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楼主: goodluck333888

中集的研究报告和分析文章(希望大家多多补充)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27 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销量下滑速度快 重卡市场已出现颓势

2005年11月16日8时26分   信息来源:中国青年报   

    去年卡车市场销量上扬,与寒风阵阵的轿车市场形成了鲜明对比,原本不是汽车行业内份量最重的细分市场,一时间备受瞩目,成为当时最为看好的一块自留地。

    时值今日,轿车市场依然不温不火,而卡车市场这块自留地,耕种起来也倍感吃力。有资料显示,今年1~8月,重型卡车销售48119辆,同比下降24.81%;中型卡车销售85555辆,同比增长7.63%;轻型卡车销售145919辆,同比增长8.77%;微型卡车销售145919辆,同比增长21.86%。综合分析,今年1~8月卡车销量同比增长7.84%,远低于轿车15.78%的增长水平,而原本增长最快的重卡市场,下滑速度最快。

    对此,以生产卡车零部件为主的亚新科集团副总裁倪威分析认为,造成重型卡车市场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是,2004年政府严厉打击、治理超载问题,使得重卡需求量增加,将2005年的重卡市场需求提前释放,导致今年重卡市场缩小。此外,重型卡车技术含量高,使用寿命长,淘汰频率低也是导致重型卡车比其他汽车产品增长幅度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实,今年年初,重卡市场就已经出现颓势。来自北亚车市的资料显示,今年1月份,货车产销量虽有下降,但降幅不大,而半挂牵引车和货车非完整车辆(货车底盘)则保持高速增长。货车产销8.95万辆和7.74万辆,同比增长57.52%和51.79%;半挂牵引车产销0.67万辆和0.45万辆,同比增长102.72%和88.50%;货车非完整车辆产销3.18万辆和2.05万辆,同比增长91.77%和96.51%。数字表明,重型卡车市场增长的速度正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放缓,而各重卡生产企业的排产却没有相应减少,因为货车底盘的销量仍然是大幅度增长的。这一结果直接导致今年卡车市场竞争压力加剧。

    据倪威介绍,市场压力增大,整车厂家首先将压力转嫁给零部件供应商,降低零部件价格。而绝大部分卡车零部件原材料消耗很大,国内钢铁等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所以零部件厂商的日子最不好过。由于受原材料价格的影响,零部件厂商降价的空间并不大,所以,整车厂商的日子也不好过。而这种竞争局势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据倪威预测,到2006年下半年卡车市场才会趋于稳定,竞争压力才会有所缓解。

其实,许多卡车厂家针对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采取一些措施来应对。福田商用车下滑速度最快,今年1~8月销量同比下滑27.7%。为此,今年7月福田推出奥铃捷运轻卡,市场反响较好,福田卡车销量开始稳中有升。在宣传方面,一些轻卡厂家开始走合纵连横的路线。例如东风、江淮和福田,在宣传上统一口径,打造轻卡市场的技术标准,意图挤掉其他相对弱小的轻卡厂家,从而实现三分天下的期望。

    重卡市场是今年竞争最为激烈的一块阵地。由于去年重卡市场增长迅猛,重卡厂家趋之若鹜,纷纷推出新产品,提高产能,今年重卡市场增长变缓,各厂家有些措手不及,开始采取不同的宣传策略,促进销售。德国曼恩与青年客车合作打造的青年MAN卡车,就打出了“省下50%的油耗,四分之三过路费”的口号,来吸引消费者。而其他厂家也打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领先”的旗号。

  倪威认为,卡车市场竞争加剧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竞争激烈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件好事,能更快地提高产品质量、技术水平,但不可否认的是,卡车市场的日子不再好过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27 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今年年初,重卡市场就已经出现颓势。来自北亚车市的资料显示,今年1月份,货车产销量虽有下降,但降幅不大,而半挂牵引车和货车非完整车辆(货车底盘)则保持高速增长。货车产销8.95万辆和7.74万辆,同比增长57.52%和51.79%;半挂牵引车产销0.67万辆和0.45万辆,同比增长102.72%和88.50%;货车非完整车辆产销3.18万辆和2.05万辆,同比增长91.77%和96.51%。数字表明,重型卡车市场增长的速度正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放缓,而各重卡生产企业的排产却没有相应减少,因为货车底盘的销量仍然是大幅度增长的。这一结果直接导致今年卡车市场竞争压力加剧。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27 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推出权证和具备推出权证公司名单

现在,机构以其自身优势与便利条件,以及利益的驱动,其策略重点已经瞄向了创设板块。根据流通股本、流通市值、换手率等指标测算,具备发行权证资格的公司仅 26 家。到目前为止,其中已有 G 宝钢( 600019 )、 G 武钢( 600005 )、万科 A ( 000002 )、 G 新钢钒( 000629 )、白云机场( 600004 )、鞍钢新轧( 000898 )、 G 长电( 600900 )、华侨城( 000069 )、大冶特钢( 000708 )、湘火炬( 000549 )等 10 家公司已完成股改;或正在股改并推出了各自的权证方案。还有 17 家公司具备在后期股改中推出权证产品资格和条件。另外,如果再融资开禁,将会有更多的公司推出增发时的认股权证和配股权证。显然,权证市场方兴未艾。
  尽管诸多主力机构策略重心已经瞄向了创设板块,但在以下构成创设板块主体的 26 家公司中,除了 G 宝钢外,有许多公司尚未股改,方案未定,另有部分公司因正在股改尚处在停牌状态。因此,主力机构一时间还“无从下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股改的股改,复牌的复牌,创设板块定会越来越热!目前正处在交易中的 G 长电( 600900 )和 G 新钢钒( 000629 )的行情,已经给予明确的提示!

