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真炮手

证券市场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研究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4-10-4 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负增长2.8%。
进入夏季,国际投机者热炒“人民币贬值”的谣言。人民币贬值
势必沉重地打击香港的联系汇率制,其目的无非是扰乱人心,制造“羊
群效应”,然后趁机浑水摸鱼。8 月13 日,恒生指数一度下跌300 点,
收市时跌幅收窄,但仍跌去199 点,报收6660 点。香港上市公司陆
续宣布中期业绩,不利消息接踵而至,国泰公司50 多年来首次亏损,
太古、汇丰利润大幅下跌;香港市场上谣言四起,风声鹤唳,令投资
者惶恐不安。这些无疑成了国际投机者们进攻香港的信号。在供给联
系汇率制度的同时,国际投机者在恒指期货市场大量卖空恒指期货,
准备打压股票市场。
为了维持香港金融市场的稳定,香港政府几经考虑,终于决定动
用外汇基金和土地基金,与这些疯狂的国际投机者展开激战。这是一
场以巨额资金、意志和智慧为武器的你死我活的金融大战,前后共有
三次激烈的战役。
8 月13 日恒指被打压到了6660 底点后,港府调动外汇基金入市,
与对手展开针对8月股指期货合约的争夺战,开始了香港金融保卫战
的第一回合。投机资本要打压指数,港府则要守住指数,迫使投机家
事先高位沽空的合约无法于8 月底之前在低位套现。8 月14 日早上
一开市,恒指重权股汇丰有如神助,一路攀升,上午11 时已收报157
元,升6 元多。下午股市续升,没有任何回吐。收市时恒生指数上升
584 点,收报7224 点,升幅8.3%。其中汇丰成交占总成交近1/3,
上升4.6%,报收158 元。另一方面,港府入市后大量买入投机资本
抛空的8月股指期货合约,将价格由入市前的6610 点推高到24 日的
7820 点,涨幅超过8%,高于投资资本7500 点的平均建仓价位,取
得初步胜利。当日收市后,港府宣布已动用外汇基金干预股市与期市。
但投机者仍不甘心,按原计划,于8月16 日迫使俄罗斯宣布放弃保
卫卢布的行动,造成8月17 日美欧股市全面大跌。然而,使他们大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3-1-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0-4 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失所望的是,8月18 日恒生指数有惊无险,在收市时只微跌13 点。
8月24 日至28日,香港金融保卫战的第二回打响了。8 月24
日,恒生指数在外围股市全线暴跌的拖累之下,上午回落89 点,报
7438 点。午盘开始后,港府大量买入恒指蓝筹重权股汇丰和香港电
讯。当日恒指报收7845 点,劲升300 多点。8 月25 日,金管局突施
一招,突然收紧港元供应,挟高利息。隔夜利息大幅上升至15 厘,
使依靠短期融资沽空港股期指的国际投机者无法同港府打持久战。8
月26 日恒指收市跌55 点,报收7834 点,成交93.8 亿港元。9 月未
平仓期指合约增至7.3 万多张(每张合约的保证金为9.5 万港元),未
平仓合约已增至13.1 万多张,而平时一般只有4.5 万张左右。8 月
27 日,成交额骤增至229 亿港元。8 月28 日是8 月期指结算日,因
之也成为战况最激烈的一天。早上现货市场较活跃,下午则以期指市
场较为激烈。政府在午后狂沽9 月期指,指数下挫至7100 水平,外
资行亦难抵挡,美林、霸菱、怡富等外资行亦不得不买入,收市报
7210 点,跌400 点,低水600 点,成交为33900 张。港府沽售9 月
期指的目的,是不让对冲基金逢高沽售,增加其沽空成本,也是对自
身手持现货的对冲。当日交易金额达790 亿港币,创下香港最高交易
记录。
9月份,港府继续推高股指期货价格,迫使投机资本亏损离场,
成为香港金融保卫战的第三回合。从8 月31 日至10 月9 日,即俄罗
斯危机之后,日元出现意外的强劲反弹。日元兑美元从140∶1 水平
急升至117∶1。尤其是10 月5 日至9 日短短5 天里,日元兑美元突
然急升17 日元,老虎基金在这次日元波动中损失高达20 亿美元。9
月4 日,老虎基金因在日元投机中的亏损而不得不平仓离场,量子基
金和欧米加基金因在俄罗斯国债市场投机亏损也平仓离场。由于老虎
基金沽空相当规模的蓝筹股和红筹国企股,其平仓行动带动当日恒生
指数升169 点,报收7488 点;反映红筹股的恒生中资企业指数更大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3-1-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0-4 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升88 点,报683 点,升幅高达近15%。9月7日,港府金融管理局
颁布了外汇、证券交易和结算的新规定,使国际投机者的投机受限制,
当日恒升指数飙升588 点,以8076 点报收。同时,日元升值、东南
亚金融市场的稳定,使投机资本的资金和换汇成本上升,投机资本不
