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楼主: goodluck333888

中集的研究报告和分析文章(希望大家多多补充)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4-18 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2006年,最真实的中集
2006年0039展示了自己最真实的一面,我们更清楚它了。
1、集装箱行业经过2004年~2005年近18个月的极度繁荣后,2005年第4季~2006年,受全球产能扩张和需求萎缩双重影响,行业相对萧条,干货箱的毛利率由2005年的高峰20%下跌到可怕的8%,如此低的毛利率真是不可想象,胜狮货柜(0716)最解其味了,这家全球排名老二的集装箱生产企业前几天公布了一份不光彩的年报,2006净利润由2005年的3.59亿元(港币)下跌到1.44亿元, 下跌60% ,大出市场意料,其净利润率只有2%,0039的总资产是0716的3倍,按理说船大更难调头,但0039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22.12亿元,仅比去年同类指标26.02下跌15%,即使扣除车辆业务增长, 集装箱业务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营业利润也只比05年下跌23%。(待续)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9-2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7-4-19 0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大光华新年论坛深圳站圆桌对话实录



北大光华

北大光华新年论坛(深圳)于2005年1月22日在深圳召开,主题为“前瞻2005:中国经济发展方向”。以下为会议实录:

主持人:谢谢厉以宁先生。厉以宁先生说了很多,也总结不出来了。厉以宁先生以经济增长为出发点,以诚信为落脚点,谈了6个问题。中国工业化问题、中国的经济问题、农村问题、民营经济问题都谈到了,给我们上了一节精彩的课程,让我们再次为厉以宁老师鼓掌。

下面我们是一个简短的圆桌对话。我们圆桌对话有一个主题,广东省试图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基地,在参加国际竞争,在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很多企业事实上都是使用波特三个竞争策略中的第一个,低成本策略。低成本策略在未来是不是一个很好的策略?低成本策略未来应该如何发展?下面我们请中集集团副总裁吴发沛先生、康佳集团副总裁王友来先生。我们希望后面的圆桌会议能够变成稍微轻松一些。

主持人:我们已经迈入21世纪,中国制造业随着WTO的加入,中国面临越来越多的国际的竞争。低成本策略还是不是一个好的方法?首先请中集集团副总裁吴发沛先生发言。

吴发沛:很感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请我们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中集集团的情况。对中集集团可能还是有不少人不太了解,这里我也不想卖广告。所谓不了解,是我最近经常看到一些评论,在报刊上也有不同的意见。主要他们不了解中集集团。业绩怎么会这么好?我把全球做集装箱排第二的企业相比,1-9月份毛利率10.5%,中集集团是十六点多。他们比完了觉得中集集团造假,我不服气。为什么能做到今天这个地步?我们标准干货集装箱占全球55%,冷藏集装箱接近50%。而且这个份额保持了好几年。怎么做到这一点,过去10年,中集集团从94年开始实行了一个总成本降低标准。只要成本没有达到,就没有奖金可言。今天为什么还坚持这个东西,在这个东西之上,这个情况在转变。刚才厉以宁老师讲的非常好,我想制造业的成本领先,你要站在全球的视野去看成本,我们的成本领先要在全球这个行业当中,我的产品成本最低。能不能做到这一点?事实证明我们做到了。不是片面说,我成本领先坚持这么多就不要做了。而是要站在全球的行业,不管风吹雨打,最后胜利的还是我们自己。用孙子兵法的一句话,不可以别人战胜自己,要看自己。我们从三年前做了一个集装箱方面的战略举动。直接的效果就是2002年下半年到2003年全年,当时集装箱最低的时候,我们进行了生产能力的扩充,投入10个亿,2004年世界形势好了,我们抓住了机会。当然这是机会。投入的10个亿,还远远赚回来了。今年开了一个会,大家共识是正确认识今天的中集集团,形成可持续发展之路。这就是我们说的低成本可能是我们制造业里面核心的竞争的DNA。刚才厉以宁老师讲的很好,从客户需要来讲。系统竞争优势也是从客户需要来讲。客户部分从大连、天津、青岛什么地方要箱子,我们都可以提供。第二,我在这些点上做的东西比别人好,成本比别人低。第三,我们和我们的供应商之间也有一个很强的关系,比如今年是一个特例,钢板涨价。,我可以买到钢板,别人买不到钢板。这也是一个优势。我们想最后所谓的这个系统竞争优势,就是能够和客户结成一个更紧密的关系,包括我的产品质量、成本、交货日期、地点、延伸服务等等都可以和客户形成更紧密的关系。首先你这个低成本是不是行业里最有竞争地位的位置,如果没有做到这个位置,还应该继续做下去。如果做到了,在这个基础上你看在这个点还能不能更加发展。我们现在已经做到了集装箱行业的领导者。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们提出企业要负责任,就是厉以宁最后讲的这个东西。我们所谓负责任具体来说就是要对客户负责,对行业负责。中国好不容易,有了这么一个集装箱产业,全球90%的集装箱在中国,要对中国的集装箱制造负责,中集责无旁贷。第三要对股东负责。用好股东每一分钱。而且让这些钱能够给股东带来更多的回报。再一个对国家民族、对社会负责,包括我们投资、生产线的改造,环保方面的改造。以及从供应链来说,怎么让我们持续发展。我想回忆刚才的一个问题,一个企业必须有成长中核心竞争的DNA,对中集集团来说,可能对很多制造业来说,低成本是一个关键因素。在低成本这个问题上一定要想办法做深做透,然后顺着这个DNA COPY,这样才能真正做强。谢谢大家!

