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ar
发表于 2014-3-17 14:28
克里米亚公投入俄虽无悬念,但同意入俄比例如此之高,借用WEN革语言,还是令人振奋、催人奋进的!
andar
发表于 2014-3-17 14:30
本帖最后由 andar 于 2014-3-17 14:45 编辑
克里米亚小弟已经公投脱乌入俄了,哈尔科夫二弟,顿涅茨克四弟、敖德萨六弟加油!;TOUXIAO
andar
发表于 2014-3-17 14:44
美元兑人民币快要创近期新高了;TOUXIAO
andar
发表于 2014-3-17 14:45
出口企业加油;TOUXIAO
andar
发表于 2014-3-17 14:58
andar 发表于 2014-3-17 14:3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克里米亚小弟已经公投脱乌入俄了,哈尔科夫二弟,顿涅茨克四弟、敖德萨六弟加油!
麻烦的是,自北向南,乌克兰东部与俄罗斯接壤的切尔尼戈夫州、苏梅州、哈尔科夫州、甘斯克州、顿涅茨克州、扎波罗热州、赫尔松州咋整?
andar
发表于 2014-3-17 15:17
2014年 03月 17日 09:15
中集集团拟投70亿于东莞打造集装箱生产基地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Co., 2039.HK, 000039.SZ, 简称:中集集团)周日公布,于东莞兴建生产基地,总投资额达到人民币70亿元。
随着欧美经济复苏,航运市场可望逐步走出行业低谷,强化集装箱生产有助其把握航运业复苏商机。
中集集团公布,旗下全资附属公司中集集团集装箱控股有限公司(CIMC Container Holdings Co., Limited),与东莞市凤岗镇政府签署投资协议,计划在凤岗建设物流装备制造项目,总投资约人民币70亿元,将分期投入实施;并需在项目用地交付使用后第二年内完成一期投资,投资人民币25亿元。
该项目主要建设成为以开发、生产、销售标准或特种集装箱等各种物流装备及其零部件,并提供售后技术服务的综合性制造基地。待该项目全部达产后,年产能料达到75万个TEU标准箱。
中集集团指,随全球经济逐步增长,预计未来集装箱的长期增长趋势仍会持续;凤岗项目有利其进一步巩固及保持在集装箱行业的领先地位。
截至2012年年底,中集集团设有18个集装箱制造设施,位于华北、华东、西南及华南;其干货集装箱年产能为200万以上个标准箱。于12财年,其集装箱制造的营业额按年减少约30%至约人民币248亿元。
中集集团H股上周五收市报16.94港元。
Kitty Chu
andar
发表于 2014-3-17 20:27
andar 发表于 2014-3-17 14:4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美元兑人民币快要创近期新高了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收盘在6.1775,美元升值0.45%,出口企业加油#*29*#
andar
发表于 2014-3-17 20:42
新浪专稿:美历史学家称美欧试图包围俄罗斯2014年03月17日17:17 我有话说(1,671人参与)
http://i0.sinaimg.cn/dy/2014/0317/U5857P1DT20140317171617.png
andar
发表于 2014-3-17 21:08
2014年 03月 17日 18:53
中资财团或收购嘉能可秘鲁铜矿
据
知情人士周一透露,矿业巨头嘉能可(Glencore Xstrata PLC)接近与一个中国财团就规模数十亿美元的秘鲁Las Bambas铜矿项目出售交易达成协议,该交易最早可能于周二公布。
上述人士表示,嘉能可与中国政府控制的铜矿公司中国五矿集团公司(China Minmetals Corp.)的管理人员定于周二在伦敦进行最后的谈判,谈判的目的是要签订一份协议。五矿牵头作为收购方的中国财团。上述人士说,如果一切顺利的话,Las Bambas铜矿的出售可能会在会后公布。该交易将是中国近几年进行的规模最大的矿业收购案之一。但谈判结束后,双方仍有可能不会签订协议。
嘉能可曾同意出售Las Bambas铜矿,以便使中国商务部批准Glencore International PLC收购Xstrata PLC。Glencore International PLC收购Xstrata PLC的交易产生了全球第四大矿业公司以及全球最大的大宗商品贸易公司。如果签订了协议,Las Bambas铜矿收购交易将是2008年以来中国进行的最大一桩外国矿业资产收购案。据Dealogic称,2008年,中国国有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Aluminum Corp. of China)斥资140亿美元收购了英澳矿业巨头力拓(Rio Tinto PLC) 12%的股份。
如果协议得以签订,数月来时而变得紧张的谈判将划上句号。上个月,嘉能可与五矿牵头的中国财团之间的谈判因价格问题陷入僵局,谈判延期至内部设定的3月4日截止日期之后。一位知情人士说,中国财团将支付的价格尚未确定,将在伦敦会谈中确定。知情人士表示,中国财团本月早些时候成为出价最高的公司。当时,他们说Las Bambas可能以超过50亿美元的价格出售。
Cynthia Koons / Yvonne Lee / Prudence Ho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andar
发表于 2014-3-17 21:17
外交部:决不允许菲律宾侵占仁爱礁2014年03月17日16:42中国日报网站 我有话说(5,946人参与)
http://i3.sinaimg.cn/dy/c/2014-03-17/U7107P1T1D29727495F21DT20140317172316.jpg资料图:中业岛
