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楼主: chenyoung

股东

 关闭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 天

缠学结构深研究

发表于 2007-2-18 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轴承不错的 ,我记得以前在这里你们曾经说过的,所以也留心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5-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缠学结构深研究

发表于 2007-2-18 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600652我是 从3.9左右拿到现在,期间作过几次差价,两次成功,一次失败,结果打了平手,成本没有降低,也没有提高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5-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缠学结构深研究

发表于 2007-2-18 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说起行业和题材,不得不怀念咱们的 "网有战事" 老版主
可惜一直没有搞懂,怎样才能发现行业周期,提前捕获未来的龙头热点板块
可能还是逻辑思维的能力不够,智商有点低了 ,呵呵
现在只能依靠技术分析的一些经验来抓龙头,像这一波,我曾经在浦发起步的刚开始就发帖说了,浦发这玩意蠢蠢欲动,不知要干什么
但是结果还是没跟住,汗!!!!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5-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621 天

发表于 2007-2-18 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祝兄弟姐妹们新春快乐!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3-5-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621 天

发表于 2007-2-18 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3-5-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缠学结构深研究

发表于 2007-2-18 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华版新年好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5-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18 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行业(汽配)

000581,油泵油嘴世界领袖。
600960,火花塞领袖
600660,汽车玻璃领袖
000559,万向节领袖
000678,市场跟随者

中线就这样看吧,奇怪最差的一只我反到做得最好。。。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2-18 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春节快乐!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4-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18 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迈克尔・波特

《竞争优势》
《竞争战略》
《竞争论》

《国家竞争优势》
《日本还有竞争力吗》
《迈克尔·波特重释差异化战略》


一、迈克尔·波特还没有把战略说清楚

迈克尔·波特在中国反复提到了“战略”这个概念。他说:“战略不是一个目标,而应该是方法”,“战略就是怎样定位”,“战略的核心就是整合”,“战略应该是你的竞争优势何在”,“战略并不是指实施先进的做法,而是要选择什么样的做法可以使你与众不同、独一无二”。听了这些解释,不知有谁终于明白了什么是“战略”。恐怕很多人还是不明白。不是大家听不明白,而是迈克尔·波特说不清楚。他过去没有把什么是战略说清楚,这次还没有把什么是战略说清楚。把战略说清楚的最好方法是给战略下定义。遗憾的是,我们很难找到迈克尔·波特关于战略的定义。

二、为什么给战略下定义这么难

重要原因之一是战略有多种含义。在军事领域使用的“战略”是一种含义,在企业领域使用的“战略”是另一种含义。在军事领域使用的“战略”有其本义,在企业领域使用的“战略”已经有了引申义。引申义与本义虽然有联系,但不可能完全相同。
重要原因之二是在企业界不仅存在竞争战略,也存在发展战略、技术开发战略、市场营销战略、人才战略等其它战略。迈克尔·波特反对“营销战略”、“技术战略”等提法,说“一个企业只有一个战略,不能有很多的战略”,也就是说只有竞争战略,没有其它战略。他这样说恐怕有点偏颇:语言历来是约定俗成的,既然人人都使用“营销战略”、“技术战略”等概念,就不能说人人使用得都不合理。如果承认了使用这些概念是合理的,那么迈克尔·波特对战略的解释就不合理了。

三、我对战略含义的理解

我认为:战略的本义是战争谋略,是对战争的大计谋,是对战争中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计谋。计谋有大有小,小计谋是战术,大计谋是战略。大计谋就是对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计谋。战略的引申义是谋略,把“战争”二字引申掉了。在企业领域使用的“战略”其实就是谋略。竞争战略是竞争谋略,发展战略是发展谋略、技术开发战略是技术开发谋略,市场营销战略是市场营销谋略。如果这样解释,不但能把竞争战略解释清楚,而且能把企业其它战略解释清楚。

四、战略没有固定内容

军事战略也好,企业战略也好,既然都是谋略,那么就不应该有固定内容。企业竞争战略是对企业竞争的谋略,也不应该有固定内容。迈克尔·波特说“战略就是怎样定位”是不对的。只能把定位看作战略(其实是竞争战略)的重要内容,不能把它看作唯一内容。这是因为,单纯定好位并不保证企业在竞争中取胜。迈克尔·波特把总成本领先、差异化、目标集聚称为企业竞争三种基本战略也有待商榷。虽然这三种基本战略很高明,但是为什么只能有这三种基本战略呢?难道质量领先不算基本战略吗?难道信息化不算基本战略吗?难道国际化不算基本战略吗?战略讲究灵活机动,如果把话说得太绝对了,就容易束缚人们的战略思想。

五、树立科学的企业战略观

美国的安索夫在1965年发表了《企业战略》,后来又发表了《战略管理论》。从此以后,“战略”这个概念就进入了企业领域。迈克尔·波特发表《竞争战略》等著作之后,更使广大企业增强了战略意识。增强了战略意识就要自觉加强企业战略研究。为搞好企业战略研究,要树立科学的企业战略观:一要全面加强企业战略研究,即不仅要加强企业竞争战略研究,而且也要加强企业发展、技术开发、市场营销等系列战略研究;二要不断增加和发挥企业智慧,即不仅要学习别人的战略,也要独创自己的战略,因为战略的生命在于创新。

