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楼主: goodluck333888

中集的研究报告和分析文章(希望大家多多补充)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2 0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收盘:道指下跌50.9点 那指下跌32.4点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11月02日 05:42 新浪财经

  【MarketWatch纽约11月1日讯】周三美国股市低收,道指连续第四个交易日下跌。尽管MasterCard与Burger King等公司公布了利好财报,但利空的经济数据仍旧造成了股市下跌。

  CVS与Caremark Rx之间有可能达成价值数百亿美元的并购交易,成为市场关注焦点。




   



  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下跌50.91点,收盘於12,031.02点,跌幅0.42%。

  那斯达克综合指数下跌32.36点,收盘於2,334.35点,跌幅1.37%。

  标准普尔500指数下跌10.13点,收盘於1,367.81点,跌幅0.74%。

  纽约证交所成交量2,855,844,000股;那斯达克综合股市成交量2,082,617,000股。

  Hinsdale Associates机构投资部门负责人保罗-诺尔特(Paul Nolte)表示,“在近来股市大幅上扬之後,我们今天看到的是老套的回调,而且很多投资者都担心今天所公布的一些利空经济数据。”

  诺尔特表示,“很多人担心这些利空的经济数据将对其他经济层面造成负面影响。如果房地产市场疲软,那麽我们将看到非农资薪人数报告下滑。”

  Ryan Beck & Co.机构交易部门负责人戒-萨斯康德(Jay Suskind)表示,“整体而言经济数据好坏叁半,最多知能算是不确定。投资者们正在衡量利好与利空消息。但是由於经济数据好坏叁半,预计联储将继续按兵不动。”

  通常十一月份是股市表现最佳的六个月的开始。据投资者年鉴记载,过去27年的十一月份当中,股市有22次高收。

  经济报告好坏叁半

  周三投资者们迎来了大量经济报告。

  全美房地产交易商协会报告称,九月份预测未来购买房屋数量的指数减少了1.1%,表明未来几个月的房地产销售将基本持平。这向市场证明了房地产市场降温。九月份的现房销售数字减少了1.1%。

  此外,政府报告表明,九月份的营建开支减少了0.3%,降幅最大的是私人住宅建设以及联邦政府建筑计划。

  同时,供应管理协会宣布,十月份美国的工厂活动指数有所下滑。供应管理协会指数由九月份的52.9%下降至51.2%,为2003年六月份以来的最低值。

  报告中的利好因素是通货膨胀方面的。价格指数由61.0%锐减至47.0%。

  美元、石油、黄金及债券市场

  欧元兑美元(1.2755,-0.0010,-0.08%)汇价小幅下滑至1.2753。美元兑日元(117.17,0.3100,0.27%)汇价上涨了0.3%,至117.05。

  基准的十二月份交割的原油期货价格下跌了2美分,收盘於58.71美元。

  十二月份交割的黄金期货价格上涨了12.50美元,收盘於619.30美元/盎司。

  十年期国债价格上涨了10/32点,至102 14/32点,殖利率为4.564%。

  私营企业就业人数增加

  从一份私营企业就业报告中,投资者们可以从中窥得周五劳工部公布十月份就业报告的一些讯息。

  据每月公布的ADP就业报告,今年十月份美国私营企业雇员增加了12万8000人,市场平均预期十月份的非农支薪人数将为12万1000人。再加上ADP报告所没有统计的政府雇员人数,预计十月份的非农支薪人数将增加14万人。

  CVS欲收购Caremark

  美国第二大医药连锁店CVS Corp. (CVS)表示,正在Caremark Rx (CMX)进行收购谈判。Caremark Rx是一家领先的医药福利管理机构。CVS股价下跌7.6%。

  稍早时候,纽约时报曾经报导,CVS正在同Caremark进行收购谈判,预计交易价值将超过210万美元。纽约时报报导称,目前这笔谈判正处在关键时刻。Caremark股价上涨了2.8%。

  其他焦点关注股

  时代华纳(Time Warner Inc.) (TWX)宣布,经过调整之後的盈馀不及市场预期。这家媒体集团同时宣布,第三财季盈馀大幅成长,营收同比成长了大约7%;所属有线电视及电视网的业绩均有所改善,但是所属全美联线部门营收受拨号上网用户持续减少的影响而下滑。时代华纳股价下跌1.2%。

  快餐连锁公司Burger King (BKC)宣布,盈馀轻易超出市场预期。该公司同时重申了2007年财测。Burger King股价飚升6.7%。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 07:23 | 显示全部楼层
--> 好东西 谢谢分享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2-9-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 07: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国美52.68亿港元并购永乐 -看来苏宁BESTBUY整不过国美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1日 22:56 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迅 11月1日晚间消息,据国美相关负责人透露:国美电器(HK.0493)并购中国永乐(HK.0503)于今日已满足所有先决条件,标志合并成功完成。香港联交所的公告将于11月2日正式发布,国美电器以52.68亿港元的价格正式并购永乐。据悉,中国永乐(HK.0503)股票将于11月16日开始停牌,并预计于2007年元月底在香港联交所下市。

  据透露,永乐股东尚未接受要约收购的永乐股东,需在11月15日前接受要约。根据10


   



月18日香港联交所的公告,国美在11月1日下午4时整之前仍接纳股份,之后 ,国美可根据法律强制收购未根据收购建议收购的永乐股份。正式合并后新集团 将会采用双品牌、差异化经营,并将从原来规模—发展—效益的发展模式调整为 发展—效益—规模。合并后华平、摩根将成为新集团的主要股东。

  据了解,国美永乐门店总数量已达到800家,年销售能力接近800亿元,合并后,新集团将继续巩固其在国内市场的优势地位,用一年多的时间,既2007年底完成门店数量突破1000家,年营业额突破1000亿元的发展计划,欲在2008年进入世界500强。(小水)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 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访中远集运副总经理史美思、华南公司总经理吴湛樵



  作为全国25个重要港口之一,汕头港货物近几年来保持了恢复性增长,航运巨头中远集运在汕头开通“汕头/香港—东南亚航线”,将进一步改善汕头的整体投资环境,为汕头下一步发展工业和发展外向型经济,做大港口经济打下坚实基础。昨天,中远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史美思,华南公司总经理吴湛樵接受了记者的专访时说,我们对汕头港的发展充满信心。

    谈及中远集运在未来几年的发展目标以及对华南地区如何定位,中远集运史美思副总经理说,中远集运为中国第一大、世界第五大的集装箱班轮运输公司,拥有142艘全集装箱船,总箱位接近40万标准箱。华南区域始终是中远集运重点关注的市场,在中远集运的经营战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远集运不断加大对华南地区集装箱航线投入和运力扩张。目前,中远集运遍布五大洲的航线,尤其是太平洋、欧地、亚太等主干航线,几乎都以华南地区港口作为重要枢纽港。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中远集运将把计划新增运力的40%以上投入到华南市场。

    作为中远集运在华南地区的船东代表,华南公司将如何定位自己的发展方向?华南中远国际货运有限公司的吴湛樵总经理向记者介绍说,华南公司对整个华南地区的中远集装箱运输资源实施统一管理,目前公司已建立了垂直营销体系和统一营销队伍,将为中远集运在华南地区的广大货主提供各种进出口货物的海上直达、中转及陆海联运、海铁联运、江海联运、海空联运等多式联运服务,并依托中远集运的全球信息集成系统,为客户提供更为个性化的服务,打造零距离服务品牌。

  对于新开通航线的市场前景,吴湛樵显得信心十足,他说,公司经过了一年的考察和研究,发现汕头地区有强大的实力和市场吸引力,原本我们给汕头公司定下的标箱指标是300箱,首航达到528箱,远远超乎公司的预料。汕头港是我国东南沿海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口岸,潮汕地区和腹地的外贸货物集装箱生成量大约为每年100万标准箱,由于目前挂靠的国际集装箱航线数量较少,有近50%的货源、80%的集装箱箱量分流到深圳、厦门和广州等临近大口岸出运,增加了当地广大货主的运输成本和货物的运输时间。随着这条航线的开通,汕头成为中远集运在华南地区第四个出海口,目前该航线进出口交货期均为汕头市场上最快的航线,船期优势明显,出口到胡志明、新加坡、雅加达的交货期将缩短为4天、7天和9天,从雅加达、新加坡、曼谷、胡志明进口到汕头的交货期分别为11天、10天、7天和4天。比起从深圳或厦门出运,选择“汕头/香港-东南亚航线”出运,将有效降低客户总体运输成本,客户可以随时提柜,当天还场,便于更灵活地安排出货计划,出口核销退税更快捷,银行金融结汇更方便。今后公司在汕头地区将加大投入,提高服务水平,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根据运作后的市场评估,我们将考虑加大航班密度,从每周一班增加至两班甚至三班,或增加国际航线。

    据介绍,目前中远集运经营着80多条国际航线及数十条国内航线。船舶在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120个港口挂靠。集装箱运输业务遍及全球,在全球拥有400多个代理及分支机构。在国内,拥有遍布30个省、市、自治区的311个货运代理及船务代理网络。在海外,网点遍及欧、美、亚、非、澳五大洲,拥有65个全资网点、25个中远集团所属的代管网点及59个合资海外指定代理,真正做到了全方位、全天候“无障碍”服务。新开通的“汕头/香港-东南亚航线”,通过香港和新加坡的中转,将真正融入中远集运全球运输网络。本报记者林馥盛、杨可


(责任编辑:黄幼华、李群)  
您是本新闻第 170 个读者
摘自《汕头日报》
发表你的看法                                   2006-10-27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 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远控股第三季航运增16% 总收入同比增7.6%
2006年10月26日 8点21分   来源:香港文汇报 发表评论查看评论

打印字体: 收藏



  

【本文摘要】 中远控股(1919)公布,截至今年9月底止第三季度,集装箱航运业务的货运量为137.91万标准箱,较去年同期增加16.4%;集装箱航运总收入为92.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7.6%。今年第三季度,中远控股透过中远太平洋(1199)经营的集装箱码头总吞吐量为888.25万标准箱,同比增长28.9%;前三季累计总吞吐量2388.24万标准箱,同比增长25.6%。据公布,今年第三季度,香港的中远国际码头的集装箱吞吐量为43.16万标准箱,同比下降10.8%,累计前三季度则下降12%至125.51万标准箱;深圳的盐田码头的集装箱吞吐量为241.89万标准箱,同比上升17%,累计前三季度则上升14.1%至614.25万标准箱。

  中远控股(1919)公布,截至今年9月底止第三季度,集装箱航运业务的货运量为137.91万标准箱,较去年同期增加16.4%;集装箱航运总收入为92.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7.6%。今年第三季度,中远控股透过中远太平洋(1199)经营的集装箱码头总吞吐量为888.25万标准箱,同比增长28.9%;前三季累计总吞吐量2388.24万标准箱,同比增长25.6%。据公布,今年第三季度,香港的中远国际码头的集装箱吞吐量为43.16万标准箱,同比下降10.8%,累计前三季度则下降12%至125.51万标准箱;深圳的盐田码头的集装箱吞吐量为241.89万标准箱,同比上升17%,累计前三季度则上升14.1%至614.25万标准箱。

