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feiddd 发表于 2007-12-4 12:39

Jmonstr:诗与汇:宏观经济与目前汇市的对谈

诗与汇:宏观经济与目前汇市的对谈

Jmonstr
看了行情及吾兄诗帖,掺杂陋见和之。高人之侧,有点班门弄斧了。

非美货币舞翩迁,汇市诡异蕴风险。
风云易变需远虑,何不稍作壁上观。


cfql
日元有d浪之嫌,在e结束后可能以上破11770开始向11880的目标挺进。但这只是短中线,中线依旧向下。正是:

短线中线两相宜,城头变幻霸王旗。
百点振荡走d浪,他日城破或可期。


Jmonstr
这次行情中115是否能破,我持怀疑态度。只是感觉眼下汇市,异常晦涩、诡异。
1。日元115一线是否能破,与日本政府认识其对股市、出口、消费心理的影响的前提下所下的决心、诸币种的交叉走向、欧日瑞澳是否会联手反抗等一系列FACT有关。

现在欧共体内部已出现不谐和声音、欧元升值对欧洲制造业的影响巨大。
澳洲也开始对澳币大幅度升值有反对之声。
瑞士一直也在高喊币值上升太快,要干预。

2。所罗斯异常讲话,对非美货币大有诱多入场,自己却趁机出手之嫌,令人不得不警惕。

3。加元的今天是否会其他货币明天的榜样?

另外,美元贬值,美国能得到的利益究竟有多少?美国制造业在全美GDP只占不到18%,这十多年高度成长中制造业在GDP中的增长份额也还不到10%。如果排除大选因素,美国是否有必要改变成功的货币政策?

甲鱼动向现端倪,汇市波动令人疑。
非美多国如携手,城头岂会见白旗?


cfql
事已至此,115的重要性其实已经大大降低,在大家被加关注的位置也许伏兵已经悄悄撤退,直流一座空城而已。还不如现实些,看看下降通道。

可上可下令人疑,下降通道辨迷离。
至今不敢效诸葛,时事又弄司马懿。


Jmonstr

市场扑朔兼迷离,上升下降总相宜。
事后诸葛人人会,难在吾兄识先机。


cfql
周线下降通道目前保持完好,布林线提示反弹风险(至中轨),摆动指标有在下周出显示超卖迹象,特别是自第一个12570开始,内部结构似5个3的ABCDE结构,况欧元距11880目标仅一步之遥。所以下周可能出现上下震荡总体向上局面。正是:答J君

汇市弄人已不鲜,止盈止损在身前。
攻破空城放眼眺,十面埋伏斩贪懒。


Jmonstr
欧元目前到达水位已使欧元区一些国家的制造业受到巨大的影响,不少出口企业的利益率急剧下降,
欧银虽未明确反对欧元升值,但德法财长已表态反对欧元的急剧攀升。最近的欧元瑞郎会不会是短期内的最后的晚餐?悬念!

机构弄市造深渊?危机管理莫等闲。
冷眼探寻无形手,玄机难透似参禅。


cfql

玄机难透似参禅,天道昭昭莫畏难。
此生皈依勤修课,心怀敬畏走泥丸。


Jmonstr
“强势美元”二十世纪初开始就是美国经济的基石,从而使美国能吸纳大量的国外资本,弥补经常项目下的入超,振兴股市,活跃国内消费。实现美元强势的两种手段:高利率、维持军事和政治强势的条件虽然有所变化,但因美元贬值而直接对美国制造品出口只影响美国GDP的7%,并且,美国对中东地区的石油控制以及伊拉克战後重建专案都是维持强势美元的坚强基础,美国股市的上涨为何没有形成了对美元有利的支持?

今年第一季,美国GDP增长了3.7%。而欧元汇率持续走强使欧元区的出口减少,进口增加。据欧盟统计局21日公布的数字,欧元区12国今年3月份外贸顺差为16亿欧元,大大低于2月份的顺差52亿欧元。
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探讨着的东亚金融合作,也就是危机管理、汇率安排、货币安排等三个方面的区域国际储备合作和汇率货币安排合作将会对今后的汇率走势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们需要拭目以待,给与一定的关注。

天性豁达不畏难,面对玄机敢挑战。
勤作蜂蝶迎风舞,争采丛中智慧丹。


cfql
所以说强势美元没有在根本上动摇,从美国的立场看也不可能动摇。只不过在目前的情况下美国出于现实的考虑以及战略的部署在短期利益方面与欧盟做了一个对调,放弃了短期的资本流入(当然也有人认为这样反倒增加了资本流出美国的成本),等到了短期的经常项利益,欧盟则相反。

风云变幻本无常,利益均衡费思量。
表象背后察实质,损人利己不久长。


Jmonstr
现在的状况在我的感觉上是政治因素大于经济因素。美国在国际经济金融格局的主导作用到现在为止仍未改变。决定美元地位最基本也是中长期走势的仍然是美国经济金融和科技在全球格局的实际地位。根据前几年的统计数字,美元至今在全球贸易结算中占53%,在世界货币储备中占57%,在全球外汇交易量的41.5%,占全球债券发行总量的37.2%,仅此一项就足以表明,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美元的主导地位难以动摇。由此可见美国经济规模和贸易影响在全球经贸体系、国际金融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虽然由于欧元的崛起,对整体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根据最近流行的理论,为了争夺金融与货币霸权,美、日、欧等大国间将围绕国际资本流动进行政治、外交与军事方面的各种战略与战术博弈,现在的行情中是否具有此种深层意义?目前还难以看透。

但从战略思维的高度去思考一些问题,是否更容易看清楚一些?

此外,美元持续疲软特别是超出货币正常波动区间,不仅对美国而且会对全球货币体系带来一系列巨大的冲击。

晦涩变化细参详,博弈争夺较短长。
江湖处处旌旗舞,文治武功胜何方?


cfql
正如兄之所言,由于美元在长期的纸本位基础上的国际贸易以及金融体系中的特殊角色,要想在短中期内动摇其地位是不可能的,并且在已经形成的旧有的体系框架没有被彻底取代之前,美元仍具有较大的伸缩空间和容忍度,目前的价格对美元还不能构成实质上的冲击。

在以前的格局中美元是可以被大量制造用以清偿美国经常项的巨额赤字的,原因是对美贸易顺差国家会将其大部分贸易所得用于购买美国有价票据,以美元资产投资的形式回流美国资本项,美国则用以支撑其货币发行体系,所以美国会维持其巨额的贸易赤字。

我将其称为“由纸到纸的循环”。而现在的问题是,在2000年开始的美国经济衰退已经不能提供资本以足够的回报率,特别是在9。11以后,对美国经济的信心受到了极大的打击,这样就直接导致了上述债务链条的中断风险,据测算,美国应至少需要每日20亿美元的净资本流入才能维持其债务链条,但目前的情况显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这样就有可能引发其内部经济的低一个系统性风险----国际收支风险(我做的定义,在两年前曾就此撰文阐述,其将与另一系统性风险在美国经济生活中交替出现,并且美国没有能力在其内部最终解决)。

为了维持其庞大的日益脆弱的债务链条,美国人在最近采取了两个步骤的行动。第一是利用战争打压欧洲的吸引资本的能力(此举甚至可以追溯到上次科索沃战争)以及欧元,由于中东资本的以外倒戈,美国人一计不成又生一计,第二就是最近所采取的比较务实的“弱化美元倾向”,以期以此来降低其经常项压力,继续维持其债务链条(这也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必然选择)。

当然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在一得一失之间美国人作出了“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无奈选择,并且希望借此“先得熊掌后得鱼”。美国人的如意算盘能成功吗?在先“损人”之后能得到“利己”的结果吗?欧洲人难道是傻瓜吗?长此以往全球经济会否遭受更大的失衡风险?这些都是需要我们作进一步观察的。而G8首脑会议将是一个很好的观察点。

价格背后有文章,江湖险恶名利场。
两败俱伤徒嗟叹,异军突起看东方。


Jmonstr
兄“鱼与熊掌”之说,正是我想说而位整理好思路的。不过各国都有自己的国家利益,如兄说指出的“长此以往全球经济会否遭受更大的失衡风险”?这才是最可怕之处。

从经济学角度看,汇率政策是一种手段,汇率高低不是目的。经济政策有目的,它包含提高效率,加快增长和经济运行稳定等,但不包括币值高低。就汇率政策而言,通常有必要依据上述原则并在权衡利弊基础上对一国币值加以调整。一般来说,一个低通胀,高增长,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提升较快的经济,其货币汇率会呈现上升趋势。

我看了不少资料,大家都认为美国经常项目赤字达到难以持续增长的程度是美元贬值的根本原因。经济复苏前景低于预期、企业获利状况不佳、安然事件的负面影响、著名证券公司恶意误导投资者事件暴露、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调查、政府不断发布国际恐怖组织会袭击美国的警告等是主要诱因。

事实上美元贬值会带来几家欢喜几家愁。美国喜忧参半、欧洲已开始不安、日本强烈反对、东南亚国家忧心忡忡、货币盯住美元的国家(如我国)处于有利地位(但也有人民币被压升值之忧)。

尽管有人认为经济周期应当是五年的繁荣,而美国已经持续了十年的繁荣,必然为此付出代价,我认为美国现在的经济,事实上比它表现出来的要强。日本的衰退源于股票和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的破灭,其经济决策者没有立刻认识到它的严重性,也没有意识到这场衰退可能持续的时间,因此在问题刚出现时没有采取十分强硬有效的措施,丧失了经济调整的关键时机。而美国接受了日本的教训,其早期推出的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对银行坏帐的处理方法,应该能起稳定经济的作用?

从横向的比较来看,日本已从从结构性通货膨胀陷入结构性通货紧缩,这种通缩并非货币性的,而是市场需求持续疲软,有利可图的投资机会相对减少和缺乏适当的贷款对象。欧洲的情况并不比日本好多少,比较而言,美国的状态算是较好的。

自从2000年6月美元踏上下跌贬值的不归路开始,到现在已有三年,对主要货币的贬值幅度已相当大。但由于美国的经济实力和增长潜力大大高于欧盟和日本,美元作为国际主要储备货币的作用不会改变,美国作为国际资本避风港的地位不会动摇,所以我一直认为美元不应出现大幅贬值。这就是我对目前汇市感到迷茫不解的原因。(当然,这和具体操作无关)

注目G8是否把汇率问题提上议题或是否会提及汇率问题。

楚目云烟照苍茫,冷看汇市玄妙章。
展卷惊心斗智勇,一缕清音起东方。

hefeiddd 发表于 2007-12-4 12:40

jmonstr: 人生如棋,汇市如棋

人生如棋,汇市如棋


曾经听过一首歌唱道:“世事如棋,每局都光怪陆离......”的确,漫漫人生,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应有尽有。而在不经意间,你可能会跌入人生的冰窟,也可能峰回路转;大喜与大悲随时会从天而降,令你悴不及防......汇市人生同样如此。

古人说:“道,存于万物,一通而百通。”人生、汇市、棋,都同样有异曲同工之妙。人生有潮起潮落,棋有成败得失,汇市也是波涛汹涌。顺者,劲风满帆,直济沧海。逆者,卧薪尝胆,忍辱负重。胜者,封王拜相,可列青史。败者,流寇千里,朝不保夕。棋是生活的缩影,汇市同样是智慧的角逐。

“居高声自远”。修为高远,视野自然开阔,棋力自然精深,做汇自然自如。不受小得小失之患,方能任凭惊涛骇浪,自心如止水;方能处乱不惊,从容应对。“居斗室,心有天下焉。故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做汇与下棋都须超脱,方能得享其中之乐。若过于用心,甚至超过了用在工作和学习上的精力(专业棋士及专职汇民除外),赢则乐不可支,输即气急败坏,则有伤肝脾,减寿之嫌。切记,切记!

人生如棋,汇市如棋,要胸怀全局,谋大略,不拘小节,以智谋胜。不善谋大局者,终败。有时为了全局,不惜牺牲局部利益,视为大智大勇。贪图小利而影响全局,视为有勇无谋。下棋于做汇都讲究一个平衡。“贪、软、冒、过”都是于棋不利,于汇不利,有失平衡的。资金要平衡,子力要平衡,局面也要平衡。攻得太急,有弄险之虞;走得太稳,又可能作茧自缚。把握好度,过则冒进,不及则缓。如何找到平衡点,如何踏准节拍,这可能需要我们花长时间去探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人生与棋与汇市都是一样,纷繁诡谲,变化莫测。故要珍惜走好每一步,以致达到理想的彼岸。要一步一个脚印,步步为营。棋盘虽小,汇市虽虚,但经经纬纬,错综复杂,稍有疏忽,一着不慎,则风云突变,丧失好局,可谓一失足成千古恨。

人生犹如下棋,做汇也犹如下棋。高者能看出五步七步甚至十几步棋,低能者只能看两三步。高手顾大局,谋大势,不以一子一地为重,以最终赢棋为目标;低手则寸土必争,结果辛辛苦苦地屡犯错误,以失败告终。

人生亦忌恋战,做汇亦可如是说。有些时候,大局既已无望了,就不必穷思冥想,殚精竭虑,宜速止损放弃,另谋出路,切忌空耗。但有些时候看似山穷水尽时,常常会忽现柳暗花明。所以穷途未必沒路,绝处可以逢生。这就需要精确的判断。这种时候就不管局面多么艰难,形势多么险恶,只要精神不倒,勉力维持,扬起生命的旗,鼓起勇者的帆,拼命抵挡。在韧力的支持下,常常会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于无路处,劈出一条光明的人生大道!

遇到僵持盘整阶段或价格进退两难的处境时,需要的是等待。古语:“急能败事”“事缓则圆”,都具有朴素的哲学基础。万事万物的渐变,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即所谓“量变到质变。”表面看局势平淡,其实是大战前的宁静。取舍未明时不妨静观。等待并不是怯弱,更不是后退。等待是一种战略战术,是一种心态的修炼,等待也是汇市人生的一部分。此时高手皆会先把阵脚扎好,静待时机。聪明的人,会在此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反省一下自己的得失。把自己的弱项补一补,充实一下自己的实力。当机会来临,你一切都准备好了,便可先发制人,全力出击。定能拔得头筹,稳操胜券。

人生如棋,汇市如棋,要有输得起的气度。输不起者则常常输,每输必怨天尤人,慨叹命运。智者则常常做好交易记录,随时复盘,总结提高,不以一局之成败论英雄。有失必有得,何惜之有?认输并非弱者,输后而不想或不敢再搏者,才是真弱。赢者则应屏声敛气,虚怀若谷。要做君子不做小人,或输或赢,皆应无悔无怨。

人生如棋,汇市如棋,要近善者近智者,相交友善。同大家在一起交流或下棋是一种享受,能得到他人格的感召;同高雅者共事,得其熏陶或培养;同粗俗者共事,可以检验和锻炼自己的人格。要拿出勇气和耐心来,迎接生活的变化与挑战,百炼成钢,琢玉成器。世界每天都是新的,过去的话,别人的话,不可不听,也不能全听,一切全靠自己去向前探索行进。

人生要利落,有时还可同时下两盘棋:本职工作和业余炒汇。两盘棋相得益彰,即使一盘失利,心理也能衡。

人生如诗,逝者如斯。在如今日新月异、时时嬗变的时代,生存的风险和机遇一样大,诱惑和陷井一样多。“适者生存。”在汇市,在棋场,在人生里都是一样。我们不仅需要生存的技巧,更需要一种生活的境界。不是忙忙碌碌而无为,不是唯利是图,更不是蝇营狗苟。而是要活得自信,活得坦然,活得潇洒,活得大气。活出一种精神,活出一种高度,活出一种境界。精神上站得高了,就能从容处理各种意外,坦然应对挫折,冷静面对红尘中的诱惑。时刻保持一种高昂的姿态,时刻保持一个警醒的头脑。要到这种境界,并非易事。这就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心有高山大川,何惧荆棘沟壑;胸藏宇宙乾坤,哪怕雷电风雨。”


做汇在某种意义上也如同钓鱼,讲究一个“静”字。心静可以使你思想放松,精神集中而有耐心地等待鱼儿上钩,有耐心地等待好的入场点,对行情或鱼漂的起伏和市场或竿梢的颤动做到洞察秋毫。


我们可以将人的一生追求比作钓鱼,竿提早了,钩子还未被鱼吃进嘴不行;提晚了,吃进鱼嘴的钩子又被吐出来也不行。只有投入全部的热情和希望,集中全部的精力和智慧,从容追求沉着守候,才能适时抓住机遇,在生命的长河里钓起人生的辉煌。


“得”字,有“舍得”,也有“得失”两种完全不同的界心境。
能“舍”也就能“得”,能得无限的快乐;不能“舍”就会有“失”;失去了心境的安宁。
有时寂寞的心境,并不完全是空虚失落,而是深情的坚持。


“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这不只是谈钓鱼,而是人的思想修养哲理,它告诫我们在面对惊涛骇浪时,要乐观坚定,看透波动的本原,认清波涛的方向,保持冷静镇定的态度,去等待最好的战机。


在生活的航行中,谁都可能会触礁搁浅,生活中的暗礁险滩太多,虽然这暗礁险滩下也埋藏着珍宝。
此时能够勇于冒险奋力一搏的人,倘不是一无所有,又如何会毅然决然地前往呢?

往往就会有许多价值不大却又令很多人犹豫不决的东西,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小小的一块鸡肋,有时竟要决定你的命运!

我们只要不放手梦想,牢记困顿并不意味着绝望,现实的贫瘠并不影响你去默默地努力地耕耘心田,让它变得肥沃葱绿不致荒芜,也许有一天得到一颗希望的种子,那时,再将它播下,定会有收获。只是,充满希望的种子还得要你自己认真执着地去找。

只要自己不说放弃,就永远有梦想成真的一天!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多样性和不可重复性是我们所认知领域里颠扑不破的真理。

棋局与汇市也是一样,一次行情不可能是另一次的简单克隆。

万事万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虽然初期创造了模式和形态上的一致,观其成长,一定会有所变异。

即使克隆出类似样子,其原因,走法可能亦不尽相同。


太高的希望总会破灭,太多的要求总会失望.


有些汇友的行为很大一部分是心理在作用,一有获利,就不敢再冒风险等待更大的获利;一遇亏损,就会“孤注一掷”、“破釜沉舟”,侥幸持仓,奢望反弹。人们对外汇市场总是一厢情愿的单相思,可是汇市是无情的是你死我活的战场!


好的心态与正确的思维,坚韧的意志与清晰的头脑是明白大势所趋的基本保证。

用平常心来认真、准确地研判行情,你就不会因为一时的被套而忧心冲冲,也不会因为一点蝇头小利而欣喜若狂。


据说市场与棋盘上一样,没有专家,只有赢家、输家。
赢家故然可贺,因他用智慧战胜了市场;
输家也可嘉,只要不是盲目"自信",不掩耳盗铃,不盲人摸象便好,市场中有太多的"不可抗力"--我们为什么不能通情达理!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在盯盘之时,特别是盘整时期,我们应该听一些音乐,来排遣一些单调、无聊、孤寂、烦闷,为自己的生活增加一些动感与陪伴。音乐可以使忧郁得人变的开朗,使悲伤的人变得愉快,使呆板的人变得活泼;真正在试图理解音乐的人来说,音乐还可以给人以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使人的思维更为活跃,不受机械般的盯盘所影响


知时识势,乐天则康


诸葛亮有句名言:“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不好交接俗人”,当然也不傲视,敬而远之,修炼自己,警省自己,以免染上俗习陋气。“无欲则刚”,说到家了,切中肯綮,不要钻牛角尖。宇宙万物生生不息,全在欲望。这里的“无欲”系指非分之奢望。为了宏大追求目标而需要具有的涵养、修养。

所谓“宁静而致远”,就是要不因宠爱而忘形,不因失落而怅然,不因富贵而骄纵,不因清贫而自惭。得意,也不忘时,忘形,忘神,忘乎所以;失意,也不颓唐沮丧,不复聊赖。喜悦,眉梢不外溢;痛苦,表情不抽搐。内敛,内向,气守丹田,不浮不躁,不自惹,不自扰,不自乱,不自淫,不自贱,不自屈。

风物当宜放眼量。淡泊、宁静,为的“明志”、“致远”。卧薪尝胆,将以有为,东山再起,“面壁十年图破壁”,冥然兀坐,万籁有声,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享受宁静,苦读乐读,青灯黄卷,编织着绚美蓝图。“此时无声胜有声”,“于无声处听惊雷”;没有寂寞,没有忍耐,没有坚韧的毅力,没有深沉的内敛,都只能昙花一现,过眼烟云,风流一时。

实事求是,高瞻远瞩,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鸿鹄之志,还要振翅飞翔。每一次飞翔,都是辉煌探索,都是对胜利彼岸的靠近。

我想这便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真谛。

hefeiddd 发表于 2007-12-4 12:42

jmonstr:从国际资金流的角度来探讨美元汇率

从国际资金流的角度来探讨美元汇率(一)

国际资金的流动,这几年变化非常大。其最主要的原因是IT泡沫的破裂。当然这也是最近美元全面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我们来看看外汇汇率与国际资金流的关系究竟是怎样变化的。

对美直接投资与欧元美元的相关性

从UNCTAD(联合国贸易开发会议)发表的海外直接投资的资料来看,向美国直接投资的M&A等资金状况,在过去的三年里的状况如下:

2001年=1440亿美元
2002年=300亿美元
2003年=866亿美元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2000年到2001年的IT泡沫破裂前后,不断激增急减大幅度变化的对美国投资,在令人担忧的2003年内得到了恢复。

在99年欧洲统一货币欧元诞生以后,其汇率在一段时间之内一直是不断下降的基调。可以说这与对美国的直接投资,应该是具有相当强的因果关系。也就是欧元贬值、美元升值的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以M&A为中心的直接投资从欧洲向美国不断地大规模移动所造成的结果,也就是构造改革迟缓的欧洲企业,积极地展开了对生产性高于欧洲的美国企业的并购活动。

基于这种构造因素的看法,正因为从欧洲向美国的资金流动,造成了美国的IT泡沫,促使股市高腾不下。IT泡沫破裂后,伴随着股价大幅度暴落,资金从美国返回欧洲的资金回流,在某种意义上促成了欧元上升、美元下降的状态。

IT泡沫破裂与对美投资的变化

如果这样看的话,对美国投资急速低迷在2002年内告一段落。2003年再度恢复,再次成为吸收外国资本总额的世界第一大国,这绝不会美元汇率没有丝毫影响。2001年因为对美国投资急速增加,美元汇率也不断上升,2002年因为对美国的投资急速下降,美元汇率因此下降。2003年的对美国直接投资的恢复,至少应该能对促使美元下降告一段落起一定的作用。

对美国直接投资的推移本身,是与泡沫破裂前后股市价格的波动相关联的。2000年开始转向暴落的美国股市2002年10月探底成功,2003年急速反转了。对美国直接投资的减少也是在2002年触底,2003年开始转变成恢复的状态。

美元贬值因素起了变化?

这样看起来,伴随着美国IT泡沫的破裂,致使国际资金流向的急速变化,也就是从欧洲流向美国,改变成从美国回流到欧洲了,照道理说应该是到了告一段落的阶段了。但现在看来,美元高腾向美元贬值的基调转换到现在为止并没有看出有什么变化,仍然还在继续向前的态势下,没有任何停止的动向。

这可以解释成去年开始的美元贬值、欧元升值,已经从国际资金流的变化(IT泡沫破裂)的因素,转换成其他的因素在起作用了。比如说美国的低金利政策等因素。

或者说,即使IT泡沫破裂所伴随的国际资金流的变化已经告一段落,但外汇市场还在注视着其他问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终结?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所以个人认为,在今年年内,美元下落应该会进入最终局面的。

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日元一直保持升值的趋势。特别是1985年9月广场会议到1995年8月的这十年间,日元对美元基本处于升值状态。直到亚洲金融危机时,日元才有过一次像样的回调。

致使日元升值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就是日本的巨额贸易顺差与美国政府的压力。日本从70年代初期开始,进一步加快了其产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及高开放度的进程,也因此在汽车等产业领域成为美国的强大竞争对手。1975年,日本跃居世界汽车出口的第一大国。1981年,日本尽管实行对欧美市场的“自主限制”,其汽车出口仍达605万辆,而同年排第二位的联邦德国仅出口215万辆,一向号称汽车大国的美国当年仅出口了69万辆。正是这样一个严重不均衡的市场格局引发了此后长达数年的日美汽车贸易摩擦。美国对日的贸易赤字不断扩大,两国的贸易矛盾也不断地激化,“广场协议”也是由此产生。

同时,一国货币只要存在升值预期,外资或者热钱就会大量涌入,进而压迫该货币继续升值。1985年的“广场协议”逼迫日元大幅升值。这之后的10年间,日元汇率平均每年上升5.2%。也就是说,如果国际资本在日本买入某一资产,如股票、房地产、债券、日元等,即使这一资产没有盈利,它也可以通过汇率的变化获得每年5.2%的增值率。

由于时间与字数的关系,这能先说这么一些。希望没有让你失望。

从国际资金流的角度来探讨美元汇率(二)
缓解了对资本流入不足的担忧
根据美国财务部在上个月16日发表的数据表明,去年11月来自海外对美国证券的投资达到825亿美元的买超(买-卖的差值),超过了去年10月411亿美元的一倍以上。
外汇市场最近几个月美元急落,越来越多的人更加担忧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去年11月发表的数据中,9月份海外对美国证券投资的买超仅仅只有158亿美元。美国抱着一年超过5000亿美元的巨额经常赤字,对海外资本流入的依存度非常高。如果出现预想以上的钝化的话,美元汇率的下降就难以停止了。
在美元还将会继续贬值的看法越来越坚定的时候,来自海外对美国证券的投资数据的急速恢复,对缓解美元汇率下降将会起一定的作用。如果连续几个月都能确认为持续地达到比较好的结果的话,美元汇率的下降就会非常有限了。

美元的下降使美国证券便宜了
不少人认为,美国的经常(贸易、服务等)赤字持续扩大是不可能的,因为将达到unsustainable的阶段,所以美元已经进入了暴落的process之中。从外汇市场上交易的金额来看,贸易交易的金额与资本交易的金额相比,其数量是非常小的,所以个人一直认为美元的命运并不取决于贸易赤字,而是应该取决于资本动向,而资本动向是由经济发展情况与金利决定的。
也就是说,仅仅单纯地从美国的经常赤字与对美国证券投资的关系来看,去年美国的经常赤字超过了5000亿美元;但去年对美国的证券投资到仅仅到11月份为止,累计金额就超过了6000亿美元。也就是美国的经常赤字完全可以由资本流入来填补。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在供需关系方面一定会产生美元暴落的看法并不一定会成立。
对美国证券的投资,2002年低潮时也达到了5473亿美元,去年到11月为止的累计值实际上就已经超过了这个数字。也就是说,对美国的资本流入去年反而比前年增加了。这证明了去年美国经济恢复加速了,所以应当是一个当然的结果。但去年对美国通缩担忧的阴影一直挥之不去,即使经济在不断地恢复也没有使金利与经济的成长成比率地上升。
虽然如此,为什么对美国的资本流入能够扩大呢?想来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美元贬值了。美元的贬值使美国的股票等变得相对便宜,产生了对美国投资的不断扩大。
从去年9月到11月对美国投资的数据来看,可能会容易理解一些。去年9月由于迪拜G7前后美元急剧下降,所以对美国的投资急剧减少了。但去年11月对美国的投资急速恢复,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美元贬值,美国的股票相对来说便宜了,投资盈利的空间加大了。

美元复活的条件
在上一部分我们谈到过,从欧元对美元的相关性来看,我们曾经注目的对美国直接投资,在2002年急剧减少了,但2003年又急速地恢复了。其理由之一就是受欧元高腾、美元贬值的影响,使美元变得便宜了。
这正是资金周期循环的考虑方法。货币的汇率总是有升有降,不平衡的波动总是会修正到应有的位置上去的。没有永远的上升,也不存在永远的下降。由于经常与财政双赤字为理由而急剧下落的美元,已经使不少投资者认为已经很便宜了。这难道不是美元复活最大的关键点吗?!

