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币:
-
- 奖励:
-
- 热心:
-
- 注册时间:
- 2003-11-28
|
|
基本分析方法及其不同策略的研究
发信人: rick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信区: Stock
标 题: 基本分析方法及其不同策略的研究(1)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Mon Sep 15 08:33:50 2003), 转信
作者: rick 版权所有: rick
应用基本分析进行投资的理论基础
应用基本分析进行投资,是以公司基本面作为决策依据的投资方法。在资本市场上,一
代又一代的货币经理人,运用这种技术在世界各地取得了辉煌的业绩。本杰明?格雷厄姆
、沃伦?巴菲特、吉姆?罗杰斯、菲利普?A?费雪和彼得?林奇就是他们中的佼佼者。由于
这种方法的科学,理性和富有成效,它逐渐发展成为西方投资界的主流方法。该方法的
理论基础归纳起来有三点:
首先,股票不应该被仅仅看作是一种可以交易的商品,股票的实质是代表着一份份细小
的商业份额。也即,每一股股票的背后都代表着你对一个企业的资产(有形资产和无形
资产)的所有权,以及你对这个企业未来收益的要求权。明智的投资,取决于你对这份
资产的正确估价,以及你为这份资产付出的价格。
其次,股票市场(及任何金融市场)本身的涨跌不应该成为你投资与否的依据。股票市
场只是一个交易的场所。你要做的就是在它提出有利于你的报价时和它交易,而不是把
市场当成你的导师,由它的行为来左右你的决定。
最后,市场从一个长时间看是理性的。如果你对企业基本面的判断正确,并在市场价格
低于其真实价值时买入,耐心度过股价暂时的波动,市场最终会改正自身的错误并使你
从中获利。
前两点是应用基本分析的投资者对股票和股票市场的研究角度,最后一点指出了采用基
本分析可以获得利润的原因。几乎所有的基本分析投资方法都遵循以上原则。但在具体
应用中,各个投资流派对“企业价值”这一重要概念的理解却千差万别。不同的投资理
念对“企业价值”都有自己的衡量标准和依据。正因为如此,基本分析投资方法才发展
出了众多的技术和分支。在下文中,我们将系统地研究几种有代表性的基本分析投资方
法,讨论它们的差别,并针对这些方法自身的优点和缺点进行分析。
--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
南无双手合十礼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smth.org·[FROM: 166.111.238.75]
发信人: rick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信区: Stock
标 题: 基本分析方法及其不同策略的研究(2)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Mon Sep 15 08:34:45 2003), 转信
作者: rick 版权所有: rick
价值型投资方法
价值投资方法始于美国著名的金融天才及证券分析家本杰明?格雷厄姆。格雷厄姆生与1
894年的伦敦,他经历过美国1929年的大萧条,并在1934与戴维?多德合著完成了旷世之
作《证券分析》。《证券分析》被比喻为价值投资学派的圣经,直至今日依然是众多货
币经理的案头读物。本杰明?格雷厄姆在当时极富远见的投资方法及技巧,加上其在华尔
街留下的传奇业绩,为日后价值投资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为他自己留下了“华
尔街教父”的美名。
格雷厄姆的观点在当时的华尔街是非常先进的。他避开了猜测未来几小时或几天股票价
格的游戏,并深刻地指出了股票波动和涨跌的最根本内因—价值。在衡量一个企业的价
值时,格雷厄姆的定义是,一个企业的价值为其资产的清算价值。同时,由于固定资产
变现能力的不确定性。他将注意力集中在企业的流动资产和负债上。格雷厄姆将自己投
资的企业限定为:企业的市场价格低于企业的流动资产减所有负债后的70%或更多。可能
是由于经历过1929年那场巨大金融恐慌的原因,本杰明?格雷厄姆非常注重对企业估价的
精确性。他建议所有的分析都应该建立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以及其它可以用数字精确计