波特“竞争三部曲”
本文通过剖析哈佛大学波特教授的“竞争三部曲”——《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指出了三部曲所隐含的理论基础、内在逻辑与应用局限,探讨了未来我国企业战略研究的思路。
关键词:企业竞争 战略管理 竞争优势


迈克尔·波特为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他出生于1947年,1969年获普林斯顿大学航空机械工程学士,1971年获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1973年获哈佛商学院企业经济学博士学位。1975年开始在哈佛商学院讲授“经营政策”(Business Policy)课程,至1990年完成具有广泛影响的“三部曲”——《竞争战略:产业与竞争者分析技巧》、《竞争优势:创造与保持优异业绩》、《国家竞争优势》,先后花了15年时间,其中1980年出版的《竞争战略》已58次重印,被译成17种文字,1985年出版的《竞争优势》也已35次重印。

三部曲的出版奠定了波特教授在世界战略研究领域的大师地位。由2002年哈佛商学院的网站资料可见,波特共出版著作16部,发表论文100多篇。但据我所知,国内理论及实业界对于波特的了解,主要还是从其《竞争战略》与《竞争优势》开始的,因为对于这两本书,在华夏出版社于1996年获得中文简体版权正式出版前,早在1988年国内就已有多家出版社的译本在读者中流行。至于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尽管国内的战略学者们通过原版文献以及波特自己的论文早有所闻,但由华夏出版社翻译出版该书的中文版,那也已经是2002年的事了。

对于波特的“三部曲”,尽管国内购买者人数并不少,但能真正静心通读全书的人实际并不多。究其原因,一是由于目前人们的工作与生活节奏较快,更为喜欢快餐式的阅读材料,波特三部曲实在太过厚重与琐细;二是由于波特三部曲延袭了产业经济学的分析思路,有点太重经济理性而轻管理人性,不太容易阅读;三是由于前些年我国许多管理实践者客观上正处于创业起步阶段,尚未真正遭遇企业发展的战略瓶颈制约,所以缺乏认真精读的心境与压力。就我国目前企业发展的状况而言,经济改革开放已有几十年,许多企业在做大后正逐渐面临做强、做长的战略困惑,从这个角度看,华夏出版社这次重印波特的三部曲可谓正逢其时。但即使如此,为了真正读懂西方语境下写就的波特三部曲,也还是有必要了解一下波特成书的理论基础与研究背景。

三部曲理论基础——经济学家眼中的竞争战略
波特长期从事产业组织理论与竞争战略的研究,致力于在经济理论与企业实践间架设桥梁,其所完成的竞争三部曲既存在着相互联系,又各自包含有独立的主题,但在本质上所反映的都是一种基于经济学比较静态研究的假设与思路。首先,隐含假设了市场资源的稀缺性,从而相对强调了战略的竞争特性而忽视了合作可能。对于这一点,从宏观整体的资源配置看,做短期静态考察,一种资源用于甲企业就不能用于乙企业,似乎竞争是占主导的;但从微观局部的企业运作看,做长期动态考察,一方面就单个企业所需而言,可以认为资源供给是无限的,另一方面资源总量也是可变的,企业之间存在着合作求发展的可能。

第二,隐含假设了信息完全性,从而强调了战略的全面事先规划而相对忽略了战略的动态调整学习。对于这一点,从波特三部曲所提供的细节俱全的分析框架,如五力竞争模型、三种基本战略、成本驱动因素、价值创造活动、产业环境细分、完整钻石体系、国家分类研究等,可以略见端倪。在实践中,若要按此思路进行分析,一方面信息收集成本太高,另一方面操作时间太长,结果有可能造成由于战略思考分析太多,反而使得人们没有时间考虑如何行动。更不要说,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一旦分析完成,可能现实状况又已变化。正是由于波特试图提供无所不包的理论框架,而将战略实践中对于理论的简化应用工作留给了实践者,结果却使得许多人读了波特三部曲,总觉得理论上找不出毛病,但实践上还是找不到战略出路。

第三,隐含假设了经济人目标,从而强调了战略的个体竞争逐利性而忽视了战略的群体合作互惠性。这一点在《竞争战略》与《竞争优势》两书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尽管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波特强调了“产业集群”的作用,看到了众多企业之间存在的互惠、互赖、互动关系,但这只是他在考虑国家、州(省)等地域层次竞争对抗时,提出的基于更广泛范围的竞争优势构建框架。由此可见,波特三部曲研究重心在于如何增强自身的竞争地位,而不管这里提及的“自身”到底是个别企业、还是国家或区域。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不太倾向于人们将波特的三部曲称为“战略三部曲”,而更赞成将其称为“竞争三部曲”。

三部曲内在逻辑——体现哈佛传统的匹配战略
阅读波特的“竞争三部曲”,有必要了解他所在的哈佛商学院的战略研究特色。哈佛商学院早在1911年就设立了“经营政策”课程,1965年出版教程《经营政策:内容与案例》,至1982年出版该书的第5版(波特作为五人合著的第5位作者首次参与了该书的写作),[1]从中可以看出哈佛战略教授们的研究风格。根据该书的观点,战略以整个企业为研究对象,应由最高管理者负责,需要全过程管理能力,可以作为一种专业活动来看待。企业的使命目标可以独立于战略形成及实施而存在,战略制定可以利用企业内部的优势与弱点与企业外部的机会与威胁(即SWOT: 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Threat)分析工具,通过内外环境要素的匹配寻求战略出路。在战略方案形成后,再根据一系列标准,进行方案优劣评价选择,从中确定最终付诸实施的战略。所以,战略形成与实施作为战略管理整个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可以相互独立运作,经过有序分解后交由不同的部门去完成。

