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币:
-
- 奖励:
-
- 热心:
-
- 注册时间:
- 2005-7-31
|
|
强劲飚升!主力机构的秘密武器
经过近期的试盘,今日大盘蓝筹股板块终于形成共振,以G宝钢为首的“五朵金花”和以中集集团为首的二线蓝筹重振旗鼓、再起风云,“国家队”资金进场迹象非常明显,管理层做多的意志和决心已经显现。
在大盘蓝筹股走强的刺激下,今日市场人气也迅速恢复,各板块也被带动,开始整体活跃,而市场中的特殊群体G股板块更是表现抢眼。大盘蓝筹股、G股板块的联袂而动,意味着价值投资重归市场,投资者股改信心再次恢复,市场有望再次进入良性循环。由于前期股改后的自然除权及近期的连续调整,部分G股特别是中小板G股的股价已低于合理估值,投资价值凸现。
股市如战场,多空双方的争夺用具体战术的思想来看待的话往往可以得到不同的启迪。近三个交易日投资者应该可以看到,每天都有一个大盘指标股出来表现成为主角,如11月15日中国石化大涨接近三个点,11月16日G宝钢大涨三个多点,而昨天则启动了中国联通,大涨接近两个点并创出了其反弹以来的新高。很显然,这里面似乎隐藏着一些东西在里面,当然市场可以理解为所谓神秘资金的护盘行为。但投资者应该可以看到,特别是中国石化和中国联通这两大指标股目前的重心上移迹象非常明显,这种不紧不慢逐步推进的作战方针背后隐藏的应是更为猛烈的发起攻击,而不仅仅是所谓的护盘,毕竟不论什么资金都存在着逐利性,如果仅仅是稳定市场的话,其实每天拉一下中国石化就可以了,完全没有必要轮番上阵。
科技网络板块是市场最具有人气的板块,尤其是不少小盘的科技股,都不约而同出现了一定的拉升动作,显然,这可以理解为市场多方试图翘起这一板块来激发热情,不过毕竟如大唐电信和海虹控股等具有权重效应、一呼百应的关键品种并没有出现大幅上攻姿态,这也就抑制了市场对这一板块的追捧热情。不管如何,这一板块有资金介入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市场近期持续表现让人迷惑的时候,出现这样的信号不能不说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资金的逐利性也酝酿着未来这一板块存在的巨大机会,目前这种逐步扩大科技网络板块战斗范围的策略也预示着接下来有个全面总攻的过程。既然科技网络板块本身存在的重要性,以及目前海外投资透露出的信息,再加上目前政策方面未来对科技发展的扶持力度来看,这一板块全面爆发应是迟早的问题,全面总攻应该不远了。
做多的板块有很多,近期水泥、钢铁等超跌传统行业引发的强烈反弹已经展现在我们眼前,而做空的板块则来自于众多“抱团取暖”的高位二线蓝筹的杀跌,同时也来自于炒作至相对高位的新能源板块,当然也还有来自于一些持续回调处于相对低位再次杀跌的G板块个股,总之做空的板块看起来也不可谓少,现在就是看未来多空双方最终的决战。不过投资者一定要明白的是,最终影响市场多空胜负的关键依然还是大盘指标股,透过目前具体的迹象来看,大盘指标股再上一层楼显然是占了上风,同时,最重要的是科技网络这对市场人气影响极大的板块并没有出现杀跌行为,反而是出现了一定的上攻动作,这一点值得引起高度关注。
跳出市场来看的话,我们应该很清楚目前管理层是发出了什么样的信号:在市场稳定的前提下继续推进股改!没有市场的稳定一切都是空谈,做为一些试图继续做空来逼迫政府出台一些具体利好政策的利益集团,目前继续向下打压的话,所冒的政策风险不得不考虑,反手做多成为唯一的选择!具体透过盘面,上演了一场精彩的上攻大戏。
管理层与QFII在幕后主导今日大涨?!
