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楼主: 瑞趣

[个股交流] ^^静静地,守候^^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0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0-9-22 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把原来不是商品、不是市场产品的东西转化为市场供应,只有这一条可以平衡中国的国民经济


周其仁:中国经济的平衡与选择
作者: 周其仁     时间: 2010-08-12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先生12日上午的现场演讲实录:

  周其仁:这个题目是论坛给我出的,我自己PPT上已经改了几个字,房地产政策我没有什么发言权,我还是讲讲跟中国经济有关的情况。



  这两天正在公布7月份的经济数据,我就讲其中一个:7月份我们国家的贸易顺差是287亿美元。金融危机以来,从单月看,这个数是比较高的。当然前3月份还有一个小的逆差,整个上半年到7月份我们累计的顺差是800多亿美元。

  下半年还有几个月怎么样呢?还要看,因为通常内需如果有一点走弱,进口就会走弱出口就会转强,顺差就会增加。今年如果有1000、2000亿美元的顺差,也是有可能的。我就讲这个顺差。

  跑到房地产论坛讲顺差,好像有点文不对题,但我觉得这个跟我们房地产有很大关系。

  顺差不管多大,像去年中国的外汇储备不单单是经常项下顺差,还有一些跑进中国来的钱,加到一起,去年这么大危机,全年中国增加的外汇储备4531亿美元。这个数跟我们在座各位有什么关系吗?你往前看08年4600亿,07年4100亿美元,这些数我们听了都觉得找不到感觉,我想跟各位交流一下我的感觉。

  什么要国家外汇储备?国家外汇储备就是国家央行从市场上收回来的钱。商业银行当中有几百家是有权做外汇交易的。商业银行的钱从哪里来?广大出口企业挣来的钱,出口企业赚了外汇换***民币,央行一买外汇,人民币就从央行手里到了商业银行,一年总有四到五次货币周转量。这样的话,大家想想看,如果以去年数字为准,4500亿美元外汇储备净增长,那放出去多少人民币?

  4500亿美元,如果汇率6-8之间,我们取一个7,就是2.8万亿,再4、5次周转率,假定货币当局不采取任何措施,这一项放出去的量,2.8万亿×4/5,这个量就是我们在市场上看到的量。

  30年前中国人有点外汇,是不得了的事情,因为没有创汇能力。现在一年有这么大外汇储备,首先是好事。但是好事也有我们一个招呼得了、招呼不了的问题,这种好事都带来巨大挑战。

  我想很简单地讲清楚它的挑战在什么地方。很简单地讲这部分货币对应的商品已经出口了,钱在国内,就这么简单。因此这个钱在国内就变成国内经济平衡的一个问题。

  很多人一看外汇、一看顺差,就觉得跟美国人有关系。但是首先是影响国内品牌。你想想,商品出去了,钱在国内,会发生什么事情?这个钱去追什么呢?追商品是追不平的,因为商品总生产量一大块出去了。

  现在很多人说鼓励消费,真消费了,那个物价指数一下子就上来了,因为购买力超过了商品供应量,这个是有点小沈阳的幽默了。

  商品出去了,钱留下了,这个不是一点点钱,是一个巨大的钱。如果这个钱全部买商品,国内商品总供应是不够的。这个道理简单吧。非要买,物价总水平一定要上。

  再来一个结构的。大家并不是平均去买所有商品,如果追所有商品,那就是所有商品价格都调,价格之间的相对价格不变化。这中间还有结构性的变化,巨大的购买力在某一个时期会集中在某些商品上,那就好看了,这么大的经济,这么巨大的一个超过商品供应量的购买力,冲到哪里,哪里就有行情。

  这十年来,有人抓住了这个行情,有人没有抓住。这其中有一个市场的力量,而市场是不平衡的。有一些超过商品供应能力的购买力在国内各个市场中漫游,冲到哪里,哪里就好看。

  这十来年我们看到很多东西,从04年调控钢铁开始,三大行业、九大行业,每一个都是出行情。九大行业没有调下去,房地产升温。房地产没调整下去,股票升温。哪些投资品这些年价格不冲到顶点?

