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缠论问题之一二三四
来自:MACD论坛(bbs.shudaoyoufang.com)
作者:缠990
浏览:13688
回复:40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缠论的问题之一:矫枉过正 自缠论问世以来,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网络上几乎所有讲缠论的博客,都只谈技术而不言其他,当然也有例外,比如本博一开始就强调技术面、消息面两条腿走路。过分的强调技术甚至唯技术论,真的是缠师本意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关于技术在整个交易体系中所占的地位,在正道系列中已然详述。随着转载文章的传播,想来有更多的人逐渐会认同这一点。但为什么在缠论学习者中会出现一边倒的迷信技术风气,这无疑和缠论中用了大部分篇幅来传授技术有关。不仅如此,缠师那带着强烈自信、狂妄却又让人不容置疑、富有煽动性的激情语言,给技术蒙上了神圣的色彩。闻者无不欢呼,得技术者得天下! 在缠论问世之前,技术无用论相当的有市场,所以缠师为了告诉小散们这个观点是不对的,用了主要篇幅来反复讲解三大系统之一的技术面,这是为了矫枉,结果却难免过正。但正如我常说的一句话:不要总听一个人说什么,还要看他做什么。于是,细心者会注意到:在开篇里,缠师明明白白的把技术只列为三大系统之一;间或一些只言片语,也提到技术那是小道;缠师列举自己的股票时,往往如数家珍般道出其背后的题材板块;通篇缠论里,各处都散布着对国内外经济大势的精辟分析......以上这些,在后来者讲缠论的博客里,一般是看不到的。看到的,只有满屏的笔线段。 如果缠论仅仅是一部单纯的技术理论,哪怕全部讲技术也无妨。可缠论偏偏包罗万象,对技术却又无比着重的渲染,很容易将新人们导向唯技术论的道路上去。打个比方,爱迪生有句经典名言: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而决定成功的往往是那百分之一。如果一篇文章用99%的篇幅来描述前半句,把后半句放在角落里一带而过,相信大部分读者也只会注意到前半句。能说什么呢,这不是谁的错,这只是一个误会罢了。 好在随着时间推移以及本博持续数年不断强调两条腿走路的重要性,很多人已开始走上缠论开篇中的正确道路,而且已经品尝到了甜美的果实。 缠论的问题之二:舍易求难 关于“舍易求难”,其实在正道系列第一部里是反复强调过的,这里再简单复述一下。缠论虽然也讲到了对散户来说不断换股操作的高效玩法,但着笔甚少,重点阐述的则是“在底部进入,不断高抛低吸降低成本到0,从而立于不败之地”的战法,这可是影响了几代缠论学徒。这套战法我以前分析过,其最大的逻辑矛盾就是,必须以正确判断大级别底部为前提介入,但若能做到这一点,只有持有就好了嘛,何必在小级别玩高难度的短差游戏,就算不丢失筹码也是性价比极低的一种做法。我提倡轻松炒股,享受人生。散户们没有几个立志去做操盘手的,不用学这一套。 除了这个层面的“舍易求难”外,更重要的是整部理论过度强调精确化,容易形成误导,因为越是精确则难度越大,投入精力也越多。 比如,对结构的划分,缠论所述的最精确方法是从1分级别递归,但实际操作时,我从来没用过,我认为毫无必要,这仅仅具备理论研究价值,实战没有任何意义。我特别喜欢用逻辑性的语言来表达我的想法,各位看官可以听之: 1、如果软件没有1分图,难道就不能操作了?利维摩尔那个时代连电脑都没有,巴菲特、索罗斯、彼得林奇、斯坦利克罗们在完成财务自由的原始积累中难道也是从1分图上一点点抠出来的?5分图作为最小级别,30分图、日线图做为最小级别,难道就不能用缠论了? 