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zpmc 时间:2009-11-10 17:25
2009年10月22日,上海市外商投资企业协会沙麟会长暨百余名中外企高管参观了我公司长兴基地的美国新海湾大桥制作车间和自动化码头示范线。沙麟会长对我公司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成就给予肯定,并称赞公司产品远销世界73个国家和地区,占据世界市场遥遥领先份额是了不起的成就。 11月26日振华股东参观基地照片
这些明显都是散户股东,呵呵 封建家长就这么离开了。
康学增看其简历应该是个玩政治的人!
振华重工,前途未卜啊。
这回振华乖乖的算被中交彻底拿下了,呵呵。 管彤贤离开,康学增来了,会有什么变化???????
管彤贤,走好 管是在为现在经营状况负责。
他向小股民承诺了那么多。什么每年业绩是增长的,500亿,100亿之类的。 康学增接棒振华重工老总
2009年12月08日 08:39上海证券报【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0条
境内上市公司中年龄最大的老总正式让贤。12月6日,振华重工总经理管彤贤“由于年龄原因”向公司董事会上提交了辞呈;在中交集团董事长兼振华重工董事长周纪昌主持下,原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总经理康学增接任总裁一职。
振华重工 (SH:600320)最新价:10.710.03 0.28%行情走势公司新闻最新公告大单追踪资金流向持仓成本
振华重工前身为振华港机,是原控股股东中国港湾建设集团总公司(后并入中国交通建设集团)出资50万美元、上海港机厂以地皮作价50万美元而共同投资,由管彤贤带队于1992年在上海创办的一家小国企。历经17年的打拼,截至2009年第三季度的统计显示,振华重工总资产已近505亿元,其2008年度完成产值达280亿元,是该公司连续第五年实现年产值增速25%以上。如今,振华重工已经成为港口机械行业的领军者,拥有全球港机市场75%以上占有率;近些年来公司又把业务触角伸向了大型钢构、海洋工程等领域,先后签下了美国旧金山港湾大桥、总额达22亿美元的西班牙ADHK公司海工装备产品等订单。
为振华重工立下了汗马功劳的管彤贤尽管精力充沛,但毕竟年事趋高,正因如此,振华重工董事会作出高度肯定,“对管彤贤先生十七年来为公司的创立和发展壮大做出的卓越贡献表示由衷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据悉,公司本届董事会将于明年4月上旬到期,所以,业界对管彤贤提前辞职还是感到一份意外。
目前振华重工正处于由单一的港机产业向相对多元化产业演绎的初创期,在这企业“二次创业”的特殊期,公司经营班子主要人物的变更,引起外界的特别关注。据悉,中交一航局是一家以港口工程施工为主的施工企业。有市场人士分析认为,中交集团之所以遴选康学增到振华重工任要职,至少含有下述两大因素:一方面,一航局原本是家一业为主而相关产业多元化经营,同时又是跨行业和跨地区的国有特大型行业骨干企业,这与目前振华重工的地位和格局在本质上相通;其次,康学增是一位从基层一步步做上来的老总,既思路清晰,又务实肯干,具有责任心,这些基本素质与前任的管总相吻合。这一切,将有利于康学增今后更好地驾驭迅速壮大中的振华重工。
振华重工董事会的公告同时称,康学增此次同时被董事会提请为公司董事,这一提议将交由本月25日召开的公司今年度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上审议 现在振华是否还具备长期投资价值,要打问号了,在此向大家表示道歉,我没想到老管现在会退,应该是五年以后的事的.现在情况变化到底是怎样的,因为我不在现场,无从得知,但建议大家多听少动.原因:一振华的订单是足够的,不存在大的变化;二振华的新总裁是中交的,这样也就更安全,尽管ROE能有多高不敢说了.
我的分析是这样的,一种可能是路桥暂时停止整体上市,振华和路桥同时整合.这样对于中交少了许多麻烦,呵呵,也许只是局外人的一种梦话,当玩笑听也可以.老管过几个月就可以自然退休,现在提前退,是有点巧.加上路桥复盘,这事挺有意思.
第二种可能是振华的重型机械做大做强的想法和中交高层不一致,而一航局的康喜欢多元化,更符合中交的胃口,呵呵.当然,我认为中交的高层不应该是这样的眼光的,至少也应该让老管尝试几年.况且现在振华在新领域可以说屡有斩获,这种临阵换将的做法,可能性非常小.
第三种可能是正常调整,老管突然发现身体不行了,急流勇退.同时,中交有一个难得的人才这个时候及时补上...
