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币:
-
- 奖励:
-
- 热心:
-
- 注册时间:
- 2005-9-27
|
|

楼主 |
发表于 2005-10-2 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来自中心股友的转载,下午刚看到。两个字,喜悦!
股市心路历程感言精华集萃
听说人生来有两种恐惧,一种是坠落的恐惧。我小时候常做一种梦,也许人在小孩子的时候都做过,就是不小心从楼上掉下来,常常是这样,满头冷汗的惊醒,后来大人说是因为长个头的缘故,长个头为什么要这样长呢?今天也不清楚,不过这样的梦或许可以证明人是由猴子变的,猴子生活在大树上,而数下面是野兽的领地,猴子当然最害怕不小心掉下来,所以练就了非凡的在树上翻越的功夫,但坠落的梦,永远地留在了脑海里,纵然进化成人,依然保有这份恐惧。有一个挑战性的运动,叫悬崖跳伞,一个人攀岩到悬崖绝顶,然后纵身一跃,就在接近地面的那一刻打开降落伞,这真是一种生死游戏,但有人偏偏要去尝试,有一种人就是这样,他要去挑战生命,那一跃给他飞翔的感觉,拥有那感觉需要拿出面对死亡的勇气,而那勇气里隐藏着人性隐秘中面对死亡的瞬间对生的强烈渴望与执著,那渴望与执著就是生存的意义,他只是想得到比平常时领悟更真的深切。
另一种恐惧就是孤独,孤独是可以变成很严重的恐惧,人是惧怕它的,尤其在感到各种各样的空虚时。人因虚空而孤独,人的本质可以用虚空来解释,虚空通俗来说就是生不带来,死不带走,由于两头如此一样只有利用中间来反虚空,于是凡具有象征意味的永恒就是人生的普遍追求,大到立德、立言、立功,小到长命百岁,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纪念性质的事事物物,可以说是虚空让人们给生命给看到听到做到的事物,赋予这样或那样的目的和意义。无论富贵或者贫贱,人在逃不离物象欲念的的同时,又在本能的挣脱着心灵的虚空,建立力量与信念等等象征意念。然而逃离的依然是可以逃离的本不属于心的对物象的欲念部分,逃不离的依然是逃不离,那就是具有终极性质的心。
心性本虚空,空是万物之母,道家说无生有,有生天下,天下无奇不有,怎样的有,需要人对空的领悟。心是什么与我是谁属于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困扰着许多专牛角尖的人,专牛角尖是一种精神,一种于世无补的精神,现实总是嘲笑这种精神的热情与执著,而这种精神也一心想打败它。心是什么和我是谁的思考是面对虚无时无助而茫茫的想象,过程不着边际、浪费而奢侈,结果是与世隔绝。但思考证明人性中有一种形而上的绝求——水落石出。然而得与失成与败最是一种心里状态,终究无法证明,现实无法证明虚无,虚无也不能证明现实。
比前两种恐惧更恐惧的是攀登,为什么如此呢?攀岩的恐惧不似坠落在一瞬间完成,而是长时间的面对着生与死的问题,同时攀登也是孤独者的事,一定高度的攀登是孤独的,一位登山者他到达一定高度后只能是孤独的攀登,那种高度不允许喧嚣、浮躁、懦弱,高空呼吸稀薄而纯洁,近于危险,但精神得到只有那个高度能有的畅笑、高扬和回归。此时他是真实,他与天空的距离最近,他可以领悟遥远,在那里只有真实心灵的对话,尼采曾说,登上高山的人, 嘲笑一切悲剧与悲剧的真相。
从古罗马的角斗士到日本武士,以生命为代价的游戏还有金融投机,这些冒险生涯是天底下最残忍的游戏,一代大师索罗斯先生曾说:“这是世界上最没有仁慈的商业领域,我一直都在思考着这样的一个问题,我觉得这个职业的残酷性令我身心憔悴,我为此非常痛苦,我不得不忍受着慢性疾病折磨,这种病正是长期与市场作战所带来的,市场折磨造成的结果。不知你是否感受到这样一个事实,市场及其冷漠,你不能虚伪,不能放慢、停止,因为数字每天每时都在变化,这种变化便成你的一种疾病,总有一天,你会被这种疾病完全彻底的消灭。是的,我敢肯定这一点,绝对不会是由你来消灭疾病,而是由疾病消灭你。”