按照以上观点,似乎战略管理可以简化为一个正式的规划过程,能够分解为多个明确的步骤,使用类似核查表的形式界定研究范围,由计划人员运用各种开发出来的战略管理工具与技巧,按照一定程序按部就班地进行。一是确定企业战略目标与方向,二是了解外部环境态势,三是分析内部实力状况,四是提出、评价与选择战略方案,五是组织战略实施。这种对于战略管理过程的结构化处理,也体现在许多哈佛式的见物不见人、重理不重情的冷酷竞争案例讨论上,它在提升战略研究与咨询工作专业化水平的同时,无形之中割裂了战略管理过程各环节之间所存在的有机整体联系。波特“竞争三部曲”秉承了哈佛战略研究的这种传统,体现的是SWOT分析的内外匹配思想,只是在思路上强调了企业定位问题,在分析工具与研究深度上做了进一步的拓展。如《竞争战略》涉及的有关企业外部的产业与竞争者分析,《竞争优势》讨论的企业内部价值活动与成本驱动因素,《国家竞争优势》探讨的以国家、州(省)等地域为对象的“产业集群”与整体竞争力构建问题。

“竞争三部曲”之间一脉相承的思路,集中体现在波特1991年发表的论文“战略动态理论”中。[2]按照波特《竞争战略》的观点,关于战略研究的重心,即企业竞争优势来源或者说不同企业业绩差异成因,可以分为行业结构与企业定位两方面,其中行业结构说明跨行业的业绩差异,企业定位说明行业内企业的业绩差异。企业定位决定了企业在行业中的相对地位,而定位本身又由企业战略所决定,如成本领先战略、标歧立异战略、目标集聚战略等。那么影响与决定行业结构与企业战略的因素又是什么呢?波特在《竞争优势》中将其归结为企业价值创造活动,认为这是竞争优势的基本单元,并进一步认为价值创造活动受初始条件与管理决策的影响,而初始条件与管理决策又受到企业环境的影响。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明确指出,竞争优势最终受制于企业内外环境。他以学习调适能力解释内部原因,以“钻石理论体系”说明外部原因。这样,最终似乎又回到了初始条件与企业定位的解释上。所以,波特认为从动态的角度看,进行战略的时序过程研究,追溯竞争优势的成因,很难回避循环解释问题,不太可能建立严格数量化意义上的因果关系模型,只能给出以解释、判断为基础的描述性框架。 三部曲应用局限——重解构轻综合的工具战略
应该说,波特的“竞争三部曲”对企业战略相关的内外竞争环境,从企业内部活动成本、外部产业结构、地域产业集群等不同层次,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解剖,这为人们了解竞争本质提供了广泛的视角。但问题在于,这种解构分析的做法并不能很好地提供解决战略实践问题的答案。解决战略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类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各种解构方法,特别注意平衡协调各种方法之间的关系。从这个角度看,波特所提供的许多方法实际上均属于工具战略,它只解决战略可能途径,而并不提供途径选择的准则。如波特《竞争战略》中提出的五力竞争模型,作为行业竞争驱动力解剖的经典方法,关注的重点在于如何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地位,从而在竞争中获得主动权。但并没有解决模型实际运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如怎样处理五力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如何应对行业战略运作的竞争趋同等。另外,波特从产业经济学研究入手提出的五力模型,实际上采用的有点类似政府视角,从中得到的有关结论可以为政府制定产业政策提供依据,对该行业中的所有企业都适用,似乎不可能提供企业特色构建思路。对于这些问题,波特在其1996年发表的论文“战略是什么”中给出了解决对策。[3]

当然,在将波特三部曲引介给国内广大读者时,受当时研究水平所限,理论界也存在着一些模糊不清的错误认识。首先,认为各类企业之间所存在的就是竞争关系,并基于波特五力竞争模型的图示做了表面化的理解,觉得企业处于五种竞争力量的作用中心,同行企业、替代品厂商、潜在进入者是企业的现实或潜在竞争对手,企业的供方与买方也是企业的讨价还价对象,企业的一切都是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力量。那么现实中到底谁有可能作为企业的短期或长期的合作者而存在呢?显然,这不是五力模型所能回答的,也不是波特作为行业分析工具提出五力模型时所试图回答的。如果从跨期动态的角度考察行业内各种市场力量的关系,也许可以发现除了竞争以外,其中还可能存在着多种形态的相互依存、共生互应的关系。对于这一点,也正是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所重点关注的。第二,认为竞争战略就是企业战略,而实际上竞争战略与合作战略一样,只是实现企业战略的一种手段,它本身作为一种工具并不是追求的目标,需要在战略指导下运用。

