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这一巨大的市场,中国企业不应放弃。中国装备制造业应勇于走出国门,开拓新的发展空间。
上海振华重工与西班牙ADHK公司20日在上海签署出口销售合同,总金额为22亿美元。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装备制造业出口销售合同,也是振华一个崭新的开始——从产品单一的港口机械,转向海洋重工与港口机械并重,并逐渐转向以海洋重工为主。
一张订单包括10座钻井平台!这是中国海洋工程装备走向国际市场的一个标志。
虽然合同销售的都是硬邦邦的钢产品,但在上海大剧院望星空厅举行的仪式却华丽而优雅。
可以说,振华的转型,优美地起步了。而振华迈出的这一步,也是中国装备制造业进军海洋工程领域具有标志性的一步。
开垦海工市场处女地
振华紧盯海工市场,缘于其巨大的诱惑。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杨新发介绍,据有关统计,世界海底石油总蕴藏量有1400亿—2000亿吨,2009—2013年,将有109个海上油气项目进行开发,全球海洋油气投资额约1890亿美元,浮式生产平台约900亿美元。订单数量约为150座,其中四种主要钻采平台的投资额约300亿美元。
虽然这一市场极其广阔,但是,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它还是块处女地。 “这是一个巨大的蛋糕,如果中国企业不在其中分得一块,不仅会将海工制造市场拱手相让,还将会在海底资源的开发上失去先机。”杨新发如是说。
正是看到了市场空间巨大,振华把目光盯住了它。“我们要从零起步,用3—5年时间与国际上现有的优秀企业并驾齐驱。”振华重工总裁管彤贤说,要用做港机的气魄做海工市场。
为了让海工技术快速提高,早在今年4月,振华就成立了海洋工程研究院,以及钢材应用、重型齿轮与传动、船泊疏浚、电气应用、电气自动化、海工配套件研究所等7个研究所。今年5月,“振华港机”正式更名为“振华重工”,更是显示了振华向海洋工程进军的决心。与此同时,振华还利用上海的技术与人才资源,成立了产学研联动机制,以保障海工市场的顺利推进。
以转型突破“天花板”
上海振华重工是世界最大、最著名的港口机械供应商,主产品集装箱机械已进入73个国家和地区,占本行业全球市场78%以上的份额,已进入“天花板”阶段,要有新的增长,必须要有新的开拓。
国际金融危机加速了振华的转型。虽然金融危机对振华的冲击并不明显,但是,出口货运受到明显影响,港口进出口必受影响,港口机械的需求也必定受到影响。虽然这样的传导到振华还会有一两年的时间,但是,振华早已未雨绸缪,开始向海工市场进军。
此前,振华开始涉足海工产品,先后生产了南海一号7000吨大型起重机、蓝鲸号7500吨全回转大型浮吊,以及铺管船、挖泥船、各种工程辅助船、采油气各种平台、动力定位装置、巨型锚绞机等等。这是振华敢于大踏步进军海工市场的基础。
“当然,振华还有一些独到的优势,十公里临水岸线、一万亩土地、几万名员工,这样的条件为振华进入海工领域创造了条件。”管彤贤说。
顺应上海产业发展重点
对于振华海工装备出口的第一单,上海市副市长艾宝俊这样评价:“这是令人激动与振奋的事情,买卖双方实现了双赢。”不过,在记者看来,不仅是双赢,还是三赢,因为上海也赢了。
今年5月,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出台《海洋工程装备科研项目指南》,这是我国首次对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出台科研项目指南,明确了在主流海洋移动钻井平台(船舶)、主流浮式生产系统等领域的22个重点研发项目,以提高我国海洋工程领域在自主创新、关键设计技术、配套、基础共性技术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今年6月,上海市委、市政府也将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作为上海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9个重点领域之一, 目标是上海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规模在2012年达到1500亿元。
令人遗憾的是,上海市有强大的海工装备设计制造能力,但因种种原因至今尚没有生产过一座海工平台。振华重工这一合同的签署,不仅顺应了上海产业的发展重点,也标志着上海在这一领域零的突破,对上海装备制业也是一次巨大的提升。 今天本来没有什么计划的,可看到振华没有什么涨,就干脆买了,买价13.25,虽然振华的PE不算低,但我还是认为它将来的业绩用现在的股价实在被低估了.<br />虽然可能面临大跌,但长期是没有一点问题的。
