酣睡者 发表于 2010-3-31 18:03

本人愚笨,这样高层次的比较做不了.不过可以谈一下两个公司的优势和劣势.这样才可以看出来双方的策略是否对路.

中集的箱子和振华的岸桥,都是从低到高有不同附加值产品,这也给了两个公司从小做大的很好基础.
区别是:
一.大家知道振华的岸桥,客户下订单只要交付20%左右的货款即可,这样就使振华现金流非常紧张,做得越大借钱越多,负债率一直居高不下.而且老管信奉的也是王石"超过**利润的业务不做"的那套.当然,这样做对于占有市场是对的,但长久维持发展不是办法,振华正在向高附加值岸桥产品转换,这也是这一业务唯一可行的一条路.中集的业务好在现金收付上.总的说来,这些年的发展,中集手中积累大量的现金,而且从不乱花,专等抄底.而振华一直是勒紧裤子过日子.双方的底子不同.
二.振华是技术型,中集是管理型,振华在业务拓展上趋于自我创新,自我发展.而中集善于利用外人优势.两者都非常重视技术和人才.两者原业务也先后触到了天花板.振华的强项是重型钢构.所以他选择了走向重构件.这也是他的强项.是不错的.中集走向了箱子运输,这是中集的强项,也是正确的.所以两者都很务实.决策应该说都不错.
三.振华的管理也没有中集合理.这一点就不赘述了.老管一走股东们都感觉少了点什么,而中集就没有这种顾虑.老麦培养了一大批管理型人才.振华这方面确实做得不够,上次股东网上交流时我专门提过这件事,从老管的回答看,他意识到了,可能没来得及吧.
总结一下:
振华优势:有大量技术人才.资金紧张,重型钢构有大量经验
中集优势:箱子有大量技术人才,多金,箱子运输链有大量客户

两者共同点:海洋工程 不同点:钢构与物流.

振华劣势:国内客户人脉,在国内市场上没有业务,无法借力国内经济高速发展的优势.
中集劣势:借力众多外公司,如果疏于管理,会有一定危险.

振华改变劣势的做法:想折子在国内市场找钱.
中集改变劣势的做法:培养管理团队,扁平管理.


有了上面几点比较,这两年金融危机时期双方在新业务上的拓展结果当然也不同,中集利用大量现金收购了多家半挂车企业,一下成了半挂车行业的龙头.而且已经把企业文化注入到每个企业中去.振华这几年利用银行和证券融资,新建了几大基地,在业务上也有了根本提高.美国海湾大桥等钢结构项目和西班牙海工项目的成功就是例子.也在中交的帮助下合并了上海港机,但根本上人员基本还是老人,没有"借力". 中集在海工上的发展基础,在开始阶段并不如振华,但从它的做法上,是战略性的,最后的结果是同时在几个海工重点公司控股,从而在整个海工产业链上掌握了全部的核心.而振华海工方面依然停留在老产品的扩展,如浮吊.以及初级产品的研发,如几百业深度的海上平台.这一轮中集胜.

从现在老康推出的做法看,他是着力想解决公司的现金流问题,因此,除了精兵简政,选择见效快,有基础的项目就是必然的选择,这也就是高铁项目的原因.别忘了他以前在一航局的时候就干过高铁项目,可以看一下一航局前几个月的通讯.当然,老康肯定不会放弃海工的.

[ 本帖最后由 酣睡者 于 2010-3-31 22:13 编辑 ]

酣睡者 发表于 2010-3-31 18:04

本人愚笨,这样高层次的比较做不了.不过可以谈一下两个公司的优势和劣势.这样才可以看出来双方的策略是否对路.