附: 已经推出权证和具备推出权证公司名单:
        股票代码         股票名称         收盘价 ( 元 )         流通 (A 股 ) ( 万股 )         未流通股份( 万股 )         流通市值         非流通股占比 (%)
1         600019         G 宝钢         3.88         1751200         0         6794656         0.00
2         600900         G长电         7.02         818674         0         5747091         0.00
3         600005         G武钢         2.65         783800         0         2077070         0.00
4         000629         G新钢钒         3.1         169890         0         526659         0.00
5         000002         万科A         3.95         250576         49727         989775         16.56
6         000001         深发展A         5.6         140936         53646         789242         27.57
7         600664         哈药集团         4.68         81030         43171         379220         34.76
8         000039         中集集团         8.18         60587         32740         495602         35.08
9         000402         金融街         8.53         38486         30383         328286         44.12
10         600839         四川长虹         3.59         95140         121281         341553         56.04
11         600004         白云机场         7.99         40000         60000         319600         60.00
12         600009         上海机场         14.18         75696         117000         1073369         60.72
13         000792         盐湖钾肥         10.73         30000         46755         321900         60.91
14         600717         天津港         6.09         55958         88926         340784         61.38
15         000063         中兴通讯         28.42         30205         49732         858426         62.21
16         000898         鞍钢新轧         4.61         75399         131900         347589         63.63
17         600320         振华港机         7.68         43542         77550         334403         64.04
18         000069         华侨城A         10.75         39348         71772         422991         64.59
19         600050         中国联通         2.57         650000         1469660         1670500         69.33
20         600015         华夏银行         4.15         120000         300000         498000         71.43
21         000858         五粮液         6.71         76378         194763         512496         71.83
22         600036         招商银行         6.1         273362         757227         1667508         73.48
23         600795         国电电力         5.41         58888         168055         318584         74.05
24         600000         浦发银行         8.46         90000         301500         761400         77.01
25         000866         扬子石化         10.06         35000         198000         352100         84.98
26         600028         中国石化         4.14         280000         6712195         1159200         96.00
( 重庆研究部   刘建国)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0-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27 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信到时都会信的!

大家都不是傻子,但到了股市死抱000039的人都是一个个大傻瓜!难道不是吗,好好想一想吧!成天研究000039是如何如何如花似锦,但000039的辉煌已是历史,正走向衰退没落,难道不是吗,快点逃命吧!000039的股价暴跌暴跌再暴跌在等着你们这些大傻瓜呢,不信到时都会信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9-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27 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1-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7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海欣股份股权分置方案:

  方案要点:A股流通股股东每持有10股A股股票将获得2.8股A股股票的对价;在支付完成后,公司的所有境内非流通股股东持有的非流通股股份即获得上市流通权。境外非流通股股东香港申海有限公司、香港裕礼发展有限公司不向 A 股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其持有的 非流通股份将根据有关规定转为 B 股流通股份。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3-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8 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证券报:重点央企地方国企批量出现

沪深两市今日共有22家公司启动股改程序,其中沪市14家,深市8家,分别为长
征电器、上海贝岭、鄂尔多斯、营口港、星马汽车、健康元、申达股份、中储股份
、广电网络、海欣股份、开滦股份、博瑞传播、ST大江、*ST大元、TCL集团、神火
股份、湖北金环、数源科技、大冷股份、西安旅游、丰原药业和华茂股份。22家公
司中,属于39家重点央企的有2家,属于135家重点地方国企的有6家,这些重点公司的
出现,较好地体现了推进国有重点企业进行股权分置改革的示范作用。
    除鄂尔多斯、开滦股份、博瑞传播、申达股份、广电网络、西安旅游外,其余
17家公司均于今日公布方案,绝大部分公司采用单纯的送股方式,平均对价水平为每
10股送2.87股。
    海欣股份境外非流通股股东香港申海有限公司、香港裕礼发展有限公司提出
不向A股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其持有的非流通股份将根据有关规定转为B股流通股
份。这是股改中,含B股公司外资法人股进行流通的第二种途径,此前与海欣股份股
权结构类似的耀皮玻璃外资法人股股东采取向A股流通股股东支付对价,从而获得在
A股市场流通的权利。
    在*ST大元股改方案中,非流通股股东大连实德投资有限公司承诺,成为控股股
东后,将对*ST大元实施无形资产重组,主要内容包括将促使大连实德集团有限公司
将其拥有的"实德斯柏丽"商标许可*ST大元无偿使用五年;将促使实德集团许可*S
T大元共享其多方位搭建的供销网络;将促使实德集团许可*ST大元共享其技术平台
等。
    从基本情况看,22家公司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这批公司不仅市值较大,且比较
均匀。市值超过30亿的公司有7家,超过20亿的有3家。
    从公司性质来看,国有控股企业改革有突破。22家公司中国有控股企业有15家
,其中属于39家重点央企的有2家,为上海贝岭和中储股份;属于135家重点地方国企
的有6家,较好地体现了推进国有控股企业,特别是重点企业进行股权分置改革的示
范作用。
    这批公司中,含B股公司有鄂尔多斯、ST大江、海欣股份、大冷股份4家,继续
体现了引导含H股、B股公司稳步推进股改的政策导向。此外,22家公司地区分布均
衡,分布在14个省市,其中上海4家,安徽3家,陕西、辽宁、广东2家,贵州、宁夏、内
蒙古、天津、河北、四川、河南、浙江、湖北各一家。(记者 王璐 何军)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3-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28 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集装箱制造:海运盛世下的欢乐与忧愁