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在3月17日的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方对菲律宾公开宣称其军舰“坐滩”就是要非法占领仁爱礁感到震惊,中方决不允许菲方侵占仁爱礁,菲方必须承担一切后果。 3月14日,菲律宾外交部发表声明,就中国称菲律宾曾承诺拖走1999年在仁爱礁因故障“坐滩”的军舰一事回应称,菲方自1999年起将一艘菲现役军舰作为永久设施部署在仁爱礁,以回应中方1995年对美济礁的“占领”。菲律宾同时宣称此事发生在2002年《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签署之前。 对此洪磊指出,1999年,菲方曾多次向中方明确承诺将拖走故障“坐滩”船只。2003年,菲方又向中方郑重承诺在仁爱礁问题上不会成为违反《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首个国家。目前,菲方不仅拒绝拖走该船,还试图运送钢材和水泥等物质在该礁上修建设施,这一做法违背菲方自身承诺和《南海各方行为宣言》。 但更令人震惊的是,菲方日前公开宣称其15年前“坐滩”军舰是要对仁爱礁非法占领。菲律宾现政府与15年前的政府不同,但菲律宾作为一个国家,要对自己的承诺负责,公然否定自己的承诺,将失信于国际社会。 洪磊强调,中国政府捍卫国家主权的决心和意志坚定不移,我们绝不会容许菲方以任何形式侵占仁爱礁,不会容许菲方破坏《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中方对菲方可能在南海采取进一步挑衅行动保持高度关注和警惕,菲方必须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
andar
发表于 2014-3-17 21:18
菲小王八蛋是活腻歪了;TOUXIAO
andar
发表于 2014-3-17 21:28
2014年03月17日 07:13 AM书评:《斯诺登档案》英国《金融时报》华盛顿分社社长 马利德
字号
背景
评论打印电邮收藏微信腾讯微博新浪微博
http://i.ftimg.net/picture/3/000042923_piclink.jpg《斯诺登档案:世界头号通缉犯的内幕故事》(The Snowden Files: The Inside Story of the World’s Most Wanted Man),卢克•哈丁(Luke Harding)著。建议零售价:12.99英镑(Guardian Faber Publishing出版)/14.95美元(Vintage出版),352页先是维基解密(WikiLeaks),再是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Snowden)——美国国家安全机构近年来的泄密事件如海啸一般汹涌而来。这有时给人以一种感觉:我们对美国外交官和间谍的行为已经无所不知。从事侦听工作的美国国家安全局(NSA)的前合同工斯诺登的爆料,影响远远超过最初由朱利安•阿桑奇(Julian Assange)公布的政府部门文件。斯诺登泄露的文件不仅保密程度更高,而且他头一回揭露了“五只眼睛”(Five Eyes)情报联盟的紧密结构和牢固网络。“五只眼睛”是二战后最为神秘的组织,联合了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五国的情报机构。斯诺登的文件大量披露了该机构的运作情况(如监听国家领导人,以及为搜寻恐怖分子目标而收集的海量数据),以至于仍在不断泄露的新资料失去了震惊世人的能力。从许多方面看,NSA试图颠覆互联网本身,监听为谷歌(Google)和雅虎(Yahoo)等美国科技巨擘传输数据的海外光缆,并且操纵电信系统,试图进行远程访问。难怪华盛顿方面如此担心中国监听华为(Huawei)等电信公司制造并行销世界各地的设备。但凡是美国人指责中国和华为做的事情,他们自己也能做,而且拿手得多。《斯诺登档案》出版不久后,由律师转行当记者、受斯诺登委托发布文件的格伦•格林沃尔德(Glenn Greenwald)将于今年4月出版一本叙述NSA丑闻的书。《卫报》(The Guardian)记者卢克•哈丁(Luke Harding)对斯诺登爆料一事的参与晚于格林沃尔德。他采访了与斯诺登共事过的人,但没有采访斯诺登本人。对于曾经担任情报机构IT专家、但因为幻想破灭而成为泄密者的斯诺登,哈丁的描写难免有瑕疵——鉴于本书成书速度如此之快,这是意料之中的。毕竟,从斯诺登最初爆料到本书出版只有8个月。对于情报机构在互联网时代如何盯住正当的目标,哈丁绕过了一些棘手的问题。类似地,为泄露情报机构越权违法的细节提供理由的论点,不一定能支持暴露敏感的数字谍报技术,从而让俄罗斯和中国等西方的地缘政治对手得益。然而,本书对此探讨甚少。作者顺带进行的比较也显得傲慢:在他看来,美国媒体胆小怕事,而英国媒体英勇无畏。但是,美国媒体有时自认为重要的慎重很难算得上是自我审查。是谁将《五角大楼文件》(Pentagon Papers,是美国国防部对1945年-1967年期间美国政治、军事介入越南的评估报告——译者注)和水门事件(Watergate)公诸于众的?近些年来又是谁将阿布格莱布(Abu Ghraib)监狱虐囚丑闻和美国情报机构渗透伊朗核计划的详情大白于天下的?不过,作为在普京主政期间被俄罗斯驱逐的记者,哈丁至少能从另一个角度承认,关于斯诺登,有一些令人不安的困惑:此人以言论自由之名逃离美国,却前往一个威权国家寻求庇护。斯诺登本人仍然难以捉摸。他曾经在聊天室里厉声反对泄密,到头来却成了也许是情报史上最大的泄密者。斯诺登——的确,还有许多曾与他合作的人,尤其是格林沃尔德——不仅是自由意志主义者,还是公民自由主义者。哈丁提到,斯诺登曾捐款给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恩•保罗(Ron Paul),后者是自由意志主义者,一直是国家安全机构的公开反对者。与此相似,格林沃尔德也表示赞同保罗的理念。本书最出色的是前半部,其描述相当扣人心弦:斯诺登对他眼里的体制内部越权行为产生愤怒,决心发动一场惊天动地的电子盗窃,下载NSA及其合作伙伴的最敏感文件,将其交给同意在香港见面的记者。哈丁精彩描述了《卫报》发表第一篇有关斯诺登报道的时刻,故事紧张刺激,既不乏高尚的新闻热情,又洋溢着公布敏感信息的兴奋。斯诺登不是贪杯的金•菲尔比(Kim Philby,冷战时期在英国情报部门工作、暗中为克格勃效力的间谍——译者注),这一点是当前时代的特征。在新的信息时代,没有了冷战意识形态的束缚,情报机构早已不再使用树下秘密情报传递点。但某些方面没有变化:英美战后情报项目面临的最大威胁不是苏联人和中国人,而是其内部对体制虚伪性的反感。约翰•勒卡雷(John le Carré)正是以描写该题材的小说为职业。从许多方面看,9·11事件及其引发的一系列反应(推动美国出兵阿富汗和伊拉克,扩充情报机构,鼓动它们绕过法律)与斯诺登有着直接的联系。在伊拉克问题上,白宫不断敦促情报机构拿出它想要的有关萨达姆•侯赛因(Saddam Hussein)的分析。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上任后似乎被动地接受了手头强大的情报工具。白宫表示总统不知道安格拉•默克尔(Angela Merkel)的电话被监听,这点很少有人相信,但不好说是奥巴马本人坚持要监听默克尔。不论如何,奥巴马坚定地站在间谍一边。评价泄密的后果不在哈丁这本书的讨论范围内,但考虑到斯诺登泄密的内容,迄今后果小得惊人。默克尔等少数人和世界银行(World Bank)等少数机构得到承诺:他们将不再是监听目标。除此之外,奥巴马没有做什么让步。就此而言,斯诺登和本书所展现的,并不只是英语国家安全机构的触角,还有其惊人的韧性。本文是英国《金融时报》华盛顿分社社长
