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野狐禅 于 2013-3-9 01:29 编辑
coco369 发表于 2013-3-8 01:15 
禅师好! 很久没上来了,问好!
可可好。:D
IPO信息混乱搅乱了市场节奏(2013-03-08 18:07:08)
http://blog.eastmoney.com/lizhiling/blog_140837451.html
在全球股市中,没有一个股市象中国股市这样,有亿万投资者每天、每时、每刻在高度关注网络、电视、报刊上关于股市的信息、消息、分析、评论和走势预测。这是因为,中国股市拥有全世界最多的1.63亿股民和5、6亿股民家庭人口;是因为中国股市政策多变、信息混乱、谣言和传言满天飞、暴涨暴跌如家常便饭;是因为,经济最好的中国股市把扩容放在第一位置,年年在全球表现垫底,赚钱效应十分稀缺,稍有不慎就会被深深套牢。
春节后,美国股市连创117年的历史新高,欧洲日本股市均创出4年半的历史新高,唯中国股市仍步履蹒跚,两个半月仅比去年年底收盘2269点高出40多点,最根本的原因IPO重启的信息混乱,弄得人心惶惶,无心恋战。
1.否认新股“暂停”,侮辱了市场智商。明明从去年10月25日起新股停发已4个半月,明明元旦后证监会发文,决定对880多家待审企业进行财务大检查,并作出了3月31日前为“自查”,4月——5月为“复查”,6月由证监会组织15个工作组500多人进行“抽查”,使市场得出了在大检查之前新股停发的合乎逻辑的结论。但是,本周四,上交所理事长桂明杰却出来搅局,声称:“新股从来没有讲暂停、只是放缓了节奏。”证监会负责新股发行的副主席姚刚也持同调:“证监会从来没有说过暂停新股发行。”
究竟是市场的智商有问题,误解了新股“暂停”,还是有些人睁着眼睛说瞎话,强词夺理?还是用事实说话。从去年9月25日——10月25日,只发了一只1000多万的小盘股浙江世宝,这阶段可以说是“放缓”新股发行节奏。而从10月25日至今的四个半月里,没有发过一只新股,这显然是“暂停”新股发行,或“停止”新股发行。这是二三年级的小学生都能准确答出的常识是非题,市场上人所皆知新股“停发”已久,唯独主管新股发行的证监会副主席却连这两个概念都分不清楚。更何况,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副主席庄心一,以及周五证监会的“紧急澄清”中,都使用了“IPO重启”这个词。所谓“重启”,就意味着此前是“停止”。所以,管理层人士否认新股“暂停”,实在是侮辱了市场广大投资者的智商。
2.“没有时间表”变成了擅出“时间表”,加重了市场的不确定性。2月28日,有记者问证监会主席郭树清:“4月份会重启IPO吗?”回答是:“重启IPO没有明确的时间表”。言下之意,,4月份不会重启,于是当日沪深主板大涨了52点和304点,中小板和创业板大涨了88点和15点。三月初,证监会副主席庄心一在答记者问时又称:“待审企业财务复查完成后,应该可以考虑重启IPO。”市场对此的理解是,重启IPO最早在6月。
但是,人们万万想不到的是,3月7日中午,证监会副主席姚刚却改称:“3月31日待审企业自查结束后,理应可以重启IPO”。此话一出,市场一片恐惧和愤怒,下午开盘后各主要板块均暴跌4%。虽然当晚及次日一早,各大媒体均发表了证监会历史罕见的“紧急澄清”或“自我纠错”:“姚刚副主席的说法是错的,在待审企业自查的第一阶段之后,还有核查的第二阶段,两项工作要到6月底才能结束,重启IPO要到下半年。” 照理市场应该弹冠相庆,以报复性上涨来应对,但是,市场还是不买账,以连跌两天对“紧急澄清”仍给予负面的回应。可见,“没有时间表”的外交词令式表态,是多么不确定,多么有弹性、多么可以随心所欲的解释,多么容易找借口改变!”;管理层内部的决策机制和行动机制是多么混乱!
