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楼主: andar

[大盘交流] 边走边看了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6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知道吗?主力可不是吓大毕业的,正在偷偷乐着吸货哪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6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倒是创业板正在演绎IPO前的最后疯狂或死亡前的挣扎抽搐,那才令人恐惧的投资领域,蓝筹股恰恰是介入良机!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69 天

发表于 2013-12-26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andar 发表于 2013-12-26 10:45
知道吗?主力可不是吓大毕业的,正在偷偷乐着吸货哪

喔,那你就系北大毕业滴。只知道大盘向北。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3-3-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6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大毕业的不少哇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69 天

发表于 2013-12-26 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ichellebaby 于 2013-12-26 11:14 编辑
andar 发表于 2013-12-26 11:04
北大毕业的不少哇

切,不管你什么毕业滴,还不如偶这没文化滴。你跟臭混混一样,天天喊银买股票。:#JINGYA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3-3-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6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牙老弟,大好人呐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6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牙老弟今天来没?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69 天

发表于 2013-12-26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andar 发表于 2013-12-26 11:12
牙老弟,大好人呐

瞎好。:#JINGYA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3-3-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6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牙老弟准确无误地为坛友们预测出上6124的大顶,这样的好人哪里去找?反正坛子里没见过这么好的善人!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69 天

发表于 2013-12-26 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andar 发表于 2013-12-26 11:18
牙老弟准确无误地为坛友们预测出上6124的大顶,这样的好人哪里去找?反正坛子里没见过这么好的善人!

切,偶来论坛就没见臭混混准过 :#JINGYA 。他以前准滴时候偶没赶上,体会不出他滴好。欧耶!#vv1#  #*29*#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3-3-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6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女稍安勿躁,机会这不就来了吗?!
就看美女这次敢不敢信一次混混了

记得,当年坛子里看万点的是主流,而今看破1800的是主流。
遗憾的是,所谓的主流都错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69 天

发表于 2013-12-26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andar 发表于 2013-12-26 11:27
美女稍安勿躁,机会这不就来了吗?!
就看美女这次敢不敢信一次混混了

去,去年来论坛偶信。现在偶自己会看,只信自己,谁都不信。欧耶!#vv1#  #*29*#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3-3-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6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午看了篇文章,题目诱人,涉及面广,看得云里雾里。最后一看作者,巧了,厦大的,拷贝于此,大家品鉴。

2013年12月26日 07:44 AM中国式分权的代价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张光  为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撰稿
字号
背景
评论打印电邮收藏微信腾讯微博[url=]新浪微博[/url]