振华的前途到底会怎样?我们还需要拭目以待,但各种情况看,短期情况只会对我们有利,不急,我们一起看吧.
[ 本帖最后由 酣睡者 于 2009-12-10 20:06 编辑 ] 59岁创业,短短十数年就打造出世界最大的港口机械及大型钢结构企业,这无论是在资本市场还是商业领域,都是一个传奇——而这位传奇的缔造者,已经76岁的管彤贤已在近日功成而身退。
昨晚,振华重工发布公告称,公司于12月6日召开董事会,会议同意管彤贤由于年龄原因辞去公司总裁及董事职务。同时,公告还表示,管彤贤辞任后,将聘任康学增为公司总裁,并拟选举其为公司董事。
据了解,目前康学增为振华重工控股股东中交股份旗下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总经理。
管彤贤传奇落幕
现年76岁的管彤贤在创立振华重工之前曾先后担任过交通部水运司工厂处副处长、中港总公司船机处处长等职。1992年,是年59岁,仕途并不“得意”,觉得壮志未酬的管彤贤毅然决定下海从商。
交通部同意了管彤贤的申请,通过香港的一家合资子公司投资50万美元,上海港机厂又以一块地皮作价50万美元,成立了注册资金100万美元的中外合资企业。管彤贤带着从港机厂分拨过来的十几个人,在浦东租了三间简陋办公室,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
当时的全球港机市场是欧美日韩产品的天下,管彤贤带领他的团队硬是凭借可靠的产品质量和足够有竞争力的价格替中国制造业打开了一个缺口。
17年后,振华重工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港口机械制造商,其所生产的起重机在欧美各大港口都随处可见。此前,有数据显示,2009年上半年,振华重工的集装箱起重机国内市场占有率为100%,国际市场占有率则高达78%.2008年度,振华重工创造的净利润为25.51亿元。
有意思的是,振华重工1997年是在动员之下登陆的A股。但一开始对上市有些“不置可否”的管彤贤很快发现了上市的好处,譬如融资渠道更加丰富,监管更为透明。对于振华重工来说,这无疑是发展之路上具有举足轻重意义的一步。
而在公司管理上,管彤贤的个人风格也可谓相当鲜明,譬如他启用学历不高,行伍出身的人担任要职,并多年来在国有体制和市场规则之间自由游走。
康学增走马上任将领军振华港机转型
昨晚,振华重工公告称,管彤贤卸任后,将由康学增接替管彤贤的相关职务。
不过,康学增对于资本市场来说仍然颇为陌生,此前其也未在上市公司担任过相关职务。而根据昨晚公告披露,康学增现年51岁,中国地质大学产业经济学硕士,此前历任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一公司团委副书记、副总经理、总经理,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副局长、委委员、董事、总经理、委副书记。
值得一提的是,在2009年年关上任的康学增,从管彤贤手中接过来的第一棒,应是推进振华重工战略转型的重任。
此前,2009年5月19日,振华港机改名为振华重工,打出了进军海上重工业务的大旗。海通证券分析师叶志刚认为,振华重工之所以积极向海上重型装备制造商转型主要基于两点原因,一是传统业务集装箱起重机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78%,再复2003-2005年快速增长的可能性不大,需要开发新的增长点。第二点是公司在海工市场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2008年公司取得了20亿元的浅水铺管船及4000T海上浮吊业务合同。
不过,尽管在此前管彤贤的初步经营之下,海上重工业务已经开始成为业绩增长亮点,但眼下振华重工也仍然面临着金融危机等因素带来的一些问题。
如因全球市场经济不景气,国内市场竞争加剧,企业间相互压价现象严重以及固定资产折旧增多等原因,公司产品毛利率出现了下降。此外,因为原先储备的钢材价格价高,目前尚未完全消化,估计要到四季度末乃至明年初才能完全消化,从而也导致公司期间成本升高。
振华重工2009年三季报显示,公司前三季度主营业务收入为217.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17%,净利润为10.1亿元,比上年同期下滑43.57%. 向管总致敬!! 老管的退位的确出乎意料,现在我心里也没底了,振华将来会怎么走,只能拭目以待啦,不过近期我是不会操作的,2010年再计划吧。
重温经典
转:巴菲特如何分析财务报表价值投资,最重要的不是投资,而是价值。知道价值多少,投资就很简单了:等到价格明显
低于价值,相当于打六折、五折甚至两折,这时买入就行了。
问题是,价格一清二楚,但价值却模模糊糊,看不见、摸不着,10个人估值,却有20个答案
,因为同一个人不同的时候根据不同的信息也会作出不同的判断。
有一种估值的方法实务界和学术界没有争议,就是用现金流量贴现的方法。听起来很专业,
巴菲特解释得很通俗,其实就是把股票当债券看,都用你得到的现金回报衡量,如果你当公司股
东以目前价格收购整个公司的投资收益率,比当国家的债主买长期国债的投资收益率高很多,就
值得买入。巴菲特买股票如同买长期国债,目的是寻找一个超级赚钱机器,像债券那样稳定,创
造的现金流量却更多。
计算现金流量,比计算其他财务指标简单多了,和你计算自己一年挣了多少钱又花了多少钱
最后净剩下多少钱完全一样。计算很简单,但预测很不简单。巴菲特说,未来是永远看不清楚的
,即使是老手也很容易预测错误。那么如何避免犯下重大的预测错误呢?巴菲特提供了两个方法
:
第一是限制范围,只预测你非常熟悉而且业务十分简单稳定的公司。
第二是价格上留有足够安全边际,即大大低于预测的价值,即使自己犯错高估一些,仍有较
大的赚钱余地,其实相当于做最保守的预测。
你自己就是一个赚钱机器,我们经常预测自己的现金流量,而且准确性蛮高。为什么?