主持人:吴总给我们带来了全球眼光的成本概念。我们看待低成本的时候不一定要把成本看在中国,看在珠三角,应该看到全球。接下来,你讲到无论如何要把低成本策略竞争到底。换句话说,只有把低成本策略竞争到底才能带来实实在在的优势。如果低成本优势已经做到底了,就是你刚才说的六个字,以客户紧密关系为导向,以低成本为基准寻找系统化的竞争优势。我们考虑的出发点是增加客户所感知的价值。这是刚才吴总讲的,我觉得挺棒的。

接下来请王总给我们说一说。

王友来:首先今天非常高兴能够在这里跟大家交流。中国的制造企业在过去10、20年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能够取得这么大的成绩,非常重要的是低成本扩张。刚才厉以宁教授也讲了,随着跨国公司的登陆,中国的制造企业将面临怎么样的困难,你怎么样应对。在这里我想谈几点我个人的看法。

我个人认为关键是两个字——创新。从创新延伸来讲,提出三个问题。一个是全成本的概念。第二是创新新技术优势。第三是争创品牌优势。

第一,过去我们在整个低成本策略里考虑的只是我们在劳动力成本以及制造过程的成本。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以及供应链形成过程来看,应该导入这个概念。也就是说,企业的成本不仅仅是产品自身形成的这一段成本,更应该研究在供应商上游以及顾客销售渠道的成本。在世界上已经比较流行这个观点,同时在中国国内企业,我觉得这方面的潜力非常大。只有把全供应链管理(SCM)搞好,才能形成我们在成本方面的非常大的优势。通过这个可以做好全球供应链管理、分销链管理以及与上游企业规模合作。从而导致整个产品的低成本。这个优势非常有潜力,而且也应该继续发挥。

第二,技术优势。中国的企业真正核心技术优势不具备。那我们靠什么?我们应该靠核心技术出来后,我们的应用技术的创新。这一点对中国企业尤其是家电企业非常重要的一点,从韩国企业也好、台湾企业也好,真正的技术掌握在日本等很少国家。但是我们大家要知道,四大发明出来的时候,是谁最早应用?不是中国人。也就是说我们在应用方面应该多下功夫。结合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各个地方人员差异化,在产品的个性化、差异化方面做一些工作。更好的结合新技术和旧技术,在这方面做一些创新,同时在工艺方面做改进,我觉得这是我们在现代企业中应该做的第二件事。

第三,争创我们品牌新优势。如果一个产品或者一个企业没有品牌优势,他的竞争层次是非常低的。也就是说他的盈利能力非常差,他活的最累,一个企业如果靠低成本,他活的非常累。只有最后有了品牌影响力,我觉得他才有了优势。品牌出来有几个条件:第一,产品质量好,产品的性价比比较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也比较高。如果产品没有这些因素,他要形成一个好的产品、名牌产品也是不可能。最终,中国企业应该走品牌战略,技术支撑、有成本优势、有性价比的综合性产品,然后根据市场的不同定位来做出决定,这样中国企业在将来整个世界国际化竞争当中取胜。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王总。王总讲了三个问题。我们最近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正在跟松下公司合作,我感觉松下公司的策略都是老二策略,在技术创新方面松下公司不如索尼公司。索尼公司在产量、市场影响力还是不如松下公司。核心技术不一定拿的到,但是应用技术创新则显得非常重要。应用技术创新也会使我们降低成本,另外如果我们有了品牌优势,也可以降低成本。刚才是来自珠三角领先企业中集集团、康佳公司副总裁带来的想法。不知道,底下的朋友有没有一些问题跟二位交流?

