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ge123 发表于 2008-3-7 08:52

酣睡的振华贴, 是我在论坛中看到的最好的关于振华的帖子. 我也是振华的投资者, 到这里觉得很亲切.

管总的能力的确没的话说, 这么多年来企业的进步也确实是出类拔萃. 不过这次增发, 特别是长兴一期, 主要是三通一平的工作, 短期业绩提升有限. 229事件如果振华负全责, 最多会损失5%-10%的当期利润吧.

另外 振华对网站的更新也有点慢, 振华通讯也有两个月没有发行了. 带上这次, 应该是3个月. 信息的沟通方面有点不太够.

投资这样的企业, 酣睡大概是最好的方法了. 感谢本贴, 感谢酣睡 :)

一腔热情 发表于 2008-3-7 14:01

对股市短期剧烈波动最好的最好方法就是回避不看,用时间来熨平股指短期的波动。等待中

一腔热情 发表于 2008-3-8 11:07

2007年,振华港机完成产值210亿人民币(同比增长31%),主要产品进入64个国家(新增9个)和地区,占据本行业70%以上市场份额,继续保持世界排头兵地位。企业坚持自主创新硕果频传:1、双40′岸桥被世界港口公认为更新换代首选产品;2、自行研制的4000T全回转浮吊华天龙号在打捞南海一号上建立功勋;3、世界首创全自动化码头示范区获得领导和国内外专家高度评论;4、7500T全回转浮吊已完成部件,正在总装,它又是一项世界第一;5、世界首创在五轴加工中心机床上做成大直径螺旋伞齿轮,解决了生产大功率“动力定位装置”的拦路虎;6、世界级最难制造的美国新海湾桥完成了三个模型段,并获加州交通部认可。

  2008年,振华港机将继续高举自主创新大旗,力争完成:1、世界最大的7500T浮吊成功投产;2、签约几套世界首创环保型自动化码头系统;3、自行设计开发新型船厂用门机;4、平地建造工程船;5、国内首创环保型散货链斗卸船机进入制造程序;6、开发海上工程船多项核心技术。
    是否属实还有待证实!!!!!!!

西门炒股 发表于 2008-3-8 11:22

原帖由 酣睡者 于 2008-3-6 21:51 发表 http://bbs.macd.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西门说的情况我还没掌握,只记得上海港机有生产盾构的业务.:)

现在国内好多城市要开始修地铁了 ,会大量使用盾构
而且中交集团也已经进入了地铁市场
会不会在中交集团施工的地铁项目采用振华的盾构呢?
如果这样,振华前途很广阔呀

tge123 发表于 2008-3-8 14:14

振华主营里面没看到有盾构机啊. 到是上海港机有.

按照国内上市公司的一向做法, 振华与上海港机的合并现在可能已经开始了. 只不过界不知道而已. 也许所说的盾构机是上海港机的产能吧?

tge123 发表于 2008-3-8 14:15

按照振华现在的规模, 盾构机如果销售收入不太大, 也不会有太多的影响.

比较关心2/29事件的处理. 不知道保险公司会赔偿多少. 另外振华做船体的车间的进度不知道怎么样?

sdjnyzds 发表于 2008-3-8 20:58

开始关注~~~

酣睡者 发表于 2008-3-9 15:02

振华出来了两期新的通讯,大家有空去看一下,共同感受一下多重喜悦.
另外,从管总的讲话中,隐约感觉到荷兰浮吊项目,基本已落实到振华?