中集的箱子和振华的岸桥,都是从低到高不同附加值产品,这也给了两个公司从小做大的很好基础.
区别是:
一.大家知道振华的岸桥,客户下订单只要交付20%左右的货款即可,这样就使振华现金流非常紧张,做得越大借钱越多,负债率一直居高不下.而且老管信奉的也是王石"超过**利润的业务不做"的那套.当然,这样做对于占有市场是对的,但长久维持发展不是办法,振华正在向高附加值岸桥产品转换,这也是这一业务唯一可行的一条路.中集的业务好在现金收付上.这些年的发展,中集手中积累大量的现金,而且从不乱花,专等抄底.而振华一直是勒紧裤子过日子.双方的底子不同.
二.振华是技术型,中集是管理型,振华在业务拓展上趋于自我创新,自我发展.而中集善于利用外人优势,同时,在管理上两个公司的企业文化也有鲜明的对比.振华类似于愤青,这和老管的爱国情怀很有关系,而中集则含蓄得多,但在原则问题上也和振华一样,跟对手针锋相对,半步不退.怎么说呢,各有所长吧.从效果讲,烟台来福士的收购从振华通讯上看,振华是先于中集去的.而最后达成协议的是中集,而且从此后一系列的股权买卖看,来福士和中集关系是很不错的.这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需要的不仅是手腕,更是一种胸怀的胜利.这一轮中集胜.
三.振华的公司董事会结构也没有中集合理.这一点就不赘述了.有一个好东家很重要,在关键的时候不会给你拆台换人,而会给你信心和强有力的支持.
四.有了上面几点比较,这两年金融危机时期双方在新业务上的拓展结果当然也不同,中集利用大量现金收购了多家半挂车企业,一下成了半挂车行业的龙头.而且已经把企业文化注入到每个企业中去.振华这几年利用银行和证券融资,新建了几大基地,在业务上也有了根本提高.美国海湾大桥等钢结构项目和西班牙海工项目的成功就是例子.也在中交的帮助下合并了上海港机,但根本上人员基本还是老人,没有"借力". 中集在海工上的发展基础,在开始阶段并不如振华,但从它的做法上,是战略性的,最后的结果是同时在几个海工重点公司控股,从而在整个海工产业链上掌握了全部的核心.而振华海工方面依然停留在老产品的扩展,如浮吊.以及初级产品的研发,如几百业深度的海上平台.这一轮中集胜.
五.从现在老康推出的做法看,他是着力想解决公司的现金流问题,因此,除了精兵简政,选择见效快,有基础的项目就是必然的选择,这也就是高铁项目的原因.别忘了他以前在一航局的时候就干过高铁项目,可以看一下一航局前几个月的通讯.当然,老康肯定不会放弃海工的.

讲了半天,要下班了,总结一下:
振华钱少,岸桥天花板,海工拓展需要现金,正在想折子在国内市场找钱.只要有钱,凭振华的技术实力拓展新市场(和中集的海工方向不同,不完全冲突)还是可以期待的.
中集钱多,半挂车国内市场已经取得,海工业务拓展顺利.下一步难点在于整合.但前途已经看清.

酣睡者 发表于 2010-4-1 09:45

ZPMC港机:强震中显风采
出处:  时间:2010-03-29 00:00
      2月28日,智利发生里氏8.8级大地震,公司为智利制作的7台岸桥在地震中完好无损。
      公司共有7台岸桥分别分布在智利的科罗内尔港、圣安东尼奥港和瓦尔帕莱索港。得知地震讯息后,公司立即与智利用户联系,了解岸桥的安全状况。
      经与三个码头的用户联系后得知,科罗内尔港码头地面已经严重破坏,其他厂家提供的岸桥以及厂房设备等都已倒塌,而公司制作的2台岸桥在码头前沿巍然不动。另外两个港口的码头基础和其他设备也都有不同程度的破坏,但经初步检查,公司提供的5台岸桥依然完好无损。
      公司为智利制作的该批岸桥均按抗8级以上地震要求设计,并且采用了多种不同的抗震原理。经过地震考验,验证了公司成熟的设计理论,并为公司今后的抗震设计提供了宝贵经验,也再次证明了振华重工港机设备的高质量与高可靠性。

酣睡者 发表于 2010-4-1 09:46

公司自主研制超大鹅颈大梁岸桥成功总装
出处:  时间:2010-03-29 00:00
                                                                     该岸桥规格属目前世界最大 设计难度最高

      日前,公司自主研制的西班牙巴塞罗那TERCAT码头超大鹅颈大梁岸桥在公司长兴基地成功总装,并完成了关键的折臂初步试验。

      该岸桥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格最大的超大鹅颈大梁岸桥。其前伸距达64米,吊具下额度起重量达61吨,轨上起升高度为42米。