不容否认,单个经济实体的一时竞争力增强,可以通过剥夺他人利益而实现,但是全球经济网络的长期生存力保存,却需要依赖互惠多赢来维系。因此,在进行企业、国家或地域竞争优势及内外环境分析时,如果过分关注“竞争”而不是“优势”,也许会造成指导思想上的错误。一是,若将过多的精力放在考虑对手做什么上,可能会在无意中使企业忽视自身特色的建设,甚至还有可能没有时间思考自己该做些什么。二是,就竞争者分析所依据的信息而言,要么得不到,要么不准确,因为别人是不会主动将有用信息透露出来的。三是,即使能够得到信息,也许更多的只是关于过去而不是未来的,而未来是以企业与竞争者的互动为基础的,难以事先预料。四是,真正关于竞争者的信息可能会在顾客中反映出来,所以,与其费神进行竞争者分析,还不如注意做好顾客研究,随时了解企业自身顾客的需求动向。实际上,只要能将分析重心从“竞争”移到“优势”构建上,可见企业战略之目标既可以通过竞争,也可以通过合作来实现。显然,全球化必须建立在互补合作、和谐发展基础上,其前提是地域特色、多元并存,对此波特在其1998年出版的《论竞争》一书有所体现。[4]

战略研究之我见——实践问题导向的思维框架
客观地说,波特为“理论导向型”的学院派战略研究走向实践应用做了大量的工作,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认真研读“竞争三部曲”,对于完成一个严格的战略学者训练非常必要。对于当前存在的关于“三部曲”的争议,事实上并不是由于波特的失误而引起的,这一点从其1990年完成三部曲以来发表的著作及论文可以清楚地看出。应该说,波特对战略领域有着极为深刻的把握,“三部曲”中所谓有争议的地方,基本上属于波特为了界定自身研究范围所做的一种人为取舍。例如,对于波特三部曲属于静态分析,缺乏动态思维的争议,波特就认为任何战略研究都涉及时间框架,也就是在多长的时间内考虑战略影响因素的问题,显然不同的时间跨度选择,必然可以导出不同的影响因素分析结论。对于波特的三种基本战略的分类,有人认为所有的战略都是特色战略,成本领先实际上只是一种以低价为基础的特色战略。但实际上,从操作的角度看,只要现实中存在竞争压力,即使追求顾客特色,为使企业自身更好生存,降低成本也仍然是一种可供考虑的战略选择。 从实践应用的角度看,波特在“竞争三部曲”中提出的五力竞争模型、三种基本战略、价值创造活动、完整钻石体系等,其中所体现的指导思想对于进行战略环境分析极具参考价值。战略问题的解决既需要解构也需要整合,正如对于人的研究,既需要现代生物学细胞分子层面的解构分析,也需要现代人类学社群行为层面的综合建构,否则将无法真正解释社会中人的现实表现。当然,就“三部曲”中所涉及的解构式的理性分析细节而言,对于中文语境下的战略行者来说,似乎仍显得太烦琐。若注意到管理不仅在于知更在于行,而行需权变、需创新、需特色。则可以认为,理论探索值得细读经典著作,但实践运用需走出书本,联系企业实际。显然,对于战略实践行动者来说,理论背囊太重是走不远的。为了有效处理战略知行关系,必须看到,过度理性是无法行动的,战略探索既要追求简洁,因为只有轻装才能减少路径依赖,提升响应速度,迎接不确定环境的挑战;同时也要质疑简洁,防止在简化中忽略了可能存在的关键因素,以最终提升思考维度,解决复杂系统问题。 应该看到,战略研究目前已进入丛林发展阶段,需要借鉴吸收哲学、宗教、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历史学、人类学以及综合演化论等学科的研究成果,融行业竞争、特异资源、核心能力、组织网络、内外匹配、交易费用、互动博弈、动态演化等现代西方战略理论学说与中国传统经世济民观点为一体,以便在平衡兼顾理论体系完备性与实践操作可行性要求的基础上,通过对众多流派的理论整合、实践检验、不断改进完善,提出更能解决企业战略实践问题的思维及管理框架。显然,这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无庸讳言,在新的框架最终形成并逐渐为广大战略理论与实践应用者所接受之前,对于亟需战略理论解决实践问题的人来说,在认清“三部曲”的理论基础、内在逻辑、应用局限的基础上,阅读波特“竞争三部曲”仍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至少就目前情况而言,波特三部曲仍是战略研究领域中最具自身思想特色与完整方法体系的“巨著”之一,其中所包含的分析视角与技巧有着广泛的适用性,能够较好地满足高校、实业、政府各界人士研究单个企业、产业、产业集群以及地域经济的战略环境、发展布局与措施对策的需要。 最后,关于战略理论与实践的未来发展,根据本人所做的长期探索,觉得应该遵循“实践导向型”研究思路。按照2003年我在华夏出版社出版的《战略管理:艺术与实务》第3版中提出的“实践导向型”战略管理框架,从企业战略实践所遇到的问题角度出发,可以认为战略的中心命题在于回答“做什么、如何做、由谁做”,其关键在于解决持续经营优势构建、业务演化路径选择、竞合互动关系处理三大实践主题,落实好与战略实施相关的决策、变革、激励三类支撑行动,协调兼顾方向正确、运作高效、心情舒畅这三者的跨期动态平衡关系。战略分析要关注由供方、买方、替代品厂商、同行业厂商、互补品厂商、潜在进入者构成的六力互动模型所揭示的人际互赖的竞合演化过程,而不只是波特五力竞争模型描述的见物不见人的产业竞争格局;战略定位需重视自我超越,改变与拓展选择范围,做到从虚无创实有、化腐朽为神奇,而不只是从机会、威胁、优势、弱点(SWOT)的简单匹配中找寻所谓的最佳组合;战略行动要依靠平凡员工创造非凡业绩,而不只是指望个别杰出人才带来奇迹。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18 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huacc1955 于 2007-2-18 13:46 发表
给大家拜年啦!
http://www.xuyuanchi.org/happy/h ... ra=%u5927%u534E1955

给华哥拜年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18 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神剑飞鹰 于 2007-2-18 13:53 发表
春节快乐!