IPO时间表之所以牵动整个市场的神经,是因为,在市场看来,本轮从1949点以来行情启动的原因,用所谓的QFII抄底、经济复苏、估值过低等来解释理由,都是扯淡,最关键的原因就是IPO暂停。同理,行情能否向纵深发展?何时见顶?很大程度取决于何时恢复IPO。因此,市场对管理层IPO重启时间表上的模棱两可、政出多门、缺乏诚信、反复多变的表态,十分失望,已经无法相信哪一个是真的。现在是紧急澄清了,说不定哪一天,又有管理层人士心血来潮地表态:“复查阶段可以视情况而定,复核合格一家,就发行一家”。甚至宣布,“经特批的大盘股可以优先放行”。若此,重仓持有股票的机构和投资者,岂不又被一网打尽?股市最憎狠的就是不确定性,机构和投资者从来都是根据明确的预期和时间表,来决定和安排自己的投资行为和仓位比例。所以,“没有时间表”,不如改成明确的时间表,由证监会新闻发言人明确宣布,这样,更有利于市场的按节奏运行,更能体现对投资者利益的重视和保护,
3. 3月31日后,新股真的想发就能发吗?在我看来,如果在去年12月份或今年1月初,管理层就能实事求是、开诚布公地尊重市场规则,尊重投资者的知情权,向市场明示:IPO重启时间是2013年下半年,那么,目前的股指极有可能已涨到2500——2700点,一旦市场向上的趋势牢固形成后,即使重启IPO,也不至于扭转趋势。
而现在的情况似乎很糟糕。去年10月25日停发新股的位置是2102点,目前只高出200点。如若就这样折腾下去,很快就会跌破了去年年底2269点,把今年入市者全部套牢。若真象很多技术派人士分析的那样,再次去考验2200点,那么不用多久,就会重新回到去年10月暂停IPO的2102点,所有为重启IPO所做的的努力都白费。届时,时间窗口到,若管理层硬着头皮闯,重启IPO,并且“堤内损失堤外补”,加速发行新股,那么,再度跌破2000点,从哪里来又回到哪里去,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因此,对管理层而言,在剩余的IPO暂停期间,,不应指望IPO能更早的重启,更多地发行,而应抓紧有利时机,加大新股发行改革的力度,推出优先股制度,解除市场对新的大小非的恐惧;下大力气发展机构投资者;千方百计地营造股市“稳中有涨“的局面,形成市场的财富效应,提高投资者信心,吸引更多的场外资金进场;尽力扭转股市经济晴雨表功能的长期扭曲,缩小中国股市与迭创新高全球股市的差距。
4.低指数上加强“穿越”意识和“波段”意识。由于管理层在IPO时间表上的混乱和失误,我认为,1949点以来的行情将大打折扣,市场多数人预期的2650点目标,很可能成为梦呓。尤其是,鉴于周小川行长“今年货币政策将相对收紧”的新导向;银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2012年银行股平均利润由上年37%降到19%,2013年 一季度还将大幅下降到7%,以及政府对房地产的严厉调控,所以,银行股和大盘蓝筹股的行情已彻底结束了,致使上证指数步履艰难。
在“敌强我弱”下投资者怎么办?早在1995年,我就认为,中国股市炒作大盘股的行情绝没有好下场,并根据200多年来国外股市暴富的法宝——炒小、炒新、炒优、炒高成长、炒高扩张,遂提出“指数700,个股1000“的”穿越轮“的观点。”
面对当今“大象”般规模和严重缺钱的股市,人们必须果断放弃去年12月至今年1月在大盘股中打消耗战、阵地战的错误做法(进去的机构因没有接盘,已经全线满仓被粘,无法动弹,日益缩水,叫苦不迭),改为自我缩容,在新兴产业的板块和个股中玩“穿越”、玩“波段”。
例如1949点以来,上证指数仅涨25.4%,但中小板却涨35.6%,创业板更是暴涨了54.7%。许多人不是都在指望上证指数涨到2650点吗?殊不知,中小板指数已提前到达上证指数的2656点水平,创业板更是提前到达上证指数3015点水平。这就是用板块穿越大盘指数。至于节能环保、医药、电子信息类的大批个股穿越大盘指数,更是比比皆是、涨幅惊人。
目前,从管理层到市场的大多数人不看好有1056只个股的创业板和中小板股,这是严重的偏见,是受到自身利益所驱使。管理层越反对、限制买的,恰恰是最好的东西(如房子、创业板股、ST股等,反之亦然)。殊不知,最近福布斯公布了“中国潜力上市公司100强”,其中就有85只创业板,沪市主板只有两只。这是外国人看中国股市的价值眼光,足以让国人大跌眼镜。温家宝在“两会”告别演说中对新一届政府工作的寄语,第一条就是:加快经济方式的转变,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据说今后创业板新股将集中几十家一次发行,更为我们精心选择、低价低位买入优质创业板公司,进行长线投资、获取暴利的机会。
许多人认为,买大盘蓝筹股是价值投资、长线投资、理性投资,而买创业板和中小板则是投机。事实恰恰相反。目前炒作大盘蓝筹股的,绝大多是都是短线投机,持股不超过1年,包括社保基金、公募基金、保险资金和QFII在内在内。而买创业板中小板、并且持股1——3年做长线投资的,却比比皆是。最近我结识了很多在创业板持股3年获利6——7倍的投资者,在本轮行情中,很多个股都翻了倍。这些人是把别人打麻将、打牌、喝酒、聚餐、游玩的时间,都用来痴迷般地研究高成长上市公司,还去实地调研,终于获得了超额收益。
当然,对创业板和中小板也应注重做波段,用曲线延长直线,持有限资金实现效益的最大化。选股强调产业符合政策优先扶持行业、产品有广泛的市场占有率,估值不超过20倍市盈率,有连续的股本扩张能力,有长线运作的良好心态,以及有将风险分散化的仓位布置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