         由于用于飞机场附近,岸桥最大高度要求不超过71.5米,而常规岸桥最大高度需要123米,即使采用鹅颈大梁,业界普遍认为高度也将超过81米。为满足限高要求,公司自主研制的超大鹅颈大梁岸桥在大梁仰起后任何位置都低于71.5米。公司设计团队集思广益,创新大梁设计思路,使大梁俯仰时只需仰起内段大梁,而外段大梁保持水平一起平动。同时,常规岸桥大梁仰起到80度进行锚定,而该项目鹅颈大梁在46度就已经锚定,这就限定了大梁仰起时的岸桥总高度。

      为充分满足用户需求,公司设计团队在设计过程中,多次运用结构有限元数值分析、计算机动态仿真和实体模型仿真等现代设计方法,并考虑各种恶劣工况,同时与咨询公司、用户三方反复探讨,寻求最佳设计方案。最终克服了岸桥规格大的困难,成功将岸桥高度降到了新低。

      据悉,世界码头公司巨头和记黄浦公司在去年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经过多方比较和认证,最后基于公司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制造实力,一次性地将8台高难度的该类岸桥全部授标给公司。该批岸桥将于2011年4月分批送往西班牙巴塞罗那TERCAT码头交付使用。

酣睡者 发表于 2010-4-1 09:48

越南TCIT公司向公司采购6台桥吊20台轮胎吊
出处:  时间:2010-03-29 00:00
      3月8日,公司与越南Tan Can-Cai Mep 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简称越南TCIT公司)签订采购合同。此次签约,越南TCIT公司向公司采购6台桥吊和20台轮胎吊。该批设备将于2011年2月交付用户使用。

      越南TCIT公司由越南西贡新港、韩国韩进、台湾万海、日本商船三井四家公司共同投资组建,其中越南西贡新港为控股方,也是越南目前最大的集装箱码头公司。

      越南本地码头过去大多使用德国和日本设备,此次采购中国制造的设备,是基于对公司产品的高质量、高可靠及完善的售后服务的信赖。此次签约谈判历时7个多月,最终赢得了这份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来之不易的订单,也为公司进一步打开越南这一新兴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ddyfz 发表于 2010-4-1 16:21

振华1700T浮吊成功吊装首批钢箱梁
   2010年伊始,振华产品在海外再次大展手脚,战绩丰硕。
   为了配合美国旧金山新海湾大桥项目的建构工作,由振华独立研发制造的1700T浮吊,自2009年5月在当地现场交机以来,一直保持着良好的运营模式,不间断地完成了各个航次桁架的卸船和拼装等工作。
   这台1700T浮吊上的电控系统由本公司电气办系统部集成,驱动系统由TM GE供货并提供支持,,电控系统在从硬件的设计还是到软件的开发,从主体的调试到测试试车,都是由我公司独立一体化制造与完成。通讯采用高速以太网通讯,并能通过Internet实现远程的监控和故障诊断,8锚机联动短泊的控制程序在GPS辅助作用下定位精确,目前在每次的现场实际运作中,整个系统安全可靠,高效率无故障的发挥着它的巨大威力,使旧金山新海湾大桥的建设如虎添翼,产品的可信度与出色程度屡屡得到用户的肯定和大力赞赏,体现了振华产品的雄厚实力,体现了振华的良好口碑。
   下图为近日由振华生产的第一块钢箱梁正在1700T浮吊的吊装下稳稳地安入桁架上,推开了由振华承接的旧金山新海湾大桥建设的新进程。

jjh080 发表于 2010-4-1 16:26

回复 #1600 酣睡者 的帖子

非常感谢您的分析,看来两者都是强者。

酣睡者 发表于 2010-4-1 22:33

2009年基本每股收益(元/股) 0.19
分配预案:不分配,也不进行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

一腔热情 发表于 2010-4-2 15:58

酣睡兄,振华的年报很让人失望啊。看来至少是要分仓出去了,或者是清仓换股。等待中

shanmin 发表于 2010-4-2 22:21

原帖由 酣睡者 于 2010-3-31 18:03 发表 http://bbs.macd.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本人愚笨,这样高层次的比较做不了.不过可以谈一下两个公司的优势和劣势.这样才可以看出来双方的策略是否对路.

