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老李杂谈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518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4-3 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2014-04-03 热点探测
2014-04-03 热点探测器-房地产
2014-04-03 热点探测器-银行
2014-04-03 热点探测器-汽车板块
2014-04-03 热点探测器-证券板块
2014-04-03 热点探测器-专用设备
2014-04-03 热点探测器-生物制药
2014-04-03 热点探测器-上证A股
2014-04-03 热点探测器-创业板
2014-04-03 热点探测器-中小板
2014-04-03 热点探测器-深圳A股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2-6-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518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4-3 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晚:四月的天 孩子的脸
【 时间:2014-04-03 】
(4月3日晚评,北京指南针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资金动向数据】
通过资金动向数据显示,今日全天沪市多空资金流出30.14亿,深市多空资金流入10.81亿

今日沪市资金流出,深市资金流入,两市合计流出资金近20亿。从板块资金数据来看,资金流入榜上,证券保险板块以5.80亿的资金流入额位居榜首;随后是家用电器板块和计算机设备板块,两板块的资金流入额均为2.7亿多元;电子半导体板块则排名第四,资金流入1.62亿;此外,通信设备板块的资金流入额也相对较多,列资金流入榜第五名位置。再看资金流出榜,昨天领涨的地产、银行今日全部出现在资金流出榜的前列,其中银行板块资金流出达8.31亿,位列榜首;主营房地产板块紧随其后,资金流出7.67亿;基础建设板块、混业房地产板块、钢铁冶炼板块也都纷纷走弱,三个板块的资金流出额分别为3.93亿、3.42亿与2.28亿。综合比较后可知,在今日市场中,空方优势明显,而做空的主力恰恰是昨天引领市场做多的板块,这就如何“四月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就变,致使投资者操作难度很大。

【大盘分析】

如图1所示,周四大盘虽小幅高开,但未能上冲,再次受阻于34日成本均线,在银行、地产等板块纷纷倒戈的情况下,指数不断下行,将周三的阳线全部吞没,且再次击穿了5日与13日两条成本均线,后期走势显得扑朔迷离,令很多投资者无可适从。而我们多次说过:市场平衡的打破须看资金的态度。从大盘K线下方的多空资金指标来看,近期资金柱依然是绿多红少,而周四资金呈现流出状态,且流出力度大于周三资金的流入力度。所以短期看空方依然占据着主动。作为投资者来说,操作上应以谨慎为主,不可盲目追涨,对于有资金连续加仓且股价尚未大涨的个股,可逢低少量参与。

【操作策略】
周四大盘收阴,指数收于2043点。K线组合上,与周三阳线形成了阴包阳的态势,说明空方力量依然较强。从周四全天的个股涨跌榜来看,两市涨停个股18只;跌停个股1只。而整个市场中,涨幅超过3%的个股130只;跌幅超过3%的个股112只。可见在周四市场中虽然大盘走势并不理想,但在个股涨跌方面,空方并没有得到什么便宜。市场的运行仍然相对平稳。打开0Z指数可以看到,周四0Z指数与周三基本相同,依然是盘中上冲5日、13日、以及34日成本均线未果,所不同的是,周四0Z指数明显强于大盘,这说明周三大盘的上涨主要来自于权重板块的拉动,而周四大盘的下跌也同样是权重板块惹的祸。通过盯盘龙虎榜可以看到,周四市场领涨重点集中在小盘股、中控盘股、以及中价股之上,而领跌重点集中在大盘股、低控盘股、以及低价股之上。值得注意的是,高价股与高控盘股依然不是市场的热点,所以对于前期涨幅过大的中小盘个股,投资者仍需加以谨慎,不可盲目抄底。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2-6-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518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4-3 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2014-04-03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2-6-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 天

发表于 2014-4-3 23: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无私的奉献和分享!!!!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4-3-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 天

发表于 2014-4-3 23:3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楼主无私的奉献和分享!!!!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4-3-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518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4-4 15:25 | 显示全部楼层
2014-04-04 大盘风向标
2014-04-04 CCTV证劵资讯量化数据平台
2014-04-04 0Z 新涨跌指数
2014-04-04 上证指数(行情 消息 资金) 策略精灵仓位风险控制-1
2014-04-04 上证指数(行情 消息 资金) 策略精灵仓位风险控制-2
2014-04-04 上证指数(行情 消息 资金) 策略精灵仓位风险控制
2014-04-04 上证指数(行情 消息 资金) 新布林线 CYS13
2014-04-04 活跃市值 立体K线  CYS13  3K2 ZNZ折线 SAR   
2014-04-04 天狼50-1
2014-04-04 天狼50
2014-04-04 同花顺 BBD上证
2014-04-04 同花顺 BBD深证
2014-04-04 同花顺 DDE当日资金流向
2014-04-04 同花顺 DDE主力增仓排名
2014-04-04 同花顺 DDE资金流向统计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2-6-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518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4-4 15:53 | 显示全部楼层
2014-04-04 热点探测
2014-04-04 热点探测器-房地产
2014-04-04 热点探测器-银行
2014-04-04 热点探测器-汽车板块
2014-04-04 热点探测器-证券板块
2014-04-04 热点探测器-专用设备
2014-04-04 热点探测器-生物制药
2014-04-04 热点探测器-上证A股
2014-04-04 热点探测器-中小板
2014-04-04 热点探测器-创业板
2014-04-04 热点探测器-深圳A股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2-6-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518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4-4 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2014-04-04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2-6-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518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4-5 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吃在上海

  这两年,报纸上,电视上,朋友之间的言谈中都是——上海,上海,上海,聒嘈得耳朵都要起茧了, 身边还有熟人朋友,连得美国绿卡也不要了,房子汽车一塌刮子卖掉举家迁回上海去的。究竟上海好在什么地方?使得这么多英雄竞折腰?去年秋季,我这个半世上海人也凑闹猛回了一次上海,车马旅费也用去一千多大洋,心痛之余正好世界日报副刊征文要[故乡传真]。何不乘此机会赚几个稿费补贴补贴。真的坐落来拿起笔又觉得无从下手,衣食住行写点什么呢?上海是造了不少新的房子,像麻将牌似的耸立在地平线上,实在算不了一道可以描述的风景,交通则不敢恭维,唯一能敬告归国侨胞不要搞错那儿是人让车而不是车让人,走在马路当中千万记得不要鼻头朝天。 关于穿的方面上海人倒是另有一功,女人像花蝴蝶似的满街飞舞,可惜本人一袭长袍春夏秋冬,天生缺少这方面的审美修养。额角头一拍,还是写点吃的吧,民以食为天,当今在湾区一家家上海馆子开出来,只要会做个炸酱面就大言不惭的说是绝佳沪上风味。那真是太小看上海人的刁嘴了,拎拎清爽老阿弟,让我搬点上海的一鳞半爪给你听听。
   小时候有首童谣—— 乡下人,到上海,上海闲话讲不来,米西米西炒咸菜。由此可见上海人认为除了他别人都是吃咸菜过日子的。广东佬那么会吃,在上海也只有区区一家新雅饭店耳熟能详。北方菜馆更是少之又少了,撑市面的还是本帮菜,讲究精工细料,火侯到家,浓油赤酱,能佐酒下饭。如老正兴饭馆之类。这次回去一看,不对了,本帮菜也现代化了,新开的高级本帮菜馆如‘苏浙汇’‘小南国’等领导潮流的也讲究起清淡来了,不过那清淡不是在美国点个沙拉几片菜叶子那种清淡,一道冬瓜盅,选用两斤左右的青皮白肉瓜,掏净瓜子瓜酿,放入火腿,干贝,鸡茸,口蘑。隔水用文火煨上一夜,等端上桌来的时侯,就像红楼梦里刘姥姥说的;哪儿还有茄子的味道。冬瓜都浸透了火腿口蘑的鲜味,舀起一匙金黄色的瓜肉,香味扑鼻而来。一道金镶玉,用精选的绿豆芽,捏去头尾,当中剖开,嵌入煮熟的火腿丝,猛火一爆就上桌。一道鳗烤肉,用腿肉夹心段,细细的鳗鱼骨头拆得一根不剩。一锅老鸭扁尖汤,汤清见底,鲜而不腻。去的时候正好是秋风起,螃蟹肥的季节,每家饭店都用阳澄湖大闸蟹做招徕,一只只碗口大鲜红的无肠公子煞是诱人,可惜当我刚到上海时,看到有小时侯喜欢吃的鸭肫肝,嘴一馋吃了不少,现在面临美味的螃蟹,又是个胆固醇高的物事。本人只有一点有限的胆固醇容量,分配给鸭肫肝好呢还是分配给大闸蟹?真是伤透了脑筋。想起李白说过‘自古圣贤亦寂寞,唯有食者留其名’,心一横下来,统吃不误。等回美国再节食好了。

    高级菜馆的菜肴只占沪上风味的三分之一,还有美味的上海小吃和家常菜,上海是这样一个城市,不同季节大街小巷飘扬着不同的食物香味,冬天是烘山芋,春天是粽子和青团的清香,夏天是油汆臭豆腐,很多人就爱这一口,落叶纷纷时光在潍海路上传来鲜肉月饼的香味。说到上海小吃,首先想起的就是小笼包,湾区差不多每家饭店都有,只是形似而实非,冰柜里取出来蒸一蒸上桌,吃到嘴里一包面疙瘩和碎肉,真叫做倒足胃口。上海任何一家路边小摊都来得高明些,在上海吃小笼包首推是城隍庙的南翔小笼汤包,店堂是老式房舍豆腐干似的一块,大家客人共用一张桌子,你坐在那儿有人就站在你身后等桌位。小笼包是现包现蒸,皮子薄如纸,筷子功夫好的挟起来颤颤葳葳的一包汤汁,肉馅是用六分瘦肉二分肥肉二分搅碎的肉皮,一个个洁白晶莹如拇指般大小,一笼八只,蘸着姜醋,我一个人可以吃四笼,夜饭也就算了。再晚点去吃小绍兴鸡粥,粥是精选的大米用井水熬成,清清亮亮厚薄适中,佐以一小碟葱油白斩鸡,鸡用当地的土鸡,鲜而嫩,沾着酱油下粥,吃得满头大汗。你高兴到云南路夜市去走走的话,选择更多了,生煎馒头配鸡鸭血汤,油炸臭豆腐干,荠菜馄饨,两面黄,萝卜丝饼蟹壳黄,油面筋百页包汤,阳春面,油豆腐线粉,粢饭糕山芋汤。新疆人在拐角上烤羊肉串。这些都是几块钱的小吃,普通老百姓的日常吃食,但使我这个去国多年的游子口水都流下来了。逛这种夜市千万要把握住自己,否则东吃吃,西尝尝,吃过头了回家再吃消化药片就不值得了。