得不败退离场。9月8日,9月合约价格升到8220 点,8月底转仓
的投机资本要平仓退场,每张合约亏损4万港币。
随着对冲基金纷纷平仓离场,恒生指数亦大幅回升,至10 月下
旬,恒生指数已反弹至约9900 水平。香港金融保卫战遂告结束,香
港成功地保住了联系汇率制。
(4)9.11 恐怖袭击
2001 年9 月11 日上午,以本·拉登为首的基地组织恐怖分子劫
持了两架美国民用飞机撞毁了位于纽约的世贸中心双子楼,引起了国
际社会的极大反响。美国股市被迫休市,以便腾出时间寻找救市措施。
美国政府以及各大证交所的负责人进行了多次协商,并采取了一系列
行动。15 日,纽约证交所、纳斯达克证券市场等对交易系统进行了
全面检查,并进行了试运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为防止出现恶性暴
跌,还放松内部交易限制,允许各大企业购回本公司的股票。华尔街
上一些头面人物也呼吁股民冷静,投资大王巴菲特就表示,他不会抛
售股票,如果股价降低,他还可能会大量收购。有人甚至通过互联网
向国民发邮件,呼吁人们每人购买100 股的“爱国股”。美联储主席
格林斯潘17 日一大早就同公开市场委员会成员召开电话会议,一致
决定再度降低利率。美联储赶在股市开盘一小时前宣布,将联邦基金
利率下调半个百分点,从原来的3.5%降到了3%,同时将贴现率也
从3%降到了2.5%。这是美联储2001 年第八次降低利率,也是第
三次例会之外降息,利率降到了1994 年2月的最低水平。美联储的
行动还引起了国际效应,欧洲中央银行,瑞士国家银行及加拿大中央
银行也宣布降息声援美国。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3-1-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0-4 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10 月17 日,美国各大股市重新开盘。尽管各方一再打气,但信
心大挫的投资者还是十分慌恐。股市一开盘,空方的力量便控制了整
个市场。道-琼斯30 种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更如瀑布直泻,不到
1小时下跌点数超过600 点,并一度跌破9000 点大关。以技术股为
主的纳斯达克指数也是一再“跳水”。到早盘结束时,道指、纳指曾
一度出现反弹。但到了下午,市场在巨大卖压的冲击下又一路下挫。
快到下午3时,道指一度下跌721.56 点,创下了盘中下降点数的历
史之最。到收盘时,纳指落到了1579.55 点,大降115.83 点,跌幅
6.83%。标准普尔500 指数下滑53.77 点,跌幅4.92%,以1038.77
点收市。这两项指数降到了1998 年月10 月中旬以来的最低。道指损
失最为惨重,暴跌685.81 点,创下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日降点数。跌
幅7.13%,以8920.70 点作收。从跌幅来看,此次还算不上历史上
十大日跌幅之列。但这也是道指两年半以来首次跌破9000 点大关,
创下了1998 年12 月以来的最低。纽约证交所、纳斯达克证券市场双
双创出历史交易巨量,前者成交量达到23.69 亿股,后者交易量达到
22.54 亿股。
(二)新兴市场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过程和影响程度
(1)1994 年墨西哥金融危机
1994 年12 月至1995 年3 月,墨西哥发生了一场比索汇率狂跌、
股票价格暴泻的金融危机。这场金融危机震撼全球,危害极大,影响
深远。
1994 年12 月19 日深夜,墨西哥政府突然对外宣布,本国货币比
索贬值15%。这一决定在市场上引起极大恐慌。外国投资者疯狂抛
售比索,抢购美元,比索汇率急剧下跌。12 月20 日汇率从最初的3.47
比索兑换1 美元跌至3.925 比索兑换1 美元,狂跌13%。21 日再跌
15.3%。伴随比索贬值,外国投资者大量撤走资金,墨西哥外汇储备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3-1-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0-4 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20 日至21 日两天锐减近40 亿美元。墨西哥整个金融市场一片混
乱。从20 日至22 日,短短的三天时间,墨西哥比索兑换美元的汇价
就暴跌了42.17%,这在现代金融史上是极其罕见的。墨西哥吸收的
外资,有70%左右是投机性的短期证券投资。资本外流对于墨西哥
股市如同釜底抽薪,墨西哥股市应声下跌。12 月30 日,墨西哥IPC
指数跌6.26%。1995 年1 月10 日更是狂跌11%。到3 月3 日,墨
西哥股市IPC 指数已跌至1500 点,比1994 年金融危机前最高点
2881.17 点已累计跌去了47.94%,股市下跌幅度超过了比索贬值的
幅度。
为了稳定墨西哥金融市场,墨西哥政府经过多方协商,推出了紧
急经济拯救计划:尽快将经常项目赤字压缩到可以正常支付的水平,
迅速恢复正常的经济活动和就业,将通货膨胀减少到尽可能小的程