中集的箱子和振华的岸桥,都是从低到高有不同附加值产品,这也给了两个公司从小做大的很好基础.
...
#*d1*#

酣睡者 发表于 2010-4-2 22:31

热情兄,振华转型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看出来结果,到时候可能成功,也就是股价高高在上,也可能失败.我选择保留是因为振华已经到了安全的股价,从世界经济情况看,振华的业务也不可能更差到哪去,现在卖就等于承认投资的失败,也会卖在地板价上.但业绩出现一点问题,不应该就是振华整个公司以后都不行了.其实振华并没有受到多大的打击.另外,中交的整合也是有可能的.
当然,这一切也有不确定性. 看每个人自己的决策了.

[ 本帖最后由 酣睡者 于 2010-4-2 22:33 编辑 ]

一腔热情 发表于 2010-4-3 11:17

谢谢酣睡兄!我自己的总结:1,振华对经济衰退的反应相对其他港口业是延后的,所以09年的业绩是对世界经济衰退带来影响的反应。2,世界经济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那么振华最最困难的时刻也应该过去了,这点可以从去年年终到现在公司的零星港机订单可以看到,3,相对最困难的时候,那么振华的现在的股价也应该有了合理的反应了,4,海工市场已经有了起色,需要的是进一步的突破。但胡安康的离职是否说明原来策略的失败呢?那么下一步该怎么走?一切都是未知数,所以也带来了投资上的纠结~~~~~~~

酣睡者 发表于 2010-4-4 22:12

我没看到胡安康离职一事.谢谢你的提醒.

inninn 发表于 2010-4-8 18:11

回复 #1611 酣睡者 的帖子

酣睡者兄没仔细看年报,年报中有的.

遥远600320 发表于 2010-4-12 22:21

振华重工寄予厚望的海上重工业务,主营业务收入较2008年增长85.49%,达到35.82亿元。毛利润率从2008年的22.11%提升至30.85%。

  记者从振华重工了解到,2009年财报的订单中显示的海上重工业务并不包括振华重工2009年7月与西班牙ADHK公司签订的价值约为22亿美元的合同以及与太仓港口投资发展邮箱公司签订的6.89亿人民币的输油管道合同这两笔订单。

  “相对来说,振华重工的产品还没有进入海洋工程装备核心领域,只是依托其原来的技术基础在铺油管船是比较好的切入点。”中国船舶(600150,股吧)工业经济研究中心分析师张勇慧4月5日在电话中告诉记者,在目前国内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商中,振华重工并未跻身第一方阵。 振华入海

  早在2007年时,在振华港机(600320,股吧)的年报中,海上重工业务已经在列。彼时,时任振华重工总裁的管贤彤为振华重工做出了掉头的抉择。

  在海工业务上,管贤彤的规划是,“振华重工的海工装备短期目标是,2-3年内的海工市场产品占公司总产值50%以上,相应板块的营业收入突破40亿美元。3-5年后,海工业务占到公司产值的80%以上。”

  2007年时,集装箱起重机业务还能保持14.57%毛利润率,经过两年的金融危机冲击,其仅剩6.96%。

  而另一方面,每年公司用钢量巨大,近年来钢价大幅波动给公司发展造成一定的阻力。数据显示,公司存货主要为锁定价格的钢材,2008年末,公司存货为77.43亿元,较2007年末增长346.69%。

  2005年左右,时任振华重工总裁的管贤彤已经有意转型海洋工程领域。“这与中集集团(000039,股吧)总裁麦伯良思考的方向一致,两位年龄相差近20岁的老总大有惺惺相惜的味道。”一位接近麦伯良的人士向记者透露说。巧合的是,这两位老总在此后的日子里,都做出了向海洋转型的决策。

  据Marintime Business Strategies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3月底,全世界运营的FPSO有212台,是10年前2.5倍。

  截至2008年1月25日,全世界正在运营海上钻井平台有678座,其中钻井船有40艘,半/全潜水式平台174座、自升式钻井平台413座;在建海上钻井平台146座。

  世界著名的海洋油气工程研究咨询机构道格拉斯-威斯伍德公司指出,自2008年-2013年,全球海洋油气工业将投资1890亿美元在遍及全球的海洋上建立15000个油气勘探和开采井,其中有45000个勘探井,投资750亿美元;10500个开采井,投资1140亿美元。 海工格局

