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币:
-
- 奖励:
-
- 热心:
-
- 注册时间:
- 2005-7-7
|
|
中集集团(0039)调研报告
调研日期:2001/12/3
调研对象:金融部 电话:0775-6691130
调研人员:姚 翔 电话:021-62568800
报告日收盘价:25.47
公司基本情况
每股收益 2000: 1.3579 净资产收益率 2000: 22.10 每股净资产 2000: 6.1454
1999: 0.7573 1999: 15.19 1999: 4.9856
1998: 0.7224 1998: 17.19 1998: 4.2021
EPS预测 2001: 1.919 总股本 34020.14 流通A股 4599.13
一、基本结论:
1. 有利因素
[1] 深沪股市第一绩优股,按2000年每股收益算,市盈率不到20倍,投资价值被严重低估。
[2] 持续保持高速增长,平均增长率在30%左右,成长性佳。
[3] 集装箱制造业中居绝对领先地位,市场占有率远远超出竞争对手,行业领导者地位在未来10年内不会动摇。
[4] 融资能力强,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出众,可以为公司今后的发展提供充沛的资金支持。
[5] 相比于总股本,A股流通盘小,股性活跃,且股本扩张空间大。
[6] 理性投资理念回归,蓝筹股重受重视,是价值投资的理想选择。
2. 不利因素
[1] 集装箱产品制造业的大规模扩张和高速成长已告一段落,如何继续保持高成长性将考验“为现代化交通运输提供装备和服务”战略的实施情况。
[2] 负债率偏高,短期偿债指标不佳,对每个经营年度现金流入的要求和压力较大。
3. 结论
总体而言,公司优秀的经营业绩和盈利能力勿庸置疑,行业竞争优势超群,规模经营优势明显,成长性也较为理想,是沪深股市不可多得的绩优成长蓝筹股,极具投资价值。
4. 投资建议
近期随大盘反弹走势较为强劲,离前期整理平台29元价位尚有一段距离,短线有进一步冲高能力。中长期看,极具长期投资的价值,可长期持有。
二、公司历史沿革及组织情况
1.历史沿革
①发展历史
公司是以标准海运集装箱,机场地面设备的制造及相关业务为主体的企业。前身成立干1980年1月。1980年初,招商局、丹麦宝隆洋行和美国海洋集装箱公司达成共同出资在蛇口工业区举办原公司的协议。由于集装箱制造行业不景气,后美方退出,由丹麦宝隆洋行和招商局各出资150万美元,计300万美元,继续组建原公司,至1982年5月全部建成试生产,当年9月正式投产。
从建成至1987年间,由于受行业大环境的影响,原公司一直处于惨淡经营的境况中。1987年,世界海运市场复苏,原公司董事会决定吸收中远公司作为股东,重新改组公司股权结构,投资总额提高到400万美元。1990年投资总额提高为1000万美元。中远公司的加入,对公司今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为公司带来了宝贵的资金,另一方面,中远公司本身作为海运公司也为公司带来相当的产品需求。
从1989年起,原公司开始研制机场旅客登机桥。1991年起开始合作承建航空货运站。
1992年12月1日,原公司经深圳市人民政府批准,改组为股份有限(内部)公司。
1994年,公司同时公开募集A股和B股,并于同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其后,公司展开了一系列的收购兼并行动,迅速扩大经营规模。
②主要产品
A.集装箱产品。是公司绝对的支柱产品,占总销售额的90%以上,目前已形成干货箱、冷藏箱和特种箱三大类70多种产品,成为世界第一集装箱生产企业。
B.机电产品。包括机场登机桥和内燃发电设备制造。
C.基建与房地产。房地产项目开发地包括南京、深圳和上海;基建项目自1998年开始介入路桥建设,投资的两个路桥项目所在地都在上海。
D.木业。公司在1998年通过子公司收购一些木业公司的股权而涉足木业,公司已在苏里南和柬埔寨获得长期森林开采权,一方面可为公司集装箱用木材降低成本,一方面进行木材加工和销售业务。
上述后三项业务在公司收入和利润总额中占的比例很小,基本属于培育项目,作为公司主业的辅助和补充。
2.组织结构
公司自上市以来历经多次兼并收购,经营规模迅速扩大,已成为真实意义上的集团公司。根据公司2000年年报披露的资料显示,公司下属控股和合营公司已达35家之多,且其中绝大部分是公司绝对控股或相对控股,对这些公司的经营具有绝对的控制权。
因此,公司目前的组织结构更像一个控股公司,不过集团总部采取的是中央集权的控制方式,下属子公司的高层甚至中层管理人员都由公司总部指派,完全输出“中集”式的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这也是公司收购兼并后屡屡成功的原因之一。
随着公司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如何有效管理日益庞大的公司群体是摆在公司高层管理人员面前的现实问题。
3.历年送配情况及股本构成
中集集团是沪深股市中少有的年年有分配的上市公司,到目前为止,公司用于现金分红的金额已超过4亿元。
表1:历年送配情况表
分配期间 分配方案
2000年度 每10股派2元
1999年度 每10股派2元
1998年度 每10股派2元
1997年度 每10股派3元,送1股
1996年度 每10股派1元,送3股
1995年度 每10股派3元,送3股
1994年度 每10股派4元,送4股
表2:股本构成表
股本性质 股数
一、尚未流通股份
1、发起人股份 151,575,422
其中:境内法人持有股份 68,208,940
外资法人持有股份 83,366,482
2、内部职工股 230,888
尚未流通股份合计 151,806,310
二、已流通股份
1、境内上市人民币普通股 45,991,287
2、境内上市外资股 142,403,801
已流通股份合计 188,395,088
三、股份总数 340,201,398
表3:前十大股东名单
股东名称 持股数 股份性质 持股比例
1.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 68,208,940 境内法人股 20.05%
2.招商局货柜工业有限公司 68,208,940 外资法人股 20.05%
3.FAIR 0AKS DEVEL0PMENT LIMITED 24,710,000 外资股 7.26%
4. PR0FIT CR0WN ASSETS LIMITED 15,157,542 外资法人股 4.46%
