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外汇交易市场历史与现状
大陆外汇交易市场历史与现状在1992年—1993年期货市场盲目发展的过程中,多家香港外汇经纪商未经批准即到大陆开展外汇期货交易业务,并吸引了大量国内企业、个人的参与。
由于国内绝大多数参与者并不了解外汇市场和外汇交易,盲目的参与导致了大面积和大量的亏损,其中包括大量国有企业。
1994年8月,中国证监会等四部委联合发文,全面取缔外汇期货交易(保证金)。此后,管理部门对境内外汇保证金交易一直持否定和严厉打击态度。
1993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允许国内银行开展面向个人的实盘外汇买卖业务。至1999年,随着股票市场的规范,买卖股票的盈利空间大幅缩小,部分投资者开始进入外汇市场,国内外汇实盘买卖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投资方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据中央电视台报道,外汇买卖已经成为除股票之外最大的投资市场。
与国内股票市场相比,外汇市场要规范和成熟得多,外汇市场每天的交易量大约是国内股票市场交易量的1000倍,所以尽管在交易规则上不完全符合国际惯例,国内银行开办的个人实盘外汇买卖业务还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参与者。
总体来看,国内绝大多数的外汇投资者参与的是国内银行的实盘交易,而保证金交易,由于国内尚未开放,以及国家的外汇管制政策,国内投资者尚需待以时日。
外汇保证金交易简介
外汇保证金交易,又称合约现货外汇交易、按金交易、虚盘交易,指投资者和专业从事外汇买卖的金融公司(银行、交易商或经纪商)签定委托买卖外汇的合同,缴付一定比率(一般不超过10%)的交易保证金,便可按一定融资倍数买卖10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美元的外汇。因此,这种合约形式的买卖只是对某种外汇的某个价格作出书面或口头的承诺,然后等待价格出现上升或下跌时,再作买卖的结算,从变化的价差中获取利润,当然也承担了亏损的风险。
用通俗的话解释:以20倍的保证金交易为例,首先(1欧元=1.26美元时)交付给交易商6300美元(=5000欧元)的交易保证金,你将可以根据行情买入或卖出一手欧元(价值10万欧元),价格出现上升或下跌后再作买卖的结算,从变化的价差中获取利润。如果方向正确,每赢利1点,你将获得10美元的利润,即赢利100点,获得1000美元的利润。相反,每亏损1点,你将损失10美元的保证金,损失达到一定数额时(例如4000美元),要么及时补充资金,要么被强行平仓。保证金交易点差大大小于实盘,一般为3~5~8点,但需要另外交付佣金,每手大约20~40美元,有些币种隔夜平仓还需要支付利息。
保证金交易并不可怕,作为新手首先应当提高实盘交易技术水平,学会资金的风险管理,调整好交易心态,并逐步熟悉保证金交易的游戏规则和国际惯例,以作为知识储备。在不久的将来国内开展保证金交易的时候,能够很快适应并参与进来。
保证金的买进与卖出之间的关系——
保证金交易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先买后卖(与实盘相似),还可以先卖后买(实盘无法做到)。
你可以根据行情先买入一手欧元(价值10万欧元),当价格出现上升后卖出,获取利润。
还可以根据行情先卖出一手欧元(价值10万欧元),当价格出现下跌后买入,同样能够获取利润。
实盘与保证金(虚盘)的区别
实盘的本意是为有外汇需求的人进行兑换,例如你到欧洲旅游、消费,就需要将手中的人民币兑换成欧元使用。
但由于近几年国内投资市场短缺,股票长期大熊市,而外汇兑换有利可图,银行为了吸引资金,也就顺坡下驴,把外汇兑换的点差由现钞200点、现汇50点统一调低到30点甚至更低,搞起了实盘炒汇,这使人想起当年邮票的炒作,被人称做“中国股票的雏形”。
我觉得这种现象不会长久,当初国家向市民开放外汇实盘交易市场(最初称作个人外币兑换业务),是为了吸引外汇,增加外汇储备,当这个目的达到以后,开放保证金市场,实盘点差还会拉开。即便如此,人们还是可以通过长线持有获取利益。
而保证金交易才是外汇市场的真正的投机交易,目的就是利用汇率的变动赢取利润。可以通过杠杆以1:20~200的比例交易,可以虚买虚卖,(你并非真的需要外汇,你也并没有真的买到外汇,只是一个和约而已)。如果说点差小,我看也未必。香港有的保证金交易双向点差为8点,每手交易需40美元,实际上折合12个点差,这与国内的贵宾价相同。也有听说3个点差免佣金的,但首先要考虑你的资金是否安全,是否能够拿到你的利润。
保证金交易属于金融衍生品,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投机而不是投资,这与股票有所不同,尽管行为有相似之处。购买股票的目的虽然未必是要对企业的投资,但间接有了投资的意义。
期货交易中的现代预测技术
期货交易中的现代预测技术--------------------------------------------------------------------------------
近年来,期货行业逐步走上了规范和稳定发展的轨道,交易所也逐渐完善了市场监管和服务体系,但多数期货交易主体的投资决策体系还不健全,“卜卦问神来预测,心血来潮作决策”的投资者总难免伤痕累累。那么,面对瞬息万变的期货市场,如何科学地预测与决策,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交易方法呢?欧美现代期货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广泛应用数学方法、现代统计方法和先进的计算工具,对大量信息资料进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建立流程化的市场预测系统,这些是期货投资者避免被市场消灭的生存法则。
期货交易是指交易双方在期货交易所内集中买卖某种特定商品“标准化合约”(期货合约)的交易行为,这就决定了期货同时具有商品属性和金融属性,影响期价的因素非常复杂。因此,作为期货市场的理性投资者,我们的交易活动必须依靠标准化的预测流程:
一、确定预测目标。一方面要明确预测的对象。比如,是什么品种,是单一期货品种的价格决定要素还是多品种套利比例的变化趋势?另一方面要明确预测对象的期限。是月、季或年预测?
二、确定预测因子。根据预测目标,明确具体的预测因子,才能有的放矢地收集实际资料。以棉花期货为例,国内棉花播种面积、消费库存比、国内消费量、国外棉花价格、棉花净进口额、相关替代品价格的变化、国内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和交易所仓单注册数量等等,都是决定国内棉花期货价格的重要因子。
三、收集、整理和分析预测所需信息。预测结果的精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收集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期货市场投资者必须具备信息数据的快速处理能力,从国外市场动态、国家政策走向等基本面信息到席位持仓分析,无一不是我们关注的焦点。
四、确定预测方法。首先,我们能够通过对相关经济现象的分析,寻找其内在的规律,并建立预测模型。例如,根据相关研究结论,可以建立棉花初始价格的函数:P 0=A·f〖a·(C-Q),β·R,a·(P0-P01)琤·N1,e·△Ps〗,其中P0是国内棉花初始价格,C是国内消费量,Q是国内产量,R是国内库存消费比,P01是国际棉花初始价格,N1是棉花净进口,△Ps是相关替代品价格的变化,A是国内宏观经济景气指数,α是消费量与产量的缺口对国内价格的作用参数,β是国内库存消费比对国内价格的作用参数,a是国内外棉价差对国内价格的作用参数,b是棉花净进口对国内价格的作用参数,e是相关替代品价格的变化对国内价格的作用参数。其次,依据样本数据分析该模型在样本期的特点,对建立的模型进行必要的统计检验并进行模型优化,将可能出现的误差减到最小。
五、实际预测。首先是对模型的解释变量进行先期预测,其次是预测被解释变量的未来值,最后还必须考虑被解释变量的过去值、现期值以及与模型变量有关的各种扰动因素。比如,在决定棉花初始价格函数的解释变量中,国内消费量C和国内产量Q可以用下列式子表示:C=f(C-1,△Ps,A),Q =f(S,W,V)(其中,C-1是上年度国内消费量,S是当年度国内棉花播种面积,W表示天气因素,V是其他不可知的变量);棉花净进口N1或者净出口NX可以用下列式子表示:N1=I-E,NX=E-I(I是当年度中国棉花进口量,E是当年度中国棉花出口量)。
六、预测结果的评价。预测结论能否比较准确地描述预测目标未来的趋势,需要进行检验。对比实际数据与预测值的吻合程度是事后最终的检验方法,而我们在事前就可以利用统计手段测出预测值偏离实际值的程度。
在数理金融理论广泛运用的今天,国外期货投资机构广泛运用的蒙特卡罗预测法值得我们借鉴。比如,从近n年次的模拟中得出:全球棉花消费量年增长率在4%-6%之间的概率为P*,则该事件发生的概率的真值P将有95%的可能落在以下区间内:P*-2×[P*(1-P*)/n〗1/2≤p≤p*+2×[P*(1-P*)/n〗1/2;用蒙特卡罗预测法计算全球棉花消费量年增长率在4%-6%之间的概率时,为了使最大可能误差不大于允许误差△,取95%的置信度,则所必须模拟的次数应不少于:n=4P(1-P)/△2。同样,可以从n次模拟中得出纽约棉花期价Y的算术平均值Y*,则随机变量纽约棉花期价Y的数字期望值将95%的可能性落在以下区间内:Y*-2×[1/n×∑(Yi-Y*)2〗1/2≤Y≤Y*+2×[1/n×∑(Yi-Y*)2〗1/2;用蒙特卡罗预测法求随机变量Y的数字期望值时,如果要求的最大可能误差不大于允许误差△,在95%的置信度下,必须n≥4/n×∑(Yi-Y*)2/△2,通过计算模拟和修正,在经过定性分析后,可以得到比较合理的预测值。
期货市场上每一个成功的交易者都有其独到的交易策略,而科学的预测技术往往是他们超越市场平均利润率的重要保证。“凡事预则立”,现代预测方法的运用必将使期货交易者真正享受金融衍生品带来的巨大收益。
中国金融学批判
中国金融学批判——中国金融学不是水平高低的问题,而是有没有的问题!
一、据一位学者的调查,大陆任何机构都在世界前三位的刊物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Journal of Financ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y上面没有任何发表,在其他级别低一点的金融刊物,如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Financial Management,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也几乎没有任何发表。
二、大多数所谓的“金融学家”都是学政治经济学或管理出身,甚至还有学哲学的,根本没有接受系统的金融训练,而且做实事的金融学者也为数不多。大陆不少搞金融的一谈道金融就是货币银行,国际金融。其实国外的金融学主要是研究金融市场(financial market,如股市、债券衍生工具等),公司财务(corporate finance,如股利,资本结构,收购等)。货币经济学(monetary economics)在国外主要算是宏观经济学,国际金融则更多的是属于国际经济学(international economics ),两者一般不属于金融学的研究范围。
三、由于金融问题比一般的经济问题更容易量化,国外金融早已经数学化和计量化,不是数学高手,统计专家是很难有什么成就,因此国外金融学博士的课程中充满的大量的数学和统计方法,而且很多金融学家本身就是物理或数学出身,而国内的大多数金融学者连最基本的统计教材都没有学过,连异方差这些基本概念都不懂(更不用说什么GMM,SDF),一写论文就是三段式的老套路:现状,问题,对策。没有理论体系,也没有数据,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四、大陆金融学者热中与搞政策研究。翻开大陆金融杂志,每篇文章几乎都是三段式的老套路:现状,问题,对策。缺乏理论深度(一位朋友说,这些东西高中生都看得懂),少有理论和实证研究。而看看国外的金融杂志,完全是理论和实证研究。为什么呢?大家都急进功利,当然这与社会环境和历史有很大关系。但是,想用肤浅粗糙的理论就做出优秀的政策研究,那只是水中捞月。
五、一些在权威刊物如《金融研究》《经济研究》还没有真正的实行匿名审稿制度,关系知名度占了主要成分。编辑也没有受过什么现代金融的训练。去年一些事件表明,这些杂志上发表的一些实证研究的结果完全是伪造的。
六、大陆不少搞金融的一谈道金融就是货币银行,国际金融。其实国外的金融学主要是研究金融市场(financial market,如股市、债券衍生工具等),公司财务(corporate finance,如股利,资本结构,收购等)。货币经济学(monetary economics)主要算是宏观经济学,国际金融则更多的是属于国际经济学(international economics ),两者一般不属于金融学的研究范围。
七、国内的经济学在林毅夫、张维迎等一批国外名校经济学博士的推动下,确实取得了明显的进步。金融学则不一样,国内的海规金融学博士少的可怜(重要原因是美国金融学博士的招生量很少,一般是经济学博士的五分之一),很多还不在高校,一些自称搞金融研究的学者(如北大CCER的陈平,其个人主页网址为http://pchen.ccer.edu.cn/homepage/Homepage%20Chinese/cn.htm),根本不是学金融的,也没有任何在国外金融杂志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因此,没有真才实学的学者的推动,大陆金融学实在进步甚微。
八、一些所谓的著名金融学家道德素质实在不高。
人大的吴晓求早就被股民称为“庄托”。
清华的宋逢明在《金融工程原理──无套利均衡分析》一书中自称是国际金融工程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Financial Engineers http://www.iafe.org/ )大陆首名会员,实际上这个协会才创办十几年,是一个根本没有什么学术地位的组织(比AFA,FAMA,WFA差远了)。而且,只要交65美元会费任何人都可以参加(见http://www.iafe.org/about/join.ihtml,其他协会多数也都这样,如AEA,AFA,WFA等),居然以此为荣。
北大CCER的陈平教授自称自己的研究方向是金融、金融工程,可是他在美国是学物理的,更让人无法理解的是,他的任何一篇学术论文都不是在国外金融杂志上发表的,他的重要成就是关于动力学、运筹、非线性方面的(这才是他真正的研究方向)。这种既没有受过相关训练,又没有相关成果就称自己是这方面的专家的态度在国外实在是罕见。
因此,国外的一般水平的金融学教授来大陆授课的收入最低每天5千美圆,大陆所谓“最著名的金融学家”的收入则还不到几千人民币。另外,一些好的单位招收高级研究人员(如深圳证券交易所)时,只要国外的博士。
笔者写这个东西不是想批评谁,主要是想告诉大家一些真实的信息:
1、对于学生来说,最好不要在大陆学习金融学(美国的金融学当然是最好,全世界前20名的金融系应该都在美国),实在没有办法可以考国外的金融方面的资格考试如CFA,CRM(注册风险管理师),CFP(注册金融规划师),这些考试能使你学到一些真正有用的东西,也能得到国际的公认。
2、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要认清大陆金融教育的水平,在员工选拔和培养时用用心。
3、对于老师来说,应该虚心学习现代金融理论,停止误人子弟
常见国外期货合约简介
常见国外期货合约简介伦敦铜
LME是世界上最大的铜期货交易市场,成立于1876年,交易品种有铜、铝、铅、锌、镍和铝合金。铜的期货交易始于1877年,进行交易的铜有两种:
阴级铜:A级铜
铜棒:规格标准为重量在110-125公斤之间的A级铜。
其中阴级铜的交易最为活跃。所有交割的铜必须有伦敦交易所核准认可的A级铜的牌号,符合英国 BS6017-1981标准分类规格。
A级电解铜的合约规则为:
合约数量单位: 25吨
报价: 美元/吨
价格波动最低幅度: 0.5美元/吨
交割日期: 三个月内为任何一个交易日。
三个月以上至十五个月为每个月第三个星期三
交易时间: 2:00-12:05
12:30-12:35(正式牌价)
15:30-15:35
16:15-16:20
目前LME拥有14家会员公司。会员经纪公司可以做自营,同时也为客户代理交易。与其它交易所不同的是,LME三个月期货合约是连续的合约,所以每日都有交割,LME为即期铜也就是现货(CASH)铜的贴水设立了底限,现货贴水不得低于三月铜30美元,相反,现货升水却可以无限大。另外,LME无涨跌停板限制。
伦敦铝
标准交割: 实物交割
交易时间: 11:55-12:00
12:50-12:55
15:35-15:40
16:15-16:20
交易月份: 最近月份加上连续两个月,及未来12个月
报价单位: 美元/公吨
最小价格跳动: 0.5美元/公吨(12.5usd/lot)
单日涨跌限制: 无
交割日: 最近3个月的每一营业日,及后面12个月的每月第三个星期三
CBOT大豆
合约单位: 5,000蒲式耳
交割等级: 2等黄大豆或交易所指定的替代品
报价单位: 美分或1/4美分/蒲式耳
最小变动价位: 1/4美分/蒲式耳($12.50/张)
日涨跌幅限制: 比上日结算价高低30美分/蒲式耳(可扩大为45美分),现货月无此限制
合约月份: 9,11,1,3,5,7,8
最后交易日: 交割月倒数第7个交易日
最后交割日: 交割月的最后一个交易日
交易时间: 周一至周五9:30 a.m. - 1:15 p.m. 芝加哥时间
周日至周四 9:00 p.m. - 4:30 a.m. 芝加哥时间
CBOT小麦
合约单位: 5,000蒲式耳
交割等级: 1号北方春麦,2号软红麦,2号硬红冬麦,2号北方黑春麦
报价单位: 美分或1/4美分/蒲式耳
最小变动价位: 1/4美分/蒲式耳($12.50/张)
日涨跌幅限制: 比上日结算价高低20美分/蒲式耳(可扩大为30美分),现货月无此限制
合约月份: 7,9,12,3,5
最后交易日: 交割月倒数第7个交易日
最后交割日: 交割月的最后一个交易日
交易时间: 周一至周五9:30 a.m. - 1:15 p.m. 芝加哥时间
周日至周四 9:00 p.m. - 4:30 a.m. 芝加哥时间
CBOT豆粕
交易单位: 100短吨(每短吨=2000磅)
交割等级: 蛋白质含量48%以上
报价方式: 美元和美分/短吨
最小变动价位: 10美分/短吨($10/合约)
日涨跌幅限制: 前一交易日结算价上下$10/短吨($1000/合约).现货月合约没有限制。(限制在现货月之前2日内取消)
合约月份: 11月、12月、1月、3月、5月、7月、8月、9月
最后交易日: 交割月最后交易日前的第7日。2000年1月和以后的合约,最后交易日在合约到期月份前第15日
最后交割日: 交割月最后交易日后第2天
交易时间: 上午9:30-下午1:15 芝加哥时间,周一到周五。期满合约在最后交易日中午结束
A项交易时间从下午8:00-次日上午5:00 芝加哥时间,周日到周四
交易代码 SM
美国高级铜
COMEX铜期货合约: (高级铜)
交易单位: 25000镑
交割等级: 1号电解铜
报价方式: 每磅美分
最小价格变动: 0.05美分/磅
每日停板额: 每磅20美分/磅
交易时间: 纽约时间9:25-14:00
合约月份 连续3个月份及23个月内的 1,3,5,7,9,12月
最后交易日: 交割月的倒数第三个营业日
纽约商品交易所进行期货交易的铜,一般是高级电解铜,但其他品质的铜如熔炼等也可以通过折算后进行交割,除此之外,COMES还进行铜的期权交易。
美国原油
交易时间:
期货和期权:上午9:45~下午3:10,为场内公开竞价时间。
场外交易通过NYMEX ACCESSSM的电子交易系统进行。周一到周四下午4点开始交易,次日上午8点结束。周日电子交易下午7点开始。上述时间为纽约时间。
交易月份:
期货:30个连续月加上远期期货距交割月36,48,60,72和84个月的合约。
这些日期只包括场内公开竞价的时间。
期权:12个连续月,加上18,24,36个月以半年6或12月为结算周期的远期期权。
报价方式:
期货和期权:美元+美分/桶。
最小价格变动单位:
期货期权:$0.01/桶($10/合约)
每日最大价格波动:
期货:最早的2个合约月为$15/桶($15000/合约)。如果按后续合约前一日结算价$3.00作为最大价格波动,则此后续合约之前的合约的最大价格波动由$3.00升到$6.00。
期权:不设波动限制。
最后交易日:
期货:交易终止于交割月正常交易第25日之前的第3天,如果当月第25个正常交易日是非工作日,则以工作日顺延。
期权:期货最后交易日之前3日。
交割:
以FOB卖方的设备,在俄克拉荷马州,以罐装、管道或其他内容设备进行。
所有交割必须在交割月交割期内完成。
可选择交割程序(ADP):
可选择交割程序适用于以在交易所达成协议并最终履行现货月合约的买方、卖方。如果买卖双方同意以不同于合约上描述的条件交割,他们可在此基础上,向交易所申请他们的意图的交易条件。
自然的期货交易(EFP):
商业性买卖双方可以通过向交易所提出申请的方式将他们的期货头寸改成相等的自然头寸。EFP 可用于初始头寸和清算头寸。
可交割商品等级:
特定的国内原油硫磺重量低于0.42%,不超过37API或低于42API 的重量。下列国内原油渠道是可交割的:西德克萨斯中介,低香混合油,新墨西哥香型原油,北德克萨斯香型原油,俄克拉荷马香型原油,南德克萨斯香型原油。
特定的外国原油不超过37API或42API的重量。下列外国原油渠道是可交割的:英国的布伦特和挪威的奥斯博格,卖方应该获得最后结算价每桶30美分的折扣。尼日利亚和哥伦比亚交割时应有15美分的贴水。
品质检查:
质检按输油管实际状况进行。买方或卖方可以指定一名质检员检查交割油的质量。提出质检要求的一方承担质检费用并提示对方将进行检查。
头寸限制:
所有月份合约总和最多为15000张,现货月最后3天最多持有1000张合约,持任何单月合约最多不超过7500张。
保证金要求:
持买(卖)开期货和短期期权头寸需交纳保证金。期权交易者的保证金不能超过贴水。
交易代码:
U
期货:CL
期权:LO
日本天胶
日本东京工业品交易所和神户橡胶交易所交易的标准品是三号烟胶片,即Rss3,二者的行情基本上是新加坡行情的翻版,受产地市场走向带动。
合约单位:5吨
合约标准:国际3号烟胶片(RSS3)
合约月份:当前交易月份之后的4个月中的每个月及其之后的偶数月
报价单位:日元/公斤
最小变动价位:10钱(0.1日元)/公斤
每日价格最大波动限制:报价(日元) 日元/合约
低于100 6 日元
100-150 7 日元
150-200 8 日元
200以上 9 日元
初始保证金: 报价(日元) 日元/合约
低于100 45000 日元
100-150 ? 52500 日元
150-200 ? 60000 日元
200以上 ? 67500 日元
手续费: 合约价格?????? 手续费
不足200日元 ??每张合约3310日元
200-300 ???? 每张合约3480日元
300-400 ???每张合约3650日元
400以上???????合约价格每增加100日元,手续费增加170日元
持仓限制: 当前交割月????? 200 张
下一交割月 ????? 500 张
其他交割月 ????? 1500 张
总持仓 ????? 6000 张
最后交易日:交割日前第5个营业日
交割日:当月的最后营业日,12月除外,12月的交割日是倒数第二个最后营业日
交易时间:上午节:9:45, 10:45
下午节:13:45,14:45,15:30
交割地点:指定仓库
交割方式:实物交割
揭开指数基金的神秘面纱
揭开指数基金的神秘面纱(上)编者按:一个新崛起的市场力量——与指数基金相关的商品投资成为当前商品牛市的主要推动力量。这股新兴的势力怎样影响商品市场,又给基金活动的跟踪和分析带来了哪些困惑?指数基金的发展历史如何?其遵循着怎样的投资模式?本报约请期货市场资深人士盛为名(笔名诚剔)为读者一一解读,希望对读者的投资有所助益。
将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的持仓数据作为跟踪基金在商品市场主要活动的参考依据的历史从2003年开始发生了改变,而到了2006年后可以说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003年是基金商品投资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的一年。具有相当长历史的各类商品指数,诸如高盛商品指数、CRB商品指数和罗杰斯商品指数等,早就成为一些著名的交易所金融衍生品投资的基础,但是在2003年前与这类商品指数相关的投资并不为人们所瞩目,这类指数投资工具所吸引的相关基金并不能显著影响商品期货价格,即使在本轮商品牛市的初期2003年,与商品指数相关的基金也并非是商品牛市的主要推动力量。
自1986年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开始跟踪和记录基金等投机者和来自商品流通领域的市场参与者的交易行为后,在2003年前商品市场上活跃的基金力量基本上被CFTC的持仓统计数据所概括。即使在2003年,被称为“热钱”的传统意义上的商品投资基金,无论是所谓的CTA基金、对冲基金或宏观基金,在美国商品期货市场上可以被统称为商品投机主流。在2003年之前,与商品指数相关的基金的资金总量,只是商品交易参与者的投机主体——基金中的一小部分,几乎不被人们关心及谈论。
在判断基金在商品市场上的交易活动时,2003年之前的CFTC持仓数据非常准确地概括了商品市场上(至少是美国的商品市场)基金的活动。一些期货市场的资深人士曾经深有体会地说,如果CFTC在每天收盘后都公布一次持仓数据,那么基金的所有动向就尽在掌握之中了。虽然20世纪90年代中期,来自伦敦的一些商品分析人士对CFTC的持仓数据不以为然,美国的持仓数据在1996年住友事件之前根本不为伦敦的分析师所问津,但是迈入本世纪后,情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事铜交易的分析师没有一个不把CFTC的COMEX铜持仓看作是跟踪基金动向的一个关键指标。
在2005年下半年以来铜价不断上涨过程中,CFTC的持仓数据显示基金的净持仓长期处于中性水平甚至净空。我们已经无法解释基金的买入是价格上涨的主要推动力量,但是基金显然在这段时间里一直在不断地买入,基金的活动消失了吗?
传统意义下被称为“热钱”性质的、2003年以前在商品市场上活动的基金资金总量,在现有的商品期货投资中所占的持仓量已经明显少于一个新崛起市场力量——与商品指数相关的商品投资。比较最近原油期货市场上传统基金的持仓量(或净持仓量)与商品指数相关的基金在期货市场上所形成的对冲持仓量份额,前者占总持仓量的5%左右,而后者却已高达25%。
这其实涉及到一个基金参与商品交易活动的隐性化问题。在与商品指数相关的基金活动成为商品投资的主流后,一方面指数投资所涉及的资金量远远大于期货市场上基金的参与规模;另一方面,直接投机于期货市场机构性质的基金渐渐加入指数品种的阵营。那么基金的活动又怎么通过CFTC的数据来得到显示呢?特别是指数基金的活动在期货市场上所形成的持仓应该怎么来解读呢?
现有的CFTC商品期货持仓报告并没有对指数基金的活动单独列示。指数基金的活动本身并没有形成一种报告制度,商品指数投资作为大多数投资银行的专利,其做市商并不是LME圈内会员或本身,当然一些极少数的投资银行可能是交易所的会员,但是至少目前绝大多数LME圈内会员都不是指数投资的做市商。
如果在现有的CFTC持仓数据系列中,将指数产品的做市商在期货市场上针对指数进行的对冲保值看作是一种商业性持仓的话,就已经将指数投资与商业投资混为一谈了。此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与指数投资相关的基金是只做多不做空的,虽然他们在一定阶段会赎回其在指数上的投资,但是作为指数投资的做市商,投资银行很大程度上是指数上的做空者,并且在期货市场上进行与指数空头的对冲保值。
这其实又牵扯到一个交易所交易机制的变革问题。我们通常理解的消费者买入保值、生产商的产量套期保值,事实上已经形成了指数做市商的对冲保值。以基本金属为例,自2003年以后,LME市场投资银行的指数对冲保值量已经明显地上升,在目前的CFTC持仓数据中它被列为一种商业持仓。
随着指数投资的兴起,历史意义上的基金活动追踪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障碍。期货交易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报告制度,根据这些数据也已经形成了相应的基金活动研究和分析方法。但是商品指数相关的基金活动没有相应的报告制度,而且从目前参与指数投资的基金来看,除了美国共同基金有相应的资产净值报告之外,其他参与指数投资的主体如养老基金或捐助基金等,其本身就是一种封闭基金,没有义务向社会报告其资产净值和投资回报。即使报告也是每季度一次,因此对于我们了解指数投资来说是明显滞后的。而且随着许多机构或投行不断地组建商品基金,这类机构开发的指数投资品种正在进一步向广度推行。因此追踪指数基金的活动谈何容易
揭开基金的神秘面纱(下)
指数投资是一种怎样的投资模式,其发展历史能告诉我们一些什么?
目前指数投资的资本被称作为“冷钱”。指数投资无疑是一种长期投资,这也是过去长期从事固定收益投资的资金被称作为冷钱的根本理由。高盛商品指数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总体投资回报足以补偿这段时期的通胀,因此指数投资本身可以说是一种与通胀形成对冲的投资。
这种“冷钱”之所以会投资“热门”的商品,是一种历史必然现象。无论是罗杰斯的商品长期牛市理论,还是传统投资工具的黯然失色,其出发点在于中国因素,或者是未来的“金砖四国”带来的需求。如果全球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金砖四国,在30年后能取代当前G6国家的经济地位,那么也许资源危机将悄然而至。
指数投资的资本大多数来自于成熟经济,新兴市场很少参与,这说明未来商品的定价体系将牢牢地掌握在成熟经济的手里。在新兴市场推动商品需求增长的今天,指数投资的兴起对于新兴市场意味着严峻的挑战。拥有世界资源支配权的成熟经济在投资工具上早已占尽先机,资源将是成熟经济与新兴市场争夺的一个主题,也将成为“金砖四国”真正走上经济历史舞台的主要瓶颈。
指数投资本身也在改变商品市场的资源配置理念。世界能源是未来经济发展,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发展的命脉,大多数商品指数都将能源设定为最大比例的权重。根据不同商品领域的不同权重所进行的资源配置型投资,一方面与资源的重要性相匹配,另一方面能通过商品资源投资比例来调整相对未来通胀趋势的对冲机制。
从2003年开始,与商品指数相关的投资的崛起已经在商品期货市场上形成浩大的对冲机制,这种机制比其他对冲机制更有生命力。以铜市为例,高价机制正是建立在这种对冲机制的基础之上。如果铜价长期维持在远高于历史平均水平的区间内波动,指数投资趋向于通过在近月合约买入获取迁仓利润,做市商通过在远月合约低位买入锁定近期高价抛出的风险。
当然,在商品价格不断向历史高点挺进的过程中,指数投资也会受到挫折,阶段性的负回报也在最近的价格调整中不断出现,但是我们要记住的是指数投资是一种长期行为,从以年为单位的时间跨度上来衡量,历史经济的通胀历史注定了它成功的基础,而新兴经济所赋予它的深厚基础是指数投资的根本出发点
国债收益率曲线
国债收益率曲线什么是国债收益率曲线
--------------------------------------------------------------------------------
2006年08月23日 15:54 新浪财经
收益率曲线对于国债分析,就如同K-线图对于股票分析一样,看似简单直观,但是其中却又包含着无穷的奥妙。随着70年代以来国际上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收益率曲线的重要性已经远远超出了国债分析领域,而成了整个金融分析的基石之一。
那么什么是收益率曲线呢?我们首先回顾一下收益率的概念。为了判别一个投资是否值得进行,人们想出了很多种办法。一个最常用的办法就是计算收益率,也就是在一定时间内,投资的回报占全部投入的百分比。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最常见的收益率的例子就是储蓄利率,以2006年8月19日起执行的人民币存款整存整取利率为例:
三个月 半年 一年 两年 三年 五年
1.80 2.25 2.52 3.06 3.69 4.14
可以看出,1年储蓄的收益率为2.52%,2年储蓄的收益率为3.06%。储蓄的收益率(即储蓄利率)与到期时间有着明显的相关关系,年限越长,利率越高。所以如果不考虑资金占用问题的话,就应该选择期限更长的储蓄品种,以获得更高的回报。
为了便于显示收益率与到期年限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到期年限为横坐标,以收益率为纵坐标,将不同时期的收益率画在一张图里,并用一条光滑曲线将这些点连接起来。这就是银行储蓄的收益率曲线。
同样的,国债作为一种投资工具,它的收益率与到期年限同样也存在着类似的相互关系。一般来说,期限越长,收益率越高。为了准确地把握这种变化关系,从而在短期、中期、长期国债中,正确地选择投资品种,人们发明了国债收益率曲线这个重要的分析工具。
国债收益率曲线是描述国债投资收益率与期限之间关系的曲线。
收益率曲线的特点
--------------------------------------------------------------------------------
2006年08月23日 15:56 新浪财经
收益率曲线有两个特点:第一,它反映了市场中确实存在的,利率随时间期限变化的关系。第二,它综合了市场上所有品种(或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品种群体)的价格,从而体现了市场整体的利率水平。因此我们可以把收益率曲线看成国债市场的晴雨表。
在国际金融市场中,国债收益率曲线不仅是国债投资的一个最重要的分析工具,而且还是包括公司债券、可转换债券、期货、期权等所有金融产品的定价基础。
如何评价收益率曲线的质量
--------------------------------------------------------------------------------
2006年09月01日 17:21 新浪财经
北方之星公司 莫小康 吴海声
金融证券的定量化分析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以债券分析为例,对于某些指标的计算(如到期收益率、持久期与凸性),方法是固定的。只要给了一定的基础数据,就能够算出结果,而且只能有一个正确答案,完全没有主观判断的成分。
但是,就如同下棋一样,精确的计算仅仅是基本功。能否战胜对手,还要看棋手的经验、智慧与全局判断能力。在金融分析中,除了基本指标的计算之外,更深入的分析就会涉及一些复杂而微妙的模型(如收益率曲线模型)。这些模型不再像那些基本指标计算一样,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而是需要包含一定的主观判断。也就是说,模型的建立者和使用者,都需要用自己的经验、对数据的直观判断,以及金融分析的常识,来评价模型的质量。
模型的建立者需要用大量的市场数据,对模型进行测试、检验、调整,使之达到越来越满意的效果。而模型的使用者也需要用市场数据作类似的检验,并与自己的投资分析经验进行比较,从而对模型的的准确性、优缺点有切实的了解。只有经过这个过程,才能真正发挥出模型的实用性。
本文介绍几种衡量国债收益率曲线模型质量的方法。读者可以用这些方法,对α-债券分析系统所提供的收益率曲线模型(或其它的模型),进行实际的分析和检验。
1.能否正确反映国债市场短期、中期、长期利率的基本变化趋势?
反映国债市场短期、中期、长期利率的基本变化趋势,是收益率曲线最基本的功能。即使你不用收益率曲线作任何计算,你也可以通过看图,直观的感受收益率曲线所描绘的利率变化走势。
现在市场上已经出现了15年期的国债,而且将来还会出现更长期限的国债。这样一来,短、中、长期利率的不同与变化趋势,就会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我们在看图时,可以先观察各债券品种到期收益率的散点图所表现出的利率变化趋势,再与收益率曲线进行比较,检验它是否正确地反映了散点图的基本趋势:上升、下降、凸起、下凹等等。
目前国际国内利率都比较低,因此收益率曲线一定会表现出比较低的短期利率。但是如果市场认为未来15年平均利率水平将高于现在,那么收益率曲线就一定会有一个上升的趋势。如果你认为市场对未来利率走势的看法是错误的,那你就有了一个“时间套利”的机会。
2.能否兼顾曲线的平滑性与债券定价的精确性?
收益率曲线是市场总体利率水平的代表,它应该能够过滤市场价格的偶然波动起伏,反映出真实的利率水平。因此,曲线需要具有足够的平滑性,而不能呈现出过多的波浪式起伏,特别是不应该有突然的起伏与转折。否则就可能是模型没有做好。
收益率曲线是从整个市场所有债券品种(或者某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品种群体)的价格数据中计算出来的。而有了收益率曲线,就可以反过来对各个债券品种进行定价。这个定价需要和市场实际价格尽可能地接近。如果完全不考虑平滑性,我们可以做到让所有的定价与市场价格相等。但是这样的曲线是没有意义的。
一个好的模型,应该能够很好的兼顾平滑性与定价精确性。就是说用它做出的模型定价一般很接近市场价格,同时在市场价格出现一些偶然性偏离,或者非市场因素引起的偏离时,模型应该能够反映这出个偏离,让使用者得到必要的提示,甚至捕捉到重要的套利机会。
而把握好平滑性与定价精确的关系,是衡量模型质量的关健。过分平滑,就不能起到反映短、中、长期利率变化的起伏趋势。过分精确定价,则会使曲线起伏太多,失去了反映总体的功能。
3.模型的稳定性如何?
稳定性是衡量模型是否成熟的一个试金石。许多经验不足的研究者,简单地套用教科书上的公式建立模型,结果用实际数据一算,就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结果时好时坏。数据发生一个较小的变动,曲线就可能出现一个无法解释的大跳跃、大倾斜等等。但是好像又找不出什么原因。
实际上,问题出在建立模型的某些技术环节上。因为教科书主要论述原则问题,一般不会过多涉及太深入的技术环节。要实现模型的稳定性,需要很多对实际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的经验与技巧。一个模型出来以后,需要经过大量的数据检验,包括用一些大大偏离正常范围的数据进行检验,保证模型的稳定性。即使市场出现一些大幅波动,模型仍然能够给出比较合理的结果。
4.是否具有处理不完整数据的能力?