andar
发表于 2014-3-17 21:28
2014年03月17日 07:13 AM习近平反腐能走多远?美国乔治亚州立大学政治学教授 安德鲁•魏德安(Andrew Wedeman)为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撰稿
字号
背景
评论打印电邮收藏微信腾讯微博新浪微博
http://i.ftimg.net/picture/9/000042929_piclink.jpg中国共产党几乎从成立那天开始,就在同腐败作斗争。从1997年至2012年,中共更是多次发动反腐运动,常规地将大批官员送上审判席。最高人民检察院历年的报告数字显示,约有55万位官员因腐败或者渎职而落马,其中包括三名位高权重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如陈希同于1998年、陈良宇于2006年和薄熙来于2012年。习近平在2012年11月掌权后,展开了新一轮反腐运动。起初,此次反腐看上去和往届中国领导人胡耀邦、赵紫阳、江泽民和胡锦涛时期反腐运动的模式并无太大差别,都强调反腐关乎中共生死存亡,禁止官员干部奢侈消费等强硬口号也屡见不鲜。新的反腐措施严格规定,公务宴请的菜肴要减少,禁止购买豪华轿车作公务车,禁止公车私用,限制公务差旅和豪华办公楼的建设。一开始,这又像是一次政府的公关努力,意在安抚对现状越发不满、对政府越发怀疑的公众。无法计算腐败额度是中国反腐的尴尬不过,习近平上任16个月以来的反腐斗争,远不止是烟雾弹,很可能成为自19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持久、最强硬的一次“实干”运动。但必须承认,要衡量这轮反腐的力度,会碰到一个棘手问题,那就是我们对中国官员贪腐的规模,甚至连粗略的统计也没有。我们最多只能凭借专家们对官员贪腐的印象,或者从官员落马数量的变化中猜测一二。透明国际(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每年发布的贪污观感指数(Corruption Perceptions Index)似乎和公众对中国腐败日益严重的看法相左。这一指数从1995年的7.6降至2013年的6.0(如果最高值10代表最腐败、最低值1代表最清廉),意味着中国的腐败程度总算还不是最为糟糕的。从今年中国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中可知,去年中国的检察机关共立案调查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等职务犯罪37551件(51306人),同比分别上升9.4%和8.4%。被调查的中国在职县处级官员则上升了9.5%,从2390人增加至2618人。尽管在高调反腐的声势下,无论是被调查的县处级官员数量,还是案件总数,9%的增幅看上去并不显著,但绝对增加值还是很大的。在2012年之前的近十年间,中国官员腐败渎职的总人数连续缓慢下降,县处级官员的腐败渎职数量也呈下降趋势。2012年,被查处的腐败官员数量出现小幅增长。到2013年,被查处的官员数量较2011年大幅增长16.2%,县处级官员数量则比2011年时上升了12.6%。更关键的是,被查处的厅局级官员比2011年增加了27.8%,是2004年以来的最大涨幅。2013年还有8名省部级高官因贪腐落马,比2012年多3位。中纪委的报告亦称,因腐败而被纪律处分的党员增加了13.3%,尽管他们不一定都会面对司法惩罚。交由检察院起诉的官员和受到纪委调查的官员的数量变化,并不能反映出中共反腐运动的全貌。在过去一年中,新闻报道中那些被调查的官员中,许多人受到的仍然是党内调查,尚未移交司法部门。而且根据自然年统计的数字也不是完美的参考指标,因为目前的反腐运动始于2012年年底,且已经持续到了2014年。尽管如此,数据似乎表明,习近平的反腐运动较过往力度更大,尤其是在高层官员间。人们也可以通过观察这轮反腐的打击目标,以及哪些人已被查处,对习近平究竟是在“打真老虎”还是“打纸老虎”作出更准确的判断。习近平反腐战的四条战线中共常常将反腐比作“战争”。我们不妨用战争术语来解读当前的这场运动。这场反腐运动有着四条不同的战线。(一)草根网络平台的反腐:游击战在草根层面,中国政府打的是一场游击战。爆料人和网民们使用社交媒体,曝光猖獗的贪腐行为。尽管网络审查部队已经在不断努力,但与官员们腐败行为相关的内容还是在网络上病毒式地传播。它们包括官员在致命的高速公路事故现场面带笑容的视频、他们带着合法工资买不起的手表的照片,以及只有低廉报酬的低级别官员拥有数十家豪华公寓和别墅的证据,还有党员干部与情妇性爱游戏、酗酒和风流的视频。这些都迫使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开除和起诉官员。但习近平在互联网上的反腐斗争实则是个丛林战。大部分被曝光的腐败官员都是低级别官员,被愚蠢和贪婪冲昏了头脑,忘记了要腐败必须保持谨慎。尽管如此,广为传播的病毒式视频已经表明,中国政府再也不能将反复搞成一场表演——这类表演意在将公关效应最大化,而将对官僚体制的实质打击最小化。(二)针对中低级官员的反腐:持久战在互联网上开展反腐游击战的同时,中国政府还在继续已持续了近20年的针对中低级别官员腐败的持久战。这一战线上的反腐是阵地战:人员伤亡名单不断加长,但反腐内容缺乏实质进展。近年来,检察机关以经济犯罪起诉了约3.5万人,大部分是县处级以下的官员。2013年,在这一战线上的战斗似乎比过去几年力度稍大。根据媒体报道和纪委网站上公布的案件调查,这一层面的反腐似乎更像是圈禁“幼虎”,被抓的都是县处级以下的官员,以及常规反腐的对象——低级别的官员和干部,即大量的“苍蝇”。但目前,似乎中国政府尚未在这方面有任何真正的突破,被查处的贪腐官员的总数也已开始显著减少。(三)针对在华外企的商业反腐:第三条战线习近平反腐的第三条战线则是打击商业贿赂,包括国内外商业机构的腐败行为。