11月16日,尚福林在有关会议上表示,要为“可全流通”时代做相关准备,包括“交易制度、并购重组、融资条件、衍生产品等制度创新”,并且明确指出,要“改善增量资金投资改革后公司股票的投资环境”。正如分析员昨日所指出,尚福林在初步安定了股改的“大后方”(174家央企股改难题)之后,缓解了股改断档之忧的管理层,开始全力以赴的解决,如何更好的将股改进行下去的问题。
就目前的情况看,股改的加速度越来越高,除“三大报”明确指出的,“明年年中”央企完成股改之外,更有相关媒体透露,各地方纷纷将股改完成的时间,提前到明年2月份,按照现有统计,这174家国企完成股改则意味着,整个资本市场将有70% 以上的份额,处于“全可流通”时代,如果该消息属实,那么在不到4个月后,中国股市将面临尚福林所谓的“可全流通” 时代。但现在的问题是,这究竟是谁的“ 可全流通” 时代?
越来越多的消息表明,QFII经过将近两年的“精耕细作”和“上层路线”的成功,使其赢得了与其现有的市场份额,并不相配的市场影响力,甚至是政策影响力。在不到两周时间内,QFII获得了8.75亿的新增额度,同时,有关方面明确表示,审批的节奏还将加快,以及所谓分帐户问题、禁汇期问题,都一一如QFII们所愿得到解决。一时间,管理层似乎与QFII结成了利益同盟,QFII欲意主导“可全流通”时代的意图,已经昭然若揭。
如果说,此前市场人士还只是通过QFII的一些表现(或者表演),来推断QFII所要实现的目标的话,那么,近期来管理层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已经证明了QFII的成功,正是在此背景下,信心“爆棚”的QFII才宣称,五年内要为中国券商赢得60亿美元的手续费。
60亿美元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券商会获得每年12亿美元的手续费(将近100亿人民币),以2%的手续费(瑞银华宝相关人士称,QFII机构投资A股,手续费约在2%~3%之间)来计算,QFII每年在A股将有5000亿的成交额,而根据数据库的统计,2003年两市合计成交3.3万亿,2004年约3.64万亿,取其成交额的中间值,约3.5万亿/每年来看,那么QFII交易额至少要占到A股整体交易额的1/6 强,而这还是在目前QFII制度没有完全放开的情况下,换算出来数额。
QFII的“产能”还将扩张10倍。按照部分QFII人士测算,以占A股市场2%的比例,QFII应该有600亿美元的额度,而现在QFII的实际额度还不到60亿美元。而从目前政府对于QFII的扶持力度而言,这个趋势并非可望不可及。因此,QFII未来在中国股市的影响力,还将大为提高。
尚福林将出“秘密武器”推动上涨
11月16日尚福林在对证券经营机构传达股改座谈会精神时强调了4点,其中第一条就是研究制度创新,支持G股做大做强,改善增量资金投资改革后公司股票的投资环境。
与此同时,《中国证券报》在16日早上也刊登了权威人士的讲话,表示T+0制度具体如何操作,要等相关细则出台才能明确。而近期取消涨跌幅限制的可能性不大,可能的情况是适当放宽部分品种的涨跌幅限制。
以上两则消息透露出一个信号,尚福林所强调的股改后期交易制度的安排,和权威人士所透露的信息是不谋而合的。同时,权威人士的讲话也是先于尚福林。这也充分说明了,上述制度创新的实施不会太远。
管理层通过改变交易制度,激活G股板块,改善股改公司的投资环境,吸引增量资金入市,显然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