度,向国际金融机构申请紧急贷款援助等。为帮助墨西哥政府渡过难
关,减少外国投资者的损失,美国政府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
融机构决定提供巨额贷款,支持墨西哥经济拯救计划,以稳定汇率、
股市和投资者的信心。直到以美国为主的500 亿美元的国际资本援助
逐步到位,墨西哥的金融动荡才于1995 年上半年趋于平息。
(2)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
自1997 年5 月起,爆发了一场始于泰国、后迅速扩散到整个东
南亚并波及世界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汇市、股
市轮番暴跌,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创伤。1997 年7
月至1998 年1 月仅半年时间,东南亚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货币贬
值幅度高达30%~50%,最高的印尼盾贬值达70%以上。同期,这
些国家和地区的股市跌幅达30%~60%。据估算,在这次金融危机
中,仅汇市、股市下跌给东南亚国家和地区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1000
亿美元以上。受汇市、股市暴跌影响,这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严重的
经济衰退。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3-1-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0-4 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场危机首先是从泰铢贬值开始的。1997 年5 月,国际货币投
机商(主要是对冲基金及跨国银行)开始大举沽空泰铢。对冲基金沽空
泰铢的远期汇率,而跨国银行则在现货市场纷纷沽售泰铢。国际投机
者沽空泰铢,分为三个步骤:以泰铢利率借入泰铢;在现汇市场卖出
泰铢,换入美元;将换入的美元以美元利率借出。当泰铢贬值或泰铢
与美元利率差扩大时,国际投机者将获利。一开始,泰国中央银行与
新加坡中央银行联手入市,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动用120 亿美元吸
纳泰铢、禁止本地银行拆借泰铢给投机商、大幅调高利率以提高国际
投机者资金借贷成本,等等。但对泰铢汇率的攻击潮水般地袭来。货
币投机商狂沽泰铢,泰铢兑美元的远期汇率屡创新低。1997 年6 月
19 日,坚决反对泰铢贬值的财政部长俺雷·威拉旺辞职。因担忧汇率
贬值,泰铢的利率急升,股市、地产市场狂泻,整个泰国笼罩在一片
恐慌中。 7 月2 日,在耗尽了300 亿美元外汇储备之后,泰国央行宣
布放弃长达13 年之久的泰铢与美元挂钩的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
当天,泰铢汇率重挫20%。亚洲金融风暴由此正式开始。和泰国具有
相同经济问题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国迅速受到泰铢贬
值的巨大冲击。7 月11 日,菲律宾宣布允许比索在更大范围内与美
元兑换,当天比索贬值11.5%。同一天,马来西亚则通过提高银行
利率阻止林吉特进一步贬值。印度尼西亚被迫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
比价,印尼盾7 月2 日至14 日贬值了14%。
继泰国等东盟国家金融风波之后,台湾新台币贬值,股市下跌,
掀起金融危机第二个冲击波。10 月17 日,台币贬值0.98 元,达到1
美元兑换29.5 元台币,创下近十年来的新低,当天台湾股市下跌
165.55 点。10 月20 日,台币贬至30.45 元兑1 美元,台湾股市再跌
301.67。台湾货币贬值和股市大跌,不仅使东南亚金融危机进一步加
剧,而且引发了包括美国股市在内的大幅下挫。10 月27 日,美国道·琼
斯指数暴跌554.26 点,迫使纽约交易所9 年来首次使用暂停交易制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3-1-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0-4 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度。10 月28 日,日本、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和泰国股市分别跌
4.4%、7.6%、6.6%、6.7%和6.3%。特别是香港股市受外部冲击,
香港恒生指数10 月21 日和27 日分别跌765.33 点和1200 点,10 月
28 日再跌1400 点,这三天香港股市累计跌幅超过了25%。
11 月下旬,韩国汇市、股市轮番下跌,形成金融危机第三个冲
击波。11 月,韩元汇价持续下挫,其中11 月20 日开市半小时就狂
跌10%,创下了1139 韩元兑1 美元的新低;至11 月底,韩元兑美