    吃遍外面的餐馆和小吃,真正觉得温馨和回味无穷的还是上海人家的家常菜,一道碧绿的雪里红豆板酥,一锅带锅巴的咸肉菜饭,春天里的马兰头拌豆腐干,肉丝荠菜豆腐羹,清炒嫩蚕豆。夏天的毛蚶,油焖交白,凉拌苣笋,香椿头皮蛋拌豆腐。秋风起来时的毛豆芋艿,乡下人在路边卖用草绳扎好的一串螃蟹。冬天的腌笃鲜沙锅,霉干菜烤肉。哪个上海出来的人忘得了?我有个婶婶是做家常菜的好手,一道雪菜黄鱼羹,鲜得你眉毛都没有了。鳗鱼上市时买来薄腌后吊在屋檐下风干,蒸了上桌佐酒下饭都是一流。用百页做素鸭,色香味都不让真的鸭子。一道醉鸡,用上好的香糟浸一夜,鸡肉又嫩又酥,糟香扑鼻。红米加南乳烧出来的水晶酱汁肉鲜红夺目,用碧绿的鸡毛菜垫底,入口就化。素菜则有咸菜汁笱冬笋,韭黄香干,细细的紫茄蒸熟撕碎拌酱油蔴油。我每次去拜访都吃得直打饱呃。饭后一杯香茗,又端上来文火煨的莲心汤。
         告辞婶婶出得门来,青砖石库门房子的天井里青苔苍苍,一棵秋海棠满地落瑛,狭窄的弄堂里昏灯如荧,两边人家半开的门扉里传出沪剧伊伊啊啊的唱腔,伴着麻将牌的哗啦哗啦声响。一个年轻的母亲在哄孩子入睡,口里哼着一段我们童年时听熟的曲谣——笃笃笃,卖糖粥,三斤胡桃四斤壳,吃侬肉,还侬壳,张家老伯伯,问侬讨只小花狗。笃笃笃,卖糖粥,三斤胡桃四斤壳…………平平的曲调反复哼下去,听得人眼泪都出来了。二十多寒暑似水流年,弹指一瞬间,历史苍凉而沉重,老百姓却有本领在隔缝中把日子过下去,带着那份温馨,那份自在,那份怡然自得。(全文完·范迁)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2-6-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518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4-5 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痒在上海

   我案头上有本上海作家陈村写的‘手痒’,此地华人却多是脚痒,隔三差五滑脚就跑上海,飞机公司像是老娘舅家,说是拿美金到国内用,合算。外滩浦东南京路淮海路襄阳路城隍庙,一趟跑下来小腿杆都跑粗了,大包小包拎回来,怎么搞的?在那儿看看花好桃好,到这里却一样都不入眼,没有办法只好壁橱里一塞,一个礼拜后就忘记了。真个算起账来,签证费置装费超重费,旅馆铜钿车马费请客吃饭送礼红包,再加上老娘舅这笔账,实在没有便宜多少。如果再眼光不准,听信导购小姐的花言巧语,在华亭路摊头上买只罗莱克斯回来的话,就不是合算不合算的问题了,恭喜,你老兄自动升级了,高升到‘冲头’之尊,上海人谓之‘头颈贼硬,斩得血淋滴嗒也没啥关系’是也。
       凡是到了‘冲头’这个级别,前赴后继的劲头是一定是要有的,两个月一过,袋里只要多了几张钞票,手指头自动会拨电话到老娘舅屋里:飞机票是啥价钿啊?打折了?快点帮我定下来。朋友如果问他去上海有何贵干?想了半天,给了一个天大的理由:白相。再问:不去上海白相要死的?再想半天,憋出一句同样过硬的话语:死是不会死的,但是心痒,侬晓得吗,心痒难熬啊。
       说到点子上了,上海是个叫人心痒的地方,只要沾过边,不管你是中国人外国人,不管你是男是女,是老是小,像毛毛虫落进头颈里般的一律浑身发痒。中国人痒在一张嘴上,清蒸大闸蟹盐水鸭胗肝风干鳗鲞生剥毛蚶酒渍黄泥螺清炒鳝糊冰糖甲鱼鸡鸭血汤臭豆腐杭州小胡桃奶油话梅在外国是吃不着的。外国人呢,是痒在心里,啊!二十一世纪的卡萨布兰卡,只要是高鼻子蓝眼睛就有风情送上门来,管你是百万富翁还是水管修理工,坐进酒吧自有眼风瞟过来,过一天就带到城隍庙吃生煎馒头去了。男人痒在头上,怪不得上海发廊成灾,女人是痒在脚底,皮尔卡丹伊势丹巴百蕾古奇资生堂全部开在一条街上,跑下来脚底板真是要出油了。男女有别,此痒不同那痒,你痒有异我痒,但人人都痒在其中,所以叫做‘痒痒大观’。(下接楼下)

(上接楼上)现在欧美主要城市,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同痒会’,你替我搔搔,我帮你挠挠,精神上的会餐,心理上的澡堂子。三爷叔刚刚上海回来,开起派对来被当个宝:上海哪里新的小区开发出来了,原来的臭水浜旁边硬是弄出个欧陆风情,罗马时光,大堂跑进去像阿波罗神庙一样,帮你开门的穿得像开国元勋似的,性价比好得不得了。某个拉黄鱼车的戆大,木知木觉买进只股票,发大财了,小老婆两三个,天天跑计生委申请超生指标。上海滩上奔驶凯特拉克满地跑,我伲美国来了二十年还开部TOYOTA,人家大学生都开宝马。学堂周围乡下人的房子整片租下来,再转租给同学,做二房东,钞票赚得木佬佬。还有侬天上人间夜总会去过吗?跪式服务享受过吗?俄罗斯小姐见识过吗?洗脚洗过吗?汰浴汰过吗?按摩做过吗?中式西式港式瑞典式泰国式蛙式自由式。。?没有?可见侬落伍不是一点点了,最起码几十条马路的距离。
      人都是形而下的生物,这个‘痒’却是属于形而上的范畴,所以我们要为这个‘痒’而高兴,为这个‘痒’而自豪,是人就会痒,一块石头,再呵也不会痒的。生活中如果没有这个‘痒’,日子一眼看到头,还有什么意思呢?
三爷叔一讲,人人热血沸腾,一冲动就跑到上海看房子去了,为的是洗脚方便。上只角的房子五六万一平方,下只角的房子也要两三万一平方,比起美国来只贵不便宜。牙关一咬,就是出血,也要出得是地方,买房子不是讲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 的吗,楼下就是足浴城,转弯角上是夜总会,再走两步,小菜场后面是发廊一条街,地段好得不能再好了。
      房子买下来是赤膊的,还要寻人装修,装修师傅立在面前,你才知道三爷叔所言不虚,你真是落伍了,装修师傅嘴里讲出来的花头经,你这个美国常春藤名校毕业生听也没听到过。复式立式开放式巴洛克宫廷式田园风光式明清复古式阿里巴巴洞窟式黄金海岸式。。。听得浑身冷汗直冒,哪一式都要几十万大洋。不过既然猪头买回来了,毛还是要拔了下锅的,牙齿再咬咬,啥人叫侬飘洋过海洗脚来的呢。
      大血本甩下去了,不常去住住对不起自己。在美国能省就省,平时上班带便当,超级市场买四角九一磅的鸡腿,多跑三个街口加便宜的油,一张去上海的机票是要保证的。身上发痒要憋住的,留到上海去搔的。

   中国人一向有个好传统,奇文共赏,当然奇痒也要共搔的。这里的狐朋狗党,被撺掇得坐立不安,一个个咕咚下水,组团回上海买房子。这下好了,打麻将也有搭子了,荡马路有道伴了,出去吃饭正好一只圆台面坐满,晚上太太们雀战方酣时先生们溜出去买香烟,顺带夜市发廊兜一圈,熟门熟路,GPS 也用不着,东北大妞湖南妹子四川小媳妇,招呼一个个打过来,亲热得像一家人似的。
      当然发廊只是权宜之计,刚刚来解解厌气的。上海本是男人的天堂,三步之内必有芳草,五步之遥春色满园。吃个饭唱个歌喝杯咖啡跳场舞谈趟生意,都会碰到风流艳遇埋伏在转弯角后等你,女人都是红颜,碰上就是知己,小蜜情人二奶一夜情,分门别类要拎得清,不同情况不同对待,存进电脑记录归档,千万记牢打一枪换个地方。只要不是麻皮瞎子癞痢头跷脚羊癫风,是你的就会找上门来。人生得戆一点也没关系,腰包厚一点就解决问题。八十二岁寻二十八岁也没关系,只要你有顶老板董事经理副总的帽子戴在头上。实在没有,也没关系,上海遍地印刷铺子,两百张名片只要五十块大洋,头衔随便你自己填,充分发挥想象力吧。
      只有到了这个份上才知道心痒难熬是什么滋味,痒起来搔不着又是个什么味道。想当年书蠹头一个,只识得ABC,却不晓得X 代表男人,Y代表女人,童子鸡两眼一抹黑飘洋过海了,走得急急匆匆,人生大课却没有上过。到这里之后上学毕业求职工作上班娶家主婆养儿子,人人做只螺丝钉拧在社会这部大机器上,日子呢过得清汤寡水,像只蚂蚁般早上爬去公司,晚上再原路爬回来。七年之痒早就过了,熬不过也只能自己在墙上蹭蹭。现在蓦然回首,上海竟然如此精彩,心里的老白虱又爬出来了,有道是人生中年须尽欢,补课,补课,把缺失的,遗忘的,时不与我的,感叹蹉跎的,梦有未竟的,风华已远的课都补回来。
      所以上海房子卖得好,所以青春补习班排排队,所以二奶三奶满街逛,所以人人轧扁头往回跑,所以豆腐都吃出肉味道来。
      上海本是‘十里痒场’,绝非浪得虚名,风景这边独好。(全文完·范迁)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2-6-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518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4-5 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混在上海  

     从上海回来之后,人家问起对上海的印象,还真理不清头绪,混混噩噩的一团,干脆以一篇'混在上海’作答,各花入各眼,自己去咂摸其中三味罢了。

     上海并没有什么自然景观,虽然在东海之滨,但又有几个市民观赏过海景?市郊的佘山只是一个土墩。小学生春游年年去龙华,龙华塔看都被看老了。

     剩下的就是人文景观了,也许用'人工景观’更合适点,上海房子造得连地皮都下沉,天际线却凌乱不堪。城市规划可以说是零,当地人骄傲地说上海快赶上东京纽约了,我看赶上马尼拉还差不多。

     我诧异上海人变得这么没有想象力,虽然所有人都说上海人精明。精明在哪里?精明在他们会赶大潮流?精明在他们毫不犹豫地扒掉老弄堂造起火柴盒,然后把一个鸽子窝装修得美轮美奂?精明在挎的皮包是古地亚穿的西装是阿曼尼的?精明在铢锱必较,我的就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

     在跨国公司上班的白领显然就是当代的'高等华人’,以前叫买办,跑街,现在叫项目经理,营业代表。精神倒还是一致的,在公共场所掏出手机大声讨论九亿美元的一单生意,话毕频频转头看有多少注意力集中在他身上,可惜上海人看惯了'搞浆糊’,连头也不抬,'高等华人’若有所失了几分钟,手机一响,又声如洪钟地讨论下一单生意。