量的材料的基础上。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格雷厄姆发现了大量超低价的股票。它们中
的绝大部分的确最终证明了自身的价值。而格雷厄姆的投资事业也随之获得了巨大的成
功。
格雷厄姆的投资方法也有一些缺陷,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格雷厄姆拒绝对企业做任
何主观的分析。尽管他承认企业的品牌和管理层的经营能力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但
他同时认为这些是难以评价和客观计算的。他在自己的著作《证券分析》中也列举了大
量的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因此,他视所有的“溢价购买”为投机行为。但不可否认的
是,虽然无法用数字精确的计量,但一个企业的创新能力,产品的品牌,管理层的经营
能力以及销售渠道等资产会在很大程度上反过来影响格雷厄姆所倚重的这些“精确的数
字”。一个看似昂贵的公司,由于持续的盈利增长,公司净资产的不断提高,可能10年
后就不再昂贵;而一个看似便宜的公司,虽然可能拥有大量的有形资产,但如果管理层
不思进取,导致利润萎缩甚至亏损,由于净资产的不断缩水,也许10年后就不再便宜。
所以,格雷厄姆依赖的所谓“精确的数字”,在时间面前也会变得扑朔迷离。
另外,格雷厄姆的成功或多或少要归功于当时市场的效率不高,以及信息披露的不充分。
使得象他这样的分析家有机会发现便宜的近乎荒唐的股票。而在本杰明?格雷厄姆的晚年
,越来越多的分析者开始利用相同的技术来挑选投资对象。格雷厄姆发现市场对于企业
的清算价值也进行了非常彻底和充分的估价。在市场上几乎不再可能找到满足他要求的
股票了。也就是过去他赖以成功的“市场无效性”已经很难再出现。
--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
南无双手合十礼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smth.org·[FROM: 166.111.238.75]
发信人: rick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信区: Stock
标 题: 基本分析方法及其不同策略的研究(3)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Mon Sep 15 08:35:36 2003), 转信
作者: rick 版权所有: rick
成长型投资方法
在中国,菲利普?A?费雪不象本杰明?格雷厄姆那样广为人知。但事实上,他和后者几乎
是同一个时代的伟大投资家。更重要的是,他是成长型投资法的奠基人之一。其最著名
的著作有《普通股与不普通的利润》及《保守型投资人夜夜安枕》。
与格雷厄姆只关心精确的数字和资产负债表不同,费雪更关心的是那些无形的东西,如
:企业所处的行业,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的销售能力,管理层的领导艺术,企业内部
的员工关系…他并不指望通过买进“清算价值”被低估的股票来获得利润。费雪坚持认
为:股票投资的最大收益并不来自于企业的现在,因此他并不特别注重企业的资产负债
表;他相信股票价格要大幅度的上涨,取绝于企业未来的利润;随着一个企业每股净收
益的上升,它的股票价格也会不断地提高。菲利普?费雪投资思想的精髓可以归纳为:
首先,你必须评估一个企业未来利润的增长空间。为此,他总结了15点会对企业未来利
润增长与否有重大影响的标准。菲利普?费雪提出,检验一个企业是否符合这些标准的最
好方法是:拜访该行业内的专家学者,探讨这个行业的前景;与同行业的其它竞争者交
谈,研究这个企业比它竞争对手的优势;调查客户对这个企业产品或服务的评价;同该
企业的管理层接触,评价他们的能力和品德,以及他们对自己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
在你确定了一个企业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利润会大幅度的增长后。费雪建议在市场对这个
企业有“误解”时买进。这样的“误解”可以是一次偶然的产品研发失败,也可能是新
产品量产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技术故障,或企业突然经历了一次罢工等等。他认为这些
偶然的小插曲很快会过去,而由于“意外”导致的股票价格下跌正是买入的良机。