5.L0NG H0N0UR INVESTMENTS LIMITED 3,996,545 外资股 1.17%
6. CITRINE CAPITAL LIMITED 3,003,655 外资股 0.88%
7. T0P DYNAMIC INVESTMENTS LIMITED 2,094,069 外资股 0.62%
8. B0NY A/C CMG CH CHINA INVESTMENTS LIMITED 1,998,392 外资股 0.59%
9. 杨柱石 1,835,900 外资股 0.54%
10. CHELLANE ENTERPRISES LIMITED 1,835,720 外资股 0.54%
三、公司业务分析
1. 公司经营状况概述
中集集团虽是我国第一批从事集装箱生产的企业,但在上市之前,特别是在1987年前,受国际海运业不景气的影响,经营状况十分不理想,曾一度濒临破产。苦苦支撑之下,并通过管理者和员工的努力,才发展壮大至全国第一乃至世界第一,其间历程殊堪玩味。
表4:经营指标回顾表
项目 2001中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主营收入(万元) 411,532 895,427 519,687 491,350 429,268 347,799 235,685 134,197
主营利润(万元) 89,094 156,338 81,941 85,884 58,613 13,247 16,207 10,599
营业利润(万元) 37,057 47,234 29,910 33,587 23,562 13,374 16,207 10,712
利润总额(万元) 43,560 63,186 29,572 33,204 25,958 22,266 17,856 11,383
净利润(万元) 33,872 46,197 25,763 24,576 19,401 18,170 13,864 9,349
毛利率 21.73 17.54 15.82 17.54 13.71 16.19 16.74 17.03
主营利润率 21.65 17.46 15.77 17.48 13.65 3.81 6.88 7.89
净利润率 8.23 5.16 4.96 5.00 4.52 5.22 5.88 6.97
主营收入增长率 1.17 72.3 5.77 14.46 23.42 47.57 75.63 93.16
主营利润增长率 42.19 90.79 -4.59 46.53 342.45 -18.26 52.91 ---
净利润增长率 64.27 79.31 4.83 26.68 6.77 31.06 48.3 37.65
⑴兼并收购,规模扩张
回顾中集集团的发展史,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实际上就是一部兼并扩张史。
中集集团上市之初,挟证券市场融资的便利,以及因此获得的资金优势,便开始了贯穿其发展始末的规模扩张的狂飚。1994年,公司以募集资金收购了大连、南通两家集装箱生产企业,加上公司下属的深圳蛇口的集装箱分公司,初步形成了南北中三大集装箱生产基地,在公司收入大幅上升的同时,大大节省了集装箱空箱运输成本;1995年,公司与广东新会大利集装箱公司签订承包经营协议,使之成为公司第四个集装箱生产基地,同时与其他投资方合资成立了广东新会中集集装箱公司及深圳南方中集集装箱公司,进一步扩大了公司集装箱生产能力,公司干货集装箱的市场占有率因此跃居国内第一,世界第二,并同时合资成立上海中集冷藏箱公司,进军附加值更高的新箱种领域;1996年,公司上年新增的集装箱公司的生产能力发挥威力,销售量在稳居国内第一的同时,登上了世界第一的宝座,年中增发B股成功,所募资金用于进一步扩大冷藏箱的生产;1997年,公司再次增发B股,铁路集装箱项目因此获得宝贵资金,为公司拓展另一潜在市场;1999年,在亚洲金融风暴的打击下,国际大型集装箱生产企业纷纷倒闭,而中集集团依靠规模优势和成本优势,仍然保持一定的盈利,在收购天津北洋和上海远东两家集装箱生产企业后,干货集装箱的行业优势和龙头地位已牢不可破,而公司致力于冷藏箱和特种箱生产能力的提高也有显著效果,期内青岛中集冷藏箱公司加入集团,使公司在冷藏箱和特种箱生产和销售业绩上获得大幅度提升,至此,公司在集装箱行业中的规模扩张告一段落,干货集装箱的产量和市场占有远远高于同行,而且在国内形成了华南、华中、华北三个区域的合理布局,之后公司在集装箱行业中的经营战略有所转变,在稳定和巩固干货集装箱的领先地位的基础上,致力发展冷藏箱和特种箱产品;2000年,公司提出了为现代化运输提供装备及服务的战略发展目标,开始研制市场比集装箱大3倍的集装箱厢式半挂车产品。
中集集团在大规模兼并收购中另一突出特点是:公司在很多的收购个案中均实现了低成本扩张。由于集装箱制造行业的竞争十分激烈,从中集集团上市之日起,价格方面的竞争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从1994年到1999年间,集装箱价格特别是干货集装箱价格便一路走低,其间还伴随着钢材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尤其雪上加霜的是,爆发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亚洲金融风暴。由于集装箱制造行业是一个资本和劳动力双密集的行业,相对而言,技术含量并不高,这使得规模缺乏优势的企业很难长期生存。这些综合因素的作用下,国内许多中小集装箱生产企业经营日益艰难,而中集集团在这段时间里重拳出击,收购兼并行动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因为对手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资本,因而公司得以在短时期内实现大规模扩张。
