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楼主: 玄之又玄

[个股交流] 聊聊2017-顺势而为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45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7-7-13 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攻击北方稀土一点也不认真,其实本来就是错的,盘子这么大目前资金又不多,搞这个货是为啥啊?弄得我的小盘冲高回落还收阴了。尾盘集价出了一大半,这几天来回坐电梯,感觉不好。有色行情还是有的,需要另外找一个盘子小的股来搞,不要再浪费子弹了,不过现在好像上船容易下来难,600111好处就是流动性还可以。我的次新今天回落较大,总之这几天做得比较累。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10-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45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7-7-13 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基因概念,最好的股应是迪安诊断,其它的都一般,但有人看上了荣之联,纯粹是游资,游资的思路是坚决不与机构为伍,砸怕了,也对。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10-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45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7-7-13 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在荣之联套了不少机构,第一板相对安全,但三板之上就难了。我上的是迪安诊断,也是一堆机构,但安全第一,有社保基金背书,我还是放心一些。搞得也不多。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10-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45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7-7-13 23:45 | 显示全部楼层
002273喜欢的人可以看一下,我一般不推股(我推的好像不太害人)但看在看贴的人多,点赞的人少,偶尔试一下,记住,盈亏自负。
另外不要在我的地盘说风凉话,否则全部拉黑,本人的盈亏曲线图在年底也许会上传,关键看今年的收益能不能超过50%。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10-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45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7-7-13 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基因股下周大概率会涨几天的,但最后一定是一地鸡毛。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10-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45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7-7-14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锂电池估计短期就会严重过剩,必然会成第二个太阳能,这就是为什么我不上锂电的原因。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10-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45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7-7-14 1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像2457这样的公司要永远都不要碰,管理层太坏了,他们上市不仅是来圈钱,顺带耍猴玩。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10-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45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7-7-14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与美国达成协议 购买美国大豆、牛肉和猪肉
----
好事,长期来看对国内养殖业散污乱差有促进作用,但短期压力较大。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10-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45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7-7-14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什么永远是短缺的,就是人才,在所有资源要素里,人是决定性因素,人尽其才就是管理学的核心命题。中国目前做得很不好,很多好材为老美服务,这个必须想办法解决,对于顶尖人材要有力度。目前一些二线城市开始抢人,这是一个好现像。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10-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45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7-7-14 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金融工作会议是非常重要的会议和十九大,目前市场以稳定为主,大涨不可能,大跌也不太可能,这从近期央行的操作就可以看到,另外,外贸增长是利好因素,大跌的空间不大。大涨也不可能,一大涨,刘主席就要加大供给,市场立马下泄,而横盘不动则是各方都能接受的一种态势,所以从宏观上来看,大盘大概率在3000-3300点内来回折腾,破2900困难,上3400点同样难。
稳定在中国永远是核心问题,这与上面讨论人材的问题有异曲同工之妙。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10-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45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7-7-14 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迪安诊断我加仓了,目前小套中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10-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45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7-7-14 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工程类股最大的毛病是财报问题,应付和应收可操作性太大,这导致财报的真实性难辨,而且工程类实际利润并不高,财务成本不低,又是一个周期性很强的行业。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10-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45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7-7-14 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谈股论市
  但凡享有市场关注度和公众信任的人士,任何观点都应建立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这样的建言才能真正打到痛点,也不枉社会尊称一声“经济学家”。

  进入2017年以来,IPO进入高速发行状态。为此,围绕新股发行节奏问题,市场展开了激烈争论,一方认为,应放缓IPO节奏,要顾及市场的承受能力;另一方则主张IPO加速发行,要顶住舆论压力。在这场旷日持久的IPO之争中,经济学家们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比如,在主张放缓IPO的一方中,经济学家韩志国成了投资者的代言人;而在主张IPO加速发行的队列里,经济学者向松祚与左小蕾则是重量级人物。

  股市是经济的组成部分,经济学家对此关注更是应当应分。不过,在发表股市观点时,却要谨慎,至少要在充分研究后,使其观点能事实地反映股市客观情况。笔者之所以对此建言,恰恰因为众多经济学家们享有社会威望,对社会影响很大。然而,股市是一个利益再分配场合,经济学家们的言论不仅会引发股市价格动荡,还有可能影响证监会决策。因此,如果经济学家们对股市没有进行充分的深入研究,就贸然发表观点,他们的言论便有可能误导市场及决策层。

