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楼主: 小散户1

鲜红的太阳永不落-------我的至爱天威保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6-5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小散户1 于 2007-6-5 17:39 发表
保定天威保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本次有限售条件流通股2520万股将于2007年6月11日起上市流通。

谢谢楼主分析
请问这对天威股价的影响大吗?
想补仓是不是等到限售股流通后较好?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6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2007-06-11,根据股改锁定承诺,按股改时锁定数推测将有2520.0330万股股改
    锁定股票可上市流通。                                                  
    详细如下:(此处仅列出股改时前五名股东)                                
    海富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所持有锁定股份900.0170万股(占总股本2.47%)。     
    Martin Currie Investment Management Limited所持有锁定股份400.0035万股(
    占总股本1.10%)。                                                      
    Fortis Bank SA/NV所持有锁定股份299.9935万股(占总股本0.82%)。         
    中国电力财务有限公司所持有锁定股份269.9905万股(占总股本0.74%)。      
    深圳市柏越实业有限公司所持有锁定股份199.9835万股(占总股本0.55%)。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8-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6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 · 原创:慢走急停  2007-06-06 16:45 】  
  昨天的临时鼓动会,去了十几个人,主要是来自北京的个人投资者,丁强强苗红红都不在,应该是去米国敲钟了,总经理杨总和董密张总接待与会股东.
  
  1)英利上市没啥可说的,静默期,且天威股价也早已反映了,应多关注天威其它的项目.
  2)关于变压器,今年将比去年的16亿有大发展,利润率也有提高.上半年完成的相当好,下半年将更好,:lol .
  3)关于英利3期,第1期已开工,很快将正常化.
  4)关于华冠,等忙完了英利上市\整体上市\新光2期等更急迫的事再搞,估计明年上半年开始搞.
  5)关于新光,1期正常,已有部分供应英利.2期还是要等待环评结束才能搞进一步的行动,估计很快就有环评结果,大家再次要求下半年的临时鼓动会到成都开,:lol .
  6)关于风电,与以前的信息一样没啥变化.
  7)其它:感觉今年继续翻番没问题,明年继续翻番有希望.:lol
  -------------------------------
  
  综上所述,我决定继续持有,打S也不投降,下半年只用1点钱炒炒新股解闷.


[ 本帖最后由 小散户1 于 2007-6-6 22:26 编辑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8-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6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核心能力日强 天威保变国际化步伐矫健  
发布日期:2007-6-6
    (中国工业报)本报讯记者 张慧英 通讯员 张立明 张金发 : “加拿大方对我们的技术、质量和规模既惊讶,又惊叹!惊讶的是中国公司也能做出世界上最先进的大型移相变压器。目前,世界上能生产这种变压器的企业,除了西门子、ABB,就剩下天威保变了。惊叹的是,天威保变生产的500兆伏安及以上级别的大型变压器,从具备生产能力到连续运行23年零事故,这是世界上任何大型变压器厂家都不能做到的。”在办公室里,天威保变主管销售的副总经理利玉海叙述着3个多月前在加拿大跟BC省水电公司谈判的细节。这次谈判中,天威保变最终赢得了总价值约6000万元的订货合同。
  这是天威保变积极开拓国际业务的一例。从2000年开始,天威保变的大型变压器产品已经相继出口美国、加拿大、苏丹、尼日利亚等国;随着其品牌“BTW”国际知名度的进一步提高,出口类型也从工程分包逐步走向国外电力公司主动上门联系。
  打开国际市场
  去年9月,天威保变先后收到两份来自美国西北能源公司和加拿大BC省水电公司的标书,他们各自想订购1台移相变压器,希望天威保变参与投标。在北美地区的美国和加拿大,电力市场化程度很高,不同地区由不同的电力公司经营,所以不同地区的电网也不同。由于不同电力公司之间输变电的需要,两国电网建设需要移相变压器,这跟我国由国家电网公司统一运营电网有着很大的区别。
  “移相变压器要做到既能调相,又能调压,这就使产品变得结构复杂,对制造技术要求非常高。”天威保变总工程师张喜乐说,大型移相变压器是天威保变在上世纪末专门针对北美市场研制成功的。在掌握了移相变压器技术后,美国太平洋电力公司向天威保变订购了两台300兆伏安/230千伏的移相变压器,并派技术人员来到中国督造。这两台移相变压器于2003年交付美方使用,运行状态一直良好。
  正是这两台变压器的“广告”作用,美国西北能源公司在去年11月又跟天威保变签订了合同,订购1台350兆伏安/230千伏移相变压器,价值594.1万美元。
  和美国公司迅速签订订单的速度相比,与加拿大BC省水电公司的谈判显得从容和慎重。加方在给天威保变标书的同时,也同样把机会给了一家大型跨国公司。在谈判进入技术细节后,这家跨国公司不能满足加方的要求,随即加方才把注意力集中在天威保变身上,初步沟通取得一致后,今年1月加方邀请天威保变派代表赴加拿大详谈。
  “促使加方最终选择天威保变产品的是他们到美国太平洋公司那里实地察看了我们两台变压器的运行情况,这才使其信任了我们的产品。”利玉海说。
  叫响国际品牌
  “加拿大订单的最终签订,是我们品牌得到世界电力行业认可的标志,也使我们的品牌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进一步增强,可以说具备了与世界巨头同台竞技的水平。”天威保变董事长丁强说。
  据悉,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天威保变的大型变压器出口额逐年增加,其中共向美国出口11台,其他国家40余台。初期的产品出口,都不是直接与业主打交道,而是从工程总承包商那里分包,也就是说,业主对天威保变的品牌并不太了解。
  出口产品的质量过硬,为天威保变赢得了市场美誉度,逐步得到国际输变电行业的认可,使得一些国外电力公司主动把标书投到天威保变门下。美国西北能源公司和加拿大BC省水电公司就是以这样的方式找到了天威保变。
  “直接面对业主,可以更清晰地了解业主对我们产品的要求,方便我们进一步改进技术;还可以在价格谈判过程中为我们争取更多的利润空间;最主要的是,这说明天威保变品牌在国际电力行业中获得了逐步认可。”天威保变总经理杨明进说。
    天威保变出口商标是“BTW”,“BTW”是拼音“BaodingTianWei”(保定天威)每个词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整个天威集团对外出口业务也采用这一商标。
  按照2004年天威保变控股母公司保定天威集团出台的发展规划,天威集团2004~2020年的16年间将分三步走,第一步即是重点发展变压器及相关产业,使天威成为世界知名的变压器集团。
  既然天威集团要成为世界知名变压器集团,那么商标“BTW”也应该成为世界知名商标。
  “目前,天威保变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变压器、气体绝缘变压器、百万千瓦级发电机组用变压器、更大容量的移相变压器等代表世界前沿水平的产品开发并制造成功,顺利挂网运行,使天威保变在变压器产品领域已经具有完整的知识产权和世界领先的核心技术,且天威保变已连续4年成为世界上单厂产能最大的变压器企业,以及世界上拥有变压器技术最齐全、品种最多、产量最高的公司。可以说天威保变已经成为世界知名企业。”丁强说。
  但是,和企业的技术和规模相比,其品牌“BTW”的知名度显得不太对称,毕竟对品牌的认识需要时间。
  “有了核心技术,有了这样的优质产品,更有了我们那些在海外运行多年状态一直良好的产品现身说法,相信‘BTW’必将享誉国际电力市场。”丁强对品牌的未来充满信心。
  前景广阔
  “我们的大型变压器产品,无论海外市场还是国内市场,之所以能运行23年不出事故,除了技术、人才等因素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在每做1台变压器的过程中,员工都不满足于性能指标的达标,而是一直努力要使产品指标比标准还优异。”丁强说。
  据悉,要使变压器产品出口,首先要符合国际标准;其次,针对不同国家,还要符合出口国的相关标准。而美国ANSI标准所涉及的主要性能指标要比国际IEC标准高很多。
  由于出口的产品质量过硬,2005年11月,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认定天威保变生产的大型变压器为“免验产品”,这是目前全国同行业中的惟一一家。
  为了使公司产品符合出口国的要求,天威保变相继通过了美国、加拿大、巴基斯坦、苏丹等国的产品质量认证。
  目前,天威保变已经把产品出口、争创国际品牌列为公司发展的重要一环。此前,由于天威保变所在位置位于河北省中部,对于产品海运出口有一定的影响;而且由于这些年国家电力建设需求旺盛,所以公司业务主要集中在国内订单上。但天威保变高层一直在关注出口业务,试图打响“BTW”国际知名度。
  2004年,为了解决产品出海问题,天威保变投资3.8亿元在港口城市秦皇岛成立了天威保变(秦皇岛)变压器公司,公司把厂房建在了海滨码头。
  “天威保变(秦皇岛)变压器公司已于今年上半年竣工投产,出口订单也将放在这个公司来做,出海口问题解决了,BTW产品将很快出现在世界各地的电力工地上。”面对未来,丁强充满信心。

