样,那么就用这个合理的止损点。
思考一下你想入市去实现什么目标.你是不是非常武断,真的认为一个大的走势将要发生?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你可能给了市场很大的余地让这个走势发展。因此,你想使用一个非常宽的止损。
另一方面,你的理念可能是非常精确的。如果你估计错了就会亏损很多,可是如果你估计对了,就不会在交易中亏损。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就可以设立非常接近的止损,以至执行的时候不会损失很多钱。
一旦决定了你的止损本质,就可把止损和交易成本(延误和佣金)加到先前的步骤中,并且再重新计算一次。加入这些东西后,你可能会发现入市信号的可靠度有了显著的下降。比如,如果原来的可靠度是60% ,那么加上止损和交易成本之后,可能就会降到5O%-55%之间了。
4 .8 加入实现获利的离市并确定期望收益
理念的第三部分应该告诉你什么时候移动会结束。因此,下一步就是确定怎样实现利润了。离市在第10章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你可以从那里学到什么样的离市是最有效的。仔细阅读第10 章并确定什么样的离市最适合你的理念。离市之前考虑一下自己的情形:你想实现什么,你交易的时间架构怎么样以及你的观念是什么。
一般说来,如果你是一个长期的交易商或者投资者,努力想捕获大的走势或享受长期基本价值的回报,那么就会想要一个非常宽的止损。如果可以的话,你不想总是进进出出市场。你只能在3O%一50%的头寸上赚钱,因此你希望自己的收入是非常大的,大到是你平均风险的2O倍。如果你是属于这种情况,那么你的离市应该旨在捕获一些大利润。
另一方面,如果你是一个进进出出非常快的短期交易商,那么就希望有非常接近的止损。你期望50%以上的头寸都是正确的,而事实上也必须这样,因为你在市场上的时间不足以捕获大的回报。相反,你会寻找一些风险回报率为l的小亏损。然而,保持50 %一60%的时间赚钱是可能的,让你的损失在最小水平上,并且仍然能捕获少数可以带来大利润的交易。
总的说来,在你决定离市时,你要找的东西是让你系统的期望收益尽可能地高,期望收益是你的系统中经过很多很多次交易之后,每1美元所冒的风险可以赚到的平均数量的钱。期望收益的准确公式以及影响它的一些因素,将在第6章中进行深入讨论。然而,直到此时,你的目标仅仅是简单地产生一个尽可能高的期望收益。你还会在有限的时间架构内寻找尽可能多的交易机会来实现那个期望收益。
我认为,就像本书后边部分讨论的那样,期望收益是由你的离市控制的。因此,一个最好的系统一般都需要三个或者四个不同的离市点,并且需要每次测试你所选择的离市点。你可能会根据自己的交易或者投资理念合理地来选择它们,而且你想用一切到目前为止可利用的手段来测试它们,从而确定它们对你的期望收益有什么样的作用。
一旦确定了你的期望收益,就需要检查一下系统交易的结果。期望收益的组成是什么?是不是主要由一些风险回报率为l : l 或者2 : l 的交易组成?你是否发现了一两笔确实很大的交易组成了期望收益的大部分?如果你做的是长期交易,但大宗交易却并没有带给你足够的利润,那么你就可能需要修改一下你的离市点来捕获一些大宗交易。
4 .9 寻找大回报交易
第九步是第六步到第八步的另一种选择,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它是一种不同的步骤。第九步只是让你注意去捕获相对于亏损来说回报很大的机会。换句话说,就是寻找大R乘数的交易,在那个交易中,如果你在被称做R的起始风险下止损退出,那么你的盈利会是你可能承受的亏损的很多倍。R乘数的概念在第6 章会有更深入的讨论。
看一下图41,从9 月一11 月在市场移动前有一个较长的窄幅盘整期。假设你在这个阶段,三次进入了市场,并且每次都在每头寸亏损0. 75 美元的止损点退出。现在你又进入市场并赚得了每头寸10 美元的利润,相当于12.5R乘数。你喜欢这样的系统吗?
大多数人会讨厌这种系统,因为它们“错”的次数太多了。事实上,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只让你在四次交易中有一次是“正确”的,或者说有25 %的时间是正确的。但是看一下你的底线。你必须在10 美元的利润中减去三次0 .75 美元的损失,即2 .25 美元,结果净利润是7.75 美元,超过总损失大小的三倍。这类交易是非常有利可图的。然而对大多数人来说情况并不这么简单,因为他们在3-4 次亏损之后就会放弃这个系统。
如果这类交易能吸引你,那么就把模型中的第六步到第八步替换下来。基本上说来,你的工作就是寻找可以捕获大R乘数(10R或者更大)交易的方法。记住,即使你把交易成本也算进去,一个10R的交易也还是可能在伴随着七个lR亏损的情况下仍然有利润。
如果你决定要寻找这样的交易,那么你的重点应该放在:(1)找出大盘可能有剧烈波动的入市点;(2)选择合理的紧密的起始止损,并且严格地把你的亏损限制在几美元甚至几个点;(3)要乐于不去管你的起始止损,即使这样意味着把利润从你身边带走;(4)当巨额利润真的来到你身边时要能够抓住它们。如果你选择走这条路,那么你可能是在寻找一个命中率少于35%的交易系统。然而,尽管盈利的交易比例很小,但它仍然是一个很有利润的系统。
4 .10 用头寸调整来优化
你的期望收益是对系统真正潜能的大致估计。一旦你开发了一个具有适当期望收益的系统,接下来就需要确定该使用什么运算法则来调整你的头寸了,如确定需要多少头寸。头寸调整是任何系统中最主要的部分,因为如果你有一个很不错的正期望收益系统.那么利润或亏损的大部分都来自于头寸调整。头寸的大小可以帮你获取少量利润,也可以让你获取大量利润,或者无论你的系统有多好,也可以导致你的破产。
每种头寸你可以增加多少?你能不能够承受得起一个头寸的增加,比如一股股票或者一份期货合约?这些问题是能否达到目标的关键,不管是三位数的回报率还是高得难以置信的风险回报率。如果头寸调整的运算法则不正确的话,那么你就会破产,而不管你对破产是如何理解的,是亏损50% 的资本还是全部亏损。但是,如果你的头寸调整技术对你的资本、系统和目标设计得很好的话.那么一般情况下是都能达到目标的。
我们为专业的货币管理人员开发了一个训练项目。到目前为止,在那个项目上我们已经有了三个毕业生。第一个毕业生是webster 管理,从风险回报率方面来说,它在1995 9 月份的资金超过1 000 亿美元而排名第一位。Webster排名第一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它知道如何进行头寸调整以及其设计调整方法的能力。通过头寸调整,给webste r 带来了很高的风险回报率。
项目的第二个毕业生是Maricapa资产管理,其5 年的年平均回报率超过4O % ,几乎不曾有过一个亏损月。Maricapa业绩背后的秘密是其对头寸调整的理解和定期的私人咨询。
项目的第三个毕业生是雷·凯利(Ray Kelly)。雷在跟我一起工作之后,创造了在8 年间取得了年复利为40%或者更高回报率的记录。事实上,在那8 年期间,他只有过两个亏损月。雷的成功大部分归功于特殊的套利情形以及知道什么时候该真正地踩油门。套利的内容可参阅下一章关于套利的介绍。第12章讨论了大量在设计系统时可能要考虑的头寸调整模型。一旦你有了自己的目标和一个高期望收益的系统后,就可以利用这些模型去实现你的目标。然而,你需要应用和测试各种不同的头寸调整模型,直到找到一些可以完美地适合你想要实现的目标的模型。
4 .11 确定如何提高系统
开发系统的第11个任务是确定如何才能提高系统。市场研究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市场一般都会根据运作它们的人的特点而改变。比如,此刻股票市场是由专业的共同基金管理人员控制的。然而,在7 000 多个管理人员中,只有不到10个人在市场中停留了足够长的时间而看到了20 世纪7O 年代的长期的熊市。另外,期货市场是由一些专业的CTA 控制的,大多数CTA 使用了走势跟踪战略,但这需要花费大量金钱。在另一个1020 年之间.市场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参与者,因此会呈现出另外一种不同的特点。
任何有良好正期望收益的系统,如果在一给定的时间段内能进行更多的交易,一般都能够提高它的业绩。因此.你通常可以通过增加独立的市场来提高业绩。事实上,一个好的系统可以在很多不同的市场中表现很好.因此增加更多的市场仅仅是给了你更多的机会。
另外.业绩通常可以通过增加毫无关联的系统来提高,这些系统每个都有它自己独特的头寸调整模型。例如,如果你有一个主要的走势跟踪系统和一个非常短期的利用市场盘整的系统,那么如果你把两者结合起来效果就可能非常好。你希望在市场走势不明朗的时候,短期系统可以为你赚钱。这么做可以减少在此期间由走势系统产生的任何亏损的冲击,也许还能在总体上赚钱。不论哪一种情况,你的业绩都会更好,因为你会移动到一个更高资本基数的走势线上。
4.12 最糟糕的情形――精神计划
考虑一下你的系统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可能的表现是很重要的。你期望自己的系统在所有的市场情形下,比如在高度可变的市场中、盘整的市场中、强势的市场中以及缺乏信心的疲乏的市场中如何表现?除非你知道在每种可能的市场情形下它可能会怎样表现,否则你不可能真正知道该对你的系统预期些什么:
汤姆·巴索很乐意在我们的系统专题中告诉学生该这样做:
想像一下每次交易的另一万面可能会是怎样。假定你只是买了它而不是卖了它,或者假定你只是卖了它而不是买了它。你会怎么想?你的想法可能会是怎样?
这些练习是你可以做的最重要的练习之一。我强烈地建议你慎重地考虑一下。
你也需要为可能发生的任何大灾难做好计划。集体讨论一下,确定你们所能想到的对你们的系统也许是灾难性的每一种可能的情形。比如说,如果市场有一或两天的价格震动,就是说有一个非常大的移动,并且是不利于你的,那么你的系统会怎样表现?考虑一下你对市场中意料之外的、千载难遇的移动的忍受程度如何?比如道琼斯指数下降500 点,其实这在10年中已经发生过两次了。再比如我们经历过的由海湾战争引发的原油危机。如果你是一个货币交易商,而货币被稳定了下来,那么你的系统会有什么表现?如果欧洲发行一种统一的货币,那么系统又会有什么表现?或者如果一颗流星在大西洋中央坠落,摧毁了欧洲和美国的半数人口,那么又会发生些什么?又或者如果更加平凡的事,比如你的通信被中断了或你的计算机被盗了,那么又会发生什么?当你列出了这些灾难之后,就会对每一个灾难规划出一些可以执行的计划来。先在头脑中想一下自己的应答并演练一下。一旦你想好了灾难发生时应如何行动,你的系统就是完备的了。


[ 本帖最后由 hefeiddd 于 2007-11-15 05:40 编辑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5 0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金安全,持久盈利,卓越回报”的个人理解

1,本金安全

钱是赚不完的,但是是输得完的。

投资首先要保障资本安全,在没有盈利以前尽可能小地承担有限的风险。有了盈利以后用盈利来承担风险。

例如,偶在《数学问题之一》的帖子里面讲,如果和投资人约定亏20%就清盘,偶会取个保险系数2,决不能轻易触及15%以上危险区域,首先按照10%来控制风险——这10%还要分几次亏,也不能轻易过线。万一运气不好连亏几次到了10%了,剩下的10%抗风险还要分两份,按5%来控制风险。如本金100W时10手一做,亏10%90W时就5手一做。

春节后锌价调整偶砍了500吨,不砍的话可能扛个10%左右的风险就回来了,后面就赚大了。但这次扛10%风险,下次可能就会扛15%的风险,考虑投资生涯还要有几十年要走的话,将来可能面对更变态的行情。一旦输完了就没法玩了,本金安全比赚钱更重要。

2,持久盈利

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具备盈利的技术和信心。不能非要抛个顶才会做空,抄个底才会做多。要在行情的任何地方任何价位都会玩(能做到这点,自然也就避免了摸顶捞底投机心态,不怕错过机会,才能任何时候保持客观看待市场)

例如,最初偶的锌多建仓均价是1720左右,但是到1月6日上一期基金清算了,1月9日开始重新计算盈亏,这时候锌价1965,不能说1720买到会玩,1965的时候空仓就不会玩了——一样也要会玩;春节后的调整中被洗出来,重新建仓均价在2300,2830的时候还追了点远期......铜价6500了,都不知道踏空多少点了......但是如果今天得到一笔钱,咱一样得会玩,顶多跟前面赚了钱的比,抗风险能力差点儿,仓位做小点儿

3,卓越回报

这个没什么好说的,赚大钱的机会永远有,只要活着就看得到。

“......我从来不执着于大捞一票的机会,首要之务是保障资本,其次再追求一致性的报酬,然后以一部分的获利进行较有风险的交易.结果,大捞一票的机会还是会出现,但我并不需要承担过度的风险-----这一切并不是巧合.

让我们以经营事业的角度考虑,我的哲学基于三项原则,按重要性排列如下:保障资本,一致性的获利能力以及追求卓越的报酬.”

——《专业投机原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5 05:43 | 显示全部楼层

寻找中国牛市的领衔牛股 谁一领风骚十数年?

中国股市建立的十多年内,经历了四次牛市三次熊市。



  根据上证指数,这四次牛市分别是:

  第一次牛市(1990年12月19日-1993年2月15日),指数以收盘价计由99点上升到1536点,上涨了14.37倍;

  第二次牛市(1996年1月18日-1997年5月12日)?指数由717点上升到1500点,上涨了一倍多;

  第三次牛市(1999年5月18日-2001年6月13日),指数由1060点上升到2242点,也上涨了一倍多;

  第四次牛市从2005年7月11日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指数在创出998点的低点后,由收盘点位1011点开始上涨,截至2006年最后一个交易日,涨至2675点,指数则翻了近3倍。现在涨势仍在进行中。

  时势造英雄。四次牛市各有独领风骚的牛股。是什么造就了牛市,又是什么推动牛股脱颖而出?这些牛股有没有共同的“牛相”?

  四次牛市,各有牛股

  第一次牛市的领衔牛股当推申华控股和爱使股份,申华控股和爱使股份是两只实施高送配的上海本地三无概念股。所谓的“三无”是指,这两只股票无国家股,也无法人股,也无外资股。它们在3年中上涨了18倍之多,大大高于指数14.5倍的涨幅。

  这一阶段是中国股市的特殊阶段,当时我国股票市场正“摸着石头过河”。股票市场的规模很小,沪市占有明显的优势,股民的投资热情伴随着股票投资观念的启蒙和股市财富效应家喻户晓式地传播而不断高涨,致使股票市场出现了严重的供求关系失衡,个股股价和指数都快速上涨。无基本面支持的个股在一些超级大户联手操纵下股价涨幅惊人,如S?ST源药、ST星源,前者每股收益下降了2 / 3,股价却涨了近12倍,后者的每股收益是负的,股价也涨了约50%,可谓“鸡犬升天”。不过,领衔的申华控股和爱使股份却不在“鸡犬”之列,申华控股和爱使股份均有强大的业绩支撑,期间两只股票的收益都大幅增加,分别是基期的5.9倍和4.3倍。

  可见,即使在股市发展的初期,在市场的制度建设和监管水平还停留在较低层次、投资者的投资理念和操作手法也不尽成熟的时候,业绩优良的个股仍然能跻身牛股之列。

  第二次牛市持续时间最短,只有约一年半寿命,但涨速却最快,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指数上涨了1.09倍,跑赢大盘的牛股在第二次牛市中比比皆是。

  选取其中涨幅居前的20只股票考察,可以发现这是一个绩优高成长股狂飙突进的年代。这20只高成长股1996年每股收益大都在0.5元以上,同比增幅多在40%以上,其中四川长虹每股收益更高达2元。即便在接下来的1997年,由于遭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经济增长速度下滑,20只股票中仍有3只股票每股收益保持增长,其中深天地的每股收益更是突飞猛进(从0.001元上升到0.286元),余下的四川长虹、金路集团每股收益虽有下降,但绝对值依然保持在较高水平。显见,当时支持它们股价上涨的动力仍是个股自身的良好基本面。以长虹为例,1996年是中国彩电市场的“长虹”年,当时长虹采取降价让利策略,市场占有率一度达到27%,稳居该行业龙头地位。

  第三次牛市,以中兴通讯、长城电脑等绩优科技股带动的“5&S226;19 ”行情为标志,历时三年,股指上涨了约1.12倍。炒作热点由绩优科技股开始,向重组科技股、网络科技股等不断转移。

  选取前20大领涨牛股观察,可以发现,这是一个基本上与业绩无关的概念炒作时代,有人将之称为“庄股时代”。 这个时代诞生了弄虚作假典型——银广夏。银广夏时列第三大高成长股,涨幅达508.56%。

  摘取第三次牛市牛股状元的S?ST中天也是这个鱼目混珠的概念炒作时代的一个典型。S?ST中天一度涨幅高达630.33%。它的高股价与其当时由单一的房地产开发转向高科技投资的概念炒作有关。S?ST中天在1998、1999、2000年连续三年每股收益实现增长,在2000年,每股收益增长居然高达304%,但不幸的是,在2001年,它的业绩造假丑闻曝光,每股收益负增长44%。


  这20只牛股中,1999年每股收益在0.3元以上的仅3只(S茂实华(10.31,0.00,0.00%)、S徐工(8.26,0.24,2.99%)、S东风科(3.99,0.36,9.92%)),2000年只有5只(S?ST中天、S茂实华、飞乐音响(7.59,0.39,5.42%)、凤凰光学(6.6,0.13,2.01%)、海螺型材(8.92,0.11,1.25%)),2001年则仅存一只海螺型材,绝大多数牛股业绩平平。







  第四次牛市始于2005年7月11日,现在仍在延续。这一阶段的牛股几乎都具有显著的业绩成长特征,涨幅前十大的牛股中业绩增长速度100%以上的就有10只。其中,驰宏锌锗的每股收益预测2006年将达到4.5元,增长450.07%;泸州老窖的每股收益预测2006年将达到0.39元,增长602.55%。ST飞彩因资产重组成功而改变业绩增长预期,入选阶段性代表性高成长股。苏宁电器即使每股收益将下降,但仍高达0.84元,仍为名副其实的绩优股。不过,这一轮的牛股并不一定都是绩优股,比如微利的鹏博士与ST飞彩。

  牛股从何来“牛相”

  从上可见,我国四次牛市中的高成长股相继为上海本地三无概念股—绩优高成长股—概念炒作股—绩优高成长股(阶段性)。虽然每次牛市中的高成长股中都不乏绩优股,但高成长股并不必然是绩优股。高成长股的产生是与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宏观经济政策(如国家产业政策导向、财政货币政策的松紧、股市政策等)及股票当时的投资价值等有关。

  第一次牛市的牛股为上海本地三无概念股,纯粹是供求关系严重失衡所致,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不具一般意义,不予进一步讨论,但这次牛市的形成也是离不开良好的宏观经济背景的。

  这次牛市正处于我国第四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为了提高经济增长率,政府采取了从松的宏观经济政策,1990年4月开始到1991年4月连续4次降息,最终造就了这次牛市的发动机,经济增长率由1990年的3.8%跃升到了1992年的14.2%,同时也引起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双膨胀,重要原材料供给全线紧张,政府不得不在1993年上半年开始进行改革开放以来的第4次紧缩型宏观调控,央行两次调高存贷款利率,从而使股市外部环境恶化。

  从股市政策上看,当时处于股市初创和时任证监会主席刘鸿儒提倡的“在规范中发展”阶段,监管层主要实施积极的股市政策。不过到1993年,为与宏观调控保持步调一致,开始实施从紧的股市政策。1993年2月16日,上海老八股宣布扩容,指数开始下泄。扩容加提息,终结了股市继续上涨的动力,为时2年多的牛市结束。

  第二次牛市的牛股为绩优高成长股,原因在于当时的宏观环境很宽松,股票自身业绩优秀,投资价值凸显。1996年,对国民经济过热的治理整顿收到效果,国民经济实现了软着陆。为了刺激经济增长,政府采取了有利于股市上升的货币政策,两次减息。从直接的股市政策上看,当时处在“发展中规范”的阶段,以发展为主,股市的政策驱动力是正向的。从投资价值来看,当时一批绩优股的市盈率普遍在20倍以下,1995年底整个市场的市盈率为96.31倍,四川长虹市盈率却只有3.33倍,是市盈率最低的股票,深发展的市盈率也只有7.64倍(而同期的每股收益则分别高达2.27元和0.84元)。股市发展环境的宽松加上个股投资价值的凸显,这就历史地注定了这波牛市的高成长股非绩优高成长股莫属。但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为防范金融风险,后来股市政策趋紧,先后出台了上调印花税、扩容、严禁三类企业入市、禁止银行资金违规流入股票市场等政策,这一波牛市才得以告终。

  第三次牛市中的高成长股基本上是与业绩无关的概念炒作股——炒科技股、重组股、次新小盘股。中央为了对付东南亚金融危机,1999年开始了“扩大内需”,实施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推出了自1996年以来的连续第七次降息,这为牛市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此外,美国新经济浪潮风起云涌、国家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也为这次以高科技概念炒作为起点的牛市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启动的契机和题材。从股市政策来看,我国的股市一出生就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时值扩大内需和国企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股市的财富效应及融资功能就决定了当时的股市政策必然是积极的,事实上也如此:5&S226;19行情爆发后,证监会官员就发表讲话指出股市上升是恢复性的,接着《人民日报》也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坚定信心,规范发展》,重复股市是恢复性上涨,要求各方面要坚定信心,发展股市,珍惜股市的大好局面。随后,管理层又允许三类企业获准入市,保监会也进一步放开了保险资金入市的比例等等。直到2001年6月14日国有股减持办法出台,对股市供给大于需求的强大预期给股市以沉重一击,中国股市才结束了牛市开始了熊途。

  第四次牛市由于还在继续,我们只能选出阶段性的牛股。这些牛股的产生同样离不开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从2002年起,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第五个经济周期,2002年至2005年的经济增长率逐年上升:8.3%、9.3%、9.6%、9.9%,2006年的经济增长率预计也在10%左右。毫无疑问,这是这次牛市得以形成的宏观经济基础。从股市政策来看,可以说用积极做多来形容,在牛市前期管理层已做了大量工作,如恢复新股市值配售、停止国有股减持、引入QFII机制、推出国九条、新股IPO开始实施询价制度等等,2005年4月管理层更是正式启动了股权分置改革,接着是人民币在7月对美元升值2%。股权分置改革和人民币升值预期最终引爆了这波牛市。







  这一阶段的牛股无不与我国人民币升值背景下的经济发展战略转型有关。我国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难以为继,必然向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如消费升级、振兴装备制造业)转变。

