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币:
-
- 奖励:
-
- 热心:
-
- 注册时间:
- 2005-1-10
|
|
【 · 原创:大帆 2005-09-13 15:54 】
虽然苏宁和茅台都大涨,但我一点儿也高兴不起来。因为消息传来,北京马甸被百思买重金拿下,苏宁失去最好的改变北京格局机会,只能以勤补拙,再度大业。长期苏宁仍有巨大成长力,继续支持吧。
【 · 原创:赛亚 2005-09-13 21:52 】
马甸被百思买重金拿下
这事倒未必是很坏
首先最近SN有向GOME学习的倾向
喜欢不计租金成本的拿大店
GOME是前车之鉴,中期增产30%只增收4%
这是大大的坏事
马甸这地方我不大了解
想必是个租金非常高的地方
BBY拿了下来必然成本高
而且BBY在中国毫无规模可言
有望造成亏损
等于来一下杀威棒
SN要继续扩展就必须继续加大二级城市和发达地区三级城市的开拓和扩张!
开大店不是一个最好的选择!
比如说半年报显示华南地区首次销售突破10个亿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信号!
继续开拓华南可以作为继续多开店计划的重要组成!
广东总人口已经达到一亿
收入是全国最高的水平
继续拿下它的二级乃至三级四级市场
绝对比拿大店好!
作为半年成长性最高的五星电器,
它在华东三级市场的"农村包围城市"已经获得巨大成功!
这是和开大店截然相反的一条道路,却获得巨大胜利!
在多开店和开大店之间的选择,就尤其重要了!
我个人认为
如果花3000万一年的租金拿下上海一个商业中心的网点
不如300万一年租金拿下5个广东二级城市的网点利润高!
(还省1500万租金)
望SN三思!
【 · 原创:人见人爱 2005-09-13 22:44 】
我个人认为
如果花3000万一年的租金拿下上海一个商业中心的网点
不如300万一年租金拿下5个广东二级城市的网点利润高!
(还省1500万租金)
望SN三思!
--------------------------------------------
有见地。
【 · 原创:大帆 2005-09-14 09:18 】
非常高兴有各种意见和建议再次交锋。做企业的股东就是要对企业的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当然有对有错,但如果苏宁的管理层将各种意见充分考虑成熟以后再做决策,那其成功率就会大大增强。希望我们每一个苏宁的股东都从苏宁的根本利益上考虑和争论,不仅取长补短,互通有无,还增强了对该企业的认识,更好地进行投资。我觉得应当定期将我们的讨论送给苏宁。多尖锐都不应当回避,一个企业如果不敢看到不同意见,那它的希望也不大了。真正的风险是那些不知道的。
【 · 原创:大帆 2005-09-14 10:34 】
我认为,每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个制高点,是抢占还是绕过,要看时机、环境、对手和自身的发展阶段。有时欲速则不达,有时却失之交臂。试想,如果当年苏宁没拿下新街口呢?拿下新街口,绝对是一个战略转折点,虽然全体反对,但张近东说出宁可四年不赚钱,也要干。2000年苏宁走向全国,现在看,丧失3-4年机遇,现在还能走出来吗?企业的战略问题是要辅以数据,但有时不是量变,是质的跨越,可能赢,也可能失败。这是数据的局限了。我为什么对北京的格局这样揪心呢?我几乎将业余时间都放在考察北京的连锁竞争上去了。为此还交了几个苏宁的朋友。我感到苏宁的格局不乐观。自从国美安贞开了之后,苏宁安贞立刻被边缘化了。因此北三环周围只剩联想桥店孤军奋战,他只能压过国美联想桥店。但国美北太店、马甸店、太平桥店和安贞店已经无法节制,几乎将苏宁全部围死。其实国美这一招很蠢,因为在寸土寸金的北三环上密布了五家大店,苏宁只在角上有一家,苏宁只要在马甸打下一个战略的棋子,虽然单店成本高了,但国美的密集队形将全部被牵制住,成为战略废棋。苏宁一家打价格战,国美五家要跟进,彻底将国美的几大主力拖死在北三环。用兵最忌讳将几大主力围攻在一个山头上打成消耗和持久战。毛泽东集中优势兵力有一个前提,一定要机动。国美就是一窝风扎在小口袋里,斯大林格勒胜利就是用市内的小部分部队牵制了德军南方集群德主力,而且越打越大,虽然代价高昂,但成功缓解了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德压力,为大反攻创造条件。我认为,不能在全国范围内拼消耗,攀成本,不能处处开花,但该打攻坚战时一定不能含糊,因为不仅要考虑自身的成本,还要看对手更大的成本消耗,从竞争格局中演绎实力的消长。如果北京市场被边缘化,这个代价将不是十个三级市场能弥补的。因为对手更强大了。我仔细研究了沃尔玛的成长,老沃顿花一分钱都要省,但在与凯马特打价格战的最后关头几乎将全场东西白送,坚决占领城市制高点。有些事情在发展上是无法回避的。谨发表我个人的观点。
【 · 原创:大帆 2005-09-14 15:22 】
国美永乐首次组团联合采购 歃血为盟剑指苏宁
东方早报 陈华 2005年09月14日 14:19