神剑飞鹰 ,新年好!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18 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加勒比海盗3》
太有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18 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18 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henyoung 于 2007-2-14 16:55 发表
上海交警队的王警官在执勤过程中经常遇到这种情况:一些违章的司机对处罚有异议,往往争执不下,虽然最终结果往往是违章者乖乖交了罚款,但浪费的时间却大大影响了正常工作,这让王警官无可奈何。不过最近的一条消 ...

论坛有做“无线城市”的吗?它目前的状况和它的前景。。。。
lh007 ,你哥哥对它了解多少,能问问,谢谢。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18 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思科推出高性能无线网状网产品

经过几个月的沸沸扬扬的谣传之后,思科系统公司宣布了两项重要的消息,在办公室内部和外部提供始终如一的网络连接。此举还标志着思科已经完成了今年年初收购的Airespace无线公司之后的技术整合工作。

  思科11月15日推出了两种适用于大企业的产品,并且还宣布首次进入了整个城市范围内的Wi-Fi应用的无线网状网络(wireless mesh)领域。

  思科的一位市场营销经理Ben Gibson表示,这两种产品把室内与室外的连接合并在了一起。他说,这两种产品都是无线局域网进化中的一种自然的进步。

  思科的两种新产品是用于Catalyst 6500系列交换机的思科无线服务模块和用于集成服务路由器系列产品的思科无线局域网控制器模块。这两种产品把高性能的有线网络软件与安全的无线局域网技术结合在了一起。据Gibson说,这些产品为企业提供了在整个广域网范围内实现集中管理的功能。

  这些新产品还能够让企业从一个地方管理数千个接入点,并且把这些接入点集成到思科的网络接入控制框架中。

  咨询公司Farpoint Group的负责人Craig Mathias表示,这些产品的发布扩展了思科开始的统一网络的趋势。他说,这显然是一种趋势。思科是第一家推出这种产品的公司。我们预计大多数主要的无线局域网厂商都将跟进(发布同类的产品)。

  Mathias说,网络管理员不再需要把他们的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当成不同的东西。思科的这一举措解决了这种需求。

  他说,我们需要开始想象这个局域网,不是有线局域网,也不是无线局域网,只是一个局域网。无线局域网不再是这个网络边缘以外的东西,而是网络的边缘并且需要给予相应的对待。

  与宣布无线网络的消息相一致,思科昨天还宣布无线网状网首次进入整个城市范围内的Wi-Fi连接领域。俄亥俄州的Dayton和俄勒冈州的Lebanon这两个城市已经采用了思科的无线网状网络。在Dayton,这个网状网络目前的覆盖范围是1平方英里。这个城市计划在明年把覆盖范围扩大到55平方英里。

  在拥有1.3万人口的小城镇Lebanon,思科推出的Wi-Fi网状网络覆盖了这个小镇大约40%的面积。这个城市还计划在警车和公共工作车辆上测试这个网状网络以便使这个城市的雇员能够无线连接到这个网络。

  Gibson表示,网状网络好像是一个“无线连接的蜘蛛网”,能够覆盖广大的区域。

  这个网状网络系统使用一种自适应无线路径协议(Adaptive Wireless Path Protocol)。这个协议允许远程接入点在覆盖范围内的许多接入点中选择最佳的数据路径。随着增加新的接入点,每一个接入点都将进行自我调整以确保网络功能。

  Gibson说,我把它叫做有机的解决方案。它将进行调整以便适应它在户外面临的所有的问题。

  这种网状网络使用思科Aironet 1500系列接入点。这些接入点非常耐用,可以安装到屋顶、照明杆和公用线杆上,以及其它任何有电源的地方。这种接入点能够自动进行设置,在电源中断和其它中断的事情发生之后能够自动恢复工作。

  1500接入点还使用两个无线电,一个用于点对点的通信,另一个用于所有的数据频道以便减少频道之间的干扰。这种双无线电设计的接入点能够为不同的用户分配网络,如警察、消防、城市服务和其它用户。这些用户能够无缝、安全地从户外通信转换到室内通信。

  Gibson表示,无线网状网络对于大型公司和机构来说也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以思科的厂区为例,网状网络能够连接思科厂区内的30多个大楼,为雇员提供室内和室外的无缝连接。

  Mathias也赞同这个说法。他说,确实有企业可以使用的应用程序。厂区的设置是一个完美的例子。你要从一端到另一端的无缝连接。

  Mathias表示,无线网状网络是另一个关键的趋势,是在一个广大的区域提供Wi-Fi接入的相对便宜的一种方法。他说,Wi-Fi已经成为了文化的一部分。它将永远存在。现在还看不到任何东西可以取代Wi-Fi。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18 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Wi-Mesh联盟推动无线网状网络标准化

Wi-Mesh联盟成员积极合作推动全球无线网状区域网络(Mesh WLAN)标准化,以推广多种无线通讯设备与服务间的互连性。通过伙伴间广泛技术合作,Wi-Mesh联盟近日向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的802.11任务小组(TGs)会议,成功提报全球最新无线网状区域网络标准提案。