  我的看法,它除了跟国民经济正常增长平衡的力量,除了这个因素之外,还有一个不平衡。这是今天中国经济高度外向介入全球化,中国商品在市场上有竞争力,创造巨大顺差带来的派生品。

  你光让购买力追商品,是追不平的。你说追国外商品,这个缺口可以减少。可是国外商品消费不容易。因为我们央行在大手的收市场外汇,以维持过去8.26现在的6.8左右的汇率。为什么维持这个汇率呢?我们有巨大的出口部门,多少亿的劳动力,几个沿海省份的经济都依赖着这个出口。人民币对美元升1分钱,写文章很容易,做出口生意的人就不得了。张瑞敏我去谈过,任正非我也去谈过,动一分对出口公司的成本影响巨大。所以要有一个汇率目标,既然有汇率目标,他就在市场上大手买外汇。对个人企业,外汇买外国商品好还是卖给央行好,对很多人说,与其自己买外国商品,不如卖给央行。

  还有一个困难是跟知识有关,买外国商品、服务、资产,要有相应的知识积累,要消费信息。这方面中国作为一个大国,过去多少年封闭,这个要慢慢积累。

  剩下还能怎么解决这块缺口,储蓄,中国已经是高储蓄。在座的把钱存在银行,银行要花成本的,银行通过把这个钱带出去,才能把银行服务的投入挣回来。

  所谓基础设施,那不就是买钢材、设备、机械。一个累计越来越大的一个由于高度外向、由于巨额顺差、由于增长非常快的外汇储备,我们国民经济当中就遇到了一个很大的对垒的挑战。

  为什么这些年老要调控,其实政府也是蛮辛苦的。一会儿管这个行业、一会儿管那个行业。但是为什么要那么辛苦?它就是有一个不平衡的力量在里头,如果不处置好,整个经济增长的节奏、未来,它就可能受影响。

  买东西平衡不了今天的国民经济,储蓄也平衡不了今天的国民经济,买外国商品、外国服务,帮点忙,但是需要汇率机制有更大的改动。

  所以都不是当前可以选的办法。我想来想去可选的办法是一条,就是这种超额的购买力要购买我们国内过去不是按商品生产出来的资源。这个资源原来不在市场里头,现在由于有这个购买力,由于体制变化,把原来不是商品、不是市场产品的东西转化为市场供应,只有这一条可以平衡中国的国民经济。

  而事实上,中国国民经济过去多少年来,我们广义货币供应量远远高于GDP增长,高高在上。90年代朱总理管的时候,广义货币增长量超过GDP有20个百分点,后来大手的收,还有6-8个百分点。

  房地产的地哪来的,地世世代代就是农民的地,你经过市场一拉动,产权一界定,来一个什么拍卖制度,他慢慢就转成商品。

  客观讲,房地产对中国国民经济的平衡,从87年土地开始有使用权转让这个市场,90年代搞了城市房改房,启动了房地产市场化过程,公道的说,对中国的国民经济平衡做出了巨大贡献。如果没有那么多地从原来自然状态转为资产状态,我们这个高度外向经济的平衡问题会更加严重。

  但是不是说这里没有问题。既然这是一个平衡机制,那超额购买力如果买的压力很大的时候,你多供地不就行了吗?有什么好怕的?你仔细研究这里面有一个障碍,这个地原来是农民的地,一个地从自然地变成商品状态,要转成国有。现在谁可以卖地?只有政府可以卖地。政府为什么可以卖地?因为这是国有土地。国有土地怎么来的,依法征用来的。所以房地产市场基础环节不是市场,市场讲买卖、讲平等交易。征用,你想卖也得卖、不想卖也得卖,什么价我来定,这就导致国民收入当中很大的问题。

  中国这个金字塔到今天人数最多的就是农民,农民是国民需求的一个基础。卖农产品现在已经卖到市场饱和了,总的供给量非常平衡。第二,卖劳动力。第三,土地增值。中国启动了前两个增加农民收入的模式。第三个还是沿用政府征地模式。政府如果拿地修了大坝,农民也认了。但是如果政府把土地卖了,卖了很好的价钱,农民慢慢就醒了,他说原来这块是我的地,怎么变成那么多钱?他对原来属于他的资产有诉求,他就要讲价钱、要制造麻烦。