  郑重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金融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股市有风险,如 需谨慎,投资者据以入市,后果自负。

(责任编辑:秦敬文)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 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集集团第三季主营收入108亿增41%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10月26日 05:13 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运输车辆业务增长迅速

  证券时报记者龙可

  本报讯中集集团(000039)今日公布的三季报中,受益于集装箱销售旺季和运输车辆销售的快速增长,该公司第三季度实现每股收益0.376元,净利同比增幅达40%。




   



  今年第三季度,中集集团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7.60亿元,同比增长40.9%;实现主营业务利润16.81亿元,同比增长50.2%;创造净利润8.35亿元,同比增长39.4%。第三季度公司主要财务指标保持良好,资产负债率为49.73%,净资产收益率为20.47%,每股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为0.07元。

  中集集团表示,今年第三季度中国主要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完成2450万标箱,同比增长22.6%,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是集装箱海运旺季,相应的集装箱需求在第二季度和三季度也为旺季。而车辆业务全年淡季旺季不明显,下半年国内道路运输车辆市场仍处在一个相对旺季,海外车辆市场尤其是美国强劲的消费需求带动了北美多式联运货量的增长,有利于集装箱骨架车的订单增长。

  2006年1-9月,中集集团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3.33亿元、利润21.85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1.67%和17.52%,前三季度公司累计实现每股收益0.985元。在集装箱业务方面,第三季度中集集团集装箱完成销售量为48.62万TEU,1-9月累计销售量为125.80万TEU,同比增长9.48%。在道路运输车辆业务方面,前9个月累计销售各类车辆68220台,同比增长78.35%。

  据悉,中集集团在上海洋山的产能为20万标准箱集装箱工厂已接近完成。中集集团2006年2月开工建设的位于甘肃省白银市的中集车辆西北生产基地,已于9月竣工投产;2006年3月,中集车辆在辽宁营口的东北生产基地开工建设,目前中集车辆(辽宁)有限公司已完成了第一期工程的建设和设备的安装调试,将于10月投产。上述基地的建成将使中集车辆的产品逐步覆盖西北和东北市场。

  中集集团昨日收盘价12.53元,涨3.30%。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 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比较老的转贴,但可以提振我们的持股信心,尤其像我一样的喜好高抛的有些投机的投资人,应该注意目前股价并不高。

G中集 角逐下一个世界第一

中证报记者 徐晏 高建锋 侯志红 2006-06-23 08:29:19)
  走进G中集(000039)深圳总部,公司目标“成为所进入行业的世界级企业”在展览厅赫然醒目。G中集的集装箱产销量已经连续十年保持世界第一,目前国际市场份额超过50%。
  但G中集正遇到越来越强大的挑战。上市12年来,净利润复合增长率接近30%,但是,近来增速有所放缓,G中集发展速度是否会降下来?收购荷兰集装箱生产商博格集团,正遭遇欧盟反垄断调查,G中集的全球化战略会不会受到影响?随着世界海运市场的日趋饱和,G中集进入转型时期,G中集要在所进入的行业中都“数一数二”,那么,下一个世界第一在哪里?
  集装箱业务并未萎缩
  10多年前的G中集还是一个濒临破产的无名小厂,现在却把全球集装箱的市场份额由1994年的6%提升到了2005年的55%。对集装箱业务来说,有人担心碰上了发展的“天花板”,由此导致公司净利润会下降,但G中集副总裁李胤辉对此并不认同。他认为,今年集装箱市场与去年相比是一个比较好的成长。无论是数量还是价格,都有比较好的增长。
  G中集董事会秘书于玉群表示,因为今年实际上集装箱的涨价比预期的要高,干货箱业务销售收入还是会比较高一些,从而将导致干货集装箱的销售收入占集团总体业务的比重无法像预期的那样下降至50%以下,但是从趋势上来看,干货箱业务份额是在下降的。而且,虽然干货箱业务份额会下降,但这并不意味着集装箱业务在萎缩,而是其他业务增长的速度比集装箱业务更快。
  其实G中集早已经从2004年就开始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现在已经初见成效。2005年,G中集干货集装箱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下降到64.53%,而冷藏集装箱、罐式集装箱、特种集装箱和道路运输车辆的收入比重分别上升到9.56%、3.49%、7.16%、13.72%。
  李胤辉告诉记者,过去集装箱市场份额做到40%时,很多人就担心,市场份额已经这么大了,你未来还会有什么样的增长?那时G中集就告诉大家:不仅集装箱行业本身还会有稳定提升,G中集还会有新的业务。
  再造一个增长“支点”
  李胤辉表示,单靠一个集装箱业务不足以打造一个世界级企业,于是,G中集锁定了全球市场营业额达200亿美元的道路运输车辆领域。两者在生产和技术上有着紧密的关联,但是并不属于同一个风险周期内。他说,要发展车辆产业,就要发挥G中集在生产制造、特别是在集装箱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制造方面的优势,并移植到车辆产业来。据介绍,现在G中集车辆业务在国内有7个基地,在美国有1个生产基地,到今年年底会新增5个。而且,从去年开始在一些经济发达的中心区域建了3个营销基地,今年准备再建3个。
  2005年,G中集销售了5.3万台车辆,实现42亿的销售收入和7800万的净利润。李胤辉表示,去年市场比较淡,跟去年宏观调控措施压缩了投资有很大的关系。但今年的市场复苏超过预期,“公司现在已经显出产能不足,订单多到开两班都忙不过来。”他说,“今年预计销售可以达到7万台。2008年,准备做到15万辆”。
  于玉群表示,车辆业务今年比重能够占到20%,“明年我相信能够超过25%,甚至更高一些”。那时候G中集的车辆业务应该会发展到一个很大的规模。市场上有人评论,G中集车辆的盈利能力还没有体现出来,对此李胤辉表示,那是因为业务没有做到一定的规模,而作为工业企业,其盈利能力是需要培育的。他说:“量上来了,集团化优势就会充分发挥,盈利能力会更强。”实际上,近几年G中集车辆的盈利能力已经有所提升,2005年公司道路车辆业务的毛利率由上一年度的11.05%上升到14.23%,今年第一季度,毛利率进一步上升到16%。
  除了对盈利能力的担扰之外,车辆市场也同样面临激烈竞争。不仅如此,由于专用车辆行业准入门槛低,注册资本仅需2000万人民币,去年至今就涌现了80多家生产厂,其中不乏一些“巨无霸”的身影。据悉,今年5月23日,中海集团投资公司与香港胜狮货柜控股公司和美国Interpool公司共同投资的半挂车制造项目在连云港开工建设,该项目将建设年产15500辆专用车生产线和相关配套设施,计划2007年年初建成投产,投产后年产值可达约7亿元左右。
  并购“嫁接”优势
  今年2月7日,G中集发布公告称,公司将与荷兰博格工业公司的原股东———博格兄弟合资成立一家注册资本为5000万欧元的新公司,新公司将拥有博格100%的权益。G中集和博格兄弟将分别持有新公司75%和25%的权益。但欧盟已经正式对此展开反垄断调查。
  收购博格公司,正是G中集全球化营运布局的重要步骤之一。对于投资者普遍关心的欧盟反垄断调查一事,李胤辉表示,按照欧盟审查程序,此事应该在7月底前后有一个结果。现在G中集正在按照欧盟提出的一些问题进行答复。发改委和商务部对G中集都非常支持,商务部一些主管司局领导对这一项目给予了一些具体的指导,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事实上,罐式储运设备被G中集列为集装箱、车辆业务之后的第三大产业,而G中集与博格已经有了几年的合作,彼此间建立了充分的信任。博格之所以愿意出让股权,应该是也考虑到了欧洲成本高企、企业盈利能力下降等因素。但博格如果能够被纳入G中集的全球化体系中,将会提升其竞争力,这是一个双赢的交易。中信建投证券研究所机械行业研究员郑贤玲认为,一旦收购成功,G中集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罐式设备制造企业,如果2006年合并报表,预计可以给公司带来34亿元的收入和1亿元左右的利润贡献。
  公司一直对收购博格持乐观态度。李胤辉同时希望,大家也能够抛开单纯一个案例成败,看到公司的勇气和发展的信心。
  实际上,并购是G中集快速转型并实现快速发展的捷径,也是世界知名企业共同的快速成长路径,G中集在集装箱领域进军世界第一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实施收购兼并的过程。展望未来,李胤辉表示,低成本扩张,包括利用收购兼并做大做强,以及推动行业整合,是公司一贯的做法。G中集希望能迅速地把已有的优势嫁接到行业中去,并占领行业“制高点”。
  全球化营运布局
  在G中集高层眼中,自己的成功靠的是产品的质量、技术及中国制造成本的优势带来的全球集装箱制造业向中国的转移。但对“中国优势”的理解,李胤辉认为并不应该仅仅局限在人工、生产资料等成本优势方面,“应该有更丰富的认识”,比如,中国市场已经是全球市场密不可分的一部分,谁想在全球有所作为,谁都不能离开中国市场,这也是中国优势的一部分。
  因此,G中集意识到,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国本土成长起来的企业,必须深深植根于中国这块土壤。G中集提出的“全球化营运体系”正是“以中国优势为依托的”。在2005年报中,G中集对这一战略这样解释:一是放眼全球,特别是北美、欧洲、亚洲等主流市场,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交通运输产品和服务;二是要充分发挥中国的优势,特别是本集团已形成的自身优势;三是使整个营运体系符合国际通行的商业运行规则,与全球客户的营运体系实现有效对接。
  同时,李胤辉表示,G中集对世界级的目标的理解,销售收入至少要达到1千亿的规模,光靠集装箱、车辆产业是不行的,要把眼光放在整个运输装备制造业的全球化上,“我们要放眼海外、放眼全球,结合我们现在产能的优势和我们自身能力和人员的优势,开始去实施全球化营运”。
  “决定是否进入一个新产业,公司的眼光是看全球的主流市场和自身能力,以及二者能否对接起来,进行细致的分析后再决定是否进入。”李胤辉说,目前,公司正在研究未来可能以适当方式进入的一些新的产业。
    发展之路还很长远  
  中信证券研究部 吴健
  G中集是世界最大的集装箱制造企业,而且专用车辆业务也正在取得快速的发展。贸易量的增长和旧集装箱的更新,将使公司集装箱业务保持稳定发展。而专用车辆业务由于中国物流市场结构的变化将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G中集在发展历程中表现出非常强的对市场的把握能力以及对全国性生产和销售网络的控制能力,而且公司处理客户关系合理而准确,相信公司在类似的产品上也能够取得同样的成功。从这个意义讲,G中集未来发展的道路还很长远,市场对其的投资价值还没有充分认识。
    快速成长的行业领袖  
    中信建投证券研究所 郑贤玲
  中集集团通过收购兼并成为行业龙头。1996年开始生产冷藏箱,2002年成为全球第一;2000年开拓高端特种箱,2005年购买国际上特种箱的主要专利70多项,目前稳居全球特种箱行业的第一;目前产业链延伸至登机桥、专用车辆和罐式储运设备,预计到2007年,公司将在六大产品中占据世界第一。
  公司2004年启动盈利管理之后,综合盈利能力迅速提升,2005年公司盈利28亿元左右,其中干货箱实现盈利21亿元,干货箱以外的产品盈利超过2003年全部盈利,达到7.08亿元。车辆毛利率2005年14.23%,今年第一季度达到16.25%,预计今年超过3亿元。
  中集集团上市以来复合增长率超过25%,但公司P/E很长时间都在15倍以下,显然,市场对公司的预期不足。我们认为,中集集团具有持续增长的潜力,且治理结构健康,市场应该还原公司本身的价值。我们预测公司2006年干货箱贡献利润19亿左右,其他处于高速增长的产品贡献利润11亿元左右,我们赋予干货箱10倍的P/E,公司其他高增长产品20倍P/E,加权平均公司股价在21元应该比较合理,维持买入评级。(中证网)

注意:郑博士的估价21元经过7月份的10转1除权后变为19元左右。当然那也只是估计。。。哈哈。

[ 本帖最后由 bftfans 于 2006-11-2 09:03 编辑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10-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bftfans 于 2006-11-2 08:50 发表
一个比较老的转贴,但可以提振我们的持股信心,尤其像我一样的喜好高抛的有些投机的投资人,应该注意目前股价并不高。

G中集 角逐下一个世界第一

中证报记者 徐晏 高建锋 侯志红 2006-06-23 08:29:19)
   ...