最后,如果你在合适的时机买入了正确的企业,就长时间的持有它。和本杰明?格雷厄
姆不同,格雷厄姆会在市场修正自己的错误,给企业一个合理价格的时候卖掉它的股票
,而费雪则愿意“永远”地持有。他认为,只要企业的前景依然看好,那么随着企业利
润的持续增长,那些真正成长型公司的股票会不断创出新高。
运用这些投资策略,费雪把主要的投资对象集中在那些具有不断创新能力的公司上。尤
其是那些能运用尖端技术生产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制造业公司。费雪的投资业绩是非常辉
煌的,仅他购买的德州仪器公司的股票就使他获得了近30倍的利润。其它的经典之作还
有摩托罗拉和道氏化学等等。他的判断异常准确,大多他购买的企业都在后来发展成了
业界的巨擎。
费雪投资策略的主要问题是:虽然他给出了判断一个企业成长性的具体方法,而且这套
方法的确证明了它的可靠性和有效性,但是对企业创新能力的过度依赖依然具有一定的
风险。当今世界市场和技术发展的速度是如此难以琢磨,而要精确判断一个企业推出新
产品的时间,以及该产品能给企业带来的利润更是难上加难。即使你能够得到有关一个
企业大量的资料并参考了一切可能的情况,也不能保证可以非常准确地预见未来。而且
,由于成长型股票历来的高价格,一旦预测错误,投资者将面对巨大的损失。历史上,
数不胜数的公司都曾被认为是最优秀的成长型企业,而其后它们的表现却往往一溃千里
。雅芳实业,宝丽来,施乐都曾有过高不可及的市盈率和无人敢怀疑的盈利增长能力,
但最终带给投资人的却是深深的恐惧。如何能保证预测的成功率,迄今为止依然是一个
难题。另外,由于费雪式的企业调研方法被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所采用,所以共同投资
方法带来的结果是相互抵消。当大家都发现了一家优秀的成长型公司的同时,往往从价
格的角度考虑这家公司的股票价格已经过高了。使所有人都不能获得超过平均水平的收
益。
--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
南无双手合十礼
--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smth.org·[FROM: 166.111.238.75]
发信人: rick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信区: Stock
标 题: 基本分析方法及其不同策略的研究(4)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Mon Sep 15 08:36:35 2003), 转信
作者: rick 版权所有: rick
85%的格雷厄姆和15%的费雪
沃伦?巴菲特也许是历史上最成功的投资者。而本杰明?格雷厄姆恰恰是他在哥伦比亚大
学的投资学老师。可以想象格雷厄姆对巴菲特投资理念的形成起了多么巨大的作用。虽
然巴菲特的成功是如此的明显,他在投资界的地位是如此的显赫,巴菲特却没有馔写过
一本专门的投资学著作。谈到他的投资哲学时,沃伦?巴菲特谦虚地把它说成是:85%的
格雷厄姆和15%的费雪。他的理论的确是这两个人的综合体。
巴菲特非常强调企业的质量,这和菲利普?费雪如出一辙。他非常看重企业未来的盈利
能力,并把它作为投资的基础。巴菲特也认为企业利润的增长而不是企业的净资产才是
投资成功的关键。他对股票的持有期长的超乎人们的想象,当然他得到的回报也大得惊
人。不过,和他的老师一样,巴菲特也对价格非常敏感。他总是力图找到最便宜的交易
。给他带来最多利润的股票在他购买时,无一例外都面临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华盛顿邮
报是他在美国1973年的大恐慌中买入的,GEICO保险是在GEICO由于经营失误濒临破产时
买入的,巴菲特在美国捷运面临色拉油丑闻而面临起诉时又成为了它的购买者。
不过巴菲特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模仿者。他对企业价值的判断有自己独到的观点。简单地
说,巴菲特非常关注企业特许经营权的价值。他希望自己购买的企业拥有出色的长期竞
争优势。而这种竞争优势建立在别的企业无法模仿,或无法完全模仿的基础上。这些特
许经营权包括:著名的品牌,在一个地区的垄断,或者是永久的低成本优势。具有这些
特性的公司可以用很少的固定资产再投入创造出大量的现金,而如果管理层会妥善使用
这些利润,把它们合理地再投入,公司就可以进入一个良性循环中。而股东也将从企业