从国际资金流来探讨美元汇率(四)美国资金回老家
外汇市场上美元在美国连续两个月雇用统计的好数据支撑之下强劲地反弹,个人认为其最主要的原因是美国资金的本国回归。在美国的超低金利状态下,美国资金的外国风险投资不断的扩大,是这两年多美元持续下降的最主要原因。但现在,这些资金的运用新兴市场(Emerging markets)的急速下降,资金筹集也因为受美国金利急速上升的影响,没有其他办法可想。这应该是最近美元反弹的最大的因素。

美元下降证明了美国资金的活力
去年美元急落有4月份与9月份两次,这两次都是美国股市上升的状况下出现的。也就是说去年4月与9月都出现了汇率下降、股市上升的股、汇反向行驶的情况。
虽然这些可以解释成为美元下降所造成的股票好感作为材料所得到的结果。但最少去年4月份的场合,伊拉克战争“胜利”与美元下降、股市上升的实际是一致的。在这个意味上,我自己基本的考虑方法是:伊拉克战争这个地缘政治风险促使了风险投资再度开始,一部分投向了股市,另一部分投向了外汇风险投资。
这样考虑的话,去年的美元急速下降,以美国的经常/财政“双赤字”为背景,伴随着反应地缘政治风险的“有事就卖出美元”,好像是在反映着美国的软弱;其实相反,这一切的一切都正因为美国资金在世界上横行无阻,在“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思维下所造成的结果。
能够证明美国资金的活力的结果就是美元贬值,虽然成为股市上升、汇率下降的现象,过去在1980年代后半,日本经济泡沫的最后时期也是随处可见的现象。两者相同的就是国内的低金利。
也就是可以考虑成为:到最近为止美元下降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美国国内对的超低金利,美国资金瞄准着高收益积极地扩大了外汇风险投资,也就是“美国人在卖出美国”

风险投资的逆流
美国资金的汇市风险投资,在过去一年之间表现得最充分的就是对中国股票的操作。这在去年后半开始世界性的经济急速恢复之中,也有大量的资金流入了在大幅度急剧上升之中的商品、谷物市场,当然还有日本股市。
美国资金为了获得更高的收益,也流入了南美、非洲的新兴市场。
但是中国股市的急速下降,使投资中国股市的风险资金遭受了极大的损失。为了填补这个损失,只好从商品、谷物市场把资金抽出,其结果也造成了商品、谷物市场的急速下落。从而导致了强调了资源国家货币的澳元等货币也急速下降。
去年三月份伴随着伊拉克战争的开始,地缘政治风险暂告一段落,与去年后半的世界的经济急剧恢复“Global Recovery”,被称为两个最大的风险进行投资的动态,现在所表现出的却是其逆流。
这种风险投资的领头羊,在外汇市场上可以明确地认为是美国资金。其证明就是美元的全面下降。因此风险投资的逆流也是以美国资金回老家为中心的。

“迪拜gap”的攻防战
美国资金回归还在持续着,“迪拜gap”也就是去年九月迪拜G7后美元急落所造成的112-113前半的水准如果超过的话,美元将非常有可能会进一步上升。
注:这段文字是异地移动时在车上写的,贴出时日元已经到达了113.72日元。“迪拜窗口”已经填补成功。

从国际资金流来探讨美元汇率(五)从日本股市看海外资金的投资
以美元计算的日经平均急速地在下落,日经平均与日元下降在同时进行着。到五月十四日的时间是94美元的水准,与一年前的低值(2003年4月28日是63美元)相比上升了50%。在这种情况下,加上美国中期结算,利益确定与持仓状况恶化(日元下降),在外汇市场上表现出其中的一个选择,也就是卖出日元不断地扩大。

以美元计算日经平均的超级表现
日经平均去年4月28日的低值7607日元开始,到今年4月26日的高值1万2163为止,日元计算大约上升(终值)了60%。一年之间这种上升率已经是非常大的了,但如果用美元计算的话,其上升率扩大的更大。
美元计算的日经平均低值也是在去年4月28日为63美元。对此今年的高值是4月12日的114美元。也就是说以美元计算的话其上升率达到了80%。很清楚这是因为日元升值的原因非常重要。
这样,过去一年间的美国投资资金买入日经平均的话,股价上升与日元的汇率利益将会达成非常高的运用表现。其中,根据日本政府统计,过去的一年里从美国到日本股市的资金达到了6兆日元买超的规模(买入减去卖出的差额)。

今年的投资都是损失?
最近以美元计算的话日经平均在急速地下降。从4月14日的高值114美元开始,到5月14日的94美元为止,最大下降了17%。这比按日元计算的下降要大的多(按日元计算的5月14日下落率为11%)。日元下降的因素造成以美元计算比以日元计算的下落率更加加速了。
以美元计算的日经平均指数,今年以来基本上是在100美元以上的水准在推移着。现在的日经指数比100美元下降了很多,说明今年进入日本的投资日经平均的美国投资资本基本上都是亏损的。现在以卖出日元、买入美元的海外投资资本的动作的背景,与对日本投资成本急速恶化有极大的关系。
就是这样,5月14日的以美元计算的日经平均的94美元的低值,比一年前的最低值63美元还是上涨了50%左右。也就是说美国投资基金所购买的日经平均指数,还是大多数是得益的状况。
但是,对冲基金等5月末中间决算的情况非常多,但为了填补在中国股市与新兴市场(Emerging markets)的损失,日本投资资金利益确定的流动(卖出日本股市的头寸)成为最近资金流向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日本的投资终结了吗?

由于股市上升与日元同时上升,以美元计算的话,一年之间竟然得益80%,对于这种大幅度上升的日经平均,得到的是非常高的资金运用表现,过去的一年里海外投资机构在日本股市上砸了1000亿美元以上,美国资金就超过了600亿美元。由于这种集中资金的投资,产生了好的投资效益。
但现在好像是已经到迎来了一个转机。其中一个就是美元上升所伴随的日元上升的终结(?)。日元如果就此完结其上升的趋势的话,按美元计算的日经平均像到现在为止的高收益将无法期待。
这里[美元下降与股市上升]同时进行的可能性是不是就不存在了呢?在世界忧后退、金融缓和的修正进入视野以后,这确实是有一定的困难。

但我们可以看到日本经济除了一定的通缩担忧以外,经济成长状况良好。日本与美国的经济成长与欧洲的明显差别,造成了对日本再次投资热的可能性。现在对冲基金的中间决算对策完成以后、资金再流入的可能性并不是不存在。今年投入日本资本市场的资金损失也不可能就这样完了。
但从风险的角度来看,海外对日本的投资热已经翻越了山头,达到了peak out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去年流入的1000亿美元以上的投资资金流出日本的话,对日元汇率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 本帖最后由 hefeiddd 于 2007-12-4 12:46 编辑 ]

hefeiddd 发表于 2007-12-4 12:46

jmonstr:对汇率波动最有影响力的人是谁

对汇率波动最有影响力的人是谁?(一)

外汇市场也存在我们平时所说的“大人物”(或者是集团)。判断大人物的标准就是他们的言行举止具有对汇率波动能产生一定影响。外汇市场本身也可以认为是盛衰荣枯的市场,当然也会“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种大人物也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地出现、改变。之所以市场上会出现不少人物传记,某种原因就是如果能读懂这些大人物的投资行动及其思维的话,对我们的投资也应该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反映出时代变迁的投资者们

外汇市场的参加者主要是输入、输出企业,投资机构(如生命、损害、健康保险公司,投资信托公司),国家金融机关,商业银行,对冲基金等。当然,各国的财政部门、中央银行等货币当局也是不可缺少的参加者。

20世纪80年代前半第二次石油危机后,中东中心的石油资金曾经有一段时间风靡了世界。那时候石油价格大幅度上升,石油输出国的财政与贸易赤字一下子成为了顺差,这些国家的剩余外币资金投资方向也自然令人注目,造就了一段石油资金的时代。同时代日本的经济实力也不断地增强,以出口贸易获得的外币资金大有席卷世界之势。当时正值美国经济衰退,日本人大举购买美国资产甚至成为了一种boom。这与日本泡沫经济破灭,无可奈何地卖出美国资产来填补自己资金漏洞的景象成为了鲜明的对照。各个国家的生保机构对会有一定的比例的外币资产(股票、债券、不动产等)投资,生保机构的资产运用是分散投资的一个环节。因为日本的生保机构的资金量相当大的关系,所进行的每一次交易金额都十分巨大。以生保的对冲(外币卖出)的需要为背景的瞄准汇率差的买卖当时频繁地进行,使投机基金对当时日本生保基金的动向不得不注意的时代也曾经出现过。

进入了90年代以后,迎来了以索罗斯的量子基金为代表的对冲基金的时代。量子基金、老虎基金、欧米伽基金、包括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在内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等宏观基金(macro funds)、全球基金(global funds)、买空(多头交易)基金(long only funds )、市场中性基金(market-neural funds )、卖空基金(short sales funds )、重组驱动基金、抵押证券基金、 基金中基金(funds of funds)等不胜枚举。这些基金都具有自己的投资思维或哲学,积极倡导投资数学化,运用电脑建立数量模型分析金融工具价格,将金融市场历史交易资料,已有的市场理论、学术研究报告和市场信息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电脑数学自动投资模型。他们利用计算机处理大量历史数据,通过连续而精密的计算得到两种不同金融工具间的正常历史价格差,然后结合市场信息分析它们之间的最新价格差。如果两者出现偏差,并且该偏差正在放大,电脑立即建立起庞大的债券和衍生工具组合,大举套利入市投资;经过市场一段时间调节,放大的偏差会自动恢复到正常轨迹上,此时电脑指令平仓离场,获取偏差的差值。一言以蔽之,就是“通过电脑精密计算,发现不正常市场价格差,资金杠杆放大,入市图利”的投资策略。那时候索罗斯这个金融大鳄一举手、一投足都会受到市场的密切注目,以试图进行同样的操作来进行营利。

但是98年的俄罗斯与巴西等金融危机的时候,很多对冲基金用“日元 carry”的方法,也就是借入低息日元来进行其他国家的外汇、股市、债券投资(或投机)活动。致使日元汇率在8月份下降到了147日元。而在拉美金融危机投资失败以后,这些基金必须将美元换成日元还债,因而增加了市场对日元的需求。而到了10月初,这种需求甚至到达了疯狂的地步,7、8两日,每天都是1000点以上的落差,使日元从134附近两三天内就上升到了110附近,甚至相当多的专业人士都昏头转向、茫然无措。搞到最后甚至连银行都不愿意报价,买日元的对手简直就难以找得到。到了谁也不知道日元会上升到什么地步的氛围。据说但日元返回到120附近的时候,这些日本专业人员才还过魂来。这种落差极大的汇率波动的状态下,很多基金都受到了大小不等的重伤,有些甚至达到频临死亡的地步。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ong Term Capital Management)的破产所带来的冲击到现在还令人难以忘记。

对汇率波动最有影响力的人是谁?(二)
21世纪的市场
21世纪的时代谁是市场的弄潮儿,能引导市场的方向呢?在不确实的时代里,方向难以辨明的情况下,怎么才能保护自己的资产使其增值呢?不论是对谁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个人认为这种时代所能依靠的人,除了专业的能够信赖的机构以外就只有自己了。
现在最最具有影响力的想来应该是货币当局。美元的波来动去,30时年来的升升贬贬,无一不存在着美国政府与美国货币当局的影子;欧元对美元前期被推到这样的高度,除了金融市场以外的阴影之外,亚洲、中东央行保有的外汇储备从美元移向欧元,进行了一些结构性调整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现在的调整,与货币当局的降息、干预有非常大的关系。另外在美元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只有美元/日元能保持着框体范围内波动,与日本政府强力的外汇干预更是分不开的。7国首脑峰会、G7会议等上面的政府要人发言需要充分注意,把也算是汇市炒家的货币当局发言的用词读懂是最重要的。但怎么才能读懂他们的真意,确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对市场具有影响力的要人们
谈到对市场具有影响力的要人们,个人将其进行了一些分类。
不管怎么说各国财长等与制定政策相关的首脑人物的发言是最重要的。其次就是央行总裁(特别是FRB、ECB、JOB与德国、法国央行等)与理事会的成员等执行金融政策的人的发言。因为升息、降息等的猜测都会极大地影响汇率的波动。
再往下就是政治家、经济学者、一些利益集团等。比如美国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与参与中枢经济政策策定的后而返回教育、研究界仍在活跃着的人有很多。比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Hubbard教授与Joseph E. Stiglitz教授就曾经担任过ECA委员长,以通胀目标论扬名的麻省林工学院的Paul Krugman教授,美国哈佛大学萨马斯教授(原美国财长)等。利益集团如美国制造者协会,汽车工会,日本的经团联的奥田会长等。

另外,如乔治.索罗斯、国际经济研究所(IIE)所长、Insider Report的名人等都会给市场带来一些冲击性的发言,是需要注意的。还有从要职上退下来,但又保持着一定的影响力的人,他们会通过各种媒体对市场发表过激的信息,如原美国财长现花旗董事长鲁宾和原来日本财务省财务官现日本庆应大学教授的的榊原教授。
与外汇市场没有关系,但对市场有非常大的影响的一个例子,就是本.拉登的恐怖行动的发言。这种人物今后也会不断地出现。

[ 本帖最后由 hefeiddd 于 2007-12-4 12:51 编辑 ]

hefeiddd 发表于 2007-12-4 15:39

jmonstr:今年流行的主题是什么?

今年流行的主题是什么?(一)

地缘政治的风险

外汇市场在2003年流行的是地缘政治的风险。因为伊拉克战争的爆发所产生的地缘政治的风险对外汇市场影响最为巨大;第二个就可以排到美国的双赤字了;另外还有日本的超大规模市场干预,日本2003财政年度(2003年4月1日-2004年3月31日)的市场干预总额达到了创纪录的32兆日元,超过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GDP。

外汇市场的主动参加者有各种各样,其中有以短线为主的银行交易员、稍微长一些的具有胜负感的个人投资者、基于中长期的展望而进行投资的投资或投机基金等等(其他还有被动参加者,如国际旅游者等,但他们参加的额度都可以计算在银行的份额里)。但是因为对各种各样的市场参加者所提供的情报等在理想状态下都应该是公平的。现在已经进入了4月份,还是来找找今年外汇市场会流行些什么吧。

恐怖主义的风险=地缘政治的风险,非常遗憾的是今年这个主题并没有任何改变。只是其特征有所改变,这就是本来只局限于美国的风险(恐怖主义行动=做空美元),现在把风险扩散到了包括欧洲在内的很多国家。也就是从美元下降变化、出现、扩大到了包括欧元下降、日元下降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都存在的情况。在西班牙发生的列车恐怖爆炸事件等,不光是对其同盟国产生了威胁,同时也为西班牙在野党赢得了选举反转,取得了胜利。这个结果证明了恐怖主义所造成的政治风险是巨大的。虽然恐怖主义不是我们所赞成的,但从西班牙的情况与结果来看,对恐怖主义行动的组织者来说绝对是一个非常理想的结果。

据说在10年20年以前,有关不可抗力所造成的突发事件,因为不可能对其进行预测,所以外汇市场的反应都只是瞬时反映。而现在恐怖主义行动好像已经变成了家常便饭一样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了。就犹如去年做空美元的一边倒那样,只是好像在测试人们的反应速度,因为问题的答案大家都已经是知道了的,剩下的就只是如何快速、敏捷地做出反应而已,并不存在思考、分析的问题。以上说明地缘政治的风险依然是一个非常大的题目,但因为最近作为市场的材料开始缺乏新鲜感了,成为了一个过时了的“流行主题”。

2004年在世界上预定了各种各样的event,究竟是那些能够成为外汇市场的主题呢?我们还将继续来一个一个地进行验证。


J兄,个人一直认为,近几年有不断加剧之势的国际恐怖主义的泛滥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美国向全球推进的以美国利益为标准的全球经济一体化运动,这是臭名卓著的。如果是这样的话,只要美国不改变立场,国际恐怖行动就还会不断发生。不知兄以为然否?

──────────────────────────────────


CF兄,这个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非常广泛的问题,很难以两句话就说清楚。在这里存在着巨大的文明、文化、宗教、人种之间的冲突,其背景甚至也存在着看不见的美国与欧洲的经济、金融霸权的争夺(欧洲传统的实体经济、实物市场、黄金本位、与美国创出的虚拟经济、期货市场、纸币信用等近百年以来都在进行着的看不见的争夺,现在已经好像越来越显在化了)

从文明的冲突的角度,90年代以来,国际上曾流行过两种理论,一个是福山提出的“历史的终结”,一个是亨廷顿提出的“文明的冲突”。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历史终结论大受奚落,文明冲突论倍加重视。

亨廷顿认为冷战后,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个人认为以911事件为代表的恐怖主义事件反映出激进的伊斯兰教派对伊斯兰国家在当代世界的衰败和西方国家的兴盛而产生的失落与仇恨。

这里我个人认为历史终结论与文明冲突论不合适进行比较,因为历史终结论属于历史哲学领域,而文明冲突论属于国际关系领域。这里福山理论与亨廷顿理论的基本分歧在于,民主政治与市场经济这套源于西方的价值和制度究竟是不是普遍适用的,抑或它们只适用于西方?

按照亨廷顿的说法,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都只是西方的特产,不具有普遍适用性。因此,在西方文明和那些非西方文明--譬如伊斯兰文明和儒家文明--之间就可能发生冲突。

记得前美国总统安全助理布热津斯基曾在60年代就指出:“由于传播系统的革命,世界不断在缩小,但新的工电社会的出现,却会使这逐渐缩小的世界成为更多分别的世界,这真是一个悖论。”这里讨论到了“相遇的创伤”。

“在以往,人与人或社会与社会的不同是可以‘过得下去的’,因为时间与空间把人分开了。今天,工电仪器消除了时间与空间的分隔实际上却把分别加深了”。“由此产生的创伤几乎可以制造出各式各样的现象,越来越多的人会变得没有安全感,嫉妒和怀著敌意”。不同的人与人之间,不同的国家与国家之间彼此间的鸿沟越来越触目惊心,这就“使得业已困难的全球性谅解更为困难,助长了潜在的或现实的冲突”。

“落后国家很可能产生另一种意识形态,那便是对已开发世界的排斥,种族仇恨可以提供必要的情感力量,这种力量可以被浪漫主义而憎恨外国人的领袖们所利用”。“这种排斥的意识形态跟民族主义与国家主义混合在一起,将会更为消灭有意义的地区合作”。

当今世界,西方文化席卷天下,唯有伊斯兰文化可以与之抗衡。西方文明是世俗的,重物质;伊斯兰文明是精神的,重信仰。在过去,当穆斯林遭到西方帝国主义炮火的轰击而抵挡不住的时候,他们还可以退避到辽阔的沙漠和山区,沙漠和山区是可以避开西方势力的地方,在那里,穆斯林们可以继续生活在过去,就当现在并不存在。传统在那里保持著实力,风俗在那里保持著威信。但现在现代大众传播媒体已经渗透到穷乡僻壤,使人无可逃避。
所以伊朗的霍梅尼把美国称为撒旦(魔鬼)。这一称谓不但表明了霍梅尼仇恨美国,而且也表明了在霍梅尼心目中美国为什么可恨。
不少人说,产生恐怖主义的社会根源是贫困与愚昧。确实滋生恐怖主义的国家大都是经济很不发展,教育很不普及。但是,绝大部分恐怖分子却并非贫困和愚昧之人。如同中革命的领导人都是具有一定知识,甚至留学过一样,大部分恐怖分子出身中产家庭,受过一定教育,有的还曾经在西方留学和工作(譬如911主犯阿塔)。
如今一讲到美国和阿拉伯人与伊斯兰世界的矛盾,无不强调以色列问题和石油问题;可是这两个问题当年就已经存在,且未必比今日不尖锐,为什么当年没有出现今日的反美仇美情绪和针对美国的恐怖主义呢?应该说,伊斯兰世界(尤其是阿拉伯国家)勃兴于七十年代后期的反美仇美情绪,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崛起紧密相关。
简言之,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是对伊斯兰世界现代化受挫的反动。二战结束,阿拉伯国家先后赢得独立。起初,它们也和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积极追求现代化;曾经一度,也取得了若干成就。但是到后来却接连遭受挫折。它们尝试过多种道路--社会主义,世俗主义,民族主义,可是都失败了。在这种情况下,伊斯兰原教旨主义便应运而生。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特殊问题在于,它坚持政教合一,不满足于个人的灵魂得救或修身养性;它还要对异教展开圣战,重建穆斯林神权帝国。有人说这是伊斯兰教的本性使然,因为伊斯兰教本来就迫害异己,政教不分。不过这种说法似乎也有问题,因为有些伊斯兰教派(例如苏菲教派)就不是这样;另外,就连历史上的穆斯林帝国也比今天的原教旨主义更为大度宽容。这或许和原教旨主义产生的特殊背景有关: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是在和西方现代文明相遭遇,先是被西方现代文明所压倒,继而向西方现代文明学习,然后又画虎不成,于是又回归传统这样一种背景下产生的。因此,这就造成了其扭曲的性格:格外的暴烈,苛刻,不宽容,对西方现代文明不仅仅是拒绝,而且敌视仇恨。

出于对西方现代文明的敌视仇恨,作为其象征的美国就成了原教旨主义心目中的首要敌人。如前所说,在这里,美国的可恨主要是因为它的存在,而不是因为它的作为;然而,一旦连美国的存在都被赋予反面的意义。911恐怖袭击就体现了这种极端的敌视仇恨。
伊朗是原教旨派最早赢得权力的国家。意味深长的是,在原教旨派掌权二十三年后,伊朗在变得温和,尤其是伊朗的年青一代,明显地表现出对正常的世俗生活的向往,对宽容与自由的向往。如同中国在经历了文革后再度转向开放,转向现代化。原教旨主义似乎有这样一个特点,它越是成功就越是失败。
越扯越远了,简言之美国改变立场是不可能的,文明、文化、宗教、人种之间的冲突将变得不可避免;美国与欧洲的经济、金融霸权的争夺将会不断地延续下去。所以这一代人在这种意义上,都有一种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明确的敌人,但又不得不时时刻刻地防止被攻击的可能性。在生活中、在社会活动里、在经济投资以及一切活动中都首先需要强调危机管理的重大意义!
J兄我们讨论的话题似乎已经超出了这个论坛的内涵,不过我还是对世界性的问题怀有关怀之心,不知兄看法如何?天下大事和久必分分久必和,我还是觉得中国所代表的儒家文化可能成为日后化干戈为玉帛的大道。只是我们需要更为开阔的心胸和眼光。。。
──────────────────────────────────

CF兄,这个问题我是一直非常感兴趣的。也经常与一些老外讨论。但因为谁也难以说服对方,再加上英语语言表现能力的差距,所以总是不了了之。而不少日本人自己就赞同儒家文化,所以几乎是一条声,也觉得没有什么意思。
这里我们先明确一下文明的定义:所谓“文明”就是社会(世界或由特定民族或国家)人性能够控制天性程度的体现,文明的进步,就是“人性”对“天性”的约束、控制能力的不断增加、完善,反之就是退步。以这样的观点来认识社会的过去和现在,以及探讨未来(包括对真正自由的追求),都不会有困难或解释不了的问题。
因为所有的文明,都是在相互隔绝的条件下形成的,而且由于现在还不知道的原因,在宗教、生活习惯和价值观等重要方面,都有很大差别,在各自分开生活时当然可以“相安无事”,但是如果相互要发生密切联系,矛盾和冲突就是不可避免的

从这样的观点出发,我们应该承认,在文明进步的过程中,由于进度和认识的不同,现有各种社会的文明之间,是会产生冲突的,包括天性之间必然会产生的冲突,和一个社会的人性与另一个社会的天性间的冲突。只是因为过去受交通和通讯条件的限制,不同文明之间没有大规模的接触,相互间的矛盾不明显罢了。
在人类历史上,儒家文明创造了辉煌的成就,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中国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享有"东方明珠"的美誉。每一种文明都是历史的产物,它们都是有兴有衰的。儒家文明便是如此。盛唐是儒家文明发展的巅峰。到了14世纪,儒家文明就开始失去它在世界上的先进地位。迄至19世纪中叶,儒家文明的发展日趋停滞并且终于衰落了。现在由新加坡的李光耀先生重新提出了儒家文明的再生,这是因为儒家思想是中国几千年来占主流地位的文化,并且影响了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包括中国、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许多国家与地区,而且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都有对孔子、孟子的崇拜与信仰。这一思想具有持久力与影响力,但绝不是一种宗教。这是因为孔子、孟子创建的理论是一种关注现实的社会、政治、伦理学说,而不是引导世人去追求天堂、净土等超自然境界的宗教体系。
儒家文化是一种具有闳阔包容精神的文化,正是基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中和”的文化多元论,使儒家文化能够从远古走向今天而不衰,并且在与多种文化(异质的或异域的)交流时,能够“兼取众长、以为己善”。儒家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道路中,也经历了各种异质或异域文化的撞击,但它都能以一种平常心来对待。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中国文化是一种有着豁达胸襟,对于外来文化勇于兼综并包的开放型的文化。众所周知,宗教是一种具有强烈文化认同感和排异性的文化系统,宗教的影响对于一个民族而言,不单纯是一种解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观念或理念,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模版,一个在它的影响和指导之下,我们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并用“来为自己的生活赋予形式、秩序、目的和方向的意义系统”。所以,一个民族、一种文化,能够勇于吸纳外来宗教,不能不认为是袒荡的、开放的。当然也正是因为这种兼容并包的特性,使中国文化在唐宋时期臻于极盛。
世界的“文明冲突”或许在所难免,将来也不会彻底消弥;中西文化交汇过程中或许有一系列矛盾、冲突,产生一时的隔陔与紧张,但是,儒家文明区域决不会成为世界“文明冲突”的源点,这并不仅因为儒家思想中的社会道德观和社会伦理观能够补益当今世界在这方面的严重不足,更为重要的是,在它的思想核心中深藏着一种圆融多种文化的机制,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以及由此引发的“中和”思想,正是在这种思想的观照之下,儒家文化由“一元”走向“多元”,由一国走向整个亚洲,其中所蕴含的精神资源(包括佛教、道教、民间的宗教以及在其影响范围内的其它各国的文化与宗教),是其他文明区域难以比拟的。儒家主张“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倡导“温、良、恭、俭、让”,这一切似乎都与作为一个“文明冲突”的源点相悖。
亨廷顿把中国算成儒家文明,问题是今日中国,儒家文化究竟还保留了多少?!
匆匆写成,可能不严谨,但基本上表达了我自己的看法。哈哈,再搞下去的话,这个帖子应该到咖啡馆去了。

今年汇市流行的主题是什么?(二)日本政府的市场干预
2004.5.12
今年1-3月份日本政府的干预市场金额是一个历史性的数字,达到了15兆日元。这是日本政府最后的大规模干预吗?
与市场的潮流逆流而行的日本政府的市场干预,回头看看这一年的状况,觉得实在有大写特写的必要。外汇市场的干预对于货币市场的供需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我们先来看看过去十年的干预数据。
去年除了星期六、星期天以外,大约3天就会产生一次市场干预,每次平均发生的金额达到2500亿日元。干预的总额也是历史上所没有过的。即使在1995年4月美元兑日元达到79.75日元的最高值得时候,每一次干预金额也只达到1200亿日元,与去年相比只能达到其中的一半,“日元先生”神原财务官的时代等,虽然每次干预金额巨大,但因为干预市场的次数较少,年间总额与去年、今年相比也是数字的位数根本不可比。也就是说沿着市场潮流的干预与逆流干预的效果是绝对不一样的。
过去10年市场干预的数据
年 干预金额 干预次数 日本财务官与其任期
1994年20,639亿日元 55次中平幸典93年7月~
1995年49,589亿日元 43次加藤隆俊95年6月~
1996年16,037亿日元 5次
1997年10,591亿日元 3次榊原英資97年7月~
1998年30,470亿日元 3次
1999年70,487亿日元 12次黒田東彦99年7月~
2000年29,576亿日元 4次
2001年31,455亿日元 7次
2002年40,162亿日元 7次
2003年204,250亿日元 82次溝口善兵衛03年1月~
2004年1、3月 151,991亿日元 ?
(2001年为止的干预次数是对美元的干预。2002年包含对欧元的干预)
去年的伊拉克战争时,日本政府最早表明了支持美国的态度,包括派遣日本自卫队的对美国追随路线非常鲜明。对此,美国政府对于小泉内阁的干预市场的行动也非常难与进行批判,这也是一个明确的事实。再加上日本政府的干预资金几乎全部流入了美国国债,作为正面临着双赤字巨大困扰的美国政府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需要的资金来源。结果,在美国到达能通过内需主导来达成经济恢复为止,给与了日本政府一段非常宝贵的时间。

但是根据日本的日银短观在昨天(2004年5月11日)发表的OECD的经济展望,日本的GDP预测今年将达到3%、明年也会达到2.8%,大幅度提升了去年11月的预测(1.8%),产生了持续地乘上了经济恢复的轨道,对于现在日本最大的问题--通缩问题的解决,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的结论。另一方面,根据日本谷垣财务长官的说明,日本政府对市场进行大规模的干预,属于日本政府为了摆脱通缩的努力的一个环节,现在从日本经济的前景来判断,今后日本政府干预市场的“名义”已经不复存在。令人感到难以理解的是,干预停止了,日元反而开始了下降,而且每日的波动与干预时期相比反而幅度增大了,也就是市场的活力恢复了。可能实际上干预的时候,就像拳击中的“body blow”一样,市场以前是被打晕了?
从去年到今年的1-3月,日本政府的市场干预成为了外汇市场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现在开始也已经成为了一个“旧的主题”了吗?
今年汇市流行的主题是什么?(三)美国的雇佣统计
虽然每个月各个国家发表了各种各样的经济指标,但像去年与今年这样使美国每个月第一周的周五发表的“雇用统计”数据这样,受市场关注度如此之高的经济指标好像并不存在。
贸易收支等与雇用统计一般都经常会成为普遍的主题,经济发展究竟是好还是坏,虽然从各种各样的角度都可以分析,但雇用是否扩大,是标志着安定并且持续的经济扩大的重要的要素。从老百姓的实际感觉来看,雇用是最容易感觉的出来的问题。
美国经济一直到今年三月份为止,老是被揶揄成为“jobless recovery”,亦即不增加雇佣而带来经济恢复。美国一季度的实质经济成长率与前期相比增加了4.4%,表现出强力的恢复过程。个人消费状况一直非常良好,设备投资也一直在不断地增加。在这种状况下,因为FRB一直在执行着超金融缓和政策,不动产价格的上升刺激着个人消费的增长,要真正形成良性循环的话,雇用增加就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谈到雇用统计,简单地失业率从5.6%(4月份)降低了0.1%等数字市场基本上不会有什么反应或兴趣。最让市场感兴趣的是“非农业雇佣增加数”(NFP),这个数字作为雇用恢复的标尺被意识着的是,每月增加15-20万人以上成为关键点。进入今年以来,美国非农业雇用数增加每月平均达到21.7万人,与美国经济景气扩大的步调一致地在增长着。
为什么市场这样对雇用统计抱有这么大的兴趣,注目着这个指标呢?这其实并不是雇用指标本身如何,而是牵涉到美国FRB从现在超金融缓和的金融政策进行变更的可能性,关心雇用统计的背后是在关心着美国的金融政策。市场在4月份的雇佣统计发表以来,对美国升息的观测不断地高涨,明显地看出了对两年多来美元下降修正,买入美元的调整。日本政府去年与今年一季度对外汇市场反复地进行了这么大的规模干预,也无法使日元下降,只因为美国升息临近,一下子就把去年9月迪拜G7后产生的跳空窗口填补上,一直上升到了115日元的附近。可见升息的影响力有多么大,多么强。通常总统选举之前,为了政治的安定,升息并不作为一种选择方案。但在经济发展顺利与石油价格高腾而带来的通货膨胀的担忧对美国FRB产生了一定的压力。
作为猜测“非农业雇佣者数”的状况的一个参数,每周星期四发表的美国“新增失业保险申请件数”也备受注意。作为这个指标的件数判断的标尺,40万以下成为雇用创出的分歧点。进入今年以来,这个指标一直持续地低于40万件,说明美国的雇用在顺利地恢复着。