在成熟的金融市场,债券品种繁多、交易活跃、流动性好。因此市场数据丰富,性能良好,收益率曲线比较容易构造。中国市场交易品种相对较少,很多品种交易又不活跃,另外还有一些非市场因素常常导致数据点的异常。从做模型的角度来看,会造成计算上的特殊困难。在中国市场现有的数据条件下,能否克服这些困难,做出性能良好,且具有实用价值的收益率曲线,是对建模者技术水平的一个考验。
针对α-债券分析系统,您可以有意选择一些交易数据残缺的时间段进行试验,以检验系统处理不完整数据的能力。
5.基于即期利率的曲线与散点图的关系
由于收益率曲线描绘的是即期利率的走势,它应该不同于到期收益率走势。在利率呈上升趋势的情况下,即期利率有高于到期收益率的趋势。因此我们将看到收益率曲线有高于散点图的趋势,而不完全与散点图吻合。越靠近期限长的一端,这个差异就越明显。这并不是因为模型的不精确,而是模型正确的一个标志。
用户在某些国外产品终端上,看到一些收益率曲线图体现不出上述差异。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系统采用了以“到期收益率”代替“即期利率”等近似方法。对于美国债券市场,目前有大量的STRIP产品,相当于期限很长的零息券。而对于零息券,到期收益率=即期利率,因此这个方法是可行的。
但是对中国市场,长期产品都是附息券,“到期收益率”与“即期利率”是明显不同的。当然,用“到期收益率”做的曲线作为一种直观的图解,也有参考价值。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曲线不能用于定价分析或其它精确计算。国外专业化的收益率曲线模型,一般都不再采用这种近似的方式。
西方经济学流派介绍
经济学流派介绍——剑桥学派剑桥学派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由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创建的一个学派。由于马歇尔和他的忠实门生庇古、罗伯逊等长期在英国剑桥大学任教,所以被称为剑桥学派。
又由于其创始人马歇尔提出的“均衡价格论”既继承了这个时期的庸俗经济学传统,以生产费用解释价值决定,又融合了十九世纪70年代后,以边际效用解释价值决定的庸俗学说,故又被称为“新古典学派”。
这个学派所传播的经济学说,主要包括在马歇尔于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该书继承十九世纪初以来的英国庸俗经济学传统,兼收并蓄,用折衷主义的方法把供求论、生产费用论、边际效用论、边际生产力论等融合在一起。建立了一个以完全竞争为前提,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完整的庸俗经济学体系。
该书一出版,就被吹捧为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与斯密的《国富论》和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相提并论。马歇尔的学说,通过其忠实门生,特别是庇古,在教学和著作中加以阐发和传播,形成学派,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占有支配地位。
剑桥学派的理论在方法论上的特点是:用“只有渐进没有突变”的所谓连续原理分析经济现象,认为在经济现象之间,经济概念之间都存在连续关系,没有严格的区分;用力学中的均衡概念和数学中的“增量”概念,来分析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求均衡及其价格的决定。在分析的同时,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即使用所谓局部均衡法;在静态均衡分析的框框内引进时间因素,以区别在长短不同的时期内,供求状况的不同变化所达成的不同均衡状态;用主观心理动机解释人类的经济行为,认为人类的经济生活都是由追求“满足”和避免“牺牲”这两类动机支配的,这两种动机决定着商品和各种生产要素的需求和供给。
剑桥学派的核心内容是均衡价格论。他们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决定的,不同需求量和相应需求的价格所构成的需求曲线,与用边际生产费用递增规律决定的,不同供给量和相应的供给价格所构成的供给曲线,说明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的决定。他们用均衡价格衡量商品的价值,从而以均衡价格论代替价值论。
在均衡价格论的基础上,剑桥学派还建立了自己的分配论,他们认为国民收入是各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各个生产要素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的大小,取决于它们各自的供求状况所决定的均衡价格。对劳动、资本、土地的需求取决于各自的边际生产力。劳动的供给取决于劳动的“负效用”;资本的供给取决于资本家对未来享受的“期待”。
工资是劳动供求均衡时劳动的价格;利息是资本供求均衡时资本的价格;利润是资本家组织和管理企业以及冒风险的报酬;地租是农产品价格超过其生产费用的剩余,它取决于土地的边际生产力。另外,剑桥学派竭力颂扬自由竞争,主张自由放任,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可以通过市场力量的自动调节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至于实际存在的失业,则认为主要是工资率缺乏伸缩性的结果。
作为剑桥学派主要代表人物的庇古,除了以精确、明晰的表述,忠实地传播马歇尔的学说外,还在其基础上提出一整套福利经济学,被称为福利经济学之父。他从边际效用基数论出发,提出国民收入量愈大国民收入分配愈均等化,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的命题。
他还区别“边际私人纯产值”和“边际社会纯产值”两个概念,来说明怎样使生产资源在各生产部门的配置达到最适度的一点,从而使国民收入总量最大,社会经济福利最大,这使剑桥学派带有浓厚的改良主义色彩。
在货币理论方面,剑桥学派以提出货币数量说的剑桥方程式著称。1917年庇古首先把马歇尔在这方面的论点公式化,以后罗伯逊在1922年出版的《货币》一书中,凯恩斯在1923年出版的《货币改革论》一书中,对剑桥方程式和马歇尔的货币理论又有进一步的阐发。
此外,剑桥大学的罗宾逊于1933年出版了《不完全竞争经济学》,改变“均衡价格论”的完全竞争的假定,从不完全竞争出发,分析企业均衡产量和价格的决定,但在分析方法上,仍然没有超脱马歇尔-庇古理论的框框。
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日趋衰落。二十年代英国经济长期萧条,失业问题空前严重。特别是1929年爆发空前深刻的世界经济危机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陷于严重困境,这使剑桥学派的经济理论濒于破产。
面临这一形势,原属剑桥学派的凯恩斯于1936年以叛离传统理论的姿态,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抨击他称之为“古典学派”的马歇尔、庇古的观点,建立自己的宏观经济理论,为挽救资本主义制度的危机寻求新的出路和理论根据。剑桥学派的价值论和分配论,经过修修补补,迄今仍是资产阶级微观经济学的基础。
经济学流派介绍——货币学派介绍
货币主义是二十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一个经济学流派,亦称货币学派,其创始人为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弗里德曼。
货币学派在理论上和政策主张方面,强调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引起经济活动和物价水平发生变动的根本的和起支配作用的原因,布伦纳于1968年使用“货币主义”一词来表达这一流派的基本特点,此后被广泛沿用于西方经济学文献之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英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扩大有效需求的管理政策,虽然在刺激生产发展、延缓经济危机等方面起了一定作用,但同时却引起了持续的通货膨胀。
弗里德曼从20世纪50年代起,以制止通货膨胀和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相标榜,向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政策主张提出挑战。他在1956年发表《货币数量论—重新表述》—文,对传统的货币数量说作了新的论述,为货币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此后,弗里德曼和他的同事们在理论细节方面不断进行琢磨补充,并且利用美国有关国民收入和货币金融的统计资料,进行了大量经济计量学方面的工作,为他的主要理论观点提供 了论据。
自60年代末期以来,美国的通货膨胀日益剧烈,特别是1973~1974年在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剧烈的物价上涨与高额的失业同时并存的“滞胀”现象,凯恩斯主义理论无法作出解释,更难提出对付这一进退维谷处境的对策。于是货币主义开始流行起来,并对美英等国的经济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货币主义的代表在美国有哈伯格、布伦纳和安德森等人,在英国有莱德勒和帕金等人。
弗里德曼在《货币数量论—重新表述》一文中认为,货币数量说这个词语只是表示一项研究方法,而不是一个具有确定意义的理论的名称。它是关于货币需求的理论,而不是产出量或货币收入或价格水平的理论。在这篇论文中,弗里德曼在凯恩斯流动偏好函数基础上作了一些发展补充,建立自己的货币需求函数。
货币需求函数是一个稳定的函数,意指人们平均经常自愿在身边贮存的货币数量,与决定它的为数不多的几个自变量之间,存在着一种稳定的,并且可以借助统计方法加以估算的函数关系。
弗里德曼在1963年出版的《1867~1960年美国货币史》中估算出两个经验数据。其一是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为-0.15,即利率增(减)1%,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减少(增加)0.15%,于是认为利率的变化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另一个数据是货币的收入弹性为1.8,即人们的收入增(减)1%,对货币的需求量增(减)1.8%,这就意味着从长期趋势来看,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将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而有递减的趋势。
货币主义认为引起名义国民收入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货币当局决定的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假如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会引起货币流通速度的反方向变化那么,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于物价和产量会发生什么影响,将是不确定的、无法预测的。
弗里德曼突出强调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函数,正在于尽可能缩小货币流通速度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及其对产量和物价可能产生的影响,以便在货币供应量与名义国民收入之间建立起一种确定的可以作出理论预测的因果关系。
在短期内,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主要影响产量,部分影响物价,但在长期内,产出量完全是由非货币因素 (如劳动和资本的数量,资塬和技术状况等)决定的,货币供应只决定物价水平。
弗里德曼强烈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实行一种“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这就是把货币存量作为唯一的政策工具,由政府公开宣布一个在长期内固定不变的货币增长率,这个增长率应该是在保证物价水平稳定不变的条件下 ,与预计的实际国民收入在长期内会有的平均增长率相一致。
二十世纪70~8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合理预期派认为,预期在决定物价和产量的进程中居于最重要地位,因为企业和居民户将及早懂得判断经济事变,从而他们会完全预料到政府的行为,并在事前采取行动来抵消政府的政策措施 。所以,任何具有稳定作用的经济政策的前途都是黯淡的。甚至在短期内,也只有未被预料到的政策行动才会对真实产量有影响。这样,合理预期就与极端货币主义观点联在一起了。
经济学流派介绍——供给学派介绍
供给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经济学流派。该学派强调经济的供给方面,认为需求会自动适应供给的变化,因而得名。
该学派认为,生产的增长决定于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个人和企业提供生产要素和从事经营活动是为了谋取报酬,对报酬的刺激能够影响人们的经济行为。自由市场会自动调节生产要素的供给和利用,应当消除阻碍市场调节的因素。
这个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拉弗把供给经济学解释为:“提供一套基于个人和企业刺激的分析结构。人们随着刺激而改变行为,为积极性刺激所吸引,见消极性刺激就回避。政府在这一结构中的任务在于使用其职能去改变刺激以影响社会行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占据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统治地位,西方国家普遍依据凯恩斯的理论制订政策,对经济进行需求管理, 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于是凯恩斯主义盛极一时。
但是,凯恩斯主义人为地扩大需求,最后导致70年代西方经济出现生产呆滞、失业严重,同时物价持续上涨的“滞胀”局面。于是西方经济学界纷纷向凯恩斯主义提出挑战,并研究替代的理论和政策。供给学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兴起的。
该学派的先驱者是加拿大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芒德尔。70年代初,他多次批评美国政府的经济政策,提出同凯恩斯主义相反的论点和主张。1974年他反对福特政府征收附加所得税控制物价的计划,主张降低税率、鼓励生产,同时恢复金本位、稳定美元价值来抑制通货膨胀。
芒德尔的论点引起拉弗和万尼斯基的注意和赞赏,拉弗进一步研究并发展了芒德尔的论点。当时的美国国会众议员肯普也很重视芒德尔的主张,他任用罗伯茨为他拟定减税提案,聘请图尔进行减税效果的计量研究。
70年代后半期,拉弗,万尼斯基、罗伯茨等利用《华尔街日报》广泛宣传他们的论点。肯普也在国会内外竭力鼓吹减税能够促进经济增长。1977年 ,肯普与参议员罗斯联名提出三年内降低个人所得税30%的提案。这个提案虽然未经国会通过,但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万尼斯基所著《世界运转方式》被认为是供给学派的第一部理论著作,吉尔德的《财富与贫困》阐述供给学派的资本和分配理论,被誉为是供给经济学的第一流分析。70年代末,供给学派在美国经济学界已成为独树一帜的学派。
在学派形成过程中,有些倡导者如费尔德斯坦、埃文斯等在一些论点和政策上同拉弗、万尼斯基、肯普等人的意见差异很大。因为费尔德斯坦、埃文斯的观点比较温和,持折衷论,西方经济学界称他们为温和派,称拉弗、万尼斯基、肯普等为激进派。但后者则自称是供给学派正统派,西方各界通常也把后者作为供给学派的代表。
供给学派并没有建立其理论和政策体系,只是学派的倡导者对于资本主义经济产生“滞胀”的原因及政策主张有些共同的看法。
供给学派认为,1929~1933年 的世界经济危机并不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是当时西方各国政府实行一系列错误政策造成的。萨伊定律完全正确,凯恩斯定律却是错误的。
吉尔德坚持说,就全部经济看,购买力永远等于生产力;经济具有足够的能力购买它的全部产品,不可能由于需求不足而发生产品过剩。拉弗极力强调萨伊定律的重大意义 ,他指出萨伊定律不仅概括了古典学派的理论,而且确认供给是实际需求得以维持的唯一源泉。供给学派认为政府不应当刺激需求,而应当刺激供给。
供给学派重新肯定萨伊定律以后,进而确认生产的增长决定于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在生产要素中资本至关紧要。资本积累决定着生产增长速度,应当鼓励储蓄和投资。
供给学派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和企业提供生产要素和从事经营活动都是为了谋取报酬或利润。因此,对报酬和利润的刺激会影响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实际工资的刺激将影响劳动力的供给;对储蓄和投资报酬的刺激会影响资本的供给和利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能够使生产要素供需达到均衡和有效利用。应当消除不利于生产要素供给和利用的因素。
供给学派指出,政府的经济政策是经济主体经营活动的刺激因素,其中财政政策最为重要。在分析经济政策对行为的影响时,供给学派反对凯恩斯主义只注意政策对经济主体收入和支出的效果,而是强调政策对生产活动的作用。
供给学派着重分析税制对生产要素供给和利用的效果。他们指出,经济主体从事经营活动所关心的并不是获得的报酬或利润总额,而是减去各种纳税后的报酬或利润净额。在累进税制条件下,边际税率又是关键因素。因为经济主体是否多做工作,或增加储蓄和投资,要看按边际税率纳税后增加的净报酬是否合算。
他们认为税率影响经济主体行为是通过相对价格变化实现的,税率提高,纳税后净报酬减少。就劳动力看,这意味着休闲对做工的价格下降,人们就会选择休闲而不去做工,劳动力供给就会减少。就资本看,这意味着消费对储蓄和投资的价格下降,人们就乐意把收入用作消费而不用作储蓄和投资,资本供给就会减少。此外,经济主体为了逃避高税率,还把经济活动从市场转入地下。这些都会使生产要素供给减少,利用效率降低,使生产下降。
供给学派进而分析税率与税收的关系。因为税收是税率与税收基础的乘积,税率变动既然影响生产,就必然影响税收。拉弗首次把税率与税收的关系制成模型,画在直角坐标图上,这就是以拉弗命名的拉弗曲线。
减税,特别是降低边际税率能促进生产增长,并可抑制通货膨胀。拉弗、万尼斯基、肯普等宣扬正是高税率挫伤了人们的劳动热情,阻碍了个人和企业储蓄与投资 。这就必然导致生产率增长缓慢、生产呆滞,出现商品供给不足、物价上疏。这时再加上人为地扩大需求,通货膨胀势必加剧。通货膨胀又使储蓄和投资进一步萎缩,生产更加呆滞;还使纳税人升进高税率等级,而实际收入并未增加,纳税负担因而更重。
因此,供给学派竭力主张大幅度减税,特别鼓吹降低边际税率的作用。他们认为减税能刺激人们多作工作,更能刺激个人储蓄和企业投资,从而大大促进经济增长,并可抑制通货膨胀。他们还宣称,减税后政府税收不致减少,还会增多。即使出现财政赤字,对经济也无关紧要。经济增长后,赤字自然缩小和消失。
供给学派认为,政府支出不论是公共支出还是转移支付,都或多或少起着阻碍生产的作用。公共支出中有些是浪费资源,有些虽然对经济有益,但效率很低。因此,他们主张大量削减社会支出,停办不必需的社会保险和福利计划,降低津贴和补助金额,严格限制领受条件。
供给学派虽然同意货币主义的基本观点,但在控制货币数量增长的目的和措施上 ,同货币学派大相径庭。供给学派认为,控制货币数量增长的目的不应只是与经济增长相适应,而是为了稳定货币价值。货币价值保持稳定,人们的通货膨胀心理就会消失。在安排货币收入时,人们就乐意保存货币,不去囤积物资 ,选择生产性投资,不做投机性投资。同时,货币价值稳定又是保证财政政策,发挥促进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如何保持货币价值稳定,拉弗、万尼斯基、肯普等坚持必须恢复金本位制。
供给学派的论点和主张受到西方经济学界各方关注。凯恩斯主义者萨缪尔森认为,它既没有经济史上的有力证据,又缺乏理论分析上的合理推断。货币学派虽然对一些论点表示赞同,但认为它并没有提出有效解决美国社会经济问题的分析结构。进步学者的评论更加尖锐。
评论者都不同意拉弗、万尼斯基、肯普等关于美国税制已经进入禁区的论断,认为缺乏历史和现实的验证 。对于供给学派所说减税不会导致出现财政赤字,即使发生赤字对经济也无任何妨碍,赤字会自行消失的观点,更认为是纯属无稽之谈。
评论者一致指出,降低边际税率是为富人谋利。因为全面降低累进税率,高收入阶层获得减税的好处要比低收入阶层多 ,削减社会支出则使低收入阶层直接受到损失。
凯恩斯主义者阿罗、卡恩等指出,政府干预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并非政治家 们的任意设计。二次大战后西方国家在资源分配和利用、保持经济稳定、收入再分配等方面的干预和调节,对经济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制订生产安全、环境保护等法律条例,虽然增加了企业负担,但保护了社会利益。
一些进步学者批评供给学派过分强调资本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并着重指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投资既促进经济增长,又造成生产过剩危机。他们还反对供给学派把投资不足作为西方经济出现“滞胀”的原因,指出70年代美国企业固定资本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并不比60年代低。
评论者认为,恢复金本位制将大大缩减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使经济陷入长期衰退。指出货币历史表明金本位并不能保证物价稳定。1981年美国国会成立的专门研究恢复金本位问题的“黄金委员会”,经过半年多的争辩,最后否定了供给学派的主张。供给学派虽然遭到西方经济学界的评论,但也给予西方经济思想以有力冲击,对西方一些国家特别是美国的经济政策也有很大的影响。
供给学派对近几年美国政府的经济政策的影响很大。1981年 ,新上台的里根总统提出的“经济复兴计划”开头就声明,他的计划与过去美国政府以需求学派为指导思想的政策彻底决裂,改以供给学派理论为依据。1985年,里根总统在第二任期开始时宣称,他将继续实施并扩大原订计划。
但是,美国经济并没有象计划所预期的那样顺利发展,大部分目标也未能实现。计划实施不久 ,美国经济就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特别是联邦财政连年出现巨额赤字,导致高利率和美元高汇价,又使对外贸易连年出现创纪录赤字。所以几年来除了几位倡导者仍在宣扬供给学派获得巨大胜利外,信仰和赞赏的已日趋减少。
经济学流派介绍——制度学派介绍
制度学派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诞生在美国的一个经济学派别,重要代表人物有凡勃伦、康蒙斯、米切尔等。
制度学派是 十九世纪德国历史学派在美国的变种。该学派以研究“制度”和分析“制度因素”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标榜,并以此得名。虽然制度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米切尔曾把 其理论的起源追溯到19世纪前期英国经济学家琼斯的著作,但实际上琼斯的经济理论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来都没有产生重要的影响。说制度学派是德国历史学派在美国的变种,这主要是从方法论方面而言的。
历史学派和制度学派在方法论上,与当时流行的英国和奥地利经济学家所采取的抽象演绎方法不同。他们既不把资本主义社会看成是抽象的“经济人”的组合,也不把资本主义经济的变动看成是“自然的”规律起作用的后果。他们采取的是历史归纳方法和历史比较方法,强调每一个民族或每一种经济制度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活动或发展起来的,从而所阐明的规律性并无普遍的意义。
制度学派是当时资本主义处于较高发展水平的美国环境中的产物。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矛盾,尤其是大垄断组织同中小企业之间的矛盾,在美国要比在德国表现得更加突出。大垄断企业在社会经济各方面所造成的弊病,在美国的暴露也更加明显。因此,制度学派从一开始起就强调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缺陷和局限性,强调有必要调整资本主义的各种经济关系,对之进行改良,并预言美国资本主义的唯一出路在于社会改良。
制度学派在美国,从它产生之日起,就是一个以资产阶级经济学异端形式出现的经济学派别。制度学派的经济学家,尤其是凡勃伦和康蒙斯,都被看成是“离经叛道者”,他们在理论中批评当时在资产阶级经济学中处于正统地位的马歇尔理论,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和自由市场经济制度并非是完美无缺的,凡勃伦甚至还提出了改革美国资本主义的设想,即由技术人员来执掌工业大权,以替代金融家的位置。
制度学派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内部观点统一的经济学派别。它只是一个笼统的称呼,被用来概括若干在理论、方法和政策主张方面有所相似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凡勃伦、康蒙斯和米切尔之间,也没有统一的经济观点。他们三人的重要著作都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很难说究竟哪一本著作概括了制度学派的主要经济观点,而成为本学派的“经典作品”。这种情况是不同于以前的英国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当时的奥地利学派和剑桥学派或后来的凯恩斯学派的。
制度学派的经济学家们,基本上都强调非市场因素 (如制度因素、法律因素、历史因素、社会和伦理因素等)是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因素,认为市场经济本身具有较大的缺陷,使社会无法在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方面协调。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是资本主义现行制度的批评者,也是正统的资产阶级经济理论的批评者。
制度学派的经济学家们基本上不同意传统经济学所使用的抽象演绎法,不同意 十九世纪70年代后的经济学家越来越重视的数量分析方法。他们总是强调所谓制度分析或结构分析,即认为只有把对制度的分析或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分析放在主要位置上,才能阐明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弊端,也才能弄清楚资本主义社会演进的趋向。
制度学派的经济学家们基本上不同意当时处于正统地位的经济学家们根据经济自由主义思想所制定的政策,即国家不干预私人经济生活的政策。他们主张国家对经济进行调节,以克服市场经济所造成的缺陷和弊端。
制度学派虽然强调制度分析、结构分析的重要性,但它所说的制度、结构的含义极为广泛,其中既包括所有制、分配关系,又包括国家、法律制度、意识形态等等。它把所有这些制度、结构并列在一起,用以解释社会经济变化的原因。这样,它实际上抹煞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并且曲解了社会经济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20世纪30~40年代,美国制度学派有了新的发展。这时凡勃伦已经去世,但另一些美国制度学派的经济学家继续宣传凡勃伦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这一时期制度学派理论的代表人物有米恩斯、伯利、艾尔斯等人。伯利和米恩斯合著的《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一书出版于1932年。它从企业权力结构和掌握权力的人的经济地位进行分析,强调法律制度和法律形式对于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方式变化的作用。
他们认为,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所有权与管理的分离,经济中将会出现经理人员拥有越来越大的权力的趋势。这种趋势既可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也可能使经理人员的利益凌驾于社会利益之上,而使社会利益服从于公司的利益,即经理人员的利益。米恩斯和伯利认为,要设法控制公司的活动,使公司的活动置于社会利益之下。这个结论是与凡勃伦的思想基本一致的。
艾尔斯所著的《经济进步理论:对经济发展与文化变迁基础的研究》,着重从技术进步和社会评价标准的变化的角度来分析工业化以后的社会演进趋势。他认为,技术进步的本质不在于个人技艺的提高或个人精神的某种表现,而在于工具的变革以及由此引起的制度方面的变化。
所有权与管理的分离,经理人员作为一个独立的阶层或集团的出现,所有者不能再象过去那样凭自己的财产而取得惯例的收入等等,都是技术进步、工具变革的不可避免的结果。而在这些进步和变革的过程中,社会评价标准也相应地发生变化,有技术专长的人自然要受到社会尊重,传统的特权和地位自然要被人们认为是有害于人类福利的。
艾尔斯的这些看法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制度主义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有一定作用。西方经济学说史研究者往往把艾尔斯看成是以凡勃伦等人为代表的制度学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发展起来的新制度学派之间的过渡人物。
经济学流派介绍——新制度学派
新制度学派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该学派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以后有较大的发展,它的前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凡勃伦、康蒙斯、米切尔为代表的制度学派。新制度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在美国是加尔布雷思、博尔丁,在瑞典是缪达尔。
这个学派之所以被称为新制度学派,因为它一方面继承了制度学派的传统,以制度分析、结构分析为标榜,并主张在资本主义现存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进行改革;另一方面又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新的政治经济条件,比过去的制度学派更加注意资本主义的现实问题,批判资本主义的缺陷,并提出更为具体的政策建议。它在政策目标和价值准则问题上所涉及的范围也要广泛得多。
新制度学派是在凯恩斯主义已成为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新正统派,但却无法解释资本主义的多种社会经济问题的原因,并且提不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的情况下,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分析和提出论点的。这是新制度学派不同于过去的制度学派的新特点。
新制度学派同过去的制度学派一样,内部没有统一的观点,也没有本派的公认领袖人物或最有权威性的著作,该学派的每一个成员的学说几乎都是自成体系的。
新经济学派认为资产阶级经济学正统理论惯于使用的数量分析具有较大的局限性,这种数量分析只注意经济中的量的变动,而忽视了质的问题,忽视了社会因素、历史因素、政治因素、心理文化因素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因此,强调采取制度分析、结构分析方法,其中包括权力分析、利益集团分析、规范分析等。例如,加尔布雷思在分析当前美国经济时,就认为它不是一个单一的模式,而是由为数不多的大公司组成的“计划体系”和由众多的小企业与个体生产者组成的“市场体系”两大部分构成的“二元体系”。
新制度学派主张必须有一个“信念的解放”,即从正统派经济学家(凯恩斯主义者)制造的“增长就是一切”、“一切为了增长”的错误思想下解放出来,建立新的价值准则,即以个人的“独立性”和以“公共目标”为衡量尺度的经济学的新观念。
新制度学派认为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当务之急是改变权力分配的不平等,即限制大公司的权力,提高小企业和个体生产者在经济中的地位,使得大公司不能再利用手中的权力来剥削小企业和个体生产者。在这方面,加尔布雷思的分析是很有代表性的。他提出,收入不平等是权力不平等的结果,所以要实现收入均等化,必须从权力均等化开始。
所谓权力均等化是指使小企业在出售或买进产品时对价格有同等的控制权,使它们的贸易条件相同。从具体的政策措施来说,应当针对大企业和小企业的不同情况而实行不同的政策。比如说,政府应当对大企业实行价格管制,限制它们利用市场上的价格波动来损害小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而对于小企业,则不应当采取价格管制的做法,而应当鼓励小企业联合起来,维护自己的产品价格的稳定性。一旦大企业和小企业之间在权力方面的差异缩小了,经济中的收入不均等的状况也就会减少。
新制度学派在批判资本主义现行经济制度的缺陷并提出自己的改革主张的同时,把实行改革的政治责任放在科学教育界和立法机构的肩上。在它看来,科学教育界可以在人才的培养目标方面和教育制度的改革方面发挥作用,而立法机构可以通过一系列有助于限制大公司和保护小企业的法律,使资本主义经济中的改革付诸实施。
新制度学派有些观点是比较符合实际的。例如,它注意了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正统派所不注意或有意回避的妇女问题、家务劳动问题、少数民族问题、小企业和个体生产者的困境问题等,它较多地揭露了垄断组织与国家机构相勾结的一些情况,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了凯恩斯主义在理论上的错误和在政治上有利于大资产阶级的实质。
经济学流派介绍——重农学派介绍
重农学派是十八世纪50~70年代的法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学派。它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和社会一切收入的基础,认为保障财产权利和个人经济自由是社会繁荣的必要因素。
重农学派在鼎盛时期以“经济学家”称谓。其成员之一杜邦·德·奈穆尔于1767年编辑出版了一本题名为《菲西奥克拉特,或最有利于人类的管理的自然体系》的魁奈著作选集,首次提出了源于希腊文“自然”和“统治”两字的合辞作为他们理论体系的名称。但在当时,这个新名称没有得到通用。斯密在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中,依据他们“把土地生产物看作各国收入及财富的唯一来源或主要来源”的学说,把他们称为“农业体系”,汉语则意译为“重农学派”。
魁奈是重农学派的创始人和首领。有人曾认为古尔奈也是创始人之一,但古尔奈除了经济自由放任的主张外,并没有树立任何重农学派的主要论点。魁奈无疑地首创了重农主义所有的理论。他的代表作《经济表》,就是这一理论体系的全面总结。
18世纪50~70年代,在魁奈的周围逐渐出现了一批门徒和追随者,形成了一个有较完整理论体系和共同信念的派别,而且是一个有明确的纲领和组织的政治和学术团体。他们有定期讨论学术问题的集会,有作为学派喉舌的刊物—《农业、商业、财政杂志》和《公民日志》。
杜尔哥是继魁奈之后的重农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深受魁奈的影响但不是魁奈的门徒,也几乎没有参加所谓“经济学家”们的派系活动。他的《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是重农主义的重要文献。他发展、修正了魁奈和其徒党的论点,使重农主义作为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特征有更加鲜明的表现。在他那里重农主义发展到最高峰。
重农主义体系实际上是第一个对资本主义生产进行分析,却又是封建制度、土地产权统治的资产阶级的翻版。封建主义是以资产阶级生产的角度来加以说明,而资本主义则以大农业改造封建制度的臆想来发展。这样,封建主义就具有资产阶级的性质,资产阶级社会获得了封建主义的外观。这个实质和外观的矛盾出现于重农主义几乎所有的理论中。
重农学派在当时法国的宫廷、贵族、达宫中获得声誉,甚至在巴黎所谓社会显贵名流的社交场合中,以称道农业改革和穿着带有农家色彩的装束为时尚。在法国以外的当时欧洲若干国家的统治者,如俄罗斯的叶卡捷琳娜二世,瑞典的古斯塔夫三世,托斯卡纳的利奥波德二世,西班牙的查理三世,奥地利的约瑟夫二世,那不勒斯的斐迪南一世等也对他们的学说和主张发生一定的兴趣。但也因此他们的学说引起了革命的或进步的启蒙思想家们的反感。伏尔泰在《有四十个埃居的人》中,对于他们学说的臆想进行了无情的讽刺与嘲弄。
另一方面,重农学派也欺骗了他们自己。他们中绝大多数是达官、贵人,他们的利益和法国当时的封建制度,甚至和波旁王朝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他们绝没有认识到,他们所鼓吹的是一个与现存的封建社会相对立,并且只有消灭现存社会才能建立起来的新资本主义制度;而总以为他们所企求的只是对旧制度的改良,而改良的目的是巩固现存的制度。
自然秩序是重农主义体系的哲学基础,是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前启蒙学派思想影响下形成的杜邦·德·奈穆尔在为重农主义体系下定义时,明确地称之为“自然秩序的科学”。
重农主义者认为,和物质世界一样,人类社会中存在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这就是自然秩序自然秩序是永恒的、理想的、至善的。但社会的自然秩序不同于物质世界的规律,它没有绝对的约束力,人们可以以自己的意志来接受或否定它,以建立社会的人为秩序。后者表现为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各种政治、经济制度和法令规章等等。
重农主义者认为如果人们认识自然秩序并按其准则来制定人为秩序,这个社会就处于健康状态;反之,如果人为秩序违背了自然秩序,社会就处于疾病状态。他们认为当时的法国社会就由于人为的社会秩序违反了自然的社会秩序而处于疾病状态,而他们的任务就是为医治这种疾病提出处方。
重农主义的自然秩序学说第一次确认在人类社会存在着客观规律,从而为政治经济学提出了认识客观规律的任务。这一认识成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传统,创立了把社会经济看作是一个可以测定的制度的概念。这概念意味着社会经济受着一定客观规律的制约;经济范畴问存在着相互的内在联系;事物的发展具有理论上的可预测性。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全部理论和政策就是建立在这一概念上的。但由于他们的阶级局限性,重农主义者既把人类社会客观规律看做永恒的规律,又把社会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的规律看成同样支配着一切社会形式的抽象规律。
重农主义的自然秩序,实质上是被理想化了的资本主义社会。人身自由和私有财产是自然秩序所规定的人类的基本权利,是天赋人权的主要内容。自然秩序的实质是个人的利益和公众利益的统一,而这统一又只能在自由体系之下得到实现。于是重农主义者就从自然秩序引伸出经济自由主义。
“自由放任”的准则,可能最早溯源于与柯尔贝尔同时代的法国商人勒让德而由古尔奈予以箴言化,但只是到了重农学派才真正地成了标识着新时代的战斗口号。
纯产品学说是重农主义理论的核心。他们的全部体系都围绕着这一学说而展开;一切政策也以之为基础。重农主义者认为财富是物质产品,财富的来源不是流通而是生产。所以财富的生产意味着物质的创造和其量的增加。在各经济部门中,他们认为只有农业是生产的,因为只有农业既生产物质产品又能在投入和产出的使用价值中,表现为物质财富的量的增加。工业不创造物质而只变更或组合已存在的物质财富的形态,商业也不创造任何物质财富,而只变更其市场的时、地,二者都是不生产的。农业中投入和产出的使用价值的差额构成了“纯产品”。
重视农业是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传统。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布阿吉尔贝尔自称为农业的辩护人,认为农业是一个国家富强的基础。重农主义者继承了这一传统,并以“纯产品”学说论证了农业是一个国家财富的来源和一切社会收入的基础,为这一传统观点提供了理论基础。
纯产品学说是重农学派的剩余价值学说。重农学派实际上是以农业资本来概括一般资本,以农业资本主义经营来概括资本主义生产。租地农场主,作为产业资本的实际代表指导着全部经济运动。农业按资本主义大规模经营方式经营,土地直接耕作者是雇佣工人。生产不仅创造使用价值,而且也创造价值,而生产的动机则为获得“纯产品”即剩余价值,而地租则是其具体的表现形式。
在“纯产品”的基础上,重农学派提出了废除其他赋税只征收一种单一地租税的主张。他们认为“纯产品”是赋税唯一可能的来源。“纯产品”归结为地租,于是地租就是唯一能负税的收入。在复合税制下,赋税的负担即使不直接加在地租上,也会通过转嫁间接地归于地主。因此不如直截了当地取消一切杂税,改而征收单一地租税。由于简化租制会减少征收费用,这种改革实际上减轻了地主的负担。
在分析社会财富、资本的流通和再生产的尝试上,重农学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既分析了资本在劳动过程中借以组成的物质要素,研究了资本在流通中所采取的形式;又在此前提下,把社会总产品的生产,通过货币的中介,在社会三个阶级间的流通过程,表现为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同时,在再生产过程中,包括了对各社会阶级收入来源,资本和所得的交换,再生产消费和最终消费的关系,农业和工业两大部门之间的流通等等的分析。这些都在魁奈的《经济表》中得到了全面表达。
魁奈的去世和杜尔哥免职后对他所推动的改革的反动,标志着这个学派的迅速崩溃。1776年《国富论》的出版给重农学派以致命的打击,在理论上和政策主张上,斯密的经济思想成为以后的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传统思想。而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 ,制宪会议从杜尔哥改革方案得到启发的财政政策,只能是这一体系的“回光返照”而已。
经济学流派介绍——奥地利学派
奥地利学派是近代资产阶级经济学边际效用学派中最主要的一个学派。它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流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因其创始人门格尔和继承者维塞尔、柏姆·巴维克都是奥地利人,都是维也纳大学教授,都用边际效用的个人消费心理来建立其理论体系,所以也被称为维也纳学派或心理学派。
奥地利学派反对德国历史学派否定抽象演绎的方法,以及否定理论经济学和一般规律的错误态度,也反对英国古典学派及其庸俗追随者的价值论和分配论,特别是反对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它认为社会是个人的集合,个人的经济活动是国民经济的缩影。通过对个人经济活动的演绎、推理就足以说明错综复杂的现实经济现象。
奥地利学派把社会现实关系中的“经济人”,抽象还原为追求消费欲望之满足的孤立个人;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从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改变为研究人与物的关系,研究消费者对消费品的主观评价,把政治经济学变成主观主义的个人消费心理学。
奥地利学派的理论核心是主观价值论,即边际效用价值论。与萨伊等人的“效用价值论”不同,边际效用价值论认为:一件东西要有价值,除有效用之外,还必须“稀少”,即数量有限。以致它的得、失成为物主快乐或痛苦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例如一杯水对井边的人而言,倒掉也毫不在乎,这时,这杯水只有效用而无价值;但对沙漠旅行者而言,水壶中剩下的最后一杯水,有了它如获甘泉玉器,没有它则不胜口渴的痛苦,于是这杯水就产生了价值。奥地利学派承认这是主观价值,并认为经济学上讲的价值就应该只指这种主观价值,市场价格无非是根据这种主观价值所作的估价而形成的。
奥地利学派有各不相同的分配理论,门格尔认为劳动、资本和土地的收入是它们各自提供的效用的报酬;维塞尔则把它们当作补全财贷价值中各个组成要素的价值“归属”问题;柏姆·巴维克则以现在财货的边际效用估价高于未来财货的“时差利息论”解释之。
奥地利学派的边际效用价值论和分配论,是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针锋相对的。它的主要论点有:价值是主观的,是物对人的欲望满足的重要性;价值的成因是效用加稀少性;价值量的大小也只取决于边际效用的大小,与社会必要劳动无关;价值产生于消费领域,不是生产资料将其价值转移予其产品,相反是产品价值赋予其生产资料以价值;资本和土地的收入,或是各自提供效用的报酬,或是产生于现在财货与将来财货的不同估价,与剥削劳动毫不相干。总之, 奥地利学派全部抹煞了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决定性作用。
二十世纪30年代以来,以米塞斯和哈耶克为代表的一些奥地利经济学家继承了奥地利学派的传统理论并作了一些补充。他们反对马克思主义,也反对主张国家调节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竭力鼓吹自由主义,崇拜市场自发势力而诽谤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通常称之为新奥地利学派。
经济学流派介绍——边际效用学派简介
边际效用学派是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理论基础的经济学学派。
边际效用学派是在19世纪70年代初,作为传统经济学的对立面出现的。它的奠基者是三位几乎同时各自独立提出主观价值论的经济学家:英国的杰文斯、奥地利的门格尔和法国的瓦尔拉斯。
杰文斯在1871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中,提出了“最后效用程度”价值论。门格尔在同年出版的《国民经济学原理》中提出,物品价值取决于该物品所提供的各种欲望满足中最不重要的欲望满足对人的福利所具有的意义。
瓦尔拉斯则在《纯粹政治经济学纲要》中提出了“稀少性”价值论。他们以不同的术语和不尽相同的方法,论证了同一个思想:商品价值是人对商品效用的主观心理评价,价值量取决于物品满足人的最后的亦即最小欲望的那一单位的效用。1884年,维塞尔在其《经济价值的起源及主要规律》一书中把这个效用称为“边际效用”。此后,边际效用概念即被沿用。
边际效用学派在十九世纪80~90年代得到很大发展。一方面,边际效用价值论本身愈益完备和系统化;另一方面,边际效用原理又被扩大和引伸到分配领域,实现了边际效用理论的普遍化。
就研究方法而论,逐渐形成两大支流,一支着重以心理分析方法建立理论体系,另一支则强调运用数学方法进行表述和论证。前者以奥地利学派的门格尔的继承人维塞尔和柏姆·巴维克,以及美国的克拉克为代表,后者以瑞士洛桑学派奠基人瓦尔拉斯,及其直接继承者帕累托为代表。
边际效用学派在方法论上以反对德国历史学派相标榜,主张抽象演绎法。他们把人类社会的经济生活归结为人的无限欲望和数量有限的资源之间的关系,把人的欲望及其满足作为研究的对象和出发点。
他们把社会看作个人的机械总和,认为孤独的个体经济是复杂的社会经济的缩影。他们又认为个人的欲望决定人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而个人行为的最高原则是追求最大限度效用,即以最小代价获得最大欲望满足。
这样,鲁宾逊式的孤立个体为追求个人欲望满足,而适当地处理同周围有限资源的关系时的主观心理活动,以及这种心理活动所支配的行为,就成为该学派进行理论分析和数学论证的依据和典型模式。
边际效用学派的理论基础是边际效用价值论。依照这个理论,商品价值是一种主观心理现象,表示人对物品满足人的欲望能力的感觉和评价;价值来源于效用,又以物品稀缺性为条件;价值尺度是边际效用;不能直接满足人的欲望的生产资料的价值,由其参与生产的最终消费品的边际效用决定;物品市场价格是买卖双方对物品效用主观评价、彼此均衡的结果,如果其他商品价格不变,则某一商品的价格只由该商品供求双方的主观评价来调节,并由能使供求达于均衡的边际评价来决定;如果考察所有商品在相互影响和制约条件下的价格决定,则各商品的价格之比应等于他们的边际效用之比。
边际效用价值论起初被用来反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 ,以后被用来对抗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的根本谬误在于,企图切断商品价值同劳动的联系,把价值归结为一种没有社会历史内容的主观的永恒范畴,为进一步论证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提供理论依据。
边际效用学派的几种主要的分配理论,虽然都以主观价值论为基础,但其分析的前提条件和具体论证又各不相同。
边际效用学派对资产阶级经济学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边际效用论和边际生产力论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英国剑桥学派的理论支柱之一,又是现代资产阶级微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凯恩斯完全接受了包括边际生产力分配论在内的边际原理和方法,将它推广应用于分析宏观经济范畴,从而使边际原理成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工具之一。
由杰文斯和洛桑学派倡导的数学分析方法,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经济计量学中被大大地发展了。近些年来,边际效用学派的理论原理、分析方法和以自由竞争为中心内容的政策主张,在所谓现代新古典学派,包括后凯恩斯主义两大支派之一的,所谓新古典综合派的代表著作中都受到重视和宣扬,成为他们的经济增长论和分配论的重要理论依据。
与此同时,这些理论和方法也受到后凯恩斯主义另一支派,即英国新剑桥学派的猛烈抨击。双方围绕“资本问题”展开的论战,是后凯恩斯学派中“两个剑桥之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美国的一些所谓激进政治经济学家也对“边际生产力论”提出了严厉的批判。
股票 (大字典)
股票 (大字典)上市股票 :在交易所上买卖的股票。
分析员 :证券公司或基金管理公司的僱员,主要负责对不同的公司进行分析研究,并对该公司的股票作买入/卖出的建议。他们大多数专注个别行业。
内幕消息 :指公司内部未作公开的消息。如消息持有人将消息作贩卖用途,均属违法。
止蚀盘 :客户指令,表示当股价下跌至某价位时将股票出售。
止蚀盘 /止赚盘 ;止蚀/止赚 :一项指令,表明当股价到达指定价位时将股票买入或卖出。
平价/等价 :如期权的协议价格相等于其相关证券的市场价格,该期权属于平价。
主要经办人 :商业或投资银行主要负责按排组织银团贷款或发行债券。他们同时会联合其他借贷或包销银行与发行商磋商有关细则,及分析市场情况。
未完成指令/ 开放指令 :以行使价买入/ 卖出证券的指令,此指令于行使、撤销或价格转变前一直有效。
未平仓合约 :某期权未执行的合约数量-可以显示该期权的流动性。
市场 :一般指股票市场,可以分为两类:第一及第二市场,各市场分别买卖不同的股票。
市价盘 :以当时证券交易的市价立即买卖某种证券。
市价 :指证券市价,卖出证券的最后市价。在该价位上买方愿意购入而卖方愿意出售。
市值 :证券在市场上的价格。
市盈率 :股票的市价除以当时或预测未来的每股盈利。市盈率是投资分析常用的指标Of一。一般而言,市盈率应是越低越好,因比率低显示市价偏低或者是盈利偏高。
回购 :与[回购协议]定义相同。
回购/回购协议 :股份买卖协议,买卖双方承诺按指定日期及指定价格购回该股份。
回报 :每年的投资回报金额。
交易 :指完成买入/卖出证券的交易过程。
交易 :以口头协议(或电子交易)形式向另一方购买证券。交易一经进行,该行交易就称为「完成」或作实。
交易员 :为自己的户口进行频密的股票买卖活动的人。
交易范围 :某时段内成交价的高低之差,任何一天,商品交易价格的上下限。
交易成本 :为管理投资组合而产生的成本,尤指:证券成本及印花税。
行使 :期权持有人执行其权利,(在看涨时)认购或(在看跌时)认沽相关证券。
行使价 :能够买入或卖出相关期货或期权合约的价格。
合营企业/ 合资企业 :两个或以上投资者为共同投资及经营企业。
合併 :收购活动中买方同时购入卖方的所有资产及负债。简单来说,是两间公司合併经营。
先导指标 :作为预测市场未来趋势的经济指标。
收购 :一间公司藉购入另一间公司的股份而取得其控制权。
收益率/收益/股利报酬率 :股票回报的百分比,以派息的形式派发,或给债券的有效利率。
收购 :指一间公司购入另一间公司。
即日买卖盘/ 即日盘 :指买入或卖出证券的指令,若发出指令当日不能成交,该指令则自动失效。
即日买卖/ 「即日鲜」:指在同一交易日内完成股票买入及卖出的活动。
佣金 :支付经纪作执行交易的基本费用,费用根据股票、债券、期权的数目,及/或其票值计算。