--------------------------------------------------------------------------------
国内第一、第三大家电零售巨头国美、永乐要“歃血为盟”,携手向供应商“施压”。记者昨日获悉,两个巨头今日将第一次组成联合采购团,在北京向供应商抛出30亿元的现款大单。而另一竞争对手苏宁对此事的反应———称这是难逃“联手抗苏”的嫌疑。
上海、北京的部分供应商昨天已得到国美邀请,让他们参加国美、永乐联合采购团本月在北京、上海举行的两次采购“盛宴”。消息人士昨日向记者透露,永乐家电营销总监沈朱伟今日将率队前往北京,与国美电器采购总监李俊涛一起,就联合采购一事与供应商展开第一场商务谈判,并签下供销合同。据悉,两大巨头此次联合采购限于部分产品,但其中既有冰洗、彩电等传统大宗商品,也包括数码、IT等新兴产品,计划中的总体采购订单将超过30亿元。李俊涛昨日没有向记者否认此事,他表示,这将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合作模式与进货方式,但他拒绝在正式谈判前透露具体内容。
这种竞争对手之间的联合,让两大巨头的共同“敌人”———国内第二大家电零售商苏宁怀疑“剑锋”指向自己。“是为了针对我们吗?”这是苏宁集团副总裁孙卫民昨日听到此事的第一反应。“你认为沃尔玛和家乐福会联手采购吗?”孙卫民表示,国际上普遍流行的是中小企业采购联盟,零售巨头之间的结盟举动则非常罕见。
永乐有关负责人昨日向记者解释,“联合采购的目的是为了向供应商争取更大的空间。”但背后是否有针对苏宁之意?面对记者的追问,永乐人士笑而不答。国美、苏宁、永乐,是家电零售领域位列三甲的连锁商,随着它们的高速扩张,至今年7月永乐、国美南京开店之后,三大巨头已相互攻入对方总部,目前,苏宁在北京、上海的地位逐渐稳固,而国美、永乐则在南京刚刚起步。
目前家电连锁业已呈三分天下的格局,互相之间的竞争早已硝烟弥漫。而业内认为,这三家互相之间除了频频勾心斗角上演“三国演义”外,在部分重要的区域市场,在短兵相接的开店战中,苏宁甚至一度成了国美、永乐“共同的敌人”。这或许也是促成此次国美、永乐联手的一个诱因。
据了解,今年6月,永乐在南京开店时,苏宁向供应商发函,如果永乐门店出现低于市场价格产品,苏宁附近门店将跟进降价。此后,在北京,由于竞争对手对供应商大加阻拦,永乐北京旗舰店也传来无法按时开张的消息。就在近日,在上海,苏宁即将于中山公园商圈开业的“亚洲第一店”更将争斗推向高潮,由于门店就开在国美上海第一店的对面,此举也被业内戏称为“打在国美身上,痛在永乐心里”。永乐因此向供应商要求高于苏宁上海旗舰店6倍的支持。此后,业内就盛传过“国美和永乐要联手抗击苏宁”的消息。
(东方早报 记者 陈华)
【 · 原创:赛亚 2005-09-14 23:50 】
【 · 原创:人见人爱 2005-09-14 22:16 】
·赛亚兄请进
【 原创:人见人爱 2005-09-14 22:07 多彩总汇 浏览/回复:16/0】
不排除明年苏宁也要融资了,为了企业的快速发展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为了保护投资者的相关利益和维持其公司在二级市场的股价,该融资的方式是很重要的。融资大致分为三种:配股,可转债和增发。我最希望苏宁能以配股的形式进行融资,而增发是最下策。你能围绕这三种方式的利弊上书给苏宁公司吗?谢谢!这可是大文章啊,不过我相信你能,一定能。
------------
这事我个人看法是:
这事你我都不用愁!
张老板山人自有妙计!
如果还想问我为什么,请看看我以前的一帖:
·全流通后增发有望不再成为流通股东的毒药!
【 原创:赛亚 2005-07-01 12:08 赛亚论衡 浏览/回复:424/4】
全流通后,
增发就不单是对原流通股东的增发了!
还包括原非流通股东的增发!
价格高了
原非流通股东
将放弃增发
既然大部分流通股东不参与增发
那么同类表决它投赞成还是反对票?
而且如果大股东不掏钱出来配股
只能承销售商全部吃下
一个哈药就撑死了一个南方
现在大的券也就几个
恶意增发一个撑死一家
看谁还敢恶意增发!
那么增发将难以成行
价格低了
大资金低价介入控股
把原大股东踢出董事会!
原大股东将人财两空!
全流通的第一条利好作用就体现在增发不再成为流通股东的毒药!
届时增发将成为原非流通股东的毒药!
-----------------------
我的结论就是增发对张老板不利!
他会另想办法去融资!
而且我猜想,SN根本不缺钱!(这个问题就更不用问了!哈哈!)
再说,不是有政策性贷款可争取么!
【 · 原创:网易在线 2005-09-15 00:38 】
苏宁和五星结盟
++++++++++++++++++++++++++++++++++++++++++++++++++++++++
打吧,战斗再激烈一些,不管将来谁能够真正成为王者,都需要庞大的物流支撑,都免不了要买物流设备,而集装箱、半挂车都为他们准备好了,来吧。
[ Last edited by 股市潜规则 on 2005-9-15 at 09:16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