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楼主: qinjiayu

第一次买进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3-21 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天都是长上影线是叫人担心!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3-1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股指家园艾略特波浪看盘飞飞浪王波浪研究家园

发表于 2006-3-21 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在箱体里~~~~~~~晕,不知道是不是又是和高点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9-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21 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飞天 于 2006-3-21 09:36 发表


几天没来了,过来转转,大家还在争论那.
偶也胡说几句:
偶只是看了550的图形,太烂,基本面也就懒得费力研究了。

550的软肋在其股权结构和管理层,现在是竞争时代,管理层才是核心。
在好的题材也 ...


严重反对鼠兄的论点,请鼠兄多看一看天威年报和相关公告。。。。
参与人数 1奖励 +2 时间 理由
卡布里的月光 + 2 2006-3-21 22:12

查看全部评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9-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21 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飞天 于 2006-3-21 09:36 发表


几天没来了,过来转转,大家还在争论那.
偶也胡说几句:
偶只是看了550的图形,太烂,基本面也就懒得费力研究了。

550的软肋在其股权结构和管理层,现在是竞争时代,管理层才是核心。
在好的题材也 ...


严重反对鼠兄的论点,请鼠兄多看一看天威年报和相关公告。。。。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9-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21 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此股做波段真好

今天在15元,15.57元各出了1/5的仓,剩下3/5的仓等着了。
天威一出,谁与争锋?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21 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大愚若智 于 2006-3-21 15:38 发表
今天在15元,15.57元各出了1/5的仓,剩下3/5的仓等着了。
天威一出,谁与争锋?

15.57都能出掉,呵呵,真NB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21 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to:the top Re5437

I knew it.They tell me their target is over 1.
Can I believe them?

I am sorry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0-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21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garyxr 于 2006-3-21 15:46 发表

15.57都能出掉,呵呵,真NB

早盘就挂上了,就中午开盘后一会儿的功夫就成交了,也算是幸运,咱小散跑道不如机构,但可以提前跑几步。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21 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摘录自G天威今日公告

.....................

(二)关于分拆控股子公司保定天威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境外上市方案的议案

    为做大做强太阳能光伏产业,促进上市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公司拟分拆控股子公司天威英利境外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公司将在申报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或适当调整境外分拆上市方案。

    1、发行资格和条件(该项议案同意票9票,反对票0票,弃权票0票)

    本次境外上市应符合我国《公司法》、《证券法》、《关于股份有限公司境外募集股份及上市的特别规定》、《关于企业申请境外上市有关问题的通知》以及《关于规范境内上市公司所属企业境外上市的通知》等相关国内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所规定的要求和条件;同时,尚须符合拟上市交易所上市规则的要求和条件。

    2、发行概况(该项议案同意票9票,反对票0票,弃权票0票)

    经国内有关部门审批并经美国纽约交易所同意,天威英利将公开发行并上市。本次发行将采取以公开发售及配售相结合的方式,初步计划于境外公开发行及上市方案经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之日起一年内完成,具体发行及上市时间需视审批进展情况和境外资本市场状况而定。

    3、发行规模(该项议案同意票9票,反对票0票,弃权票0票)

    本次发行后公众持有的股票占总股本的比例将拟定为20%。

    4、发行对象(该项议案同意票9票,反对票0票,弃权票0票)

    本次发行对象为中国境外机构及自然人投资者。

    5、定价方式(该项议案同意票9票,反对票0票,弃权票0票)

    本次发行定价将在充分考虑公司及股东利益的基础上,根据国际惯例,并依据发行当时境外资本市场状况,比较同类公司在境外资本市场的估值水平进行定价。

    6、发售原则(该项议案同意票9票,反对票0票,弃权票0票)

    公开发售部分将参考拟上市交易所规定的超额认购倍数的有关规定,对公开发售部分的比例做出调整。配售部分将根据公开发售比例决定,其配售对象及额度将考虑各种因素确定。

    由于该方案为初步方案,本公司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后尚须提交中国等政府部门及拟上市交易所审批,为确保天威英利到境外分拆上市的申请工作顺利进行,提请股东大会授权董事会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或调整天威英利境外分拆上市方案。

    (三)关于提请股东大会授权董事会办理与本次分拆境外上市有关一切事宜的议案(该项议案同意票9票,反对票0票,弃权票0票)