      以前到上海,看到上海人的西装袖口商标还没折去,难道他们真忙得从服装店直接过来了?一问之下才知道是特为留着要人家看他穿的名牌,不禁掩口失笑。这次去好像见不到这种蠢相了,但上海人享受了好东西而不为人知,好像'锦衣夜行’,真煞煞地心痒难熬,无论如何也要寻机会献宝一下。星巴克里一坐,手提电脑打开,眼光却不在屏幕上,转来转去看野眼。出去吃个便饭,也要带上大镜头的数码相机,'咔嚓’一声拍下满桌的杯盘狼藉。路边小摊上吃生煎馒头时不忘把红塔山香烟和金质打火机放在桌上,用手机大声约下一个饭局,旁观者拎拎清爽,本人是有身价的,吃生煎馒头只偶一为之,下一餐就到锦江饭店吃'扑肥’去了。

      讲起装修房子,上海人更是满口术语,把外来人听得一怔一怔的,房子有高层,低层,别墅,平面,复式。小区的环境,地铁的远近是必须考虑的。装修分为美国山庄式,欧陆风情式,明清复古式。弄到结果螺丝壳里的道场做出来都差不多。上海人为你不能欣赏他们的心血大为摇头,说,朋友帮帮忙,你去外国这么多年是吃素的?一点审美观念也不得。我笑笑,也不想和他们分辨,在上海是很难有诗意的居住的,绿色只有公园里才有,豆腐干似的一块,还要看季节,高楼上看出去的风景是灰茫茫的一片,触目所及的是对面楼里吊出来的晾衣服,长的是丝袜短的是裤衩,那就只好在小小的一方天地里折腾来折腾去了。

       开车在上海是个特权,你在路口等红灯时可以看到司机瞥视的眼光写着'高人一等’,你过马路动作慢点会招来一声吴侬软语:'寻死啊’。骂声来自驾BMW的时髦女郎,被骂的三脚两步跳到上街沿回骂:“赤那,一只鸡罢了,神气什么?”

      这骂人话就有点偏差;鸡也有鸡的道道,我就不敢在上海开车,先不说满地乱窜的自行车,见缝插针的行人可以激出你的心脏病来。交通规则应该有的吧,但没人遵守。到底是车让行人呢还是行人让车?到底如何换道?什么时候可以左转?什么时候停什么时候走?全看不懂。我几次坐计程车吓出一身冷汗;一辆大巴士贴身几英寸地挨着你,一甩屁股就挤了进来。老太太在疾驶的车阵中巍然屹立,眼看就要撞上了,老太太却轻移莲步,一闪一忽悠,车子就贴着擦了过去,简直像少林功夫那样壮观。

    说也奇怪,这么一个交通混乱的城市倒没看到几件车祸,我想是归功于'模糊逻辑’法则,在交通法规之外驾车人另有一套思路,本能地分辩出何是可行,何是不可行,什么时候能擦边而过,什么时候能无视来车而奋勇向前。这个就不是在驾驶学校学得来的,更不是我们这些假洋鬼子能一窥奥妙的。管你开了三十年或四十年的车,你不得不向上海驾车者脱帽致敬,对他们驾轻就熟,身手敏捷,路在险中求的大无畏精神佩服到五体投地。
      以上讲了上海的衣,住,行。说到'食’,我要收起讥讽的语气,用诚恐诚湟的态度来描述,否则就是对人类在饮食领域巨大的成就不敬。吃在上海不算执世界牛耳的话,排进前三名是没有问题的。纽约有那么多餐馆,但你有今晨从阳澄湖送来的大闸蟹麽?就算香港人吃的空运大闸蟹也没有上海人的道地,大闸蟹还在晕机呢,味道当然两样。
      从外滩三号的顶级意大利餐厅到路边的馄饨摊子,上海真正体现了一种'民以食为天’的精神大同。口袋里有几个铜板的,大可以一面享用意大利生火腿卷拉勺尼亚一面欣赏黄浦江景色,也可以花六七块人民币叫一碗滚烫的鸡鸭血汤,来上两客生煎馒头,看看小菜场人来人往的风光。想做生意人头一个动的脑筋就是做吃的,所以大大小小的饭店遍地开花。到夫妻老婆店里吃油豆腐线粉汤,到楼高七层的高级餐厅吃法国蜗牛,根据你皮夹子的厚薄,悉听尊便。上海人有时为到哪个饭店吃饭而头痛,高档饭店十只手指头肯定数不过来;苏浙会,小南国,美林阁,是新式本帮菜,张生记是吃杭州菜的,巴蜀人家做的改良四川菜上海人也能接受,功德林是吃素的,宝庆路复兴路那儿还有公馆私家菜。小吃有苏州面馆,淮杨点心,小绍兴鸡粥,想吃地道外国菜可以上衡山路啃正宗德国猪脚,到红房子吃罗宋大菜,可惜只生一张嘴巴,只有一个肚皮,人生就这点不足。
      你不能连吃两顿饭,但饭后喝喝茶总是可以的吧,来来来,转角上就是优雅茶座,灯光朦胧,音乐低迴。茶资五十块一人,咖啡奶茶铁观音普洱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红茶绿茶黄茶黑茶水果茶,同时奉上瓜子蜜饯,开心果放屁豆,绿豆糕芝麻汤团,不贵不贵,孵茶馆店是上海人的老传统了,花钱消磨光阴,三两好友,说说股市行情,谈谈楼盘买卖,再嘀咕几句某相识包了个二奶,某名人竟敌不过七十老叟,在情场惨败。两三个时辰就不知不觉过去了。
      半夜过后,在起身离座时觉得肚子又有空位了,于是相约一起去吃宵夜,以前只有云南路有夜市,现在到处都不愁找到过得去的夜宵店,锦江宾馆脚下就有一家,门口有挑担卖盗版CD的,挑了三张美国刚上市的新片,才花人民币二十大元,想象米高美公司福克斯高层主管看了吐血,再走进饭店就胃口大开,朋友早点好竹笙苦瓜,爆腌鳗鱼,冰镇芥蓝,香莴笋碧绿生翠,滚烫的菜泡饭里薄薄的一片火腿吊鲜味。上海人现在讲究清淡,夜宵也吃得百分之一百符合营养学。
      请客吃饭是无日无之,感情也是在吃吃喝喝中建立起来的,男女勾搭要吃饭,买空卖空要吃饭,铺路搭桥要吃饭,升迁评级要吃饭,庆生迎送要吃饭,就是死了人一顿豆腐羹饭还是免不了的,生意还有个不好的吗?
上海真是吃的天堂,我敢拍胸脯保证,你们在报上写两篇吃喝文章骗稿费的家伙,如果没到上海混吃混喝两三个月,最好还是识相点免开尊口,什么京津小吃,台南小吃,云南小吃,广东乱吃,四川辣吃,东北胡吃,全是小儿科。你到了上海才知道什么叫'吃无境止’,才知道'吃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才知道孔夫子说的'割不正不食,时不正不食’是多么的可怜。

  不过请客吃饭也不是人人消受得起的,我就做过一次'阿莫林’。
      事缘去参加艺术学院一个盛大的派对,派对办得出色,不但有教师作品,学生习作琳琅满目,当厅放一条长桌,桌上用锌盘盛放碧绿的萍果,桔红的番茄,生脆的黄瓜,还有开心果瓜子,咖啡茶水,到时还端出现蒸热气腾腾的鲜肉大包和香菇素菜包子,倒真是别开生面。我塞下去三个包子,心想晚饭也算吃得舒服。哪知这仅是热身,系主任宣布请宾客们去小酌叙谊。我受制于交通工具,心想小酌也不妨,就跟了众人去了。
      到了一个叫'大浪淘沙’的地方,正门只得用'金碧辉煌’来形容,比我去过的埃及国立博物馆还要雄伟,门前车水马龙,指挥停车的门僮忙得喉咙都哑了。一进门,发给你一条手链,先把你的鞋袜收起来。然后驱入更衣室,服务生催促你脱光,想想看,我那些朋友都是几十年没见面了,一旦碰头马上来个'裸呈相对’,不但面子下不来,心态也弄得极不自在。但开弓没有回头箭,事到如今,脱也得脱,不脱也得脱,牙一咬,牺牲色相也就这一回,脱光了飞快地蹿进浴堂就是了。
      浴室奇大无比,泡澡的大池子人头幢幢,雾气蒸腾。另有擦背的,捏筋的,修脚的,递热毛巾的,管拖鞋的,我冲了个淋浴出来,被让着换上一套大花衫裤,从另一个门上到二楼吃饭。
      到餐厅一望,所有艺术学院风度翩翩的教授,落拓不堪的艺术家,全换上小丑般的大花衫裤,像马戏团里逃出来的一样。男男女女混坐吃'扑肥’,菜式之杂是我之仅见,有日本鱼生,韩国泡菜,西洋牛排,法国牡蛎,广东牛杂,杭州蒸鱼,上海炒素,东北炖菜。跟邻座一个头顶冒烟,面色绯红的食客搭讪,赫然发现此公是中国最有影响的雕塑家,只是这种见面方式不免滑稽。
      吃完'扑肥’又上包房,包房里大屏幕电视,卡拉OK,电脑上网,自动麻将桌应有就有,众人如鱼得水,扯起话筒,摆开方城,只剩我一个手脚无处放。上了个网,就向大家告辞,众人客客气气,脸上一副看乡巴佬的微妙表情。好吧,好吧,我认了,大家玩好,乡巴佬先走一步了。
      你不承认自己是乡巴佬还真不行,哪管你是出生在上海市中心,查祖宗八代都没问题,上海话讲得比别人正宗,不带江北口音。如果你融不进上海人的日常圈子,体会不了他们的轻重缓急,跟不上他们的思维方式。不能和他们同欢乐共享受,不懂得往脸上贴金的海派风格,该现的时候不现,该拎清的时候拎不清,该搞浆糊的时候搞不过人家。那么,上海人就不会认同你是上海人,最多鼻子眼儿哼一句:“作孽,外国待久了,人戆掉了。”(范迁)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2-6-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518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4-5 1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泡酒吧