  农民没有别的办法,就是人数多,往地上一坐就是一片,拆迁征地现在是难度越来越大。其实是反映了这个资源、资产市场化当中的初级现象。

  怎么解决呢?征地制度不能一天废了,它是地方财政的支柱。除了国有土地可以向市场供应,集体用地也可以向市场供应,目前已经批准了成都、重庆做这方面的事情。

  我和我的一些同事、同学在这个方向研究了一年半,我们认为一个意义非常远大的视野。增加土地,不再仅仅是政府一条,我们要逐步开始用市场手段动用原来自然资源向市场供应。在座各位的行话看就是深入土地一级市场甚至一级以前的市场。我们在成都、重庆都看到了一些我认为很有希望的,现在的一些公司包括万科深入到农村土地征用上。

  农村也是国有土地很大的组成部分,过去穷,房子破破烂烂,靠农民自己腾不出来。他要资金进去、规划进去、设计进去,然后把农民的住宅相对集中,住的好一点、漂亮一点,土地就腾出来的。

  那个土地远离城市中心不值钱的,现在找到一个办法我认为是创造,把远离城市的土地复垦为农地。把这个指标作为一个权力的额度拿到市场交易。

  重庆已经在国务院批准下成立了地票交易所,我上个礼拜还去看第十几次的拍卖,现在一亩地票最高价卖到20万元。谁买呢?就是靠近大城市发展的用地方。那一次拍的20亩的就是一家民营加油站,他拍了这一亩地票,然后把地票的权力。

  当然这个试验还仅仅局限在成都、重庆,没有扩展到全国,但是我认为值得我们地产界注意。我们已经把城市建设的很漂亮,但是农村的房子、小镇的房子还真让我们脸红。今天中国人出去看城市,不会很吃惊,因为我们还有鸟巢呢,国外还没有,但是我们农村到国外去看看农村,日本的农村、韩国的农村,我们还有很大距离。

  所以说在这个领域上是可以找到整个行业的突破口。不单单是一个城市房地产业,而是一个城乡建设业,在这个过程当中让中国土地市场发育的更加成熟,不但用政府强制力征用土地,而是让农民土地在市场吸引下,从原来非市场状态转化为市场状态,一方面可以增加财富创造,一方面可以平衡高度外向的经济。当然这个仅仅是平衡中国经济很多方面当中的一纬。我觉得这一块值得在座地产领袖给予特别关注。

[ 本帖最后由 瑞趣 于 2010-9-22 13:29 编辑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3-1-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22 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d1*# #*d1*# #*d1*#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0-9-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0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0-9-22 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工薪阶层买房路:从蔑视房价到被蔑视

房价,“曾经蔑视它的人却被它蔑视了”。
  连日来,楼市回暖的传闻再次深深刺痛了公众脆弱而敏感的神经。虽说仅是传闻,尚未有权威数据佐证,但屡受房市折磨的公众,几乎已脆弱到无法承受“最后一根稻草”。

  程诚,一位在北京工作了7年的工薪阶层,经历了北京楼市从“火箭式上升”到“短暂性下跌”继而“报复性疯涨”的全过程。她的买房经历,犹如一部悲喜剧;她的买房心路历程,就是大多数人面对房价疯长心态的最好写照。房价,“曾经蔑视它的人却被它蔑视了”。

  口述人:程诚,2003年毕业,在北京一家事业单位工作7年

  时间:2005年

  “我们那时天真地认为:房子卖得太贵了,1个月工资买1平方米,这是什么世道啊!所以就撇撇嘴走了。”

  刚毕业那年,工资才两三千元,那时北京房价虽然还在低位徘徊,但也只能望房兴叹。

  2005年的北京楼市已经有了一些热度,大街小巷全都是迎风招展的房地产广告,走在路上也不停有人往你手里塞宣传单。这时,身边有一个嗅觉灵敏的同学邀我一起去买房,就懵懵懂懂地跟着去了。

  售楼小姐十分热情,一盆火似地上赶着接待我们。同学看上的是望京地区靠近北四环的一处高档楼盘,均价在7000元左右。我看上的是快到五环的一处新盘,价格在6000元左右。