公司成功实现大规模扩张后,产生了明显的竞争优势,主要有以下三点:①销量增长,市场份额扩大。兼并收购相比于投资建厂有一十分突出的特点,就是能在短时期内迅速达到增加生产量和销量的作用,同时被兼并企业的市场份额因此转化为兼并方的市场份额,在消除竞争对手的同时,增强了自身的竞争实力。公司从上市前集装箱年产45000标准箱,发展到目前年产70万TEU,从上市前在同行业中默默无闻,发展到目前几占世界市场份额的一半,稳居世界第一,将其他竞争对手远远甩在身后,迅速的规模扩张功不可没。②产业布局趋于合理。集装箱产品成本中由生产基地运至用户处(主要是港口)的空箱运输费用占有很大比重,以公司上市前的深圳蛇口生产基地为发货点,如果客户位于华中甚至华北,空箱运输费会成数倍上升。而公司经过兼并同业企业后,从北至南生产基地均匀分布,不仅大大降低了空箱运输成本,而且原先被兼并企业所拥有的客户也一并划归集团,一举两得。③规模经济效应显现。由于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下属控股公司和子公司迅速增多,为集团总部进行集中采购提供了先决条件。集团化初具规模后,公司管理决策采用的是一种权利集中的模式,这使得公司得以从集团整体的角度出发将各子公司的相同和相近业务统一调配,减少了相当多的重复环节,减少了可观的管理费用;在原材料采购方面,由于数量庞大,集中采购后相当程度压缩了经营成本。从表4所列毛利率数据可以看出,虽然1999年前集装箱价格一直在下降,但由于成本也在同步下降,公司的毛利率基本保持平稳。
⑵围绕主业,多种经营
公司集装箱主业非常突出,集装箱业务收入基本保持在占总收入90%以上。在经营活动延续过程中,除集装箱业务外,公司也逐步介入了其它行业,目前形成了以集装箱业务为主,兼有木业、机电设备、基建及房地产行业的经营格局。公司目前的产业结构有以下特点:
在多元化过程中,集装箱主业非但没有削弱,反而得到增强。公司上市时主要有集装箱和登机桥两项业务,其中集装箱业务收入所占比重为90.55%,在经营发展中,又逐步加入了木业、电机设备、基建及房地产业务,这些业务的经营状况总体来讲都不错,然而由于集装箱主业的扩张速度非常快,其收入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新增业务收入的增加,因此到2000年末,集装箱业务收入所占比重已高达96.97%。虽然干货集装箱的增长率可能放缓,但冷藏箱和特种箱的异军突起将使集装箱业务仍然处于相当突出的地位。从目前情况看,其他业务还仅仅处于辅助地位,对公司整体经营状况不构成重大影响。
公司各项业务紧密相连,构成有机整体。机电设备业务中,登机桥产品与集装箱业务关联度不大,属独立发展的一项业务,但由其衍生出来的内燃机发电设备业务与集装箱主业的关系就强了许多,其主要产品是冷藏箱专用发电机组,在为公司冷藏箱提供发电机组的基础上,再实现批量外销。木业业务本身是基于公司集装箱产销量增长迅速,其中集装箱地板用木材也是集装箱成本中一项比较主要的项目,为降低成本,公司通过子公司收购了海外两处森林开采权,提供集装箱地板所需要的木材,同时基于我国木材资源的紧缺和国家加大森林保护的力度,尝试开展木材经营。房地产业务开展的出发点是尝试经营的多元化,以分散主业过于单一的风险,本身与集装箱主业没什么关联,其后公司以募集资金投资路桥项目,因而将房地产与基建合并为同一业务内容,从投资规模看,介入基建行业的时间虽然晚于房地产,但已后来居上,由于公司在新世纪中的经营战略已调整为“为现代化运输提供装备和服务”,因此路桥基建业务已可归纳到公司总体战略范围之内。
⑶股权合理,管理高效
公司前两大股东的持股比例相同,同为20.05%,其它股东所占比例与之相比相去甚远,因而两大股东虽对公司没有拥有绝对控制权,但都实现了相对控股。
由于公司股权相对分散,而且前两大股东不相伯仲,由主要股东的均衡持股,形成了董事会中的权力制衡。公司股东的这种股权结构由来已久,虽然股本结构和数量经过多次变化,这种均衡局面始终得以保持。在董事会决策过程中,既有代表大股东利益的中远集团和招商局,又有紧随其后的其它中小股东代表,而且最近又引入三位独立董事——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著名律师和香港一家大货柜码头的总经理(丹麦人),使得董事会决策更加合理科学;在大股东和小股东利益存在冲突时,能够协商解决,在公司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兼顾大股东稳定的红利汇报及小股东二级市场的资本利得。
中集均衡持股的股权结构,为职业经理人提供了良好的运作空间。这种良好的空间,可以使公司管理层有效抵制来自大股东的短视行为,并以公司健康发展为目的发展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
伴随着公司兼并收购的经营行为,必然产生的结果是公司规模的迅速膨胀,这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公司管理层如何妥善处理好公司规模扩张后所带来的管理不能及时跟上的问题。波士顿咨询公司副总裁文礼克指出,兼并交易本身并不创造效益,只有策略运用得当,公司间结合得好,双方的融合增强了竞争力才有可能产生效益。
为了使收购完成后能迅速建立起相应的管理体系,中集在兼并收购完成后立即派驻人员对企业进行重新改造,领导班子成员全部换掉,由总部派驻,原来的领导班子降级使用。对于管理基础特别差的企业,包括部门经理,乃至主要岗位的班长都由总部派任。
中集这种大换血的强硬措施与其集团公司的构成是分不开的。在中集,资产是维系集团公司与其下属企业关系的唯一纽带。中集旗下的20余家成员企业均为独立法人,它们与集团公司都是受资者与投资者的关系。中集在投资、收购或兼并企业时,一个重要的原则是力争控股,以保证新设立企业的总经理、财务经理基本由中集委派。对集团主业,中集基本采取承包经营的管理办法,这样即使中集未能在该类企业中达到控股比例,仍可将该类企业视作全资子公司进行管理。这样的投资原则和承包经营办法,确保了新设立企业基本由中集人去管理和经营,加快了新成员企业对中集文化的认同,有效地实现了中集管理经验、生产及技术经验的推广。中集这种以深圳为依托,通过兼并行动辐射内地,在完成自身发展战略的同时,变劣势企业为优势企业,纳入集团统一的经营管理体系的做法,被称为“中集的龙头效应”。
通过这种方式的运作,中集将集团公司的目标管理体制移植到被收购企业,从管理机制上保证了集团整体目标的顺利实现。这种成功的管理模式是中集集团能够做到收购一家成功一家并最终使整个集团的经营实力迅速增长的制度保证。
2. 公司生产销售情况分析(主要投资项目与经营状况分析)
公司在长年发展过程中已基本形成了以集装箱产品为主为基础,以木业、机电设备、基建及房地产为辅助的产业经营格局。最近,公司从长远发展角度出发,根据集装箱市场发展前景对公司经营战略作出了调整,提出了“为现代化运输提供装备和服务”的经营战略,在集装箱产品主干中加入了新的产品分支。由于众所周知经营战略对任何一家企业的重要性,公司未来的产业构成和产品构成必将因此发生重大转变,并将因此对公司今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⑴集装箱产业
①行业背景
▲ 海运行业及集装箱市场