华尔街的大师级人物在成长的阶段中平均起来有四次以上的被市场击穿的经历,穿仓其实是穿心,人生中有一次这样的经历终生刻骨铭心,而能爬起来的天下能有几人呢?爬起来的都是一种传奇,曾亲历一位朋友的穿仓过程,十天左右的三次操作进入了漩涡的中心,那个过程仿佛拉不回,就像没有闸的汽车,穿仓的下午他喝得烂醉如泥,我在他的脸上没有看见丝毫痛苦,而是解脱——近十年奋斗与艰辛的解脱,六年了,我依然记得他当天的笑,我只见过女人的一种如此无所谓的笑,就是在风月场中。一位登山者说,选择登山运动是一件不理智的行为,但选择后的每一步攀登都必须理智,这种极限运动注定不会轻易成功,投机也是一样,选择它是不理智的,而选择后的每一笔交易已经不能再有侥幸的投机意识,投机它虽然叫做投机,然而所有的侥幸心理,只是说明惩罚的还不够。如果看见一位游刃有余的操盘手,他的身上历过的是太多的痛苦与教训。
记得第一次找来利文斯顿自传来读时感觉平平,几年后再读落泪。投机好比攀登7500米以上雪峰,在珠穆朗玛峰上有一位最著名的死者,1924年在顶峰附近消失,他有一句名言,当别人问他为什么想攀登世界最高峰时,他答道:“因为它在那里”。是的因为它在那里,这就是所有真正投机英雄的本质,利文斯顿是这样,索罗斯也是这样。大多数来到投机市场的人为了生存,索罗斯先生也一再强调生存的意义,但是前者说生存的意思是糊口,后者代表力量和勇气,一个仅停于糊口的人不可能在这个市场中长久的生存,历史已经证明在这里糊口不如离去。我的感觉近两年来在中国股市糊口的难度大于期市,也大于汇市,而且是远远大于,换一句话说就是——如果近两年来你在中国股市活得很好(限于操作者并且为职业操作者),那么在这个世界上其他投机市场会活得更好。
好的投资人的许多品质是本性与阅历决定的,如投资眼光、兴趣、、独立见解等等,当然也包括成为成功障碍的不良的东西,性格的弱点等。所以在决定炒股之前最好看看自己到底是否合适这一行,或者你值得投入精力并适合你的是其他行业,你应该乘早决断,不要让无意义的投机交易浪费你的生命。
人生不能仅仅是路过,还有体悟,说评书的常道“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无领悟,百年也是无话的,有领悟,短暂,却有意义,人的意义在于了解、认识和悟。了解、认识和悟的意义在宇宙间只有超本能的生物所具有,它不是范围、量上大小的区别,是质的不同,是超本能的需要——觉解。进入投机之前曾诚实的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自己在7天后离开人世,在剩下的时间里,想什么?做什么?这个对人终究一死的思考,其实就是对生的思考,我的领悟是人因为接受死亡而更有力量,其实也是生的目的、动机与信仰的思考与领悟。上智说:接受与否是悲喜的交界!
曾在乔治那里得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东西,他说他努力避免母亲内省性格中自卑、悲观、苦恼及自怜自艾对成功的影响,就是说他努力顽强的避免失败者的情绪,学习保有父亲的自信、从容、见机行事的成功者的积极心态,这对他日后在风险生崖生存起到了重大作用,同时母亲的对存在的感兴趣,影响他哲学式的思考.以上几个方面对我有极大的启发作用.他说:"我必须对抗这种失败倾向,有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变成极了不起的赢家,因为我必须战胜内心里顽强的失败者."
“无数的人在岸边空忙,达到彼岸者只能是少数。”金融市场的征途达到彼岸者,历九死一生,没有九死无悔的性情,不为。职业投机者的人性要经历炼狱般洗礼,被摧毁的心会干枯,会失去花样年华中可叹的虚荣心,而这种虚荣心可是周遭活着的乐趣。职业投机生涯没有中间路线,不是生存就是消亡,甚至数次走到心灵的边缘,需要一种力量——拉回!也许临界点的那边是快乐的,而临界的行走,不是人性的喜爱,谁又愿意去尝试呢?