对啦,公司对间接购并荷兰博格工业公司75%的股权没有成功也应给以考虑,这样估值还应再降一点至18元左右,但市场先生可能会再给一些溢价,所以30元也是有可能的,哈哈哈。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10-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39B创出新高,祝贺持有39B的朋友们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武钢股份(600005)红岭内参透露近期将并购某大型钢铁公司,涉及金额200亿,广发基金近期增仓,短线盘中回落低点可少量关注

"某大型钢铁公司"说的是攀枝花钢铁厂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9-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6-11-2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2000airex 于 2006-11-2 11:02 发表

同喜同喜。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10-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 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攀枝花钢铁厂是不是就是新钢钒呀?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4-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39A在年内也应该创新高,有可能就在下周.我们拭目以待!

中集集团:合理股价区间在15-16元

www.eastmoney.com   2006-11-02 13:38   姚晓明   今日投资
【字体: 大 中 小】 【收藏】 【复制网址】 【打印】  




  注:为提高实战参考价值,以上图片由动态行情实时生成,便于投资者实时观测该股的最新表现情况。
    中集集团(000039)2006三季度销售集装箱49万TEU,与2005年同期比增长53%,而与06年二季度相比略有下降,为-12%。但从销售额看,三季度达到88亿元人民币的历史新高,说明公司集装箱业务的发展仍保持积极稳定的态势。
    从其盈利能力看,06年1季度毛利率是06年季度最低的,为9.6%,而3季度提高15.5%。从产品结构情况看,06年1-9月特种集装箱比上年同期增长52%。因此,特种集装箱持续增长的情况值得关注。目前公司业务结构出现重要变化,道路运输车辆业务比重已达五分之一,这种变化非常有利于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而且,目前道路运输车辆业务发展势头良好,2、3季度销售额是05年来最高的,全年完成70亿元的目标基本没有问题。这充分说明中集集团整合国内车辆业务的效果和优势开始显现。
    中投证券分析师杨宗耀预计06-08年每股收益分别为1.21元,1.42元,1.67元,综合绝对估值、相对估值,未来6个月公司合理股价应低于绝对估值,定为15至16元是可以的。目前公司股价12.37元,投资评级为:推荐。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10-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 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集集团季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6-11-3 02: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与狼共舞 沃尔玛在国外的五大强劲对手(上)

时间: [ 2006-11-03 01:44 ]

截至6月30日,伯克希尔持有了550万股美国连锁超市Target公司的股票,市值接近2.7亿美元,持股比例为0.6%。Target公司的情况可以从2005年1月的《环球企业家》的文章中了解到很多。。。。。


与狼共舞 沃尔玛在国外的五大强劲对手(上)


文章来源:《环球企业家》 2005-1-26


从2004年12月11日起,中国零售业将在企业股权比例、开店地域及数量等各方面向外资完全开放。这一政策的公布被视为中国加入WTO三年之际所实现的重要承诺,也标志着中国零售业自1992年对外开放以来真正竞争时代的开始。


  一时间,关于这场竞争的言论几乎将主导2005年以后中国商界的谈话内容,对竞争态势的描述中夹杂着对中国零售业计谋的筹划,这其中,以沃尔玛为代表的外资零售商被想象成“狼”的形象。


  事实真的如此吗?对这一想象的追问构成了本年度首次策划的主题。在下文中,本刊选取美国、欧洲、日本的五家零售商为主角——它们在规模和知名度上难以匹敌沃尔玛,但都在与沃尔玛共舞时保持了优美舞姿,甚至,用独有的技巧使沃尔玛的舞步陷入混乱。


  事实证明,与强手交锋,最终会有助于自身的成长,而这五家零售商的故事或许也能为本土零售商提供些切实经验,以进入最佳临战状态。


  Target- 沃尔玛腹地的劲敌


    Welcome to Target (有兴趣的网友,可去Target网页一游--blogbuffett加地址、图片)


   

  假如沃尔玛不存在,那么商学院一年级的学生可能就要去学习Target(Target Corporation)现象。Target位于明尼阿波利斯的总部Nicollet商店将成为世界零售商的崇拜对象。少壮派的零售商会把Target的做法解剖开,分析它咄咄逼人的市场战略、不断地更新商店面貌、与顾客之间令人称羡的纽带等——而它480亿的销售额是可口可乐(Coke)和百事可乐(PepsiCo)的年销售额总和;其股票表现也很值得称道,过去10年持股者的回报是603%,远远超过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的356%和标准普尔500指数(S&P500)的176%。


  Target的成功是在它的巨大对手沃尔玛(Wal-Mart)的阴影下取得的,因此更像是一枚荣誉勋章。过去几十年中,数十家零售店想和沃尔玛在价格上一争高下,但输得很惨,最后以破产告终甚至淡出了这个行业。Target和它们相反,在竞争中成长,以大胆的革新而成为零售店的超级势力——Target的销售额和利润可能只有沃尔玛的五分之一,但却能够将这些利润创造出十倍的价值。原因何在?


  探宝人


  当沃尔玛挥刀减价成为世界第一大零售商时,Target通过一些独特的设计产品在美国创造了“崇拜式”的销售模式,而在推销自己及其商品方面手段独到,并因此获得更多客户及更好的边际效果。


  在“庞然大物”沃尔玛面前,Target的管理人员并没有吓倒。在总部会议室里,副总裁杰拉尔德.斯托齐(Gerald Storch)拿出了公司2003年的年度报告,翻到第26页说:“我碰巧发现这样一个数字,Target2003年的收入是439亿美元,而沃尔玛1992年的收入恰好也是439亿美元!这真是太巧了,你可以说‘我们落后了十年’,你也可以说,‘哇,我们和世界最大的公司十年前的规模一样了呀!’”


  对于投资者来说,他们会做这样的比较:Target正在开始按照沃尔玛的方式发展着,可能在今后几年比自己强大的对手发展更快。两家公司的股票图表也暗示了这一点:在过去的一年、三年、五年甚至十年里,Target的成长超过了沃尔玛,与此同时它们的对手却在逐步的消亡或者在苦苦挣扎。


  事实上,Target的秘诀是:它本可以按照沃尔玛的方式成长,但是它并没有这样做,从来都没有——


  1962年,40年历史的明尼苏达零售企业Dayton’s开始了第一家Target店的营业,地点位于明尼阿波利斯郊区的Roseville。八年后,Dayton’s有了17家Target店,销售额2亿美元。可巧,第一家Target店开张后的第62天,一个名叫萨姆.沃尔顿的人开设了沃尔玛;凯马特公司(Kmart)在同年开张,扩张速度很快。


  在公司发展的方向上,Target曾面临三种战略选择:一是专业化,二是成为低价商品的制造商,三是内部的差异化。第一种的生存环境太小,第二种是沃尔玛的专利,Target选择了第三种,定位在品牌设计者的连锁店——将百货商店式的低价格与大量设计元素相结合。


  倚重品牌,就势必要求Target把顾客变成拥有强烈好奇心的“探宝人”,有主动进店抢购名牌折扣商品的冲动,借此,那些陷入财政危机的知名品牌被重新推向大众。这种方式的极端结果是:把无名品牌培养为热门品牌,帮助小公司进行营销。2002年,旧金山一家小型的环保肥皂和清洁剂公司Method在Target的力推之下,产品知名度迅速升温。


  这样做的前提是,Target公司的每一名成员首先成为“探宝人”。营销主管迈克尔.弗朗西斯每季度举办一次名为“好想法”的竞赛,每一组的领导抛出两到三个想法,例如关于食品包装或宠物用品的未来概念等。挑战摆到了所有人面前,那些并不处在营销或产品开发核心地位的职员的脑海里常涌现出一些高明的主意。


  通过培养大家的好奇心,产品未来趋势的探索范围被扩宽。三年前,一名雇员偶然翻阅安德里亚.艾默写的品酒书籍,便马上找到这位34岁的斟酒师——从此艾默负责挑选Target销售的酒类,推出了销量甚好的“盒装酒”产品,每一个色彩丰富的纸盒里包装着四瓶加利福尼亚酒。


  类似的叫好产品通常会摆放在顾客通往收银台的过道旁边,吸引他们购买。这里牵扯到Target成功的另一秘诀:充满机巧的店面设计。话说到此处,不得不提及执掌Target数十年的首席执行官鲍勃.乌尔里奇(Bob Ulrich)。


  “红色牛眼”背后


  一次,乌尔里奇走进某家Target店,觉得入口处摆放的纸盒毫无生气,尽管这种纸盒销售很好,然而乌尔里奇认为它太过普遍,加油站、药店都是这种纸盒,于是下令撤掉。


  这导致他的手下开始比家庭主妇思考得更多,把商店设计反复研究。一般来说,Target每三年到四年就要制作一种新的模式。并且,每年会根据一种产品主题来扩大销售区,缩小其它产品销售区。2004年1272家店中有76家进行了大规模的重新设计;而扩大婴儿产品区、缩小男士服装区也发生在这一年。不过有一点不会变,那就是Target店的标志性色彩:两个红色圆圈,正如公牛的眼睛。


  Target很会利用这个标志。去年华盛顿的樱桃节上,带有Target公牛眼睛标志的人力车到处都是。每年2月纽约名人云集的时尚周期间,35个Target的象征物也随处可见。


  乌尔里奇就是那个被称作“站在红色牛眼之后的人”。


  在明尼苏达州大学得到了新闻学的学士学位后,乌尔里奇于1967年进入Dayton’s百货连锁店当实习生。1994年开始担任Target总裁兼CEO。数十年保持着令很多人困惑的管理风格,但乌尔里奇无意改变。例如,他曾经表示: “我的重点是客户、雇员、社团和股东,其他人有不同的风格,这没什么错。”但在2003年的股东大会上,乌尔里奇没有给股东留下提问时间便宣布散会,引起了股东的强烈不满,因此被评选为“年度最差会议表现”者。