国际海运业中的集装箱航运量近年来一直保持着7-8%的增长率,虽然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增长率没有明显提高,但仍能保持着适中增长,并且这种增长势头仍将保持下去。
另外,据《国际集装箱化》杂志最新推出的《2001年世界集装箱市场调查报告》显示,截止到2000年中期,世界集装箱保有量为1430万TEU,其中远洋船舶用箱量1360万TEU,沿海或内支线用箱量6.8万TEU。在过去10年里,全球集装箱保有量年均递增幅度近11%,并创同期历史最高水平。同时,报告预测,继20世纪90年代世界集装箱保有量实现翻番后,未来5 年,全球用箱量可望再递增40%,到2005年中期,达到2100万TEU左右。这其中普通干箱1670万TEU,特种箱超过100万TEU,冷藏箱120万TEU。这就意味着至少在今后五年内,集装箱保有量仍有望实现两位数的增长。
与此同时,有关统计显示,截止到今年4月初,全球集装箱船订单持有量为84艘,箱位运力20.4232万TEU,与去年同期相比,订单量没有明显下滑迹象。从船型分布情况看,有相当数量的船东倾向于订造超巴拿马型船,而且越来越多的船东对航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客户倾向于订购更大型的船只,一般的箱位数大都超过5000TEU,甚至向更多的载箱量冲击。船舶的不断更新也说明了集装箱运输业的生命力。
▲世界各国和地区集装箱生产状况
由于人工成本不断提高,世界集装箱制造业的中心由欧洲逐渐转至亚洲。在亚洲,日本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生产国,1980年的集装箱产量占世界集装箱总产量的50%,但是,今非昔比,目前日本仅有1家集装箱制造厂,已丧失其集装箱生产大国的地位。1990年韩国以年产34.9万TEU跃居世界第一位,占世界总产量44%,这一年台湾产量居世界第二位,占13%,而中国大陆产量只有5.5万TEU。1991年中国大陆以产量12万TEU居世界第二位,第一位仍为韩国(34万TEU)。1993年,中国大陆集装箱产量猛增至25万TEU ,首次居世界第一,从此取代韩国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生产国。
表5:全球集装箱产量表
年份 万TEU
1991年 92.0
1992年 113.0
1993年 97.5
1994年 114.5
1995年 139.0
1996年 129.0
1997年 125.0
1998年 146.0
1999年 148.5
2000年 185.0
中国的集装箱制造商们的低价倾销导致了世界上除中国以外其他地区的集装箱生产形势日益惨淡,大多数厂家不是倒闭就是转营较专业化的生产。而且中国制箱厂还能把箱子调运到世界任何地方,而价格之低是当地厂家所无法相比的。从1997年到2000年这4年中,世界上大约有20家干货箱厂倒闭或转营较专业化的生产。中国之外的标准干货箱厂已经不足40家。其中,还不乏小厂。竞争最激烈的地区在亚洲,亚洲地区以外的那些制箱厂所面临的形式不那么严峻,因为它们中大多数开展多种经营,避开生产的主流区。这些地区大部分制箱厂也正在实现盈余,它们生产的特种箱单箱盈利水平超过了其他箱种的盈利水平。这是由于它们生产高值产品之故。
80年代以来,中国对外贸易高速发展,适箱货源增多,出口重箱量大于进口重箱量,产生了对本地集装箱的巨大需求。同时中国拥有相对比较便宜、素质却很高的人力资源,从而使得中国的集装箱制造工业获得较快发展。中国在全球集装箱制造业一直保持着独占鳌头的优势,年生产能力高达182.5万TEU,已经形成了年出口13亿美元的规模,世界上主要箱东都有我国的集装箱订单,如1998年有96家箱东在中国订货。2000年中国的集装箱产量为153万TEU,占全球集装箱产量的83%(1997年为66.5%,1998年为68.5%,1999年为77%),比1999年世界的集装箱总产量(148.5万TEU)还要高。其中,干货箱的产量比例更高,2000年我国干货箱的集装箱产量占全球干货集装箱总产量的近90%(1997年为73%,1998年为75%,1999年为80%)。中国的集装箱制造业形势喜人。
在过去的3年中,中国的集装箱制造业已经出现重整。自1998年以来至少有5家集装箱工厂撤出集装箱制造业,有7家或被大集团吞并或由大集团来管理。过去几年中国共有40家工厂受控于25家以上的公司,经过重组之后,目前只有35家工厂,分别被15家公司控制着。
表6:中国集装箱产量表 单位:万TEU
年份 我国集装箱产量 我国集装箱产量增长率(%)
1987年 2.0
1988年 2.8 40.00
1989年 4.0 42.80
1990年 5.5 37.50
1991年 12.0 118.18
1992年 19.0 58.33
1993年 25.0 31.58
1994年 45.0 80.00
1995年 69.5 54.44
1996年 75.2 8.20
1997年 79.3 5.45
1998年 99.5 25.47
1999年 114.0 14.57
2000年 153.0 34.21
中国集装箱生产尽管在全球占有绝对优势,但还没到一家独揽的地步。世界各主要集装箱生产国家和地区目前除中国大陆外,另有三大块,分别是东南亚、欧洲、美洲,其经营现状具体分析如下:
东南亚生产国中,韩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生产国,虽现在已被中国超越,但仍是世界第二,而且其冷藏箱生产仍居世界首位。劳动力成本上升是韩国丧失世界第一的根本原因,但其仍拥有丰富的造箱经验和一流的生产技术及集装箱原材料主要供应国的优势,因此韩国在集装箱制造业仍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中如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和台湾的集装箱制造业已日趋式微,今后唯一可能的潜在对手是印度尼西亚,相比其他东南亚国家,印尼的劳动力成本是最低的,在劳动力密集的集装箱制造业中,这一点十分重要。
欧洲国家中的集装箱生产企业日益将生产重心转移到货盘箱、周转箱和罐式箱等特种箱和专用箱产品上,因此生存下来的集装箱制造企业不少,但总体而言,生产能力有大量闲置,生产量和销售量也在逐年下滑。欧洲目前总的生产量能满足世界需求的10%左右。
美洲总体情况与欧洲相类似,在中国集装箱的打击下日见萧条,而且每年的经营状况起伏不定,对世界市场的格局变化影响低微。
②经营状况分析
▲ 行业地位日益稳固
