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常熟系列之--面
一日之@在于晨...
身为常熟人,早饭便是一碗汤面(浇头面),为一天的胃口开个好头。 当然吃面之前,先要品茗,一般就是碧螺春,档次高点就是白茶,太白茶的话,一般人很难喝得到.(自信心极度膨胀的一个兄弟,最近失踪了)说,3000以下的茶是不喝的,档次低于苏烟的烟是不抽的,喝酒也只能喝五粮液......(这个是后话了,稍后会给大家写几篇关于常熟的茶,常熟的烟和常熟的酒的文章,让大家了解了解生我养我20多年的家乡,望朋友们过来踩几脚...)
从几岁的时候起,早饭就是一碗面,爷爷特别喜欢,只是那时候还不流行吃浇头面,爷爷奶奶只买给我吃,他们自己舍不得吃.稍微大点,上小学了,父亲总是骑着自行车带我去方桥头吃面,据说是居委会的大妈们创办的,每天早晨小小的面店里挤得水泄不通.象我这个年纪的常熟人说是吃方桥头的面长大的也不为过.现在长***了,还是喜欢那一碗面,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有两百多天早上是吃面的。
常熟人吃面,解放前是怎样的,不太清楚,但老常熟都知道,山景园的那碗面,最受垂爱。山景园是常熟的老字号饭店,在它街对面,是它的分号——山景园面馆,两开间门面,进深十多米,两列各五张八仙台依次排列,待客人坐满后便有卖筹的端一长宽三五尺见方的“木盘子”过来,“木盘子”等分成十来个小格子,分别存放粮票、角票、硬币和各色面筹。付钱后,面筹就会放到你的面前,那筹是不能乱动的,客人要的硬面、软面、汤面、拌面、宽拌面、重清、免清等等差别,都由筹的摆放样式表示,你弄乱了,吃不到自己喜欢的面须怪不得别人。卖筹的到下一桌时,便有“唱筹”的来了,小伙子(通常是小伙子,因为这活年纪太大或太小做不好,要有顶好的记性才成)将腕上的毛巾“涮”的一声甩到左肩上,伸出右手,收起八个人的面筹,一一夹在左手指缝里——这是最令儿时的我惊叹的“绝活”!(摘自<<世纪常熟>>)
现在的面花头就多了,排骨是老生常谈,鳝糊是家常便饭。吃个单浇是怕撑了,吃个双浇是怕吃不饱的,有的面店还加点榨菜丝咸菜之类,红红绿绿,煞是好看。 稍具“职业水准”的面馆,炒饺的花色大多在十个以上,以沈一飞改名后的蒿山面馆为例,炒饺品种就有四大类共20个。特色类有松树蕈油、雪菜黄鱼、黑鱼片、爆鳝丝、葱爆大肠5个,炒爆类有生爆鳝背、炒鳝糊、炒腰片、炒虾仁、炒虾腰、炒肉片6个,传统类有生煎大排、红烧小肉、焖蹄、爆鱼、鱼排、葱油草菇6个,家常类有雪菜肉丝、生炒鱼片、两面煎荷包蛋3个。而面汤的味道更是和十年前不能比了,那时候面汤都是大锅煮的,不管什么食客,什么浇头,捞面师总是用大勺舀一勺汤,再捞进面,盖上浇头,所以那面的味道总是千篇一律,就算是在面条、浇头上做上百种文章,那点汤底子还是没变的。现在就不一样了,排骨是现炸的,放醋里头一淬火,那味道就把汤的味道给盖上了;鳝糊是炒的,一炒那鳝糊汤就归你了,汤有了鳝糊的鲜味,可不是味精能比得上的;再说那雪菜肉丝,就更不一样了,以前都给你大锅煮好了搁一边,你上去拿的时候给你一勺子,现在都给你现炒的,你要红汤就红汤,要白汤就白汤,汤上面油花花一层.更多的,还有鸭腿面啊,牛肉面啊,和以前比,选择就大多了去了。
时常到外地,到了外地吃早饭就成了个大麻烦,没有面怎么行呢?到处寻寻觅觅,结果找下来那面店有是有,但是吃是不能吃的。比如锅盖面、皮肚面之流,实在是不能下咽,多数是扒拉了两口就扔那儿跑了,再到处找点充饥的。
在外地吃到现在,就发现静安寺那素面还成,高中的时候放假常去上海,就去那儿吃,但是早饭是吃不到的,得坐公交车去,等到了那儿,满都是人,还得抢个位子霸着,等别人吃完再扒上去等面。别的地方,能找到牛肉拉面的也就先凑合了,怎么说那面的汤还是下足了料的,面也有劲道,筋斗。
现在常熟面馆就多了去了,光有点名气的就嵩山,杨杨、豪客来、昆山鸭馆之类的,再加上没名气的,数不过来。以前常在杨杨吃,面少汤宽浇头好,就后来出了点事,就不再去吃了,改投豪客来门下,那儿面多汤肥,就浇头上比不了杨杨。
再后来就发现了一个更好的面馆,店面很小,窝在街边的一小间门面里边,七张小桌子,乍一看还真不起眼,店招牌是富春面店,据说老板娘以前是税招的,老税招里边的一碗面也是相当不错的,后来改制,老板娘便跳了出来自己干了。那儿面多汤紧浇头好,最重要的是便宜,一碗双浇在那儿吃只要五块,而在别处是吃不到了。一进门,说吃什么,老板娘便大声吆喝,厨房里头师傅大声应着,只消半分钟,一碗面就放到你面前,下筷一尝,这味道呀还真不是吹的。
再说说羊肉面,这个东西可不是人人喜欢的了,可吃的人还真不少。从前都是冬天才出来冒泡,现在夏天也遍地都是.羊肉面数来就老阪神旁边的小周羊庄最好,料足,汤多,味鲜,重要的是羊肉多。
到结尾了,加点煽情的语言,常熟的面是琴川河、福山塘、梅塘的涓涓溪流浸淫出的常熟人的情怀,精巧,柔和,细致,体贴。常熟的面,正表现了常熟的独特,它区别于东北人的豪爽,中原人的粗犷,岭南人的直率,它甚至也区别于苏州人的儒雅,无锡人的干练,上海人的精明。朋友,如果你来常熟,不用吃到第三碗面,就会知道,噢,常熟,你有多少温情的积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