    你如果没有泡过酒吧,千万不要叫自己上海人,要被人笑落牙齿的。朋友,帮帮忙,现在是啥个朝代了?连酒吧还没泡过?多亏侬好意思讲得出口。
  要讲传统,中国人还真不遑多让,远的不说,刘关张三个酒客是在桃园酒吧里碰上的,武松打虎就是在酒吧里喝醉之后的壮举,近的有孔乙己在咸亨酒吧撒酒疯的记录。酒吧不但成就英雄,酒吧还创造历史。当然你也可以买了酒回家喝,俗话说‘闷酒入肚蚀骨凉’,你一个人在家喝酒就是喝闷酒,这还了得?快点跟我走。
    现在上海的酒吧多过米店,称得上酒吧一条街的就有衡山路,茂名路,雁荡路,巨鹿路,华山路,乌鲁木齐路,还不算江湾五角场大批的校园酒吧。酒吧名称五花八门;棉花俱乐部,乔治五世,朋友,音乐盒,蝙蝠。一家家泡过来没有两个月想也休想。浦东金茂大厦楼上的酒吧叫做九重天,付最低消费88块洋钿就可以体会一下在离地八百八十英尺的空中喝酒,你在家里办不到的吧。
   你在家里喝酒,顶多看到个黄脸婆,黄脸婆还不会摆好脸色给你。何必呢?酒吧里有的是漂亮的妹妹,年纪很小穿得很少,背脊骨肩膀露在外面不说,裙子一律在膝盖以上,喝起酒来像喝白开水一样。喝醉了就在吧台旁边跌跌冲冲跳起舞来,脚一软往你怀里靠过来也是情有可原的事,不用一惊一乍。酒吧里还有红头发绿眼睛的外国瘪三,妹妹们就是跟他们一块来的,摸铜钿买单是这批外国瘪三的任务。你不要和他们靠得太近,倒不是有里通外国的嫌疑,只是他们身上的香水洒得太多,你吃不消喷嚏一个接一个就煞风景了。
   看妹妹就看罢,头颈不要伸得这么长啊,更不要看得眼乌珠落出来,乡下人似的。
   你说酒吧里节约用电啊,电灯泡黑古隆咚的?妹妹们看上去都像一个娘胎里出来的?
   咳,哪能碰得上你这种人。不叫你‘阿莫林’叫啥人?
   听听清爽,阿弟,你手里这瓶啤酒要五十只洋,五十只洋跑到超级市场里可以买一打了。你以为到这儿来喝酒的人不认得超级市场的门朝哪边开啊?那么为啥要用一打啤酒的钞票来买一瓶啤酒?为啥?
   两个字,‘情调’。
   酒保的白衬衫黑领结是情调,十八世纪的装潢是情调,墙壁上挂的冒充毕加索的抽象画是请调,外国爵士音乐是情调,吧台上一大瓶香水百合是情调,架子上一排洋酒是情调,黑丝绒沙发是请调,讲话夹几个英文字是情调,这个画眉毛女人的抽烟姿势是情调,那个一脸忧郁的男人也是情调,有破洞的牛仔裤是情调,西装笔挺,领带系的像吊死鬼的也是情调,狂放的舞姿是情调,踱步走只要你走得好也是情调,男女接吻是情调,男人和男人接吻也是情调,不要大惊小怪…………

        你付了钞票买的就是这个‘情调’。并不仅仅是你手里的那杯黄汤。
        不是黑咕隆咚的地方也有,出门,向右拐。楼梯脚跟处,厕所间里日光灯敞亮。
        好了,不要苦着一张脸,就算你不懂情调,装也要装出一副泡惯酒吧的样子。进了门,比较保险的是靠在吧台上,酒保在忙的时候不要催他,小心赏你个白眼,拿出张钞票放在吧台上,他看到了会过来的,点了你要的饮料,轻啜一口。找头不要马上收起来。
        一杯在手,放松点,第一不要像牛一样仰起头来灌,浅尝,轻啜,记牢你付的五十只洋是和你消磨的时间成正比的。先看看吧台上有什么有趣的人物?有没有似曾相识的面孔?如果你旁边坐的酒客有几分像刘德华,说不定真的就是刘德华。不要忘记索取签名,这记你真的赚着了。
        刘德华今晚没空也没关系,你还有很多乐子可找。转过头去看看酒吧里有没有吊单的年轻女人?端了酒杯过去,没人会把你当色狼的。明摆着的,一个女人跑到酒吧里来坐着,就和往枪口上撞得兔子没什么两样。上海号称十里洋场,没有男女故事只是十里洋盘,当然还要看你把握女人的本领,一条如簧之舌和大把的钞票是少不了的。
        没有刘德华没有年轻的女人也没关系,很多高人平时不显山露水的,喝了几杯管不住自己的舌头也有的是,你支起耳朵听他们谈谈股票经;华能要跌,轻纺要升,网络股要趁低买进。信不信由你,心有灵犀的话明晨起个大早,跑到股票交易所去搏一记,输赢当然由你自理。还有房地产,哪里小区环境不错,哪批楼盘就会升值,因为地铁要造到那里。哪幢楼里有名人买进去了,所有的业主一道赚进。哪种楼盘可以租给外国人,哪种楼盘只好租给打工仔。上海人脑筋煞了清,喝醉不喝醉都一样。
         就算你谁也没碰到,生意经也没听到。你还可以听听音乐,看看跳舞,就算音乐跳舞不合你胃口,明朝你还可以到办公室去吹吹牛;昨日夜里被朋友拖到酒吧去了,三瓶啤酒吃掉我一百五十只洋。保证办公室同事对你刮目相看。
         所以说泡酒吧有万利而无一失。
         最后要告诉你的是;在酒吧里每个人都要搞清楚自己的定位,来放松的,来买醉的,来看人的,来被人看的,来寻找一夜情的,来躲开屋里那头雌老虎的,来寻刺激的,来寻出气筒的,来吊妹妹的,来搭小白脸的,来听音乐的,脚骨发痒来跳舞的,来疯一晚的,来哭一场的。如果你找到了自己的酒吧,还碰上一批志同道合,臭味相投的酒徒,恭喜你,你找到了人间天堂,如果还没找到,坚持下去,一家一家泡过去,上海这么大,总有一家会合你的心意。(范迁)
-----------------------------------------
看懂上海的上只角和下只角

