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楼主: qinjiayu

我的太阳(600550 G天威&PV风投俱乐部)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10 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Byrron 于 2006-6-10 10:35 发表
3月10日,集团公司与日本三菱电机株式会社GIS开关项目合资签字仪式在中银大厦举行。这是集团公司与日本三菱电机合资的第三家合资企业。

  集团公司总经理石光瑞主持了签字仪式。市委书记王昆山、市长于群、副 ...



好消息啊!另,天威合变(合肥工业区)可在2006年6月投产,这可是个大项目啊,可以为公司带来大把的利润。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11 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kutn 于 2006-6-9 23:29 发表

我相信这是做好股票的最好方法。我在这方面有许多体会,我们可以交流一下。我最大的问题是心思太活,我太胆大,太敏感,有时歪出去收获不错,却常常因此得意忘形,反而误了初衷,待醒悟,空欢喜。



不怕笑话,我是因为技术太差而不得不有这个想法,因为过去做追涨杀跌虽有赢利,但后来又亏回去了。后来干脆不做短线了。做长线最主要的还在于选股,希望天威不要让我失望吧,不然我就要亏大了。呵呵。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11 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威和新光不单单是投资关系,天威要把原材料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就好象人要喝水,但是水却在别人手里,你会好受吗?想喝水要看别人的脸色,所以天威自己要掌握原材料,电力财务公司能参与增发也是水的问题。有求别人,没点好处怎么行呢?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6-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11 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说一下自己的想法,天威管理层能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变压器行业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内当之无愧的龙头。能在太阳能行业起步较晚的情况下奋起直追,迅速缩小与无锡尚德的差距,至今已隐隐有超越的趋势,说明管理层还是比较有水平的,能力还是可以肯定的。我们更要关心的是国际上PV行业的动向,毕竟这是一个两头在外的行业,国际上一有风吹草动,国内就会打喷嚏。希望楼主、SHINE、TOP、Byrron 等等能一如既往地能为广大威迷提供有用的信息交流,在此先谢过了。呵呵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11 0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阳能产业带热多晶硅投资

http://www.newenergy.com.cn  2006-6-9 9:24:00  《中国投资》

    根据去年8月份的一份报告预测,到2006年或2007年之前,多晶硅材料将继续匮乏。从2004年到2005年8月,由于市场供不应求,国外供应商大幅度涨价,涨价幅度达100%以上。据悉,进口多晶硅不但价格暴涨,还需缴纳进口关税,无形中把多晶硅的价格抬高了。

    多晶硅的价格持续上扬,影响最大的就是光伏发电市场。光伏发电依靠的是太阳能,太阳能发电需要制造太阳能电池,而支持太阳能电池最重要的原材料就是硅材料。据了解,2005年全球制造太阳能电池所需高纯度多晶硅短缺达到24%,我国的缺口更是高达97%,由于缺口巨大,从另一个角度看势必会由于市场价格的巨额涨幅而吸引更多的投资人。

    多晶硅走俏

    多晶硅材料是以金属硅为原料经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提纯后达到一定纯度的电子材料,是硅产品产业链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中间产品,是制造硅抛光片、太阳能电池及高纯硅制品的主要原料,是信息产业和新能源产业最基础的原材料。

    2003年世界太阳能电池产量为744兆瓦,多晶硅需求为8700吨以上;2004年世界太阳能电池产量为1000兆瓦,多晶硅需求在1.2万吨以上。目前太阳能电池的投资热潮仍在加大,调查发现:南京中电年产量600兆瓦,无锡尚德500兆瓦,保定英利500兆瓦,常州天合100兆瓦,西安佳阳(BPSolar)100兆瓦,江苏林洋100兆瓦,宁波太阳能100兆瓦……粗略一算就达到年产量2000兆瓦!这个数字比2005年全世界的太阳能电池产量还要大!