[img=285,0]http://i.ftimg.net/picture/2/0000411(行情 消息 资金)62_piclink.jpg[/img]
【编者按】:本文为FT中文网2013中国年度报告的一篇。
2013年的中国以官方大张旗鼓地宣传中国梦而始,以半个中国陷入雾霾的苦境而终。任何明白人都知道,中国的雾霾大爆发是过去三十年,特别是近十年经济发展模式累积的结果,而中国式地方分权恰恰在这个发展模式中居于核心地位,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必须充分肯定改革开放以来地方分权对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贡献,但也需要集中谈谈中国式分权给中国造成的问题,包括席卷半个中国的雾霾难题。
中国式分权主要表现为行政分权和财政分权。行政分权主要是各级地方政府对辖区内的社会经济事务的管理和发展,尤其在规制的设定和执行上,享有高度的自主权。例如,在过去的十年里进行的几轮房地产调控,都是中央给大政方针,地方政府制定用于本地的具体规则。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的规制也或多或少以类似的方式形成和执行。
财政分权则主要是中央财政所做的几乎完全限于国防外交并维持中央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如海关和国税)运转,而国内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提供,几乎完全由地方财政承担。这一点,清晰地表现在财政数据上(图1)。
2012年,在全国预算内财政支出中,中央占14.9%,地方占85.1%。而且,如果把预算外支出、社保基金支出、国有土地财政支出等加进来考虑,中国地方财政支出比重当接近90%。放眼世界,没有第二个国家达到这般财政支出分权的水平。美国学者兰德里在他的《中国的分权型威权体制》(2008)一书中,把中国的地方财政支出比重与世界其他50余国做了比较。仅次于中国列第二位的是联邦制国家美国,其地方(包括州和州以下政府)支出比重不到50%。按财政支出口径计量,中国是世界上最分权的国家,没有之一。
[img]http://i.ftimg.net/picture/5/0000413(行情 消息 资金)25_piclink.jpg[/img]
图1:中国预算内财政规模及其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布,1978-2013
中国行政集权与财政地方分权古而有之
中国为什么能在地方分权特别是财政支出(事权)分配上成为世界的例外?
原因之一是中国历来如此。在漫长的帝制社会中,作为中央政府的朝廷,至少就其文官系统而言,规模非常之小,不过区区数千人而已。国内的一应公共和管制事务,从税收到教化(如科举考试),从驿站到河工,基本均由地方政府承担。甚至在军事财政也是如此。在朝代强盛之际,通常由地方政府在朝廷的统一调配递解下,供养所辖地区的军队;而在朝代衰落之时,则出现军阀控制地方行政,各自供养的局面。
如此分权,中国何以能够保持大一统数千年不倒?其奥妙之一在于秦朝形成并绵延不绝的皇权官僚体制。在正常情况下,所有县级以上文官和武将都由中央政府甚至皇帝任命,帝制中国的官僚政治集权为它的行政分权和财政分权奠定了政治制度基础。
从这个观点看,民国近40年的历史,大半是在地方军政一体的境遇下渡过的。中央政府,无论是在北洋军阀时期,还是南京政府时期,都没有达到帝制中国中央政府(朝廷)强政治集权的状态。
新中国同旧中国相比,则有沿袭有损益,但在变动中保持一点不变。这一点就是官僚政治集权。皇权虽然不再,但马列主义的民主集中制为政治集权,不但提供了更强的意识形态辩护,而且形成了更具操作性的手段。自建国至今,中共在各级党政领导由上级、最终为中央任命产生这一点上,从未有过一丝一毫的动摇。
然而,在行政和财政分权上,改革前后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建国后的前30年中央计划经济,地方政府在行政和财政事务上,几乎没有任何自主性。其主要表现之一是国家财政资金大量用于经济建设,特别是基本建设(通常占财政总支出的40%),国家经济建设主要由财政融资,而财政建设资金绝大部分由中央政府及其部委执行。因此,国家财政支出的半数以上由中央政府完成。这一财政支出中央集权模式直到改革开放初期依然清晰可见(图1)。
众所周知,这一经济管理模式使地方和民间发展经济的动力消灭殆尽。再加上改革前无穷无尽的政治运动和斗争,导致中国经济在毛泽东的晚年到了濒临崩溃的地步。
改革开放后财政大包干:中央地方均寻求机会主义
所以,改革伊始,中共中央一方面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完成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另一方面则在坚守甚至强化官僚任命政治体制的同时,进行了大胆的行政分权和财政分权改革。自秦以来至1980年代,中国的财税的大部分基本上一直由地方政府征收,但地方不过是中央政府的税收之手,并无任何自主裁量之权。
1980年代的财政大包干制,给予地方政府以控制支配按契约规定的财政收入“剩余”,即划归上级政府后的所有剩余收入的权力。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各地政府特别是那些经济增长迅速的地方政府,很快就学会能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与中央政府博弈的方法:一方面,它们只完成为财政合约要求的最低限度的财政收入,以求得将上解中央收入最小化。另一方面,它们想方设法变预算内收入为预算外收入,因为后者无需与中央分成。
这样做的结果是,财政收支规模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逐步下降,即便是把预算外收支规模加进来,国家财政规模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仍然显著下降(图1)。这一发展,客观上起到了藏富于民、国退民进的作用,曾为邓小平所赞叹的异军独起的乡镇企业,就是在这样一种地方分权的财政制度下形成的。
然而,财政大包干的逻辑是不可持续的。上述地方政府预算内财政收入最小化、化预算内收入为预算外收入的手法,虽然没有违背财政包干契约,但毕竟是钻空子的机会主义做法。事实上,少数地方政府如北京市为了留住收入竟然在1990年前后向中央政府隐瞒了几十亿元的财政收入。而财政窘迫的中央政府,在1990年前后,不得不重演百年前晚清政府派员向富裕的广东省借款的苦戏。这些借款,从一开始,就没有还的可能和打算。
结果,财政包干制的逻辑下,中央和地方政府双双走上了机会主义的博弈道路。