而力量来自哪里?力量来自心灵,所有动物都需要一个家园,千辛万苦奔袭的角马,它的家园是一片草原,操作者的家园是什么?操作者的家园是自我的超越。投机没有秘籍,没有永恒的绝杀,没有取之不尽的百宝箱,也没有神,欲拥有完美者是愚蠢的,声称绝对真理者谎言而已。职业交易者需要的是拥有自我,这种可贵的品质的得来并不是天生的,人生来就开始了学习与犯错的过程,人是在过程中发现寻找着自我,奥德修需经历磨难回到家乡,唐僧要历尽八十一难得到真经,交易者拥有自我也不能绕过惩罚,惩罚对于自命不凡、心有不甘的人来说是残酷的考验,考验你是否真的相信自己来到人世间是怀有特殊的使命。
大多人类很难遵守规律法则,对动物来说是一种简单的习性,冷血杀手鳄 鱼,不会追击,却能在某段河的隐蔽处静静等待 食物撞到嘴边。顺势就是这样的简单法则,凡是食物链高阶的杀手都具有种空灵的心境,保留在两次出击的中间,而人要领悟此种境界却要身经百战。
人最欲得到时,他多半会失望的,在投机中一个害怕失去机会的人,就会错过机会,人性往往这样,太专注于害怕失去机会,就会忽略或不清楚自己需要怎样的机会,这时他处于期待状态中,而不是思考状态,故不知道不明了或忘记了自己等待的是怎样的机会,没有使自己处于一种局外观状态,会沦为空忙,常言道急功近欲速不达。一位真正的投机者应该知道按照自己的想法判断来采取行动,而不是按照期待采取行动,这就是利文斯顿所言的投机者的勇气与意志。这个世界任何一种人的技能的最高状态都是一种处于局外的超然的心境,所谓目无全牛,就是见的是理而不是色,所以能“以神遇不以目视,官知止神欲行。”这就是技进于道被人欣赏的缘故。交易者的致命错误,不是在初学时而是在老手时候发生,这就是为什么新手喜欢研究技巧,成手更重于心态的缘故。
“买入动作以小事大,卖出动作以大事小”
这是我对《孟子》中“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混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 句践事吴。”的引申感悟,孟子是大智者也是好心人,他老人家的话不是白说的,虽然“五四”以来批评的人很多,但有意义往往来自抽象继承。这句话不要解释的好,只要了解原话的典故出处,在操作中不断容入自己作为交易者的体会感悟就可以,买入之时做智者做的事情,智者做的事情就是深入细节,卖出则做仁者所思,仁者的胸怀是很宽广坦荡的,呵呵,就这样。
交易者要修心,这个不是一句空话,你的手段与你的态度应该是两者齐头并进,不可割裂开看,一个心态再好的司机,如果驾驶技术不过关,上马路都要出问题的。手段与心态就象金庸小说中的武功,招式与内力是分布对应的统一体。做事追求意义,不追求于成功,有人早晚会理解这个问题,有人可能永远理解不了,就象作股信守原则理性,不迷失于金钱的输赢。
成者筑于心。
古人学武一般都有四种境界:初学时,手中无剑,心中也无剑;学到一定程度时,手中有了剑,但心中仍没有剑的感觉;学到炉火纯青时,手中剑飞,心中剑舞,内心所悟与手中招术完全相通相融,剑到心到,心止剑止,感觉极佳,此一层境界,讲求人剑合一,剑就是人,人就是剑,手中寸草,也是利器;再学到完全悟出“剑道”之时,便心中有剑而手中无剑了,手上有没有剑剑好不好坏不坏已无关紧要,信手拈来枯草枝叶皆可以成为剑,此一层境界,讲求手中无剑,剑在心中,虽赤手空拳,却能以剑气杀敌百步之外。真正的武林高手是最后这种境界。
剑人合一是十年磨一剑的结果,但凡一个人对一件事研究领悟多年,就会对所研之物产生一种直觉,仿佛融会贯通。十年一剑必有一个循环,所谓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天涯路,终不悔,人憔悴。剑为利器,故此种境界乃功利境界也,或名或利。何谓功利境界,乃人境也,现代社会就是功利境界的社会,现代的人也是功利境界的人为最,功利并没有什么不好,它是现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不好的是,不知道自己的功利在哪里,故需有法有规。英雄与才人皆属此种境界,剑人合一亦是物累之境,剑在前,人在后,人为剑所役使也。这一境,言语、情态、眼神流露出爱恨状,有爱有恨,人也。