[ 本帖最后由 酣睡者 于 2009-7-21 16:17 编辑 ]
振华港机的成功很难复制 因为世界上只有一个管彤贤
2009年04月14日02:57 来源:上海证券报振华港机是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企业,因为他的掌门人管彤贤就是个传奇人物。
管彤贤的办公室只有10多平米,严格来说,他的办公区域只能叫办公桌而不是办公室,因为这块巴掌大的地方和员工的办公桌相连,还堆着各种文件、资料甚至杂物,管彤贤每天就在这样的环境里埋头伏案,用17年时间把一家起步资金不到百万美元的初创企业打造成世界级的机械巨头。
管彤贤如此俭朴勤奋,显然不是为了个人财富。事实上,他对财富没有太多概念。他每年的薪水不过二三十万,从没想过搞什么股权激励。他甚至都没有买房,老伴到上海来,两人一起住在企业的招待所。
管彤贤不迷恋权力,他甚至刻意和权力保持一定距离。一个外省市党校的高级学员团来振华港机考察,问振华港机为什么能成功,他开玩笑说,就因为我们距离你们远。
管彤贤并不在乎出名,尽管他毫无疑问已是著名企业家。管彤贤和振华港机在慈善事业上投入巨大,汶川地震时,振华港机捐款超过3000万,其中半数是员工自掏腰包,甚至有的农民工都掏出了上千元。但管彤贤对慈善事业的原则是:不担任名誉职务、不登报宣传、不参与评这样那样的奖项。
管彤贤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也许和个人的经历有关,他经受过太多的苦难。1957年,大学毕业才两年,24岁的管彤贤被打成右派,甚至因此他的名字登上了一份大报上。在之后的几十年里,管彤贤的命运几度沉浮;也许与他的修养有关,工作之余,管彤贤的最大爱好之一就是看《中国通史》等史哲名著,甚至出差到台湾时,他都会用余暇时间泡在书店里。
管彤贤有一个中国人的赤子情怀。他通过把振华港机打造成世界名牌的方式,为国人竖起了民族尊严的标杆。正因为此,在CNN辱华事件发生后,他才能满怀自信地发出抗议与挑战。管彤贤尽管爱国,但绝不排外,他知道西方世界有哪些优势。哪怕今天,他都还在苦学英语,并想方设法鼓励员工们多学一点外语。
在管彤贤身上,你可以看到理想主义的光芒。管彤贤是目前国内上市公司中年龄最大的总经理。身为一名成功的创业家,别人59岁之后,想到的也许是趁着身体不错到各地走走,也许是去实现年轻时没有达成的心愿。但管彤贤选择了创业在创业,不为名利,只为事业。
管彤贤浑身散发着一种成熟老练的智慧。比如他的用人,他用行伍出身、学历不高的人担任要职;他聘用早已到了退休年龄的老员工担任骨干;他聘用了数百名中专生,经过培养,许多人成了技术骨干。
振华港机的成功很难复制,因为世界上只有一个管彤贤。 不理会大盘,不理会指数,不理会涨跌,酣睡兄只按照自己的思路投资,真是令人敬佩!! 今天本来没有什么计划的,可看到振华没有什么涨,就干脆买了,买价13.25,虽然振华的PE不算低,但我还是认为它将来的业绩用现在的股价实在被低估了.<br />虽然可能面临大跌,但长期是没有一点问题的。
痴心啊:*22*: 哈哈哈,你们不也是痴心么?:*22*:
中央电视台新闻
http://news.cctv.com/china/20090721/109031.shtml上海振华重工获西班牙22亿美元出口订单
上海振华重工与西班牙一企业昨天签署价值22亿美元的海工产品销售合同,包括10台海上自升式钻井平台、7台陆上钻机和两艘浮吊,这是迄今为止我国装备制造业最大一笔出口订单。 原帖由 酣睡者 于 2009-7-21 16:16 发表 http://bbs.macd.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今天本来没有什么计划的,可看到振华没有什么涨,就干脆买了,买价13.25,虽然振华的PE不算低,但我还是认为它将来的业绩用现在的股价实在被低估了.虽然可能面临大跌,但长期是没有一点问题的。
谢谢老师为我抬轿呵呵
一起关注振华,一起学习投资,尤其是这种痴迷关注企业的投资,使我感到到这才是真正的投资,多数人是趋势投资或趋势投机,更糟的是,大多数人是纯投机,不管任何趋势,他们很可悲啊 http://gubapic.eastmoney.com/member/lim/limin808/limin80820090721192523.jpg 原帖由 酣睡者 于 2009-7-21 16:24 发表 http://bbs.macd.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2009年04月14日02:57 来源:上海证券报
振华港机是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企业,因为他的掌门人管彤贤就是个传奇人物。
管彤贤的办公室只有10多平米,严格来说,他的办公区域只能叫办公桌而不是办公室,因为 ...
