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7-08-06]中集集团:收购安瑞科交易数据传出,罐箱短板补齐
[2007-08-06]中集集团:收购安瑞科交易数据传出,罐箱短板补齐
■经济观察报
盛传已久的中集集团并购安瑞科控股(3899.HK)8月3日又有更详细的交易数据传
出. 一家著名券商的网站刊消息称,联交所资料披露,停牌中的安瑞科,被中集集团于
场外以每股5. 92元,或总金额约11.29亿元,购入1.91亿股或42.18%权益.但是联交所
并无公告发出.
"目前能透露的就是安瑞科的确是向中集出售,我们视之为与中集的强强联合. "
新奥集团企业传播中心副总经理叶宏峻说.
此项交易一旦达成,则是中集为加速第三产业罐式储运设备的扩张而出手购置的
又一重要资产,此时距收购荷兰博格才一月有余.
遗憾与渴望
中集收购博格的资料显示, 因欧盟限制,中集是在剥离了三家罐式集装箱企业的
前提下才得以达成协议的,而这恰恰是中集渴望的部分.安瑞科在储运液化,气化天然
气的压力罐箱方面已有深厚积累,恰好弥补中集的遗憾.
香港主板上市公司安瑞科控股(3899.HK)属新奥集团的成员企业,从事设计,制造
及销售专用的燃气装备, 包括压缩机,压力容器,天然气加气站及压缩天然气拖车,与
中集目前正在大力发展的第三块战略产业有很好的互补性. 以7月30日收盘价8.15港
元计算,总市值约为36.3亿港元.
安瑞科在2006年成功开发两项新产品,分别为LNG(液化天然气)集装箱及LCNG(液
化压缩天然气)加气站系统,为亚洲地区惟一制造商和中国独家销售商.研发生产储运
这类液化产品的设备,曾是荷兰博格罐式集装箱业务的卖点.
一位长期跟踪中集集团的分析师说,接手安瑞科在这一领域的技术优势和已经形
成的市场积累, 中集集团就可立即实现深度介入,弥补目前自身在罐式集装箱储运设
备方面的短板,这也符合中集一向的外延式快速扩张风格.
新奥集团企业传播中心副总经理叶宏峻把安瑞科的业务概括为压力容器,压缩机
的研发生产以及储运方案集成服务三部分.分析师指出,其中压力容器这块业务,对中
集吸引力很大.其他业务,也和中集目前的布局有互补效应.
对安瑞科的控股股东来说,出售控股权益并非不可接受. 新奥集团是河北最大民
营企业之一,旗下共有三家上市公司."新奥集团目前正在进行产业方面的战略规划整
合,我们以后将集中精力打造一个清洁能源的开采,转化,分销,物流体系,包括从上游
的气化采煤到下游的渠道搭建. 2007年初已初见眉目.而安瑞科是我们在其专业领域
的一项产业性投资,跟我们的主业原来是一种配套关系."
叶宏峻进一步解释说, 安瑞科本身的战略方向是做液化压缩燃气的集成服务商,
但近年来行业竞争加剧, 寻找一个实力雄厚又拥有相近业务范围的大型企业做靠山,
也在情理之中.
如果最新传出的消息准确,中集每股5. 92元收购安瑞科,比其停牌前收市价8.15
元折让27.36%,那这次所涉及的资金规模为11.29亿元,与上月收购荷兰博格相去不远
.
中集算盘
"收购安瑞科只是中集正在做的类似事情中的一件. "对中集此次交易持"相当正
面"评价的联合证券研究所分析师吴昱村观察到, 中集不断进行着向高端产业的升级
与扩张,提高主业盈利能力的同时,也化解行业周期的风险.
这种外延式快速扩张的努力迄今为止相当成功. 2005年年报显示,全球集装箱市
场需求大幅滑落,幸好冷藏集装箱,罐式集装箱和其他特种集装箱需求量,价格保持平
稳,方才稳住局面.冷藏箱销量同比增长28.38%,特种箱同比增长更是高达93.73%.
同时,中集的产业结构和利润结构正趋多元化. 2002年,中集根据市场分析,目标
锁定与集装箱相关且切合世界物流装备发展的道路运输车辆.其背景是航运业周期和
原材料价格对中集原来主业的影响日趋加大.
通过一系列从国内, 北美到欧洲的并购,道路运输车辆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中集的
第二大业务. 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7亿元,已超过2001年集团总体收入水平,相当于五
年内再造了一个中集.
今年6月底收购荷兰博格的资产,包括静态储罐,罐式码头设备等罐式储运设备 .
罐式储运设备被中集集团列为集装箱,车辆业务之后的第三大产业.
本次收购安瑞科,联合证券分析师吴昱村说,安瑞科在压力容器上的技术,将与中
集原来的运储设备业务更好地结合, 他们原来的市场网络和客户基础,在并购之后的
协同作用下,也将有效地链接.
另外,中集400万吨的巨大年用钢量拥有很强的议价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抵御钢
材价格周期,大大降低安瑞科——当然也包括中集自己——的原料成本.
中集与安瑞科通过并购在业务领域上协调整合,归根结底是中集在战略扩张上的
既定步骤. "系列并购活动的实施表明中集已初具全球,跨行业的并购能力,我们认为
不能再将其视作简单的偶发性事件,而应对这种外延式增长方式在估值上予以反映."
分析师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