虽然政府官员的腐败已经引起了公众广泛的关注,但是腐败往往涉及到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一方面,官员作为供给方愿意用自己的手里的权力交换非法的个人利益;另一方面,个人或企业作为需求方愿意花钱让官员这么做。而且,企业可以利用官员给予他们的授权去谋求非法利益。比如说,企业的采购经理可以要求潜在的卖家给予回扣,而财务主管可以将公司的资金存入银行以方便提供贿赂。中国的检察官们自2006年起就开始涉足商业反腐,在2013年起诉了一些对官员和企业进行商业贿赂的公司和个人。2013年春天,中国的检察部门加大了反腐力度并将目标扩展到外国企业。在中国(当然不仅是中国)做生意,贿赂和收取回扣一直是一个公开的秘密。近年来,美国和英国的检察官开始调查本国企业贿赂中国官员和企业的行为。2013年春天,中国的检察人员也参与进来,追查外国医药产品供应商漠视其销售团队违规操作以获取订单的行为,以及它们利用顾问和其它中间人为保证签约所采取的规避监管的行为。尽管有人会认为对外企的调查,源于中国日益升温的民族主义情绪以及中国大型国企打击竞争对手的需要,但是,客观公正地打击腐败的供应方是至关重要的。用毛泽东在《论游击战》中所说的话来说就是,要想严厉打击官员腐败,中国的检察官们就必须要让个人或企业抛弃“做生意,行贿是常事”的想法。但相比于前述针对中低层官员的贪腐而言,打击商业腐败不会很快见效。但关键是,显然中国政府仍在这一领域继续反腐。据报道,2013年被检察院起诉的行贿人数增加了18.6%,从4650人增加到5515人,而因涉嫌商业贿赂而被检察院调查和判决的官员则有4549人。(四)针对高层的反腐:政治战习近平反腐战争的最后一个领域则是“空战”,在这一领域腐败常常变成派系斗争的武器。任何涉及高层官员的丑闻本质上都是政治问题。检察人员起码需要得到高层批准,才能调查涉嫌贪腐的高层官员。高层的丑闻自然会创造政治机遇。习近平目前的反腐斗争也不例外。从中共前政治局委员薄熙来的妻子涉嫌谋杀尼尔•海伍德案曝光开始,一系列调查已经深入到石油行业和四川省的腐败问题,似乎还牵涉到前中共政治局常委和前中央政法委员会书记周永康。据内部人士称,在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之前,周永康一直在努力争取让时任的重庆党委书记、中共政治局委员、“红色太子党”薄熙来作为左派的接班人,去和胡锦涛的接班人习近平抗衡。薄熙来的倒台显然让习近平少了一个潜在的政治对手。随着调查的深入,中石油董事长蒋洁敏、中石油副总经理李华林、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海南省副省长冀文林、公安部副部长助理郑少东、四川副省长郭永祥、湖北省委常委兼政法委书记吴永文等人均涉嫌腐败被调查,而这些人都在某一时期与周永康有工作关系,这让习近平及其他主张反腐的高层能除去周永康的亲信以及大量其安插在商业系统中的人员。几周前,周永康的几位近亲被拘,据悉他的儿子周斌也在其中。而目前看来,周斌被逮捕和起诉将只是时间问题,他被起诉的理由将是利用父亲的关系和权力在能源和房地产行业中建立商业帝国。还有传言称,周斌与四川的商业巨头刘汉也有关系。刘汉已被捕,被控是黑帮头目并涉嫌操纵一系列暴徒谋杀。官方媒体和民间媒体中均有迹象表明,习近平将会公布有关周永康的消息,而且很可能就在此次“两会”之后的不久。若真如此,周永康将是习近平反腐运动中抓到的最大一只“老虎”。也许更重要的是,他不像之前陈希同、陈良宇和薄熙来一样,是因偶然事件而暴露。这次是系统的行动,先找到幼虎并一步步套牢最大的老虎。习近平的反腐斗争不同于以往习近平此次反腐斗争涉及的官员层级之高,以及其中政治因素的比例之重,使其在程度和范围上区别于后毛泽东时代的所有反腐斗争。当前的反腐无疑更能持续力度也更大。目前反腐斗争已经进行了16个月,所有迹象均表明,更多的高级官员和干部,或许有31个之多,处于被调查、被开除党籍、被解职、或被检察院起诉的状态。习近平的反腐斗争到底会使多少人落马?或许想要看清这场斗争的规模和力度还需要几个月。不管未来几周或者几个月会发生什么,显然习近平的反腐斗争不是一场茶壶里的风暴。不过,目前要判断习近平反腐战争的长期政治影响还比较困难,这场战争显然还在激烈进行中。习近平的反腐战有三个目标:一是剔除已经腐败的官员。二是给想要贪腐的官员敲响警钟。从目前的诉讼和调查情况可以看出,习近平的反腐战很可能已经深入到中国腐败的不同层面,但能走多远还说不准。更难断言的是,这场斗争到底会不会起到“杀虎儆猴”的作用。第三个目标是想让公众相信,中国政府是在真正地惩治腐败,尤其对高层官员的腐败。惩治周永康这样的高官,甚至只是将他的亲信绳之于法,也许就能说服民众,中国政府这次治理贪污腐败是有决心的。但这场战役最终的结果,还要看习近平后续的作为:如果它随着喧嚣和愤怒的消褪而结束,公众就有可能陷入对政府更深的怀疑,不再把这场运动当真,因为动用政治钢刀砍杀幼虎和苍蝇们,只是为了掩盖背后真正的原因。但如果习近平继续深入打击腐败,尤其是高层腐败,那么他很有可能将中国的反腐进程推向成功。本文作者为美国乔治亚州立大学政治学教授,为美国研究中国反腐问题的专家,著有《双重悖论:中国的迅速增长与腐败加剧》(Double Paradox: Rapid Growth and Rising Corruption in Chin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12)(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文翻译 实习生李晗、李仝,本文责编 霍默静mojing.huo@ftchinese.com)
andar
发表于 2014-3-17 21:35
2013年11月12日 07:31 AM斯诺登提醒了所有人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 爱德华•卢斯
字号
背景
评论打印电邮收藏微信腾讯微博新浪微博