第一,你非常熟悉自己,非常了解自己的业务,就是你的工作,你能大概估计你未来几年的
现金流入流出,就是每年大概会赚多少钱,花多少钱,最后能存多少钱。
第二,你预测自己的现金流量时,非常保守,你不会盲目预测自己的工资会持续大幅增加,
你也不会轻信老板会发很多年终奖的口头承诺,你只算你有很大把握拿到的钱。相反计算支出时
,会把结婚、生子、买车、买房、生病等可能的支出尽可能多地考虑在内。
同样是你,同样是预测,在预测上市公司这个赚钱机器的现金流量却经常犯错,又是为什么
?因为你不像预测自己那样坚持同样的两个原则。
第一,你不熟悉这家公司,不了解公司的业务,或者公司的业务非常复杂难懂,你在这方面
的知识、能力、经验根本不够,再努力也搞不懂。可是你不是知难而退,避而远之,而是知难而
上,不懂装懂,大胆预测。
第二,你预测公司的现金流量时,不够保守。你经常假设公司过去几年的收入和盈利增长率
将会持续保持很多年,甚至假设增长率还会大幅提高。而你预测成本费用时,没有考虑人工和原
料成本的上升、技术的过时,往往低估。这样你预测的现金净流量过于乐观。一旦宏观经济和行
业发展出现你想象不到的意外,如金融危机,如低、暴雪、地震,你的预测会错得离谱。
很多人盲目相信别人的分析、别人的推荐,盲目相信公司过去的良好业绩记录,简单地认为
,公认的好公司就可以闭着眼睛买,结果闭着眼睛跳进火坑。
可口可乐是不是好公司?巴菲特6岁开始在街上卖可口可乐,26岁开始管理投资,1988年他58
岁才开始买入可口可乐,他说自己整整观察研究可口可乐52年之后才开始大笔买入。他两年买入
13亿美元,10年后涨到134亿美元,一只股票赚了121亿美元。可口可乐是公认的好公司,巴菲特
为什么不从一开始就闭着眼睛买入,却整整研究了52年,即使是从他管理投资开始算起,也关注
了32年之久。
巴菲特常说:选股如选妻。结婚娶妻,很简单,领个结婚证,花钱买房办婚礼就行了。结婚
不难选妻难,选到一个你认为既适合自己的要求又长期稳定可靠的女孩,太难了。选到一个符合
巴菲特要求的公司,业务一流、管理一流、业绩一流,而且未来长期稳定可靠,太难了。巴菲特
找了一辈子,只找到几个未来必定如此的好公司,加上一些未来有较大可能如此的公司。
这也就可以解释,巴菲特经常谈估值,但很少人见到他作估值。巴菲特的传记作者翻遍了巴
菲特档案室,没有发现巴菲特任何估值的表格和公式,只有一张张他亲手记录的公司年度和季度
财务数据。为什么?估值太简单了,用预测的现金流量一算投资收益率每年能否超过15%就行了
。
巴菲特最重要的工作,是分析公司多年的财务数据,判断公司业务、管理和业绩的稳定性,
如果具有稳定性,就可以轻松预测其未来几年的现金流量。所以他说,他最重要的工作是阅读,
阅读最多的是上市公司的年度和季度财务报告。
巴菲特说:“只有你愿意花时间学习如何分析财务报表,你才能够独立地选择投资目标。”
相反,如果你不能从财务报表中看出上市公司是真是假是好是坏,巴菲特认为,你就别在投资圈
里混了。
为什么巴菲特投资赚的钱比别人都多?“别人喜欢看《花花公子》杂志,而我喜欢看公司财
务报告。” 老管退休的原因是振华需要融资。而现在的经营情况在资本市场上又不可能融资。
老管退休是不得已,如果可以的话,一定是从内部提拔。但是现在是空降兵,这个非常不好。 日前,中交集团所属上海振华重工“国家海上起重铺管核心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被科技部列入2009年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批组建项目计划。
该技术研究中心是国内首家起重铺管核心装备专业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中交集团起重铺管核心设备的技术人员,基于已建造的亚洲最大的4000吨起重浮吊、世界最大的7500吨起重浮吊,以及铺管设备大吨位张紧器的研发和制造、成套铺管滚轮系统、大型托管架及相关结构的设计和计算等设立,主要研发海上大型起重机技术、铺管核心装备、海洋油气装备的设计技术、定位系泊系统、大拉力重型锚绞车、动力定位系统、海洋平台及其配套部件等。
该中心的组建,有利于打破国外厂商技术垄断,支撑海洋重工企业自主品牌产品开发和产业化,促进我国海洋重工行业可持续发展。
振华重工船队新添4艘半潜式特种运输船