每股盈利/ 每股收益 :指公司所得净额除以所发行普通股股份数量。
投资 :买入资产藉以赚取利润。
投资银行 :提供多项服务的中间人,服务包括:协助证券沽售、公司合併及重组活动、以经纪身份为个人及公司客户进行证券交易活动。
投资组合 :一系列的投资项目,证券及/ 或金融工具。
投机者 :在非经常性收益合约上,愿意承担较大及非分散的风险,目的为赚取利润。投机者并不会理会公司的生产、运作、市场推广或产品的处理等。见:交易员。
成交金额/ 成交量/ 交投量 :指在一定时间内交易的数量,可以是市场上交易的总数或单个的股票、债券、期货、期权合约的成交量。
沽售/ 卖(出)价 :投资者愿意将所持股票卖出的最低价格。基本上,这是投资者能够购买股票的买入价。
沽售价/ 卖(出)价 :证券商出售证券的价格,又称为卖价或发盘价。
沽空 :假若投资者认为股市会下跌,他们就会向经纪借来股票然后再卖出。最后投资者必须在公开市场上购回该股票。
股息 :指派给一般股东及优先股东的公司部份利润。
股东权益 :公司资产的净值,为公司全部资产与全部负债的差额,包括普通股、优先股股本。
股票 :指公司发给股东作为入股的凭证,证明对该公司的权利及义务。
股票 :证券及股票的统称。持有股票相等于持有该公司的拥有权,股票属于公司的资产及盈利的一部份。
到期 :期权合约终止。
到期日 :能够行使期权的最后一天(美式期权)或唯一一天(欧式期权)。
金融期货 :根据期货合约标明以未来指定日期的金融工具的卖出价,买入某些资产。
取消前有效买卖盘 / 无时限盘 :也会称为"GTC",指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指示,在尚未撤销之前一直有效。
长仓 :指投资者买入股票,但仍未透过卖出来平仓。
空仓 :投资者本身持有某种股票,但却向他人借入该种股票作空头,事后再以本身股票平仓。
抵销 :用来抵销持仓方向相反的合约。
波幅 :股票价格、汇率、利率等的波幅,波幅越大,投资者对回报越不肯定,因此波幅是可以用来计算风险的。
美式期权 :期权的一种。购买者可以在期权到期日之前或到期日当天行使权利。
突破 :证券价格沖破阻力位或跌穿支持位,表示股价会持续向同一方向进发。这是技术分析员常用作买卖证券的指标。
负债(与股东权益)比率 :财务槓桿指标。将债权人的资产与股东的资产作出比较。这是长期负债除以一般股东权益之数。
负债/ 债务 :债务(公司及股东一同承担)。
首次公开招股 :公司首次向公众发售股票。
按金/保证金/「孖展」:投资者在保证金信用交易、期货及期权交易中向经纪人或交易所交纳的押金。它可以防止交易者违约,减少经纪人或交易所的损失。
追补按金/ 补仓通知 :由于价格变动而需要增加额外的资金。
持仓:是一项市场协议,指买卖的数目未能透过其他交易买卖抵销。买方称为持长仓,卖方称为持空仓。
风险 :总投资回报的标准异差(standard deviation),可显示某资产回报的不稳定程度。
套戥者 :寻找和发掘套戥机会的人。
套戥 :在两个不同的市场,以两个不同的价格同时买卖同一证券,借以牟取利润及避免风险。
託管人/ 保管人 :金融机构(如证券行)代客户保管资产所扮演的角色。
託管/ 保管 :投资公司拥有的证券,实授他人託管而已。
相关/指定 :指期货或期权合约执行时,必须交割的商品或金融资产,如股票、期货合约或现金指数等。
淡静市场/不活跃市场 :指买卖差额大而成交疏落的市场。(市况淡静的市场)
基点 :债券市场内用作计算固定收入证券收益水平变化的最小单位。债券收益的每个百分点以100为基点。基点也可用于利率计算。百分之零点零一相等于一个基点。
基本按金要求 :进行期货、期权交易的双方成交时交纳的保证金额,根据成交时标的价格交纳。
现货市场 :也称为现货市场。指即时进行证券、货物交割行为的市场。
控股公司/ 母公司/ 持股公司/ 股权公司 :持有另一间公司一定数量的股权,并透过影响或推举董事局成员而控制该公司的管理及行政运作。
牵头包销商 :是多间银行组成的银团,当中的牵头银行,负责首次公开招股或第二次招股活动。
买盘价/ 买(入)价 :投资者愿意支付买入某证券的最高价格。这是投资者能够将股票卖出的价格。
买卖差价 :指买入价和卖出价的差额。
买入 :购买资产作长仓。
期货 :指买卖双方承诺于未来指定的时间内,以一既定价格来交收某类既定质量的商品或金融票据。
期权 :一张合约表示买方有权,而非有责任,在到期日或之前,按合约指定价格买入或卖出资产。
最后交易日 :期货或期权合约允许的交收月份的最后一天。合约的最后交易日必须以现货、金融工具、或根据期货合约的协议作结算。
单向市场 :只报买入价或卖出价的市场。沖着一个方向而行的市场。
散户 :个人及机构投资者,与经纪人及证券商相对。
结算 :交易时付款的行为。
结算日期 :交易完成后必须进行交易结算的日期。
开市价/开盘价 : 交易活动开始后某种证券第一笔交易的成交价格。
报价 :是经纪商愿意以某价位进行证券买卖。
资产 :商业机构藉过往的交易活动牟得的财产或项目。
资本 :投资到公司的资金。
资本市值 :一间公司发行的多种证券的总额之和,乘以该证券的价格。
资本负债 :用来计算负债数字。是负债总额与个人或公司权益总额的比率。
资产净值 :公司的总资产减总负债。
准备业务部门/ 后台部门/ 后勤办公室 :证券商的文书运作部门,负责提供的支援工作包括:所有文件确认及交易结算、文书纪录、撰写公司规则;但不包括执行股票或其他证券的交易买卖。
经纪/ 经纪商/ 经纪人 :代表委託人安排买卖,从中赚取手续费的中间代理人,存在于商品市场、股票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等。经纪人通常需在特定的机构进行註册登记,如证券经纪人需在证券交易所登记註册后,才获合法的代理身分。
碎股 :指股票交易不足一个交易单位的股票。
熊 :看淡某只股票或整体股市的人。
熊市 :任何其价格正往下调的市场。股票价格持续下跌一段日子,一般在百分之二十或以上,该市况被称为熊市。
认购期权 :这是一项协议,指期权持有人有权利但并非有义务,在特定的日期内(期限)按指定的价格(行使价)购买一定数量的某些证券。
认股证 :认股证是一个「权利 」而非责任,持有人可以在一定的时间以一定的价格购买或沽出「相关资产」(如:股份、指数、商品、货币等)。
对沖 :指在已经发生的一笔交易基础上,为防止利率、汇率价格等变动造成损失而再做一笔方向相反的交易。例如:原来那笔交易受损,用后来做的交易来弥补损失。
槓桿比率 :用以衡量企业举债经营程度。
维持按金/ 补仓按金 :必须经常维持保证金户口水平的按金,一般较原来的保证金少。
欧式期权 :只能在到期日才能行使权利的期权。
热钱 :指在国际间为追逐利率差距而不停流动的短期资金,如没有利率差距资金就会被抽走。
价内 :指认沽期权/看跌期权的行使价高于相关期货的价格,或指认购期权/看涨期权的行使价低于相关期货的价格。
价格 :物件的价值。
价位/差价 :某股票或其它证券的买卖差价。
卖出价 :卖方愿意出售的价格。
卖空/ 沽空/ 抛空 :表示投资者抛卖本身并未持有的证券或商品。
卖空/沽空/抛空 :这是一种投机性活动,指投机者预测证券将下跌时先抛卖并未持有的或大量超过其本身持有的某种证券,然后再选择适当时机低价补入,企图实现购进时由于价格下跌而获利。
范围 :在某交易时段内最高及最低价格之差。
机构投资者 :指进行大量交易投资的机构,包括保险公司、存款机构、退休金、投资公司、互惠基金及首付资金。
购买 :购入、持有及拥有。
购回/购回股份 :公司在公开市场上购回本来属于自己的股份。
联名户口 :协议订明两个或以上的户口持有人需共同承担买卖证券的风险及财务责任。
蓝筹公司 :规模庞大信誉良好的公司。
证券 :指具有一定票面金额、代表财产所有权或债权。
<<投资教育之日常用语>> (给新手的分享)
资产
投 资 者 所 拥 有 而 具 价 值 的 投 资 工 具 , 如 股 票 和 债 券 等 。
资产配置
按 资 产 种 类 来 配 置 投 资 组 合 , 资 产 种 类 包 括 : 现 金 、 现 金 等 值 资 产 、 债 券 、 股 票 或 基 金 等 。 资 产 配 置 得 宜 能 有 助 投 资 者 减 低 风 险 和 提 升 投 资 回 报 。
基点
投 资 管 理 服 务 所 收 取 之 费 用 , 以 “基 点 ” 计 算 , 一 个 “ 基 点 ” 相 等 于 0.01% , 十 个 即 等 于 0.1% , 如 此 类 推 。
熊市
股 票 市 场 连 续 下 跌 一 段 时 间 , 跌 幅 在 20% 或 以 上 。
蓝筹
规 模 庞 大 、 稳 健 和 信 誉 良 好 的 机 构 之 股 票 。
债券
债 券 为 贷 方 与 借 用 人 ﹙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 或 政 府 ) 之 间 的 合 约 , 属 证 券 的 一 种 。 借 用 人 给 予 贷 方 一 定 的 利 息 以 借 用 贷 方 的 金 钱 , 并 且 在 协 定 时 间 到 期 时 归 还 本 金 。
债券基金
由 投 资 公 司 管 理 的 债 券 投 资 组 合 , 并 以 每 单 位 计 卖 给 投 资 者 , 亦 即 主 要 投 资 于 债 券 的 基 金 。
牛市
股 票 市 场 连 续 上 升 一 段 时 间 , 一 般 维 持 数 年 以 上 。 牛 市 并 不 是 以 直 线 形 式 上 升 , 市 场 间 中 亦 会 自 动 作 出 “ 调 节 ”, 出 现 短 暂 的 下 跌
衍生工具
衍 生 工 具 为 一 合 约 , 买 卖 双 方 以 协 定 的 价 钱 买 卖 某 一 种 投 资 工 具 如 股 票 或 商 品 等 , 投 资 成 本 一 般 较 低 。 因 应 合 约 有 关 的 投 资 工 具 的 市 场 价 格 及 合 约 到 期 日 , 衍 生 工 具 的 价 格 可 升 亦 可 跌 。 衍 生 工 具 为 投 资 者 提 供 对 沖 投 资 或 投 机 的 机 会 。
股息
上 市 公 司 派 发 给 股 东 的 部 分 利 润 。
平均成本法 / 定额投资法
平 均 成 本 法 / 定 额 投 资 法 为 一 种 系 统 化 的 投 资 策 略 , 无 论 市 况 如 何 , 投 资 者 定 期 以 一 定 的 银 码 投 资 于 某 一 种 投 资 工 具 中 , 此 举 可 助 投 资 者 于 低 价 时 购 入 多 些 股 份 , 在 高 价 时 则 购 入 少 一 些 股 份 。
股票基金
由 投 资 公 司 管 理 的 股 票 投 资 组 合 , 并 以 每 单 位 计 卖 给 投 资 者 , 亦 即 主 要 投 资 于 股 票 的 基 金 。
交易所
证 券 买 卖 的 地 方 。
定息投资
投 资 工 具 如 债 券 等 , 承 诺 在 指 定 时 间 内 给 投 资 者 一 定 的 利 息 。
指数
用 以 衡 量 某 一 组 指 定 证 券 在 某 时 期 的 表 现 , 可 以 作 为 某 特 定 股 票 市 场 的 指 标 。 例 如 , 香 港 的 恒 生 指 数 , 旨 在 衡 量 香 港 股 票 的 整 体 表 现 , 同 时 为 香 港 盈 富 基 金 的 投 资 追 踪 目 标 。
利息
借 款 人 付 给 贷 方 或 存 户 的 入 息 。
变现力
在 没 有 重 大 损 失 的 情 况 下 , 资 产 转 变 为 现 金 的 能 力 。
货币市场投资工具
公 司 或 政 府 债 项 的 短 期 投 资 工 具 , 签 发 人 愿 意 在 很 短 的 指 定 期 内 给 予 投 资 者 一 定 的 利 息 , 以 暂 时 借 用 投 资 者 的 资 金 。
共同基金
由 投 资 公 司 管 理 的 资 产 组 合 , 并 以 每 单 位 计 卖 给 投 资 者 。
投资组合
集 合 了 不 同 投 资 工 具 如 股 票 、 债 券 或 货 币 市 场 投 资 工 具 的 资 产 组 合 。
市盈率 (P/E Ratio)
股 票 的 市 场 价 格 与 其 公 司 收 入 的 比 率 , 把 股 价 除 以 每 股 的 收 入 而 计 算 出 来 , 让 投 资 者 了 解 有 关 股 票 的 赚 钱 能 力 , 从 而 评 估 该 股 票 是 否 物 有 所 值 。 然 而 , 要 是 投 资 者 预 期 某 一 只 股 票 的 收 入 将 会 有 所 增 长 的 话 , 就 算 其 市 盈 率 较 其 他 股 票 为 高 , 也 会 愿 意 投 资 于 该 只 股 票 。
本金
投 资 的 首 笔 资 金 , 或 货 款 的 结 余 。
证券
股 票 、 债 券 等 。
股票
一 家 公 司 股 东 股 份 , 拥 有 投 票 权 。
总回报
投 资 一 段 时 间 后 , 投 资 总 值 跟 首 笔 资 金 的 差 额 , 包 括 股 息 、 利 息 和 本 金 的 升 跌 在 内 。
波幅
资 产 在 短 期 内 的 价 格 变 动 。
收益
投 资 所 得 的 利 息 或 股 息 。
期权术
期权术定义
期权合约赋予买家权利(并非责任)于指定时间及价格买入或沽出合约的指定资产。如期权被行使﹐沽家则须履行订定的交收责任。简单而言期权分认购及认沽两种。
期权种类
认购期权
为买卖双方订下合约﹐容许买方有权利(并非责任)以合约订下的价格﹐于到期日或以前(视乎欧式或美式期权)买入指定资产。如买方选择行使期权的权利﹐期权卖出一方须履约交出指定资产或缴付行使价与结算价现金值差额。
认沽期权
认沽期权则为买卖双方订下合约﹐容许买方有权利(并非责任)以合约订下的价格﹐于到期日或以前(视乎欧式或美式期权)沽出指定资产。如买方选择行使期权的权利﹐期权卖出一方须履约接收指定资产或缴付行使价与结算价现金值差额。
特种期权
标准化的期权产品通常安排于交易所买卖﹐而近年的非标准化条款的特种期权于场外市场买卖。
期权订价
简单而言期权金由内在值及时间值组成﹐价外期权的期权金全数为时间值﹐只有价内期权含有内在值﹐内在值即行使价与当时指定资产价格差距。
期权金﹕内在值 + 时间值
期权计价模式
Binomial及Black-Scholes为市场上两种较流行的期权金订价计算模式。Binomial模式主要假设指定资产价格走势基于向上及向下的机会率﹐最新的期权理论值将根据当时股价预期值而定。
最初的Black-Scholes模式则用以计算不会派息的欧式认购期权﹐在输入期权行使价﹑指定资产现价﹑无风险利率水平﹑距离到期日子及波幅素数据于预设算式后﹐即可得出期权的理论值。
常用策略
以单一或组合的期权合成策略入市﹐ 对后市方向或波幅作预期后可以不同的对应的期权买卖策略应付。一般较常应用的策略如下。
单一策略
认购长仓
买入行使价S的认购期权
应用 后市看升策略﹐对升幅越乐观﹐应买入行使价越高(价外)期权﹐以达最高杠杆效应
打和点 S + 已付出期权金
潜在盈利 结算价高于打和点﹕ 结算价 - 打和点
最大亏损 限于已付出期权金
http://fuweb.polaris.com.hk/home/qiquan/_$big5_res$_/images/tu-image01.gif
认购短仓
沽空行使价S的认购期权
应用 认为后市不会上昇或整固﹐沽出认购期权以收取期权金
打和点 S + 已付出期权金
潜在盈利 结算价打低于打和点﹕ 打和点 - 结算价﹐最多只限于所收期权金
最大亏损 无限
http://fuweb.polaris.com.hk/home/qiquan/_$big5_res$_/images/tu-image02.gif
认沽长仓
买入行使价S的认沽期权
应用 后市看跌策略﹐对跌幅越乐观﹐应买入行使价越低(价外)期权﹐以达最高杠杆效应。
打和点 S - 期权金
潜在盈利 结算价低于打和点﹕ 打和点 - 结算价
最大亏损 限于已付出期权金
http://fuweb.polaris.com.hk/home/qiquan/_$big5_res$_/images/tu-image03.gif
认沽短仓
沽空行使价S的认沽期权
应用 认为后市不会下跌﹐沽出认沽期权以收取期权金
打和点 S - 期权金
潜在盈利 结算价高于打和点﹕ 结算价 - 打和点﹐最多只限于所收期权金
最大亏损 行使价 - 期权金
http://fuweb.polaris.com.hk/home/qiquan/_$big5_res$_/images/tu-image04.gif
组合策略
马鞍式长仓
同时买入相同月份行使价S的认购及认沽期权
应用 认为后市会大幅波动﹐但未能肯定方向
打和点 1. 较低打和点﹐S - 所付期权金总额
2. 较高打和点﹐S + 所付期权金总额
潜在盈利 1. 结算价低于较低打和点﹕ 较低打和点 - 结算价
2. 结算价高于较高打和点﹕ 无限
最大亏损 限于所付出期权金
http://fuweb.polaris.com.hk/home/qiquan/_$big5_res$_/images/tu-image05.gif
马鞍式短仓
同时沽出相同月份行使价S的认购及认沽期权
应用 认为后市波幅收窄
打和点 1. 较低打和点﹐S - 收取期权金总额
2. 较高打和点﹐S + 收取期权金总额
潜在盈利 结算价低于S﹕ 结算价 - 较低打和点﹐但只限于期权金总额
结算价高于S﹕ 较高打和点 - 结算价﹐但只限于期权金总额
最大亏损 结算价低于较低打和点﹕ 较低打和点
结算价高于较高打和点﹕ 无限
http://fuweb.polaris.com.hk/home/qiquan/_$big5_res$_/images/tu-image06.gif
勒束式长仓
同时买入相同月份行使价S认沽及行使价T认购期权
应用 认为后市会大幅波动﹐但未能肯定方向﹐涉及成本较马鞍式长仓低
打和点 1. 较低打和点﹐S - 所收期权金总额
2. 较高打和点﹐T + 所收期权金总额
潜在盈利 1. 结算价低于较低打和点﹕ 较低打和点 - 结算价
2. 结算价高于较高打和点﹕ 无限
最大亏损 限于所付出期权金
http://fuweb.polaris.com.hk/home/qiquan/_$big5_res$_/images/tu-image07.gif
勒束式短仓
同时沽出相同月份行使价S认沽及行使价T认购期权
应用 认为后市会窄幅波动
打和点 1. 较低打和点﹐S - 所收期权金总额
2. 较高打和点﹐T + 所收期权金总额
潜在盈利 结算价低于S﹕ 结算价 - 较低打和点﹐但只限于期权金总额
结算价高于T﹕ 较高打和点 - 结算价﹐但只限于期权金总额
结算价高于S但低于T﹕ 所收期权金总额
最大亏损 结算价低于较低打和点﹕ 较低打和点
结算价高于较高打和点﹕ 无限
http://fuweb.polaris.com.hk/home/qiquan/_$big5_res$_/images/tu-image09.gif
看好认购跨价
同时买入行使价S认购期权及沽空行使价T认购期权
应用 认为后市会温和上昇﹐涉及成本比单一买入认购期权低
打和点 S + 净付出期权金
潜在盈利 T - S - 净付出期权金
最大亏损 净付出期权金
http://fuweb.polaris.com.hk/home/qiquan/_$big5_res$_/images/tu-image10.gif
看好认沽跨价
同时买入行使价S认沽期权及沽空行使价T认沽期权
应用 认为后市会温和上昇
打和点 T - 已收取净期权金
潜在盈利 结算价 - 打和点﹐但限于已收取净期权金
最大亏损 T - S - 净收取期权金
http://fuweb.polaris.com.hk/home/qiquan/_$big5_res$_/images/tu-image10.gif
看淡认购跨价
同时沽空行使价S认购期权及买入行使价T认购期权
应用 认为后市会温和下跌
打和点 S + 已收取净期权金
潜在盈利 打和点 - 结算价﹐但限于已收取净期权金
最大亏损 T - S - 净收取期权金
http://fuweb.polaris.com.hk/home/qiquan/_$big5_res$_/images/tu-image11.gif
看淡认沽跨价
同时沽空行使价S认沽期权及买入同一月份行使价T认沽期权
应用 认为后市会温和下跌
打和点 T - 净付出期权金
潜在盈利打和点 - 结算价﹐但限于T - S - 净付出期权金
最大亏损净付出期权金
http://fuweb.polaris.com.hk/home/qiquan/_$big5_res$_/images/tu-image11.gif
蝶式长仓
买入行使价S认购(认沽)期权﹐沽空2张行使价T认购(认沽)期权﹐买入行使价U认购(认沽)期权。附带条件﹕T - S = U-T
应用 认为后市波幅收窄
打和点 1. 较低打和点﹕ S + 净付出期权金 或
2. 较高打和点﹕ U - 净付出期权金
潜在盈利 1. T > 结算价 > 较低打和点﹕ 结算价 - S - 净付出期权金﹐但只限于T - 较低打和点
2. 较高打和点 > 结算价 > T﹕ U - 结算价 - 净付出期权金﹐但只限于较高打和点 - T
最大亏损 限于净付出期权金
http://fuweb.polaris.com.hk/home/qiquan/_$big5_res$_/images/tu-image12.gif
蝶式短仓
沽空行使价S认购(认沽)期权﹐买入2张行使价T认购(认沽)期权﹐沽空行使价U认购(认沽)期权。条件﹕T-S=U-T
应用 认为后市波幅增加
打和点 1. 较低打和点﹕ S + 已收取净期权金 或
2. 较高打和点﹕ U - 已收取净期权金
潜在盈利 1. 结算价低于较低打和点﹕ 较低打和点 - 结算价﹐但限于已收取净期权金
2. 结算价高于较高打和点﹕ 结算价 - 较高打和点﹐但限于已收取净期权金
最大亏损 T - S - 已收取净期权金 或 U - T - 已收取净期权金
http://fuweb.polaris.com.hk/home/qiquan/_$big5_res$_/images/tu-image13.gif
by k2a3i4
国际货币市场
国际货币市场(说明:此文是本人网上收集整理的)
1金本位制的演变和崩溃
1967 年,一家芝加哥银行拒绝向一位名为 Milton Friedman 的大学教授提供英镑贷款,因为他意图利用这笔基金卖空英磅。Friedman 先生察觉到当时英磅对美元的比价过高,想先卖出英磅,然后等英磅下跌后再买回英磅来偿还银行,从而能够迅速大捞一笔。这家银行拒绝提供贷款的依据是 20 年前确立的《布雷顿森林协定》。此协定固定了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并将美元与黄金的比价设为 35 美元对每盎司黄金。
1.1 金本位制的演变和崩溃
1.1.1 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对本位制
随着资本主义矛盾的发展,破坏国际货币体系稳定性的因素也日益增长起来。由于维持金本位制的一些必要条件逐渐遭到破坏,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性也就失去了保证。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各国停止银行券兑现并禁止输出,金本位制陷于崩溃。战争期间,各国实行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汇价波动剧烈,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性已不复存在。大战结束后,资本主义各国已无力恢复金本位制。
金汇兑本位制又称虚金本位制,它是以存放在金块本位制或金币本位制国家的外汇资产为准备金,以有法定含金量的纸币作为流通手段的一种货币制度,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许多殖民地国家曾经实行过这种货币制度。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些无力恢复金本位制但又未采用金块本位制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推行金汇兑本位制。
由于实行金汇兑本位制的国家的货币与某一国家货币保持着固定比价,金汇兑本制国家的对外贸易和金融政策必然受金块本位制的国家的影响和控制。因此,金汇兑本位制是一种削弱了的极不稳定分金本位制度。
1.1.2 国际金本位制的崩溃
国际金本位制在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和1931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全部瓦解。国际金本位制彻底崩溃后,30年代的国际货币制
度一片混乱,正常的国际货币秩序遭到破坏。主要的三种国际货币,即英镑、美
元和法郎,各自组成相互对立的货币集团——英镑集团、美元集团、法郎集团
结果国际贸易严重受阻,国际资本流动几乎陷于停顿。
1.2 布雷顿森林体系
1.1.1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衰退之后,国际金本位制已经推出历史舞台。各个货币集团的建立和各国外户管理的加强,使国际金融位置更加不稳定,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障碍。因此,建立一个统一的国际货币制度,改变国际金融领域的动荡局面,已成为国际社会的迫切任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英美两国政府出于本国利益的考虑,构思和设计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分别提出了“怀特计划”和“凯恩思计划”。
以美国财政部官员名字命名的“怀特计划”是在1943年4月提出的,全称为“联合国外汇稳定方案”。“怀特计划”反应了美国的经济力量日益强盛,从而试图操纵和控制基金,获得国际金融领域的统治地位。对此,尚有相当经济实力的英国当然不甘示弱。为了分享国际金融的领导权,英国于“怀特计划”发表的一天抛出了“凯恩思计划”。
“凯恩思计划”实际上是一个“国际清算联盟”方案,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思提出的。这一计划的内容明显对英国有利。经过长达3个月的讨价还价,英美两国终于达成协议。在此基础上,1944年7月,在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了有44国参加的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会议通过了以“怀特计划”为基础制订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宣布了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中心内容是双挂钩,即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与此同时,确立了固定汇率制。
按照“布雷顿森林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会员国必须确认美国政府在1934年规定的35美元折合1盎司黄金的官价。美国政府承担各国按此价格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当黄金官价受到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炒家冲击时,各国政府要协同美国政府进行干预。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基金组织各会员国的货币必须与美元保持固定比价。美国政府根据上述黄金官价,规定1美元的含金量为0.888671克纯金,各会员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按各国货币的含金量与美元确定固定比价,或直接规定与美元的固定比价,但不得轻易改变。汇率波动幅度应维持在固定比价的上下1%以内。如果货币含金量的变动超过1%,必须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批准。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双挂钩,使美元等同于黄金,各国货币只有通过美元才能与黄金发生联系,从而确立了美元在国际货币制度中的中心地位。在这一货币制度下,资本主义世界各国都用美元作为主要的国际支付手段,许多国家还以美元作为主要的外汇储备,有的甚至还用美元作为发行货币的准备金。因此,战后的国际货币制度实际上是一种美元本位制。
1.2.2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点和作用
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实际上是一种国际金汇兑本位制,但与战前不同,主要区别是:
1.国际储备中黄金和美元并重。
2.战前时期处于统治地位的储备货币有英镑、美元和法郎,依附于这些通货的货币,主要是英美法三国各自势力范围内的货币,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中的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几乎包括资本主义世界所有国家的货币,而美元却是惟一的主要储备资产。
3.战前英美法三国都允许居民兑换黄金,战后美国只同意外国政府在一定条件下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而不允许外国居民用美元向美国兑换,所以这是一种大大削弱了的金汇兑本位制。
4.虽然英国在战前国际货币关系中占有统治地位,但没没有一个国家机构维持着国际货币秩序,而战后却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为国际货币体系正常运转的中心机构。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和运转对战后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与黄金、各国货币与美元的双挂钩原则,结束了战前国际货币金融领域的动荡混乱状态,使得国际金融关系进入了相对稳定时期。这为战后50~60年代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第二,美元成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弥补了国际清算能力的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由于黄金供应不足带来的国际储备短缺的问题。
第三,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行了可调整的盯住汇率制,汇率的波动受到严格的约束,货币汇率保持相对的稳定,这对于国际商品流通和国际资本流动非常有利。
第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一些工业国家,尤其是一些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会员国家的国际收支困难,使它们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得以正常进行,从而有利于世界的经济的稳定增长。
总之,布雷顿森林体系是战后国际货币合作的一个比较成功的事例,它为稳定国际金融和扩大国际贸易提供了有利条件。
1.2.3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
虽然布雷顿森林体系对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积极影响,但事实上,该体系存在着不可解脱的矛盾。
1.美元享有特殊地位导致美国货币政策对各国经济产生重要响。由于美元是主要的储备资产,享有“纸黄金”之称,美国就可以利用美元直接对外投资,购买外国企业,或利用弥补国际收支逆差,美国货币金融当局的一举一动都将波及整个世界金融领域,从而导致世界金融体系的不稳定。
2.以一国货币作为主要的储备资产,必然给国际储备带来难以克服的矛盾。战后,由于黄金生产的停滞,美元在国际储备总额中的比重显著增加。而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发展要求国际储备相应扩大,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各国储备的增长需要仰仗美国国际收支持续出现逆差,但这必然影响美元信用,引起美元危机。如果美国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稳定美元,则又会断绝国际储备的来源,导致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这是一个不可克服的矛盾。
3.汇率机制却反弹性,导致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失灵。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过分强调汇率的稳定,各国不能利用汇率的变动来达到调节国际收支平衡的目的,而只能消极地实行外汇管制,或放弃稳定国内经济的政策目标。前者必然阻碍贸易的发展,后者则违反了稳定和发展本国经济的原则,这两者都是不可取的。可见,缺乏弹性的汇率机制不利于各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赖以生存的两大支柱。自20世纪50年代始,上述种种缺陷不断地动摇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础,从而终于在70年代使其陷入崩溃的境地。
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空前增强,1949年美国拥有但是世界黄金储备的71.2%达245.6亿美元。但是饱受战争创伤的西欧、日本为发展经济需要大量美元,但又无法通过商品和劳务输出来满足,从而形成了普遍的美元荒。50年代初,美国发动侵朝战争,国际收支由顺差转为逆差,黄金储备开始流失,1960年,美国的黄金储备下降到178亿美元。与此同时,西欧和日本的经济已经恢复,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出口大幅度增长,国际收支由逆差转为顺差,从而爆发了第一次美元危机。1960年10月,国际金融市场上掀起了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风潮,伦敦金融市场的金价暴涨到41.5美元1盎司,高出黄金官价的18.5%。
美元危机的爆发严重动摇了美元的国际信誉,为了挽救美元的颓势,美国与有关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维持黄金官价和美元的国际信誉,为了挽救美元的颓势,美国与有关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维持黄金官价和美元汇率的措施,包括“君子协定”、“巴塞尔协定”、“黄金总库”以及组成“十国集团”签定“借款总安排”等等,目的在于当汇率波动时,运用各国力量共同干预外汇市场,尽管如此,也未能阻止美元危机的再度发生。
6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扩大了侵越战争,国际收支更加恶化,黄金储备不断减少,对外债务急剧增加。1968年3月,第二次美元危机爆发,巴黎市场的金价涨至44美元1盎司,美国的黄金储备半个月之内流失了14亿美元。“黄金总库”被迫解散,美国与有关国家达成“黄金双价制”的协议,即黄金市场的金价由供求关系自行决定,35美元1盎司的黄金官价仅限于各国政府或中央一那还能够向美国兑换。
7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经济状况继续恶化,1971年爆发了新的美元危机,美国的黄金储备降至102美元,不及其短期债务的1/5。1971年8月15日美国政府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内容之一就是对外停止履行美元兑换黄金的义务,切断了美元与黄金的直接联系,从根本上动摇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美元停兑黄金以后,引起了国际金融市场的极度混乱,西方各国对美国的做法表示强烈的不满,经过长期的磋商,“十国集团”于1971年2月通过了“史密森协议”。其主要内容是,美元贬值7.89%,黄金官价升至每盎司38美元,西方主要通货的汇率也作了相应的调整,并规定汇率的波动幅度为不超过货币平价的上下各2.25%。此后,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并未好转,1973年1月下旬,国际金融市场又爆发了新的美元危机。美元被迫再次贬值,幅度为10%,黄金官价升至42.22美元。
美元第二次贬值后,外汇市场重新开放。抛售美元的风潮再度发生。为维持本国的经济利益,西方各国纷纷放弃固定汇率,实行浮动汇率。欧共体作出决定,不再与美元保持固定比价,实行联合浮动。各国货币的全面浮动,使美元完全丧失了中心货币的地位,这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彻底瓦解。
1.3 牙买加货币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金融形势更加不安,各国都在探寻货币制度改革的新方案。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的第二次修正案(第一次修正案是1968年,授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行特别提款权),从而形成了国际货币关系的新格局。
1.3.1 牙买加货币协定的主要内容
1.增加会员国的基金份额。根据该协定,会员国的基金份额从原来的292亿特别提款权增至390亿特别提款权,即增长33.6%,各会员国的基金份额也有所调整。
2.汇率浮动合法化。1973年后,浮动汇率逐渐成为事实。修改后的基金协定规定,会员国可以自行选择汇率制度,事实上承认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制并存。但会员国的汇率政策应同基金组织协商,并接受监督。浮动汇率制应逐步恢复固定汇率制。在条件具备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可以实行稳定但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
3.降低了黄金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用。新的条款废除了原协定中所有的黄金条款,并规定黄金不再作为各国货币定值的标准;废除黄金官价,会员国之间可以在市场上买卖黄金;会员国间及其与基金组织间,取消以黄金清算债券债务的义务;基金组织持有的黄金部分出售,部分按官价退还原缴纳的会员国,剩下的酌情处理。
4.规定特别提款作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资产。新协定规定,特别提款权可以作为各国货币定值的标准,也可以供有关国家用来清偿对基金组织的债务,还可以用作借贷。
5.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用按市价出售的黄金超过官价的收益部分,设立一笔信托基金,向最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以最优惠的条件提供援助,帮助解决国际收支问题;扩大基金组织信用贷款的额度;增加基金组织“出口补偿贷款”的数量。
1.3.2 牙买加协议后国际货币制度的运行
牙买加协议后的国际货币制度实际上是以美元为中心的多元化国际储备和浮动汇率的货币体系。在这个体系中,黄金的国际货币地位趋于消失,美元在诸多储备货币中仍居主导地位,但它的地位在不断削弱,而德国马克、日元的地位则不断提高。在这个体系中,各国所采取的汇率制度可以自由安排。主要发达国家货币的汇率实行单独或联合浮动。多数发展中国家采取盯住汇率制,把本国货币盯住多种形式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另外,在这个体系中,国际收支的不平衡是通过多种渠道进行调节。除了汇率机制以外,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金融机构也发挥着重大作用。
2国际货币体系
伴随国际经济交往的深入,各国需要对货币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协调。这些问题包括货币本位、汇率制度、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国际清偿力的供应等。这些问题的协调,对世界范围内的贸易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演变。
2.1 国际货币体系概述
国际货币体系在国际金融领域内具有基础性制约作用,它对于国际间贸易的支付结算、资本流动、汇率的调整、各国的外汇储备及国际收支等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各国都在积极谋求办法,达成新的协议,以建立一个新的国际货币体系,来维持各国之经济往来的稳定性。
2.1.1 国际货币体系的概念
国际货币体系概念:是规范国家间货币行为的准则,是世界各国开展对外金融活动的依据。它的形成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惯例和习惯演变而成的,当相互联系的习惯或程序形成以后,一定的活动方式就会得到公认,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就是这样形成的国际货币体系。另一种是通过有约束力的法律条文和在短期内就能够建立起来的特点,尽管这些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同样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和现行的牙买加体系就是通过这种途径建立起来的货币体系。无论是通过哪种途径形成的国际货币体系,都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历史的必然产物.。
2.1.2 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容
1.确定关键货币作为国际货币。关键货币是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充当基础性价值换算工具的货币,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只有确定了关键货币,才能进而确定各国货币之间的换算率、汇率的调整以及国际储备构成等。
2.确定各国货币的比价。根据国际交往而产生的国际支付的需要,货币在执行世界货币职能时,各国之间的货币一定要确定一个比价,即汇率。
3.货币的兑换性和对国际支付所采取的措施。
4.国际结算的原则。一国的对外债权债务、或者定期进行结算、并实行限制的双边结算;或者立即进行结算,并在国际结算中实行自由的双边结算。
5.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为保证国际支付的需要,各国必须保持一定的国际储备,保存一定数量的,为各国所接受的国际储备资产,是构成国际货币体系的一项主要内容。
6.国际收支的调节。世界各国国际收支的平衡发展是国际货币体系正常运转的基础。在有些情况下,一国的国际收支失衡,通过本国所采取的国内经济政策或外汇政策就可以恢复平衡;在有些情况下就需要根据国际协定,通过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贷款,或通过各国政府协调政策,干预市场达到国际收支平衡。
7.黄金和外汇的流动与转移是否自由。
2.1.3 际货币体系的类型
货币本位和汇率安排是划分国际货币体系类型的两项重要标准。货币本位涉及到储备资产的性质。一般来说,国际货币储备可以分为两个大类:商品储备和信用储备。根据储备的性质,可将国际货币体系分为三类:
1.纯商品本位,如金本位;
2.纯信用本位,如不兑换纸币;
3.混本位,如金汇兑本位。
汇率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据中心位置,因而可以按汇率的弹性大小来划分各种不同的国际货币体系。汇率的两个极端情形是永远固定和绝对富于弹性,介于两者之间有管理浮动,爬行盯住和可调整的盯住。
根据上述类型的划分,可将历史上的国际货币体系演变划分为三个时期:
(1)国际金本位制。它是19世纪除至20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货币体系,由黄金来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
(2)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会员国货币平价和固定汇率制。
(3)牙买加货币体系。1978年成立。其主要内容是:承认世界各国实行浮动汇率的合法化;增加成员国的基金份额;降低黄金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用;规定特别提款权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资产;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融通。实际上牙买加货币体系尚不能算作一个有系统的国际货币体系。
2.1.4 国际货币体系形成的条件
国际货币体系是商品货币经济在世界范围内发展的必然产物。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活动的发展要求建立一个统一的国际货币体系。然而,要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得到大多数国家认同的有效力的货币体系,还需要一下几个方面的条件:
1.有保证关键货币信用能力的强大经济实力
2.关键货币的汇率稳定
3.关键货币的流通覆盖面必须广泛
4.相关国家经济政治利益的一致性
2.1.5 国际货币体系的作用
国际货币体系的存在与发展,对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活动有着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对各国及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发展有着积极的重要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国际货币体系的相应组织机构发挥其职能来实现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世界贸易支付清算和国际金融活动提供统一规范的运行机制。
2.定汇率。国际货币体系为各国汇率的稳定提供了统一的计价标准,为各国汇率制度安排与有秩序提供意见与管理措施,维持了世界汇率的稳定。
3.调节国际收支。确定国际收支调节机制,保证世界经济稳定健康发展,是建立国际货币体系的基本目的和主要作用之一。确定国际收支调节机制要涉及汇率机制,对逆差国的资金融通机制,对储蓄货币发行国的国际收支的纪律约束机制三方面内容。
4.监督与协调有关国际货币金融事务。国际货币体系管理机构的重要职责是协调与监督世界各国有关的国际货币与金融事务,确保稳定汇率和调节国际收支作用的实现。
2.2 国际货币制度
国际货币体系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演变。从时间先后来看,大体可以分三个阶段,即国际金本位阶段,布雷顿森林体系阶段及现行的牙买加体系阶段。
国际金本位制
世界上首次出现的国际货币制度是国际金本位制,大约形成于1880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结束。金本位制是以一定成色及重量的黄金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黄金是货币体系的基础。在国际金本位制度下,黄金充分发挥世界货币的职能,充当国际支付手段,国际购买手段和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
主要内容:
1.用黄金规定货币所代表的价值,各国货币的比价由其含金量决定。
2.金币可以自由铸造,任何人可以自由地将黄金交给国家铸币局铸成金币。
3.金币是无限法偿货币,具有无限地支付手段权。
4.各国的货币储备是黄金,国际间结算也使用黄金,黄金可以自由输入输出。
经济作用:
1.促进生产发展;
2.保持汇率稳定;
3.自动调节国际收支;
4.促进国际资本流动;
5.协调各国经济政策。
评价:
1.在实行国际金本位制的30多年时间里,黄金在各国之间的流动并不频繁。一国发生贸易赤字,不一定总要输出黄金,它可以利用国外的带宽来弥补赤字。同样,发生盈余的国家也可以利用资本输出来减少盈余,也不一定要输出黄金。这样,贸易的不平衡就难以通过双方的货币供应量和价格的相反变动来得到纠正。
2.金本位制的自动调节机制作用必须通过国家间的物价水平变动,才能使进出口贸易发生变化,进而引起黄金在两国间的流动,使国际收支平衡,使汇率稳定。然而事实上,在金本位制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物价变动趋势相当一致,并没有发生物价变动而引起黄金流动的现象。
3.国际金本位制的运行使建立在各国政府都遵守金本位制的基本要求,对经济不加以干预的基础上的。然而,在金本位制的末期,各国的央行或货币管理当局已经不是听凭金本位制发生自由协调作用,而是经常设法抵消黄金流动对国内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当黄金流入国内时,货币管理当局会采取措施抑制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以稳定物价;反之亦然。于是,金本位制的自动调节机制难以实现。事实上,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各国之间的矛盾使国际金本位制不可能自动调节达到国际收支平衡。
2.2.1 金本位制的演变和崩溃
2.2.1.1 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对本位制
随着资本主义矛盾的发展,破坏国际货币体系稳定性的因素也日益增长起来。由于维持金本位制的一些必要条件逐渐遭到破坏,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性也就失去了保证。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各国停止银行券兑现并禁止输出,金本位制陷于崩溃。战争期间,各国实行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汇价波动剧烈,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性已不复存在。大战结束后,资本主义各国已无力恢复金本位制。
金汇兑本位制又称虚金本位制,它是以存放在金块本位制或金币本位制国家的外汇资产为准备金,以有法定含金量的纸币作为流通手段的一种货币制度,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许多殖民地国家曾经实行过这种货币制度。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些无力恢复金本位制但又未采用金块本位制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推行金汇兑本位制。
由于实行金汇兑本位制的国家的货币与某一国家货币保持着固定比价,金汇兑本制国家的对外贸易和金融政策必然受金块本位制的国家的影响和控制。因此,金汇兑本位制是一种削弱了的极不稳定分金本位制度。
2.2.1.2 国际金本位制的崩溃
国际金本位制在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
1931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全部瓦解。国际金本位制彻底崩溃后,30年代的国际货币制度一片混乱,正常的国际货币秩序遭到破坏。主要的三种国际货币,即英镑、美元和法郎,各自组成相互对立的货币集团——英镑集团、美元集团、法郎集团
结果国际贸易严重受阻,国际资本流动几乎陷于停顿。
2.3 区域性货币体系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货币一体化的研究和实践成为国际金融界的一个热点。从实施的角度看,欧洲货币一体化是最成功的典范,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未来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蓝图的描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3.1 欧洲货币体系
为促进政治和经济联合,反对美元霸权,在20世纪60年代建立的西欧共同市场就提出创建货币同盟的目标。1972年2月,西欧共同市场的原6各国家决定建立经济货币同盟,计划要逐步发展具有共同储备基金、发行统一货币、指定共同财政政策的经济和货币同盟。1973年3月实行联合浮动。1973年4月,建立了货币合作基金,在国际收支、维持汇率方面互相支持,加强合作。1975年3月创立了新的“欧洲记账单位”(European Unit of Account)。新记账单位排除了美元,完全用共同市场国家货币定值,从而减少了美元波动的影响。为加速实现共同市场国家的货币经济同盟目标,摆脱对美元的依赖与美元危机的影响。联邦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爱尔兰、丹麦等欧洲共同市场国家经过多年的酝酿协商,决定建立欧洲货币体系,并于1979年3月13日生效。欧洲货币体系的主要内容是:
2.3.1.1 创建欧洲货币单位
欧洲货币单位(European Currency Unit, ECU)是欧洲货币体系的核心,是按“一篮子”原则由共同市场国家货币混合构成的货币单位。其定值办法是根据成员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在共同市场内部贸易所占的比重大小,确定各国货币在“欧洲货币单位”中所占的权重,并用加权平均法逐日计算欧洲货币单位的币值。
欧洲货币单位的作用是:
1.作为决定成员国货币的中心汇率的标准;
2.作为各成员国与欧洲货币基金之间的信贷制度;
3.作为成员国货币当局之间的结算工具,以及整个共同体的财政预算的结算工具;
4.随着欧洲货币基金的建立,欧洲货币单位逐步成为各国货币当局的一种储备资产。
由此可见,欧洲货币单位不仅执行计价单位的作用,成为共同体成员国之间的结算工具;还可作为国际储备手段。
2.3.1.2 建立双重的中心汇率制
共同体成员国对内实行固定汇率,对外实行联合浮动。共同体成员国之间都却帝国那了中心汇率,并规定了上下波动的界限,德国马克和荷兰盾上下波动的界限是2.25%,其余成员国间汇率和波动的首先界限为5%。此外,各成员国货币还要和“欧洲货币单位”确定一个中心汇率和波动的上下界限。同时还规定了成员国货币与“欧洲货币单位”中心汇率和波动的最大界限,此界限成为差异界限(Diver-gence Threshold)。差异界限的计算公式为:
成员国汇率成上下波动界限×75%×(1-成员国货币在欧洲货币单位中所占比重)
成员国货币的汇率升降达到它对欧洲货币单位的差异界限时,有关国家的中央银行及时采取行动,改变自己的经济和货币政策,或采取重订本国货币对欧洲货币单位的中心汇率波动界限小,能对各国的汇率失常现象预先提出警告,从而保证共同体成员国共同维持汇率的稳定,促进经济与贸易的发展,防止国际投机资本对某一成员国货币进行单独的冲击。此种对内实行固定汇率,对外联合浮动,保持两个中心汇率的机制,即欧洲货币体系的汇率机制(Exchange Rate Mechanism).