公司集装箱产品的产销量和市场占有率在公司上市之后增长非常迅速,尤其是干货箱,在上市之后的第二年产量就占到世界第二,第三年便成为世界第一(1996年),随后年度中市场占有率稳步扩大,世界第一的地位日益稳固。到目前为止,公司集装箱产销量比位列世界第二、三、四的制造商的总和还要多。就公司目前的行业地位而言,短时期内其霸主地位无人可以撼动,国外有关集装箱制造的文章中,如果提到相关制造企业,则必称中集集团便是明证。据集团高管人员介绍,公司集装箱产量在达到世界产量的50%左右后,将保持稳定,不再扩大,今后将调整为在稳定市场占有率的基础上,积极调整产品结构,保持公司经营业绩的成长性。
▲产品结构逐步合理优化
公司上市之初,集装箱产品构成中以干货集装箱绝对唱主角,其时虽有能力生产特种箱,但在总量中所占比例微乎其微。当时公司经营中的战略重心是迅速扩张干货集装箱的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以规模优势保持低成本优势。
促使公司完善产品结构的直接动因是干货集装箱产销量不断增长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的同时,其价格却是逐年下降。低价竞争仿佛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使中集集团的产品能够迅速地挤占国际市场,并击败竞争对手,甚至迫使许多对手因此倒闭,另一方面也大大压缩了公司的盈利空间,而冷藏箱和特种箱由于其较高的技术含量而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同时由于其需求量远不如干货箱大而产品价格的稳定性较强。正是预见到这点,公司于1996年正式生产冷藏箱,并在1998年后将大力发展冷藏箱和特种箱定为基本经营策略。此后,冷藏箱和特种箱占公司生产和销售总量的比例逐年迅速提高,在完善公司产品结构的同时,也为维持公司利润率不因产品价格下滑而进一步降低作出了贡献。
经过几年发展,冷藏箱和特种箱占收入总量的比重已从无到有,并占据了不小的比重。下图为截止2001年中期,干货箱、冷藏箱、特种箱占销售总额的比重。
稳定和巩固干货箱并不是意味着干货箱产品已没有可发展空间了,从国际航运业看,随着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适用干货箱的市场需求仍可保持稳定增长,估计今后五年内增长率约为5%左右,因此中集集团占世界总量的份额可能不会进一步提高,但生产和销售量将随需求而稳定增长;从国内运输的集装化率看,我国目前约为10%,远远低于国际上80%的水平,因此,从国内市场的发展前景看,干货箱仍有相当大的市场空间。冷藏箱和特种箱虽然发展迅速,但占公司总额的比重仍然较低,今后发展的空间很大。由于冷藏箱和特种箱的利润率明显高于干货箱,因此发展冷藏箱和特种箱产品对公司利润的进一步增长具有很大的作用。
比较公司近两年及今年中期的销售数据,在集装箱产品总量保持持续增长的前提下,干货集装箱的销售在今年中期首次出现同比下降,而冷藏箱和特种箱则表现抢眼,增长强劲,其中尤其是冷藏箱最为突出,在三类箱中始终位列增幅首位。特别是冷藏箱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市场份额迅速扩大,目前已稳居国内老大,并可望在今年实现世界第一的目标。
表7:不同系列集装箱产品销售增长率比较表 单位:%
项目 2001年中期 2000年 1999年
干货箱 -14.1 71.79 45.6
冷藏箱 41.0 91.09 46.1
特种箱 37.16 45.33 99.3
特种箱方面,公司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都有进展。国际上,开发的新产品进入成熟收获期,分别成功进入欧美、日本和澳洲市场,这些新产品包括托盘箱、日本铁路箱(JR箱)、北美内陆运输箱、油罐箱、运车箱等。公司以其过硬的质量和服务成功进入门槛很高、对客户要求严格的日本市场,获得日本业界的赞赏,被认为质量超过日韩产品;北美内陆运输箱成功实现批量销售,标志着公司进入北美内陆运输市场的努力取得突破性进展;而与澳洲公司签署的提供铁路集装箱和货车的协议更是将在五年内有效,澳洲的广阔市场实际上已为公司打开。国内市场,公司已累计为铁道部分别生产油罐箱和运车箱近1000个,标志着公司产品也已成功进入国内内陆运输市场。
▲新战略使产品重点转移
公司从2000年开始实施新的“为现代化交通运输提供装备和服务”的战略发展目标,将使公司未来产品结构和发展重点发生大的变化,不仅拓展了产业发展的范围和经营思路,也将因此催生新的产品系列和利润增长点,以使公司在经营延续期间保持较高的增长率和成长性。
从集装箱产品主业看,不同的产品系列今后的发展重点也各不相同。干货箱虽然已度过了价格的最低点开始回升,但由于公司在该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方面扩展空间不大,今后增速将会放缓,从产品生命周期来说,干货箱已进入成熟期,因此该产品的经营策略应该是维持并巩固目前的优势,投入将会减少,更多的是成为公司稳定的现金来源。而冷藏箱和特种箱发展的空间还很大,尤其是特种箱,公司的占有率相对较低,该产品在发达国家市场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从公司近期产品的经营状况看,特种箱将可能成为公司今后若干年中增长最快的品种。特别地,公司在2001年度用自有资金在南通投入了罐式集装箱项目,第一期工程投入592.5万美元,预计初期生产能力为年产1000台,目前规模虽不大,但这是公司第一次专门投入的特种箱项目,公司对特种箱的关注由此可见一斑。因此集装箱产品方面,公司未来的成长性将更多地体现在冷藏箱和特种箱的增长速度上。
而从公司未来更大的可持续性增长潜力看,将取决于围绕于“为现代化交通运输提供装备和服务”战略而重点发展的集装箱衍生产品——新型运输装备的成败,目前公司已开始了集装箱厢式半挂车和集装箱底架车的生产筹备和前期市场开拓工作。据介绍,在欧美发达地区,厢式半挂车是公路货运的主要运载工具,其市场需求量是干货箱的3.5倍,而且利润高于干货箱,每年全球范围内的市场需求可达140-150亿美元。集装箱底架车则是半挂车的重要部件。为此,公司计划进行大力投资,使之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届时,通过年产2万台的生产规模充分发挥公司现有的大规模钢材采购和集装箱产品生产的核心竞争力。