  售楼小姐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如果购买90平方米以下的房子,总价是五六十万元。如果按揭贷款,首付在15万元左右,月供两千多元。

  按那时的工资水平看,1个月的工资只可以买1平方米房子。考虑到刚工作不久,首付和月供的压力都比较大,而且当时我们都天真地认为:房子卖得太贵了,1个月工资买1平方米,这是什么世道啊!所以就撇撇嘴走了。

  时间:2007年

  “工作了几年后,工资才微涨了几百元,而同样的一套房子,对开发商是同样的成本,购房人却要多付出四五十万元。两相对比,房价涨幅竟是工资涨幅的整整100倍。”

  时间进入2007年,盼着房子降价的我们闻到了越来越浓重的硝烟味。房价节节攀升,“涨价派”和“降价派”也打起了激烈的口水战。

工作了几年后,工资才微涨了几百元,算下来,此时一个月的工资大约只能买0.7平方米房子。而同样的一套房子,对开发商是同样的成本,购房人却要多付出四五十万元。两相对比,房价涨幅竟是工资涨幅的整整100倍。

  但我依然固执地认为,房价不可能这么离谱地涨下去。于是咬咬牙,继续租房子。不过,对于无房户来说,另一重煎熬又来了——房租也涨了,翻了一番。这意味着,我要拿出工资的三分之一来租房。

  2008年,金融危机袭来,房市的风向也开始有了变化,主降派占了上风。我关注的楼盘一度跌回万元以内。

  也许是受“买涨不买跌”的心理暗示,我也是喜滋滋地看着日渐下跌的房价,居然忘了出手。这是我痛失的第二次机会。

  俗话说得好,“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没过多久,房价又重新高昂起了头颅,曾经蔑视它的人却被它蔑视了。

  时间:2009年

  “在2006年赤贫的我,只要借15万元就可以买房,到2009年有了十几万元积蓄的我,却要借三十几万元才能买;在2006年,我工资的一半可以支付月供,到2009年我却要不吃不喝、用工资的全部来支付。”

  轰隆隆的刺激经济计划开始了,4万亿元的投资或明或暗地拥入了楼市。

  从2008年年底开始,房价开始复苏。有熟悉的房屋中介提醒我,赶紧下手买房,我还很鄙视地从鼻子里哼着:“大哥,忽悠我吧。”

  谁知,2009年春节之后,房子每平方米的均价就涨了4000元,此后每个月都以递增数千元的速度疯涨。身边的同事、朋友着慌了,纷纷倾全家之囊,父母、祖父母、孩子三代人供一套房的现象比比皆是。可以说,高昂的房价掏空了全国大多数普通家庭。

  关注过2009年楼市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谁也没想到,在2008年短暂下跌的房价,会在2009年如此疯狂地报复性上涨。曾经以为2007年是“疯”的顶点,谁知2009年的房价会在2007年的基础上又翻了一番。

  我关注的楼盘已突破两万元大关。仍以我一直关注的楼盘算一笔账:同样一套90平方米的房子,在2006年的首付是15万元,月供2000多元;到2009年首付变成了50万元,月供7000多元。

  这意味着,在2006年赤贫的我,只要借15万元就可以买房,到2009年有了十几万元积蓄的我,却要借三十几万元才能买房;在2006年,我工资的一半可以支付月供,到2009年我却要不吃不喝,用工资的全部来支付;在2006年,我每个月的工资可以买1平方米房子,到2009年,却连买0.3平方米都很悬。

时间:2010年

  终于成为了房奴,在未来30年里,我唯有祈祷:我不能生病、不能失去工作;我的父母、孩子也不能生病;我的家庭不能有任何意外发生,我们全家都要节衣缩食,就为了这一处容身之所。

  2010年年初,一个消息沉重地打击了我———我怀孕了,从此被打入了万劫不复的“刚需”一族。手忙脚乱地开始看房。一个需要坐公交、换乘两次地铁、再坐“摩的”,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在登记购房意向时的价格是每平方米22000元,排号时涨到25000元,临开盘前又涨到29000元。

  我已经愤怒了。在一个月不到的时间里,开发商将买房人玩弄于股掌之中,同样的房子生生涨了五六十万元,试问,全国有几个人一个月的工资可以达到五六十万元?