一腔热情 发表于 2008-3-10 09:59

真的很振奋人,更加坚定信心

酣睡者 发表于 2008-3-10 21:28

美国加州交通部重要官员来沪检查新海湾钢桥表示满意

1月31日,美国海湾大桥项目业主加州交通部、主包商AB/F公司及项目投资方BATA、CTC一行二十位贵宾赴长兴基地参观。
当晚管总在上海西郊宾馆宴请了客人。加州交通部副部长Iwasaki先生赞扬了ZPMC为美国钢桥项目所作出的努力以及已经取得的巨大成绩,表示对于ZPMC能够完成该项目的能力充满信心,并希望以此项目作为未来进一步合作的良好开端。BATA主席Dodd讲到:“我们在奥克兰港到处都能看到印着ZPMC标志的起重机,加州政府与ZPMC友好合作关系早已建立,一定会在此项目上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同时在场的每位发言人都提到了振华员工的创造性和拼搏精神,他们对此印象尤为深刻,并为能与优秀的振华人合作而感到荣幸。
管总对于加州交通部及AB/F的支持与鼓励表示感谢,并再次表达了ZPMC全力以赴完成该世界级项目的决心。


管总与美国加州交通部重要官员恳谈

酣睡者 发表于 2008-3-10 21:38

中交集团2008年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我司荣获经济效益最优奖等多项荣誉

中交集团2008年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上,周纪昌董事长、孟凤朝总裁作了重要讲话,总结成绩,布置今年任务和发展战略。特别指出,2007年中交集团共完成产值 1568亿元,进入世界500强排名序列,这是集团的最大荣誉,感谢各单位员工的齐心努力。
集团下属各公司、各部门的100多名与会代表对周董事长、孟总裁的报告进行了认真讨论和学习。
我公司管彤贤总裁和严云福副总裁参加了会议。会上,中交集团授予了我公司多项荣誉:“经济效益最优奖”、“优秀企业奖”、“品牌工程奖”。管总从国务院驻中交集团监事会童安炎主席手中接过中交集团唯一的“经济效益最优奖”奖杯,获得全场热烈鼓掌祝贺。

图为国务院驻中交集团监事会主席童安炎向管总裁颁发奖杯

酣睡者 发表于 2008-3-10 21:55

中国科协党组书记邓楠在上海视察港口相关产业

  1月9日,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邓楠在上海市科协党组书记孙正心的陪同下,来到位于上海长兴岛的振华港机制造基地和洋山深水港港区视察。
  在振华港机制造基地,邓楠书记先后视察了振华港机的ZPMC研发的环保型集装箱自动化码头、振华港机等港口机械设备。振华港机公司总经理管彤贤向邓楠详细汇报了近阶段上海振华的发展状况以及将来的发展规划,她对振华港机的自主创新表示了充分的肯定。
  在洋山深水港,洋山保税港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张载养在深水港的模型室向邓楠介绍了东海大桥和大小洋山深水港的规划设计,阐述了洋山深水港工程作为上海成为国际枢纽港、航运中心的基础工程,在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建设中的战略核心地位。

邓楠书记在振华港机车间向振华港机工程师了解港机的工作流程
邓楠书记登高察看环保型集装箱自动化示范码头


邓楠书记在洋山港装卸码头听取汇报

[ 本帖最后由 酣睡者 于 2008-3-10 21:59 编辑 ]

tge123 发表于 2008-3-11 20:54

看到新的振华通讯很高兴, 企业确实是很不错的. 尤其是送工人回家过年的那一段, 企业领导人确实是把公司当成是百年企业在做.

这样的公司, 还是很少有的.

tge123 发表于 2008-3-11 20:55

我相信 2/29事件, 对于振华的核心竞争力是没有任何影响的. 企业是好企业, 股票就可以放心持有.

tge123 发表于 2008-3-11 22:50

不知道振华67期中所说的 2次安全事故是怎么回事. 还有, 振华东地区66期也没有放上来, 这比较古怪.

不过现在看来, 振华07年的业绩已经是定调了, 因为管总说07年的业绩已经达到目标. 这样应该不低于0.65元, 可能最多会到0.68元.

新海湾大桥可能在09年底出效益吧. 现在做了这样多的工作, 但是一直没有收入, 也没办法计入收入. 我猜想这笔单子不会赚钱, 因为总共才2.5亿美元, 就要花3年时间, 应该是赔本赚吆喝.