[ 本帖最后由 小散户1 于 2007-6-6 22:11 编辑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8-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6 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电力行业:太阳能发电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2007年06月05日 13:18     银河证券 邹序元
  投资要点:
  能源是现代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石。随着全球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能源消费也相应的持续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化石能源的稀缺性越来越突显,且这种稀缺性也逐渐在能源商品的价格上反应出来。在化石能源供应日趋紧张的背景下,大规模的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已成为未来各国能源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太阳能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充分的清洁性、绝对的安全性、相对的广泛性、确实的长寿命和免维护性、资源的充足性及潜在的经济性等优点,在长期的能源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
  我们对太阳能的利用大致可以分为光热转换和光电转换两种方式,其中,光电利用(光伏发电)是近些年来发展最快,也是最具经济潜力的能源开发领域。太阳能电池是光伏发电系统中的关键部分,包括硅系太阳电池(单晶硅、多晶硅、非晶硅电池)和非硅系太阳能电池等。多晶硅薄膜电池由于所使用的硅材料较少,又无效率衰退问题,并且可以在廉价衬底材料上制备,其成本远低于单晶硅电池,经济效益较好。此外,非多晶硅薄膜电池也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在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产业链上分布着晶硅制备、硅片生产、电池制造、组件封装四个环节。上游环节的企业掌握技术优势,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可以通过提高产品价格将成本压力向下游传导,从而保证自身获得较高的盈利能力。非多晶硅薄膜电池可以用IC废料作为原料,成本低廉。
  在各国政府的扶持下,世界太阳能电池产量快速增长,1995-2005年间,全球太阳能电池产量增长了17倍。我们预计,2010年全球太阳能电池的年产量有望较2005年的年产量增长6.3倍,整个行业的销售收入有望增长3.5倍。
  我国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开发利用的潜力非常大。我国太阳能发电产业的应用空间也非常广阔,可以应用于并网发电、与建材结合、解决边远地区用电困难问题等。我国政府对太阳能发电产业也给予了充分的扶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政策,有力的支持了产业的发展。
  2005年后,我国太阳能发电产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无锡尚德、天威英利、新光硅业、浙江中意、赛维LDK、新疆新能源、常州天合、天津京瓷等公司纷纷进入成长期,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目前,各国市场均给予太阳能发电相关公司较高的估值水平,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各国投资者对这一产业发展前景乐观的预期。我国太阳能发电产业正处在成长初期,发展前景广阔。
  一、世界能源供应紧张,发展可再生能源
  急迫能源是现代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石。随着全球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能源消费也相应的持续增长。跟据美国能源情报署的预测,2001年至2025年间,全球能源消费总量将从102.4亿吨油当量增加到162亿吨油当量,增幅54%。目前,化石能源(石油、煤炭、天然气等)是全球能源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消费总量逐年攀升。但是,化石能源是不可再生的,且储量有限,其产量的萎缩不可避免。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06》的统计数据,全球石油探明储量可供生产40多年,天然气和煤炭分别可以供应65年和155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化石能源的稀缺性越来越突显,且这种稀缺性也逐渐在能源商品的价格上反应出来。
  能源供应的紧张和价格的高涨对能源消费大国有着深刻的影响。作为全球能源市场日趋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的能源消费量已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5%。据预测,目前我国主要能源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采比大致为全球平均水平的50%、40%和70%左右,均早于全球化石能源枯竭速度,能源安全问题越发重要。此外,化石能源利用所产生的污染环境、温室效应等问题也是困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化石能源供应日趋紧张的背景下,世界各国均努力寻求稳定充足的能源供应,其中大规模的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已成为未来各国能源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世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与发展趋势看,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发展最快,产业前景最好,其开发利用增长率远高于常规能源。
  太阳能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也是清洁能源。从理论上看,太阳能每秒钟到达地面的能量高达80万千瓦,如转化为电能,则每年的发电量相当于目前世界上能耗的40倍。此外,太阳能具有充分的清洁性、绝对的安全性、相对的广泛性、确实的长寿命和免维护性、资源的充足性及潜在的经济性等优点,因此,国际上普遍认为,在长期的能源战略中,太阳能具有更重要的地位。
  二、太阳能利用和太阳能电池
  1、太阳能的利用截至目前,我们对太阳能的利用大致可以分为光热转换和光电转换两种方式,其中,光电利用是近些年来发展最快,也是最具经济潜力的能源开发领域。光电转换(即光伏发电)的原理是利用半导体界面(硅材料或其他材料)的光生伏特效应而将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一种技术,其优点是较少受地域限制,还具有安全可靠、无噪声、低污染、无需消耗燃料和架设输电线路即可就地发电供电及建设同期短的优点。
  光伏发电系统主要由太阳能电池、蓄电池、控制器和逆变器构成。光伏发电系统可分为独立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和并网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独立太阳能光伏发电是指太阳能光伏发电不与电网连接的发电方式,典型特征为需要蓄电池来存储能量,在民用范围内主要用于边远的乡村,如家庭系统、村级太阳能光伏电站;在工业范围内主要用于电讯、卫星广播电视、太阳能水泵,在具备风力发电和小水电的地区还可以组成混合发电系统等。并网太阳能光伏发电是指太阳能光伏发电连接到国家电网的发电的方式,成为电网的补充。
  2、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是光伏发电系统中的关键部分,根据所用材料的不同,可分为硅系太阳能电池和非硅太阳能电池两大类。硅系太阳能电池应用广泛,技术相对成熟,几乎占据了全部太阳能电池市场。非硅太阳能电池包括多元化合物太阳能电池;功能高分子材料太阳能电池;纳米晶太阳能电池等,这些材质的电池多处于实验室研发阶段,尚未规模应用。
  (1)硅系太阳能电池硅系太阳能电池包括单晶硅电池、多晶硅薄膜电池和非多晶硅薄膜电池。其中,单晶硅大阳能电池转换效率最高,技术也最为成熟。高性能单晶硅电池是在高质量单晶硅材料和相关的成热的加工处理工艺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最高的转换效率(光电转换率可以达到23%),在现阶段的大规模应用和工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通常的单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是在厚度350-450μm的高质量硅片上制成的,这种硅片由硅锭锯割而成,消耗的硅材料较多。因此,受硅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影响,单晶硅电池成本居高不下,阻碍了其大规模发展。为了节省高质量的硅材料,现在各国均在寻找单晶硅电池的替代产品,其中多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和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是较好的选择。
  制备多晶硅薄膜电池多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包括低压化学气相沉积(LPCVD)和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工艺。多晶硅薄膜电池由于所使用的硅材料较单晶硅少,又无效率衰退问题,并且可以在廉价衬底材料上制备,其成本远低于单晶硅电池,且光电转换效率可以达到17%,经济效益较好。可以预见,多晶硅薄膜电池将会取代单晶硅电池,成为太阳能电池市场中的主要品种。
  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发成功,80年代其生产曾达到高潮,约占当时全球太阳能电池总量的20%左右,但由于非晶硅太阳能电池转化效率低于晶体硅太阳能电池,而且非晶硅太阳能电池存在光致衰减效应的缺点(光电转换效率会随着光照时间的延续而衰减),其发展速度逐步放缓。目前,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产量约占全球太阳能电池总量的12%左右。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更少的使用硅材料,成本低,便于大规模生产,而且近期在转换效率方面也有较大突破:最优技术下的第一、三叠层结构非晶硅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达到了13%,缩小了与多晶硅电池在转换效率上的差距。因此,在硅材料价格持续上涨的背景下,非多晶硅重新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认为,非晶硅太阳能电池仍然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未来将成为太阳能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2)非硅太阳能电池非硅太阳能电池包括多元化合物太阳能电池;聚合物多层修饰电极型太阳能电池;纳米晶太阳能电池等。多元化合物薄膜太阳能电池主要包括砷化镓III-V族化合物、硫化镉、硫化镉及铜锢硒薄膜电池等。其中,硫化镉、碲化镉多晶薄膜电池的效率较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效率高,成本较单晶硅电池低,也可以大规模生产,但是,金属镉有剧毒,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因此,目前镉系太阳能电池并不适合大规模生产。
  聚合物多层修饰电极型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是利用不同氧化还原型聚合物的不同氧化还原电势,在导电材料(电极)表面进行多层复合,制成单向导电装置。这种电池的优点是有机材料柔性好,制作容易,材料来源广泛,成本低等,但是,其使用寿命和电池效率都不能和无机材料特别是硅电池相比。因此,聚合物太阳能电池能否发展成为具有实用意义的产品,还有待研究。
  纳米TiO2晶体化学能太阳能电池是目前学术界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纳米晶TiO2工作原理是:染料分子吸收太阳光能跃迁到激发态,激发态不稳定,电子快速注入到紧邻的TiO2导带,染料中失去的电子则很快从电解质中得到补偿,进入TiO2导带中的电于最终进入导电膜,然后通过外回路产生光电流。纳米晶TiO2太阳能电池的优点是成本低(制作成本为硅太阳电池的1/5-1/10)、工艺简单、稳定好。但是,其光电效率在10%左右,低于非晶硅电池,而且此类电池的研究和开发刚刚起步,能否产业化尚待观察。
  三、太阳能电池产业链分析
  在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的产业链上分布着晶硅制备(单晶硅、多晶硅、非多晶硅薄膜)、硅片生产、电池制造、组件封装四个环节。产业链最上游是太阳能晶硅制备,这个环节技术门槛高(尤其是多晶硅),具有一定垄断性,Hemlock、Wacker、Tokuyama、REC、MEMC、Misubishi和Sumitomo等公司掌握晶硅制备技术,占据全球太阳能多晶硅总产量的95%以上。第二个环节是硅片(Wafer)生产。这一环节的主要技术流程包括铸锭(或单晶生长)、切方滚磨、用多线切割机切片、化学腐蚀抛光,其中铸锭(或单晶生长)环节属于高能耗,切割机等的投资规模相对较大,具有工艺、资金方面的壁垒。在这个环节中Sharp、Q-cells、BP Solar、Deutsche Solar、Kyocera等公司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我国的,天威英利是这个领域的竞争者之一,具备生产单晶硅片的能力,技术难度仅次于多晶硅的制造。第三个层次是太阳能电池制造,我国的代表企业是无锡尚德和天威英利,产能、产量都属于全球主流的太阳能电池制造商。第四个环节是组件封装,技术含量相对较低,进入门槛低,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国内有较多企业参与这个市场。
  在整个产业链中,上游环节的企业掌握技术优势,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在硅材料价格持续上涨的情况下,上游企业(如晶硅、硅片生产商)可以通过提高产品价格将成本压力向下游传导,从而保证自身获得较高的盈利能力;下游的组件封装厂商议价能力相对较弱,在成本传导不畅的情况下,其盈利能力会受到影响。
  非晶硅与晶硅相比,最大的区别在其工艺是将粗硅料制备为硅烷气体,然后直接将硅烷气体进行玻璃镀膜,最后制作电极和封装。非多晶硅工艺相对简单,产业链上环节较少,且材料可以为IC废料,成本较低。
  提高转换效率、降低成本是太阳能电池制备中考虑的两个主要因素。对于我国硅系太阳能电池产业来说,从技术层面提高转换效率的难度很大,何时能够取得技术突破较难预测。相比之下,通过提高工艺水平降低成本更加可期,这也是我国太阳能电池产业可以寻求突破的环节。
  四、太阳能发电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1、全球太阳能发电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在化石能源日益稀缺的背景下,各国均大力发展太阳能利用,其中日本、欧洲国家(德国)和美国等经济发达、能源消耗大的国家起步较早,在技术和应用上都处于领先地位。由于太阳能发电成本较传统能源高,因此需要政府给予政策扶持。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欧美、日本等国家纷纷实行“阳光计划”,在太阳能发电的价格、税收、发展基金等方面给予较大优惠。同时,在政府资助下,欧洲一些高水平的研究机构也加大了太阳能能源利用的研究。
  欧美、日本等国家还制定了长期的能源发展战略,对太阳能的发展进行了长期规划。1997年6月美国提出“百万太阳能屋顶计划”,计划到2010年将在100万个屋顶或建筑物其他可能的部位安装太阳能系统,包括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太阳能热水系统和太阳能空气集热系统。欧洲也于1997年左右也宣布了百万屋顶计划,其中,在太阳能利用领域领先的德国联合政府在欧洲百万屋顶的框架下于1998年10月提出了计划——在6年内安装10万套太阳能屋顶系统,总容量在300-500MV,每个屋顶约3-5KW。日本政府的计划目标是,到2010年安装500MW屋顶光伏发电系统。
  在各国政府的扶持下,世界太阳能电池产量快速增长,1995-2005年间,全球太阳能电池产量增长了17倍。2005年,全球太阳能电池年产量达到了1650兆瓦,累计装机发电容量超过5GW,其中,日本太阳能电池产量达到762兆瓦,增长率为27%;欧洲产量增加48%,达到了464兆瓦;美国增加12%,达到了156兆瓦;世界其他地区增加96%,达到了274兆瓦。我们预计,2010年全球太阳能电池的年产量有望达到10400兆瓦,较2005年的年产量增长6.3倍;整个行业的销售收入有望在2005-2010年间,从130亿美元提高至450亿美元,在未来5年内增长3.5倍。同时,受益于规模经济、生产效率和工艺水平的提高,整个产业链的成本都有望下降,行业利润率有望保持在较高水平上。
  2、我国太阳能发电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我国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大多数地区年平均日辐射量在每平方米4千瓦时以上,理论储量达每年1.7万亿吨标准煤,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力非常广阔。从全国太阳年辐射总量的分布来看,青藏高原和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北大部以及云南、广东、海南等部分低纬度地带均为太阳能资源丰富或较丰富的地区。
  我国太阳能发电产业的应用空间也非常广阔。第一,我国有荒漠面积100余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光照资源丰富的西北地区,如果利用荒漠安装并网太阳能发电系统则可以提供非常可观的电量。第二,太阳电池组件不仅可以作为能源设备,还可作为屋面和墙面材料,既供电节能,又节省了建材,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第三,迄今我国边远地区仍有较多居民尚未用电,如果单纯依靠架设电网供电,则成本高,建设周期长,不经济。太阳能发电无需架设输电线路,且建设周期短,可以有效解决边远地区用电的难题。
  我国政府对太阳能产业也给予了充分的扶持。2006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正式实施,此法在资源调查与发展规划、产业指导与技术支持、推广与应用、价格管理与费用分摊、经济激励与监督措施、法律责任等方面做出了规定。随后,国家又陆续出台了《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实施细则,使国家在可再生能源领域方面的扶持政策日趋明朗化。这一系列法律、政策无疑有力的支持了我国太阳能发电产业的发展。
  近20年来,我国太阳能发电产业长期维持在全球市场1%左右的份额。2005年后,产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无锡尚德、天威英利、新光硅业、赛维LDK、新疆新能源、常州天合、天津京瓷等公司纷纷进入成长期,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而且,浙江、保定、四川等地的公司已经开始多晶硅太阳电池的生产或试车,市场上形成了单晶硅和多晶硅两种主打电池产品的局面。目前,我国非多晶硅薄膜电池产业也展现出迅猛发展的势头,很多国内公司通过与国外公司的合作已经开始进行或计划进行非多晶硅薄膜电池项目的投资。
  五、各国主要太阳能发电产业相关厂商情况日本、欧洲、美国是太阳能发电产业发展领先的国家,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公司。
  Sharp夏普(日本)是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公司。2006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37亿美元(太阳能业务收入约占7%),净利润7.52亿美元,目前静态市盈率24倍,市净率2.12倍。
  Kyocera京磁(日本)是全球第2大太阳能公司。2006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0亿美元(太阳能业务收入约占8%),净利润5.9亿美元,目前静态市盈率21倍,市净率1.4倍。
  Conergy AG(德国)是世界最大的太阳能批发商,德国太阳能系统安装的领导者。2006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52亿欧元,净利润0.3亿欧元,分别同比增长42%和12%,目前静态市盈率52倍,市净率8.74倍。
  SolarWorld(德国)是德国领先的太阳能公司之一。2006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79亿美元,净利润1.72亿美元,目前静态市盈率26倍,市净率5.7倍。
  MEMC(美国)是全球最大的硅料制造商之一,2006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4亿美元,净利润3.7亿美元,目前静态市盈率30倍,市净率10倍。
  Motech茂迪(中国台湾)是台湾地区领先的电池和组件企业,2006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6亿美元,净利润0.35亿美元,目前静态市盈率42倍,市净率23倍。
  Evergreen Solar(美国)是世界领先的硅切片生产商,拥有先进的工艺技术。2006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3亿美元,同比增长134%,亏损0.27亿美元。目前公司总市值为6.6亿美元,市净率为6.7倍。
  近2-3年间我国太阳能发电产业发展迅猛,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公司(如下表1)。其中,无锡尚德、中电光伏、常州天合、林洋新能源、赛维LDK等公司还先后在海外市场挂牌上市。
  无锡尚德主要从事晶体硅太阳电池、组件以及光伏发电系统的研究,制造和销售。2005年12月14日,公司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内地首家在纽交所上市的非国有高科技企业。2006年,尚德公司太阳电池产能位列全球第四位。当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98亿美元,净利润1.06亿美元,目前静态市盈率52倍,市净率为8倍。
  中电光伏是中电电气与澳大利亚博士团队于2004年6月合作创立的一家集太阳电池的研发、制造、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2007年5月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目前,公司拥有6条太阳电池生产线,年生产能力为192MW,位居全国第二。2006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0亿美元,净利润0.12亿美元,目前静态市盈率22倍。
  常州天合位于江苏常州电子产业园,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业务涉及单晶、硅片、组件和系统安装,实现了光伏产业链的垂直一体化整合。2006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3亿美元,净利润0.12亿美元,目前静态市盈率58倍,市净率为6.1倍。
  江苏林洋新能源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8月,是一家集太阳能电池片、电池组件的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企业,2006年末在美国上市。2006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0.82亿美元,净利润0.13亿美元,目前静态市盈率26倍,市净率为2.7倍。
  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公司是目前亚洲规模最大的太阳能多晶硅片生产企业(2006年10月产能达到200兆瓦),拥有国际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公司拥有稳定原材料供应,专注于生产最经济的太阳能多晶硅片,正致力于发展成为一个“世界级光伏企业”。
  从上述公司的基本情况中可以看到,目前各国市场均给予太阳能发电相关公司较高的估值水平,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各国投资者对这一产业发展前景乐观的预期。我国太阳能发电产业正处在成长初期,发展前景广阔。