吴发沛:这个问题非常好,也是很多人担心的。我刚才讲了怎么正确认识今天的中集集团。我们是把中集集团放到国际大背景上去看。在今年的会议上也统一了全体干部的认识,我们现在虽然是30多亿的营业收入,3个多亿的盈利。看上去蛮大的。就算我运输整个产业链来看,我用了一句形象的话,叫做在巨轮穿行的一叶扁舟来形容我们的企业。所以提出来我们没有任何值得骄傲的理由,在市场竞争中没有任何说是打江山、坐江山的概念。从来没有江山被打下来的,今天爬到了第一,明天可能不一定。所以内部叫做内涵优化。这个问题我们已经连续提了三年。

内涵优化的具体内容是要建立这么几个体系来巩固系统竞争优势。第一,完善基地网络的布局。过去两年,大家可以看到我们有一些投资,生产基地的建设。第二,提升产品质量。这不是一个笼统的提升产品的质量,我们去年做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就是把全行业所有去年生产的箱子做了一个调查,可以看到中集的箱子在这里面差距在哪里。我们今年提出了要求,全面把这些风险点消灭。就是把整个行业的质量提高。第三,加快技术发展。去年有两个事情可以有标志性可以代表集装箱最先进的水平。一个是叫做安全智能集装箱。911后,美国认为集装箱是最大的危险。我们全部用电子化的东西监控。另外我们在集装箱木地板方面,原来是原始森林的木头,我们用了人工种植的树来代替,保证树木持续发展。第四,延伸服务。第五,我们要去完善刚才说的供应链管理。整个供应链的管理也是从低成本的角度去看。可以说我们并没有说有丝毫的放松,其实讲这些东西,最大的危险,我们认为市场的变化越来越快,谁能知道有海啸?谁能知道会有911?没有人知道。目前我们在估计着,包括刚才厉以宁说的宏观预测是8%还是8.5%,我对外面的人只能讲我今年上半年是很好的,下半年就不敢讲了。我们有一套及时预测市场变化的动态反应机制。04年为什么赚这么多钱,和这个机制有非常大的关系。我知道钢板供应紧张。我知道集装箱有很好的销量。5年后我们会成为一个绝对的经典案例。这是第一个我们对未来的看法,变的快。你自己怎么适应?要适应他,就需要很重要的一条,有一个一声令下,万众一心,全力以赴的团队。能不能做到,做不到,你看见了也没有用,等你反应过来了,大厦早就塌了。我认为这两个是最关键,谢谢!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7-4-19 01: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集集团全球竞争与成本领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19 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下周股东会谁去?
去的同志回来汇报一下最新动态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3-8-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19 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集陕汽重卡一期工程投产

中国证券报2007年4月19日B03版


  □本报记者 徐晏 深圳报道                 
  

  记者从中集(000039)公司获悉,中集陕汽重卡(西安)专用车有限公司一期工程于4月18日建成投产,可年产各种类型、各种规格的自卸车10000辆。

  中集陕汽重卡(西安)专用车有限公司由中集车辆(集团)有限公司、陕西重型汽车有限公司和中集车辆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共同投资设立。据陕西当地媒体报道,该公司成立于去年7月,注册资本5000万元,三个股东的出资比例分别为50%、25%、25%。当时的报道称,该专用车生产基地于去年9月落户西安,占地500亩,年产值60亿元。

  中集方面称,此举是为顺应我国专用车市场重型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此次中集与陕汽的强强联手,将使中集的改装优势与陕汽的整车底盘优势互补,并在市场预测、产品研发等多方面资源共享,实现产品的同步设计、同步制造。

  资料显示,中集车辆继2004年与东风合作之后,于去年2月与解放合作,在甘肃省白银市建立其西北重卡专用车基地,加上日前和陕汽的合资项目,在我国重卡企业前5位中,中集集团已和其中3家牵手,其专用车、特别是重型专用车形成了从东到西的全国布局。

  中集自2002年正式启动专用车业务,现在已形成15个生产基地和年产12万辆各类专用汽车的生产规模。2006年,中集累计销售各类专用车8.8万辆,实现销售收入70.9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66.56%和66.90%。这一年,中集的专用车产销量名列世界第一。

[ 本帖最后由 股市潜规则 于 2007-4-19 09:31 编辑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发表于 2007-4-19 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去股东大会的帮忙问个问题:未来两税合一对中集业绩有什么影响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4-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7-4-19 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央行调控通胀和抑制经济过热 升息预期加大
        发布时间: 2007-04-19 08:16         字体:         放大         缩小         还原        


  本报记者 王栋琳 北京报道  

  加息堪称当今央行最强硬的工具,但也是调控通胀和抑制经济过热的“特效药”。

  据透露,即将公布的数据将证实一季度经济增长加快的趋势,投资、CPI都明显反弹。综合官方表态以及部分专家的观点,未来一段时间,利率工具可能会更频繁地出现在货币政策中。