不论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Snowden)是无赖还是英雄,一直以来更明确的一件事是:他为我们做了件好事。就在6月份斯诺登首次大规模泄密之前,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总统发表了一个里程碑式的演说。在演说中,他为美国反恐战争辩护,同时还恳请人们警惕过度反恐。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Roosevelt)曾经说过:“我同意你说的。我想这么做。现在,让我来做吧。”尽管奥巴马在讨论的话题是美国的反恐和数据情报情结,但他演说中包含的诉求是类似的。在那之后不久,斯诺登为他带来了挑战。迄今为止,奥巴马仍未作出令人信服的回应。关于这一点可以问问巴西的迪尔玛•罗塞夫(Dilma Rousseff)和德国的安格拉•默克尔(Angela Merkel)。也许,斯诺登迄今还不足以迫使他作出回应。按照奥巴马的看法,解决美国国家安全局(NSA)突然面临的棘手问题还有一线希望。这样的事迟早会发生。如果一位高中辍学生能持有大量高度机密的信息,那么一定还有许多人能做到这一点。美国列兵布拉德利•曼宁(Bradley Manning)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按说美国情报机构本应是非常精明的机构。如今,奥巴马认识到了他们能蠢到什么地步。斯诺登还提醒我们,美国四处延伸触角的数据情报机构,除了搜寻恐怖分子之外,还将更多人置于危险之中。自2001年9月份的恐怖袭击以来,美国政府在阻止针对美国本土的大规模袭击方面成效显著。在这一点上,乔治•W•布什(George W Bush)和奥巴马都值得称赞。然而,两人也同样应该为过度吸取9/11事件的教训受到指责。美国情报机构的历史并不是很光彩。它们一方面往往会像在古巴猪湾事件(Bay of Pigs)中那样搞砸秘密行动,另一方面则常常漏过像世贸中心(World Trade Center)遭袭那样即将发生的危机。另外,上世纪70年代的丘奇委员会(Church committee)还曝光了美国情报机构在国内的许多滥权行为。斯诺登还向我们揭示了NSA在过去几年内的迅速壮大。鉴于这一点,重读一下9/11委员会(9/11 Commission)的报告是很有价值的,这是目前有关情报失败的最好报告。该报告将未能预见世贸中心遭袭这一失败,归因于美国各情报机构间的“卡壳”。由于划分势力范围的保护主义,没有人处于能够把飞行学校、沙特签证等分散线索“连点成线”的位置。十年后,显然美国情报机构针对9/11事件做了过度矫正。机构间卡壳的日子很久没有出现了。如今,任何人都能下载到足够多的机密信息,构建出关于美国间谍活动的托尔斯泰式史诗来。斯诺登的行动在其中同样起到了帮助作用。最重要的是,斯诺登提醒我们,9/11最大的教训依然没有得到有效应对。那份报告认为,世贸双塔袭击之所以事先没有被察觉,情报上的失败是终极罪魁祸首,并强调必须把“对想象力的运用常规化,甚至官僚化”。如今,奥巴马不用想象力,也能知道美国声誉受损到了什么地步。这其中部分损害来自最近的美国政府关门和债务违约危机。而关于NSA的爆料则在美国无能的抱怨上又增加了一层不信任。盟国间以及政府和公民间的信任受到侵蚀后,会产生各种不可预见的后果。现在,奥巴马启动有关美国情报活动的更大规模辩论正当其时。目前,在五个讲英语的国家中,存在一个名为“五只眼睛”(five eyes)的情报合作项目。在不远的将来,奥巴马可能会同意在所有盟国间达成一个较弱版本的行为规范。这种协议可能是一种出于礼貌而说的场面话,不过盟国间的合作不会因此受到严重损害。大西洋两岸都不太可能减少实际的情报搜集活动。而且在许多情况下他们也不应该减少情报搜集。很明显,窃听默克尔这些领导人的电话令美国自食其果,而NSA从美国顶尖数据公司的节点窃取数据的所作所为也同样如此。然而,对于监听巴基斯坦军方这样的活动,美国则仍应不假思索地开展下去。斯诺登还迫使我们思索一个更大的问题:美国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的实力。尽管美国拥有当前的军事影响力,但如今硬实力的价值不比从前了。今后数十年,由美国领导的世界的命运,可能不会取决于美国与其他大国的军事冲突,而更有可能取决于美国经济和民主制度的品质。对于全球多数30岁以上的人来说,他们主要还是透过种种滤镜看美国的。然而,对于比他们小整整一代的人来说,美国代表的是“老大哥”(Big Brother,指试图监控人们行为与思想,却假装是为了他们好的掌权者和政府,源自乔治•奥威尔的小说《1984》——译者注),这位“老大哥”可未必有什么好意。这种状况对美国的软实力造成了破坏,并加强了那些想把数据存储国家化、把互联网巴尔干化的人的影响力,不容忽视。那么,奥巴马为什么要将斯诺登绳之以法?斯诺登的动机问题是次要的。他也许是罪犯,也许是圣人。我觉得,他这么做确有充足的理由。最少,他将为自己的罪行付出代价,一辈子小心翼翼。与此同时,我们其他人则受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教育,让我们了解到我们在多么短的时间内丧失了多少隐私。今天,我们都是安格拉•默克尔。接二连三的重大泄密带来的一连串打击令奥巴马十分愤怒和难堪。不过,奥巴马曾要求政府提高责任感,斯诺登事件的余波为他提供了对这一要求作出自我答复的可能性。回顾今年5月,奥巴马曾不加掩饰地呼吁人们帮忙约束美国日渐强大的影子政府。而斯诺登挺身而出了,对此我们应该心怀感激。译者/简易
andar
发表于 2014-3-17 21:41
[*]
[*]政经
[*]商业
[*]金融市场
[*]股市
[*]房地产
[*]社会与文化
[*]观点
[*]http://s.ftimg.net/img/rss_link_nav.gif
[*]工具
[*]关注我们
[*]全球
[*]经济
[*]金融市场
[*]商业
[*]观点
[*]管理
[*]生活时尚
[*]视频
2013年09月17日 06:43 AM斯诺登是怎样炼成的?计算机安全专家 布鲁斯•施奈尔 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
字号
背景
评论打印电邮收藏微信腾讯微博新浪微博