[ 本帖最后由 小散户1 于 2007-6-6 22:33 编辑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8-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6 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南-天威保变:调研及英利IPO报告 20070606

  通过调研,我们确认了一些原有观点,提高了对公司大变压器业务前景的信心,未来可以通过出口、核电设备、特高压来减少电厂建设周期波动的负面影响;并认识到天威集团实力强大,个人猜测其未来有可能继续与上市公司进行资产整合。另外,我们看到了英利在美IPO前发布的招股文件,比较令人失望;07年一季度业绩不佳,招股价只有11-13美元。况且,IPO后天威保变对天威英利的持股将由37.87%降至26.4%。近期在美上市的中国内地光伏企业较多,股价表现多半不好,有破发现象。不建议对英利持过高的预期。

  我们原来预测天威保变公司2007年、2008年每股收益分别为0.82元、1.16元,现给予维持;首次预测公司09年每股收益为1.43元。因时间已过近半年,故提高当前估值至29-31元。最新收盘价为57.98元,高过我们的估值87%,尽管公司作为景气行业的龙头且有与集团资产整合的预期,可溢价10-20%,仍维持投资评级为“卖出”。

  报告等级:★★★★

  我们于5月30日到保定市天威股份公司调研,拜访了董秘张继承先生、证券事务代表王倩女士,并参观了大变压器生产车间。我们形成以下观点:

  1、新光硅业。该公司07年2月底试车成功。由于天威只是参股股东,对新光详细情况也不是很了解。据介绍,虽然新光建设目的确是为了提供电子级的硅原料,但目前太阳能电池级硅原料需求很旺盛,出于维护客户关系的需要,新光也不会只生产电子级的硅原料。我们维持原来的观点:新光投产对英利保证原材料供应有好处,但估计不能享受售价折扣,得按市价采购,新光主要产品可能还是会以电子级的硅原料为主。

