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成立以后,中国近代工商业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为中国证券交易市场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而近代新式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兴起与发展,又给中国证券市场扩大规模和功能辐射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民国时期,中国近代证券交易所走完其形成、发展和衰亡的全过程,是中国近代证券市场发展史中内容最丰富、变化最复杂的重要时期。
一、辛亥革命与证券交易所时代的开创
民国初年,各种中外企业股票及公债等证券在上海市场上的交易已很热门,一些著名商人也早有设立交易所机构的想法。1913年工商总长刘揆一在北京召集全国工商界巨头开会,讨论设立交易所之事,决议在通商要埠或商务繁盛地区酌情分设交易所。1916年,孙中山为了筹措革命活动经费,决定在上海开设交易所,可惜当时发生府院之争,孙中山离沪赴粤,上海交易所因此搁浅。
在上海交易所申办胶着之际,北京证券交易所却顺利获得农商部批准,于1918年6月5日率先开业,成为中国自己开办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1919年3月,虞洽卿等在上海成立“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接着,上海股票商业公会经农商部批准改组为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北京、上海两地三个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进入了有组织的证券交易所时代。
图1: 1920年2月,青岛市首家股票交易所,即中日合资青岛取引所株式会社成立。图为该交易所旧址。 二、“信交风潮”
新设证券交易所大批涌现,但是却大多无正常交易,只靠投机经营其他交易所股票,或在本交易所市场内违法经营自身股票,从而互相利用,哄抬股价,从中牟利。股价在投机分子的操纵下,迅速飞涨,有的竟上涨了五六倍。此时正赶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外资卷土重来,国内战争频仍,市场萧条,工商不振,社会游资充斥市场,在暴利的引诱推动下,一齐涌向股票市场,不问缘由,盲目跟风。狂热的股票投机,使市面资金遂趋紧张。1921年,银钱业为资金安全计,开始收缩资金,抽紧银根。投机者措手不及,资金周转不灵,告贷无门,破产者十之八九。累及效应,先是股票价格大跌,后是交易所、信托公司大量倒闭,“信交风潮”由此爆发。是年末,仅剩证券、金业等交易所6家,股票信誉下跌。盛极一时的股票市场遭受重挫,从此再次跌入低谷,转入低潮。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交易所
1929年10月,《证券交易所法》和《物品交易所条例》两法并为《交易所法》,规定每一区域每一交易所以经营一种为限,经营同类者限期合并。据此,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将物品部分分别归并于有关交易所,民国22年5月证券部分并入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该所成为当时中国乃至远东设备最完备、规模最大的证券交易所。以上海为龙头的全国证券市场开始形成。
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奉命停业,公债市场陷入停顿。随着战事迅速西移、南下,中国半壁河山陷入日寇铁蹄之下,应解税款全部中断,政府不得不于1939的2月公布非常时期公债停止还本付息,公债交易一落千丈,彻底停顿。南京政府退守西南、西北后,实行战时财政经济统制政策。国统区的证券市场不仅没有新的发展,反而呈萧条萎缩之势。
四、沦陷区交易所
与国统区交易所的萎缩之势相比,沦陷区的证券交易在日伪的控制和利用下,股票柜台交易和黑市交易却都异常火爆。日伪当局强令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于1943年9月29日复业,并着手在北平、天津等地筹建证券交易所。上海“孤岛”上的证券交易也显得分外繁荣。尤其是外资企事业倚仗在租界中的优越地位,获得空前的发展。以西商上海众业公所为例, 1937年的成交量为1800万元,到1940年上半年扩大为5682万元,仅1940年1月8日这一天,就成交了132.2万股。
抗战结束后,南京政府行政院指定杜月笙牵头筹建上海证券交易所,社会游资都涌向证券市场,股票买卖开始兴旺。但是,通货恶性膨胀,导致了经济的全面崩溃,股票市场在经历短暂“繁荣”后,开始迅速衰退。1948年8月,政府推行金圆券币制改革,命令上海、天津两地证券交易所停业待命。新中国建立以后,旧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证券市场从此结束。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