2.3.1.3 建立欧洲货币基金
根据欧洲货币体系的规定,要求各成员国缴出其黄金外汇储备的20%(其中的20%为黄金),创建欧洲货币基金(European Monetary Fund ,EMF),用以向成员国发放中短期贷款,帮助成员国摆脱国际收支方面的短期困难,保持其汇率上的相对稳定。黄金在成员国所缴纳份额中的比例,进一步强调了黄金的货币作用。在欧洲货币体系成立的初期,欧洲货币基金的总额约有250亿欧洲货币单位,其中的140亿欧洲货币单位作为短期贷款,其余110亿欧洲货币单位作为中期金融援助。每个成员国都有一定的贷款额,尤其对弱币国家的贷款更严格控制在定额之内,对不超过45天的短期贷款,则不加任何限制,并可享受3%利息贴补。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放贷款的办法相似,成员国取得贷款时,应以等值的本国货币存入基金。
欧洲共同体内部的这种严密的自成体系的对外金融与国际结算等方面所作的规定,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货币基金在汇率、信贷的规定和措施极为相似,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主要货币区内部采取严格控制的措施也极为相似。
2.3.1.4 欧洲货币经济联盟与欧元
1、欧元创建的背景。早在1962年12月,欧共体国家在海牙召开的首脑会议上就提出,为达到加速一体化的进程、削弱美元的影响、提高欧共体在世界政治经济中地位的目标名角定建立以统一货币为中心的“欧洲经济货币联盟”。1989年担任欧共体委员会主席的德洛尔在《关于实现经济货币联盟的报告》中,再一次明确提出货币联盟的最总目标是建立单一的欧洲货币。1991年12月欧共体12国领导人共同签署的《马斯特里赫条约》(以下简称《马约》)。对实现欧洲单一货币的措施赫步骤作了具体安排并提出时间表。《马约》规定,欧盟(《马约》签署后,常以“欧盟”取代欧共体)最迟不晚于1999年1月1日建立单一货币体系,并在1998年1月1日以前缉拿拉独立的欧洲中央银行。在1995你那12月15日召开的欧洲货币联盟马德里高峰会议上,将未来欧洲货币的名称定为“欧元”(Euro),以取代欧洲货币体系所创立的ECU。
2、欧盟成员国使用统一货币欧元应具备的条件。为保证货币同盟目标的实现,保证欧元的稳定,具备下述条件的成员国才能申请参加:(1)预算赤字不超过GDP的3%;(2)债务总额不超过GDP的60%;(3)长期利率不高于3各通货膨胀率最低国家平均水平的2%;(4)消费物价上涨率不超过3各情况最佳国家平均值的1.5%;(5)两年内本国货币汇率波动幅度不超过ERM规定。
上述条件即《马约》。《马约》还规定了参加欧洲货币同盟的“趋同标准”。1998年2月25日欧盟执委会宣布第一批复合趋同标准的国家由11各,即奥地利、比利时、芬兰、德国、法国、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葡萄牙和西班牙,符合使用欧元的条件,有资格成为首批流通欧元的国家。在欧盟15各成员国中,希腊未达到趋同标准,瑞典、英国、丹麦虽已达标,但此前它们决定暂留货币联盟之外。
3、欧元推行的时间表。根据《马约》和欧盟的有关规定,欧元从发行到完全取代欧盟成员国的货币,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从1999年1月1日开始。这一阶段是成员国货币向欧元的过渡期,其主要的工作内容是:
(1)于1999年1月1日不可撤回地确定欧元与参加货币同盟成员国货币的折算率,并按1:1的比例由欧元取代ECU进行流通。成员国货币和欧元同时存在于流通领域。
(2)资本市场和税收部门均亿欧元标定,银行间的支付结算以欧元进行。成员国的政府预算、国债、政府部门与国有企业的财政收支也均以欧元结算;但过渡期内,私营部门有权选择是否使用或接受欧元,对于任何合同、贸易和买卖,仍可用成员国原货币进行支付。
(3)欧洲中央银行投入运作并执行欧元的货币政策,指定欧元的利率;为保证欧元与成员国货币固定汇率的顺利执行,对成员国的货币发行进行一定的监控。
(4)执行都柏林会议指定的《稳定和增长条约》中有关规定,如制裁预算赤字超过GDP3%的成员国,罚金为0.2%,赤字每超过1%,则课征超过部分的1/10的罚金。
第二阶段从2002年1月1日开始,在这一阶段欧元纸币和硬币开始流通,成员国居民必须接受欧元,欧元纸币和硬币逐渐取代各成员国的纸币和硬币。
第三阶段从2007年7月1日开始。这以阶段将取消成员国的原货币,完成欧元完全取代原成员国货币的进程。
4、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作用
(1)欧强联盟国家的经济实力,提高其竞争力。欧元区将成为与美国实力相当的经济实体,其实力强于日本。据统计,1996年OECD各成员国总值中,欧盟各成员国的GDP总值占38.5%,而美国和日本各占32.5%和20.5%。在世界贸易中,欧盟对外贸易额(不包括成员国间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0.9%,高于美国的19.6%和日本的5%。可见,欧盟在统一货币后,经济实力将迅速增强,在与美、日等强国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2)减少内部矛盾,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欧元作为单一货币正式使用,成员国内部汇率矛盾自然消失,从而加强对国际资金冲击风险的防范和化解能力。
(3)简化流通手续,降低成本消耗,增强出口商品的竞争力。欧盟成员国使用单一货币后,消除了货币与兑换费用,从而加快商品与资金流通速度,增加了出口商品的竞争力。
(4)增加社会消费,刺激企业投资。单一货币的使用,各国在物价、利率、投资收益方面的差异将逐步缩小或趋于一致,形成物价和利率的总体下降,居民消费扩大,企业投资环境改善,最终有利于欧盟总体经济的良性发展。
2.3.2 欧洲货币同盟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1.巩固和发展了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有利世界范围内汇率的稳定。欧元单一货币流通后,欧盟内部的汇率波动完全小时,欧盟将拥有独立的欧洲中央银行和以价格未定为目标的货币政策、严格的财政预算制度和利率趋同标准,这些将保证币值的稳定,增强公众的信心,促进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与汇率的稳定,有利于世界贸易与投资的发展。
2.欧盟成功发展的示范效应、欧盟使用统一的货币后,在贸易方面,成员国之间实行的是自由贸易,而与非成员国进行贸易时则采取关税保护。这种政策实际上是给区域性集团成员国与非成员国竞争时提供了一条共同的边界。欧元的成功流通,被国际社会公认为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在国际货币安排方面最有意义的发展。
欧盟内部货币兑换费用的消失、货币风险的消除,对于还未进入这个市场的厂商是享受不到的。区域性集团内部商品的价格下降,就意味着外部商品的竞争力下降。当区域外商品收到歧视时,区域外厂商将改变进入方式以投资带动贸易绕过无形的货币壁垒,也享受区域性集团内部货币统一的好处。待进入区域集团后,就可以把该集团当作一个大市场来进行营销,不用想以前那样在不同国家都要开发营销渠道,制订不同的订价政策。统一货币的使用使欧盟成员国受免区域外金融不稳定的影响,方便了成员国的经济交往和合作,为未来的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和内外矛盾的解决树立了一个可借鉴的榜样。
3.区域性货币体系的发展将为更多国家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区域性货币体系的发展将减少世界贸易中的不平等现象。20世纪末,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美国占将近1/5,而且在世界贸易中,石油等原料价格一直以美元计算,这使美国占了很大便宜。因为美元作为世界贸易主要结算货币,美国可以长期维持合适的汇率以利于美国的对外贸易,且无需担心它会刺激国内的通货膨胀。欧元的使用将改变这以格局,使更多的国家能在世军诶贸易中获取平等发展的机会。
2.3.3 目前潜在的区域性货币集团格局
区域经济合作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大潮流。欧洲货币一体化的实现和欧元的流通,最其他区域性货币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区域性经济集团和区域性货币的出现和发展,实质上使世界各国力量的重新组合,反映了国际经济领域各个方面的矛盾。区域集团贸易是介于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之间的组织形式,它同时兼有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的特征。欧元的正式流通对其他去行货币的示范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目前存在区域性经济集团有:
1、原货币区的活动。原属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法郎区的国家,目前有的组成“西非货币联盟”,有的组成“中非货币联盟”,有些原属法郎区的国家虽为加入上述货币联盟,但他们的货币与“西非货币联盟”。“中非货币联盟”的成员国一起与法国的法郎建立固定比价,保持固定汇率制度。目前,共有14各国家的货币与法国法郎挂钩。同时,这些国家的货币金融还与法国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如“西非货币联盟“6国流通统一的货币”非洲金融共同体法郎,“中非货币联盟5国”也有共同货币“中非金融合作法郎”,法国则通过参加西非国家中央银行董事会和中非国家货币混合委员会,实际上监督与影响这两种货币的发行。此外,法国还通过与这些国家签定货币合作协定,使法国法郎可以与这些国家的货币自由兑换,对资本、商品的输出不加限制。
另外,目前还有41各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维持固定汇率制度,美国与其挂钩国家间的货币金融关系,和法国与有关国家相似,实际是一个货币集团。
2、南方共同市场。欧元的正式流通,使南方共同市场开始讨论建立新货币,意欲效法欧元的成功之路。
南方共同市场。欧元的正式流通,使南方共同市场开始讨论建立新货币,意欲效法欧元的成功之路。
南方共同市场设立新的地区性货币的建议是在1997年12月,由阿根廷总统卡洛斯?梅内姆在乌拉圭举行的南方共同市场首脑会议上提出的。南美关税联盟在分析研究了阿根廷的建议后认为:新货币可以使南美在美国和欧盟之间取得平衡。1998年5月,阿根廷、巴西、乌拉圭等国领导人进一步讨论研究了在南方共同市场建立地区性货币的问题。他们认为在本地区建立一家中央银行还能够将有助于防范恶性通货膨胀;可以消除集团内部的一些矛盾,为将来实现经济政策协调铺平道路。他们认为,共同货币的采用将对每个成员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和商品竞争力方面起决定性作用,因为南美的大部分出口商品是销往欧洲的,仍用多种货币交易,明显不利于南美国家。
欧元的成功流通,无疑为南方共同市场建立新的统一货币提供了历史机遇。
3、北美自由贸易区。欧元的出现将削弱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领域的地位。面对这种挑战,美国势必作出积极的反应。事实上,美国已经认识到美元一统天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特别是近年来墨西哥金融危机威胁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利益,美国政府向墨西哥援助了200亿美元,而1995日元和德国马克大幅度贬值,美国不仅没有干预外汇市场,同时对国际政策的协调也持消极态度,这表明尽管美元仍是世界第一国际储备货币,但美国政府已经在更多地考虑本国及本地区的经济利益
从80年代起北美就加快了一体化的步伐。美国与加拿大历来经贸关系密切,1988年又达成协议,拟经过5年过渡期,消除各种贸易壁垒等障碍建成拥有3.6亿人口,GNP总值达6.3万亿美元的大市场,以期与欧洲大市场相抗衡。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后,虽然墨西哥发生了货币危机,并没有阻挡北美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4、东盟。东盟是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一体化组织,东盟虽然于60年代中期成立,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近年来,在全球一体化大潮的推动下,东盟6国签署了自1993年经过15年即2008年建立自由贸易区的目标。而后,又将目标提前到2005年。1995年越南加入东盟,其后老挝、缅甸也相继加入。1999年4月柬埔寨正式成为东盟成员。
5、日本。相当一段时期以来,日本当局有意识地推进“亚洲日元经济圈”战略,以主动适应国际货币区域化的趋势,并力争在其中争得一席之地。具体表现,如:近年来日本向亚洲各国提供了大量日元贷款,据统计,到90年代中期日元贷款已突破8万亿元,超过世界银行贷款的40%,是亚洲开发银行等4家地区开发银行贷款余额的总和。在加拿大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财政部长会议上,日本明确表示将全力推进日元国际化。
2.4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及展望
70年代以来,有关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争论一致没有停止过,所涉及的与体系本身密切相关的有3大问题:本位货币制,汇率制度和国际收支调节机制。
2.4.1 现行货币体系的主要特征
2.4.1.1 黄金非货币化
牙买加协定中有关黄金问题的条款,切断了货币和黄金之间的联系,从此,黄金在国际经济中难以执行货币的职能,黄金加速退出货币历史舞台。
在现实中,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个人贮藏的主要不是黄金而是存款。在国际储备方面,黄金所占的比重持续减少。据统计,1977年黄金占世界储备总额的13.4%,1986年这一比重降为7.3%,1991年更降至4.8%。
2.4.1.2 多种储备体系已现雏形,但美元关键货币的地位仍未消除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黄金非货币化,美元的万难以维持,SDRs的作用有限,国际储备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日元、德国马克的地位不断上升,美元的地位持续下降。
储备货币多样化对国际货币体系有利有弊。一方面,储备货币的分散相对降低了关键货币对世界储备体系的影响;有助于各国的外汇管理以减少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多种货币储备还缓和了国际清偿力不足。但另一方面,储备货币发行
国经济实力的此消彼长,其国内各类突发性变动都是该体系的不稳定因素,因而储备货币多样化也增加了国际货币体系的不稳定性。
2.4.1.3浮动汇率已成长期趋势
自从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来,汇率浮动已实行近30年,而且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较有弹性的汇率制度。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多数采取单独浮动,但也有的采取盯住自选的货币篮子或实行某种货币,实行单独浮动的很少,不过近年来,有些中等收入的发展国家选择了单独浮动。
西方有些学者把目前的多种汇率安排制度叫做“无体制的体制”,也有人称它为混合体制。但一般还是认为它是浮动汇率制,因为最主要的货币都是实行单独浮动或联合浮动。
2.4.1.4 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状况依然严重
伴随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主要货币的汇率剧烈波动,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猛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盛行,80年代爆发的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使得国际收支严重不平衡。
目前对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干预主要是通过汇率机制、国际金融市场和利率机制、国际金融机构的调节以及运用国际储备资产等方式进行。
2.4.2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主要方案和建议
2.4.2.1 创立国际商品储备体系
由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受初级产品和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的影响,国际收支状况经常恶化。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创立以商品为基础的国际储备货币,以解决初级产品价格波动和国际储备制度不稳定的问题。
主要内容包括:(1)建立一个世界性的中央银行,发行新的国际货币单位,其价值由一个选定的商品篮子来决定,商品篮子由一些基本的国际贸易产品,特别是初级产品来构成。(2)现有的SDRs将被融合到新的国际储备制度中,其价值重新由商品篮子决定,其他储备货币将完全由以商品为基础的新型国际货币所取代。(3)世界性的中央银行将用国际货币来买卖构成商品货币篮子的初级产品,以求达到稳定初级产品价格,进而稳定国际商品储备货币的目的。
2.4.2.2 建立国际信用储备制度
美国经济学家特里芬教授1982年在《2000年的国际货币制度》一文中提出了这一设想。他认为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建立超国家的国际信用储备制度,并在基础上创立国际储备货币。国际出比货币不应由黄金、其他贵金属和任何国家的货币来充当。特里芬教授建议各国应将其持有的国际储备以储备存款形式上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保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成为各国中央银行的清算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或其他类似的国际金融机构能将所有的国家都吸收为成员国,那么国际间的支付活动就反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不同成员国家储备存款账户金额的增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持有的国际储备总量应由成员国各国共同决定,并按世界贸易和生产发展的需要加以调整。储备的创造可以通过对会员国放款,介入各国金融市场购买金融资产,或定期分配新的特别提款权来实现,但是不应受还进生产或任何国家国际收支状况的制约。
特里芬在他的著作中曾具体地指出应以SDRs作为惟一的国际储备资产以逐步取代黄金和其他储备货币。但他主张要求各国中央银行服从于一个超国家的国际信用储备机构,这需要很密切的国际货币合作,目前还不现实。
2.4.2.3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替代账户”
替代账户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设立的一个专门账户,发行一种特别提款权存单,各国中央银行可将手中多余的美元储备折成特别提款权存入该账户,再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用吸收的美元投资于美国财政发行的长期债券,所得的利息收入返给替代账户的存款者。这以建议是在1979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临时委员会的年会上提出的,设想用特别账户吸收各国手中过渡积累的美元资产,并使SDRs成为主要国际储备资产。
这一建议实际上并没有实行,因为美元在1980年以后的一段时期异常坚挺,各国中央银行乐于持有美元而不愿意交换SDRs。而且前面介绍的集中储备货币改革的方案,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只有当SDRs或其他储备资产发展成为功能齐全,并且优越于美元的真正国际货币时,人们才会放弃手中的美元资产的积累。
2.4.2.4 加强各国经济政策协调以稳定汇率
主要工业化国家货币之间汇率的剧烈波动对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的稳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引起了各国的普通了关注。1985年10月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和英国五国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提出了要协调各国经济政策,以促进汇率的稳定。后来的1986年七国财长会议又提出了通过控制下列10项指标来实现各国政策的协调。这10个指标是GNP增长率、通货膨胀、利息率、失业率、财政赤字、经常账户差额、贸易差额、货币供应增长率、外汇储备和汇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同意对各国的这些经济指标进行监督,并将这些指标又划分为绩效指标、政策指标和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变量。绩效指标有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和国际收支状况的指标。政策指标有货币供应增长率和财政赤字的指标。中间变量是利率和汇率等指标。1987年七国首脑会议上对经济政策的协调作出了具体规定。
虽然通过协调宏观经济政策不能根本解决国际货币制度内在的不稳定性,但是这个建议如果能够有效地付诸实施当然有助于汇率和世界经济的稳定。但是要作到真正的政策协调绝非轻而易举,因为协调宏观政策各国政策的独立性,损害某些国家的利益。另外,在经济衰退时期,各国国内的严峻形势可能使政府无论顾及其他国家的协调。
2.4.2.5 设立汇率目标区
汇率目标区是指有关国家的货币当局选择一组可调整的基本参考汇率,指定出一个围绕其上下波动的幅度并加以维持。汇率目标区的种类很多,但主要可分为“硬目标区”和“软目标区”的汇率变动幅度很窄,不常修订,目标区的内容也对外公开,一般是通过货币政策将汇率维持在目标区。“软目标区”的汇率变动幅度较宽,而且经常修订,目标区的内容不对外公开,不要求必须通过货币政策加以维持。
设立汇率目标区的建议问世以来,各方面的褒贬不一。发展中国家希望通过实行汇率目标区来实现汇率的稳定,而发达国家认为汇率目标区不现实。汇率目标区的特点是综合了浮动汇率制的灵活性和固定汇率制的稳定性,而且还能够促进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但实施起来也却是有许多困难,如均衡参考汇率的确定,维持目标的有效方法等等。
2.4.3 国际货币体系的前景展望
以上这些方案只是众多改革方案中较为重要的几个。总的看来,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方向主要集中在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和汇率制度的选择两个方面,而其中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和汇率制度的选择两个方面,而其中国际储备资产的改革是最基本的。
2.4.3.1 国际储备货币的演变
只要不是实行完全没有干预的金本位制,或者完全的自由浮动汇率制,一国就必须持有国际储备资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元是主要的储备资产,美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影响着国际储备增长的状况。国际间美元的过多或过少一直是国际金融形势不稳定的主要因素。但是在找不到更好的国际储备资产来取代美元之前,各国就不得不持有美元,不得不依靠美元来从事国际商品贸易和国际金融交易。所以许多有关国际货币改革的方案和建议,都是围绕着以什么资产来代替美元的问题。
在当今的国际经济形势下,要回到金本位制或某种形式的金汇兑本位制是不可能的。1973年以后的多元化储备制度中,美元仍居主导地位。但是随着美国经济实力的相对下降以及日本和西欧国家的崛起,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发展不平衡和各种矛盾势必加剧,从而美元越来越不能胜任主导国际储备货币中哪一种货币的汇率上浮或下浮都会影响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从长远的观点来看,还应发展统一的世界货币。这个趋势在众多的国际储备改革方案中也有所反映。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发行统一货币就必须建立统一的世界范围的中央银行或类似的机构,并实行统一的世界货币政策。这个难度相当大。不过从经济展规律上看,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经济利益的相关性会促进各国的政策协调,共同货币的理想在未来可能会实现。
2.4.3.2 国际汇率制度的演变及前景
就汇率制度的改革而言,实行理论上的完全固定汇率制或完全自由浮动汇率制的可能性极小且赞成这两种极端汇率制度的也是极少数。从目前发达国家经常联合干预外汇市场,发展中国家很多实行盯住汇率制来看,稳定汇率、缩小汇率波动幅度是国际社会的普遍愿望。所以汇率制度改革的核心实际上是允许汇率波动幅度的大小,或以什么形式恢复固定但可调整的平价制的问题。
纵观国际汇率制度的演变过程,100多年来打部分时间实行的是固定汇率制,浮动汇率制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实行过,目前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也运行了近30年,事实表明弊端很多,在历史进程中,先是严格的固定汇率制(金本位),然后是浮动汇率制,以后又是固定汇率制但汇率可以调整(布雷顿森林体系),最后是目前的浮动汇率制。
伙计汇率制度的发展决不是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的简单轮回,金本位制时期的固定汇率制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固定汇率制有很大的不同,前者是真正固定不变的是建立在政府不干预的自由竞争基础之上,而后者是可以调整的,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国际合作的结果。目前的浮动汇率和20世纪30年代的浮动汇率制也有很大的区别。
从已提出的主要汇率制度改革的方案看,多数是主张建立某种形式的固定汇率制,也有人主张保持目前的各国自由选择汇率安排的混合汇率制,但要求主要国家协调政策、联合行动,以实现汇率稳定。实行固定汇率需要有一定客观条件,目前是行不通的。在各国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率、国际收支状况和货币政策协调和共同干预来稳定汇率,降低波动幅度的方案经过国际间的努力有可能实现,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实现,因为合作、协调制度、相互让步对各方面都有好处。至于国际汇率制度的发展前景,一方面取决于各主要国家之间货币合作的密切度,另一方面还取决于国际储备货币的发展状况。
2.5 国际金融机构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金融中一个重要的新现象是涌现了一系列国际金融组织。目前的国际金融机构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1.全球性的,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2.半区域内的,如国际清算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泛美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等等,它们的成员主要在区域内,但也有区域外的成员参加。
3.区域性的,如欧洲投资银行、阿拉伯货币基金、伊斯兰发展银行、西非发展银行、阿拉伯银行等等。
这些国际金融组织对国际货币制度与世界经济的发展都有深远的积极影响。在促进会员国取消外汇管制、限制会员国进行竞争性货币贬值、支持会员国稳定货币汇率和解决伙计收支困难、缓解债务危机与金融危机、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等方面,这些国际金融组织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2.5.1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根据参加筹建联合国的44国代表于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举行的会议及其所通过的《国际货币基金西定》,在1946年3月正式成立,并于1947年3月开始营业的,总部设在华盛顿。
2.5.1.1 宗旨
根据《协定》规定,国际货币仅仅组织作为永久性机构的宗旨是:为国际货币问题的商讨与协作提供便利,促进国际货币合作,促进国际贸易的扩大与平衡发展,以提高和维持高水平就业和实际收入,以及开发会员国的生产资源;促进汇率的稳定,维持会员国正常汇兑关系,避免竞争性货币贬值;协助建立会员国经常性交易的多边支付制度,并消除阻碍国际贸易发展的外汇管制;在有充分暴涨的条件下,对会员国提供资金,使其增强信心纠正国际收支失衡,而不致采取有损本国或国际繁荣的措施;根据以上目标,缩短会员国国际收支平衡的时间,并减轻其程度。从上述宗旨中可以看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基本职能是向会员国提供短期信贷,消除“竞争性货币贬值”与“消除阻碍国际贸易发展的外汇管制”。
2.5.1.2 资金来源
国际货币组织为贯彻实行其宗旨,必须有资金来源。它的资金来源为:
1.份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金,主要来自于会员国缴纳的份额。份额目前以基金组织创立的记账单位SDRs来表示,它相当于股东加入股份公司的股金。会员国应缴份额的大小,要综合考虑会员国的国民收入、黄金外汇储备、平均进口额、出口变化率喝出口额占GNP的比例等因素,最后由基金组织同会员国磋商确定。
会员国缴纳的份额,除作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放短期信贷的资金来源外,份额的大小对会员国有其他作用:
(1)决定会员国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借款或提款的额度;
(2)决定会员国分得的SDRTs的多少。
2.借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另一个资金来源是借款。国际货币基金借款组织通过与会员国协议,向会员国借入资金,作为对会员国提供资金融通的一个来源。
3.信托基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再1976年决定,将它持有的1/6的黄金分4年按市价出售,所得之利润(即市价超过黄金官价1盎司=35美元的部分,共46亿美元)作为信托基金,向低收入会员国提供优惠贷款。
2.5.1.3 业务活动
1.汇率监督与政策协调。为使国际货币制度正常运转,各个会员国需保证同基金组织和其他会员国合作,以保证有秩序的汇率安排和促进汇率的稳定。各会员国应该:
(1)努力以自己的经济和金融政策来达到促进有秩序的经济增长这个目标,既有合理的价格稳定,又适当照顾自身的境况;
(2)努力通过创造有秩序的、基本的经济和金融条件和不会产生反常混乱的货币制度去促进稳定;
(3)避免操纵汇率或国际货币制度来妨碍国际收支有秩序的调整或取得对其他会员国不公平的竞争优势。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制度下,会员国要改变货币制度,必须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进行磋商并得到它的批准。在当前的浮动汇率制度下,会员国调整汇率不需征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同意。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监督汇率的职能并没有因此而丧失,它主要通过下述办法来实行:(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要求会员国需向它提供必要的资料,并同它就汇率政策问题进行磋商;(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人员也为监督工作收集所需资料,以全面估价会员国的汇率政策。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某会员国汇兑措施的修改,或者汇率的执行情况对其他会员国可能具有或已经发生重大影响时,可提出同该会员国进行补充性监督讨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调政策的职能,一般通过下述途径实现,(1)特别协商,这一途径同基金组织定期审查世界经济的形势与前景有关。(2)基金组织理事会从80年代以来,都把协调会员国经济政策作为会议的重要议题。
2.创造储备资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1969年会议正式决定,创设SDRs,以补充国际储备的不足,并于1970年开始分配。会员国当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时,可运用SDRs,划给另一会员国以偿付逆差,或偿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
3.贷款业务。发放贷款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主要的业务活动。
(1)贷款特点主要有:
第一,贷款对象。限于会员国政府。它只与会员国的财政部、中央银行、外汇平准基金组织或其他类似的财政机构往来。
第二,贷款用途。贷款最初主要用于会员国进行国际收支的调整,但近年来也增设了支持会员国为解决国际收支困难而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改革的贷款。
第三,贷款的规模。同会员国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缴纳的份额成正比。
第四,贷款方式。会员国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借款和还款分别采用所谓“购买”(Purchase)和“购回”(Re-purchase)的方式。“购买”即借款国用相当于借款面额的本国货币来购买弥补国际收支逆差的外汇。这在技术上虽不同于一般的国际借款,但效果是一样的,而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角度看,会员国借款则改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持有的货币结构。“购买”即借款国还款时,要用自己原来所借外汇购回本国货币。
(2)贷款种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分三类:第一类为普通贷款(为会员国所缴份额的125%,期限为3~5年)、补偿与应急贷款、缓冲库存贷款和中期贷款,其贷款资金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自身的资金,即会员国认缴的份额。除储备部分(为所缴份额的25%)贷款不收利息外,第一类其他各项贷款利率均为6%左右,另加0.5%的手续费。第二类为补充贷款和临时信用贷款,其贷款资金来源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借款,贷款的利率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借款成本,另加0.5%的手续费和0.2%~0.325%的加息率。第一、第二类贷款合称普通资金(账户)贷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非工业会员国提供的大部分贷款都属于这种贷款。第三类贷款是信托基金贷款、结构调整贷款和扩大的结构调整贷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优惠贷款。
2.5.2 世界银行集团
世界 银行集团(World Bank Croup)包括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TBRD)、国际开发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 IDA)、国际金融公司(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 IFC)和多边投资担保机构(Multilateral Investment Guarantee Agency, MIGA),它们的总部设在华盛顿。
2.5.2.1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IBRD于1945年12月成立,1946年6月开始营业,1947年11月成为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凡IBRD的国家必须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会员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会员国不一定是IBRD的会员国。
1.宗旨。
根据1944年7月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的《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第一条规定。IBRD的宗旨是:对于生产目的的投资提供便利,以协助会员国的复兴和开发,并鼓励不发达国家个生产和资源开发;通过保证或参与私人贷款和私人投资的方式,促进私人对外投资;用鼓励国际投资以开发会员国资源的方法,促进国际贸易的长期平衡发展,以维持国际收支的平衡。宗旨,IBRD的主要认为是向会员国提供长期贷款,促进战后经济复兴,协助发展中国家发展生产,开发资源,从而起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的作用。
2.资金来源
(1)会员国缴纳的股金。IBRD规定,每个会员国均须认购份额(Share)认购股份的多少,必须参照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缴的份额,同IBRD协商,并理事会批准。
(2)通过发行债券取得借款。在国际债券市场发行债券来借款,是IBRD资金的一个很重要的来源。在借款管理上,IBRD采取的方针是:借款市场分散化;尽力使借款成本最小。为此,IBRD除借入美元外,还借入其他主要西方国家货币,以减少汇率与利率的风险。
(3)业务净收益。IBRD除将一部分净收益以赠款形式划给IDA外,其余均充作本身的储备金,成为发放贷款的一个资金来源。
(4)债权转让。从80年代以来,IBRD常把一部分贷出款项的债权,有偿地转让给商业银行等私人投资者,以提前收回资金,并转为贷款的一个资金来源。
3.贷款业务
(1)贷款条件。第一,IBRD只向会员国政府、中央银行担保的公私机构提供贷款;第二,贷款一般与IBRD审定、批准的特定项目相结合;第三贷款的国家确定不能以合理的条件从其他方面取得贷款时,IBRD才考虑发放贷款,参加贷款,或提供保证;第四,贷款必须专款专用,并受IBRD的监督;第五,贷款的期限一般为数年,最长可达30年;第六,贷款使用不同的货币,对承担贷款项目的承包商或物资供应商,一般用该承包商、供应商所在国的货币支付;如由借款国承包商供应本地物资,则用借款国货币支付;如本地供应商购买进口物资,则用出口国的货币进行支付。
(2)贷款种类。主要是三个类:项目贷款与非项目贷款;“第三窗口:贷款;技术援助贷款。
(3)贷款方式。在进行贷款时,IBRD除单独提供贷款外,还采取联合贷款的方式,同其他贷款者一起,共同为借款国的项目融资,以解决IBRD资金有限与发展中会员国不断增长的资金需求之间的矛盾。
(4)贷款程序。IBRD发放贷款要与一定的项目相结合,专款专用,并在使用过程中进行监督,所以会员国从申请到按项目进度使用贷款,都有严密的程序,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出计划,确定羡慕。为保证贷出的款项能得到偿还,IBRD要对借款国的经济情况与技术管理水平进行全面调查。第二,专家审查。第三,审议通过,签定贷款契约。第四,工程项目招标,按工程进度发放贷款,并进行监督。
IBRD贷款程序虽然复杂和繁琐,但却体现了其贷款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因而能保证贷款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
2.5.2.2 国际开发协会
IDA成立于1960年,是专门向低收入发展中国家提供优惠长期贷款的一个国际金融组织。按照规定,凡IBRD会员国均可加入协会,但IBRD的会员国不一定必须加入IDA。
1.宗旨。
IDA的宗旨是,对欠发达国家提供比IBRD条件宽、期限较长、负担较轻、并可用部分当地货币偿还的贷款,以促进它们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从而补充的IBRD的活动,促进IBRD目标的实现。
2.资金来源
(1)会员国认缴的股本。IDA的会员国分为两组:第一组是工业发达国家和南非、科威特,这些国家认缴的股本需以可兑换货币缴付,所缴股本全部供IDA出借;第二组是亚、非、拉发展国家,这些国家认缴股本的10%需以可兑换货币进行缴付,其余90%用本国货币缴付,而且这些货币在未征得货币所属国同意前,IDA不得使用。
(2)会员国提供的补充资金。
(3)IBRD的拨款,即IBRD从其净收入中拨给IDA一部分款项,作为IDA
贷款的资金来源。
3.贷款。
IDA只向低收入发展中国家(1994年标准是人均GNP不超过725美元)政府与隶属于政府的实体提供贷款。
IDA贷款的期限为35~40年,宽心期10年。偿还贷款时,可以全部或一部分用本国货币偿还。贷款只收0.5%的手续费。
2.5.2.3 国际金融公司
IFC成立于1956年。IFC的宗旨是,通过向发展中国家的私人企业提供无需政府担保的贷款与股本投资,鼓励国际私人资本流向发展中国家,支持当地资本市场的发展,来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从而补充世界银行的活动。
IFC的资金来源,除了成员国缴纳的股金外,还有:向世界银行和国际资金市场借入的资金,IFC积累的利润,转售债权与股本的收入等。
IFC贷款的方式为:直接向私人生产性企业提供贷款;以入股方式向私人企业项目进行投资,但投资规模不超过项目成本的25%,也不承担管理责任,在适当时候还将持有的股份出售给私人投资者。IFC在进行贷款与投资时,有时会联合资本共同进行,共担风险,按投资比例分享利润,这既弥补了它的资金不足,又促进了国际资本向发展中国家流动。IFC贷款规模较小,一般每笔不超过200万~400万美元;期限一般为7~15年;还款时须用原借款货币偿还;贷款的利率一般高于IBRD,并尽可能和市场利率水平相一致,同时也考虑借入资金的成本。
2.5.2.4 多边投资担保机构
MIGA成立于1988年4月,是世界银行集团中最年轻的成员。IMGA是一个独立于世界银行的实体,它有自己的业务和法律人员。