  2、据介绍,宝硕股份公司出事后,短期内天威保变公司也受到银行的关注,但只是很短的时间;目前银行贷款正常,也愿意继续支持公司发展。我们注意到,07年一季度公司合并报表及母公司应付票据余额大幅减少1.70亿元至0.43亿元,合并报表及母公司的短期借款余额变化很小。07年一季报显示,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5.60亿元,主要原因是购买商品、大量备货,以及偿还应付票据。一季度末,公司负债率为54.80%,负债率不高。2006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12亿元,主要原因是1-7月份并表的英利公司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为-3.96亿元;母公司则为1.16亿元。我们预计,由于帐期较长,07年天威保变公司资金面会比06年紧张。

  3、风电。2006年报披露,至06年底公司对风电项目已投入约1亿元人民币,将在07年底完成工厂主体建设,完成风电整机样机的试制。公司风电项目进展相对较慢,主要原因是公司分两步走,一方面与外国公司合作研发1.5兆瓦的风机,一方面想引进900千瓦风机的成熟技术。据介绍,1.5兆瓦风机年内可制造出2台样机,明年初步计划争取30-50台批量。公司认为,天威生产风机还是有优势的,主要体现在风机仍属于电气设备领域,风机营销面向的用户与公司变压器产品用户部分重合(包括中央五大发电集团、各地方独立发电集团等);另外,风机电机原理也与变压器有些相通,变压器人才主要出自电机专业。我们对天威风机产品的观点基本不变:乐观估计能挤入国产品牌的第二梯队(居于第5名到第12名左右),2008年、2009年的主营收入分别在1.5-3亿元、4-7亿元左右,净利润分别约为0.1-0.4亿元、0.5-1.2亿元。

  4、变压器的产能、产业周期、毛利率变化、出口前景。

  A、产能。通过05年、06年对集团公司所持股权的收购,公司持有天威合肥公司70%股权,持有天威秦皇岛公司80%股权。天威保变合肥新厂区和秦皇岛出海口装配基地二期已基本建成。秦皇岛公司有2300万千伏安的产能,合肥公司有2400万千伏安产能(含改造原合变的400万千伏安中压变压器产能)。据介绍,现有的保定市大变器车间设计产能是2000万千伏安(2006年公司变压器主营收入同比增长63.69%,母公司产品产量同比增加40台/997万千伏安,销量增加55台/1365万千伏安。简单推算公司06年销量约为2143万千伏安;公司称06年产量为5000万千伏安,估计含秦变一期、合变)。股份公司一季度完成变压器入库78台/1625万千伏安,产量超过了年计划的25%,同比增29.9%。

  B、产业周期。我们了解到,公司前期电厂用大变压器的比重稍高一些,客户认同度也高;近期开始偏重电网;整体上,电网、电厂客户大约各占一半左右。我国电厂建设有明显周期。

  C、由于订单周期较长(可达一年左右,有的订单距交货需2年),原材料涨价之后,成品提价滞后,故今年一季度毛利率有所改善。

  D、出口,曾出口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但目前比重还小,原因主要是国内需求旺盛,大于国外;出口产品主要是特种变压器,毛利率会高一些;为了摆脱国内周期影响,公司也在力求增加出口。国外客户通常要求整装出口,而高压变压器的体积很大,运输不便且成本较高(最高曾达售价的20-30%左右),秦皇岛出海口装配基地的运输条件比保定要好不少。预计公司出口未来会有较大的突破(媒体07年5月中旬公开消息,公司拿下加拿大温哥华电站改造工程定单,价值约6000万元人民币,08年交货。06年公司也拿到了美国西北能源594.1万美元合同)。

  我们仍然认为,变压器产品也有周期(尽管较弱),08年以后由于电厂投产减少,公司收入增速也会趋缓(尽管特高压项目极可能陆续正式上马);目前保定车间产能利用率很高(公司是以销定产),但也还没有到不敢接订单、三班倒的地步。我们也仍然认为,公司毛利率在07年、08年有望提高;由于进入门槛高(大变压器车间给了我们深刻的印象,厂房、设备、技术要求较高),未来两三年内,预计公司在国内高压(220KV以上)大容量变压器领域的市场占有率约为22-30%。特高压输电项目若能在08年以后陆续正式上马,国产化率预计可达6成以上,公司能获得的订单约为5-10亿元/年。09年起,火电方面的订单大幅减少(比07年减5-7亿元或更多),但公司能靠出口、核电设备、特高压(预测合计约为6-15亿元/年)来减少周期波动的影响。届时,公司成长性会下降,但可能不至于陷入衰退。

  5、集团会不会整体上市?近几年,天威保变有过几次收购集团资产的动作。目前,集团旗下还有几家变压器及相关零部件公司没放进上市公司,如:天威特变公司(110KV以下)、天威电气设备结构公司(变压器油箱)、保菱变压器(与三菱合资,110KV为主)、顺达变压器(H级干式变压器)、晓星天威变压器(与韩国晓星合资,35KV以下)、天威电力线材公司(变压器电磁线)等。时机成熟(比方说,公司还能获得增发机会;外方股东同意,等等)时,我个人预计集团可能寻求整体上市。据了解,近两年来天威集团的工资水平在保定市属于最好的几家企业之一,平均大约能有2000元/月左右(集团公司提供的数字是2005年员工平均工资2.6万多元),效益不错(集团提供的数字是2005年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利润、利税分别约为26亿元、40亿元、1.6亿元、2.7亿元左右)。集团企业综合经济效益连续多年在全国变压器行业居第一位。2007年1-4月份集团变压器产量完成2897万千伏安,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4亿元(股份公司一季度营收是6.06亿元,收入占比应低于45%),同比分别增长27%、11%。

  6、天威英利。英利能源公司对英利绿色能源公司持股59.58%,控制人为苗连声,他是英利集团的董事长、CEO。目前,英利绿色能源持有天威英利的股权比重为62.13%。天威英利持有成都英利64%股权,西藏天威英利50%股权。绿色能源公司在美国IPO并向天威英利投入募资之后,英利能源公司对绿色能源公司的持股比例降至45.18%,财务投资者及其它股东持有31.97%,公众持股为22.85%。同时,绿色能源公司持有天威英利的股权将增至73.6%。天威保变对天威英利的持股也将降至26.4%,目前还是37.87%。

  英利绿色能源公司07年5月22日在美国发布了招股意向书文件,招股价11-13美元,发行股数为3335万份,最大募资4.3355亿美元。代码是“YGE”。其中,英利绿色能源公司新发行2655万股,控股股东英利能源公司发行245万老股。绿色能源的经营情况如表1。

  07年Q1及06年8月7日-12月31日,英利绿色能源公司的销售净利润率很差,其中主要是毛利率下降、管理及一般费用增长的原因。毛利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产成品售价下滑,请见表2。

  根据天威保变一季度投资收益(约2800万元,假设均来自于天威英利公司)进行推算,天威英利07年一季度净利润应该约有7000万元左右。但根据英利绿色能源的报表来推算,天威英利07年一季度的净利润约为2210万元。目前国内光伏企业迅速增多,且蜂拥上市,产能急剧扩大,预计未来价格还会持续走低。近年来天威英利产品售价变化,请见表2。

  英利产品以出口为主。05年德国市场占公司销售额的65.5%,其它欧洲地区占15.7%,中国内地占15.7%。06年德国市场占81.7%,其它欧洲地区占5.7%,中国内地占2.4%,香港占9.9%。07年一季度,德国市场占11.8%,西班牙占58.6%,中国内地占3.5%,香港占18.6%,美国占6.8%。

  德国市场比重下滑的主要原因应是德国ZF补贴金额变化。

  英利厂房位于保定高新区,离天威较远。三期厂房到现有厂房也有不小的距离。据介绍,07年6月1日三期建设的第一个100兆瓦项目投产,一年后再投产200兆瓦项目,08年底或09年年中投产最后的200兆瓦项目。

  英利私募、IPO之后,天威持股比重持续下降,对英利的影响力也日益减弱。据我们从其它渠道了解到,纵然是当年天威控股英利51%股权之时,天威在英利公司中的话语权也偏弱。我们预计,天威英利07年、08年、09年实际产能分别为150兆瓦、350兆瓦、500兆瓦,主营收入分别为40亿元、80亿元、110亿元,假设三年的销售净利润率分别为13%、10%、8%,则净利润分别为5.2亿元、8.00亿元、8.80亿元;若按26.4%股权比重计算,天威保变可获1.37亿元、2.11亿元、2.32亿元投资收益。我们调低了对天威英利2007年净利润的预测值,原来预测为5-7亿元,下调原因主要是光伏电池价格下跌、07年一季度英利绿色能源净利润表现不佳。

  按目前的市道,英利绿色能源上市后股价区间预计主要在10-16美元,07年动态市盈率水平最高可达40倍左右。6月4日海外市场上,尚德(代码:STP)股价为33.92美元,06年静态PE为47.41倍,动态PE为23.07倍;天合光能(代码:TSL)股价为42.75美元,06年静态PE为63.33倍;江苏林洋(代码:SOLF)06年12月登陆纳市,招股价12.50美元,现价也只有9.62美元,06年静态PE为15.77倍;CSI阿特斯太阳能公司(代码:CSIQ)现价为9.7美元,招股价15美元(2006年11月9日上市),走势很差。新近上市的中电光电(代码:CSUN)才11.4美元,招股价11美元。

  天威保变07年一季报主营业务收入6.06亿元,06年Q1扣英利(2.88亿元)后为4.91亿元,同比增长23.42%。毛利率方面,去年同期变压器业务毛利率为9.11%,去年全年则为12.56%,07年Q1为14.92%,有大幅提升。三项费用率我们看了母公司(未合并)的报表(因为合并范围变化,合并报表无法同比),大致估算是财务费用涨了20%多(母公司)、营业费用涨了30-40%左右、管理费用20-30%。按新会计准则,以销售人员工资为基数计提的工资性费用计入销售费用(营业费用),原来可能是放管理费用。07年一季度的净利润大幅增长,有非经常性损益因素,即合肥市ZF补贴收入1986.47万元。

