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实在不知道对券商的免死金牌说什么,一方面确实是救人于水火,另一方面在这样的一种不良环境中让银行直接卷了进来,利率调控工具可能被砸出一个大缺口。管理者运用可控总量的实际手段加上温热的消息一方面可以刺激市场,另一方面又可以实际控制券商市场行为,再一方面券商的生存保障了产权改革的延续,最后可以由此促成券商竞争格局的重组。目的可谓一箭四雕,却不知这种“灵活”手段在当前的环境中就是在冒险。
券商的信用问题由来已久,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西墙1、上市承销商累计的信用总量。
西墙2、自营买卖累计的信用总量。
西墙3、营业部中介服务累计的信用总量。
西墙4、营业部营销模式累计的信用总量。
一方面券商的信用问题几乎都和当前的金融环境有关,都折射出当前金融环境的规则与效率,另一方面券商的信用问题又都和自身盲目扩张、盲目授权的经营决策有关。央行与证监会联手的免死金牌究竟可以拆东墙补哪一块西墙还尚未可知。“堵与疏”似乎是管理者惯用的手段,俗话说“打一巴揉三揉”,前期的经纪业务整顿与当前的债券开源相互映证,虽然“揉”的对象可能有差别。差别之一是短期债券需要券商在银行间市场一年以上的资格,差别之二是长期债券发行都是一些实力券商,换句话说不在“免死”之列的是地方没有金融历史背景的小券商与新券商。似乎不必担心市场的问题,所有都在央行与证监会的联手掌控中。
对市场的刺激作用自不必说,市场已经表现出它的态度,这一次的强心针剂似乎有效了,但是要看到强心针用于什么样的躯体。激素可以刺激内在分泌使得机体做出错误的判断,但生命状态终究决定于可储备的能量循环。市场一次一次在短期内被刺激,但资金状况一点不容乐观,这种连续的同涨行情就是在耗损市场最后的储备能量。
券商得到的是血液,同时得到的是断不开的脐带与尿布。短期债券与长期债券的分工似乎很明确又似乎不明确,连续的短期债券等同于甚至优于长期债券,最低5000万份额、一年期的长期债券看不出短期与长期谁在为谁买单。另一个明确的信号是长期债券期限不受限制,这就意味着利率可以很高,在此条件下,短期券商银行间市场利率可以水涨船高,投资者可能得到一个错误的信息解读:证券公司不会倒闭,证券公司的债券有利可图。有了钱券商可能继续维持当前的营销策略,可以延期解决中介信用问题。笔者担心的是信用总量的问题被扩大并拖延了,竞争格局迟迟不能改观。
最大的问题是利率工具的失效。“利率由交易双方决定,风险自负”就可以将整个银行环节置身事外?由于券商处于信息中心,其债券利率效应很可能被放大,利率体系由此缺口开始失效。调整利率还有效吗?券商的公开利率将成为明确的事前标准,一切宏观经济环节都要为券商的马首是瞻。短期市场参与的众多机构与银行的联系是直接的,一旦券商介入进来,虽然总量有限并可控,但银行就是通过利率与参与者被直接卷入。央行与证监会的在信用扩张标准上的双重管理将削弱金融环节的调控。
实在不知道说这是利好还是利空。管理者有必要反省一下宏观经济管理决策过程,有必要反省一下产权改革的途径与手段,市场毕竟不是纸上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