  与消费升级、重工业化有着直接关系的行业,产生牛股的概率较大,其中的机械设备仪表行业是历年高成长股的发生地。其根源在于我国从1993年开始就进入了重工业化阶段,1993年到1999年是我国重工业化的前导时期,2000年至今,重工业化呈加速发展势头,而装备制造业是重工业的核心组成部分,因此我国的重工业化道路就决定了机械设备仪表行业现在和未来一段时期仍将是牛股的主要发源地。

  谁是一领风骚十数年的“长跑冠军”

  以上是对各次牛市高成长股的考察,那么谁又是一领风骚十数年的股市“长跑冠军”呢?涨幅前10名的长期高成长股分别是:万科A、福耀玻璃、国电电力、泸州老窖、云南白药、金龙汽车、强生控股、海虹控股、金融街、第一食品。

  不难看出,这十只股票具有以下特点:

  1.它们都是行业的龙头,具有强大竞争优势。比如泸州老窖、福耀玻璃。

  2.它们上市的时间不是在熊市阶段就是在牛市的初期,这意味着当时股市处于投资价值相对低估的时候。

  3.它们所处的行业顺应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方向,符合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国家产业政策导向,是直接受益于我国经济增长、人口膨胀所带来的消费升级、重工业化以及人民币升值的行业。

  4.它们是长期考察中的高成长股,但在历次牛市中并不都是有代表性的高成长股,这说明长跑冠军不一定是短跑冠军,长期中的牛股并不必然是中短期的牛股,反之亦然。

  5.它们的业绩优秀、实在,且资金运用效率高、盈利能力强。2006年最新季报显示,泸州老窖前三季度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 24%和589%,净资产收益率有望达到22.5%;万科前三季度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增长52.3%和 56%,预计公司2006年EPS有望达到0.45元,净资产收益率有望达到19.6%。

  可以预计,这次牛市的下一阶段高成长股将是拥有人民币升值、消费升级、新型重工业化等诸多题材的机械设备仪表、金属非金属、金融保险、房地产、通讯电子、医药生物制品、旅游业、消费品等行业中的绩优高成长股,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中的绩优高成长股。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5 05:44 | 显示全部楼层

巴菲特最经典演讲

耐心的花五分钟读完全文,不会没有收获的。本文为Buffet在Columbia Business School的讲演。
格雷厄姆与多德追求“价值远超过价格的安全保障”,这种证券分析方法是否已经过时?目 前许多撰写教科书的教授认为如此。他们认为,股票市场是有效率的市场;换言之,股票价格已经充分反应了公司一切己知的事实以及整体经济情况:这些理论家认 为,市场上没有价格偏低的股票,因为聪明的证券分析师将运用全部的既有资讯,以确保适当的价格。投资者能经年累月地击败市场,纯粹是运气使然。“如果价格 完全反应既有的资讯,则这类的投资技巧将不存在。”一位现今教科书的作者如此与写道。
或许如此!但是,我要提供一组投资者的绩效供各位参考,他们长期的表现总是超越史坦普500种 股价指数。他们的绩效即使纯属巧合,这项假说至少也值得我们加以审查。审查的关键事实是,我早就熟识这些赢家,而且长年以来便视他们为超级投资者,最近的 认知也有十五年之久。缺少这项条件——换言之,如果我最近才从成千上万的记录中挑选几个名字,并且在今天早上提供给各位——我建议各位立即停止阅读本文。 我必须说明,所有的这些记录都经过稽核。我必须再说明,我认识许多上述经理人的客户,他们长年以来所收取的支票确实符合既有的记录。
在进行审查之前,我要各位设想—场全国性的掷铜板大赛。让我们假定,全美国2.25亿的人口在明天早晨起床时都掷出一枚一美元的铜板。早晨太阳升起时,他们都走到门外掷铜板,并猜铜板出现的正面或反面。如果猜对了,他们将从猜错者的手中赢得一美元。每大都有输家遭到淘汰,奖金则不断地累积。经过十个早晨的十次投掷之后,全美国约有2.2万人连续十次猜对掷铜板的结果。每人所赢得的资金约超过1000美元。
现在,这群人可能会开始炫耀自己的战绩,此乃人的天性使然。他们可能保持谦虚的态度,但在鸡尾酒宴会中,他们偶尔会以此技巧吸引异性的注意,并炫耀其投掷铜板的奇异洞察力。
假定赢家都可以从输家手中得到适当的奖金,再经过十天,约有215个人连续二十次猜对掷铜板的结果,每个人并赢得大约100万美元的奖金。输家总共付出2.25亿美元,赢家则得到2.25亿美元。
这时候,这群人可能完全沉迷在自己的成就中:他们可能开始著书立说:“我如何每天早晨工作30秒,而在二十天之内将—美元变成100万美元。”更糟的是,他们会在全国各地参加讲习会,宣扬如何有效地投掷铜板,并且反驳持怀疑态度的教授说,“如果这是不可能的事,为什么会有我们这215个人呢?”
但是,某商学院的教授可能会粗鲁地提出—项事实,如果2.25亿只猩猩参加这场大赛,结果大致上也是如此——有215只自大的猩猩将连续赢得20次的投掷。
然而,我必须说明,前述事例和我即将提出的案例,两者之间存在着若干重大差异。旨先,如果(a)你所选择的2.25亿只猩猩的分布状况大致上和美国的人口分布相同;如果(b)经过20天的竞赛,只剩下215只赢家;如果(c)你发现其中有40只猩猩来自于奥玛哈的某个动物园,则其中必有蹊跷。于是,你会询问猩猩管理员各种问题,它们吃什么饲料、是否做特殊的运动、阅读什么书籍……换言之,如果你发现成功案例有非比寻常的集中现象,则你希望判定此异常的特色是否是成功的原因。
科举的调查也遵循此一形态。如果你试图分析某种罕见的癌症原因——例如,美国每年只有1500个病例——而你发现蒙大拿州的某个矿区小镇便产生400个病例,则你必然对当地的饮水、病患的职业或其他种种变数产生兴趣。你知道,在—个小镇中发生400个病例,绝不是随机因素所造成。虽然你未必了解病因,但你知道从哪里着手调查。
除了地理国家,还有其他方式可以界定起源。除了地理的起源,还有我所谓“智力的起源”。我认为各位将在投资领域发现,不成比例的铜板投掷赢家来自于一个极小的智力村庄.它可以称为“格雷厄姆一多德都市”。这个特殊智力村存在着许多赢家.这种集中现象绝非巧合所能够解释。
在某些情况下,即使非比寻常的集中现象也可能不重要。或许有100个只是模仿某一位极具说服力的领导者,而依其主张来猜测铜板的投掷结果。当他猜正面,100个追随者也会自动地做相同的猜测。如果这一位领导者是属于最后215位赢家之一,则这100也便属于同一个智力起源,这项事实便不具有任何意义,因为100个案例实际上只代表一个案例。同理,假定你生活在一个父权结构极为严密的社会,而美国每一个家庭都恰好以父亲马首是瞻。20天之后,你将发现215位赢家是来自于21.5个家庭。若干天真的分析师可能因此而认为,成功地猜测钢板投掷的结果,其中具有高度的遗传因素。当然,这实际上不具有任何意义,因为你所拥有的不是215位个别赢家,而只是21.5个随机分布的家庭。
我 所要考虑的这一群成功投资者,共有一位共同的智力族长——本杰明·格雷厄姆。但是,这些离开此智力家族的孩童,都是依据非常不同的方法猜测他们自己的“铜 板”。他们各自前往不同的地方,买卖不同的股票和企业,但他们的综合绩效绝对无法用随机因素加以解释。他们做相同的猜测,并不是因为领导者下达某一项指 令,因此也无法用这种方式解释他们的表现。族知只提供了猜测铜板的智力理论,每位学生都必须自行决定如何运用这项理论。
来 自“格雷厄姆一多德都市”的投资者所具备的共同智力结构是:他们探索企业的价值与该企业市场价格之间的差异。事实上,他们利用其间的差异,却不在意效率市 场理论家所关心的问题:股票究竟在星期一或星期—:买进,或是在一月份或七月份买进……。当企业家买进某家公司时——这正是格雷厄姆一多德都市的投资者透 过上市股票所从事的行为——我怀疑有多少人会在意交易必须发生于某个月份或某个星期的第一天。如果企业的买进交易发生在星期一或星期五没有任何差别,则我 无法了解学术界人士为何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探讨代表该企业部分股权的交易发生时的差异。毋庸多说,格雷厄姆一多德都市的投资者并不探讨bate、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证券投资报酬本的变异数。这些都不足他们所关心的议题。事实上,他们大多数难以界定上述学术名词。他们只在乎两项实数:价格与价值。
面对图形分析师所研究的价量行为,我始终感觉惊讶。你是否会仅仅因为某家公司的市场价格在本周或前一周剧扬.便决定购买该企业呢?在 日前电脑化的时代,人们之所以会大量研究价格与成交量的行为,理由是这两项变数拥有了无数的资料。研究未必是因为其具任何功用;而只是因为资料既然存在, 学术界人士便必须努力学习操作这些资料所需要的数学技巧。—旦拥有这些技巧,不去运用它们便会带来罪恶感,即使这些技巧的运用没有任何功用,或只会带来负 面功用.也在所不惜。如同一位朋友所说的,对一位持铁锤的人来说,每—样事看起来都像是钉子。
我认为,这一群具有共同智力起源的投资者非常值得我们研究。虽然学术界不断地对价格、成交量、季节性、资本规模以及其他变数,研究它们对股票绩效的影响,但这群以价值为导向赢家的方法却毫不受人关心。
关于这一项绩效的研究,我首先要追溯到从1954年到1956年间,工作于Greham—Newman公司的四位伙伴。我们总共四个人——我并不是从数以千计的对象中挑选这四个人。在我选修本杰明·格雷厄姆的课程之后,我要求进人Graham—Newman公司担任无给职的工作,但格雷厄姆却以价值高估而拒绝了我的要求。他对价值看得非常严重!经我不断地恳求,他最后答应雇我。当时公司有三位合伙股东,以及我们四位“学徒”。公司结束经营之后,我们四个人陆续在1955年到1957年间离开公司,目前只能够追踪其中三个人的投资记录。

第一个案例是华特·史洛斯。华特从来没有念过大学,但他在纽约金融协会参加了本杰明·葛雷厄姆的夜间课程。华特在1955年离开Greham—Newman公司。
以下是“亚当·史密斯”——在我和他谈论有关华特的事迹之后——在《超级金钱》(Supermoney,1972年) 一书中对他所做的描述:
他从来不运用或接触有用的资讯。在华尔街几乎没有人认识他,所以没有人提供他有关投资的观念。他只参考手册上的数字,并要求企业寄年报给他,情况便是如此。
当华特介绍我们认识时,他曾经描述“他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是在管理别人的资金,这进一步强化了他对于风险的厌恶。”他有高尚的品格.并以务实的态度自持。对他来说.金钱是真实的,股票也真实的——并从此而接受了“安全边际”的原则。
华特的投资组合极为分散,目前拥有的股票远越过100支。他了解如何选股,将价格远低于其价值者出售给私人投资者。这便是他所做的一切。他不担心目前是不是一月份,不在乎今天是不是星期一,也不关心今年是不是大选年。
他的想法非常单纯,如果某家公司值一美元,若我能够以40美分买进,我迟早会获利。他便是如此不断地行动:他所持有的股票种类远比我的多——而且比我更不关心企业的本质;我对华特似乎没有太大的影响力。这是他的长处之—,没有人能够对他产生足够的影响力。
第二个案例是汤姆·科纳普,他曾经和我一起在Greham—Newman公司工作。汤姆于大战之前曾在普林斯顿大学主修化学,大战结束之后,他经常在海滩游荡。某一天,他得知大卫·多德将在可伦比亚大学开夜间投资课程。汤姆以旁听方式选修该课程,之后他对投资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正式注册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并且获得了MBA学位。35年之后,我拨电话给汤姆,确定某些有关此一主题的事,我发现他仍然在海滩游荡。惟—的差别是.他目前拥有一片海滩!
在1968年,汤姆与艾德·安德生——也是葛拉汉的信徒——以及其他一、两位有共同信念的人,组成了帝地布朗合伙公司。帝地布朗合伙公司的投资高度分散。他们偶尔会从事控制股权的投资,但其被动式的投资绩效约略等于控权式投资的表现。
我在1957年成立巴菲特合伙公司。我认为我做的最明智的决定之一是在1969年结束营业。从此之后,伯克夏公司在某种程度上仍然从事相关的投资业务。我无法给各位单一的指数,用以合理地测试伯克夏公司的投资管理。但是,我认为各位不论如何考验它,它的表现一直都令人满意。
红杉基金经理人比尔·卢昂,我在1951年格雷厄姆的讲座中认识他。哈佛商学院毕业之后,他进入华尔街。稍后,他发觉需要接受真正的商业教育,于是参加了格雷厄姆在哥伦比亚大学开办的讲座,我们便相逢于1951年初。从1951年到1970年 间。比尔所管理的资金规模相当小,绩效却远比大盘来得好。当我结束巴菲特合伙公司的业务时,我要求比尔成立—个基金公司,来管理我们合伙股东的资金,他于 是成立了红杉基金。他成立基金的时机非常不利。他面临两个层次的市场,以及以价值为导向的投资者相当难以运作的情况。我十分乐于提及一点.我的合伙股东不 仅继续委托他管理,还投入更多的资金,而且对他的表现十分赞赏。
其 中并不涉及后见之明。比尔是我推荐给合伙股东的惟一人选,我当时就表示,如果他的绩效能够高出史坦普指数四个百分点,这便是非常稳固的表现。比尔的绩效远 甚于此,而且所管理的资金规模不断地扩大。这使得管理愈来愈困难。资金规模是绩效的拖累,这是毫无疑问的。这并不意味当资金规模扩大,你的表现便无法超越 平均水准,只是超越的幅度会缩小。如果你所管理的资金是2兆美元,则你的表现必然无法超越平均水准,因为你的资金规模便是整个股票市场的总市值。
我必须指出,截至目前我们所观察的记录,投资组合在整段期间都几乎没有重叠。他们都是根据价格与价值间的差异来选股,选择的标的也截然不同。华特的最重要持股都是扎实的企业,如Hudson Pulp&Paper、Jeddo HighHand Coal、  New York Trap Rock Company,即使是偶尔阅读金融版新闻的人,对这些企业的名称也耳熟能详。帝地布朗公司所选择的标的则更是名不见经传的企业。另一方面,比尔的选择标的则是大型企业。这些投资组合极少出现重叠现象。他们的记录并非由某人主导的猜测铜板,其他人则只听命附和。
我的另—位朋友,他毕业于哈佛法学院,并且成立了一家主要的法律事务所。我大约在1960年 认识他,并且建议说,法律作为嗜好是件好事,但是他应该做得更好。于是,他成立了一家合伙公司,他的操作方式和华特迥异,他的投资组合集中在极少数的证 券,因此绩效的变动比较激烈,但他仍然依据相同的价值折价法从事投资。他愿意接受绩效的上下震荡,而他恰好是一位精神极度集中的人。他的名字是查理·蒙 格,他是我在柏克夏公司从事操作的长期合伙股东。当他自己经营合伙事业时,他的投资组合和我或任何先前所提到的人完全都不同。
查理的一位好朋友——另一位非商学系出身的人——他毕业于南加州大学的数学系。毕业之后,他进入IBM,曾经担任推销员的工作。在我网罗查理之后,查理又网罗他。他的名字是瑞克·吉林。从1965年到]983年,史坦普指数的复利成长率为316%,而瑞克的绩效为22200%,这或许是因为他缺乏商学教育背景,他可以视为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
在此撇开主题:以40美 分的价格买进一美元的纸钞,人若不能够立即接受这项概念,就永远不会接受它。它就像注射药剂。如果它无法立即抓住这个人,则我认为即使你长期地说服他,并 且展示各种记录,你也无法让他接受。这是很单纯的概念,但他们就是无法领悟。类似瑞克这样的人,他完全没有正式商学教育的背景,却可以立即领会价值投资 法,并且在五分钟之后便加以利用。我从来不曾见过任何人,会在10年之后才逐渐地皈依这种方法。它似乎和智商或学术训练无关。它是顿悟,否则就是拒绝。
史坦毕业于密西根大学艺术系,是Bozell&Jacobs广告公司的合伙股东之—。我们的办公室恰好于奥玛哈市的同一幢大楼。1965年,他认为我所经营的事业比他的行业要好,于是他离开广告业。再—次地,史坦于五分钟之内就接受了价值投资法:
史 坦所持有的股票与华特的不同。他所持有的股票也和比尔不同。他们都是独立的记录。但是,史坦买进每—支股票时,都是因为他所获得的价值高于他所支付的价 格。这是他惟一的考虑。他既不参考每一季的盈余预估值,也不参考明年的盈余项估值,他不在乎当时是星期几,也不关心任何的投资研究报告,他无视价格动能、 成交量与其他类似的变数。他只提出一个问题:该企业值多少钱?
这 些“格雷厄姆一多德都市”的“铜板投掷者”,是我根据他们的投资决策架构,在多年前便选定了他们。我了解他们所接受过的训练,而且知道他们的智慧、个性和 脾气。我们务必了解,这群人只承担了一般水准以下的风险;留意他们在股市疲弱期间的记录。他们的投资风格虽然大不相同,但心态上始终恪守:买进的标的是企 业,而非企业的股票。他们当中有些人偶尔会买下整个企业,但是他们经常只是购买企业的—小部分。不论买进整体或一部分的企业,他们所秉持的态度完全相同。 在投资组合,有些人持有几十种的股票;有些人则集中少数几支股票。但是,每个人都受惠于企业市场价格与其内含价值之间的差值。
我 相信市场上存在着许多没有效率的现象。这些来自于“格雷厄姆一多德都市”的投资人成功地掌握了价格与价值之间的缺口。华尔街的“群众”可以影响股票价格, 当最情绪化的人、最贪婪的或最沮丧的人肆意驱动股价时,我们很难辩称市场价格是理性的产物。事实上,市场经常是不合理的。

我想提出有关报酬与风险之间的重要关系。在某些情况下,报酬与风险之间存在着正向关系。如果有人告诉我“我有一支六发弹装的左轮枪,并且填装一发子弹。你可以任意地拨动转轮,然后朝自己扣一次扳机。如果你能够逃过一功,我就赏你100万美元。”我将会拒绝这项提议——或许我的理由是100万美元太少了。然后,他可能建议将奖金提高为500万美元,但必须扣两次扳机——这便是报酬与风险之间的正向关系!
在价值投资法当中,情况恰巧相反。如果你以60美分买进一美元的纸钞,其风险大于以40美分买进一美元的纸钞,但后者报酬的期望值却比较高。以价值为导向的投资组合,其报酬的潜力愈高,风险愈低。
我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1973年,华盛顿邮报公司的总市值为8千万美元。在这一天,你可以将其资产卖给十位买家之一,而且价格不低于4亿美元,甚至还能更高。该公司拥有华盛顿邮报、商业周刊以及数家重要的电视台。这些资产目前的价值为4亿美元,因此愿意支付4亿美元的买家并非疯子。
现在,如果股价继续下跌,该企业的市值从8千万美元跌到4千万美元,其bate值也上升。对于用bate值衡量风险的人来说,更低的价格使它受得更有风险。这真是仙境中的爱丽丝。我永远无法了解,用4千万美元,而非8千万美元购买价值4亿美元的资产,其风险竟然更高。事实上,如果你买进一堆这样的证券,而且稍微了解所谓的企业评价,则用8千万美元的价格买进4亿美元的资产,这笔交易基本上没有风险,尤其是分别以800万美元的价格买进10种价值4000万美元的资产,其风险更低。因为你不拥有4亿美元,所以你希望能够确实找到诚实而有能力的人,这并不困难。
另外,你必须有知识,而且能够粗略地估计企业的价值。但是,你不需要精密的评价知识。这便是本杰明·葛拉厄姆所谓的安全边际。你不必试图以8000万美元的价格购买价值8300万美元的企业。你必须让自己保有相当的缓冲。架设桥梁时,你坚持载重量为3万磅,但你只准许1万磅的卡车穿梭其间。相同的原则也适用于投资领域。
有些具备商业头脑的人可能会怀疑我撰写本文的动机:更多人皈依价值投资法,将会缩小价值与价格之间的差距。我只能够如此告诉各位,自从本杰明·格雷厄姆与大卫·多德出版《证券分析》,这个秘密已经流传了50年,在我奉行这项投资理论的35年中,我不曾目睹价值投资法蔚然成风。人的天性中似乎存在着偏执的特色,喜欢把简单的事情弄得更复杂。最近30年来,学术界如果有任何作为的话,乃完全背离了价值投资的教训。它很可能继续如此。船只将环绕地球而行。但地平之说仍会畅行无阻。在市场上,价格与价值之间还会存在着宽广的差值,而奉行格雷厄姆与多德理论的人也会繁荣不绝.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5 05:45 | 显示全部楼层

猛龙语录

李小龙所倡导的是自由,做自由的人,做自主的我,正如李小龙所说:“并无一成不变的教法,我所能给予的,亦只有适切的药石以治疗某种特殊的失调罢了。”这些不成系统的“语录”是后人整理出来的,它们是李小龙哲学思想的直接反映,我们希望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从而影响我们的生活与人生。

李小龙在华盛顿州立大学选择了当时乃至今天最冷门的哲学专业,他所创立的截拳道可以算得上一门健全完整的哲学。但是由于他的英年早逝,没来得及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我们只能从他的那些零散的言语和实际行为中去会认识和体会。