分税制改革让中央和地方在扩大财政收入问题上一致
1994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分税制改革,彻底改变了中央与地方在财政分权关系的逻辑。
改革把最大税种增值税定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并由新成立的国税系统来征收,并按央75%地25%外加税收返还的既定规则统一划给地方政府。这一改革使地方政府没有机会在分成收入上搞收入最小化。更重要的是,财政包干制下地方政府在分成财政收入上执行最小化战略的动机不复存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扩大财政收入的问题上利益完全一致。
各地政府不但努力协作在本地的国税部门征收国税,以期增加自己的分成收入。(因此,各地国税局的部门预算中,大约20%来自于所在地方政府的激励性补贴)。而且,与此同时,地方政府更是不遗余力地征收完全属于自己的地方专享收入,从预算内到预算外,从税收收入到收费收入,从社保基金收入到土地出让收入。原因无他,根据分税制的规则,地方政府对划给它们的分成收入和自有收入的使用,在不违背中央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的前提下,享有充分的自主裁量权。
发展地方经济,成为扩大地方财政收入的最好的手段。这一点和经济发展是硬道理的GDP主义在邓小平南巡后被强化至极的形势相配合,驱动中国财政规模不断扩张(图1)。
分税制驱动下的GDP主义最终导致环境恶化
在1980年代,除了广东珠三角的例外,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自离乡不离土的乡镇企业(尤其在苏南)和私人企业(浙江)以及地方国营企业。按企业所有归属分配财源的财税包干体制,促使地方政府非常看重企业的地方所有性质。土生土长的企业,通常会对家乡的水土保持应有的敬畏感,再加上它们多建于轻工业和耐用消费品产业,国人的消费尚未进入住房、汽车等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建造并使用的阶段,因此,1980年代的初期工业化并未对中国的环境造成重大的破坏。
而自1990年代中叶以来,在分税制条件下,地方政府对于企业的观点,发生了“不重所有、而重所在”的变化。招商引资俨然成为众多地方政府的头等大事。外来的企业,包括民营的,外资的,甚至国有的央企,大多缺乏本地企业对乡土的那般敬畏。中国经济自1990年代以来的“世界工厂化”、重化工化和房地产化的背后,往往都有不断流动的产业和金融资本和固守一地的地方政府的合作和共谋,而并非偶然地,中国地方政府的党政主官多为非本地人出任,而且变动频率极高。这些力量的结合,在使中国获得20余年两位数高速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使其付出了产能过剩、环境恶化的沉重代价。
改革带来的地方分权提供社保也是一种例外
1990年代,作为经济市场化改革的一部分,中国进行了“抓大放小”、“减员增效”的全国性的国有企业改革。结果,除了行政和事业部门外,单位不再成为中国劳动者的社会保障的提供者。中国开始建立政府主导的社会化保障网络。从那时到现在,这个社会化保障网络一直处于各地政府分而治之的分权实施状态。以最大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为例,除了四个中央直辖市的例外,其余各地的统筹水平基本上仍然停留于县市层次。这一发展,大大加剧的中国财政支出分权的水平。
中国社会保障特别是养老保险收支的地方分权化,在全世界的范围上看亦属例外。发达国家不论采取联邦制或单一制,均由中央政府主导社会保障特别是养老保障。实行社会保障计划的发展中国家,也多由中央政府主导。
从理论上看,中央统筹社会保障,使保险基金库在一国范围内最大化,风险分散最大化,并有助于社会公平。进而言之,在资本和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财政的地方化根本无法成立。这是因为,如果某地提供比其他地方更好的社会福利项目,必然使它成为福利磁石,吸引大量人群来该地享受福利;与此同时,在财政分权的条件下,该地的福利开支只能来自本地的财政收入,为此它的财政征收水平不得不超过其他地方,而这必然使资本和劳动力以脚投票,远离而去。于是,在资本和劳动力充分自由流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服务的地方分权化必然导致各地政府的“逐底竞争”,尽量降低税收水平,尽量少提供社会保障。这是造成在许多国家那里社会保障主要由中央政府提供的事实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国之所以能够以地方分权的方式提供社会保障服务,根本原因在于户籍制度。依靠这个制度,地方政府能够在吸引资本和劳动力流入的同时,把非本地甚至非城市户籍人口排除于本地的社会福利网之外。结果,中国的社会保障福利能够在地区之间、阶层之间非常不平等的分配下延续至今。
中央政府的政策要求和转移支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不平等状况,但离社会公正和效率的起码要求还差得很远。社会保障物品和服务分配的不平等又给予地方政府以强烈的诱因去维持并保护早已不合时宜的户籍制度。
总之,中国今天的众多公共政策问题,如产能过剩、环境污染、社会保障提供的低水平和不公平分配,都与中国式的地方分权息息相关。
这些问题的治理需要改革和完善中国式分权。首先,中央政府应当承担更多的事权,尤其是与社会保障相关的事权。基本养老保险由于只涉及到资金的收取和支付,由中央政府来操作即全国统筹,从技术上来讲完全可行。其次,中央政府对地方官员政绩的考核标准,再也不能唯GDP是论。社会政策和环境保护应当成为优先考核标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切实落实基层民主参与。2007年,厦门市民的政治参与,加之当地和福建省党政领导的开明,使PX项目不在厦门实施,才有今天厦门乃至整个福建良好的环境和清新的空气。事实证明,厦门和福建的经济发展,并没有PX项目未在厦门落户而受损。厦门和福建做得到的,中国也应该能做得到。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文责编 mojing.huo@ftchinese.com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7 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ndar 于 2013-12-27 12:15 编辑