       “上只角”和“下只角”,应该是上海人独创的词汇。上海有这样的地名用语习惯,把河岸内凹的地方叫做“湾”,而外凸的地方,就叫做“嘴”。今天的江湾、陆家嘴(行情 消息 资金),就是以此得名的。如果“嘴”的地域较小,形状更尖,那里就会被叫做“角”。
      “角”,在上海话中念“goo”(弱声)。以前,苏州河两岸就有如苏家角、吴家角、叉袋角之类的地名,如今大多已成为了“历史地名”。不过,上海人会以“角”表示方位、方向。如指示地点方向时会讲“伊住勒徐家汇一只角”,这个“角”不是“角落”、“拐角”,而是“徐家汇那个地方”。
      上海滩哪里是“上只角”?哪里又是“下只角”?其实是讲不清的。
如果在开埠之初,估计除了老城厢,城墙以外的地方都是“乡下头”,全是“下只角”;而更多老上海理解中的“上只角”,是指租借地区,比如静安、黄浦、卢湾等,而“下只角”呢,自然是当年“滚地龙”和“棚户区”密集的闸北、普陀等地了。
      到了70后一代,耳闻目睹“上只角”之时,其本意已经与过去有了差异,指的是地段繁华、环境幽静、住宅高档以及所住居民收入、职业和文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与之相对应的,自然就是“下只角”了。
      如果按“上只角”、“下只角”的概念,来观照我们这个城市,你会发现,其中有“上”、“下”两只角泾渭分明的地方,也有一种是“你中有我”,即在“上只角”里包囊了若干的“下只角”,对此,也是有个说法的,叫做“都市里的村庄”。
       真正划分“上只角”和“下只角”的,其实是这个“角”里面的人文生活和文化。而且,上海人过去(尤其是八十年代)会非常固执于这种差异,给人带来的观念上的不同。
      金宇澄在《繁花》第一章中,曾有这样的描述:“当年阿宝十岁,邻居蓓蒂六岁。两个人从假三层爬上屋顶,瓦片温热,眼中是半个卢湾区,前面香山路,东面复兴公园。东面偏北,有祖父独幢洋房一角......东南风一劲,黄浦江的船鸣,圆号宽广的嗡嗡声,抚慰少年人胸怀。”——字里行间描述的,就是典型的“上只角”。
      而说起下只角,鲁迅先生的生花妙笔,倒是形容的最贴切:“倘若走进住家的弄堂里去,就看见便溺器、吃食担,苍蝇成群地在飞,孩子成队地在闹,有剧烈的捣乱,有发达的骂詈,真是一个乱哄哄的小世界。”
      可见两者之间的区别,并不是造几幢漂亮房子,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与社会文化习惯的不同。
       浦东这几年发展那么快,但要是和上海人讲起来,估计没多少人会认为“浦东是上只角”;而那些个住在陕西南路、茂名路弄堂里的人,哪怕是天天倒痰盂,直到今天,在说到“下只角”时,脸上总会难掩“优越感”。
      当年,如果一个住在淮海路的小姑娘,跟住在闸北区的男小孩谈恋爱,她的父母恐怕会急得睡不着觉;而那些住在棚户区的小姑娘,天天盼着能够有朝一日嫁到“上只角”去——上世纪90年代初,根据程乃珊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穷街》,讲的就是这样的故事。
      老上海在社交中会有一个习惯,会不经意问人家:“府上住勒啥场化?”,如果说淮海路、南昌路、陕西南路,对方就会很谦恭;如果回答“三湾两弄”,对方就会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老上海还有一个区别“上只角”和“下只角”的方法,那就是语言。
       “下只角”流行什么语言?沪语腔的苏北话。解放前,“下只角”地区,集中了上海的各种制造业就业人口,多数是来自于苏鲁皖地区,遇灾逃荒来沪的农民;那么“上只角”呢?流行老派上海话和宁波话。
      什么叫“老派上海话”?还记得《花样年华》和《阿飞正传》里,潘迪华扮演的角色么,她那一口就是“老派上海话”,相当精彩,老上海听了都会莫名地感慨万千的。很多1949年前去香港定居的上海人至今保留着这口上海话——不是抬高上海人,看看当年的香港电影就会发现,说上海话的角色往往都是做生意的,而说山东话的,通常是卖拳头的——成龙就是最好的例子。
       “上只角”还说宁波话。因为,宁波人来沪的职业选择主要是“学生意”——去宁波人开的银行、钱庄、店铺去做学徒,然后再“自立门户”。上海的宁波人至少超过200万,宁波话甚至“严重”影响了沪语。
      上面说的这些,就是上海人意识里的“经纬度”:侬是“滚地龙”枪势,还是“小洋房”派头,不同地区的文化,造成的观念、教育、价值取向、职业选择的差异,也就是“上只角”与“下只角”的真正区别所在。
       想想也是,虹口区好不容易搞出了一条四川北路购物街,虽然已经是上海第三条著名的购物街,但是,还是人称“平民购物街”;当年,乍浦路美食街就算先声夺人,显赫一时,最终还是不得不让位于黄河路美食街;前阵子还看到有某个开发商在推介自己楼盘时打出,“真如,上海新的上只角”的广告,想想,也只好用“呵呵”来回应这个“不懂上海”的开放商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2-6-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518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4-6 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宜繁宜简马兰头
  大家小时候都看过《马兰花》吧?我不但看过动画片,还看过儿童剧,活人演的那种,但是时至今日,我丝毫想不起其中的任何情节,奇哉,怪也。
  马兰花据说真有其花,就是蝴蝶花,亦名蝴蝶兰,反正我是没去考证过,我只知道“马兰头”。
  与马兰花经久不衰、声名大噪不同的是,马兰头相当的不起眼,它根本就是种野菜。
  马兰头有一个别名,叫做“路边菊”。的确,如果你到江南的农村去,你真的可以在农田的路边找到它。然而,除非你确实精于此道,对于大多数城里人来说,那玩意就算真的出现在眼前,你也未必意识得到。
  在田里,它是最矮的,只比新生的荠菜高上一点点。三月间,是采马兰头的好日子。在田里,一大片一大片的,全是马兰头,与大多数分枝的植物感觉不同的是,马兰头的叶子好像是从根部就开始分岔了,好似每一片叶子都不是长在“干”上的,而是直接从泥土里长出来的。
  马兰头的叶子是嫩绿色的,叶梗的底部则呈金色,然后三四张叶子全部都并在一起,就是红色的根部了。根部很短,也很硬,至于土里的根部有多长,我没有挖起来过,所以不知道。
  当然,如果你不谙此道,还是去菜场买来得方便。到菜场买,要买老一点的还是嫩一点的?这是很好的问题,关键是要看你打算怎么吃。有些地方喜欢炒来吃,那就挑嫩的买,至于上海人喜欢的“拌来吃”,则不宜用太嫩的马兰头。马兰头买回来,要仔仔细细地把每一棵的根部硬结剪去,否则的话,会大大影响口感的。所以,别小看野菜,要想调弄好野菜,可是要花许多功夫的。
  用剪刀剪的时候,不妨稍稍往上一点,正好剪得让叶子可以散开。烧上一大锅水,然后将已经剪好的叶子洗净,水中可以放少许的盐,待水沸之后,将马兰头放入,待水再沸即可撩出。此举北方人叫“焯”,上海人则叫“汆”,音“川”,“入水”也。
  马兰头遇到热水,会快速地软化,烫的时候不宜过长,长则马兰头的香气尽失,大不可取也。
  汆好水的马兰头撩起后聚成一团,用力将水挤干,别小看这一步,口感的好坏全在于此了。尽量把水挤出来,如果力气不够的话,可将马兰头放在砧板上,用刀面去压,压得越干,则越香越好吃。
  弄干了之后,将马兰头剁碎,要剁得极细,细如芝麻才好。有本事的人可以取两把菜刀,左右开弓,这样不但声音好听,而且不至于单调寂寞。
  剁好的马兰头放在边上,备用,再来准备第二样——豆腐干。
  拌马兰头宜用“茶干”,比较香也比较硬,口感与马兰头相得益彰。茶干的外面是褐色的,考究的做法要把四边切去,把顶和底部各“批”去一层,只留中间白色的心,也要剁成细末,与马兰头的大小相仿。
  豆腐干不宜多,多乃是奸商所为,自己家里吃,只是为了调整口感而已,在体积上,大约为马兰头的三分之一至一半为宜。
  将马兰头和茶干拌在一起,加少许麻油和盐,调味适当,即可上桌。当然,不能莽莽撞撞地往盆子里一倒了事,你最好去找一个容器,有漂亮的形状的,先盛在那个容器里,圧紧,用盆合在这个容器上,再一起翻转过来,入盆撤器,是不是漂亮多了?
  马兰头有考究的做法,不用豆腐干,而用火腿上方纯精肉,煮熟后,切细粒拌之。由于火腿色深,再佐以去衣松子仁提色,看看,多精致。
  这还都只是简单的吃法,考究的人家,将拌好的马兰头平铺在烫过的厚百页上,铺得薄薄的,均均匀匀,然后将百页皮卷起,卷成一长条后,再切成精精致致的小段,码放后上桌,吃起来,则方便多了。
  更有甚者,用蛋皮代替百页,可千万别以为蛋皮好做,这可不是一般的蛋皮,通常的蛋皮是用油烘出来的,带点焦斑更香,然而这个蛋皮是用来包素菜的,焦了夺味且不美观,因此要用水蛋皮来做。水蛋皮是蒸出来的,将蛋液铺在平盘中,用蒸箱蒸制而成,家中难为,只能到饭店吃了。
  照医书说,马兰头可治百病,讲究食疗的朋友,可以自己做来试试。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2-6-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518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4-6 18:48 | 显示全部楼层
荤油•酒香草头
  清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TempPic\8RJ4BGLX9DPFK5EME(E]O_U.tmp明时节,江南真是春光无限。上海的乡下,梅花、梨花、桃花,乃至油菜花,应有尽有,我不得不用一句小朋友经常使用的成语“争相斗艳”来形容了。  车在沈砖公路上的时候,眼尖的女儿看到路旁两株盛开的紫玉兰煞是美丽,于是停车观赏。路边不单有紫玉兰,还有桃花,不单有花,还有一家小店,小店门口正用小型鼓风机生炉子呢。  炉子上驾着铁锅,洗得干干净净的,边上放着一盆板油,正准备熬猪油呢!看着欢笑的女儿,突然想到,这个小家伙连猪油渣都没有吃到过呢,不知到底是种幸福,还是不幸。  猪油渣是幼时常见的东西,乃是熬猪油时的副产品而已。  在小女会做菜之后,我颇为得意,逢人便说。又有一次,拿自己小时候炒蛋来和女儿对比,觉得女儿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因为那次我炒蛋,炒砸了。  我现在教女儿炒蛋,很简单,打好了蛋,在锅里放油,把蛋倒在油里,点火翻炒,等蛋结成块,就炒好了。然而,卅年前,我的祖母却不是这么教我的。  她教我要先在锅里放油,点火加热,待油热冒烟,再倒入蛋液翻炒……八九岁的我,仗着一道成名绝技——“清炒蛋”,便行走江湖了,第一站:外婆家。  那回弄砸了,于是在第一站之后,只能打道回府,否则或许我现在就是一个侠客了。那回的蛋很难吃,有股奇腥的味道,虽然大人们很鼓励,但我心知肚明,那个蛋太难吃了。  三十年来,我都没想明白,待我看到那只熬猪油的炉子,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那只铁锅很大,刚洗净的锅里还有水,虽然鼓风机吹着,可是锅里残留的水一点没有快被烧干的意思。  明白了,明白了,当时外婆家用的是煤炉,上面架着厚厚的生铁炉,比起家中的煤气灶、熟铁薄底锅来说,要等更长的时间才能等油变热,才能倒入蛋液正式开炒,像我那种做法,是会出问题的。  问题出在哪儿呢?那时的油不对。我小时候,没有精制油、色拉油、调和油,只有豆油和菜油,豆油是大豆生榨出来的,所以也叫“生榨豆油”,菜油则是从油菜花的籽中榨出,也是生的,这两种油都必须烧熟后才能去掉特殊的怪味,上海人叫做“油腥气”或是“生油气”。  由于种种原因,那时全国的大豆和菜籽,榨不出足够的油给全国人民吃,所以要“凭票供应”,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我整个童年就以为落苏(茄子)是生涩难吃的东西,孰料放足了油的茄子煲竟是那么的软糯生香,那当然是后话了,有机会再说。  除了豆油、菜油之外,那时家家户户都有猪油,以备素油告罄以及特殊烹调之需。何谓特殊烹调?酒香草头即其一也。  草头,是一种江南才有的蔬菜,或者说,连蔬菜都不是,根本就是一种草,什么样的草?三叶草。  三叶草有三爿叶子,小小的绿色叶子,每一爿鸡心状的,鸡心下半部分的角正好一百二十度,三片叶子拼起来,正好是个圆形。造物之奇,不过如此。  还有更奇的呢!每十万张三叶草中有一张是四爿的,就被叫做幸运草,据说采到的人,会有好运相伴。  三叶草有许多种,有的中间有一个白色的圈,有的则纵向有一条白色的线,这些都是野草,不能吃。  真正能吃的三叶草,叶子很薄,通体碧绿,上海人称之为草头,而苏州人则名之为金花菜,盐金花菜则是苏州一绝。过去,四月十四轧神仙时,必有老太太提竹篮在山塘售卖,如今轧神仙已经恢复,盐金花菜偶可得寻。  草头一年四季都有,但唯以三四月间的最嫩最香。  买草头要买新鲜叶大的,颜色越淡越新鲜,用手掐一下叶面下的细茎,不是用两手指的指甲去掐,而是把茎放在食指的指肚上,用拇指的指甲去掐,如果一掐即断,方才够嫩够新鲜。  草头买来之后,要“摘”,上海话念作“滴”,就是要将茎齐叶掐断。这是很费时的活,一斤草头“滴”下来,不过剩三四两,费时费力费心,所以别小看这么一道炒蔬菜,乃是地地道道的功夫菜。  一斤草头,细细地摘,得花上一个上午,一炒,不过浅浅的一盆,以至于在有的饭店里可以卖到上百元一盆,依然供不应求。  摘好之后,洗净沥干。注意是沥干,并非吹干,若是吹干,则叶老矣。还有,在草头下锅前,还要用水冲淋一下,要带着水炒,才能炒得“碧绿生青”。  还有猪油,猪油可用肉膘来熬。板油是猪腹的脂肪,肉膘则是皮下脂肪,四四方方,很是正气(非整齐也)。  肉膘切成小块,如麻将大小,烧锅待熬。  烧锅的时候,放入些许清水,大概是肉膘的三分之二左右。待水烧开后,肉膘开始出油,慢慢地,油与水一起翻腾,大家不用害怕,油膘会慢慢变小,翻腾的动静亦是渐渐趋缓。  熬猪油要和水一起熬,否则油温太高,猪油容易分解不说,大火还会炙黄板油,熬出来的猪油则是黄的而不是白的了。  待得锅内油亮一片,肉膘已经缩得豆腐干丁大小、色呈金黄之时,猪油已经熬好,撩起油渣来沥干,剩下的猪油即可装瓶久贮。  千万别把油渣一扔了之,那可是我们小时候求之不得的好东西啊。将热的猪油渣蘸绵白糖而食,入口即化,香甜脆糯,脆的是壳,糯的是心,乃是孩子眼中的“人间至品”。用肉膘熬猪油才有猪油渣,用板油则没有,只是肉膘贵而板油贱,而且肉膘出油远比板油少,精明的上海人多用板油熬制。板油亦有油渣,但不可食。  猪油的熔点高,所以在常温下呈固态,炒菜的时候,用勺子从瓶里挖出即可。炒草头,要用很多的油。  我祖母常说,“草头是油抹布”,就是指草头很会吸油的意思。  起油锅,待锅烧热,放入草头,记住,生的草头很是蓬松,不适宜用镬铲翻炒。炒草头,要用筷子,一筷子夹起一团来,揿在镬子中央,再从边上夹一团……还要用筷子搅散挤得太紧的团,夹几下,搅几下,才能让草头充分均匀地受热。  在翻炒的过程中,手脚要快,因为火大,草头又薄,手势一慢,则叶片易干易焦。  顺手撒入盐粒少许,待炒至草头缩起,一大蓬变成一小盆,即可盛起,是谓生煸草头。  若是事先准备白酒一调羹,匀以两三倍的水,在起锅前淋入锅内,拌匀后再快速盛起,就是酒香草头了。及至上桌,猪油香伴着白酒的醇香,虽是蔬菜,实在“荤得可以”。  若是家中没有猪油,抑或喜素的朋友,当然也可用素油炒食,只是此菜用素油则不够“厚实”,可取酱油借过。用酱油,亦有两种。偷懒的,即在起锅前不放盐而放酱油,同煮几十秒使之入味;还有一种则是淡草头起锅装盆,在盆中挖一深洞,草头便像火山口一般,另用碗盛装酱油少许,再烧热油,淋在酱油碗里,最后将之浇在“火山口”里,上桌之后再拌匀而食。  小小的一道草头,可聊的倒也不少。上海名菜“草头圈子”,即是用生煸草头垫底,上铺浓油赤酱的大肠头,则更荤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2-6-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518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4-6 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东西来头颇大 清新幽雅是水芹