哲学

----人不了解自己时是最糟糕的。
----所有形式的知识最终意味着自我的认知。
----自觉与自知是截拳道之根本,它的功能效用不惟在个人武术造诣的成就上,更可使其生存做为一个真正的生存的人。
----学习技巧之当时亦同时在智慧上增长自己,且更要学习和理解禅学和截拳道的哲理为何。
----一切均需求真,一切皆是空的。
----生命就是一个不断联系的过程。必须打破与外界相隔离的壳,从中走出来去寻找真相就是要直接与外界联系,我既不盲从于你,也不去影响你。所以不要认定,‘这就是这',‘那就是那'。如果你从现实起开始研究每一件事,我会更满足。
----我无法教你,只能帮助你研究你自己。没有什么特别的。
----光是知道是不够的,必须加以运用;光是希望是不够的,非去做不可。
----重要的是教一个人去做他能做的事,只是做他自己……我反对将某一风格强加于某人。这是一种艺术,一种自我表达的艺术。
----随着时间的流逝,英雄人物也和普通人一样会死去,会慢慢地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而我们还活着。我们不得不去领悟自我,发现自我,表达自我。
----保持空灵之心,无形,无法,就像水一样。水倒入杯中就成了杯子的形状,倒入瓶中就成为瓶子的形状,倒入茶壶中就成为茶壶的形状。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像水一样吧,我的朋友。
----“倾空你的杯子,方可再行注满,空无以求全。”
----一位真正的老师,一位真正的授武者,从来就不应是一位真理的施舍者,他应该是一位领路人,一位通向真理之路的引导者,而真理则必须由学生们自己来发现。
----在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我就能感到自己身体成长。多年后的今天,我终天明白了真正的自我实现和幻想自我实现之间的区别。经过我的观察,我确信,只有本着诚恳的态度认真地研究自已,才能真正达到自我实现。
----我希望每个人都能真正达到自我实现,而不是幻想的自我实现。我希望每个都能诚恳持找到真我。
----这是一个巨烈变动的时代,一个激情奔放的时代!我们永远无法适应全新的事物,但我们必须证明自己的价值,肯定我的存在,无时无日不是如此。
----我之所以选读哲学,是因为哲学会告诉你为什么而活着
----一个人如何不可能以部分的、零碎不全的形式来反应整体。
----不,我是中国人。
----在雕刻塑像的时候,雕塑者不能在塑像上增砖添瓦。实际上,在雕塑的时候,一开始就把非本质的东西凿掉了。
----也就是他们都受到自己仅知的某种形式的拘束!真实的观察,只有在放弃形式之后才可以获得,而真正的自由意见,也只可在跳出制度以外才能发生。
----拳道并非(仅仅是一种)伤残之法,而系一大道,一种朝向生命真谛追寻的坦荡大道

武学

----总是有人跑来问我:“李振藩——你真的有那么厉害吗?”,我说:“噢,如果我告诉你我很厉害,也许你会说我在吹牛。但是如果我告诉你我并不厉害,你肯定知道我在撒谎。”
----我绝不会说我是天下第一,可是我也绝不会承认我是第二。
----人,活着的人,创造武术的人要比任何已建立的各种武术体系重要的多,也更有价值。
----修练功夫的目的不是致力于击破石块或木板……我们更关心的是用它影响我们的整个思想和生活方式。
-----当一个人在武技上已日趋成熟,那么他的形式应是一种无形之形。这种成长,成熟的过程,就如同把冰融成塑造各种形状的水一样。只有当一个人武技上没有了形式,他才能拥有所有的形式;只有当一个人没有了风格,他才能适应所有的风格。
----一个搏击者必须经常保持心灵单纯,他的心目中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如何搏击。
----“将敌人视做死尸或机器人而虚构出来的对阵是幻想”
----“未经真实搏击训练的习武者,就好像一个没有下过水的陆上习泳者。”
----“一门一派的武术家往往不但不肯直视问题关键之所在,反而盲从于所附会的形式及固定的招式上,从而愈陷愈深,以至不可自拔之地步”。
----在比较中求进步。我个人认为,中国武术过于保守,过于迷信。如果想发展它,就要摒弃那些没用的东西。
----我觉得,既然实用是必不可少的,那么许多传统但并不怎么实用的形式就不重要了。我们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多时间去练习这些不重要的形式呢?
----尤其是美国人和其他西方人,他们崇尚的是科学和效率。他们不相信任何不科学的东西。
----比方说,中国的功夫小说中描述的内功或轻功,其实都是些神话,但现实中却有许多人相信或迷信他们,这些东西是不应该大肆鼓吹的。
----我个人认为,我们应该训练我们的拳头在任何位置、任何时间都能有力出击。我们练习的功夫套路和实战区别很大,因此我反对任何约束和限制。
----我的意思是说,武术训练和实战区别很大。武术必须实用。如果我们练习的武术不用于实战,我们为什么要练习它呢?那还能称作武术吗?如果练习武术并不能使你自卫,那为什么学习它呢?你强调武术是为了健身和娱乐,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如果它不能用来实战,那就不能算作武术。
----我觉得简单地练习武术的套路不是什么好办法,进一步讲,这些套路既浪费时间,又和实战没有什么联系。
----人有的高,有的矮,有的胖,有的瘦,有各种各样的人,对吗?如果他们练习同一种武术套路,那么这一套路又适合哪一个呢?
----我觉得,拳击在运用中的最佳状态应是没有绝对的形式,用模式A对付模式B也许并不绝对正确。我感觉,武术不应该局限在某种范围之内,那样会让学生产生一种错误的想法,那就是某种方式在实战中会像在练习时一样奏效。
----当你学习实战时,会学习怎样出拳,怎样运用腰腿的力量配合。但在争斗当中,就需要根据对手来调适你的动作,这样就做到了无限。
----当我们出拳时,我们必须做到无论在任何时间,从任何方位都能够发挥全部力量。这一点十分重要。我们并不需要像卡拉迪(当时的空手道)那样在出拳之前先把拳头藏在腰部,那样未免过于僵化,而且不能集中全部力量。中国功夫给这种拳起名叫做“寸拳”,又叫“寸功”,或者“短拳”。
----截拳道使我们一旦确定了方向即不再回首反顾。 
----这里没有太多如何防卫或进攻的内容,而是要你学会如何表达自己……”
----一个搏击者必须能经常不断地保持心灵纯洁,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目标——如何搏击。对此,他必须排除阻碍其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无论是感情上的、身体上的或是知识上的。
----倘若某门某派教你如何搏击,你可能会依照着那种指定的方法去全力搏击,然而那并非实际情形下的搏击。因为一旦你随着传统的模式走,那么你所了解的便只是老路子,一种‘传统'与‘传统'所造成的阴影罢了——你并不了解你自己。
----欲了解搏击,必以极简捷直接的方式为之。武术的至高境界必是趋向于简捷,以不变应万变。
----一个动作即使在技巧上是完美的,亦可能因受到对手的攻击而失败。因此,截拳道初学者须练好精确地把握时机的本领。
----武术的知识,根本就是每个人的知识!

龙的大段语录

  欲了解截拳道,一个人必须能舍弃一切形式与派别;甚至也犹需抛却何者是何者不是所谓的截拳道之念头。截拳道是无任何形式的,也可以是任何形式的,因其是无派别的,亦可适于任何派别。截拳道能运用各门各法,不为任何限制所限,它善用一切技巧,而一切手段均为其所用。抛弃尽陈腐老不灵的技巧,方可至整注与自由灵活的运用。抛弃思想教条之偏限,让思想不为思想所左右,不为外物所诱。
  道的海纳百川是以顺、谦、虚、静为基础的。这些在很多时候都可用一个字表达出来:“空”。虚空是什么都包括,没有对立的,没有不属于它或与之相反的。一个人必须消除他自己精神上的一切障碍,否则是无法进步的,必须使心灵处在空无一物的状态,甚至忘掉原先所学的技巧。让内心无任何固守僵结,则外在的一切自会开敞出现,移动时如流水,静止时如镜子,反映恰似回声一般。心灵的偏狭意味着心灵的冻结,一旦停止其必需的自由流动性,心灵将不再是真正地处于心灵的状态。
  一个一心求真的人,是不会任何形式所缚的,他只存在于“真”之中。任何实用或适合于你的技术都可以称之为截拳道。截拳道避免一切的肤浅、不实,而直贯入复杂问题的核心。
  “不可移动性”系能量的集中于一焦点,一如轮子之转轴轴心般,并非纷乱分散的。
  并无一成不变的教法,我所能给予的,亦只有适切的药石以治疗某种特殊的失调罢了。
  截拳道的真义,在阴阳合一时即已存在。   掌握截拳道并不意味着增加更多东西,而是砍掉非本质的东西。   真理往往蕴含在简单的动作中,而许多人常欲求更多、更特别的东西,反致对真理视而不见。可谓在追寻中遗失了本来所有的。  截拳道的学习是一种不断精简的过程。  消除外在的不实、花巧并不难,难的是消除内在的花巧不实,而趋于质朴无华,简捷直接。
  道是一切事物构成的最基本的要素,它是简单的、无形的、无欲的、无冲突的最高境界。   人应该同自然规律保持一致,而不能违抗,这意味着我们做任何事都应顺其自然而不可强求,不要任何情况都强力去做。比如庖丁解牛,他一把刀用了二十年而不换,就是源于他掌握了规律,并顺应规律。   人力有限,让事物按其自身规律发展,像水一样流动,像镜子一样平静,像回声一样快而不留痕迹,静无杂质。  截拳道绝非只是偏于某一方面的,惟有整体的,方可应付任何的情况
  某些知识是局限于时间的,今日是,明日可能否,而求知却是永往不断的。知识是由积累结论而来,而求知是一永不停止的动作。   学习并非知识之积累,而是一求知的行为,是无止境的。   一个不熟练的人是很难做到灵活自如地表达自我的。
  由你内心深处消除“不明”的思维与作用,抛却一切暧昧不明的意念方可成为大师。
大巧若拙,拙中之巧,返朴归真,内蕴天地变化之机,外藏鬼神莫测之变。
  一个有头脑的人赢得胜利,立即停止,他没有得陇望蜀、没有虚荣、没有狂喜、没有骄傲、没有飞扬跋扈,其胜利是必然的,也是巩固的。
  好斗招致身心疲惫,骄傲导致失败,暴行将以被击败而告终。宁静是远离欲望,是一种与自然的调和。  静而不张扬,排除一切杂念。
  在佛中,并无可努力之处,唯有平凡而一无特别。用自己的饭,挑自己的水,做自己的法事,一旦累了,倒卧便睡,无知者自会笑我,但智者却会知我:其中有深意。
  艺术绝非粉饰的装饰品,它系点燃智慧之火的作品,是获得了自由发挥的技巧。艺术系个人心灵、精神的坦然开拓,能更加深心灵的深度与广度。各种不同的技巧、工具的运用均系朝向此坦途的迈进。   艺术之目的并非单单自私与只升华了自己一边的灵魂与意识,而是该开启凡民之心智、思想与意志,以应合着协调美满的世界。  艺术家即使有了高深的技巧,亦不意味着已至完美。仍只能算是在不断地进步与心灵反应的发展之中间阶段罢了。完美是无法以外貌、形式来求的,而系由人类内心心灵深处散发而出。  艺术的活动并非全是在艺术本身。它深入一更广阔的世界,与其中各形各式的艺术汇流在一起,而心灵的和谐与空灵中的联系均得以实现。  由上可知,艺术之过程系由现实生活中而来的,现实的生活便是真。
水具有五种特性:
●水可以放入碗中成为碗的形状,放入杯中成为杯之形。它是如此地具有柔顺性、适应性、协作性,而不会一味蛮力对抗。
●水虽然具有非常的忍耐性,但它有时又能显得无比的强大:有时它的力量足以轻易推动巨石。因此一个镇静如水的人,可以凭借其强大的内在力量,对付一位嚣张自负的挑战者。
●水,当它静止时是如此的澄清,而一旦它汹涌、咆哮时,它又变得那样的浑浊而具毁灭性。当我们心灵宁静时,我们的思想是最清朗的,并且能够极好的自我控制。
●水,能够无视重压而前行。它流过篱笆、流过基底而毫无褪色。它永不分离,没有分裂结帮的派性,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平等互助的,可以在地球表面的任何物体上流动。
●如果你与水协作,那么水就是你的朋友,如果你反击它,那么它就会变成你的敌人。一个充满恐惧、惊慌不安的人如果落入水中,极有可能会沉没;而一个平静的人在水中则可能因水的托力而上浮,正如现实中,如果人们彼此抗争、敌视,那么他们将会旋入无底地冲突、猜疑和憎恨的深渊之中。只有那些高尚守信的人们,才能够彼此更适应,而更加和平地相处。
●朋友,象水一样吧!
 对截拳道最好的比喻  就象一根指向月亮的手指,  千万不要误将手指当成月亮,  更不可专注于手指而忽视天空其他美景。  手指的作用,只是指引“光明”,  至于你能获得多少,或者看得有多远, 便全靠自悟与努力。

我是谁?我是谁?这是很多人反复自诘的老问题。虽然每个人都可通过镜中的影象看到自己的容貌,尽管他清楚自己的姓名、年龄与过去,对于真正的“自己”,很多人未必都能真正的明白,故而仍旧要问“我是谁”?我究竟是殿堂中的巨人,抑或是封闭自惑的庸碌之辈?我究竟是傲立于天地的大丈夫,还是像在荒野迷途的小孩般内心充满了恐慌?我们当然不愿见到自己如此窝囊,但惟恐现实就是这样。然而,我们仍可寻回自己所期冀的目标,那些怀着信心去追求卓越的人,灵性将会在奋进坚持中获得洗涤,那些敢于在逆境中求生的人,顾盼于镜子的影象时,定能见到自己的真貌。

什么是截拳道?我第一个承认:要把截拳道给具体化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与其费力的去解释截拳道“是”什么,还不如从反面来证明截拳道“不是”什么,那就比较清楚得多了。

功夫是一种特殊的技巧,是一种精巧的艺术,而不是种体力活动。这是一种必须使智力同技巧相配合的精妙艺术。功夫的原理不是可以学得到的,好像科学一样,需要寻求实证,而由实证中得到结论。必须顺其自然,好像花朵一样,由摆脱了感情与欲望的思想中绽放出来。功夫原理的核心就是道,也就是宇宙的自然性。

是男人中的巨人,在较量中次次称王,还是一个无能的懦夫? 总是笨拙的挡着自己的路?我是自信的绅士,仪表堂堂,有力坚强,叫人一见如故,天生是别人的榜样?还是心怀胆怯,在陌生的人群中束手无策?坚硬的笑容下是迷路孩子般的颤抖?我们大都渴望成为其中的一种人,而惧怕成为另一种。

龙常说的典故

以下,就是宗师常说的一个故事,一则著名的禅宗公案: 
 "让我告诉你一个我从师傅(指咏春叶问老宗师)那儿听来的故事",李振藩宗师常常这样开始:"这是一个日本禅师接受一位大学教授邀请问禅的故事"。  "很明显的,这位禅师从他们开始谈旅顺的时候,就觉得这位大学教授对于学禅并没有多大的兴趣,因为后者总是在发表他的意见和学识。禅师耐心的听着,最后建议去喝茶。禅师把教授的杯子倒得满满的,而后仍继续倒茶"。  "教授看到茶里的茶溢出来了,忍不住说:'茶杯满了,不要再倒了'"。  "'就像这个杯子一样'禅师说;'你充满了你自己的意见和理论。除非你先空出你的杯子来,否则我怎么教你禅呢'。"  "茶杯的价值就在于它的空"。  李振藩宗师14岁习咏春,18岁只身赴美国闯荡,遍修世界武技,学习借鉴他认为有用的技巧和理论,最后从世界数百个武技系统中,提炼精选了26个经典武技类型作为振藩截拳道的基本元素,从而一举创立了全真全能的,影响整个世界武坛的振藩截拳道,被当时的人们视为"功夫之王",但面对如此巨大的成就,李振藩宗师仍然一直在学习和修练,一直在改进和完善提高,因为在宗师看来,只有不断'清空你的杯子',才能不断吸取一切有用的东西,加上自己的特长,学以致用。  切记:正如那位禅师所说的"茶杯的价值就在于它的空"一样,无论在习武中,或是在工作生活中,振藩截拳道者必须时时倒空自己的杯子,以品尝到别人杯中的茶。  如此,振藩截拳道者的慊方能排除自己过时的思想观念,而-- 不断容纳新的方法和思想, 不断学习到新的东西,了解新的事物, 从而保持无止境的创造力、适应力和发展力。 
 "倾空你的杯子,方可再行注满"  "空无以求全"。


他所述截拳道理

----“我可没有见过石头会打人。”
----“只有野兽才会决斗。”
----“要想杀人,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手枪,博击的目的,是把自己的体能和精神推向极限,你要达到这一步,就要了解宇宙苍生。”
----“是武学的修为,而不是杀人的伎俩。”
---“不是思考,而是一种直觉。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5 05: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大洲外汇市场的运行特点

要有效地去分析外汇市场,必须将市场分成三市场来看,市场的逻辑才会较易掌握得到。因此,我们在应用即市的买卖策略时,亦应以个别市场为目标:

  我们留意开市波幅,主要时间是:

  8:00am至8:30am
  2:30pm至3:OOpm
  8:20pm至9:00pm

  对于即市买卖策略,应用在24小时外汇市场的时候,是有调整的必要的。分析家华达?博斯(Wal…te,Bre。。。n)认为开市后的30分钟价位波动幅度,已足够反映当日的买家及沽家之间的力量,并且可以用之作为人市买卖的引发点。不过,在外汇市场上,不同市场的特点会令开市后30分钟波幅的处理有不同的修订。

  亚洲市的即市部署

  东京市场在香港时间早上8时整开始,照理开市波幅应为8时至8时半的一段时间,不过由于澳洲市在早晨6时已经开始,实际上不少大户已在澳洲市偷步,因此到东京8时开市后,如无特别事故,市场的波动一般都不会太大。开市1小时后,即使突破开市30分钟的波幅,价位一般都不会有趋势出现。因此,笔者认为,以东京市场的情况来看,开市的波幅应为8时至9时的这段时间,而常见的上下波幅约为40点子左右。在平静的市况,市场在早上12时前出现趋势的机会不大。东京投资者多会等候午市(即香港时间12时半后)才有所行动,因为东京午市连接欧洲早市,市场会较有连贯性。所以,香港不少投资者亦会等候12时半的一段时间才人市以免被沉闷的市况所困。

  若市况特别,开市1小时的波幅小,通常在早上便会有单边的市况出现。这段时间是即市炒家最易看通的市况,不会放过机会。到12时半后,即市抄家主要以早市最后半小时作为人市的参考。

  顾名思义,即市炒家对于市况的认识不同于大户或中线投资者,他所关注的只是下半小时的市场方向,对于市场大势,他的兴趣不大。因此,即市炒家在东京早市的策略可能到午市时便已经改变。

  东京早市的策略决定于东京开市1小时的波幅。到午市时,他所参考的只是早市最后半小时的波幅,以及午市开始的半小时波幅,亦即是香港时间早上10时半至11时,以及12时半至1时的波幅来决定东京午市的买卖策略,直至下午2时半收市为止。主要的入市方法乃是根据突破波幅的方向,顺势而为。

  欧洲市的即市部署

  到欧洲市场时,其实没有一个主要的开市时间,因为苏黎世、法兰克福及伦敦并非同一时间开市,值得参考的时间应为下午2时至3时的一段时间。下午2时至2时半是东京收市的最后半小时,反映东京投资者认为较合理的水平;而2时半至3时,则是苏黎世及法兰克福开市之时,因此,欧洲投资者如何吸纳东京投资者的仓盘,乃是值得观察的。笔者认为,在欧洲市场时间买卖时,只需要留意下午2时至3时整的波幅,已经十分足够。若下午3 时后,汇价突破这段时间的波幅,通常会有一段趋势出现。而市况波动最急的,乃是3时半至5时半这2个小时,因为伦敦在3时已经开市,所有大户已经开始注意市势,而经过2时至3时的角力后,大家对市底的强弱已经心里有数,令3时半至5时半的市场活动转趋频繁,也是即市炒家大显身手之时。

  过了欧洲市场最活跃的这段时间之后,欧洲大户会稍为观望一下市势的发展,到下午6时后,外汇市场会转趋平静。对于买卖英镑的炒家而言,从消息公布的时间来看,英国加减息通常会在4时半之后,因此4时半至5时半是多数人留意的一段时间。此外,6时半是英国公布经济数据的时间,市场的仓盘多会在下午6时完成,静待六时半的消息公布。一般若消息无大变动,市场会维持平静,静待纽约开市。

  因此,实际上纯粹的欧洲市只存在于下午2时半至6时半左右,观察欧洲投资者的活动应以上述时间为依据。

  欧洲市的买卖策略是参考下午2时至3时整的情况来决定。在美元下跌的趋势中,若非有特别的消息影响市况,常见的东京市与欧洲市的关系如下:

  1)若东京市牛皮,则欧洲大户主动人市沽美元的机会较大。
  2)若东京市美元已率先下跌,则欧洲市亦会乘势再沽售美元。
  3)若东京市中美元反弹,则欧洲市牛皮的机会较大

  虽然上面所述的三种关系未必时常在市场中出现但基本上反映欧洲与日本市场不同的心态与情绪,可作为参考。

  通常下午6时半之后,汇市便会转趋淡静,等候纽约开市,因此,6时半至8时的汇市会相当淡静,即市炒家多不会选择在这段时间人市。

  美洲市的即市部署

  大家都知道,美国的重要数据大多在晚上8时半(夏季)或9时半(冬季)公布,市场在消息公布前半小时便会有投资者人市调整仓盘。而8时20分(夏)或9时20分(冬)美国期货市场开市,亦会利用消息公布前10分钟做好准备。因此,晚上8 时开始市场便会转趋活跃。若消息在8时半公布.消息公布后的半小时通常是市场的第一个反应,对市况有强烈的暗示。

  对于即市炒家而言,风险管理是最重要的,因此他并不会在8时半前入市,而会选择在8时半之后。有时,即市炒家并不会将8时半至9时整的一段时间看为重锤出击的时候,因为纽约市开市头40分钟只属于好友与淡友争持的时间,要待9时过后,市底的强弱才见有头绪。事实上,晚上8时半消息公布后的半小时,市场基本上极不稳定,风险甚大。有不少即市炒家会观察晚上8时至9时这一段时间的波幅,才订定纽约市的买卖策略。

  由于伦敦市在晚上11时收市,欧洲投资者多会在晚上10时15分至11时开始陆续平仓,而美洲大户则陆续人市,令到这段时间市场的活动到达高峰。而这段时间亦是市势方向最明显的时候,是即市炒家大显身手之时。

  其实一天之中,汇市只有两段时间最活跃。第一是欧洲3时半至6时,第二是晚上8时半至11时 (夏)或12时(冬)。晚上这段时间乃伦敦及纽约市场同时运作的时候,所有市场大鳄都在这段时间觅食,因此,市场风险将较大,但获利机会亦为最高。即市妙家会根据晚上8时整至9时整的一段时间内,市场所造的波幅来厘定9时至11时的买卖策略。通常8时半至9时汇价波动,过后,汇价会较为平静,要到晚上10时后才有大盘人市,因此即市炒家将会十分重视10时至11时这段时间的市况发展。

  到晚上11时后,伦敦收市,市底变得十分薄弱,通常是美国大户为所欲为的时候。因此,11时(夏)或12时(冬)后,市场时常会出现市势急剧逆转的情况.令散户措手不及。此段时间内,即市炒家会在11时前跟随欧洲市平仓,静观美国大户动向,若见市势大变,通常跟风将会甚为可靠,并不会有太大的反复。在这段时间买卖,即市炒家所参考的会是晚上10时半至11时的波幅。