的发展中得益。而那些没有特许经营权的公司,则需要在竞争的泥沼里挣扎。不停地更
新设备,扩大产量,以维持低成本;不断加大广告和研发投入以开发新产品;必要时甚
至使用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价格战来扩大市场分额。但每一个竞争对手也都在这么做,
其结果就象看球赛时每个人都掂起了脚,依然是谁也不能多看到任何东西。
在巴菲特的价值体系中,有四类企业。最好的企业是那些大型的有特许经营权的企业,
其次是小的但有特许经营权的企业,排在这之后的是大的处于完全竞争状态的企业,最
后是小的处于完全竞争状态的企业。显然,第四种企业几乎是无法生存的,长期持有这
样公司的股票结果将很悲惨。而那些大型的处于完全竞争状态的企业可能会获得发展,
也可能不会。它们的进步需要强大的管理层和经营艺术,需要和对手展开激烈的争夺。
每一个错误的决定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而前两种企业就好得多,即使他们犯些错
误也不会导致致命的结果,而且这些企业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发展壮大。可以看出,
巴菲特实际上是在用特许经营权来保护企业的长期成长。就象他的老师格雷厄姆一样,
他也爱好“精确性”,不过他喜爱的是费雪提倡的“精确的成长”。
最后,我们来谈谈巴菲特投资理念中的缺陷。他的投资方法从很多角度看都是十分完美
的,但在美国近8年的这轮空前牛市中巴菲特却鲜有收获。揪其原因在于,这轮空前牛市
的领涨股都是高科技公司,而巴菲特从不投资于这样的股票。他认为,任何一个高科技
企业都很难说自己有区别于其它公司的产品,而价格战和技术替代的可能又始终威胁着
高科技公司的生存。由于新的技术层出不穷,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中很难找到“长期
的有保障的成长”。不过我们应该看到,特许经营的优势并不局限于品牌和地域性的垄
断。其实,某一领域具有领导地位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也是一种广义上的特许经营权
。这里最好的例子就是微软公司。这个高科技企业中的巨无霸,通过其对个人PC操作系
统的控制而完全具备了巴菲特期望的特许经营优势。任何个人PC软件都必须安装在操作
系统中才能运行,而目前windows是绝大多数PC采用的操作系统。控制了用户这个宝贵的
财富,微软的office几乎处于没有竞争对手的状态。其它高科技企业如思科系统和甲骨
文也都有类似的特质,它们分别在路由器和数据库领域建立了自己强大的技术优势。值
得敬佩的是,从最新的投资组合看,巴菲特已经购买了一些微软公司的股票。他是否会
对自己的投资策略做出调整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smth.org·[FROM: 166.111.238.75]
发信人: rick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信区: Stock
标 题: 基本分析方法及其不同策略的研究(5)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Mon Sep 15 08:37:23 2003), 转信
作者: rick 版权所有: rick
走在市场的前面
如果把乔治?索罗斯列为采用基本分析进行投资的一位大师,也许大家会非常惊讶。但
实际上,索罗斯的确是一位以基本分析作为决策基础的投资家。当然,和前面提到的几
位大师不同,他会在投资的时候考虑市场的因素。
索罗斯生于1930年的布达佩斯,曾就读与伦敦经济学院。他的代表作就是闻名遐迩的《
金融炼金术》。索罗斯的投资业绩是无可比拟的,在1969年到1988年的19年中,他实现
了34%的复合年收益,甚至高于巴菲特29.5%复合年收益的辉煌记录。
索罗斯的观点是,技术分析的基础是非常脆弱的。技术分析依赖的最根本论据是历史将
重演。但世界形势在变化,利率走向,科技进步无不影响着股票和所有金融产品的价格
,仅仅依靠历史数据做投资决策并不准确。同时,索罗斯也并不认同“企业价值是可以
计算的”这一观念。他认为,市场上的价格和企业的价值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企业价值
并不能完全独立于市场而存在。比如:当一个行业的股票被市场广泛认同而拥有很高的
市盈率时,它就可以采用换股的方式来收购其它被市场冷落而市盈率较低的企业。而由