  在西菜中,有三样东西,被称为调味圣物,分别是洋葱、胡萝卜和芹菜。当然,这种芹菜乃是西芹,上海人在做罗宋汤的时候,也用芹菜来增加香气,装盆时再放入几片芹菜叶子,也可增加美感。
  中国也有芹菜,而且不止一种。从植物学的分法上,一种叫旱芹,是长在泥土里的;另一种是水芹,并不是长在河湖里,只是长在水田里罢了。苏沪一带的人把前者称为药芹,而后者则还是叫做水芹。
  有人说,旱芹可以入药,故名药芹。其实不然,水芹的药用价值也很高。自号“芹圃”、“芹溪”的曹雪芹先生,就用水芹煮汤救过他人性命。将旱芹唤作药芹,乃是因为它有着强烈的药草香味之故。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水芹,诗经有云:“思乐泮水,薄采其芹。”泮水并不是一条河的名称,说起来名声可大了,那是古代学宫前的半月形水池。郑玄曰:“泮之言半也。半水者,盖东西门以南通水,北无也。”这个水池就叫做泮水,乃是古代学校的象征,因此学校也叫泮宫。到了科举时代,童生入学为生员,便称之为“入泮”,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婴宁》:“(王子服)早孤,绝慧,十四入泮。”
  泮池中,就种着芹菜,当然是水芹啦,而且这些水芹还不是随便种种的。待到读书人考上“士子”(后来变成“生员”)后的仪式上,要将芹菜采下插在帽子上,成为“采芹人”。《负曝闲谈》第十三回:“(陈铁血)十三岁上撷泮芹,一时有神童之目。”
  这水芹不得了吧?不但有药用,还有“雅用”。当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水芹也是芹,药芹也是芹,无不是菜耳。
  那么,如何来分辨药芹、水芹呢?记住,并不是沾着泥的才是药芹哦。其实,要分药芹水芹再容易不过,药芹的杆子是扁扁的、实心的,而水芹的杆子则是圆圆的、空心的。
  药芹的香味很“霸道”,或者说“浓烈”,所以不妨和豆干一起炒食,而水芹则有“幽幽淡雅”之意,我们今天就来说说清炒水芹。
  水芹,在菜场有卖,和药芹不同的是,水芹只在夏末才有,到了冬天,水结起冰来,种不出水芹(然而最近过年,上海奇冷,菜场中依然有售,想是暖棚货色)。
  菜场的水芹是一把一把捆好的,购买的时候,用手指掐一下,能够“脆生生”一掐就断的,则比较嫩。水芹的粗细倒无所谓,反正嫩者为佳。一般来说,靠近根部的地方比较老,若用手指甲一掐就断,不但说明其嫩,更说明其新鲜。很多人不喜欢水芹菜,因为太“难收作”了。菜场的水芹并不是从田里割上来卖的,而是拔上来卖的,所以带着长长的根,而芹菜叶子,上海人一般也是不吃的,因此,又要去根又要摘菜,加之水芹是湿的,很容易“滴滴答答”,所以很多人都不喜欢买水芹自弄。
  还是我来告诉大家诀窍吧!要准备一把锋利的小刀,以前在西瓜上切个三角洞的那种就很多,其实美工刀也很好,只是太过锋利,使用的时候要千万小心。
  将水芹对准根部码齐,用刀切去根部,稍微多切去点也无妨,毕竟切得多一点,省去不少事呢。然后将水芹捏住根部抓起,捏水芹的手靠近自己的身体,另一手则持刀刮打叶子,动作的姿势有点像刨甘蔗皮似的。
  刮打几下,捏菜的手松一松,转一转,让里面的叶子透出来,如是几次,不过两三分钟,就可以弄好一大把水芹了。这种弄法,菜叶飞溅,如果怕弄脏家里,你可以带把小刀到菜场,现场弄好了再回来。
  水芹菜买来,冲洗干净,沥去水,切成小手指般长短,如果不是现炒,不妨浸在水里,此物本是水生,不怕水淹。
  我经常说炒菜要舍得放油,但是对于水芹则不然,此物最是天然,油多了则无趣。起个油锅,把锅烧得热热的,倒入水芹,翻炒至熟加盐即可。盐只可少许,着意而已。
  有许多“俗人”,用葱油炒水芹,更有许多“浑人”,居然勾芡着腻。水芹讲究的就是清清爽爽,色清,香清,味清,口感清,方才谙了“清炒”之髓,方能现出水芹之“清雅”来。
  吃水芹,不宜用酒,有茶为上,碧螺春绝佳。不如一盘红菱,一盘水芹,泡上杯茶,浅斟慢饮,待茶过二巡,撤下席面,再上白水鱼一条,白米虾一盆,用绍酒伴之,不亦乐乎也!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2-6-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518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4-6 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荠菜肉丝豆腐羹
  人是喜欢嘲笑别人的动物,嘲笑不如自己的人,一定得是自己高过别人才能嘲笑。(以下删除嘲笑CCTV的若干字)
  一般的嘲笑很简单,饭桌上,认识菜的嘲笑不认识的。上海人管没有见过世面的叫乡下人,有些菜这个城市本来没有,后来才有,走南闯北吃过见过的,就有机会嘲笑别人为乡下人了,“这不是鲥鱼,而是鳓鱼”,“这不是鱼翅,是琼脂冒充的”。有人说这种人叫“吃客”,也就是“美食家”。在我看来,还差得远呢。这些人,有一半,到了厨房就傻眼了,一块块切好了放着的,他就分不出到底是芋头、山药、红薯或者葛根了。
  于是,天天买菜的家庭主妇,就有资本嘲笑他们了。然而,逢到春天踏青,一群人来到田里,鲜花朵朵,却还没有结果,这回轮到“乡下人”嘲笑上海人了,“连蚕豆都不认识”,“这个是萝卜”。
  突然间,有人叫起来:“这个我认识,是野荠菜!”于是主妇们再也顾不得辨认蔬菜植株了,纷纷找个口袋,采摘起荠菜来。
  不知为什么,上海的主妇们总能一眼认出荠菜来。荠菜长得很矮,最下面的叶子是平躺在地上的。荠菜的“卖相”很差,同一株上,叶子也是长长短短宽宽窄窄的参差不齐,如此“不齐”的东西,却叫做“荠”,这回郑玄可不能说“荠者,齐也”了。
  荠菜不但长得难看,而且叶缘坚硬有齿,难怪《说文解字》中说“蒺藜也”,“蒺”就是有刺的意思。荠菜的齿,厉害的时候可以扎破手,所以长在地里的荠菜,不能一把捏住往外拔,那样的话,准保手掌鲜血淋漓。
  摘荠菜要用“割”的,用小刀片或是剪刀,齐根剪断。荠菜很轻,加上长得又“七矫八裂”,菜与菜之间互相撑开,因此看看袋子一下子就装满了,其实只有一点点。其实,春游的时候采摘荠菜,无非就是“图一快”,那种心情无非就是去了趟虎跑偏要用矿泉水瓶带一瓶回来煮茶一般。
  其实,上海人吃荠菜,主要还是菜场买。菜场里的荠菜分为两种,一种是野荠菜,就是农民在田间路边采的;还有一种,就是因为上海人太喜欢吃荠菜,菜农特地种的,叫做家荠菜。
  上海人普遍认为,野荠菜要比家荠菜好吃,要更香,因此买荠菜的时候,要买野荠菜。野荠菜和家荠菜很容易区分,家荠菜是用种子统一播种,统一施肥,统一收割,所以同一批家荠菜的生长环境是一样的,因此它们的大小也是相仿的。而野荠菜则不同,它们是用自己的方式传播的,生发各有先后,而同一批的野荠菜要采自许多地方,当然大大小小参差不齐啦。而颜色上,也有区别,家荠菜是经济作物,菜农往往等不及长老,就摘下来卖,因此颜色较淡,叶缘也不硬,不太扎手;而野荠菜则色深而硬,分别很大,一把捏上去,有些刺刺的感觉。不仅如此,野荠菜人踩车压的,叶片中带有许多泥沙,而家荠菜则干干净净,看上去很是漂亮。
  买得到野荠菜的话,当然要野的,只是“拣”的工夫很大。拣荠菜,要一棵棵地来,每一棵都要剪去硬根,把发黄的叶子扯掉,把枯干的叶子扯掉,把没有叶片的茎扯掉,把叶片上沾着的大块泥土弄掉。
  野荠菜很脏,有沙有泥,不过没有农药,那些泥沙是积得很牢的,所以要将荠菜长时间地浸泡,并且一棵棵地仔细清洗,确保没有泥沙残留。将荠菜沥干后,需要剁碎,因为荠菜是老的更香,所以大家不喜欢嫩的,然而荠菜一老则咬嚼不易,所以要把它剁碎,剁得越细越好。
  拣荠菜、洗荠菜都是个累活,剁荠菜也不轻松,荠菜很蓬松,抓抓一大把,其实没有多少。家中的砧板能有多大呀,所以剁荠菜,要分好几次来,先抓一把放在砧板上,用手捏紧、压实,用刀一刀刀地切成小“块”,再把切好的碎叶子拢在砧板的中央,再切,直到叶子足够小了,不会四散飞扬了,这才可以放手来剁,剁好一把菜,移在一旁,再切再剁一把,最后再把它们放在一起再仔仔细细地剁上一回,方算完事。
  荠菜剁得越细越好吃,要多细呢?细如芝麻是最好的,如果达不到这个境界,至少也要像绿豆的大小。
  烧荠菜豆腐羹,荠菜可多可少。此道亦是食堂中常见的汤,食堂中的只能称之为汤而不是羹。食堂里的汤盛在一个大桶里,勾得厚厚的芡,一勺下去,就是一碗,漂着五六条豆腐丝,悬着些许荠菜碎,在汤中便如繁星点点。别看这样的一锅,居然还挺好喝,当然主要还是清水打底味精唱戏,然而即便如此,依然带着荠菜的香气,可见荠菜是样多么香的好东西。
  家中做,可没有这么小气的做法。家中做此菜,唤作羹。羹与汤的区别,不在勾芡的厚薄,而在于物料的多少。
  荠菜肉丝豆腐羹,原料只有三种,却要起四次锅。首先,要煸荠菜,荠菜本就是草,而且是野草,因为能吃,亦冠以“菜”名,但依然是野菜,有较重的生腥气,要煸透才能去腥。起一个油锅,油要多一点,待油炒热之后,倒入剁好的荠菜末子,用力快速翻炒,待荠菜完全吃透油之后,将大火改为中火再烧煮片刻即成(声音变轻即可)。荠菜煸好之后,最好换到另一个敞口的冷锅里,并且用镬铲快速地打散以便让热量散尽。这道菜,由于荠菜特殊的香味和口感,再烧得好,则碧绿生青,间中夹着雪白的豆腐,而差的呢,则是绿汪汪黄渣渣的一碗,相去甚远。
  要保持碧绿的颜色,就要牢记,不能“焐”,简单地说,要干净利落。煸荠菜就三下五除二煸好,煸好后就换锅晾着。万一煸的时候不够干脆,再加上用个小碗堆放热荠菜末,热量都聚集在一起散不出去,不焐黄了才怪呢!
  既然荠菜焐不得,我们就需要倒过来做了,先将豆腐切块,豆腐要嫩豆腐,切块后放在水中煮一下,水中要放盐,块呢,我喜欢切得大一点,放入水中后再用镬铲随意切开。有的人喜欢切成工工整整的小方块,那样的话,好看是好看,但是未免有匠气太重之嫌。豆腐汆好之后,取出沥水待用。
  当然,还有肉丝,不过这道菜是荠菜唱主角,肉丝不过应应景而已,多少都无所谓。虽然是配角,当然也要嫩才行,反正先浆再炒,热锅冷油(可以参考别的文章,我的!)。炒好,也盛起备用。
  取一点淀粉,两调羹左右,用半碗水化开,专门用来勾芡,上海人叫做“水菱粉”,因为最早的芡粉是用菱做的。“干菱粉”放在水里,就是“水菱粉”,亦叫“湿菱粉”。
  用干净的锅烧水,水的量大约与实料相仿,这样的厚薄正好。把水烧沸,加盐,以后就不用加了。然后倒入“水菱粉”,注意,水菱粉极易沉淀,所以加入沸水之前要再次搅匀,还有不要一碗一起倒下去,太厚再加水就不好了,可以一勺一勺地往水里加水菱粉,直到达到要求的厚度。
  到底什么样的厚度才会符合标准呢?你可以扔个三四粒荠菜下去,再搅拌一下,如果这些荠菜既不沉下去,也不浮起来,可以“悬停”在芡液中,那就可以了。
  接下来就简单了,把勾了芡的水烧透,直到透明为止。如果怎么都不变成透明的,那是淀粉的问题。放入豆腐和肉丝,待水再次沸起来,就可倒入事先煸好的荠菜末了,用镬铲快速地拌匀,便可盛在汤碗里上桌了。
  有些不负责任的菜谱会说撒上胡椒粉滴上麻油,这根本就是乱来。胡椒粉气味芬芳,是用来盖过鳝丝之类的腥气才用的。荠菜就是吃其香气的,又是胡椒,又是麻油,造成的结果只能是“串味”,上海人称之为“叠味”。
  这道羹汤要趁热而食,当然,真正的上海人其实是趁“烫”而食。此物一冷便风味大减,过夜更是糟不可食。荠菜极鲜,因此用水即可,不必高汤。饶是如此,一口吃下,还是不免要惊呼一声:“鲜得来眉毛嚡要落脱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2-6-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518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4-6 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卷心菜炒榨菜
  突然想起女儿小时候很喜欢看一部动画片,叫做Cabbage Patch Kids,里面有一群布娃娃,故事就发生在这帮小男生和小女生之间。他们一起欢迎新同学,一起造tree house……,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小人物,但是他们都很团结,都很乐观,是一群积极向上的乐天派。
  这些小家伙的造型相当可爱,然而长得都不好看,甚至有人干脆叫他们”丑娃”,据说这个形象是美国总统里根(Reagan)授意创作的,形象来自于核辐射的幸存者,起到”警世”的作用,也有说这些形象是照着智障儿童的样子设计的……
  反正,小家伙们”人丑心美”,大家还是很喜欢,据说这样的玩具可以帮助先天条件不佳的孩子得塑信心。Cabbage Patch Kids中文译作”椰菜娃娃”,其实那是香港的译法,椰菜就是卷心菜。
  卷心菜是甘蓝的一种,生长的时候是一大片一大片,到成熟的时候,叶片会收缩包紧,所以有的地方也叫”包心菜”或者干脆叫做”包菜”。
  卷心菜的营养价值相当高,可以治疗胃病,长期食用卷心菜,可以养胃。大家可能知道有一种胃药叫做”胃仙U”,这种胃药能够很好地治疗胃溃疡等消化道疾病,这种药的主要成分是维生素U。卷心菜中有大量的维生素U,卷心菜之所以能够养胃,就是这个道理。所谓药补不如食补,有胃病的朋友,不妨多吃一些卷心菜。
  卷心菜可以做海派罗宋汤,但总不见得天天吃罗宋汤吗?那样的话,胃是养好了,血脂就上去了;当然你一定也没有兴趣吃水煮卷心菜,天天吃哪那个,别说养胃,就是好好的胃口,也吃倒了。
  今天就变变花样,做道卷心菜炒榨菜,先从挑卷心菜开始说起。卷心菜不在乎大小,量力而行,这个”力”不是”购买力”,而是”吃的能力”。现在上海的菜场里,如果卷心菜太大,可以切开来买。挑卷心菜最重要的,要挑包得紧的买,同样大小的菜,拿在手里越沉越好,用手捏一下,有的菜松松的,当然也是捏上去鼓鼓的、饱满的好。
  还要看看卷心菜的颜色,越是绿的,越是新鲜,水份也多,吃口好。若是黄色且暗淡无光,多半已经摘下多日了。
  卷心菜买来,用手一片片地将菜叶掰下,洗净后浸泡,有人说卷心菜是包在里面的,所以很干净,其实不然。卷心菜在没有包起来的时候是”敞开式”的,也施化肥,也用农药,等菜叶子一包,反而都包在里面了,所以更要浸泡才行。
  浸上两个小时吧,将菜叶撩起来,仔细看一下每张菜叶的根部,有些粗壮的茎(其实是叶脉)会很老,用手指掐一下,如果很硬的话,要用小刀扦薄,否则的话,叶熟茎生、茎熟叶烂 ,炒出来不好吃。扦去老硬的茎后,把菜叶切开,切要横向切,切断纵向的纤维,更容易咬嚼。
  菜叶子不要切得太小,卷心菜水份多,易缩易变形,切得大一点更好看,大约一指宽,一指长即可。
  说完卷心菜,再来说说榨菜。我想,汉人不知道榨菜的恐怕很少了吧,就象川菜一样,大家都知道。榨菜就是四川人”发明”的,最早是在涪陵,一百多年前,涪陵就有批量生产的榨菜。
  涪陵我没去过,但是我去过重庆,虽然重庆直辖伊始,就在高速路口挂起”欢迎四川人民来重庆”的标语,但在我的概念里,那里还是四川,还是榨菜的故乡。我曾经在重庆的乡下,盾到家家户户门口挂着新鲜的菜,一团团,绿绿的,很有乡趣。
  上海人说”榨菜”的话,一定是指腌过的,至于新鲜的,上海人称之为”弥陀芥菜”。弥陀芥菜很是可爱,很胖很饱满,圆圆的大球上有胖胖的突起。弥陀佛就是大多数佛寺第一进里的”迎客佛”,就是那个”大肚通容天下”,整天乐呵呵的胖子,若是有朋友只见过榨菜丝、榨菜片,可以看着弥陀佛想象一下整棵榨菜的样子。弥陀芥菜这个名字,很是形象,要比它的正名”茎瘤芥”好听不知多少了。
  其实,不止四川人会做榨菜,浙江人也会,四川的榨菜晾晒后腌制,而浙江人则是直接就腌。弥陀芥菜中有大量的水份,所以不管哪里腌法,都要通过压榨的方法使之脱水,故名”榨菜”。做榨菜,至少要腌两次,压榨前一次,压榨后一次,考究的做法要三腌三榨,使之机理更均匀,更入味。
  今天这道菜,两种原料的挑选法,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要挑份量重的,紧实饱满的。榨菜的颜色要挑鲜亮均匀的,若是色泽晦暗,宁可弃之。赚麻烦的朋友,也可以直接购买小包装榨菜丝,甚至还有一个好外,包装的榨菜丝有汁水,到时连盐都不用放了。若是买成块的榨菜,洗净后撕去外皮,外皮要尽量撕得干净一些,口感更好,然后将榨菜切成丝备用。
  这道菜,要炒得爽脆方才可口,卷心菜和榨菜相同,都是一旦过熟会软烂没有嚼头的东西,但是卷心菜更难,如果没有炒熟,会有”菜腥气”,所以不能生、不能熟,的确很考功底。
  我的经验是,起油锅,将油烧得热热的,把卷心菜倒入翻炒均匀后,即将卷心菜盛出,然后再将锅烧热,把炒过但没炒熟的卷心菜倒入,再次翻炒均匀,立刻关火。放入榨菜丝”拌炒”,炒匀即可。榨菜本来就可以生吃,如此炒制不会过熟,卷心菜虽然炒了两次,但是每次的时间都很短,所以既能炒熟又不会炒过头。
  有了这道菜,卷心菜的做法又多了一种,算是给有胃病的朋友一个小礼物吧。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2-6-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518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4-6 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冷拌馬蘭頭