  最后纽约市要注意的时段是凌晨2时半至3时(夏)或3时半至4时整(冬)。由于接近全日收市,不少炒家会陆续平仓,以减低过夜的风险,因此常见市场在这段时间有夹仓出现。纽约收市后,炒家亦需留意西岸炒家有否继续夹仓。

  时间拿捏最重要

  所有炒汇者都有一个经验,就是等候一个入市良机,但最后却因为时间拿捏得不准,一或止损离场,一或犹豫不决,最后“门前一脚”错失机会,令人惋惜。这种经验证明,看对了市未必做得对,做对了的又未必看对市,是炒外汇的一个讽刺。笔者一直所讨论的即市买卖策略,便是针对上述的模糊区域而写的,希望能够令人市的一刻更具把握。

  正如江恩所说,时间是所有市场因素之中最重要的一个。这一点不错,尤其是人市一刻,时间的掌握是异常重要的。因此笔者讨论的即市买卖策略,乃是以一天买卖的即市时间为主,价位的分析反而成为次要。这亦即是说,要留意市场的运作及盘路的发展,才可以厘定出入市的策略。

  支持、阻力位虽然亦十分重要,但这些支持及阻力位并不是牢不可破的;反而当大部分市场人士都认为,某些支持及阻力位是异常重要,而将止损位放在这些水平之下时,若价位接近的话,即市炒家便十分容易造市,向这些水平冲去,直至扫掉这些止损盘为止。

  不过,若在适当的市场时间入市,即市炒家便未必有足够时间造市;反而造市的风险便会大增。因此选择人市的时间是十分重要的,而人市的价位则变得较为次要,可做出适量的牺牲。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5 05:48 | 显示全部楼层

投机的人生其实是颠沛流离的人生

望见伊的身影想起诗人的康桥“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是否记起许多不连续的过往残片
  我的心还在迷恋着那些遐想
  早已抛开的愿憬又把我抓住
  当我的眼泪不自主的溢出睫外
  你可否知道奥德修的今生
  在特洛伊的战场上,梦中一次次回首。
  
  ——流失的一切就将成为现实,曾经把住的却像消失远处。
  
  做投机的人不要执著于任何事情,任何交易都要做好两手准备,并且记住这样一句话作为座右铭,在投机市场中,一个人感到最安全的时候,其实是他最危险的时候,因为他减少了防备心。投机的人生其实是颠沛流离的人生,如果你选择了它,那就是选择了不确定感。
  
  有一朋友说交易技术最重要,只要技术一流就没有或可以忽略心态的问题,乍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其实这个是一个很大的误识,这种认识的本质是希望自己不会犯错,不会犯错只有宗教意义,没有现实意义,在交易的过程中如果一个人错误坚持这种潜意识,相当于把自己似为上帝,于是在投机市场中,一个人感到最安全的时候,其实是他最危险的时候,因为他减少了防备心。
  
  如一个作了多年的短线交易者,机会来到时寻找扑捉并实现利润的能力并不会差,难的是怎么能不亏回去,难的是超越这种人性的宿命循环,而超越是心境的问题不是技术问题,一种境界的探索,这就需要交易者在心理层面上具有对诱惑的相当的承受力,和对错误操作的随机改错能力,所谓随机是就短线的速度而言,其实是盘后的确认功夫,因为短线交易的性质必须是确定性的交易,每一笔交易都在经验的确定范畴之中完成,说的在具体一点就是买的时候确认止损价、止赢价,时间、甚至浪型,这个定位对短线非常重要,它是交易的参照系,不做自己不知道的事,就规避了大部分风险的不确定性,不要做上帝,就知道参照系的尺度在哪里,也就是标明了风险的界限。专业投机原理中Sperandeo对当日交易有一些很精彩且感人的论述,例如:“如果你缺乏真诚面对自己的能力,请你跳过这章的内容,——因为你不适合从事当日冲销的交易,这是一个你绝对不可以欺骗自己的场合,事实的真相很单纯……”但是这个单纯的事情并不单纯,我认为大师没有深入下去,可能他没有时间,不像我有很多,他没有深入心理学的系统范畴,虽然心理学并不是科学,也不是哲学。通向金融的自由之路这本书的作者也是一位心理学博士,提到圣杯的位置问题,也是我要阐述的这个重要超越的一部分。短线交易大师中也提及一点,比较简单直接,他说的大概意思是短期走势80%是市场集体心理的表征,短线交易的实质就是心理交易。这里涉及一些心理学范畴系统知识,自我、本我(我理解为潜意识),还有超我的问题,再重复一边上面的话,心理学不是科学,也不是哲学。但如果你仅停留在技术层面你不可能完成这个实质的超越。 细胞学说,人在两年可以把所有的细胞更新一遍,所以人想改变任何一种习惯需要两年。在操作上也是如此,除了需要必要的学习探索经验积累的时间以外,还需要两年来改变习惯不能缺少。
  
  有时坏人会做一些好事,有时好人不做好事。人是要做一些坏事的,从某种角度讲让人不快,在心理学的意义是力量正值,而让人快乐是心理力量的消减,具有愉快性质的感觉没有一点儿内在的推动力,而不愉快的感觉却高度地拥有这推动力。但力量需要自我引导,因为它趋向发泄。如果大家不喜欢投机的人生其实是颠沛流离的人生的说法,可以缩小范围,改作短线交易的人生是颠沛流离的人生,如果这个你们毅然不同意还可以改作我的交易人生是颠沛流离的人生的,只要范围足够缩小,意义就不大了,原本本人就是完美的唯我主义者,我思考的问题也完全是我考虑的问题,这点想改变也改变不了,人只能接受他自己能接受的东西,这个完全符合心理学的意义。
  
  自我在人性中具有极大的调和能力,它抗拒一切外来打击,任何不能接受的都是不能接受的,它天然的保护着本我的存在,自我是本我的奴隶,而它倾向于自认自己是主子,这就是自我的可爱之处。 自我在人性中具有极大的调和能力就是叫做自欺的功能,这一功能是人性最重要的保护装置,自我企图用外在世界的规则对本我施加影响力,抗拒潜意识以快乐为原则的游戏规则,而本能的强大却不以抑制为转移,人性天然的向潜意识靠拢,把欲望转为行动,再赋予欲望以道理,似乎是自我理性的主张。而一切心理症候群都反映出压抑与释放不畅的特征。 短线交易类似于竞技体育,它与人的状态密不可分,人在任何一种意志、欲望、梦想笼罩下的行为都会产生过激特性,佛说一切执迷都是错,道要求人们清静无为,人只有处于清静无我的状态下才能理性行动。 但佛的本质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迷信,缺乏现代科学和哲学的辅正,东方文化具有深切的迷信特质,这缘于东方文化的根——统一性,统一性产生于感性直觉。一切社会科学,包括哲学、宗教都是建立在人性基础上。人认识只能后来的体系更本源,任何学说都不可能孤立于人的现有的认识体系之外,但能建立一个更大的认识平台。
  
  有些东西需要超越之后来感知,当无法超越被笼罩的状态,说什么都是白说的,超越现实感或者超越实际感的意义不是让你背对它,而是为自己建立一个更大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看永恒这个命题,在操作上的实质是建立稳定长远的获利行为,在短线交易中它体现在确定性上,从而超越我在开头所说的所谓轮回。交易是很简单的事情就是遵守游戏规则,交易的核心是自我管理自我控制,控制你的预期系统,管理你对不懂得事情的兴奋程度。当你不会思考不能思考不愿思考时,这时你是一个病人,远离勾引休息一下。不悟虚何以悟实,用老子的说法是无中生有。
  
  而每一个生命中的人都在有意无意地追求着生命中的控制感,我们考试、学习、工作、思考、成功感、、**,投机,****、买彩票……。无数的偏见组成我们有控制感的错觉——快乐与痛苦,预期的东方说法就是欲,谁人有无欲的存在,那万丈厚尘中,人需要几生的沉浮,才能理清——尘世中的我,但是即使再错一万次,偶依然选择勃起,为什么?因为这是偶们的功能。 人性的弱点有时是无法改变的原罪。大英雄经历两项合一,与天合一,与己合一,前者需忘记得失才能做到,后者是自我探索的挣扎过程。当你在宇宙事件中不要忘记两种特性,预期陷阱,毁灭机制,这都属于天罚。
  
  上帝制造了相反的游戏,谁人能理解这层的意义,谁心就接近上帝!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5 05:49 | 显示全部楼层

风险管理的一般哲学

从人性的弱点而来的失败,事后听去都像是童话

  有一个流传甚久的古希腊故事:特洛伊城邦俊美的王子帕里斯出洋远游,某年踏上斯巴达地面,斯巴达老王盛情招待他,可是俊美的王子却与绝艳的王后海伦目成了好事,最终把她诱逃出宫,急急奔向特洛伊。



希腊各地的王者以为此事乃奇耻大辱,风聚云集,委任阿伽门农为统帅,誓师夺回海伦。希腊大军把特洛伊围城九年而不得下。第十年,得到神启,假装败退,弃下一具巨大的木马。特洛伊人把木马当战利品拖回城内。谁知木马的肚子里藏着十二勇士,待到特洛伊人喝足了欢庆之酒,夜阑人散,十二勇士一涌而出,在城内接应城外的大军。特洛伊人沉在醉乡,毫无战斗力,希腊人一举破城。多年前好莱坞把这个故事拍摄成名片《木马屠城记》。流传了几千年的故事,历代的人添油加醋,带上了浓浓的传奇味,好像离真实越来越远。有人会问:特洛伊人难道就那么傻吗?他们缴获那具战利品木马时,如果打开来看一看,岂不真相大白,哪至于落得城破受屠呢?但人性的弱点,确实在于事后聪明。事后聪明,表明不知事前防范。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不,岂止人,连动物都是这样的。幼时居乡间,夏夜在庭院中纳凉,每见家养的一只猫,暗夜中绿莹莹一双眼睛就在身边,以手拂去,那两盏绿灯立即隐去,迅又复现。动物的遇险闭眼,是一种本能的风险防范,但动物永不会把防范风险制订成一套积极的策略。人的伟大之处正在于能够形成一套主动性思想,把本能发展成为积极的策略,施之于各项事业。
  “让金钱既生息又安全”,人性如此,自古而然,将来恐亦无大变迁
  西方哲人讲:人在本能中有强烈的生命意识;中国古代哲人讲:食、色,性也。他们说的,其实是人生两个基本层面的事情:强烈的生命意识,就是求生;食、色,就是求逸。更通俗些说,人的追求是:一要活着,二要活得好。活着,是一种本能;而活得好,似乎是人的一种社会性,可是有时比本能更强烈。有些人活不出名堂,宁愿自杀,放弃生命,就是这个道理。可是在金钱社会中,人怎样才能活得好呢?拥有金钱,并且不断积累金钱,无疑是基本条件。这样一来,人生在世的问题就高度简化了,无非是生命与金钱这两种事了。
  防范生命的风险,是动物性的本能,阿猫阿狗、白痴弱智都能自行打理,我们就不必说它了。
  防范金钱的风险,这才是人毕其一生,殚精竭虑,疲于奔命的一件基本事情。一个人拥有金钱,防范风险最原始的方法是“藏”。巴尔扎克笔下的箍桶匠葛朗台老头,把黄灿灿的金币藏在地窖里,每天晚上端着烛台在那里摩挲把玩,心里乐滋滋的。但金钱来到世上,就是要生利取息的,这是金钱的本能。葛朗台老头防范风险的办法用不上了。如何让金钱既生息又安全?这是人类自有金钱以来就关心的一个基本问题,考验和沥炼着多少代人类的智慧。旧时代的羊腿子 ,我们这时代的顶尖级金融家,他们事业的格局虽有大小之别,但从哲学上讲,忙的是同一件事情,都是想方设法让自己的金钱既生息又安全。离开这个基本点,世界上一切的商业、一切的金融都将失去存在的意义,繁华世界也就只留下一片荒凉了。所幸我们还不致于被抛入那片荒凉天地去,据说世界上进化最缓慢的就是人性了。英国作家劳伦斯有言:“汽车和飞机是新奇的东西,可里面坐的人不过还是人而已,没有什么太大长进。比起那些坐轿子、坐马车的人,或摩西时代靠一双脚从埃及走到约旦的人,没长进多少。人类似乎有一种保持原样的巨大能力,那就是人性。”几千年前,古希腊的智者就在干着放款取息的勾当,当代的金融家们干的不也是这件事吗?人性如此,自古及今,所变不多。那么“让金钱既生息又安全”这件事,就不是短暂的、偶然的,应当说是基于人性的永恒之事,值得我们做一番历史的哲学的思索。
  共同来回忆一下,抚摸人类应对金融风险而留下的累累搏战之迹
  针对威胁金钱安全的风险制订因应策略,人类在这个领域留下了累累搏战之迹。下面分四个阶段,顺序地描摩这些智慧。
  (一) 利贷者的没落
  经济体中有一种古老的赘疣,叫高利贷。放高利贷的人,俗称其为羊腿子。羊腿子们保障资金安全(保本取息)的办法很特别。我们知道人所珍惜者,基本的东西不外乎两个:生命与金钱,羊腿子们往往把他的金钱的安全由借贷人的生命作担保。诸君一定熟知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的故事。威尼斯的绅士安东尼奥向犹太人夏洛克借一笔债,答应以自己海船的货物作抵押;夏洛克说如果到期还不上,那就从借债人胸前割下一磅肉来抵偿,这就是让债务人拿生命作担保。拿生命为金钱作保,这无论如何都是一种野蛮作风,自然不能广行于人类间,也不能久行于人类间。人既然不能改掉放款取息的本性,那就必须探索更文明的方式。
  (二)自偿性贷款理论
  近代工业兴起,初期工商资本家们希望摆脱羊腿子的盘剥,一种新的金融机构——银行出现了。1694年英格兰银行建立,这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据说这家银行是经英女王特许成立的,银行中有国家的股份。受此鼓励,若干工商资本家参股进来了。与当时遍地游走的高利贷者相比,英格兰银行至少在三个层面上彰显着人类智慧的进境。一是银行建制采取股份制。它不同于单个高利贷者的独资经营,也不同于数个高利贷者的合伙经营,它确立了股权与决策权对等的概念;更重要的,还确立了股权与收益分享权、与风险承担责任对等的概念。这正是现代股份制的雏型,尽管那时的人还不知道“有限责任”,即尚不了解达成经济稳定性的秘诀,但已经很了不起了。合作起来,权责明确,在一个机构里共同地保障金钱既生息又安全,这是了不起的创举。二是银行参与工商业的资金循环。羊腿子是吸血鬼,把金钱从经济体中榨出来,而工商资本家们协力共建的银行却是把资金向经济融进去。一方面,大家都可以把各自经营过程的闲置资金存到银行,以作放款的基础;另一方面,如果在生产和购销的环节短缺现金的话,可向银行申请贷款。这样一来,资金就融合在工商业的循环中了。三是银行只取社会平均利润。有一句古老的名言:“等量资本要求带来等量利润”,银行不过是资本活动的一种形式而已,并不凌驾于工商企业之上,故它在获取利润上也没有什么“取脂优势”。银行资本家与工商业资本家一样,按照各自的资本量,依据社会平均利润率取得资本的收益,这个过程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这就是近代的市场经济。那种到处游走、重利盘剥的高利贷者,在这种新的资金机构——银行面前,就像阳光下的露水一样消失了。
  这里要特别提起银行参与工商业资金循环的原则。如何保障银行借给工商资本家的资金是安全的呢?银行家的智慧经历了一个沥炼的过程。早期,银行家收到工商资本家的借款申请时,首先警觉地问:你借钱干吗?然后又问:借多长时间?长期借用是不被允许的。当一切盘查清楚,银行家要借款人写明:必须拿本次借款所从事的经营活动所取得的经营收入归还银行。这就有些奇怪了:借款人假如把本次生意做砸了,他从彼银行家那里借钱归还此银行家,然后再谋划生意上的翻本之策,难道不行吗?这是不行的,因为银行家之间有“行规”。如果“拆东墙补西墙”之风盛行起来,全体银行家将陷入风险漩涡。这种原则,被善于总结的银行家们取了一个称呼,叫“自偿性贷款理论。”
  坚持自偿性贷款的原则,银行家好像可以远离风险,但实际运用中难题重重。首先,过分严格要求“自偿性”,许多工商资本家被摒之门外,而银行却有大量富余资金放着,损失利息。其次,自偿性贷款的原则拒绝长期放款,只作短期放款,以保持资金的高度流动性,但何谓长?何谓短?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来界定,而且各种工商业的资金循环周期长度不同,也无从界定。还有,遇到萧条时期,确实存在大量商品售不出去,债务人要求展期,或干脆宣布破产,这必然影响到银行的存款与贷款的期限匹配。如果不折不扣按“自偿性”原则办事,银行或许寸步难行。事实上,精明的银行家绝不是机器人,他们在侥幸心理支配下,暗中永远在投机取巧。只要不过分,大家心照不宣。如果过于越“轨”,就会惹出大的麻烦。1878年格拉斯哥城市银行因为年深月久的呆帐,尾大不掉,引起存款人恐慌,挤提存款,把这家银行搞垮了。至此,人们强烈地感到“自偿性”堤坝已不足以阻拦银行家们追求利润的欲潮。银行家们不得不以新思维,寻找防控风险的新招。
  (三)资产可转换理论
  银行家们发现:资金的安全性来源于周转,只要资金具有很好的流动性就可以认为资金是安全的,于是,防控风险归结为如何保持流动性这个问题。“自偿性贷款原则”无形中被废除了。幸好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年代,股份公司发展起来,市场上充斥着公司股票和企业债券;又加上各国政府开支扩大,国债发行增加,向证券市场上投入了更多工具。证券的特性在于“可转换”,就是持有者随时可以把所持证券在市场上卖出,换得现金。这使银行家们想到可以把一部分信贷资金拿来购买证券,一来在确需放款时,迅速卖出证券,换得现金,用于放款;二来可以在证券市场上相机买入或卖出证券,以赚取价差。这样,银行的流动性和盈利性可以同时满足。从此,银行深度介入了证券业。善于总结的银行家们,也给这个防控风险的举措加以理论化,称之为“资产可转换理论”,以取代前此的“自偿性贷款理论”。
  但银行家们太迷恋一厢情愿的事情了。首先,股市如海,风吼云从,险恶丛生,你怎么能准保永远是赢家呢?如果你从价差上赚的是“亏损”怎么办?其次,当期限较长的贷款不能收回时,你只能在一个弹性区间里通过售出证券保障流动性,超过这个弹性区间,银行将有崩溃危险。果不其然,1929年的股灾一来,股票市值缩水一半以上,持有股票的商业银行叫苦不迭。1931年5月,奥地利最大的银行——国家信贷银行丧失流动性,宣布破产。紧接着,6月,德国最大的银行之一——丹特银行因在诺德羊毛公司有巨额投资,而诺德公司因羊毛价格下跌破产,连带地被生生拖垮。以此为导火线,全德、全欧的金融恐慌迅速蔓延,以全能化为特征的银行旧体系全盘覆灭了。
  (四)预期收入理论
  “大萧条”之后,以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并于1935年正式实施《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为标志,商业银行与证券业间被阻起一道“防火墙”,银行只可以从事自己的主体业务,即存贷款业务,不许越墙到证券业从事证券的发行与买卖业务。商业银行经营进入专业化时代。这恐怕是银行家们最受委屈的一个时代了,他们被捆住手脚与那些投资银行家们竞争。在资产业务上,银行家本能地要去寻找那些资本雄厚、效益优良的黄金客户。可是银行家登门拜访,惊奇地发现他们早成了投资银行家们的客户,人家婉拒他说:我们现在可以直接融资了,就是可以由投资银行家帮忙发行股票和债券,圈到了不少的钱,不需要贵行的贷款了。银行家神情沮丧地回到办公室,更令他惊奇的是,一群不三不四、平时他都不屑正眼一看的那些企业家早涌他的办公室门口,互相挤眉弄眼,似乎在说:瞧,这下你的钱不借给我们,还能借给谁去?无奈之下,银行家们选择贷款对象,只好矮子里面拔将军。但这究竟不是长久之计。真可谓形势逼人。很多银行家们想到了出洋,走进世界上的新兴市场去赚钱。既然“资产可转换理论”的智慧过时了,不敷应用了,银行家只好开掘新知。他们认为,贷款不论是贷给谁,关键是预期借款人可否有足够的收入按约还本付息。那么凡能按约还本付息,就是好贷款。至于借款人是工业企业还是商业公司?是私人公司还是政府?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这些统统不必计较。善于总结的银行家们又把这项智慧称作“预期收入理论”。
  上世纪60年代以后,美欧银行家们“扬帆出海”,到新兴市场寻求发展机会成为一股潮流,时称“业务国际化”。这个潮流的带头人就是当时花旗的掌门人沃尔特&S226;瑞斯顿。他的成功与失败,在本文开头已经述及。多少是受他的影响,美欧银行家们倾向于向新兴市场,如拉丁美洲市场上的政府公共部门放款,而不愿向私人企业放款。因为按照瑞斯顿的看法:这些新兴市场上的私人企业根基不深,风雨飘摇,而他们的国家不会破产,所以最好把款贷给政府。不幸的是,瑞斯顿的这个智慧是以侥幸心理作基础的,如果深问一下:为什么你能肯定这些武人政府一定诚实守信呢?瑞斯顿一定难以作答。但在他决策的当时,只是自我安慰,不肯面对这个问题。
  拉美国家向美欧的借债,大量地到期不能归还,有些“新官不理旧帐”,有意赖债,史称“拉美债务危机”。痛定思痛,银行家们对“预期收入理论”普遍表示质疑:预期收入不等于现实收入,它怎么可以作风险的保障呢?对付风险,必须高度警惕,事先就防范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88年7月,十国集团在瑞士巴塞尔签署了《巴塞尔协议》。这个协议,最初主要针对大量从事国际业务的商业银行而言,特别指出:除非以现金和金块作十足抵押,世界上没有无风险放款这回事,越是看似无风险的对象,比如国家,越要警惕它。《巴塞尔协议》的风险度概念,以及用风险度从总资产中析离出风险资产,并由风险资产与资本金之比确定资本充足率,这一系列有系统的新思维开辟了风险管理的新时代,也就是我们当前这个时代。
  银行家们解答了看似无解的问题:一把尺子加一只苹果等于多少
  有一道算术题:一把尺子加一只苹果等于多少?这道题是无解的。银行家们面对种种风险,其实就是在解这样一道题。从不同方面来的风险似乎没有什么可比性,你无法对他们进行综合的思考,更别谈综合的管理了。但近几十年的银行家们把这道题解出来了。
  首先,他们把风险定义为对利润的威胁力。在风险发生以前,风险的存在并不构成银行的真实成本,但它是一种威胁;一旦风险发生,则风险的后果必定是对银行利润的冲减,便成为真实成本。这样地从财务运行角度看,风险是一种“成本幻觉”。而事实上,商业银行无时不在风险丛生中穿行,特别是商业银行告别专业化时代重新回到全能化以后,风险不仅表现于存款与贷款业务上,更表现于银行的一切业务上。那么对商业银行的概念,便需要重新定义:商业银行不再仅仅是经营存贷款的金融机构,而是全面管理风险的金融机构。
  在商业银行是风险管理机构这个新概念下,各种风险之间就有了联系性。对银行家来说,首先就是摸清风险分布的问题。在银行内部,风险分布于资本金区域、流动性区域、利率区域、汇率区域、资产区域与中介和服务区域等;在银行外部,风险分布于借款人的守信意愿(道德情况)、守信能力和担保条件等因素上。这些分布于不同区域的风险,看似孤立地存在着,其实盘根错节,而它们共同地联系着利润,即对银行利润构成威胁性的影响。对银行利润构成威胁力,这就是风险的共性。而每种风险对利润产生威胁力的大小,就是风险度。至此,风险以其对利润的威胁力来衡量,得到了量化,有了一个共同的单位,可以进行比较、相加或相乘。一把尺子加一只苹果等于多少?这个问题终于有解了。这是在风险的联系中对风险实行综合管理的基础。
  现代商业银行作为管理风险的机构,执掌它们的银行家们近十多年来逐渐形成了整套系统的风险管理策略。虽然每个银行都有独具特色的风险管理模型,但国际银行业委员会特别推崇JP摩根1994年所建立的“风险矩阵”,认为具有示范意义。看得出来,各个银行的风险管理模型,对JP摩根模型保留着“脱胎”的痕迹。
  事实上,当前全球银行业风险管理的共同特征是很明显的。第一是事前防范。过去,因为摸不清风险分布,存在许多盲区,一些风险在无准备状态下突然爆发,让银行家束手无策,只好事后修补。但如今有了清晰的风险分布图,风险之间的联系性基本上可以窥知,事前防范,包括预备相应的对冲风险的措施、签订转移风险的合约等,就比较容易做了。第二是一篮子管理。新的风险管理思维,把各种风险之间的联系性作细致的分析。在这个分析基础上,采取一篮子应对策略。过去把风险视为各个孤立的存在,只能单策应对,这既不经济,又有可能顾此失彼。第三是量化管理。有了风险度这个关键工具,把风险对利润的威胁力数量化,风险管理变得更精确,决策者预期管理策略会达成的效果也更有根据。第四是全面主动管理。在商业银行新概念下,风险管理覆盖到一切领域,而它所达成的不仅是识别风险和预防风险,更是对风险的主动管理。其实,现代风险管理诸特征结合在一起,赢来了一种主动性,这是必然之事。如果没有事前防范,没有一篮子举措,没有风险度这个基本工具,银行家们再有神来之灵气,也无法总能做到对风险的主动控制。
  风险管理的新思维正在探索中,远非完美。在这个摸索的程途上,现在需要谨慎提示,以免走入误区。当前已有苗头,就是很有可能走入数字的误区。
  风险管理是科学,但非仅是数字的科学,而是关于人的科学。诸君须记住,任何一种风险的背后都有人的意志在起作用。一个模型固然可以把一个涉及上百个未知数的联立方程式做得具有结构之美,但只要风险背后的人稍一动念,这个结构就会东倒西歪,有崩塌的危险。数字组成的模型可以给银行家提供制策的一种根据,但不能代替超越性的哲学思考。曾经有一个聪明的法国人,叫让&S226;巴蒂斯特&S226;萨伊,在一百多年前分析商品定价时就说过:“希望与恐惧、善意与恶意,简单地说,人的各种*和各种美德,都会影响价格。但是,估量这些*或美德在各种情况下对实际价格的影响程度,属于伦理学范围。”他扪到了真谛,但只轻轻一笔,就把关于人性复杂性的分析从经济学中清除掉了。这很遗憾,一百多年之后,我们要把萨伊清除的东西唤回来,因为人毕竟是经济活动的唯一的力源!所以,银行家们,深入地认识人性吧!你既然要完成天赋的古老使命“让金钱既生息又安全”,那么你就不能卸下这个十字架:终生不倦地探究人性。