整天浪啊浪的,空耗精力。应该来点别的消遣。

另类中国城镇化前瞻:
      黯淡。须立即全面放开国人生育予以应对。

人口危局将重创中国城镇化战略
国资委商业科技质量中心研究员 罗天昊 为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撰稿


理想的确很丰满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尘埃落定,虽然正式的城镇化规划尚未出炉,不过已基本定调。本次会议,亮点众多,特别是将“记得住乡愁”作为任务之一,令人印象深刻。但是,在最重要的两个问题上,城镇化战略的最终期望,恐怕与中国现实存在巨大差别。
    就城镇化对于中国经济的意义而言,主要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而最大的变数,则被寄托在进城农民身上,已经进城的农民,其消费需求,将是巨大的内需,据测算光公共服务的投资就可达数十万亿,同时,还有一种期待,就是没有进城的农民,国家层面的预期,是每年能够有1000万农民进城,既振兴内需,亦充实城市劳动力。
    不过,后者美好期待恐怕要落空:未来中国将无足够的劳动力继续转移到城市!如从就业而非户籍衡量,中国的城镇化其实已接近尾声,而非序幕。

到底有多少人在城市?
    目前是一笔糊涂账。官方统计,已经有超过7亿人居住在城市,由此,得出中国的城市化率是52.6%。而如以户籍人口统计,更不到40%。由此,似乎中国的城镇化空间巨大。不过,现实很残酷。换一种算法,看看农村还剩下多少有效劳动力,得出的结论则截然不同。
    如果以就业为主要统计标准,只要是非农就业,同时不常住农村,就算已经完成事实上的城镇化的话,则中国城镇化率被严重低估。
    从历史角度看,城镇化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确实居功至伟。经过30多年的经济发展,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有了稳步提高。世界银行的经济学家尤素福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认为,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中有10%可以归因于城镇化的进程。而国家的城镇化战略中,有一个很大的期待,就是未来能够继续吸引农民进入城市。
   可惜,由于中国即将出现人口逆转,遍地空城的危局,将重创城镇化战略,这一趋势,国内多数学者都没有清醒的认识,均跟风鼓吹,盲目乐观