  或许是房价涨得太不像话了,2010年4月17日,针对房地产市场的新政横空出台。焦躁的买房人迅速陷入了观望,狰狞的房价也暂时平静了下来。我也理所当然地迈入了观望一族。

  这时,市场上又开始鼓吹“金九银十”,各种楼市回暖的信息开始喧嚣。受尽打击、看着肚子日渐长大的我,又陷入了恐慌。如果房价真的涨下去,涨到3万、5万、10万元,那对我这样的小老百姓来说,房子就不是梦想而是泡影了。

  在痛苦的踌躇中,我像电视剧《蜗居》里的海萍一样,指着肚子说:“在你落地之前,一定要买到房子!”看着售楼小姐算出的清单,我心里没有喜悦只有悲哀:房屋总价230万元,首付70万元,月供8000元。

  我终于成为了房奴,在未来30年的时间里,我唯有祈祷:“我不能生病、不能失去工作,我的父母、孩子也不能生病,我的家庭不能有任何意外发生,我们全家都要节衣缩食,就为了这一处容身之所!

[ 本帖最后由 瑞趣 于 2010-9-22 14:41 编辑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3-1-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67 天

发表于 2010-9-22 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55775710201009081542012184713156440_004_640.jpg


55775710201009081542012184713156440_003_640.jpg 中秋快乐!
年年圆满如意,月月事事顺心,日日喜悦无忧,时时高兴欢喜,刻刻充满朝气,月圆人圆花好,事顺业顺家兴!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3-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697 天

大盘不是我家开的

发表于 2010-9-22 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秋节快乐,阖家欢乐,万事如意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3-4-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10-9-22 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d1*# #*d1*# #*d1*#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4-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23 1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瑞趣 于 2010-9-22 11:20 发表

#*d1*# 你很勇猛
平时追停仓位怎么安排的?
669我才5%仓位,希望渐渐成功,下一次10%-》20%-》30%



勇猛的原因是无知和没心理压力,当游戏一样#*18*#
仓位也跟你的资金额有关啊,不能一概而论吧,钱多又仓位重的话,庄家都没你多,可能不妙#*11*# ,我每次1/5到1/3,仓位根据感觉#loveliness# ,
不敢全仓,一个是因为追涨风险大(虽然没心理压力,但游戏还是想赢的),另一个是因为还有其他票要玩#*22*#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7-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24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19*# #loveliness# 学习学习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0-9-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0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0-9-24 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周围达人/达官(现实生活中)都很多,偏偏我不是,有些压抑啊
似乎一年挣个10万才是达到平均水平?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3-1-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67 天

发表于 2010-9-24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祝福楼主,加油。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3-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0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0-9-25 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TOPKICKER 于 2010-9-23 19:54 发表

勇猛的原因是无知和没心理压力,当游戏一样#*18*#
仓位也跟你的资金额有关啊,不能一概而论吧,钱多又仓位重的话,庄家都没你多,可能不妙#*11*# ,我每次1/5到1/3,仓位根据感觉#loveliness# ,不敢全仓,一个是因为追涨风险大(虽然没心理压力,但游戏还是想赢的),另一个是因为还有其他票要玩#*22*#

#*19*# #*)*##bb# TOPKICKER

[ 本帖最后由 瑞趣 于 2010-9-25 10:06 编辑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3-1-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0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0-9-25 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http://bbs.macd.cn/thread-1838718-1-1.html

控制住你自己,你才能做天下真正的赢家!

        美国船王哈利曾对儿子说,等你到了23岁时,我要将公司的财政业务交给你。谁想,在儿子23岁生日这天,老哈利却将儿子带进了赌场。  儿子小哈利从未进过赌场。老哈利给了小哈利2000块钱,让小哈利熟悉牌桌上的伎俩和手段,然后告诉他,无论如何不能把钱输光。
                     