  Wi-Mesh联盟由具有相同理念的公司所组成,期许通过一套无线网状区域网络标准,使无线用户不论使用哪一家厂商产品,都能享受无缝隙通讯的便利。Wi-Mesh联盟提案是根据IEEE标准协会(IEEE Standards Association)指导原则所研究发展,以现有和未来的802.11通讯协定为基础,扩大科技重复运用与相容性。

  此联盟成员来自各个领域的业界领导者,包括智邦科技、北电、ComNets、InterDigital、NextHop、Thomson等。业者指出,由于无线通讯设备与科技不断成长,开发一套全球网状无线区域网络标准对他们未来的成功极为重要。无线用户期望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享有安全无缝隙的网络存取,而Wi-Mesh联盟提出的新标准将使无线网状区域网络达成用户期望。

  网状网络科技以节省成本的方式,扩展企业与消费者的无线区域网络涵盖范围,包括市区、校园、购物中心与机场等大型区域的室内与室外。无线网状网络解决方案已获企业、大学和政府单位采用,包括中国台湾省的台北市与高雄市、美国阿肯色大学、澳洲Edith Cowan大学、韩国西原大学和黑石高尔夫渡假村。

  Wi-Mesh联盟提案的设计目的,是针对未来802.11n高产出规格进行扩充。此一策略将为全球现有Wi-Fi网络基地提供支持,同时在现有指定的无线电频道中扩展建置Wi-Fi网络。

  欲查询Wi-Mesh联盟提案重点,请参阅网站:www.wi-mesh.org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18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热点成热区——无线网状网渗透至企业行业

 作为被定义为有线网络的一种补充和延伸手段,基于802.11标准的无线网络(WLAN)曾被业界赋予厚望,在2002年时,WLAN就曾被业界喻为是下一代网络通信市场的最大推动力之一。好事多磨,从1999年开始,基于802.11标准的无线网络在经过802.11标准之争,无线安全保障机制的选用,WAPI安全标准之争,用户市场培育和拓展,以及与其他无线的市场定位之争之后,如今,基于802.11标准的无线网络更是在辗转运营商、企业和家庭SOHO市场之后,将酝酿在企业和行业市场中通过无线网状网技术来推广和应用基于802.11标准的无线网络。

  作为一种全新意义的基于802.11标准的技术,与目前传统意义上的WLAN网络不同,无线网状网技术将来的发展方向将不仅仅只是消除用户对于线缆的约束,更多将会在企业和行业市场中大展宏图,通过将数据以无线方式接入到有线宽带网,从而大幅减少了对成本高昂的有线连接的需求,并降低了网络部署的复杂程度。同时,无线网状网还将显著地扩大了覆盖范围,从而构建包括室外场所在内的大范围的网络。对于那些传统WLAN系统无法覆盖,或由于网络条件限制而导致使用传统有线访问成本过高的地区,无线网状网不但将只是对现有网络基础设施的一个有效补充,更多的还将通过拓宽无线网络的覆盖范围,将WLAN网络真正升华到企业和行业市场,拓宽无线网络覆盖范围和能力,使无线热点成为无线热区,从而真正打造一个健康、有序的无线网络产业链。

  WLAN存在高端之憾

  据国际知名调查数据公司Insight研究数据报告显示,全球无线局域网服务和设备开支在未来5年里将达到1 630亿美元,而In-Stat/MDR市场研究公司的调查数据也显示,至2009年,全球无线市场的用户将超过25亿人。在国内,近两年中,无线用户数量更是呈现迅速增加的态势,据赛迪集团2004年发布的中国WLAN市场报告预测,在未来三年中,中国WLAN的年均增长率将达到30%,到2006年,WLAN的市场规模将达到42.6亿人民币。

  针对如此庞大的市场空间,WLAN市场在经过前两年运营商部署,无线热点和某些企业用户选择WLAN延伸现有有线网络之后,目前的WLAN市场却已局限在低端家庭SOHO市场,产品也由早些年上千元的网卡,几千元的无线接入点(AP)降至如今几百元的无线AP与无线网卡的打包价,早些时候,SMC网络公司就开始了599元的802.11g无线网络产品促销套餐。这在某种程度上对于推广和应用WLAN启到极大地推动作用,但家庭SOHO的WLAN市场的突飞猛进并掩饰不了WLAN所缺乏高端产品的缺憾。毕竟,WLAN市场若想得到真正跨越式的发展,企业和行业市场才是真正的焦点所在,而一直以来所存在的WLAN高端之憾却是严重制约着WLAN向企业和行业市场渗透的关键因素。

  众所周知,在产品性能和技术上,当前市场上主流的WLAN产品,在传输带宽上不及普通二层交换机所支持的10/100M的能力,在功能上,其安全性能、QoS保障能力、网络管理等等更是不及有线网络设备,对于成熟的有线网络而言,在某种程度上,WLAN可谓是毫无优势。但有一点必须清楚,WLAN技术自诞生以来就并非是要取代有线网络,而是对现有有线网络提供补充,WLAN技术在布线不方便和边远地区,甚至是有线网络已经成型的市场领域中,其组网简单快捷、成本低廉,以及实现某区域内覆盖漫游的能力却是远非有线网络所能比拟。而也正是这一点,WLAN市场重心也绝非只是在当前的家庭SOHO市场中称雄,更应该在企业和行业市场中牢牢占据一席之地,这也是WLAN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必经之路。