  拥有丰富销售和管理经验的乌尔里奇在推行自己的想法时从不耽搁。他特别看重速度、计划和执行,甚至把“速度就是生命”当作企业座右铭。受到通用电气(GE)前任CEO杰克.韦尔奇的影响,他把公司的三个分部重新团结起来,削减了几名高层主管,减少了3.5亿美元的成本。


  2000年,乌尔里奇毫不留情地把公司的名字改成了Target集团,Dayton’s和Hudson’s百货商店更名为Marshall Field’s,结束了Dayton用了差不多100年的名字。他的手下认为,乌尔里奇或许不是魅力超凡的人,但在关注细节方面首屈一指。这对Target的战略而言非常重要,因为与沃尔玛为当地消费者量体裁衣的方式不同,Target的所有商店基本保持一致,销售的商品也差不多。


  阿基里斯的脚跟


  既要保持折扣店勇者的地位,又要满足华尔街不断增长的需求,乌尔里奇和他的管理人员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假如Target想要发展为“超级Targets”,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与沃尔玛的“超级中心”抗衡,那么公司必须在低利润、高风险的食品行业与之角斗。


  就消费群特征而言,沃尔玛顾客的家庭年收入略低于美国的平均标准,而Target的顾客则在57000美元,稍高于平均标准。在Target的顾客构成中,44%有大学学历,39%有孩子,平均年纪在45岁左右,其中90%是女性。


  Target树立的质优价高的形象恰恰是它在市场上的“阿基里斯的脚跟”,例如,它不知道如何销售类似黄油和莴苣的便宜商品。一般消费者都认为Target的黄油肯定比其他店要贵很多。尽管事实并非如此。Fortune杂志曾经对17种产品作了比较,例如一磅一袋的Nabisco薯片,Target比沃尔玛的价格低,但它却没有把这种信息传递给消费者。


  Target所面临的另一个大问题是:没有足够多的百货销售“超级商店”。目前,Target只有126家这样的商店,而沃尔玛有1615家。沃尔玛通过自己的物流节省了一大笔开支。Target在美国东南和西南部的超级商店处在苦苦挣扎之中,它可以销售欧洲最好的法式蛋糕和肉类,却在其它食品方面乏善可陈。


  另外,是否跟着沃尔玛的足迹打入国际市场,对Target来说同样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一些分析家希望Target能够在不久的将来进行海外收购,但乌尔里奇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海外市场当然有诱惑力,人人都蜂拥而至,例如中国市场。不过Target还是认为在美国能够有充足的盈利增长机会。2004年夏季,Target被认为是收购危机中的英国超市连锁店J Sainsbury的热门。但9月份,Target便以此次收购不符合其收购标准为由表明立场。


  因此,当问及乌尔里奇是否会带领Target进入“财富500强”的行列,他所问非所答地笑道:“当你真正脚踏实地工作时,成为一名买家、经营一家商店就成了最有趣的事情。”


  事实上,扩大营业面积是Target加速销售的重要手段,2000年的营业面积增长10%到12%,推动2001年收入增长15%。Target还为此购买破产的Montgomery Ward连锁店的35座店面,经过更新后转变为新的Target商店。这些店在2002年开张后为Target带来了10亿美元的年利润。预计2010年,“红色牛眼”的数量将是2010个。


  如此看来,Target唯一要模仿沃尔玛的是它非常的增长速度。沃尔玛在美国早已经有3000多家店。Target也能达到这个目标吗?


  最近,Target剥离了旗下的Marshall Field’s店铺和Mervyn’s的连锁百货店,前者的出售使Target截至2004年11月的季度利润上升了78%,收入上升11%。这意味着一个不错的转折,自此,Target将集中精力发展成长迅速的折扣店、同时秉承其关注客户构成和需求的独特经营战略——以对抗沃尔玛。(许玫/文)


凯马特:零售业的伯克希尔.哈撒韦


  剑走偏锋


  和Target精于本行高超手艺不同,美国老牌零售商凯马特在沃尔玛的绝对强势下,以灵活的资本“游戏”方式找到另一条生存之路。


  本来,公司并购往往带来股指下跌,但2004年11月17日,凯马特投巨资收购同业西尔斯-罗巴克(Sears Roebuck and Co. )之举却是例外——此次收购竟然被投资者普遍看好,收购当天,西尔斯股价在纽约交易所暴涨17.2%,凯马特在纳斯达克(Nasdaq)市场也上扬7.69%,而沃尔玛股票则下滑了1.14%。


  此役使消沉已久的凯马特开始扬眉吐气,但事实上,投资者看好的非凯马特,而是董事长爱德华.兰伯特(Edward Lampert)。他的ESL投资基金是凯马特和西尔斯的最大股东。


  现年42岁的兰伯特无疑想成为沃伦.巴菲特第二,而他也无意遮掩这一点。在耶鲁大学时便表现出夺人锐气,毕业后进入高盛投资公司,师从后来成为美国前财政部长的罗伯特.鲁宾(Robert Rubin)。25岁,兰伯特离开高盛,和几个经理合伙人成立ESL基金公司,开始一系列老旧“烧钱”公司的收购活动。在个人风格上,兰伯特具有高超的谈判技巧,曾在遭受绑架时说服匪徒,最终以开出价格的一小部分——100万美元逃离了困境。


  与巴菲特不同的是,兰伯特更钟情于那些管理不善的公司,因为这样的公司资产重组改革之后升值空间更大,使得潜在回报率要远远高出一般的公司。如今,ESL投资基金已在美国零售业拥有相当的份额。


  正如巴菲特购入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2003年,兰伯特将破产的凯马特收入囊中,这暗示他会将其重新启动成一部投资机器。著名投资人马丁.惠特曼认为,毫无疑问,凯马特会变成兰伯特的“伯克希尔”。早在18个月前,凯马特便开始了重组,其中一项重要的举措就是把凯马特几乎所有的债务均转成了该公司股票——目标是使其生发出持续运转的能力,以便产生源源不断的利润。


  兰伯特为过去三个季度为净亏损的凯马特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包括控制开支的最高限额、降低库存和停止清仓销售。他还力劝其他股东出售凯马特的部分商店并筹集了8.47亿美元,这几乎是凯马特申请破产时1513家连锁店、16个分销中心和所有固定资产价值的总和。


  经过资产重组,凯马特已经拥有高达42亿美元的流动资金。这样,即使有朝一日凯马特再度破产,它在盈利期产生的利润和出售店铺的资金也足以使兰伯特进行其他投资。这一切,为收购西尔斯埋下伏笔。


  No.3诞生


  兰伯特持股53%的凯马特宣布以110亿美元兼并西尔斯,新成立的西尔斯控股公司(Sears Holdings)将取代Target,成为继沃尔玛和家得宝公司(Home Depot)之后全美第三大零售公司,预计总收入将达到550亿美元。此前西尔斯-罗巴克在美国零售业公司中排名第五,凯马特排名第八。


  兰伯特除了确保此次巨头合并各方面运行良好,像巴菲特一样,他也致力于树立有利于他未来并购的董事会班子的名声。重组后,他将担任新公司的主席,西尔斯的CEO阿兰.莱西(Alan Lacy)成为新公司的副主席和CEO,而凯马特的CEO路易斯(Aylwin Lewis)则担任新公司总裁和西尔斯零售的CEO。兰伯特说:我们有无限机会扩充我们的顾客群和销售量。


  虽然有人认为消除这两大巨头零售商之间的对立就得花上一段时间,还不如将凯马特这笔大得令人生畏的现金流进行其他更优投资。但是到现在为止,此项并购并没有得到什么大的质疑。


  西尔斯和其竞争对手相比毫不逊色:它拥有1971家分店,年度营收达410亿美元,是并购双方中较强的品牌,而凯马特拥有大量现金,且无债务压力。


  兰伯特认为这两家零售巨头的结合每年可以节省成本3亿美元,并且其利润也会由双方互利的品牌效应增加2亿美元。加之凯马特往年亏损而省下的38亿美元税收,瑞士银行(UBS)估计2004年凯马特收益将达到8.85亿美元。另外,凯马特的股票从18个月前的每股15美元已经涨到目前的110美元。如果股价保持上扬的话,兰伯特所持有的升值股票足够其另做新的收购。


  未来在握


  当然,另一些人指出,这两家零售商早就过了发展的黄金期(指1980年代),能否合力挑战沃尔玛这样的巨头值得怀疑。


  或许,对兰伯特本人来说,挑战沃尔玛的要求并不迫切。凯马特在资本运作方面的长期储备只是更有利于新公司在美国零售市场的发展。兰伯特在接受Business Week采访时表示,希望通过凯马特的成功运作赢得人们的尊敬,希望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一个成功的商人。


  就零售业态的更新而言,新成立的西尔斯控股公司将拥有凯马特的折扣店与西尔斯的大型购物中心,正像沃尔玛和家得宝公司两者模式的集合。数百家凯马特分店可能被改为脱离购物中心的西尔斯品牌旗舰店,以便从推广西尔斯主营品牌获利,同时提供食品、服装和家电等商品,加速推广新的一站式购物理念。并且,通过整合现有经营店家,卖掉没有盈利前景的店家,新公司将在更好的地段提供物美价廉的服务。


  另一方面,西尔斯控股公司总裁,CEO空降兵路易斯曾经是餐饮巨头“百盛”(YUM Brands)的主席和首席执行官,在他任职期间创下了必胜客(Pizza Hut)的黄金时代。路易斯最为突出的管理特征在于以赢得顾客为重点,这很可能是兰伯特看中他的重要原因。在新的岗位上,路易斯身负矢志“将凯马特打造为巨头”的重任。


  而路易斯之所以离开百盛来到这里,正是看重新公司的成长型,今后,他将在满足顾客需求和赢得市场方面,为凯马特开拓巨大的发展空间,立志使新的合并公司成为美国零售业的标竿企业。(姚一/文)


(未完)


阅读全文


与狼共舞 沃尔玛在国外的五大强劲对手(下)

时间: [ 2006-11-03 01:44 ]

与狼共舞 沃尔玛在国外的五大强劲对手(下)


文章来源:《环球企业家》 2005-1-26


  家乐福:宿敌的新战术


  在沃尔玛对手的辞典里,家乐福(Carrefour SA)理应占据最多的词条解释。这家总部位于巴黎的法国公司在全球零售业的排行榜上仅次于老大沃尔玛。


  1960年代,家乐福在法国开设了世界上第一个大型综合超市,占地2500平米的巨大铺子里销售着从蔬菜到割草机在内的各种商品——这就是今天人们常常能看到的“大卖场”。


  依靠这种超市带来的丰厚利润,家乐福逐渐构建起今日的零售帝国,而当时沃尔玛的创始人山姆.沃顿还没有发迹。即便在今天,沃尔玛也并不是零售业的绝对统治者,例如,在全球化方面,家乐福已经在全球29个国家及地区开设了10400个店面,可沃尔玛的触角却只伸到了10个国家。


  当然这一年来,家乐福的情况让CEO丹尼尔.伯纳德(Daniel Bernard)很是头疼:先是股票表现令人失望,盛传其会成为沃尔玛的收购目标,然后在本土市场遭到欧洲同行的打击,迫使它变卖日本业务。但无论如何,它仍是欧洲零售市场上最主要的领导者,在法国、西班牙、比利时、意大利和希腊,约有2.2亿的消费者,其中25%的人是家乐福的顾客。


  折扣店横行?