[ 本帖最后由 hefeiddd 于 2007-12-4 15:43 编辑 ]

hefeiddd 发表于 2007-12-4 15:44

jmonstr:能源的霸权

能源的霸权(一)近代文明与资源

近代文明的发展是在石油、煤炭、天然气、原子能等能源资源的大量消费所支撑出来的。特别是在石油文明开花的20世纪,可以说谁支配了石油就控制了世界,成为了国家之间的纷争与战争的很大的原因。去年的伊拉克战争也是这样,欧洲与美国进行了表面、暗地里的争斗,不能说与捍卫各自的国益、围绕着确保石油而没有关系。

现在,经济急速地发展着的我国也在集中全国各方面的力量为确保资源而进行了各种各样不懈的努力。现在中国的石油消费已经超过了日本,据计算10年以后石油的输入量也将会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石油输入大国。最近围绕着从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开始的石油管线的建设路线问题,中、日在进行着激烈的竞争等,我国事实上早已在不知不觉之中参与了资源争夺战。

在原油价格高腾之中,我们需要了解以确保能源、特别是石油资源为中心的历史发展的概观,以便能深入地了解现在原油高腾的背景,进而分析21世纪世界行进的方向。

我们首先来看一看世界上最早完成产业革命的、并且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是世界霸主的英国。经过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的发展,英国产业革命取得了成功。英国之所以能取得产业革命的成功,除了蒸汽机的发明以外,与把燃料从木材转换成煤炭十分不开的。其结果,钢铁生产得到了飞跃的扩大,铁道的开发得到了急速的进展,当时的“大英帝国”作为世界的工厂而奠定了经济发展的基础,创出了相当一段时期的繁荣与霸业。

另一方面,在19世纪的欧洲大陆,法国与德国不断地进行战争,其原因之一就是围绕着位于两国国境附近的Alsace-Lorraine地区所蕴藏着的铁矿石与煤炭资源所进行的争斗。20世纪所爆发的两次世界大战,与德法之间围绕着铁矿石与煤炭所进行的纷争,两国之间的固执己见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

近代以来,两国对围绕着确保资源的争斗而成为引发悲惨战争的原因都进行了反省,德法两国对钢铁、煤炭生产提出了新的方案,亦即全部都以跨国机构的共同管理方式来进行,并且其他欧洲国家也能够参加进来。到了1952年,德、法、意与Benelux三国(缔结有经济协定的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三国的统称)共同建立了“欧洲煤炭、钢铁共同体”(ECSC),成为了现在欧盟的起点。


能源的霸权(二)大英帝国与石油

进入了二十世纪,能源已经从煤炭移向了石油。近代石油产业的历史,可以认为是从1859年在美国东部的Pennsylvania发现大规模油田开始。当初,石油只是被用作为优质油灯用油,到十九世纪后半德国发明了汽油与柴油发动机,作为发动机的燃料,石油的用途才逐渐推广,其重要性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以煤炭为燃料的蒸汽机到以石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的动力革命不断地前进,从军事技术开始,产业与生活都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因此,石油业就顺理成章地与国家战略、国际政治密切地联系起来了,成为了重要的战略商品。

二十世纪初,世界石油的生产与输出美国与俄罗斯占据绝大多数。对此,当时的世界霸主英国因为基本上没有勘探出石油资源,所以对自己在石油新时代所存在的弱点有着非常强烈的感觉。后来成为英国首相的温斯特·丘吉尔就很早地认识到石油作为军事燃料的重要性。丘吉尔鼓动英国政府在1914年取得Anglo-Persian(1909年成立,BP的前身)的股票,在伊朗取得了石油开采权。丘吉尔当海军大臣的时候,主持了把英国的军舰的燃料全部从煤炭改造为石油的计划,并且顺利地进行了实施。但真正地认识石油的重要性,还是经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清楚地看到了不使用燃油的坦克、战斗机、军舰等近代的武器,就无法战胜敌人,就无法取得战争的胜利的问题。

因此,英国总结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和教训,策划了把可能存在石油资源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Mesopotamia地区(主要是现在的伊拉克)圈入本国的势力范围的计划。英国与法国一起瓜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德国所拥有的土耳其石油公司(伊拉克石油公司的前身)的开采权利,当时美国也想得到这种权利,但因为美国当时还是一个二流国家,所以当时的世界霸主英国寸步不让,与美国进行了非常激烈的争斗。从在印度标准石油与皇家壳牌石油(Royal.Shell)的市场争夺战蔓延到了很多国家与地区。

一直到了1928年,英美两国政府之间才在政治上进行了一些妥协,英国承认了美国的石油公司参加中东地区石油的开采。美国的艾克森.美孚(Exxson.Mobil)石油公司、英国、荷兰的皇家壳牌石油(Royal/Shell)与BP(Anglo-Persian Oil)这三大石油公司缔结了秘密协定(Achnacarry Agreement协定),把除了美国、苏联所生产的石油以外的,在世界市场上的生产、销售比率进行了分配。在那以后的几十年间,这个国际性的Kartell成为了支配世界石油市场的基础。

能源的霸权(三)美国与中东石油

在中东地区真正开始进行石油开发,实际上可以说是从1930年代开始的。美国的石油公司雪佛龙公司(Chevron Corporation)与德士古(Texaco)公司(2001年两公司合并)在沙特阿拉伯以及Gulf Oil(1984年被雪佛龙公司吸收)在科威特发现了巨大的油田,并成为了在中东地区开发油田的契机。另外美孚公司(Mobil,1999年与艾克森Exxson公司合并)与艾克森(Exxson)公司一起参加了伊拉克石油的开发等,奠定了中东石油开发的基础。

这样到1930年代中期为止,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被美国以及英国、荷兰的七大石油公司(Seven Sisters)所瓜分与垄断了。

由于石油对各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重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能否确保作为战略物资的石油,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死活问题。日本不顾一切对美国宣战的一个相当大的原因,也就是美国对日本采取了石油禁运政策。
当时的日本绝大多数石油都是从英美的石油公司输入的,英美两国政府当时对敌对国家使用了非常有效的武器--石油。也是为了确保石油资源,日本铤而走险扩大了东印度诸岛(印度尼西亚)、印度支那战线,成为了日本被同盟国无情地打败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另一方面,德国因为石油禁运造成了极大的恐慌,很早地就采用举国体制进行了从煤炭来合成石油的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在侵略了波兰的1939年,合成石油的使用已经达到了全体石油使用量的50%。但由于生产成本太高,供给能力存在界限,确保海外石油资源已经成为德国至上的命令。德国当时侵略苏联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俄罗斯黑海与加斯比海之间的高加索(Caucasus)以及巴库(Baku,阿塞拜疆首都)的油田。进一步瞄准着伊朗、伊拉克的油田,希望能占领这些地区以试图达到一劳永逸的目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几乎全量地供给了同盟国的军事用石油,长期下去的话本国的石油资源将会枯竭的悲观论逐渐强烈了起来。美国政府为了保护本国的石油资源,对于不断地发现大型油田的中东地区,开始进行了极大的投入与开发。
由于有着这些历史上的原因,在沙特阿拉伯是美国,伊朗是英国,伊拉克与科威特则是以两国的石油公司为中心进行了大规模的油田开发。其结果,成本非常低的中东石油的生产急剧扩大,大量地流入了进行战后经济复兴欧洲与日本等,成为了这些地区高速成长的原动力。
能源的霸权(四)OPEC与IEA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性的发电与工业用燃料,化学工业用原料等从煤炭向石油转换的“能源流体革命”得到了急速的进化。motorization(汽车普及)的风潮也极大地支撑了这种进化。到了1960年代末,石油供给已经达到了世界能源供给的50%,其中中东石油占了30%的比率。
另一方面,以色列在1948年宣言建国,与强烈反对的阿拉伯国家进行了第一次中东战争。在这以后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的问题就成为了中东地区最大的不安定因素。
石油真正成为具有决定性重要作用的因素,是在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时显现出来的。在1973年,以沙特阿拉伯为中心的阿拉伯产油国,为了对帮助以色列的美国与西方国家施加政治压力,以石油为武器,发动了阿拉伯国家制定的“石油战略”,这就是阿拉伯产油国削减石油输出的削减策略。其结果致使石油价格急剧上升,一下子使石油价格翻成了原来价格的4倍,爆发了世界上第一次石油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了深刻的打击。
去年,英国政府基于30年规则,公布了石油危机时美国政府的最高机密文件,这些文件记载了当时美国政府的对应策略。其中英国情报部门报告说,如果因为阿拉伯产油国的禁运政策而使事态进一步恶化的话,美国政府将派遣空降部队,占领沙特阿拉伯等国的油田设施,这个计划事实上已经进行了非常认真的讨论并且已经形成了具体方案。
不管怎么说,阿拉伯的石油战略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其背景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性的强烈的资源nationalism的动向。本国石油资源的生产、销售、价格决定权,都把握在美英的石油公司手里。对这种状态存在着深刻的不满的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五国,在1960年成立了产油国类似于企业联合性质的Kartell,也就是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其后的1969年卡扎菲大校领导了利比亚革命,以强硬派的姿态参加了OPEC,对英美的石油公司开展了强硬的攻势。
进入了七十年代,OPEC产油国夺回了原油的价格与生产量的决定权,再进一步,加速进行了中东地区的国有化进程,把欧美石油公司所保有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以及关联资产等收归国有,确立了对于本国资源的决定权。
另一方面,为了与OPEC进行对抗,在第一次石油危机以后的1974年,以美、欧为主导下,成立了作为石油消费国同盟的国际能源机构(IEA),同时开始了石油的战略储备与紧急时的通融体制的建立。
能源的霸权(五)非OPEC与期货

hefeiddd 发表于 2007-12-4 15:47

jmonstr:投机性原油高腾的对策与影响

投机性原油高腾的对策与影响

25日纽约市场美元下降,不少媒体都认为这是原油价格上升所造成的。

个人认为这次的美元下落与原油高腾的关系非常小。对于这个原油高腾的问题,只要美国政府认真对待,调整、以至解决这个问题是完全可能的。

这次原油高腾的主要原因,绝大多数专业人士都认为是投机因素所造成的。我们这段时间已经谈过不少,就不在这里多啰嗦了。

对于这种投机性原油高腾在2000年9月的Praha G7也出现过同样的问题。那时候秘密地讨论的方法就是对对冲基金的融资限制方案。投机性原油高腾的基本原因是投机资金的表演所造成的,参与表演的基本上都是投机机构的资金。如果这样的话,把投机的资金源泉封锁的话,将有极大的可能可以抑制投机性的行为。

这种考虑的原点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为了控制过分的投机行为,不少国家都考虑过控制投机机构的资金来源。

进而现在所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去修正这种过剩流动性的问题,这已经成为和多国家都在考虑与设法解决的问题。过剩流动性所结出的恶果之一,就是现在的投机性原油高腾,要修正这个原油高腾的状态,就需要对资金的过剩流动性进行修正,这里就牵涉到限制融资的手段与出台时期了。

以上说明只要认真对待,原油高腾的问题是完全可以解决的。问题就是是否会“认真对待”,为什么不去“认真对待”了。

进入5月份,几乎全球性的股市下降、美元上升,也完全表现出对过度流动性行情进行修正的一个环节。如果这种状况更进一步进行下去的话,也就是对投机性行为进行限制的话,其方向当然基本上应该是股价下降、美元上升了。但是到现在为止,美国等并没有去“认真对待”这个问题。

投机性原油高腾的对策与影响(二)

原油行情在WTI已经超越40美元等,历史性的高腾一直在持续着。对此基本上专家们都认为这是属于投机性的行情。

实际上的供需现在反而是属于供给过剩,但在过剩性流动之中剩余资金,由于对恐怖主义的担忧等产生对产油国的供给体制还存在着不安,所以向原油市场集中了。因此伴随了原油的高腾。

对于这种投机性的原油高腾,如果真正是已经供给过剩的话,OPEC等产油国再怎么增产,是否能够对油价起作用,实在是令人怀疑。还不如对于投机性行情采取坚决的对策,就如同我们上午讨论过的2000年9月的Praha G7所秘密地讨论的方法来处理(具体请参照《投机性原油高腾的对策与影响》一文)。

现在虽然还没有出台投机对策,但过剩性流动的修正已经出现了苗头。这是因为金融政策这几年所采取的历史性的金融缓和局面已经开始向紧缩政策方向移行了。

紧缩金融政策在结果上将会与对投机机构的资金源进行制约相联系,进入五月份以来已经非常显著表现为中国股市急剧下降,新兴市场的急剧下降,谷物行情与外汇市场的高息货币急剧下落的状况,其最大的背景就是金融紧缩。

但是这些动向的结果,投机资金反而更加向原油市场集中。投机性的原油高腾,是过剩性的行情中成为了不会结果的“公花”的存在。究竟是还会持续一段期间?还是在金融紧缩来进行的对于过剩性流动修正之中而被淘汰?会不会再出台更进一步的原油高腾对策?这些都将成为今后的焦点。

hefeiddd 发表于 2007-12-4 15:47

Jmonstr:做汇也要“与人为善”

做汇也要“与人为善”(一)
(,原作Jmonstr)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在与人相处时总是自以为是,对别人百般挑剔,随意指责,人为地造成矛盾。古人云“快刀割体伤易合,恶语伤人恨难消”,出言不逊者只会自食苦果。只有处处与人为善,严以责己,宽以待人,才会建立与人和睦相处的基础。

我们应该把握的准则是“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把自己的知识与人分享,可以获得更多的东西,因为个人的眼界和能力都是有局限的。善于与人交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这样自己才会有进步。我们应该提倡大家进行合作与交流,相互批评,彼此促进。

汇市里没有神仙,连索洛斯也曾有过大败的“战绩”,亏损累累。别人出一点差错就板砖横飞,甚至粗话连篇,我想我们论坛里不应该容忍这种风气的存在!

尽其在己,与人为善。人生难免遇到困难,但只要尽力去做、勇敢去面对,尽心就是完美。还有,善待身旁的每一个人,那样,自己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快乐的人。医学界的调查也表明,凡与人为善的人死亡率明显低。作家巴尔扎克说,灵魂要吸收另一颗灵魂的感情来充实自己,然后以更丰富的感情回送给人家。人与人之间要没有这点美妙的关系,心灵就没有生机,它缺乏空气,它会难受枯萎。

另外,“与人为善”是一种很好的投资境界。能“与人为善”者,往往都是心态极好的投资者。“与人为善”者,他们在汇市下跌之时并不恐惧,而在汇市上涨之时也不贪婪。

“与人为善”是一种很好的投资方法。人弃我取,人取我予;逢低买进,逢高卖出。这正是汇市中“与人为善”的真谛所在,其实它也正是汇市投资赚钱之法宝。

正如一首歌曲中所唱的:好人一生平安。为了我们能在汇市里平平安安,就让我们都争取做到“与人为善”吧!


做汇也要“与人为善”(二)

我们论坛里有很多慷慨付出、不求回报的人,这是论坛的能够兴旺发达的原动力,也是新汇民的福气。试想这些人都不见了,这个论坛还会有谁会来呢?那时论坛将会是什么景象?!

孟子曾经说过:"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善待他人的最重要原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凡事要从对方的角度来考虑。如果你能遵从这个原则,你将获得许多好朋友、好伙伴。

与人为善是处事待人的一种美德,是一种心格、性格、品格的修养的体现。我们要正确地对待别人的优点和不足、成绩和失误,始终如一地从善意的立场出发帮助别人,关心别人;就必须超越金钱、才智甚至地位上的差别,一视同仁地尊重并维护每一个人基本利益和自尊。

对汇评的批评也应如此。我们应该欢迎讨论、争论、学术研究,无论你的水平有多“高”,被批评者的水平有多“糟”,批评者都应本着与人为善的态度对待,和风细雨地指出被批评者汇评中存在的问题,使人有一种如沐春风之感。而不应带着几分火气,摆出势不两立的架势,甚至使用尖酸刻薄、不堪入耳的词语,进行人身攻击。此风一长,好好的心情都觉得没有意思了,真让人难受。试想在秽语连天的气氛里,就是赚到钱了,恐怕连钱上都会有一股不好闻的味儿。更何况大家都是论坛上的朋友,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不应该也不会存在着什么个人恩怨。

有人说良好的人际关系不是行动上做出来的,而是从心底里"流"出来的,这句话很有哲理。它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以诚待人,事事以自己的心灵为准则,用"心"和他人交往。

与人为善是我们在寻求成功的过程中必须遵守的一条基本准则。在当今这样一个合作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只有我们先去善待别人,善意地帮助别人,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从而获得他人的愉快合作。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有句话说得好:"幸福并不取决于财富、权利和容貌,而是取决于你和周围人的相处。"你想做个幸福的人吗?那我们就一起从与人为善开始吧!


做汇也要“与人为善”(三)
马克思曾说过:“一个美好的心境,要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心理上的疲惫和痛楚。”

把气愤的心境转为柔和,把柔和的心境再转换为仁爱,如此,这个世间将愈益完美。

与人为善可以带来心灵的宁静。可以让自己活得更加快乐。

与人为善是一种爱心的体现,也是一种人生智慧;但是它常常放射出比智慧更炽人的光泽。

在论坛大家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有问题可以相互交流,探讨。都抱着与人为善的态度,就能一笑泯恩仇。何况谁和谁都没有什么恩怨呢!

讨论问题不应该掺杂人生攻击的因素。就事论事,各自摆出自己的见解,以待时间与实践来验证,才应该是我们论坛应有的作风。

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很大,可去的地方很多,为什么在论坛大家能相互认识?这说明大家都是有缘人,才能聚在这个论坛里。我们都应该珍惜这份友情,这个缘分。让我们大家都伸出各自的手,紧握在一起,成为朋友吧!

hefeiddd 发表于 2007-12-4 15:48

jmonstr:资本市场的起源与发展

资本市场的起源与发展(1)概念与分类

"资本"的概念

对于资本的定义历来就比较模糊。英国学者戴奇在1735年编著的英语词典对资本下了一个比较清晰的定义,认为资本在贸易公司中主要指股本,即“被章程所规定的用于贸易的货币储备资金或基金”。

澳大利亚学者HAJFord教授认为“与公司相联系的资本是指公司已经获得或能够获得的用来开始、启动和拓展其事业的金钱。”

辞海上关于"资本"的定义有三个:1、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2、投于企业的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价值形态;3、会计学上,企业主投到企业的资本金以及由此形成的资本公积,即企业所有者权益。

资本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存在,它从市场经济中一脱胎出来,便因为其特有的“魅力”而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对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股份公司的出现以及资本两权分离的成功实现,资本的内在矛盾外化为两种独立的存在形式——现实资本和虚拟资本。虚、实资本的独立化是历史的必然,是资本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的革命。

这里我们还有必要搞清楚虚、实资本的界定及表现形态。

现实资本指的是资本经营者拥有的,因在创造和实现价值增殖的过程中能直接发生作用,从而能够带来价值增殖的价值实体。它是创造和实现价值增殖的基础,是内容意义和现实意义上的资本,是资本的第一重存在。现实资本的主体是资本经营者,其客体为资本的价值实体。长期来看,现实资本赢利能力的大小是反映一个社会生产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虚拟资本指的是资本所有者拥有的,在创造和实现价值增殖的过程中不直接发生作用,但因按约定依法拥有价值增殖索取权,从而能够分享价值增殖的可交易的资本价值凭证。它是依法索取的价值增殖流量的资本化形式,是从现实资本中独立出来的形式意义和观念意义上的资本,是资本的第二重或多重存在。“每一个确定的和有规则的货币收入都表现为资本的利息,而不论这种收入是不是由资本生出。货币资本首先被转化为利息,然后得出这个货币资本收入的资本”。虚拟资本的主体是资本所有者,其客体为可交易的资本价值凭证,其价格主要由初始投资和预期未来收益的贴现值决定。长期来看,虚拟资本赢利能力的大小是反映一个社会配置资源能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以虚拟资本的虚拟程度为标准,又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传统虚拟资本,另一类是衍生虚拟资本。这里边又存在初级和高级之分。再扯下去已经不是我们所要讨论的范围了。

资本市场的概念与分类

资本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与货币市场相对应的概念,资本市场着眼于从长期限上对融资活动进行划分,它通常指的是由期限在1年以上的各种融资活动组成的市场。是提供一种有效地将资金从储蓄者(同时又是证券持有者)手中转移到投资者(即企业或政府部门,它们同时又是证券发行者)手中的市场机制。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市场的交易几乎已经覆盖了全部金融市场。

资本市场的分类。从宏观上来分,资本市场可以分为储蓄市场、证券市场(又可分为发行市场与交易市场)、长期信贷市场、保险市场、融资租赁市场、债券市场、其他金融衍生品种市场等。其中证券市场与债券市场又形成了资本市场的核心。

199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编写的《国际资本市场:发展、前景及关键性政策问题》中资本市场包括:外汇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衍生工具市场、银行系统和贷款市场等。

我看的一些资料中,我们中国好像把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人为地分割的非常明确,但我看在金融市场发达的国家,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区分是相对的,两个市场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有大量相同的金融工具。
(2)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有大量相同的市场参与者。
(3)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的资金经常互相流动。
(4)利率是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资金流动的纽带,利率的变动同时影响着两类市场的资金供求。

在一个资金充分流动的均衡市场上,投资与货币市场工具和投资于资本市场工具的资金的风险回报是相等的。正是由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货币市场的利率和资本市场的收益率才形成了金融市场的收益率的风险结构和期限结构(即收益曲线),成为指导金融市场资金配置、调节金融市场有效率地运作极其有价值的市场信息。

资本市场的起源与发展(2)创造风险的源流

我们先来探寻一下证券市场的起源,因为证券市场多数是从商品市场中独立出来的,所以继承了商品市场交易所特有的投机性。当初其投机性的源泉是因为政府或者企业本身所带有的风险(比如返还债务能力等)所限定的,渐渐地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地发展,在国内产业基础得到整备后就往海外证券发展,经济成熟了以后就搞风险企业等,不断地去发现新的本源风险,就不断地创造出具有假想风险的金融派生商品。证券市场的历史可以称之为探索投机源泉的历史。

最初交易的证券并不是股票,而是公债。虽然公债有确定的利息,但那时候因为存在着不能履行债务以及价格变动的风险,已经成为了那时候非常好的投机性的证券,再加上发行额度非常大等特点,所以成为了证券市场成立的基础。荷兰与英国等重商主义的国家为了筹集巨额军费所发行的公债,美国独立战争时期为了调集资金所发行的公债,日本明治时期为了整理在废藩置县时继承旧藩的债务所发行的债务等,为了流通这些公债而形成了证券市场。所以我们可以说公债是证券市场的最早的商品,或者可以说公债的发行与流通的需要造就了现在的证券市场。

买卖股票的证券市场出现的时间,荷兰是1602年,那时候因为股东的有限责任与发行的股票可以交换、买卖,使股票具备了近代股票的特征。第一个股份有限公司是荷兰的东印度公司诞生。但是因为还没有整备流通市场,所以这能靠本地的商人们零星地进行股票买卖的中介。虽然在阿姆斯特丹设立了综合交易所,但那里因为有调味品、谷物等商品混在一起,只有东印度公司的股票在进行交易,并不能说是专门的证券交易市场。

十七世纪后半,经济中心移到了英国,在荷兰创立的股份公司到了伦敦飞跃地得到了发展。伦敦最古老的交易所--皇家交易所之中,与商品混在的俄罗斯公司(1553年创建)、东印度公司(1600年创建)等的股票也进行着买卖。由于买卖的状况活跃,在皇家交易所进行股票买卖的交易商独立出来,在市内的咖啡馆里进行买卖。这个咖啡馆交易就成了现代证券市场的原型。

资本市场的起源与发展(3)美国市场的诞生

从在街头与野外交易的“黄牛式”证券交易,最终进入专用的建筑物,用闭锁的会员组织来组织成专用的证券交易所,形成专门的交易市场,象征着资本市场的初步成型与交易的正规化。对于证券交易的中介商人来说,交易所是为了确保自己特权利益、具有排他性的空间。证券市场=证券交易所这种构造,以后大约维持了两个世纪。

提到美国最初的证券市场可能大家都会自然地联想起华尔街,其实美国最早的证券市场是在宾夕法尼亚州(Pennsylvania)的费城(Philadelphia)。当时费城不但是美国的政治中心,也是美国的金融中心。

华尔街则是1653年前后荷兰殖民者们作为交易基地而在曼哈顿岛的南部划分出一部分地方建立起来的,华尔街的名称是那时候荷兰的移民者们为了保护自己而在街道的周围划分的界线的名称。在1725年之前,虽然说仿照欧洲已经存在的证券交易好像也有过,但基本上是以商品为中心的交易,公债并不在交易的范围之内。

那时候伴随着美国的殖民地经济的发展,华尔街也开始逐步繁荣,证券交易中介商人们所汇集的咖啡馆也不断地增加。最初晴天在露天街角买卖者们聚集在一起进行交易,因为经济上升的热潮所支撑着的证券交易量不断地增加,还特地追加了傍晚的交易时间,也出现了登载着交易额波动状况的报纸。

当时交易价格的设定是从卖出者与顾客那里拿到买卖清单由中介商人进行分类,中介商人不但从顾客那里收取手续费,也要从卖出者那里收取佣金。其后因为新政府抱有着独立战争债务与从旧大陆那里继承下来的借款,在联邦议会决定作为政府的决策,在纽约发行了联邦债券,以此来偿还美国独立战争时期为了调集资金所发行的公债。因为这个联邦债券的大量发行,每天进行两次的拍卖交易被定期化,从而导致了美国证券市场的诞生。

但是,拍卖者们所垄断的价格因为透露出了价格操作的疑惑等,还难以让市场所能信赖。另外,盗听了野外拍卖的价格而以较低的手续费来接受顾客的买单的中介商人也出现了。这种无序的竞争与交易终于导致了在1792年,由当时交易量最大的二十四位中介商人经过秘密协商,制定出了停止不当竞争,只在二十四人之间进行证券买卖交易,最低手续费为0.25%等正式协议。

这个关于禁止场外交易与固定手续费的协议被称之为“Plane Tree Agreement”,其排他性一直维持到了1970年代为止。会员们在华尔街建起了交易所,在野外进行“黄牛式”交易的历史终于落下了帷幕。这就是现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前身。

去看过华尔街证券交易所的朋友们可能都会有那种感觉,怎么也不能相信,那么小的地方,那么狭窄的街道,居然就是我们所神往的地方!