人民网上海频道12月15日电:近年来,上海振华重工正努力从传统的港口集装箱机械市场向多元化市场转型,特别是在海上重工市场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了持续发展海上重工业务,振华重工全方位做好充足准备。强大的整机运输船队是振华重工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每艘可装4至6台集装箱岸桥或大件货物跨海越洋驶向全世界港口,极大地缩短了交货周期。如今,为了满足公司运输海工产品的需要,振华重工结合运输船的特点,成功改造了4艘半潜式特种运输船。日前,第三艘半潜式特种运输船“振华29”在上海长江口崇明堡镇水域完成了改造的最后一个环节,即“半潜试验”,该轮设计最大半潜深度为7米。这是继“振华28”和“振华22”轮成功改建之后的又一艘半潜式特种运输船完工投入营运。
另外,第四艘半潜式特种运输船“振华15”也将于12月底完工投入营运。至此,振华船队总规模数达到27艘,其中半潜式特种运输船4艘,这也标志着振华重工向全球海工运输市场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中集和振华目前是股价反相关 原帖由 <i>inninn</i> 于 2009-12-15 17:32 发表
人民网上海频道12月15日电:近年来,上海振华重工正努力从传统的港口集装箱机械市场向多元化市场转型,特别是在海上重工市场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了持续发展海上重工业务,振华重工全方位做好充足准备。
... <br />
振华的运输船进入索马里再也不用怕了,也不需要海军护航,只需要半潜下去,只露个头,急眼了整个沉下去,看你海盗还能下到海底不成?呵呵
这篇文章本人认为比较重要
振华重工管彤贤传奇退场 继任者康学增或带来新战略作者:朱宗文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09-12-11 11:31:05
12月8日,随着振华重工董事会的召开,时年76岁、对振华重工具有符号意义的管彤贤辞去了公司总裁及董事职务。
接替管彤贤出任总裁的,是原振华重工控股股东中交股份旗下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总经理康学增。
对处于转型关键期的振华重工而言,“这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意味着一个新阶段的开始,”跟踪振华重工多年的平安证券机械行业资深研究员王合绪对本报记者表示,“继任者来自公司外部,短期面临着一个适应期。”
“老管已经给振华重工设定好了'航线’,即使他离开了,公司也会依照惯性走下去。”王合绪称,摆在新任者面前的,是如何平衡内部各方面的利益,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以专业的战略眼光挑战未来。
管彤贤传奇退场
“管彤贤作为总裁最后一次在重大场合露面应是11月8日在为上海航道局承建的3500m3/h绞吸挖泥船'新海鲤’号交船仪式上,当时仪式在上海长兴基地举行,那一天,管总的兴致很高。”说起管彤贤隐退,振华重工一位员工对本报记者回忆,而此前一个星期的大南通基地新型门机现场会,管总也亲自参加了。
“实际上,管总退休的事我们一个月前就知道了,但是我们很舍不得管总的离开。”12月10日,振华重工董事、董秘王珏对本报记者透露,因为怕场面太伤感,所以没有开正式的欢送会。
据了解,现年76岁的管彤贤在创立振华重工之前曾先后担任过交通部水运司工厂处副处长、中港总公司船机处处长等职。
1992年,仕途并不“得意”的管彤贤毅然决定下海从商,时年59岁。
交通部同意了管彤贤的申请,并通过香港的一家合资子公司投资50万美元,上海港机厂又以一块地皮作价50万美元,成立了注册资金100万美元的中外合资企业。管彤贤带着从港机厂分拨过来的十几个人,在浦东租了三间简陋办公室,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
在此后短短十数年间,振华重工发展成为了世界最大的港口机械及大型钢结构企业。“当时的全球港机市场是欧美日韩产品的天下,管彤贤带领他的团队硬是凭借可靠的产品质量和足够有竞争力的价格替中国制造业打开了一个缺口。”王合绪说。