  上海的發展實在太快,以至於邊我這個土生土長的老上海,也經常會認不出地方來,高樓大廈建得多了,綠色卻少了。後來,有關部門也覺得不好,鋼筋水泥的森林實在太令人壓抑了,於是就辟出幾塊地來,植長色豐艷價高的草坪,好看倒是好看了些,無奈草地根本抵擋不了上海的嚴寒酷暑。更可恨的是,草地還不讓人啃,養草期不讓人踩倒也無可厚非,可一年四季不讓人踩就有點不厚道了。說是讓人親近自然,可即便是到了植物園,也是走在水泥地上,只可遠觀不可近玩焉。
  好婆常說人若不沾地氣是要得病的,誠然,那些都市病的根源,正是源於此啊!不知為什麼,上海向來就沒有「植物市容」的遠見,當年的行道樹,居然選了法國梧桐,這種東西,長起來的確快,可每到秋風一起,就颯颯落葉,及至冬雨綿綿,更是瀟索和淒涼。
  有人說,上海人過的就是城市的生活,並不需要自然的氣息,此言差矣!上海人非但向往自然,而且無時不刻都在追求著。別的不說,就談談飲食吧。上海人喫東西,不但講究原汁原味,原料也防崇尚土生土長,雞鴨要活殺,牛羊也要「熱氣」的,一次禽流感,各地禁活禽,把上海人直弄得叫苦不迭,喟嘆「嘸沒麼事喫了」。
  或許,你不知道,上海人對於野菜,也是情有獨鍾呢。上海人對於野生薺菜的熱愛,絕非其它城市可比,中年婦女見到野薺菜,必要拔之而後快。上海餛飩很具特色,而薺菜肉餛飩是永遠坐定頭把交椅的。
  除了薺菜,草頭、天綠香、艾草、香椿,也很受上海人的青睞。更有一樣好東西馬蘭頭,很值得一說。
  馬蘭頭是衹有春天才有的野菜,喫的是它的嫩芽。其芽淡綠、極軟,兩三片一搓,根部有淡紅的梗,煞是可愛。薺菜要摘,馬蘭頭用剪,剪的時候,儘量不要剪紅色的梗,否則喫口不好。
  如今的上海,已經無外可尋馬蘭頭的身影了,好在還有菜農了挑來賣,菜場賣的,總不及親手剪來的親切,但總歸聊勝於無吧。
  買來的馬蘭頭,梗大且硬,需要一個個重新剪過,剪去硬根,只留嫩芽,洗淨後晾乾,放在笊籬裏待用。燒一大鍋水,多加些鹽,水開後,直接在笊籬裏沖淋馬蘭頭,燙熟後要立即用冷水沖透,否則,餘溫會把馬蘭頭焐黃,色面就打折扣了。
  馬蘭頭燙好,用力將水擰幹,剁成細末,另外準備豆腐乾兩三塊,一定要淡褐色的茶幹,也叫香幹,有咸味帶香氣,最好。茶幹也剁成細末,把兩樣東西拌在一起,大概一比一到三比二,豆腐乾多了會蓋住馬蘭頭的香氣,拌好後,再一起剁幾下,整合均勻。
  由於水裏放了鹽,茶幹也有咸味,所以最好先嘗一下,如果覺得淡,可以再放細鹽和醬油,最後淋上麻油即可。麻油不要太少,否則會有糙燥的感覺。
  這道菜,簡單又好喫,衹是馬蘭頭季節性很強,饞嘴的上海人就用菠菜來代替,雖然沒有馬蘭頭那麼好,但效果也不錯呢。菠菜和馬蘭頭兩樣東西,都要燙透,菠菜裏葉酸太多,容易影響鈣質的吸收,而馬蘭頭如果不燙透,會有苦澀的感覺。
  值得一說的是,菠菜的營養極好,而馬蘭頭卻更好,維生素和無機鹽的含量都比菠菜要高,還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利尿消腫的功效,常喫對高血壓、咽喉炎都極有幫助,乃食補佳品,不妨一試。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2-6-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518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4-6 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麵飴餅(遲到的母親節)