  我们原来预测天威保变公司2007年、2008年每股收益分别为0.82元、1.16元,现给予维持;首次预测公司09年每股收益为1.43元。因变压器业务近两年内效益增长较快,建议对公司变压器业务的07年EPS(约0.4元)取30倍PE为12元/股,光伏投资收益(约0.4元)取40倍07年动态PE为16元/股,对风电业务乐观估值取每股1-3元(约为市值3.65-10.95亿元,而公司目前对它的投入还少),提高当前估值至29-31元(未考虑当前市场火爆、整体估值偏高15-20%以上的因素)。最新收盘价为57.98元,高过我们的估值87%,尽管公司作为景气行业的龙头且有与集团资产整合的预期,可溢价10-20%,仍维持投资评级为“卖出”。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8-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7 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光伏产业分化:非晶硅挑战多晶硅

新闻来源:中国能源网 作者: 姚峰   日期:2007-6-7 14:49:09  

全球销量最大的太阳能企业德国康能集团迈向中国市场的第一步,将筹码压在了光伏工程领域。  
  6月4日,南京中电光伏的一位人士对记者表示:“在光伏制造逐渐火爆的时候,选择光伏工程的安装和施工作为市场突破口,康能的选择很聪明。”  
  与此同时,“光伏新军”赣能股份(000899.SZ)则将突破口放在了非晶硅光电薄膜电池。  
  非晶硅,与之前以尚德为代表的多晶硅电池阵营相比,存在本质的不同。简单地说,非晶硅的原料是玻璃,而多晶硅的原料是价格不断高涨的硅。  
  毫无疑问,不论是产业链的热点转移,还是制造工艺的改变,变局正在光伏市场酝酿。  
  向下游转移  
  目前,亚洲可再生能源市场的年增长率已超过30%,是全球最具潜力的市场之一,而中国市场则在其中占据很重要的一部分。按照中国政府的构想,可再生能源将成为替代传统发电模式的重要方案,并计划在2020年由可再生能源提供总发电量的15%,在2040年之前提高到30%。与此同时,2015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市场将达3000亿美元的规模。  

  前景如此巨大的光伏市场,“馅饼”不仅在光伏电池制造,光伏工程领域同样面临极好的机会。  

  目前世界上每十套太阳能系统中就有一套由德国康能的工程师负责规划并安装。而在康能集团的最新战略中,中国已经成为重点。  

  康能集团近期在上海新成立的尚达能可再生能源有限公司,是康能集团的三大品牌之一,该品牌主打的市场是光伏工程领域。据该公司人员介绍,尚达能的主要业务是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工程技术和工程安装的“交钥匙”解决方案。  

  “中国政府正在加强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和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与份额。为此,今后的大型建筑项目很可能都将采用光伏发电技术。”康能亚太区常务董事Vedat Guergeli说。  

  Vedat Guergeli表示,对于在建筑/光伏一体化技术(BVIP)拥有核心优势的康能集团而言,未来的主营业务除了建设大型太阳能发电项目以外,将逐步扩大太阳能在民用及商用楼宇及离网项目上的综合运用。  

  非晶硅挑战多晶硅  

  中国的光伏产业从诞生之日起,就笼罩着“两头在外”的阴影,一方面是原料受制于人,另外一方面是销售市场主要依靠海外订单。  

  在目前光伏产业的成本构成而言,70%的成本是硅料,而在技术水平差距不大的情况下,哪一家企业能得到更多、更便宜、更稳定的硅料,就成为未来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  

  然而目前的形势是,大量光伏企业完成IPO,然后将募集到的资金投入到产能扩张和原料采购中后,这导致上游硅原料的进一步紧张。  

  2002年,1公斤多晶硅的价格是23美元左右,2005年这一价格是66美元,而到现在,多晶硅的价格超过了200美元,而且常常还是有价无市。  

  所以,对于光伏产业的新进入者而言,好时代已经过去。在没有充足资金和稳定的供应渠道的前提下,光伏行业的生存是艰难的。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新进入者只能另辟蹊径,赣能股份的非晶硅光伏项目就是其中一例。  

  赣能股份近日发布公告称,公司与香港华基光电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及华基光电能源控股有限公司(0155.HK)签署战略合作意向书,在南昌市高新开发区共同合作开发"赣能光伏产业园",从事非晶硅光电薄膜电池的生产和销售。  

  该项目规划总投资约12亿元,全部建成投产后,设计总产能可达50MW。注册资本暂定4亿元,其中赣能股份出资3亿元,占比75%,华基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出资1亿元,占股25%,双方出资按约定分期缴付。合营公司董事会由七位董事组成,其中赣能股份委派五名,华基光电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委派两名。  

  同时,合营公司初期将主要从事光电薄膜电池的生产和销售,以委托代工(OEM)模式贴牌生产,产品非晶硅薄膜光电板由华基光电在五年内以合理价格包销,计划投资回收期不长于五年。  

  华基光电的人士介绍,非晶硅对光的吸收性,比多晶硅强约500倍,只要在玻璃等基板上形成厚度约1微米左右的非晶硅薄膜,就可以把光的能量有效吸收。单以建材功能而言,不仅可节省大量材料成本,也可制作大面积、专供建筑使用的透明玻璃光电砖。  

  上述人士说:“最重要的是,非晶硅的原料不是硅,而是玻璃,这将有效避免光伏行业原料价格高涨的困扰。”  

  然而,一些光伏行业的人士对非晶硅的前景也持有谨慎态度。  

  一位光伏企业负责技术的副总裁对记者表示:“非晶硅的问题主要是转换率,它的转换率要比多晶硅低很多,批量生产的转换率一般在5%左右,而成熟的多晶硅生产一般可以保持在15%之上的转换率。”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8-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7 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YGE F-1/Ano.3版上的07Q1经营情况及简评

shine2008     2007.6.7

Three months ended March 31, 2006 for our predecessor compared with three months ended March 31, 2007 for Yingli Green Energy

      Net Revenues. We recorded total net revenues of RMB 428.6 million (US$55.5 million)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07, which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from our predecessor’s total net revenues of RMB 200.9 million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06. This increase was primarily due to the increase of sales of PV modules resulting from our capacity expansion. We sold 14.6 MW of modules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07 compared to 7.1 MW of modules sold by our predecessor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06.

      The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of our sales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07 changed significantly from that of our predecessor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06. Our sales in Europe amounted to RMB 303.8 million (US$39.3 million)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07, which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from our predecessor’s sales in Europe of RMB 177.7 million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06, due principally to a continued strong growth in demand in Europe for PV modules. However, as a percentage of total net revenues, our sales in Europe decreased to 70.9%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07 from our predecessor’s sales in Europe of 87.4%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06, principally due to an increase in sales in Hong Kong from RMB 20.1 million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06 to RMB 79.9 million (US$10.3 million)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07. Within Europe, there were also significant changes from the first quarter of 2006 to the first quarter of 2007. Our sales in Germany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07 was RMB 50.5 million (US$6.5 million), or 11.8% of our total net revenues, which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from our predecessor’s sales in Germany of RMB 166.1 million, or 81.7% of its total net revenues,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06, primarily due to a shift in our strategic focus from Germany to Spain and other European countries, where the demand for PV products is currently growing at a faster rate and the competition is less intensive than in Germany. Our sales in Spain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07 was RMB 251.1 million (US$32.5 million), or 58.6% of our total net revenues, which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from our predecessor’s sales in Spain of RMB 6.8 million, or 3.4% of its total net revenues,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06, primarily as a result of our entering into a major PV module contract with Acciona S.A. in November 2006. Our sales in China was RMB 14.9 million (US$1.9 million), or 3.5% of our total revenues,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07, which increased from our predecessor’s sales in China of RMB 4.8 million, or 2.4% of its total net revenues,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06.

      Cost of Revenues. Our cost of revenues as a percentage of net revenues increased to 79.1%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07 from 76.5%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06. Such increase was primarily a result of an increase in depreciation expense and costs of polysilicon. These factors more than offset a decrease in polysilicon usage per watt resulting from the production of thinner wafers and PV cells with higher conversion efficiencies for use in our PV modules. Depreciation expense increased primarily as a result of the manufacturing capacity expansion and is expected to continue to increase as the result of the expansion of our manufacturing capacity.

      Gross Profit. As a result of the foregoing, our gross profit was RMB 89.6 million (US$11.6 million)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07, which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from our predecessor’s gross profit of RMB 47.2 million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06. Our gross profit margin was 20.9%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07, which decreased from our predecessor’s gross profit margin of 23.5%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06, primarily as a result of the rising cost of polysilicon and high depreciation cost.

      Operating Expenses. Our operating expenses was RMB 48.6 million (US$6.3 million)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07, which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from our predecessor’s operating expenses of RMB 11.6 million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06, primarily due to increases in selling expenses and general and administrative expenses relating to our expanded sales and operations. Our operating expenses as a percentage of total net revenues was 11.3%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07, which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from our predecessor’s operating expenses as a percentage of total net revenues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06, which was 5.8%.

" Selling Expenses. Our selling expenses was RMB 17.4 million (US$2.2 million)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07, which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from our predecessor’s selling expenses of RMB 5.3 million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06, primarily as a result of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marketing activities for our PV modules, an RMB 7.6 million (US$1.0 million) sales commission paid to a sales agent in Spain,
94 Table of Contents   
  an RMB 0.2 million (US$0.02 million) increase in share-based compensation expenses and RMB of 2.9 million (US$0.4 million) amortization expenses for intangible assets consisting of customer relationship and backlog. As a result, our selling expenses as a percentage of total net revenues was 4.1%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07, which increased from our predecessor’s selling expenses as a percentage of total net revenues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06, which was 2.6%.