  因此,WLAN市场必须拓展高端产品系列,增强现有产品系列的功能和性能已是大势所趋。未来,WLAN市场将是依靠现有主流的家庭SOHO市场培育市场,增长人气,而满足企业和行业用户应用需求的高端WLAN产品系列才将会是发展WLAN技术市场的核心所在。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18 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智能无线应用无限——解读无线网状网技术

技术特点
  无线网状网是基于IP协议的通信技术,它支持多点对多点的网状结构,主要由移动互联交换控制中心、智能接入点、无线路由器、PCMCIA 无线终端网卡四部分组成,整个网络以移动互联交换控制中心为中心建立。

  移动互联交换控制中心通过网线与智能接入点直接相连,在智能接入点的周围相应位置安装若干个无线路由器,以扩展通信范围。

  网络中持有笔记本电脑或掌上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可以通过PCMCIA 的无线网卡以即插即用的方式接入网络,从而确保所有用户都可以随时随地快速接入无线宽带网络。

  无线网状网的核心是移动跳接式路由技术(Mobile Ad Hoc),这是它能实现移动宽带的根本。在一些厂家的产品中还采用了QDMA (Quad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是频分多址、时分多址、码分多址、带有避免冲突的载波侦听多路存取协议的结合技术)专利技术,提高了它的频谱利用率和抗干扰特性。

  通常情况下,无线网状网中具有全方向天线的无线路由器最大直线通信半径为5公里,因此它可用于大范围的无线通信,并可组建城域网。

  另外,无线网状网可以通过相应的网关与Internet、Wi-Fi局域网、公共电话网等网络联接。

  在一般情况下,无线网状网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为6Mbps,在时速为200公里的车辆上面,仍可保持1-1.5Mbps的带宽,完全能够满足实时视频传输的要求。

  无线网状网是多点跳接系统。与此相对的有星型等联接方式。

  星型联接是指传统的无线网络中的每个终端都必须直接和接入点保持无线链接,这样终端与接入点之间的距离将直接影响数据传输速率。终端离接入点越远,数据传输速率越低。

  而无线网状网在相距较远的节点间通信时,数据包将通过多个节点的转发,逐步传递到目的节点。如果一个终端距离接入点较远时,信号将通过距离较近的另外一个终端将信号转发给接入点。这样,无线链路长度将被缩短,对天线的传输距离和性能要求以及所需发射功率也将降低,从而减少了信号间干扰。

  安全性能

  无线网状网最早起源于军方技术,战场上的移动网络需要很高的数据速率、很低的被检出概率和防止人为干扰的能力。所以,它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来保障网络的安全。

  无线网状网采用了直序扩频技术。直序扩频是在发送端直接用具有高码率的扩频编码去扩展信号的频谱,而在接收端用相同的扩频编码进行解扩,使扩频信号还原为原始信号。

  它的优点是:因信号在很宽的频带上被扩展,则单位带宽上的功率很小,即信号功率谱密度很低。这样,信号将淹没在噪声之中,对方难于发现信号的存在,加之对方不知道扩频编码,就更难提取有用信号。因此,扩频使信号的隐蔽性和抗干扰性增强。

  无线网状网还采用了隧道封包的加密技术,即在发送端将所发的数据包外层再进行一次封包,只有相应的接收端才能将数据包的外层封包去掉,得到里面的数据。这样,在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犹如形成了一条安全的通信隧道。

  还有,无线网状网中所有设备的硬件地址都是在网络系统中注册的,只有这些注册的网络设备在经过系统认证后,才能接入无线网络与其他网络设备进行通信,从而保障了安全性。

  由于无线网状网不需要建立大型基站及发射塔,并且具有自愈和自组网的功能,因此消除了因个别通信设备,如基站或发射塔的故障(即单点故障)而导致整个系统通信受阻的隐患。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18 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北电无线网状网 让城市“永远在线”

北电携最新解决方案出席2005中国无线巡展大会

  北京-4月5日,2005年中国无线巡展大会正式召开,在这一无线时代的技术盛会上北电强力推介其业界领先的无线网状网解决方案。此次盛会将在深圳、成都、南京和上海四城市进行巡展。作为全球无线网络技术的领导者和创新者,北电展示了无线网状网的最新解决方案和全球实际部署的成功案例,受到与会者的极大关注和广泛认可。

  “无线局域网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普及,但要实现真正的‘永远在线’,人们需要覆盖面更广、接入更方便的宽带无线接入手段。”北电(中国)无线网状网市场部总监金永哲先生在大会上介绍:“无线网状网是对无线局域网技术的一种革命性的创新,它的出现有效解决了WLAN扩展难、成本高等问题。北电的无线网状网解决方案由于良好的无缝移动性和安全性,及广泛的覆盖性,推出后受到了用户的高度认可。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已在全球多个国家进行实施和应用,并成为全球第一个城市范围部署的供应商。”

  北电无线网状网解决方案,与传统WLAN不同,它将信息以无线中继传输的方式连接到有线宽带网,将覆盖范围扩展到远远大于传统热点区域的广域网,甚至整个城市范围。其强大的宽带无线能力,可以提供支持漫游的、安全的、室内及室外的无线覆盖,并支持数据、语音、视频等多媒体业务。与2G/2.5G及即将到来3G无线网络的互联互通将为用户提供最大限度的灵活性,及最佳的经济效益。