IMGA的宗旨是,通过自己的业务活动来推动成员国互相间进行以生产为目的的投资,特别是向发展中国家的投资。该机构的业务活动之一,是对“合格的投资”提供担保,而不遭受非商业性风险损失,从而存进国际间的直接投资。MIGA对以下四类非商业性风险提供担保:(1)由于投资所作国政府对货币兑换和转移的限制而造成的转移风险;(2)由于投资所在国政府的法律或行动而造成投资者丧失其投资的所有权、控制权的风险;(3)在投资者无法进入主管法庭,或这类法庭不合理的拖延或无法实施这一项已作出的对他有利的判决时,政府撤销与投资者签定的合同而造成的风险;(4)武装冲突和国内动乱而造成的风险。MIGA的另一项业务活动,是对成员国提供技术援助服务,帮助发展中国家更有效地促进私人投资的机会。它通过对投资促进活动的直接支持(如组织投资会议、初级培训课程、战略研讨会)、传播投资机会的信息(如开发一个投资机会全球电子信息交换与通讯网络)和促进投资机构的能力建设,来帮助发展中国家最大限度地提高吸引外国直接投资计划的效果。
2.5.3 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组织
国际农业发展组织(IFAD)是联合国在经济方面的专门机构之一,成立于1977年12月,总部设在意大利罗马。
2.5.3.1 宗旨
通过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缺粮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优惠贷款和赠款,为它们的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发展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从而达到增加粮食生产、消除贫困与营养不良的目标。
2.5.3.2 资金来源
1.会员国的捐款。按规定,发达国家与石油输出国会员国须认缴捐款,并用可兑换货币缴付。其他发展中国家会员国虽规定为受惠国,但它们也可以用本国货币或可兑换货币捐助一部分资金,捐款可一次缴清,也可以在三年内缴清。
2.非会员国和其他来源的特别捐款。
2.5.3.3 贷款
1.贷款资金使用的对象与政策。IFAD的宗旨规定,向最贫穷的、缺粮的发展中国家发放赠款和优惠贷款。为增加借款国的粮食生产,它规定贷款资金可用于:改进和扩大灌溉设施,开发地下水,改良品种,改进耕作技术和土壤管理等能提高产量的短期项目;新垦荒地、兴修水利工程等长期项目;支持政府实行土改,以及在物价、信贷、销售和补贴等方面需投资的政策性措施项目。在消除贫困方面,贷款资金主要是直接用于对经济条件差的小农和五地农民的贷款,而不能将贷款资金用于国营企业或私人资本来发展赢利事业。
2.贷款资金使用的方式和条件
(1)赠款。按IFAD章程规定,在每个财政年度发放资金总额中,赠款所占比重不得不超过12.5%。赠款用于两个用途,一是贫穷缺粮国的援助项目;二是以技术援助形式用于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人员培训、咨询和项目投资前的其他准备工作。该组织还规定,会员国使用技术援助的项目,如后来获得该组织的贷款,则将赠款改为贷款,并计入贷款总额内。
(2)贷款。IFAD发放的资金大部分属于贷款。贷款分为三种:一是特别贷款,条件最为宽松,免受利息,每年只收1%的手续费,期限50年,宽限期10年,主要给低收入的40多个“粮食优先国家”。该种贷款总额不得超过该组织贷出金额的2/3。二是中等期限贷款,年利率4%,期限20年,宽限期5年。三是普通贷款,年利率8%,宽限期3年。在这三种贷款中,特别贷款占多数。
IFAD采用的资金计算单位是SDRs,即:在向会员国提供赠款或贷款时,按SDRs折算给美元或其他可兑换货币;会员国偿付贷款本息和手续费时,按SDRs折算,用美元或其他可兑换货币进行支付。
IFAD批准贷款项目后,即委托联合国粮农组织,或开发计划署,或IBRD,或亚洲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泛美开发银行等执行贷款业务和监督贷款项目的执行。
IFAD的贷款用于采购设备与劳务,通常采取国际招标的办法。
IFAD贷款程序基本同于IBRD,主要步骤为:确定贷款项目,项目的执行等。
2.5.4 洲际国际金融组织
2.5.4.1 亚洲开发银行
亚洲开发银行是个类似世界银行、但只面向特定地区的区域性政府间金融开发机构。它于1966年11月正式建立,并于同年12月开始营业,总部设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
亚洲开发银行的宗旨是,向其成员国提供贷款与技术援助,援助协调成员在紧急、贸易和发展方面的政策,同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进行合作,以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
亚洲开发银行的资金来源为普通资金和特别基金两个部分。普通资金用于亚洲开发银行的硬贷款业务,是亚洲开发银行进行业务活动的最主要资金来源。该资金来源于成员认缴的股金、国际金融市场的筹资,以及银行的净收益。特别基金是亚洲开发银行进行软贷款业务的基金。
亚洲开发银行的贷款分为硬贷款、软贷款和赠款三类。硬贷款的贷款利率为浮动利率,每半年调整一次,贷款期限为10~30年。软贷款,即优惠贷款,仅提供给人均收入低于670美元(1983年标准)且还债能力有限的亚洲开发银行成员,贷款期限为40年,不收利息,仅收1%的手续费。赠款用于技术援助,资金由技术援助特别基金提供,但赠款金额有限制。
亚洲开发银行的贷款方式主要有:
1.项目贷款。即为某以成员发展规划的具体项目提供贷款,这些项目需具备经济效益好、有利于借款成员的经济发展和借款成员有较好的资信三个条件。
2.开发金融机构贷款。是通过成员的开发性金融机构进行的间接贷款,因而也称中间转贷。
3.私营部门贷款。它分为直接贷款和间接贷款两种形式。直接贷款是指有政府担保的贷款,或没有政府担保的股本投资,以及为项目的逐步等提供的技术援助。间接贷款主要是指通过开发性金融机构的限额转贷和对开发性金融机构进行的股本投资。
4.联合贷款。是指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区外经济实体(官方机构与私人投资者)与亚洲开发银行共同成员某一开发项目融资,它主要有以下集中类型:
(1)平衡融资,是将项目分成若干具体的、独立的部分,以供亚洲开发银行及其他融资伙伴分别融资。
(2)共同融资,是亚洲开发银行与其他融资伙伴按商定的比例,对某成员的某一项目进行融资的方式。
(3)伞形融资或后备融资。这类融资在开始时由亚洲开发银行负责项目的全部外汇费用,但只要找到联合融资伙伴,亚洲开发银行贷款中的相应部分即取消。
(4)窗口融资,是指联合融资伙伴将其资金通过亚洲开发银行投项目,联合融资伙伴与借款人之间不发生关系。(5)参与性融资,是指亚洲开发银行先对项目进行贷款,然后商业银行购买亚洲开发银行贷款中较早到期的部分。在这些联合融资形式中,平衡融资和共同融资占大部分。
2.5.4.2 非洲开发银行
非洲开发银行是非洲国家的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帮助下1964年11月成立的一个面向非洲的区域性政府间国际金融组织。该行总部设在科特迪瓦(象牙海岸)首都阿比让。
非洲开发银行的宗旨,是向非洲成员国提供贷款和投资,或给予技术援助,充分利用本大陆的人力资源,以促进各国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进步,尽快改变本大陆贫穷落后的面貌。
非洲开发银行的资金主要来自成员国认缴的股本和待缴股本。与IBRD一样,非洲开发银行成员国认缴的股本也分为实缴股本和待缴股本两部分。此外,非洲开发银行还通过发行国际债券和组织辛迪加借款的方式积极在国际金融市场筹措资金。
非洲开发银行的贷款分为普通贷款和特别贷款。普通贷款是该行用普通股本提供的贷款。特别贷款是用该行规定专门用途的特别基金向成员国提供的优惠贷款。
为广泛动员和利用资金,非洲开发银行又建立了以下四个机构:
1.非洲开发基金。这是由非洲开发银行和非洲以外25个国家与地区成员认股缴纳的一笔跨国基金,设立于1972年,1973年开始营业。该基金主要向非洲最贫穷国家的发展项目提供无息贷款,偿还期限为50年,每年只缴纳0.75%的手续费,对可行性研究项目的贷款,偿还期限10年,每年缴纳0.75%的手续费。
2.非洲投资开发国际金融公司。该组织是1970年11月在非洲开发银行倡议和参与下组建的控股公司,总部设在日内瓦。其宗旨是动员国际私人资本,建设和发展非洲的生产性企业。公司的股东除国际金融公司外,还有美洲、欧洲和亚洲的120余家金融、工业与商业企业。
3.尼日利亚信托基金。它是1976年建立的,由尼日利亚政府投资、非洲开发银行管理的一个机构。该基金通过与其他信贷机构合作,为亚洲开发银行成员国中较贫穷国家的发展项目提供援助资金,以促进非洲经济增长。它贷款的偿付期限25年,宽限期最长可达5年,收取较低的利息。贷款的领域主要是交通运输和社会公用事业。
4.非洲保险公司。这是非洲开发银行的一个附属金融机构,1977年3月成立,1978年开始营业。它是发展中国家建立的第一家政府间再保险公司。该公司的宗旨是,促进非洲国家保险与再保险事业的发展,通过投资与提供有关保险与再保险的技术援助,来促进非洲国家的经济独立和加强区域性合作。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由各成员国代表组成的大会。按规定,每个成员国至少要把其境内再保险合同的5%投保于该公司。该公司现在已控制了非洲再保险营业额的80%左右,减少了非洲再保险费用的外流,并以其收益投资于非洲的经济建设。
2.6 国际资本流动
20世纪90年代,国际资本流动急剧增加,资本流动的规模及参与的国家数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资本在国际间的转移过程,即资本跨越国界,到别的国家或地区进行生产方面或金融方面的投资和投机活动,促进了金融资源的合理流动,推动世界经济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
2.6.1 国际资本流动的含义
国际资本:是指资本基于经济或政治目的的需要从一个国家或地区(政府,企业或个人)向另一个国家或地区(政府,企业或个人)的流出和流入,也就是资本在国际范围内的转移。
2.6.2 国际资本流动的特点
进入90年代以来,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区域化,一体化发展,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更趋扩大。发达国家不仅是国际资本的最大提供者,同时也是最大需求者。发展中国家出于发展各国经济的需要,纷纷放松资本管制,为资本的大规模输出,输入创造了条件。
近年来,国际资本流动出现了一下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筹资证券化导致国际资本流动结构的变化
最近20年中,以国际债券和股票发行为主的直接融资在国际资本市场逐渐取代以银行团贷款为主的中长期间接融资,进而呈现出筹资证券化的特征。也成为国际资本市场的一个转折。
2.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重要场所
发展中国家出现了资本项目发放的浪潮。
3.机构投资者已经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力
在主要工业国家,非银行金融机构所持有的金融资产在90年代中期就已经超过其GDP值。
机构投资者中发展最快的就是对冲基金。据总部设在波士顿的一家咨询调查机构公布的报告,1990年对冲基金有1500家,资本总额500亿美元,而1998年,对冲基金有4200家,资本总额超过3000亿美元。其中在美国注册的约51%,管理的资产占对冲基金总资产的30%。很对对冲基金在离岸注册,如索罗斯的量子基金便是在加勒比海的荷属安的列斯群岛。
对冲基金主要有一下几个特点:
一是对冲基金多为私募,受到的监管比较少。二是对冲基金属于跨行业、跨地区和跨国界的投资基金,他们即可以从事普通的证券投资业务,也涉及商品和金融期货投机;可在各地区进行套汇套利交易。三是大量运用投资杠杆。就是用现有的资本或证券资产作抵押从银行获取贷款。凭借其资金实力及经营的隐蔽性和灵活性,他们对世界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市场的冲击力是相当大的。
2.6.3 国际资本流动的类型
在实际中,资本流动常常由不同的表现形式。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国际资本流动常常可以划分为一下几种类型:
1.资本流动的期限或投资者的目的来划分,国际资本流动可划分为长期资本流动和短期资本流动。
(1)长期资本流动。主要是指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或者未规定使用期限的流动资本。它主要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以及银行信贷等形式。
(2)短期资本流动。是指使用期限在一年或者一年以内的资本流动。他的形式多样,十分复杂
2.按资本流动的方向划分,国际资本可分为资本流入和资本流出。
(1)资本流入。是指资本从国外流入国内。它意味着本国对外国的负债增加,或本国在外国的资产减少。
(2)资本流出。是指资本从国内流出国外。它意味着本国对外国的资产增加,或本国在外国的负债减少。
3.按具体表现类型划分,国际资本流动可以划分为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
2.6.4 际资本流动的利益与风险
国际资本不论采用何种形式的流动,都将孕育着巨大的商机。着对各国的经济发展,将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国际资本的流动又蕴藏着巨大的风险。潜伏着巨大的危害。
2.6.4.1 国际资本流动的利益
1.传统福利分析。这与贸易类似,不同的是资本交易只有一种产品即货币。在各国国内资本收益率不一致的情况下,如果允许资本项目开放,收益率的差异就会导致资本的流动,使资本的效率提高,福利增加。
2.分散风险。随着国际资本流动的加剧,特别是流动中各种风险因素的增多,近年来资本项目的开放的研究重点转向国际金融市场的的风险承担和风险分散。
3.减少管制成本。在国际资本市场一体化的情况下,资本管制的效力越来越弱,因而实施资本管制的成本越来越高。此外,资本管制导致资本外逃增加,实行资本项目的开放有利于降低上述资本管制的成本,提高经济效率。
2.6.4.2.国际资本流动的风险:
1.对经济主权的冲击。一国经济主权主要表现在发钞、征税及各种经
济政策的制定和调整。资本自由流动后,这三方面都受到很大的冲击。
(1)货币替代对一国货币发行、货币政策实施的影响,货币替代是经济实体在一定的利率、汇率、税收等差异的情况下,因追求资本安全和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的一种由外币代替本币职能的现象。货币替代的过程通常是从外币替代本币作为价值储藏开始的。狭义的理解是指外币存量以现金、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有价证券的形式存在,分别在价值储藏、价值计算和转移支付方面替代本国货币的职能。广义的理解包括留在国外的外逃资本。由于外国货币不仅作为保值手段,而且还被作为计价手段和支付手段,从而排斥处于劣势的本国货币,国家为了使国人增加对本币的需求,都采取提高本币的存款利率,在短期内会奏效,如果不真正解决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局面难以维持。如实行强制政策,就刺激资本外逃。所以货币替代是一个流动性极强的动态过程,使得国内的宏观需求管理极为困难。
(2)税收。税收的依据都是领土原则,即在管辖地域内对收入和经济活动有征税权利。资本项目自由化日益制约政府在控制税制和税率方面得选择。
(3)使以封闭经济为依据的传统货币政策失灵。在当今,由于国际资本的流动的存在,提高利率会诱使国外资金流入,反而会进一步刺激投资。反之会造成资金外流,国内投资规模很难扩大。
2.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冲击。
(1)资本大量流入导致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规模加大,银行的不良贷款增加。
(2)导致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的出现。把不流动资产转换成流动资产后,国内外经济、金融的不利因素都会导致对金融机构的挤兑。挤兑又导致大量资本的流出,在缺少足够的国际储备的情况下,将造成货币的贬值;反过来,预期货币贬值会加重对金融机构的挤兑,加重金融机构的脆弱性。可以说,金融机构创造的流动性越多,挤兑的临界点就越低,轻微的国内投资收益率下降或国外利率的提高就会导致银行货币危机和货币危机的发生。
(3)导致证券市场出现波动。
()汇率超调导致国际收支危机。
3国际金融市场
在开放的市场条件下,一国与他国之间发生着频繁的国际金融活动,这些活动都是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进行的。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国内金融市场对外延伸,形成国际金融市场,随着金融管制的放松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国际金融市场的互动愈加活跃,促进世界经济增长。
3.1 国际金融市场概述
金融市场是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资金的流向,沟通资金由赢余的部门转移到资金短缺的部门。国际金融市场将这种资金的流动从国内扩大到国家之间。
3.1.1 国际金融市场的含义
指国家之间进行资金融资的场所。在世界经济具有现代化发展水平的今天,国际金融市场是指具有现代化通讯设备的,具有全球性广泛联系的,进行国际金融交易的场所。
1. 狭义的国际金融市场:指具体从事各种国际金融业务的场所,包括外汇与黄金的买卖,长短期资金借贷等。
2. 广义的国际金融市场:指新兴国际金融市场,包括离岸金融等金融市场在内的全球一体化的国际金融业务场所,其范围扩大到欧洲货币市场,离岸金融市场,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等。广义的国际金融市场还包括更多的离岸金融业务和金融衍生工具业务。随着国际金融市场全球化、自由化的发展,许多大规模的国际金融市场上,传统和现代国际金融业务交织混和,广义和狭义的界限已经模糊。
3.1.2 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
国际金融市场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最早出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交易基本上是本国居民,金融市场受本国政令,法令管制,交易使用的是本国货币。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凭借其发达的工业基础和稳健完善的银行制度,使其首都伦敦成为最早的且在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国际金融市场。
二战以后,美国的经济实力占有压倒优势。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确立了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中心地位,大量的国际借贷与资本集措都集中在纽约,纽约因此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金融市场。与此同时,伦敦国际金融市场仍然发挥着重大作用,但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有所削弱。
60年代以后,欧洲货币市场迅速发展。随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际贸易,国际金融活动急剧增加,境外金融交易随之产生。欧洲货币市场也在交易主体,业务范围方面得到了很大的突破。
除此之外,期间还形成了许多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这些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大部分交易活动势在市场所在国的非居民之间进行的,交易涉及所有可以自由兑换的货币,业务活动也不受任何国家金融体制的管辖。这种国际金融中心也成为离岸金融中心。战后新兴的离岸金融市场是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际金融市场。新兴的离岸金融市场的出现,是国际金融市场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离岸金融市场的交易是目前国际金融市场的核心和最主要组成部分。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国际金融市场逐渐连成一体,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逐步相融,传统国际金融市场与新型国际金融市场也难以完全区分。
3.1.3 国际金融市场的划分
国际金融市场可以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来划分。
1.按性质不同:
传统国际金融市场:从事市场所在国货币的国际信贷和国际债券业务,交易主要发生在市场所在国的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并受市场所在国政府的金融法律法规管辖。
新兴离岸金融市场:其交易涉及所有可自由兑换的货币,大部分交易是在市场所在国的非居民之间进行的,业务活动也不受任何国家金融体系规章制度的管辖。
2.功能不同划分:
外汇市场:由各类外汇提供者和需求者组成的,进行外汇买卖,外汇资金调拨,外汇资金清算等活动的场所。
货币市场:指资金借贷期在1年以内(含1年)的交易市场,或称短期资金市场。
资本市场:指资金借贷期在1年以上的中长期信贷或证券发行,或称长期资金市场。
黄金市场:指专门从事黄金交易买卖的市场。
3.融资渠道不同:
国际信贷市场:主要从事资金借贷业务,按照借贷期限长短由可划分为短期信贷市场和长期信贷市场。
国际证券市场:是股票,公司债券,和政府债券等有价证券发行和交易的市场,长期资本投资人和需求者之间的有效中介,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3.1.4 国际金融市场的作用
1.提供国际融资渠道。国际金融市场创造了金融资产的流动性。
2.调剂各国资金余缺。把闲置资本转化为赢利资本,促进资本的国际化,
使资本流向收益最高的国家,从而使资本资源在世界范围内更加有效地配置,有效地利用。
3.调节国际收支。缓解各国国际收支严重失衡。
4.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为国际贸易融通资金,汇集资金,把大量的资
币资本转化为职能资本。
5.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6.金融风险增大。国际金融市场将世界经济联成一体,国际资本流动速度
增快,流量增加。越来越多的金融业脱离了国际贸易、国际结算等方面的实际业务,约95%是独立资金运动。大量游资在国家之间流动,为投机提供了便利。
3.2 国际金融市场的构成
国际金融市场是由不同类别的市场构成。
3.2.1 外汇市场
外汇市场,是由各类外汇供给者和需求者组成的,进行外汇买卖、外汇资金调拨、外汇资金清算等活动的场所。与其他市场相比,外汇市场的交易额是最大的。据粗略统计,全世界外汇日交易额在1990年达到6500亿美元,在1992年达1万亿美元,到如今,全世界外汇日交易额已达1.8万亿美元。外汇交易的绝大部分已经脱离了为国际贸易进行结算的传统功能而单独行动。
外汇市场的参与者众多,有中央银行、进口公司、经营外汇业务的各种机构和投机者等等。中央银行很少直接参与外汇市场的操作,而是通过其指定的外汇经营机构在外汇市场上抛出或购买外汇,间接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目的是使汇率朝着有利于本国经济的方向浮动,以达到预期目标。商业银行的外汇业务,一方面为客户服务,另一方面是调节自身的资产与负债的头寸。银行同业的外汇交易构成了外汇交易业务中的绝大部分,它们之间的外汇交易成为批发交易。对汇率产生重要影响。外汇经纪人自身不参加外汇交易,只是为客户交易作中介,收取佣金。
外汇市场的发展在实现购买力转移,避免或防止外汇风险,提供国际性资金融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电子通讯技术的发展,凭借电话及电脑等通讯设备进行外汇交易的,没有固定场所的无形外汇市场逐渐增多,而传统的有形市场的比例正在逐步缩小。世界不同地区的主要外汇市场已经由电子技术联为一体,实现了全天24小时不间断交易的可能,外汇市场的全球一体化已经形成。世界外汇市场的迅速发展是世界经济向区域化、一体化方向发展的结果。为加强实现浮动汇率制度下对外汇风险的进一步管理,西方主要工业国家不断强调对外汇市场的协调干预。
3.2.2 货币市场
1.货币市场的概念及条件
货币市场是指资金借贷期限在1年以内(含1年)的交易市场,或称短期资金市场。货币市场是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货币市场的参与者众多,商业银行是该市场的重要参加者,此外还有政府、证劵交易以及大的金融和非金融机构。
一个理想的货币市场具备以下三个条件:第一,必须有一个完善的中央银行体系,中央银行有能力并且愿意充当最终贷款人。在发生金融危机时,商业银行可能无力或者不愿意提供贷款时,中央银行可以提供必要的贷款,以帮助市场保持稳定。第二,在货币市场上,是否有种类繁多的短期金融工具,交易是否活跃。所谓种类繁多是指市场上提供有足够数量的不同期限、不同收益、不同风险、不同流动特征的短期金融工具,以满足不同投资人的多种多样的随时变化的需要。所谓交易活跃是指有足够多的经纪人、中间商和其他功能相当的金融机构作为市场组织者来有效地调动起大规模的、换手率很高的货币市场交易。第三,有关货币市场的法律法规,或按照市场惯例自我约束。是否有专门机构对各类机构,特别是对金融机构的交易活动进行严格的监督审查。只有门类齐全,交易活跃、交易遵纪守法、监督者严格管理执法如山,总之是按照市场规律运转的市场才是理想的货币市场。
2.货币市场的分类
货币市场可以进一步分为短期信誉市场、短期证劵市场和贴现市场。
(1)信贷市场。短期信贷市场以银行同行拆放市场占主导地位,除此之外银行还通过短期信贷市场向企业提供贷款。银行同业拆放市场是指金融同业之间(包括银行和经营信用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进行相互信贷的场所。银行同业拆放市场的交易物是个金融机构的多余头寸由资金多余的金融机构拆放给资金不足的金融机构。银行也通过短期信贷市场向企业提供贷款。企业发生临时性资金周转困难时,银行通过短期信贷市场可以向工商企业提供1年以内的短期贷款。贷款利率以市场利率为基础,同时视企业信誉情况附加一定利息。
(2)短期证劵市场。短期证劵市场是进行短期票据交易的市场。交易票据种类繁多,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与银行有关的市场信用工具,如定期存单、银行承兑汇票等:,另一类是非银行的市场信用工具,既由非银行金融机构发行的票据,如国库劵、商业票据等。
短期证劵市场交易的短期票据中,国库劵、商业票据、银行承兑汇票和定期存单是最常见的。(1)国库劵是国家为了满足财政需要而发行的短期政府债劵。在美国,国库劵的发行是为满足季节性财政需要。国库劵在美国证劵市场上信誉最好,流动性最强,交易量最大。它对于美国人和美国以外的政府、金融机构和个人都有很大的吸引力。(2)商业票据是一些大工商企业和银行控股公司为筹措短期资金,凭信用发行的、有固定到期日的短期信贷票据。(3)银行承兑汇票主要是出口商签发的,它是经银行背书承兑,保证到期付款的汇票。这种汇票的期限一般为此30~180天,以90天为最多,面值无限制。(4)定期存单是商业银行和金融公司吸收大额定期存款而发给存款者。这种存款单不记名,可以在金融市场上自由出售。因此,投资于存款单既可以获得定期存款利息,又可以随时将其转让变现,很受投资者欢迎。发行定期存款单使银行可以获得稳定的短期资金来源。最初存款单均系大额,面值最少为10万美元,最多达100万美元。为吸收更多资金,从此60年代末开始,银行也发行面值为以十位数,百位数为计价单位的存款单,存款单的利率也由原来的固定利率发展为调整的浮动利率。定期存款单的期限一般在1~12个月之间,其中3~6个月为最多。
(3)贴现市场。贴现市场是经营贴现业务的短期资金市场,贴现是银行购买未到期票据并扣取自贴现日起至票据到期日止的利息的业务。客户可以将未到期票据到银行或金融机构按照一定折扣比例取现金。银行或金融机构在到期日凭票向发票人或承兑取现款,也可以在票据未到期前将该票据向中央银行按照一定折扣比率进行再贴现。贴现业务是与短期票据交易业务联系在一起的。
3.2.3 资本市场
3.2.3.1 资本市场概述
资本市场是长期资本融通的场所,通常将1年以上的中长期资本借贷或证劵发行与交易的市场称为资本市场。国际资本市场是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际资本流动的重要途径。
广义的资本市场由国际间银行中长期资本借贷市场和证劵发行与交易组成。狭义的资本市场主要指证劵市场。国际证劵市场根据证劵的种类可以分为国际股票市场和国际债劵市场。根据证劵发行与交易的性质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
一级市场是新证劵如新股票或新债劵发行的市场。一般发行人要先对股票或债劵的发行进行策划,由中介机构进行承销,由投资人进行认购。一级市场可以使资本迅速、有效地从资本剩余单位转移到资本不足单位。二级市场是对已经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行的股票或债劵,在国际性交易所或有关交易系统进行上市交易的场所。二级市场的存在为已发行的证劵提供充分流动的交易市场。证劵交易原本主要在交易所内进行,但是现在场外交易也十分盛行。场外交易是指证劵投资机构之间不通过证劵交易所,而以电话、电传等方式相互进行的证劵交易,它给交易者提供了更便利的交易方式,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量体裁衣提供特殊服务。
资本市场有很多功能。最重要的功能是它提供了一种机制,使资本能够迅速有效地从资本赢余单位转移到资本不足单位。这也是一级市场所承担的功能。只有一级市场才能通过向新的投资人发行新的证劵,或向原有的投资人增发新的证劵,为公司提供新的资金来源。资本市场的另一个功能是为已发行的证劵提供充分的流动性,既提供有效的二级市场,证劵具高度的流动性,才能使股票或债劵持有者可以随时卖出手中的证劵。高效的二级市场的存在,可以保证发行人迅速地连续地从社会上筹集资金,满足其不断扩大资金的需要。因此二级市场的存在是为了保证一级市场的更有效的运行,没有一个高效的二级市场,一级市场便不能存在,便失去了活力。
3.2.3.2 国际证劵市场
国际证劵市场由国际股权市场和国际债劵市场所组成。
1.国际股权市场。国际股权市场又称国际股票市场,指在国际范围内发行并交易股权的市场。在国际上发行股票要比国内发行股票复杂得多。股票发行涉及的当事人有五个方面:发行人(包括政府、银行、公司企业等)、证劵监督机构(政府或政府授权机构)、公证机构(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和信誉评价机构)、承效机构(投资银行和相关证劵商)投资人。股票的发行要考虑发行所在国的法律法规、发行量、发行对象、范围和方式等等。股票交易市场是证劵市场最活跃的部分,它由证劵交易所、证劵自动报价系统、证劵经纪人、证劵自营商、投资人和证劵监管机构组成,交易所是二级市场的中心。电子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使二级市场交易更活跃更有效。
2.国际债劵市场。国际债劵市场包括外国债劵市场和欧洲债劵市场。
(1)外国债劵是指筹资者在国外发行的,以当地货币为面值的债劵。外国债劵是传统意义上的国际债劵。伦敦曾经是最大的外国债劵市场,目前美国、日本、德国、瑞士等国是外国债劵的主要发行地。世界主要外国债劵有:外国人在美国发行以美元为面值的外国债劵,称为“扬基债劵”,在日本发行的以日元为面值的外国债劵,称为“武士债劵”,在英国发行的以英磅为面值的外国债劵,称“猛犬债劵”等等。新债券的发行一般要先通过公认的评级机构给予评级。比较有影响的评级机构有标准普尔公司(Standard and poor’s)和穆迪投资服务公司(Mood's lnvestment Srrvice Company),这是两家国际声誉很高的资产评估公司,他们的评级结果将对公司能否发行股票和债劵产生影响。
(2)欧洲债券市场是欧洲债券发行和交易的市场。欧洲债券是指发行人在国之外的市场上发行的,以发行所在地国家之外的货币为面值的债券。如美国人在法国发行以英磅为面值的债券。欧洲债券是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融资的一个重要途径。
3.2.3.3 国际中长期信贷市场
国际中长期信贷市场是国际资本市场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银行为企业等长期资本需求者提供的1年以上的中长期贷款。国际银行中长期信贷有如下特点:第一,国际银行中长期信贷在贷款资金用途上不受贷款的限制,由借款人自由安排使用。第二,国际银行中长期贷款的资金供应充裕,借款方便,贷款数额能够满足借款人的需要。第三。国际银行中长期贷款的条件严格,利率较高。
3.3 欧洲货币市场
第二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全球的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原有传统的国际金融市场已不能适应这种国际化的趋势,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出现了一个资金规模巨大、不受各国金融法律法规约束、监管的新型的国际金融市场,这种市场称为欧洲货币市场。欧洲货币市场也称离岸金融市场,是指在一国境以外进行该国货币的存款、放款、投资、债券发行和买卖业务的市场。欧洲货币市场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世界贸易、金融和经济的发展。
3.3.1 欧洲货币市场的形成
欧洲货币市场最早出现的是欧洲美元,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冻结了我国存在美国资金,原苏联政府为了避免遭受同样的损失,便把其持有的在美国的美元存款调至美国境外的银行中去,多数存在伦敦,形成欧洲美元最早的组成部分。1957年英磅发生危机,英国政府为维持英磅的稳定,严格限制本国商业银行向英磅区以外的国家提供英磅贷款。伦敦的商业银行为展信贷业务和解决贸易商的资金需求,便把它们所吸收的美元存款贷放出去。这样,一个美国境外的美元借贷市场就在伦敦出现,这一市场即欧洲美元市场。
3.3.2 欧洲美元市场发展的原因
20世纪年代以后,特别年代以来欧洲美元市场迅猛发展,其主要原因有:
1.美国国际收支逆差不安断扩大。自1950年起,美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就开始现逆差。1958年以后,国际收支逆差进一步扩大,到1971年8月,面对不断恶化的国际收支和美元危机的威胁,美国被迫宣布停止覆行美元兑黄金的义务。这样就在美国境外,主要是西欧各国的银行里积存了大量的美元,从而为欧洲美元市场提供了大量的资金,促进了欧洲美元信贷的投放。通过信用膨胀,反过来又刺激欧洲美元市场的交易活动不断扩大。
2.美国的金融政策的限制。首先,根据美国联邦备银行的Q字条例,美国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最高不得超过限定的利率,而国外的欧洲美元则不受此限制,导致美国国内资金纷纷流向欧洲。其次,根据M条例,美国商业银行要向联邦备银行上交一定比例的存款准备金,而国外的欧洲美元则不须交纳存款准备金。此外,为限制资本外流,美国政府于1963年采取对购买外国证劵的美国居民征收利息平衡税的措施,使得跨国公司不得不转向欧洲美元市场融通资金,从而大大促进了欧洲美元市场的发展。
3.生产和资本国际化加快了跨国公司的发展,而跨国公司贸易和生产活动遍布世界,需要日益增多的短期资金融通,也需要在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及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挑拨资金,或通过金融机构获得中长期资本以更新设备和技术。跨国公司既为欧洲货币市场提供了资金来源,又给欧洲货币市场创造了繁多的业务机会。因此,欧洲货币市场正是伴随跨国公司的巨大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的。
4.70年代,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1973年和1979年两次石油涨价,引发了1973—1975年和1979—1982年两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石油输出国的国际收支顺差成倍增长,而非石油输出国出现了巨额的国际收支逆差。大量的石油美元流向欧洲货币市场,通过欧洲货币市场便捷的借贷渠道,为各国政府解决国际收支不平衡提供了充分的资金资源。
5.60年代以来,美元的霸主地位日益衰落,美元危机频繁爆发,各国企业及投机商纷纷抛售美元,抢购其他硬货币,而西欧国家为抑制通货膨胀,采取了一些限制境外居民以当地国家货币寸款的措施,这些资金便转存到该货币发行国以外的地区。这就形成了欧洲英磅、欧洲法国发郎、欧洲荷兰顿、欧洲瑞士发郎等其他欧洲货币,欧洲美元市场也相应逐渐扩大到欧洲货币市场。欧洲货币市场形成后的范围不断扩大,很快扩展到亚洲、北美洲和拉丁美洲。
3.3.3 金融市场的类型
如前所述,欧洲货币市场又称离岸金融市场,按其业务特点可分为三种:
1.一体型。一体型离岸市场是指境内金融市场业务与境外市场业务融为一体。市场的参与者即可以是居民也可以是非居民,经营的业务即可以是离岸业务也可是传统国际金融市场业务,或称在岸业务。伦敦和香港金融中心即属于此种类型。
2.分离型。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是指境内金融市场业务和境外业务严格分离。对外资银行和金融机构与本国居民之间的金融业务活动加以限制,只准许非居民参与离岸金融业务,其目的在于防止离岸金融交易活动影响或冲击本国货币政策的实施。美国纽约离岸金融市场设立的“国际银行设施”(Intetnational Bsnkinh Facilities,IBF)、日本东京离岸市场和新加坡都属此类。
3.簿记型。簿记型离岸金融市场几乎没有实际的离岸业务交易,只进行借贷投资等业务的记账、转账或注册等事务手续,其目的是逃避税收和金融管制。中美洲的一些离岸金融中心,如开曼、巴哈马、拿骚和百慕大等即属此类。
3.3.4 欧洲货币市场的组成
欧洲货币市场按其业务可分为欧洲短期信贷市场、欧洲中长期信贷市场和欧洲债券市场。
3.3.4.1 欧洲短期信贷市场
欧洲短期信贷市场形成最早,规模最大,其余两个市场都是在短期信贷市场发展的基础上衍生形成的。这个场是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借贷期限短。欧洲短期信贷市场的交易大部分是按日计算的短期放款。一般为7天、30天、90天、180天、最多不超过1年。3个月期以内的借贷业务较多,3个月至1年期的交易较少。其中隔夜交易比例相当大,虽然期限很短,但对维持银行资金周转与国际金融市场正常运行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二,借款数额较大。欧洲货币市场上每一笔交易额都很大,一般以25万英镑为起点,多者高达数百万英镑。所以欧洲短期信贷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是金融机构、跨国公司、政府机构及国际金融机构。第三,欧洲货币市场的伦敦银行同业拆放利率(London Lnter Bank Offered Rate,LIBOR)是国际信贷市场的基础,许多国际借贷业务都以LIBOR附加一定的利息来确定。第四,欧洲利率一般略低于国内市场,一般0.23%~0.5%之间。存贷款利率差小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经营境外货币的银行免交存款准备金。第五,条件灵活,选择性强。短期资金的期限、货币种类、金额、交割地点以及利率均由借贷双方协商确定。第六,发生在银行同业之间的拆借一般建立在信誉的基础上,无须提供抵押品。
3.3.4.2 欧洲中长期信贷市场
欧洲中长期信贷市场主要从事借贷期限1年以上的业务活动。国际银团贷款,或称辛迪加贷款,是欧洲资本市场上中长期信贷的典型形式。辛迪加贷款是由一家银行牵头,由几家甚至几十家银行组成的银行集团,共同筹措并联合提供金额较大期限较长的贷款。
1.辛迪加贷款的形式。辛迪加贷款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银行团贷款,即参加银行团的各成员行直接向借款人提供贷款,贷款的具体工作由各贷款银行在贷款协议中指定的代理银行统一管理。更多的贷款是间接银行贷款,即辛迪加贷款。辛迪加贷款的银行团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牵头银行、代理银行和参加银行。牵头银行负责与借款人谈判,项目 确定之后,由牵头银行将参加贷款份额分别转售给其他参加银行;这些参加银行负责提供一定比例的贷款;代理银行负责具体事务工作,包括负责监督管理贷款项目的实施。
2.辛迪加贷款的特点。辛迪加贷款具有很多优点,首先,由于参加辛迪加贷款的银行很多,每个参加需要对某个项目提供贷款总额的一个百分比,如果该项目在运转过程中出现问题,每个银行个体只承担部分风险,有利于风险的分散,同时数家银行共同承担某一个项目,也减少了同业之间的竞争,达到参加银行共同分散风险,共同获取利润的目的。其次,对于借款人来说,借款项目通常需要资金量大,期限长,这是某一家银行难以承担或不愿意承担的项目。辛迪加贷款的形式使贷款金额分割给不同的银行来承担,或者说从期限上分割成不同的银行提供不同时期的贷款额度,大大便利了借款人的筹资。第三,借款人只需委托银行即可得到大笔借款,在整个贷款其间也只需同代理银行打交道,十分便利。第四,辛迪加贷款可以承担贷款数额巨大、期限长的项目,一般贷款为5~10年,或多或10年以上,但要求贷款资金专款专用。
3.辛迪加贷款的利息和费用。辛迪加贷款的成本由利息和费用两个部分组成。辛迪加贷款的利息是以伦敦银行同业拆放利率LIBOR为基础,再加上一个附加利率构成。一般而言,附加利率比较稳定,而LIBOR经常波动。由于伦敦各主要银行都提供出自己的LIBOR,因此用那种LIBOR作为辛迪加贷款利率要由借贷双方研究而定。通常确定方法有以下几种:第一,寻求各主要银行报价中的最优价格;第二,选择几家参考银行的报价,折算出平均利率;第三,将贷款银行与主要银行的平均利率作为贷款利率。第四、由贷款银行单独确定。国际银行中长期贷款利率一般采用可调整利率机构,即利率在一定时期保持不变,但每隔岸3~6个月就要按照市场利率进行调整,实际是按期调整的浮动利率。附加利率要根据借款人的信誉状况、贷款风险程度、贷款期限、市场资金供求、金额大小等具体情况来确定,一般为1%左右。
辛迪加贷款的费用大体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管理费、代理费和承担费。管理费,是借款人支付给辛迪加贷款牵头银行的佣金,是对牵头银行成功组织辛迪加贷款所支付的报偿。管理费一般按贷款总额的一定百分比一次或分次支付,费率一般为总额的0.5~2.5%。代理费是支付给代理行的费用。通常情况下,辛迪加贷款有一家代理银行,负责贷款其间与借款人之间的各项具体事务如邮政、通讯等。具体业务费用实报实销,除此之外还要另外向代理行支付代理费,作为对代理银行提供服务的酬金。一般代理费按照事先商定的金额支付。承担费是借款人未能按期使用银团或贷款银行已经按贷款合约准备好的资金,给贷款银行造成影响而支付的赔偿性费用,一般费率为贷款总额的0.25%~0.75%。这是为了促进使借款人积极有效地利用贷款,也不妨碍贷款银行有效地运筹资金。
3.3.4.3 欧洲债券市场
欧洲债券市场是指从事由国际辛迪加承保的、在面额货币国家以外发行和交易国际债券的业务活动。欧洲债券是指发行人在本国之外的市场上发行的,以发行所在地国家之外的货币面值的债券。如美国人在法国发行以英镑为面值的债券。
欧洲债券有以下特点。第一,欧洲债券是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融资的一个重要途径。欧洲债券的发行人、发行地点和货币单位分别属于不同国家。第二,欧洲债券实际上是一种无国籍债券,它的发行人通常是政府机构、大公司和国际性金融机构。欧洲债券的发行不受任何政府的管辖,是一种完全自由的债券。欧洲债券可以同时在几个国家发行,多数国家对发行期限和数量没有限制,也不需要发行前的注册和信息披露手续。欧洲债券了出售通常是通过国际辛迪加承包后再进行分售。第三,欧洲债券市场有容量大、发行灵活、发行成本低、品种多、流动性高、利息不纳税等优点。
3.3.5 欧洲货币市场的作用和影响
欧洲货币市场形成以后,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两方面的。
3.3.5.1 欧洲货币市场的积极作用