分析员认为,这是尚福林针对当前G股整体下跌,G股投资环境的恶化,即将采取的具体措施。这些措施是对G股板块从内而外的改善其投资环境,进一步提升G股板块的价值,吸引增量资金入市。
首先,在上市公司内在方面,增加投资价值是吸引增量资金最根本的原则。此前,国务院近期已经颁布了《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在此框架下,前几日又颁布了关于股权激励的试行条例。这将对近期加快股改进程,以及日后全面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也就是说,中央的政策推动,以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固然重要,但具体到上市公司,仍然需要上市公司的高管具体去执行。一旦上市公司的高管有了股权激励的预期,必然会加快所在公司的股改进程(毕竟只有完成了股改的上市公司才能进行股权激励)。同时,实行了股权激励的股改公司,也必将更加关心上市公司的业绩问题,来支撑股价。这将直接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从而逐渐改善股改公司的投资环境,吸引增量资金入市。
其次,上市公司外在方面,尚福林强调将在交易制度、并购重组、融资条件、衍生产品等制度创新作出安排。交易规则的区别对待,将使得投资者获得更加宽松、便利的投资环境,吸引没有完成股改的资金流向股改公司。比如宝钢权证得益于的T+0交易,和宽幅的涨跌停限制,使其近几日都产生了600%左右的换手率。且不说这些制度创新能吸引多少增量资金,仅就活跃市场而言,也和当前整体下跌的G股板块,形成了鲜明对比。
如果近期这些交易制度的改革在G股板块上放开(比如全部完成股改的中小板),那么对于活跃当前低迷市场的作用无疑是积极的。也有助于公众投资者在充分的博弈基础上,稳定价格预期。
分析员相信,上述制度建设,只是在股改条件下诸多基础性制度建设的一部分,后续还将有更多的制度安排扶植G股,进一步改善G股的投资环境,吸引增量资金入市投资。
因此,推行的股权激励或称期权激励,包括即将实施的交易制度的变革,实质上也是在全面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同时,也表达了中央在股改问题上,以及发展整个证券市场的坚定信心。
多空力量巅峰对决!中国股市变盘向上
屠光绍的“火锅论”乍一出台,中国股市便显得“活跃”起来。当然,这种活跃基本还停留在舆论层面,股市表现依然是不死不活———虽然天天有“亮点”甚至“惊艳”表演,但总体却依然在威胁1000点的危险点位“平静”地“随机漫步”。
然而,表面平静,实际上多空力量却已在此消彼长中酝酿“巅峰对决”:股改失败论虽有些危言耸听,但如果继续如今这种“贴权”股改,那么其兑现失败的可能性便会增大。也正因如此,今天的股市才走出了政策真空期,迎来了“火锅论”。而有证可考的是,屠先生的讲话很多都是直接“瞄”向二级市场的。
可以看出,从出台《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通知》,到近来五部委股改座谈会的召开,再到对上市公司股改的股权激励,直至屠光绍发表“火锅论”,尚福林就股改发言,近期的政策发布和舆论造势密度是三个月来所少有的。总的精神是旨在“烘热火锅”式的鼓劲,以具体行动夯实股市基础,鼓励公司股改,督促地方国资委以及稳定市场和股价预期的“暗示”。前三个方面可谓是提速股改进程的“号角”,最后一个方面则可谓是提振市场的“政策取向”。