【背景】12年造就世界集装箱制造中心

    全球集装箱运输由20世纪60年代发展至今已有40多年历史,近20年来发展较为迅速,全球集装箱化率已由1981年的20%上升至2003年的65%左右。旺盛的集装箱海运需求为集装箱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集装箱生产真正开始于美国;但由于经济和物流的原因,不久其生产中心转移到欧洲,后来到亚洲的日本和韩国。由于中国具有绝对的成本优势,全球集装箱制造业于上世纪90年代初历史性地向中国转移。1991年当时的世界第一韩国年产34.9万TEU,还远远地把中国抛在后面,但到了1993年,中国开始后来居上,在全球集装箱生产中所占份额从1990年的7.2%上升到1999年的69%。
    此外,改革开放的25年来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4%,外贸进出口总额在1998年以前年均增长14.76%,之后增速加快至23%以上。在外贸高速增长拉动下,中国集装箱化率不断提高,1991年仅30%,2002年已达56.7%。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在上世纪90年代年复合增长率达32.61%,近五年仍高达27.8%,增量占世界海运市场增量的一半以上。
    在此背景下,拥有低成本、靠近供货地点等优势,以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集集团)为代表的集装箱制造企业异军突起,据中国集装箱工业协会的统计资料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已拥有了超过40家造箱厂、总产量324.5万TEU,世界其他地区的所有产能仅存35.5万TEU(约10%)。2004年集装箱出口约256.1万TEU,产销量已连续12年居全球首位,产销量和产能全球市场份额均已超过90%。

航运高潮带来巨大需求


    2004年以来,由于集装箱航运市场的快速发展,集装箱制造业持续了20个月有史以来最旺盛的市场需求。以中海集团为例,随着海运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张,每年需要更新的集装箱就达到了20万标准箱。航运市场的突发性繁荣使得集装箱产品订单蜂拥而至,集装箱价格持续上升。据海关统计,2004年我国集装箱出口金额51.25亿美元,同比增长32.96%,为我国集装箱年出口的历史最高水平。2005年上半年,在世界经济增长趋缓的大市场背景下,我国集装箱出口仍达到103.53万只,出口创汇29.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3.31%和59.18%。
    国际市场份额超过50%的中集集团公布的年度报告显示,2004年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5.68亿元,同比增长92.52%;实现净利润23.89亿元,同比增长249.94%;每股收益2.37元,每股净资产7.41元,净资产收益率31.98%。年报显示,2004年公司不论是业务规模还是盈利能力都实现了大幅度增长,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获利如此丰厚的市场当然引起了投资者的关注,自2004年下半年开始,业内掀起了新一轮的投资热潮。其中的主力,正是集装箱制造业的主要客户——国际海运巨头。


国际海运巨头大举进入


    1998年,马士基集装箱工业公司在青岛收购了韩国投资的青岛进道冷冻集装箱公司,这是丹麦总部在海外投资的唯一冷冻集装箱制造厂。公司总投资额为3700万美元,年生产能力为12000台,全部供应出口,公司投产后很快赢得了巨大回报。初尝“甜头”的马士基迅速展开了进一步的投资扩张步伐,最近,又在东莞收购了生产干货集装箱的工厂,该工厂将于2006年中旬投产。
    近年来在港航产业链条上屡有动作的中海集团,也于今年3月在江苏连云港开建首个集装箱制造工程项目,建设年产15万标准箱的集装箱生产线。8月4日,中海投资4995万美元在广州南沙开发区建设的集装箱制造项目正式签约,项目计划产能15万标准箱。此外,中海集团还参股了锦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集装箱制造基地项目,年产10万标准箱。
    业内人士分析,国际海运巨头频频投资集装箱制造业,是被集装箱制造的丰厚利润所吸引。由于集装箱制造业对海运高潮的到来准备不足,导致集装箱市场供小于求。对这些海运巨头来说,集装箱的需要量非常巨大,与其在市场上高价购买和租赁集装箱,不如投资生产。市场景气时,能分享高利润。即使是国际海运业陷入了低谷,自有船队的需求也能满足集装箱制造的“口粮”。
    此外,全球集装箱制造业现在基本由中集集团和胜狮货柜主导,他们在生产、研究、市场开发及服务等方面的规模经济已成为新进入者的关键壁垒,价格战已不可能发生。因此,集装箱制造公司相对于集中度较低的原材料供应商和竞争激烈的船公司议价能力极强,有能力将原材料涨价因素转嫁给客户,从今年钢材价格上涨40%后集装箱价格立即上涨40%来看,集装箱制造业在原材料价格猛涨的情况下仍保持了较高的盈利水平。这也导致需求量较大的船公司另起炉灶,试图突破价格壁垒。
    据有关协会统计,根据目前规划或已开工建设的集装箱工厂数据,到2007年年底,标准干货集装箱制造产业合计总产能将接近600万标准箱。这个数字远远地超过了有关方面对集装箱市场需求的预期,这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忧虑。


预期需求仍将平稳增长


    集装箱的需求主要来自两个方面:集装箱的淘汰更新和贸易量的扩大而引致的新箱需求。每年的淘汰更新需求维持在70万TEU以上,随着全球集装箱保有量的增加和现役集装箱服务年限的自然增长,集装箱的淘汰更新需求将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而新箱需求与全球贸易的增长密切相关,它的增长略快于全球贸易的增长速度。
    集装箱海运业的景气周期以往一般为16个月至24个月,截至目前集装箱海运业的繁荣景象自2002年第三季度以来已接近两年,下一步是否会转入衰退,业内人士莫衷一是。笔者认为,虽然今年以来由于大量新船陆续投入营运,运价失去了去年强劲的上升势头。班轮公会制定的涨价计划,实施情况也不如去年成功。但世界经济平稳增长的趋势并没有改变,集装箱海运的货源并没有下降,因此,目前的市场景象主要是运力大批投入引发的供过于求的矛盾,而并非海运业即将陷入衰退的信号。
    此外,“中国因素”正在改变着服务于全球贸易的全球海运市场的格局和运行周期。今年前三季度,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就已突破1万亿美元。正是由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拉动了此轮集装箱海运业的繁荣。而目前还看不出中国经济出现停滞的迹象,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字前三季度我国GDP增长仍高达9.4%。只要全球经济保持稳定,中国引擎将拉动海运业继续增长,将市场景气周期拉长。
    集装箱产业属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使中国在世界范围内拥有比较优势,短期在世界范围内难寻同等条件的地区。另一方面,我国的铁路和公路的集装箱率(6%左右)还远远低于全球75%的水平,集装箱化仍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未来我国集装箱运输业发展带来的巨大需求量将使集装箱制造业拥有良好的发展空间。 因此,虽然2004年的异常火爆景象难以再现,但未来几年集装箱需求仍将呈现增长趋势。