    据专家预测,世界多晶硅产量2005年将达到30000吨~35000吨,2009年世界多晶硅的年需求量将达到65000吨,太阳能电池级多晶硅将超过半导体级多晶硅需求量。

    目前,我国集成电路和太阳能电池也对多晶硅的需求呈快速增长之势。2005年集成电路产业需要电子级多晶硅约1000吨,太阳能电池需要多晶硅约1400吨;到 2010年,电子级多晶硅年需求量将达到约2000吨,光伏级多晶硅年需求量将达到约4200吨。

    由于市场严重供不应求,太阳能级多晶硅价格上涨,部分厂家抢购电路级多晶硅,导致全球电路级多晶硅供应紧张,拉动电路级多晶硅产品价格上扬。在世界范围内,太阳能级多晶硅生产与供应已严重制约太阳能电池发展。

    由于中国的需求加大,而国内多晶硅的产量难以满足内需,因此进口多晶硅是必然的选择。而这样一来,直接的后果是,不但将多晶硅的价格进一步抬升,国内生产产品的成本会持续加大,企业利润则会受很大影响。

    据中国工程院的专家调查,2005年我国对多晶硅的需求量为3800吨,而2004年我国多晶硅的产量只有60吨,供应我国的市场是远远不够的,大量的缺口只能依赖进口。国际市场上,多晶硅也供不应求。目前国际上能生产多晶硅的国家主要是美国、日本和德国,2004年总产量为24000吨,而全球市场需求量为26201吨,出现了2000吨的市场缺口。由于市场供不应求,多晶硅的价格大幅上涨,中国的需求量大,一些国外的多晶硅生产企业已开始对我国实行限购和禁购。

    投资骤然升温

    为解决制约我国信息产业和光伏产业的发展瓶颈,满足国内材料需求,未来五年建设2~3条千吨级多晶硅生产线十分必要,并且市场机遇难得,发展时机成熟。

    洛阳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玉安表示,发展壮大我国多晶硅产业的技术条件基本具备,其他条件也准备充分。多晶硅产业属于投入与产出比较小的高技术产业,也属于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国家和相关需求行业应加大对多晶硅产业技术研发、完善改进及在建项目的支持力度。国内企业应该抓住有利时机,发展壮大我国多晶硅产业,消除制约国内相关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满足国内相关行业发展的需要。

    在市场缺口加大、价格不断上扬的刺激下,投资多晶硅项目的企业仿佛是“忽如一夜春风来”,纷纷投资或大举扩产。国内涌现出一股大上多晶硅项目的热潮,除四川、河南等在建的多晶硅项目以外,江苏、青海、陕西、内蒙古等也分别有意向投资建设。

    记者了解到,今年5月初,云南省最大的高纯多晶硅生产项目爱信硅科技工业园开工奠基仪式在云南省曲靖市举行。该项目由云南爱信硅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兴建,总投资100亿元,一期工程投资25亿元,建成投产后年产多晶硅3000吨,3年内达到年产多晶硅1000吨,年综合销售额达500亿元。

    事实上,多晶硅的发展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和光伏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的。应该说,光伏产业的发展能推动多晶硅的发展,而多晶硅对于光伏产业的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技部高新司副司长戴国强在一次“科技战略发展研讨会”上指出,多年来,我国在多晶硅的研究和生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离需求的差距还相当大。通过对多晶硅生产发达国家,特别是7个多晶硅主要生产企业的总产量、技术路线以及具体应用需求状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态度、目标、预测和策略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我们更要分析中国市场的机遇又是什么。多晶硅市场不管每年是以17%还是30%的速度增长,对我们国家来说都是相当大的挑战。

    由于原材料受制于人,制约了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业内专家呼吁,从源头上将生产太阳能电池的原材料和生产设备国产化。打破垄断,政府主导,多方融资,迅速建立年产上千吨级的多晶硅生产厂。

    不过,有人开始为国内企业投资多晶硅热潮而担忧。新光硅业科技公司总经理陈绍章说,虽然一段时间内国际多晶硅市场需求旺盛,国内市场缺口很大,但应该看到,我国多晶硅产业基础差,底子薄,国外又对我们进行技术封锁;如果出现遍地开花、搞重复建设的局面,对这个行业的发展将极为不利,因此,建议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加强管理,新建项目一定要谨慎,最好选择现有具备条件的1个到2个工厂走改建扩产之路,而较为合理的经济规模在每年2500吨。

    技术就是利润

    在投资多晶硅热潮背后,我们还要看到国内在多晶硅技术方面存在着很多不足。尽管国内很多企业都开始涉及这一领域,或进一步扩大产能,然而由于技术的落后,发展多晶硅也面临诸多问题。