  进入海工领域的振华,尽管有过占领世界港机七成份额的成绩,但在海工装备这一块未知且技术门槛高的领域,振华面对的是内忧外患。

  与管贤彤同样对海工装备有兴趣的还有中集(000039,股吧)集团总经理麦伯良。上述接近麦伯良的人士透露说,早在2005年时,麦伯良就提出中集的转型,而海工装备是其看好的领域。

  恰好新加坡莱佛士控股股东章立人因为儿子不愿意继承船舶家业,正考虑为烟台莱佛士寻找“婆家”。

  2008年,中集集团启动烟台莱佛士收购事宜。两年后,中集集团实现对烟台莱佛士控股。其后,中集集团又快速地从俄罗斯MNP集团手中,以75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其拥有的Friede GoldmanUnited(世界最先进的海工装备设计公司)75%的股权。

  与此同时,中集集团于2009年10月在烟台建立了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完成了从上游设计到下游制造的产业链条布局。

  虽然在2009年中集集团年报中,海工板块并没有为其带来实质的收益,但烟台莱佛士手中持有的6台自升式钻井平台订单却是让国内很多厂商眼红的成绩。

  “中集集团通过收购烟台莱佛士进入海工装备制造第一方阵。”张勇慧表示。按照国内普遍的看法,中集烟台来莱佛士隶属于中船工业旗下的外高桥(600648,股吧)造船、沪东造船、中船重工旗下的大连船舶重工、青岛北船重工、武汉船用机械公司,加上三大石油公司旗下几家海工装备制造商以及中远船务都列为第一方阵中。而进入海工领域两年多的振华重工尚未进入这一方阵。

  这只是振华在中国所处的局面,海洋工程装备早已是一个国际化的领域,在海外振华重工面对的是更为凶险的竞争格局。

  据上海造船工程学会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从过去20年间世界造船业的发展看,现代重工、三星重工、万国造船等韩国和日本大型造船企业几乎都将海洋工程设备的研发和建造列为发展重点;美国及欧洲部分船厂等已在商船建造领域失去了竞争力;以修船见长的新加坡船企独辟蹊径,在海洋开发设备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

  目前,海洋工程设备的建造主要集中在新加坡、日本、韩国和美国。目前,新加坡建造海洋工程设备数量占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吉宝、裕廊和PPL已成为世界著名的海洋工程设备生产厂家,竞争力首屈一指。

  而近几年韩国船厂开始把FPSO、钻井船/平台等大型设备作为主要的开发目标,在竞争逐渐占了上风,特别是钢结构工程上,已接近垄断地位。欧美一些船厂则利用地理位置优势(靠近墨西哥湾油田),以及与专用设备供应商的密切联系,将重点放在专用设备的安装上。 渐入佳境?

  “烟台莱佛士胜在国际基础非常好,在国际上有很好的营销网络。”张勇慧分析说,“振华重工的长处在于其起重机、铺油管道船以及浮吊产品,而其切入海工装备正是以此为基础。”

  但正是因为振华以浮吊和输油管道船切入海工领域,也被外界认为,尚在低端产品链条上。

  虽然振华重工已于2009年7月拿到了与西班牙ADHK公司签订的价值约为21.26亿美元的合同,包括10台海上自升式钻井平台、7台陆上钻机以及2艘浮吊。

  “铺管船在海工产品中技术含量并不算高,振华以前是做港机的,如果向海工转型,会在浮吊船和铺管船方面有全球竞争力,但是在没有自升式钻井平台建造经验情形下,该平台订单取得估计需要大股东中交集团支持。”平安证券造船行业研究员叶国际分析说。

  而振华重工自己也表示要“兢兢业业,做好工作”。振华重工提示履行该合同风险时称:“由于这事我公司转型向海工市场进军的第一个大订单,也是上海市首次承接自升式钻井平台,因而本公司要加强涉及、制造和依靠上海市高校科研单位,实行产学研三结合。”

  有意思的是,在振华重工年报中这样阐述对2010年规划:继续巩固港机市场中的全球龙头地位;在原有的自身优势基础上,大力推广浮式起重船、铺管船、挖泥船、动力定位系统、重型锚绞车等成功产品,研制自升式平台升降系统等核心技术,争取短期内在海上重工市场有重大突破。