资本市场的起源与发展(4)英国与海外投资

虽然东印度公司等为了执行殖民地政策而组建的公司的股票的交易,成了股票市场的起源,在其后也掀起了一阵设立公司的热潮,但股票的交易在当时却非常难以真实地推广开来。当时的证券交易与其说股票,还不如在重商主义下为了筹集战争费用而大量发行的国债。在相当的时期内证券市场都是以公债为中心进行交易的。

因为那时候胡吹乱涨的泡沫而致使股票暴落,从而变得非常有名的南海公司事件,导致英国在1720年制定了禁止泡沫公司的法律,那以后上百年左右股票发行都在受到这个法律的制约,造成了股票市场规模扩大的迟缓。1802年虽然设立了伦敦证券交易所,但正是成规模地进行股票交易的时期,还是到了英国为了整备产业基础而大量地设立公司以后的事情。

拿破仑战争以后,持续的长时期的和平生活,致使国债的发行规模不断地缩小。因公债投资而发财的一批(那时被称之为“金利生活者”)专门进行资本投资的人们,进而把投资对象扩展到了英国以外的证券。伦敦市场在1820年代,外国的债券是以西班牙等国家与南美国家的公债交易为中心,因为这些公债后来几乎都陷入了无法偿还债务的境地,故而使交易所开始寻求新的投资对象,那就是伦敦市场在1830年代以后开始大量地对美国的州债、银行、运河、铁道公司的证券进行了投资活动。

这期间由于英国的产业革命取得了成功,成为了世界上最早的“世界的工厂”。确立了产业资本的1820-1860年代的英国,为了促进工业品的输出,一边对海外进行资本输出,一边在国内首先发展纺织等行业,进而在30-40年代发展了重工业,在这个过程之中,为了整备产业基础而进行的国家公共事业以及银行、保险等金融业等公司的建立急剧增加了。

首先以股份公司的形式登场的是运河公司的股票,虽然在股票市场进行培育的进展并不大,但其代替形式的铁道公司的股票在全国形成了投机热潮,引发了在全国各地开设证券交易所,引导了产业资本市场的地方分权的形成。

进入了50年代,伦敦证券市场再次向海外投资急速倾斜。因为被称之为Merchant Bank的英国式证券商的活跃,广泛地把美国的铁道债券、印度或澳大利亚的发行证券等加入成了交易对象,从而为开始确立伦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地位而迈进了关键性的一大步。

伦敦与其说是因为国内产业资本而成长壮大起来的,还不如说是作为海外资本的市场的不断扩充而不断地扩大起来的。与此成为对照的是,纽约市场首先是为了整备运河、铁道等国内产业基础的资本市场而坚实地发展起来的。

注:文中的年份都是1980年代的年份。

资本市场的起源与发展(5)市场之间的竞争

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前身“交易会馆”开设后,华尔街上还是残留了很多证券交易中介商人。正因为此,一边是力图垄断全部证券交易,并试图使交易方式规范化;另一边还在维持着原有的交易方式,并希望不被别人所消灭;“交易会馆”内外的交易频繁活跃,屋内屋外的“市场之间的竞争”也是非常激烈的。

首先在1820年代到1830年代,为了筹集道路、桥梁、运河等土木事业的资金,发行了美国联邦债券、州政府债券、民间事业债券、股票等,使证券市场的交易量大幅度地增加了。其中最大的是为了把Hudson河延长到五大湖的横贯纽约州内的Erie运河(从Erie湖畔的Buffalo开始到Hudson河畔的Albany为止,1825年完成)建设用而发行的纽约州债券了。这一类运河相关的债券基本上是以被称为“街头市场”的“交易会馆”之外为中心进行交易的。在当时场外交易比“交易会馆”内的交易要活泼的多。

紧跟在美国运河热之后的交易热点,是美国的铁道股票热。Mohawk&Hudson铁道公司最初上场的铁道股票,其交易从1830年左右开始了。在这之后铁道股票的上场持续地增加,在交易所内进行的买卖交易更加活跃了。那时候对证券交易没有进行任何管理,也没有相关的法律等制约,交易一直是在非常放任的状态,导致了1837年股价的暴落,其后5年左右华尔街一直是处在一种非常低迷的状态之下。

1832年,画家莫尔斯发明了电报。1837年,莫尔斯终于研制成功一套传递莫尔斯电码的电报设备。美国政府以10万美元的代价购买了莫尔斯的发明。随后,开始在美国筑建多条电报线路。又过3年,从纽约到波士顿。从费城到彼得斯堡、从多伦多经布法罗到纽约,从蒙特利尔到纽约的电报线路相继完工。到了1856年莫尔斯和西伯雷成立了“威斯坦·埃尼翁电报公司”,垄断了美国的电信业。

在1842年-1853年期间,电报的发明与建设,加利福尼亚的黄金开采热(美国的西部大开发),对墨西哥战争等因素造成的景气扩大,再次唤醒了美国的经济活气,证券市场也开始逐渐地活跃起来了。与此相继续,在1850年代证券交易所以铁道股票为中心,扩大到了包含银行股票、保险股票、运河股票等的股票的数量与交易量都明显地增加,证券交易中介商人也急剧地增加了。这样到了1860年代为止,从街头市场的“黄牛式”买卖交易发展成了十多个交易所,其中只要支付了手续费,谁都能参加交易的“公开交易会馆”聚集了极大的“人气”。

到了1865年,随着美国南北战争的结束,中断了的铁道建设再度开始继续,经济也开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大与发展。1863年交易会馆改名为“纽约证券交易所”,其后与“公开交易会馆”合并,采用了每日从早到晚都营业的、可以连续买卖德方式,整备了交易所自己的环境,达到了可以大量买卖的体制。在那同时,为了与店面市场的威胁相对抗,街头的黄牛市场也进行了组织化,1921年开始从街头市场进入了新建的交易所内,成为了美国证券交易所的前身。

现在美国及一些先进国家都在致力于店头市场(Over-the-Counter;OTC)的建设与充实(其有代表性的就是纳斯达克),这样可以利用各种证券交易场所的特点,来进行顾客所需要的证券交易。现在各种新兴的店头市场与电子市场的出现,已经对传统的交易方式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美国就像我们所谈到的十九世纪的街头市场开始那样,充满了创造性市场的能量。

资料:美国三大證交所簡介(资料选编)

只要投資過美國股市的朋友們,相信一定都有查詢各種股票報價的經驗。但是,在各個股票交易代號之前,常常會有股票上市所在地的證交所名稱;或許多數投資人至今仍搞不清楚這些證交所究竟有什麼差別?對該股票又會有何影響?下文將專欄為您分析各個主要證交所的異同比較。
美國企業的股票如果想要上市,可是有許多可選擇的方案;關於這一點,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證券交易市場,只有單一的證券交易所可以上市,可是有很大的不同。
由於美國身為國際金融市場的大本營,因此證券交易所多如過江之鯽,但是,每個證交所交易的主要業務可是大不相同,例如:大名鼎鼎的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就是以各種期貨商品交易著名於世。但是,若是投資人想單純從事股票的交易與買賣,三大證交所便是投資人不能不去了解的。
投資人只要在網路上連到Yahoo財經版(http://quote.yahoo.com)的首頁,再做今日漲跌幅最大,或者是成交量最大…等等的查詢,便可以看到它是底下面三個證交所來分類:
紐約證券交易所(NewYorkStockExchange)
美國證券交易所(AmericanStockExchange)
那斯達克證券交易所(Nasdaq)。
紐約證券交易所是全世界資本主義起源的殿堂,企業成長的後勤工廠。紐約證交所仍然是當今世界上最大、最老、人氣最旺的證券交易市場!
◎紐約證交所簡介
紐約證交所已經有將近206年的歷史,在其上市的股票目前約有2900支,包括大部份歷史悠久的「財星五百大企業」(Fortune500),股價總值已遠超過七兆美元!
◎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條件
任一間公司想要到紐約證券交易所公開掛牌上市需具備以下幾點條件:
1.最少有1,100,000股的股數在市面上為投資大眾所擁有。
2.股票的市價總值最少需在美金18,000,000元以上。
3.公司最少要有2,000名的股東(每名股東需擁有100股以上)。
4.近六個月以來平均每個月交易量最少要有100,000股。
5.上個會計年度最低為美金2,500,000元的稅前所得。
◎美國證交所簡介:
美國證券交易所(American Stock Exchange)過去曾是全美國第二大證券交易所,它跟紐約證券交易所一樣,座落於紐約的華爾街附近。
美國證券交易所大致上的營業模式和紐約證券交易所一樣。但是不同的是,在那裡上市的公司偏重在中、小企業。因此,這也就是為何一般在美國交易所上市的股票價格較為偏低,而且交易量也較小。當然,相對的股票流動性也會較小,新創公司自然不願選擇在此上市,這便造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再加上先前美國證交所又不時傳出一些非法交易的醜聞,因此,許多想要塑造型象與地位的大型公司自然更不願意在此掛牌上市。沒有了明星公司的股票襯托,投資人自然就不願意將白花花的銀子投進來,這使得美國證交所面臨了相當大的危機。後來,由於迫於時局,在形勢比人強的態勢之下,1998年美國證交所選擇與當紅炸子雞─那斯達克證交所合併,希望能開創另一個春天。
◎美國證交所上市條件說明:
若有公司想要到美國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需具備以下幾項條件:
1.最少要有500,000股的股數在市面上為大眾所擁有。
2.市值最少要在美金3,000,000元以上。
3.最少要有800名的股東(每名股東需擁有100股以上)。
4.上個會計年度需有最低750,000美元的稅前所得。
◎店頭市場的定義
繼前面兩節的紐約證交所及美國證交所之後,在此要為讀者介紹的是一個非常不一樣的交易體制。所謂的店頭市場,是一個進行非上市股票、債券及其他證券的交易場所。每位買賣者在這裏都是先經過協議,達成議價水準之後才會有接下來的股票買賣交易發生。
另外,店頭市場跟專業證交所最為不同之處,便是店頭市場不像證券交易所,一個專業經紀商底下只有一位經紀人,事實上,在店頭市場有許多位「市場撮合者」(MarketMaker)在幫客戶買賣股票,而投資人若想買賣股票,便需透過這些坐在櫃臺後面的專業經紀人才行,這也是它之所以被稱為「櫃台交易市場」(Over-the-Counter)的原因。
店頭市場原本成立的用意,是要讓一些比較沒有名氣、在公司草創初期又無法符合NYSE等證交所的嚴格上市條件的小型公司,能先行上櫃而募集到足夠的資金。沒想到,Nasdaq現在會如此走紅,倒成了反客為主,所有了知名公司莫不以它為第一個上市考量。
其實,若以現在Nasdaq當紅的程度而言,在此上市(其實應稱為上櫃)的公司不但再也不怕募集不到足夠的資金,甚至於股票還會成為投資人瘋狂追捧的目標,所以,嚴格說來,Nasdaq現在衍然已成為一項新指標,未上市公司的「第一志願」已經轉而投向它,這或是當初還瞧不起Nasdaq這毛頭小子的NYSE所始料未及之處吧!
◎店頭市場銷售標的物種類
在美國的店頭市場還可以買賣股票及債券種類。
1.公債(Corporate Bonds)
2.市政府公債(Municipal Bonds)
3.新發行股票(NewIssues of Corporations)
4.美國政府證券(U.S.Government Securities)
5.開放型投資公司(Open-end Investment Company)
6.外國公司證券(Securities of Foreign Corporations)
7.未在任何證券交易所登記,而在店頭市場買賣的股票(UnlistedStocks)
◎NASDAQ證券交易所上市條件
在美國,目前約有五千多家大、中、小型企業公司在NASDAQ上市。而這些上市公司由於良莠不齊,因此還有所謂的「入門班」(Small Capital Market)與「進階班」(National Market)的分別,先在「入門班」練功的企業,一旦修鍊成功,當然還可以進軍到進階級的「國家證券市場」(National Market)。以下便是美國證管會規定的各別上市條件(符合任一條件即可):
名稱Small Cap Market    National Market
上市規定 資產淨值    在淨值在七千五百萬美元以上
百萬美元以上
市值在五千    市值在七千五百萬美元以上
百萬美元以上
前年獲利在    營收在七千五百萬美元之上
百萬美元以上
上市最低股價 每股四美元    每股五美元

资本市场的起源与发展(6)近代日本的市场

日本建立证券市场远远迟于欧美,明治初期与欧美相同,也是因为作为大量发行的公债的流通市场而形成起来的。1878年东京和大阪同时开设的“股票交易所”,应该是日本最早的证券交易所。

因明治时期日本政府废藩置县,为了整理从旧藩主那里继承下来的大量债务,从而发行了大量的公债。作为“家禄奉还”的目的,以土族、华族等为对象发行的“秩禄公债”、“金禄公债”的交易开始形成了证券市场。作为公债的流通市场建成,到实际上成为股票交易所,掀起建立股份公司的热潮为止,大约花了十年左右的时间。

以公债发行为先导的功能来象征着日本证券市场的形成。公债本身因为是有确定利息的证券,但因为当时明治政府尚不安定,所以造成公债的波动非常不安定。这也是以公债的流动化为主要目的,作为不可缺少的投机要素而成为交易所的交易的中心商品的原因。

本来公债的卖方多是因为生活穷困者,或者是为了筹集开业资金而希望把公债换成现金的土族。而因为市场的扩大,使买入公债或中介交易者不断地富有起来,买卖公债的过程成为了他们不断地积蓄起财富的过程,以至后来成为了金融业者。特别是日本明治政府承认了银行纸币发行时可以以公债作为抵押,为了发行纸币获利的目的而不断地出资公债,进而成为国立银行的情况不断地出现。证券交易所在其中实现了把公债转化为股份资本的非常重要的功能。

日本近代的第一个股份公司就是在1873年建立的国立第一银行,公司的建立从银行业开始普及,1881年日本铁道公司成立,掀起了铁道建设热潮,其后建立纺织公司的热潮等,终于使证券交易所把交易的中心从公债交易转换股票交易,使其产生了本质的飞跃。

这个时期建立公司的热潮,主要是日本银行实施了担保股票用的“期日指定支票”的折扣制度,由银行支付巨额的股份担保贷款而支撑着。1890年代很多的新公司破产,日本明治政府开始体验了泡沫破裂的经验。其后,把干线铁道全部国有化,筹集铁道的建设资金从发行股票转变成为了发行公债,因为没有代替铁道股票的所谓“绩优股”,股票市场不断地缩小了。股票交易所为了瞄着把堂岛大米波动的投机资金引入交易所,制定制度的时候基本上是参照商品期货交易的制度而制定的。其结果,从开始就以定期交易(现在的期货)为中心进行交易,而本来应该是交易中心的实物交易却非常少。这种从投机性非常强的交易开始的市场发展,对日本的证券市场的正常发展来说可能并不是一种令人高兴的事情。

资本市场的起源与发展(7)英国的没落与美国的崛起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英国的证券市场产生了极大的变化。本来伦敦交易所基本上都是交易的外国债券,由于战后经济的不安定,再加上因为1929年股价暴落后的世界恐慌所反映出来的投资风险的增大,英国的海外投资几乎停滞了。

正因为如此,交易从海外证券转移为国内证券,与此伴随着Merchant Bank的机能大大地缩小,为了自己的生存,毫无办法地转换为国内的证券发行业务了。但本来英国国内主流的铁道证券的发行,却因为汽车工业的发展运送业务量开始钝化、衰退。这段时期开始作为国内证券购入者的生命保险公司、投资信托等投资机构开始活跃起来了。

另一方面,美国在1920年代汽车、石油、电力产业等的成长,出现了一派繁荣的景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大量地发行的联邦债券,因为政府推行了额面的小额化等的消化促进策略,以及由于商业银行通过证券担保贷出,再加上美国一般人虽然没有购买证券的经验,但出于爱国心所转换成的证券购买热,因为这些所培育出来的个人投资家阶层,支撑了1920年代后半的狂热的市场行情。

其他对于国内的民间证券,主流从铁道转换成了汽车、公益事业等的新兴产业,其资金大多数是通过公司债券的发行而进行筹集的。但主要的购入者基本上都是投资机构,个人的购入几乎没有什么进展。对此,虽然股票以电力业界的合并为中心造成供给减少了,富裕阶层们在参加了被称为“syndicate”的集团,零散投资者也积极地以信托投资的方式进行了购买。再者,在商业银行对股票的担保被认可以后,更加促进了市场的扩大。就这样在20年代末,股票行情迎来了泡沫时期。对于公司债券来说,由于可以期待股票的升值利益,“转换公司债券”(根据所有者的希望,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换为股票的公司债券)与“warrant债券”(新股购入权债券)急剧增加,1929年终于股价暴落,本来正在开始扩大的资本市场开始陷入了长时期的低迷与萧条,进入了大恐慌时代(Great Depression)。

对市场崩坏的原因进行了调查的美国议会的委员会(Pecora委员会),查清并追究了华尔街商业银行的违规操作,并且在1933年制定了反映这些问题的银行法(Glass-Steagall Act),禁止了商业银行进行证券业务。

进一步在1934年由证券交易法而成立了SEC(证券交易委员会),作为法律的维护者,对证券业者提出了登记义务的要求。由于一下子从投机热转化成了规则热,致使投资者们产生了极大的失望。

资本市场的起源与发展(8)机构化现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证券市场所能够描述的特征就是机构化现象。投资机构的行动不光对行情的形成,对证券交易系统本身也开始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

美国的投资机构的运用金额都非常巨大,我们在第三部分美国市场的诞生内提到的那个关于禁止场外交易与固定手续费的协议(被称之为“Plane Tree Agreement”)以来,固定手续费制度已经持续地使用了大约两个世纪了,由于手续费负担巨大,所以不少大机构联合起来向证券业者施加压力要求降低手续费。再加上1971年被称之为NASDAQ的股价自动表示系统的店头市场的开设,大额交易转移为在投资机构之间直接交易等,使这种压力更加增强了。正因为如此,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在1975年断然进行了股票委托买卖手续费自由化等的市场改革。因为改革是从1975年5月1日开始,所以也被称之为“May Day”。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过分依存买卖手续费而生存的收益构造被迫需要改善,大规模投资银行等证券业者通过M&A(合并、收买)等方式进行了资本强化,努力开拓了金融衍生商品(Derivative)、dealing等附加价值较高的业务。另外,拥有广泛营业网点的综合证券公司,在手续费自由化以后认识到了为机构服务的同时,扩大为一般投资者服务的业务反而更加容易获得高安定化的手续费收入。在这种收益构造调整的过程中,高息且具有结算性的投资信托MMF也开始成为商品,金融中介(与银行)分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以这样的环境变化为背景,在证券交易中金额的进一步大额化、交易的高度技术化不断发展,投资机构以高效率的交易,手续费等成本节约为目的,不断地从被组织化的交易所向场外的市场不断地移动,促进了期货、Option(买卖选择权)等金融衍生商品(Derivative)市场的整备与发展。

特别是金融衍生商品(Derivative),一方面为投资者提供了价格变动风险回避的手段,也作为具有非常高投机性魅力的投资对象得到了急速地扩大。同时,因此而带来了包括实物市场间的多边结算方式、多边套汇不断地活跃,证券有效率地、价格合理地发现成为了一种可能。

让整个世界都吃惊的是,1973年在芝加哥开始的股票Option交易,只有短短的几年就几乎与纽约交易所的交易量相同了。进入80年代以后,股价指数的期货/Option交易也开始了。证券市场以风险对冲为理由,进一步创造出风险,进而创造出新的投机机会,把更多的投资者引入了投机的世界。

资本市场的起源与发展(9)风险的创造者

在1980年代的纽约,以机构化的进展为背景迎来了金融工程学热潮。已经在期货/OPTION(买卖的权力)等的金融衍生商品(Derivative)取得了成功的工程师们,在被称为junk bonds(投机性债券)的ranked非常低、但利率非常高的债券的买卖,企业经营权的买卖等之中,扩大了证券化商品的组成的活动范围。在金融衍生商品(Derivative)市场进行的仲裁交易(Arbitration in stock)也显示出活跃的状况,资本市场开始具有了对风险进行评价,从而创造出新的风险商品的场所的机能。

证券公司、特别是投资银行对具有风险的M&A(合并、收买)商务投入了异常的热心,使企业能够以借入的资金来进行M&A(合并、收买)的热潮开始了。但这样企业的规模扩大了,发行的股票却反而减少,造成了负债过剩的状况。

投资或证券公司也为了扩大这类业务,对以强化资本力量为目标的合并积极地进行了促进。另外由于规制缓和,商业银行等的金融机关也可能对公司债券进行投资了,受经济后退的打击而寻求优良的资金运用方S&L(储蓄贷款组合)或企业贷款减少了的商业银行也成为了公司债券的买方,从而使junk bonds(投机性债券)市场得到了急速的扩大。在M&A之中,发生了大量的首先占买企业的股份,然后迫使那些企业再设法高额买回去的被称之为“Green mail”的takeover恶劣行为。这种takeover行为横行不法的rush不断地持续,企业被迫采取敌对收买的防卫措施,在筹集资金的时候也活用了junk bonds(投机性债券)。但是,M&A市场也好、junk bonds(投机性债券)市场也好,这些市场都由于1987年股价暴落的“黑色星期一”而崩溃了。股价暴落后,金融衍生商品(Derivative)交易等作为“主犯”,短时期内被强化规制,延缓了它们发展。

打开了资本市场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到:过分地投机性地期待热潮导致了泡沫的膨胀,由于泡沫崩裂后的失望而产生规制,进而再摸索、创造出新的风险,这种循环一直在不断地反复发展着,也成为资本市场的一个魅力所在。

现在,由于被称为金融工程师的证券市场的发明家们的存在,正在力图确实地、尽早地发现这种循环,这也是一种历史的自然的潮流。为了使资本市场的机能继续下去,就需要继续地去创造新的风险。

hefeiddd 发表于 2007-12-4 15:50

jmonstr:雇用统计系列分析

注意美国雇用统计

下周美国将有很多经济指标的发表,加上日本的总选举,趁着美国GDP的余势继续前进的意识,将会产生回买美元的期待?

周内预定发表的美国经济指标有:3日的9月的美国建设支出/10月的美国ISM制造业境况指数、5日的9月美国制造业订单/10月的美国ISM非制造业景況指数、6日的第三季度的美国非农业部门劳动生产性速报、7日的9月的美国批发销售额/10月的美国雇用统计等、这里特别被注目的就是雇佣统计。本周最大的材料也将是美国美国雇用统计,应该是围绕这个材料进行展开。因为美国的GDP比预想的水准更高,如果雇用再回复的较好的话,将会使市场对美国的经济形势产生安心感,对美元作用将是不言而喻的。

雇用是布什总统选的最重要课题之一,虽然现在美国的消费、生产等方面已经有明显的改善,但雇用却难以看到改善的情况。如果将继续九月(失业率6.1,非农业部门就业者增加5.7万人)的改善的话,将会使市场对美国经济恢复的期待感增强。每周发表的美国失业保险申请件数,已经连续几周在40万件以下,对雇用统计的期待感将会不断地膨胀,会促使美元的进一步反弹。

日本9日将进行众院总选举,将会是日元走高的一个阻碍。但选举之后,日元的走向如何,考虑到美国明年的总统选,对美国产业界的选票的需要,美国实质上的“弱势美元”的货币政策的推行方针料想不会改变,甚至会更加鲜明。日元下半周的将可能会再次走强?

注意英国的金融政策,是否会引发高息货币的再次走高

5、6日两天,英国央行将召开金融政策委员会。上次的委员会对英镑加息的投票结果是5比4的一票之差决定维持现状。很多人都认为下次的委员会将决定英镑加息。究竟是加息0.25还是0.5,是否加息,加息的幅度,可能都会对市场造成影响,甚至引发大规模的冲击波。

上次英镑决定减息的时候,对是否有必要减息进行了不少争论。因为当时世界上最担心的是全球通问题,作为预防的手段,最终做出了实施利息下降0.25的决定。而这一回的加息,具有上次减息过分的扳回意味,再加上英国国内的经济形势坚挺,住宅价格上升,造成强势英镑影响,争取引进外资,作出一定的的对应方策是必须也是必要的。

如果是单纯扳回上次的过分决定的话,0.25的幅度将是当然的。但看到从减息以后英国的经济发展比欧元区更好等情况,有必要加息0.5的看法在报纸,杂志里并不少。
但是考虑到欧洲大陆的经济还是很低迷的情况下,英国自己非常突出地加息的场合的抵抗感,这次可能只会加息0.25的看法比率较大。
英国经济的动向也是澳洲等高息货币国的共同动向,澳洲也在考虑加息的问题。本来明年年初的呼声较高,但目前好像在讨论年内加息的问题。假如英国加息成立,下次就会注视澳洲,甚至全体高息货币国的加息问题将会成为注目点,再次引发高息货币的走高也是需要注意的。

小泉执选举胜利?对日元的影响?

再谈谈美国的雇佣统计
美国股市还在下落,最近发表的美国经济指标并不是太好,所以美元反弹之势无法持续,反之还有再次下降的苗头。虽然个人认为美元贬值的基调在不断地开始有所转换,但想来在短时间还会继续拉锯,不可能直线变化。现在汇市的状况是否能说明这个问题呢?
这里一个关键、重要的指标,就是雇用指数是否得到了改善。这也是我们最需要关注的问题之一。去年我们已经多次讨论过为什么雇用指标非常重要,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
个人一直认为,去年9月迪拜G7前后美元急剧下落,与9月初发表的雇佣统计大大地超出了事前的预测,再加上8月份的FRB“长时期保持低金利”,从数据客观上佐证了IMF的Sustainability担忧的观点,也就是对美国经济发展的持续可能性的担忧的观点,引发了市场对美国经常、财政双赤字扩大的持续可能性的担忧。
今年以来美元还在继续下落的重要理由,也是1、2月份连续发表的雇佣统计数据与市场对于雇用改善的期待相差很大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素。
下周末又将要发表美国的雇佣统计了。虽然仅仅对单月的数字预想比较困难,但个人一直把雇用统计的数据作为影响今年美元汇率的超级冲击材料来看的。

再谈谈美国的雇佣统计(续)
超级冲击材料
有了点时间,就继续沿着上午谈雇用统计的帖子继续扯下去。
为什么我们说雇用统计数字可能成为超级冲击材料呢,其关键应该是“雇佣与所得”。至于雇用指标如何在美国经济的良性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就不再重复了。
雇佣与所得有着紧密地关系,这我们大家都清楚。有工作就有收入,并可能不断地增长;反过来没有工作就没有收入,或减少收入。但从这种考虑问题的方法出发,这1-2年出现了一种奇妙的状况。
也就是雇佣者数(非农业雇佣者数)比前年2002年,2003年2年连续地减少了。但所得却连续在维持着增加的状态。雇佣者减少了所得却增加,这里就反映出布什减税的效果了。与此相类似的状况,即雇佣与所得的异常的状况在这几十年里也曾经发生过一次,那就是1982年。82年雇佣者数比前年减少了,所得却维持在增加的状态下,这反映出了当时里根减税的效果。也就是说,1982年与现在的2002年-2003年都是,里根与布什的减税政策产生了效果,在雇用减少之中却能维持所得的增长。其意味着去年美国的经济恢复应该属于政策主导型的恢复。
现在我们需要注目的是,同样的政策主导,也就是里根减税促使经济恢复的1982以后,雇佣与所得在83-84年都急剧增长。雇佣在84年达到比前年激增将近5%,所得也达到3-6%的激增。
这样看来,同样是共和党总统的布什采用了与“老前辈”里根相同的减税的方法,以减税主导了这次经济恢复的局面。同样也可能即将出现雇佣与所得激增的场面。但一般来说,IT革命引起的雇佣构造的改变,美国在大喊着的雇佣向低工资的亚洲、中东地区流出等因素来看,这次雇佣增长将不太可能会产生激变的情况。

构造因素与循环因素
虽然我们在这里谈到构造因素。但不管如何促使构造的改变,仅仅在2-3年就使雇用急剧减少,从常识上考虑起来,雇用形势的变化应该是IT泡沫破裂所伴随着的循环变化的影响应该更加巨大。从构造因素的角度所能分析的只是雇佣恢复比当初预想的要迟缓,这一点是在循环因素上比较难以说明的问题。如果谈到构造变化对雇用指标的影响,则主要会表现在现在的雇佣不太可能像84年那样地“激增”,最多也只会“急增”而已。
非农业雇佣者数,83年比前年增加1%,84年同比为增加5%,故称之为“激增”。对此因为现在的构造改革所产生的变化,“只能会急增”的衡量方法就是与前年相比增加2-3%左右。就是这样的话,今年到明年雇用也会年间增加300万人左右,即每个月平均25-30万人增加。这就是“超级冲击材料”的根据。
注意美国雇用统计
昨天发表的最新周新失业保险申请件数低于40万件,使市场的感觉稍有好转?由于上个月发表的雇佣统计数据比预想的要差,那以后发表的经济指标也是好坏交错,致使市场漂浮出一种失望感。这次失业保险申请件数如果超出40万件的话,将会很可怕地助长对雇用统计悲观的看法
由于失业保险申请件数与失业率的数据相关性非常高(也有时候会稍有偏离),39.9也并非是一个让人安心的数据。美国地区联银报告及FOMC也把雇用停滞不前作为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提了出来,这个问题还是今后判断美国经济发展及景气预测的重要材料之一。
特别是预测失业率为负数的非农业部门的新增雇佣者,据说预想是3万,可能会最令人注目。
如果美国雇佣恶化,将会使卖美元的流不能停止。这段时期的汇市动向,将会以美国经济动向及数据为主要指标。今天晚上8:30发表的美国雇佣统计,将会是非常令人注目的重大材料。
现在对美国的雇佣统计持悲观态度的看法非常强,很多人都预测今天的数据将达到8个月连续雇佣者减少。
现在美国在进行泡沫修正的过程中,公司的合理化进展迅速,雇用着减少就成为一种必然。GDP的上升在某种意义上是以牺牲被雇佣者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的。
雇用不可能像以前一样急速地回复,这说明不可能一下子增加20-30万人。数万人增加的可能性并不是不存在的。
我个人感觉对美国的雇佣悲观论太过于过分。如果几个月内雇佣者增加10万人,对美国景气及美元的悲观论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转机。

从layoff的推移来看美国的雇佣现状
今天的美国雇用统计数据好像成了影响汇市胜负的形势的关键?这说明“雇用恢复的迟缓=美国景气要慎重对待”的观点已经被市场所接受。至于为什么雇用指标很重要,前几天我们已经谈过,这里就不重复了。这里只想就美国的雇用现状来说明一点问题。
产生“雇用恢复的迟缓=美国景气要慎重对待”这种看法的原因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以减少雇用的前提来提高劳动生产率,恢复经济的方法。也就是所谓“job loss recovery”。
但是,根据一些调查,在减少雇佣的问题上,现在已经是到了逐渐完成的阶段了。现在减少的人员比减少最高的时期的时候已经减少的多了。在泡沫破灭之中(2001-2002),每个月都在减少15-20万人。再加上安龙、伊拉克战争的警戒的今年春天也是10-20万的高水准一直在继续着。而最近这几个月已经成了每个月只减少10万人以下的状态,今天预测的9月份的减少雇用数,就只有3万人左右。
看到这些,已经可以简单地得出“job loss recovery”的高潮已经过去了的结论。
上个月才开始关心这个问题,还不如说这个问题被一般人认识的时期已经很迟了,换句话说,这个问题已经到了大家都必须关心的地步了?!
怎么看今天的美国雇用统计数据?2004-07-02 下午 17:38
美国六月份的雇用统计将在今夜发表。市场预测非农(NFP)增25万人,个人认为玄乎。这些可以从ISM的雇佣部分的数据不好以及上周失业保险申请者数达到35.1万人(4月份以来的上升),再加上汽车销售量的下落伴随着雇用减少等来推断。
零售、建筑的下降与政府相关、商务、服务的上升相抵消,究竟能上升到什么程度?如果20万人以下的软弱的数据出现的话,将明确地说明雇佣上的落潮与经济的钝化。
这里还有一个每小时工资的上升率也是需要注意的。上个月是与前年相比上升2.4%,上升幅度非常大。如果这个数据超过0.3%以上的话,对消费的活跃将会起到好的影响。但从另一个角度工资上升也将会导致通涨的联想。
从经济的发展与统战的抑制这两点来看,其平衡还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今晚的数据在非农(NFP)增25-30万人,每小时工资的上升率为0.3%增的话,将会是一种均衡的状况,市场也不会有太大的反应。但如果今晚每小时工资的上升率超过0.3%增的话,将引发美国长期金利的上升,进而导致美元的上升。
但考虑到周末因素,特别是美国独立纪念日之前的三连休的周末的话,美国雇用统计之后的汇率波动幅度可能是有限的。
对美国七月雇用统计发出了暂停的信号?2004-08-04 下午 17:34
3日发表的美国7月份汽车销售数为154.7688万台,比六月份的150.5520万台有所改善。与前一年相比上升2.7%,一些欧美报纸在报道中也提到美国汽车销售量的上升,对美国来说具有一种积极的incentive效果。但是作为汽车销售量来说,跟在6月份之后也在150万台左右,还是接近年内的最低水准。与5月份的170.8万台来比较的话,还是相当低的。
2号发表的美国7月份ISM制造业指数的雇佣方面也是明显地低调。7月份为57.3,比6月份的59.7为低,而五月份出现了强势数据61.9之后,就与汽车销售量一样低调。另外美国某人才公司3号发表的美国企业7月份的人员削减计划,比前月增加8%为69572人,比前一年减少了18%。7月份的雇佣计划数也比前一个月减少30%为26880人。五月份以后,各指标的雇佣部分都处在难以增长的状态。

[ 本帖最后由 hefeiddd 于 2007-12-4 15:54 编辑 ]

hefeiddd 发表于 2007-12-4 16:01

jmonstr文集(1)

jmonstr文集不分时间先后,请注意.