从厢式半挂车的广阔市场前景看,公司已将之作为未来重要的利润增长项目,换句话说,中集集团在集装箱制造业经历了有目共睹的辉煌后,厢式半挂车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延续辉煌的项目。不过,相对于集装箱产品而言,厢式半挂车即便可以归入“现代化交通运输”的大概念中,仍然是一个公司从未涉及的新领域,且不论进入一个全新的市场所要经历的种种困难,即使一切顺利,厢式半挂车要成为与集装箱产品分庭抗礼的另一个重要支柱,恐怕不是一年半载可以做到的,对此,投资者应有清醒的认识。
⑵机电设备业务
公司机电设备业务方面目前主要包含两项业务:一是机场地面设备,主要是登机桥产品,一是内燃发电设备。其中,登机桥产品在公司上市时(1994年)就已经有了,内燃发电设备产品则要到1995年1月份才由设立的下属子公司开始经营,不过从时间跨度来讲,两者间隔的时间不长。
登机桥产品原本在公司主营业务中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也曾是公司重点发展的方向之一。登机桥产品主要通过公司下属的深圳中集天达空港设备公司完成经营活动,该公司实力颇强,94年时,其产品市场占有率便位列国内同行第一,95年市场占有率更高达80%,行业优势地位十分稳固,98年时达到生产和销售的顶峰,销售额在公司所有经营年度中最高。当时,乐观的估计是公司在短时期内在登机桥产品产销量方面将成为世界第一。然而,令人意料不到的是,由于天达公司当初生产登机桥产品时曾引进美国FMC公司的技术,1998年该美国公司以天达公司出口到美国的登机桥对其技术构成侵权行为为由,向新加坡国际仲裁院提出仲裁。1999年,公司仲裁败诉,除付出赔偿金和各项费用外,产品不得进入美国市场,这对天达公司的打击十分沉重,以致该产品在1999年的生产和销售下降了7成以上,并首次出现亏损。这次打击的严重后果,导致在今后的经营年度中该产品一蹶不振。
内燃发电设备是随着公司冷藏箱产品的发展而发展的。内燃发电子公司虽然早在1995年1月即已成立,但因业务量微小而在公司众多下属公司中默默无闻。随着公司冷藏箱业务的逐渐开展,并且销量迅速增加,内燃发电设备业务开始浮出水面,在冷藏箱生产进入第二个完整年度时(1998年),内燃发电设备中的冷藏箱专用发电机组也首次实现批量外销,这也是该产品销售和利润状况最好的一年。只不过这种好光景只是昙花一现,随后因竞争激烈,销售和利润都大幅下滑,但这种下滑并不会导致类似于登机桥产品的元气大伤。因为内燃发电设备首先是为集团冷藏箱产品提供配套的,由于集团冷藏箱近年来发展迅速,销售量大增,因此该子公司有最起码的冷藏箱专用发电设备的订单保证,至少“饿不死”,但如要“吃得好”,就必须开拓集装箱之外的市场。
总体而言,自集团将机场地面设备与内燃发电设备整合为机电设备业务后,除在1998年短暂达到业绩峰顶外,因受美国公司侵权诉讼影响,此块业务下降很快,至2001年中期报告中,集团已不将“机电设备业务”作为主要业务,从报表中失去了踪迹。但这并不表明这块业务从此退出集团业务领域。公司即将重点投入的厢式半挂车和底架车项目将会包含大量的机电项目,而生产登机桥和发电机的子公司将会很容易从原有产品的生产转向新产品的生产,因为两者所需设备和技术是非常相似的。
⑶木业
木业作为公司主业之一的发展过程,也是公司实施纵向一体化战略的一部分。
集团于1998年介入木业,目的十分明确:满足集团集装箱业务中干货集装箱木地板对木材的需求。介入木业的方式是通过下属子公司收购一些木业公司,因此拥有了海外两处森林的长期开采权。由于国内对森林资源的开采已采取长期控制的政策,因此国内市场对木材的需求不断上升,在满足集团集装箱地板的需求之外,这些被收购的木业公司也将承担起在国内市场上的木材经营加工和销售业务。
在拥有了森林资源后,公司着手在广东新会和柬埔寨建立了木材加工厂,柬埔寨的工厂主要是木材初加工,新会的工厂主要生产集装箱木地板。2000年度,上述两间工厂正式运转,同时南美木材在国内的销售也逐渐开展。
根据公司年报披露,木业是公司作为第二主业重点发展的,可见公司对之寄予了厚望。从木业不长的经营情况看,销售收入增长迅速,2000年木业的收入比1999年增长了3倍多,2001年上半年的收入已超过了上年全年,其中新会木地板公司占主要比重。但由于发展时间尚短,规模并不大,在公司总收入中所占比例很小,尚不到1%。
到目前为止,公司木业业务已可分为两块:一是木材的经营和销售,这一块业务的经营好坏受世界木业经营环境和价格变动的影响较大。另一块是集装箱木地板的加工和销售。公司投资的新会中集木地板公司一期工程的年产能力为30000立方米,可为8万TEU配套使用,相对于公司每年60-70万TEU干货箱的销售量来说,可发展的空间十分巨大。这就决定了新会木地板公司在今后年度中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而且不愁销不出去。另外,由于国际集装箱用木地板几乎全部由马来西亚和印尼的企业提供,随着新会木地板公司后期工程的逐步完工和生产能力的逐步扩大,将改变目前世界集装箱木地板供应的格局,不仅在保证提供集团内木地板供应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增加利润,还可以与其他木地板供应商进行竞争并获取一定的市场份额,从而为集团增加另一条利润来源。不过,干货集装箱所需木地板不会全部由新会地板公司提供,新会地板公司的主要任务还是均衡木地板的供应格局,使集团所需木地板不致于受主要供货商的制约。
因此,投资者在关注集装箱及其衍生产品之外,应对公司木业业务保持较高的关注,极有可能成为集团未来若干年中又一快速增长的业务。
⑷基建及房地产业务
顾名思义,这块业务中包含基建(主要是路桥项目的建设)和房地产两大块业务。从时间顺序看,房地产方面的业务作为集团的联营企业早在1992年就进入了公司主营业务范围内,而基建业务是在1997年公司以增发B股的募集资金投入到上海逸仙路高架项目中作为开端,在1998年公司业务大整合中基建和房地产被整合为同一类业务。
房地产业务中,业务一直正常开展,开发楼盘的建筑面积不断扩大,经营地域也从最初的南京一地扩展到深圳和上海。公司上市之初,其下属房地产公司名下的房地产只有在南京的一处,随后又开发了另一处房地产,其时正值国内房地产市场由狂热转向萧条的时期,这两处的房地产销售一直不太理想,直至1999年2000年间房地产市场重新转暖后销售状况才有明显的改善。1999年,公司下属深圳房地产公司开发的项目竣工并进入预售;2001年,上海的房地产项目开工,市场反应强烈。房地产市场由于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较为明显,因此公司房地产业务中后期开发的项目由于处于深圳和上海等房地产较为发达的地域,得风气之先,经营状况明显好于先期在南京开发的项目。
