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新解(第四篇)
来自:MACD论坛(bbs.shudaoyoufang.com)
作者:小散心态
浏览:21476
回复:15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小散心态 于 2013-3-5 18:21 编辑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在打算写这句话的时候,中国发生了一件酸甜苦辣的故事。李双江的儿子李天一涉嫌轮J被抓,仇富的欣喜奔告,有谊的试图辩解,李天一彻底颓了,受害者估计心里更是纠缠痛苦。 现在在中国,类似的事情太多了。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让整个人众彻底的没了信仰,没了行为准则道德标准。人欲的泛滥,形成了现今社会的种种不公,贪婪,欺诈等丑恶。从危害上来讲,李天一毕竟是个孩子,仅仅伤害了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伤害无数人,伤害国家利益的大有人在。这几个所谓的恶少,连个跳蚤都算不上。但是假如任其放纵,年纪大了,欲望大了,能力大了,基本可以预料会对社会造成更大的危害。 几个孩子只是不明是非,被欲望纵容到作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其实三字经早就给了我们答案。 “养不教、父之过。”孩子没有教好,是父亲的过失。这句话充分的说明了真正犯过失的并不是孩子,而是那个年迈的歌手。孩子年幼时,将军自己不良的行为和举止,过分的骄纵,对自己身份的倨傲,对他人的态度,无不一五一十的刻在了孩子的心里,成为孩子一生无法摆脱的潜意识。 父亲是孩子的楷模,孩子无意识在模仿父亲的行为。所谓虎父无犬子,老鼠儿子会打洞,是个大概率的事儿。孩子,甚至案件中的五个施害者,其实都是受害者。父亲给的不正当的爱,反而成害,最终伤害了孩子和他人。 在中国古代,母亲是重要的角色是照顾孩子。而对孩子施加影响,明确孩子行为准则,多是父亲承担责任。孟母属于特例,在大范围来讲,父亲对孩子的教育尤为重要。所谓言传身教,言语是用来传授术业的,身体力行,才是真正的“教”。父亲负担的社会角色更多一些,所以在身教方面,就承担了更大的责任。这个“教”,真的有那么难吗? 我们还来拆一下“教”字,左孝,右文,很简单,就是孝的文化。孝,是立人的第一准则。不孝者,不足以任事。 西方文化认为自我是中心,父母只是一个通道,西方文化中没有孝的概念,只有赡养父母的责任。在西学泛滥的年代,孝,根本提不到台面。但是东方是以家庭为中心的社会格局,孝,就成了百善之首。从狭义的角度来讲,孝,是对父母的从与敬。广义来讲,孝是一种态度。对父母的孝,代表了感恩的态度。父母是世界上无私给予最多的人,对父母的孝,意味着对最大恩情的感激和回报。如果一个人连对父母的孝道都不遵守,怎么能确认这个人可以对其他人感恩? 不知感恩的人,自然无情,底限很低。这种人,对任何亲近的人来说都是一种危险。因为亲近的人是最容易出卖的。 父亲对孩子的教育,首先就是孝。如果只是生养,不教孩子正确的行为准则,不等孩子出现什么后果,父亲就已经犯了很大的过失。对孩子行为准则的磨练,则是师傅、老师的责任。 “教不严,师之惰。”父亲教给了孩子行为准则后,对孩子的监督管理,就是老师的事儿了。父母给予孩子性格成型的影响最大。老师,则在孩子成人的路上敦敦教导,扶正指引。老师,要教之严。严,在一般理解上是严厉。广义的严,是代表的严密,字面上是没有缝隙。在三字经中,代表老师对孩子的教导要有很严密的逻辑,并从始至终保持确定性。例如对“孝”的理解,就要明确,一致,免得孩子成人后出现观念上的动摇。 若老师教导的不够严密,且观点经常动摇。那就代表老师对自己的专业并未深入的了解,是懒惰造成的结果。所以,三字经用:“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阐述了父亲身体力行的责任和老师严谨敬业的重要性。足以让我们每一个身为父亲和老师的人警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