澳元的急落2004-03-15 晚上 21:36




澳元的急落

上周汇市上澳元与纽元急速下落。这个结果实际上应该是看成对欧元交叉汇率的一种修正。欧元对澳元在3月初还是1.6,也就是澳元对欧元达到了去年以来的最高值,最近已经达到了1.66左右,也就是说澳元对欧元的汇率已经调整了3-4%了。所以现在澳元的急速下落,也可以看成对欧元等欧洲货币的“链条的调整”。我们的问题是这个调整还会再继续下去吗?或者说已经告一段落了?澳元对欧元修正的余地究竟还有多大?

与一年前的汇率相比较,欧元对澳元是在超过1.8以上波动着,这个价位说明澳元对欧元大约上升了10%左右,这说明澳元对欧元汇率修正的余地可能还会有不小的空间(比如说澳元还有10%左右的调整空间)。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在美元反弹占优势的状况下,澳元并不是没有继续修正的可能性。具体请参考《谈谈非美货币之间的力学关系》。

去年以来的汇率波动,是以美国低金利为背景,借入便宜的美元,卖出来购买更高金利的货币(日元以外几乎所有的货币的利息都高于美元)。从这个观点出发,卖出美元、买入高息货币就成为投机的基轴(当然也有进行股市、债券等投资)。这就是被称之为“dollar carry”的交易原理。

这种“dollar carry”的交易也存在着不少弱点,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害怕美元汇率的上升。

2月中旬以后,美元反弹,非美货币急速下降。这时候“dollar carry”的投机机构就会感到“疼”了,就没有办法坐得住了。前期运用的成果既有可能毁于一旦,退出交易的可能性就只好出现。这样非美货币卖出的必要性就出现了。

但个人对澳元今年总体趋势的看法。请参看《澳元汇率修正调整》一帖。



澳元汇率修正调整2004-03-12 晚上 22:43


澳元与纽元等在本周急速下落。说是澳大利亚当局号称要干预汇市并且暂停升息,再加上经济指标有所恶化等各种各样的理由,但个人还是认为是前一段时期对欧洲货币的不平衡所造成的调整。

2004年开始,澳元就超出去年的高值。澳元自去年9月非美货币开始大涨以后,在主要货币中升值最高。欧元对澳元在2月中下旬以后,一直在去年以来的对欧洲货币的最高值圈推移。其起因是因为欧元对美元先行下降所造成的。由于欧元先行下降,造成澳元对欧元的高值感不断地扩大。现在所进行的正是对这种高值感的修正。这也是澳元急落的主因。

上次在非美货币的力学的短文中我们就讨论过,当美元下降时,非美货币都会上升;美元上升时,非美货币也都会下降。但要注意这里的顺序与力度。对澳元与欧元来说,一般都是欧元先动,澳元等被卖盘压力所波及。

另外,澳元市场日本与中国都是大买家,日本的比例很高,现在正好是三月财年结算的时期,是否也与此有关呢?!

虽然澳元还有一定的下降空间,但个人认为澳元的整体走势在2004年不会改变其走高的基调。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去年澳元走高的背景。

澳元走高的背景

去年澳元上升的主要原因:

1。黄金等商品市况上升

2。经济发展状况良好

3。金利水准与其他国家相比比较高,并且是去年11月在先进国家里最先升息(现在是5.25%)。

这三个理由虽然是相互有关联的,但个人认为其最重要的背景是中国的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推动作用。在我国经济不断继续高速成长的情况下,最近看到有一些国家的媒体称中国已经进入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个高速成长期。经济不断地发展,对必要的原材料(天然资源)的输入也就必然急速地在扩大。我国资源需要的增加对国际商品市况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伴随着这种状况,澳大利亚对我国的输出也在不断地急速增长。

澳大利亚本来就是资源输出大国,输出商品的前五位都是天然资源(煤炭、原油、黄金、铁矿石、铝)。从而使澳大利亚经济在数量上与价格(输出量的增加与输出贸易额的增加)两方面都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其结果也就造成了澳大利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地强大,对澳元的金利上升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这些状况就成为去年以来澳元走高的背景。

2004年澳元走高的基调不会改变

我们从澳元走高的背景来分析,就可以得出2004年澳元走高的基调不会改变的结论。首先中国经济成长不会停顿,中国队天然资源的需求还会不断地增加。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2010年上海万博都将对中国经济不断地发展起着强有力的促进作用。中国持续的经济成长,非常有可能推动商品市况更加上升,澳大利亚的经济也将会坚调地推移。另外,从与黄金价格有着反相关关系的美元汇率来看,对美元在今年内还会不断地下降的看法还是非常强烈,我们再仔细地研究一下国际商品指数(CRB期货指数)就可以发现,商品指数与澳元汇率具有非常紧密的相关关系。商品市况继续上升的可能性还是很高。澳元的金利上升到大于5.5%的可能性也非常高。就是说前述的三个理由在2004年还会继续,澳元的上升基调想来也将会持续地维持下去。澳元对美元希望能走到0.85附近,澳元对日元交叉汇率看87到88日元。

反过来再看澳元本身并不是不存在风险因素。其中之一就是中国的经济成长是否能与预期相符,另外就是澳大利亚以外的其他国家金利上升,从而使澳元在金利面的魅力减弱。这需要我们经常地注意。



澳元急速下落的方向2004-06-03 中午 12:03

澳元最近几乎对所有货币都在急速下落。对美元已经接近5月中旬的0.68附近,对日元也像去年7月下旬开始那样,从78日元乘着“过山车”(借用朋友直击汇市的表现方法)一下子滑落到了76日元水准。画出了一条创纪录的大阴线!
我们曾经讨论过,澳元对日元的78日元水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价格,一旦打破的话,将具有引发急速下落的风险。现在正是验证了这个结论。
现在的问题是澳元今后将会如何展开,究竟如何来考虑澳元的将来呢?去年澳元兑美元7月份打破了0.68美元,一直到9月初下降到了0.6340美元附近;对日元也是打破了78日元一直延续到了9月初,下降到了73日元。对美元以0.6340美元,对日元以73日元为底部,澳元再次转换成为上升基调。
从澳元的变化动向来看,澳元基本上是一个“看美元脸色”的货币,与美元的动向具有相对密切的负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说,从去年9月初开始的美元下降的基调转换开始,澳元也开始了对美元毫不休止(还请注意是几乎超出所有非美货币的幅度)的持续高涨。
这样来看的话,我们清楚了澳元需要看美元的“脸色”的货币的特点,说明了澳元的命运事实上是捏在美元的走向上,是由今后美元的动向来决定的。这样我们在现在美元调整的阶段,一直到美元再次开始下降为止,还亟有必要进一步警惕澳元下降的风险。

从欧元/澳元、澳元/日元汇率看澳元2004-05-19 上午 11:41

从欧元/澳元的交叉汇率变动来看,这一个月波动幅度非常大。从1.6-1.75,变化了1%左右(欧元对澳元上升了1%)。
欧元对澳元去年到今年几乎是一个方向的欧元下降、澳元上升的状况。去年年初的汇率是1.85左右,曾经短时期打破1.6,也就是欧元对澳元下降了15%左右。
这种欧元下降,澳元上升,是在美元持续下降的局面下所形成的。从对于美元的上升率来看,澳元对美元的上升率比欧元对美元的上升率高的多。也就是美元下降的局面之中澳元上升速度比欧元上升速度高得多。
我们曾在《谈谈非美货币之间的力学关系》里讨论过“在货币的变化过程之中,势必造成币种间不平衡的状态发生,势必造成畸形价位的出现。然而,价位无论如何扭曲和畸形,最终都要回到相应的“平衡点”上来的。即可谓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这就是非美货币之间的力学关系。”
如果在美元反弹的局面下,为了恢复货币之间的平衡关系,势必会造成反向的波动,也就是从欧元对澳元的关系上来看,将会对高位澳元进行修正。
去年正式开始欧元下降、澳元上升的时候,是欧元冲破1.75-1.85的框体逐步下降的状况。最近欧元对澳元已经返回了这个框体的下限,这究竟意味着高位的澳元修正告一段落呢,还是将会一口气冲向(或接近)框体的上限1.85呢?如果是前者的话,就说明澳元下降已经告一段落,如果是后者的话,意味着澳元下降还将继续进行下去。


顺便讨论一下澳元对日元的关系。去年8-9月澳元对日元打破了78日元进而打破了75日元,形成了日元兑美元大幅度上升,对澳元大幅度下降的状况。现在澳元对日元又在是否打破78日元的位置上徘徊,与去年8-9月的共同点,就是美元上升的局面。
在美元上升的局面下,日元对美元与对澳元是完全相反的在波动着。也就是对美元下降、对澳元上升的情况。对美元的下落,澳元对美元下降率比日元要大的多。
从本质上来讲,货币上升与下降与资本的流入流出具有相当大的关系,也就是资金流在左右着货币的上下波动。
对澳元来说,这两年的不断上升是以美元贬值、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商品价格大幅度上升等因素支撑出来的,现在中国经济紧缩、商品市况下降、美国升息这三个对澳元影响最大的因素将会如何影响澳元的变化,澳大利亚的贸易赤字是否与此相关,非常值得我们的注视。
澳元毕竟是一个高息货币,其信用力较高(澳大利亚财政安定、国际评级是最上级的信用力AAA),经济成长率较高(3%以上),也一直受日、中等国的资金追捧。
在这两方面的因素夹击之下,澳元的调整幅度究竟还有多大,是一个令人关心的问题。


ECB的降息--比FRB迟半年的法则2004-03-31 上午 09:43

现在汇市已经把ECB的降息作为一个材料,加上欧洲经济的软弱,恐怖主义的可能等,导致了最近欧元下降。
看看过去的降息情况,可以得出一个有意思的结论,就是一般来说,ECB的降息比美国FRB的降息总是晚半年。FRB最后的降息是去年6月下旬,已经超过了9个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确实ECB降息的可能性已经在向我们逼近了。个人推测这次的ECB不会降息。
美国这几年降息的步伐很大,这一轮降息的第一次,FRB是最初从2001年1月开始的,ECB也与此相协调,是从2001年5月开始的,迟了5个月。
这一轮最后的降息,FRB与ECB都是在去年六月份,但是FRB在这之前的2002年11月已经进行了一次降息,ECB的去年6月份的降息,不如说是比FRB迟了7个月的结果更加确切一些。
为什么ECB的金融政策要比FRB要迟缓一些呢?基本上可以认为欧洲的经济是在依靠着美国经济发展的牵引。美国经济减速的话,欧洲同样也会减速。欧洲受美国经济恢复的牵引,也在开始进入经济恢复的轨道。因此欧洲的金融政策也不得不追随美国。
当然这种关系对日本也是一样。这样考虑问题的话,最近日本的股市上升,也有受去年以来美国股市上扬所影响的。但是现在美国股市在开始下降,一直在追随者美国股市的日本股市将会如何变化呢?对汇率具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处于重大歧路的美国长期金利2004-04-19 晚上 23:18

虽然日本货币当局阻止日元上升的巨额干预终了了,但日元还是在向日元下降、美元上升的方向在波动着。这是因为受美国雇用统计改善的影响,美国长期金利上升的因素影响非常重要。在周末预定的G7上,虽然注目美国容忍美元下降的看法存在着,但这也将会受美国长期金利动向的变动而变动。所以,现在影响汇率波动非常重要的因素是美国的金利,现在美国的长期金利就已经站在重大歧路的分差点处了。

FED Sealing
美国长期金利(10年国债的利息)在去年全球通缩的担忧之中,6月份达到了3.1%,其后摇身一变开始了急剧上升。为了牵制美国长期金利的上升,FRB在去年8月的FOMC以后一直坚持使用着用时间轴效果的表现方法,亦即“在相当长期间维持低金利”的表现方法,这时候的美国长期金利已经到达了4.4-4.5%的程度。其后市场都认为这个水准是FRB用来牵制金利过分上升的上限管理目标,也就是我们所讨论的“FED Sealing”。FOMC声明中所表现的“在相当长期间维持低金利”也成为了FRB所放出的“胜负手”。
也就是说,FRB为了长期金利的安定而设定了“想象中的目标圈”,试图来控制长期金利的波动,使其成为了一种可能。这个“想象中的目标圈”的上限应该在4.4-4.5%左右。
实际上美国长期金利在8月份以后的波动,好像就是为了证明这个问题似的,除了在去年9月份曾经短期超过了4.5%,以后就一直没有出现过金利上升超出4.5%的情况。其结果好像为我们证实了“FED Sealing”的存在与效果。
现在,由于美国三月份雇用统计的大幅度改善(非农业雇用增加数急剧增长),美国长期金利再次在波动中接近了这个“FED Sealing”(美国长期金利在15日已经又达到了4.4-4.5%的水准)。本周预定有格林斯潘的议会证言,FRB是否会修正这个“FED Sealing”呢?围绕着“FED Sealing”的变与不变的问题,各种可能性都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从4.4%向上修正到4.7%?
但是这个所谓4.4%的长期金利的水准最近与去年看起来都是一样的,但从我们多次讨论过的200日平均线的偏离率的观点来看,两者却有着非常大的不同。也就是去年8月份的4.4%是200日均线的15%,而最近的4.4%只有200日均线的5%。同样是4.4%,去年是上升过分,最近却只是正常范围内。
这样看起来,去年8月份FOMC“在相当长期间维持低金利”的表现方法,对4.4%的美国长期金利进行了牵制,最近因为其状况有所不同,从200均线的偏离率的观点来看,去年偏离15%那样偏离率,现在就要到4.7%左右了。
如果要修正这个“FED Sealing”的话,长期金利的暴腾将难以避免,所以FRB一定会慎重地对应这个问题。从200日均线的关系来看,想来今后这个“FED Sealing”将会从4.4%缓慢地向4.7%修正的可能性非常高。

对美元政策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为什么我们要花时间来讨论这个长期金利问题,就是因为它的动向将会对美元汇率的走向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例如日本现在并没有对美元兑日元汇率进行干预,汇率方向也没有向着日元上升的方向波动,这就是因为美国长期金利上升的影响,美元全面上升的波动所带来的结果。
下周末预定的G7中,市场将会注目对日本的市场干预进行批判、对中国的人民币升值施加压力等,美国实际上容忍美元贬值的看法事实上存在着,但这些都会因为美国金利变化的结果而产生变化。美国政府放置、追认美元下降的原因,是非通胀之下的美国金利低下的局面所造成的。如果长期金利转换为上升的局面的话,容忍美元下降的话将成为加速美国金利上升速度的重要原因。
这样的话,非常大地左右着汇率变动的美国金利,现在正面临着“FED Sealing”的4.4%重大的歧路。对于三月份雇佣者数急增等是否会恒常化等不断地确认的过程之中,想来FED将把Sealing向着4.7%程度不断地向上修正的可能性应该是非常高。这个“FRB Sealing”究竟是否向上修正,将是我们关注美国政策金利是否会上升的一个参照点,也是美元今后走向的一个重要指标。


从美国长期金利和美元的相关性来看美元是到底了还是继续暴落?
一年前,美国的股市到达了大底部。去年10月9日,美国的道指与纳指都到达了最低值。与一年前最低值相比,纳指上升了73%,道指上升了34%,幅度都很大。这么大的股价上升,长期金利不断地上升就成为当然的了。但股价、长期金利都在上升的情况下,美元的汇率却在下降。美元对日元下降了12%,对欧元下降了15%。为什么会这样的呢?赤字国的货币要上升的话,股价、金利是不是上升的不够?或者是美元下降是错的,也算是一种泡沫呢?
上次我们曾经讨论过美元到现在为止与长期金利有着惊人的相关性。但对于长期金利已经有了到底的感觉,反抽的行动已经开始展现的时候,美元却还在继续下落。这是不是意味着相关性没有了呢?现在基本上都是[美元下降-〉资本从美国逃离的担心=美国长期金利上升],可现在却有点不太一样了。
与美国长期金利分离的美元如果是单纯的欺骗行为,美元的反抽就会开始。如果资本逃离的话,美元的暴落就不可避免了。
美国长期金利和美元的在这几个月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10月3日美国九月的雇佣统计发表以后,美国长期金利开始出现反转的样子,但美元却还在继续下降(今天刚开始看到一些反映)。美国长期金利和美元的联动性越来越淡薄的印象很难否认。
这种分裂的样子这几个月之间看到过几次。比如在七月下旬,美国长期金利从3%过半到4%前半的上升时,美元对欧元却从1.11到1.15下降了,分离达到了一个星期左右。但在以后却又追随长期金利的上升而上升了。这里面的意味深长的就是美国长期金利上升没有变化的话,美元就会让我们联想到到底的想法了。
但是长期金利与外汇汇率的因果关系反转的可能性的理论上也是成立的。这种可能性就是因为美元下降,因为担心资本逃离美国而致使长期金利上升了。
美国抱着巨大的经常赤字,财政收支赤字也开始扩大了,经常赤字的外国资本的finance机能的依存度不断地提高。如果这些外国资本担心美元下落带来的汇率损失,会停止或减少对美国的投资,甚至把对美投资的资本从美国移出,这种风险始终是存在的!
让我们想象一下:美元下落-〉资本逃避(capital flight)、债券股价下落、长期金利上升的情况不断地扩大的话,美元暴落的危机将会出现。这次金利与美元汇率的分离,只是显示出因果关系的反转,但其中秘密地蕴藏着的危险却令人担心。
美国政府到现在为止都在强调“强势美元”的政策,但总是让人感到不是那么可信,可能就是害怕资本逃离的图景出现。现在就是试探美国政府的最好的机会。
美国长期金利和美元这几个月的相关性现在产生分离的情况,究竟是完全分离呢,还是仅仅是一段时间呢?看起来好像是到达了一个重大的分歧点。

市场期待加元升息?2004-07-30 中午 13:11

浅谈对澳/日汇率的看法2004-07-02 上午 10:53

在日元的交叉汇率中,澳日在上升(澳元上升、日元下降)。美元兑日元昨天瞬间打破了108日元,日元上升、美元下降也没有能阻挡的住澳元对日元的上升。
我们以前曾讨论过,澳元对日元事实上并不是对日元,而是与美元在联动着。所以美元上升时澳元会下降,美元下降时澳元自然会上升。
我们在前天(6月30日)的FOMC之后,从与去年6月的FOMC进行的反向类推得出现在是美元下降的关键时期的看法,正因为是在美元下降风险的关键时期,所以澳日会上升。
我们也曾经讨论过澳日的78日元是一个关键分水岭的观点。最近因为澳日打破了78日元水位,所以加速了澳日的下降。
随着今天晚上美国雇用统计发表的结果,如果美元继续下降的话,澳日将有极大的可能会回复到78日元以上,进而产生几百点的行情。但反过来美国雇用统计数据非常好的话,将无法对澳日交叉汇率产生过度的期待。

“柔软的汇率政策”的提法,下次是否会删除?
因为G7强调了“柔软的汇率政策”,致使美元急剧下降。但是明年1-2月的G7是否会再使用同样的用语?个人感到非常微妙。看今后的发展状况,删除的可能性应该是比较大的。
在G7声明中表现的方法
在这一两年,G7的声明都是不断地重复地使用着这么一句话“用适当的方式相互协作,继续关切地注视外汇市场”。但九月二十日的G7却增加了新的表现方式,就是在老生常谈的后面,加上了“汇率应该更加具有柔软性。对于主要国家经济国及经济地域来说,基于国际金融系统之下的市场mechanism来不断地进一步圆滑并且广泛地调整是我们所希望的”。
其中,“汇率应该更加具有柔软性“的表现,使市场明显、广泛地认为这是对准中国的人民币的订着美元的几乎固定的汇率政策,对日本为了阻止日元走高而进行的大规模干预汇市的行为,主要是对亚洲货币的批判。从而导致了美元的大幅度贬值。
但今后的G7是否还会继续使用这句“柔软的汇率政策”的表现?是否可能会产生什么问题?据说已经有不少人谈到,可能于明年1-2月召开的下次G7会议,有可能不会再次使用这句话了。
因为G7+中国比较微妙
所谓“柔软的汇率政策”的表现,在G7的汇率会谈中是初次登场,但在其他会议上,如今年九月五日的APEC亚太部长级会议的共同声明中,就有过“更加柔软的外汇汇率的管理”之类的用语。
9月5日的APEC亚太部长级会议与9月20日的G7会议都参加的成员,除了日本与美国以外,还有以observer身份参加的中国。
再往前看,九月初,这两个会议还没有开始之前,美国斯诺财长访日的时候,曾有过“柔软的汇率政策”的发言。这样来看,所谓的“柔软的汇率政策”就是美国对中国以及亚洲国家的希望应该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但是,这句话究竟到什么时候为止能作为G7的外汇问题的共同观点而继续使用下去,就是非常微妙的事情了。G7过去也是,在美元贬值的85年(广场协议),或者是95年美元升值的华盛顿协议等,因为使用了比较独特的用语或者表现方式,成为了市场的注目对象,其后的收场都花了不少的努力。
下一次的G7,明年的峰会可能将在明年1-2月份由美国主办。看看美国在大家都非常注目的10月的关于外汇的议会作证中,对指定某个特定国家进行批判的情况并没有出现的情况,并且现在亚洲货币升值的压力稍有缓解的情况下。
还有就是中国是否会继续以observer的身份参加G7会议,非常微妙。中国本身就曾有过“G7是世界富人俱乐部”的说法,本身是非常消极的。这样看来,所谓“柔软的汇率政策”的表现,再一次连续采用是非常微妙的,可能会删除掉。

从回顾美伊开战与现在的市场环境来看汇市
Jmonstr
现在为什么会产生了美元软弱的情况?这可能是大家都在考虑探讨的问题。我们来对比一下第二次海湾战争时的情况,不知道是不是会明了一些。这只不过是换了一个视点来观察问题而已,不同意见,欢迎讨论。
伊拉克开战当时的市场环境是以下情况:
1)地政学的危机增大
2)原油价格高腾
3)以黄金为代表的商品价格上升
4)对美国经济的不安感
而现在的环境:
1)地政学的危机没有消失
2)原油价格高腾一时停止后重新上升
3)黄金价格上升
4)对美国经济的不安感
5)美国货币政策改变的困惑
6)对日本经济回复的期待感
现在对比上面的1)-4),虽然原因不同,程度不同,但好像正在不断地返回成为相似的状况。
对上面的1)-4),成为市场卖出美元的反映材料,现在更加追加了5)-6)两项材料,是否就是现在成为了更加强烈地卖出美元的理由?
对于欧元区的经济不安感,战争时市场是完全无视的。7月时这种不安感却成为了最大的材料与左右市场的考虑方法。而现在又开始被忽略了。市场现在重视的不是现行的经济情况,而是对将来带有影响性的美国的双赤字。这时候日本的高额内债完全没有人用来作为材料,可以看到一丝市场按照自己的意图解释材料和消息的端倪。
下周因为是跨月的一周,要发表的经济指标很多。对这些经济指标发表时的市场动向,是需要加以注目的。20日G7会议的“基于市场原理的柔软的汇率政策”的提出,使贸易顺差国,高利息国家的货币又成为了注视的焦点。英国可能的利息上升带来的英镑上升和欧元区各国中央银行的持有调整卖欧元,使这一波难于驾驭。
G7后各国对声明的解释不一,各国都有自己的说明版本,更带来了认识的混乱。
个人认为现在是在瞄着各国各项指标的发表,各货币在一定的速度推移中来找到相对安定的框体范围。
对美国将主要注视10月3日的雇佣统计,对日本将主要注视10月1日的[日银短观]。FRB对美国的景气表示慎重的看法来说,雇用不可能得到大幅度的改善。但市场的预测与发表的数据究竟有多大差别,将是注目的焦点。现在美国的股市走软,如果企业调查、雇用统计等恶化的情况发生的话,将会使市场认为美国的经济情况产生了不透明感。这时候对高利息商品货币及亚洲货币产生再次的冲击?日本政府会不会再开始干预汇市?这些都是更加需要我们加以注视的!

[ 本帖最后由 hefeiddd 于 2007-12-4 16:03 编辑 ]

hefeiddd 发表于 2007-12-4 16:05

晏来先:汇率与通货膨胀

汇率与通货膨胀
作者: 晏来先
过去几年,中国的人民币汇率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国际金融界都是一个热门话题,其间产生了很多争议、建议和思考。尤其是人民币汇率与美国的争议是个最突出的问题之一,也是两国的经济关系史上值得特写的一个篇章。作者在文章“人民币汇率与美国经济”中阐述了人民币汇率问题的背景及由来,同时结合美国经济-石油价格-人民币汇率论述了三者之间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切关联。
本文的中心论题为汇率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其中主要阐述汇率问题、国际及中国汇率制度演变、汇率决定理论、美元汇率的走向与中国的CPI(全国居民消费指数)走向的惊人一致性及其内在机制、提出汇率决定的“价值统一说”,并预测了人民币汇率走向与中国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关联。
1、汇率制度简介
随着生产和贸易的国际化、全球化,世界各国开始意识到国际“清偿力”及其“稳定”越来越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追求目标。国际货币体系也就是狭义上的国际金融体系,即由国际间资本流动及货币往来而引起的货币兑换关系,以及相应的国际规则或惯例组成的有机整体。国际金融体系的核心层是国际汇率制度。
国际汇率制度自从1880年的国际金本位制以来经过了125年的风风雨雨,经过了无数的创新、衰落和摸索,其间经历了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体系以及现在的区域货币一体化,并且整个金融世界依然在绞尽脑汁、穷尽智慧,力图寻找更加稳定的并能够满足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世界经济要求的国际汇率制度。
1.1   国际汇率制度的演进
1) 金本位制
是一种以一定成色及重量的黄金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它包括三种形式:
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其中金币本位制是金本位制的典型形式。国际金本位体系开始于1880年,与1936年随着英国、美国、法国等的放弃而彻底崩溃。国际金本位制要求各国遵守三条原则:
①货币自由兑换黄金,其含量保持稳定;
②黄金自由输出入,对外汇或黄金的买卖不加限制;
③货币发行必须有一定的黄金准备。
2) 布雷顿森林体系
固定汇率的纸币制度(1944年~1973):第二次大战中的44个同盟国的代表于1944年7月1~22日在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了“联合和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以怀特计划(怀特系美国财长助理)为基础并参照了凯恩斯计划(凯恩斯系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和问题:
 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汇兑平价体系。所规定的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原则使美元等同于黄金,成为黄金的等价物,这实际上是一种美元—黄金本位制,美元成为实际的国际货币。
 该协定主要通过三条途径解决国际收支失衡问题:依靠国内经济政策、依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依靠汇率变动。
 特里芬难题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在对布雷顿森林体系进行分析研究后指出,如果没有别的储备货币来取代美元,以美元为中心的汇兑平价体系必将崩溃。其原因是美元承担了相互矛盾的双重职能:一方面,美元为世界经济和贸易发展提供清偿能力和储备的需要、保持美元的信用并且维持美元按照官价可兑换黄金;为了满足上述各国清偿力及储备需要,美国只能通过对外负债的形式提供美元,即美国必须保持国际逆差。另一方面,美元的持续国际收支逆差,必然导致美元的贬值危机,从而不能按照官价兑换黄金,所以为了维持美元的信用及可兑换性,美国必须保持国际顺差。这种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美元处境,被称为“特里芬难题”。
3) 牙买加体系
纸币制度下的浮动汇率制(1976年以后):1971年开始美元兑换危机不断加深,加上接踵而来的石油危机,使得建立稳定并可调整的汇兑平价体系的希望彻底破灭。1976年1月,IMF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达成《牙买加协定》,同年4月,IMF理事会通过《IMF协定第二次修正案》,对国际金融体系做出新的规定,认可了1971年以来国际金融的重大变化,从此国际货币关系进入“牙买加体系”时代。
1) 牙买加体系的主要内容
①成员国可以自由选择汇率安排,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并存。
②废除黄金官价,取消成员国之间或成员国与IMF之间以黄金清偿债权债务的义务。
③增加IMF的份额,提高IMF的清偿能力,使SDRs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降低美元的国际储备作用。
④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以满足发展中国家的特殊要求。
4)国际金融一体化
国际金融一体化主要表现为:各国金融政策倾向一体化;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重点是离岸金融市场与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证券投资国际化);资本流动自由化、国际化,这是世界金融一体化最突出的表现,它包括货币兑换自由、资本在行业间转移自由和资金进出自由。
5)欧洲货币一体化
经过长达45年的不懈努力,欧盟的其中12个成员国于2002年1月1日开始采用统一的货币(钞票和硬币)-欧元,实现了货币一体化。这十二个国家为德国、比利时、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爱尔兰、卢森堡、荷兰、奥地利、芬兰、葡萄牙和希腊。
1.2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进
人民币是中国的官方货币,单位以元表示。人民币汇率是指人民币对外币的比价,又称人民币汇价, 是人民币对外价值的体现。人民币汇价通过经营外汇业务的银行和金融机构挂牌公布,分为买入价、卖出价和中间价。
我认为人民币与西方货币之间的汇率可以分为三个历史性时期,即第一时期为1949年至1994年,第二时期为1994年至2005年7月21日汇率新政,第三时期为2005年7月21日以后。
第一时期(1949~1993年):人民币汇率在不断的实践和摸索中得到发展、完善,最终走出不确定的求索阶段,建立了拥有中国自己特色的外汇体制。
第二时期(1994年1月1日~2005年7月21日):自此中国的外汇体制开始步入市场化道路,确立了实现人民币完全可兑换的最终目标。主要事件或特点:
(1) 汇率并轨,不再实行公布汇率和调剂汇率,而实行“以市场为基础的、有管理的单一浮动汇率”,起点浮动汇率为1美元=8.70元。
(2) 建立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改进了汇率形成机制。
(3) 1996年12月,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完全可兑换。
第三时期(2005年7月21日~至今):中国人民银行于2005年7月21日出其不意地宣布对人民币汇率机制进行改革,从此,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同时人民币升值2%,1美元=8.11元成为7月22日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的中间价。自此新的汇率形成机制决定人民币汇率。