甜蜜之后应未雨绸缪   

□ 张涛

    虽然发展空间巨大,但对比产能扩大的趋势和速度,未来集装箱需求的增长远远跟不上产能的步伐。如果把之前集装箱制造业的热产热销形容成一碗浓浓的蜂蜜,那么随着越来越多白开水的加入,这碗蜜水的“甜度”已经越来越淡,未来甚至可能变得淡而无味。
    据中国集装箱工业协会的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整个产业的最高生产能力已经达到450万TEU,2005年市场需求量只有220万TEU,供求比例高达2∶1,而业内公认比较合理的比例是当年产业合计最高生产能力为当年需求量的1.3倍。未来几年市场毫无疑问将向需方倾斜,供求关系恶化可能激发集装箱制造业的恶性竞争,从而导致新一轮的“洗牌”。
    为了规避行业景气可能出现的下滑等风险,集装箱制造企业应将技术含量高的冷藏集装箱和特种集装箱作为重要发展方向,以避开竞争激烈的标准干货集装箱。同时,积极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注入新的技术成果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提高企业竞争力,以保持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28 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读中集(000039/200039.SZ)  
  
作者 : 宋鹏展  



发布时间: 2005-11-28\14:30:35  
解读中集(000039/200039.SZ)
(个人中立观点不代表任何一家机构或分析师具有的实际利益方)

在企业构成的诸要素中,我一向首先推崇的是人——企业家要素。一个好的企业家可以盘活一家烂企业,而一个差的企业家足以使一个百年企业覆亡。这儿我不是搞个人崇拜,也不会单从个人去分析企业,而是从企业家去认识企业,投资企业,因为企业家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和企业的发展战略。即便是已有良好运营机制的老牌企业,如果实行循规蹈矩的“无为而治”仍会随时间的推移和市场的变动被市场淘汰真正成为“无为而止”了。我关注企业不过是从吴士宏女士出版的那本书算起六年而已。我一直注意的企业是TCL(000100.SZ),也早想说点什么可惜却像它的股价在两元区徘徊一样缺乏动力支持。那么只好先说说与麦伯良先生有关的了。作为深市龙头蓝筹股的中集不能不被人关注,十年股市沧桑几乎一直都呈增长型的在中国熊市连绵的证券市场不能不说是奇迹。当然争议是不可避免的,“双高型”成长企业不免让人产生恐惧,因为一连串的破产震荡让不完善的中国投资者有一种心理的危机感。从2004年10月份伴随其第三季度定期财务报告的质疑开始,到2005年年中报的质疑已是第四次风波。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用两个词概括就是“国际化”“高标准”,是我国少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之一。公司初始成立于1980年1月,麦伯良198年加盟中集,现今任总裁。1996年,中集集装箱生产销量达19.9万标准箱,首次超过韩国进道及现代精工集团,以20%的市场份额上升至世界第一位。2001年中集集团对发展战略进行深度研究,进一步明确“为现代化交通运输提供装备和服务”的使命。2002年4月16日“中集集团半挂车/厢式半挂车产品发布会”在深圳举办,标志中集半挂车业务的正式启动。200年,中集年产量首超百万标准箱,产值首超百亿元,并增发A股。2004年,中集成为全球惟一全系列集装箱的制造商和供应商,占有世界集装箱市场的超过50%的份额,业务规模近三百亿元。

中集1992年6月开始进行内部股份化改组工作,1993年1月员工以每股1.65元的价格认购新发行的内部股票,新增股本为576万股占总股本的9%。1993年12月开始进行规范化股份制改组,将原公司资产折为发起法人股5824万股,定向募集职工股576万股,于次年1月分别向社会公众和境外投资者发行1200万股A股和1300万股B股,上市时总股份8900万股。同年3月23日,中集B股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4月8日,中集A股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发行价为8.5元。内部职工股545.70万股于同年10月26日上市交易。1994年7月28日,A股股价下跌到6.01元,也是其历史最低价。2005年3月14日中集A股出现历史最高价为32.98元,复权后其最高涨幅超过38倍多(至今11年间其股本扩张12.5倍)。1994年——2004年间只有三年出现下跌,其余年份均为上涨,其中1996年上涨幅度高达97.81%,其次2004年涨幅为80.99%,而在2003年——2005年4月的两年间,其股价涨33倍有余。简单从基础数据分析,中集集团的确是质地优良的投资品种:2004年市盈率不过8.21倍(10月14日收盘),据2005年中期数据推算市盈率更低至4.77倍。2005年前三季度主要财务指标显示每股收益1.3137元,每股净资产4.68元,净资产收益率为28.09%。但是自从2005年4月除权后,股价一改2002年以来强势从16元跌至10元左右。A股从4月25日的收盘价16.05元跌至11月14日的7.40元,B股亦由当时的11元跌至目前的6元附近,半年时间其股价已被腰斩。这与人们普遍对它的质疑有关,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在这四次质疑中无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中国企业一向忽视和对媒体的弱势影响直接导致了其脆弱股市形象。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其财务报告的不完善和内容的纰漏,另一方面是人们的误解及对其行业见顶的低预期值。另外,股改方案的仍不明确加之坊间的流言也有很大的影响。