这就是说,不论是股改中存在的问题,还是市场运行上存在的危机,监管层都看到了。只不过,管理层重视的是股改推进过程中速度和稳定的关系,而投资者则更关心股改对价的多少以及二级市场的趋势。
但是,从一定程度上讲,本次监管层的频繁“亮剑”也是被市场倒逼的结果。试想,对价趋少,怨声载道,“投票门”发展到了“娱乐门”,投资者的信心降到了极点,管理层又怎能不急?更为严重的是,随着G股贴权愈演愈烈,G股身上的光环被彻底褪光,股价走势疲软不堪,由此带动了股指的下跌。而这200多家股票的“示范性”跌势,则直接抵消了指标股的护盘作用,带动股指直通“千点政策底”。这是管理层不能容忍的极限冲击。
到此为止,空方阵营已经再度把管理层逼到了崖边。而这样对决的结果便是,管理层不得不再出重拳。
股改是不允许失败的。在政策性护盘和制度性改造的两难取舍中,管理层虽然更重视后者,但也不时需要把目光投向衰弱的大盘。而管理层目前遇到的更大的“两难”在于,“神秘资金”既要担任“行政性”护盘重任,还要“市场性”地去尽可能赚钱或者至少不赔钱。这是目前管理层必须走出的困境,“有形之手”必须发挥其强制功能。
笔者曾说过,只有“制造”牛市才能拯救股市。换成屠光绍先生的话便是:“大家吃火锅,首先要让汤沸腾起来,这是吃火锅的人共同的利益基础。”换作周正庆的话便是:“股权分置改革必须有良好、稳定的市场环境,否则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屠光绍副主席在此时发表“热气腾腾”的“火锅论”,也表明监管层中至少部分人已经走出了“为股改而股改”的误区,认识到了要让股改与行情相结合的重要性。
不是么?在笔者印象中,屠光绍是领导中比较重视股市行情的一位副主席。很少说话的他在2003年便以“差异论”温暖过投资者的心。2003年10月中旬,屠光绍先生针对关于股权分裂是否伤害了投资者的争论,发表了著名的中外股市“差异论”,肯定了流通股股东对市场的贡献。而笔者当时便写了《“差异论”迟到登场监管层“集体有意识”的福音》。一个月后的11月13日笔者发表《股市再创新低理性“投机者”入场何妨》,而中国股市也由此开始了为期数月的凌厉上涨。
可以说,在当时股市处于凄风苦雨之际,屠光绍先生的言论几乎成了中国股市“惟一”的福音,也成了那次年末变盘绝对的前奏。
那么,此次呢?屠光绍先生的“火锅论”能否再次给中国股市“雪中送炭”呢?我以为很有可能!因为在此巅峰对决的关键时刻,监管层已面临“不胜便败”的抉择。而不管为了谁,股改都是不能失败的。严峻的现实已经告诉监管层,只有把公司股改和股改行情结合起来考虑,制造氛围,形成合力,才是中国股市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暗示机构进场买货!
据传,再发禁砸令 基金需要做的就是买股票
据悉,前几日召集各大基金公司总经理和投资总监开会,有关领导传达了国务院股改会议的精神。据了解,在会上再次要求基金公司认清形势,不要在市场低位甩卖股票,并暗示目前需要做的是买股票而不是卖股票。
另据了解,中国石化的上涨很可能与前日会议有关,基金在当日大举买入中国石化。
中国16日在京召开会议,传达日前召开的股权分置改革工作座谈会的精神,部署了下一步的改革工作。各保荐机构和基金公司负责人共300人左右参加了会议,尚福林、桂敏杰等出席会议并讲话。而据记者了解,在会上曾再次要求基金公司认清形势,不要在市场低位甩卖股票,并暗示目前需要做的是买股票而不是卖股票。
消息人士指出,近期中国石化持续上涨,从10月28日3.70元的低位启动,至昨日收盘4.23元,升幅逾10%,很可能就与“再发禁砸令”有关,基金很可能已大举买入中国石化。
G股:涨停板20%,跌停板10%?