[ 本帖最后由 hefeiddd 于 2007-11-15 05:53 编辑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5 05:55 | 显示全部楼层

测评报告:我最喜爱的10大财经网站排行榜

随着近年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经济管理、财经评论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期,相应地,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互联网在财经学术研究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财经学人的关注。近年来,互联网上财经资料网站数量可谓风起云涌,但是众多管理/财经资料网站鱼龙混杂、学术水准的良莠不齐情况却极为突出。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目前国内知名财经资料网站做一评点,以期抛砖引玉,不断推进经济管理资料网站的发展。作为一名普通的财经学人,面对众多的财经资料网站,最重要的是获得专业水准较高的资料进行参考,并进行学人间的互相交流。由此,我们根据目前财经资料网站的现状,对目前互联网上较为领先的几家财经管理资料网站略作比较分析。
    
如果是大公司的职业经理人,不用说推荐你去世界经理人 icxo.com
看看,推荐原因:该站建有比较专业而丰富的职业经理人专区,如CEO、CFO、CIO、CKO专区;缺点:该站越来越偏向高大全,一副要将新浪、搜狐、网易拉下马的架势。

新浪财经 (finance.sina.com.cn)不用说是中国排名第一的门户网站,他的财经频道延续了新闻量大,信息及时的特点,如果你是想看最新的新闻自然应该上新浪,凡事利弊共存,就是因为新闻量大造成了大量烂新闻的存在,重复东西太多,缺乏有深度的报道.
    
如果是中小企业的各级管理者,推荐去全球商会 Bosslink.com看看,原因:该站有比较全面丰富的各类管理文章,从管理理念、方法和实践指导,从战略、运作到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等等,大分类明确,能一站式学习,学完以后还可以注册成为用户;缺点:该站缺乏一些互动的因素,页面布局不合理,文章需要细化分类。
    
NO. 1 世界经理人 icxo.com
  评价:★★★★★
  趋势:↑
  特点:商务+管理+财经
  简介:icxo.com是世界排名第一的专为商人而设的入门网站,为高端商务人士提供最新的商业资讯、财经数据和互动平台,协助他们做出明智的商务决定。icxo.com设有商务旅行、猎头部落、快乐办公、商业情报、在线测评、商务搜索、商业电讯、商务书局、经理黄页、经理超市、电子媒体等12个电子交易平台,只要交纳年费成为会员, icxo.com真正与众不同之处是提供经过加工的商业信息, 尽管同样信息也散布于CNBC、 WSJ 与 Yahoo等网站,不过icxo.com则以整合性服务见长.

NO.2 新浪财经 finance.sina.com.cn
  评价:★★★★★
  趋势:↓
  特点:财经+商业
  简介:新浪不用说是中国排名第一的门户网站,他的财经频道延续了新闻量大,信息及时的特点,如果你是想看最新的新闻自然应该上新浪,凡事利弊共存,就是因为新闻量大造成了大量烂新闻的存在,重复东西太多,缺乏有深度的报道.
  
NO.3 和讯网hexun.com
  评价:★★★★★
  趋势:↓
  特点:财经+个人门户
  简介:和讯被称之为中国最专业,做的最好的财经网站,内容充实,还有一个语音新闻的特色(虽然不知道作用多大)。该网站同样存在信息量大的优点,特别是期货等子频道,内容更加专业。该网站现有向非财经专业网站发展的迹象,旅游,房产,生活频道都有了。最可惜的是, 该网站已经放弃财经门户概念, 要走个人门户道路.
    
NO.4 全球商会 Bosslink.com
  评价:★★★★
  趋势:↑
  特点:财经+管理+B2B(免费)
  简介:全球商会 Bosslink.com是全球领先的商务门户,为全球逾1000万名工商企业提供工业通讯、财经观察、商业新闻等最新资讯。全球商会通过全球采购(B2B电子商务)、全国商情 (在线分类广告)、生意交易 (在线生意买卖)和企业新闻社(新闻自动发布)等4个免费的在线互动平台,协助企业充分享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和快捷。
    
NO.5 华尔街电讯  wswire.com
  评价:★★★★
  趋势:↑
  特点:财经+电子期刊+Web2.0
  简介: wswire.com是一家全球领先的数据分析、财经新闻和商业媒体公司,总部位于纽约,在香港、北京、上海和深圳拥有分公司或办事机构,力求成为最具权威性、最受尊敬的财经多媒体集团。华尔街电讯wswire.com尤其在中国拥有强大网络,为客户提供独有的综合信息平台,集股市指数、商业资讯、财经分析、信用评级、电子报刊、财经游戏以及投资者和公共关系服务等产品于一身。华尔街电讯通过专线、互联网及人造卫星科技,把各种财经产品传送给全球的金融公司、工商企业和信息转发机构。华尔街博客 blog.wswire.com可能是最好的财经博客.

NO.6 金融界jrj.com
  评价:★★★★
  趋势:→
  特点:股票
  简介:原叫金融街,它已经NASDAQ上市了,哈哈.这个网站在股票方面做的很专业,特别是各种数据信息很完整及时,好象网易财经就是用的它的吧.不过呢这个网站与其说的财经网站不如是专业的股票网站.

NO.7《华尔街日报》中文版 chinese.wsj.com/
评价:★★★
   趋势:↑
   特点:财经金融
   简介:华尔街日报的中文网络版, 可惜文章更新慢!

NO.8 FT中文 ftchinese.com
  评价:★★★
  趋势:↑
  特点:财经金融
  简介:FT中文网旨在为中国的商务人士和决策者们提供来自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的权威性全球财经新闻、分析以及评论。它所提供的文章涉及商务、金融以及经济等多个领域,其中大部分由英国《金融时报》当日所刊登的文章翻译而来,其余为FT中文网记者们的原创。FT中文网由英国《金融时报》集团出版发行。英国金融时报的中文网络版, 发展比较快!

NO.9 蒙代尔网站
网址: http://TheMundell.com/
评价: 著名财经期刊《蒙代尔》杂志的网络版, 由“欧元之父”、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蒙代尔(Robert Mundell)博士倡议创办并担任主席, 立足于财经、管理、教育与信息技术发展的国际前沿报道
打分: ★★★★☆ 

NO.10 中国经济网 ce.cn
  评价:★★★
  趋势:→
  特点:综合经济
  简介:中国经济网为经济日报社主办的国家级重点新闻网站,是以经济报道和经济信息传播为主的新型网络媒体。中国经济网致力于成为中国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经济类综合门户网站和中国最权威的在线经济数据中心。中国经济网正式发布于2003年7月28日。目前已经拥有包括新闻中心、宏观经济、财经证券、产业市场、时尚生活五大板块二十多个精品频道,覆盖包括汽车、地产、家电、通讯、医药、服装服饰等中国主要经济产业, CE指数、CE图表、中经社区、名人聊天等特色内容,拥有大量专业用户。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5 05:56 | 显示全部楼层

經典大師系列

「點石成金」之投資大師—柯林˙麥克連  
股市舵手-班傑明&S231;葛拉漢
英國投資大師 麥可&S231;穆勒(Michael Moule)
約翰.坦伯頓(John Templeton)
亞倫.葛林斯班(Alan Greenspan)


「點石成金」之投資大師—柯林˙麥克連
  在瞬息萬變的金融市場,最令人又愛又恨的投資工具,莫過於衍生性金融商品,在其中風險性很高的認股權證更是許多投資專家慘遭滑鐵盧的商品。本期所要為大家介紹的投資大師--柯林˙麥克連(Colin McLean)則是投資認股權證而獲利的極少數人士之一。

麥克連在自行創業之前,曾是全球知名的傳奇性投資大師坦伯頓爵士(Sir John Templeton)之門徒,擔任過坦伯頓歐洲分公司的總經理。在麥克連的投資哲學中,著重於公司的資本報酬率,而不是股東權益報酬率;關切的是營業收入的實質成長,而不是每股的獲利盈餘。在他所做的投資策略先著眼於公司的營運績效,以合理的價位買進績優股,而不是搶進非常便宜的公司股票。另外,在他的理論之中,投資人常會落入每股盈餘的誤導,他認為「從趨勢的角度觀察,每股盈餘很容易被扭曲。有許多改變可以顯示每股盈餘得到改善,可是這些變化未必顯示他們的成長可以持久,或公司的特許經營(franchise)業務確實在成長。例如:現金支付利息、成本降低、購併等,都是改變的因素」。

麥克連所主導的蘇格蘭價值管理(Scottish Value Management,SVM)之投資理念: 著重於藉由分析基本價值來尋找「被低估」的股票,依據公司長期獲利能力與股利的分配水準來評估投資與否。而他也認為股價的表現往往較公司本身的真實價值,變動的更快速且劇烈,這種行情的過度波動,隱含著市價與實際價格之間其實是不近相同的。同時,蒐集上市公司完整的會計資料以辨別其實質成長的趨勢,區隔出無法持續的獲利來源,例如:作帳及特別的毛利增加等。

在避免使用每股盈餘來評估上市公司的方面,麥克連的觀念強調公司是否有穩固的特許經營權、良好的客戶基礎、是否有實質的成長,然後再觀察其現金與負債狀況是否應該略做調整。他認為一般分析師,習慣以每股盈餘中去掉利息所得或負債成本,然後再推算出每股盈餘之本益比。這種衡量的方式對於財務槓桿運用程度較高以及擁有許多現金公司而言,將會出現很大的誤差。因此,他的評估方法比較接近企業購併的作法,關注的焦點在於公司的營業利益前景,而非公司被購併前的每股盈餘。

適當的風險管理亦是麥克連成功的因素之一,他認為傳統的分散投資並無太大的用處,往往其結果都只是報酬率平平,且每況愈下。深入研究的集中式投資組合,也許才是低風險而有不錯的報酬率的投資法則。


股市舵手-班傑明&S231;葛拉漢
  班傑明&S231;葛拉漢(Benjamin Graham)是本世紀以來,在投資組合方面最重要的思想家。他將股市投資從感性、內線消息等毫無道理可遵循的操作方式,轉變為科學化、紀律化的投資技術。他以絕對的自制、豐富的經驗,以及辛勤的工作進入一個充滿迷信、小道消息與臆測的領域。

葛拉漢的傳世之作是”證券分析”(Security Analysis),該書歷經50年,現仍為專業投資人士之基本教材。他透過對各產業的分析,瞭解各產業的財務特性,然後再針對業者間資產負債比率來進行比較,判斷其財務結構、資金狀況及股價高低等。

葛拉漢經常強調投資與投機之間的分野。所謂投資,必須以分析為基礎,而且必須能夠確保本金的安全與滿意的報酬,如果缺少分析、安全性,就是投機。根據葛拉漢的研究,每隔4年左右,股市的投機風氣就會盛行起來,而一些心態比較投機的人,往往會以兩種不切實際的方法來檢視公司的盈餘狀況:其一是就公司今年的盈餘與過去幾年向下修正後的假象比較。然而這樣比較的結果,卻只會產生該公司不斷在進步的假象。其二則是不加思索地接受該公司盈餘報告,而不考慮在這個盈餘水準下,公司的營業狀況是否真的有所改善。葛拉漢認為真正的盈餘應包括股利以及每股淨資產價值的增加幅度。

此外,葛拉漢表示大家都在找盈餘能夠持續多年成長的潛力股,然而這一類股票一經確認,其身價立刻水漲船高。因此,要在尋找潛力股遊戲中獲勝,不但要正確無誤地找出潛力股,而且還需要具有足夠的信心,在別人還沒有認出其為潛力股之前,就積極買進。而買進潛力股最好的時機,應該是在其本益比略高於股市平均本益比之時。

隨著時代的變遷,葛拉漢也修正了原分析方式,「我目前所介紹的投資準則,其理論基礎是,買進一組市價低於實際價值的股票,而由以下的情況可以得知那些股票的市價低於其實際價值。我所偏好的準則即是股票市值為其過去12個月盈餘的七倍,你可用股利率在7%以上,或股票帳面價值在其市價120%等準則選股。我們曾經利用這種方法研究1925年到1975年的股票,年報酬率都在15%以上,而且是同期間道瓊工業指數漲幅的2倍左右,我對這種方法深具信心,理由有三:(1)具有邏輯性(2)使用簡單(3)具有事實支持其效用。」,故應於市價低於淨流動資產的三分之二時買進股票,而於其市價等於淨流動資產之100%時賣出。

葛拉漢終其一生,都不斷在尋找並檢定新投資方法,當他決定要投資時,都能十分確定自己所要採取的步驟,其所謂高明又安全的投資,就是以0.5元買進價值1元的股票,以該大師的話而言,『堅持我的目標,一直航行到日落,而且沐浴在所有星辰之下,直到我死』。  

英國投資大師 麥可&S231;穆勒(Michael Moule)
  投資金融市場致富的人大概是千中得一,大多數的人都賠錢。為什麼?股市並不是零和遊戲,股市的確創造實質的財富,但為什麼大多數人的投資績效只和大盤差不多,甚至損失慘重而認賠殺出?而有人卻一直表現亮麗?這並不是統計上的反常,而是勤奮工作、縝密分析和優越操盤手法的產物。至今,仍沒有人能找出買股票保證賺錢的方法,不過卻有一個策略相當接近這個目標,就是找出頂尖投資人,然後跟隨他們。

想想看,只要每個月把50英鎊(折合台幣2,500)交給優異的基金管理人手中,經過25年,很可能已累積超過30萬英鎊(折合台幣15,000,000)的財富了。但是,大師在哪裡呢?

全球的基金投資人都知道,不管用什麼標準衡量,若所管理的信託基金,以5年或是10年為期的績效評估都在前15名,則就算是非常出色。Bankers Investment Trust plc 以及Law and Debenture Corporation plc 的麥可&S231;穆勒(Michael Moule),就是這樣的一位傑出基金經理人了。

在認識麥可&S231;穆勒前,讓我們先來了解Bankers這個機構;Bankers至今已邁入第112個年頭,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信託投資公司之一。這個公司的投資目標是:

以廣泛分散的國際投資組合,追求股東最高的總體報酬。
超越英國金融時報精算學會綜合股價指數(FT ACTUARIES All Share Index)表現,達成長期資產成長。
以超越零售物價指數增幅為前提,達成定期性分紅成長。
穆勒在Bankers的紀錄是建立在一個弱勢的基礎上,因為在他到職前,公司的表現是處於平均水準之下,而殖利率又使坎坷的前途更為複雜。當時Bankers是英國殖利率第八高的信託資產管理公司,利息大概是8.2%。因此,該公司若要獲取更高的資本成長,而且為維持固定收益水準,就得經歷一段過度調整期。追蹤穆勒的績效發現(自1981年),若與英國倫敦金融時報綜合指數(FTSE)過去15年來的表現相比,穆勒操盤的績效幾乎是其兩倍。

穆勒的投資組合理論相當強調分散投資,以及選擇大型企業。『這看起來非常合理。你得持有許多績優股,好建立穩固的投資組合。英國的前10大企業就佔了倫敦金融時報綜合指數的36%(1995年11月)。既然,每個股市的前20大企業佔有市場極高的比例,你就得好好花時間評估這些企業,然後挑出你想要的、淘汰不喜歡的。』穆勒不斷地評量他的投資組合,他考慮的事情包括:

市場時間點和市場循環
經濟景氣循環
利率動向
相對匯率水準
就市場時間點而言,穆勒比較重視在什麼情況下,某些股票的表現會優於其他的股票。『一開始,你得自問,現在是牛市(多頭)還熊市(空頭)?若是處在牛市的末端,而且有顯著的買超跡象,基金經理人就必須收帆,而不是大張旗股往前衝;讓其他人去衝、去殺,自己必須比別人多留一些現金。』

『如果市場上普遍覺得股價過高,經理人應聽從這個聲音,重新檢討投資組合,賣掉最奇特、最具試驗性的持股,而且當股市顯露過熱跡象時,選在真正的高點賣出,這正是基金經理人創造價值的方式。』穆勒分析的重點擺在風險,而不是獲利;他表示他不犯大錯是因為不喜歡冒大風險;一般而言,大企業最後總有人出面拯救,而小企業出差錯時,風險自然比較高。穆勒選擇投資組合的關鍵動作就是「產業調查」;他先決定哪些產業狀況良好,哪些屬於碰都別碰的部份。過去20年,英國就有幾個產業讓投資者經歷痛苦的『死亡經驗』。穆勒幾乎從不投資工具設備、造船、營建或紡織等類股;遠離差勁的產業,是他創造高報酬的重要因素。

基於信託投資特質的考慮,穆勒認為他有責任儘量維持百分之百的投資。這就是說,如果大盤約有70%時間是上漲的,那麼穆勒就會維持高水位的投資部位。資金大多數都放在市場裡,應該相當合理。過去20年,穆勒的投資比率大約維持在97%~120%。『我們相當看好長期投資股票的績效,而大多數時後進場總會獲得回報。我們沒有本事每次猜中市場走向,而最糟的情況就是在熊市(空頭)底部認賠出場,所以我們的現金比例甚至不到兩成,而我們的競賽是要充分利用資金達90%至105%,那麼長期下來我們的表現一定比較好。』

穆勒認為已開發國家大概只有四種自然成長的產業,而且取決於人口變化。第一種是醫療保健和喪葬處理。第二種是休閒旅遊和運動:這是鎖定經濟狀況許可的年輕人,及體力還不錯的老年人的市場,他們經常坐飛機,而且經常旅行。許多休閒產業都顯現自然的成長,包括主體遊樂園、運動、博物館,還有外食等。第三種則是電子、電訊和科技產業:現在這些產業已經不再只是少數程式設計師和系統分析師的領域。科技變得越來越容易親近,新的世代將會徹底融入數位世界。第四種是持續流行的委外服務(Out-sourcing):舉凡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銀行和大型企業,都在想盡辦法刪減開支,儘量把焦點擺在終端產品和最終的消費者。

『在Bankers和Law Debenture,我們不是靠著意外的表現打勝仗,而是靠經常性的穩定表現致勝。每個人晚上都要睡覺,基金經理人自然也不例外。』

閱讀至此,各位投資人對自己的投資組合是否更具有風險概念呢?相信自己能從長期且持續的投資中獲利嗎?我認為基金經理人的壓力來自於對投資人的承諾,而投資人的挑戰則在於對自己投資目的的認知。  