    提请股东大会授权董事会在有关法律法规范围内全权办理本次增发的相关事宜:

    1、授权董事会依照本次股东大会审议通过的发行方案,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发行上市地点、发行对象、发行方式、询价区间、发行价格、发行数量、发行时机等有关事项;

    2、授权董事会签署本次股票发行及上市(包括聘请中介机构)和募集资金投资项目运作过程中的重大合同;

    3、授权董事会办理与本次境外发行相关的其它事宜。

    (四)关于分拆境外上市对天威保变维持独立上市地位影响的议案(该项议案同意票9票,反对票0票,弃权票0票)

    天威保变为依法设立且合法存续的上市公司,子公司天威英利分拆境外上市方案的实施将不会产生违反《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法规及其他规范性文件相关规定的情况,也不会影响天威保变主营业务的发展,公司仍然具有持续经营能力和具备独立的持续上市地位。在天威英利分拆并到境外上市后,本公司对能够维持独立的上市地位说明如下:

    1、天威保变具有独立完整的业务和面向市场自主经营的能力,拥有独立的生产系统、辅助生产系统、配套设施和业务渠道,拥有独立的采购和销售系统。

    2、天威保变拥有独立、完整的经营性资产。投放天威英利的资产独立完整、权属清晰。天威英利的全部资产独立登记、建帐、核算、管理,天威保变不占用、支配天威英利的资产或干预天威英利对该资产的经营管理。

    3、天威保变与天威英利均按照《公司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天威保变作为天威英利的控股股东按法定程序行使股东权利,不干预天威英利股东会和董事会依法做出的决策及依法开展的生产经营活动。

    4、天威保变与天威英利均设独立的财务部门,建立有母子公司的会计核算体系和财务管理制度,并在银行独立开户,依法独立纳税。

    5、天威保变及下属的其他单位目前与天威英利无同业竞争,将来也不会发生同业竞争。

    (五)关于天威保变持续盈利能力说明的议案(该项议案同意票9票,反对票0票,弃权票0票)

    天威保变分拆境外上市对其盈利能力的影响及对天威保变持续盈利能力的展望情况如下:

    1、本次分拆境外上市对天威保变盈利能力的影响

    (1)本次分拆境外上市完成后,由于外资股东的引入,天威保变在天威英利的股权比例将相应下降,存在对其控制力减弱的风险。天威保变在天威英利净利润中享有的比例将有所下降,因此,短期内会对天威保变的盈利水平有一定影响。从长期看,天威英利在境外上市成功,将会对天威英利主业的发展构成重大的支持,通过境外发行融资能够加快三期扩建项目的建设进度,三期扩建项目建成达产后,天威英利主营业务收入及净利润将大幅增加,相应的,天威保变作为天威英利的股东享有的收益也将得到增加。

    (2)境外上市将有助于增强天威英利在国际市场的品牌知名度,提高其产品竞争力,从而促进天威英利业绩上的持续增长。

    (3)天威英利分拆境外上市后,证券市场的价值发现功能将使天威保变迅速获得超额资本利得,从而使其价值增值,天威保变的股价必然会同步反映本公司的合理价值。综合上述,分拆境外上市更加有利于天威英利长远的快速的发展。相应的,天威保变作为天威英利的最终控制人将分享天威英利业绩快速、持续增长的成果,天威保变的持续盈利能力将得到增强,公司整体价值将得到提升,从而有助于实现天威保变全体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2、天威保变持续盈利能力的展望

    (1)天威英利实现境外上市后,天威保变作为天威英利的最终控制人将分享天威英利境外发行股票的股本高额溢价和投资回报,天威保变净资产值将大幅增加,财务结构得到改善,融资能力也得到增强,为天威保变输变电设备制造等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2)天威保变在做精做专输变电设备制造主业的基础上将加大对多晶硅原材料业务的扶持。目前,天威保变是四川新光硅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新光硅业")的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为35.66%。由于太阳能光伏产业的迅猛发展,国际市场上多晶硅原材料供不应求,而新光硅业是国家批准的唯一一家从事1000吨多晶硅生产的单位,发展前景广阔。本公司将通过对新光硅业的投资在获得更多投资回报的同时也可以保障天威英利业务发展所需多晶硅原材料的供应。