  事实上,在目前IPO之争中,这种情况可能正在上演。比如,近日,向松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并不专注研究证券市场,IPO发行的节奏是快、是慢、还是合适,我没有能力回答。然而,从一个经济学者和普通人的常识来判断,任何证券市场都应该有正常的IPO。建立和发展证券市场的基本功能就是为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提供IPO和再融资的渠道,这是所有证券市场基本的功能”。

  作为支持IPO加速发行的急先锋,其本人却“并不专注研究证券市场”,对“IPO发行的节奏是快、是慢、还是合适,没有能力回答”,而只是根据常识加以判断。这一行为对可能影响市场走向及决策判断的经济学家来说,是不太谨慎的。

  确实,从常识判断,任何证券市场都应该有正常IPO。比如,美国股市是世界上最成熟的股市,每年IPO的数量也就在150家左右,总体上没有超过200家,而在A股正常的年份,IPO的数量大都超过200家,如去年248家。所以,A股市场并不缺少正常的IPO。投资者之所以建言IPO放缓,是因为进入今年以来,IPO在“超常规”发行,仅上半年就发行了247家。

  另外,A股市场的这种IPO超常规发行属于一种“带病发行”,新发行的公司中少有真正优秀公司,甚至一些公司一上市就变脸。加之IPO制度存在严重问题,任何一家企业上市都会给市场带来大量限售股,如股本在4亿股以上的上市公司,其限售股规模甚至达到了首发流通股规模的9倍。股市由此成为限售股股东们的提款机。因此,目前的IPO制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融资制度,而是支持限售股股东们套现的圈钱制度,这样的制度必须改进。

  然而,对于诸如上述等A股市场的根本性问题,作为经济学家的向松祚却没有谈及,而是凭“常识”提出支持IPO提速的观点,从对中国股市发展负责任的角度来说,这是不太合适的。类似的案例,在A股市场上又有多少呢?事实上,但凡享有市场关注度和公众信任的人士,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从业人员,任何观点都应建立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这样的建言才能真正打到痛点,也不枉社会尊称一声“经济学家”。

  皮海洲(财经评论人)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10-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45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7-7-14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说个故事:我知道的一家准上市公司,IPO没通过初审,崩盘了,目前负债2亿,说明什么呢,一是上市的成本很高,二是带病造假上市的公司很多,十之二三总是有的,也许低估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10-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45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7-7-14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套现的公司现在好多啊,唉,一周跌4个多点其实不多,没有一天跌5个点就不错了,中国这鬼市场真的杀人不见血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10-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45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7-7-14 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前看到的大多是利空信息,正常,熊市人是看不到利多的,既然不能避免,那就让熊市来得更猛烈些吧。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10-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45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7-7-14 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创业板悲观看到1300点,现在打假很厉害,还有就是一些企业也懒得造假了,因为熊市造假也没什么好处,造了也白造,价格上不去,减持没啥动力,所以今年中报黑天鹅比较大,大家小心为上。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10-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45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7-7-14 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是什么市,什么市也不是,垃圾市吧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10-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45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7-7-15 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简单讲:新周期,估值重构。

  今年股票市场主要是两个逻辑:一是在需求稳定经济L型下的产能周期出清行业集中度提升新5%比旧8%好,二是ipo提速打击炒壳纳入msci等制度环境变革引发的估值体系重构。

  1、新周期的核心是从产能过剩到供给出清、剩者为王、行业集中度提升,行业龙头资产负债表持续修复,新5%比旧8%好。

  我们在《站在新周期的起点上:来自产能周期的多维证据》中,从多行业的产能利用率、行业集中度、资产负债率等供给侧的多维度指标进行交叉检验,研究发现,2010年以来,经过过去6年的经济衰退和长达54个月的通缩,钢铁、煤炭、水泥、玻璃、化工、机械、造纸等传统行业领域大量中小企业退出,行业龙头压缩淘汰过剩产能,市场自发的力量进行产能出清,2016年启动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行政化去产能加速了国企占比高的行业的产能出清。传统行业竞争格局优化,行业集中度提升,利润向龙头企业集中,步入剩者为王、强者恒强的时代。2016年以来,中国工业企业的产能利用率正逐步触底。

  欢迎来到新周期的世界!