2、如果是操作股票,这种做法保证你一辈子也玩不了几只股票,而且会累到吐血,这样的挣钱方式未必能成功却换来不健康的身体,得不偿失。 3、如果是操作期货尤其股指期货,嗯,是可以固定一个品种,不算太累,但是期货、外汇之类的杠杆交易在大级别玩,其利润已经非常惊人,简单轻松效率又高,何必跟自己过不去呢。本博主无论玩商品还是股指还是外汇,1分图基本是不看的,更别说画什么笔线段了,早年画的几幅图还是为了解盘才弄的。 要那么精确干什么呢?遭罪啊。缠师这样写,你可以当成是理论研究,是为了说明缠论的结构原理,不要真的就钻在里面,那成了老学究了,埋首故纸堆一辈子也是个穷光蛋哎。 所以不少清醒的人意识到,前面十几篇是精华,越往后越可以大而化之,学诸葛亮读书一般观其大略即可,不用太细究。本博主说了不止一次,我看缠论总共一遍半,第二遍到60多课笔线段即停止,至今没有再看,掌握精神即可,知道如何用其神而不是生搬硬套其形。换句话说,那些太过精确化的内容大概了解下就行了,实战中应用缠论,三个买卖点不管是哪个,级别不要太小,顺着大方向去做就不用太精细,错了也套不着你,怕毛。熊市则正好相反,弄得再精确仍然会有不小的失误率。那精确有什么意义呢?关键还是顺势。 投机也好投资也好,最终都是一套简单的法则在顺势条件下去使用,不断重复即可稳定获利,太复杂的东西必然很难成功,从没听说过哪个成名的高手是用很复杂的技术分析方法滚雪球的,就算有个别例外,那也是百年一遇的天才,不是你也不是我。 简单才能重复,重复才能胜利。 缠论的问题之三:百战百胜 这篇要讲的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在缠论里,由于推崇把成本降为0的操盘手法,没有止损概念,如果能完美的实现这套战法,自然不需要止损,但一来前面已经分析过这套战法属于高难度,二来不用这套战法就必然要学会止损,三来在期货和外汇市场无论用什么操盘手法不止损是不可能的,所以操作无法回避止损问题。对于刚刚踏入资本市场的新人,我个人建议不要一开始就学习缠论,新人完全没有交易系统的概念,有交易系统的老手用缠论如虎添翼,但新人如果一开始就沉迷于复杂的技术分析中,很容易形成“只要学好了技术,每次都能做对”、“如果没做对,那是自己技术不到位”诸如此类的极端思维,且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追求高精尖技术只为了实现100%的准确率,最后陷入永无休止的学习和研究中,结果就是技术越学越多、越来越细,盈利能力却始终上不去甚至越做越差。
正如人无完人,操作怎么可能不出错?缠论反复强调买点买,卖点卖,这话本身极为正确,强调的是操作必须有纪律、有章法,但很多人尤其是新人会片面理解为“只要我这次做错了,那一定是没有在买点买,没有在卖点卖”。的确,“没有在买点买,没有在卖点卖”固然是失误的一种,但还有一种是缠论没有提到的,那就是“即便在买点买,在卖点卖,也仍然可能做错,因为买点不可能每次判断正确,卖点也不可能每次判断正确。”
江恩理论以预测价格著称,但在最后也反复强调止损,缠论不仅没有止损的概念,而且很多带有绝对肯定语气的描述会让人形成一种错觉——理论是不会错的,做错了就是技术还不到家。比如背驰的判断,缠师说“背了又背就是没背驰”,也就是不存在背了又背,如果看成背了又背,那一定不是背驰,一定是看错了。我认为这种表述有误导嫌疑,事实上没有一种方法可以保证背驰段100%判断准确,哪怕是区间套完美的标准趋势背驰段,也存在继续延伸的可能,尤其在强烈的趋势里,在期货和外汇市场里更是屡见不鲜。正确的表述应该是“背了又背就是最终没背驰”,因为任何的背驰段在当下完全可以是背驰,只是继续延伸过会儿再看可能就不背驰了,但操作时也不可能都到事后才去判断,那就永远无法当下了,所以当下如果判断背驰段成立,就可以开仓,事后发现不正确,就要止损,只不过技术越全面、经验越丰富、盘感越灵敏、综合能力越强的话,判断的成功率就越高,但永远也不可能一直正确,那还是人吗?