  目前,家乐福一半以上的销售额来自于本土市场,但这也是竞争最激烈的市场之一,近两年,新兴连锁折扣超市所提供的商品价格往往要低于家乐福的大卖场。


  事实上,在欧洲大陆的其他地方,连锁折扣店正逐渐把传统零售商拖入价格战中。现在,德国几乎已经变成了欧洲市场上对商品价格最敏感的国家,而在英国,Tesco 和ASDA 甚至逼得小杂货店老板们不得不以降价来维持运营,后者是沃尔玛于1999年6月花了100亿美元从英国人手中收购而来,它的“天天低价”策略的确给家乐福造成了很大压力。


  为了适应这个折扣店横行的年代,伯纳德制订了一系列计划。首先加大对家乐福自有品牌商品的营销力度,这些商品能够带来相当高的利润。位于巴黎市郊区的一个家乐福大型综合超市里,时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标有“大降价”字样的广告牌从天花板垂下来,货架上也有标志着“降价”的红色小标签;另一个角落,同一种食品被分别装在三个货车上,人们很容易发现,家乐福自有品牌的产品比其他品牌的东西便宜很多。


  同时,家乐福还增设了更多的连锁折扣店,仅2004年上半年就增加了227家。在法国本土,折扣店以Ed品牌经营,其他地区则使用迪亚(Dia)品牌。


  按照新计划,家乐福总部的主管们必须加强对每一个店面经理的控制。由他们主导店内哪些物品可以采用低价的时代不复存在,如今,他们必须从上级主管们审核过的一长串名单中选择低价品,并想方设法找到自己管辖区域内供货价格最低或第二低的供应商。


  实质上,家乐福的战略就是利用其巨大的规模和在零售市场上的霸主地位吸引顾客。这种赌博成败的关键之处在于,家乐福的规模和名气能不能让其卖出更多的东西。到目前为止,家乐福所出售的食品和非食品价格都已经下降了5%。电子消费品的价格也在不断下降,而且,DVD和CD比以前的更新速度快了许多,这样可以使消费者乐于常来看看。


海外优势
  分析家们最乐意谈论的问题之一便是:在美国以外的市场上,究竟是沃尔玛最强大,还是家乐福更胜一筹?从近年来的状况上看,在非本土市场上,家乐福的表现往往超过沃尔玛。尤其就整个亚洲市场而言。2005年,家乐福计划投入36亿美元继续扩张,其战略重点将放在中国和韩国。
  35年前,家乐福就开设了自己的第一个海外分店,比起刚刚走出老家13年的沃尔玛,家乐福显然更懂得如何以自己的方式来迎合非本土市场的需求。而沃尔玛对欧洲市场发动的首轮袭击就不算成功。1997年,沃尔玛买下德国超市集团Wertkauf,但到了2003年,这家超市仍在亏本经营。
  为保证吸引当地顾客,家乐福在开设每一家新店前,都要进行细致的市场调研。当地的生活方式、消费水平、人口增长、居住条件、都市化程度、风俗传统等等都在考察之列。一个小组进行此项工作的同时,另一个小组便与当地行政部门建立关系,并着手选择供应商。
  一个最成功的例子便是在中国,家乐福在这里拥有100多家门店,是沃尔玛门店数量的两倍,这个数字仍然每月保持一定比率的增长。家乐福在中国的大型综合超市里,农产品和生鲜部门的售货员往往会大声叫卖以招揽顾客,这使其更像传统的中国户外农贸市场。
  另外,家乐福在海外市场的发展模式较为灵活。就像在法国本土一样,在西班牙、法国和意大利,家乐福还计划组建一个地产公司,以方便管理其所有大卖场。比起传统的做法,拆分房地产业务可以给股东们带来更高的收益,据估计,这个计划中的房地产公司的市值可以达到974亿美元。
  从全球市场上看,门店扩张仍是拉动家乐福扩张的一个关键因素,在2003年度集团销售增长的6个百分点中,由于门店销售同比增长所带来的增幅为2.5个百分点,而门店扩张所带来的销售增幅达到了3.5个百分点,超过了门店的同比增长。
  2004年,家乐福预计其收入会增长10%,全球销售额增长5%。此外,每年40亿美金的现金流让伯纳德具有继续开店的实力:“我们拥有在全球继续增长的基础,同时也有精干的团队保证管理水平。”
  博弈沃尔玛
  至于令人不甚满意的股市表现,伯纳德必须向股东们证明自己的计划会很快奏效。
  目前,伯纳德的策略似乎已经初见成效。2004年9月1日,其公布的半年财务报告显示,连续几个月来,这个行业巨头正一点点夺回市场份额,这是自2001年来在法国本土的第一次。更加乐观的估计认为情况还会继续好转,因为一般情况下,家乐福70%的收入来自于每年下半年,在这段时间里,除了学生陆续开学以外,还有圣诞节和其他的节日消费。
  不过,在零售业的超级竞争中,仅靠扩张和低价策略远远不够。过去,家乐福下放管理权的办法曾经成为其在国际零售市场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但现在来看这直接造成了家乐福的集权程度不够高的问题,使其在成本控制上略显不足。大型综合超市必须要想尽办法“压榨”供应商、物流商以节约成本,同时还要跟踪调查消费者的消费习惯。现在,无论是沃尔玛,还是紧随家乐福的世界第三大超市集团Tesco都使用了最先进的信息系统来跟踪客户,据此决定应该采购什么货物。
  在供应链管理方面,家乐福也需要尽快赶上沃尔玛的脚步。这个环节对于零售商而言相当重要,它们要确保供应商能够在最合适的时间将便宜的货物摆上货架。沃尔玛在这个方面做得相当成功,无论在亚洲还是巴西,沃尔玛的商品价格都能够比家乐福更低。
  就是说,对家乐福而言,取长补短是博弈沃尔玛的必然选择。(李薇/文)


阿尔迪:德国抵抗力量的主谋
  谁是阿尔迪?
  刚刚过去的2004年,全球最大的零售商入秉欧洲最大经济体五周年的店庆活动没有烟火表演般的欢庆。确切说,这里是沃尔玛在全球业绩为赤字的唯一一个国家,亏损额达数亿美元。
  尽管提供着食品、服装、电器、家具和所有当地百货公司能提供的绝大部分商品,然而,它引以为豪的市场杀手锏——“总是最低价” 的“倾销”战略在德国失灵了。
  最大的威胁不是拥有Real、Metro等大型超市和考夫豪夫老百货的德国最大零售企业麦德龙(Metro),而是创立于1946年的老牌家族式连锁超市阿尔迪(ALDI Group), 其所有者是卡尔和西奥.阿尔布莱希特兄弟(Brothers Karl and Theo Albrecht)。
  与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不同,这对世界财富排行榜排名第三同时也是德国首富的兄弟,其名气与财富正成反比——阿尔迪连锁超市在2004年的前九个月里为他们的财富再度增加了23亿欧元,兄弟俩的财富合计高达303亿欧元。其中,哥哥卡尔.阿尔布莱希特84岁,以152亿欧元位居德国财富榜第一,弟弟西奥.阿尔布莱希特82岁,拥有151亿欧元。
  相应地,阿尔迪集团在管理上也是一分为二:哥哥掌管德国南部逐步国际化的阿尔迪集团,弟弟西奥控制着德国北部阿尔迪。
  在德国,阿尔迪超市星罗棋布,不过,当你随意走进任何一家阿尔迪,大概不会想到这是一家在零售业竞技场上征服了世界的商店:货品装在纸箱里堆在光秃秃的货架板上,价目表悬在头顶,而不是贴在商品包装上;瓶装芦笋和沙丁鱼罐头挤破了纸箱,手纸只有两种牌子,腌菜只有一种;收银台也少得可怜;没有铺天盖地的广告和招贴,只有每周刊出一张八开的“阿尔迪信息报(Aldi informiert)”放在超市入口,对下周的新上柜货品作个介绍,由顾客随意自取。
  在德国,平均每2万5千人就配有一家阿尔迪超市,3/4的家庭都在阿尔迪购买食品和日用品。而在全球,这样德意志风格的超市有7000家,每年的营业额以两位数的百分比增长,每100欧元的营业额中含2.8欧元的利润,而竞争对手们的这个数据只有0.8欧元;阿尔迪的单个商品年均销售额达到3000万欧元,老大沃尔玛的这个数据仅为其1/20。
  低价的另类诠释者
  在现代社会的零售业巨擘中,阿尔布莱希特兄弟扮演着颠覆者的角色,以近乎古板的态度恪守传统。例如,阿尔迪不设公关或新闻发布机构,几乎不做企业形象广告,管理层极少在公众面前露面。据说有一次,西奥去了一家自己的阿尔迪超市,竟没有一名职员将其认出。
  从1962年第开始,阿尔迪超市至今保持着小面积的店面,通常只有8000平方英尺,相当于一家中等规模的药店。而且,不同于开在城市边缘、有着大片停车场的现代大型超市沃尔玛,阿尔迪的大部分网点选址于市中心的居民区、大学生宿舍区和小城镇。
  相比沃尔玛的15万种货品,阿尔迪的货品更是单调得可怜,只不过区区600-1000种商品。每一种商品都只有一种规格的包装:比如盐味饼干,你想在阿尔迪找到多于或者少于一磅的包装吗?不可能。这里只出售能够迅速带出店铺的商品,包括罐头食品、纸袋包装食品、快餐食品、一些新鲜果蔬和冰冻食品,多样化从来不是阿尔迪的宗旨,这大大降低了阿尔迪的物流成本。
  在内部管理方面,平均一家阿尔迪只有10名雇员,他们一般都身兼数职。经理们负责照看店面,但他得得干相关的杂活,比如拆开平板包装将货品上架。当然,他们的工资也足以让德国零售业同行艳羡,收银员的最低时薪是10.5美元,门店助理经理的最低时薪是17.4美元,这个工资足以降低员工流失比率和减少培训费用。相形之下,沃尔玛的低工资策略在奉行严格劳工法的德国遭受的批评和对抗可想而知。
  任何可能导致成本增加的事物都被一律拒绝:信用卡、支票、迎宾员、购物优惠券、店面装饰和广告。85%的阿尔迪商品都贴上本公司商标,这样可以削减名牌产品所包含的高额广告营销成本。
  更极端的例子是,没有人员为顾客提供装袋的服务,没有免费的包装袋。顾客将购买的东西装进自己的袋子。当然,如果你凑巧忘带购物袋的话,记住阿尔迪的价钱:纸袋5分,塑料袋10分。
  这一切只为了一个目标:以绝对低的价格进驻零售市场。
  不过,阿尔布莱希特深知人们对低价产品的质量有着本能的怀疑,因此低价策略必须配以严格的质量控制方可成功。对于顾客,只要对所购商品不满意,阿尔迪就可以无条件退款;对于供应商,则一旦有不合格的商品,便会遭到在阿尔迪商品供应单上被除名的危险。
  相对以折扣促销著名的沃尔玛,阿尔迪以德国人的执拗诠释了低价的意义。在德国这个财富日趋减少的国家,4/5的人口每月可支配收入在375美元以下,15盎司的青豆罐头只卖29美分,48片包装的纸尿布仅售6.99美元,大多数的德国家庭难以抗拒这样的诱惑。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阿尔迪的顾客集中在低收入阶层。在阿尔迪的停车场上,随时可以看到宝马、保时捷等各种豪华车。阿尔迪证明,低价,代表着这个“节约型社会”的生活方式之一。
  “暗杀”沃尔玛
  阿尔迪谨慎的海外投资使利润来源从本土扩张到了全球。现在,它在全球拥有差不多7000家分店,其销售额的2/3实现于德国本土,另外1/3则来自于北美、西欧和澳大利亚等地区。
  沃尔玛1997年对德国Wertkauf集团和1998年对Interspar连锁店的投资被认为是巨大的错误,而分店数量也从95家减少到了92家——比它在当地的任何一家竞争对手都少,根本无法形成成本节约的供应网络。
  相比之下,阿尔迪的美国之旅可谓“相当风顺”。作为阿尔迪成功进军海外的一个典型案例,阿尔迪1976年在美国开设第一家分店,迄今已在美国的26个州开设了700余家分店,现在北美地区的年销售额达到了48亿美元。它进一步的扩张计划是每年新开40家阿尔迪,2010年前达到1000家分店的目标。
  其实,阿尔迪的目标市场与沃尔玛相同,而且几乎默默无闻。因此,它的成功引起业内人士的好奇:连Costco批发公司那样的大规模商店在美国都没有找到立足之地,阿尔迪却能另辟蹊径。
  这或许与阿尔迪一贯的低调风格有关。宝洁公司一位前任主管汤姆.穆乔说:“阿尔迪属于低价供应商,没人注意到它。” 显然,包括沃尔玛在内的大部分美国零售商并没有意识到这一威胁。有趣的是,这也是阿尔迪的本国对手们在数十年前就犯过的错误。
  阿尔迪把提供价廉物美的产品、对门店进行近乎苛刻的成本控制的成功经营模式推向了全球。1990年,它在英国开了第一家分店,到1990年代末增加到了250家;1999年,卡尔.阿尔布莱希特跨过爱尔兰海,在都柏林开了第一家分店;2000年,阿尔迪第一次进驻南太平洋的澳大利亚,之后的几年内,新开了100家分店。
  目前,世界各地的顾客们可以将德国品质象征的阿尔迪品牌的商品随意装进自己的购物袋,而阿尔迪则忙着把来自全球的销售额和利润装在自己的口袋。(龙华/文)