約翰.坦伯頓(John Templeton)
  約翰.坦伯頓(John Templeton)出生在美國經濟大蕭條期間,家庭非常困頓,他的家鄉位於田納西州,於耶魯大學就讀時靠獎學金才完成學業,畢業後再靠獎學金到牛津大學攻讀,學成後回田納西的費勒畢恩工作(該公司即為美林證券公司的前身之一)。

他在那\uFFFD堳搢鴗G次世界大戰爆發,在這期間他投資了一些人人棄之如敝屣的股票,平均持有期間為四年,這四年許多股票由醜小鴨變為天鵝,坦伯頓在這段期間賺了一筆小財,並利用這筆小財買下一位即將退休老投資顧問的公司,當初這家公司只有八位客戶,坦伯頓以這八位客戶為基礎,使其投資功力開始受到肯定,新客戶與錢財開始滾滾而進。他所擁有的公司—Templeton, Dobbrow & Vance一度成長到相當的規模,但因要處理許多不同類型客戶的問題而將公司賣掉,只保留一個小基金,坦伯頓因此而有較多的時間去考慮投資的問題,而接下來的幾年,時間證明坦伯頓是個偉大的投資家。

1958年到1978年的20年內,他的基金是所有基金當中表現最好的一檔,如果在1958年投資1000美元,20年後將會成為2萬美元,累計報酬率高達2000%,並且曾經連續七年拿下年度報酬率冠軍,這樣的輝煌紀錄使他成為全球知名的基金經理人,並成為永\uFFFD琲漕敶d。他的投資對象普及全球,對日本、加拿大、瑞士、德國、荷蘭、比利時、南非等地的投資瞭若指掌、無往不利。他認為投資不必只拘限在大型知名公司,相反的他認為具有投資利基的小型公司,如果獲利穩定成長,本益比低,往往會是比較安全的投資;大家耳熟能詳的公司,股價通常太高,他認為一點吸引力也沒有。大型基金的經理人總是避開小型公司,他們害怕對這些公司的瞭解不夠,而不敢輕易買進。

坦伯頓的操作哲學可以用一句話來說明:「在全球市場中尋找市價較真正價值為低的公司」。他並不滿足於只買便宜貨,當他注意到一支股票時,他會再三的研究,而且只在他相信真的具有投資價值時才會去買它,即使如此,他也不得不承認,他也經常犯錯,但因為他的投資謹遵分散原則,所以傷害相當有限。他認為最值得投資的股票通常被人們所忽略,因此,他的投資組合中常有一些不知名的股票。

坦伯頓的家位於福利沙洲俱樂部,這\uFFFD埵簅﹞F來自全世界各地的企業家,他可以獲取許多第一手的資料,除此之外,他也是年輕總裁組織(Young President’s Organization)的創始人,他也是執行長論壇(Chief Executives’ Forum)的會員。這些組織都會固定集會,透過這些組織,他可以找到各行各業約500位總裁和高階經理人。有了這些人脈,每當坦伯頓對某公司有興趣時,他幾乎都能找到相關的重要資訊。

坦伯頓在早期的投資生涯,曾經親自訪問過數百家公司,去看工廠,衡量每一件事的輕重。他通常會問公司管理階層的第一個問題通常是:「你們有沒有長期計劃?」然後是:「你們平均每年的成長率為多少?」如果成長率預估目標高於以往,他會問:「將來為什麼會跟以往不同?你們有些什麼問題?」接下來的重點是:「你們最強大的競爭對手是誰?」最後,坦伯頓認為這個問題特別發人省思:「如果你們沒有辦法買自己公司的股票,那麼你們會投資那一家競爭的同業?」訪問之後,為了要瞭解這家公司的主管是否老王賣瓜、自賣自誇,他通常會花一些時間跟這家公司的競爭同業或主要供應商談談,結果通常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坦伯頓的投資組合,係由他認為全球最佳的股票所組成,並且會充份考慮投資對象國的安全性。他不會去投資信仰社會主義及高度通貨膨脹的國家,這兩者都會阻礙經濟的成長。坦伯頓在投資的決策上非常的當機立斷,一旦某種股票上漲,不再屬於便宜的股票,如果他又發現另一支更具投資價值的買進對象時,則會毫不考慮地把前一種股票出脫。

坦伯頓所用的分析技巧,是先從確定一家公司的實際價值開始。1940年代,他的顧問公司系統性地應用葛拉漢原創的全盤分析技巧,仔細研究企業的重要財務比率,希望從中找出股票的真正價值,這種單調的工作,那時是非常的辛苦,但現在因為有線上資訊服務而可以免除,每年只需花少許的金錢,就可以獲取不少的資訊。企業分析的方法相當多,坦伯頓認為有幾個因素十分要緊,而且可普遍應用在每一種狀況。熟記下列的重點,可以幫助你在投資決策上的判斷:

本益比
營業利益率
清算價值
營盈成長穩定性:如果某公司的盈餘有一年挫退,或許沒關係。但如果連續兩年表現不佳,就須抱以懷疑的態度。
彈性是中心守則:在每件事都進行的特別好時,你必須準備進行改變。當整個循環與你的估算相吻合的天衣無縫時,應是準備獲利了結。
別信賴任何的原則和公式:任何定理都有可能在一夕之間被打破。
坦伯頓與葛拉漢一樣,總是在尋找便宜的投資對象。坦伯頓更注意的是幾年內價值會超過現值的股票,所以坦伯頓是成長導向的投資人,也是價值導向的投資人。他跟費雪一樣不懂科技,也不擅長於分析管理狀況,對超額營運資金較不感興趣;他的思考方式像是股市作手,不像巴菲特和費雪那樣,有如企業家。

因此,我們在研究了坦伯頓之後,認為他有幾個特色值得我們學習:一、操盤決策的果斷力。

二、對小型股的執著。

價值投資的投資哲學。
培養豐富的企業人脈。
運用資訊幫助判斷。
如果能遵循以上幾個要項,也許下一個投資大師就是你呢。  



亞倫.葛林斯班(Alan Greenspan)
  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葛林斯班(Alan Greenspan),在1926年出生於曼哈頓北部的華盛頓高地(Washington Heights)。他是家裡的唯一獨子,在孩童時期父母便告離異,而父親賀博(Herbert)是個股票經紀商,靠著母親蘿絲(Rose)獨力撫養他長大。在就讀喬治華盛頓中學時,葛林斯班的數學天份即已展現無遺;不過當時他的最愛卻是-音樂,且還在紐約著名的茱利亞音樂學院接受過兩年正統訓練,後隨爵士樂團到處巡迴表演。或許對現狀的認清吧,經過了一年多的巡迴表演後,申請進入紐約大學主修商業經濟學。

他在1948年以最高榮譽獲得經濟學士學位畢業,接著兩年取得經濟學碩士學位,並申請進入哥倫比亞大學攻讀經濟學博士。在哥倫比亞大學期間,認識了極具聲望的經濟學家伯恩斯(Arthur F. Burns)帶著他作經濟方面研究,後來成了葛林斯班良師益友。伯恩斯不久後便在艾森豪總統任內接掌白宮經濟顧問理事會(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ors),並於1970年至1978年間擔任聯準會主席。巧的是,葛林斯班後來也走上相同的路途。

28歲那年,他與一位買賣債券的湯森(William Townsend)合組湯森-葛林斯班投資顧問公司(Townsend-Greenspan & Company),並在接下來的二十年以此作為事業的根基。唐森於 1958年過世後,葛林斯班接掌公司領導權,並擴大公司規模,在金融及製造業打下紮實的客戶基礎。此外,他還提供企業高層主管的經濟分析,替自己創造新契機。這份工作不僅需要動腦,更可讓葛林斯班的才華得以充份發揮。葛林斯班從經濟顧問的實務工作裡,運用複雜的計量方法來分析、預測總體與個體經濟的趨勢。同時,他發展出一套bottom up的經濟分析模式,迄今仍被聯準會奉為圭臬。

1974年夏天,葛林斯班在哥倫比亞大學博士班的恩師伯恩斯出面說服葛氏擔任經濟顧問理事會主席。當時的通貨膨脹率高達12%,失業率也即將突破8%,這時候,葛林斯班在幕後不動聲色地採取有效的行動。他盡量避免使用政策干預經濟和政治, 讓經濟在沒有通貨膨脹壓力的情況下達到成長目標。葛林斯班在經濟顧問理事會的任期結束後回到紐約的公司,不過,之後又回到了華府,這次是擔任超黨派的「全國社會保障改革委員會」主席。他主導的委員會建議調升「聯邦社會保障稅法」的薪資所得稅,讓某些補助必須課稅,並在幾年後提高退休年齡,此項法案讓葛林斯班的聲望如日中天,更上一層樓。

1983年,聯準會主席伏克爾(Paul Volcker)的任期結束,必須重新任命主席一職時,最有希望的接任人選就是葛林斯班。葛林斯班的任命案宣布之後,道瓊指數隨即下挫22點,債券市場跌得更慘,創下5年來單日最大跌幅。不過這種情況很快就獲得穩定。這位新任的聯準會主席還沒走馬上任,就已經引發了第一次「葛林斯班效應」。葛林斯班接棒之後,馬上就發現通膨問題不能再等閒視之,於是聯準會在1987年9月決定調高重貼現率兩碼,表示他打擊通膨的決心是堅定的。

然而,此一政策一宣布之後紐約股市連續下跌了一個星期,甚至於10月19日的「黑色星期一」重挫508點(收在1738.74點),當天的跌幅高達22%,比1929年的「大崩盤」跌幅還要多一倍。當天晚上,他與顧問團召開緊急會議以謀因應之道,並做了重大決定。市場很快便鎮定下來。短短數月之後,股市在「黑色星期一」所損失的失土便已全部收復。富比士(Forbes)雜誌把這段經歷形容為「葛林斯班最光榮的一刻」。

幾個月後,聯準會再度調高利率。此舉傳達了兩個相關的訊息:第一,葛氏決心堅守陣地,對抗通膨;第二,他相信黑色星期一主要是行情大幅修正,並非危機。他注意的是未來情勢,不會只想著過去,也不會讓暫時的障礙打亂經濟的長期發展。他甚至在共和黨保守的布希總統正尋求連任之際, 宣布調高重貼現率兩碼,有效扼阻了開始轉熱的經濟,此舉亦充份顯示出葛林斯班超然獨立及不受任何人操控的立場!

儘管1990年,經濟曾經陷入衰退,不過,到了1992年,經濟再度步入正軌,恢復穩健成長,而通膨及失業均維持偏低的水平。此時,葛林斯班卻認為經濟永續成長的目標會受到威脅。他預期大概再過一年,勞工市場緊俏之勢便會帶來通膨壓力,因此聯準會於1992年7月開始升息。從1992年7月到1995年2月,總共升息五次,把利率從3%低點拉高到5.25%。然而,經濟還是一片繁榮,葛林斯班未卜先知的確讓經濟榮面持續不墜。1996年,柯林頓競選連任,葛林斯班亦聯任聯準會主席。過去四年來,由於葛氏掌舵有功,柯林頓政府幾乎每一季都因為經濟成長而獲得民眾的信任。

葛林斯班對抗通膨的策略開始受到經濟學界的讚賞,著名的大通證券(Chase Securities)首席經濟學家李伯曼(Charles Lieberman)曾說,葛林斯班兩年前為了防範未然而緊縮貨幣,使得通膨不致升高。但沒有人感激他,反而一直有人嚴酷地加以批評,像迪可曼(Mortimer Zuckerman)就強烈譴責葛林斯班採取了「反動保守」的貨幣政策,讓人喘不過氣來,並因而少了幾百億美元的產量和數以萬計的工作機會。然而,這些畢竟只是少數聲音,並不足以動搖葛林斯班的聲譽及貢獻。財星雜誌稱讚葛氏為歷來能力最強的聯準會主席,堪稱當代最卓越的央行總裁。經濟學人雜誌則說葛林斯班是「金融市場的最愛」。也因為葛林斯班的一舉一動,與美國的經濟發展的相關性與日俱增,因此他所說的每句話,便成了眾人注意的焦點。

尤其從1997年底到1998年,全球有四成的國家陷入嚴重的金融危機,因而更突顯了葛林斯班過人的智慧與決策的正確。這場金融災難波及的層面及範圍甚廣,俄羅斯和東歐等國家的經濟一蹶不振、日本的金融體系瀕臨崩潰、印尼貨幣的匯率更猶如瀑布般一泄千里,直線下挫、拉丁美洲國家的債務更是拖跨了整個經濟,到處一片慘景。很多人都悲觀地認為,全球經濟亂象遲早會對美國造成衝擊,但葛林斯班卻讓美國在1999年初的經濟成長率高達5%,失業率則創下二十八年來的最低。這也讓葛林斯班與財政部長魯賓及財政次長桑默斯一起登上時代雜誌的封面,並被譽為「挽救世界的三巨頭」。今日,葛林斯班的一言一行已成了每天財經媒體的注意焦點。他一開口,市場行情隨著他的看法起舞。他手提箱的厚度,被視為當天有沒有重要大事的指標。他看到緊追不捨的記者和伸出來的麥克風,便想辦法閃躲推託,就像最熱門的搖滾巨星一樣。葛林斯班的影響力與效應似乎並未隨著時間而式微,相反的,正與日俱增。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5 05:57 | 显示全部楼层

窥破天机:期货逆向思维思路及操作技法问答 < 1 >

目录:
1)为什么说首先要学会赔钱?
2)为什么说单边势不可反做?
3)怎样解释永远不亏大钱?
4)  帐户上经常闲置不用的资金通常占多大的比例,对整体的意义怎样?
5)为什么永远不赚小钱?
6)为什么赢利一定要放开?
7)应该设定怎样的赢利目标呢?
8)为什么说胜出100%才算胜?
9)为什么每波行情的赢利目标应是此次行情的80%?
10)为什么说在期货市场连续三天赚钱是靠运气,人人都可能做到?
11)为什么说在期货市场三个月依然赚钱是靠智慧?
12)为什么说仅仅靠智慧是远远不够的?
13)为什么说有许多行情我们看不懂?但并不等于应该不做?
14)为什么说行情分析、判定涨跌的对错未必能最后决定胜负?
15)为什么涨停板附近万万不能做空单,跌停板附近不能做多单?
16)你怎样看待在涨停板上做空在跌停板上做多?
17)如果说有人在涨停板做空盈利了,你会怎么看他?
18)你说过你按掷硬币的正反面做多单空单也能挣钱吗?
19)怎么理解你说的期货像足球像战争?
20)为什么说从经纪人赔钱的单子更能看出经纪人的水平?
21)为什么不可逆市加码?
22)为什么顺势可加码?为什么加码方式只可用正金字塔型而不可用倒金字塔型?
23) 模拟做单做的很好,可一入市就感觉很不一样,总是出错。这是什么原因?
24)  为什么在你看来没有长线短线之分?
25)  你为什么从来不做回调的行情?
26)你喜欢做什么样的行情?
27)你喜欢做什么品种?
28)为什么说场外也是搏杀?
29)你经常用什么样的技术方法进行行情分析?
30)你说过你从未被套过吗?
31)为什么你做经纪人一定要对方全权委托,否则宁肯不做?
32)  既然赢利了,为什么不一个客户做到底?岂不对双方都有好处?
33)  为什么一定要客户承担20%的风险?
34)为什么说两个人做单100%要亏钱?
35)  你说过操盘期间应该不近女色吗?(笑)
36)为什么说小聪明一钱不值只会误大事,市场上需要擅长综合考虑的战略眼光?
37)市场上总是少数人赚钱吗?
38)为什么说技术指标只是参考不能盲信?
39)为什么说期货市场最重要的一个词是“止损”?
40)你说过我们能控制的事情只有一个半,你说的一个半指什么?
41)止损应该控制在多大范围?
42)为什么说临场发挥和市场感觉至关重要?(与某一条略有重复)
43)能不能举例说一说临场发挥的问题?
44) 一个优秀的股票操盘手一定是一个出色的期货操盘手吗?
45)你是一个什么性格的人?
46)周围的人经常怎样评价你的操盘?
47)怎样理解赌钱不赌命?
48)你还说过期货市场只有一件事能控制,那就是止损。 对吗?
49)好象你从来没说过贪与不贪的问题,为什么?
50)你说过要顺势做单、逆市出单。你说的逆市出单怎样解释?
50)怎么理解你说的资金分配?
52)你有过满仓的时候吗?
53)为什么说止损是艺术不是科学?
54)为什么说期货是一种遗憾的艺术?
55)盘整行情的突然跳高应该买进、突然跳低应该卖出?
56)你说过诸葛亮毛泽东做期货肯定是赔家吗?
57)为什么说胜在心理?
58)怎样战胜自己的心理弱点?
59)你怎样看待假突破,设好止损位后被假突破时,你怎样处理?
60)谈谈倒限单问题
61)谈谈基本面消息问题
62)  你从来没有同时做过两个客户吗?
63)  期货市场的每次选择不是两害相较取其轻就是两利相较取其重?
64)怎样看大户作用?
65)  你认为自己的期货思维是逆向思维吗?你讲的逆向思维的要点又是什
么?
66〉感性 知性 理性问题
A)  为什么说市场永远是对的?
B)怎样理解你说更高境界是打破常规?
C)  你说过期货是最有魅力的行业吗?魅力表现在那些方面?
D)在操盘成绩不好或形式不利的情况下,应该怎样调整?
E)你说过期货市场就是无欺诈的赌场、文明的赌场;而经纪人应该是高
智商的赌徒吗?
F)生活中你是个好赌的人吗?


引言:
我在给新入行的期货经纪人讲课时,喜欢更多的结合自己的经历来讲。
这样,总能给人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我认为有关期货理论的书已经出的很多了,但大多缺乏生动直观。有人基于同样的认识劝我结合自己的实战经历写一本书。我也很动心,只是迟迟未付之行动。
许多人认为我是一个优秀的经纪人,我心里总是不够坦然。为什么?
其一 从一个经纪人的综合素质考虑,我并未感觉有明显的优越,在我周围总有人在不同的某一方面比我表现出色,比如访客。
其二 我从未像一个职业经纪人把盈利放在第一位,甚至在妥协一下就可以赚取佣金的情况下选择放弃,固执而缺乏灵活。以之相应的在经纪人中我也不能入挣钱最多之列。
这些不足的意识时常在脑海出现会影响一个人的信心。
可是那么多人认为我是优秀的,我优秀在哪里呢?我觉的我应该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以便给自己的信心一个交代。也就顺便讲明了我有什么样的底气和资格在这里饶舌。
我给自己的定位是:一个优秀的操盘手。至少从以前的成绩看是这样 这不仅仅是因为能让市场上不断传出盈利的信息,也不仅仅因为我自信至少有几波行情做的很好。
更重要的是我的盈利总额是我曾经经手客户资金总额的两倍。而且作为经纪人,我从未为客户亏损资金亏损超过客户允许的百分比,从未穿仓,从未被涨跌停板反扣在里面 ,从未把大笔盈利再亏回去。而且我的主要收入不是佣金而是从客户手里拿到的提成。
而且我喜欢期货,更喜欢操盘,喜欢这干脆利索,名利双收的行业。
可惜以前从未整理自己的体会和思路。
虽然在期货市场打拼了这么些年,心中感触良多。可想总结式的整理出一些文字性的东西一时却又觉得千头万绪,不知从何处下手为好。我就想起了经常有人主动和我探讨一些问题,我总热情的应对,从不回绝。我对这种情景总是印象极深,几年后回忆起来仍历历在目宛如昨日。我便决定以这样的文字开始我的文字整理。这倒和我喜欢偷懒的天性契合。
我不求我的一些言论成为经典。也不希望有人把我的言论看作严密逻辑思维的产物。我只希望它是一个个性鲜明能给你强烈印象并在某一点上能启发你思考或者激发起你探讨争辩的欲望。
基于这样的考虑,下面的文字自然有理由毫不客气的把打上鲜明的个人烙印的内容也包含在内了。

下面我就根据一些记忆,先就一些能想起的问题略作梳理。
《一》为什么说在期货市场首先要学会赔钱?
我常说的这句话并不是一句笑话,尽管每当听到这样的话总有人象听到相声演员甩出的笑料包袱一样大笑不止。我下面就从几个方面谈一谈我讲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1)钱要赔得明白
最初,思想准备不足懵懂进入市场的人,有许多人稀里糊涂把钱赔光 就是赔得不明不白。
我就曾在1994年美国咖啡暴涨时亲眼所见,有客户手里持有满仓空单 急得手指电脑冲经纪人大叫“你把它给我弄住!”
怎么弄住?很快,几分钟便被踢出期货市场。这样是不是赔得冤枉?
这位客户不懂设止损,也不知申时度势地认赔出场。不知风险如何控制,是不是钱赔得不明不白?这也是这位客户初入的第一张单,以后我再也没见过这位客户。
我想也许他从此与期货无缘吧!因为最终他也不明白怎么会这样,期货对于他只是一种灾难和恐惧的记忆。
怎样才叫赔得明白呢?
就是对巨大的风险了如指掌,然后按自己的计划,按自己的思路,按自己的预期赔钱。
这话好象不好听,又象在讲笑话,其实不然。
我不是要你积极主动地找着赔钱的意思,不是让你本着赔钱的目的。
目的当然是去赚钱,我说的是每次我们都应有一个具体的计划:如果行情走反在哪个价位出场,离场时赔多少钱。很理智的承认输掉一场战斗。
但并不意味着我们输掉了整个战争。不用着急,后面的机会又会接踵而至,只要我们还保有实力随时都会赢取胜利。
我说的赔得明白还包括:你应提前就明白,在你赔掉这笔钱后,对你操作全局的影响怎样,是否有重大影响,战略战术上需要怎样的调整。还包括对心态的影响。
(2)要赔得有道理
市场上并不是每张赔钱的单子都是坏单子,也不是每张赚钱的单子都是好单子。一个优秀的经纪人关键是要赔得有道理,赚的有章法。
什么叫赔得有道理呢?
首先利润风险比例要合理——就是冒多大风险去求多大利润的问题。
比如:如果行情走反准备认赔3万元离场。如果走对,在到达下一个阻力和支撑位前可以赚到3千元,这是一个好的入市理由吗?
如果行情走反你果真赔钱离场了,这样我就认为你赔得毫无道理,因为你冒了比所求利润大十倍的风险,似乎完全忘记了以小博大的理念。
你是“以大博小”, 你即使连续赢利九次还不够一次赔的。
可你又有多大的把握连续赢利呢?以这样思路操作,未入市之前就已胜负毕见了。
如果把两者利润——风险比例对调一下,你不认为赔得更有道理吗?
其次,应该把认赔离场的价位设在一个有效的支撑和阻力位之后,也就是说应该认定一个你认赔出场的关口,使自己有一个凭险据守的理由。
关口就是多空争夺激烈的价位,在此处我们可以极小的代价验证大局的发展趋向。
在这些拼争激烈的关口经常上演期货市场以小博大的经典剧目。
第三 如果是急促的上攻行情和剧烈的下挫行情,你要顺势跟进,上述两个条件就都没有参考价值了。怎么办?
1)小单量跟进随行情的继续朝预期的方向进展再逐渐加仓,思路上首先是控制风险的考虑。
2)势头略有反转或停滞,果断的不计盈亏马上离场。
要记住,什么样的行情我们都敢做,是因为我们能果断地控制风险。
( 有人说做单应该胆大,有人说应该稳健。其实都对,是全局的稳健 局部的大胆。整体的稳健、个体的大胆。两者兼有不可或缺)