本博主在建立交易系统时,曾连续70次操作某级别盘背段,成功50次,失败20次,所谓成功就是在当下的背驰点开仓后,走势能在该级别反转至少1段,否则就判定为失败即原背驰段延续。之后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用于解决背驰段延伸的问题,经复盘,完善后的新系统可以解决那20次延伸中的10次,剩下的10次穷尽心力也无法解决。曾一度也很郁闷,忽有一天顿悟,为什么要去解决?全都做对那不是位列仙班了吗?70次操作60次成功的概率还不知足吗?即便50次成功也足够了,有止损系统根本亏不了几个钱,花那么多精力有多大意义?缠论的祖师爷也不可能每次都能做对(缠师在08年3月18日开始进行大资金底部建仓的活动,显然是不合适的,再高的高手也是人,不要把人神化)。想明白了这些,就终于解脱了。所以我不打算公开如何解决背驰段延伸等其他缠论技术心得,一方面是心血所系,一方面是没有太大意义。只要有严格合理的止损止盈系统,成功率哪怕低一些根本不影响稳定复利。
老手一般都懂这个道理。开仓后只有两条路,亏损就转向止损系统,盈利就转向止盈系统,就这么简单。新手一般是没有系统的,很容易走歪了路,去追求100%的胜率,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提高开仓成功率上,甚至天真的认为只有每次都看对做对才叫高手,这也是那些以技术秘笈为诱饵进行收费骗局的普遍现象——骗子们是不允许失败的,要抹杀所有判断不正确的记录,要把自己打造成神,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无知的新人和痴迷技术者作为食粮。
似乎华尔街的某知名交易员说过,他的操作80%都是失败的,但最后却能稳定盈利,利润来自于20%的成功。这个例子虽然极端了点,但道理是一样的。在一个人的交易之路上,早期的失败是成长所必需的,后期的失误是概率允许范围内必然存在的,要接受失败、喜爱止损,永不要去追求过度的完美,前进一大步、后退一小步就如天地间自然规律一般不可违抗。开仓和止损是一心同体,加上止盈就是三位一体,少了任何一个,都无法建立成功之道。 缠论的问题之四:神化 看到大家积极留言,氛围很不错,可惜除了极少数稍稍接近外,没有我真正想要的答案。有人说谈问题时不要欲语还休、遮遮掩掩,那本博主今儿个就嚣张一回,对缠解“道,不同、不相为谋”,我的看法只有八个字:狗屁不通、一派胡言!