:*( :*( :*(
振华重工:海上重工业务实现重大突破
浙商证券发布报告指出,公司08年每股收益为0.75元,高于预期0.01元,考虑到今后一段时期公司海上重型装备业务的快速发展,公司产品结构将得到较大改善,预计公司有望继续保持稳定增长,2009年公司每股收益可达0.91元,故维持其 “推荐”评级。海上重型设备业务是公司逐步转型的代表。07年海上重型设备占公司全部业务量的6.87%,08年提升至7.39%。继2006年成功推出 4000吨全回转浮吊,不到两年时间更大更新的完全由其自主设计研制的亚洲最大的7500吨全回转浮吊就已问世,该产品形成了公司又一新的利润增长点。
事实表明,振华港机(13.16,0.51,4.03%)着力攻坚的海上重工市场,已经出现较为明显的效果,如今公司已瞄准三大类海工产品,2009年内海上重工业务要占公司总产值的1/3,预计2011年将达到1/2的比重 原帖由 上海汇丰 于 2009-7-21 21:07 发表 http://bbs.macd.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谢谢老师为我抬轿呵呵
一起关注振华,一起学习投资,尤其是这种痴迷关注企业的投资,使我感到到这才是真正的投资,多数人是趋势投资或趋势投机,更糟的是,大多数人是纯投机,不管任何趋势,他们很可悲啊
哈哈,汇丰兄,补充一点,我是补仓.我的振华仓位一直是满的,成本大概是4.442(10送3),每次有钱了合适的时机再进就是了.我认识几位振华高手,成本才不到1块钱,他们的执着让我非常佩服.共勉! 看来找到股友了:*22*: 能做到成本4·4元和1元,那看来是长线持有中间加点波段高手了,有机会还得多向酣睡兄请教。 热情兄,我不知道别人,但我没有做任何的波段,买了到现在除了补仓一次操作也没有.证券公司一定气死了. *d:1* :*18*:
“花心”与专注
2009年07月22日 文项兵 《长江》作为一个从事企业管理教育的学者,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日本自然资源匮乏,企业在产业链上下游两端都高度依赖外部经济;日本的商业管理教育也可以称得上是乏善可陈。但为什么日本企业可在诸如汽车、电子、钢铁、造船等主流制造与装备业的全球化竞争中取得领导者地位?是不是在传统管理学考虑的范畴之外,还有一些非常重要的“软”力量,如文化的、民族特质等与制度、市场等形成合力成就了日本一批伟大的商业机构呢?
由于工作上的原因,近年来有机会近距离地和一些日本企业家、员工、学者同仁交流。这些交流给我留下了一个很突出的印象:日本企业员工很忠诚专注于本职工作。无论是企业的高层经理还是普通员工,他们在本职岗位上安身立命,恪尽职守、精益求精。
我以为,日本企业员工对本职工作的专注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可能是成就日本一批伟大的商业机构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固然,专注可能会有负面的问题。过于专注可能会导致比较教条,甚至可能有碍于创新。引领全球的、全新的、“颠覆式”的创新,也确实不是日本企业的强项。然而,日本企业恰恰是依赖专注与精益求精的精神,制造出全球消费者喜爱的高品质产品。这种独特的专注精神,虽然没有“颠覆式”创新的轰轰烈烈,但假以时日,也一样能滴水穿石,有大风流的作为。日本汽车业就是一个例子,丰田、本田等公司已是全球汽车行业领军企业。同时,日本企业的专注与精细也成就了一批在各种细分市场的领军企业。
在全球化的今天,日本企业员工的专注和精益求精已成为日本企业的主要核心竞争力之一,甚至可能是其独步全球的看家功夫,为其在高端的制造与装备业上继续保持领先地位提供了支持与保障。
与日本人的专注精神相比,华人则表现出更为明显的创业精神。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物质财富有了较大的积累,创业精神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华商在全球商界的成功是不可或缺的。甚至可以说,华人或许称得上是世界上最具创业精神的群体。
中国社会崇尚创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实现创富以摆脱贫困,这种创业精神与特殊的时代背景相结合,产生了一股强大的经济增长推动力。这种对物质财富的顶礼膜拜与创业精神也成就了一批富商。而且,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在未来5到10年,中国经济的造富功能或许会令全球震撼,诞生一批富可敌国的超级富商。
不过,我曾在各种场合多次强调,造富与打造伟大的商业机构是不同的两件事情。中国经济的真正的强大不仅需要一批富可敌国的富商,更需要诞生一批伟大的商业机构。然而和日本企业相比,中国企业专注不够、过于“花心”,可能成为我们打造伟大商业机构的一个障碍。
一个有趣的观察是,和国内企业家在一起交流时,经常谈论的是北京与上海的楼市如何了?尽管他的企业和房地产可能一点关系都没有。股市怎样了? 哪只股票值得投资?尽管他是做实业的;哪些行业有新的机会了?尽管可能他现在做的企业还比较小,我们企业家所表现的“花心”态度与日本企业家和高级管理者所表现的专注精神形成鲜明对比。