    中国有色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总设计师严大洲明确表示,若不以自主知识产权改变国内多晶硅的生产现状,加快多晶硅生产企业扩建或新建步伐,我国多晶硅产业受制于国际市场的状况无法改变,将危及我国集成电路、半导体器件和光伏产业。

    2000年以来,我国每年的工业硅产量都达到40万吨以上,约占世界工业硅总产量1/3,年出口量超过了30万吨,已出口到5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我国的工业硅产能、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多年来,尽管我国工业硅出口量大,但却效益低下。

    据了解,生产太阳能电池所用的高纯度晶体硅材料主要来源于石英石。我国石英石资源十分丰富,每年都从石英石中提取大量的工业硅,以1美元/公斤的价格出口到德国、美国、日本等国,而这些国家把工业硅加工成高纯度的晶体硅材料,以46~80美元/公斤的价格卖给我国太阳能企业。可见,如果我国自行生产加工高纯度的晶体硅,那么利润将大大提高。

    为什么我国就不能把工业硅加工成高纯度的太阳级多晶硅?

    据业内专家介绍,将工业硅加工成多晶硅的过程中,有一项“三氯氢硅还原法(西门子法)”关键技术的产业化我国还没有掌握。由于没有这项技术,我国在提炼过程中70%以上的多晶硅都通过氯气排放了,不仅提炼成本高,而且环境污染非常严重。

    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副秘书长袁桐认为,当前多晶硅在发展半导体产业、新能源产业方面已居越来越突出的重要地位。近一两年来,在生产多晶硅产品(特别是用于太阳能电池的多晶硅)的技术路线方面,世界多晶硅主要生产国家正在积极寻求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技术。这项研发工作表现得十分活跃,并出现了众多的研究新成果和技术上的新突破。这也预示着世界多晶硅工业化生产技术一个新的飞跃即将到来。未来3~5年正是发展我国多晶硅产业的黄金时期,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尽快建立起自己的多晶硅产业,以打破发达国家的垄断和封锁。需求形势的发展,无论是在扩大我国多晶硅生产规模上,还是在研发、探索节省能源、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效益的多晶硅生产新工艺上,都给我国硅材料产业提出了一个紧迫的任务。

    的确,现实状况不容乐观。从国外情况看,从事多晶硅生产的每个公司都在独立发展,联合引进没有可能,多晶硅厂掌握的核心技术都在国外。这意味着,中国在生产多晶硅这一领域,仍然在核心技术方面不能完全掌握。

    宁波立立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必清认为,依靠技术转移和与国外企业合资都不太可能,因此,要在多晶硅技术自主研发上下功夫,联合攻关,研发多晶硅生产新技术、新工艺。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5-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11 0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另,现在550已经是海富通重仓,根据海富通的选股风格,看中的应该是550的成长性吧。大家有空可以去从这个方面去了解一下。我认为2007年开始是550业绩的收获期,2007年后每股收益应该会有1元以上吧,这样支撑550的股价就没有问题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11 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阳能概念四大天王势不可挡

  2006-6-6 14:37:00  联合证券

  硅在地壳中的丰度为27.7%,在所有的元素中居第二位。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氧和硅结合形成的二氧化硅SiO2,占地壳总质量的87%。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金属硅生产国。据统计,中国现在的金属硅产能至少有150万吨,占全球金
属硅总产能的75%。金属硅价格长期低迷,一直在1.0-1.5美元/公斤徘徊。

  因此,全球并不存在硅资源短期的问题。多晶硅的上游原材料金属硅难以成为制约多晶硅行业发展的直接因素。..根据solarbuzz的统计,2005年全球太阳能电池安装量达到1460MW,同比增长34%,创出历史新高。..我们仍坚持以往的观点,认为全球光伏产业仍有望延续以往10年30%以上的年均增长率,至2010年全球每年的安装量将高达5.4GW。届时,光伏产业对硅料的需求量将由目前的15000吨增长至45000-50000吨。

  而根据目前硅料厂的扩产计划,2010年,可供太阳能行业使用的硅料约为47000吨。因此,至2010年,全球硅料仅能达到基本的供需平衡。

  在08年新建产能尚未释放前,多晶硅的供需缺口仍将在目前25%-30%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硅料长期合同价格有可能进一步上涨至120美元/公斤,同时,全球太阳能硅片、电池企业的开工率及毛利率将继续下滑。08年以后,随新扩建产能的逐步释放,国际市场硅料的长期合同价格将逐步回落至80-100美元/公斤。