如何理性看待中集股价的涨落,借用沃尔玛创始人山姆 沃顿的一句话是股票原本就是一堆废纸,终究还是一堆废纸。股价的涨落代表不了企业的实际业绩,而是由人们的投机心理等和市场博弈的最终结果。中集集团方面也明显意识到行业见顶的情况,集团副总裁吴发沛称“中集已开始形成专注于交通运输装备核心业务的相关多元化的业务格局”。2005年上半年,集装箱制造业务收入比重从2004年的90.65%下降到87.63%,其中干货箱制造的业务比重由2004年的778%下降到70%左右。麦伯良表示,至2008年干货箱占比将下降到40%左右。中集的来自车辆的收入20.73亿元,同比增长198.27%。2005年上半年中集集团实现主营业收入1812784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3.37%,实现净利润205101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9.60%。每股收益1.02元,每股经营性现金流0.40元,净资产收益率22.75%。

作为一直高速成长中的国际化一流水平的中集集团,股市的波动对其实业经营的负作用影响有限。早在2000年,中集就与荷兰银行合作进行资产证券化(ABS)的跨国实践。认识一个企业,要看企业家;投资一个企业,则要看它的实业经营状况。企图获得超高回报的高风险是巨大而不可预测的。我觉得中集还是比较适合作中长期稳固投资。

本文资料、数据主要来自于《竞争力》2005.11、证券之星和网易财经

附表1     2001——2005年部分日期历史数据

日期
开盘价
最高
最低
收盘价

2001.4.27
27.81
28.10
27.70
27.88

2001.7.28
27.00
27.40
27.00
27.16

2002.5.24
25.10
25.37
24.95
24.98

2002.6.13
16.35
16.35
15.96
15.98

2004.8.9
17.00
17.68
17.00
17.59

2004.9.16
16.80
16.53
16.50
16.91

2005.6.30
9.90
9.90
9.40
9.46

2005.11.23
8.15
8.37
8.03
8.27


说明:随机选取数据,无2003年资料。来源:根据《大河报》证券信息版整理

附表2    中集集团近年主要业绩表现(来源:《竞争力》2005年第11期)


2005年中期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营收(单位:亿)
181.27
265.68
138.00
90.79
67.66

净利润(单位:亿)
20.51
23.89
6.83
4.65
5.43

集装箱销量(TEU)万只
831284
1570809
1173293
751578
453299


附表3  2004世界上集装箱排名前六位生产商

名称           市场占有率 (%)

  1、中集集团(CIMC)         55.0

  2、胜狮货柜(Singamas)       19.7

  3、新华昌(CXIC)          7.0  

  4、进道(Jindo)           5.7

  5、现代(Hyundai Mobis )      4.8

6、扬州通运\通利          2.4



附4 中集集团最新股本结构(来源:证券之星)


附表5  中集集团10大流通股东(来源:网易财经)

截止日期:2005年09月30日

名次
股东名称 
股份性质
持股数量(万股)
持股比例(%)

1
招商局国际(中集)投资有限公司
流通B股
32,740.29
16.232

2
招商局国际(中集)控股有限公司
流通B股
13,154.78
6.522

3
PROFIT CROWN ASSETS LIMITED 
流通B股
3,350.89
1.661

4
TOYO SECURITIES ASIA LIMITED-A/C CLIENT
流通B股
2,023.26
1.003

5
中国银行-海富通收益增长证券投资基金
流通A股
2,000.00
0.992

6
LONG HONOUR INVESTMENTS LIMITED
流通B股
1,918.34
0.951

7
银河-渣打-CITIGROUP GLOBAL MARKETS LIMITED
流通A股
1,700.90
0.843

8
JPMBLSA RE FTIF TEMPLETON CHINA FUND GTI 5497
流通B股
1,530.71
0.759

9
内藤证券株式会社
流通B股
1,450.91
0.719

10
TEMPLETON DRAGON FUND,INC.
流通B股
1,279.19
0.634

合计
  
  
61,149.28
30.316


关联关系:前十名流通股东不存在关联关系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5-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28 18: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集正走向衰退没落,不信到时都会信的!

中集正走向衰退没落,不信到时都会信的!

文章能说明什么?作者还沉醉与000039往日的辉煌中,在憧憬000039未来的美好生活中,可惜000039的辉煌已是历史这是一个无法实现的黄梁梦,中集正走向衰退没落,难道不是吗,快点逃命吧!

大家都不是傻子,但到了股市死抱000039的人都是一个个大傻瓜!难道不是吗,好好想一想吧!成天研究000039是如何如何如花似锦,但000039的辉煌已是历史,正走向衰退没落,难道不是吗,快点逃命吧!000039的股价暴跌暴跌再暴跌在等着你们这些大傻瓜呢,不信到时都会信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9-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28 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000039近几个月的投资报告真实含义就是沽空000039

000039近几个月的投资报告真实含义就是沽空000039,一个人在沉醉000039以往的辉煌时,是无法理解投资报告的真实含义的,这就是人性的弱点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9-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28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掘金戏,既然你这么有自信,既然你这么相信历史会证明一切,现在请闭上你的臭嘴!!等明年今日我们再看输赢!不要一天到晚总是在喷粪,见过没素质的,没见过这么没素质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0-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29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投票选出您心目中未来十年中国最具成长性的蓝筹A股上市公司(每人最少投1票,最多投50票,截止时间12月20日):