值得注意的是,尚福林在16日的会上指出,要在保持市场稳定的前提下,研究可全流通环境下的交易制度、并购重组、融资条件、衍生产品等制度创新,要抓住重点,以点带面,推进改革,主要是抓市值大,影响大的上市公司进行股改。另外要尽快落实配套措施。桂敏杰也指出,尚主席的讲话精神概括为8个字:“攻坚、提速、组织、配合”。他明确提出,要加强研究后股改时代的估值。
其实,这些话都明确体现了做多的政策取向。而“研究可全流通环境下的交易制度”特别具有深意,据了解,与交易所确实在研究放开部分股票如G股的涨跌停板措施,有可能是涨停板20%,跌停板10%,一旦落实这一制度,股市极有可能引发一轮涨升行情。
海外基金正在接盘沪深股票
昨日,还有一条消息不可忽视:中国近来对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的审批速度明显加快。7天之内就有四家合格境外投资机构的增投申请获得批准,总计增加投资额度8.75亿美元。分析人士认为,这样的新增投资额速度实属罕见,不仅如此,获批准的数额也大幅增加。摩根大通中国研究部主管龚方雄认为,目前进行的股权分置改革正在为中国股市构建一个非常重要的底部。股权分置改革之后,把对流通股股东的补偿算进去,A股和H股的估值差不多,甚至还会更低,从这个角度而言,中国股市对外国投资者的吸引力变得越来越大。
某海外基金公司高层更直言,通过宏观分析,股市不会继续下跌许多,当前正是购买廉价A股筹码的时候。若再次出现类似于2005年5月的恐慌下跌,只会给自己所管理的基金带来买入更为廉价的、以人民币计价的股票资产。因为基金不在乎短期业绩,而是看中未来两年内业绩的增长。
加速抄底 QFII大举建仓19只G股
截至9月30日13家QFII持有27只G股总市值、持股总量较中期增加一倍
在方案实施自然除权后,虽然股价会有所反复,但经过持续低迷的熊市洗礼之后,A股平均市盈率创下历史新低,而G股的市盈率更低,已接近10倍左右,对QFII而言自然更是建仓的大好时机
QFII向来对股改不作任何评论,但在本次股改大潮中,很多QFII有选择性地对部分股改公司建仓却已是不争的事实,而这种情况在G股以及准G股中体现得更为明显。
根据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9月30日,共有13 家QFII持有27只G股,总市值达到24.65亿元,持股总量4.62亿股,这较中期分别增长了120.55%和100.2%。其中,增持最为明显的QFII是瑞士银行,三季度共新增持股市值5.25亿元,对G长电(600900.SH)一项就增持近3.2亿元,而对G宝钢(600019.SH)一项就增持近1.38亿元。
而在第三季度短短的三个月当中,共有10 家QFII 对19 只G股进行的建仓均是新近介入,更显示出其对实施方案后公司投资价值的认可。其中,新建仓最为明显的是高盛公司,对G宝钢增持市值达到3.83亿元。新建仓排名第二位的是花旗环球金融有限公司,对G民生(600016.SH)以及G丰原(000930.SZ)等6 只G 股新买入市值共计1.1亿元。
“QFII扎堆G股,部分动机是为了参与股改并从中获得对价这点毋庸置疑。”光大证券投资总监王征表示:“在方案实施自然除权后,虽然股价会有所反复,但经过持续低迷的熊市洗礼之后,A股平均市盈率创下历史新低,而G股的市盈率更低,已接近10倍左右,对QFII而言自然更是建仓的大好时机。”
三季报显示,目前变身G股的百余家公司中,每股收益超过0.20元的占66%,净利润同比保持增长的超过70%,增幅在50%以上的就有17家,而同期全部A股的这两个数据分别为27.7%和51.8%,G股的盈利水平高于市场平均迹象非常明显。
“另外,QFII额度大幅增加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客观上更促进了新QFII建仓的力度。”王征指出。
上海证券的彭蕴亮指出:“历史经验多次证明,凡是在行情走势过分偏离正常值时,这就为理性的成熟投资者提供一个挖掘未来价值的机会,而QFII在G股上的操作或许体现了这一点。”
QFII踊跃申请额度无疑是看中了目前中国股市的投资机会。里昂证券中国研究部主管李慧用“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来描述股权分置改革给市场带来的影响。摩根大通中国市场部主管李晶女士也表示,随着股改的顺利进行,A股市场投资价值开始显现出来,摩根大通将积极申请增加投资额度。
