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挣钱了,但对缠论的信心动摇了,然而又复坚定了
来自:MACD论坛(bbs.shudaoyoufang.com)
作者:终不是
浏览:14091
回复:5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终不是 于 2015-8-10 22:32 编辑
小子是个从上周四晚开始接触缠论的股市新人,周五按缠论进行了第一次实践操作,今天进行了第二次操作,为避嫌不说股票名字,只说周五进场是凭一个30分线靠近布林线下轨的盘整段三买,今天卖在一个2卖点;今天买入的则是标准的日线2卖,今天总的盈利大概有7%。
但今天的走势让我对缠论发生了疑惑和反思,缠论真的是一个建立在数学基础上的“绝对”理论吗?我把我的疑惑的想法写出来希望和大家讨论,也希望有缠论高手能够指点迷津:
1,背驰,或者说缠论的动力学部分,以及缠论第一买卖点,真的靠谱吗?
缠论有个定理,说背驰必定对应某个级别的转折点,这个定理在逻辑上我相信是绝对的,但通过今天早上的盯盘我发现,某级别盘整背驰的发生并不一定发生当级别转折,大家应该都能很容易的发现大盘指数在30分级别上从周五下午一直持续到今天下午的长时间盘整顶背驰,然而如果你依据这个背驰早早去操作卖出显然是大错特错。一个如此明显的盘整背驰都靠不住,缠论的动力学部分对于实际操作的指导性怎么能说是绝对的、普遍的?
我的反思:背驰和盘整背驰所描述的无非是一种价格运动快于量能增幅的状态,但价格运动超过量能增幅速度以后,并不一定出现转折点,而是以稍慢的速度继续上涨,直到量能跟上,这样最终又变得不背驰了,既然存在这样一种可能,那么以背驰或盘整背驰来判断价格走势的转折就只能是一个概率判断,并不能100%确定。用我同学的话来说,股价拐不拐弯哪会是一定的?各种假拐头,耍的就是技术流选手。而缠论的第一买卖点把握,实践中其实高度依赖动力学判断的,不看背驰你不可能知道某个趋势已经可以随时完成后到底是延续还是转折。
2,缠论形态学部分(笔线段中枢趋势)的实质是什么?缠论的第二、三买卖点对实际操作有指导意义吗?
我现在的理解:缠论形态学的实质实际上是为了辨明突破的真假,然而我认为缠论二、三类买卖点理论有一种内在的实践障碍:禅论二三类买卖点描述的实质其实是“一个突破的次级别回调如果不破位就是真突破”,缠论设计了一整套形态学规则来保证这个叙述的绝对正确,本质上说那一系列复杂的严格定义无非就是:“次级别回调不破位等价于次级别回调的次级别回调破位”,这样的一个理论固然是逻辑上完美自洽了;但事实上要想确保你观察到了“次级别回调不破位”,事实上你必须观察到“次级别回调的次级别回调的破位”,然后你又必须观察到“次级别回调的次级别回调的次级别回调不破位”,事实上这个完美而自洽的理论体系是不具有实践指导价值的。而一旦你尝试忽略某一级的验证,而试图仅仅根据你观察到的上一级回调破位情况决定参与不参与第二三类买卖点,那就只是个概率判断,并不能“绝对正确”,而缠论诡奇的地方在于,你如果拿着你的这个错误判断找人问为什么错,对方可以理直气壮告诉你“你急什么呀?次级回调的次级回调的次级回调的……次级回调还没走完,你就匆匆忙忙下了结论”,或者可以这样说:“一个在单笔级的不可观察的次级别回调破位(不破位),从而导致了上一级的形态发生了逆转,真(假)突破变成了假(真);又导致了上一级……最终导致你看到的这一级真突破变成了假突破”。好吧,我跪了……
退一步说,如果我们给各级别走势完成的极限时间加一个大致限制从而避免真假突破判断无限迭代导致的问题(课程中禅师是反对这样做的,他说极端情况下一整年的波动都可以是一个30分钟级中枢的扩展行情),现在真突破还是假突破总算不用等那么久了,我们只需要等到次级别走势完成的极限时间,然后看看期间有无破位就可以了;然而问题又来了,对于一个30分钟级的突破,我要判断真假,至少要从这个突破的第一个5分钟级回调开始,等一个5分钟级的行情走完的极限时间(15分钟?),而在实际情况下,这15分钟过去后,这波30分钟级突破已经走到老远了,真实的第二买卖点可能早在这15分钟的前几分钟就完成了,等完这15分钟再开始操作的你,已经成了后知后觉的追高(杀跌)者。
求教各位缠论高人,我如何才能解决以上两个疑惑?谢谢!