  新财经第二届?#28418;亮50?#35843;查
  请选出您心目中未来十年中国最具成长性的蓝筹A股上市公司:

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blank/fifty2.shtml    (记得投上中集一票,或单投中集也可以)(      全部。。。。  

[ 本帖最后由 中集人 于 2005-11-29 10:11 编辑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29 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395 中集人 的帖子

已投中集..但是不能重复投票,可惜啦..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5-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29 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集、中兴各投一票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4-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29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五大货柜港柜量打破去年全年业绩
  媒体11月26日消息,据统计显示,今年前十个月中国整体港埠货柜量已超过了去(二00四)年实绩,在八大货柜港当中,计有五大港口超过去年全年柜量。

  该五大港口包括了上海、青岛、宁波、天津与广州,前十月这些港口柜量比较如下:

  上海港-一千四百八十九万一千四百TEU,比去年同期增加百分之廿五点一,去年全年为一千四百五十五万七千二百TEU。

  青岛港-五百廿万四千七百TEU,较去年同期增加百分之廿三点三,去年全年为五百一十三万九千七百TEU。

  宁波港-四百廿二万三千六百TEU,比去年同期增幅高达百分之廿九点二,柜量明显超过去年全年的四百万五千五百TEU。

  天津港-三百九十六万九千五百TEU,较去年成长百分之廿六,亦高于去年全年的三百八十一万四千TEU。

  广州港-三百七十一万六千五百TEU,成长幅度高达百分之四十一点二,去年全年则为三百卅万八千二百TEU。

  其它三个尚未超过去年柜量的大陆港口深圳、厦门与大连港仍分别以一千三百卅八万五千二百TEU、二百七十七万TEU与二百一十八万二千七百TEU,较去年同期仍增百分之十九点六、百分之十五点八与百分之廿四点五,依然呈现两位数成长。

  



来源: 上海航运交易所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5-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29 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谁对中海的那个集装箱厂熟悉啊
网友:d12432 就 中集集团发表评论  IP:210.83.246.*
股票市场之我见

真正做股票也就三年时间,一上来就做是做的中集,投资型的,一年没有二次交易。
但是,今年以来,纵观市场的种种行为,为中国股市感到痛心,为管理层的无能感到悲哀,为机构的行为感到愤怒!当然,股市就是一个强取豪夺的地方,但是散户朋友们,你们要清醒为好!
做为散户,你的股票能否增值,完全取决于发行股票的企业,但是在中国,散布谣言者是无罪的,所以,在如果处理你手上股票的时候,你要想清楚。有关对中集的恶语中伤,这半年来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对于一个业绩优异的企业,集中了这么多的诋毁,这些散布谣言的人却能相安无事。以致于人们宁愿相信谣言是真实的。中集没有出面更多地说明,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企业的发展方向及经营细节不想透露过多,某种程度上,可能也是配合股价打压了。做为散户我也只能这么认为了。
确实,人们已经没有了理性,人们无法去仔细地思考这个企业的现状以及它所处的行业,在股市,散户与机构永远是对家,否则机构便无从获取利益,散户永远要让机构鱼肉,除非你有自己的见解与执着。
当我们在谈论中集业绩未来下降的时候,在谈论中海大造集箱的时候,在谈到中海集箱将会形成多大威胁的时候,没有人去看一下中海的箱子是否造出来了,是否因为生产工艺及流水线未能完全顺畅而在大亏。我觉得很奇怪,机构们只看到了这件事,却没有看到这件事的真正走向?中集目前的利润在下降,但是老对手也在降,新对手则是还是在付学费。能亏多久还真不知道呢?差不多中海的一个箱子,现在可以买中集两个箱子了。不相信,去看一下吧,机构经理们,去问一下中海的箱厂还能撑多久,问一下他们现在守在中集的门口招到了多少技术工人,希望机构经理们多点真才实学。
当干货箱在利润下降的时候,没有人感觉到新的增长点在形成,是机构不愿说出来吧,还是你们真的这么无知,我想,隐瞒也许是真的,打压后抢筹也许是真的,因为我不愿将这些人想得太蠢。你们应能知道特种箱的平均利润要高过干货箱多少吧?也应知道它的增长吧?你们应知道半挂的情况,知道美国厂的情况吧?有没有仔细了解过中集在半挂上的竞争优势是如何形成的?知道不知道所有这些优势对中集的未来意味着什么?企业在未来会如何发展情况,企业的未来战略是什么样的,制定的基础,知不知道?我只是建议散户,善待自己一些,不要在股市上混了十年,回头还是一个悔字。
麦总和他的团队不要出问题就行了,中集的历史记录已经说明了,但是我唯一的担心仍是队伍。如果这个队伍不出问题,你们的手上的股票,在不远的将来,会有很好的表现,不一定是股价,但一定会是企业的业绩,这个时间不会超过二年,而明年上半年甚至到下半年可能会是谷底。
希望机构的经理们既能看到现状,更要学会分析历史,看到风险,也能看到潜力,看到危机,也要能看到机会,能看到市场,更要懂得市场。
中集没有必要因为透明性就什么都要说,但是对谣言一定要痛击,中集,你要对散民及良心负责!