大政府的秘密需要许多人去保守。美国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Office of the Director of National Intelligence,简称ODNI)的数据显示,截止2012年10月,美国有近500万人拥有“安全通关证”(security clearance),其中140万人的通关证级别为“绝密”(top secret)级甚至更高。这些人中的大部分人不会像泄密的美国国家安全局(NSA)前合同工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Snowden)那样接触到那么多的机密信息,甚至也没有美国陆军士兵、原名布莱德利•曼宁(Bradley Manning)的切尔西(Chelsea Manning)接触的机密信息多。曼宁被控向维基解密(WikiLeaks)提供机密文件。但还是有许多人可以接触到机密信息,这最终可能成为美国政府的致命弱点。保密除了其他内涵外,还是一种忠诚行为,在当今的年轻一代中,越来越难以找到这种忠诚了。如果美国国家安全局和其他情报机构想要以当前形态生存下去,它们将不得不考虑如何缩减机密信息的数量。正如查利•斯特罗斯(Charlie Stross)等作家所解释的,过去,保守情报秘密的方法是让它成为终身文化的一部分。情报界会招募刚进入职场的人,给他们一个铁饭碗。那是一个私人俱乐部,一个充斥着代号和机密信息的俱乐部。你可以在斯诺登泄露的文件中看到这一点。美国国家安全局有着自己的术语(文件中充斥着代号)、自己的会议、自己的奖励和表彰。从事情报工作曾经意味着你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一个对外面的“正常”人来说神秘的世界。加入这个私人俱乐部曾经意味着人们忠于他们所属的组织,而组织也忠于他们。那些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没错,这里仍然有代号和机密信息,但很多忠诚已不复存在。如今,许多情报工作被外包出去,这个“职场”已不再有终身就业的文化。员工队伍具有弹性,工作可以调换,人员可被裁掉。当然,在承接政府业务的保密世界里,寻求职业发展也是可能的,但这里没有任何保证。这一代年轻人在长大时就明白:如今任何地方都没有铁饭碗。他们从朋友的经历中明白了这一点,他们从身边每个人的经历中明白了这一点。他们可能还信奉开放性,尤其是美国国家安全局需要招募的那种黑客。他们相信信息是想要自由的,而安全来源于公开信息和辩论。没错,保守某些情报机密有着重要理由,美国国家安全局的文化也强调日常保密工作。但这是一个习惯于彻底开放的人群。他们多年来一直在网上发布自己的信息。他们在Twitter上发布非常个人的信息,他们在Facebook上张贴自己的糗照。他们公开被情侣抛弃。他们以最令人难堪的方式过度分享信息,而且他们挺过来了。很难让这些人相信政府机密比公众知情权更重要。从心理上来说,成为一名泄密者可不是件容易事。我们承受着对自己所在群体保持忠诚的巨大压力:我们必须与他们的信念保持一致,不做对不起他们的事。忠诚是人类的本性;它是让我们在这个复杂的社会性世界中立足的社会机制之一。这就是为什么好人有时在工作中干坏事。当某人成为一名泄密者的时候,他或她刻意回避了这种忠诚。实质上,他们认为对整体社会忠诚要比对同事忠诚更重要。这是一个困难的环节。他们认识自己的同事,但“整体社会”没有明确的形态而且没有名字。认为你的老板归根结底不关心你,会让这种转变变得更容易。泄密是信息时代的“公民不服从”(civil disobedience)行为。它可以让无权无势的平头百姓有所作为。而且,在信息时代,大规模泄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方便——所有信息都存储在计算机里,敲几下键盘、点几下鼠标也许就能获取到。斯诺登今年30岁;曼宁25岁。他们这一代人受到的教育是不要对雇主有什么长期的指望。因此,雇主也不应对他们有什么长期的指望。成为泄密者仍是件难事,但对这代人整体而言已经容易多了。美国政府保密过度的问题,此前已有大量论述。这种做法一直被视为与民主原则相悖,也不利于政府控管。现在我们知道,它本身也是一个安全隐患。美国国家安全局这类组织需要改变其保密文化,将安全努力集中于真正需要保密的信息。它们那种“将一切都保密”的默认做法已经不管用了。嗨,美国国家安全局:你出问题了。本文作者是一名密码学专家和计算机安全专家,著有《我们的信任:为什么有时信任,有时不信任》(Liars and Outliers: Enabling the Trust That Society Needs to Thrive)一书译者/何黎
andar
发表于 2014-3-17 21:43
2013年12月04日 14:24 PM美国对华为在韩国业务发出警告英国《金融时报》 马利德 华盛顿报道
字号
背景
评论打印电邮收藏微信腾讯微博新浪微博
美国两位重量级参议员称,中国电信巨头华为(Huawei Technologies)在韩国签订的一项协议,可能会破坏美国与韩国的国防合作。美国参议院情报委员会(Senate Intelligence Committee)主席黛安娜•范斯坦(Dianne Feinstein)和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Senate foreign affairs committee)主席罗伯特•梅南德兹(Robert Menendez)在一封信中表示,“保持电信基础设施的完整性”对于美韩双方合作至关重要。长期以来,美国国会一直反对华为在美国拓展业务,但这封信是美国政治领导人拿华为的海外投资做文章罕见例子。美国对华为的猜忌,可能也会反过来对美国海外科技公司造成损害。美国前情报合同工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Snowden)此前披露,美国科技公司与美国政府间谍机构有合作。这封信是在11月末发出的,收信人是美国国务卿约翰•克里(John Kerry)、美国国防部长查克•哈格尔(Chuck Hagel)和美国国家情报总监詹姆斯•克拉珀(James Clapper)。参议员范斯坦和梅南德兹撰写的这封信,表达了对韩国选择华为承建韩国LG公司(LG Corporation)子公司一宽带网络项目的担忧。信中表示:“我们(美韩)合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双方的军事和情报部门合作采取大量措施,增强训练和信息共享。”信中继续说,华为的协议“带来了严重问题和潜在安全担忧”,信中还要求收信人评估所有可能的威胁。最近几年,美国国会议员一直反对华为收购美国小公司3 Leaf的专利,同时还将限用华为作为日本软银(SoftBank)收购美国一家电信运营商的条件,最终导致软银弃用华为。但美国政府的强硬态度可能会引发海外对美国企业的抵制。斯诺登泄露的文件显示,美国情报部门一直强迫美国电信运营商交出电话记录,还试图进入它们的系统来获取私人记录。“实际上,美国对华为纠缠不休开创了一个先例,它将最终被用来针对美国在海外的企业,”美国公民自由联盟(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高级技术员克里斯托弗•索戈扬(Christopher Soghoian)表示,“美国指控华为的所有行为,美国公司都在做。”由于在美国开展业务面临政治障碍,华为长期以来一直在考虑全面退出美国市场。华为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任正非在上周罕见地接受了西方媒体采访,他说,如果华为被夹在中美紧张关系之间,“不值得”。他补充道:“所以我们决定退出美国市场,不再夹在中间。”他对此没有细说。译者/梁艳裳