永旺:务实的日本杀手
  生态环境概述
  近来的日本零售市场战火不断,日本超市运营商大荣公司(Daiei Inc.)重组和家乐福欲出售其日本业务先后引起日本本土零售商和沃尔玛参与竞标。
  在这个全球第二大零售市场,沃尔玛会如它的名声那样所向披靡吗?
  首先,该市场一个广为人知的特点是:为各种有形、无形的壁垒所保护,海外企业往往“水土不服”。而国民对外资本能的警惕、甚至可称之为某种排斥心理更增加了融入该市场的难度。沃尔玛收购家乐福日本的建议书便引发了日本国民激烈的政治论辩。
  几年前日本还以法律形式限制流通企业的规模和营业时间,目的是保护小的、效率相对较低的零售商。在城市,高昂的房地产成本迫使流通企业无法采用大型超市的方式销售日用品,大型折扣店近几年才在郊区出现。到目前为止,夫妻经营的社区小店仍占到整个零售业的58%。另外,日本制造商往往通过大型批发商分销产品,这样,商品出厂后需经过几次转手才能摆上货架,由于这种纽带关系非常稳固,无疑束缚了流通企业的变革。
  以上便是沃尔玛及其他跨国零售商在日本市场的基本处境。
  事实上,该公司目前在日本只建立了一家特大购物中心,当然,由于收购了西友百货(Seiyu)38%的股权,通过对其400多家商店的改造,沃尔玛正逐渐具备渗透日本零售业的潜力;若收购家乐福在日业务成功,则便于沃尔玛转变为以销量取胜的有利模式。
  以永旺集团(AEON CO., LTD.)为首的日本对手显然不肯示弱,在目前这两项争夺中直面沃尔玛,为成为日本最大的低价商品连锁店而展开竞争。由于近年来业绩良好,永旺在日本的人气很旺。
  永旺是日本第二大的零售商, 经营着460家吉之岛 (JUSCO)超市和2600家迷你便利店。作为日本最大的超级市场连锁企业,它还拥有大约665家超级市场。截至8月的2004上半财年, 集团纯利润为283.5亿日元, 比2003年同期上升53.9%。集团总裁冈田元也(Motoya Okada)表示, 受惠于购物商场业务和美国、亚洲地区下属公司的带动,永旺在各个利润环节和营业额上都取得历史新高;其中40家子公司的增长率达到或超过了10%。此外,永旺上半年税前利润按年升34.5%,经营利润上升21.6%,营业额上升29%。
  不过,按照永旺的务实作风,尽管去年上半年业绩突出,其全年预期将保持不变:共获得纯利660亿日元, 税前利润1600亿, 经营利润1570亿。
  一切始于改革
  2000年7月,日本大零售企业崇光(Sogo)公司因负债总额超过187亿美元向东京地方法院申请破产,成为战后日本破产的第一家大型百货商店。次年9月,作为日本第四大零售业集团的麦卡尔(Mycal)公司申请破产,可见,曾为日本最大零售商的大荣公司目前的困境并非偶然。
  相比之下,永旺的突出业绩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
  优势首先落实在经营上的可圈点之处。2001年永旺被日本证管会评选为经营潜力最佳的企业之一,尤其经营柔软度指标方面,被评定为日本第一,超过了索尼(Sony)公司。集团的商标形状暴露了它的经营理念:由互相紧扣的“S”和“C”字样组成的图标恰当地表达了公司的核心精神:“S”表示商店(Store)、服务(Service),“C”表示公司(Corporate)、社会(Community)和顾客(Customer),具体来说就是要以合理的价格将精致、高品质的商品,提供给顾客,并竭力为顾客及社会贡献所能。
  由于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从总体上挑选一家自己所偏好的商店购物,而不仅仅只是挑选商品,因此,永旺成立了专门管理品牌形象的部门,并已着手在它的消费者中开展一个名为 “店面经理代理人”的项目,总共129个消费者申请了这个职务,负责提交改进店面经营的报告大纲。主要改进措施包括设置一个跳蚤市场,并为孩子们提供一些教育设施。
  永旺对这些申请者进行了筛选和面试,目前已经为5家分店挑选出了代理人。这个新方案的第一步是加强分店和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交换。公司还计划向它的代理人透漏一些保密信息,比如采购成本和供应者的信息,尽管这样做增加了向竞争对手泄密的危险。另外,代理人还可以获知公司的赢利水平,有权对公司保持什么样的利润率给出建议。这些改进计划将被贴在各个部门,以确保消费者能够了解措施是否已得到执行。
  可见,尽管永旺秉承一贯的经营理念,然而,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以总裁冈田元也为代表的管理团队显然做出了很多挑战传统的公司治理措施。
  现年51岁的冈田元也在美国获得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接近他的人都认为他比较“害羞”,一 点也没有西方大型企业领导人所常有的咄咄逼人。不过,冈田在经营上却很大胆,通过扩张和国际化来推动企业发展,并善于吸取西方零售企业的实践经验。总体来说,冈田是一位客观的改革家,在阻力面前他从不犹豫 。
  他曾以毫不犹豫地裁减无法赢利的分店而闻名,这种做法被认为是强硬的——由于这些分店均由集团创始人一手建立,感情上千丝万缕的联系直接和剥离决策的出台成反比。
  为了削减经营成本,永旺正在减少进销的中间环节,而且将越来越多的生产直接外包给它的供应商,还试图将自己拥有品牌的商品的销售比率从13%提升至40%。在2001年,永旺花了六个月的时间说服一家名为Calbee的快餐生产商向它直接供货,而不是通过其他的批发商经手——事实上,它已设法使得21家国内公司同意直接供货,并计划在年底说服另外的20家。
  目前,永旺与日本市场上主要的食品和饮料供应商建立了稳定的伙伴关系,它们只能向永旺供应商品,并且价格低廉。
  在最敏感的报酬体系方面,永旺也开始借助西方经验,计划在未来的三年内将公司员工的报酬转化为绩效为基础的体系,由于此做法与日本人所重视的平均分配的价值观念相当不符,因此这是个西方管理方式渗透进日本企业的强烈信号。
  沃尔玛是纸老虎?
  通过收购,永旺公司在全球拥有将近3900家店面,并计划在未来的5 年内将业务扩展到中国华南广东省、香港和台湾以及马来西亚。目前,公司有10%的销售收入来自于国外,并且在加拿大、香港、马来西亚、英国和美国等13个国家和地区拥有业务。在本土,冈田表示,该公司计划自2005年起在日本每年开设最多达20家大型量贩店,以应对沃尔玛及其旗下西友百货的挑战,并且本年度计划在世界范围内新开设20家综合超市、55家食品超市和1 家大型量贩中心。
  永旺并不惧怕来自沃尔玛的竞争,甚至,对于赢得这场竞争,永旺怀有相当信心,理由是:沃尔玛需要时间准备,永旺可以趁机赶到前头。
  事实上,永旺对竞争早有准备,战略部副总裁丰岛正明(Masaaki Toyoshima)在两年前参观了沃尔玛在美国的分店,他认为,按照日本的标准,这个庞然大物表面吓人,但整个营业场所显得非常混乱,比如灯光太暗,每种商品可供挑选的品牌太少,货架上的陈列也不足。不过,沃尔玛的低价格令他印象深刻:一副吉利剃须刀的价格只有日本的一半。当时丰岛正明认为,永旺是可以做到像沃尔玛这样的低价销售而又能符合日本的标准。
  近几年永旺开设的吉之岛的新店面不仅外观看起来像沃尔玛,而且借鉴了后者很多节约人力的做法,比如将衣服悬挂起来而不是折叠起来作展示、雇佣更少的店员。历来为日本零售商所忽视的物流方面,永旺正通过加大从生产商那里直接采购商品的品种和数量,大幅削减成本。
  在日本市场上,沃尔玛还需要很多的时间了解和熟悉这个国家的经营环境和国民的消费习惯。事实上,日本人对食品的新鲜度、仓储陈列的整齐度、付款的便捷程度及服务质量等方面要求近乎苛刻。当然,通过获得西友的部分股权而进入日本市场会增加沃尔玛成功的概率,但双方的磨合仍需时日,况且沃尔玛对西友销售战略进行改变的尝试似乎已经失败,公司又回到了传统的广告促销的道路上来,因此在面对只有自己销售额十分之一的永旺时,沃尔玛并不见得就很轻松。日本的批发商和数万家小商店与执政的自民党有着深厚的政治联系,这家擅长削减成本的美国零售商的日本之路注定不会平坦。
  目前,永旺也有些劣势,比如,它还无法做到按需求补充货物,并且尚无计划通过卫星定位系统及时了解每辆送货卡车的具体位置。但无论如何,永旺雄心勃勃,它的目标是:2010年进入全球零售商前十名。(完)



阅读全文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6-11-3 02:31 | 显示全部楼层
确定,所以投资——职业投资人林园如何选股
投资理财--特约记者 晓范

成功的投资历程

  Value:您是何时开始接触股票的?