    (3)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大力发展电力工业是我国产业政策的一项基本内容。随着国家对电源及电网投资力度的加大,天威保变所处的输变电设备制造行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天威保变自成立以来,专注于输变电设备制造的主业,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企业快速发展,把主业做精做专,在大型变压器等业务领域取得了良好业绩。本公司超高压大容量变压器的设计制造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本公司作为行业中技术水平、综合效益领先的龙头企业将充分利用有利契机,实现公司经营的快速稳健发展,以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经营创新为动力,以发展的眼光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优化产品结构,做强主营业务,保持业务规模持续增长,提高经济效益和持续盈利能力,使本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健康、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此议案中第(一)、(二)、(三)、(四)、(五)项将提交公司2005年度股东大会审议。
参与人数 1奖励 +2 时间 理由
卡布里的月光 + 2 2006-3-21 22:28 帖子很棒,加分鼓励 .

查看全部评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3-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21 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热闹 TOP还是老样  但沉稳多了  没关系  继续争论 该来得还来 该走的照走  说好 可别骂俺啊  对了 忘了向你说声对不起  那次论战完后 让你受了几天委屈 不好意思   见谅了  不过 你也许会说 你是谁  我不认识你哦  也不看你是什么 档次 我是什么   哈哈  玩笑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9-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21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分拆上市的建议

建议分拆上市时每个天威股东直接获得英利的股票。550每股得4590/36500=0.1257股。1股英利税后利润1元的话,按60倍市盈率算,550股东收益7元,这样算对吗?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21 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shine2008 老兄,你转贴完文章后最好再来个“简评”什么的,这样我们就知道你的看法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发表于 2006-3-22 00:03 | 显示全部楼层
stp晚上一开盘就是一波的跳水~STP最近怎么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3-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22 01:33 | 显示全部楼层
短线550即将见顶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22 0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的人还真不少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22 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消息

http://paper.cnstock.com/ssnews/ ... 0060322_1044963.htm


现在才知道为什么会有尚德在人民大会堂的上市经验报告,呵呵.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22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英利股份赴美上市对600550的A股定价简单分析

上回根据公开信息设定注册资本为25000万元,现以公告的7500万元计算。600550拥有英利公司51%的股权,计3825万股。英利股份制改造后总股本变为10000万股。

按照前期对于尚德和英利的对比,本人将尚德的上市基本定价设定为30美元,本次将英利股份的上市基本定价设定为35-40美元。

假设英利招募2000万股,预期招股价在15-18美元左右,预期可募集资金(以15美元计)24亿人民币。

以增发后600550的36800万股股本计算,类比英利上市价格,折3.5-4美元,折合约28-32元人民币。

以上尚不考虑特高变压器、新光硅业、西藏华冠、风电设备的预期值,以及新募集资金的增值因素等。


近期目标:20以上

个人观点,不做参考。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3-10-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22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英利即将海外上市,估值将被迫与国际接轨