欧洲货币市场形成以后,对世界经济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首先,欧洲货币市场作为战后最大的国际资金市场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很多国家正是依靠欧洲货币市场的资金,解决了国内生产建设资金短缺的难题,使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其次,欧洲货币市场为国际收支逆差国提供了资金融通的便利,缓和了世界性的国际收支危机。由于世界性石油危机、国内的经济危机及产业结构等原因,有些国家常常出现国际收支逆差,而欧洲货币市场雄厚的资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各国为弥补国际收支赤字所需要的资金,从而缓和了世界性的国际收支危机。第三,欧洲货币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打破了各金融中心之间相互独立的状态,形成了国际金融市场全球一体化,这种一体化有利于降低国际间资金流动的成本,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
3.3.5.2 欧洲货币市场的消极影响
欧洲货币市场对世界经济发展除了有推动作用之外,还有一定的消极影响。第一,削弱了各国货币政策的效力。欧洲货币市场的活动往往会使一些国家的金融政策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但国内的银行和企业却能从欧洲货币市场获得信贷,从而使国内紧缩政策的威力减弱。第二,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欧洲货币市场资金流动不受管制的特性,为外汇投机活动提供了方便,加大了汇率的波动幅度,从而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第三,加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信贷风险。欧洲货币市场的资金来源中,短期资金和同业拆借资金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欧洲货币市场中的很多贷款是中长期的。这种短借长贷的运作方式加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信贷风险。
3.4 金融衍生工具市场
20世纪70年代伴随布雷顿林体系的崩溃和石油危机,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衰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汇率波动频繁,利率上升。在这种动荡不定的环境下,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为在竞争中保持不败之势,进行了很多金融创新。
3.4.1 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产生的背景
金融衍生工具是指以原生金融工具为基础而新创造出来的虚拟金融工具。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政府纷纷放松金融管制,出现了金融体系自由化的趋势,再加上近些年来计算机和电信技术的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市场迅速发展起来。
3.4.1.1 金融体系国际化
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70年代两次石油价格上涨,使石油输出国的国际收支出现了巨额顺差,其中上千亿美元流入到欧洲货币市场,这些石油美元由欧洲收支出现了巨额顺差,其中上千亿美元流入到欧洲货币市场,这些石油美元由欧洲货币市场贷出,很多又回流到非石油输出国,这要某种程度上孕育了国际金融市场全球一体化的趋势。70年代末、80年代初西方国家放松外汇管制及取消资本流动的限制推动了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和国际化的进程。
3.4.1.2 国际融资证券化
所谓国际融资证券化是指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筹资手段的证券化和贷款权的证券化。
筹资手段的证券化是指80年代以后,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筹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改变了长期以来主要依靠金融中介间接筹措资金的方式,转而由利用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直接融资。在70年代,尽管国际债券市场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国际资本市场仍以银行贷款为主。到80年代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国际证券的筹资比重不断上升,到1986年,国际资本市场的债券发行额已远远超过银行贷款额。
贷款债权证券化是指金融机构以贷款债权作担保发行证券,即以证券交易方法贷款债权,从而实现贷款债权的流动化,加速资金的周转。导致国际融资证券化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来自国际债务危机的影响。1982年在拉美爆发的世界性债务危机,使一些发达国家银行出现了巨额呆账,这不仅削弱了这些银行进一步发行新的国际贷款的能力,而且也严重影响了它们的信誉。一些信誉卓著的公司转向证券市场,通过发行证券筹资,而许多银行也在市场上出售债权。
3.4.1.3 放松金融管制
金融业历来是受政府管制较严的一个部门,金融管制可分为对内管制和对外管制。对内管制主要是限制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范围及存贷款利率。对外管制主要是限制外国金融机构进入本国金融业及金融市场,限制外国银行在本国经营业务的范围及对外汇流出入的管制。随着经济的发展,有些金融管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国金融业的正常的运行机制,阻碍了金融业的发展,而有些金管制由于受到金融创新的冲击约束力已大大降低。因此从70年代末起,西方国家开始放松金融管制,形成了一股声势浩大的金融管制自由化的浪潮,放松金融管制心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取消外汇管制。英国和瑞士在70年代末取消了限制资本流出的外汇管制。1980年日本修改了新的外汇管理法,1984年允许日元国际化。1986年法国和意大利也基本取消了外汇管制。
2.取消利率限制。美国国会1980年通过了《对存款机放松管制与货币控制法》,规定将逐步取消联邦储备委员会《管理条例Q》关于存款利率上限的规定。此外,加拿大、联邦德国、意大利、英国等国也相继取消了对银行存款利率的限制。
3.放宽对各类金融机构在业务经营范围上的限制,允许不同金融业务可以适当交叉,如美国传统上商业银行和其他储蓄机构业务区分明确,80年代新银行法出台后,美国的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交叉,界限已趋于模糊。
4.放宽外国金融机构进入本国市场的限制,如英国于1986年金融服务法“大震”后,允许外国证券公司进入英国,日本也允许部分外国证券公司进入其股票交易所。此外,美国建立了国际银行便利,日本建立了离岸金融市场。
5.实际利率的提高。由于恶性通货膨胀,70年代很多国家的实际利率为负值,即名义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因而债券对投资人的吸引力不大。8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的通货膨胀率普遍下降,名义利率超过于通货膨胀率,实际利息收益得以恢复正值,从而也使投资都恢复了对长期债券的信心和兴趣。
3.4.2 金融创新
3.4.2.1 金融创新的背景
在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下,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相继出现了滞胀,而在西方经济学占居正统地位的凯恩斯学派对此难以解释,这时包括货币学派在内的一些新自由主义思潮开始盛行。它们的理论核心就是反对国家干预,主张通过市场机制调节经济,从而为各国放松金融管制奠定了理论基础。金融管制放松了,金融市场汇率、利率变动频繁,防范投资风险或借贷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应运而生。金融衍生工具在金融原生工具的基础上衍生出来,人们称之为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包括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市场的创新、金融服务的创新等。这些新的金融工具在防范投资风险或借贷风险方面有明显的作用,不少新的工具突破了传统上对金融机构在业务范围、利率方面的管制。各种金融期货、期权、货币互换等新的金融工具相继出现。金融创新提供了更为广泛的资金筹措渠道,同时降低了融资成本。
金融衍生工具的创造与发展称为金融工具的创新。美国的金融业相当发达但受政府管制较严,因而美国的金融机构创造出很多金融衍生工具以规避管制。包括各种金融期货、期权、货币互换在内新型的金融衍生工具相继出现。后又在其他国家广为流传。世界各地还出现了若干新兴的金融市场,如芝加哥国际货币市场、新加坡国际货币交易中心、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法国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等,从事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使金融资料处理和传送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从而产生了终端服务、销售点系统、家庭银行业务及自动清算所等,这一世都便利了客户并使金融创新活动更加深入到百姓之中。
3.4.2.2 金融创新的主要原因
1.规避管制。逃避金融管制是金融工具不断创新的一个推动力。西方很多创新工具都是由美国金融机构创造的,其原因是美国金融业受政府管制较严。因此可以说,金融管制愈严,金融创新的推动力就愈大,金融工具创新也愈活跃。
2.技术革新。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开展并在经济领域中运用,金融全球化得到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的不断进步与广泛运用,金融业有可能向客户提供各种质优价廉的金融工具与金融服务,1990年芝加哥金属交易所和路透社控股公司联合开办了全球交易体系,它把全球电脑终端联结起来,使加入该系统的会员能在全球进行期货、期权交易。全球交易体系可以说是当今科学技术在金融界运用的结果。
⒊减少风险。如前所述,70年代以后,由于西方国家通货膨胀的加剧及浮动汇率的实施,企业及个人面临了巨大的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金融期货、期权及互换业务等新型的金融衍生工具的产生都是为了满足客户减少利率与汇率风险,以达到保值或盈利的要求。要各种创新的金融工具中,为减少利率与汇率风险而创新的工具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3.4.3 金融远期合约
金融远期合约(Forward Contracts)是指双方约定在未来的某一确定时间,按确定的价格买卖一定数量的某种金融资产的合约。在合约中规定在将来买入标的物的一方称为多头方,在未来卖出标的物的一方称为空头方。合约中规定的未来买卖标的物的价格称为交割价格。
远期合约是一个特别简单的衍生工具。它是在一个确定的将来时间按确定的价格购买或出售某项资产的协议。远期合约不是标准化的,最终客户可“定制”远期合同以满足非常特殊的要求,这使远期合同能较好地适合于某些特殊目的。在所有的远期市场中,货币远期市场是耿发达。这些市场由大银行,特别是全球性的大银行组成。这些市场的大多数远期交易在银行同业间进行,但银行能够代表非银行客户开展有效的交易。
远期合约是适应规避现货交易风险的需要而产生的,是在金融机构之间或金融机构与客户之间通过谈判后签署的非标准化合约。远期合约在签署之前,双方可以就交割地点、交割时间、交割价格、合约规模、标的物的品质等细节进行谈判,以便昼满足双方的需要。因此远期合约的灵活性相对较大。
但远期合约也有明显的缺点:首先,由于远期合约没有固定的、集中的交易场所,不得信息交流和传递,不利于形成统一的市场价格,市场效率较低。其次,由于每份远期合约千差万别,这就给远期合约的流通千百万较大不便,因此远期合约的流动性较差。最后,远期合约的履约没有保证,当价格变动对一方有利时,对方有可能无力可无诚意履行合约,因此远期合约的违约风险较高。
3.4.4 期货市场和期货交易规则
3.4.4.1 期货市场的历史
期货市场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最初的发展是为了便利农民和商人的需要。农民不知道未来粮食的价格如何,面临的风险显然很大。商人要购买粮食,也要面临很大的风险。他们可以商定一份期货合约,将未来粮食价格确定下来。
世界上比较重要的交易场所有芝加哥交易所、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芝加哥国际货币市场(IMM)、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LIFFE)、瑞士期权与金融期货交易所(SOFFEX)、东京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TIFFE)、新加坡国际货币交易所(SIMEX)、悉尼期货交易所(SFE)等。
世界各地交易所交易的期货大多可以分成商品期货合约(其合约交易标的物为商品)或金融期货合约(其合约交易的物为金融工具如长期政府债券或短期股票组合)两大类。期货市场是最成功的金融创新之一。通常有以下一些金融期货:在债券工具基础上的利率期货、外汇汇率基础上的外汇期货,以及股票市场平均指数基础上的股票指数期货。
3.4.4.2 交易规则
1.保证金制度。期货交易所就是专门供参加期货和衍生工具交易的交易者买卖合约的场所。它是由生产、经营或代理买卖同类或几类商品的企业和个人,为进行期货交易而设立的经济组织。
期货交易所内最基本的活动就是期货合约的买进卖出,为使期货交易所成为合法经济组织,防止由于操纵、垄断或欺诈等不法手段而导致期货市场混乱、价格暴涨暴落、波及其他市场的正常运行,发挥期货市场的正常作用,发达国家政府都设有专门机构来对期货交易进行管理,同时期货交易所都制定和实施许多严格的规章制度,以确保期货交易的正常进行。所以,在期货交易所内进行的交易是一种有组织的规范化的交易。
保证金制度是指按期货交易所规定,期货交易的参与者在进行期货交易时必须存入一定数额的履约保证金。履约保证金是用来作为确保买卖双方履约的一种财力担保,即如果买卖双方在合约到期时,不能将手中的期货部位平仓了结的话,他们就必须按合约的元宝进行交易工具的实物交割。期货交易所之所以能为在期货交易的会员必须交纳履约保证金并在交易所内开立保证金账户。
履约保证金的额度由提供合约进行交易的交易所制定,通常保证金要求随头寸情况不同而不同。对于没有任何降低风险机制的投机交易,保证金可高达合约价值的5%到13%。对于虽然也是投机头寸,但投机者在买进某一交割系列期货的同时,卖出另一交割系列的期货,则保证金可能只要合约价值的1%到3%。如果是套期保值头寸,保证金一般在2%到4%的范围。保证金的比例随交易标的物价格波动幅度而调节,价格波动幅度大,则保证金要求的比例相对较高,价格波动幅度小,由保证金要求的比例相对较低。
2.盯市和保证金操作。盯市是指清算所每日对客户的保证金账户进行清算和调整的活动。交易者交易期货的范围受保证金多少的限制,交易所下属清算所每日对保证金账户清算,如果交易产生收益,客户可以将赢余提出,如果发生亏损,且亏损额超过初始保证金的1/3,则必须追加保证金,不能按期追加保证金者,会被强迫平仓而退出。
3.价格波幅限制。每日价格最大波动幅度限制,称“每日停板额限制”,指的是某一交易商品每日的最大价格波动幅度是有限制的。在价格狂涨或狂跌超出了最大价格波动波动幅度时,交易所就可以停止交易,从而保证交易者免受重大损失。当然,价格波动较大时,也可适当调整期货合约的价格波动限额。一般情况下,在某一交易商品的期货合约中已列明每日停板额,它是根据该合约的交易日结算价加上或减去一定的比例金额计算出来的,交易者不得在确定的停板价格之外进行交易。
4.交易数量限制。所谓交易数量限制,也称交易头寸限制,它是指交易者在某一期货市场上最多可持有的期货合约或期权合约的数量是有限制的。一般而言,在合约规则中就已经列明交易者就某一交易商品的期货合约可持有的最多买进与最多卖出(多头与空头)的数量,当交易者持有合约可持有的数量界限时,交易者就必须向交易所逐日报告。交易数量限额对投资交易者和套期保值者也适用,但套期保值者可适当扩大其持有合约的数量限制。制定交易数量限制和每日价格最大波动幅度,是为了确保期货市场财力的完整性和减少期货市场上出现不正常的价格波动,从而保障大交易者的利益。
5.公开市场原则。公开市场原则,就是为了保证期货交易的公平进行和确保期货市场是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凡在交易所内进行的期货交易都必须通过公正、平等、竞争的方式进行。大多数交易所都是以“公开喊价”制度来实现公开市场原则的。公开喊价制度或集体拍板定价制度同价格报告制度结合在一起,完善了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无论是采取以上的哪一种方式确定交易价格,其目的都是为了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期货市场。
3.4.4.3 期货交易的目的
期货交易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外汇风险而进行套期保值。期货交易的套期保值是在现货市场,某一笔交易的基础上,在期货市场上做一笔买卖方向相反,期限相同的交易,以期保值。它之所以能够起保值作用的原理是:在正常的国际金融运行情况下,由于期货价格与远期外汇价格都是以利率差价为基础的,两者价格的趋势是一致的,波动幅度也是大致接近的,所以必然形成,如果现货市场交易发生亏损,期货市场交易就会有盈利;反之,现货交易有盈,期货交易即亏,两者可以抵冲,这样可以固定成本或收益。
3.4.5 期权市场和期权交易
期权又称选择权,是指赋予其购买者在规定的期限内双方约定的价格(简称协议价格或执行价格)购买或出售一定数量的某种金融资产(称潜含金融资产或标的资产)的权力的合约。
3.4.5.1 场与期权市场交易所
在欧洲和美国的首次看跌期权交易始于18世纪。1973年4月芝加哥交易所建立一个新交易所----芝加哥期权交易所,特别为交易股票期权。从那以后,期权市场受到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青睐。美国股票交易所和费城股票交易所于1975年开始从事期权交易,太平洋股票交易所于1976年开始从事期权交易。80年代初期权交易量迅速增长,每日期权合约售出的股票份额超过纽约交易所每日股票交易量。
80年代,美国外汇期权,期货合约期权得到发展。费城股票交易所交易外汇期权,芝加哥期权交易所交易标准普尔100(SP100)和标准普尔500(SP500)股票期权,美国股票交易主要市场股票指数(MMSI)期权,纽约股票交易所交易纽约股票交易指数(NYSE Lndex)期权。大多数人提供期货合约的交易所这时都提供这些期货的期权交易,芝加哥交易所提供玉米期货期权,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提期货期权等等,现在世界各地都有期权市场。
3.4.5.2 期权的基本形式
期权是双方签订的合约,合约的买方有权利买进或卖出某种标的资产,而卖方必须根据买方的要求来履行义务。
1.买权与卖权。期权的概念相当广泛。买权赋予购买者购买某种的资产权利(但不承担义务),而卖权赋予购买者出售某种标的资产的权利(但不承担义务)。期权合约的出售者则需承担绝对的义务。期权购买者为获得选择权利,必须支付给期权出售者一定的费用。就买权和卖权而言,预先支付的一笔期权价格被称为期权费。买权又称看涨期权,卖权又称看跌期权。
2.期权的买方与卖方。在期权市场上有四种类型参与者:看涨期权买方、看涨期权卖方、看跌期权买方、看跌期权卖方。期权的购买者也称期权持有者(Holder),期权的出售者也称为期权发行者,有时也称为写契人(Writer)。买方愿意拥有多头时,卖方愿意拥有空头,即看涨期权的持有人具有在未来某时以执行价格购买该资产或放弃购买该资产的选择权力,而写契人必须在持有人意愿执行合约时以执行价格出售该合约的资产。看跌期权具有同样的定义,所不同者是期权购买者具有出售或放弃标的资产权利。如果期权持有同样的定义,所不同者是期权购买购买者具有出售或放弃标的资产权利。如果期权持有者打算履行这个权利,出售的价格就是期权的敲定价格或执行价格。签署期货合约并不需要支付全部成本,但是两位期权合约的投资者必须为购买期权合约而事先支付一定费用,即期权购买者为持有期权所赋予的权利一次性地付给期权出售者一笔款项期权费,而卖方需交纳一定额度的准备金给交易所。
3.欧式期权与美式期权。期权购买的权利只适用于某段特定的时间,称为有效期。期权权利失效的准确日期称为到期日。买权和卖权可以是欧式期权或美式期权。欧式期权只能在接近期权到期日的有限执行期内执行;而美式期权能够在从期权起始日开始至到期日之间的任何时间执行。在以上两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执行的话,期权失效,也就没有价值了。为了完全确定一个期权,期权合约的签定必须指定几个要素。无论是买权还是卖权,都包括标的资产、期权的协议价格、期权的有效期。如果期权在多个交易所内交易的话,还需指定期权交易的交易所。
4.场外交易市场。即期货币期权于1982年2月开始在美国费城股票交易所进行交易,在那之前已发生场外交易,直至今日场外交易仍是期权是的主要场所。年历1982年之后,许多其他市场开展货币期权交易。用交易货币期权或场外交易期权来进行货币风险管理的方法激增。
场外交易市场的期权交易发展十分迅速,因为市场交易期权为标准合约,灵活性很差,而大多数写契人更愿意根据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不同要求,设计具有不同交易额、到期日或其他具有不同特征的期权合约。场外交易期权合约的可调整特征有助于克服信用风险集中于写契人的缺点。80年代和90年代期权场外交易市场交易有很大发展,场外交易期权的特点是通过电话达成协议而不是在交易所场内交易。交易的一方通常是一家投资银行,它持有各种期权组合,运用我们稍稍后将介绍的操作过程进行套期保值,另一方是投资银行的客户,如基金管理人或大公司的财务主管。
3.4.5.3 期权状态
期权可以处于下述三种状态:实值状态(in-the-money)、两平状态(at-the-money)或虚值状态(out-of-money)。处于哪一种状态,取决于标的资产的执行期市场价格和协议价格之间的关系。
通常期权买方预期某种标的资产的价格将上涨,则会买入该种标的资产的买权,以期未来当该种标的资产的价格果真上涨,且超过协议价格时,以较低协议价格买入该标的资产;期权买方预期某种标的资产的价格将下跌,则会买入该种标的资产的卖权,以期未来当该种标的资产的价格果真下跌,且低于协议价格时,以较高协议价格卖出该标的资产而获利。对于买权,即看涨期权,如果标的资产的执行期市场价格等于期权的协议价格,该期权就处于两平状态,买方将执行合同与否,都将损失期权费。最后,如果标的资产的执行籽市场价格低于期权的协议价格,该期权就处于虚值状态,买方将放弃合同,只损失期权费。对于卖权,实值、两平个虚值状态和价格之间的关系正好相反。
期权的价值状态
关系 买权 卖权
A>S
A=S
A<S 实值
两平
虚值 虚值
两平
实值
其中、A代表标的资产的执行期市场价格;S代表期权的协议价格。
利用期权交易来对期货交易保值,风险损失可限制在期权费的范围内,同时,交易商还可以得到价格变动的额外好处,这是期货市场所不同具备的。
国际金融市场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从国内金融市场发展到传统国际金融市场,又进一步发展成为离岸金融市场。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国际金融市场由若干个市场构成,每一个市场主要从事一类交易各有自身的特点。随着金融业务的不断发展,这些市场的界限已经模糊。
欧洲货币市场发展十分迅速,这个市场上的金融活动不受任何国家的法律管辖。在为经济活动提供便利的同时,加大了金融风险。
金融衍生工具市场随着金融创新而日益活跃。远期、、期货和期权交易被越来越多的人用来防范风险和进行投机。
[外汇知识]金融常识资料
[外汇知识]金融常识资料以下为zzmbank提供的一些金融常识资料,特汇编在一起,方便读者阅读、参考goldenmean
一、投机交易
投机交易是指以对价格变化的合理预期为前提,通过主动承担巨大的市场风险,来谋取巨大的市场利益的交易行为,或者说,是在对市场预期的基础上,通过频繁地低买高卖或高卖低买而赚取交易差价的行为。即预期价格上涨时,买进金融工具以求将来以更高的价格卖出;预期价格下跌时,卖出金融工具以求将来以更低的价格买入的行为。
投机的目的是赚取巨大的差价利润,投机的基础是对市场价格的合理预期与准确预测。如果持有多头时价格上涨或持有空头时价格下跌,则投机者便能从正确的价格预测中获利;但是,预测一旦失误,如持多时价格下跌而持空时价格上涨,则投机者便要蒙受巨大的损失。为此,投机者必须承受市场风险。投机的利润,既是对成功预测的回报,也是对承担风险的回报。
投机者是价格的预测者而非价格的操纵者,投机并不意味着市场操纵,真正的投机者往往并没有意识到对价格的控制。投机交易是金融市场上常有的现象,尽管过渡的投机,有可能引发市场的混乱与动荡,但在严格的市场管理下,投机活动有着一系列的积极作用,如活跃交易、价格发现、资源配置和风险承受等。
二、国际游资
国际游资就是为追求更高利润或为保值而在国际间频繁移动的短期资金。这种短期资金流动性极强,对国际市场冲击力大。因这种资金是一种“烫手”的资金,故又称之为“热币”。国际游资的出现,与整个国际政治、经济以及金融形势的发展变化有直接关系。例如,在70年代中,国际石油价格两次大幅度提高,石油生产国积累了大量的资金,本国市场吸收不了,绝大部分投放到国际资本市场上,成为一股冲击力极强的国际游资。再如,近年来,跨国公司集团发展速度极快,在其资本的周转和循环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大量暂时闲置的货币资金,其数额有时高达几千亿美元。而这种资金不会真正闲置起来
,它们要借机到处生息取利,故此形成为一股极为活跃的国际游资。
国际游资的流动,在流动的方向和流动的数量方面极易受一些短期因素的影响。任何一个国家出现政局不稳、私人财产得不到保障、或预期出现高额税率及没收性课税等情况,就会引起巨额资本外流。国与国之间相对利率水平的差异变动,对各国货币汇率将来动向的预测,也都会引起数额极为巨大的、预期性的或投机性的资本移动。目前,发达的现代化通讯工具,敏捷的信息交流,可以自由调动资金的金融管理体制,更为资本移动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便利。动荡的国际政局,瞬息变化的金融市场,起浮波动的货币汇率,为投机性的资金移动提供了契机。大规模的资金流动,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和货币汇率体系的混乱,十分不利于各国经济的发展。
三、货币层次
就是货币的范围。货币的范围很广,例如现钞、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短期国库券等都属于货币或准货币的范畴,但显然,它们的购买力不同,现钞和活期存款是现实购买力,而定期存款和短期国库券除非特殊,在正常情况下都需要经过一定的手续才能转变为现实购买力。根据货币的流动性不同,从本世纪60年代起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主义开始对货币划分层次,以便更深入地研究和管理货币供给。这一理论已被其他国家广泛采用。
划分货币层次的基本标准是货币的流动性,同时还要考虑货币当局在统计上的可能性,因为货币层次尽可以划分得很细,但是否能得到相应数据,还取决于这个国家的统计水平和实际需要。各国的货币银行制度不同,在划分货币层次上也不尽相同。但一般的规律是,货币的第一个层次M0即流通中现钞,叫准备货币,需要说明的是西方国家的M0指的是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现钞货币,而在我国,银行体系(不包括中央银行)的库存现钞也属于流通中的现钞货币;M1等于M0加上活期存款,这就是狭义货币或狭义货币供应量,M1对货币流通影响最大,在很多国家M1是中央银行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变量,是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M2等于M1加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 ;有的国家将短期国库券等信用工具也加入M2或用M3来表示,这些短期信用工具被称为准货币,它们M2共同构成广义货币或广义货币供应量。
四、硬通货/软通货
硬通货是指国际信用较好、币值稳定、汇价呈坚挺状态的货币。由于各国通货膨胀的程度不同,国际收支状况以及外汇管制宽严程度不同,当一国通货膨胀较低,国际收支顺差时,该国货币币值相对稳定,汇价呈坚挺状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习惯称其为硬通货。
与硬通货相对的是软通货。它是指币值不稳,汇价呈疲软状态的货币。由于货币发行过度,纸币含金量或购买力不断下降,与其他国家货币的比价也会不断下降。此外国际收支出现大量逆差,也会使一国货币与其他国家货币的比价不断下降。在国际金融市场上,通常把这种币值不断下降、汇价呈疲软状态的货币称为软通货。
硬通货与软通货只是相对而言,它会随着该国经济状况和金融状况的变化而变化。例如美元,在50年代是硬通货,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由于美国的高速通货膨胀率,以及大量的国际收支逆差,使得美元汇价呈下降趋势,美元由硬通货变为软通货。80年代初期以来,美国实施高利率政策和紧缩银根政策,美元汇率不断上浮,又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的硬通货。
此外,硬通货和软通货还有另外一层含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金融市场上某些不实施外汇管制,可以自由和无限地兑换黄金和其他国家货币的货币,称作为硬通货,软通货则是指实施外汇管制,不能自由兑换黄金和其他国家货币的货币。
五、伦敦银行同业拆放利率
伦敦银行同业折放利率是伦敦金融市场上银行之间相互拆放英镑、欧洲美元及其它欧洲货币资金时计息用的一种利率。伦敦银行同业拆放利率是由伦敦金融市场上一些报价银行在每个工作日11时向外报出的。该利率一般分为两个利率,即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两者之间的差额为银行利润。通常,报出的利率为隔夜(两个工作日)、7天、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年期的,超过一年以上的长期利率,则视对方的资信、信贷的金额和期限等情况另定。
目前,在伦敦金融市场上,有资力对外报价的银行仅限于那些本身具有一定的资金吞吐能力,又能代客户吸存及贷放资金的英国大清算银行、大商业银行、海外银行及一些外国银行。这些银行被称作参考银行。由于竞争比较充分,各银行报出的价格基本没有什么差异。
参与伦敦金融市场借贷活动的其它银行和金融机构,均以这些报价银行的利率为基础,确定自己的利率。伦敦银行同业拆放利率作为伦敦金融市场上借贷活动的基础利率,初始于60年代初,随着伦敦金融领域里银行同业之间的相互拆放短期资金活动增多,伦敦同业英镑拆放市场开始取代贴现市场,成为伦敦银行界融资的主要场所,伦敦银行同业拆放利率成为伦敦金融市场借贷活动中计算利息的主要依据。以后,随着欧洲美元市场和其它欧洲货币市场的建立,国际银团辛迪加贷款及各种票据市场的发展,伦敦银行同业拆放利率在国际信贷业务中广泛使用,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关键利率。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市场及海外金融中心均以此利率为基础确定自己的利率。
例如,一笔辛迪加贷款利率确定为伦敦银行同业拆放利率加上0.75%,如果当时伦敦银行同业拆放利率为10%,那么这笔银行辛迪加贷款的利率便为10.75%
六、利率
“利息率”的简称,是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对借贷本金之比。所谓利息,是让渡货币资金的报酬或使用货币资金的代价。利息的存在,使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
决定和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有:
1.平均利润率。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因此,平均利润率是决定利率水平的基本因素,并且是利率的最高限,零则为利率的最低限。
2.货币资金供求关系。货币资金供过于求,利率下降;反之,则利率上升。
3.物价上涨率。当名义利率低于同期物价上涨率时,实际利率为负。而负利率不能为资金供给方所接受。因此,在市场利率条件下,利率水平要受物价上涨率影响。
4.历史的沿革。假定在货币供求均衡的情况下,利率只能按习惯做法、历史的沿革来确定。
5.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利用手中所掌握的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变动再贴现率调节信用规模和货币供给,或直接干预各种存贷利率,都会对利率水平发生影响。
6.国际金融市场利率。国际利率水平对本国利率的影响,是通过货币资金在国际间的移动而实现的。
利率的表达方式分为: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其计算方式分为单利和复利。其种类主要有:市场利率、公定利率、官方利率、固定利率、浮动利率、短期利率、长期利率、名义利率、实际利率等。
投行及其它金融职业介绍普及版
投行及其它金融职业介绍普及版不少网友对投行以及其它金融行业都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不过有不少道听途说的传闻并不可信。而且很多帖子对一些概念定义比较混乱,不少人甚至对投行干些什么都不甚清楚。我在这里科普一下,众位大牛不要见笑。这个帖子侧重于介绍金融的一些职业分工,以及简单的职业道路介绍。
整个金融行业大致分为buyside和sellside两大类。sellside做的主要是把各种asset变成各种金融产品,提供给市场。 sellside主要指的是通常意义上的投行。投行内部结构也很复杂,按照产品分大致分为fixedincome和equity两大类。按照业务分大致分为IBD,sales&trading,equityresearch,assetmanagement(这部分和buyside性质是类似的)等。IBD是最传统的投资银行业务,靠近的是corporate一边;sales&trading主要进行产品销售和交易,有时候投行会扮演 marketmaker的角色以保持市场的流通性。
buyside主要进行的是投资管理的业务,所以也称为IM(investmentmanagement)或者AM(assetmanagement),主要由各种机构投资者组成,包括mutualfund,hedgefund,pensionfund等等。
就careerpath来说,很难说谁好谁不好,关键看每个人的特长和个性。IBD适合工作热情高涨,吃苦耐劳的人。sales适合善于人际交往的人。trading适合能承受巨大压力,并且对市场感觉敏锐的人。equityreasearch适合做事踏实的人。一般来说 IBDcareerpath比较按部就班,需要熬年头,能熬上去的不仅需要良好的业务能力也需要强健的体魄。tradercareerpath风险很大,可能在2年之内就毁了前程,也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平步青云。我知道一个顶尖的trader从associate升到director只用了2年。 sellsideequityresearch行业前景有一定问题,因为regulation越来越倾向让research保持独立性以保护投资者。
Buyside总体来说lifestyle比sellside好,收入也超过sellside。不过,进buyside也远远难于进sellside。
注:当今金融产业之庞大和复杂远远超过常人想象,在整个金融产业链上还有着很多细分的行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补充一下,帖子的职业分工主要是指成熟市场的情况。国内情况有所不同。
金融领域的开放让国内很多年轻的朋友一下子豁然开朗。不过随之而来的是扭曲的价值观:进投行的是牛人,进四大的是凡人,进企业的是土人之类。在此还想表明以下我一向的观点:工作本身没有等级之分,我决不赞成投行就比四大“高级”之说。任何一个人能在本行干的出色的才是牛人。选择职业道路应该看自己喜欢干什么,自己能够干什么,然后尽量在二者之间取得平衡。如果一心只想往“高级”的工作钻的话,可能回头看来还是一事无成。
hedgefund中文翻译成“对冲基金”,这个翻译是准确的。不过有意思的是,现在主流的hedgefund往往做的不是hedge,相反很多 hedgefund对一些市场趋势进行大胆的speculation(中文是投机,贬义词,英语的原意是中性的,是hedge的反义词,表示承担风险而获取超常的收益)。如果把hedgefund和国内的情形联系起来看,更准确的翻译应该是“私募基金”。这个意义上而言国内存在hedgefund已经已经有些年头了,只不过因为法律界定而没有露出水面。现在管理层正在进行私募基金合法化的进程,应该很快就能成为正大光明的一支金融力量。(国内现在往往把 PE翻译成“私募基金”是不准确的,下文还有相关论述)
在成熟市场上hedgefund通常是相对于mutualfund而言。其差别是:mutualfund是公开招募,并且公开交易的开放型基金。国内市场上交易的开放型基金大多数属于mutualfund。而hedgefund则大多是私下招募,并且封闭的基金。
在全球金融市场,hedgefund已经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角色。从东南亚金融危机到最近两年的商品期货的超级牛市都可以见到hedgefund 的身影。由于hedgefund收益率普遍高于mutualfund,最近几年全球范围的hedgefund都取得了快速的成长。再加上全球性资本过剩,现在几个billion的fund都算很小的。
稍微提一下对冲的概念。对冲是一种控制金融风险的手段。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你买了100股股票,然后又担心股票下跌,你就可以再买一个认沽100 股的期权(putoption)进行对冲。最后无论股票怎么跌,最差的结果就是你以putoption的执行价(strike)卖掉手中的股票。
和对冲相关但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是套利(arbitrage)。套利是指把所有相关风险完全对冲掉以后可以获取的无风险收益。比如说中国银行的美元牌价是8,门口黄牛的牌价是7.8,你可以用7.8人民币从黄牛那里换1美元,随后马上拿一美元换给BOC变成8元人民币,毫无风险的赚了0.2元。
就职业而言buyside和sellsidelink最多的是tradingdesk。双方的人马几乎是对应的。基本上都设有:trading, structure和research几块。一般来说sellside研究力量更为强大,buyside很多基本信息都依靠sellside取得。 sellsidestructure侧重的是如何将金融产品合理定价,而buyside侧重于如何搞出模型更好的预测市场的变化。(本质是一样的)双方的 trader做的事情倒是殊途同归。
当投行根据buyside要求设计出金融产品后,双方达成交易。然后投行一般会尽快地通过相关交易对冲产品风险,而buyside这时候一般是 “一切尽在掌握”,因为买到手中的产品完全是根据自己的判断而订制的。这时候,双方是合作伙伴关系,大家赚自己的利润。另外有些时候,投行也会 takeposition,这种时候双方都是marketplayer,关系也就变成你死我活的博弈了。
把业务上的link讲完后,职业上的link也就水到渠成了。双方trader作的事情十分接近,互相之间的跳槽也就十分普遍。research 而言,投行的比较focus也比较辛苦,所以一般更加愿意往buyside跳,不过buyside本来也不需要很多的research,跳槽并不容易。 structure是双方都需要的,虽然侧重不同,但都是通的,互相之间都有跳。
上面说的都是投行的市场一头。回过头说IBD(传统投行业务),更多的是和企业打交道,而不是和市场打交道。反之,buyside都是和市场大交道。所以IBD一般不容易转buyside。
由于国内这些年出现了很多成功风投的案例,大家已经不太陌生,这里简单的介绍一下PE。
国内很多地方把PE(privateequity)翻译成“私募基金”,这显然是不熟悉金融市场的人“顾名思义”所致。诚如上文所述,私募基金接近于hedgefund的概念(相对于mutualfund)。而PE是一个相对于publicequity的概念。我个人将其翻译成“非上市融资”,现在国内比较被认可的翻法是“私人股权融资”。
现在vc/pe是一个很时髦的词,无论在美国还是在国内。在美国火爆的原因是最近几年PE的收益率都明显好过publicmarket,导致PE的规模快速膨胀。在国内火爆的原因就比较复杂了。
其实现在vc/pe差异已经不是十分明显,很多时候人们把VC看成是pe的一种。如果进行划分的话,二者主要区别在于对 targetcompany投资阶段的不同。vc主要投资于公司发展早期,从种子阶段到上市前不等。而pe主要投资于有稳定现金流, businessmodel比较成熟的公司。PE最经典的做法是LBO(leveragebuyout),核心是将现金充沛而又失去发展动力的上市公司 goprivate,通过大财务杠杆使公司有紧迫感,从而为股东提供更大的收益。
喜欢看电影的朋友一定知道《风月俏佳人》,其中理查基尔干的就是PE。片中罗伯茨问他你到底是干嘛的,回答颇为经典:“总而言之我干的就是把一家公司买下来,然后再拆成一块一块卖”。(注:这只是PE做法的一种,并不是全部)
vc/pe是金融市场中最直接和企业打交道的分支。vc做的是整天看businessplan(bp),从中找出有前途的bp以及执行团队,随后进行价值评估以及投资。根据公司不同,有些vc会强烈的参与公司经营管理,有些则没有。pe更多的是寻找有前途的被收购公司,并且进行金融改造。 vc/pe最终的的目的都是找一个更好的价钱把公司股份卖掉推出,从而进入新的循环。具体操作方法VC/PE在其他很多地方都是不同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进一步讨论。
现在可以把金融产业链简单的串一串。在一个企业IPO之前,公司都是private的,这一阶段可以参与融资的就是VC/PE。当企业需要上市,这时投行就参与进来,对公司价值进行精确评估,然后公开招募。这时候,企业自己或者vc/pe提供的股份是原材料,投行将其加工成金融行业认可的“股票”。公开上市前后,buyside就会进行认购。接下来就是二级市场上的各方博弈了。
金融的原始定义是为买足企业发展需要进行的各种融资,因此金融必定有企业和市场两级。企业这级是金融行业的生存之本,市场这级可以看作金融行业发展壮大的动力。投行作用是金融产业链的hub,一端联系着企业,另一端联系着市场。企业这端是实实在在的,可以说资本主义出现后的几百年都没有太大的变化。而市场这一端则越来越庞大并且趋向虚无。很多衍生金融产品最早的出现是为了满足风险公职的需求,但很快变成一些豪赌的利器。会计师事务所的地位是保证企业(无论privateorpublic)企业原始数据的真实性,从而使其他机构可以对企业价值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如果没有会计师的存在,整个金融行业就会陷入一片混乱。因而会计师有“经济警察”之称。
整体而言,金融业连接企业一端的工作核心更侧重于对于企业价值的评估,金融连接市场一段的工作的核心侧重于市场风险的控制以及对市场方向的判断。因为对技能要求的不同,两端互相转都比较困难。相反,只要在金融产业链的同一端,转行至少都是有逻辑上的可行性的。
基金研究:“封闭式”基金
sosme特别声名:
(1) 本帖只代表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
(2) 本人是根据自己对价值投资的理解整理出一个大名单并进行相关的分析与资料收集,特别强调:一个公司是否能成为投资目标不取决于你是否用价值投资的眼光去看待它而取决于相对市场定价其价值被低估的程度,或者说优秀的公司经常被高估从而透支了其所有的价值反而成为一个具有高风险的投资目标;
(3) 本贴的初衷是为满足自己对价值投资的兴趣与偏好,欢迎探讨特别是有理有据的争鸣与反驳,时间会让所有正在发生的一切变成历史并最终验证一切.