  林园:1989 年左右,我在深圳博物馆工作,当时工作比较清闲,有朋友告诉我深圳有股票交易了,让我去交易部看看。那时候交易部很冷清,没什么人。反正我也没什么事,就天天去看,看着看着就看出点感觉来了,然后凑了8,000元钱买了深发展,一股86元。到1989年年底、1990年年初的时候,市场热了起来,深发展拆股,一股拆成32股,还涨得很快,一直涨到100多元。我在深发展那里赚到了第一笔钱。接下来两年的新股发行又给了我机会,我到海南、上海等地买内部职工股,又赚了不少。

  Value:我们知道,当时的绝大部分大户在1994年被消灭了,你是如何躲过那一劫的?

  林园:我也不太清楚当时为什么会退出来,只觉得当时股票供应量太大,资金不够用,所以感觉要跌,就把手中的股票全部卖出去,离开了市场。

  Value:是什么原因让你在1996年又回到股市?

  林园:我离开的那段时间去了外地,等回到深圳,打开《深圳特区报》一看,深发展跌到9元多一股,跌得太多了。我觉得这是个机会,就不断地买入深发展。我回深圳是在春节前后,没过多长时间,大概5月份吧,深发展就起来了。

  Value:你当时买深发展遵循了什么理念?

  林园:当时也没什么理念,一是觉得它便宜,当时大批买进的成本价是12元/股,单是每股盈利就是1元钱;二是深发展是银行股,有政府托底,觉得它很安全,没什么风险。所以我就反复操作这只股票。

  Value:2001年你又离开了市场,当时你为什么要离开?

  林园:在市场待的时间长了,我就把当时所有好的公司都琢磨透了,到2001年的时候,觉得它们估值都很高,比如浦发银行每股已经20多元了。而且当时人们炒股疯狂到不看公司好坏,只看盘子大小,当时说一只股票好不好,先要看盘子,盘子小的就是好的。我就觉得风险很大,所以把股票卖掉,退出了市场。
  不过我的资金一直没有闲着,去做了其他投资,也赚了不少钱。

  Value:你做了什么投资?

  林园:也是证券,不过不是A股。

  Value:后来又回来做A股是什么时候?

  林园:我比较注意研究白酒类股票,1996年五粮液刚上市的时候我买了30多万股,其他还有古井贡和泸州老窖。
  我为什么关注白酒呢?因为我以前做些生意,有几个朋友特别喜欢喝五粮液,吃饭时一定要喝上几杯。我本人不喝酒,但我感到,对他们来说,喝酒比吃饭还重要。
  所以,我觉得白酒是个不错的东西,因此一直持有的30多万股五粮液没卖出过。2003年的时候,五粮液只有9元钱一股,市盈率20倍左右,而市场的平均市盈率是40多倍。这么好的有品牌的公司的股票跌到如此便宜的价格,我认为其中大有机会。
  我选择了五粮液以及同仁堂、云南白药、伊利股份、贵州茅台,它们比五粮液还要有名。我对比了一下,发觉它们的市盈率都在20倍左右,市场价很低,我就建仓这些股票。开始的时候,我还真没特别注意茅台。不过,有一位我一直把他当老师的朋友认为茅台的财务指标更好,建议我多加关注。2003年8月,我就去了一趟茅台厂,考察他们的管理层和运营等具体经营,发现情况确实很好。他们公司中有人跟我说,买茅台买对了,因为茅台市值大概90亿元,不包括品牌,只算它的库存就有300亿元,肯定被大大低估了。所以我下决心不再买进五粮液,剩下的资金全买茅台。最后我的仓位是茅台占了70%,五粮液20%多,其他股票很少。这个组合我一直持有到现在,并且还要继续持有。

  Value:我们发现你的组合里多了招商银行和铜都铜业。

  林园:关于招商银行,起初是2005年2月份的时候,我发现它的可转债非常便宜,才102元,所以抵押了股票,借钱买进了可转债,在招行股改前,我换成了股票。这批股票算起来成本也就在4元/股多一点。
  我陆续回来的钱集合起来买高派息的股票,组合里始终有高派息的股票是我的一大特色,先是买了武钢,后来卖出武钢,买进铜都铜业。
  经过这些操作,我现在的组合大概是茅台、五粮液和云南白药占了60%以上,铜都铜业占了大概17%,招行20%,剩下还有其他一些小盘股,如黄山B、马应龙、瑞贝卡等等。

成功把握投资的确定性

  Value:你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林园:谈不上很成功,我觉得这些年能够买好股票的原因是证券市场要求人是综合性的,我具备了它的要求。比如读书能力、判断能力、果断、聪明度、经验等等都是必需的,17年的经验也是相当宝贵的财富。
  单论这些的话,比我好的人不计其数,但综合起来看,胜过我的人并不多,而且这些素质还伴随着我对股市认识的不断深入而提高。我一直认为,股票市场的常胜将军是可以做到的。要做到这一点,就不能单单关注选股,能选择大黑马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投资的确定性,做一个投资是不是一定盈利。如果你有把握做到卖出的每一只股票都比买价高,那么,你离财富就不远了。
  如何才能把握投资的确定性呢?
  就是做自己能把握得住的事,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你对哪一类企业能够把握它的走势,你就买它,有疑虑的企业不要买。我买茅台,把它未来3年甚至5年的盈利状况都考虑清楚了。当初买的时候市盈率是20倍,随着盈利的增长,3年后市盈率也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因为当时就已经把价格、运营等等因素都考虑进去了,结论是我能够把握,所以我才大胆买入。
  公司经营的确定性最重要,其次才是价格,买入就是对价格的确定,确定了一个合理的价格。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6-11-3 02:38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买房不如租房
编辑者言--张志雄
  2006年7月底,我第一次在住房私有化时代租房。这把我的妈妈和姐姐吓了一大跳,觉得不可思议,她们猜想我的财务状况一定发生了问题,否则何以居无定所?
  于是,我问姐姐,“你这么多年来虽然一直不租房只买房,但每隔两三年就换一次房,光装修就要把你累死。我哩,觉得这两年房价不稳定,趋势是向下,把房子卖了而选择租房,用不着装修,几年后再买房,有何不妥?”
  妈妈代姐答道:“可你每月要支付近7,000元的租金,这不是白白扔掉吗?为什么不按揭买房呢?”
  我给她们算了一笔账:“我租的房子是复式两层楼,底楼有几十平方米的花园,其特色是有一个挑空的客厅,落地大玻璃窗,冬天阳光照进来一定很舒服。这房子有230平方米,以每平方米1万元计算,总价要230万元。每月租金7,000元,一年租金84,000元,年租金回报率是3.65%。这在上海虽已属偏高,但在股市牛市中,4%的回报率无论如何是不高的。这还是在假设上海房价不跌的前提下,如果今后上海房价每年跌4%(这是可能的)的话,我就白住了这房子。”
  我当时没有太计较房租(比如把它降到每月6,000元),是因为房东的家具配置得很好,比如红木大橱发出一阵阵幽香,且用起来很顺手,家具几年的折旧费也不会很少。
  妈妈和姐姐到我家转悠了一圈后又说:“那等过几年房价跌下来后,你把它买下来吧。”
  我忙答道:“虽说房东一直扬言他们不舍得把这房子卖了,其实,他们一定是想卖的,只不过是出不了手罢了。但我几年后绝不会买这房子。”
  中国内地的房东尽管有70年的所有权期限,但我相信没有多少房子能撑70年,原因是房子质量不行。我最乐观的预期,有10年历史的房子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毛病。其次是装修,再好的装修质量,7年后也一定会出问题。所以,我不主张买二手房,尤其是有一定年头的二手房。
  对于购房谨慎之辈,先租房还能深入了解周边的环境,为你是否买这里的房子提供参考。我租的房子位于浦东,离单位和通往浦西的南浦大桥都很近,且幽静舒服,这是它的优点。可是周边的生活设施不够高档,未来可能会改观,但我仍不会在这儿买新房。另外,租一间装潢有特色的房子能让你学到不少东西。据房东介绍,这房子是由上海的一位名设计师设计的,当初还得过奖,在电视上介绍过。你当然可以通过参观来学习别家的装潢风格,但如果住在里面,体会会更深刻,尤其是在一些小细节上。同样,你也会发现一些华而不实的地方,有助于今后避免。
  过去,我和妻子没有孩子,住在10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足够了。有了孩子和保姆后,我一直在思忖我们的新房子究竟应该有多大,本想多多益善,买套面积在 350平方米以上的大房子吧。这次租了230平方米的房子后才发现,我们今后的空间至多只要300平方米,否则大而无当,纯属浪费。而这些,如果你自己不去住的话,是难以决断的。
  关于租房,《Value》的主笔胡海比我更为坚决。他租房就是看租金回报率,如果股市4%左右的回报率能一直持续下去,他就把租房进行到底。我这次把房子卖掉,除了租金回报率低之外,主要是预期房市会走熊,不想买房,却偏偏需要现在改善生活质量,于是把原有的较小的房子卖掉,把钱投入股市,赚到足以支付新房子的租金,便算成功。也就是说,我只是“免费”租了大房子而已。
  在房价比较平稳的时候,我们不会长期租别人的房子。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主动性,且不说不能在花园里种棵需要三、五年才能长成的小树,也不说不能对房子的结构做一些改变,就是日常的维护也够麻烦的。我租的房子是1999年装修的,七年过去了,毕竟有些老旧了。每次有问题,我得向房东请示怎么办?等房东找到人来修,经常是一个星期后的事了。我觉得太烦了,只得自掏腰包让人赶快修理完毕,日子久了,这可受不了。
  还有一件事值得向想租房的读者通报,以免上当受骗。最近,我朋友开的一家公司来了两位客人,需要租一间房,租期为两个月。他们觉得找中介不划算,便在网上找到了房东。房子位于市中心华山路上,每月租金3,000元,房东要付两个月押金和两个月房租,我朋友不同意,最后答应付二押一,给了房东9,000 元,与此同时,房东把自己的产权证和身份证的复印件给了我朋友。我朋友的客人住了几天之后,有事要找房东,却怎么也打不通电话,感到事情有些怪异。住了一个月后,我朋友的客人出差去外地,他们回来时已是第二个月的中旬,回到华山路的房子一看,竟发现屋里住进了新房客。
  我朋友打“110”报了警,真房东出现了。大家一碰头,才知道前一个“房东”是骗子,他租来了房子,租一个月押一个月(付一押一),然后到网上行骗。 “二房东”的如意算盘是至少转租给住一季度的房客,可以付三押一,骗取两个月6,000元的差价。但他行骗的时间有限,必须在租房的一个月内出手,所以碰到我朋友只租两个月,他也就出手了,这样他只赚了3,000元。
  这骗子的身份证和产权证都是伪造的,可谓有备而来。为了不让人们疑心,这个骗子还有一名女助手,装做一对夫妇行骗(当然,不排除他们本身是一对骗子夫妇)。
  由于真房东需付水电费,加上第二月中旬才能把房子重新租出去,所以他没有什么损失,但也不能把骗子的押金还给我朋友。我朋友被骗了6,000元,得到的教训是,租户与房东签约之前,最好到租房的所在地居委会或物业公司确认房东身份的真实性,否则有可能上“二房东”骗子的当。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6-11-3 0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八旬节俭老太死后捐出2亿美元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11月02日 10:00 南京报业网-南京日报