酣睡者 发表于 2008-3-12 17:03

tge123说的2次安全事故,我不是很清楚,但据我和振华职工有关的交流,振华在民工队的管理上尚有不少的问题.大部分问题就是出在这里.
你看一下长兴基地2006年9月的期刊,用红字标出的死人事故.所以,这类事故并不是这几个月才有的,新桥架的安装也不是只在最近才出过事故.
      今年听说还有几起火灾,甚至有流传有基地停产十天,有人因为过海出事故等等..但振华公司本身员工是稳定的,也是很有实力的.振华正在从管理上进行对民工队进一步规范.振华公司是很注意农民工的生活的,这从以前的许多事例可以看出来.不过为什么这样的事故久禁不止,现在需要振华拿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办法来.
      另一方面来说,现在可以确定的是振华实实在在的订单,实实在在的业绩,这是无可否认的.新的业务不断开拓出来,旧的业务仍占霸主地位.对于有些订单,在开拓市场的时候,利润并不是最主要的,这一点振华是非常明智的,在维持市场的时候也有它聪明的策略,就像它的港机利润一直不高一样.我们投资这些的企业,应该充分相信老管,相信他领导的团队.唯一不要相信的是股价,哈哈...

[ 本帖最后由 酣睡者 于 2008-3-15 22:25 编辑 ]

酣睡者 发表于 2008-3-12 17:15

美国加州交通部重要官员来沪检查新海湾钢桥表示满意

1月31日,美国海湾大桥项目业主加州交通部、主包商AB/F公司及项目投资方BATA、CTC一行二十位贵宾赴长兴基地参观。

当晚管总在上海西郊宾馆宴请了客人。加州交通部副部长Iwasaki先生赞扬了ZPMC为美国钢桥项目所作出的努力以及已经取得的巨大成绩,表示对于ZPMC能够完成该项目的能力充满信心,并希望以此项目作为未来进一步合作的良好开端。BATA主席Dodd讲到:“我们在奥克兰港到处都能看到印着ZPMC标志的起重机,加州政府与ZPMC友好合作关系早已建立,一定会在此项目上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同时在场的每位发言人都提到了振华员工的创造性和拼搏精神,他们对此印象尤为深刻,并为能与优秀的振华人合作而感到荣幸。

管总对于加州交通部及AB/F的支持与鼓励表示感谢,并再次表达了ZPMC全力以赴完成该世界级项目的决心。

酣睡者 发表于 2008-3-12 17:28

2008年1月11日耶鲁大学陈志武教授一行23人拜访振华公司.振华通讯第六十七期首页右侧新闻.
陈教授一下子带了这么多人来振华,是来干什么的呢?

看一篇有关他的文章.看看他侧重研究的方向.

耶鲁大学教授陈志武:透视盛名之下的中国经济
2001年7月的一天,一本《财经》杂志改变了这位著名经济学家的研究兴趣和方向
前年7月的中国之行,为陈志武开启了一道门。

这位在全球享有盛名的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此前并不太关心中国经济,虽然1986年之前他在中国生活了多年。

“启蒙”的是当年7月的《财经》杂志,陈志武至今还对那本杂志上的多篇文章记忆深刻。此后,他先后在中国文化底蕴最为深厚的两所学府——清华大学的经济管理学院及北京大学的光华管理学院——做特聘教授;良好的平台,为他研究中国经济夯实了底座。

做人、做事、做文章、做学问,如今,陈志武在每个方面都留给人们近乎完美的印象,也为他在两年零两个月的时间里迅速聚拢了“人气”。

偶然机缘80%精力转向中国

从1986年到2001年的15年间,陈志武每年至少有50周的时间是在美国度过的。他潜心研习着美国主流金融学,并关注着美国市场的细微变化。

惊叹于英文之美的他,还在闲暇的片刻,翻看英文版的《茶花女》或者《大卫·科波菲尔》,尤其是美国作家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更是深深打动了他。

《财经时报》:你为什么在2001年7月以前不太关心中国经济?是什么改变了你?