《二》为什么说单边势不可反做?
本来单边势行情从理论上讲是赚钱赢利的大好机会,可是人们已习惯了起起落落的行情,这时却被这种看似非理性的行情所震慑。
比如就单边涨势行情而言,认为已经涨的很高了,迟早要跌吧? 还是选个比较高的价位做空吧!就我经验而谈,在单边市中因行情反做又不设止损,因而一波行情大伤元气甚至被踢出场的大有人在。
再有,在单边势中如果你去劝人跟市做多,真是困难之极。后来直到现在,我总是强调不要反做。为什么?
首先,我们经常挂在口头上“顺势做单 不可逆市”可这句话又有谁真正理解了呢?
什么叫势?什么叫大势?单边市就是最大的大势!你还能找出更大的大势吗?你却反做,这是比放弃机会更愚蠢的事呀 !?是好机会让你变成了灾难呀!
在现实生活中真不好找到一个形象的比喻来比喻这种愚蠢。如果这不叫逆市还有什么情况可叫逆市呢?!
其次,你可能认为涨势或跌市已经乏力,不妨逆市做一张单 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话虽这么说,理论上是对的。可你在实际操作中,用鲁缟---------一种薄纱去挡一挡强弓大弩。十有八九还是要被射穿的。因为哪里是末,你应该站在哪个准确的点上是很难把握的。
当然 什么都不是绝对的,如果你确实看到一个极其有效的历史阻力位 试试做空也不是一点道理也没有,但应设好止损。
期货市场只有坚决的止损严明的纪律才是绝对必要的。

《三》怎么解释永远不亏大钱?
以小博大是期货的精髓,我们在期货市场原则上总是以极小的代价去博取巨大的利润。
(1)每次的极小代价都应该是提前预计好了而在行情的发展过程中严格执行的。
这样严格执行纪律的结果就是——永远不亏大钱。每次在行情走反后付出多大的代价是我们事前可以计划而事中可以控制的。
如果我们没有主动做到了事前的计划和事中的控制,那么,就只剩下一件事只好被动的接受,那就是———“事后后悔”。
(2)永远不亏大钱不仅仅表现在每次行情的坚决执行上,还应贯彻在操作的整体思路中。
比如,制定整体的盈利计划时,所冒的总体风险应该是资金总额的一少部分。我一般把它限定在20% 。然后考虑怎么合理地充分利用这20%的可消耗“弹药”去赢取胜利。
如果坚决的执行了不亏大钱的原则,就做到了以小博大的一半,即“以小”俩字 如果做不到,“以小博大”无从谈起。你只能是“以大博大”甚至“以大博小”。
像战争一样,首先保护好自己才能有效地消灭敌人。保护好自己不是不做牺牲,而是把牺牲降到最小,或者说把胜利与代价之比扩展到最大。
如果你确实能按预先的计划执行,把每次的损失控制在最小。那么你就掌握了更大的宏观胜率。为什么这么说呢?
(1)在连续判断失误的情况下,或者说我们的判断缺乏准确性的情况下 我们每次做单失败后损失越小那么我们在市场生存的时间就会越长,我们起死回生的机会就越多。
(2)在判断对错参半的情况下,如果每次的损失都小于赢利,那么我们的账面上肯定是有盈余的。我们就站在了胜利的一边。而且平均每次的损失越小赢利越多。平均每次赢利与亏损的比例越大就赢利越多
(3)在判断对多于错的情况下,如果每次的损失都小于赢利,那么我们一定是大获全胜钵满盆盈了

《四》帐户上闲置资金通常应占多大的比例,对整体的意义怎样?
通常情况下我每笔交易所用资金肯定在资金总额的三分之一以下,也就是说,帐户上时常有可用资金占资金总额的三分之二以上。
但我不认为这些可以被称为闲置资金,因为它们对我的期货操作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
第一 这部分资金同样在我的全局思考之中。比如:在一波行情中如果是总金额十万的帐户上我买入三万金额远期合约,那么一般情况下,基于同样的整体思路,在总额二十万的帐户上,我会买入六万的远期合约。
前后两个帐户上分别剩余的七万和十四万资金同样被纳入了我的整体思路之中。它们一样是整体的参与者。
第二 它们还是战役的主力军和大部队
是我们耐心等待决战的实力储备
一个优秀的将军绝对不会把主力军团置于疲于奔命的狼狈境地。
相反,使之更多的时间处于休整待命的状态,随时等待在决战中起到决定作用。越是大的兵团作战,越是运筹帷幄的将军。其军队的作战时间越是不会多于非作战时间,比直接参加战斗更多的时间是在养精蓄锐厉兵秣马,更多的是处在运筹、等待、选择状态。
第三 我总在几次关键的行情中使用这些资金而使帐户接近满仓甚至100%的满仓操作。没有这些资金的运用,我就无法大获全胜。
我的资金总额翻一翻的目标,不仅“总额”包括它们,而且在关键的行情决战中也需要它们的“倾力相助”。

《五》为什么永远不赚小钱?
曾经有一个朋友兴奋地跟我说,他连续做了九张单子都赢利。我问赢利多少?他说接近10% 。我就告戒他:你每次赢利是1% ,可你冒了多大的风险呢?
他被我问住了,显然他从未考虑过这个问题。
因为是朋友我接着说:在期货市场你赢利多少次意义并不大, 赚小钱的的意义也不大,万万不可冒大风险去赢取小利,万万不要一次亏损补不回多次赢利。而应该相反,应该冒小风险赢取大利,应该让每一次赢利足以补回多次亏损,每次必须能看到于风险几倍的利润才进入市场。
朋友不以为然。
几天后一波行情走反,使他穿仓出场。我不知他离开时是否有些领悟。
还有一层意思我没说出来:他这样做单还说明他对大势中赢大利没有坚定的信心。九次赢利中肯定有侥幸抢到的逆市反弹,肯定也有利未放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情况出现。
这样做单就会自然形成偷袭观念,从而根本放弃了战略性的宏观思考、整体思考。
其实,你要在市场上让你的盈利单子比亏损单子多是很容易做到的,因为即使大势做反的单子往往也有机会在震荡中获利出场(如果获利单子多于亏损单子是你的追求的话)。
即使连续若干次盈利也并不比麻将中的连续坐庄困难。
但有一点我们不应该忽视,麻将游戏中每次盈亏的比例大体是1:1 。 所以最后的盈亏和你的“和”牌次数密切相关,“和”牌的次数是最后盈亏和盈亏多少的决定性因素。
本来期货市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比麻将桌上赢率更大的场所。
只要我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控制好亏赢比例,我们就可以在赢利次数少于亏损次数的情况下还能赚钱。
可惜我们中间好多人像黑色幽默小说中的主人公一样把这个比例控制反了,使我们在赢利次数大大多于亏损次数的情况下依然血本无归。
这样的话,如果你最后把所有的单子留下让一位对期货一无所知的农民朋友看,也许他会说“为什么每次挣钱那么吝啬而亏钱又那么慷慨呀!”
当然,我手里也常能找出赚到小钱的单子,但那绝不是主观的故意,而是因对行情的认识发生了改变或因大势反走草草离场而已。
其实,我们每个人不管愿不愿意都会经常赚到小钱的。
我说的不赚小钱是说,永远不要本着赚小钱的宗旨进行全局部署和市场操作。

《六》为什么赢利一定要放开?
以小博大最终目的是在市场赚大钱,“见利就走”不仅违背了“博大”的原则,而且也丝毫没能减低你所冒风险。
虽然对于每一次来说,这一次的风险随这次结算也消失了,但你马上又钻入另一个风险之中。如果行情走反,以上回的赢利能弥补吗?你冒风险的次数在增多?可你仅为小利在冒险,你是在虎口里敛芝麻。你有入虎穴的勇气 但一次次只是在捡小便宜,不算英雄,只是愚人。
如果杨子荣舍生忘死打入匪巢只为吃一顿百鸡宴,他还是令人仰慕的大英雄吗?
虎口里按周密的计划夺取物有所值珍宝之人才算智勇之士。

《七》应该设定怎样的赢利目标呢?
从大局上,我认为赢利目标应该定在保证金总额的100%——能撤出本金才算胜。
那么,我们应该把每一次的搏杀都当做决战或随时随事态的发展可能变成决战。目标是取得全局的胜利或为全局胜利奠定基础。当然也包括失利的话减小损失,使其不影响全局,更不能一次性的全军覆没。
当然,不能抱着期望固执地等待行情朝我们的目标发展,只是在赢利时不要总是草草收场,好像白捡到一个钱包怕失主追回一样。
每次盈利都不是白拣的便宜,我们是付出了风险的代价的,是甘冒为虎所伤的危险。有了这种认识,更应该在已经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已有一定的盈余)用我们的耐心和智慧去赢取最大的利润。

《八》为什么说胜出100%才算胜?
当然,这不是绝对的,这只是我的比较个人化的思维方法。
我首先看到的是期市无所不在的风险。其实你在市场没有离开即使赢利200%也只是暂时的,之所以说100%是因为:
(1)这时可以撤出本金恢复到开始的投资状态
这样的话,本金不再有风险,只是赢利部分在搏杀,已经是一种了不起的胜利了。
(2)我总是提前定下目标为客户赢利100%后暂告一段落。
期货市场风险无限,你的赢利只能说明眼前、今天,不能说明以后、明天,尽管你不断的在盈利、势头极好。
所以我总是提前设定一个盈利目标,并以此和客户结算,这里也有两个理由:
1)我认为设定盈利目标较时间目标为好。
2)每个人都不是能永远保持良好状态的。
在这一点上期货象体育竞技,是需要全身心投入的行业,你的心理生理状况不仅是有周期的也是随情绪波动的 。
在大大盈利的情形下心态易起变化,谁也不能免俗,而经纪人的心态贵在冷静平和。所以,在达到一定的盈利目标后及时了结对于心态的调节也是极为必要的。
把以前了结了,以后就又是一个新的开始,就要从零做起,忘记从前,迎接全新的挑战。

《九》为什么每波行情赢利目标应是此次行情的80%?
我说过“每波行情80%赢利目标”的话。
有人问为什么不是100%呢?
当然谁也想把事情做得更完美,买在最低卖在最高。
但哪一点是最高和最低呢?我们在行情未走完之前是无法知道的,行情展开过程中我们只能估计某一点是最高和最低,偶然的也许估计对了,这种偶然性超不过百分之几。
如果我们按照这种可能出现的偶然性获利离场的话。就不知会经常以错过了多大的行情为代价了。
假如我在一个大的涨势中从最高点算,行情反走20%再获利离场。看似从理论上少获利20%(仅仅是理论上而已)但在一个强势中走出多大的行情才会有像样的回调呢?你往往是抱着随时“让利”20%的潇洒心态而为自己赢得了巨大的赢利空间,总体算下来肯定是"失不偿得"。
再回过头来看,有多少卖在当时刚出现的“高点”而错失大行情的交易者在顿足捶胸的追悔莫及呢?
在一轮涨势中虽然不断地出现新的高点,我们不能判断哪是最高点。但回调时我们却可以计数以最后出现的高点计是否已回调到20% ,是否到我们应该离场出货的时候了,这恰恰是我们能看到能操作的。
那么为什么选择20%而不是10%或30%呢?
这倒不是绝对的,只是经验之谈。但在选择比例时应符合如下两点:
(1)行情总是有震动的,不要被轻微的震动吓得跳车逃跑而错失赚大钱的良机。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让出若干百分点的心理准备。这个百分点显然不能太小。
(2)要保证大部分盈利部分不能让它白白流失。要做到这一点,这个比例显然不能太大。
当然你要全神贯注,随着高点的提高而不断提高回调时离场的价位 ,在回调时严密注视回调比例和势头,才能做的更好、更合理。

〈十〉为什么说在期货市场连续三天赚钱是靠运气,人人都可能做到?
我是说,在期货市场赢利也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因为市场只有两种走向或涨或跌,一张单子下去走对方向的可能是50% 。
如果你每天做一张单子,连续三天赢利,也不是太难的事。也并不比打麻将连坐三庄难度更大 只是不能每庄如此,得有点运气而已。

〈十一〉为什么说在期货市场三个月依然赚钱是靠智慧?
根据我的经验,对于初入市场的新人而言,总是面临着更多的适应问题
初入市场而能坚持一个月没有伤筋动骨已难能可贵
在这样一个激烈搏杀的市场,如果你能连续三个月依然赢利,已经是非同一般了。我敢肯定你一定有不同凡俗的独到之处。也许是敏锐的直觉 准确的判断,也许是更加合理的资金分配。总之你不是稀里糊涂或凭着本能与市场拼杀,你肯定是有了一定的思考、运用了一定的理性智慧。

〈十二〉为什么说仅仅靠智慧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常年的打拼还要靠操盘手法
操盘手法包括:随行情变化的单量增减变化规律,每波行情提前设定的有规律可寻的盈亏比例,按一定比例遵循一定规律的资金分配方法等。
因为这些不仅仅是在考验我们的智慧,还考验我们严格执行这些智慧结晶的理性结论时的坚定信心、严明的纪律。所以我称之为手法。
如果你在一年以上仍在赢利那你肯定是有可取的操盘手法——严明的纪律,灵活而不乏理性的操盘技法做你始终如一的后盾。
因为,我们每个人的智慧都是有限的,不存在无限的智慧。而且这点有限的智慧还要受我们的生理状况、心理状况、生物周期等变数的影响。我们无法像机器一样,像始终高效运转的市场一样从始至终地不把我们的弱点暴露出来。
但我们却可以运用我们的理性为自己制定在市场中将要运用的有效手法和必须遵守的规则使我们少犯错误,在市场表现出更多的理性。
我不敢保证你的理性一定能让你赚钱,但如果你在市场搏杀了一年账面依然赢利。那我敢保证,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合理操作手法和比较严明的市场纪律,不要骄傲, 继续完善,大有可为。

<一三>为什么说有许多行情我们看不懂?但并不等于应该不做?
康德说过我们认识的只是世界的表象,只是现象界。而作为事物的本质即“物自体”我们是认识不到的。
我感兴趣的是,他很严肃冷静地让我们意识到人类认识的局限性。这种意识放到期货市场又是很准确的并有助于我们思考。
比如,我们真的知道每次行情要涨还是跌吗?真的知道每次的涨跌最终都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吗?是市场的供求还是大户的任意炒作?市场供求是由几种原因决定的?是不是又出现了一个不为人知的因素?大户是由哪几家的合纵连横操纵的?是不是由于对立面有一股资金的临阵倒戈才使一方侥幸获胜。
因为有太多的大事的发展趋势是由偶然的小事决定的,即使我们有超常的逻辑思维理性思维能力,即使睿智如爱因斯坦,一定能够分析认识到这些偶发事件和由这些偶发事件决定的大趋势吗?
回答显然是否定的。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就不应该像戏剧里的诸葛亮一样总是100%的相信自己的判断(仅仅是戏剧里而已 真实的诸葛亮要平庸的多)而固执地不做第二手准备。
必须明确许多行情我们其实是看不懂的。但为什么大部分行情我们都可以去做呢?
第一 我们有70%的把握就可以考虑去做。因为这样我们做十次可胜七次,我们就赢在概率了。
第二 如果盈利和亏损的比率在3:1以上时也可做。因为三次对一次尚不赔钱。当然更理想的是两者都占兼而有之。我们也应该尽量找到这样的机会提高胜率。
第三 可以顺大势跟进,如若走反马上出局观望。这样也符合风险利润比例安排合理的原则。

〈十四〉为什么说行情分析、判定涨跌的对错未必能最后决定胜负?
更多的人在不断地问我怎样看眼下这一波行情的,而很少有人问我对这波行情的两手准备,两条思路分别怎样。
“简单的判断对错未必能最后决定胜负”就是我是针对以上情形说的。
首先,如果胜负仅仅由涨跌的判断来决定,那么我们靠掷硬币而随手做单的胜负已在50%左右了。
显然还有其他因素在影响着期货市场的胜负。比如认定自己判断对错以后的处理手法分别怎样,每次入市单量的增减变化等。

<十五>为什么涨停板附近万万不能做空单,跌停板附近不能做多单?
如果当天的价位已接近涨停板,说明当天的涨势强劲。反做空单岂不是逆市而行?即使从长远看大势看跌,也不宜短势逆做,如果大势亦看跌 那你就是双倍的逆市操作。逆市而行,可是形同自杀呀?
最重要的是,在涨停板附近随时有被措手不及被反扣在停板里的危险呀!
反之,跌停板附近是一样道理。
即使你有充分的理由看跌也要在远离涨停板附近的价位做空单或第二天再做,否则你可是在冒卒不及防被反扣到停板里的危险呀?那么,你的止损策略,你的以小博大的理念瞬间就都成了纸上谈兵的笑柄啊!
不在涨停扳做空,不在跌停扳做多很容易理解,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因为那纯粹是往枪口上撞。
那么,在涨停板“附近”做空而在跌停板“附近”做多呢?
那是在敌人枪口的有效射程以内挑逗敌人呀!是在罗网密布的丛林里散步呀!

(十六)你怎样看待在涨停板上做空在跌停板上做多?
至于有的人在涨停板上做空,在跌停板上做多,那更是期货市场最超级的蠢事了!
涨停板意味着什么?拿现货做比喻就是当天的所有卖货被抢购一空,而后面还排着一望无际的购物长龙。他们只好等到明天在更高的价位做一下尝试了。
而这时你把家里仅有的存货拿出来以当天的没人肯卖的价格卖掉,真不知道你是出于善良的慈善考虑还是大脑进了水了。
而跌停板意味着当天在市场允许交易的最低价已没人乐意买入,而人山人海的抛售者们想以更低的价格卖出只有按规定等到明天了。
人们在这个价位象垃圾一样想仍却已经扔不掉的商品,你却偏偏入市以没人肯出的价格购入。
你是独具惠眼地看到垃圾里可以提炼出珍宝吗?即使这样,你也完全可以第二天在更低的价位买入啊!你可知道庆幸把垃圾抛给你的人也在背后笑你是傻瓜呀!
当然,还真有偶然在跌停板上买入,而第二天行情反走而赚钱的例子。但这能占百分之几的比例呢?值得我们去效仿吗?以小博大还应体现在概率上呀!我们应该以大的概率去博小的概率。试想如果我们每次在涨停板上都持有卖单十次有几次会赢利呢?100次会有几次不亏损呢?

《十七》 如果说有人在涨停板做空盈利了,你会怎么看他?
我前面说的盈利的单子不一定都是好单子,这就是最好的反面教材呀 ?这就是市场上最臭不可闻的盈利单子,后面潜藏着巨大的凶险
如果你是客户,又很幸运,这是经纪人为你做的第一张单子(第二张恐怕你就被踢出市场了)那我奉劝你:马上换人,把他赶走。因为他是白往市场仍钱的人呀!

<十八>你说过你按掷硬币的正反面做多单空单也能挣钱吗?
说过,但千万不要把这当成一句轻狂的话,听我从头说起:
我最早接触期货是1993年。我最早买到的一套书,是一种五套本,我最早的期货知识就来源于这套书,这是一套很普通的介绍期货基本知识的书但书中有一个故事却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说一个美国人在期货市场每天按所掷硬币的正反面做多单和空单,一年下来,不仅不亏钱,还有盈余,人们称之为魔术先生。这位魔术先生的影子一直在我脑海萦绕。
但在两年后我才真正理解了其中奥妙。
其实只要方法得当,每个人都可以做魔术先生。
什么样的方法呢?
首先,魔术先生不必在掷币后马上入场,而是先找到一个有效的支撑和阻力位,单子做进去后只要走反一破位就马上止损离场。如果做对就把利润放开,使每次的赢利最少能弥补二次以上的亏损。
其次,还可以用每次持仓的轻重不同提高总体的胜率。
第三 这样可以不受外界干扰。把对单率基本稳定在50% ,这已比那些追涨杀跌对单低于50%的人士高出一筹了。
我们的判断总是受我们本身的生理和心理影响。状态好的时候可能还行,状态不好的时候其实还不如硬币的判断准确率高。回忆一下刚刚做过的一些单子,经常有人发出感慨,因为他的对单远远不足50%。
第四 最关键的是,做单并不是最主要的,处理单子的方法更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我想,那位魔术先生一定是处理单子的高手,艺高人胆大,才能以外人看来潇洒随意的态度入市。别人看不懂关窍,在一旁讥笑。
其实,他比那些讥笑他的人更深刻的理解了期货的内涵呀!

<十九>怎么理解你说的期货像足球像战争?
期货市场非常独特,在我看来只有足球和战争两者与之有几分相像。
先说怎么像战争吧!
首先,期货是人世间搏杀最激烈的金钱战场,每次都像战争一样,是激烈的短兵相接。
其次,每一次都是新的挑战新的开始,以前的优异成绩不能对你有一丝一毫的帮助。你必须全力以赴接受新的挑战,以前的失败也不能注定你这次的一定不能获胜。
第三 整个战争的胜利是由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斗组成 。我们可以赢得战争,但永远不可能赢得所有的战斗,甚至有的战斗是我们必须主动放弃的。
第四 真正意义的决定性的战役可能就是一两次,即使这一两次不能取得胜利,也万万不可固执地死拼而导致全军覆没。(前提是,胜利以盈利100%为目标)
再说怎么像足球
每时每刻都可能发生奇迹,每时每刻都可能出现灭顶之灾。对于具体的每一次来说,再强的强队也可能失败,再弱的弱队也可能获胜。
失败是不可避免的,最后的王者只是胜多负少,或者赢下了关键的比赛。

〈二十〉为什么说从经纪人赔钱的单子更能看出经纪人的水平?
就象我们从一个人所犯错误更能看出一个人的人品一样,从一个经纪人赔钱的单子更能看出一个人的水平?为什么?
首先,期货的第一要义是控制风险,从亏钱的单子我们能看出他的风险是如何控制的。是赌博似的放开?是稳健冷静的?还是拼搏激情式的?是全局战略式的?还是殊死巷战式的?
其次,从单子上可看出他是在哪一轮行情的哪个部位亏损的,是不是值得一搏的行情?是顺势还是逆势?是主动坚决地止损出场,是被动的资金已无力支持,还是在剧烈的行情起伏中心理崩溃而仓皇退场?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15 05:58 | 显示全部楼层

窥破天机:期货逆向思维思路及操作技法问答 < 2 >

<二十一>为什么不可逆市加码?
以前讲的太多了,见得也太多了。为什么强调不能逆市加码呢?我现在举一个现货的例子:
如果你在一个不熟悉的环境尝试着开一家小商店,一开始也是苦心经营 做出了各种努力,尚可不亏不赚。可有一天情况急转直下,每天大把的赔钱(即期货市场上的行情突然走反 )这时你会怎么做?你会嫌赔的钱少 再开一家甚至几家一模一样的商店,争取以双倍甚至多倍的速度赔钱吗? 显然不会!
可你在期货市场就是在这么做呀————逆市加码!
这个现货比喻还不能让我们明白为什么说“逆市加码 取死之道”吗?!