元的汇价下跌了305,韩国股市跌幅也超过20%。与此同时,日本金
融危机也进一步加深。11 月,日本先后有数家银行和证券公司破产
或倒闭,日元兑美元也跌破1 美元兑换130 日元大关,较年初贬值
17.03%。
从1998 年1 月开始,东南亚金融危机的重心又转到印度尼西亚,
形成金融危机第四个冲击波。1 月8 日,印尼盾对美元的汇价暴跌26
%。1 月12 日,在印度尼西亚从事巨额投资业务的香港百富勤投资
公司宣告清盘。同日,香港恒生指数暴跌773.58 点,新加坡、台湾、
日本股市分别下跌102.88 点、362 点和330.66 点。直到2 月初,东
南亚金融危机恶化的势头才初步被遏制。
(3)2000-2001 年土耳其金融危机
2000 年11 月中旬,土耳其突然爆发金融危机,同时也带动了俄
罗斯股市的暴跌,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危机主要体现在由银
行流动性引发的利率飙升、股市暴跌上。出于对银行体系安全性的担
心,国内外投资者纷纷提现,造成银行挤兑风潮。外汇需求方面,自
2000 年11 月中旬开始两周内,投资者的外汇需求达到66 亿美元,
而中央银行大约抛出70 亿美元以应付外汇需求。12 月3 日,中央银
行官员披露,该国240 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目前尚余188 亿美元。本币
需求方面,由于全国范围内的挤兑风潮,中央银行不得不通过公开市
场回购国债的方式,投放大量现金,其数额远远超过了1999 年底与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3-1-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0-4 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IMF 达成的控制货币发行规模的协议。从遵守有关协议出发,11 月
30 日,土耳其中央银行宣布停止向市场发放现金,导致同业拆借市
场利率猛涨至1200%的水平。投资者从股票市场中撤出大量资金,投
入银行间拆借市场,导致股市暴跌。伊斯坦布尔股票交易所的全国
100 指数从11 月6 日的收盘14369.45 点到12 月4 日7329.61 点,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下跌幅度达到50%。
2001 年2 月下旬,土耳其政府对银行改革问题争执不下,土耳
其金融形势动荡加剧。2 月19 日总统德雷米尔和总理埃杰维特对解
决银行系统腐败问题上看法不一,争执不下。投资者担心,土政坛的
争执将导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冻结原先许诺的77 亿美元的贷款,这
种担忧给土耳其金融市场带来了混乱。19 日的隔夜贷款利率已经达
到历史最高点4000%;21 日,该利率又飚升到了令人咋舌的7500%。
市场上传出流言称,土耳其一些国营银行将无法偿债,各银行当天就
在市场上争购了76 亿美元,使金融市场更加雪上加霜。21 日伊斯坦
布尔主要股票指数下跌了18.11%,迫使土耳其政府宣布放弃对该国
货币里拉的汇率控制,让里拉在外汇市场上自由浮动,这实际上是让
里拉贬值。
(4)2001-2002 年阿根廷金融危机
整个20 世纪80 年代,阿根廷被恶性通货膨胀(财政赤字货币化
的结果)、汇率极度不稳定与经济衰退所困扰。进入2001 年,曾困扰
阿根廷多年的债务问题卷土重来。阿根廷债券利率飙升,投资者对比
索固定汇率制度信心动摇,以及IMF 停止援助最终触发了严重的金
融危机。
2001 年6 月29 日,阿根廷参议院通过零赤字法案,规定政府在
未来半年内将视税收的多寡来实施开支,大幅度削减政府及公共部门
各项开支,削减公共部门职工工资和退休人员的退休金。这一法案遭
到了工会的强烈反对。抗议声浪一波接着一波,罢工和游行示威接连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3-1-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0-4 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断,整个国家陷入严重的社会危机之中,金融危机一触即发。
2001 年10 月28 日,经济部长卡瓦略宣布阿根廷将尽快开始与
债权银行就重新安排外债问题进行谈判,在国内外投资者中引起了恐
慌。投资者认为,这一决定实际上意味着阿根廷将停止偿付外债,而
阿根廷外债的绝大部分是债券,因此引发了抛售阿根廷公债的狂风,
从而带动股市大幅下挫,布宜诺斯艾利斯股票市场梅尔瓦指数比上周
末暴跌8.67%,银行贷款利率直线上升,其中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
达到26%,比上一个交易日上升13 个百分点,国家风险指数也随之
飚升至2000 点以上。之后,阿根廷金融市场持续剧烈动荡, 11 月
20 日,股市一开盘就遭遇了猛烈的抛售股票风,至收盘时,梅尔瓦
指数共下跌6.08%,以204.87 点报收。与此同时,由纽约摩根银行
评定的国家风险指数突破了3000 基本点大关,收盘时达到3046 基本
点。 面对不利形势,各商业银行纷纷以高利率为挡箭牌,拒贷揽储,