  改革開放,門戶廣大,許多朋友背井離鄉、遠涉重洋,或淘金、或求學,孤身在外,很是想家。故鄉的山山水水,都成了夢中的系牽。然而,最令人魂牽夢縈的,莫過於家鄉的喫食了,而且,還不是大魚大肉,最懷念的,往往是半夜巷口的柴爿餛飩,放學時校門口的臭豆腐,或者是等車時忽遇大雨,躲要車站邊的弄堂裏喫的蘿蔔絲餅。所謂的「小喫」,最是令人相思。
  北方人喜麵食,麵條、餃子,到了國外,依然可為;然而南方人,多尚稻米,故鄉小喫,便極難為了。就拿上海來說吧,生煎、小籠、海棠糕、梅花糕,離開了生於斯長於斯的幫鄉,小小的東西,竟成了千金難求。若是運氣好,恰逢「流落」在新加坡、東京、落杉磯或是紐約等地,還能尋到此許,衹是味道已大相徑庭,不可同日而語了。
  好在,慈祥的媽媽給了我們一份禮物,這份禮物,是如此的微薄、簡單、樸素到衹有家裏才有,從來也沒見賣的;然而,它又是那樣的沈重與奢化,在兒郎春游的前夜,媽媽省下了家中的雞蛋和油,滿懷著愛意,將它做好了輕輕折起,碼在鋁制的飯盒中,親手放進孩子的書包。媽媽勞累了一天,終於可以睡了,孩子,衹有七歲。那份禮物――上海面飴餅,原料簡單,幾乎衹要有人的地方,就可以尋到,就可以自己製作,來想念媽媽的手藝。
  在那之後的無數日子,媽媽就是這樣地為孩子準備出行的食物,無怨無悔;可是,孩子還是愛上了星巴克與避風塘,也不再喫母親的面飴餅。終於,孩子要離開自己的故鄉,最後一個晚上,媽媽又做了面飴餅,輕輕地折起,放在他的行囊裏……
  面飴餅的「飴」字,有三個意思。一是糖、甜的意思,就是我們常說的「甘之如飴」,還有兩個意思,都是通假字,分別是「貽」和「飼」,給予和喂養的意思,這個字的三種釋義,不正是媽媽的象徵,她撫養我們長大,無私地付出。
  如今,媽媽已老,就讓我們也做一回給她吧。上海面飴餅,先用一碗半水,加兩碗麵粉,攪勻後靜置半個小時,讓麵粉充分吸水,上海話叫「颯」。然後,加入一個雞蛋,蛋不用多,多了餅硬,拌勻後,再加入幾調羹油和白糖,面漿的應該在用勺臽起時,面漿可以連續不斷地流下為準。其中,水可以用牛奶取代,更香甜些。
  在平底鍋中放油,開大炎燒熱油後,改成中火,將油倒出,離火後在鍋的中央,臽入兩調羹的面漿,然後轉動鍋子,鋪滿鍋底後,放回火上,等面漿凝固,在麵餅的邊緣倒入少許油,讓餅浮起來,變煎為炸,炸少許時候,翻個面再炸,待煎至雙面金黃即可。在炸的時候,可以用筷子挾起一邊,只炸另外一邊,能使餅邊更脆。
  上海的面飴餅,不像山東的烙餅永遠硬實,上海的面飴餅由於油多、糖多,出鍋之時,雖是極脆,但時間一長,就會變軟,正如媽媽柔柔的愛。
  有一段時間,很喜歡看五四時期的文章,特別鍾意一句「吾愛戚戚如晤」,看著面飴餅,媽媽折餅的情景,也歷歷在目。還有一段時間,很喜歡聽那首《常回家看看》,不管你是上海人,還是別地的人,朋友,常回家看看!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2-6-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518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4-6 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雞鴨血湯
  全國各地都有小喫,而且,大家都說自己家鄉的小喫味道最好,上海亦然。上海人,過去的早飯,叫做「四大金鋼」,分別是大餅、油條、粢飯糕和豆腐漿;而下午的點心,要比早晨好一點,多半是鍋貼、生煎、小籠之類,裏面有肉了。如今,下午的點心,有許多人早上也喫得起了,而大餅、油條卻少了許多,至於那粢飯糕,真是可謂「踏破鐵鞋無覓處」了。
  說到點心,就必要說到點心攤的湯,那些湯,是上海小喫的靈魂,是永遠也不能忘懷的記憶。上海點心攤的湯,好像衹有四種,牛肉湯、雙檔、油豆腐線粉湯和雞鴨血湯。牛肉湯,是咖哩的,黃中帶綠,上面泛著油花,若是清湯,就什麼也沒有;有錢的人,會加幾片牛肉,每回喝牛肉湯,我總不禁讚歎攤主的刀功,縱是再老的牛肉,攤主也能切出輕如紙、薄如翼的片。牛肉薄,有兩大好處,一是份量少,開店的人,當然要精打細算,二是牛肉雖老,切薄了便感覺不出來,客人喫著,也開心。
  點心店裏,往往燒著一隻大鍋,裏面煮著百頁包和油麵筋塞肉,邊上掛著一排放了線粉和油豆腐的竹簍。雙檔,就是百頁包油麵筋各一隻的湯;這道湯,還有一種簡約版的,給囊中羞澀或者胃口實在小的人,叫做單檔,其實就是衹有油麵筋的湯。「線粉」是上海話,就是粉絲的意思,豆腐線粉湯,是湯裏最便宜的,因為主料是素的,而湯呢,往往就是煮雙煮的湯,等客人點了,就把竹簍放在湯中燙熟,倒在碗裏,舀上湯,就是一碗鮮美的小喫了。
  這些湯中,最好喫的,要數雞鴨血湯,濃濃的湯,伴著少許時件,許多豆丁大小的血塊,會順著調羹滑入喉嚨,嫩、香、鮮、燙,頓時通體舒泰,身上每一個毛孔都覺得「適意」。雞鴨血,是宰殺家禽裏收集的血,哪怕純是雞血,也叫做雞鴨血;其實,鴨血較雞血更嫩,當然,不是老喫客分不出來。現在這樣的店,已經越來越少,就算有,雞鴨血也被煮得老而渣渣,和當年路邊小長櫈的美食,不可同日而語。
  想得久了,實在饞不過,那就衹能「自力更生、豐衣足食」了,做了多次,倒也有些心得體會,敝帚不敢自珍,算是拋磚引玉一回吧。
  家中製作,以鴨為好,鴨血嫩,鴨肫大,鴨腸脆而鴨肝香,總之,比雞好上千倍。首先是集血,事先準備一隻大碗,放上半碗溫水,臽入一小勺鹽,水不宜太少,少則血老,水的溫度也有講究,太冷鹽化不開,太燙則會一下子燙熟,血水分離,大約手摸微燙即可。然後,殺雞、殺鴨,將血滴入碗裏,熱血遇到鹽水,會迅速凝固。然後,要將血隔水蒸三五分鐘,以使成塊,切割方便,蒸好後,要將鴨血浸在冷水中,可以使其變嫩。
  心、肝、肫、腸,被稱作「時件」,不是從何得名,我猜可能是「四件」之訛。肫上有一層黃顏色的膜,俗稱「肫皮」,要剝去,如果收集得多,還可以曬乾賣給店材店。鴨腸滑膩,可以麵粉與醋搓揉,然後煮一滾,再用刀刮淨,切成寸斷。肫,用鹽稍腌,煮透後切片,越薄越好。心要剪開,洗去血污,肝則切成小塊。將時件同煮,此時,可放瘦肉一條,湯水越發鮮美。
  取一大碗,碗中先放鹽一小勺、蔥少許,並五香粉少許;等湯水變濃,將血切成小塊,用大火使湯水沸騰,放入血塊,俟湯水再沸,即可倒入碗中,雞鴨血湯便成了。
  如果嫌自己宰殺麻煩,可以帶只碗到家禽攤上,讓攤主代殺;現在菜場中也有現成的雞鴨血大塊出售,要注意和豬血區分,豬血的表面較粗糙,聞之有異味,如果掰開,豬血裏的氣泡要比雞鴨血大得多,千萬不要買錯了。另外,時件也有分開單賣的,可以使用,而且可以自行調配。
  雖然,這湯我自己也做得很好,然而,幼時的美味,是永遠都沒法被取代的;希望,在社會發展的同時,也能保留許許多多值得回味的好東西。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2-6-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4-22 16:23 , Processed in 0.038793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