" General and Administrative Expenses. Our general and administrative expenses was RMB 23.7 million (US$3.1 million)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07, which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from our predecessor’s general and administrative expenses of RMB 5.8 million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06, primarily as a result of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administrative staff and the hiring of senior executive officers related to the expansion of our operations, an RMB 4.7 million (US$0.6 million) increase in our share-based compensation expenses, amortization expenses in an amount of RMB 4.5 million (US$0.6 million) for intangible assets allocated to general and administrative expenses consisting of technology know-how. As a result, our general and administrative expenses as a percentage of total net revenues was 5.4%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07, which increased from our predecessor’s general and administrative expenses as a percentage of total net revenues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06, which was 2.9%.

"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xpenses. Our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xpenses was RMB 7.6 million (US$1.0 million)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07, which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from our predecessor’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xpenses of RMB 0.6 million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06, primarily due to an increased leve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ctivities relating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ingots and wafers production process and PV cell conversion efficiency.

      Income from Operations. As a result of the foregoing, our income from operations was RMB 41.0 million (US$5.3 million)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07, which increased by 15.1% from our predecessor’s income from operations of RMB 35.6 million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06. Our operating profit margin was 9.6%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07, which decreased from our predecessor’s operating profit margin of 17.7%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06, primarily due to an increase in the price of polysilicon an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operating expenses, which was partially offset by cost savings generated by increased economy of scale from the expansion of our operations and technological improvements in our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Interest Expense, Net. Our net interest expense was RMB 18.9 million (US$2.4 million)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07, which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from our predecessor’s net interest expense of RMB 4.8 million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06, primarily due to an increase in bank borrowings and the interest accrued on our mandatory convertible bonds and mandatory redeemable bonds issued in the fourth quarter of 2006 in an amount of RMB 12.0 million (US$1.6 million).

      Income Tax Expense. Tianwei Yingli is entitled to exemptions from the PRC national and local enterprise income tax for at least two and five years, respectively, beginning from calendar year 2007. Accordingly, we recorded income tax benefit of RMB 359,993 (US$46,612)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07, as a result of an adjustment to our deferred tax assets and liabilities following the change in the tax status of Tianwei Yingli. In comparison,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06, our predecessor recorded income tax expense of RMB 5.4 million at a preferential enterprise income tax rate of 15%. The effective tax rate for our predecessor was 17.7%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06, which was higher than the preferential tax rate of 15%, primarily due to certain salary and benefit expenses that were not deductible for PRC income tax purposes.

      Minority Interest. Minority interest recorded by our predecessor was RMB (0.03) million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06, which represents the loss attributable to the equity interest of Chengdu Yingli, a subsidiary of Tianwei Yingli, not held by Tianwei Yingli. Minority interest recorded by us was RMB 14.0 million (US$1.8 million)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07, which represents the income attributable to the 37.87% ownership interest in Tianwei Yingli not held by us and the 36% ownership interest in Chengdu Yingli not held by Tianwei Yingli.

      Net Income. As a result of the cumulative effect of the above factors, our net income, after minority interest of RMB 14.0 million (US$1.8 million), was RMB 8.3 million (US$1.1 million)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95 Table of Contents
2007, which decreased from our predecessor’s net income of RMB 25.0 million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06. Commencing January 1, 2007, our principal operating subsidiary, Tianwei Yingli, began enjoying certain exemptions from income tax. These income tax exemptions had the effect of increasing our net income by RMB 6.8 million (US$0.9 million) and decreasing our loss attributable to ordinary shareholders on a per share basis by RMB 0.11 (US$0.01)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07. Prior to this period, there was no tax exemption in place.

简评:

收入增长正常,毛利增长在考虑多晶硅价格的前提下,增长合理。由于销售费用、公司扩大支付的高管人头费、研发费用、股权费用支付、支付利息、新生产线投产折旧增加等导致主营利润率和净利率的下降。
公司表示07Q1加大了在西班牙的销售,因为这里市场前景较德国更可观,竞争也较不激烈。考虑到YGE在西班牙的销售处于拓展初期,因此支付较多的销售费用是可以理解的,这种费用和公司规模扩大聘用高管的人头费以及在本季支出的股权费用,实际上更相当于一次性费用,随着公司产能逐步扩张和收入继续增长,所占比例会有明显下降。还有新增100兆产能带来的折旧费用,随着2季新增产能产生销售收入,影响亦将消失。而IPO后利息支付亦可大幅减低。因此,原先我们就认为07Q1的较低的主营利润率和净利率只是短暂的现象,F-1/Ano.3版的详细描述则提供了极大的支持。随着今年产能扩张路线图的实现,预计收入、利润和利润率将逐季提高。

还有这两段,直接转小vv网友翻译:)

Minority Interest. Minority interest recorded by our predecessor was RMB (0.03) million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06, which represents the loss attributable to the equity interest of Chengdu Yingli, a subsidiary of Tianwei Yingli, not held by Tianwei Yingli. Minority interest recorded by us was RMB 14.0 million (US$1.8 million)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07, which represents the income attributable to the 37.87% ownership interest in Tianwei Yingli not held by us and the 36% ownership interest in Chengdu Yingli not held by Tianwei Yingli.
      少数股东权益。2006年第一季度我们的少数股东权益是3万人民币。主要是成都英利股权投资收益,不纳入天威英利的净利润。而2007年的第一季度我们的少数股东权益为1400万人民币(180万美元)。主要是天威保变37.87%的股权投资收益,和成都英利的36%的股权投资收益,不纳入天威英利的净利润。(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也是在前面的几篇译文中很多朋友的疑问,这里,招股书再次做了解释。)

      Net Income. As a result of the cumulative effect of the above factors, our net income, after minority interest of RMB 14.0 million (US$1.8 million), was RMB 8.3 million (US$1.1 million)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07, which decreased from our predecessor’s net income of RMB 25.0 million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06. Commencing January 1, 2007, our principal operating subsidiary, Tianwei Yingli, began enjoying certain exemptions from income tax. These income tax exemptions had the effect of increasing our net income by RMB 6.8 million (US$0.9 million) and decreasing our loss attributable to ordinary shareholders on a per share basis by RMB 0.11 (US$0.01) in the first quarter of 2007. Prior to this period, there was no tax exemption in place.
    净利润。由于以上的一些因素,我们的净收入,在扣除掉1400万人民(180万美元)的股东权益后,2007年第一季度我们的净利润是830万人民币(110万美元),同比去年同期的净利润是2500万人民币。从2007年的1月1日开始,天威英利,我们的子公司,将享受中国政府的免税待遇。这将增加680万人民币(90万美元)的净收入,增加2007年第一季度的每股收益0.11元人民币(0.01美元)。而去年的同期没有免税。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8-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7 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学习:) :)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1-8-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7 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q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0-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8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务院通过《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

2007-6-8 9:47:00  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

  会议指出,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对于保障能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把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切实抓紧抓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加快水电、太阳能、风能、生物质发电、沼气的开发利用。总的目标是: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解决偏远地区无电人口供电问题,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行有机废弃物的能源化利用,推进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会议要求,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要与推进节能降耗、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相结合,坚持以下原则:一要根据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目标要求,抓紧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二要采取有效措施,培育持续稳定的可再生能源市场;三要加大财政投入,实施税收优惠政策,重点支持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研究、应用示范和产业化发展;四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有序开发,不得占用耕地,不得大量消耗粮食,不得破坏生态环境。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8-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8 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国新能源发展任重道远

2007-6-7 9:57:00  中国化工信息

      一次性能源的日益紧张和我国能源多元化战略的逐步推进,使得可再生能源受到了空前的关注。5月26日,由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国际能源网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十届科博会中国能源战略高层论坛主题分会——“2007中国新能源峰会”成功召开,来自发改委能源所、中国科学院、科技部的多位专家就我国可再生能源、替代能源的发展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背景:能源危机催生新能源发展热潮

  2001年以来,全球化石资源供应日趋紧张,国际原油价格一路攀升,至2006年已突破至65.5美元,但是高昂的价格并不能抑制人类对于石油需求量的剧增。随着世界经济对原油的依赖性不断增强,石油开采量持续扩大,世界石油储量逐渐减少,石油价格必然呈不断上升趋势。

  近年来我国对石油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石油进口量大幅度上涨,对外依存度持续上升。2006年我国原油净进口量已达13884.3万吨,居世界第三位。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院长顾宗勤表示:“石油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能源,在没有大的技术突破的前提下,石油的储量将越来越少,开采成本越来越高,届时石油资源的短缺将极大地制约整个社会的发展,而我国作为用油大国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能源危机”。目前我国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为23.8亿吨,储采比仅为13.4,远低于世界石油58.6的平均储采比,储备和开采能力日益窘迫。在这种形势下,国际石油价格的大幅上涨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石油消费和经济运行,为了减轻国家经济对石油的依赖,缓解高价油带给市场的巨大压力,各种石油替代能源的研究日渐活跃。

  生物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煤基液体燃料(包括煤制甲醇、二甲醚、煤制油)等在近两年掀起了一轮又一轮建设热潮。这些石油替代能源的迅猛发展只反映了我国能源战略转变的一个侧面,而大力发展多种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能源界的共识——作为太阳能电池、风力发电、混合动力汽车、乙醇汽油等诸多新能源领域都呈现出繁荣发展局面。未来中国油气勘探开发的难度增大,国内油气供应快速增长的潜力较小。在我国现有能源供给的约束条件下,我国面临着能源供需结构性矛盾、能源自给安全压力以及巨大的环保压力。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合理调整并完善现有能源结构乃是我国解决以上问题的必由之路,能源发展的多元化战略由此跃上历史舞台。

  可再生能源:获得重大发展机遇

  1.《可再生能源法》推动我国新能源发展迅猛

  一次性能源的日益紧张和能源多元化战略的逐步推进,使得可再生能源受到了空前的关注。2005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法》应运而生,于2006年1月1日正式实施,《可再生能源法》中指出:“国家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列为能源发展的优先领域,推动可再生能源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在新型能源炙手可热的发展过程中,该法令正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