        小哈利点头答应。老哈利却十分不放心,嘱咐儿子一定要剩下500块钱。小哈利心说,这还不好办吗,你说剩多少,就剩多少。然而他却没想到,很快就赌红了眼的他,竟然输得一塌糊涂,一分不剩,早把父亲的话忘得一干二净。  原来父亲的担心是很有道理的。  走出赌场,小哈利十分地沮丧,说他本以为最后那两把能赚回来,那时他手上的牌正在开始好转,没想到却输得更惨。  老哈利说,你还要再进赌场,不过你已经输掉了本钱,我不能再给你。咱们事先有约,这需要你自己去挣。  不久,小哈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去做小时工,挣到了700块钱。他再次走进赌场,这一次,他给自己制定了政策,只能输掉一半的钱,到了一半时,他一定离开牌桌。但是,他输到自己制定的界限时,脚下却像被钉子钉住了一样不能动弹,他没有坚持住自己的策略,虽然也有斗争,但还是把钱全都压了上去。
                     
       这一次,他依然输了个精光。  父亲在一旁看着他,一言不发。走出赌场时,小哈利对父亲说,他再也不想进赌场了,他只能做一个输家。而且他的性格也只能等到把最后一分钱都输光为止。

       父亲说,不,你还得再进赌场,赌场是这个世界上角斗最激烈、最无情、最残酷的地方,人生亦如赌场,你为什么不进呢!  小哈利只好再去打短工,他再次走进赌场时,是半年后的事了。这一次,他的运气还是不佳,又是一场输局,但他却冷静了许多,沉稳了许多。当钱输到一半的时候,他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赌桌,走出了赌场。

  虽然事实上他还是输,但在心里,他却有了一种赢的感觉,因为这一次,他战胜了自己,他没有把自己输个精光。
                     
       老哈利看出儿子的喜悦,说你以为走进赌场,是要赢谁?你是要先赢了你自己!控制住你自己,你才能做天下真正的赢家。从此,小哈利每次走进赌场,都给自己制定一个界限,在输掉百分之十时,他一定会退出牌桌。再往后,熟悉了赌场的小哈利竟然开始赢了。第一次,他不但保住了本钱,而且还赢了几百块。  一旁的父亲警告他,现在他应该马上离开赌桌。可在如此顺风顺水的时候,小哈利怎么肯放手,接下来,果然他又赢了一个百分之十五。小哈利无比兴奋,眼看就要赢到一倍的数字。这是他从没有遇到过的场面,他兴奋不已。谁知,就在这时,形势急转直下,几个对手加大了赌码。只两把,小哈利便全部输光。他惊得一身汗,这时他才想起父亲让他离开的那个时间,如果他能那时离开,他就是一个赢家。可惜,他在已经赢的时候,却又一次做了输家。
                     
       一年以后,老哈利再去赌场观看小哈利的赌风,这时的小哈利已经像一个老手了,输赢都控制在百分之十左右,不管输到百分之十,还是赢到百分之十,他都会离场,就是在最顺手的时候,他也会放手,并毅然决然地退出来。老哈利激动不已,因为他知道,在这个世上,能在赢时退场的人,才是真正的赢家。而这样的人,天下少之又少。而他的儿子已经做到了。

  老哈利终于决定,将自家的几百亿的财政大权交给小哈利。

  小哈利十分吃惊,因为他还不懂得公司的业务。
                     
       老哈利却一脸轻松地说,业务是小事,多少人失败,并不是因为不懂业务,而是缘于对自己情绪的失控和对自己欲望的无休止性。天下人,不是把握不了财产,而是把握不了自己。这个,你已经学会了。

[ 本帖最后由 瑞趣 于 2010-9-25 13:17 编辑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3-1-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67 天

发表于 2010-9-25 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 #*)*# #bb#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3-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25 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fly][img][/img][/fly]

[ 本帖最后由 小小跟班 于 2010-9-26 07:25 编辑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11-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25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赶紧占位听听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0-9-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613 天

发表于 2010-9-25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下人,不是把握不了财产,而是把握不了自己。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5-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25 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故事真有意义,谢谢楼主的分享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0-9-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26 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图不错~~~嗯~~~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6-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0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0-9-26 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水皮:创业板泡沫破灭的三个阶段

  创业板高管集中辞职的话题在网上经久不息,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新近推出的“对手”栏目也聚焦于此,让PK的嘉宾回答一个问题,那就是由此而引发的减持潮对创业板有没有伤害。