2、纸币制度下的汇率决定
2.1 传统的汇率的决定理论
传统的汇率决定理论包括购买力平价理论、国际借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等等,它们从汇率的决定基础、方向和机理等各个角度解释汇率的决定机制。它们各有长短,但是又相互补充。现简单阐述如下:
1)购买力平价说:
购买力平价的思想起源于16世纪中叶西班牙的萨拉蒙卡(Salamanca)学派,瑞典的经济学家卡塞尔(K.G.Cassel)于1918年首次提出了购买力平价的概念,并于1922年在其出版的《1914年以后的货币与外汇》中奠定了购买力平价的基础。主要观点包括:
(1)货币的购买力:货币作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使得其具有购买力,即购买商品和服
务的能力。人们需求货币,根本上是因为其具有购买力。货币购买力与物价成反比,是一般物价指数的倒数。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两国货币汇率应该由两国货币的购买力比决定,或者说由两国物价水平之比决定。
(2) 绝对购买力平价:汇率被定义为两国价格水平的比率。例如“巨无霸指数”:一
个巨无霸面包价格在美国是2.49美元,在中国是10.5元人民币,那么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为 1$=4.22 CNY (10.5/2.49)。这是一个简单化的例子。
(3) 相对购买力平价:汇率(E)被定义为基期汇率(E0)与两国价格指数的乘积,即
E = E0 * (1+ Ih)/(1+If),其中,Ih和If分别为本国和外国的通货膨胀率。
同时可以得到:汇率变化率= Ih - If,即两国的通货膨胀率之差决定汇率变化走向和幅度。
2)国际借贷说
由英国经济学家戈森(G.L. Goschen)在1861年出版的《外汇理论》(Theory of Foreign Exchange)中系统地解释了金本位制下汇率变动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国际借贷说。国际借贷说的主要观点:
(1) 国际借贷指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差额构成国际借贷差额。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国际收支顺差称为国际借贷出超,出超数额为该国对其他国家的净债权;国际收支逆差称为国际借贷入超,入超数额为该国对其他国家的净债务。国际借贷反映一国国际收支的动态差量关系。戈森认为引发国际借贷的因素主要有商品的输入和输出、股票和债权的买卖、利润和捐赠的收付、资本交易等。
(2) 戈森认为,汇率直接取决于外汇供求关系,国际借贷关系是影响汇率波动的关键。一国国际借贷出超,国际市场上该国货币供不应求,该国货币升值;反之,一国国际借贷入超,国际市场上该国货币供大于求,该国货币贬值。
(3) 戈森将国际借贷分为固定借贷和流动借贷。前者指借贷关系已经形成,但是尚未进入实际收付阶段的借贷,相当于长期债权债务关系;后者是指已经进入实际收付阶段的借贷,相当于经常项目收支。戈森认为固定借贷对当期资本流动、外汇供求的影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只有流动借贷的改变才会对外汇供求产生影响。
(4) 戈森认为,其他因素如物价、黄金存量、利率水平、信用状况等也会对汇率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决定汇率涨落的最重要因素仍是国际借贷关系。
3)利率平价理论
利率平价理论揭示了两个国家的利率水平的差异与两国的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及预期的即期汇率的密切关系。利率平价理论最早由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于1923年在《货币改革论》中首次提出,被称为古典利率平价理论。后来经过英国经济学家保罗.艾因齐格于20世纪50年代从动态角度提出了利率和汇率的关系,提出动态利率平价理论(或称为“交互原理”)。随后(20实际50~70年代)由于欧洲美元市场及离岸金融市场的兴起,使得国际金融格局和资本流动出现了不同的特点,并对汇率决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此产生了现代利率平价理论。主要包括:无抛补利率平价理论、抛补利率平价理论、动态利率平价理论、现代利率平价理论等。

2.2   价值统一规律
1) 货币的对内价值与对外价值
货币具有的购买能力也称为对内价值,相当于物价的倒数(物价越高,货币购买力越低,反之亦然);以另外一国货币表示的本币价值(间接标价法)即为汇率,这也被称为货币的对外价值。
理论上货币的对内与对外价值应该一致。作者相信:就如同自由落体会在没有阻力的情况下会被地球引力拉向地球,货币本身也会自然地追求对内与对外价值的一致。
1)多种主客观因素会使得货币的对内与对外价值偏离,包括:
(1) 外汇在外汇市场上作为一种商品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并发生波动,从而导致货币的对内和对外价值发生偏离,甚至长期和大幅度的偏离。
(2) 通货膨胀会降低货币的对内价值,从而使价值分离。
(3) 利率的提高会提升货币的对内价值,会产生价值分离。
(4) 在钉住及联系汇率时,被钉住的货币升值或贬值从而使钉住货币发生内外价值偏离。
(5) 其他各种因素,如政府管制、投机及心理因素,等等。

2) 作者关于汇率决定的认识
作者认为,上述三种汇率决定理论都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特定的经济、金融和政治背景下对当时的汇率机制的最充分、最有效和最接近的描述。由于经济、金融和政治环境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出现了新的情况和问题,原有的模式以及相关的边界条件需要重新界定,从而出现了新的理论。尤其是随着二十世纪以来突飞猛进的信息化、金融一体化浪潮覆盖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使得浮动汇率体系变得更加复杂,瞬间万变。
绝对购买力反映了汇率的决定基础,是汇率的理论上的基础,抛开各种其他因素的影响,购买力应该是两种货币交换的基础。但是由于实际操作中产品和价格的复杂性、动态性和相对性,很难绝对地确定两种货币的汇率比价。相对购买力平价反映了汇率的变化趋势与价格水平的关系,或者说与通货膨胀水平的关系,可以动态地反映汇率的走向,但是基期汇率水平的确定是个问题。物价水平主要决定于供求关系和一国的货币供应量。供不应求时,物价上升;货币供应量增加过快,物价就会上涨。
国际借贷说从货币的国际支付的功能的角度来说明汇率的走向。外汇的一个根本的用途就是支付手段,即用以购买外国的产品、服务和资产(如房地产、债券等)。在过去的封闭经济时代,没有国际借贷的问题,因为人们自给自足,无需购买外国的产品和服务,所以也就没有这么复杂的汇率问题。从这个角度而言,国际借贷所揭示的国际收支对于汇率的影响是必然的、也是显而易见的。确实当今各国的汇率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一国的国际收支,包括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下的收支平衡,而且有时候资本项下的剧烈的短暂的失衡会对一国的金融体系造成灾难性的打击,如1997年的泰国等国的金融危机,香港1998年的金融保卫战等。一国的出口竞争力和吸引外资的能力往往影响其国际收支条件。出口竞争力强、吸引外资能力强,就会改善国际收支,出现出超;反之出现入超。
利率平价理论反映了利率这个重要的金融指标对于汇率的影响。各国货币之间利率的差异引起套利行为,从而出现远期升贴水和汇率浮动。同时利率的变动也受资本流动的影响,比如在出超时,本币汇率上升,外汇大量流入,基础货币增加,货币供应量大幅上升,使得市场利率下降,市场利率下降必然使得套利资金减少流入,减少货币供应量或者减缓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速度。
3) 价值统一规律
虽然影响汇率水平的因素很多,除了上述因素外,还包括一国的货币政策、利率政策、心理因素、一国与汇率直接相关的政策(汇率非自由浮动国家的汇率决策如升值或贬值决定)、政治因素以及其他非人为因素等。但是所有的因素最终将影响货币的对内价值与对外价值的关系和比率。我认为汇率是一个各种因素作用于货币的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的结果,而货币的对内与对外价值最终总是趋于一致和平衡。但是汇率的动态波动并非毫无方向、毫无规律的,而是追随一种自然的经济规律,那就是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的统一,如同一价定律,货币的对内价值和对外价值自然地趋向统一,就如同自由落体在没有阻力干扰时自由地落向地面一样,而阻力(如风向、空气浮力等)只是改变落体下落的速度、方向及路径,但是那并未改变自由落体的自然规律。作者称此为“价值统一说”或“价值统一规律”。
尽管两种货币的汇率取决于诸多因素并且很难量化,但我认为决定汇率及其运行方向的根本因素主要为两方面:
第一、 购买力平价定律。即两种货币的购买力之比率是汇率决定的基础。货币的购买力决定于货币的价格水平、通货膨胀因素、一国的经济实力(如一国能够以低成本、高效率地生产产品会使得其货币购买力相对提高)、资源充裕度、生产力水平,等等。
第二、两种货币的供求关系。如上述的国际借贷说、利率平价理论的本质是通过改变两种
货币在国际金融市场(广义的非特定地理区域的)的供求关系而影响两种货币的相对价格,这有点类似普通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价格,如同“一只无形的手”作用于外汇市场。只不过引起两种货币供求变化的因素是多种的,包括国际贸易、资本流动(直接投资、证券市场融资、国际转移支付等)、利率差导致的套利行为、金融投机行为等等。
4) 价值统一说的传导机制
    由于货币追求对内和对外价值的统一,当任何经济因素使得对内和对外价值偏离时,货币就会通过升值、贬值或其他行为是的内外价值趋向一致。比如在钉住汇率制情况下,外币的不断贬值使得对外价值下降,本币也会对内贬值,结果表现为通货膨胀;反之当外币升值时,可能会导致本币对内升值,出现通货紧缩的压力。理论上而言,当一国货币的对内价值与对外价值达到一致和平衡时,该国的通货膨胀应该为零-即不发生通货膨胀也不发生通货紧缩。
5) 价值统一说的几个例证
 在本币与外币采取钉住或者准钉住(可浮动范围很小)情况下,当外币发生大幅度贬值时或者出现比较大的通货膨胀时,本币为了追求内外价值统一,本币也会出现贬值即发生通货膨胀。2003年和2004年,美元对欧元和日元连续贬值(见图2.1和2.2),而中国汇率与美元钉住挂钩,结果使得人民币由过去一年多的通货紧缩转为通货膨胀。
http://images.blogcn.com/2006/4/29/11/leson1234,20060429203326.gif

 一价定律:简而言之,就是同种商品无论出现在哪里都是同一价格。据此定律,同一种商品在两地的价格差不能超过两地间的商品运费,否则会引发商品套利行为。
1997~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国人民币坚持高位而没有跟随其它亚洲货币进行贬值,由于人民币钉住美元使得人民币对外价值高于对内价值,结果导致了此后的低通胀和通货紧缩(2001~2002年)。
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蒙代尔认为,2005年中国通货膨胀率大大低于年初预期的原因,他认为这是因为今年中期开始的强势美元造成的。美元贬值,中国通胀;美元升值,中国则通缩。(见图2.1、2.2和2.3)
http://images.blogcn.com/2006/4/29/11/leson1234,20060429203348.gif
(来源:国家统计局)

3、美元汇率走向与中国的CPI
作者通过对中国2001~2005年11月的CPI(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列出表格制图发现: 中国的CPI与美元汇率的走向惊人的一致,似乎存在着内在的关联。在此,作者采用了美元兑欧元的汇率来作为分析,因为欧元是世界上除美元以外最具有代表性的货币。
图4.1: 中国2001年~2005年11月份的CPI数据及走向。
图4.2:欧元兑美元汇率(2001~2005年)的汇率数据及走向。
http://images.blogcn.com/2006/4/29/11/leson1234,20060429203421.gif
http://images.blogcn.com/2006/4/29/11/leson1234,20060429203554.gif

我们不难发现如下规律:
1) CPI与美元/欧元汇率走向非常一致。
2) 美元兑欧元汇率于2004年1季度跌至新低谷(欧元兑美元达到1.2~1.3之间),同期中国的CPI创新高(超过103)。
3) 2004年的3季度和4季度美元兑欧元创新低谷(欧元兑美元达到1.2~1.4之间),同期中国的CPI一路超过1.05,创造过去5年的最高点。
4) 2005年2季度以来,美元兑欧元一路走强攀升(欧元兑美元从大约1.35跌至大约1.17),同期中国的CPI一路走低,徘徊在101和102左右。
另外,中国从2001年9月至2002年12月的16个月的期间处于通货紧缩的阴影之中(其间只有01年10月CPI为100.2和02年2月CPI为100,其余月份CPI均为100以下)。但是中国从2003年1月起走出通货紧缩通道,从此逐步步入通货膨胀通道。此时(2003年1月)欧元兑美元大约在1.02~1.03左右,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根据价值统一论,此时人民币不存在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也就是人民币对内与对外价值基本一致。粗略言之,当欧元兑美元处于1左右的时候,美元兑人民币处在8.3的时候,人民币的内外价值统一。如果美元继续贬值,人民币对内将跟着对内贬值,中国将面临通货膨胀压力;如果美元出现升值,则中国将面临通货紧缩的压力。事实上,美元兑欧元自从2002年1月份后持续贬值,直到2005年的一季度达到最低谷(欧元兑美元在1.35左右),此后开始反弹,但是目前依然维持在较高的水平(欧元兑美元在1.18左右)。
目前的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水平在8.07左右,人民币相对2005年7月21日前的水平升值了大约2.6%。
根据设在美国华盛顿的“国际经济研究所”的经济师高士登(Morris Goldstein)于2004年5月在大连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于中国外汇体制研讨会上提出的“调整中国的汇率政策” (Adjusting China’s Exchange Rate Policies)文章中提出,根据各种平衡模式计算,人民币被低估程度为15%~25%之间。其实我认为,在评估人民币被低估水平的时候应该考虑一个三角关系:美元、欧元及人民币。当美元相对于欧元和日元不断贬值的时候,人民币相对美元的高估程度也会是动态的,当然关键是如何确立中间水平-即美元兑欧元处在何种水平的时候,人民币的对内与对外价值趋于一致,或者说中国的通货膨胀水平接近于零。事实上从2002年初到2005年1季度期间,美元相对欧元贬值了大约40%,这大大提高了人民币升值压力。
作者谨做如下观察与推测:

 当欧元兑美元处于1.0水平左右时,美元兑人民币为8.3(钉住),此时中国处于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临界点,根据上述“价值统一说”,此时人民币对内对外价值相等。
 整个2004年,欧元兑美元汇率处于1.2~1.35之间,相对于2003年1月的1.0的水平美元贬值为17%~26%。由于2004年人民币钉住美元,汇率维持不变,也意味着人民币也无条件地随着美元贬值相同的幅度。所以如果在2004年以后美国抱怨人民币被低估是可以被接受的。并且相对于2003年初,美元2004年以来的贬值幅度确实接近于上述高士登所证明的15%~25%的水平。
 2005年以来,随着美元利息上升以及经济的走强,美元相对于欧元及日元反弹,欧元兑美元最近水平处于1.18左右,也就是说自2005年初以来美元对欧元已经升值约14%(这也无形中缓解人民币的升值压力),同期中国的CPI也从2005年2月的3.9%下滑到9、10、11月份的0.9%、1.2%和1.3%的水平。作者认为根据价值统一说规律,人民币随着美元的升值,对内价值提高,对内进行升值,CPI幅度逐渐减小。

 随着人民币相对美元的逐渐升值(目前已经升值约2.6%),以及美元对欧元的逐渐反弹,人民币的升值压力逐渐减小。人民币将之间提升对外价值,对内贬值压力减小,通胀压力缓解。如果美元持续走强,欧元兑美元达到1.0甚至更低水平,由于人民币已经升值并且逐步上升,则可能导致人民币对外价值高于对内价值之虑,从而引起人民币对内价值提升即对内升值并出现通货紧缩的压力。反之,如果美元兑欧元持续走低并维持较低水平,人民币需要逐渐升值缓解通胀压力。从目前的CPI水平(101.3)而言,如果人民币的持续升值与美元走强同时持续发生,则中国会有发生通货紧缩之虑。
中国的人民币汇率将在未来时间内逐步稳定升值-这是政府和商界的共识,但是作者在此提醒:人民币逐步稳定升值的同时必须观察美元对欧元和日元的走势,如果出现美元对欧元大幅升值,则人民币的升值策略必须慎重,应该本着综合平衡、权衡利弊的精神适当取舍,选择有利于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上述假设或推测是给予过去的实际经济金融数据,而当时的经济数据与当时特殊的经济环境相关,并且作者不排除其中的偶然性巧合的存在。况且经济问题本身是个无法百分之百定量的问题,存在着无数的变量以和不确定性,所以关于未来的经济走势,作者只是谨做推测,不敢妄加预言。
参考文献:
1、“国际金融”,陈雨露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Adjusting China’s Foreign Exchange Policies”, Morris Goldstein (高士登),(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3、雅虎财经网站
4、中国统计局网站

hefeiddd 发表于 2007-12-4 16:06

陶行逸:外汇市场的时间特性

陶行逸:外汇市场的时间特性


【2005.11.07 09:53】 和讯特约/陶行逸


  笔者在金融市场投资多年,外汇,黄金,股票,期货等多有涉猎,对于各个市场其各自的特性有较深的体会。虽然各个市场上交易的主体可以做一简单化的理解,就是人--或大或小,或多或少,或机构或个人,或大户或小户……。这一构成主体的特性决定了各个市场有其共通之处,即作为投资者的人们的思维习惯,心理规律,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塑造了市场林林总总的形态。但各个市场的其他构成因素的不同,以及这些因素对人们心理与行为的影响不同,也使得各个市场具有了一些与众不同的特性。对于外汇市场而言,它也有着股票,期货市场所没有的一些特点。对于这一些特性的理解和把握,能够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这个市场本身,以从中掌握一些能为我们在这个市场投资,进而获取利润的机会。接下来笔者将结合自身对国际外汇市场的理解以及本人在这一市场中投资多年的经验,从交易时间的角度来为投资者分析一下外汇市场的一些特性。

  投资者在外汇市场中的交易都是某一时间范畴中完成,或长或短,在不同的时间范畴,人们的心理,行为,生活方式等都有一些不同,因而在不同的时间范畴中,投资者的交易行为也有不同。而这些交易行为的差异,就决定了外汇市场在某一交易时间中与另一交易时间会表现出一些与众不同的特点。对于这些特性的把握的重要性,正如我们在汪洋大海中航行,我们对于了解风浪的特性的重要意义,以使我们能不至于在汇海中轻易地沉楫。特别是作为一个普通的个人投资者,如果不能了解这些外汇市场的特点,那就会轻易地落入熟知这些特性的机构大户,并利用这些特性为小户们设置的陷阱中去。

  举例来说,节假日是外汇市场中比较特殊的时间范畴,一般在节假日前后,外汇市场的交易会比较清淡,特别是在一些全球性的,较为重要的节假日,交易更是稀少。比如说,在西方,圣诞节与元旦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西方人普遍非常重视这一节日,因此都是放假休息与娱乐的好时间,银行,基金等大机构的交易员也都要放假。同时,因为两个节日临近,因此在这两个节假日前后,期间,一般都是一年中外汇市场交易最清淡的时候。所以,一般这个时候,外汇市场上都是波动不大,走小幅上落的行情。但也有特殊的时候,正是交易的清淡,为一小部分大户在此期间影响甚至操纵行情提供了便利,因为他可以利用较平时远为少量的资金就可以人为地推动行情朝他们期望的方向发展,以达到获取利润的目的。

  下面笔者就举欧元为例,对市场主力如何利用节假日交易清淡时期的市场特性,为经验不足的小户设置行情陷阱以使自身获利出场的伎俩做一分析。下图是欧元/美元在2004年10月末到2005年1月末的这一段时期的日线图表。欧元/美元在04年10月中旬到04年12月底,因市场对美元巨额贸易赤字的担忧而看空美元,从突破震荡波动区间顶部1.2460到涨到历史最高点1.3665,仅仅耗时两个月多一点,可谓涨势凌厉。而在04年底,这波行情接近尾声时,市场主力为掩护自己出货,利用节假日交易的清淡,轻易地在行情上做出了两个假的向上突破{图中标明处之A,B两点},其中A点是在欧元面临前期1.35强阻力而回调后做的假突破。市场主力利用非常醒目的大阳线突破了阻力线以及1.35的强阻力,似乎在告诉投资者:突破了,后面还有一波大行情,快跟进吧……;而后呢,在图中的B点,即04年12月30号,盘中短暂突破了前几日1.3650的盘中阻力,似乎又在告诉投资者:又突破了,再跟进吧……

  当时,我们的经验告诉我们,这个时候,正是圣诞节和元旦的假期,市场交易非常清淡,而这个时候走出来的趋势,远不如平时正常交易时的可靠,不能真正代表市场的趋势,因没有足够的投资者进入这个市场交易,也没有足够的成交量确认趋势。而一部分市场主力就能利用较少的资金,操纵行情的走势。因此,我们选择了观望,而非跟进买入。后续的行情证明了我们的谨慎是如何地明智。在12月31号,欧元/美元再次在盘中短暂突破1.3650后,就开始了大幅下跌,其后的几个交易日,更是大阴线不断,短短的6个交易日,就跌去了600点左右。在假突破时跟进买入而又没有及时止损离场的投资者损失惨重,而市场主力借机完成了出货获利的目的。

  而对于那些凭借自身的丰富经验正确判断这些突破是假突破的投资者来说,这时就是大赚其钱的好机会了。在12月31日第一个阴线出现后,基本上我们可以很有把握地确认前面的突破是一假突破,后面必将有一波跌势,于是入场做空欧元,从而获取了可观的利润。

    另外,年底假日气氛的浓重,还在于外汇市场投资者,特别是大机构,其投资的计划性与有续性。对于大部分的机构而言,每一年他们都会有完备的投资计划,往往以年初为开端,年底收尾,而他们的投资计划,往往就是如何策划一波大的行情,以便他们赢利。因此市场行情也会在年底,年初时,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行情转折点的特点,往往容易出现中期的顶部或底部,如前面笔者所举例子中欧元/美元。

  这一特点也使得外汇市场上有一被称为元月效应的现象,就是在每年的一月,往往容易走出比较大的趋势行情,而非区间的震荡整理。比如说美元/日元,在05年年初就走了一波六,七百点的上涨行情,而在99--02年这几年中,元月效应也或多或少体现在其走势中:

  1) 1999年1月份,美元/日元从第二周的低点108,只花了三周的时间,在第四周就涨到了117一线,涨幅达900点左右

  2) 2000年1月,美元/日元从第二周的102,三周后于2月初涨到了107一线,涨幅有500个点左右

  3) 2001年1月份,美元/日元从114开始持续上涨,于第三周触及120的价位,三周内涨了近600个点

  4) 2002年1月份的前一周,即圣诞节前夕,美元/日元自127附近一路扬升,两周后已拉升至133的价位,涨了600多点

  此外,根据历史走势的统计,元月效应在其他货币的走势中也多有体现,而其根源就在于外汇市场的投资者他们的一些行为习惯,心理规律以及生活方式对这个市场的影响,从而塑造了外汇市场的这些特性。

  接下来,笔者就日内交易(一天之中平仓的短线交易)所需要了解的交易时间的特点做一分析。

  外汇市场是24小时不间断交易的全球性的市场,由全世界各地不同的主要市场构成,最为重要的是纽约,伦敦,日本等几个市场。它们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在他们开市交易的期间,相对有更多的投资者进入这个市场交易,行情活跃,因而能真正体现市场行情的趋势。

  而在另外一些次要的市场,主要货币一般都走小幅区间波动的行情,除非一些重要数据和事件的影响。

  以通常的一天为例,早上6点澳洲悉尼开市后,主要货币的交易都是非常清淡稀少的,除了澳元,因其本国的相关经济数据的公布对澳元有比较重要的影响。

    8点日本开市后,交易相对活跃了,因为日本市场是世界第三大市场,但都是以日元对其他货币为主要交易品种,其他非美货币一般还是走小幅区间波动的行情。

  直到下午欧洲开市后,特别是伦敦开市后,大量的投资者进入市场交易,如欧元,英镑,瑞郎等主要货币,一般就开始走出一天当中的趋势行情,而非在早市时的小幅区间波动了。

  到晚上纽约开市,伴随着美国方面的数据公布(美元是外汇市场中的主打货币,因而美国方面的数据对外汇市场的影响最大),外汇市场进入一天交易最活跃的时期,特别是在纽约开市后,伦敦收市前(晚上八,九点到十一,十二点左右),两个市场交易时间重叠,市场交投最为活跃,也往往是一天中波动最为剧烈的时候。

  而在纽约收市前一两个小时左右,外汇市场基本开始趋于平静,大部分投资者开始结束一天的交易,离场为第二天的交易做准备。

  通过对上面外汇市场一天中不同交易时间的特点的描述,对于在投资者来说,对交易时间的选择就有些许方法需要关注了。

  首先,日内的短线交易最好是选择伦敦和纽约的交易时间重叠的时候入场,这样能更少的忍受行情的小幅区间波动,使得在较短的时间内,有足够的空间让我们赢利。

  其次,一般欧洲开市后价格的波动开始走出早市的区间,这就为我们在此时短线介入提供了良好机会,而往往这一机会可靠性较强,再结合几天内的趋势分析,交易成功的概率是比较大的。

  再次,在交易清淡的时间,如早市和尾市,如果行情并非如平时一般震荡,而是走出趋势,那往往意味着价格走势的背后有一些特殊的信息需要我们关注,并以此来分析行情演变的真正趋势,受篇幅所限,笔者在此就不予细说了。

  汇海无涯,平静处越显危机,对于在此间搏击风浪的投资者来说,智勇且需兼备。对于其特性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扬帆远行,望投资者切记切记。

hefeiddd 发表于 2007-12-4 16:07

何志成:泡沫的深度与货币的韧性

泡沫的深度与货币的韧性  
关于虚拟金融市场与生俱来的投机性,现在已经没有讨论的必要,因为几乎没有人否认这一点。但是,关于这种投机性产生的理论依据和为什么需要对市场的投机性进行管理(调控),却是现代市场经济(宏观管理学)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当然,对大多数希望在虚拟金融市场获得收益的投资者来说,知道泡沫的深度和投机的尺度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在泡沫就要破裂前市场不承认泡沫!


在我对货币异化理论的研究中,已经明确地将货币和金融市场划分为现实的和虚拟的两个部分。这一点很关键。不了解这一点就无法理解货币异化的本质或货币已经分裂为两部分的这个现实。在工业经济以前的时代,在虚拟金融市场出现以前,“一切商品都是暂时的货币,货币是永久的商品”(马克思语),这个经典的货币学理论的确是真理,而在新经济时代,在虚拟金融市场出现之后,货币要与商品脱钩,与劳动脱钩,与实体经济的流通周转脱钩是不可避免的。在一定时间、一定的市场条件下,货币将仅仅作为符号或炒做筹码存在,与发行这个货币的国家的实体经济的好坏没有关系。


我们看到,自虚拟金融市场和虚拟金融产品出现以来,它们的波动就具有天生的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性极大地掩盖了真实的价值轴心,使反映实际经济基础的真实商品价格、劳动价格、资产价格变得“看不见”,或被泡沫深深地遮埋。更由于货币国内购买力与国际购买力的脱节,使货币的国际市场价格与该货币的国内购买力变化出现相背离的假象。这就出现了世界货币和国内货币两个概念。当国内货币价格(比较)稳定时,国际货币的价格可能已波动了30%。要命的是,对这种背离老百姓大都感觉不到,货币政策制定者更无所谓。没有人说,这种价格背离就代表着泡沫,因为它的确有可能也代表着趋势。而无论怎样解释,我们必须承认货币流通实际已经有两对解释不同的市场:虚拟金融市场和实体金融市场;国内货币市场和国际流通市场。这两对市场的存在,使我们对货币真实价值的认识更加困难(货币流向也越来越说不清楚)。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由于市场条件的变化使泡沫的出现和扩大成为可能,而由于泡沫有正反两个方向的张力,以及在去泡沫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反作用力,更加剧了虚拟金融市场的动荡和波动幅度。


以流动性最大的货币(现货)市场为例,美元在2001-2004年对西方主要国家的货币贬值了40%,而在2005年一年又反弹了10%。其中对日元更是升值了19%。更极端的例子是,作为货币替代物的黄金,在2005年的四季度,70天中爆涨了40%。
    这种爆涨爆跌是真实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吗?可能有一点。但更重要的原因是,这种市场供求本身就是虚假的。所谓虚假是指:买卖双方的买卖行为并不是为了持有这种商品或货币,而是为了赚取泡沫波动中的价差。这就是欧美市场最流行的差价交易。


与差价交易共同流行的是,越来越多的货币不仅不再投资实体经济,而且不再在一个国家、一个市场、一种金融商品、一种货币上久留。越短越好,越快越好,成为目前市场上的流行语。


我们分析一下对冲基金的现金流量表就会发现,除了对冲的部分资金占用相对稳定之外,有相当部分的资金在进行快进快出的超短线交易,并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市场、不同的虚拟金融商品上不断地捕捉超短线的市场机会。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作为传统投资市场的股票市场越来越缺乏活力(除了少数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象日本这样的股市长期萎靡的国家),交易量呈递减状。而流动性越来越大的货币市场和波动率越来越高的商品期货市场则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资金。


对虚拟金融市场上越来越多的货币流,传统的经济学家将它解释为:流动性过剩,并把它归结为发达国家的超额货币发行。当然,适当的紧缩可以减少流动性,但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说是,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


世界大多数国家为什么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超额发行基础货币的现象,本质的原因是因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创新劳动将社会的平均劳动价值一再地拉高之后,社会还必须以极大的价值量与它进行现实的交换(实际是无数的体力劳动与单个的创新劳动相交换),所以对“基础货币”投放形成持续且越来越大的压力。这是新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货币现象。更重要的原因是,货币发行对物价的敏感性降低,使依据通货膨胀指标去决定货币松紧度的政策大都失灵。


最典型的例子是日本。日本在长达二十年间内,GDP的成长几乎一直徘徊在零轴之下或上面一点点,而日本的基础货币发行量却始终保持在10%左右(相对于基础货币发行最大的中国,用GDP相比要大出了几百倍)。日本之所以敢开足马力发行货币,借口就是与通货紧缩做斗争。按照传统的货币理论,加大货币发行力度的确是对付通货紧缩的有利武器,因为过多的货币发行必然刺激通货膨胀,引起物价的反弹。可日本的事实却是,这些超额发行的基础货币没有对物价构成压力,而是跑到虚拟金融市场去了。日本的情况是,由于持续的通货紧缩和国内投资环境的恶劣,使人们厌恶日元,也不敢增加消费。在经济不好时这可以理解,在经济复苏时也如此。比如,日本GDP在2005年第四季度跳增了5.5%,而日本人的家庭消费却下降了3.3%,与此同时,日本人的海外投资却在短短的三年中增加了150%(3月9日纽约时报),而且大多数是民间购买外国金融产品的投资。这说明,日本的货币发行通过日本人的海外投资流向了全世界,它增加的是货币净流入国的通货膨胀压力(日元必须被换成其他国家的货币,增加了这些国家的货币发行和市场货币流通量),自己则是通货紧缩和持续的货币贬值。在这个流向或趋势没有改变之前,日本是货币政策越宽松物价指数越下跌。相反,当日本的货币政策不以物价为主要参考目标后,适度的紧缩会立刻将资金抽回国内,反而会刺激物价的上涨。这就是货币政策的辩证法。


这样的例子我们已经在美元身上看到:实际上,美国的“货币倾销”政策更隐蔽,它利用自己虚拟金融市场的发达特别是美元的优势,在货币自由化的旗号下,以极低的利率投资海外,而当进入收获期之后,又在全世界之前结束了“超宽松货币政策”。由于有利率的提高相配合,资本的回流超过了贸易净流出,美元在持续升值中进一步巩固了世界货币霸主的地位。


美元从人人喊打到再被追捧,时间大约有四年,其间的波动幅度超过40%。若以40%的一半为轴心,美元(指数)的价值中枢大约在80,上下2000点都是泡沫。以美元兑日元来衡量更直观。日元在亚洲金融危机时曾经跌到了75左右,而在2001年年末曾经达到130,取中间价的位置应该在103,上下2700——2800点都是泡沫。


泡沫人人都承认,但看待泡沫的角度不同。这就产生了一个新理论:在泡沫的堆积期或生成期必须顺势而为,当泡沫仍然处在一个个破灭又一个个涌起的阶段,正是投资者最容易挣钱的阶段。因为,市场越是有泡沫越是需要炒做泡沫,直到完全泡沫化并导致泡沫的完全破裂。


生动的例子还用在市场中取得。现在我们看到,围绕日元的炒做已经在全世界的虚拟金融市场形成了一个个泡沫,但是,拥有日元的投资者仍然在疯狂地将日元兑换出去,买所有它们认为比日元有升值潜力的虚拟金融商品。比如美元。就在许多的投资者认为美元/日元将到达100的时候,更多的投资者却执着地将美元推向120日元,他们认为,美元兑日元在120时也没有泡沫,因为美元的利息比日元高很多,而且是天天结息,买了就能赚钱(利差与点差)。天天有真金白银赚怎么能说是泡沫呢,甚至有人已经将美元兑日元的泡沫范围上调到150!在150之下都有炒做并赚钱的机会。


这样的例子说明什么?市场永远不承认泡沫,特别是在虚拟金融的环境中,谁能说得清:一个可以在市场上不断流转的筹码在未来的某一天会换回多大价值的商品呢。今天可能是泡沫,未来可能就是真金白银。泡沫似乎真是相对的。


但是,对短线特别是持有先进投资理念的投资者来说,泡沫是现实的。这不仅是因为没有泡沫就没有机会,更是因为,我们要时时刻刻地防范泡沫的大面积破裂。特别是当我们看清,市场的泡沫是因为某种错误的货币政策而被泡沫化时。比如日元在成为融资性货币以后已经堆积了至少10年的泡沫,它的价值相对于其他货币的确被大幅度地低估了,此时再炒做日元的下跌不是不可以,但确实是要提高警惕,快进快出了!
  现在,美元与日元之间拥有超过450个基点的利差,并且这个利差还在继续扩大,这是很多人认为日元没有泡沫的原因。但是,日本央行昨天已宣布准备开始紧缩流动性,这是挤压泡沫的开始,它在3月底之前将检验市场是否真有大量从事携带式交易的资金。因为这些资金不仅害怕日本央行提高利率,更害怕将来的市场不容易借到钱!而随后的日元将因为日元的回流而刺激国内的通货膨胀,促使日本央行开始升息。而我们看到,对日本的零利率而言是不是也意味着升息的空间更大呢?