然而,上述对QFII增仓的数据还只限于对G股的统计,如果加上对准G股建仓数据的统计,可能会令市场更为惊讶。目前种种迹象表明,QFII对准G股的增持步伐依然在加快。
政策开始倾斜 G股正迎来最佳投资时机
价值显而易见,政策也开始倾斜
不可否认,作为股改直接产物的G股,其行情一直是不太理想的,已上市的上百个G股,总体而言走势要弱于大盘,介入G股的投资者,并没有能够充分享受到股改的收益,相反还在一段程度上遭受了损失。G股是否值得投资,究竟有没有机会,这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颇为严峻的问题。
投资价值显而易见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时下G股的疲弱,和G股上市公司本身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这些公司的投资价值是明显的。由于G股的数量一直在不断增加,相应的各项指标也在随时调整之中,因此要精确地计算出现在G股的平均市盈率是多少,市净率又是多少,还有股息率是多少,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而且意义也不是很大。因为随着新的G股的出现,相关数据就又要进行调整了。但是,从支付对价的角度人们可以看到,G股的投资价值明显要比非G股要高。
根据现在普遍实行的股改方案,流通股由于获得了非流通股支付的对价,其在总股本中所占的比例得到了提高,在资产与收益没有被摊薄的情况下,这种比例的提高如果导致自然除权出现的话,那么实际上也就使得相关股票的市盈率、市净率变得更低,而股息率则变得更高。如果人们确认,经过四年多调整的A股股市现在已经具备了较高的投资价值的话,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样的现实:在整个股市中,G股的投资价值是最大的。
其实,G股的优势还不但体现在由于股价低而导致的投资价值突出这一点上,更进一步反映在由于相关股票已经没有了流通股与非流通股之分,从而带来了股票权力价值的大幅提升上。在股权分置的背景下,上市公司的大多数股票通常是不能流通的,这就导致了收购兼并很难实质性地进行。在一个全流通的市场上,如果某公司股价偏低,而投资价值很高,特别是根据重置成本法或者单位产能市值法来计算,价值被严重低估,这就很容易导致敌意收购的出现,并且通过收购大战,使得股价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真正反映出其内在的价值。在这里,股票的权力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从成熟市场的经验来看,投资者获取股市收益,其中很大的一部分,就来自于上市公司的收购兼并。
现在,股改正在加速,越来越多的公司将进入到G股的行列之中,股市的投资价值也因此得到了进一步的凸现。也许人们可以说,摆在面前的股票是有史以来最便宜的,或者说A股股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具有价格优势。
走弱自有市场原因
尽管G股的投资价值很明显,但是它的疲弱也是客观事实,而且能够持续这样长的时间,至今也没有表现出结束的迹象,说明有其某种必然性,其原因也可以在市场中找到。
问题首先是反映在预期上,G股是非流通股东向流通股东支付对价的产物,非流通股东通过支付对价,获得了股票的流通权。虽然根据相关政策规定以及大股东保持最低股权比例的要求,短时间内G股的扩容压力还体现不出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压力会不断加大。特别是一些大盘蓝筹股,由于原来非流通股比例很高,股改中其送出率又相对低,这样必然导致今后实际流通的股票数量会成倍增加,这对相关股票会构成极大的压力。而市场一旦有了这样的预期,那么在现在就会对此作出反应。G宝钢等股价跌破净资产,当然是各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是市场对其未来原非流通股大量上市的担忧,不能不说也是一大原因。也许,在一些投资者看来,大股东是不会在净资产以下抛售股票的,所以也只有把市价搞到净资产以下去,操作才是安全的。