于此时收购方的收购成本很低,所以这种收购一般都可以大大提升收购方的每股净资产
和每股收益。再比如,两个不同行业的企业在再融资时的成本也大为不同。一个市盈率
为100倍的企业可以用小得多的代价取得和一个市盈率为20倍的企业完全相同的融资额。
而这些最终都将反映在企业的价值上。
索罗斯没有非常具体的投资标准,他的投资范围很广:期货、股票和货币都是他投资的
对象。他既做多也做空,而且在各个国家间广泛地投资。概括来说,索罗斯最关注的是
基本形势的变化,他希望自己是一个走在市场前面的人。他主要的方法是通过观察,找
到市场发展的必然方向,在转变到来之前的一瞬进入市场并在基本情况没有发生改变之
前坚持自己的头寸;如果他发现自己错了,索罗斯也会在市场没有按他预想发展时走开
。
索罗斯最著名的战例就是他对英镑的阻击。在那场投资中,他依靠的是对世界货币市场
基本形势的判断。在英国加入了西欧货币体系后正提供了一个索罗斯可以利用的机会。
当时的德国和其它西欧国家由于担心通货膨胀,都不希望降低自己国家的利率来削弱自
己的货币。而英国如果想改善经济困境则需要英镑贬值来刺激出口。但受到西欧货币体
系的约束,英镑对德国马克的汇率必须维持在2.95。被高估的英镑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贬
值压力。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索罗斯卖出了价值100亿美圆的英镑,并在这笔交易中获得
了10亿美圆的利润。
索罗斯的投资方法有时也会出现失误。他的方法最重要的就是洞察力和远见,而对变幻
莫测的国际形势和产经动态作出富有远见的判断是极为困难的。而且不可避免的,任何
主观的判断都不可能象格雷厄姆的数字那样精确,因而准确率较低。为了弥补准确性的
不足,避免由于错误判断带来的损失,索罗斯非常强调止损的重要性。应该说他对市场
的走势是有一定依赖的。他需要通过市场的走向验证自己的想法,并在需要时调整自己
的策略。这就导致了他有可能犯和那些完全不考虑基本情势而只按照市场走向投资的方
法一样的错误。有些时候,他作出了正确的判断并建立了正确的头寸,但是却因为市场
偶然的剧烈波动而退出了。索罗斯即使看到市场不理性的一面,但如果他判断基本形势
的转变尚需要时间,他就会利用市场的走势来获得更大的收益。这样做的风险是,如果
他对市场转变的时间判断错误,则不可避免的要遭受损失。最典型的例子是这次世界范
围的经济衰退。虽然索罗斯很早就看到高科技的泡沫将要破裂,但他希望自己可以在市
场崩溃之前的一瞬离开。结果是,当股市大幅下跌的时候他依然持有大量的高科技和生
物科技类股票,这些股票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smth.org·[FROM: 166.111.238.75]
发信人: rick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信区: Stock
标 题: 基本分析方法及其不同策略的研究(6)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Mon Sep 15 08:38:35 2003), 转信
作者: rick 版权所有: rick
利用物极必反投资
吉姆·罗杰斯和索罗斯同为量子基金的创建人。但他的名字远没有索罗斯那样尽人皆知
。这主要是因为吉姆·罗杰斯在金融市场上赚到了足够的钱后就激流勇退,离开了投资
管理业。他离开量子基金后,曾在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有价证券分析课程并管理着自己的
投资组合。
吉姆·罗杰斯的投资哲学非常独特,他买多时只喜欢买便宜到极点的股票,这一点和格
雷厄姆非常类似,不过他从不非常具体的分析某个公司的情况。他喜欢从宏观入手,以
某个行业或某个国家为研究对象。当这个行业或国家已经跌无可跌时,他会非常感兴趣
。但他并不会仅仅因为便宜就买入,只有当吉姆·罗杰斯认为出现了使情况好转的诱因
时才会大笔的买进。而且如果开始买,他就会买下这个板块(或国家)中的每一只股票
。吉姆·罗杰斯很少交易,除非看到极为有利可图的机会;而他对于买入的股票,只要
判断正确就长时间的持有,直到情况开始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在他看来,有几种情况是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种情况是某个行业遇到巨大的危机时。如