关于基金(不管是“开放式”还是“封闭式”)我是一个外行,因为平时没有做过什么研究与跟踪分析,在我的投资清单中它们也从来没有出现过。之所以写这篇帖子纯粹是抛砖引玉,希望能够能在与大家的交流探讨中进行自己对基金分析的学习过程。当然还有几个原因也值得一提:
(1)我对基金无好感也缺乏信任,但如果没有分析结果进行验证,这就是一种“偏见”,做为价值投资者不应该受到“偏见”的束缚忽视任何潜在的投资对象、而应该以价值为标准扩展视野;
(2)wjmonk君曾建议我目前折价的、期限短的(3-4年内清算)、管理良好的5-8亿的封闭式基金(目前我还不知道有没有这类的“封闭式”基金)可以成为买入对象,而且还在于其它很多价值投资者在交流的过程中经常提到“封闭式”基金可能存在的投资机会,我相信他们的建议背后都有以价值为基础的依据;
(3)在对基金研究的初期排除“开放式”基金是适当:毕竟“开放式”基金没有安全边际、投机性较强不适合做为价值分析的对象;
(4)“封闭式”基金的大折扣率是一个最直接也最表面化的关注理由,而且这个大折扣率持续的时间也很长,到底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或市场也会犯错误?
折价率是一个最简单、最敏感、也最直观的分析指标,那就先从这张表开始:
基金折价率
基金代码基金名称最新价单位净值升贴水值升贴水率%184688基金开元0.8951.1823-0.2873-24.3001184689基金普惠0.8321.1364-0.3044-26.7863184690基金同益0.8461.1334-0.2874-25.3573184691基金景宏0.7000.9434-0.2434-25.8003184692基金裕隆0.8351.1461-0.3111-27.1442184693基金普丰0.7591.0569-0.2979-28.1862184695基金景博0.7621.0301-0.2681-26.0266184696基金裕华0.9421.1975-0.2555-21.3361184698基金天元0.9311.2258-0.2948-24.0496184699基金同盛0.7931.0746-0.2816-26.2051184700基金鸿飞0.8361.0805-0.2445-22.6284184701基金景福0.7421.0319-0.2899-28.0938184702基金同智0.8251.0811-0.2561-23.6888184703基金金盛0.9121.1717-0.2597-22.1644184705基金裕泽0.9831.1981-0.2151-17.9534184706基金天华0.7050.9779-0.2729-27.9067184708基金兴科1.0031.2059-0.2029-16.8256184709基金安久0.7751.0075-0.2325-23.0769184710基金隆元0.7941.0137-0.2197-21.6731184711基金普华0.7240.9369-0.2129-22.7239184712基金科汇1.0231.2897-0.2667-20.6792184713基金科翔1.0381.2889-0.2509-19.4662184718基金兴安0.8531.0788-0.2258-20.9307184719基金融鑫1.1021.3524-0.2504-18.5152184720基金久富0.8361.1171-0.2811-25.1634184721基金丰和0.8301.1463-0.3163-27.5931184722基金久嘉0.8441.1623-0.3183-27.3854184728基金鸿阳0.7391.0284-0.2894-28.1408184738基金通宝0.7631.0122-0.2492-24.6196500001基金金泰0.8371.1310-0.294-25.9947500002基金泰和0.8651.1439-0.2789-24.3815500003基金安信0.8571.1613-0.3043-26.2034500005基金汉盛0.8051.0911-0.2861-26.2212500006基金裕阳0.8951.1997-0.3047-25.398500007基金景阳0.8551.1451-0.2901-25.334500008基金兴华1.1381.3812-0.2432-17.6079500009基金安顺0.8561.1789-0.3229-27.3899500010基金金元0.8031.0282-0.2252-21.9024500011基金金鑫0.8431.1555-0.3125-27.0446500013基金安瑞0.8021.0470-0.245-23.4002500015基金汉兴0.7230.9704-0.2474-25.4946500016基金裕元1.0461.3097-0.2637-20.1344500017基金景业0.7250.9262-0.2012-21.7232500018基金兴和0.9581.2358-0.2778-22.4794500019基金普润0.7711.0139-0.2429-23.957500021基金金鼎0.8201.0511-0.2311-21.9865500025基金汉鼎0.7520.9692-0.2172-22.4102500028基金兴业0.8050.9662-0.1612-16.6839500029基金科讯0.9711.2001-0.2291-19.0901500035基金汉博0.7610.9900-0.229-23.1313500038基金通乾0.8181.1338-0.3158-27.8532500039基金同德0.8251.1038-0.2788-25.2582500056基金科瑞0.9061.2062-0.3002-24.8881500058基金银丰0.9701.2020-0.232-19.3012
此表反映的东西很有意思:
(1)所有的“封闭式”基金都贴水;
(2)折价率从-16.6839到-28.1862,折价率的差异到底反应了什么,或者这些差异是由那些因素决定的?这些因素各自的权重又是多少(或大概多少)?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我想这其中更关键的因素是除去盘子大小这类投机性因素以外的其它因素;
(3)我想不能简单的认为折价率-28.1862的基金就比折价率-16.6839的基金更有投资价值,否则就很难解释这种差异为什么会长期的存在;
(4)wjmonk君曾建议关注折价的、3—4年之内清算的(期限短的)、5—8亿的(小盘的)、管理良好的“封闭式”基金,这个建议太模糊了如果不解决一些疑问这个建议就缺乏实质意义:目前所有的“封闭式”基金都是折价的这个问题已经解决,那么期限问题与盘子问题似乎都是些投机的因素、如果着眼于价值那么它们似乎不应该是影响价值的因素,还有就是所谓的“管理良好”又该以怎样的标准来衡量?
折价率只是对历史或现状反应,面对未来它会有多大的参考意义?
但它毕竟是真实的、客观的,它至少是反映“低估状态”的一项重要指标。
这张帖子一开始就提出了太多的问题,希望在我继续写这个帖子的过程中能够解答或部分解答这些问题,也希望大家指教与探讨。
折价排行:
基金贴水值贴水率% 基金普丰-0.2979-28.19 基金鸿阳-0.2894-28.14 基金景福-0.2899-28.09 基金天华-0.2729-27.91 基金通乾-0.3158-27.85
溢价排行:
基金升水值升水率% 基金兴业-0.1612-16.68 基金兴科-0.2029-16.83 基金兴华-0.2432-17.61 基金裕泽-0.2151-17.95 基金融鑫-0.2504-18.52
原创:远大前程
这个这个,真是什么什么所见略同啊。我先抛两块砖头吧。
封闭式基金其实可以作为价值投资的典型案例。折价的原因当然是反映了对基金管理层的不信任,无怪乎当年基金黑幕爆出的时候也是折价率最高的时候(当然事后看来也是买入的好时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们因大市涨跌带来的心理预期的变化。
四年来封闭式基金的折价率走过了一个轮回:从高折价率到低折价率后又回到高折价率。如果考察一下折价率的波动和净值的波动,无疑是件有趣的事,不知道有没有有心人这样做过。我的印象中,大的趋势上,净值上升,则折价率在几个月后开始下降(道理也容易想通:净值持续上升几个月后,投资者对基金的管理能力逐渐恢复信心,因此价格的上涨快于净值的增长);净值下降,则折价率在几个月后上升。这样的结果是放大了基金价格因净值变化而产生的波动:当基金净值增长到高点后,价格还会继续上升一段时间,反之亦然。其实这也反映了大多数价值投资的走势:从价格低估到高估的轮回。因此,我认为作为一个价值投资者,应该在价格低估时入场,直到价格明显高估时离场。至于价格低估不多(即安全边际不够大)时应该如何,则要看它当前处在的阶段:如果是在从低估刚开始价格回归时,则应该果断介入;如果还处在长期的下降过程中,则应该谨慎。象茅台和当前的B股都属于前种情况。如果过于谨慎,殊为可惜。
当前各大封闭式基金的净值已经上升了几个月,但折价率却仍居高不下,我认为正处在折价率即将下降的阶段。未来一年内封闭式基金肯定跑赢指数,值得投资。至于基金的选择,期限和盘子大小并非关键因素,倒是基金管理层(尤其是经理)的能力最为重要。而作为局外人评价管理能力只能通过两个方式:一是过去的成绩,二是当前的持股和投资策略。这就见仁见智了。不过当前折价率低的几个基金确实都是去年业绩超群的基金。当年的安顺也是如此,只是后来的安顺实在让人失望。如何考察基金的业绩持续增长能力是个重要课题。
对基金的讨论就谈不上“特许经营权”之类了。唯一的原因就是因高折价带来的价值低估(即安全边际)。对散户来说,当前的封闭式基金几乎是最好的选择。我对高折价(20%以上)的封闭式基金一向很有好感,永远在我的投资组合中占一定比重。对开放式基金则缺乏好感,原因同样是缺乏安全边际。窃以为投资当前的封闭式基金应紧盯折价率:一路持有直到折价率降到-5%-0(当年安顺最风光时折价率似乎是-5%,姑且把这作为上限吧)左右考虑卖出。这样很可能取得战胜指数15%的成绩。
比较不同基金的折价率高低也是件有趣的事。大盘基金的折价率高其实并不合理,只能说是人们习惯炒作的思维在基金上还没有彻底转变。但净值高(必须高于一元)的基金折价率低一方面反映了投资者对其管理能力的认同,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分红预期。这不仅是心理上的感觉,而且可以通过会计方面的计算得出:由于必须留出分红所需的现金,有高分红预期的基金在分红前的持仓比例较低。如果扣除现金和债券比例,单计算持股的折价,其实并不比其它基金低很多。
先说这些吧。期待着大家更精彩的交流。
原创:wjmonk
回sosme:
1、中国新基金从1998年开始统计,折价率在25%左右是封闭式在熊市中的极限折价率,在牛市初期,由于投机资金追捧股票(短期上涨速度快),所以基金价格上涨速度低于净值增加速度,折价率会进一步提高。
2、最终折价率会消失,一般在牛市第二年的4月基金分红前,分红多的基金会出现溢价现象;
3、折价率低:对应边际安全高、期限短的(3-4年内清算):改制基金均在2007-2009年之间清算,可以规避基金公司长期的管理风险(公募基金的收费方式和激励机制目前并不支持长期战胜市场的基金经理出现);管理良好:主要指基金公司股东和管理层稳定,内部团结,选股思路以长线价值为基础;5-8亿:基金市值配售是全额的,这一点是对基金的特殊优惠,但由于基金配售的总额不得超过发行的新股的总额,利如5000万盘子的新股,对应50000个号,对应的市值为5亿,其余都浪费了,所以5-8亿的基金每年配售收益就可以超过30亿的基金3个百分点左右;即期分红高:分红是不打折的,所以对分红高的基金如果价格不上涨就等于折价率提高。
原创:wjmonk
个人认为,买封闭式基金主要是从三到4年期的收益计算的,其未来的收益空间基本是锁定的,所以具体买入时机对收益率很关键。具体买入的时机我认为已经快来到了。如果最近大盘回调,封闭式基金很有可能下跌超过大盘。机会孕育在其中。
我将上面折价率最高与最低的排行与相关的数据统计结合在一起重新画了张表格:
折价排行:
基金代码贴水值贴水率%单位净值基金份额清算日 基金普丰184693-0.2979-28.191.056930亿2014年7月8日 基金鸿阳184728-0.2894-28.141.028420亿2016年11月28日 基金景福184701-0.2899-28.091.031930亿2014年12月30日 基金天华184706-0.2729-27.910.977925亿2009年7月12日 基金通乾500038-0.3158-27.851.133820亿2016年8月28日
溢价排行:
基金代码升水值升水率%单位净值基金份额清算日 基金兴业500028-0.1612-16.680.96625亿2006年11月14日 基金兴科184708-0.2029-16.831.20595亿2007年5月30日 基金兴华500008-0.2432-17.611.381220亿2013年4月28日 基金裕泽184705-0.2151-17.951.19815亿2011年5月31日 基金融鑫184719-0.2504-18.521.35248亿2008年2月4日。
根据以上的数据显示似乎可以得出这些结论:
(1)折价率的高低与基金规模的相关性非常大,规模越大的基金折价率越高,这与过去股票的投机模式非常相似:盘子越小定价就越高。上面的数据显示,折价率最高的几位都是大盘基金;
(2)上面的统计中,基金兴华是个让人特别留意的例外:在折价率最低的几只基金中它是唯一的大盘基金,原因可能是它的高分红预案:在封闭式基金公布分红预案里基金兴华以单位拟分配收益0.13元勇夺状元,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折价率的高低与分红预期有关;
(3)折价率的高低与清算日期也有明显的相关:清算日期越近折价率越底。
原创:sosme
感谢各位网友参加探讨,特别是“远大前程”与“wjmonk”两位抛出的玉让我很快进入分析状态。
把折价率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价值低估的一个重要指标,它与这样因素有关:
(1)盘子大小;
(2)分红预期;
(3)清算日期;
(4)基金管理层的素质。
特别是对第(4)的分析既是难点也是重点,为了简化我们假设两家基金管理层的素质是一样的,然后来比较两只基金谁会更有投资价值。
价值投资着眼于未来的长期回报:
(1)所谓的盘子大小是个投机因素可以在投资时不做考虑;
(2)这是个敏感的问题,但我却不以为然,价值投资着眼于投资期间的总体回报,当前的回报也只能做为投资期总回报的一部分来评估,如果把它看得太重容易高估而忽略安全边际---目前的定价模式似乎已反应出这种趋势。“今天多分点与明天少分点”和“今天少分或不分与明天分更多”之间值得掂量,关键是投入与产出的相对定位;
(3)清算日期涉及到变现损失的问题是个应该考虑的因素但怎样衡量它对价值的影响程度确实又是一个更困难的问题。
我得出的结论很简单:把注意力集中于折价率本身或将其视为最重要的指标。
所谓的“清算日期”或“当前分红”所具有的某些优势已经通过较低的折价率反应了,如果再一味的看好这类因素可能是不适当的,就如同一家优秀的公司经常被高估从而透支了其所有的价值反而成为一个具有高风险的投资目标.
评估基金的投资价值有两个难题:
(1)折价率的高低与清算日期的相关度:是否能建立一个模型(或粗略的计算方法)?
(2)折价率的高低与基金管理人素质的相关度:前面的“远大前程”认为评价管理能力只能通过两个方式:一是过去的成绩,二是当前的持股和投资策略。这里的最大问题是大多数基金都缺乏长期的历史积累,过去的成绩与未来的成绩之间会有多大的相关度?至于所谓的持股和投资策略更是难以琢磨的问题,它们太易变了。
如果上面两个问题我们暂时无法解决,那么该怎么投资基金呢?
(1)放弃;
(2)相对法:在其它条件基本一至(这又涉及评判标准的问题)时选择折扣率最大、清算期最短的对象。
目前的封闭式基金有几十只,下面的问题就是解决怎样从中选择“值得”关注的对象。
根据以上对基金价值的评估体系,我先制定了两个个标准:
(1)折价率至少在24%以上,这是我最关注的指标;
(2)资产净值至少在1.1元以上,这个指标提示未来可能会有较高的分红预期,按“没有烟抽!”朋友的观点这是个“提前部分清算”的重要因素,而且分红预期有助于提高投资者的信心。
按这两个标准,可从几十只封闭式基金中选择出以下对象:
基金代码折价率%单位净值基金份额清算日基金开元18468824.641.182320亿2013年3月27日基金普惠18468927.051.136420亿2014年1月6日基金同益18469025.451.133420亿2014年4月8日基金裕隆18469227.311.146130亿2014年6月14日基金天元18469824.381.225830亿2014年8月25日基金久富18472025.071.11715亿2007年5月20日基金丰和18472127.681.146330亿2017年3月22日基金金泰50000126.441.13120亿2013年3月27日基金泰和50000224.991.143920亿2014年4月7日基金安信50000326.291.161320亿2013年6月22日基金裕阳50000625.651.199720亿2013年7月25日基金景阳50000725.681.145110亿2009年9月基金安顺50000927.641.178930亿2014年6月14日基金金鑫50001127.221.155530亿2014年10月21日基金通乾50003827.851.133820亿2016年8月28日基金同德50003924.811.10385亿2007年11月30日基金科瑞50005625.471.206230亿2017年3月12日
对上面初选出来的17只封闭式基金再进行分析会有以下结论:
(1)它们大部分是大盘基金,反应出市场对大盘基金的定价更谨慎。但也发现两只小盘基金:基金久富(184720)与基金同德(500039 ),而且它们的清算期也是最短的,它们也许应该成为我们未来当然的关注对象,但缺陷是净值相对较低、未来的分红预期不高;
(2)对其它的15只大盘基金在折价率和清算期都差距都不大的情况下,净值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特别是:基金天元(184698) 、基金科瑞(500056) 、基金裕阳(500006 )、基金开元(184688 )它们的净值分别是----1.2258 、1.2062 、1.1997 、1.1823。
通过分析选出了6只基金:
基金久富(184720)
基金同德(500039 )
基金天元(184698)
基金科瑞(500056)
基金裕阳(500006 )
基金开元(184688 )
再在这个范围内研究基金管理人的素质,投资组合,投资风格之类的东西.
最终做出选择
目前我还只是处于观望与进一步分析之中,毕竟对这一部分了解不多.
不知道自己的分析有没有问题,欢迎大家批判指正.
回sosme:
1、分红高的基金折价率低是合理的,因为分红是不折价的,如果假设净值和价格不变,分红后基金折价率必然上升。其极限情况就是即期清算,即100%还本分红,折价率应当为0。
2、变现期短可以减少不确定性,至于清算损失,在目前的持股结构下不会超过2%。
价值投资的一个重要潜在前提就是:你必须坚信企业的价值迟早会被市场在价格上反映出来,可能是几天,可能是N年之后,因此安全边际必须要经得起时间的磨损,举个例子,在价值上说,封闭式基金应该按期限长短而非流通盘大小给予净值贴水,目前的贴水排序是不合理的,对于这种市场行为,偶的解释是市场可能不认为基金目前的溢利水平能够经得起磨损,当然如果认为在存续期内剩余的时间内基金经理至少有维持目前的资产水平的能力(比如大牛市罢),那么购买存续期最短,但贴水普遍在20%以上的封闭式基金就是寻找一种典型的安全边际,因为估值相当明确,存续期满可是按净值赎回的喔,相当于以基金净资产以下20%的位置购买看涨期权;当然,也有可能排序随着存续期的缩短,会在今后的市场波动中渐渐得到修正,这种行为通常是资金套利交易的结果。
封闭式基金的两次上涨机会
1. 封闭式基金是体制性的折价
最初的封闭式基金,曾经像股票一样被炒作。一块多的面值,最高炒到了7.6。市场上还推出了封闭式基金应该像股票一样进行估价的观点。
那是封闭式基金投资的黄金时代。
98年开始发行大型封闭式基金,小型封闭式基金也开始转大型。到开放式基金推出来之前,封闭式基金是这个市场上较好的投资品种之一。比如安信、兴华、裕阳等,回报丰厚。那是封闭式基金投资的白银时期。
开放式基金推出之后,封闭式基金就不值钱了,并且开始走向折价之路。很多投资人想不明白,都是基金,为什么开放式基金净值1.01元,交易价格不打折,而封闭式基金净值1.10元,而交易价值却只有不到8毛呢?
封闭式基金折价的原因,主要在于体制上的缺陷。即是:
开放式基金面临赎回的压力,封闭式基金在封闭期内,没有这些压力。到期后,只按面值清算就行了。
因此,开放式基金如果操作不好,净值增长幅度低了或者下降厉害,投资人要赎回。赎回越多,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资金越小,操作越难,从中获取的收益也就越少。就是投资效果与他们的收益是联系在一起的。开放式基金这种制度设计,就逼迫基金管理公司好好经营,好好操作。
封闭式基金制度设计则处于劣势。封闭式基金没有赎回问题,因而盈利压力相对要小得多,而且即使到期后,只要按基金净值清盘就行了。基金管理公司操作的好坏,与他们的收益虽有一定的关联,但关联度小。正因如此,相对于开放式基金,封闭式基金的盈利能力就要差多了。这是市场不看好封闭式基金的重要原因——即是,封闭式基金的折价,是体制性的折价。
当然它不还不是最重要的原因。
另有一个不太重要的原因,就是封闭式基金建仓点位相对要高点。但它的影响也比较有限,不是根本性的东西。
另附带说一句,坛子里好像有哪位在讲一些公司的经营前景时,经常会提到公司的制度和体制,但大家关注得比较少。我认为,从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的体制差别中,应该可以看出公司制度设计的重要性。
2.封闭式基金折价反应的基金管理公司背后的猫腻
封闭式基金折价的更重要原因,在于管理封闭式基金的公司,往往同时管理着开放式基金。
对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可以打个比喻更恰当些。在基金管理公司,封闭式基金是大儿子,开放式基金是小儿子。大儿子呢天生就笨(体制不好),但大儿子身体好,不管干什么重活儿、脏活儿,他都没事儿(不会赎回),而且每月工资收入就那些,奖金也没有太大的变化。小儿子呢,脑袋聪明极了(体制好),但身体弱,爱生病(面临赎回),家里就从不让他干重活,脏活更不让他碰,而且他的工资收入也高,奖金弹性大,往往可以拿到很高的奖金(管理得多,提成就多),更重要的是,小儿子还在读博士,博士读完后准备读博士后,前途无量。所以,在这样的家庭,父母偏爱小儿子,不疼大儿子,是很自然的。重活儿、脏活儿、吃力不讨好的活儿,就都让大儿子干,轻活儿、干净的活儿、挣钱多的活儿,就先让给小儿子。
敢于这样说的原因,在于基金管理公司都会有私利、私心。比如某些时候不得不接盘那些将要暴跌的股票,那么一准儿是封闭式基金去接,不会让开放式基金接——前两年不是有封闭式基金栽在某些股票上吗?银广厦、东方电子。最近的德隆系里是否有指数基金的影子呢?
再比如同一家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一只封闭式基金、一家开放式基金,要拉升自己的股票,更多的时候是恐怕是封闭式基金替开放式基金抬轿。另外,还会不会出现开放式基金出货给封闭式基金呢?我们只能说,但愿这样的事情不会发生。
原因就在于基金管理公司的私心、私利。
因为封闭式基金的体制决定了这点。
还有的基金管理公司与证券公司关系不一般,那么对证券公司操作的股票,他们会不会再玩什么猫腻呢?多少会有。
这才是封闭式基金折价交易的真实原因。
这个问题如果想解决,一是封闭转开放;二是让封闭式基金脱离开放式基金,分开成立公司;三是封闭式基金脱离证券公司;四是让封闭式基金的市场操作效果与基金管理公司的收益直接挂钩。
但在目前,后面三方面能否做到,还看不到影子。
3.封闭式基金的两次上涨机会
封闭式基金如果转成开放式基金,那么这种爹不疼娘不爱的局面将得以改变。这将是封闭式基金价格恢复的一次机会。现在市场上传闻和炒作的封闭式基金转开放,是封闭式基金价格上涨的第一次机会。
封闭式基金价格上涨的第二次机会,应该是分红。今年牛市,如果能够较好地涨几个月的话,年底或半年中基金分红应该没有什么问题。相当多的基金好久没有分红,今年不能不再考虑。那么回为分红的因素,多数基金应该存在价值回归行情。
4.封闭式基金操作中的几个问题
第一, 要关注基金的折价率。一般先考虑折价率高的基金。
第二, 关注基金的持仓结构。对有些封闭式基金,特别是那些所持股票可能产生大跌的,要尽量回避。
第三, 所持封闭式基金能够做波段的要尽量做波段,以增加赢利。
【有关房地产方面的名词解释集】
【有关房地产方面的名词解释集】【已购公房 】已购公房又称售后公房,就是购买的公有住房
【单位产权房】单位产权房是指产权属于单位所有的房屋,也称系统产权房、系统房。
【廉租房】廉租房是在新出台的国家房改政策中首次提出的一种概念。我国的廉租房只租不售,出租给城镇居民中最低收入者。廉租房的来源主要是腾退的旧公房等。
【私房】私房也称私有住宅,私产住宅。它是由个人或家庭购买、建造的住宅。在农村,农民的住宅基本上是自建私有住宅。公有住房通过住宅消费市场出售给个人和家庭,也就转为私有住宅。
【二手房】二手房即旧房。新建的商品房进行第一次交易时为“一手“,第二次交易则为“二手“。一些无房的人,可以买一套别人多余的房;而另一些手里有些积蓄又有小房子居住的,可以卖掉旧房买新房;而那些住房富余户,也能卖掉自己的多余住房换取收益。
【期房】期房是指开发商从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开始至取得房地产权证大产证止,在这一期间的商品房称为期房,消费者在这一阶段购买商品房时应签预售合同。期房在港澳地区称做为买“楼花“,这是当前房地产开发商普遍采用的一种房屋销售方式。购买期房也就是购房者购买尚处于建造之中的房地产项目。而在成都市通常对期房的理解是未修建好,尚不能入住的房子。
【现房】所谓现房是指开发商已办妥房地产权证(大产证)的商品房,消费者在这一阶段购买商品房时应签出售合同。在成都市通常意义上指的现房是指项目已经竣工可以入住的房屋。
【外销房】外销商品房是由房地产开发企业建设的,取得了外销商品房预(销)售许可证的房屋,外销商品房可以出售给国内外(含港、澳、台)的企业,其他组织和个人。
【内销房】内销商品房是由房地产开发企业建设的,取得了商品房销售许可证的房屋,内销商品房可以出售给当地企事业单位和居民。
【准现房】准现房是指房屋主体已基本封顶完工,小区内的楼宇及设施的大致轮廓已初现,房型、楼间距等重要因素已经一目了然,工程正处在内外墙装修和进行配套施工阶段的房屋。
【共同共有房产】共同共有房产: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对全部共有房产不分份额地享有平等的所有权。
【共有房产】共有房产: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对同一项房产共同享有所有权。
【尾房】尾房又称扫尾房。它是房地产业进入散户零售时代的产物,是空置房中的一种。一般情况下,当商品住宅的销售量达到80%以后,一般就进入房地产项目的清盘销售阶段,此时所销售的房产,一般称为尾房。开发商经过正常的销售后剩下了少量没有竞争力的房子,这些房子或朝向不好、采光不足,或是楼层不佳、位处两级,其中一层大多不带小花园且遮挡较严重。
【烂尾房】烂尾房是指那些由于开发商资金不足、盲目上马,或者错误判断供求形势,开发总量供大于求,导致大面积空置,无法回收前期投资,更无力进行后续建设,甚至全盘停滞的积压楼宇。“烂尾“的情况一般不会发生在房产推出销售的时候的,而是随着项目的不断推进,一步步显现。
【城市居住区】城市居住区一般称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居住小区】居住小区一般称小区,是被居住区级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 7000~1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居住组团】居住组团一般称组团,指一般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配建设施】配建设施是指与住宅规模或与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总称。
【公共活动中心】公共活动中心是配套公建相对集中的居住区中心、小区中心和组团中心等。
【房屋产权】房屋产权是指房产的所有者按照国家法律规定所享有的权利,也就是房屋各项权益的总和,即房屋所有者对该房屋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建筑小品】建筑小品是指既有功能要求,又具有点缀、装饰和美化作用的、从属于某一建筑空间环境的小体量建筑、游憩观赏设施和指示性标志物等的统称。
【均价】均价是指将各单位的销售价格相加之后的和数除以单位建筑面积的和数,即得出每平方米的均价。均价一般不是销售价,但也有例外,前段时期某高层物业推出的“不计楼层、朝向,以2800元/平方米统一价销售“,即以均价作销售价,也不失为引人瞩目的营销策略。
【基价】基价也叫基础价,是指经过核算而确定的每平方米商品房基本价格。商品房的销售价一般以基价为基数增减楼层,朝向差价后而得出。
【起价】起价也叫起步价,是指某物业各楼层销售价格中的最低价格,即是起价。多层住宅,不带花园的,一般以一楼或顶楼的销售价为起价;带花园的住宅,一般以二楼或五楼做为销售的起价。高层物业,以最低层的销售价为起步价。房产广告中:×××元/平方米起售“,以较低的起价来引起消费者的注意。
【预售价】预售价也是商品房预(销)售合同中的专用术语;预售价不是正式价格,在商品房交付使用时,应按有批准权限部门核定的价格为准。
【一次性买断价】一次性买断价是指买方与卖方商定的一次性定价。一次性买断价属房产销售合同中的专用价格术语,确定之后,买方或卖方必须按此履行付款或交房的义务,不得随意变更。
【定金】定金是指当事人约定由一方向对方给付的,作为债权担保的一定数额的货币,它属于一种法律上的担保方式,目的在于促使债务人履行债务,保障债权人的债权得以实现。根据我国发法通则和《担保法》八十九条规定,定金应当以书面形式约定,当事人在定金合同中应约定交付定金的期限。定金合同从实际交付定金之日起生效,定金的数额由当事人约定,但不得超出合同标的额的20%。如果购房者交了定金之后改变主意决定不买,开发商有权以购房者违约为由不退定金;如果开发商将房屋卖给他人,应当向购房者双倍返还定金。“
【违约金】违约金是指违约方按照法律规定和合同的约定,应该付给对方的一定数量的货币。违约金是对违约方的一种经济制裁,具有惩罚性和补偿性,但主要体现惩罚性。只要当事人有违约行为且在主观上有过错,无论是否给对方造成损失,都要支付违约金。
【建筑面积】住宅的建筑面积是指建筑物外墙外围所围成空间的水平面积,如果计算多、高层住宅的建筑面积,则是各层建筑面积之和。建筑面积包含了房屋居住的可用面积、墙体柱体占地面积、楼梯走道面积、其他公摊面积等。
【使用面积】住宅的使用面积,指住宅各层平面中直接供住户生活使用的净面积之和。计算住宅使用面积,可以比较直观地反应住宅的使用状况,但在住宅买卖中一般不采用使用面积来计算价格。计算使用面积时有一些特殊规定:跃层式住宅中的户内楼梯按自然层数的面积总和计入使用面积;不包含在结构面积内的烟囱、通风道、管道井均计入使用面积;内墙面装修厚度计入使用面积。计算住宅租金,都是按使用面积计算。
【公用面积】住宅的公用面积是指住宅楼内为住户出入方便、正常交往、保障生活所设置的公共走廊、楼梯、电梯间、水箱间等所占面积的总和。开发商在出售商品房时计算的建筑面积存在公共面积的分摊问题。
【公摊面积】商品房分摊的公用建筑面积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1.电梯井、楼梯间、垃圾道、变电室、设备室、公共门厅和过道等功能上为整楼建筑服务的公共用房和管理用房的建筑面积;
2.各单元与楼宇公共建筑空间之间的分隔以及外墙(包括山墙)墙体水平投影面积的50%。
【共有建筑面积分摊系数】整幢建筑物的共有建筑面积与整幢建筑物的各套套内建筑面积之和的比值,即为共有建筑面积分摊系数。
【实用面积】它是“建筑面积“扣除公共分摊面积后的余额。
【居住面积】住宅的居住面积是指住宅建筑各层平面中直接供住户生活使用的居室净面积之和。所谓净面积就是要除去墙、柱等建筑构件所占有的水平面积(即结构面积)。一般作为衡量居住水平的面积指标。
【计租面积】作为计算房租的面积。在住房制度改革中,作出统一规定,住宅用房按使用面积计算,包括居室,客厅,卫生间,厨房,过道,楼梯,阳台(闭合式按一半计算),壁橱等。非住宅用房按建筑面积计算。
【销售面积】销售面积是指商品房按“套“或“单元“出售,其销售面积为购房者所购买的套内或单元内建筑面积(以下简称套内建筑面积)与应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之和。
【公用建筑面积分摊系数】将建筑物整栋的公用建筑面积除以整栋楼各套套内建筑面积之和,得到建筑物的公用建筑面积分摊系数。即公用建筑面积分摊系数=公用建筑面积/套内建筑面积之和。
【得房率】得房率是指套内建筑面积与套(单元)建筑队面积之比。套内建筑面积=套内使用面积+套内墙体面积+阳台建筑面积。
套(单元)建筑面积=套内建筑队面积 +分摊得公用建筑队面积。
【实用率】实用率是套内建筑面积和住宅面积之比,大于使用率。即实用率=套内建筑面积/套内建筑面积+分摊的共有共用建筑面积
【容积率】容积率是建筑总面积与建筑用地面积的比。例如,在1万平方米的土地上,有4000平方米的建筑总面积,其容积率为0.4。
【建筑密度】建筑密度是指在居住区用地内各类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居住区用地的比率(%),它可以反映出一定用地范围内的空地率和建筑密集程度。
【绿化率】绿化率是指项目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绿化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对购房者而言,绿化率高为好。
【绿地率】绿地率描述的是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与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绿地率所指的“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主要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等。其中,公共绿地,又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组团绿地及其他的一些块状、带状化公共绿地。
【开间】住宅设计中,住宅的宽度是指一间房屋内一面墙皮到另一面墙皮之间的实际距离。因为是就一自然间的宽度而言,故又称开间。住宅开间一般不超过3.0米--3.9米,砖混结构住宅开间一般不超过3.3米。规定较小的开间尺度,可缩短楼板的空间跨度,增强住宅结构整体性、稳定性和抗震性。
开间5米以上,进深7米以上的大开间住宅可为住户提供一个40--50平方米甚至更大的居住空间,与同样建筑面积的小开间住宅相比,承重墙减少一半,使用面积增加2%,便于灵活隔断、装修改造。
【进深】在建筑学上是指一间独立的房屋或一幢居住建筑从前墙皮到后墙壁之间的实际长度。进深大的住宅可以有效地节约用地,但为了保证建成的住宅可以有良好的自然采光和通风条件,住宅的进深在设计上有一定的要求,不宜过大。目前我国大量城镇住宅房间的进深一般要限定在5米左右,不能任意扩大。
【层高】层高是指住宅高度以“层“为单位计量,每一层的高度国家在设计上有要求,这个高度就叫层高。它通常包括下层地板面或楼板面到上层楼板面之间的距离。
【净高】净高是指层高减去楼板厚度的净剩值。
【标准层】标准层是指平面布置相同的住宅楼层。
【阳台】是指供居住者进行室外活动、晾晒衣物等的空间。
【平台】平台是指供居住者进行室外活动的上人屋面或由住宅底层地面伸出室外的部分。
【走廊】走廊是指住宅套外使用的水平交通空间。
【地下室】地下室是指房间地面低于室外地平面的高度超过该房间净高的1/2者。
【半地下室】半地下室是指房间地面低于室外地平面的高度超过该房间净高的1/3,且不超过1/2者
【玄关】玄关就是登堂入室第一步所在的位置,它是一个缓冲过渡的地段。居室是家庭的“领地“,讲究一定的私密性,大门一开,有玄关阻隔,外人对室内就不能一览无余。玄关一般与厅相连,由于功能不同,需调度装饰手段加以分割就是自己人回家,也要有一块放雨伞、挂雨衣、换鞋、搁包的地方。平时,玄关也是接受邮件、简单会客的场所。
【隔断】隔断是指专门作为分隔室内空间的不到顶的半截立面。
【过道】过道是指住宅套内使用的水平交通空间。【实有房屋】是指已建成并达到入住或使用条件的、含自有(私有)房屋在内的各类房屋。
【实有住宅】是指已建成并达到入住及使用条件的、含自有(私有)住宅在内的住宅。
【住宅套数】是指按照设计要求已建成并达到入住、使用条件的成套住宅的套数。
【成套住宅】是指由若干卧室、起居室、厨房、卫生间、室内走道或客厅等组成的供一户使用的住宅。
【房屋施工面积】是指报告期内施工的房屋建筑面积,包括本期新开工面积和上年开发跨入本期继续施工的房屋面积,以及上期已停建在本期复工的房屋面积。本期竣工和本期施工后又停建缓建的房屋面积仍包括在施工面积中,多层建筑应填各层建筑面积之和。
【房屋新开工面积】是指在报告期内新开工建设的房屋建筑面积,不包括上期跨入报告期继续施工的房屋面积和上期停缓建而在本期恢复施工房屋面积。房屋的开工应以房屋正式开始破土创槽(地基处理或打永久桩)的日期为准。
【房屋竣工面积】是指房屋按照设计要求已全部完工,达到入住和使用条件,经验收鉴定合格(或达到竣工验收标准),可正式移交使用的房屋建筑面积总和。
【竣工房屋价值】是指在报告期内竣工房屋本身的建造价值。竣工房屋价值按房屋设计和预算规定的内容计算。包括竣工房屋本身的基础、结构、屋面、装修以及水、电、暖、卫等附属工程的建造价值,也包括作为房屋建筑组成部分而列入房屋建筑工程预算内的设备(如电梯、通风设备等)的购置和安装费用;不包括厂房内的工艺设备、工艺管线的购置和安装,工艺设备基础的建造,办公及生活用品等家具的购置等费用,购置土地的费用,迁移补偿费和场地平整的费用,以及城市建设配套的投资。竣工房屋价值一般按结算价格计算。
【居住人口】是指与住宅统计范围一致的居住人口。以GAN局的统计数据为准。
【居住户数】是指与居住人口数相应的户数。“户“以GAN派出所核发的户口簿为准,一个户簿即一户。
【人均住宅建筑面积】(新增指标)是指按居住人口计算的平均每人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计算公式: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平方米/人)=住宅建筑面积/居住人口
【人均住宅使用面积】是指按居住人口计算的平均每人拥有的住宅使用面积。计算公式:人均住宅使用面积(平方米/人)=住宅使用面积/居住人口
【户均住宅套数】(新增指标)是指按居住户数计算的平均每户拥有的住宅套数。计算公式:户均住宅套数(套/户)=住宅套数/居住户数
【住宅成套率】(新增指标)是指成套住宅建筑面积与实有住宅建筑面积的比例。计算公式:住宅成套率(%)= 成套住宅建筑面积/实有住宅建筑面积×100%
【住宅自有(私有)率】(新增指标)是指自有(私人所有)的住宅建筑面积与实有住宅建筑面积的比例。计算公式:住宅自有率)= 自有(私有)住宅建筑面积/实有住宅建筑面积×100%
【土地管理】是指国家用于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以及贯彻执行国家在土地开发、利用、保护、改造等方面的政策而采取的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的综合性措施。现阶段我国土地管理的实质是zf处理土地事务、协调土地关系的活动,即行使国家权力的过程。
【地籍】是指反映土地的位置(地界、地号)、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地类)等基本状况的簿籍(或清册),也称土地的户籍。
【地籍管理】是指国家为取得有关地籍资料和为全面研究土地的权属、自然和经济状况而采取的以地籍调查(测量)、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和土地分等定级等为主要内容的国家措施
【土地使用权划拨】是指县级以上人民zf依法批准,在土地使用者缴纳补偿、安置等费用后将该幅土地交付其使用,或者将土地使用权无偿交付给土地使用者使用的行为。
【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内出让给土地使用者,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房屋用地】是指房屋以及按照规划要求的配套设施所占用的土地,包括房屋占用的土地和按照规划要求的配套设施占用的土地。
【房屋用地面积】
(1)无明确使用权属的冷巷、巷道或间隙地;
(2)市政管辖的道路、街道、巷道等公共用地;
(3)已征用、划拨或者属于原房地产证记载范围,经规划部门核定需要作市政建设的用地;
(4)其他按规定不计入用地的面积。
【住宅用地】是指供居住的各类房屋用地
【工业用地】是指独立设置的工厂、车间、手工业作坊、建筑安装的生产场地、排渣(灰)场地等用地。
【仓储用地】是指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地方的储备、中转、外贸、供应等各种仓库、油库、材料堆场及其附属设备等用地。
【商业服务业用地】是指各种商店、公司、修理服务部、生产资料供应站、饭店、旅社、对外经营的食堂、文印腾写社、报刊门市部、蔬菜购销转运站等用地。
【旅游业用地】是指主要为旅游业服务的宾馆、饭店、大厦、乐园、俱乐部、旅行社、旅游商店、友谊商店等用地。
【金融保险业用地】是指银行、储蓄所、信用社、信托公司、证券交易所、保险公司等用地。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是指自来水厂、泵站、污水处理厂、变电(所)站、煤气站、供热中心、环卫所、公共厕所、火葬场、消防队、邮电局(所)及各种管线工程专用地段等用地。
【绿化用地】是指公园、动植物园、陵园、风景名胜、防护林、水源保护林以及其他公共绿地等用地。
【公共建筑用地】是指文化、体育、娱乐、机关、科研、设计、教育、医卫等用地。
【文、体、娱用地】是指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展览馆、纪念馆、体育场馆、俱乐部、影剧院、游乐场、文艺体育团体等用地。
【机关、宣传用地】是指行政及事业机关、党、政、工、青、妇、群众组织驻地、广播电台、电视台、出版社、报社、杂志社等用地。
【科研设计用地】是指科研、设计机构用地。如研究院(所)、设计院及其试验室、试验场等科研、设计用地。
【教育用地】是指大专院校、中等专业学校、职业学校、干校、党校,中小学校、幼儿园、托儿所、业余进修院(校)、工读学校等用地。
【医卫用地】是指医院、门诊部、保健院(站、所)疗养院(所)、救护站、血站、卫生院、防治所、检疫站、防疫站、医学化验、药品检验等用地。
【交通用地】是指铁路、民用机场、港口码头及其他交通用地。
【铁路用地】是指铁路及场站、地铁出入口等用地。
【民用机场用地】是指民用机场及其附属设施用地。
【港口码头用地】是指专供客、货运船停靠的场所用地。
【其他交通用地】是指车场(站)、广场、公路、街、巷、小区内的道路等用地。
【商品房】是指由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建设并出售、出租的房屋。
【经济适用住房】是指根据国家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计划安排建设的住宅。由国家统一下达计划,用地一般实行行政划拨的方式,免收土地出让金,对各种经批准的收费实行减半征收,出售价格实行zf指导价,按保本微利的原则确定。
【廉租住房】是指zf和单位在住房领域实施社会保障职能,向具有城镇常住居民户口的最低收入家庭提供的租金相对低廉的普通住房。
【存量房】 是指已被购买或自建并取得所有权证书的房屋。
【再上市房】是指职工按照房改政策购买的公有住房或经济适用房首次上市出售的房屋。
【住宅】是指专供居住的房屋,包括别墅、公寓、职工家属宿舍和集体宿舍(包括职工单身宿舍和学生宿舍)等。但不包括住宅楼中作为人防用、不住人的地下室等,也不包括托儿所、病房、疗养院、旅馆等具有专门用途的房屋。
【成套住宅】是指由若干卧室、起居室、厨房、卫生间、室内走道或客厅等组成的供一户使用的房屋。
住宅按套统计。两户合用一套的住宅,按一套统计;一户用两套或两套以上的应按实际套数统计。
【非成套住宅】 是指供人们生活居住的但不成套的房屋。
【国有房产】是指归国家所有的房产。包括由zf接管、国家经租、收购、新建以及由国有单位用自筹资金建设或购买的房产。国有房产分为直管产、自管产、军产三种。
【集体所有房产】是指城市集体所有制单位所有的房产。即集体所有制单位投资建造、购买的房产。
【私有(自有)房产】是指私人所有的房产,包括中国公民、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在华外国侨民、外国人所投资建造、购买的房产,以及中国公民投资的私营企业(私营独资企业、私营合伙企业和私营有限责任公司)所投资建造、购买的房屋。其中部分产权:指按照房改政策,职工个人以标准价购买的住房,拥有部分产权。
【涉外房产】是指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外国zf、社会团体、国际性机构所投资建造或购买的房产。
【其他房产】是指凡不属于以上各类别的房屋,都归在这一类,包括因所有权人不明,由zf房地产管理部门、全民所有制单位、军队代为管理的房屋以及宗教、寺庙等房屋。
【钢结构】 是指承重的主要构件是用钢材料建造的,包括悬索结构。
【钢、钢筋混凝土结构】 是指承重的主要构件是用钢、钢筋混凝土建造的。
【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指承重的主要构件是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包括薄壳结构、大模板现浇结构及使用滑模、升板等建造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
【混合结构】是指承重的主要构件是用钢筋混凝土和砖木建造的。如一幢房屋的梁是用钢筋混凝土制成,以砖墙为承重墙,或者梁是用木材建造,柱是用钢筋混凝土建造。
【砖木结构】是指承重的主要构件是用砖、木材建造的。如一幢房屋是木制房架、砖墙、木柱建造的。
【其他结构】是指凡不属于上述结构的房屋都归此类。如竹结构、砖拱结构、窑洞等。
【房屋层数】房屋层数是指房屋的自然层数,一般按室内地坪±0以上计算;采光窗在室外地坪以上的半地下室,其室内层高在2.20m以上(不含2.20m)的,计算自然层数。房屋总层数为房屋地上层数与地下层数之和。
假层、附层(夹层)、插层、阁楼(暗楼)、装饰性塔楼,以及突出屋面的楼梯间、水箱间不计层数。
【地下室】是指房屋全部或部分在室外地坪以下的部分(包括层高在2.2m以下的半地下室)。
【假层】是指建房时建造的,一般比较低矮的楼层。其前后沿的高度大于1.7m,面积不足底层的二分之一的部分。附层(夹层)是房屋内部空间的局部层次。
【阁楼(暗楼)】一般是房屋建成后,因各种需要,利用房间内部空间上部搭建的楼层。
【低层住宅】 指一层至三层的住宅。
【多层住宅】 指四层至六层的住宅。
【中高层住宅】 指七层至九层的住宅。
【高层住宅】 指十层及十层以上的住宅。
【房屋建筑面积】是指含自有(私有)房屋在内的各类房屋建筑面积之和。指房屋外墙(柱)勒脚以上各层的外围水平投影面积,包括阳台、挑廊、地下室、室外楼梯等,且具备有上盖,结构牢固,层高2.20m以上(含2.20m)的永久性建筑。
【住宅建筑面积】是指供人居住使用的房屋建筑面积,包括企事业、机关、团体等的集体宿舍和家属宿舍。
【成套住宅建筑面积】 是指成套住宅的建筑面积总和。
【房屋使用面积】是指房屋户内全部可供使用的空间面积,按房屋的内墙面水平投影计算。
【住宅使用面积】是指住宅中以户(套)为单位的分户(套)门内全部可供使用的空间面积。包括日常生活起居使用的卧室、起居室和客厅(堂屋)、亭子间、厨房、卫生间、室内走道、楼梯、壁橱、阳台、地下室、假层、附层(夹层)、阁楼、(暗楼)等面积。住宅使用面积按住宅的内墙线计算
如何祖略估算房屋的合理价值
如何祖略估算房屋的合理价值全世界公认的合理房价一般介于10-15倍回报年限,特别在中国住宅土地只有70年使用权。
估算合理房价,首先必须熟悉目标房屋和周边房屋的租赁价格。如某房100平方,月租4000元(精装),年租金回报48000元,则该房价合理股价在50万-75万。而此类房屋在上海目前可以卖80-90万,而在05年1-4月的高峰可以卖105-120万。这样折算回报年限目前在17-20年,而最高峰在21-24年。以上算法尚没有记入装修费用,粗略估计装修费+各类家具约4万-7万,相当于1年的租金收入。
个人认为:在周期性下跌趋势中,凡是超过15年回报以上的住宅,都没有太大的投资价值。本人是绝对不会介入的。还有一个隐性因素就是,房价下跌通常会使得租金价格下跌,这一点有时候会被投资人忽略。
只有对房屋租赁市场价格做到心中有数,你才有正确估算房屋合理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只要你能发现租金回报年限小于10年的房屋或者商铺,那么恭喜你,你赚定了!不仅能赚租金收入,房价涨幅的差价只要等3-5年就可以翻番。
下面再简单讲一种房产的投资回报的测算方法。
用银行按揭贷款来测算房产投资价值。市场上一套房产报价100万,90平方,那是不是值得买入呢?
