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稀土行业七宗罪》
来自:MACD论坛(bbs.shudaoyoufang.com)
作者:阳光蔚蓝
浏览:6115
回复:10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姚远生
听了充满责任心、忧患意识和爱国热情的同行们的一些议论,本人试着整理了,稀土行业中目前存在的以下七个方面,中国人希望能够通过大家的努力有所改进的现实。
1、无序开采,不给子孙留下可用资源。
全世界的稀土资源,是非常有限的,是极其稀缺的,因而才起名叫稀土。虽然世界上一半多的稀土资源集中在中国,中国的稀土资源,仍然是十分有限的。虽然中国现在得天独厚的拥有了这一珍贵资源,稀土矿藏对于中国来说,仍然是十分稀有的。所以,我们真的应该小心翼翼的,有计划的,有秩序的,很珍惜的开采、使用和销售这点儿确实非常有限的宝贵资源。然而,由于种种现实原因,现在我们并没有这样做。显然,这是一件十分令人惋惜的事情。我们真心的希望有关管理部门能够实实在在的做点什么。
2、敞开国门,大量输出华夏珍稀矿产。
根据目前的数据,中国拥有全世界大部分的稀土矿产资源。这本身多多少少也应该成为发展中国经济的一项原材料优势,使中国的与稀土原料有关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多少获得一点优势。然而,实际情况显示还是令人遗憾的。目前这种盲目开采,并没有使资源的稀缺性价值在经济上得到实现。在市场经济中,一种经济资源的稀缺性应该体现为经济价值。但是,这种应该通过价格杠杆体现的价值,被盲目开采和恶性竞争给掩盖和压制了,因而没有能够表现在买卖交换过程中。这正是每一个国家经济运行过程中,政府调节所应该发挥作用的地方。
3、土法生产,造成自家环境严重污染。
很多稀土生产企业因为赚钱心切,顾不上、来不及或者舍不得,投入资金和精力,认真的治理一下环境污染问题。现在看来,这个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我们的企业为外国人提供了廉价的稀土原材料,自己承受了环境污染的眼前后果和长远隐患。从经济运行和发展的深层意义上来看,更糟糕的结果是,稀土原材料的价格中没有包含环境成本。也就是说,给环境造成的短期和长期负效益,应该作为产品的成本,加到产品的销售价格中去。否则,这一环境污染造成的严重代价只能在时间和空间上转移,也就是转嫁给别人或转嫁给未来。这样的结果,在经济发展中显然是非常不公平的。
4、降价倾销,国外资源纷纷停采封山。
因为我们在世界市场上卖的稀土原材料的价格太低,造成很多国家的稀土矿开采企业都被迫停止开采了。在这种情况下大家是否发现,中国稀土行业的第八大怪现象是,外国人死活都不提反倾销的事!只要他们不是经济傻瓜,他们当然不会提反倾销这回事。现在的情况是,全世界都在集中使用中国一家的稀土资源。别人的资源暂时都保护起来了,以便留给子孙后代使用。可是,我们的稀土资源,肯定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早晚有枯竭的那一天。因此,对于这种珍稀的不可再生资源,是否应该更加谨慎的消耗?
5、压低工资,鬼子享受材料成本低廉。
我们销售的稀土原材料的价格,与其内在的实际价值严重背离。在价格中不仅没有包括不可再生资源的稀缺性价值,以及给社会与经济造成很大负效益的环境成本,而且也没有全部包括完整的市场平均劳动成本。这样的价格构成,如果出现在其它工业品的出口市场上,早就引起一大片无法招架的反倾销官司了。现在鬼子们却在偷着乐。因为经济价值或超额利润在源源不断的留入他们的企业和他们的经济;各种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正在加给我们的企业和我们的经济。
6、自相残杀,使中国自己人都别赚钱。
盲目开采和恶性竞争,已经使中国的绝大多数稀土企业很难正常经营。这种情况一般很少出现在资源稀缺的原材料生产加工行业中。比如,在世界石油行业中展现的就是正好相反的景象。大部分石油输出国,都能够把自己的石油资源变成国民财富的主要来源。那些国家的原油开采企业和石油产品加工企业,一般都是当地最富得流油的财富巨人。事实上,在世界经济中,有很多行业的实际例子,特别是OPEC 的运作,为这类资源稀缺性行业的整合创造了优秀的典范。由此可见,我们稀土行业中当前出现的这种自相残杀状况,并不是中国稀土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或者说,我们并不是对这种情况绝对无能为力。
7、提供资源,让夷人垄断加工专利权。
国外的一些稀土企业,用我们提供的廉价资源,制造了很多生产加工技术专利。从而,严重的限制了我们这些原材料生产企业进一步加工自己的原材料的权利。这是可悲的,但却是合法的。我们的销售价格低的不足以弥补完全成本,我们还哪里来钱去搞技术改造,哪里来钱去搞研究开发?我们如果不能够搞技术改造和研究开发,我们怎么能够生产出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我们如果只能够生产销售比较初级的原材料,我们怎么能够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我们的企业如果没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又哪有足够的生产剩余资金来搞技术改造和研究开发?显然,这是一个典型的正反馈型的恶性循环。谁来解开这种怪圈?
结语
或许这种总结与整理根本就不得要领,辞不达意。或许那种希望本身就是枉费心机,不切实际。你可以认为,这种观点,完全是一种夸大事实,说三道四,多管闲事。你也可以说,纯粹是哗众取宠,少见多怪,耸人听闻。当然,这种想法的产生,不是出于悲愤,而是缘自忧虑;不是为了指责,而是因为遗憾。毕竟,中国总是有那么一些人,号称自己是,“位卑未敢忘忧国”。不管怎样,本人在这里请稀土行业中的前辈们和老师们给予指点和评判。见笑之处,请予斧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