没想到吧?是不是感到热血上涌、激愤异常?这八个字深深打击了粉丝们对缠解论语发自内心的崇拜和热爱。那么先冷静下来,不要急着骂人,且听我慢慢道来。
在没有标点的情况下,要想正确解读古汉语,需要做到三点:1、正确理解词汇的释义;2、语法正确;3、举证。
先说第一点。道不同不相为谋,到底怎么解读,其关键不在于断句,而在于“相“这个字的释义。缠师的原话是:通常的理解之所以出问题,关键是把“相”字当平声,当副词了,而这只是“相”的后生义。“相”,去声,本义是“观察”,引申为“根据外貌判断人的命运”,然后就有了“选择”的意思。这里的“相”就是“选择”的意思,“不相”,就是“不选择”。不仅如此,当年在回复里有人提出质疑,缠师反驳:相,去声是本义,古代是先有这个意思,而作为副词是后来才有的(见附图)。所以破题的关键便在于“相”字到底何解(留言里只有一位同学提到了这点,可惜并未深究下去)。 第二点语法问题是比较基础的东西,稍后再提。
第三点,可以引用法律上的一个概念,叫“举证责任”,即谁主张谁举证。对于千百年来已经达成共识的理解,如果要提出质疑,可以,但必须提供证据,也就是在同时代或相近时代的古文里能找到类似用法,如果没有证据,这种质疑便当判定为无效。
那么针对以上三点,本博主要彻底推翻缠解“道,不同、不相为谋”,过程如下:
证据之一:相,本义是动词“观察”,引申为“根据外貌判断人的命运”,到此为止缠师完全正确,为了叙述方便,我将本义定义为释义一,引申义定义为释义二。后面缠师又说:然后就有了“选择”的意思,这里的“相”就是“选择”的意思,“不相”,就是“不选择”。这算是释义三。我发现居然没有一个人对此表示疑问。所谓引申义,必须和本义有密切的联系,“观察”可以引申为看相即“根据外貌判断人的命运”,但再往后解释为“选择”,这符合逻辑吗?这个再次的引申不觉得太过牵强了吗?即便退一步,就算要如此解释,根据举证责任,必须提供在古文中有类似用法的例子,即“相”等于“选择”,“不相”就是“不选择”,可惜缠师没有给出佐证,我虽然远比不上缠师博学,但也从未在古代典籍中看过类似用法。所以释义三不成立,而释义一和释义二是无法用于“圣人之道”的解释的。
证据之二:按缠师的说法,“相”这个字,古代是先有本义,而副词的含义是后来才有的,所以才认定论语中的“相”不可能是作为副词的后来义。本博主的心很细,也很较真,看到这个说法时,第一个想法就是搞清楚到底是不是这么回事,如果不能证明副词“互相”的含义是后来才有的,那么缠师就是在胡扯,那后面所有的解读都不攻自破。于是我找到了同时代甚至更早一些的著作《道德经》中的一句:“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我想,不会有人把这里的“相”还解释成“观察、选择”之类的动词吧,这里一连三个“相”显然都是副词的用法,这就证明了“相”这个字在春秋时代早已作为副词使用!事实胜于雄辩,缠这么解论语的确是孔子不说人话了。
证据之三:有同学从语法的角度提出,传统解读“道不同,不相为谋”,这种断句下,用“为谋”不合理,而缠解就比较合理。那么我们再次举证,同样是春秋年间的《左传·桓公六年》:“君子曰:‘善自为谋。’”。可见,传统解读在语法上是挑不出毛病的。
证据之四:在很多古代著作中,都有对“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引用,如《史记·伯夷列传》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老庄申韩传》曰:“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耶?”。从上下文看,这里的“道不同不相为谋”显然是传统解读。我并不是说传统一定正确,但有一点必须指出的是,现在讨论的是古汉语,对现代人来说那是古文,对古代人尤其是距离春秋时代没多远的西汉时期,语言发展并没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认为是同时期的语言,论语中固然存在一些有争议的解释,但这种当时都那么理解且千年来从未有异议的,我们后人能没有证据就随便质疑吗?再说了,史记是谁写的?缠师再怎么博学多才,毕竟是2000多年后的人而且专职是操盘,在古汉语上的造诣,难道还能比得上当时的文坛大家、史学巨匠太史公司马迁?你信谁的?我当然信太史公。何况那时的论语没有经过后世朱熹等人的“注释”,基本上流传广泛的理解还是原汁原味的。