  可再生能源主要是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近两年,世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风生水起,进展迅猛。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CREIA,REEEP秘书处李俊峰秘书长介绍,世界可再生能源市场主要集中在发电技术(主要包括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生物质发电、海洋能/地热能发电)、供热技术(太阳能热水技术、地热、生物质供热)、液体燃料技术(生物液体燃料、可再生能源制氢)等领域,目前世界各国均对发展可再生能源倾注了大量精力。李俊峰秘书长认为,太阳能热利用是最廉价的可再生能源技术,该技术最大的市场在中国,将占市场份额的60%。李俊峰秘书长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和市场前景报以极大的信心,他谈到:可再生能源的前景将一片光明,我们现在看到只是一丝曙光,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

  在我国,随着《可再生能源法》的实施和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步入新的历史时期。2007年4月,国家发改委副主任陈德铭总结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指出目前我国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水电开发、风电沼气建设、生物燃料乙醇、太阳能热利用的规模越来越大。2006年,水电新增装机容量超过1000万千瓦,累计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风电新增装机容量133万千瓦,相当于过去20年的总和,总装机容量达到260万千瓦;太阳能热水器生产能力达到2000万平方米,累计使用量达到9500万平方米;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呈现出多元化发展局面,农村户用沼气达到2260万户,大中型沼气工程达到2000多处,沼气年使用量约100亿立方米,农作物秸秆发电示范项目投产运行,生物液体燃料工作全面推进,生物质成型燃料试点取得初步进展。

  2.潜力巨大向能源多元化目标迈进

  可再生能源的开发热潮是以其深厚的发展潜力为基础的,据国家发改委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提供的数据:我国风电资源量应在30亿千瓦以上,生物质能资源量为8亿~10亿t标煤,太阳能的资源量为理论上17000亿t标煤/a。尽管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光明的发展前景,但是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仍然面临技术、政策、产业等各方面的制约,其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离不开国家产业政策的推动和支持。自《可再生能源法》颁布以来,国家对可再生能源的政策支持框架已经初步确立,并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和细则。2006年1月,国家发改委颁布了《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可再生能源发电有关管理规定》、《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2006年6月,财政部出台了《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2006年11月,发改委与财政部发布了《促进风电产业发展实施意见》。此外,一些相关技术标准,如民用太阳能热水器与建筑结合标准、生物柴油等标准也在制订实施。目前,国家发改委已经编制完成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正在报批审定中。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王仲颖主任的报告中显示,鉴于可再生能源的巨大潜力,我国基本制定了2020年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目标:在发电能力方面,并网风力发电力争达到3000万千瓦,小型风力发电15万千瓦,实现生物质能源发电30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180万千瓦;在燃料和热利用方面,液体燃料消耗量将达到1200万吨,沼气440亿m3,太阳能热水器覆盖面积将突破3亿平方米;生物质颗粒供应量可达5000万吨。届时可再生能源预计可提供5.5亿吨标准煤的供应能力,占2020年一次能源消费量的16%。——可以预见,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和大力推动下,我国可再生能源正迎来发展的春天,未来几十年里,我国能源结构中化石资源一统天下的局面将得到改变,一个能源多元化发展时代正在到来。

  生物液体燃料:发展需要资源和政策双驱动

  近年来,我国生物液体燃料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归根结底还是全球能源结构的高位运行,从市场层面吸引众多投资者的热衷。

  1.燃料乙醇受困于资源供应

  上世纪末,为消化库存陈化粮和补充石油资源的不足,我国开始发展燃料乙醇。“十五”期间,在河南、安徽、吉林和黑龙江分别建设了以陈化粮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产厂,总产能达到102万t/a,现已在9个省开展车用乙醇汽油的销售试点。2006年,我国燃料乙醇的总产量已达133万吨,比2005年翻了一番。在一些地方政府和市场的双利作用下,在国家规划之外,许多企业也纷纷上马燃料乙醇项目,消耗了大量的粮食作物。2006年我国仅国家批准的用于加工燃料乙醇的粮食有306万吨,其中玉米260万吨。从“不与民争粮,不与粮战地”的战略出发,2006年12月国家下发了《关于加强生物燃料乙醇项目建设管理》的通知,提出“坚持非粮为主,积极妥善推动生物燃料乙醇产业发展。”

  国家政策划下了红线,原料多元化成为燃料乙醇企业的必然选择。我国自主开发了以甜高粱为原料的生产技术,并在黑龙江、内蒙古、山东、新疆和天津等地开展了甜高粱的种植和燃料乙醇的生产试点,但由于现阶段国家对燃料乙醇实行定点生产,这些甜高粱乙醇无法进入交通燃料市场,大多数被掺入了低质白酒中。同时,我国6亿多吨的秸杆资源引起了业界的关注,但纤维素制乙醇的技术尚不成熟,还处在中试或工业化示范阶段。利用木薯、甘薯、甘蔗、甜菜等作物作为燃料乙醇的原料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还在起步阶段。另外,今后这些资源的收集、储运等问题也需要解决。我国燃料乙醇要实现快速、可持续发展,突破原料瓶颈是关键。

  2.多重因素阻碍生物柴油发展

  受市场利益驱动,在绿色能源和支农产业双重“概念”下,全国各地形成了一股上马生物柴油的热潮。像所有新兴产业一样,生物柴油的发展中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首先是原料的供应,虽然生物柴油的原料种类比较丰富,既可以是各种废弃或回收的动植物油脂,也可以是含油量高的能源植物,如麻疯树、黄连木等。但由于能源植物种植周期较长,投资大,国家政策又不十分明朗,非一般企业能力可为。因此,目前国内绝大多数企业是收集餐饮业废油或以进口棕榈油、棕榈油酸为原料生产,但受行业发展过热影响,这些原料价格节节攀升,企业利润也被严重挤压,目前不到100元/t。二是产品的出路问题,由于国家还没有制定具体的生物柴油产业政策,产品无法进入正常的销售渠道。虽然今年5月份出台了BD100生物柴油标准,但与销售脱节,与产品销售有关的B5标准的还在起草当中。按现行政策,目前局部地区生物柴油的销售属于不正常行为。现有生物柴油产品有的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市场,有的被用作工厂和施工机械的动力燃料,还有的企业将产品出口到国外,但今年4月5日国家公布的《2007年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严禁轻柴油、重柴油和其他柴油及燃料油出口,无疑又给那些以出口为主要方向的生物柴油企业当头一棒。原料供应不稳定,国内市场政策不明朗,对外出口又受阻,生物柴油发展可谓举步维艰。

  为了促进我国生物液体燃料的发展,我国在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2010年和2020年将分别形成200万t和1000万t的目标。从目前我国生物液体燃料的原料、技术、市场和政策条件来看,要实现生物液体燃料的规模化发展,关键要解决好资源落实、产品生产和市场销售3个环节的问题,特别要做好品种选育、种规模、技术标准制定等工作,制定合理的投资、价格和税收政策,落实好产品销售渠道,充分发挥大型能源企业的带头作用,广泛吸收社会企业参与,形成完整的生物液体燃料的生产、混配和销售体系。

  煤化工:遵循科学理性的发展思路

  随着石油、天然气价格的节节攀升,以煤为原料的煤化工行业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升温,全国具有煤炭资源的省份都纷纷集资、引资或合资建设和开展大型煤化工、煤变油、煤制烯烃、甲醇、二甲醚等项目的前期研究和规划。尽管国家发改委于2006年下半年紧急叫停了煤炭液化项目并提高了准入门槛,但是各地投资煤化工的热情不仅没有降温,反而随着国际油价的强劲运行而出现了“潮涌现象”。

  有人质疑说煤化工是一种稀缺资源替代另一种资源,不应该与可再生能源一同列入能源多元化的发展战略中。全国醇醚燃料及醇醚清洁汽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陈卫国认为,看待这一问题需要时空观,能源战略具有阶段性,未来的二三十年将是我国能源技术开发比较关键的阶段,国家通过这一过渡期积蓄力量完成科技攻关之后,很可能就此具备发展太阳能、核能等重要可再生能源的实力。因此,在最近的二三十年内,凭借煤炭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煤化工是我国能源战略的必然选择。

  1.下游产品众多,发展空间大

  煤化工的下游产品众多,煤制甲醇、二甲醚、烯烃、煤制油等技术的应用前景广阔,这种多样性也反映出我国能源多元化趋势。

  (1)煤制甲醇、二甲醚市场初步形成

  甲醇是煤化工的基础有机化学品,具有较多的后续加工产品,近年来甲醇项目甚至出现了过热现象,目前在建甲醇规模已接近900万t/a,拟建和规划产能还有千万吨以上,预计到2010年国内甲醇生产能力将超过2700万t/a,而国内甲醇的年需求总量在2400万t左右。而煤制二甲醚可作为民用燃料使用,是柴油发动机最理想最洁净的替代燃料,目前二甲醚国内生产能力为37万t/a,产量20万t,在建装置能力近100万t/a,拟建装置能力达到211万t/a,预计到2010年产能在300万t/a,国内年需求量将达到700万t,市场空间巨大。

  (2)煤制烯烃、煤制油战略意义重大

  煤制烯烃是减少对石油依赖,发展化学工业的重要新途径,2010年煤制烯烃的产量将达140万t,占全国烯烃产量的4.8%,其经济效益高于石油制烯烃。但是尽管煤制烯烃项目前景看好,但由于技术难度大,目前还处于中试阶段,待工业化成熟大规模推广之后,煤制烯烃必将迎来大的发展。我国在煤制油技术研究上也取得相当突破,据估计,目前国内在建和拟建的“煤变油”项目已达1600万t,计划投入的资金额高达150亿美元。