自己首付20%,20万。银行按揭8成,20年按揭期限。还款总额:1329433.96元,月均还款:5539.31 元。
按中国GDP年均8%的增长。假设该按揭投资要达到8%年回报率,则20万*0.08=1.6万/年/12月=1333.33元/月+5539.31元/月=6872.64元/月=每月房屋所需租金收入。房价要对应这样的租金收入的房屋,在上海根本没有可能找到,原因就是 100万/(6872.64元/月*12月)=12.12年 。
再假设要达到4%的低风险年回报底线,则20万*0.04=8000元/年/12月=666.66元/月+5539.31元/月=6206月/月=每月房屋所需租金收入。房价要对应这样的租金收入的房屋,在上海仍然无法找到。100万/(6206元/月*12月)=13.42年。
写到这里,各位看官应该明白了,要让按揭投资回报率达到4%以上,只有两个办法:1.找到愿意按以上租金支付的“冲头”来租房;2.根本一点就是让总房价下降,进而使得按揭总额减少,从而让月均还款额下降。
你可以看到,无论按照8%还是4%的假设回报的方式倒推投资年限只有12-13年,完全达到10-15年的合理估值区间。一般而言,如果你能找到一所房屋,8成按揭--6%以上的贷款利率--15-20年的还款期而年投资回报可以达到4%以上,那么它的总价一定处于合理估价内;如果可以到达年回报8%以上,甚至10%,那么毫无疑问,此房价格被严重低估,买下来未来必定大赚特赚。
综上所述,用以上方法来粗略测算上海的房价,结论就是上海住宅房价目前处于全面高估,不值得投资。
技术分析常用英语
波浪理论中常用到的英语术语(中英对照)Zigzag 之字型态 也可译为锯齿型
Flat平坦型
Triangle 三角型
Combined Structures 混合型
Expanded 延伸型
Running 奔走型
Double Three 双重三
Triple Three 三重三
Inverted Zigzag 逆之字型
Double Zigzag 双之字型
Triple Zigzag 三之字型
Double Flat 双平坦型
Regular Flat 常规平坦型
Running Triangle 奔走三角型
Contracting Triangle 收缩三角型
Thrust 冲刺
Expanding Triangle 扩散三角型
Horizontal Triangle 水平三角型
Simple Three 简单三型
X wave X波
Diagonal Triangle 倾斜三角型,也可译为楔型
Ending Diagonal Triangle 尾部斜三角型(也可译为终结倾斜三角型或竭尽斜三角型)
Leading Diagonal Triangle 首部斜三角型(也可译为引导倾斜三角型)
Irregular Tops 非常规顶
Expanded Flat 延伸平坦型
TRIANGLE 和 DIAGONAL 在字面含义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都是指三角形,或者楔形形态。不过,区别在于TRIANGLE—— 常指调整浪中出现的形态 DIAGONAL ——却用来指推动浪(无论上行,或者下行,指的是一个阶段的主导趋势)中的形态,Triangle归属于调整浪(Corrective Wave),Diagonal属于推动浪(Impulsive Wave),简洁明了地表明了波浪的性质.
英语汇评常用到的术语(中英对照)
CPI,即Consumer Price Index,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Employment Cost Index 就业成本指数
Retail Sales Index 零售销售指数
Diffusion Index景气动向指数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Purchasing Management : 全国采购管理协会
Productivity and Unit Labor Cost 生产力与单位劳动成本
Employment Report 就业报告
Producer Price Index:生产者物价指数
Personal Income and Consumption 个人收入与支出
New Home Sales 新屋销售
Consumer Confidence Index: 消费者信心指数
Industrial Production Index: 工业生产指数
Capacity Utilization Rate:设备利用率
Purchase Management Index采购经理人指数
median estimate 媒体预计
interest rate 利率
release 消息发布
basis point 基点
hike 加价,加息
tightening紧缩
sluggish 不振的,不活跃的,停滞的
negative impact 负面影响
NYMEX 纽约商业期货交易所
psychological support 心理支撑位
range 区间,有上下极限值取限的区间,通常用于箱体描述
sideway 横向盘整
sharp correction 快速调整
pararrel trend channel 平行通道
trendline 趋势线
turning point 转折点
reversal 反转
golden ratio 黄金比率
golden rectangle 黄金矩形
amplitude ratio 幅度比率
time ratio时间比率
commodities商品期货
futures 期货
line 盘整
random walk theory 随机漫步理论
inflation 通货膨胀
deflation 通货紧缩
price pattern 价格型态
reversal pattern 反转型态
continuation pattern 调整型态
head and shoulders top 头肩顶
head and shoulders bottom 头肩底
triple tops 三重顶
triple bottoms 三重底
double tops 双顶
double bottoms 双底
spike top 单顶
V bottom V型底
rounding top 圆顶
rounding bottom 圆底
triangles 三角型态
flags 旗型
pennants 三角旗型
wedges 楔型
rectangles 矩型
head and shoulder reversal pattern 头肩反转型态
neckline 颈线
return move 反弹
rebound 反弹
failed heand and shoulders 失败头肩型态
M top M头
island reversal 岛型反转
symmetrical triangle 同构三角型
ascending triangle 上升三角型
descending triangle 下降三角型
expanding triangle 扩展三角型
broadening formation 喇叭口型
bottoming pattern 底部型态
diamond formation 菱型或钻石型
oscillatior 振荡指标
valid trendline 有效趋势线
price filter 价格过滤器 价格突破阻力或支撑多少点位才可确定为有效突破。
time fileter 时间过滤器 价格突破阻力或支撑多长时间才可确定为有效突破。
two day rule 两天法则
valid breaking 有效突破
fan principle 扇型原理
percentage retracement 调整幅度
speedline 速度线
reversal day 反转日
selling climax 卖出峰
key reversal day 关键反转日
upside weekly reversal 周上升反转
gaps 空跳或缺口
common gaps 普通缺口
breakaway gap 突破缺口
runaway of meesuring gap 连续空跳
exhausation gap 最后空跳或竭尽缺口
confirmation 确认
全球外汇交易市场的发展与趋势
全球外汇交易市场的发展与趋势一、概 述
在过去的30年里,建立于全球货币交易市场基础之上的各国政府债券市场、区域货币市场和全球股票市场日趋繁荣,成为债务和股票资本的重要来源。
外汇市场所具有的深度、流动性和透明度使得投资者能够在外汇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发现众多的跨境投资机会,政府和企业则能够以合理的成本举债和获得权益资本,这促进了尚处于早期阶段的国际投资的繁荣。
除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外,各类全球性投资者诸如养老基金、共同基金、个人投资者和公司的财务部门也已成为包括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在内的各交易所的客户。这些客户业已成为外汇市场创新的重要推动力,并将继续决定全球外汇市场的发展趋势。
二、客户是创新的驱动者
20世纪70~80年代,外汇市场客户对于交易的三大要求是:价格的品质(买卖价差小和流动性高)、价格的连续性(在市场剧烈波动时仍保持价格品质),以及定价的速度(客户希望在30秒内即通过电话获得银行或经纪人的报价)。
20世纪90年代,我们目睹了外汇期权市场的发展,该市场使用了成熟的实时计算机风险管理系统和全球指令传送体系。同时我们也见证了主要由路透和EBS提供的外汇电子经纪系统的扩张。这一时期外汇市场形成了一种重要的趋势,并已蔓延至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这就是创建一个更加迅速、低廉和安全的市场的趋势。从总体看,这是一种寻求更高的市场效率的强劲趋势,电讯、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则加速了这一发展趋势。
我将阐述我们认为对市场参与者具有推动作用的三类效率:成本效率、风险管理效率和资本信用效率。
(一)成本效率
20世纪90年代,一些大型的跨国银行建立了能为其全球分支机构的外汇期权投资组合提供24小时风险管理和定价服务的网络交易系统,这样一来,不但使人力资源成本下降,更重要的是使风险管理者能够受益于大数法则,因为投资组合的对冲服从概率分布模型。随着这些全球范围的投资组合的增长,跨国机构的收入流更加趋于可测。
这些网络化期权交易系统的演进,使得银行通过自动交易屏幕进行的期权销售面值总额可达500万美元。其结果是既提高了定价速度,又使销售人员和交易员更具效率。
到2000年,客户要求银行进一步简化交易程序。大多数投资者和跨国公司都享有在交易前指导其获得几个有竞争力的价格的特权。他们不希望有一些员工专门等在电话机旁边以从彼此竞争的银行那儿获得最佳价格。1996年,State Street银行开发了外汇交易联接系统(FX Connect),这是第一扇开启的“银行之门”。 2000年,这扇大门对其他银行开放其平台,由此变成一个“多银行电子系统”,使买方客户能看到35家外汇交易银行提供的价格,并能够以这些价格执行交易。
与此类似,7家主要银行于2000年决定采用新兴的、相对低廉的互联网技术来解决竞价问题。他们联合推出了被称为“FXall”的互联网“多银行电子系统”。在FXall,所有7家银行和成员银行能在同一时间竞价,并能确保其客户通过竞争获得一个最好的价格。今天,FXall有43家银行为超过500家客户提供市场服务,这些客户每天的即期和远期互换交易将近160亿美元。这种趋势在诸如Currenex等私人拥有的系统里也同样存在。Currenex对银行间货币市场和外汇交易参与者而言就象一个网上交易所,交易者进行电子化报价,通过双边授信安排进行结算,并且享受到称之为“直通处理(straight through processing, STP)”的另一项提高交易效率的创新,STP使得交易在被执行的同时就能将情况报告给后台和风险控制系统。
2001年,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也采取了降低客户成本的措施,同时把一天的交易时间延长到几乎24小时,在其Globex电子交易系统上,在技术上推出了专门满足外汇交易市场需求的撮合引擎。这一技术允许CME的银行客户、机构客户和公众通过使用一个标准的电子交易界面或连续不断地向CME进行报价的自动交易系统来执行交易。自动交易系统减少了差错风险,并能连续不断地以一定的速率报价,这比任何一个交易员更富有效率。CME还通过VPN(虚拟私人网络)提供互联网联接。为降低电信费用,有些客户已用每月仅需费450美元的VPN来代替每月要花费3500美元的T-1线路。
由于银行和交易所通过自动化技术降低了内部成本,他们对其客户就更具吸引力了。根据一个大型国际银行估计,在过去的十年里,他们每笔外汇交易的成本已经从13美元跌到1美元。
近期,CME也通过花旗银行和CLS银行联接了“持续联系结算”(CLS)来降低成本。比如,通过CME的CLS方案,一家银行先前为交割4000份欧元期货合约也许要支付1万美元的费用,但现在只需25美元。
总之,近期出现的外汇交易创新决定着未来潮流,这些创新包括:使用互联网以降低电信成本;使用“多银行电子系统”把多家银行的报价集中在一个屏幕上;使用自动交易系统以快速、连续执行交易以及利用STP减少后台和风险管理差错并降低处理成本。
所有这些都是重要的新趋势,并将为外汇交易市场下一轮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风险管理效率
风险管理领域最重要的发展涉及为管理外汇交易期权投资组合而开发的实时风险管理模式以及外汇电子交易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O‘Connor&Associates与瑞士银行(SBC)合作为其系统内数以百计的外汇交易员和风险管理顾问安装了期权定价软件。在1993年SBC收购O’Connor时,这一软件升级为可供全球交易所和交易室及客户端使用的前台交易机制。客户获得期权价格的时间显著缩短,而且,银行的风险管理人员也能对全球的投资组合有一个实时的了解。
在路透和EBS交易平台上,即期外汇的电子经纪速度缩短为0.2秒左右,进一步提升了风险管理的效率。
2001年,CME在Globex上推出了一个一天23小时的外汇产品,使交易时间从2秒下降到不到0.2秒。CME同样允许自动交易系统进行指令输入,这种键入自动交易指令的功能是外汇交易的一个新趋势的开端,它使在CME进行自动化套利交易的银行将有可能进行外汇期权的自动交易。
几年来,风险管理效率方面的另一个重要创新是STP的发展,通过使用行业标准TOF软件,STP首先在路透交易系统上得以实现。今天,当即期交易在路透或EBS上执行时,他们不但被自动地发送到前台交易系统,同时被立即发送到了后台以便风险监测、支付结算和总帐更新。这一方面通过减少输入错误提高了操作效率,同时也通过允许银行的风险管理者实时掌握其全球外汇头寸,提高风险管理效率。
自动交易和STP将极大地提高银行交易组织的能力,并使其在未来几年里的支出持续减少。
(三)资本及信用效率
安然事件以后,外汇交易客户和他们的银行及投资银行正在寻找创造资本效率和减少对手风险的方法。各银行认为他们无法进行无限额无抵押的双边对手授信。现在,他们正在探索一些复合的解决方法,类似于多年来由交易所提供的集中对手清算方法。这种复合解决方案已经在一级经纪业务中应用,在此情况下,银行同有其双边授信的客户进行交易,有时银行也进行EFP交易,通过把即期交易转换为期货交易的方式,将即期风险转化为交易所清算风险,由CME的清算部管理客户质押品并实施逐日盯盘。然而,多数一级经纪商自行制定客户的质押标准并实施逐日盯市。
近来,一级经纪业务在向EBS经纪系统或类似于FXall的多银行系统集中。在EBS系统,一级经纪银行把他们的高信用级别租给其客户—信用等级较低的银行。这种安排使得信用等级较低的银行能看到“内部价格”,每笔交易完成后,低信用等级银行除向EBS支付佣金外再向一级经纪银行支付一个差价。
另一个外汇交易信用领域的重要创新是CLS银行。数年来,49家主要交易银行投资于并支持CLS银行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在交割时即解决清算风险的方法,其目的是要避免“赫斯塔风险”。今天,CLS银行每天通过执行10万余份的支付指令进行1万亿美元的清算,尽管CLS银行尚处于发展初期,但已经在信用和支付效率方面显示出了优越性。
三、未来外汇交易趋势设想
显然,效率的提高很多都是来自于电信及网络技术的升级、硬件创新和软件开发。这些创新大多降低了电信费用、加快了交易执行速度、提高了使用自动交易系统软件进行自动交易的能力。如果根据现在的趋势推想,外汇交易客户可能会在将来看到多银行电子系统和交易所网络的合并,以使客户能在银行报价和交易所价格之间进行选择,而电子经纪系统也可同时报出交易所价格和银行价格。我还希望能看到外汇远期和期权交易中出现新的复合型清算方法。或许经纪商和多银行电子系统将可以在双边授信或集中对手授信的基础上提供远期和期权服务,其中远期和期权可在类似CME清算所的清算机构进行清算。他们还将使用STP和CLS进行清算。这样将出现一个更加便利的外汇市场,外汇远期和期权的价格都在电子平台上显示出来。这将极大地扩展外汇市场,并促进全天候提供即期、远期和期权价格的自动交易系统的快速发展。
总之,在过去十年我们所看到的外汇市场交易效率的巨大提升正是未来十年交易效率进一步提高的基础。就中国这样的重要经济体而言,这将是从外汇市场中获益的最佳时机。
网络外汇交易的发展前景
网络外汇交易的发展前景在如何看待网络炒汇及寻找解决网络炒汇在中国如何生存和发展的思路时,我们必须正视经济全球化、金融交易虚拟化和自由化的国际潮流,了解网络交易的渗透能力和竞争力。从促进中国金融体制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及加快中国现代金融市场建设的大局出发,破除旧观念,展现新思维。
网络交易是挡不住的世界潮流。无论是商品还是货币,无论是期货还是现货,无论是实盘的还是保证金杠杆式交易的,网络上什么都可以买卖,买卖也越做越好。
尤其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对外汇的现货买卖,就好像商品买卖一样,什么形式都行。有买的就有卖的,政府很少干预。由于互联网的出现,外汇交易信息直达每台计算机,操作平台也延伸到家庭,这是过去难以想象的。因此,普通投资者可以借助网络走进国际市场,为市场注入最具生命力的新鲜血液。
在对2004年国际外汇市场的交易量统计中我们发现,外汇交易量比前两年有了惊人的增长,每日平均接近2万亿美元,远远超过其它虚拟金融产品的增长。而在全部外汇交易中,即期、远期、互换和场外衍生品交易的市场占比分别为20%、6%、32%和42%。所谓网络炒汇主要指场外衍生品交易,即保证金杠杆式交易,其在整个外汇交易中的份额大于40%,且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增长。
网络炒汇发展快速,这其中有很重要的技术性原因。在通常的外汇交易系统中有三种模型:下单交易、询价交易、直接点击交易;而在市场上的外汇交易一般又存在三种方式:限价交易、限时交易、点差交易。从效率上讲,直接点击交易肯定胜过下单交易和询价交易,而点差交易又比限价交易和限时交易更机动灵活,风险可控性高。在网络炒汇平台出现以前,能够直击操盘的只有银行或坐市商的操盘手,投资者只能采取下单交易或询价交易,这无疑会降低效率并贻误战机。而电子商务的出现,特别是网络交易平台的设计日益成熟之后,专门为投资者设计的网络操作平台可以使投资者本人直接操盘进行点击式交易,而且既可以限价、限时,更可以进行通过银行交易平台难以操作的点差式交易(在波动幅度很小的区间内随时买卖)。所以,它是交易手段的革命。
汇市可说是最“干净”的投机市场:投资者不用劳神于每支股票的业绩,不用担心期货多空双方的内幕交易,每日巨额的成交量,使任何机构也没有坐庄的勇气,索罗斯、巴菲特所能了解到的信息,普通投资者一样可以了解到,全球的投资者和投机人都在相同的时间看着相同的报价和图形,数十家网络交易平台和几千家坐市商将全球几千万投资者和投机人连接在一起。最重要的是:能否赚钱是由自己的本事决定的
网络外汇交易在中国有极大的市场机会和发展潜力。这首先是因为中国经济经过26年的高速发展积累了巨大的财富,劳动者创造的超额剩余价值必然大量地转移为储备;其次是因为转移为储备的财富很少有实现保值增值的投资机会。大家都经历了负利率、股票跳水、期货血本无归等等的现实,就是房地产,若作为投资保值工具也要打上问号,很多情况下房租可能抵不上按揭贷款利息。
对目前国内投资者来讲,汇市是风险小而机会大的投资选择,特别是网络外汇交易,相对于实盘风险更小,更适合小资金进出;还有一个关键点,中国的投资者在过去的相当时间内与世界是隔绝的,不仅资金不能自由进出,信息也见不到。
现在,由于互联网的出现和进步,信息无国界,资金难设界,跨境交易不可阻挡。这些因素使网络外汇交易会以我们难以想象的速度发展。
目前世界上的金融商品市场有许多种,但概括起来可以分为:股票市场、利息市场(包括债券、商业票据等)、黄金市场(包括黄金、白金、银)、期货市场(包括粮、棉、油等)和外汇市场。
外汇市场作为一个国际性的资本投机市场历史要比股票、黄金、期货、利息市场短得多,然而,它却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发展。今天,外汇市场每天的交易额已达2万亿美元,其规模已远远超过股票、期货等其它金融商品市场,已成为当今全球最大的市场。纽约证券交易所每天股票的交易额只有几十亿美元,东京证券交易所每天股票的交易额只不过100亿美元。从全球贸易的角度来看,1990年全世界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为6.7万亿美元,与当年180万亿美元的外汇成交量相比,可谓小巫见大巫了。可见,外汇市场不仅是全球最大的金融市场,也可以说是全球最大的商品市场。
如此庞大的外汇市场,是在近20年,尤其是近几年发展壮大的。就最大的外汇金融中心伦敦来讲,每日外汇的成交额,1986年为900亿美元,1989年为1,870亿美元,1992年达3,500亿美元,可以说每3年翻一番。从全世界每日的外汇交易额来看,1989年为5千亿美元,1991年为7千亿美元,1992年已达1万亿美元。近年来外汇市场的发展速度是任何一种商品所无法比拟的。
VIX低讀數不值得擔憂
VIX低讀數不值得擔憂衡量投資者擔憂情緒的一個廣泛使用的指標剛剛跌至非常低的水平。一些逆向分析者認為,這是非常不吉利的一個訊號。
我卻不那麼肯定。
我所說的指標就芝加哥選擇權交易所(CBOE)的波動率指數(Volatility Index,VIX)。該指數每一天的讀數反映選擇權交易者對隨後30天內標普500指數波動程度的預期。
波動率指數目前跌至接近歷史低點的水平,週二收盤時為10.50。自1990年2月(該指數推出的時間)以來,波動率指數收盤水平比週二更低的交易日總共只有16個,也就是說,在波動率指數4200多個交易日的歷史上,比目前水平更低的時間只佔0.4%。
逆向分析者對波動率指數極低水平的擔憂在於:這意味著投資者基本上不擔憂或不害怕。由於市場很少按照大多數的意見走,因此這種普遍存在的滿足情緒一定意味著股市將要暴跌。
至少這是他們的觀點,但我並不贊同。
我的一些理由是實例性的。例如上週五,波動率指數收盤於極低的水平(10.79),只是不像本週二那麼低。自1990年以來,波動率指數低於10.79的時間只佔1%,因此上週五的讀數也反映了市場普遍存在的滿足情緒。然而,這並不妨礙股市繼續強勁反彈,道指週二就再創歷史新高。
但是,我質疑波動率指數作為一個市場時機判斷工具的理由不僅僅只是實例性的,正如我在以往專欄中討論過的,這種基於波動率指數極低讀數的逆向分析觀點,幾乎沒有得到統計數字的支持。與逆向分析者認為的不同,歷史上波動率指數的極低讀數之後,平均而言並沒有出現回報低於市場表現的情形。這從下面的數字中可以得到證明:
波動率指數最低的五分之一情形(<= 13.14):之後一個月標普500指數回報0.81%,之後一個季度標普500指數回報2.41%,之後六個月標普500指數回報5.28%,之後一年標普500指數回報12.45%;
波動率指數較低的五分之一情形(13.15-16.19):之後一個月標普500指數回報0.60%,之後一個季度標普500指數回報2.50%,之後六個月標普500指數回報5.35%,之後一年標普500指數回報12.83%;
波動率指數中等的五分之一情形(16.20-19.75):之後一個月標普500指數回報0.82%,之後一個季度標普500指數回報1.42%,之後六個月標普500指數回報3.79%,之後一年標普500指數回報11.49%;
波動率指數較高的五分之一情形(19.76-24.07):之後一個月標普500指數回報0.34%,之後一個季度標普500指數回報1.19%,之後六個月標普500指數回報1.84%,之後一年標普500指數回報5.00%;
波動率指數最高的五分之一情形(>24.07):之後一個月標普500指數回報1.43%,之後一個季度標普500指數回報4.21%,之後六個月標普500指數回報6.87%,之後一年標普500指數回報9.53%。
可以看出,波動率指數出現極高讀數之後,股市回報的確高於平均水平,至少之後一個月、一個季度和六個月是這樣的。從這一點說,逆向分析對波動率指數的解釋也有一定的依據。但即使在這個方面,逆向分析者的觀點也不像最初看起來那麼站得住腳。
我之所以有這種看法是受了艾森斯塔特(Samuel Eisenstadt)的啟發。他是Value Line, Inc.(VALU)的研究部總監。艾森斯塔特幾年前指出,股市在跳水般的暴跌之後往往繼之以強勁反彈。順便說一句,技術分析師有時候把這種暴跌稱為投降式的觸底,但這個無需看波動率指數也知道。
因此,艾森斯塔特進行了一項統計上測試,看投降式觸底過程中,波動率指數的極高讀數除了恐慌性下跌這個事實以外是否包含著有規律的市場時機判斷的訊息。結果他兩手空空:波動率指數除了我們從隨便閱讀新聞中已經得知的東西外,不能告訴我們更多。
但是,就算波動率指數的高讀數確有一定的意義,它的低讀數真的無法傳達出什麼有用的訊息。
結論?無疑存在大量值得擔憂的因素,但波動率指數的低讀數並不是其中之一。
封闭式基金与股指期货套利及定价
封闭式基金与股指期货套利及定价即将推出的股指期货,将为投资者带来新的赢利模式。对于稳健型的投资者来说,利用现货与期货进行无风险套利是较为理想的投资方法。按照投资周期来划分,套利交易可以分为短线套利与长期套利。所谓短线套利是指利用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短时间的背离,同时对期货和现货进行反向对冲交易,等待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之间的关系回到合理的轨道上,就可以实现套利收益;所谓长期套利是指,当市场的有效性存在一定的缺陷时,某些证券品种的市场价格可能被长期低估,买入这些被低估的品种同时卖出相对的证券品种,当买入的证券品种价值回归时,套利收益就可以实现。从套利的方向上来划分,有正向套利和反向套利。所谓正向套利是指买入股指现货同时卖空股指期货所进行的套利,而反向套利是指买入股指期货同时卖空股指现货的套利。本文重点讨论长期正向套利。
与沪深300指数的相关性
对冲工具之间价格的相关性是套利交易的必要保障。我国的股指期货尚未正式推出,其价格走势的数据还不存在。但是,根据国外市场的经验,股指期货的价格与其标的指数的走势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可以用沪深300指数的数据来代替股指期货价格的数据进行分析。对于封闭式基金来讲,由于折价率的变动较大,其价格的走势与其净值在短期内可能会存在较大的差异,我们用封闭式基金的净值来代替封闭式基金的价格来测量其与沪深300指数的相关性,也就是说,我们用封闭式基金的净值来代替其价格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另行考虑封闭式基金的价格与其净值偏离,也就是折价率变化的问题。
表中列出了所有封闭式基金过去两年(2004年12月10日至2006年12月8日)周累计净值收益率与沪深300指数的相关系数。
数据表明,封闭式基金的累计净值与沪深300指数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都在0.8-0.9之间,其中基金丰和、基金普丰、基金同盛、基金天元、基金汉盛、基金兴和、基金银丰等基金与沪深300指数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等权重的封闭式基金组合与沪深300指数的相关系数为0.923。以上数据表明,从与沪深300指数的相关性来看,封闭式基金是套利交易的理想工具。
Beta系数的稳定性
进行套利交易时,为了回避系统风险,使得套利组合保持Beta中性,需要正确配置空头期货与多头现货之间的头寸比例,这个比例就是Beta。在实际工作中,由于Beta往往是根据历史数据统计出来,如果投资工具的Beta缺乏较好的稳定性,其未来的Beta就可能与历史Beta出现较大的偏离,使得根据历史Beta构建的套利组合偏离Beta中性,从而使持有的头寸部分暴露于系统风险之下。因此,Beta系数的稳定性是选择套利工具的重要参照。笔者将全部封闭式基金过去两年的周累计净值收益率数据基于沪深300指数的Beta,以半年为周期向前滚动,得到每一只封闭式基金Beta系数的稳定性数据(见表)。
数据表明,基金普丰、基金景福、基金同盛、基金丰和、基金裕元、基金安顺、基金泰和、基金安信、基金裕阳、基金汉盛、基金裕泽等封闭式基金具有较好的Beta稳定性。
等权重封闭式基金组合Beta波动率为0.083。
以基金景福为例,其Beta系数的波动率为0.05,这就表明,若持有10亿元市值的基金景福,同时卖空相应市值的股指期货,则有68.2%的概率保证半年以后暴露的单边头寸不超过0.5亿元,以95.5%的概率保证半年以后暴露的单边头寸不超过1亿元,以99.7%的概率保证半年以后暴露的单边头寸不超过1.5亿元。或者也可以说,如果某机构愿意承担1亿元股票投资的风险,则该机构可以持有10亿元的基金景福,同时卖空Beta份额的股指期货,这样的对冲头寸以95.5%的概率保证所承担的系统风险不超过1亿元股票的系统风险。
上述数据为机构投资者的投资风险管理提供了很好的参照。这是比较保守的估计,如果在持有期内根据Beta的变化动态调整股指期货的头寸,可以使得暴露头寸的风险更小。
残余波动率
在基金与股指期货并非完全相关的情况下,即使是最优头寸的空头期货也不能完全消除多头现货的系统风险,基金原有的风险在对冲后会有一部分被保留下来,这就是残余波动率。
表中的数据显示,封闭式基金与股指期货对冲后具有较小的残余波动率,其中尤以基金普丰、基金丰和、基金同盛、基金同益、基金裕阳、基金裕元、基金汉盛、基金安信、基金兴和等为佳。
等权重封闭式基金组合的残余波动率为5.32%。
基金净值的波动率平均大约为14%(见表),股票的波动率大多在30%-40%之间,主要债券的波动率在2%-7%之间。将套利组合的残余波动率与基金、股票、债券的波动率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对冲组合的残余波动率远远低于股票和基金的波动率,而与债券的波动率处于同一水平上,这个结果与金融学的理论相符。以后我们将多头封闭式基金与空头股指期货的对冲组合称为合成债券。
Alpha值的大小及其稳定性
用股指期货进行对冲以后,基金的Beta带来的收益将被方向相反的期货头寸冲销,而Alpha带来的收益是不能被冲销的,所以,在按照净值交易的假设下,套利组合的期望收益就是Alpha。表格提供了封闭式基金Alpha值及其波动性数据。
表中的数据表明,绝大部分封闭式基金具有正的Alpha,这就为将来利用封闭式基金进行正向套利交易提供了盈利保障,基金丰和、基金普丰、基金安久、基金普华、基金景福、基金裕泽、基金久富、基金金元、基金金盛、基金普润等封闭式基金具有较高的Alpha值,等权重封闭式基金组合的Alpha为10.25%。Alpha的波动率总体较小,大约在1%左右,比Alpha自身小了一个数量级,这就表明封闭式基金Alpha值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封闭式基金套利定价
基于一定的分红假设,合成债券的现金流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因此,DCF估值法是对封闭式基金估值较为理想的方法。本文首先将全部25只大盘封闭式基金看做一个整体进行估值,其后再以基金丰和为例,计算封闭式基金的合理价值。
笔者首先构建25只大盘封闭式基金的等权重组合,将此组合看做一只基金,并在本文中称其为“基金组合”。
表中数据表明,基金组合与沪深300指数的相关系数达到0.931,为密切相关。Beta系数的标准差为0.072,这就表明,按照历史Beta构建的套利组合,其未来的Beta偏离中性的绝对平均数为0.072,基于谨慎性原则,笔者取此数作为套利组合的Beta。套利组合(此后将称为合成债券)的年Alpha为8.25%,这意味着,如果按照不分红假设或者分红后再投资假设,合成债券的净值将以8.25%复合增长率递增;如果按照全额分红且不进行再投资假设,合成债券的年息率就是8.25%(此后假设逐年衰减),基金组合的存续期按照8年计算(25只大盘封闭式基金的平均剩余存续年限为8年)。在上述历史数据的基础上,笔者再作如下合理假设:
1.未来8年沪深300指数的平均年涨幅为20%(试验表明,最终估值结果对此数据的变化敏感性不强);
2.基金组合在0年的Alpha为8.25%,并在此后的8年中以线性方式衰减至0(基于谨慎性原则);
3.市场利率在0年为3%,并在此后的8年中以线性方式递增至6%;
4.收益全额分红并且不进行再投资(基于谨慎性原则)。
在上述四项假设下,笔者计算出,净值为1元的基金组合,其DCF合理估值为1.13元。也就是说,全部25只大盘封闭式基金总体上应当具有平均13%的溢价。按照目前平均贴水率30%计算,大盘封闭式基金还有61%的平均涨幅。
而对于单个封闭式基金,则有可能具有更高的溢价率。以基金丰和为例,其剩余存续期按照10年计算。基金与沪深300指数的相关系数达到0.914,为密切相关。Beta系数的标准差为0.064,合成债券的年Alpha为22.72%,按照全额分红并且不进行再投资假设,合成债券的0年年息率是22.72%,此后逐年以线性方式衰减,在第8年衰减至0,并且在更后的两年剩余存续期内继续按照原来的线性方式衰减至相应的负数。按照上述假设,其DCF合理估值为1.53元。也就是说,基金丰和应当具有53%的溢价,按照基金净值1.8元计算,基金丰和的DCF估值为2.76元。按照当前价格1.415元计算,基金丰和还有95%的涨幅。当然,对于个别基金来讲,其参数(主要为Alpha)的假设与实际数据可能会发生较大的偏差,从而对估值产生比较大的影响。相对而言,对基金组合的估值误差相对较小。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股指期货的推出,将一举消除封闭式基金的折价率。只要过去的业绩不发生大幅度的滑波,封闭式基金总体上应当呈现一定程度的溢价,这将为我国推出新型封闭式基金创造良好的条件。(作者为中投证券研究所衍生品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