陈志武:1992年前后,作为留学生,我也订过国内的报纸,一看,哎呀,太痛苦了,没办法读下去。再加上当时首先考虑的是要把饭碗稳住,没有太多心思回国参加各种活动,特别是,还要为终身教授做努力。我是1996年在俄亥俄州立大学被评为终身教授的,1999年被挖到耶鲁大学时,首先承认了这个称号。

2001年7月15日,我从上海坐飞机到纽约,临上飞机买了本《财经》。当时一看,大吃一惊,感觉写得都很实在,没有那些官样文章的气息,很像美国的《商业周刊》,我想,这个变化真大啊!我现在还能记得杂志里的很多文章。因为我是做研究的,当时感觉有很多数据其实可以搜集起来。从上海到纽约,飞机飞了14个小时,我就看了14个小时,把杂志从头到尾全部看完了,感觉启发真的很大。

2001年7月15日,对我来说可以说记忆很深,因为这一天,使我的研究兴趣和方向发生了很大变化。回到美国后,我把以前的研究放到了一边,开始把80%的精力转向对中国经济的研究。

《财经时报》:如今,经常能在国内报刊上读到你评说中国经济的文章,你还记得第一次写文章的情况吗?

陈志武:2001年12月,我应约为《新财富》写了第一篇文章。在那之前,从1986年到2001年15年间,我没有写过一篇中文的文章。当时写得非常辛苦,因为在美国呆得很久,我还记住的中文更多的是日常词汇。其实你看我的文章,一般没有用成语,因为都忘记了,我也知道,用成语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我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看了很多书想补过来,并搜集、整理了很多资料,而且,我以前写得更多的是学术文章,发在美国学报上的学术文章,光审稿就要两年时间,一般是我把文章写好给他们,他们提出修改意见,然后再修改、再沟通。这篇文章,我也按照以前的习惯,认为需要很长时间,至少有几个来回的,但没想到,不久就发表了。

《财经时报》:你的文章很多是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分析。身在美国的你,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了解国内证券市场的信息?

陈志武:信息的来源,很多是中国报刊杂志的网站,还有深交所等的网站。我的感觉是,在北京,除了可以直接到书报亭买到杂志报刊外,其他跟在美国没有太大差别,因为同样的内容都可以在网络上查询得到。

海龟?土鳖?参照美国看中国

2000年,一项颇得全球经济学家首肯的世界经济学家排名出炉,在前1000名经济学家中,有19人来自中国,陈志武的排名是第202位,他的专业领域为股票、债券、期货和期权市场以及宏观经济。

如今,陈志武充分利用了他渊博的学识,紧紧把脉中国经济。

酣睡者 发表于 2008-3-12 17:31

下面一篇文章中引用陈志武的几句话的用意?