  这实际上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如果说有伤害的话也是因果报应使然。如果创业板的泡沫没有足够的大,股价没有太多的透支,创造的财富不是那么的夸张,又何来高管们为减持而辞职?更何况为持股而任职的高管,又有什么道理不为减持而辞职呢?说到底,这是创业板这个大泡沫必然破灭的一个过程,而且并非第一个阶段,已经进入了第二个阶段,接下来的两年则会进入到第三个阶段。

  所谓第一个阶段发生在2010年的上半年,标志性事件是华夏基金申购创业板第一高价发行股海普瑞(119.91,0.16,0.13%)不幸被套。海普瑞的发行价高达148元,机构给出的估值远远超出创始人股东对自己公司的估值。原定募集的资金不过七八个亿,结果却被超募到56个亿,如此集中的资金量远远超出创业板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整合整个行业恐怕也只多不少。但是就是如此一个公司却在发行环节就遭到了众多基金的哄抢,结果可想而知。上市之后虽然一度冲高188.8元,但很快昙花一现,掉头向下,不但跌破了发行价,而且最低跌至105元,虽然有反弹但目前也仅止于138.8元。某种意义上而言,上轮股市调整,上证指数跌破2500点之后就是创业板和中小板的补跌才把指数打到2319点的,中小板的汉王科技(83.50,-0.50,-0.60%)正是在不长的时间内,股价从175元栽到100元以下的,目前,再一次下跌至82元的价位。

  为什么说基金进场是泡沫破灭的开始呢?因为在这样的价位上,谁都知道市场已经进入博傻阶段,此时此刻比的不是谁比谁更聪明,而是谁比谁更傻,熟悉中国股市的投资者都知道,市场的重要头部都不是别人,正是基金用钞票打出来的,重要的底部都是基金用股票砸出来的,基金是这个市场势力最大的投资者,基金的仓位又岂是散户能够推动的?基金的入场意味着市场最大的傻子进场,没有谁比它更傻更大,这也是深交所为什么三令五申禁止基金炒作创业板股票,甚至一万股都要备案的理由。回过头看看,第一批28家创业板的市盈率56.7倍没有基金的影子,第二批市盈率83.59倍也没有,第三批78.10倍也没有,第四批88.6倍以后不但基金顶不住诱惑,社保和保险资金也以小额配置的理由加盟炒作,泡沫不破才见鬼。

  所谓第二个阶段,发生在2010年下半年。第一批上市的28家进入高管解禁期限,为高价减持而辞职就是一种完全可以理解的行为。因为现价兑现的收益远比长期持股合算,高管为什么不缩短财富积累的时间呢?高管的减持反映的是什么不言而喻。从积极的层面看有助减少股价的泡沫,不过并不至于伤及根本,因为这些高管持股比例比较低,和控股股东持股量不可同日而语,减持可以有各种理由,未必就看淡公司前程。

  创业板泡沫的彻底破灭会发生在控股股东股权全流动的第三年,也就是两年以后,以那时的价位,控股股东依然坚持不离不弃的才是公司股价和估值的均衡点。俗话讲,潮水退了才知道谁在裸泳,如果连控股股东都不要这个公司了,那么泡沫还吹得起来吗?

  我们从来不怀疑中国创业板对中国人民创业热情的刺激,也不怀疑创业板对中国民营企业的积极意义,更愿意相信创业板比纳斯达克还成功,但是我们更要提醒大家的是创业板的高风险,尤其是在成长性只有25.8%,不但低于中小板的46.8%,甚至低于主板的56.9%情况下的高风险,更要指出的是高风险对应的还未必是高收益。以大家耳熟能详的亚马逊为例,1997年发行价才18美元,现价145.75美元,市盈率只有59.6倍,谷歌2004年上市发行价85美元,当时市盈率不到10倍,现价480美元,市盈率只有20.8倍,微软现在的市盈率才11.6倍,即便我们的创业板能出一两个微软、谷歌、亚马逊,那么他们现在的价位已经透支了未来。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3-1-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67 天

发表于 2010-9-26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早上好,。。。。#*)*# #*)*# #bb#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3-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9-12 05:51 , Processed in 0.047461 second(s), 10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