如今的振华重工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港口机械制造商,2009年上半年,振华重工的集装箱起重机国内市场占有率为100%,国际市场占有率则高达78%。
作为管彤贤创造的奇迹,王珏如此评价:“对市场的把握很准,有开拓精神,有前瞻眼光,公司内部所有人都很敬重管总,他的事业心很强,对自身要求很严格,不拿高薪,与员工同甘共苦。”
“这是一个对金钱没有追求的人。”王合绪对本报记者透露。王合绪同时表示,“老管的激情对创业时期的振华重工来说,这种精神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振华重工现在已过了创业阶段,老管的个人风格有时会在现实中遇到问题。据我了解,老管在公司的威望很高,因为他不拿高薪,所以他的整个团队的薪水也不高,甚至比其整合的上海港机都要低很多。而且还经常要求加班,这样下面的人压力就很大。”
“而另一方面,由于老管的主见性太强,有时难免会出现企业决策不科学的问题。”王合绪说,比如2008年高价储存钢材,虽然参与决策的不只他一个人,但是最终是他拍板的,这个给振华重工带来了巨额的损失,由于今年的钢材价格很低,所以影响一直波及到今年。
据了解,2008年,振华重工为了控制钢材成本,与钢厂签订的是闭口价合同,提前锁定钢材用量。数额接近100万吨。
不过,王合绪发现,振华重工内部新生管理层的力量正在浮现——除了汇率和钢材外,管彤贤已经几乎不负责公司的具体事务了。
“这两三年来,老管在股东大会上发言的时间越来越少了;不像公司刚上市时,几乎都是他一个人从头到尾。”王合绪说,“老管已经给振华设定好了航线,即使他离开了,公司也会依照惯性走下去。”
康学增带来新战略?
实际上,管彤贤的离开正值振华重工的的转型关键时刻。
“振华重工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很大,出口急剧下滑,2010年业绩能否实现增长依然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王合绪表示。
据了解,由于陆上设备业务开掘日见瓶颈,振华重工已经将海上重型设备作为未来业绩的主要增长点,明年目标产值将增长30亿-50亿元。
此前管彤贤曾表示,这个目标将会在未来两三年逐步实现。“今年的300亿产值中海工装备占比约为20%-30%,而明年这块业务的占比预计为40%-50%,公司希望通过逐年提升的方式来实现业务结构的转型。80%的产值占比是公司该项业务日后的发展目标。”
今年4月该公司由此前的振华港机更名为振华重工。这意味着该公司已下定决心要让海工装备成为其未来盈利的主要增长点。
“我想不会因为新任总裁的到来而轻易改变振华重工的战略方向,这么大的投入不是说改就改的。新任总裁的到来更多的是要建立一个健康的企业制度,重点是振华的企业文化、决策机制和风险防控上下功夫。”王合绪认为。
而继任者康学增在中交集团内部也是响当当的人物。据相关资料介绍,康学增现年51岁,此前任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总经理。
“康总以前任总经理的中交一航局是中交集团内部最大的一个局,他们每年的业务收入也有300多亿元,与振华重工不相上下。”王珏对本报记者表示,康总以前是搞经营的,业务能力比较强,对这个行业也比较熟悉,可以说是年富力强。
王珏同时表示,“康总才来几天,目前正在交接和熟悉环境,但据我这两天的接触,感到他的事业心也很强,但是我想康总肯定会有思路,而且与管总有所区别,管总凡事亲历亲为,而康总比较强调制度化的建设,将会让公司更加规范化,更加健康。”
本报记者注意到,康学增在中交一航局主政时,除了水工码头建设,近年来还高调进入铁路建设市场,并很注意发挥投资对主营业务的拉动作用。包括积极推进大连旅顺中远船坞联动项目,加强与大连市和旅顺口区政府沟通,尽快实现土地变现;抢抓大连长兴岛开发区发展机遇,拓展主营业务等。在今年,更是提出了“提升经营质量,转变经营思路,深化结构调整,抢占发展优势”的经营思想。 一航局刊物 #*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