    一个错误政策的改变总是会伴随着泡沫破灭的。可市场用买卖的力道却告诉我们相反的事实:人们不怕泡沫,仍然在投机。的确,根据泡沫越是深持续时间就越久的理论,日元兑所有虚拟金融商品的泡沫已经积聚了10年,所以再深一点也无所谓,何况,日元是那样具有韧性的一个货币(波动率在三大货币中排名第一)。但是,对问题就怕反过来想:一个积聚了10年的泡沫,碰到了一个极具韧性的货币,它的反作用力会有多大呢?所以我同意,日元在未来的一年涨上2000点并非没有可能!

hefeiddd 发表于 2007-12-4 16:08

与黄柏中品咖啡——漫淡图表分析

与黄柏中品咖啡——漫淡图表分析
吴法新

黄柏中先生是最早将江恩理论与中国股市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先行者之一,其所著的《江恩理论——金融走势分析》一书在海内外华人世界引起极大的反响,供不应求,至今第六版也将面世。黄柏中先生毕业于香港大学经济系,后又获香港中文大学MBA,先后任职政府部门、财经记者及金融机构研究部,对世界金融市场走势有丰富的研究经验。黄先生擅长图表分析各种流派并且综合贯通,融汇古今,多次在没有任何消息面和政策面背景下,仅凭图表准确预测市场重要的转折点。由于其测市方法严谨科学,多次受邀到美国、香港、新加坡及内地讲授图表分析及走势分析,广受欢迎。此次黄先生应深圳大学经济学院与深圳市华证投资顾问公司之邀,为投资者做江恩理论专场报告,精采独到的演讲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会后,笔者与黄柏中先生一起就江恩理论涉及的一些重大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事先并无确定的主题,完全属于意识流创作手法的free talk,思路想到哪里,话题就扯到哪里,有时冷不丁的问题,更能体会江恩的“真味”,于是有了下面的谈话。(Q:问 A:答)
  [人物]:黄柏中(H),吴法新(W)、赵林(ZL)
  [地点]:深圳振华路San francisco Cafe
  [背景]:空荡宁静的咖啡馆,空气中弥散着咖啡的苦清香,似有似无的音乐,仔细听一下,可以从咖啡苦香中辨出那首老歌IN The Morning Light(晨光熹微)
  [主题]:Free talk on Gann
  Q:W:黄先生您好,欢迎你来深圳讲课。许多朋友对您的到来有一种期盼,因为他们一直对江恩理论怀有敬意,但同时也有不少疑问,他们既被江恩理论的博大精深和“神奇”的测市功能所折服,又被江恩理论的多变性和神秘性所摆弄,就象车技不好的新手面对心爱的法拉利跑车感到有些无从下手,所以请您给我们“传道、授业、解惑”。能否谈一下您对江恩理论的学习及领悟的过程?
  A:H:对江恩理论我研究了十多年,但我总觉得江恩理论象是一座金矿,你挖掘得越久,收获也越大。我的著作基本上保持了江恩著作(英文版)的原创性,再加上我自己的领悟,所以内容不断增加,目前已出到第六版,其间我不断地加入自己新的研究成果和心得,这七八年来,我不断地将江恩的一些原则与欧美、大陆及香港的股市行情做反复的对比以揣摩江恩理论中更为核心的部分,但我总觉得越接近核心部分就越难以用书面的语言来表达,可能是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吧,有些江恩的原话翻译后表述出来总觉得与江恩的原义有些“误解”,但心里十分明白。以后如有机会在研修班上花多一点时间与朋友们一同分析。
  Q:W:江恩理论起源于西方的股市和期货市场,您认为这对指导中国股市投资者有用吗?
  A:H:在欧美股市发生的事,在中国股市中同样也会发生,股市是人性集中表现的地方,古今中外的人性是相通的,不分族群,不分信仰,比如说女人爱美、爱购物,全世界女人都一样,人性使然!中外股市可以从人性这个层面上找到共同点,江恩理论的原则可以适用于许多诸如股市,农作物产量,总统选举等事件的解释和预测上,当然在大原则下,各国具体的市场和各种不同的商品亦有其独特的表现特性,还是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此从大的方面讲江恩理论对中国投资者具有指导意义。
  Q:W:江恩理论中多次提到《圣经》,您认为对于没有西方文化底蕴或者西方社会学、宗教背景的中国人来说理解江恩理论有何困难?
  A:H:江恩理论揭示的是以数学为基础的自然的规律,《圣经》只是触发江恩灵感的导火索,江恩的许多方法,包括时间循环周期、波动法则、江恩几何学,实际上是一些自然规律的描述和总结,在中国古代先贤们的著作中也能找到类似的描述方法。江恩因从小在一个基督教家庭中长大,熟读圣经,用圣经中的语句启发他的思维的灵感本属正常,如同一个中国人从小受四书五经的影响,再从经典著作中领悟做人做事及炒股的道理一样。况且江恩的足迹遍及英国、埃及以至于印度等地,有些思想受东方哲学的影响也很大,所以说中国投资者完全以掌握江恩理论。
  Q:W:作为一种股市预测方法,江恩理论能否用于实际的操作?是解释性功能多一些,还是预测功能多一些?
  A:H:江恩理论用于实战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虽然做不到100%准确(实际上没有一种方法能做到100%准确),但是在欧美股市准确率高达85%左右,对于中国股市随机性强、政策因素主导行情等特点,准确率也要高于其它的图表分析方法,无论从市场行为的解释性与预测性,江恩理论都堪称佼佼者。
  Q:W:您认为从一个门外汉到精通江恩理论图表分析,要用多少时间?
  A:H:这取决于个人的悟性,有人一辈子在真理的门外徘徊而不得要领,一旦遇人点化便一冲飞天,也有人天性聪颖,但浅尝辄止,不去做深度的研究和思考,所以总是不得要领,完全凭运气在测股市,这二种人香港、台湾、新加坡、大陆都有。一般而言初入门学习江恩理论时间不要很长,有个1到2年左右的时间就能够了,然后再将学到的方法以用于实践,再在实践之中领悟江恩理论,这大概又要用多1-2年左右的时间,至于要达到更高的境界,那可能一辈子都要不断地学习提高。
  Q:W:希望我们的学员能有机会得到您的点化,以便早日“一飞冲天”。江恩本人的炒作业绩据说是十分“辉煌”,但我留意过这些都非江恩本人的论述而都是借旁人之口和媒体之口说出来的,联想到国内一些包装出来用商业目的的“高手”,“名人”,“英雄”之类的人物,您认为江恩的业绩及神奇功能可信度有多大呢?这样问可能有些不礼貌,因为你是江恩理论的专家,但我总担心这样的事情如果发生,那么后果将是十分的难堪(希望不是如此),能谈谈您的看法吗?
  A:H:看来你象是一个怀疑论者。
  Q:W:是现实让我们不得不多打几个问号。我在上大学时受到的教诲是“在生活中相信一切(所以我经常上当),在学术上怀疑一切(所以我总是得罪人)”,投资者学习江恩理论之前很有必要弄清他的可信度。
  A:H:你的这种怀疑的态度是可取的,正是由于怀疑才使人产生智慧来。对于江恩投资业绩的可信度问题,许多香港的朋友也问过我,我的回答是完全可信。这种观点在我的书中已十分鲜明地阐述了。江恩理论之所以能在图表分析各流派中占主流地位,并非完全因为江恩本人的炒作业绩,那只是江恩业绩中的一部分,江恩的功绩在于向人们提供了一套正确认识市场本质的思维方法,用大陆的术语称做认识论和方法论,江恩受人尊敬之处是其测市方法背后的哲学含义和系统思想,而不是简单地在炫耀他的炒作业绩,那样是很肤浅的。
  首先,江恩出名是因为他预测准确,然后才在媒体人员的监督下进行真金白银的实战操作,同时,江恩利用图表多次准确预测期货市场和股票市场价格走势,这些预测都是在事前的,而非事后孔明的解释,你可以在国外图书馆中查阅到有关的报告原本,再结合实际走势参照对此验证,我再强调一次是事先预测的。其次,江恩理论令人信服的是,用江恩的预测方法,后人同样可以重复江恩理论的“神奇”,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同时经得起市场长时间的考验,即使在江恩去世后多年,他的测市方法还再发生着神奇的作用;相反,你方才提到的某些被媒体包装出来的、用于商业目的的“短线高手”、“散户英雄”有一致命的弱点:“昙花一现”。非但不具备可重复操作性,同时也不具备推广的价值,因这些人的“高招”别人学不来,媒体炒作一把以后,出了一些小名气,也就偃旗息鼓了,“短线高手”成了“短命高手”,最终在市场面前现出原形。但江恩理论不同,许多事实证明它完全能经得住市场的考验。
  Q:W:江恩宣称,他所有的预测是建立在数字的基础上,只要给他足够的资料,他便可以根据代数几何配合周期理论、预测将会发生的事情,你认为真有那么“神奇”吗?江恩曾在大英博物馆内翻查百多年来投资市场的时间周期,中国股市发展才十年并没有足够多的数据及资料,在此背景下运用江恩理论,是否会有偏差呢?
  A:H: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但是江恩用大量的数据研究得出来的结论,同样适合于新兴的小规模市场,循环周期有大级别的,也有小级别的,只是小级别的周期波动随机性较强,较难以把握,也正因为如此,才需要认真学习江恩理论,在看似随机的市场内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来,我相信,江恩理论伴随着中国股市的成熟和壮大,会越来越显示出其神奇的预测,而偏差会越来越小。
  Q:ZL:你如何看待目前中国的“江恩热”?
  A:H:这是一件好事,说明人们投资开始趋于理性,用图表分析来代替道听途说的消息和盲目跟风。江恩理论虽然不是十全十美,但江恩的预测方法为图表分析打开了一个新的领域,绝对值得投资者花一点时间和精力学习研究。我已经有五年没有回内地讲学,其间发生了许多变化,包括内地出版了许多有关江恩的书籍,有些写得有一定的水准,但也有一些则显得牵强附会了,主要的“误解”大致有以下几点:
  (1)将江恩理论过分神秘化,过分强调神秘力量的作用。江恩是人不是神,江恩很早已经察觉自然定律是一切市场波动的基础,但其成因很难用一二句话解释清楚。  但反观有些研究者将自然力量神秘化,人为地给江恩理论披上一件神秘的外衣,这样除了使突显作者的“高深”以外,对江恩理论的传播并无好处。
  (2)有些作者将江恩理论庸俗化,不分场合、地点、胡乱套用江恩理论,殊不知江恩理论亦有他的局限性,并非万金油可以随意涂抹,更不能搞“江恩一句顶一万句”的迷信。江恩理论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之中,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也不存在永远意义上的“权威”,有时我也会犯错,但及时改正就可以了。
  (3)我的著作中有许多论及江恩的话被有些著书者不适当地引用,明显的断章取义的实用主义手法,曲解了江恩理论的原意。
  这次我来深圳讲课,就会将江恩理论的原创性的含义原原本本地告诉大家以消除人们对江恩的误解。我还会将江恩的英文原版书籍中对有关问题的描述与研修班学员一同探讨。
  Q:W:好了,解决了以上几个问题以后,让我们把话题拉到江恩本身,就您的理解江恩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A:H:江恩理论测市,主要依据的是波动法则、时间周期、江恩几何学、江恩四方形、六角形和轮中之轮,其中最难理解和把握的是江恩关于“波动法则”与“波动率”的论述,这两个问题是开启江恩理论大门和图表分析的钥匙,此关一过,其余的问题就好理解多了。
W:愿闻其详。
  H:江恩的“波动法则”和“波动率”是江恩理论的灵魂,江恩开宗明义地指出,他对市场的所有预测,乃是根据循环理论(Cycle Theory)及数学序列(Mathematical Sequences)而作出的。波动法则和波动率有些象是跳舞的规则。你一般不会知道下一首舞曲是什么旋律的,是以三步舞的节奏还是以四步舞的节奏展开。你只能先听或者观察一段时间,才能掌握舞曲的节奏和“市场”的感觉,然后决定是否下舞场跳舞,或者是否入市交易。你听,在我们的谈话过程之中,音乐节奏不知不觉发生了变化(原来的In the Morning Light已变成了Tennessee Waltz 田纳西华尔兹)……
  A:H:江恩认为,宇宙间的“波动法则”(law of vibration)是支配着市场循环的法则。在计算股市及期货市场价格波动时,江恩会研究市场的历史,找出市场周期所在,然后根据以往市场的波动,预测未来市场的走势轨迹。每一种商品,每一股票,有其独特的波动率(rate of vibration)。投资者只要根据个别股票或商品期货的独特波动率,便可以决定行情在什么水平出现强大的支持及阻力。让我们还是用舞曲来比喻:你必须首先分清是快三步还是慢三步,然后才能掌握节奏,不至于进入市场以后,老是踏错节奏,踩女伴的脚。
  Q:ZL:您这样说太笼统,能否再详尽一些。
  A:H:有关市场循环的成因以及“波动法则”,在概念上十分隐晦难明,不同的分析家对此有不同的解释,这也就衍生出许多江恩理论的不同派别,少林武功不也有南少林与北少林之分吗?
  Q:ZL:如何解决个别市场商品的独特频率呢?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能准确地测出每一种股票以及商品波动的节奏和波动率。
  A:H:投资者可以从市场本身产生的每个波动的规律去决定,理由是:市场的作用是由市场的频率所引发,因此,若从几个市场的波动中,抽取其共通之处,市场的波动频率便不难推敲得到。我近几年来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如今的市场规模已非江恩那时代的市场规模,因为市场容量太大,数据太多,因此我借助了电脑设计程序以及编写了分析预测软件,希望借助于电脑从股海里的历史数据之中找出一些共通之处,试图解开江恩波动法则以及在中国股市的波动率之谜,6月底在深圳我将与江恩理论爱好者一同探讨。
  A:ZL:您认为电脑可以做出这一点吗?
  A:H:电脑的功能在于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但它不能代替人脑进行决策,利用电脑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精力,得出的结论能较客观,但最终买卖决策是由人脑来做出来的。
  Q:ZL:波动率是一个常数吗?由于起点和终点的取值不同,图表上要产生许多“波动率”,哪一个是有效的呢?
  A:W:我认为理解波动率应当有二个概念即静态波动率和动态波动率。二点成一线,如果只定某一个起点,而终点每时每刻变动的话,就会产生波动率时刻在变化的现象,但是如果我们再进一步将数据整理分析以后会发觉,虽然波动率在变化,但其均值一般保持在一定的水平,很小变动,如果动态波动率(Ⅰ)与波动率的均值(Ⅱ)之间的比率达到一定的数字或者几何上的关系时,行情会遭遇到较大的阻力和支撑,因此我以为对波动率这个问题,我们应当用辩证的、动态的观点来看待,如同传统技术与分析中的均价线和当日线之间的关系。
  Q:W:江恩理论除了波动法则与波动率以外,还有另一个重点:江恩周期理论,你能谈谈这方面的研究体会吗?
  A:H:江恩理论认为,在所有的市场因素之中,时间的因素是决定性的,投资者有时买了股票,虽然价格在低位,但它就是涨不起来,只能眼红地看着别人的股票猛升,其原因就在于时间未到。许多人习惯地认为股价涨或跌到某一幅度会产生转折,但江恩认为时间到达某一循环周期时,才能引起市场的反转。每一个点在图表上都可以用y轴和x轴的坐标来标记,如果认为y>x,则价格因素重要过时间因素,而x>y,则时间因素重要过价格因素,而江恩理论明显取了后者。
  江恩理论要解决的问题是:
  (1)市场会在什么时候见顶见底?
  (2)市场在未来某个时间的价位会是什么?
  (3)市场在未来某个时间的走势形态会是怎样?
  这里江恩提出了时间循环周期理论:提出WT的概念(A window On time),即我们常说的“时间之窗”,利用这个概念,江恩理论找到了上述三个问题的答案:
  (1)市场见顶见底是根据周期的规律而引发出来的。
  (2)市场的价位,是根据周期的规律而重现的。
  (3)市场走势的形态,亦根据一定的时间周期而重复出现。
  Q:ZL:我有一个问题:如果根据“波动法则”和“时间周期”得出相反的结论怎么办?比如从价格回落到50%处应当产生强力的支撑,但“时间之窗”尚未到达,应如何操作呢?
  A:W:牢记江恩的话:①永不确认市场转势,直至时间超越平衡;②when price squares time,a change in trend is imminent,注意是price squares time,而不是time squares price,time是君,price是臣。时间是决定一切……
  A(H):江恩的周期理论是整个江恩理论的精要之一,其范围非常之广泛,从最小的根据地球自转1°所对应的四分钟循环周期到若干小时、若干天、若干月、若干年的中级循环,到最长可达几百年几千年的循环周期,其中能应用于股票市场和期货市场的周期以30年周期为标准,分出长周期,中周期和短周期。
  Q(ZL):为什么是以30年而不是50年或者20年作为中心呢?
  A(H):相信这与天文学有关。30年里共有360个月,换言之,是月球绕地球360次,是一个圆形循环的周数。江恩理论中许多方面涉及到天文学、星象学、几何学与数学。不知你有没有发觉大凡研究江恩理论到最后,当研究到大周期循环时,必定会走向自然界中如天文、星象之间的联系,这也是为什么江恩理论是一种系统的科学哲学的思维方式而不是人们相象的简单的一两种“技术”。在多种周期中,大周期对小周期有约束作用,而小周期对大周期又有反作用,就如同在水平中投入两块石子,形成大小不同的波纹,互相间既独立又联系。当市场中有各种不同的周期同时在起作用,市场表现得就错综复杂了。
  Q(ZL):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A(H):关于市场循环周期的成因,江恩没有说!一般投资者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就利用这个现成的法则去应用于实践。如果一定要“刨根到底”地了解“真相”的话,我建议朋友们花多点时间涉及股市以外更多的科学、社会学、宗教方面的领域,江恩不少测市的方法秘而不宣,或已失传,后人需要反复推敲,其中一个入手的方法是结合东西方文化的共同点进一步研究江恩理论。西方人从《圣经》入手,而东方人可以从中国的周易入手,如果你学习过江恩理论,而又涉猎过周易,那么你应当发觉,西方理论与中国理论传统的科学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江恩理论不少原理皆源自于周易,这也许是江恩理论神秘面纱背后隐藏的真相,包括波动法则和循环周期成因的真相。
  Q(W):普通人不想成为专家,也不想去研究《圣经》和周易,那么该如何运用江恩理论。
  A(H):没可能人人都成为江恩方面的专家。我十余年以来,潜心研究“江恩预测者”,就是为了能使江恩理论能用一套客观、公正、不受交易者主观心理因素影响的预测系统。除了常规江恩方法以外,包括了江恩最神秘而艰深,却又准确极高的江恩四方型、江恩六角型及江恩“轮中之轮”,使用者只要输入市场价位及时间,便可以及时计算市场价位的支持及阻力水平与逆转时间。 我曾经用它多次准确地预测市场的转向时间,事先发表在《香港经济日报》上。
  Q(ZL):讲到四方形,六边形及“轮中之轮”,不少朋友反映确实是江恩理论中的难中之难,不知黄先生有何高招可以与我们分享?
  A(H):我们应当看到,无论江恩用什么工具或者方法,其目的是为了测市。而在江恩的时代尚未有电脑,因此借用一些古代“历法”中常用的方法作为工具,今人理解起来可能较难。但如果你对中国古代历法有所了解的话,你会发觉历法是中国古代一切自然科学中最初的成果,直接用于农作物的生产、军事等目的,是古代人们对大自然运动变化及天体运行规律的总结,农作物的生产要“顺天应时”,投资也是如此。  (ZL):在江恩十二条买卖法则中,我们注意到有许多法则与其它流派的分析方法相同,而只有1-2条与时间周期有关,这是否意味着,江恩理论测市场方法与其它分析方法有许多共同之处?
  (H):正是如此。江恩理论并非排斥其它分析方法,而是兼容并蓄,集图表分析之大成者。
  (W):时间差不多了,您还要赶回香港,今天我们暂且谈到这里。以后,我们会找机会就图表分析的深层次问题再向您讨教。

hefeiddd 发表于 2007-12-4 16:09

高启仁:有关顺势交易

有关顺势交易



hdwater    2006-2-17 10:39:52

  顺势交易,顾名思义就是顺着当前的趋势进行买卖。如果当前趋势涨就买入开仓,当前趋势跌就卖出开仓。虽然顺势交易理解上不存在问题,然而这只是顺势交易的表面意义。在实际交易中,这并不容易下手。因为这里面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就是趋势的分析和判断。因为同样一个趋势,对于不同的交易者有着不同的看法。其次,对于选择顺应趋势的级别上也有很大的不同。有的交易者喜欢顺应大级别的趋势,有的则喜欢顺应小级别的趋势。而且,顺势交易同样也有其弊端。顺势交易的最大弊端就是会导致交易者进行追涨杀跌。因为有的交易者看清趋势的时间比较晚,等到他们看清趋势的时候,可能已经是趋势发展晚期的时候了,这样就导致了交易者出现追涨杀跌的情况了,而追涨杀跌同样是一个很大的麻烦。
  
  
  
  
  不过无论你是否认同顺势交易,但他确实是目前投机市场中最常用的交易方法之一,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因为顺势交易更靠近市场的一边,而市场趋势的发展往往会有一个过程,只是有的过程短,有的过程长而已。研究趋势的方向就是研究目前市场的动态,认识目前市场正在做什么。而站在市场一方的胜率往往就比较大,至少我可以认为市场不会经常的、突然的改变其目前的运动方向,这也就是趋势的惯性。
  
  
  
  
  而逆市交易者凭借着的就是市场多空转化。他们认为市场运行了一段涨势之后,必然会运行一段时间的跌势。这就是他们认可逆市交易的原因。然而他们可能没有想到的是,一个主流的趋势是不会轻易改变的,特别是一个大级别的趋势。如04年开始的商品牛市,特别是铜,他在02年启动牛市到05年的今天依然没有结束的趋势。而虽然小级别的趋势多空转化会明显一些,但是他们转化的力度是远远不同的。比如说一个短期上升趋势价格上涨了10元,但是随后的短期下跌趋势其力度一般很难达到10元,甚至很难达到5元。而如果本身市场处于大牛市中,短期下跌趋势可能结束的也很快,这样把握起来难度就更大了,风险和报酬比不佳。不过,如果顺应大趋势,而逆小级别的趋势又如何呢?这个到可以一试,而且很多高手也会用这个方法进行开仓操作。但是,使用这个必须注意,绝对不能在亏损的情况下继续加码。
  
  
  
  
  对于大多数交易者来说,顺势交易还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在一些细节上确实有些不同,下面来看看我们应该如何追随趋势。
  
  
  
  
  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判断趋势的问题。如何判断趋势,这很重要。如果趋势判断错误了,那么顺势逆势就没什么意义了。因为你根本不知道现在的势,那么又怎么顺呢?
  
  
  
  
  趋势判断的方法还是很多的,有均线系统,有道氏理论,有趋势理论等等。但是我们必须固定使用一套方法,也就是自己的一套判断趋势的方法。这样可以达到趋势判断前后的一致性。这里我将给大家介绍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还是结合了这些经典的趋势分析理论。
  
  
  
  
  首先我们把趋势的方向划分为上涨、下跌和横盘,这个没有多大问题。其次就是划分趋势的级别,我们一般把趋势分为小级别的趋势、短期趋势、中期趋势、以及长期趋势。
  
  
  
  
  小级别的趋势是指价格在短时间内的表现,时间一般为1-3天之间。小级别的趋势往往发生在短期趋势中且方向相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小级别反弹或回调,但是这对整体趋势影响不大。而一旦小级别趋势被新高或者新低所代替,往往是比较好的进场点,无论是开仓还是加码。
  
  
  
  
  短期趋势是指价格在短期内的表现,上涨、下跌或横盘。我们一般看他的价格是否是3天到10天左右的新高或者新高。如果是,那么我们可以说目前价格的短期趋势是上涨的。同样短期下跌趋势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是价格是规定时间内的新低。当然,如果当天收盘能够维持这个新高或者新低就最好了。怎么理解3天到10天的新高或新低呢?3天的新高就是第三天的高点比前两天任何一个最高点都要高,此时我们就可以称为3天内的新高。那么10天也可以理解了,新低就是反过来好了。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到,短期上升趋势和短期下跌趋势是交替循环的。也就是说两个短期上升之间,必然有一个短期下跌趋势。
  
  
  
  
  中期趋势就是把时间段适当延长,一般是指20天到50天左右,短期趋势是否创出规定天数内的新高或者新低。这里面的短期趋势和短期趋势中的天是一个意思,也就是我们把短期趋势作为一个整体(即短期趋势中的一天),然后看这个整体目前价格是否创出新高来判断是否目前价格是否处于中期上升趋势。那么,中期下跌趋势则是相同的道理。
  
  
  
  
  长期趋势也就是同样的道理了,只要把时间段再延长一些就可以了,但是这并不需要很详细的了解,因为大趋势还是可以一眼看清楚的。反而短期、中期趋势大家看得到是不很清楚。
  
  
  
  
  除了这种方法判断趋势级别以外,我们还可以根据趋势线来验证目前趋势判断是否准确。短期趋势用短期趋势线,就是把价格的低点依次连接起来,看看是否成一直线。中期趋势就是将短期趋势的低点连接起来,看看是否在此直线之上。实质上,趋势线的最大作用是判断趋势发展的强弱。
  
  
  
  
  中期趋势是由短期上升趋势和短期下跌趋势组成的。而长期趋势则又有中期趋势上涨和短期(或者中期下跌趋势组成的。同时趋势的发展也有强弱的问题。
  
  
  
  
  趋势的强弱,一个是看趋势线的斜率,上涨陡峭的一般都是上涨强的;一个就是看日线组合,强上升趋势一般连续的阳线。最后就是上涨时是否有大趋势的配合等等。
  
  
  
  
  如果趋势一开始就是强的,往往以后还会强。这就是趋势强度的趋势关系。这对于开仓点位的选择也是比较重要的。
  
  
  
  
  趋势判断好之后,可能有些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顺势交易,到底顺哪个势呢?首先我觉得应该顺趋势级别比较大的那个势,其次就是顺趋势强度比较大的那个势。中期上升趋势,最好不要急着做空;中期下跌趋势则不应该急着做多,而中期横盘趋势则不能多做。那么短期趋势又该如何顺呢?
  