问题还体现在资金供应上。如果市场有足够的增量资金,那么就不怕股改后流通股大量增加,因为能够将其充分消化掉。可事实上,诚如我们在这以前多次谈到过的,股改以来,市场的资金供应局面并没有明显的好转,近期甚至还有不断趋紧的动向。由于缺乏资金,G股上市时所带来的因支付对价而形成的增量都无法消化,以致在自然除权之后,股价仍然不能稳住。随着G股的下调,股改的财富效应难以形成,市场资金就进一步离开G股。
G股机会在孕育中
不过,尽管G股的现实表现很不理想,但是人们还是应该看到,G股的机会正在孕育之中。最近,管理层举行了股改座谈会,谈到要“研究可全流通环境下的交易制度、并购重组、融资条件、衍生产品等制度创新,支持已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做优做强,改善增量资金投资改革后公司股票的投资环境”。在这段谈话中,人们可以了解到这样的信息:管理层已经看到了市场资金不足的问题,正在考虑采取措施引导合规资金入市,而入市的重点就是“改革后的公司”,也就是G股。另外,通过对交易制度等的改革创新,全面提升G股的市场吸引力和其股票的内在价值,一方面能推动企业发展,另一方面也将为企业的价值发现创造条件。
在这里,一个令人产生遐想的问题是,如果对G股的交易采取比较宽松的政策,譬如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搞 T+0,或者放宽涨跌限制,这会产生什么效果呢?是否会将部分炒作权证的资金吸引过来投资G股呢?这当然只是一个假设,但问题在于随着政策明显向G股倾斜,包括资金供应等发展瓶颈方面的问题,有望逐渐获得解决,同时并购条件的改善有助于G股相关题材的挖掘,交易制度的优化,更会有效地提升G股在市场上的流动性,在活跃交易的同时体现出价值。显然,这几条政策措施的落实,将对G股行情的启动产生重要的影响。
既然G股的投资价值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且管理层发展G股的大政方针也已经确定,那么人们就没有理由怀疑,G股的机会正在孕育之中。
板块轮动意味深长 布局优势企业机会再度来临
近期市场上板块轮动开始出现一些新特征,钢铁板块走势强劲,水泥板块引人注目,地产板块也出现了明显回暖。分析人士认为,A股估值状况并不悲观,板块轮动渐进活跃,大盘深幅下跌的几率甚低,当前应当是战略布局的大好时机。而且,外资也越来越看好中国价值,海外基金普遍认为,当前正是购买廉价A股筹码的时候。
对于钢铁股显著反弹,分析人士认为,除了救市的猜测成份外,确实有资金在当前位置对钢铁股进行低位吸纳,其主要信心支撑来自于钢铁价格有望在明年春季出现上涨的预期。不过,从对钢铁股更长远的运行判断上,机构的分歧相当大,看空观点也很鲜明,中国钢铁行业今明两年将是产能严重释放的时期,钢铁企业都面临着巨大压力;海外市场钢铁股长期在净资产之下运行的情况非常普遍,所以也有相当机构对钢铁股近两年走势并不看好。
另外一个周期性行业——水泥行业公司股票的优秀表现,主要是具有收购题材,而且,外资在这个时候大举收购也使人联想周期性行业已经到达谷底的可能。再从海螺水泥的逆势表现来看,一直和H股维持着价格倒差的A股也具备了有利的比价效应。事实上,对于电力、交通运输、煤炭等周期性色彩较浓的板块来说,机会可能正在来临。
房地产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和消费升级的直接受益者。但是消费品整体供过于求和产品服务结构差异性导致的供求矛盾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成为导致消费行业和个股盈利能力较大差异性的主要因素。因而从投资机会来看,个股表现的两极分化趋势将会日益显著,而拥有品牌优势,善于把握市场细分策略,快速调整自身产品服务的结构以适应复杂多变的个性化消费需求,规模效益显著的上市公司将真正能够从经济和消费持续增长中获益。基本面的增长将主导股价市场表现。
加之人民币升值以及国内资源价格低估的因素,分析人士认为,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局面会中长期保持,而房地产优质企业有望获得持续高增长。在此背景下,地产股尤其是估值偏低的深圳地产股具有显著的投资价值。
如上所述,A股市场实际上估值基本合理,机构投资者已经开始在股指调整中逐步介入A股的优势企业股票。立足于较长的投资周期,布局优势企业机会再度来临。
[ 本帖最后由 尹天枫 于 2005-11-20 23:11 编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