劳动力供应将出现断崖式“冲击”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推行,目前中国的城市化,将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
    2011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一产业就业人口为2.66亿,这其中,还包含东北,新疆、海南等地的国营农场,他们其实是城市户籍,总人数接近400万,由此,真正留在农村务农的农民,实际只有约2.62亿。农民没有退休金,也没有退休制度,活到老就得干到死,就是活到100岁,也没有人替你干农活,所以,农业就业人口,基本就等于农村留下的除去婴儿以外的实际人口。
    国内一些学者如李迅雷等,曾提议中国真实的城镇化率的另外一种算法,应该是:城镇化率=1—农村化率,则中国真实城镇化率,早超过60%。根本不再需要二十年。我们所期望的未来农村仍然大规模转移劳动力到城市的景象,可能不会再出现了。
    不以数据统计,就以实证调查,笔者走访了湖北,重庆,河南、江西等中西部省份,亦可印证,中国农村,除少数东部省份外,绝大部分已衰败不堪,农村大片耕地抛荒,荒芜千里,精壮劳力早转移殆尽,留下老弱。
    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尚有近2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近几年,中国一些城市却出现了“民工荒”,劳动力市场出现“刘易斯拐点”。经过30年的劳动力转移,已经基本无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了[请做下详细的说明]。到底转移了多少人口,现在是一笔有争议的账,但是,可以从两个维度看未来农村人口转移潜力。一是如刚才所说,留下搞第一产业的人口,只有不到3亿。二是,过去农村人口转移的主力军是青壮年,如今在城市的各个小区的门卫,一些园林工,清洁工,不少就来自农村的中老年人。中国城乡收入差高达三倍,连中老年人,都会用脚投票,只要有机会,还干得动。
    更为严峻的是,长期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致使我国的人口结构,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巨大转变。这种转变即,年轻人少,老年人多,而推着时间的推移,未来死亡高峰期的到来,将使中国成为空城之国。

硬币的另一面:人口老龄化与“黑灯城市”
   2012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占当时总人口的30%以上。比例非常惊人,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同时,中国的青少年人口,亦即将步入全球最低行列。
   依照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0-14岁人口占16.60%,而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0-14岁人口占人口总量的33.6%,不到三十年,降低一半以上。未来形势非常严峻
   少年人口的增长直线下降,老年人口的直线上升,这种对比,意味着将来中国人口达到峰值之后,将急剧下降。据《大国空巢》一书作者,中国湖南籍美国科学家易富贤研究,今后五年,20至60岁的总劳动力将达到顶峰,此后将出现大规模下降。甚至最早在2014年就可能发生逆转,而在中国的体制下,一项战略的周期,大约为十年左右,由此,在本届政府和下届政府任期内,城镇化即将因人口逆转而遭遇挑战。
   未来,因为人口减少带来的消费市场的大幅萎缩,以及劳动力市场的不足,将重创中国经济,未富先老的现状,亦将严重制约中国的民族生机与活力。劳动力不足,更为直接的结果是,无数的城市目前所制定的“国家化大都 市”的宏伟目标,届时将成为空口承诺。今日已经逐步出现的部分黑灯城市,未来将在中国蔓延,可能才是中国未来的真实写照。

走过的路不同,对策当然不同
    在推行城镇化战略时,其实国家高层有一个假设和类比,即,全球各发达国家,其城镇化高峰期,也就是工业化高峰期,亦是国力完成飞跃的时期。此言不假,但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被忽视,即,多数国家的上升期,均是人口增长期,人口增长曲线,基本与国家经济增长曲线,与城市化曲线同步。
    在二战以后,日本启动了工业化进程,自50年代至1973年,是日本工业化高潮时期,日本年均增长接近10%,进入发达工业化国家行列。至1975年,日本城市化率达到 78.6%,基本达到高潮。虽然至2011年,日本的城市化率已达90%以上,但是自70年代之后逐步趋缓。而日本的人口增长,亦于1972年达到高峰。 由此,其工业化,城市化,人口发展的三大高峰期,基本同步。
    不仅是日本,多数现代国家,城市化高峰、工业化高峰与人口发展高峰,基本都是三位一体。
   而中国未来将出现严重的脱节:我们仍然寄希望于经济会保持高速增长,仍然寄希望于城市化率会继续提高,但是,我们的人口,尤其是青年人口,却开始萎缩,人口发展曲线,与城市化发展曲线,将严重不同步。在人口萎缩的大局之下,却对城镇化寄望太高,恐怕有负重托。
    事实上,中国不仅农村衰败,多剩老弱,城市化进程,已将逐步终结。农业现代化,和城市新居民的工业化,将是一个挑战。同时,纵使未来农村人口再向城市转移,转移来的也是负担,而非动力。即,转移到城市来养老的老人,将多过转移到城市来的儿童,青壮年则几乎没有,因为他们早就来了,只是有的没有常住,无法统计而已。这些中老年人对于城市来说,其消耗远远大于其劳动力贡献,由此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新的城镇化浪潮,再也不象过去三十年那样,坐吃精壮劳动力带来的财富,而付出低福利成本,相反,未来的城镇化进程中,福利成本将越来越高,而精壮劳动力则越来越少