  
  
  
  虽然也有不少交易者在上升趋势中的调整阶段买入,这样做是顺了大一级别的趋势,但是短期却逆了短期趋势。虽然如此操作盈利的空间比较大,但是调整中买一定不能买早了,否则可能还等不到上升趋势的到来就已经止损或者清仓出局了。所以,我认为短期趋势最好也要顺着。
  
  
  
  
  顺应短期趋势可以让自己处于更加灵活的位置,但是只要是顺势都会有一个问题,就是买点在短期内过高的问题,或者买入后价格随后就进行小幅调整。为了避免这个问题,那么我们可以在短期趋势形成的初期就进行买入。那么这样可以为以后的买入提供利润保证,怎么说呢?如果你第一仓有了一些利润,那么接下来的第二仓出现一定的亏损也就不会有太大的心理负担,为平稳度过短期调整提供保证,而一旦价格重新走强,那么你已经走入赢利,对于价格的波动就可以安心的处置了。
  
  
  
  
  持有赢利的部位总是比持有亏损的部位要来得安心,这也是正常的心理。有的交易者持有亏损的头寸反而感觉安心,这就是不健康的心理了。换句话说,如果你一开始就持有赢利的部位,那么你抓住大行情的机会就越大。
  
  
  
  
  所以,这里面就涉及到了最佳的进场位。因为这个时候利润和风险的比是最理想的。
  
  以下就是一些比较理想进场位或者说最佳进场位。
  
  
  
  
  关键点的突破和短期上升趋势刚开始的阶段。
  
  
  
  
  关键点的突破有很多情况,一个是重要阻力区,这里一般是指前期的高点,具有意义的整数关口,和阶段性新高。
  
  
  
  
  而短期上升趋势开始的阶段往往是指在一些特殊的短期上升趋势。如横向趋势突破后的短期上升趋势,中期上升趋势调整后的短期上升。
  
  
  
  
  我不想具体展开某一个方法,因为对你来说,能了解我的思路应该已经足够了。
  
  
  
  
  在顺势交易中,最需要的心理就是耐心等待。虽然我这样给出的交易机会不算少,但是也不会经常出现。所以在交易机会出现之前,只有耐心等待了。能够少几次失误,就能够多几次成功,这个完全是成正比关系的。3次交易抓一把大行情和10次交易抓一把大行情,你说哪个方法更好?
  
  
  
  
  没有耐心往往导致介入过早,介入过早就要经受市场的波动,因为此时尚未完全展开上涨或者可能还处在下跌趋势中,而这些情况你往往无法坚持得住或者你的止损计划也不会让你继续坚持的。急着想赚上一笔钞票,往往会导致我们失去耐心,迫不及待的、过早的介入市场。
  
  
  
  
  过犹不及。与过早相对应的就是过晚。有的交易者非要把趋势看得很清楚了才开始介入,如果行情发展到大家都能够看得很清楚的话,此时趋势往往会开始减弱、调整甚至是反转。所以,过早和过晚介入都不是理想的介入时机。像诸如此类例子大家一定经历了很多,大家想想看自己的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
  
  
  
  
  每当行情开始发展的初期,很多交易者都尝试着去寻找原因,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交易者认为没有找到上涨的理由是不会轻易介入的。然而他们或许没有理解到,信息的传播是需要时间的或者信息的解释也需要。信息的传播需要时间这个大家都能理解,有的消息到你这里可能需要一些时间。信息的解释是什么呢?对于某个信息,你可能认为没啥作用,但是市场认为有作用,但是这个作用是慢慢被解释的,而当你被解释明白的时候,或许行情已经发展一大半了。
  
  
  
  
  一代投机大师Jesse Livermore在《股票作手回忆录》的开始几页就明确的写到,“理由可以等待,但是你必须立即行动,否则就会被抛在后面。”这也就是我要传达给你的意思。既然是依照趋势交易的,那么就按照趋势来好了,不要想这个想那个。有的时候我也经常看一些基本面的分析报告,分析的头头是道,看了之后你可能都不敢去交易了。
  
  
  
  
  对于基本面交易者或者其他特殊的交易者,我不敢多加评论,毕竟只要能够被市场证明是有效的,那么他一定就是有效的。
  
  一. 风险控制
  
  
  
  大部分专业人士一致同意新手和业余交易者花太多时间研究进场技巧,觉得它们对操作成功十分重要。而他们却认识,赢家和输家的区别就在于风险管理。
  
  
  
  
  由于市场走势很难预测,所以采用适当的风险管理技巧对交易的效果,远好于寻找更好的新方法以判断市场下一个顶部或底部。
  
  
  
  
  交易者不怕没有机会去交易,而是怕没有本金进行交易。如果你输光了本钱,那么你就没有办法继续交易了。你可以东山再起,但是这样的麻烦为什么不避免呢?东山再起是有难度的,而且要有极大的毅力。然而,东山再起后你还是不注意控制风险,那么你以后还可以继续交易吗?
  
  
  
  
  有不少交易者目前的意识还认为只有博一下才能赚大钱。这样的观点老早说过是错误的,为什么?即使你博对了方向,那么你也未必能够把握好出局价格,或者卖早了,或者卖晚了。即便你真的博到了一笔大钱,那么你也未必能够取走这些钱。而万一以后有一次博错了,那么你很有可能连本带前面的赢利一起亏光,而前面的赢利也只能给你带来片刻的幸喜。这样的例子听过的实在是太多了。我想你也经常听说这样的故事。而万一你一开始就博错了,那结果会如何呢?你一定会被感失落和绝望,痛苦与窘迫。这样的情况我想你一定不希望发生在你身上,既然如此,你就要控制好自己,让自己不要博,不要赌。
  
  
  
  
  博与赌都是指重仓交易,而重仓交易显然忽视了风险的存在和严重性。然而一般的中等持仓同样也会出现严重亏损。为什么?就是不认输的问题。不认输就是表现在不愿意止损,情况更差的就是在严重亏损的时候还在继续加码。很多人认为一旦止损就是事实在在的亏损了,而再要把损失绊回来就很难了。但是他们难道没有想过,帐面的亏损难道就容易半回来?交易一旦出现亏损,就说明我们遇到麻烦了,至少可以说明我们在哪个地方出现了问题和差错。此时应该引起高度的注意了。而一旦亏损放大,那么这个问题将越来越严重,此时就应该利马采取措施来解决问题,防止亏损的进一步放大。否则,到时候你将被市场控制住,让你动弹不得。
  
  
  
  
  不知道你有没有遇到这样的问题,反正我是遇到过,我被这件事绞得不得安宁。就是因为当初没有执行止损操作,而资金亏损到上不上,下不下的位置。平仓嘛觉得价格可能会稳定下来,不平仓嘛感觉价格会继续朝我不利的方向发展。我被夹在中间动弹不得,此时是最要命的。这个时候一定要下决心计划怎么处理,越快越好。然而无论如何,这样的事情发生已经让人沮丧和痛苦了,我们为什么不禁止这样的事情继续发生呢?反正我现在是尽全力让这样的事情不再发生,永远不再。我一直鼓励自己这么做。

hefeiddd 发表于 2007-12-4 16:10

何志成:国内购买力与国际购买力

国内购买力与国际购买力


——谈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





关于人民币是否会持续升值?关心的人越来越多了。但是,许多人的关心更多是从自己的实际利益出发。比如说,关心人民币升值后自己的存款是否购买力增加;已经购买的房产会不会增值;甚至手里的股票会不会涨等等。有个小插曲:有人写文章说,他有个朋友在美国工作,最近打电话回国劝他爸爸到股市开户,说自己已经从美国寄钱回来准备买中国股票,因为人民币最近会大幅度升值。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侧证,一方面说明美国那边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不小,另一方面也说明,大多数人,包括外国人,对货币升值与股市(包括经济学中许多数据的关系)的关系没有搞懂。


为什么我一再指出,关于人民币是否应该大幅度升值的国际性大讨论可能引出全新的货币理论?就是因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深深感觉到: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或货币理论做出的分析和得出的结论都是错误的。在人民币是否应该大幅度升值或实行浮动汇率的问题上,没有新的理论和分析方法,特别是没有能够使大多数人信服的新的理论,任何言论都是浮浅的,被这种言论左右的决策只能是“任人摆布”或“脚踩西瓜皮,滑到那里是那里”。


毋庸讳言,现在中国的主流舆论或绝大多数经济学家仍然是反对人民币升值或实行浮动汇率的。典型的言论就是:人民币升值是迫于西方国家压力,实行浮动汇率会使中国很多企业破产。他们经常使用的典型例子是:一九八五年美国和日本签订了“广场协议”,一年半以内日元升值了40%,结果对以出口为主的日本经济造成致命打击,日本随后进入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衰退危机和持续近20年之久的通货紧缩周期。根据这个推断,有经济学家预测:如果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到1:7.5,将有一半左右的外贸出口企业会面临生存危机。而且每个中国人都会有近四十元的国际购买力损失。而国家更会由于外汇储备的大幅度缩水,使中央银行的“财富”在一瞬间损失10%。


与中国人的抵制性言论完全相反的是,美国人抓住中美贸易逆差和中国的劳工状况大做文章,硬说中美巨大贸易逆差是因为人民币被低估和中国劳动力价值太低所造成。


以上两种认识都是浮浅的,就象我在文章开头引述准备从美国寄钱回来买中国股票的人一样浮浅。如果货币价值或汇率真象上述认识那样有这样简单的关联性或因果逻辑,这个世界就会变得象1+1=2一样简单。


实际上,全世界的投资者都明白,汇率变化与一个国家的国内购买力增减(物价指数变化)和已经形成的财富值(各种资产价格)已经很少有直接的关联性。如果说,汇率上升股市会涨,去年美元对西方国家的货币大约上涨了10%,美国的股市怎么没有多大动静呢?相反的例子是,日元对主要西方国家的货币去年贬值了大约10%,而日本股市却上涨了40%。国际贸易也一样,日元的大幅度贬值,并没有进一步刺激日本的出口,相反的是,日元在汇率最低时,它的进出口贸易5年来却第一次出现了逆差(今天的数据)!更重要的是,在全球化的今天,一个国家海关统计的本土进出口数据已经没有多大意义,特别是对美国、日本这样的外向型国家以及中国这样的对外资依赖程度很深的国家(参见我2.15日在第一财经上的文章)。


作为研究货币的学者,我有责任告诉大家:当一种货币在全世界流动时,汇率的波动会使它的国内购买力与国际购买力之间产生“综合价差”、“分项价差”及“时间差”。


首先,我们必须将一个国家的国内购买力与国际购买力分开,这一点对决策汇率政策非常重要。举例看,去年,美元对日元最多时升值了19%,而美国人并没有觉得自己突然变得有钱或发了意外之财,美国人的国内购买力并没有因为美元对日元的大幅度升值而增加,或者说仅仅在购买个别日本商品时才有增加。相反的是,日本人也没有因为日元对美元大幅度贬值而出现财富缩水或购买力下降的情况,具体表现在日本的物价指数上,日元的大幅度波动对日本国内物价的影响非常有限。


当然,汇率的巨大波动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国际购买力或进出口商品价格,但国际商品价格的变化并不是方向一致的,这就引出了“综合价差”与“分项价差”这两个新概念。“综合价差”对汇率变化所做出的反映敏感度低,而少数商品的价格或“分项价差” 对汇率变化所做出的反映敏感度虽高,但无碍大局!


比方说,黄金与石油等资源类和贵金属类商品的价格在去年大涨,但大多数国家的物价稳定。这是因为,虚拟金融的放大作用和平衡作用在同时发生影响。一方面,虚拟金融使货币流集中向少数商品(市场)流动,形成炒做,放大了泡沫;另一方面,大量衍生金融工具的使用在对冲和平衡这种炒做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使少数(基础)商品的价格爆涨没有在大多数商品上蔓延(这在发达国家的企业中已经普遍使用),即经济学家常说的,没有出现第二轮通胀效应。虽然少数商品对汇率反映敏锐,但大多数商品对汇率的反映迟钝,“综合价差”与“分项价差”之间不同步(这也是为什么现在世界大多数国家格外重视核心物价指数的原因)。这就引出了第三个概念:汇率反映的“时间差”。


一般来说,一种货币的汇率变化往往与某种商品有极强的关联性,特别是当这种商品的国际结算是以这种货币计价时。比方说,美元与石油。在通常情况下,美元贬值会与原油价格上涨成反比,并且反映及时。但这种简单的关联性在去年也在经受着考验。去年的情况是,美元强劲反弹,原油也一涨再涨,美元汇率与石油价格成同方向运动!是不是货币规律又失效了,不能简单下结论。我上面已经指出,现在在虚拟金融市场,大多数国家和企业都在大量使用衍生金融工具,原油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可能并没有反映供求规律或反映的程度被衍生金融工具对冲了。所以我们要判断,原油价格的爆涨仅仅是炒做,还是反映了未来趋势,如果是在炒做,它的价格运行周期会使它渐渐回到平衡点的中区,如果是未来趋势的反映——原油价格会再创新高,形成新的、更高的运行轨道,那时,美元与石油的关联性一定会显现,并在美元汇率上反映出来,即美元一定会跌,而且会补跌,大跌!


由于有“综合价差”、“分项价差”及“时间差”等因素的出现,使汇率问题变得更复杂。


我在前不久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曾经指出:现在国际外汇市场每天的汇率波动幅度都在0.8——1.2%之间,每年的波动幅度也很可能超过15%(如去年美元兑欧元上涨了15%,对日元上涨了19%)。这对发达国家,特别是那些已经实现了金融自由化和货币自由化的国家已经习以为常,不仅不会随便干预,有的国家——如英国,甚至连央行都极少去评论——尽管英镑兑美元曾经在几天中波动了近千点。因为他们认为,汇率的波动可能仅仅是周期性的原因,不必大惊小怪,而且,对最复杂的经济现象可以用最简单的方式进行应对,那就是“不理会”。


而之所以能作到不理会的最重要原因是,汇率在暂时或每天的波动与一个国家的财富值或国内购买力无关,与国际购买力的关联性也很少,特别是当你的货币已经是世界货币,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之后。


为什么我们许多人对汇率浮动这样敏感,老是拿日本的例子吓唬自己。因为他们不明白,日本在1985年还没有实行真正的浮动汇率制,而且当时日本的汇率水平的确没有反映日本人的劳动价值。从另一个方面说,日本并没有因为日元升值而深陷危机,而且,真正挽救日本的就是使日元走向世界的浮动汇率制。


货币价值或汇率波动的决定性因素仍然是劳动价值或劳动力价值。为什么我一直坚持人民币应该升值,就是因为我看到中国的劳动者所创造的劳动价值和中国的劳动者的劳动力价值之间确实有很大的调整空间。人民币升值如果是建立在逐步提高中国劳动者的劳动力价值的思路之上,这种升值无疑是有益的;相反,如果人民币升值是为了做给人看,升值与否与国内购买力的无关,这样的升值当然有害。进一步说,人民币实行浮动汇率是大势所趋,是人民币走向世界的第一步,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关键一步。没有人民币的走向世界就不会有中国企业的走向世界,而当中国企业大规模地走向世界时,人民币一定是浮动汇率制。更重要的是,在未来的世界货币体系中有没有人民币的地位和话语权?这才是大局,与取得国际货币的印钞权相比,什么都是局部,是眼前利益!

hefeiddd 发表于 2007-12-4 16:11

何志成:外汇市场操盘秘诀之二

外汇市场操盘秘诀之二

谋略篇


挖掘汇市的金银财宝,全在有辨证头脑


灵敏固然重要,慢半拍可能更棒


市场期待大行情,每年都见2000点——错过300点不怕


慢一步不怕,怕就怕追错


不明白比明白一点的好,乌龟虽慢谨慎挣钱


明确时行动,正确时重复


做对时加仓,做错时离场(休息)


加强计划性,革命无不胜,学会做功课,才能担大纲


纪律是最好的计划,应变是不破的神话


顺势而为最简单,简单之中赚大钱


懂得对冲才能成功,不懂对冲懊悔无穷


波段操作天天平,长线功在短线中


操盘需冷静,(瞎)指挥不能听


大型基金重建仓,建仓步调不能重


鸡尾酒持仓长线满仓,经常调整天天有酒


坚持双帐户操作,傻瓜也能赚钱


市场机会不会看,两个帐户一个赚


市场机会天天有,赢者只需抓八九


止损止赢不如会平,天天平仓梦里都香


天天做天天平,顶多只会挨耳光,天天套天天买,很快就会赔光


赔也要天天平,赢更要天天平,被套者都是没平仓(舍不得)


赢钱者天天赢钱,输钱者在二再三


赢钱时最怕张狂,陷阱中“智者”万千


善做功课者能打大战役,不做功课者常搞小投机
  矛盾篇


市场资料要会读,逆向思维胜过按表操课


市场谁都会说,会说的只有市场


主要矛盾左右大势,小概率扭转大势


强不再强防转弱,弱不再弱会转强


头部不是猜出来的,巨阴贯顶未必反转


底部反转一飞冲天,一波三折只在瞬间


涨起来了,不再破位——趋势转变


跌下去了,不再回来——赶快止损


来回市只是骗人市,骗就骗在让你来回挣钱


来回市变单边市,最少能套1000点


市场平静孕巨变,巨变之前一条线


假突破后必大跌,上下引线要敢追


利好未必买,利空未必追


大家都恐惧,主力才会买


大家都贪婪,主力才会卖


没有大家都看明白的市场,都看明白了就会变盘


数据分析难分强弱,市场人气才是答案


强势货币必跨年度,年末转弱警惕反弹


主力出货需要空间,波动幅度不下千点


突破阻力必翻倍(与上一个支撑位之间),回试支撑要敢追


涨幅巨大不做空,跌幅巨大继续空


敢于在顶部做多,刀口舔血赚点就跑


敢于在底部抢反弹,反弹一点赶紧跑,反复操作
赢家不怕套,只套300点
输家都被套,一套一千点


分析篇


基本面都有毛病,所以基本面不灵


都知道的基本面可能是最无法发功的基本面


货币对有强有弱,强者恒强弱者羸弱,强弱之差可能几千(点)


逆势操作有谁能赚,顺势操作不赚也难


趋势就是节节高,抛压没有承接强


趋势改变最难辩,双头三头常出现


低点一再破,反弹一碰前高就跌是真跌


上涨屡创新高,下探支撑就涨是真涨


趋势上涨不惧压力,趋势下跌难见支撑
  震荡不是常态,单边一年两回


涨升有快慢,越慢越赚钱


货币对的节奏感常常会发出强弱信号


急拉三天必然反转,疯狂才是顶部凸现


市场波动的标准是1%(左右),超过1%了短线可期


市场充满矛盾,主要矛盾在人气中体现


气势就是交易量,分钟线越长人气越明显


反数据的行情往往是大行情,顺应数据的行情往往只是震荡(小行情)


基本面最终会起作用,决定大行情涨跌转换的一定不是基本面


技术面与基本面相反,相信技术面


上涨时未必不能做空,卖空点在百点以上


下跌时未必不能买涨,变盘点在百点之下


买速度最快的货币对,快速与震荡幅度成正比


买技术面最清晰的货币对,技术面与基本面重叠时杀伤力才大


市场不会没有多空之争,主力最善长多短空


市场最怕单边肆虐,平衡打破要看是在行情那边


 技术篇


货币有人性,常看才明白


货币对之间有关联性,货币与商品期货也有关联性


捕捉补涨或补跌的货币对,抓住掩护撤退的货币对
  K线有意义,越是典型的K线(上下引线长或非常满的引线)越有意义


做短线看5分钟K线,做中线看1小时K线


第一根线可能有假,连续两根K线才能说明问题,回调时再追


K线越满人气越足,K线越长行情越远


线与线之间必然有关联——学会画线百战不殆


上下引线突然出现,短线变盘就在眼前


上下引线特别长,变盘后的行情会很长


越是在顶部或底部出现的上下引线越有意义


线型最好时往往是做空时,线型最差时需注意空头回补


慢涨上来一旦开跌必然快,50点之内放心追


数据出来再建仓,每天都挣50点


震荡市做双边,双边都挣钱


单边市忌高抛低吸,要敢于追涨杀跌
  每天都有新鲜事,事半功倍是等待


建仓越急越输钱,慢牛行情最赚钱


看对行情绝不缺席,做错两笔修心养息
  聪明的人轻易不做,下单就大捞一笔


愚笨的人就怕闲着,越闲越出问题(瞎买)
  大资金讲究投资,小资金只能投机


越是投机越倾向于短线,捕捉小概率胜过大机会
  均线纠缠三角尾端,收敛的越紧变盘越快


条件充分满足与主要矛盾的隐蔽性——挖掘主要矛盾


忽略主要矛盾的远期作用——做反向
  反数据行情说明两点,或是行情没有开始或是行情远远没完


(市场)向着数据反向做,行情最少100点


越是弱势的货币越怕数据不好,越是强势的货币越希望数据不好


要善用涨升过程中的回档,不破位立刻加码
  要善用下跌初期的反弹,阻力位有效立刻止损


在平台小幅度徘徊越久,这个位置的技术意义越明显


赚钱才加码赔钱不摊平,最忌讳错误的叠加

hefeiddd 发表于 2007-12-4 16:12

何志成:商品定价权决定货币定价权

商品定价权决定货币定价权

【2005.08.30 08:25】第一财经日报/何志成


当中国政府宣布人民币与美元脱钩,并由一篮子货币的波动率决定人民币价格的波动率时,市场对中国怎样选择一篮子货币及其一篮子货币的构成比例便产生许多猜想,而最应该为市场解惑的经济学家却在这个问题上大都哑 语。这很简单,货币问题的背后是商品与劳动的关系,而商品、劳动与货币的关系又是不少经济学家希望回避的。

  货币的价格由什么决定?仍然要看国家内部的购买力平价(既包括生产资料物价指数与消费物价指数,也包括虚拟经济市场市值和资产价格市值)水平波动和货币供求关系,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还要看进出口商品价格的综合比较。当然,在今天几乎所有国家仍然在商品价格的国际比较上采取各种各样的国家干预政策时,充分的市场经济是扭曲的。劳工保护、贸易保护,以及频繁的货币市场干预,不断挑战货币市场定价机制,也使大多数货币(包括许多被誉为“世界货币”的币种)的真正价值蒙上了政治阴影。

  但是,无论贸易保护、劳工保护的阻力有多大,无论虚拟经济市场市值和资产价格市值的泡沫有多大,无论国家干预的程度有多深,货币的价格仍然无法长期脱离商品价格和劳动价值这个轴心。只是在许多市场和非市场的因素作用下,偏离度可能越来越大,波动率可能越来越高而已。

  以人民币为例,中国是购买力平价水平极具优势的国家,无论是生产资料物价、消费物价,以及虚拟经济市场市值增加潜力和资产价格的增长潜力等,都对世界具有长期吸引力。这一方面有中国的劳动力价格在建国后的30年中基本没有参与国际比较,差距太大的原因,另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许多资产过去是“无价”的(甚至是无账的),连国内市场的价值比较都没有(比如土地)。在改革开放初期,对纷纷涌入的大多数西方国家的货币资本而言,面对中国极具增值潜力的城市周边土地和大量极富创造力的知识劳动者,按他们的价格水平衡量,中国几乎为零,简直太便宜了。若按经济学的价值定律衡量,人民币在国际比较中应该是一路升值的,特别是在中国保持9%左右的发展速度长达26年之后。但是,人民币的价格曲线实际是贬值的,特别是以消费物价水平衡量。这个道理很简单:在中国用于与国际比较的一篮子商品中,向外卖的商品越来越不值钱,买进来的商品却越来越贵(如资源类商品)。同时,为了不扩大与发达国家的经济代差,中国的部分劳动力价格(必须留住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必须比经济发展速度增长更快。这就是现在不少人指责的所谓:增产不增收,繁荣却不富裕的现象。

  这是不是在使用货币武器呢?对此,我们必须明确回答:中国的所谓劳动力成本低廉和许多资产的价值被低估是长期落后导致的,而中国利用比较优势的劳动力参与国际竞争,是一个后进的经济体参与全球化的必要条件。几乎所有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都是以劳动力或资源的比较优势参与到这个过程之中的。而由于中国缺乏资源的特殊性又使中国只能走加工业之路,因此对低廉劳动力的依赖更严重。

  因此,人民币价值被低估是客观原因限制的,是中国“原始资本积累”阶段和产业结构升级准备期的必然选择。

  与发达国家所处的新经济时代(以创新劳动为主体的产业阶段)相比,中国目前还处在工业经济时代的中期,属于原始资本积累与产业结构升级同时并存的阶段。什么叫原始资本积累阶段?就是必须大量进行重复性劳动,生产低附加值产品,而且还必须把大量“不平等”劳动价值交换所获得的收入转为超额储备的阶段;什么是产业结构升级准备时期?就是从农业大国到袜子大国、皮鞋大国再到家电大国、汽车大国、飞机大国的转型时期。这个阶段的特征是:在不断加工或复制别人的创新劳动时,积累自己的创新能力。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汽车。回想10年以前,大规模地生产小汽车对中国来说还是梦想,一个普通的部件都要依赖进口。当时,一辆高档进口车相当于50~80个中国普通劳动者一年的劳动价值。而在长达10年的复制过程中,我们在小汽车上已经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自主制造能力,小汽车的价格越来越便宜,与中国劳动者10年前的实际购买力相比便宜了至少10倍。在汽车这一单项产品上,人民币的实际汇率水平已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到了今年,中国已经成为小汽车国际市场的后起之秀,甚至成为低档车的“倾销者”。已经有人在惊呼,中国即将刮起的汽车风暴,可能在未来几年会将国际市场小汽车的价格压低40%~60%,并最终取得国际市场小汽车价格的定价权。

  什么是定价权?就是在一个产品或产业上的劳动经过世界范围的比较,其创新能力被国际社会所承认。当这样的产品或产业越来越多时,一篮子商品交换或世界范围的劳动比较才是平等的。而只有我们具备了相当多商品的定价权,我们才可能真正拥有人民币的定价权。相反,在这个阶段完成之前,我们必须仍然用低廉劳动力去换取创新劳动力,用牺牲部分产品的定价权去夺取更多产品的定价权。只有当中国“晋升”为全球产业分工的一个较高层次,只有“中国制造”被更多的“中国创造”所代替,只有在中国进行国际比较的一篮子商品中出口商品比进口商品更值钱,中国的劳动者才能真正享受人民币(名义汇率或实际汇率)升值带来的普遍福利。

  (作者为中国农业银行总行营业部高级经济师)

hefeiddd 发表于 2007-12-4 16:13

何志成:气象指数与衍生金融产品创新

气象指数与衍生金融产品创新
                                       
  关于什么是虚拟经济和虚拟金融市场(及相关衍生金融产品),很难用简单的例子向一般读者说明,而在现代金融正以越来越快的速度接近并冲击普通人的时候,如何向普通人灌输有关现代金融,特别是虚拟金融的知识十分必要。

  我在《生存还是毁灭——货币异化与产权革命》一书中曾经用这样一句简单的话概括金融虚拟化:当货币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买商品,而是为了买机会时,就出现了虚拟金融。没想到,这句简单的话被“卡特里娜”飓风所证明。
在“卡特里娜”飓风肆虐的时候,世界上有一批投资者却在发财,不是发石油财,而是发天气衍生品交易的财。所谓天气衍生品交易就是通过买卖诸多气象指数和恶劣气象概率对冲风险或投机。表面上看,这似乎完全是一种赌博:买卖在未来的某个时间会不会刮飓风、发洪水。这些看起来似乎对社会正常的生产或商品交易没有任何意义,但是,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种交易的发展速度惊人。据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统计,今年以来,该交易所的天气合约成交量已经超过50万份,是去年同期的4.5倍,而第二季度的日成交量又是第一季度的两倍。在该交易所挂牌的天气衍生交易品种中,不仅有对未来某个时间是否发生恶劣气象的合约,甚至还有所谓日热度和日冷度的互换合约。投资者不仅可以通过购买恶劣气象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的概率对冲风险,还可以通过购买日热度和日冷度的差异对冲暖冬和凉夏的风险。当然,由于未来的天气状况是很难确定的,所以,买天气如同买“机会”,买对了就赚钱,买错了就赔钱。那么,是什么原因点燃了如此多的投资者交易这种天气衍生品的热情呢?

  据荷兰银行保险和天气衍生品部副总裁沃特·斯托亚尼介绍,当欧洲的船队正在驶往美国第二大港——新奥尔良的途中,这些船主就同时购买了飓风可能肆虐于新奥尔良的合约,因为那里在夏季经常会出现飓风天气,而一旦有这种天气出现,大量的船队可能必须转港,正由于有了天气衍生品交易市场才可能使这些船主通过购买天气指数出现的时点和概率得到补偿。而对举办体育竞赛的组织者来说,如果在举办赛事的地点突然下雨,可能令观众大幅度减少,于是我们设计了日热度和日冷度互换合约以及降雨指数合约,这可以让体育竞赛的组织者们通过购买这种互换合约来对冲低温下雨可能给赛事带来的收益下降风险。

  当然,由于这类合约在交割日到来之前是可以随便买卖的,虽然对所有可能被天气影响的商品生产者或交易者来说,它是非常好的避险工具,但对对冲基金和更多的参与者来说则可能是投机工具。现在,几乎所有对冲基金都在利用航空港、海港的天气指数与大豆、原油、汽油等大宗商品的期货价格之间的差价进行套利。由于天气指数的反应要快于商品价格的反应,这就为对冲基金提供了套利机会。比如,对冲基金可以在购买降雨指数的同时做空某一个商品,一旦有“卡特里娜”飓风这样的天气出现,基金在商品市场上的损失可以通过天气指数交易得到补偿。此次,在飓风“卡特里娜”光顾新奥尔良之前,既有船主在对冲风险,更有对冲基金在购买“机会”。

  虚拟金融虚拟吗?表面上看,这么多的人在买卖完全虚拟化的天气指数,似乎与实体经济的运行无关,但若没有这类天气指数,将要驶往新奥尔良的船主们将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的收益化为泡影。虚拟金融是投机吗?如果没有对冲基金和大量投机者的参与,购买天气指数的人只能把合约砸在手里,这将极大地降低这类天气衍生品的魅力。“机会”只有在能被自由买卖的市场中,才可能促进现实的生产力。这就是为什么在新经济时代,虚拟金融会越来越繁荣、衍生金融产品会不断推陈出新的真正原因。
页: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查看完整版本: 一个笨蛋的股指交易记录-------地狱级炒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