2006/03/22    联合证券 杨军
􀂄 公司今日发布公告,国家有关部门及纽交所已同意公司分拆子公司天威英利赴纽交所上市的计划,发行比例拟定为20%。考虑IPO前增资扩股及IPO的影响,公司持有天威英利的股权将相应地由51.5%摊薄至45.9%及38.25%。 􀂄
虽然昨日无锡尚德受天威英利准备IPO的影响在纽约大跌5.88%至33美元,但06年的PE仍高达50-55倍。因此,我们认为与其天威保变在国内增发摊薄业绩不如天威英利直接在海外上市融资,公司作出这样的决定是明智之举。 􀂄
天威英利直接在海外上市将彻底解决公司长远发展所面临的资金瓶颈,拟分步实施的三期300MW的建设工程将更加顺利地推进,长期看来,英利生产规模的扩大足以弥补股权比例摊薄给天威保变所带来的影响。 􀂄
另一方面,天威英利成功登陆纽约交易所,将改变国内投资者对它的看法,笼罩在其头上的管理规范、信息披露透明度等一系列问题有望得到有效化解。 􀂄
同时,对于天威英利这样一个外向型企业来说,成功登陆纽交所将有利于其在国际市场树立品牌形象,更有利于国外市场的拓展,特别是未来有可能成为全球最大太阳能电池市场的美国。 􀂄
然而,更重要的是,既然天威英利即将在纽交所上市,我们就应该按照国外的PE为其估值。在目前无锡尚德、SOLARWORLD、台湾茂迪06年PE分别高达55倍、43.63倍、70倍的情况下,我们认为给与天威英利06年50倍PE应该合理。 􀂄
根据我们前期预测的天威英利06年实现2.5亿元净利润计算,天威英利的市值将高达125亿人民币,按照天威保变持有38.25%的股权计算,天威英利贡献的市值为47.81亿元,反映在每股上的价值为13元(以总股本3.65亿计算,考虑了增发3500万A股的影响)。加上变压器业务每股3-3.5元的价值,公司合理股价为15-15.5元。
􀂄 无锡尚德、SOLARWORLD07年的PE分别为30倍、33倍。不考虑天威英利三期投产后所贡献的利润,根据我们前期预测,天威英利07年有望贡献EPS0.38元,新光硅业有望贡献EPS0.11元(考虑了英利IPO及公司A股增发后的全面摊薄),合计太阳能业务贡献的EPS为0.49元,给与30倍的PE,每股价值为14.7元,加上变压器3元的价值,公司合理股价为17-18元。 􀂄
同时,我们必须说明的是,以上的预测没有考虑天威英利三期工程的贡献,并假定06、07年的开工率分别为70%、80%,不排除在天威英利硅料落实情况及三期工程明朗的情况下,调整盈利预测的可能。 􀂄 给与天威英利06年50倍、07年30倍的PE看似让人难以接受,但我们认为随着英利一、二期产能的完全释放,IPO后三期工程的推进,英利的PE将在短期内迅速下降。 􀂄
另外,我们认为天威英利在纽交所上市并不会让天威保变失去实际的控制权,毕竟天威保变仍持有其38.25%的股权,同时,更关键的是,整个行业所面临的瓶颈多晶硅原材料仍被天威保变所牢牢地把握。 􀂄
鉴于,公司参股35.66%的四川新光硅业项目将在07年年初点火试产,而一旦新光硅业项目点火成功,公司光伏产业链将发生质的飞跃,因此,我们仍维持公司增持评级。
参与人数 1奖励 +1 时间 理由
卡布里的月光 + 1 2006-3-22 12:12 帖子很棒,加分鼓励 .

查看全部评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22 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Rumor mill: Microelectronics giant to enter PV fray?

A major Western microelectronics company is considering entering the photovoltaics market on the
strength of its experience in silicon wafer processing and handling. If it happens — and I have the
impression that it would be at least a year and probably more before its PV products would come to
market — it would not be the first time a microelectronics company entered the market. After all,
Sharp and Kyocera are quite active in microelectronics and together control more than 30% of the
global PV market (about three times more than all U.S.-based PV plants combined). Prior to them,
however, both Motorola and Texas Instruments had been active in PV before yielding the industry to
intrepid startups, oil companies, and diversified energy companies. (Ironically, in the 1990s, Solarex —
now part of BP Solar — pioneered the use of wire saws, a Motorola invention, for rapid slicing of silicon
wafers in high-volume production. This caused a minor revolution in the PV industry, and wire saws are
now being adopted by the microelectronics industry.) Sunpower, of course, was acquired several years
ago by Cypress, but as I understand it the transaction was primarily financial and Sunpower has remained
a separate entity.

So why the (potential) change of heart? As I recall — and I may well be wrong about this — the
primary reason that the microelectronics companies left the industry in the first place was that it did
not play
to their strengths. In large part, they were accustomed to producing products that could be easily
differentiated from the competition. A Motorola microprocessor, for example, is not interchangable
with an Intel one. Electricity, on the other hand, is fungible. It doesn’t behave differently depending
on whether it comes from a solar cell, a nuclear reactor, or a lump of burning coal. Electricity from one
source doesn’t run a computer any better or any worse than electricity from another source. By selling
solar cells, microelectronics companies were making a foray into energy markets despite the fact that
the actual object they were selling was a semiconductor device. To make matters worse, solar cells
were expensive to make and only had a prayer of selling to a tiny niche of people that was growing
quite slowly. Manufacturing issues were not so big a problem as research and design challenges were,
and even those challenges were unusual from a microelectronics standpoint. To put it another way,
while a solar cell is, at heart, a diode, it is a poor diode; similarly, a conventional diode would make a
lousy solar cell. In the end, PV was an expensive diversion that did not play well to the strengths of
a microelectronics company.