怎么办?
    纵使现在全面开放计划生育,人的成长期尚有20年左右,仍不足弥补中国劳动力的缺口。未来中国可能将不得不大规模开放移民,今天国人因为高房价而无法享受的住房,在大批老人死亡之后,或者将不得不留给国外青年居住。在广东等沿海地区,已经涌入大批亚非青年,在北京街头,也已经日益多见。
   或者这将是最大的讽刺。用计划生育节制本国人民的活力与生机,用高房价迫使本民族的青年不得不为生计奔走而丧失朝气,原来最后是为他国人做嫁衣裳。
   中国目前尚未完成产业转型,在全球产业链中也无法短期内升级,由此,中国仍然需要大批产业工人,但是,随着青少年人口的减少,以及高校升学率超过80%,国内已经无法提供足够的劳动力。开放移民,并非良谋,但却不失为救急之策。为长久计,中国的计生政策,需要彻底调整,不是开放单独二胎生育,而是彻底开放。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文责编 mojing.huo@ftchinese.com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7 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评论:
      单独二胎生育政策杯水车薪。即使不立即全面放开国人生育,也应该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积极的劳动力供应政策:让入托、入学和各阶段升学不再是劳动力形成过程中某些利益集团的“摇钱树”!要迅速彻底消灭掉国人从出生到就业过程中的各类“拦路虎”,而逐步将其转化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兼顾城乡、机会尽量均等的福利支出,以期持续提高“人口素质红利”,尽可能多地弥补“人口红利”消失带来的“供给冲击”。

      最糟糕的选择是:既不全面放开国人生育,又继续在国人进入劳动力市场前的头二十年里吃拿卡要,设置种种障碍。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1 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近来,一些机构的报告又开始忽悠人了:大意是,存款利率一放开,明年银行的息差肯定显著收窄,银行的业绩将会滑坡,等等诸多指鹿为马、颠倒黑白的一些谬论。
      余以为,存款利率市场化如果实施,贷款利率也会上升,也就是说市场利率的总水平上升了,这才是真相的全部。事实上,2013全年(除岁末同业存单利率市场化外)尽管央行没有实施形式上的存款利率市场化,但银行理财产品的大量涌现早已变相替代了存款利率市场化,在这一年里,银行吸纳资金成本上升与贷款利率的上升基本上如影随形。如果明年某个时点实施存款利率市场化,届时也就水到渠成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银行息差比2013年仅会略为降低,而不会明显降低。andar预计,考虑到信贷规模的一定增长,明年银行的业绩依然会是正增长的。这注定会令空姐们失落的。
      再者,必须强调,存款利率市场化乃至利率、汇率市场化对于大银行而言更为有利,而非相反。
      故而岁末之际,andar要特别力挺一下“大到不能倒”的中国蓝筹银行。

恭祝各位新年吉祥,新年发财!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544 天

发表于 2013-12-31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年快乐!!!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7-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787 天

无影无棕学术交流家园将上证指数拆解到底行云流水话投资

发表于 2013-12-31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祝多空各路股友2014心想事成:#DAXIAO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1 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宇宙与分子 发表于 2013-12-31 19:35
新年快乐!!!

恭祝宇宙兄全家新年快乐!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6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1 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nicoyu 发表于 2013-12-31 20:54
祝多空各路股友2014心想事成

新年快乐!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4-22 14:25 , Processed in 0.033441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