andar
发表于 2014-3-17 21:47
[*]首页
[*]中国
[*]全球
[*]经济
[*]金融市场
[*]商业
[*]观点
[*]Lex专栏
[*]A-List
[*]专栏
[*]分析
[*]评论
[*]社评
[*]书评
[*]读者有话说
[*]http://s.ftimg.net/img/rss_link_nav.gif
[*]工具
[*]关注我们
[*]管理
[*]生活时尚
[*]视频
2014年01月20日 14:24 PMFT社评:奥巴马监听改革并不轻松英国《金融时报》 社评
字号
背景
评论打印电邮收藏微信腾讯微博新浪微博
针对民众对美国国家安全局(NSA)触手伸得越来越长的担忧,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做出了回应,这值得称赞。不过,说到构建更为有效的情报监控体系,他上周五的讲话不过是预付了一小笔“定金”。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Snowden)曝光了一些有关美国情报机构如何维护国家安全的高度敏感信息,应为此受到起诉。而这种收集信息的行为对任何政府而言都是合法的。未来还会有更多信息被曝光出来,但斯诺登的爆料让我们得以了解美国数据监控规模的跳跃式增长,这理所当然地引发了公众的担忧。奥巴马呼吁将斯诺登绳之以法,与他首次尝试应对斯诺登所披露信息中比较令人不安的情况,这两者并不矛盾。希望他在未来几个月里拿出更切实的解决方案。在演讲中,奥巴马试图阐明,如何在不损及国家安全的情况下,让NSA更多地为自身行为负责。最为重要的是加强NSA数据收集和储存体系的管理——这个庞大的网络收罗了数以亿计的电话和文本消息,这些信息目前储存在NSA的数据库中。奥巴马总统回避了“首先是否应该收集信息”这个关键问题,他也把细节问题留给美国司法部长埃里克•霍尔德(Eric Holder)以及美国国家情报总监詹姆斯•克拉珀(James Clapper)去解决。奥巴马表示,NSA应该将收集的元数据交给第三方储存。但电信公司不想接这个活儿,毕竟它们的声誉已然严重受损,而NSA认为没有这个必要。此外,这样的第三方实体也根本不存在。霍尔德和克拉珀必须在3月底之前拿出一份稳妥可信的方案。细节将至关重要。在演讲中,奥巴马重申了停止监听盟国领导人通讯的承诺。奥巴马已经为美国监听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Angela Merkel)的电话长达十多年表示道歉,默克尔接受了他的道歉。事实上,政府往往互相监视,这种行为只受监视能力的制约。在任何情况下,假装这种事情没有发生都是不明智的,拒不承认也是不诚实的。美国盟国的愤怒反应存在虚伪成分,这些国家大多也会对自己的盟国实施监视。奥巴马没怎么安抚外国普通民众。但在哪些通讯应列为监视目标的问题上,奥巴马提出了一些可能的新保护措施。不过细节同样有待确定。奥巴马还要求国会任命一个独立的法律顾问委员会,为负责监督NSA决策的秘密法庭提供建议。到目前为止,秘密法庭对NSA的此类要求一直例行放行,它们的裁决也不接受上诉。奥巴马的解决方案只能部分地解决这个问题。委员会将无权就秘密法庭的裁决进行调查,也无权与监控对象联系。换言之,这个委员会将没有多大实权。鉴于奥巴马在演讲中对NSA特权的维护,国会或许必须增强自身的监督权力。最后,奥巴马未对美国大型数据企业受到的伤害表现出足够的关心。有人估计,在斯诺登事件发生以后,由于其他国家选择将数据存储业务“国有化”,美国企业损失了价值1800亿美元的业务。奥巴马的任务不轻松。他必须在不损害美国的民主和企业的情况下,对美国的国家安全保持警惕。他在这次演讲中采取的“开局让棋法”比其他任何政府(包括英国)都领先。但这意义不大。奥巴马很快就必须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他所提议的措施不只是“装饰门面”。译者/阑天
andar
发表于 2014-3-17 21:49
2014年02月17日 06:58 AM默克尔支持建立“欧洲版”互联网英国《金融时报》 吉万•瓦萨加尔 柏林, 詹姆斯•丰塔内拉-可汗 布鲁塞尔报道
字号
背景
英文对照评论打印电邮收藏微信腾讯微博新浪微博
http://i.ftimg.net/picture/6/000042326_piclink.jpg
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Angela Merkel)支持有关让欧洲建立与美国隔离的互联网服务的呼吁。默克尔是在上周末发表这番言论的。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此前曾做出大量努力,试图平息欧洲对于前合同工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Snowden)揭露的美国国家安全局(NSA)监听事件的愤怒,包括有文件显示,美国间谍机构曾窃听默克尔手机。默克尔表示,她将在本周三在巴黎与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奥朗德(François Hollande)会谈时,敦促奥朗德支持在欧盟(EU)建立替代网络、取代当前由美国主导的互联网基础设施的举措。默克尔在她的每周播客中表示:“我们将与法国商讨我们如何能够保持高水平的数据保护。”“最重要的是,我们将与向我们的公民提供安全的欧洲提供商讨论,这样人们就不必跨越大西洋发送电子邮件和其他信息了。”一家拒绝具名的美国公司表示,有关美国如何与采用这种尚未界定的新式服务的国家之间传输电子邮件,尚存在疑问。一些科技专家警告称,在欧洲建立替代网络的提议没有考虑到互联网的运行方式,也没有考虑到美国企业仍有法律义务将信息移交给美国国家安全局,不管这些信息存在何处。默克尔决定亲自出面,支持以欧盟为中心的互联网服务,此举反映出这个问题在德国充满政治色彩。译者/梁艳裳+
andar
发表于 2014-3-17 21:50
2014年02月20日 07:36 AMFT社评:柏林不应竖起“数据墙”英国《金融时报》 社评
字号
背景
评论打印电邮收藏微信腾讯微博新浪微博