  报道 美国洛杉矶市80岁老太琼帕利夫斯基生前打扮相当朴素,住的是只有两个房间的小屋,开的是一辆旧丰田车,她偶然也会奢侈一回,买几块美味的巧克力品尝一下。

  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就是这样一个生活俭朴的老太,竟是一个身家上亿的“超级富婆”,她在今年3月去世前,将自己的2亿美元遗产都捐赠给了美国非赢利慈善机构——加州社区基金会,这样一笔“天价”捐赠在美国慈善界引起了轰动。
       
很多老外的选择        皇林学府大宅褐石
21世纪不动产        企业独栋风景现房
       

  琼帕利夫斯基1926年生于美国奥马哈市,在10岁时跟随母亲移居到了洛杉矶。帕利夫斯基毕业于威斯康星州大学法语系后,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当了一名助教。26岁时,她和丈夫马克斯帕利夫斯基结了婚,生下了两名孩子,然而两人的婚姻只维持了16年,就在1968年离了婚。

  由于丈夫马克斯创办了美国科学数据系统公司,已经成了一名富翁,琼帕利夫斯基
离婚后获得了4000万美元的赔偿金,然而在过去几十年中,心灰意冷的帕利夫斯基没有再结婚,而是将自己离婚赔偿金屡屡捐给慈善机构和美国大学,30多年来,她一共向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美国防止强奸基金会、国际特赦组织、医疗研究机构和其他慈善组织捐出了5000万美元的善款。

  据悉,帕利夫斯基用离婚得来的4000万美元进行
股票等投资,她的财富在几十年中悄悄翻了好几倍,然而由于她毫不张扬地捐出大量钱财,并且一直过着异常俭朴的生活,连帕利夫斯基自己的女儿也不知道母亲到底还剩多少钱。

  当80岁的琼帕利夫斯基今年3月份去世时,她在遗嘱中将自己的2亿美元财产都捐赠给了美国非赢利慈善机构——加州社区基金会。然而,这一“天价”慈善捐赠直到10月30日才首次曝光,并在美国的慈善界引起了轰动。

  加州社区基金会会长安东尼娅海南德兹称,当她最初通过手机得知帕利夫斯基送给基金会的这笔“庞大礼物”时,她激动和吃惊得尖叫了起来。安东尼娅说:“人们一定会想,这个老太太一定疯了。这是一笔难以置信的礼物,这是来自天堂的祝福。”

  帕利夫斯基捐出的2亿美元是美国最大的慈善捐赠之一,因为大多数亿万富翁都会创立自己的私人基金会,管理自己的慈善基金,然而帕利夫斯基却将2亿美元的“支配权”,全都移交给了加州社区基金会。

  该基金会会长安东尼娅称,他们将按照帕利夫斯基的“遗愿”,将慈善捐赠用于资助穷人、老人和无家可归者,以及文化和公共教育事业上。

  帕利夫斯基的女儿马德琳莫斯科威茨称,她母亲之所以将巨额财产全都捐赠给了慈善机构,一是因为天生具有爱心,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她并不喜欢这笔通过离婚得来的财产,感到它是一种负担,所以她希望用这笔钱帮助其他更需要的人。莫斯科威茨说:“她的离婚非常痛苦,所以当她有了这笔钱后,我认为她感到了更多的职责感,她开始关注政治和妇女权利,试图帮助其他人。”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发表于 2006-11-3 05:10 | 显示全部楼层

巴菲特对罗杰斯的平价是:他对大势的判断能力无人能及.

罗杰斯:不会终结 商品牛市处于"幼儿时期"
2006年11月02日


  
巴菲特对罗杰斯的平价是:他对大势的判断能力无人能及.哈哈,那么我们这次再来验证一下吧!





罗杰斯:商品牛市处于"幼儿时期" 基金力量并不大
  目前投资商品的基金不到50个,而投资股票和债券的共同基金大约有70000个
  罗杰斯:商品牛市处于"幼儿时期"
  国际商品投资大师吉姆·罗杰斯日前在伦敦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商品牛市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各方对商品市场关注程度低
  罗杰斯在接受采访时说,相比以前,尽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资商品,但媒体和投资者对商品市场的关注程度还远远不够。
  他说,目前投资股票和债券的共同基金大约有70000个,而投资商品的基金不到50个。英国现在有10家养老基金进入了商品市场,但是还有10000多个基金并未涉足这个领域。
  因此,罗杰斯认为,目前的商品牛市仍然处于"幼儿时期"。他说,只有当商品市场处于歇斯底里的疯狂时期---就像上个世纪90年代网络泡沫狂潮,才是从商品市场退出的时候。
  "我想大多数人都不了解商品投资者",罗杰斯说,"问问街上行人,除了星巴克外,估计他们都不知道还可以在哪里买到咖啡。"他说,目前咖啡价格较历史高点低70%,尽管糖价翻倍了,但较历史高点还低85%,这些市场的牛市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
  美中经济增长放缓不会终结牛市
  关于美国和中国经济对商品市场的影响,罗杰斯说,即使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出现经济增长大幅下降的情况,也不会终结商品牛市。也许商品市场会经历整固时期,但是供给会持续下降,支持牛市发展。
  "我不知道什么因素会引发市场的下一次修正---可能中国抑制房地产泡沫的措施会产生如此影响,但是既便中国经济增长率从10%下降至2%,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2%经济增长率也会对商品市场产生足够的影响。"
  尽管金价回落,罗杰斯不看空黄金,但现在也不会再去买黄金。"我仍然持有一些黄金,但是更多的资金投向了其他商品。"他说,"如果我要寻求资金避难所,我会买进小麦,但我也没有卖出1盎司的黄金。"
  从近期情况来看,罗杰斯称他将资金投入农产品市场。"我最近买入了路透CRB商品指数期货中的农产品指数期货",罗杰斯说。
  对金属和能源前景仍然乐观
  对于工业金属,罗杰斯说,他既不会买工业金属,也不会卖出它们。而在所有市场中,罗杰斯认为原油是"最重要的商品",对我们每个人都会产生影响,因此也最容易受到关注,人们会为它去发动战争。他预计油价会继续上升,最终会超过150美元/桶。
  毫无疑问,终有一天会有其他替代能源出现,但是技术、建筑许可以及供给缺乏等原因,使得每个屋顶安装一个风车或者太阳能电池板是不太可能的。"如果我们向窗外看去,发现每个屋顶都有风车的话,我会建议卖出商品的",罗杰斯说。
  在其他燃料中,罗杰斯看好乙醇,认为它有着"极其巨大的前景"。他认为美国的乙醇生产并不经济,巴西乙醇生产更经济一些。目前中国正在用玉米加工生产乙醇,他认为"中国的产量还不能自给",首先中国得满足粮食方面的需求,而且,中国的燃料还大多依靠煤。
  基金力量并没有那么大
  在过去的18个月里,投资基金不断涌入商品市场,商品价格的剧烈波动也令基金常常成为被指责对象。对此,罗杰斯表示,这轮牛市中,基金的确非常活跃,但是牛市中总是会出现这种情况的。他说,"回过头去想想,是资金导致了上个世纪80 年代股票和债券市场的牛市吗? 答案当然是不,这轮商品牛市同样如此。"
  "目前全球每天交易的石油价值高达6万亿美元,对于基金来说,每天买卖1万亿美元的石油,它们都不可能有足够的资金。"他补充说。
  不过,他也表示,市场扭曲容易发生在一个小的缺乏流动性的市场,这一点对于股市和商品市场都是一样。

  商品期市风水轮流转 基金撤出铜和原油转战金市
  商品期货市场风水轮流转,热钱继续在市场中轮番炒作。美国经济放缓和中国需求的减少正使得越来越多的商品基金从目前高位的原油和铜期货市场中撤出,转到"更安全"的黄金市场上。
  受资金回流的推动,在纽约商品交易所的黄金期货价格从上周一开始连续8个交易日上涨。截至北京时间16:35,12月份黄金报价在611美元。分析人士认为,黄金的上涨验证了基金试图对冲美国经济放缓以及美联储维持现行利率的风险。
  证券时报报道,在商品市场上,铜价自7月高峰回落之后,连续4个月在7500美元左右的区间震荡。而油价也自7月中旬的高峰之后,不断回落。作为商品市场最大的炒作题材的"中国因素",失去了魅力。近期的中国海关统计数据表明,铜的进口量同比大幅降低37.5%。如此种种使得基金继续炒作这些商品面临较高的市场风险。
  但是美国经济放缓使得看跌美元的人气加重。在日前,美元兑欧元和日元均已跌至一个月来最低水准。而美联储仍保持升息的倾向,显示通胀风险仍存在,市场再度强化了美联储将暂时维持现行利率的预期。这些都使得基金需要寻找出口对冲由此带来的风险。
  Archer金融公司策略师Platt的观点正是代表了市场的看法。Platt说,即便将来会面临调整,黄金价格受到商品指数上涨的推动,仍有可能处于牛市当中。他举例说,在高盛商品指数中,在前期能源和金属价格下跌调整后,谷物的价格则随之出现大幅上涨,导致商品指数仍在高位运行,投资商品指数的基金仍在长期买入当中。这可能使得商品指数中的商品出现轮番上涨的现象。
  与此同时,金价已经脱离了油价不断下滑的影响,使得一直为分析师看好的"金价油价比"失去意义。在欧佩克组织宣布减产日减产120万桶后,油价仍在每桶60美元下方运行,更在日前创下日跌幅4%的年内最高记录,而黄金价格已经出现了连续8天的上涨。
  虽然,贵金属咨询机构Virtual Metals昨日表示,预计需求将大规模减少,黄金市场2007年将明显供应过剩。报告称,预计2007年黄金需求将下降313吨,超过预期的供应降幅,黄金市场供应过剩量将升至219公吨。但是,黄金市场在热钱的推动下,上涨态势强劲。
  国内著名黄金交易商西汉志黄金公司分析师黄汉君表示,如果近期金价突破630美元,那么未来有可能挑战前期的高点。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10-8 03:19 , Processed in 0.274148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