由于预计今后5-10年中我国宏观经济仍会持续向好,而且房地产市场越来越显示出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因此公司房地产方面的业务仍会保持稳定增长,这从该行业在公司总收入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也可略见一斑。不过相对于集装箱业务庞大的收入而言,房地产业务仍将仅仅是有益的补充和储备,虽然公司近期开发楼盘的规模越来越大,但短期内不会构成对公司经营状况决定性的影响。
基建方面主要是公司拥有40%权益的双桥发展公司在开展该方面的业务,到目前为止,该公司主要投资了上海逸仙路高架和上海江杨路二期暨蕴藻浜大桥工程,目前两者都已完工并全线通车,每年的车流量和收费也趋于稳定,其间1999年曾提高过一次收费标准,估计今后再提高收费的可能性不大。此项目年净利润公司可分得约3000万元,虽然今后增长有限,但可成为公司一项稳定的现金收入来源。
综合来看,基建方面目前公司没有什么大动作,而房地产方面由于深圳和上海的房地产项目将会不断滚动开发,预计收入和利润将会有一定幅度的增长。
综上所述,公司90%以上的业务仍将围绕集装箱及其衍生产品来开展,也即围绕“为现代化交通运输提供装备和服务”的战略目标来开展,而且随着冷藏箱、特种箱和厢式半挂车产品投入的增加,该业务所占比重还会上升,集团经营仍将保持主业鲜明的特色。其他业务仍将处于从属和补充的地位,除木业在今后年度中可能的高速增长将会为公司的成长性作出一定的贡献外,公司今后能否保持过去的较高的成长速度和良好的业绩,将取决于其战略目标实施的成败。由于冷藏箱和特种箱项目已显示出强大的竞争优势,因此最近的2-3年中,这两个箱种将是公司增长的主力军,再后,厢式半挂车项目将担当起这个角色。
3. 公司财务分析
中集集团的优良业绩有目共睹,盈利能力强,长期保持成长性,这是公司经营方面的基本情况。作为公司基本面分析的另一个主要方面:财务状况,公司是不是也如经营方面一样良好呢?分析的结果不尽如人意。
⑴不足之处
①负债结构和偿债能力
表8:有关债务的财务指标表
项目 2001中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资产负债率(%) 61.50 60.24 67.47 59.60 60.41 64.84 67.51
流动比率(倍) 1.7 1.15 1.14 1.04 0.97 0.76 0.96
速动比率(倍) 1.14 0.72 0.8 0.76 0.65 0.44 0.46
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准,一方面虽然说明了公司充分利用了财务杠杆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说明公司一直面临着较大的债务压力。公司虽然多次在证券市场成功融资,获得了大量资金,但集装箱制造业是一个资本密集的行业,而且公司的经营规模十分庞大,对资金的需求量很大。公司快速扩张所需资金并不能完全从二级市场上获得,负债经营就成为必然,这也是发展中所要付出的代价。
从公司流动性指标看,公司的偿债能力令人担忧,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一直出于低水平,虽然今年中期该类指标改善很大,但全年能否保持还是个疑问。虽然公司经营到现在,尚未出现明显的到期不能偿还债务的问题,但短期偿债能力有问题,同时负债较多,总归是对公司持续经营能力的一种威胁和压力。
②现金流入
表9:现金流量表
项目 2001中 2000年 2000中 1999年 1999中 1998年
每股现金流量(元) -0.52 0.57 -3.12 0.84 -0.94 1.1
每股收益(元) 0.996 1.358 0.606 0.757 0.414 0.722
从上表数据看,公司经营活动中产生的现金流量有逐步恶化的趋势。虽然因为公司交货和货款到帐的期限问题,公司中期的现金流量无一例外出现负数,并不能说明现金流量状况的糟糕,毕竟每年年末的现金流量还都是正数,但自1999年后,每股现金流量都低于每股收益,经营成果不能在现金流入方面体现出来。
仔细分析公司2000年度报告,发现实际情况并不如外界评论文章所言那么糟糕和严重。实际上,撇开每年中期负的现金流量不能说明公司现金流的真实情况不谈,公司仅仅在2000年度每股现金流量低于每股收益。尽管近年来公司的应收帐款增加较多,但从现金流量表反映的数据看,公司的现金流入和流出与经营活动中的收入和成本是相符合的,造成现金流量低的主要原因是2000年度公司在“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栏目中数额很大,但这只是退还以前的押金和新支付给其他公司的押金,应该是一次性的,对今后经营年度的现金流不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公司现金流量并不存在根本性问题。
如果2001年年末现金流量仍能回复到以前年度的水准,我们有理由相信,以公司良好的现金流状况,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弥补短期偿债能力上的不足,这也可以解释公司在长期的经营存续期间内并没有出现到期不能偿还债务的问题了。
③应收帐款周转率
表10:历年应收帐款周转率比较表
项目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应收帐款周转率(次) 4.59 3.39 5.42 6.78 7.85 8.23
存货周转率(次) 5.89 4.99 6.21 5.85 4.84 4.11
公司应收帐款周转率历年来走的是下降的趋势,2000年度有所反弹。应收帐款周转率下降是由于销售量迅速扩大,应收帐款随之大幅上升,而货款回收工作没有紧紧跟上。应收帐款周转率的下降会对公司本已偏紧的资金面产生一定的压力,但以目前的周转率数值看,在机械制造业中还算良好,不至于对公司正常经营情况造成太多的负面影响。另外,公司的存货周转率指标一直保持平稳且良好,这对公司保持良好的短期快速偿债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⑵良好之处
公司财务状况方面最为突出的长处是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出众,调配资产能力很强。