  尽管外界对振华重工产品究竟是处于低端还是高端仍存有疑虑时,海工业着实为振华重工业绩带来了亮点。

  振华重工年报中显示,“海工产品因为生产周期更长,往往需要2-3 年。要发展壮大海工产品,首先要对基本建设进行投入,造成近年来公司对基建投入较大,即使不发生金融危机,海工产品产生收益也需要一个过程。”

  振华重工的对策是,“将根据海工产品的市场需求状况,对于市场容量较大,产品通用性强的产品,适度、少量先开工、先研发,利用水边作业、自己拥有生产用浮吊,采用先进生产模式,改进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逐步、合理、适度的进行基本建设投入;通过与多家主要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良好关系,根据订单状况订货,力争取得有效稳定价格、保证供应数量;向管理要效益,提高钢材利用率。”

  记者从《中国远洋(601919,股吧)航务》上海分部主任吴明华处了解到,由于振华重工主业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而另一方面,其海工方面的投入太大,现任总裁康学增或将一部分重心挪至其熟悉的业务领域。

  “康从一航航道局出身,最近他考虑可能要往航道疏浚船调整。主要是针对航道淤积。据我所知,市场对该种船型有一定需求,要比干散货、集装箱要好。”吴明华表示。

  振华重工公司方面否认了这一说法,公司非但没有缩减海上重工业务,还在大力开拓海工市场。而这些成绩将会在2010年看到。

  这一说法,与振华重工总裁康学增的说法略有出路。在接受香港某媒体采访时,康学增表示,振华最突出的是港口案吊和机械,占据全球七成以上市场。但主业受到航运危机影响,企业面临生存压力,为此振华将调整产品结构,进军高速铁路和风力发电市场,初期主要涉及高铁电控设备以及风电机组减速机。

酣睡者 发表于 2010-4-13 16:05

海上风电特许权招标4月启动 风电设备龙头优势凸显www.chinaequip.gov.cn2010-04-08 来源:
上海证券报 http://www2.macd.cn/13241782_11n.jpg
    尽管面临多种困难和障碍,海上风电还是成为政策优先扶持对象,国家能源局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备海上风电特许权招标工作。国家能源局官员日前对记者透露,海上风电特许权招标工作于4月份启动,将在11个沿海省份范围内确定项目并进行公开招标,招标将面向所有市场主体。
   
能源局:招标主体完全开放
    国家能源局、国家海洋局2月也联合下发了《海上风电开发建设管理暂行办法》,规范海上风电建设,引导海上风电健康、持续发展。
    而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近期也表示,要抓紧选择几个建设条件较好的场址,尽快落实国土、海域利用规划和环保影响评价,完善测风和资源评价,明确开发投资企业,加快推进有关前期工作,按照国家有关政策和规定做好海上风电开发建设工作。国家能源局、国家海洋局2月也联合下发了《海上风电开发建设管理暂行办法》,规范海上风电建设,引导海上风电健康、持续发展。
    近期国家能源局向辽宁、河北、天津、上海、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11个省区市有关部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申报海上风电特许权招标项目。
    目前,海上风电项目前期规划和审批程序都已经确定。“并不是每个省报上的项目都能采用,能源局将严格按照条件进行挑选,然后再逐个拿出来进行招投标。”能源局一位官员表示。招商证券分析师王鹏认为,“ 江苏、浙江两省将是我国海上风电发展的重点地区,海上风电可开发容量分别为1800 万千瓦和270 万千瓦。金风科技已经在江苏大丰建立了海上风电设备生产基地,其他竞争对手如东方电气、华锐风电、湘电股份和长征电气也陆续在江苏省进行了产业布局。预计2010 年江苏省将有大丰、如东、响水、滨海、射阳、南通等多个海上风电项目获得批准。”
    上述官员还透露,“招标主体将完全开放,不管你以前是传统发电集团还是风电设备制造商,只要愿意投资,想进来都可以。”
    风电设备龙头优势凸显
    无论是能源局还是工信部,都在加紧制定风电设备行业标准工作,这将在下一步大大促进行业分化和整合,风电设备龙头优势将愈加凸显。
    工信部于3月26日发布了《风电设备制造行业准入标准》(征求意见稿),《标准》规定,风电机组生产企业必须具备生产单机容量2.5兆瓦及以上、年产量100万千瓦以上所必需的生产条件和全部生产配套设施。目前国内生产风电整机的企业已达80 家,能达到这一标准要求的厂商仅十家左右,包括华锐风电、金风科技、湘电风能、东方电气、国电联合动力、中船重工、广东明阳、Suzlon、Vestas、华仪电气。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标准》明确表示,“优先发展海上风电机组产业化。”而海上风电对风力发电机组有特殊的要求,渤海证券分析师李新渠表示,预计此次招标将以3MW机型为主,2MW及2.5MW机型因单机容量太小,即使经过改进,应该不会有太大份额。“目前国内具备海上风电发展经验的风机厂家并不多,金风科技目前有一台海上风机投入运行,并获得很多经验。”因此,海上风电的发展将进一步巩固风电龙头的优势地位。(记者 叶勇)
   