  2.煤化工发展亟需考虑环境因素制约

  然而,煤化工毕竟是一个起点很高的行业,对煤炭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技术和资金等条件要求较苛刻,煤化工同样突出的劣势使其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一定制约。

  利用效率较偏低是当前煤化工面临的一大问题,我国煤用于发电的能量利用率可以达到55%,但以煤为原料生产甲醇,煤的能量利用率只有32%~42%;煤制油的能量利用率也不高,采用直接法“煤制油”工艺,煤的热能利用率为47.6%,而间接法的利用率仅为28.6%;加上水、电、汽、储运等公用工程消耗,使煤炭资源利用率更低。因此,如何加强煤炭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是保证我国煤化工产业健康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水资源是煤化工产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我国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主要煤炭产地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和单位国土面积水资源保有量更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10。而大型煤化工项目年用水量巨大,一些地区大规模规划煤化工项目,一方面会造成产能过剩,另一方面会打破本地区脆弱的水资源平衡,直接影响当地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同时,环境保护也已成为煤化工产业发展的瓶颈。煤炭中碳含量高、氢含量只有5%,将煤炭转化成运输燃料时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原油精炼工艺的7~10倍,势必加重当地的环境污染。目前,我国90%的二氧化硫排放来自煤的使用,这是我国在大气环境污染治理方面长期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

  此外,煤化工项目所需投资大,国际油价和国内煤炭价格的波动将使煤化工的成本变化莫测,无疑也给煤化工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投资风险。

  喜忧参半的煤化工发展热潮也引发了国家相关部门及专业人士对于发展煤化工的深刻思考:煤化工的项目建设首先要量水而行,以水定产,注重对水资源的保护;其次在发展策略上应坚持“煤化一体化”、“煤电一体化”,防止煤炭资源直接外流;重视并鼓励企业的自主创新,研发先进技术,以提高煤资源的利用率,攻克其下游产品应用的技术难关,使煤化工产业在能源结构调整和石油替代战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稳步推进我国能源多元化战略的实施。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8-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8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国将采取“配额制”强制能源企业生产可再生能源

      CCTV.com消息(经济信息联播):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今天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 今天国务院原则通过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首次提出了可再生能源生产的配额制,强制要求能源企业在其所生产销售的能源产品中,可再生能源要占一定的比例。

      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处处长史立山说:“国家通过市场的配额制 所有的大型的能源企业和电网企业,必须要生产和销售一部分的可再生能源,来给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一个必要的市场。”

  以大型火力发电企业为例,配额制规定,在2010年前,企业必须发展一定数量不烧煤炭的发电机组,所占的比例必须达到5%,到2020年企业用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装机要达到10%。达不到标准的企业将受到相关政策的制约。可再生能源主要是指,风能、太阳能、和以秸杆为主的生物质能等等。根据估算,我国可再生能源每年的可获得量至少相当于70多亿吨标准煤,是目前我国年煤炭产量的3倍。但是目前我们开发使用的量还不足十分之一。

      会议指出,要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解决偏远地区无电人口供电问题,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行有机废弃物的能源化利用,推进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产业化发展。

  抓紧制定和完善可再生能源发展相关配套政策;

  采取有效措施,培育持续稳定的可再生能源市场;

  加大财政投入,实施税收优惠政策,重点支持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研究、应用示范和产业化发展;

  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有序开发,不得占用耕地,不得大量消耗粮食,不得破坏生态环境。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8-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8 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YGE今晚在纽交所上市!

多少风雨

多少故事

都将在这一刻掀开新的篇章!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8-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8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天威,你们准备好了吗?

2007-6-8 17:16:29     

作者:十年如一  

天威英利(YGE=YELLOE GE 中国GE,纯属搞笑)将于今天晚上在美国上市了,这两天天威的走势我想肯定让那些前期短线介入想BAO炒天威的用户失望了,大盘这两天强力反弹,天威走势令人失望,而且特别今天天威在尾盘,卖盘如雨,不知道突然从哪里出来了这么多的卖盘,最后天威在大盘上涨的同时,反跌3%.对于此,手持天威朋友们怎么样呢?是到处去打听消息,还是去担心出了什么样的利空呢?

   我选择天威,就是选择了国家的能源产业,我说过,我们长线选择投资是从几个步骤开始进行选择的,第一,是选择投资市场,第二是选择投资的行业,第三选择的是投资的公司.

   而我做这个选择的时候,我首先选择了中国的A股市场(我是不愿意去投资香港市场的),然后我在选择行业的时候,我考虑了未来5-10年国家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我选择了能源行业,而在中国目前的能源现状来说,发展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是必定的,而在可再生能源方面,我没有选择风电,因为我认为风电的市场适用性有一定的局限,所以我最终选择了太阳能,因为我对太阳能的资源及使用方式及扩展性,适用性都觉得是未来最终的新能源的发展方向.我一直有这样的梦想,哪天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的能源,也就是能源私有化,那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而在太阳能行业里,当然在中国的市场里,我是一定选择天威的.呵可,这就是我选择天威的判断.今天为什么突然说回这个呢?因为在A股的市场,有许多的人是冲着英利美国IPO上市而来的,大家都期望在本周天威能够得到BAO炒,但是我想很多人失望了,我在我的前面的一篇文章(<一个牛市,一个股票)>),天威假如冲到72元之后,冼盘30%,你会怎么样?英利上市之后,你又会怎么样?

    今天再一次将这个问题抛出,英利上市了之后,你会怎么样?你会因为英利的IPO价格低而于下周一卖出天威吗?还是会因为今晚的英利首日上市走势不好,而于下周一卖出天威吗?

   从今天的盘面走势来看,的确盘中有一定的筹码涌出,我想这部分筹码是打着如意算盘的.(无论英利上市走好还是不好,他们还是会要不进场再做多,要不反手做空).

   而近来某机构的研究报告也指出,天威的评级应该为卖出,这份研究报告相信很多威迷们都看了.我对这些机构的研究报告是不看的.我更加关注的是英利IPO价比较低的原因.在天威论坛里,SHINE2008及众多的威迷们给出了相关的答案,或许有许多的人或者机构是因为在英利IPO上市提供的招股文件里透露出2007年第一季度的一些业务情况.但是我更加看重的是其不利的原因是什么.英利虽然在一季度的利润率有降低,销售和管理成本升高,这主要的原因是多晶硅的价格在上升,还有一季度做IPO相关的IPO成本及管理成本提升而致.而销售成本,因为积极开拓了西班牙和香港市场,所以销售成本增加,这些成本基本上都是一次性的成本,所以我们可以预期在第二\第三\第四季度里,天威仍然会继续增长.

    另外,在天威另一主业,变压器方面应该可以预期会取得比原来预想的更好的发展.中国对特高压政策的制定和发展的确定,将会给天威带来很好的发展机会,相信这一块的增长在第二季度便能表现.

    我们投资的是公司,投资的是国家的能源产业.假如你投资的只是英利的上市,我觉得你下周可以离场了.我记得天威论坛老大SHINE2008说过,天威以后更高的保险是来源于新光硅而非英利,对于此我是十分认同的.因为这属于产业链的上游,而天威的太阳能企业是延伸到整个产业链的,能够归避到单一产品价格变化或者市场变化带来的波动.

    我昨天于早盘在天威大跌的时候继续对天威加了仓,呵可,不为别的,既然有人离场,我也愿意成为进场的一员,算是为英利的成功上市举杯吧.

   我佩服能够手持天威2年或者3年的朋友,他们所经历的中国的各种研究机构对于天威的质疑,然后一直能够持有到现在,他们看的远比这些机构看得更远,因为他们是站在国家的力场和行业的力场去看的,这也是他们能够在2-3年间获利超过10倍甚至达到20倍的原因.我佩服他们.所以不要说价值投资获利少,不是价值投资的问题,是你的问题,是你持有时间长短的问题,是你对市场和行业的认识问题.

    对于下周一,天威的增发股上市,有人在讨论增发股上市没有涨跌停限制,给人以无限大的想象(如英利上市表现好,天威是否能够一下拉到100元啊?呵呵).而对于我来说,则没有想这么多,对于天威,我已经能够做到手中有股,心中无股.我更关心的是国家的相关政策(这个今天中国的可再生能源的办法也已经出来了).

    对于我在<一个牛市,一个股票>一文中,我曾说过,未来3年的天威可能是另一个苏宁电器,是一个可以未来3年增长20倍的公司.现在看这是MAYBE,但我现觉得天威有机会,有可能.

   持有天威是一种幸运,通过天威传递价值投资理念是一种机会.

   今天仅以此文向天威英利祝贺,英利终于经过艰难的历程终于顺利上市了.

   天威英利,英利天威.YGE=YELLOW GE  中国GE.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8-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8 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卡布里的月光  2007-6-8 14:38

今天继续变态中!

呵呵。

根据市场法则,英利(YGE)的IPO可以说非常失败,所以直接影响了最近的550股价。定价的低位,致使550的定位约打折20%。

所以,不必奇怪于最近的走势。该股还是值得继续看好的。

关键是业绩的兑现!

此外,今天的盘口不要觉得是对倒,我想的确是有人出货了。当然,如果按照出货法则,就此确立底部,也很有意思哈。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8-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8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Special Events

 Yingli Solar will ring the NYSE Opening Bell to celebrate the Initial Public Offering

 Friday, June 8, 2007
 Event Details
 Title  Yingli Solar will ring the NYSE Opening Bell to celebrate the Initial Public Offering  
 Date and Time  Friday, June 8, 2007
 9:25 AM EST/9:25 PM CCT
 Location  The New York Stock Exchange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8-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6-8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拿了段时间,不知道为什么,好股但表现不是很好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3-8-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8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是老苗敲的钟
而非丁总!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8-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6-8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众人很兴奋的样子
王向东
苗青(苗连生之女)
苗连生
丁强
刘聪慧
一众人马~~~~~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8-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7-24 10:45 , Processed in 0.042514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