由于集装箱制造业是资本密集的行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资金的要求很高,而且公司在不长的时间内经营规模迅速扩大,产销量明显上升,需要有充沛的资金来满足大规模生产对资金的需要。我们看到,伴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张,公司运用了一系列的融资手段:1996年和1997年两年中,两次成功增发B股,从证券市场上募集到了足够的扩大生产规模所需的资金;2000年3月,公司与荷兰银行所进行的3年期8000万美元应收帐款证券化融资项目(ABCP),是国内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资产证券化融资,此举使公司应收帐款的使用效率大大提高,使经营活动中的资金压力骤然减轻;同年4月,公司与中国进出口银行签署了两份总额达14亿元人民币的中长期出口卖方信贷协议,又一次扩展了巨额信贷资金来源;5月,股东大会通过增发不超过8000万股A股的议案,将从证券市场募集未来增长所需资金。
不论是从证券市场融资,还是向银行贷款,甚至是在国际资本市场以资产证券化方式筹资,依靠的基础都是公司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声誉。1997年,公司银行负债中国外银行的贷款甚至高达85%,能从国际资本市场上获得如此巨大的资金,没有极其良好的企业声誉是不可能办到的,在国内企业中可算是凤毛麟角。而近期与荷兰银行合作进行的应收帐款证券化融资项目,更是必须以公司优良的经营业绩和声誉为前提,能够成为国内企业在资产证券化方面第一个“吃螃蟹者”,而且是在国际市场上,公司的创新能力又令人刮目相看。
强大的融资能力保证了公司能够以超常规的速度发展生产,对公司开发新产品、介入新领域更提供了良好的资金保证。资金在现代化大生产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别是公司现在和未来的产业结构中,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和产品,充裕的资金保证不仅能提升公司的竞争优势,使公司发展无后顾之忧,而且能巩固公司规模经营的优势,最终使公司在参与国际竞争时取得领先地位。
4.增发募资项目简要分析
今年上半年公司股东大会通过增发不超过8000万股A股的议案,募集所得资金将投入以下六个项目中:
序号 投资项目 投资金额(万元) 回收期(年)
静态 动态
1 干货箱厂技术改造项目 32,906 5 5.2
2 扩大地区专用箱和特殊用途集装箱产能项目 41,350 5 5.3
3 冷藏箱扩产改造项目 22,106 4.8 6.04
4 投资罐式集装箱项目 14,539 6 6.1
5 厢式半挂车 23,156 5.87 6.19
6 集装箱底架车 19,021 5.53 5.92
以上六个项目中,可以分为三大块:一是对现有的7个干货集装箱正常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其目的是巩固现有的干货集装箱的优势地位;二是对冷藏箱和特种箱加大投入,这部分涉及的募集资金额最大,约占总金额的50%强,与本文上述的集装箱产品中今后的发展目标和增长趋势是吻合的;最后一部分是厢式半挂车和集装箱底架车项目,此部分的投入不同于上面两块项目,不是在现有产品基础上的投资,而是关系到公司今后年度成长性的新项目。
前两块项目是保证公司在今后4-5年中保持良好的经营状态和盈利能力,并继续巩固现有产品的优势地位,后一块项目要在今后建设和经营过程中才能逐步显现出是否能够担当起另一产业支柱的角色,对公司长期保持良好的成长性意义重大。
依目前股市对增发的排斥心态,公司可能会调整增发预案,或调低增发价格或减少增发股数。笔者以为,增发项目中并不是每个项目都对公司的生存和发展生死攸关,因而增发募集资金的减少并不会对公司的发展造成太大的影响。然而,增发方案如不能付诸实施,则会对公司今后的成长能力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四、公司盈利预测
盈利预测假设性前提如下:
1.2001年度经营范围和产品结构与上半年基本保持一致,其中:干货集装箱生产与销售情况基本稳定,冷藏箱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仍可能是增幅最大的产品,特种箱在上半年增长率的基础上可能更进一步;机电产品及基建房地产业变化不会太大,收入状况应与上半年持平;木业可能在上半年基础上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厢式半挂车产品尚在建设期,对公司收入和利润不构成影响。
2.2002年度,公司产品可能的变动如下:干货箱继续保持稳定,冷藏箱维持增长率,特种箱因罐式集装箱项目的完工可能出现高速增长;木业随着后期工程建设的开展可能增速加快;机电产品和基建房地产仍将保持平稳甚至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厢式半挂车随项目建设的进程开始获得销售收入,数额不会很大,对公司经营业绩作出大的贡献,可能要到三至四年之后。
表11:利润预测表
项目 2001年 2002年
一、主营业务收入 9,500,000,000 9,975,000,000
减:主营业务成本 7,592,000,000 7,772,300,000
营业税金及附加 8,000,000 8,200,000
二、主营业务利润 1,900,000,000 2,194,500,000
加:其它业务利润 20,000,000 20,000,000
减:营业费用 650,000,000 700,000,000
管理费用 400,000,000 500,000,000
财务费用 150,000,000 100,000,000
三、营业利润 720,000,000 914,500,000
加:投资收益 80,000,000 78,000,000
补贴收入 20,000,000 21,000,000
营业外收入 22,000,000 20,000,000
减:营业外支出 40,000,000 38,000,000
四、利润总额 802,000,000 995,500,000
减:所得税 104,260,000 129,415,000
少数股东权益 45,000,000 50,000,000
五、净利润 652,740,000 816,085,000
以截止2001年中期公司总股本计算,预测2001年每股收益为1.919元。
以2001年不变股本股本计算,2002年每股收益为2.399元;若增发8000万股A股成功,则2002年预测每股收益为1.942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