风电企业争抢海上风电谁争先?
    面对首轮的海上风电特许权招标,国内各大风电上市公司正在厉兵秣马积极参与。
    记者从湘电股份下属公司湘电风能营销总监邹长宁处了解到,湘电风能正准备参与本次的海上风电特许权招标。邹长宁告诉记者,公司的5MW风机已完成大部分设计工作,样机有望在今年10月份左右下线。记者另从金风科技了解到,公司也在积极筹备参与本轮招标。据了解,包括东方电气、华仪电气在内的多家公司也将参加本轮招标。
详细



酣睡者 发表于 2010-4-13 16:11

首轮海上风电特许权招标启动

2010年4月2日 7点30分来源:每日经济新闻作者:胡玉慧
关键词:

  业内人士表示,从目前国内企业的筹备情况来看,首轮海上风电特许权项目绝大部分份额很可能由华锐风电和金风科技两家整机厂商获得。

  继年初出台 《海上风电开发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后,我国首轮海上风电特许权项目的招标在近期启动。业内人士表示,从目前国内企业的筹备情况来看,首轮海上风电特许权项目绝大部分份额很可能由华锐风电和金风科技两家整机厂商获得。

  海上风电招标启动

  进入今年,我国海上风电的发展似乎加快了速度。2月,国家能源局、国家海洋局在联合下发了《海上风电开发建设管理暂行办法》。3月18日,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在行业论坛上表示,将很快组织大型海上风电特许权项目的招标。

  最新消息显示,国家能源局已于近日向辽宁、河北、天津、上海、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市的有关部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申报海上风电特许权招标项目。

  以规模而论,此次特许权项目应该不会逊色往年陆上风电招标。按照通知要求,此次招标单个项目总装机容量暂定为200MW~300MW。目前,我国首个并网发电的海上风电项目上海东海大桥,规划的总装机规模为100MW。若首批11个省市均上报项目且获批,那么此次招标规模至少在2000MW以上。

  华锐、金风或独占市场

  目前国内介入海上风电领域的企业非常多,但从实际情况看,往年多家厂商分食陆上风电项目订单的情况,恐怕难以在海上风电首轮招标中重现。

  海上风电对风力发电机组有特殊的要求,渤海证券分析师李新渠表示,预计此次招标将以3MW机型为主,2MW及2.5MW机型因单机容量太小,即使经过改进,应该不会有太大份额。此外有分析师表示,上海东海大桥风电场全部采用华锐风电3MW机型,已在上月正式并网发电。从目前看来运行良好,此次招标可能会参考该项目经验。

  到目前为止,国内有能力量产3MW机型并且有运营经验的公司,只有华锐风电和金风科技,其他厂商则多处于研发阶段。因此业内人士表示预计此次招标,很有可能是华锐风电和金风科技两家公司获得大部分份额。

  但这不意味着其他风电企业不值得投资者关注。国金证券张帅表示,海上风电是今年发展的重要方向,其盈利能力和市场空间都好于陆上风电。由于其上网电价高,可承受较高的设备成本,再加上进入门槛更高,因此海上风机有望获得较高的毛利率。