囤积自保,致使利率上扬,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比19 日上升了10 个
百分点,达到55%。银行储蓄存款迅速减少,平均每天提出的存款
一至两亿美元,11 月30 日发生大批储户到银行挤兑的现象,一天就
提取了7 亿美元的存款。阿根廷银行体系已顶不住这来势凶猛的挤兑
风潮,要求政府采取保护银行存款及整个金融体系的措施。
2001 年12 月1 日,阿根廷政府颁布法令,宣布实施新的经济措
施,以限制存款流失和资金外流。法令规定,12 月3 日起,一个成
年人每月出境带出的外汇现钞不得超过1000 美元,如确实需要超过
1000 美元现钞的,需经中央银行和外汇管理局批准。用于对外贸易
结算或支付在境外消费费用的外汇,不得以现钞清算。法令还规定,
任何储户每周提取的存款不得超过250 比索或等额美元。储户所需资
金超过上述数额,可由银行开据支票或发行信用卡。
但是,阿根廷政府为挽救金融危机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未能奏
效。从2002 年初起,金融危机再度加剧。2002 年1 月6 日,阿根廷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3-1-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0-4 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政府宣布停止实行已持续11 年之久的比索与美元的联系汇率制
度,将比索兑美元汇价由1:1 贬值至1:1.40 比索,并于1 月30 日
实行浮动汇率。比索贬值既加剧了阿根廷政府面临的信心危机,也未
能舒缓外汇体系所面临的压力。阿根廷总统杜阿尔德2 月22 日宣布,
由于国家出现经济危机,政府不得不削减政府部门公务员的工资。就
在杜阿尔德宣布这一决定几个小时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爆
发了大规模群众抗议游行。进入3 月份,阿根廷金融市场再度出现混
乱,比索大幅贬值,一度跌至1 美元兑4 比索的低点。比索贬值引发
物价飞涨,生活必须品价格一周内上涨30%。金融危机给阿根廷的证
券市场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据阿根廷资本市场委员会2002 年8 月9
日公布的报告,自爆发金融危机以来,在比索贬值、银行存贷款及债
务比索化、股价下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上市公司按美元计算的股
票资产总额下降了62%,由2001 年12 月底的333.84 亿美元下降到
2002 年5 月的126.85 亿美元,损失了206 亿美元。
(三)我国股市重大突发事件的发生过程和影响程度
(1)1995 年沪市327 国债期货事件
1993 年10 月25 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向社会公众开放国债期货
交易。最初,国债期货交易未被投资者认识,市场规模较小,行情波
动也不大。1994 年10 月以后,中国人民银行提高3 年期以上储蓄存
款利率和恢复存款保值贴补,国库券利率也同样保值贴补,保值贴补
率的不确定性为炒作国债期货提供了空间,大量机构投资者由股市转
入债市,国债期货市场行情火爆,成交迭创新高。多空双方对峙的焦
点,始终是围绕对327 国债期货品种到期价格的预测。1992 年3 年
期国库券到期的基础价格已经确定,为票面价格100 元加上3 年合计
利息28.50 元(年息为9.50%),合计为128.50 元。此外,其到期
的预测价格还受到保值贴补率和是否加息的影响,市场对此看法不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3-1-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0-4 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多空双方在148 元附近大规模建仓,327 品种未平仓合约数量逐
渐加大。市场潜伏的危机已经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1995 年2 月23
日,空头主力上海万国证券公司在收市前8 分钟内抛出1056 万口卖
单,这一数字相当于327 国债期货的标的证券――1992 年国库券发
行量的3 倍多,并将327 国债期货价位从150.30 元打压到147.50 元,
希望以此来减少其已持有的巨大空头头寸的亏损。这完全是一种蓄意
违规行为。为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上海证券交易所宣布最后8 分钟
交易无效,从2 月27 日开始休市,并组织协议平仓。最后,上海万
国证券公司等有关违规当事人受到严肃查处。1995 年5 月18 日,鉴
于我国开放国债期货市场的条件尚未成熟,国务院决定暂停国债期货
交易。
(2)1996 年股市的过度投机
1996 年10 月初到12 月12 日,我国股市达到狂热程度。股价不
断长涨,成交量连续增大,投资者盲目跟风,再加上一些机构的违规