手中无剑,心中有剑,剑即是心,心即是剑。手中无剑,心中有剑,其内在意义在于无招胜有招,招无意,意无意,无意是真意。手中无剑,心中有剑境界,指达到自由的领域。这个领域就是《庄子-养生主》中庖丁所言说的状态,目无全牛,虽为技而进于道,以神遇不以目视,官知止神欲行。窥到本然的办法,就是看懂了无字天书,无字天书不是写出的或谁能教授的,它是一种自悟或修行,自悟或修行也不见得领悟,还有赖于人之才分。悟哪一道需要有哪一道地才,人力的勤奋可是展其才,不能增其才。才差别不是很大,就一点点,而就一点点界定身份——匠人与大师。无字之天书是要证明的假设,假设是能读无字天书者所见到的本然命题。凡是道的领悟只是顷刻即成,之前预备之后修补证明,即使数十载,豁然贯通只于俄顷,以神遇不以目视。
无为境界,上善若水之境,雌柔如太极也,无败之境,
普鲁斯特:
心死了吗?
老子西去,他不骗自己。
世人在骗自己吗?
我在骗自己吗?
无欲而刚在操作中的意义很大,这是为保持一种机械状态进出,进出需要有系统的经验作为基础。到底还是经验的是事,不是预测的事。人的头脑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经验是有区别的。
情绪在操作中是一反面因素,可是活人都是有情绪的。如何有效冲破情绪这道坎,老子的哲学思想无疑是此处指南针。但老子处于出世的境界中,他达到这样一种心理状态是有依据的,他与世无争,身心是统一的。而现实中利害中的人呢?入世的人在用老子哲学思想指导行为是不统一的,这里面或多或少存在着自欺的成分。
中国文化中无为的境界是至境或叫化境,达到这种传说中的境界有一个条件——全知。所谓无为其实是顺势而为的意思,只有顺势做事情,没有阻力,无累而事达就是无为。有为正好反之,逆势做事是有为,儒教讲知不可为而为之就是这个意思,故有为必有所累。
从经验角度讲,生人要达到某一领域的无为境界,需要知道该领域事物的理,从而知道趋势,生人达到某一个领域的理就知道这一领域的无为,达到所有领域的理知道全部的无为,这是全知的结果。到目前为止,除了自称自己做到的以外,只有宗教神话中有。
东方的哲学精神一直是追求统一的,统一的精神象征于体系的完美,但它只代表体系的完美,不代表实际能够完美。王国维叹:”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就是说此。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的人物最后被自己或他人描述成为了神仙,为什么如此?我想这与东方人在精神上这一追求密不可分。
达到全知就达到了无为的境界,无为者无累。在证券市场上,一些著名的技术分析理论都能使人或多或少的达到无为境界,只不过不是在实际上达到,而是在想象里。这与老子思想所达到的无为境界颇为相象,技术分析这种知识性体系也因为特别的符合中国人的理解习惯和精神要求而在我国得到了特别弘扬。
老子西去了,他的离去在精神与实际上是统一的,故国的趋势在大王的争杀中已经不可避免的走向了新的文明方式,老子的思想信仰与四周的环境和时代的趋势是逆向的,留下与现实是有为,离去精神信仰达到了无为。所以我说老子不自欺。
老子的思想根本上是形式的关于真际的经验,不是实际的经验,它不指导实际,对现实可以说无用,而对我们来说老子的思想的形式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可以挖掘出无数朴素的智慧。
老子精神为我所用,需要对出世进行抽象继承化,而为我所用,也就是剔除自欺后而用,而方能用。东方人在老子的迷宫里甚少有不自欺欺人的,它演变成权术、方术等等不过是欺术而已。现实中没有那种理论体系可以应对实际,在证券市场上也没有一种技术分析理论可以与指数实际走势对应,我们只能从经验角度与逻辑的先验角度把握假设未知。
[ Last edited by 山水缘 on 2005-10-3 at 11:04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