去年10月,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Angela Merkel)发现美国安全机构在她担任德国反对党领导人期间经常窃听她的手机。美国国家安全局(National Security Agency,简称NSA)前合同工爱德华•斯诺登(Edward Snowden)曝光此事3个月后,默克尔的火气至今未消。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已试图缓解紧张局面。他于上月承诺,华盛顿方面将不再对许多盟国的领导人开展间谍活动。此举得到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奥朗德(François Hollande)的积极回应,他上周对奥巴马表示,法国和美国之间“已经恢复了相互信任”。但仍不满意的默克尔正在推进两项目标。她要求美国向德国做出不从事间谍活动的全面承诺,类似于她相信与美国跟英国等“五只眼”亲密盟友之间的协议。上周,她又亲自表态支持建立欧洲数据网的提议,此类网络可将邮件和其他通信储存于欧洲,远离NSA的监视。在要求美国承诺不从事间谍活动这第一件事上,默克尔的动机是可以理解的。这位总理是在共产党治下的东德长大的,当年东德政府经常监视民众。德国人对隐私事务保持着高度敏感。在监听默克尔这件事上,美国严重低估了此类活动的曝光可能给其与一个重要盟友的关系造成的损害。然而,默克尔错以为,美国未将德国挡在某种免受监视的安排门外。美国和英国几乎肯定曾经在相互间进行间谍活动。以色列政府去年指责美国监视其前领导人。此外,德国似乎忘了,美国间谍机构帮助它挫败了德国领土上圣战恐怖分子的阴谋,并对德国本土的极端分子保持着密切监视。在数据储存这第二件事上,我们也可以理解德国总理的动机。越来越多的欧洲公民(特别是德国人)要求将他们的邮件和其他通信往来储存在欧洲的数据库。这意味着抛弃现行做法,即允许谷歌(Google)和脸书(Facebook)等互联网集团将此类数据储存于美国,让NSA易于获取。默克尔说:“人们不必跨越大西洋发送电子邮件和其他信息。相反,他们可以在欧洲境内建立一个通信网。”在这方面,默克尔对她想要实现的目标还远远不够明确。欧盟(EU)各国政府当然可以鼓励美国互联网公司将欧洲人的邮件数据储存于欧洲。上月,微软(Microsoft)主动宣布将允许外国用户把个人数据存放于美国境外的服务器中,这表明该公司意识到部分客户的安全需要。但如果默克尔要求欧盟通过立法来强迫所有美国互联网公司将数据储存于欧洲,那将是一个很糟糕的想法。这种法律将导致在欧洲使用互联网的成本变得昂贵许多,而且速度大幅下降。默克尔政府应该想清楚自己究竟要实现什么目标。斯诺登的爆料带来了一系列涉及技术和隐私的问题,使美国和欧洲均陷入两难困境。柏林方面已经花费太长时间来展现德国是这件事的受害方、而美国是罪魁祸首了。在默克尔准备于未来几周出访美国之际,她应当采取一种更理智的态度,以便更好地适应这场辩论的复杂性。译者/沈希
andar
发表于 2014-3-17 21:56
2014年03月10日 07:49 AM你保护不了隐私英国《金融时报》 迈亚•帕尔默
字号
背景
评论打印电邮收藏微信腾讯微博新浪微博
http://i.ftimg.net/picture/0/000042780_piclink.jpg当谈到数字时代的隐私问题时,人们往往会有一种绝望的感觉。我们许多人都认为,现在我们太多的电子信息遭到企业或是政府部门的泄露,我们对这种局面几乎束手无策。有时我们也会试图理性地看待此事,告诉自己说,现在隐私可能也不再那么重要。毕竟,一个品行端正的公民应该不用担心被监控。曾获普利策奖(Pulitzer Prize)的《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记者朱莉娅•安格温(Julia Angwin)在《天罗地网》(Dragnet Nation)一书中寻求挑战这种失败主义。她辩称,监听网络的确事关重大,它可能破坏人们的生活。例如,她谈到有人被吊销驾照,因为他们与另一个驾车者长相极为相似,从而被人脸识别软件误认为他们涉嫌伪造证件。其他例子还有,精神疾病患者惊恐地发现,自己原以为私密的聊天论坛正受到药品公司的监控和记录。尽管这些仍是相对孤立的个别案例,但安格温指出,它们很有可能造成更大的伤害。她提醒我们,与如今Facebook等网站提供的社交定位服务相比,曾让东德人噤若寒蝉的史塔西(Stasi,前东德情报和秘密警察机构,译者注)监听网络根本不值一提。安格温花了一年时间研究自己能否避开这些监控网络。这个项目让她精疲力尽,而且基本上以失败告终。安格温从91家收集了自己信息的第三方数据中介机构(Data Broker)那里消除了相关数据——这一代价高昂的过程花了她数月时间。但在项目结束之际,还有120家没有提供自愿退出权的公司仍保留着她的数据。她开始使用预付费的“burner phone”(一种用完即扔、可以保护隐私的手机,译者注)打电话,而且时不时还会把它放在有金属衬里的钱包里以免被追踪到。但作为一位有着两个孩子的忙碌的母亲,安格温发现让手机处于无法接通状态有些不现实。她尝试使用为其电话和邮件加密的软件,结果发现软件用起来很费劲,而且也很少有朋友们愿意使用软件来破译她的信息。当安格温向一位安全软件开发商求助时,后者承认:“我们所有的工具都很糟糕。”安格温发现自己的反监控措施令人紧张,这些措施包括使用化名、伪造家庭住址和编造详细出生日期。麦克•佩里(Mike Perry)自称是一个“隐私控”,他在生活的不同领域使用不同的手机,甚至连居住地址都没告诉父母。他是一个痴迷于保护隐私的极端例子。佩里略带苦涩地告诉安格温:“说实话,它已经影响到我发展亲密关系的能力。”如果你不是试图逃避监控的恐怖分子,也不是撰写监控题材书籍的作家,那么就不值得花费这些努力。但这本书除了是一本娱乐读物(读起来可能会让人有些头疼)外,它还提供了一些实用技巧。例如,设置更复杂的密码是相对简单有效的增强隐私的方法。安格温推荐使用一款名为1Password的软件。其他一些工具的效果也相当不错,比如阻止网络跟踪的Ghostery和不会存储任何搜索数据的网页浏览器DuckDuckGo。即便是也不太精通技术的人也能够使用这些工具。安格温试图以积极的态度收尾。她辩称,与应对污染一样,采取小规模的措施并完善法律,或许逐步会改善互联网隐私保护力度。她写道:“我们不会关闭工业经济来停止污染。我们只是要求排污者更为它们的行为负责……同样我们……只需要让数据处理商……更加为它们造成的伤害负责。”但随着美国遭遇异常暴风雪天气和英国爆发洪灾,用环境作类比显然提供不了多少慰藉。这本书结构紧凑,环环相扣,令人大开眼界,但别指望它能让你感觉好一些。译者/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