  2、新周期不是需求U型复苏,而是经济L型下的供给出清,必须重视供给侧。

  需求侧,经济L型。名义GDP增速10.5%,而以制造业投资为代表的产能投资仅增长5.1%,供求缺口在持续扩大。世界经济复苏,1-5月出口恢复增长8.2%;预计房地产投资增速仍将超市场预期,一二三四线城市商品房库存去化十分充分、大开发商现金流充裕、下半年政策将加速供地、2018-2020年还有1500万套棚改项目,参考《为什么我们对2017年房地产投资不悲观?》;此轮补库时间较短、总体库存水平并不高,目前总库存水平仍低,去库存对经济拖累较弱;需求侧经济二次探底,幅度不深。

  供给侧,产能周期见底。从产能周期的运行轨迹来看,2009-2011年大规模新增产能投资,在2013-2015年进入集中投放期,在需求放缓的背景下供求结构恶化,导致长期工业品通缩。通缩的过程也是产能出清的过程,大量中小企业退出。2016年初以来大宗商品价格暴涨,是库存周期和产能周期双双见底共同导致的。

  3、今年股市结构性牛市中的家电、钢铁、煤炭、化工、造纸、银行、保险等大涨的板块均是供给出清行业集中度提升逻辑。

  钢铁、煤炭、化工子行业等利润爆表,而且行业集中度提升的趋势短期难以逆转,主要是环保考核压力、银行对“两高一剩”行业限贷、扩张产能得不到外源性融资、中小企业难以复产,供求格局继续有利于供给方。

  银行保险也是行业集中度提升的逻辑:金融去杠杆,中小银行缩表,利好大型银行提升市占率;治理万能险,新兴保险扩张放缓,传统大保险公司提升市占率。

  微观世界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革,做宏观研究不能继续视而不见、闭门造车!

  4、有观点认为2011年“新周期”被证伪,这次也一样,而没有看到周期的运行阶段不同。2011年是产能周期扩张的尾声,2017年是产能周期出清的触底,这一次正在被证实。

  5、4月股债调整的根本原因是监管升级、个别单兵突进缺少监管协调,与基本面无关。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将传递重要信号,从监管竞赛到监管协调,从降杠杆到稳杠杆。货币政策从加码收紧回归不松不紧。

  6、股市估值体系重构,对标国际。随着ipo提速,打击炒壳并购重组,加入MSCI,小票估值回归,大票修复折价。价值投资复兴,回归基本面研究。

  7、现金为王是个坑:港股大牛市,A股结构性牛市,债市配置价值凸显,土地财政下大都市圈房子有长期配置价值。

  8、我们2017年初提出“新周期的起点”,在市场上一石激起千层浪,出现了卖方宏观研究员一片反对、而行业研究员普遍举证的盛况奇观。

  近期期货市场黑色系领涨、股票市场周期股创新高,不喜欢争论更愿意用资金杀伐决断的投资者投出了他们的选票。

  9、这是一场由我们发动的关于“新周期”的历史性论战,既然引起了空前的广泛的讨论,说明这是这个时代最需要回应和回答的命题。我们不仅在参与这场罕见的针锋相对的论战,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参与宏观研究的历史进程,因此,我们应该抛开所有的个人名利束缚和输赢观念,以追求真理的信念、采用客观的逻辑、用事实证据说话,来回应时代的命题,不负一代学人的使命。


  研究上有分歧不一定是坏事,这说明我们有很多盲区有待进一步深入认识,达成共识。更重要的是,过去的研究经验以及所形成的思维惯性很可能会束缚我们的思维空间,这场论战很可能涉及研究范式的转换乃至理论的创新,比如2009年前后关于“中国劳动力过剩”和“刘易斯拐点”的辩论,2010年前后关于“未来20年还能增长8%”和“增长阶段转换”“新5%比旧8%好”的辩论,2014年前后关于“改革无牛市”和“改革牛”的辩论,2015年关于“卖房炒股”和“一线房价翻一倍”的辩论,2016年关于“中国经济远未见底”和“经济L型”的辩论…………从这个意义上,这场论战是具有重要历史性意义的。

  10、再次重申,我们正站在新周期的起点上,新5%比旧8%好!

  虽然新周期观点引起了轩然大波和广泛争论,但总有一种力量激励我们勇敢前行,那就是对独立客观研究的专注,挚爱,和信仰!唯有青春不可辜负,让信仰在风中飘扬!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10-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45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7-7-15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观点,我是比较认同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10-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4-20 19:56 , Processed in 0.029934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