“ 在谈到中海集箱将会形成多大威胁的时候,没有人去看一下中海的箱子是否造出来了,是否因为生产工艺及流水线未能完全顺畅而在大亏。我觉得很奇怪,机构们只看到了这件事,却没有看到这件事的真正走向?中集目前的利润在下降,但是老对手也在降,新对手则是还是在付学费。能亏多久还真不知道呢?差不多中海的一个箱子,现在可以买中集两个箱子了。不相信,去看一下吧,机构经理们,去问一下中海的箱厂还能撑多久,问一下他们现在守在中集的门口招到了多少技术工人,希望机构经理们多点真才实学。”  这段话有什么证据能印证吗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5-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29 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企业生存坐标及其成长路径  


徐林

——股权分置解决后必将产业大整合


太平洋证券总裁助理  徐林

股权分置解决后,必将迎来产业大整合。产业整合的路径选择,高度依赖于我们怎样判断企业的生存坐标及其一般的成长规律。
一、企业生存在一个立体坐标系中:一个视角
任何一个企业都生存在一个坐标系中。这个坐标系简单可以划分为三个维度:横向行业地位、纵向产业位势、立体产业多元化。(见图1)
为了有助于后面的分析,在此先就三个维度的内涵和外延作一个界定。所谓行业地位,系指生产同一种产品的企业,在整个行业中的市场份额如何,核心竞争能力怎样。所谓产业位势,系指一个企业在其产业链中的区位,是否属于瓶颈部分,对上下游的谈判力如何,当然这种产业位势的形成与行业地位本身是高度相关的。行业地位与产业位势作为横纵两个坐标,组成了一个产业平面。而立体的产业多元化,系指企业跃迁到另外一个产业平面,即进行多元化发展。
在这个立体坐标系中,距离原有产业平面越近,意味着企业尽管尝试着多元化,但是新从事的产业,与现有产业平面具有较高的关联度。而距离越远,则表明关联度越低。



                             图1
二、企业成长路径分析
分析了企业的生存坐标,接下来就需要探讨企业在这个坐标中应当遵从怎样的成长路径。
1、原有产业平面内的扩张
如果企业认为自己原属的产业仍然是有潜力的,试图在现有的产业平面内扩张,那么摆在企业面前的就会有两个重要的选择:横向扩张谋求市场份额,还是纵向并购赢得产业位势。
以C企业的坐标为例(图2),坐标系显示,其市场份额可能比较大,因而行业地位比较高;但是由于其在产业链条上可能被上游,或者下游的瓶颈所制约,因此产业位势比较低。毫无疑问,这个企业当前的生存状况相对较好,但是其未来的成长则可能由于产业位势较低,受到较大的制约。特别是如果经济周期比较明显时,企业的利润变动会比较大。因为如果经济周期比较平缓,那么产业链上的瓶颈问题就不会显得太过突出,但是如果经济运行变动不居,那么瓶颈问题就会暴露的比较充分,此时C企业的讨价还价能力降低,发展风险就凸显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C企业考量自己的成长图景时就变得富有戏剧性。如果C企业不满足于当前的行业地位,花大力气进行大规模扩张,或自建厂,或横向并购,表面上看来起来仿佛能够产生规模经济,但实际效果可能恰恰相反,此时的规模扩张属于授人以柄的做法。因为规模越大,其受到上下游瓶颈的制约就越大,产业位势不仅不会提高,反而可能会受到严重的削弱。因此,比较合理的选择是,确保当前的行业地位,通过种种方法谋求提升产业位势。关于如何提升产业位势,参见拙文《谋求产业控制——产业整合方法论》,其核心要义就是要通过种种方式,或者是各种工具的组合,实施产业整合,从而谋求对产业链条局部甚至整体的控制力。当企业拥有更强的产业控制力后,就可以进一步通过横向扩张提高其行业地位。换言之,企业规模扩大过程中,务需深刻体认产业位势与行业地位之间的关联关系。
                           图2
2、向别的产业平面跃迁,实施多元化
诚如麦肯锡在其《增长炼金术》中指出的那样,企业要想获得长期可持续的增长,必须在任何一个时点上同时保有三个层面的业务(图3)。第一层面的业务,能够为公司赢得比较稳定的现金流入;第二个层面的业务应当能够体现公司当前的比较优势,培育这种业务目的在于,第一层面的业务现金流大幅下降或者发展重大价值转移时,进行一定程度的替代,腾出相应的资源;第三个层面的业务,要站在未来竞争的战略高度,选择部分业务加以储备、培育,以求适时替代第二层面业务或与第二层面业务融合以增强公司的未来竞争力。