Fast-forward to today. The price of PV modules has dropped dramatically and cost-effective applications
exist with and without artificial subsidies. The market has a decade of sustained rapid growth behind it
and, as Sharp and Kyocera have demonstrated, it is now in a condition that plays to the strengths of
the microelectronics giants, at least where wafer-based silicon PV is concerned. While incremental
improvements to fabrication processes and costs took a back seat to efficiency improvements a decade
or two ago, they are now the key to silicon PV cost-effectiveness. Sharp and Kyocera have taken over
the market in large part through their experience with wafer-based silicon technology and their
understanding of how to scale it and cut costs without sacrificing product quality. And while Sanyo has
not grown quite as quickly as Sharp and Kyocera, their HIT cell demonstrates how innovation can also
result from such experience. Companies like BP have tremendous resources to be sure, but very few
of those resources have been dedicated to microelectronics fabrication. Sharp, on the other hand,
is an enormous company loaded with relevant expertise. Startups and energy companies can get that
expertise, of course, but microelectronics companies already have it.

PV is at a point in its history where it will benefit tremendously from the sorts of incremental
improvements that experience is very good at providing. For crystalline silicon, that may be the only
type of improvement it has left; I, for one, don’t see any quantum leaps in its future
(though it’s possible such leaps might be had by combining it with other semiconductors).
That’s not to say that it can never be cost-effective, only to say that I think it will get there in baby
steps rather than giant leaps. While competing technologies have greater potential for giant leaps,
they also don’t have a base of people with decades of related manufacturing experience to draw from.
In my opinion, wafer-based crystalline silicon will eventually be supplanted. However, I believe that
when that happens is largely a question of how long it takes for the others to accumulate the kind of
experience that already exists in silicon processing. Meanwhile, the more experience silicon PV draws
into its ranks — say, by having giant microelectronics manufacturers enter the market — the faster the
incremental improvements will come and the longer the transition will be delayed.

[ 本帖最后由 the_top 于 2006-3-22 11:58 编辑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3-22 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宁夏千吨级硅建基地 太阳能热潮引发产业链效应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成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硅材料生产基地。”宁夏千吨级多晶硅项目一位负责人在电话里对记者说:“我们的计划是,先上一条300吨的试验线,一年后扩产为1000吨,两年后扩产成4000吨的产能。”
上述人士称,到2008年,宁夏石嘴山市的多晶硅产业基地产能规模将足以比肩德山曹达、MEMC等国际老牌硅料厂商。

然而,目前这一“世界级”项目目前正面临资金和技术两大瓶颈。尽管无锡尚德、天威英利以及南方玻璃等多家太阳能厂商以及一些业外资本均表示出兴趣,“但眼下尚未有一家真正落实下来。”而引进的俄罗斯技术能否被真正消化,亦是这一项目成败的一大关键。
。。。。。。
2006年1月20日,宁夏东方有色金属集团公司旗下上市公司东方钽业董事长钟景明在深圳表示,无锡尚德对宁夏多晶硅项目有浓厚兴趣,此外,正在接触的企业还包括台资在内的三、四家公司。目前,在外来投资者尚未确定的情况下,一些前期工作也正在陆续展开。

“前期300吨需要5亿元的投入,1000吨则需要12亿元。除无锡尚德与我们已签订了相关意向协议外,表现出投资意向的还有天威英利、南方玻璃等多家公司,以及一些光伏产业链外围的资本。”上述负责人同时强调:“但眼下尚未有一家真正落实下来。”

他继续补充说:“另外,技术上我们也还需要一年的时间来吃透。”

有前车之鉴的是四川新光硅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新光硅业)。

新光硅业依托峨嵋半导体材料厂的技术资源,于2001年开始建设国内首条千吨级多晶硅生产线。然而,五年时间过去了,该项目竣工时间一拖再拖,至今未能达产达效。

有熟知内情的人士指出,技术研发滞后是导致该项目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之一。与,宁夏项目一样,新光硅业采用的生产技术是从俄罗斯引进的。“俄罗斯的技术本来就与美、德、日等相比有所差距,转让给我们时还可能有所保留。如果不经过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这样一个过程,是无法真正掌握制这一技术和工艺的,也就更谈不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2-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8-9 17:19 , Processed in 0.051648 second(s), 14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