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体系失效与公司债券市场发展:理论、实践与政策建议
来自:MACD论坛(bbs.shudaoyoufang.com)
作者:真炮手
浏览:5549
回复:46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内 容 提 要
本报告在总结国内外公司债券理论,包括公司资本结构理论、银行贷款与公司
债券比较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公司债市场的理论基础。对银行体系占垄断地
位的亚洲金融危机国家在1997 年金融危机期间银行体系的失效以及随后迅速发展
的公司债券市场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而进一步从降低金融体系风险和形成稳定的国
家融资结构的角度阐述了公司债券作为银行贷款替代金融产品的发展趋势。报告从
降低我国银行体系的风险和优化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两个方面实证了我国发展公司债
券市场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发展我国公司债券市场所存在的问题、原因和政策建
议。报告主要结论为:
1.公司资本结构理论包括代理人成本模型、信息不对称模型、兼并收购模
型。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公司最优资本结构中债务融资应占有一定比例,债务率随
着公司与投资者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而提高,质量高的公司更倾向于发债而形成更高
的债务率,同时高负债还能使公司所有者在反收购案中占据主动,在日常经营中使
用债务控制破产风险。
2.比较银行贷款和公司债券两种主要债务工具的理论认为:银行存在的主要
基础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道德风险、逆向选择、流动性风险等;而公司债
的优势在于通过提供市场价格信号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使资金以最小的成本流向
最需要的企业。微观企业会在外部约束条件下平衡选择两种融资工具。而发展中国
家由于所处经济发展阶段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一般选择银行体系为主的金融体
制。
3.亚洲金融危机国家的银行体系占有垄断性地位,危机的发生说明这些国家
的银行体系失效,失去了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能力。银行危机表现为资本开放条
件下银行“货币不匹配”、“期限不匹配”的“双重危机”,银行体系失效的原因
在于“裙带资本主义”:政府对贷款的干涉、政府对银行的保证、央行监管不力、
过分依赖抵押贷款等等。银行体系失效的案例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公司债券市场在金
融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一是可以降低金融体系过分依赖银行的系统风险,二是可以
构成稳定的国家资本结构。
4.亚洲金融危机国家在金融危机后采取多项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公司债市场。
韩国、马来西亚公司债余额占GDP 比例分别从1997 年的29.5%、16.53%上升到
2001 年的38.20%、31.74%,提高10-15 个百分点,使韩国发展成为全球第五大
公司债券国。泰国的比例在1999 年突破了2-3%的平台,2001 年达到5.29%。危
机后各国公司债市场的特征为:普通债为主要品种、发行期限短期化、无担保债成
为主流、金融业发行份额上升、投资人主要为机构投资者、公募和私募各有侧重、
交易所和柜台市场共存、二级市场流动性不大。
5.我国银行体系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比亚洲金融危机国家更加垄断,2001 年
底银行贷款余额占GDP 比重为77.19%,银行贷款余额占外部融资的比重为
59.03%,综合各项指标垄断程度最高。银行体系面临的风险也高于发生危机的各
国,2001 年底不良资产率为25.4%,远远高于除印尼之外的危机各国。造成我国
银行体系失效的原因与危机各国类似:1/3 来自政府干涉贷款,1/3 来自国有银行贷
款不审慎,1/3 源自银行监督体系下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银行体系风险亟待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