  目前上市公司中,已有数家公司介入该领域,并且不少公司在今年会有样机或成品下线。比如,上海电气增发项目之一的3.6MW风机,目前已进入零部件设计阶段,公司方面表示年内可完成整机样品;湘电股份准备的演进机型5MW风机,有望在今年10月份有样机下线。另外,华仪电气春节前公布定向增发预案,募集资金投向3MW风机项目;长征电气子公司计划今年4月建设海上风机生产基地,以及中材科技在筹建3MW风电叶片项目。此外,按照联合证券分析师周衍长的统计,目前我国各地区规划的海上风电项目总装机容量已达到1.71万MW,其中在建或已建部分达到170MW。

酣睡者 发表于 2010-4-13 16:13

风电企业争抢海上风电谁争先?
2010-04-08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记者 魏梦杰 ○编辑 王晓华

⊙记者 魏梦杰 ○编辑 王晓华



面对首轮的海上风电特许权招标,国内各大风电上市公司正在厉兵秣马积极参与。

记者从湘电股份下属公司湘电风能营销总监邹长宁处了解到,湘电风能正准备参与本次的海上风电特许权招标。邹长宁告诉记者,公司的5MW风机已完成大部分设计工作,样机有望在今年10月份左右下线。记者另从金风科技了解到,公司也在积极筹备参与本轮招标。据了解,包括东方电气、华仪电气在内的多家公司也将参加本轮招标。

有行业研究员对记者表示:“由于本轮项目的建设期预计在两年左右,届时不少风电公司近期上马的项目都已实现产品下线,都将具备一定生产能力。从这一点上考虑,本次招标的参与企业应该涵括当前具备生产能力和将来具备生产能力的风电企业。”此外,他预计,由于我国海上风电才刚刚起步,因此本轮招标的量不会很大。预计总量大约在200-300MW,也就是几十台机组的规模。

相对于陆上风电的单机容量,海上风电将更大。当前欧洲普遍采用的是3MW-5MW机型。眼下不少国内上市公司在大力发展3MW以上机型,以期在海上风电项目的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

中材科技4月7日公告称,旗下子公司中材叶片将拿出约3.3亿元资金,分别在甘肃酒泉和吉林白城建立风电叶片生产基地,产品规格以配套3MW机型的叶片为主。这是近半个月以来中材科技宣布的第二轮针对3MW叶片的投资。此前公司在3月20日宣布,将投资2.2亿元在北京建设3MW风电叶片生产线。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新增项目建设期相当短。酒泉3MW项目建设期为7个月,如无意外今年年内就能投产。研究人员表示,3MW机型为当前通用的海上风电项目主力机型。中材科技加快3MW机型叶片项目的上马进度,无疑是为将来我国海上风电项目大规模建设而储备产能。

近段时间,不少上市公司已经开始有针对性的加大对3MW以上风电机型的投入。如此前提到的湘电股份即将于10月下线的5MW风机。另外,3.6MW风机为上海电气本轮的增发项目之一。华仪电气也准备把定向募集的资金投向3MW风机项目。

虽然各大公司都已经开始大张旗鼓的发展海上风电项目,但较大的成本投入和苛刻的建设条件决定了海上风电的规模化道路将相对漫长。广发证券研究员袁斌向记者表示,与陆上风电相比,海上风电项目的成本要高出2倍左右。上海东海大桥风电场的成本为每千瓦23000元,但是陆上风电每千瓦的成本在7000-8000元。其中,运输吊装费用大大提高了海上风电项目的成本。以国外某风电电场为例,其技术成本及运输、吊装占总成本的49%,机械成本占21%,海上电缆和变压器的架构占16%。此外,海上风电项目对于材料的防腐蚀性要求较高。袁斌表示:“为抵御海水和海风的腐蚀性,现在欧洲的海上风电电场已经开始趋于全封闭状态,这也增加了海上风电电场的建造成本。”此外,袁斌介绍,海上风电的维修往往要动用船只或者直升机出海,因此维修成本也较高。

遥远600320 发表于 2010-4-13 22:39

上述风电项目,振华该分的羹不少,看能否把握住了。

遥远600320 发表于 2010-4-13 23:13

截至2009年12月31日,振华未完成合同额为300.11亿元,2010年业绩不用担心!
2009年业绩大幅下滑主要是囤钢和闹腾海工所致。
页: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查看完整版本: 振华重工(600320,900947)长期跟踪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