  同样是一个1000吨的硅料厂,06年投产的、08年即将投产的或2010年才能投产的存在重大区别。从REC或国际太阳能PE变化的趋势分析,我们认为,06年投产硅料厂可以给予40倍PE、08年投产的能够给予20倍PE,而2010年才能投产的只能给予10-12倍PE。

  新能源产业革命势不可挡,一如既往,我们对光伏产业的发展充满信心。我们仍坚持拥硅者为王、产能兑现是金的观点,建议重点关注产业链完整、具有硅料自给能力的光伏企业。

  至于,对在目前炫目阳光下的尚未投产多晶硅企业的投资,我们则认为,把握现在比畅想未来更为重要。因为,PE40倍已经投产的多晶硅企业在可预见的时期内PE将降至20倍、10倍,能够为你提供足够的安全边界。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5-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11 00:4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英利内部论坛员工在抱怨:为实现今年净利润5个亿经常加班。
5亿净利润!?那不就每股6毛多了,加上变压器就8毛了,呵呵
可能性大吗,高手分析分析。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4-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11 00:5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英利内部论坛员工在抱怨:为实现今年净利润5个亿经常加班。
5亿净利润!?那不就每股6毛多了,加上变压器就8毛了,呵呵
可能性大吗,高手分析分析。


请问在那里可以看到加班?五一的时候是在加班,现在还加吗?真的这样的话,今年业绩又要大跃进了!谢谢 !给个连接好吗?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6-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11 0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Byrron 于 2006-6-10 01:01 发表
Market Scan(市场扫描)

        SunPower Shines After Stock Offering (增发后SunPower 光芒闪耀)

Mary Crane, 06.02.06, 4:10 PM ET

Piper Jaffray analyst Jesse Pichel maintained an "outperf ...


这时说公司前景的可能面临风险主要来自于多晶硅的短缺、政策激励的减少和更多竞争者的进入。奶奶的,花了我半个多种头才勉强看懂。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11 01:09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yinglisolar.com/cn/shownews.asp?id=89这个链接打开上面有一个阳光论坛就是英利内部论坛了。前段时间资金没到位有员工在上面抱怨工资发的迟都很真实。:*18*: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5-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11 0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zkd8152501 于 2006-6-11 00:58 发表
看到英利内部论坛员工在抱怨:为实现今年净利润5个亿经常加班。
5亿净利润!?那不就每股6毛多了,加上变压器就8毛了,呵呵
可能性大吗,高手分析分析。


请问在那里可以看到加班?五一的时候是在加班,现 ...



http://www.yinglisolar.com/forum/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11 01:15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的组件车间 黑暗无比 为了产量 毫无人性可言 无限 度的加班 无视国家劳动的法度 剥夺工人的休息时间 而且没有加班费 不知道是不是公司不给车间加班费 还 是车间把这些加班费怎么样了 ! 我认为调动工人的工作积极性 应该奖励为主 而现在的车间 只有处罚 没 有奖励 就这样调动工人的积极行 车间永远无法完成公司的产量 希望公司领导考虑考虑 ! 我也知道有些人 会调查我是谁 我也不怕 随便 我只是说实话 当然会影响某些人的利益 让那些小人去查吧


这是工人的原话,看来是一直在加班,为什么不给加班费呢?不要这样剥削劳动人民,作为股东看不过去,这样看来英利今年贡献不会小啊!!付加班费。强烈要求付!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6-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11 0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zkd8152501 于 2006-6-11 00:58 发表
看到英利内部论坛员工在抱怨:为实现今年净利润5个亿经常加班。
5亿净利润!?那不就每股6毛多了,加上变压器就8毛了,呵呵
可能性大吗,高手分析分析。


请问在那里可以看到加班?五一的时候是在加班,现 ...


5亿元的净利润意味着必须有30亿元的销售收入,但是,在天威的网站上公司人员是这么解释的:

      天威英利三期工程如何规划?06、07年天威英利产品市场需求情况怎样?06年产品会降价吗?有报道天威英利二期工程结束后,06年产值能达到30亿元,06年能够实现吗?原材料供应能够满足生产需要吗?