————————————————————————————————————————————
首先感谢楼下多位缠论老手的指教,有朋友怀疑我不是股市新人缠论新人,这个真没啥可说的,楼主虽然不算大也是20好几的人了,不至于跑到这里来装嫩,开篇说自己是新人只是希望下面的表达如有错漏之处大家能多包涵,没有别的意思。
其次,我晚饭后仔细想了一下,缠论的理论完备性是建立在数学基础上的,这是不错的;但同时缠论对操作的指导意义并不是“绝对”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很简单:
1,形态学:买卖点确认问题
仔细想想就能明白,其实是很显然的,第一类买卖点首先是不可能在当下确认的,因为第一类买卖点出现瞬间的转折和原趋势延续过程中出现的低级别回调是无法在当下区分的;其次在第一类买卖点出现后的次级别回调过程中也是无法确认的,因为次级别回调未完成时是不能确认其是否破位的,如果不破位,按缠论定义,原趋势只能视为在发展过程中,没走完;第三,第一类买卖点后的次级别回调是否是破位的本身是无法通过缠论来判定的,因为次级别回调不破位按缠论定义,必须通过次级别回调的次级别回调的破位才能确认(必须下一线段生产才能确认原线段被破坏,笔破坏线段后可能因为下一笔的破坏性发展使后两笔成为原线段的延续),而这一判定只有迭代到单笔级别的观察才能最终确认;又因为实践中单笔级别的回调是否破位难以观察,所以缠论第一买卖点也是难以被确认的。如果说第一类买卖点的确认是在辨别真假“拐头”,第二三类买卖点的确认就是在确认真假“突破”,但实际上还是一回事,因为假突破就是真拐头,真拐头就是假突破。所以第二三类买卖点的确认其实与第一类买卖点的确认是类似的,不在赘述。
综上,缠论买卖点在理论上是绝对存在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确认的滞后问题和低级别确认回调是否破位的观察困难,参照量子物理学的测不准原理,我给出一个缠论买卖点测不准原理:任何人判断缠论买卖点的准确率和延迟时间比率(定义为缠论买卖点出现的瞬间开始到个人判定其出现完成的时间除以该买卖点出现到其后次级回调不破位确认的时间)相乘将等于一个常数,但与量子物理的测不准原理不同的是,虽然我们不能100%准确的当下判定买卖点,但我们可以通过经验的积累,或者说个人对缠论的修炼降低这个常数的取值,高手们的缠论第一买卖点常数甚至可能比新人小一个数量级。
个人认为,这个缠论买卖点测不准原理非但不是对缠论的颠覆,反而是对缠论理论完备性的一个补充,缠师也反复说过,缠论的应用最终看的是修为、境界,这句话如果不从缠论买卖点测不准原理出发是难以理解的,既然缠论是完备的、绝对的、科学的,为什么同样掌握缠论的交易者之间还会有差别?还分境界、修为?这境界修为又怎么个分法?我个人认为,买卖点测不准原理就给出了合理的回答。
注:缠论与量子物理之间的联系随想
A,买卖点就如神秘莫测的亚原子,其存在只能由走势自己走出来,在单笔级的回调破位与否确认前,谁也不能说买卖点就一定存在还是一定不存在,它就像薛定谔的猫一样,处于一种存在/不存在的叠加态;然而每一个市场参与者,无论他们在不在有意无意的寻找买卖点,他们交易的合力最终促成了买卖点的最终存在或者不存在,换成量子物理的语言,就是他们的观察(交易)使买卖点从一团模糊的概率函数塌缩成了一个在确定的位置和时间点存在的确定点,这是多么奇妙而伟大的创造过程。
B,学缠论最头疼的莫过于笔和线段的定义;笔和线段居然不是在过去决定的,而是在当下被创造着的,一个凶猛的下跌或者拉升就可能让明明已经在过去被确定过的笔或者线段改变形态,然而如果了解过量子物理中的延迟选择试验你就会惊讶这两个理论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多么玄妙,延迟选择试验告诉我们——至少比较近的“过去”是可以由“现在”来决定和改变的,这恰恰是缠论形态学最核心的地方。
2,动力学:背驰与盘整背驰确认问题
一开始我认为缠论动力学这部分内容是缠论的外围,非关键成分,甚至从理论必须完美的角度来看,缠论动力学是缠论的累赘和糟粕,然而现在我觉得并非如此,缠论学习者应该都记得缠论动力学方面的一个定理:每一个买卖点都对应着某级别的背驰,每一个背驰都对应着某级别的买卖点,事实上背驰、盘整背驰、类背驰虽然因强度不同在操作中有各自不同的地位,但我认为在缠论体系里他们的理论地位是相同的,如果把买卖点比作是量子物理里神秘莫测的亚原子,背驰现象就如同每个亚原子扩散出的场,究竟该如何把握背驰现象本身,我个人想改日先抽空学习了解一下量子物理中的规范场理论,再和大家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