  资产重组、整体上市、大非减持、行业龙头股?当所有这些足以刺激市场神经的字眼都集中在一家公司时,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交集团)的任何举措就显得格外扎眼。
  从国资委的目标来看,已明确提出到2010年,中央企业要调整和重组至80-100家。在过去三年,中央企业共有73家企业参与了38次重组,企业户数从196家减少至目前159家,按每年10家左右的速度整合。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曾公开表示,中央企业要与国际先进企业对标,将对将、兵对兵、找准差距, 制定赶超计划。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中交集团的横空出世本身就是央企改革的一个标志性符号。2005年底,原中国港湾集团和中国路桥集团合并重组为中交集团,涉及资产700亿左右,也是当年资金容量最大的重组。外界的质疑是,怎样保住"港湾"、"路桥"这两个近30年的价值数十亿的知名品牌?
  此后,不到一年中交集团就在香港成功挂牌上市,募集资金高达24亿美元。她由此成为中国第一家实现境外整体上市的中央企业。而市场最为好奇的是中交集团的盈利能力能否"1+1>2"?
  2007年6月,路桥建设(600263)披露,公司控股股东中交集团已通过上证所交易系统以大宗交易方式出售1087.7177万股公司股份,占总股本2.67%。作为首家上市公司的大非减持,吸引了投资者的广泛争议。
  下一步,中交集团是否回归A股整体上市?旗下的振华港机(600320)和路桥建设是否会私有化?种种猜测,无疑给市场留下了巨大的悬念。
  而中央企业必须成为行业前三名的铁令,就像一柄达摩克利斯剑,让每一位央企领袖们,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动力与压力。成立不久的中交集团如何在行业中保持领先地位,如何在国际上彰显实力,成为外界锁定的持续焦点。
  在国资委颁布的《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到2010年要培育出30-50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目前央企旗下有13家位列世界500强。央企成为世界级的大型企业集团是未来一。
  如何利用资本杠杆迅速放大自己的价值,几乎成了2007年央企最大的看点。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经济学教授陈志武认为"中国在加速资本化的运作,在GDP增长的同时,也在利用美国式的资本化机器给中国社会创造大量的金融资本,让美国式的资本秘诀在中国发挥作用。在政府、企业和个人将未来收入流通过资本化变现的能力增加之后,'钱'的含义在中国也在改变,今天中国人可以花的'钱'包括过去剩余的收入加部分未来收入的折现值。"2007年7月5日,《英才》记者独家专访身为资本市场上中交股份(1800.HK)、振华港机和路桥建设三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周纪昌。详细解盘中交集团从合并成立到资产整合,从H股整体上市再到冲击世界500强,如何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跨越了在常规条件下难以完成的三大步。
  众所周知,美国经济跟其他国家的差别不在别的,而在于它有着让任何资产、任何未来收入流都能提前变现的证券化、资本化体系。我们关注央企这个决定中国国家经济命脉的群体, 关注他们的资本控制力、社会影响力和产业带动力,旨在关注中国未来的经济主权。我们关注中交集团在资本市场上的高歌猛进,一方面见证央企的资本化进程, 另一方面探讨央企演变为国际大公司的必由路径。
  对于资本市场来说,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交集团)似乎永远不会让投资者感到乏味。她就像资本高速路上的绚丽跑车,一路拉风,惹众人目光。
  她只有两岁,但目前拥有总资产超过1370亿元。
  她的主业是交通基建,但刚刚上市7个月,股价便从上市伊始开盘价7.8港元飙升至17港元以上。
  她身出名门,由两家中央直属企业集团合并而成,但却能在一年之内完成无缝对接,一年之后顺利重组上市,整合的两家总资产超过700亿元。
  她是第一家以新设合并方式完成央企重组的国有企业,第一家涉及资产最多的国企整合;第一家完成整体上市的大型国有企业;上市当年,除金融类公司之外港股最大的IPO;国企大非减持大宗交易第一单。
  她还是中国最大的港口建设及设计企业;中国领先的公路、桥梁建设及设计企业;中国最大、世界第三的疏浚企业;是全球最大的集装箱起重机制造商。
  她有很清晰的目标,就是成为国际化的大公司,进入世界500强。
  但她的管理者却很低调。谈及周纪昌,甚至是购买了中交集团旗下上市公司股票的中小投资者,也鲜有人清楚他就是这3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长。
  正因如此,她的身世和经历让很多投资者感到神秘。他们很想知道:两家总资产几百亿的央企如何在一年时间内完成重组?又如何在一年内完成整体上市?中交集团的成功能否成为下一步央企合并浪潮的模版?甚至是中国政府会对攸关国家经济命运的国有企业如何布局?

酣睡者 发表于 2008-3-12 17:34

我想,陈教授来振华的目的最大可能是两个,一个是振华公司需要耶鲁大学专家协助处理有关涉外合同官司. 另一个是陈志武受中交公司之邀,就有关上海港机和振华港机合并事宜来进行前期调研,陈教授有篇文章里讲得好,证券化使“钱”更多.嘿嘿.当然,这只是敝人的猜测了.

[ 本帖最后由 酣睡者 于 2008-3-13 08:35 编辑 ]
页: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查看完整版本: 振华重工(600320,900947)长期跟踪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