果某个行业内的主要公司都在亏损,那么这个行业向相反方向的变化就在孕育之中了。
该行业内较小的竞争对手由于无法生存而被相继逐出市场,而大的生产企业也停止了资
本支出和扩大产量的企图。简言之:供应减小了。低价格往往会带来更大的市场,所以
此时对该行业产品的需求反而在增加中。当这种反向的变化超过了某个临界点,这个行
业将迅猛的复苏。第二种情况是新的流行趋势。那些目前高高在上的公司,如果他们的
产品需求正越来越受到新潮流的挑战,那你一定要远离他们(如果可能的话,卖空它们
的股票)。在1980年前后,石油服务业的股票曾经被视为最优秀的成长股。那时的石油
价格在40美圆一桶,看来全世界需要无止境地勘探和开采新的油田。可是如果你仔细观
察就会发现,汽车在小型化,更节约能源的保温材料在使用,石油开采技术也获得了巨
大的发展。接着,石油价格下跌了,不可避免的,石油服务业公司的股票一溃千里。还
有一种情况需要特别留意的就是政府行动。作为社会中最有力量的政府行为,它可以改
变很多企业的命运。近年,我国证券市场上,电力系统自动化设备制造商颇受青睐,揪
其原因,即是我国政府投入巨资进行城乡电网改造大大刺激了这类设备需求的缘故。
总体来看,吉姆·罗杰斯战绩显赫。他在美国国防工业处于破产边缘的时候买入,在石
油价格跌到开采石油已经无利可图时买入石油公司的股票,他在人们视汽车工业为畏途
时买入,他还曾在奥地利大量投资并被誉为奥地利股市之父。所有这些投资都带给了他
巨大的收益。
--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smth.org·[FROM: 166.111.238.75]
发信人: rick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信区: Stock
标 题: 基本分析方法及其不同策略的研究(7)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Mon Sep 15 08:42:30 2003), 转信
作者: rick 版权所有: rick
我推荐的投资方法
在本文行将结束之际,我想特别提到的是:经作者本人的实践发现,吉姆·罗
杰斯的方法也许是最适合中国中小投资者的基本分析投资方法。中国的经济正高速增长
,企业一般都规模较小,因而有比较大的发展空间,所以中国股市一直有比较高的市盈
率。再加上股票的供给相对较小,以及中国又有非常高的储蓄率,所以很难找到象格雷
厄姆推崇的那种便宜股票。而巴菲特和费雪的投资方法强调对企业判断的可靠性和准确
性,因而需要非常强的专业技能,大量的研究时间和长期的投资经验。这些中小投资者
很难做到。索罗斯的方法复杂而艰深,而且中国目前对其它国家的投资渠道也并不成熟
。吉姆·罗杰斯的投资方法朴素却富有成效。他的方法既是理性的,而且也不需要太多
的时间投入(当然,对于财经常识的起码理解和对产业知识的基本认识是使用任何一种
投资方法的必要条件)。最重要的是,经过反复实践和练习之后,应用这种方法投资可
以获得较高的成功率。
这里有个极为精彩的例子。吉姆·罗杰斯曾在1999年到过中国,当时他正在环球旅行。
当他发现中国的B股市场经过了长期的下跌而且已经非常便宜后,就毫不忧郁地在上海证
券交易所大量买入了中国的B股。他的理由也非常简单:中国的B股非常便宜,而且市况
极度低迷;中国的长远发展非常看好,21世界是属于中国人的。后来的情况正如他预料
的那样,由于B股市场对境内投资者开放,B股强劲上涨,吉姆·罗杰斯的利润超过了30
0%。虽然从表面看,是由于政府的政策(允许境内居民购买B股)导致B股的上涨,其实
真正的内因在于B股的市场价格已经跌无可跌了。导致上涨的内因早已注定,政策仅仅起
了一个催化剂的作用。试想,如果B股当时的价格和A股相当,又怎么可能出现那么波澜
壮阔的大牛市行情呢?
我国证券市场成立的时间还很短,多数投资人对于如何依靠基本分析进行投资依然很陌
生,只是笼统地知道基本分析投资是以考察公司基本面为基础的投资方法。其实,除了
以上研究的方法外,基本分析还有极其丰富多彩的应用空间。其它一些投资家如彼
得·林奇、约翰·奈夫、比尔·瑞恩等等都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和鲜明的个性。走笔至此
,我忠心地祝愿年轻的中国证券业早日诞生自己伟大的投资导师和富有深远影响力的
投资理念。
--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smth.org·[FROM: 166.111.238.7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