行为,市场上投机气氛渐浓。全国热钱流入股市,上海、深圳两个交
易所日成交最高达到400 亿元的巨量。一时间,几乎所有股票全面飘
红,有的股票甚至创下了日涨幅100%的纪录。在市场失去理性的情
况下,中国证监会及有关部门在不到两个月时间内,连下12 道“金
牌”,严厉打击过度投机。12 月16 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正
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的特约评论员文章,12 月17 至19 日,大盘
连续三天跌停,许多投资者损失惨重。
(3)2001 年国有股减持
国有股“一股独大”是我国证券市场独有的现象,是由1990 年
前后我国证券市场初创时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
移,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以确立,改革开放深入进行,国有
股“一股独大”的局限性逐步显现出来,并且制约了我国证券市场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3-1-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0-4 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进一步发展壮大。上至决策层下至普通投资者,都在思考和探索如何
妥善解决国有股问题,并且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尝试。
1994 年4 月,珠海恒通集团收购棱光实业35.5%的股权,成为中
国证券市场上国有股转让的第一例。1999 年9 月22 日,中国共产党
第十五届四次全体会议通过《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问题的决
定》,明确提出“在不影响国家控股的前提下,适当减持部分国有股”,
为国有股减持提供了理论依据。1999 年12 月2 日,国有股配售试点
启动。中国证监会确定冀东水泥、华一投资、惠天热电、陆家嘴、中
国嘉陵、天津港、富龙热力、成商集团、黔轮胎、太极集团等10 上
市公司为国有股配售预选单位。2001 年年初,国有股减持再次成为
关注焦点,二级市场也受到了影响,股指从新年伊始就展开跌势。上
证指数从1 月8 日的2132 点一直跌到1893 点,下跌11.2%。2001 年
2 月底,由于市场盛传减持将以净资产为定价依据,市场爆发了2001
年初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上扬行情。上证指数从1893 点一路攀升,
并再次创出历史新高。
2001 年6 月12 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减持国有股筹资社会保障
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办法的核心是第五条,即首发、增发股票时,
应按融资额的10%出售国有股。最受争议的是第六条,即“减持国有
股原则上采取市场定价方式”,把高价减持和首发、增发“捆绑”起来。
减持方案的正式出台引发了我国证券市场有史以来空前的争论,
而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减持的具体方案上。包括多位知名经济学家
以及各券商、基金、机构投资者和广大投资者在内的市场参与者,都
激烈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而二级市场的反应更是出乎决策层的意
料。6 月14 日,上海综指见顶2245 点,随即以急跌方式展开了自1997
年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下调。截止2001 年10 月22 日,上证指数下
探到1514 点,跌幅达32%,股票市值缩水近6000 亿元。当然,把此
间股市的暴跌完全归咎于国有股减持办法是不公允的。因为同年8 月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3-1-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0-4 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间,号称中国股市第一绩优股的银广夏和多次名列中国上市公司五十
强榜首的东方电子极其恶劣的造假行为被公诸于世,对投资者的信心
也产生了巨大的打击,是股市暴跌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2001 年10 月22 日,证监会紧急叫停《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
障资金暂行办法》第五条规定:国有股减持主要采取国有股存量发行
的方式。2001 年10 月23 日,受国有股减持方案暂停的消息刺激,
个股几乎全线涨停,上证指数以1670.56 报收,涨幅为9.86%,是实