  同时,这一新型的无线局域网解决方案,非常适合部署在缺乏接入资源的地区,它大幅减少了对成本高昂的有线连接的需求,并降低了网络部署的复杂程度以及日常网络维护的难度。部署该方案,企业和公共机构可以降低通讯成本、提高员工工作效率;运营商可以由此扩大用户范围、提供增值业务、产生新的收入增长点;政府部门可以为此大力推动电子政务、提高城市竞争力、加强公共安全和工作效率。

  在这次大会上,金永哲先生还向与会者介绍了北电领先的视频监控方案,凭借其灵活方便的无线部署和强大的无线宽带能力,可为交通管理,公众安全管理,大型活动安全,园区和社区安全提供服务。目前该方案已经在国内和亚洲其他地区进行实际部署,提供安全应用支持。

  台北市及高雄市的部署案例在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这也是世界上首个城市范围的无线网状网部署。作为全球唯一提供无线网状网解决方案的电信级设备供应商,2004年年底,北电凭借其领先的技术和优良的性价比,赢得了台北市“无线移动城市”和高雄市“无线宽带城市”项目。根据计划,到今年年底,这两个城市将部署完毕无线网状网络,并成为世界第一的宽带无线城市。届时,这两个城市的市民无论是在街道行走,在咖啡厅小憩,在火车上旅行,都可以随时随地浏览因特网,实现真正的永远在线。

  此前,北电还和麻省理工学院、台湾大学,以及在美国的一家运营商及欧洲的运营商合作进行了多个无线网状网的测试,并在网络上成功运行了一系列先进的应用, 如在基于Wi-Fi 的掌上电脑(PDA)、笔记本电脑和其它设备上实现Web浏览、音频和视频流以及电子邮件访问等。目前,北电已为阿肯瑟(Arkansas)大学、澳大利亚Edith Cowan大学提供了无线网状网的商用部署。最新进展显示,美国的一家通讯公司DVI(Data Ventures, Inc.)正为全国范围的城市部署北电的无线网状网解决方案,该公司专门为公共及私人社区提供增进的宽带接入以满足他们局域网的需要。与此同时,北电也开始为国内的公共部门、工厂园区和重要国际会议进行无线网状网的实际部署。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2-18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技术前沿:无线网状网有感知

对于无线传感器网络,销售商和购买者的态度越来越讲究实际。在不久前的一次无线传感器大会上,与会者向供应商提出的问题比以前更加尖锐、更有针对性。面对厂商对连接在低功率无线网状网络的传感器的温度、震动和其他一些产品性能的承诺,与会者更希望了解有关安全性、管理、干扰、可靠性和总拥有成本的真实情况。

  IDG Ventures公司的Bussgan说:“新技术走入到现实的阶段,人们发现这些技术比预期的情况更复杂。”而Caterpillar公司下属的系统与控制研究部的3位工程师对展示的无线传感技术进行了评估。这几位工程师发现的情况引发了人们的疑问和担心,问题涉及大型机上基于IEEE 802.14.5的无线电设备可行性和同一个区域中运行不同无线技术时可能出现的干扰。

  其中的一位工程师说:“各个无线标准组织之间没有进行真正的协作。因此,人们可能会遇到无线电干扰,这可能影响到网络的可靠性。”美国一家机场正在研究应用无线传感项目。机场中的每一个大门将安装900MHz无线传感器和自动锁,无线传感器和自动锁连接在一个中央点上,在这个中央结点上,无需警卫可以控制大门何时打开、由谁打开、每天什么时候打开的命令程序。

  这一想法引发了务实的反应:“恐怖分子是否会带着900MHz干扰发射器走进机场,让整个机场陷于瘫痪?”

  另外,用户希望知道大规模无线网状网是否会造成可用无线电频率资源的不足。目前没有一家厂商能够斩钉截铁回答“不会”。不过,他们指出基础的IEEE 802.15.4无线标准具有多种避免冲突和寻找空闲信道的特性。

  面对用户反复提出的无线网状网络在部署和运行上与传统有线网络相比厂商的回答听起来不能让人满意。

  显然用户更关注无线系统与有线系统相比时的总费用和可靠性。如果业界不回答这个问题,就不会得到发展。

  另一个障碍来自行业内部,和很多新的应用技术一样,无线传感网络也出现了规范层出不穷,标准不相统一的问题,使厂商和应用者之间存在分歧。

  Zensys公司联盟副总裁Grohmann说:“目前,大多数协议栈是基于802.15.4无线技术的专有软件。”该公司通过Z-Wave联盟推出了自己的无线网状网协议。Zensys说,100多家制造商,在用于住宅和楼宇控制应用的不同产品中采用了Z-Wave规范。

  面对无线传感网络未来的发展,可以肯定地说,标准是“提高生产力和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美国《Network World》供本报专稿)

  需要无线传感网络厂商回答的问题

  ● 部署无线传感器网络与传统的有线网络相比有多复杂?

  ● 像Zigbee这样的标准稳定程度如何?

  ● 为什么选择基于标准的实现途径而非选择可能更灵活的专有网状网协议呢?

  ● 无线干扰是否会成为具有数百或数千个节点的多个传感网络所面临的问题呢?

  ● 故意的阻塞行为是否会让整个网络瘫痪?

  ● 现在是否有管理这些网络、将它们作为企业IP网络的一部分对待的工具?

  ● 来自传感器网络的数据如何与已有的企业应用集成?

  ● 电池寿命多长时间?

  ● 包括更换电池在内的传感器网络的生命周期总费用是多少?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5-6 09:25 , Processed in 0.040681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