图3
实践表明,第三层面的业务往往已经属于另外一个产业平面的内容,换言之,企业已经实施了产业跃迁,在产业多元化问题上迈出了步伐。即企业C变成了企业C'企业。

三、企业成长靠什么
任何一个企业在其立体坐标中,靠什么维系长期成长?在笔者看来主要有两大要素,一是企业自身具有与社会和产业发展契合的关键成功要素;二是企业必须深刻洞悉产业链中的关键控制点,从而能够谋得产业控制力,进而赢得产业位势。如此,行业地位与产业位势互促共生,才是企业长期制胜之道。
就关键成功要素而言,不同行业、不同企业情况有别。资本、营销、技术、成本、社会资源、政治资源等等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可能表现为企业的关键成功要素。
然而产业关键控制点则更主要地表现为产业上下游的瓶颈。一般有如下一些特征:(1)垄断。包括资源垄断、技术垄断、销售渠道垄断等。(2)可控。产业关键控制点一定是能够用有限的财力和人力控制的,否则,就不能成为关键点。从资源来说,如果资源稀缺,但地理分布分散,则不可控。(3)可替代性不强。如果能够通过从其他产业输入替代品,就不能成为关键控制点。(4)动态变化。这一特征是非常关键的,产业关键控制点不是静态的,而是随着环境的变化特别是经济周期变化而在产业链上移动。
上述内容表明,企业的关键成功要素与产业关键控制点审视的角度是不同的,但是如果企业的关键成功要素与产业关键控制点重合,企业介入这个产业胜算会更大,也会获得更高的产业位势和行业地位。不过,企业准备横向扩张时,更需要认真审视自身能否有效地输出关键成功要素,从而实施相关整合。而当企业准备纵向并购时,更需要洞悉产业链条上的关键控制点,输出关键成功要素,对关键控制点加以控制。
而当企业准备多元化时,把握新介入产业的关键控制点就显得更加重要,因为陌生的产业,一旦布局不当则会产生巨大的市场风险。
华立控股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在进军医药产业时,该企业首先介入的是青蒿素,之所以首先控制青蒿素,原因在于青蒿素是相关药品的绝对瓶颈,仅仅产于西南地区,一旦介入青蒿素,则等于控制了整条产业链的命脉,从而可以在整条产业链的重整聚合中居于非常有利的地位。同样,在其介入手机产业中,首先收购的是CDMA技术,这项技术在整个手机产业中居于核心的位置,属于这一产业的关键控制点。
四、为什么中国企业更需要重视生存坐标和产业整合成长路径
市场化导向的企业发展在中国毕竟刚刚起步,非国有垄断的企业大部分仍很弱小,为了尽快生成应对加入全球化竞争的能力,企业有着更强的动力追求规模快速扩张。
尽管中国经济一直保持比较繁荣,但是结构化矛盾,经济总体不均衡却使得国内企业面临更加变动不居的市场条件。政治经济周期明显,投资拉动的大幅周期波动一直难以避免,使得不少产业之间存在着周期性的价值转移,或者同一产业内部价值中枢的位移。
特别地,我国产业升级缓慢,产业组织缺陷比比皆是,部分产业过分垄断,部分产业则过度分散。过度垄断的产业在将来不长一段时间面临着集中市场化的要求;而过渡分散的产业同样面临快速整合,从而提升产业集中度的要求。
所有这些都直接、间接地导致国内大量企业未来一段时间内面临着产业整合(多元化、纵向并购、横向扩张)的重大命题。然而诚如上文所述,在解决这一重大命题的过程中,风险丛生。大量的企业或者因为多元化倒下了,或者由于横向扩张失当不仅没有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反而大大削弱了。还有不少企业在本轮经济增长中没有动态地思考产业链的关键控制点,在不恰当的时机,向上游产业链延伸,弱化了未来的整体竞争力。
综上分析,既然整合是任何企业的重大命题,那么我们就应当很好地认识自己的生存坐标,深刻审视自己的关键成功要素,动态地洞悉产业的关键控制点,从而制定合理的成长战略。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5-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29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新一轮暴跌已开始.

000039的下跌途中的强力反弹已结束,新一轮暴跌已开始.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9-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1-30 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确认中国并未操纵汇率 继续希望人民币更具弹性

(2005-11-30 07:58:27)



  □记者  李豫川  北京报道
  美国财政部11月28日发表的一份外汇报告称,目前没有国家通过人为压低本币汇率来获得不公平的贸易优势,并指出中国没有操纵汇率。
  暂弃指责不忘施压
  根据美国《贸易法》,美财政部必须每半年发布一次报告,确认有哪些主要贸易伙伴国通过操纵汇率而取得贸易优势。而后政府须与这些操纵汇率的国家展开谈判。此前,美国一些制造企业及其在国会的代表一直敦促布什政府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他们认为人民币汇率被人为压低,从而在双边贸易中使美国企业失去了竞争力。而美国政府则试图平衡外交政策与经济利益的关系,它一方面向中国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但另一方面在历次外汇报告中最后都未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
  美国财政部在外汇报告中称,中国政府各级官员已经向美国方面保证,将允许人民币对市场力量作出更灵活的回应,并将让人民币升值。美国财政部负责国际事务的副部长蒂姆·亚当斯说:“我相信他们所说的话,并期待着他们兑现自己的承诺。”
  美国财长斯诺则说:“今年7月,中国宣布放弃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为得出上述结论起了重要作用。”他还表示,在发表下一份外汇报告时,希望中国在汇率方面取得更大进展,让人民币汇率更具弹性以反映基本市场力量的影响。
  中国今年7月份决定让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2.1%的举动,在此份报告中得到了美国方面的赞赏,但美国财政部依然指出,调整后的中国汇率制度仍然“高度受限”,而且导致在亚洲地区交易的货币汇率出现“扭曲”。美财政部还要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中国施压,希望中国进一步放松对汇率的控制。
  贸易保护“噪音”未已
  2004年美国与中国贸易逆差达到了1620亿美元,刷新了美国与单个国家之间的贸易逆差记录。而根据测算,2005年美国与中国贸易逆差将达到2000亿美元水平。
  美国一些国会议员及部分企业认为,中国企业通过操纵汇率获得了相对于美国企业的竞争优势。美国部分制造商日前表示,人民币目前仍被低估了25%—40%,使中国商品在美国的消费品市场中坐享廉价优势,导致数以十万计的美国人失去工作。
  美国财政部官员表示,如果正式将中国定为汇率操纵国将会激起国会的贸易保护情绪。近几个月来,财政部官员一直在竭力阻止一份由参议员查里斯·舒默和格雷汉姆提出的议案获得通过。这份议案提出对中国进口商品施加27.5%的关税,以示对中国汇率政策的惩罚。两位参议员本月曾同意将该议案的表决时间推迟到明年3月份,但在周一的外汇报告公布之后,舒默的发言人表示,该项议案最早有可能在下月被再次提起付议。格雷汉姆则在一份声明中称,中国显而易见的汇率操纵行为违背了国际货币政策,严重损害了美国制造商的利益。
  目前,距离全球贸易谈判在香港重新启动还有几天的时间,一些美国企业因此对批准贸易保护主义的法案态度谨慎,但也有部分企业表示,他们将支持舒默-格雷汉姆的对中国进口商品施加惩罚性关税的议案。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5-25 08:03 , Processed in 0.036768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