施涨跌幅限制以来最大的单日涨幅。
但是,到2002 年1 月,有关国有股减持方案的争论又起。受此
影响二级市场又一路下挫,上证指数曾一度跌至1360 点一带。
2002 年6 月23 日,国务院决定,除企业海外发行上市外,对国
内上市公司停止执行《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中关于利用证券市场减持国有股的规定,并不再出台具体实施办法。
2001 年10 月24 日,受国有股减持方案停止的消息刺激,个股再一
次全线涨停。
(4)2003 年SARS 疫情
2003 年2 月至5 月之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型肺炎先后袭击
了我国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首都北京及其周边的天津、河北、
山西和内蒙等省市、自治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全国
人民同心协力,众志成城,采取了有效的科学防治手段,和疫情进行
了顽强的抗争,终于在6 月间击退了疫情,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在非典型肺炎最为猖獗的4 月,我国证券市场也不可避免地受到
了冲击。4 月16 日至4 月25 日之间,本来从年初以来一直处于良好
上升态势的深沪股市突然急转直下,在8 个交易日内上证指数从1623
点急跌至1487 点,跌幅达8.38%;深成指从3445 点急跌至3150 点,
跌幅达8.56%,一时间恐慌气氛笼罩着市场。为防止市场进一步下挫
和避免投资者遭到更大的损失,中国证监会在充分研究和分析了事态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3-1-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0-4 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的发展变化之后当机立断,于4 月29 日决定将2003 年五一节股市和
期市放假调休时间由5 月1 日至5 月5 日延长为5 月1 日至5 月12
日,并要求在休市期间各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券商总部及其下
属营业部认真做好办公和营业场所的清洁和消毒工作,改善营业场所
的卫生和通风条件,保持空气流通,为投资者创造安全、清洁的投资
环境。这些措施切中了疫情对市场的影响,消除了投资者的恐慌心理,
稳定了市场的运行。
附录2:1998 年香港特区政府应对金融风暴的两大措
施3
(一)1998 年9 月5 日香港特区政府改进联系汇率制度的7
项措施
1998 年9 月5 日,香港金融保卫战进入了关时刻。为了减低市
场受到操控的机会,香港特区政府推出了以下7 项技术性措施:
1、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向所有持牌银行保证,按7.75
港元兑1 美元的固定汇率将其结算账户中的港元兑换成美元;
2、撤销流动资金调节机制的拆入利率;
3、以贴现窗取代流动资金调节机制,贴现窗基本利率(前称流
动资金调节机制拆出利率)由HKMA 决定;
4、取消对重复使用外汇基金票据和债券进行回购、以取得隔夜
港元流动资金的限制;
5、只有在资金流入的情况下,HKMA 才会发行新的外汇基金债
券/票据;
6、按照持牌银行使用贴现窗涉及的外汇基金债券/票据占其所持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3-1-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0-4 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的该类债券/票据总额的百分比,制定适用的贴现率;
7、保留对重复使用外汇基金债券/票据以外的债务证券进行回购
的限制。
上述措施以明确的兑换保证以及由贴现窗取代流动资金调节机
制,改进了货币发行局的运作机制,提高了银行同业流动资金水平,
减少利率因结余总数额过小而大幅波动的情况。连同政府在市场采取
的行动,这些措施成功保障香港的金融体系免受进一步的狙击。
(二)1998 年9 月7 日香港特区政府规范证券及期货市场的
30 项措施
1998 年国际投机资本对香港金融市场的冲击暴露出香港金融监
管体系的一系列漏洞。为加强市场监管,健全金融体系,防范金融风
险,并最终赢得金融保卫战的胜利,香港特区政府于1998 年9 月7
日公布了旨在加强金融市场监管的30 项措施,内容涵盖了联交所、
中央登记结算公司、期交所、证监会和财经事务局。
针对联交所的措施包括:(1)处分非法沽空会员,检查非法沽空
的经纪人和客户;(2)要求经纪会员及注册证券商申报过去两周有无
沽空,并协助调查;(3)制定更严厉的纪律处分,惩罚违规沽空的经
纪人;(4)提醒会员严格执行法例及有关交收和沽空的要求;(5)恢
复限价沽空;(6)确保有足够流通性的股票方可沽空;(7)提醒会员
记录股票最终持有人的身份;(8)规定备兑证应按实物交易,禁止发
行商把回购的认股权证重新发售。
针对中央结算公司的措施包括:(1)严格执行T+2 结算制度;(2)