<二二>为什么顺势可加码?为什么加码方式只可用正金字塔型,而不可用倒金字塔型?
顺势加码还可用上一个开店的比喻来说明。如果商店颇有赢利,甚至超过了预期,我们的一般做法当然是增加投资甚至再开一家。
用正金字塔的方式逐步增加仓位,首先是出于稳健的、不应使赢利变为亏损的考虑。
因为尽管前期已进场的单子略有赢利,可你新进的单子还是风险无限,是个未知数。如果你的新单比赢利的单量还大一倍甚至几倍的话,那么一个小幅震动可能就要使账面变为亏损。
赢利的单子刹时变为亏损,这时变化的就不仅是帐面,还有你的心态呀!
这毫无疑问首先会影响你的市场感觉,严重的话会大大影响你的冷静和理智,在下一轮的较量之前,心理上你已先输一筹了。
请记住,先期入市的单子不是去刺探行情的侦察兵,也不是主力部队,而是事关战争胜负却又随时可能需要增援的先头部队。

《二三》模拟做单做的很好,可一入市感觉就很不一样,总是出错。这是什么原因?
模拟单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作的很好的,模拟单作的好说明你在行情的分析判断上还是把握的不错的,还是有一些心得,找到了一些感觉。
但是,模拟作单还是和实际操作有着很大的不同的。
首先,模拟作单本身就是确确实实百分之百的游戏,自然是游戏心态,是我们应该在临战状态追求的最佳心态。
但是,一旦资金入市,真枪实弹争夺拼杀的话就大为不同了,从理论上讲,本来可以更充分调动我们的潜能,但就像许多缺乏大赛经验的运动员一样,一旦真的面对渴盼已久的荣誉时,巨大的压力却扭曲了心理。
其次,模拟做单基本上是怎么判断的大势就怎么做单,不会斤斤计较价位,而实际操作中往往因为价位的计较而错失进市和出市良机。
其三 尤其是涉及到止损问题时这种差距更加明显。模拟做单很容易执行壮士断臂的止损理论,可在实际操作中面对若干金钱的一刀砍下,能否以平和的心态和果断的指令完成,正是摆在每个初入期货市场的人面前一道极其重要而严肃的课题。

<二四>为什么说在你看来没有短线长线之分?
有人说“我喜欢做短线,从来不做长线”也有人相反自称只做长线。
也有人问我做长线还是短线,我听了却总觉有些滑稽,甚至有几分不快
我就回答:也不做长线也不做短线。这总是让对方很诧异。
我就说,在我看来没有这种分别,我既没想过要做长线也没想做短线,只想挣钱。
听起来好象有些矫情,其中却大有道理。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所谓的长线短线是以你的一张交易单子在场内的滞留时间而言
难道你做单的目的就是要在场内停留时间长或短吗?难道不是为了赚钱吗?!
每张交易单在场内的滞留时间肯定是长短不同。但难道那是你提前想好的计划吗 ?
我是有的单子刚进去不久就平仓离场,让那些人看来大概是短线吧 ?
但我那只是感觉不妙,要离场观望。可不是我想要这样,而是市场迫使我这样,我更不会喜欢。
我也曾有一张单子拿了二十个交易日,前后一个月时间。这是我记忆中最长的一次,大概在许多人看来这该叫长线了吧?
可这也不是我想拿这么长时间。而是我认为要到来的大势迟迟未到,害得我苦等一月有余。期间行情上下震荡,时亏时赢,让我心理承受着巨大压力。这可不是我希望那样,我当然希望行情早一天出现。
所以说我从来没想过要做长线或短线,我只想要赚到大钱。
我从来不敢把期货当游戏来看,不敢提前想要在这里玩什么花样!
长线短线也许用到股票市场还可以,你看好一个企业,买入他的股票长期持有也许可叫长线。即使短期亏损30%甚至更多也没关系。
可期货就不行,你如果死抱着亏损的单子试试,期价下跌20%没让你穿仓就已万幸了,况且大多期货品种还有一个交割期限。
遗憾的是许多自称做长线的人往往是行情做反又固执地不肯认赔离场 以做长线作为托词和心理安慰。
许多自称做短线的人是因为没有有效的控制风险的技巧而被市场的风险吓破了胆。
或者是没有认识到期货就是虎口夺宝的高风险高利润的行业,而可笑的为在虎口拣几个芝麻,而频繁地身临险境。
这样葬身虎口只是早一天晚一天的事啊!那时,你就知道拣的那些芝麻加到一起也不能为你赎身呀!

《二五》你是从来不做回调的行情吗?为什么?在这方面吃过亏吗?
是的,我从来不做回调的行情。
具体地说,我从来不在大势看涨时借行情回调之机跟进空单;也从不在大势看跌时借反弹之机跟进多单。
为什么呢?
一方面跟我的永远不赚小钱的期货理念有关。因为回调的幅度一般不会太大。
二方面我不想让和大势相反的单子影响我的思路,动摇我的判断。
因为,既然做进去单子肯定希望行情朝你的方向更多的发展。比如,大势看涨,在回调时你跟进空单。这时,你肯定希望行情以更大的力度向下发展,这是常情。即使遇到支撑价位也希望能击穿之继续向下发展,此时你的希望已经与你的大势判断相反,你就喜欢听到看到行情下跌的迹象,是不是大势的判断已动摇。
事实证明,因为抢反弹而不能及时跳出而被大势紧紧套牢的人不在少数
正可谓“因小失大”。
我在这方面没有吃过亏,但我眼睁睁看到无数的人吃亏,我也就引以为戒了。幸运的是,在我做单之前已观察好几个月了。
没错,期货市场是双程路,涨跌都可赚钱。但是也可双程赔钱呀!我看到更多的还是双程赔钱的例子。期货就是赢在概率,我不想加入双赔的行列宁而可放弃双赢的高明,是一种低调心态。
有人看到我在一个长期行情中一直做多单,总是在找支撑作多,就笑我不会做空;或总找阻力做空,笑我不会做多。
我笑笑不答,他们哪里知道我有自己的考虑。我的性格喜欢简单明了,不适宜那么做,别人怎么做我不反对。

《26》你喜欢做什么样的行情?
喜欢剧烈的行情;单边势的上升下跌行情;突破密集区后的强劲走势;不断突破历史高点和低点而让所有人关注的行情。
我从不惧怕任何所谓“非理性”行情,只有我不喜欢做的或不值得一做的行情。
不喜欢牛皮整理行情,从以前的操盘看也不太喜欢和擅长在一定幅度的箱形整理中来回炒作。

<27>你喜欢做什么品种?
总是某个品种的某段行情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不太理解技术派经纪人专门做什么样的品种。
我认为与其挑选品种还不如专从不同品种中挑出类似的行情做,也许这样更有可操作性。
因为任何品种都有不适合或不值得一做的行情,而任何品种又都会有所有的行情种类出现。
总体来说,我还是属于技术派的操盘手法
品种对我来说没什么大的区别,哪个品种有行情就做哪个。

<28>为什么说场外也是搏杀?
有的人开户后匆匆下一张单子,然后再焦急的等待行情的发展。其实 这样就已经先失了一招。为什么呢?
因为你没有耐心的等待一个最佳的入市机会。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 你入市的第一张单和第一次交易是否盈利对你全局的胜负和心态都有很大影响。
你应在场外冷静地观察冷静的判断最后做出谨慎的选择,这就需要耐心和对期货正确的认识。
不要认为没入市就不算做期货,期货市场就是智慧和心理的较量,你站到屏幕前就已经开始和市场斗智斗勇了。
你识破了一个陷阱而没入市就是一个胜利;你对一个涨势有信心却还有点怀疑而耐心等待了一会儿,结果行情突然逆转,你庆幸没有仓促下单而遭受损失,这更是不小的胜利。
所以说场外也是搏杀。不是肉搏,是智慧心理的搏斗,在场外已开始。
基于这种认识,我们每次入市前都应该耐心观察、冷静选择。
在场外我们是旁观者呀!旁观者清,更容易准确的判断。要充分珍惜和利用在场外的时间会大大提高我们的胜率。
资金入市就是军队已开到前线,而聪明的将军不会匆忙投入战斗。他会选一个最佳时机。

<29>你经常用什么样的技术方法进行行情分析?
我主要是用日K线结合波浪理论进行研究、判断、比较、分析。
以前也用过其他指标,比如有一段时间主要参考移动平均线。但后来都渐渐的基本放弃了,或者说仅仅作为参考罢了。
其中有种种原因,比如移动平均线吧,我发现如果拿走过的行情看,它在总体上是和行情的发展趋势相一致的,但是它却经常是至后的。
这种经常的至后性,让我无法作出及时的判断及果断的处理,而这种“及时”和“果断”对我的“止损第一、时机至上”的整体期货思维、理念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认为它不适合我的操作风格、理念。
我放弃了它。当然,不妨有时作个参考是有益无害的。
不是移动平均线或其它某个技术指标好与不好的问题,而是适合不适合我的问题。
摆在每个期货人面前的不是那种技术最好的问题,而是那种技术更适合你的性格、操作风格、整体期货理念的问题。

《30》你说过你从未被套过吗?
是的,从来没有,因为我不允许这样的事发生,以后也不会有这样的事发生
其实很简单,我做错了就在预定价位果断斩掉,不让它拖延下去。
可以做错,决不让市场套牢。在期货市场“被套”是很愚蠢事,试问,你又见过几个像股票市场一样长期持有直到等到“解套”的人呢?

<31>为什么你做经纪人一定要对方全权委托,否则宁肯不做?
到94年夏天,我做出了几个好的成绩。不断有人主动找到我想让我做, 我当时经常提出的要求是三十万以上资金(以后也接过资金更小一些的客户)。 20%提成和客户的全权委托三个条件。
我对客户的承诺是六个月为客户资金盈利100% ,风险是保证金总额的20%。
如果盈利目标没有达到,我不拿提成,损失超过20%部分由我负责。
以上这些问题别的都好办,唯有客户的全权委托一直让我头痛。
印象比较深的就是曾为此放弃过一个第一批资金注入五百万的大户。
因为对方坚持要我接受他的指令下单。
我为什么那么固执呢?原因有二:
其一 是我把荣誉看得高于一切,也许有些书生气
其二 因为我知道一个外行和一个与你思路不可能一样的人来干预你, 你是注定要赔钱的。
我不想以我的名义赔钱,坏我的来之不易的一点点的声誉,更不想受人埋怨。
这也跟我对期货的理解有一定关系,我已深深感受到名利双收外加多一个尊重你的朋友的快乐,不想有些不愉快的改变。

《32》既然赢利了,为什么不一个客户做下去,岂不对双方都有好处?
从理论上讲是这样,我也曾经特别希望这样,可这很难做到。
为什么不易做到呢?其中有多种原因,仅就我遇到的情况略做陈述(达到预期赢利目标后的分手原因)
一是客户资金急做它用
二是客?判谋┡铮?衔?淹耆?莆樟擞???鳎??辉傩枰?腥税锩?
三是客户不再对我言听计从而我认为这样随时都有可能把赢利亏回去,我不想眼睁睁看着把挣到的钱再送回市场,主动选择离开。
四是我认为期货是100%投入的行业,不能有半点马虎,而这种全身心的投入不可能持续很长时间,或者说如果持续时间太长你就不可能一直保持期货市场所需要的最佳状态。
所以我认为经过一段时间,比如资金已翻了一翻,就应该休整一下,让蹦紧的神经松弛一下,以利再战。
可是,在我休整期间,客户耐不住寂寞却又未控制好风险,结果穿仓出局。
五是我认为继续做需要隔一段时间,忘掉前面的胜利,以全新姿态迎接新的挑战。
因为已经赢利很多,人都是有局限的容易飘飘然,容易骄傲,我也不能例外,隔一段时间会好的多,换一个客户效果更好,有利于保持高度集中的精神状态。

<33>为什么一定要客户承担20%的风险?
有的经纪人在开户之前向客户保证一定赚钱,很少甚至根本不提期货风险之事。
我不能完全理解每个人在这样做的时候的心理状态和思想逻辑,但我知道他们是不可能成为期货市场的赢家的。
因为他们这样做大的方面只有两种可能
一种就是他真的没有充分认识到市场风险,前面已经讲过,这样会输的极其难看更不要谈赢利了。
二种就是已认识到风险但急于开户而犯期货之大忌对客户作出轻率承诺把投机市场描绘成保险公司。
可以想见这种“汲汲于功名”的心态和开户后面对客户和自己的承诺的双倍心理压力会是怎样的一种窘态。
轻松、平和、从容对于他来说已是远在天边的海市蜃楼了。
而期货经纪人在操盘时最好是一种“旁观者”“外人”的心态;是一种“胜负游戏”的心态;是一种自信而轻松的表现欲望的心态。
在这一点上期货不太像战争而更像足球。
我总是明确地和客户谈好要他无条件地承担20%或10%的风险就是使自己成为“旁观者”“外人”而轻松上阵做“胜负游戏”。
要和客户讲明,这和现货交易有很大的不同。
这才是对客户负责的思路,是占尽心理优势心理先胜的思路。
我和客户讲,让他冒10%、20%的风险让我在半年内为他盈利100%或200%。赢率80%。客户同意了我们的合作就开始了。
我和我的第一个客户就是这么约定的,而且很幸运,三个月以后资金翻了一翻,我分到几万元分成。也算是马到成功开门红,从此和期货结下不解之缘,这种合作方式也成为我一直遵守的惯例。

《34》为什么说两个人做单100%要亏钱?
首先,因为期货需要一个通盘思考的战略,需要一个贯彻始终的风格 而每个人都有不可避免的缺点,即使再优秀的经纪人,他的总体盈利也总是伴随着时常出现的亏损。
尽管这些小额亏损是保证不亏大钱和不放过大的行情所必需的,可在另一个人看来就难以理解难以接受。
因为他有着另外一种整体思路和个人风格。两个人的争执会影响发挥 可如果两个人交替做的话,一般说来会1加1小于1 。更容易的是发挥出两个人的缺点。
所以我说,虽然我不敢说某一个人做单一定挣钱。但我敢说两个人商量做单或两人都同意或一票否决的做单方式一定赔钱。
如果客户已给我全权委托,我在操盘时能独享决定权的情况下,我还是很乐意有人在身边提一些建议或说出自己的想法的。
事实上,几乎每个人的观点和意见都能使我再思考一番。有的人还有意无意地给了我极有意义的提示甚至促使我完全改变了观点。总之,是对我总能产生积极影响。或说我总能善用他人的思路,他人的言论总能使我更全面更投入更准确的判断。
在这一点上我还是与许多人不同的——但要有一个前提。即在我身边不能有一个随时可能代替我做操盘决策的人。

《35》你说过操盘期间应该不近女色吗?
说过,这确实是有几分玩笑的意思,有些夸张。但也有意味深长的含义在其中。
期货市场需要100%的投入,即需要心无旁骛、全神贯注。
因为期货市场是尘世间搏杀最激烈的金钱战场,每时每刻、每分每秒都可能出现决定胜负的信号、行情。千钧一发之际不能有半点的疏忽和犹豫
不能错过和忽略盘面上一点点的细节,不能对作出的决定在执行时有半点迟疑,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正是极好的诠释。
怎样叫全神贯注呢?就是要单纯一点,不为期货之外的其它事情分心。
我们最容易为什么事情分心呢?当然,很多事情都可能让我们分心,比如父母孩子总是让我们牵挂放心不下,这是人之常情,也无法避免。
还有什么事情容易使我们分心呢?那就是男女之情——所谓情场得意
西方人讲的“情场得意赌场得意”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男女之情的牵扯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而又没有一定规律可寻的事情。而这又是最能影响你的情绪影响你的全身心的事情。不管让你高度兴奋还是沮丧,都不是我们操盘时所需要的心态,必将影响临场发挥。所以在操盘期间要严防“情变”——这里不是说不和你的夫人联系、和你的恋人斩断情思,我也不是想学用雷锋塔镇压白蛇的法海和尚。以往正常生活的延续是非常必要的,在需要全神贯注的时候打破生活秩序陷入感情旋涡才是我们应该忌讳的,
这就是我说的“不近女色”的真正含义,如果发生了这样的是怎么办,马上停止操盘,事情过去后再返回市场。
我认为这和自己的父母妻子不同,是每时每刻可能发生,是凭借我们自己的警惕、重视就可以避免可以操作的事情,所以拿到这里和大家探讨。

《36》为什么说小聪明一钱不值只会误大事,市场上需要擅长综合考虑的战略眼光?
既然把盈利翻一翻作为最低目标,那么我们的行情分析,入市出场,资金分配都要围绕这个目标进行整体考虑。一些进出高低的小事可以不必太过计较。
当然,在不影响全局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尽力去选择最佳的入市点和出市点。
可是,如果在缺乏全局思考的情况下象喜欢沾小便宜耍小聪明的小市民一样为比别人高出几个点和低出几个点而沾沾自喜的话,那么我要忠告你,灾难就在眼前了。
为什么?
如果你真的有全局思考的话,那些小的智慧,小聪明在你看来,一般不会左右你的情绪。你对这些小的盈利会看的很淡,否则的话,你就要反思一下了。你是否没有象一个通观全局指挥若定的将军一样反而醉心于一些小市民的乐趣呢?
因为这样的心态和背后的深层原因,你往往会因为计较入市或出市的几个价位而放过了一波大行情或最佳出市时机而追悔莫及。因为期货市场瞬息万变呀!

《37》期货市场上总是少数人赚钱吗?
这是肯定的,这有主客观多种原因。
但为什么这种情况有必然性呢?别人从理论上已讲的很多了,我从自认为较易被接受的角度谈两点“逆向思维”的看法
(1)首先,如果是大部分人赚钱的话,以期货的暴利诱惑还会有多少人会在那里安安稳稳的开工厂开公司呀?!
(2)每波行情如果大部分人的大部分资金已买入的话,那么只有行情的继续上涨才能使大部分人挣钱,可是后续承接继续拉高的只可能是少数人的少数资金了。可这少数人的少数资金在什么情况下才能拉动那么多人挤满的列车呀?!

《38》为什么说技术指标只是参考不能盲信?
首先,如果技术指标一定能帮我们赚钱的话,那么那些自称是技术派的人就应该是市场上的常胜将军。而实际的情况显然不是这样。
技术指标不能每次都判定准确的涨跌,经常只能推测突破支撑或阻力位后的涨跌幅度,让我们认真地掂量一下风险和利润的比例,看是否值得一搏。
如果你说不对:因为某项技术指标帮你赚到钱了,很准确。那我恭喜你的幸运发现。保密哟!你继续去赚吧!它要是一直准确的话,以期货市场的暴利不久你就要成为世界首富了。
如果它只是偶然准确的话,那又和硬币正反面判断行情的准确性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
如果你说还不对,因为某人常年利用这个技术指标赚钱。那么你也去利用它,看是不是那么容易的就能赚到钱呢?
显然没那么简单。所以说:在这里重要的不是技术指标,而是利用技术指标的人。他是否有整体的市场统筹能力,是否严格执行事先制订的市场纪律,是否有合理的资金分配方案,是否有良好的市场感觉和应变能力,是否处在良好的竞技状态。每一点都在影响着他的胜负,技术指标不过是参考之一罢了。
反过来说,他紧紧靠技术指标就能盈利,就不会在期货市场暴露自己的心理弱点和不可能完美的漏洞百出。就不用使用理性的力量和自己的弱点对抗,从而在艰难惨烈的搏杀中侥幸胜出。相反它就总是可以取得轻松完美的胜利,不久就要富可敌国了。
这是我们每个期货人的梦想。只可惜哪个技术指标也不是我们想找到的能实现我们梦想的魔瓶。而且注定我们永远也找不到,因为那不过是通过我们的幻觉产生的神话想象罢了。
还是让我们回到现实中用我们的智慧理性和严明的纪律,用百折不挠的坚韧,用可以对事物做理性宏观把握的头脑去战胜市场,赢取金钱吧!

〈39〉(同35?)为什么说期货市场最重要的一个词是“止损”?
我们不能100%准确地预测行情的涨跌,更不能在做进单子后让它朝有利自己的方向发展。也不能期盼市场每次一定要达到我们的赢利,我们在市场上无奈的时候太多。而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控制我们的亏损。“止损”是市场授给我们的主动权。
如果市场规定每次行情做反必须亏进所有保证金的20%以上或者更多 那我就再也不会出现在期货市场。我也会奉劝各位及早离开。
幸运的是我们可以随意控制我们的亏损,这是市场授予我们的主动权。 也是我们唯一能永远100%实施的主动权。它让我们每次都可以极小的风险和市场拼搏一回。
止损使我们在理论上可以在市场失败多次不伤元气而最终象汉代的韩信一样可能取得一次决定性的胜利。
所以我说“止损”是我们在市场的生存之本。是100%控制在我们自己手里的唯一的主动权。如果你不会利用不想利用,那只有100%的被市场牵着鼻子走了。
有几个被牵着鼻子走的牛能达到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地呀?!放弃止损就是向市场主动伸出了牛鼻子呀!

〈40〉你说过我们能控制的事情只有一个半。你说的一个半是指什么?
其中一个我当然是指亏损,那半个我不知当时是指什么。记得这话好象是我做期货的第一年所说。
因为我也在不断修正自己的言行,说过“一个半”也说过“两个半”的话,但“止损”始终是第一位的不变的基数。
我想,那半个可以指放开赢利。
放开赢利是我们可以做到的,但行情不一定朝你希望的方向发展。放开后收到有益效果的只占50%的概率,因为我们无论怎样控制从理论上也只能收到一半的效果。
所以我曾叫它半个可控制因素。现在想来又觉得未必准确。
其实,我说的这一个半固然是最重要的,但并不全面。因为我们还可以控制我们的做单量和随行情的发展的单量增减,也许说两个半更有道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5-19 06:17 , Processed in 0.056657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