   答:天威英利三期计划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分别达到500兆瓦,天威英利的产品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公司最近新公告了天威英利两个大订单,供货期都到了2010年。
   06、07年天威英利的产品市场依然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仍然是卖方市场。随着技术的进步、竞争的加剧,任何产品都会由高额利润到产品价格逐渐接近产品价值的过程,这也是价值规律的作用,我们认为这是合理的,而且公司也考虑到这个合理降价的过程,估计不会对公司06年的生产经营造成重大影响。
  公司目前尚未发布过任何权威报导称天威英利06年产能达到30亿元。
  根据目前原材料的供应订货情况,06年原材料供应可以确定大约50%左右,公司目前正在积极,07年一季度新光硅业建成投产,可以缓解天威英利的原材料供应问题。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11 0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在世界杯上怎么没有看到YINGLI&SOLAR 的BLOG?真令人沮丧啊!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11 0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zkd8152501 于 2006-6-11 01:15 发表
现在的组件车间 黑暗无比 为了产量 毫无人性可言 无限 度的加班 无视国家劳动的法度 剥夺工人的休息时间 而且没有加班费 不知道是不是公司不给车间加班费 还 是车间把这些加班费怎么样了 ! 我认为调动工人的工作 ...



但这恰恰说明了原料足,开工率高呀!!!!!!:*29*: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5-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11 0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swanwhite 于 2006-6-11 01:25 发表


5亿元的净利润意味着必须有30亿元的销售收入,但是,在天威的网站上公司人员是这么解释的:

      天威英利三期工程如何规划?06、07年天威英利产品市场需求情况怎样?06年产品会降价吗?有报道天威英利二 ...



在4月30日的股东会上都说了,你去前面的贴子查!!!!!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5-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11 0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有一个跳空缺口就完美了,可考虑买进做一反弹,我认为岛形定会收复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11 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天威中的QFII,大家有什么比较深入的想法啊?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6-11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前面有个帖子中TOP好像认为摩记、德记等没有进入天威,表明天威有些不入流,天威的管理层不够格。好像大概是这样的,我懒得翻以前的帖了。

我是这样认为的:像摩记、德记这样的名头其实并不代表什么。为什么呢?因为摩记啊、德记啊这样的QFII,实际上只是一些额度的汇总而已,并不代表摩根士坦利啊德意志银行啊他们本身的意向。所以,即使某个股票的十大股东中出现了摩记、德记等名头,也不能说明这个股票就是被主流资金认可了,更不能说明这个股票的管理层有多么的高明。

大家认为我上面的观点怎么样?很客观吧?

记得几年前QFII刚进入中国市场不久时,就有人眼泪汪汪地利用某个知名的QFII额度购买737新疆屯河,并大肆宣扬。我记得那时的737是14元左右。所以,QFII的名头也可以用来哄骗那些涉世不深的或是自以为是的人的。

TOP老弟,同意我上面的分析吗?呵呵。

我们再接下来深入分析一下目前天威十大股东中的QFII。我认为,其中的盖茨、马丁和新加坡基金明显是QFII中的机构投资者,他们应该有相当专业的研究团队的(我可以大胆地猜测,他们的研究团队的水平基本上和我们的shine2008的水平相当,很不容易了。哈哈)。因此,他们出现在天威的十大股东名单里所透露出来的信息量要远远大于摩记德记之类所能透露的信息量。他们在天威已经上涨了3倍左右(股改复权)的今年一季度大举介入天威,并在高于自己的买入价20%以上的17.6元积极认购增发,实际上已经表明了他们对天威的态度。再看那个富通银行,一般情况下我把它理解为只是一个额度,但是由于和它有关的海富通基金也大量买入天威,我认为富通银行的持仓可以反映它本身对天威的态度,很可能也是某个不愿露名的机构,或者就是富通银行自己的持仓。所以,天威中的QFII,汇集的机构投资者很多,我相信他们投资天威,决不是为了我等散户眼中的差价。


怎么样?我分析的不错吧?TOP可能又要说,你连这个都不懂,我懒得和你说了。


至于天威中其它一些QFII,像荷兰银行啊、汇丰银行啊等等,其实只是给用外汇购买国内股票的人的一个通道而已,说不定TOP的仓位就躲在香港汇丰银行的名头下面。哈哈。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4-20 14:40 , Processed in 0.041884 second(s), 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