证据之五:大家都知道一句话不能孤立的看,要联系上下文,我认为不仅要联系上下文,还要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孔子个人的性格、处事方式来综合判断。“道不同不相为谋”出自《论语·卫灵公》篇,是卫灵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了对政治的一些看法。所以这里的“道”,根本不是什么君子之道圣人之道,而是治国之道。要知道孔老夫子一生周游列国,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以仁义道德治天下,恢复周礼”,这个主张在周室衰弱、诸侯雄起的春秋后期是不受欢迎的,孔子早年因不满季孙氏越礼而愤然出走,后因政见不容于各国权贵而颠沛流离。孔子本身是志向高洁、不肯同流合污之人,不屑于改弦易张以迎合当时流行的霸权主义,这才奔走各国却一直无法长期主政。这不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的真实写照吗?历史上,但凡政治主张不合便无法共事的人都很难在政坛立足,甚至因政见不合斗得你死我活都屡见不鲜,而那种能够容纳不同政见的墙头草才能成为政坛常青树,孔子显然是前者。“道不同,不相为谋”,孔子不仅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以上五点证据,足以证明传统解读无可置疑,缠解大谬也。
下面说三点总结性的看法。
其一,缠解论语更加神话了孔子。本来孔子的“圣人”名号就是后世所封的,那是因为其思想有利于巩固和平时期的专制政权,并不是十全十美。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论语也留给后人数之不尽的哲理名言,这是一笔巨大的思想财富,但这不意味着先贤放个屁都是香的,老夫子随便感慨两句就扯上什么圣人之道了,很多所谓的大道理无非是后人强行附会而已。就好比一部《红楼梦》,曹雪芹可能也就是怀旧下童年生活顺便赚点稿费糊个口,结果后世一帮所谓专家硬是上纲上线给整出了“红学”。作为一个人,有性格上的缺陷很正常,其言行也不可避免的有时代局限性,给孔子披上金光外衣、打造成道德完人、认定其一言一行无不蕴含世间至理,这种行为叫“造神运动”,这造出来的哪里是什么圣人,根本是神人嘛。任何人都是有血有肉的,先贤、圣人亦如此,没有高大全。
其二,也是不少朋友表达的观点,缠解也好,各家各派的解读也好,都无法证明是孔子的本意,所以不用管解读的对不对,只要其立意高深、读之有益便可。对于这一点,我并不否认,但我想从另一个角度谈点看法。早几年于丹解论语红极一时,被人挪揄为心灵鸡汤版论语,我的评价也是那八个字“狗屁不通、一派胡言”。于丹牌论语多是曲解,反映的不是孔子原意,本质和缠解一样,都是借着孔子的知名度来宣传自己的思想,标新立异以阐述自己的“道”,这种“道”如果无视原意、孤立来看自然是有价值的,甚至于丹的“心灵鸡汤”比缠解的“圣人之道”更加通俗和贴近大众,毕竟后者太过曲高和寡了些。但尽管其出发点是善意的,结果似乎也不坏,但让我不爽的是,为达到目的所用的手段是建立在知识的不对称上的,念书多的欺负念书少的。比方说“相”这个字,明明在孔子的时代已经作为副词“互相”来用,可缠师却信誓旦旦否认,这让我很不舒服,如果此种行为是无意的,那便是不懂装懂、贻笑大方,如果是有意的,那就是一种“欺诈”,用大白话说,就是“懂得多就可以糊弄人吗?”我恰恰是个较真的人,不喜欢被糊弄。
其三,我的目的不是全盘否定缠解论语,而是通过这个例子,提倡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精神。所谓独立思考,就是不被洗脑,不人云亦云,不要把任何人神化。即便觉得缠解有道理,也应该仔细考证其说法正不正确。正如缠师可以去质疑论语的传统解读,我们也可以质疑缠解,任何人也可以质疑我对缠解的质疑。但有个前提,不要胡乱质疑,要有理有据。既要保持独立清醒的头脑,不盲信盲从,敢于挑战和质疑权威,但也不能胡乱攀咬,须得自己先强大起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智者和强者。
通篇并未涉及缠论本身的问题,回头看看标题,我想已经不用刻意提了。神话都是神化出来的,只要不带着“拜神”的眼光去看待论语、看待缠论、看待任何人和事,自然能够去芜存菁,看透本质,得到对自己真正有益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