惩罚失责经纪人,暂停多次违规者的交收;(3)在T+2 收市后,代未
能交货的经纪人借贷作交收。
针对期货交易所的措施包括:(1)严格执行经纪人持仓量不能超
过资本若干比例的规定;(2)向证监会提交大额持仓客户的资料;(3)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3-1-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0-4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向市场公布经纪大额客户资料;(4)大额客户要交额外保证金的未平
仓和约,由10000 张降至5000 张;(5)定出加快完成恒指期货电子
交易的时间表;(6)防止期货市场被操控而出现不成比例的增长,连
同证监会设立跨市场预警机制。
针对证监会的措施包括:(1)加强检查和监控非法沽空活动统筹
和监督量交易所和结算公司的工作;(3)把没有向联交所申报的沽空
活动列为刑事罪行;(4)把非法抛空活动的惩罚提高至10 万港元和
监禁2 年;(5)把一切向证监会和两个交易所作虚假申报的行为列为
刑事犯罪;(6)硬性要求所有证券投资者在中央结算公司开户;(7)
研究证券市场全面电子化。
针对财经事务局的措施包括:(1)监察以上工作进度;(2)统筹
监管股票信贷活动;(3)统筹研究如何监管股票注册公司:(4)尽快
提出修订法例的草案;(5)加快行政长官向两家交易所和结算公司发
出指示的法定权利;(6)统筹跨市场趋势监察小组,防范市场操控活
动。
参考文献
[1]香港金融管理局,金融监管手册——压力测试,2003 年10 月
[2]海通证券课题组,证券公司风险评价与管理的创新系统:构建
PVaR 体系,上证联合研究课题第三期课题报告
[3]冯立新、邹曦、李锐,我国证券市场危机处理研究,证券市场导
报,2003 年7 月
[4]冯芸、吴冲锋,金融市场波动及其传播研究,上海:上海财经大
学出版社,2003 年5 月
[5]陈学彬等,当代金融危机的形成、扩散与防范机制研究,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年12 月
[6]黄金老,金融自由化与金融脆弱性,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1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3-1-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0-4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13]新华社,金融危机致使阿根廷上市公司股票资产大幅缩水,2002
年8 月10 日
[14]朱守力,土耳其金融风暴引爆社会风潮,《国际金融报》,2001
年4 月13 日第六版
[15]唐倩,金融危机阴魂再现——析土耳其金融危机,《国际金融报》,
2001 年1 月4 日第六版
[16]经纬,回首香港金融保卫战,《国际金融报》,2001 年04 月23
日第七版
[17]华荣,1998 年香港金融保卫战与政策救市,新华网,2002 年6
月14 日
[18] 国世平,香港金融监管,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年2 月
出版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3-1-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0-5 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辛苦了,很有价值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9-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0-18 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关键什么才算“证券市场突发事件”,这要看管理层的能力!!!
为消除传言的影响,最好建立每周的新闻发言人制度!!!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3-12-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0-18 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z96524 at 2004-10-18 03:45 PM:
关键什么才算“证券市场突发事件”,这要看管理层的能力!!!
为消除传言的影响,最好建立每周的新闻发言人制度!!!

这个提议很好!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3-1-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4-30 17:14 , Processed in 0.033710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