在我们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企业家们“花心”一点似乎也可以理解。但我们应该很清醒地观察到,“花心”折射出中国社会浮躁的风气,企业缺乏专注和精益求精的精神,这可能会有碍于中国成就一批伟大的商业机构。
同时员工层面也会有同样的问题,在一个崇尚创富的新时代,人人思考如何跳槽与创业,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似乎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员工过于“花心”,缺乏对本职工作的专注度,从公司管理的角度看,会增加企业的管理难度,公司工资福利成本不一定很高,但管理成本可能极高,这也是打造伟大商业机构的一个非常不利的因素。
如今,中国经济已完全融入到全球化竞争体系之中,我们在继续倡导创业精神的同时,应更为关注并认真思考中国何以打造一批伟大的商业机构的问题,可能有必要重新审视与反思一下我们的“花心”。这种思考可能需要跳出传统管理范畴之外,结合社会和文化精神的层面。 我以为,在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基础上,我们有了一定的物质条件和基础,有必要在社会导向上提倡“憋得住”的心态,弘扬专注精神,做到“用心做事”——这会有助于打破国内企业生命周期很短暂、各领风骚若干年的格局, 为中国打造一批伟大的商业机构做好一个心态上的准备。
[ 本帖最后由 shanmin 于 2009-7-22 18:36 编辑 ] 摘自《俄罗斯方块:混乱与秩序》
2009年07月22日 《长江》
亨克·罗杰斯
..........................
游戏·人生
俄罗斯方块极易上手,游戏规则更是简单得不值一提:小小的方块以不同形状随机从屏幕上方落下,玩家通过移动和旋转,使它们在屏幕底部拼出完整的一条或几条,组合完整的横条会随即消失,同时玩家得到分数奖励;没有被消除掉的方块则会不断堆积起来,一旦堆到屏幕顶端,游戏结束。
在俄罗斯方块中,我们无法预测随机落下来的下一块是什么形状,所以,纵然是此道高手也常常会陷入被动而恨得牙根痒痒:兢兢业业地把方块码好之后,后面落下来的方块形状却偏偏不合心意,甚至像是专门来搞破坏的一样,无论如何旋转都只会让之前的努力功败垂成。
这款永远没有把握、永远无法预测的游戏赢得了玩家们的心,保持魅力长达25年之久,看样子还能继续保持下去,正是应了亨克·罗杰斯的那句话,拼图的过程是“从混乱中寻找秩序”的过程,而成就感——就是它的魅力所在。这也恰好暗合了生活中我们常常遭遇的困惑。
在生活面前,我们永远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人们常会被这种混乱压得喘不过气来。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吉尔伯特(Daniel Gilbert)在《纽约时报》的专栏中写道:我们大多数人之所以会夜不能寐、抽烟发泄,并不是因为道琼斯指数要再跌1000点,而是我们不知道道指会不会下跌。
不确定性让我们如此惧怕,因为不知道将要出现什么状况,那才是真正的煎熬。而应对混乱的办法之一就是加强控制力,俄罗斯方块的魅力正在于此:无论“上帝之手”扔下怎么样的一个方块,只要游戏玩家有一套自己的解决方案,并在长期的游戏中运用纯熟,那么找到秩序便不在话下。重点是,这种成就感不仅仅源自游戏,在生活中同样适用。
奥卡姆的剃刀
混乱显然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季度报告有没有问题?明天会不会失业?癌症会否光顾自己和家人?人们面临各种不确定的苦恼而身陷其中,除了每天的工作时间越来越长、工作量越来越大,除了为此失眠而让事情变得更糟糕,导致肾上腺素分泌过剩造成血压升高之外,不会再有别的什么“好处”了。
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解释奥卡姆剃刀定律就是:保持事情的简单性,抓住根本,解决实质。用奥卡姆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千万不要人为地把事情复杂化,因为多虑是没有用的,相反更容易使我们为自己制造的麻烦来买单。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堰,说穿了就是需要从混乱中找出秩序。
如果,我们能在游戏中发现秩序,那么就如同握有一把奥卡姆的剃刀。一种秩序加上一把剃刀,在生活中也同样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对混乱的恐惧,无往而不利。现在,还在为明天的报告而忧心忡忡吗?何不深吸一口气,静下心来玩一会儿俄罗斯方块呢。 最佩服08年振华随大盘下跌时酣睡兄还是一如既往地关注振华的发展
我也默默的关注这个好帖
现在的盈利其实只是副产品
谢谢酣睡兄:*19*: 引用:
酣睡者_4.442(XXXXXXXXXX) 21:56:30
现在感觉做振华和玩开心网一样,只不过前者更赚钱就是了:*22*:
赚钱的感觉和偷到白菜一样:*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