  种种迹象表明,人们对升息的预期越来越强烈。

  官方对于利率与汇率的态度正发生微妙的变化。一直以来,利率与汇率仿佛坐在跷跷板上,经济过热、投资反弹时就提利率,投资过低、顺差太高就提汇率。政策天平努力在两者间保持平衡点。现在,平衡点又滑向利率一端。

  3月18日加息后不久,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胡晓炼在4月3日对东盟各国财长和央行官员发表讲话时表示,升息将能有效地减少不受欢迎的投机性资金流入亚洲,有助于挤压资产价格泡沫。这一表态被部分市场人士看成是年内将再次加息的强烈信号。

  可是就在年初,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易纲等还表示“央行对资产价格的上涨只有关注而已”,“央行不以资产价格作为政策依据”。

  分析人士认为央行可能正修正对于利率与资产价格关系的看法。这背后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即央行对于中美利差限制的“解禁”。汇改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央行通过保证3%的中美利差抵御热钱流入,低利率成为人民币稳步升值的“保护神”。然而,美国在2006年8月8日暂停加息,3%的利差无法再保住。

  更重要的是,央行已意识到,以低利率抗击热钱是“南辕北辙”。原因包括:热钱不会乖乖躺在银行账户上生息,而是涌向高收益的楼市和股市;另一方面,低利率不仅适用于国外投机者,也打击了国内的储蓄资金,存款开始向股市分流,推高资产价格,而滚烫的资本市场又吸引更多的热钱进入。一季度账面上有733亿美元“不明来源外汇”流入。

  因此,利率政策对于资产价格膨胀是有责任的,也不应该是“无为而治”的。今年以来,央行有意识地提高央票利率就是一个明证。

  从市场的角度看,加息周期应该、甚至可能已经降临。从去年4月底开始,不到一年时间里央行三次加息,有分析人士质疑,难道这还不是加息周期吗?

  央行对利率工具的态度转变,根本原因还是为了治理流动性,以及保持经济健康运行。今年以来,投资明显反弹,一季度新增贷款更是接近全年目标的一半。而且,从去年底开始,CPI数据脱离两年来的低谷,上升到3%的警戒线附近,据传3月已经“逾线”。而通货膨胀上升是任何国家央行加息的最大理由。

  问题是通货膨胀走高是否形成趋势。3月底,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表示,粮价上涨成为影响未来物价的重要因素。此外,在CPI连续两年低位运行的同时,M2却保持16%以上的高增长,货币供应量持续大幅增长,早晚都要反映到物价的上升中。

  从政策角度看,更加有理由动用利率工具。2005年至今,以一年定期存款利率减CPI计算的实际利率,从去年底开始为负。国泰君安固定收益分析师林朝晖认为,在流动性过剩情况下,利率走低是正常的,因为资金供给多;但央行始终站在需求层面来调节,所以哪怕资金再过剩,只要总需求(投资信贷)扩张太快,央行也应该加息的,而且要引导整体社会融资成本提高。

  在流动性过剩与经济趋热的双重因素下,相信下次加息并不遥远。(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19 19: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11.1% CPI同比上涨2.7%  
发布时间: 2007-04-19 15:51 字体:     



    国家统计局19日发布的初步核算数据显示,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11.1%,增速比上年全年加快0.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加快0.7个百分点。

    一季度中国经济延续了2003年以来两位数加速增长的势头,经济繁荣期不断延长。从2003年到2006年的中国经济增长率依次为10.0%、10.1%、10.4%、10.7%。

    国家统计局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5028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631亿元,同比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25552亿元,增长13.2%;第三产业增加值21104亿元,增长9.9%。

    一季度农业生产形势平稳,今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预计为10610万公顷,同比增长0.5%,连续4年保持增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3%,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1.6个百分点。前两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43.8%,增速加快22个百分点。

    投资增速高位回落,消费增速加快。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526亿元,同比增长23.7%,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188亿元,增长14.9%,增速加快2.1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涨幅上升。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7%,涨幅比上年同期上升1.5个百分点。其中,3月份同比上涨3.3%,环比下降0.3%。

    城乡居民收入增幅较大,农民收入增幅创十年来同期最高。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935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6%,增幅比上年同期加快5.8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260元,实际增长12.1%,增速加快0.6个百分点。

    顺差快速增长,流动性过剩仍较突出。一季度,中国贸易顺差46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31亿美元;3月末,狭义货币M1同比增长19.8%,增速加快7.1个百分点。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表示,当前经济也面临着国际收支不平衡、流动性过剩、经济结构不合理、节能减排压力大等突出矛盾和问题。(记者刘铮 刘羊旸/新华网)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19 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韩志国:宏观经济数据不支持央行继续加息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9日 16:55 新浪财经
  韩志国

  最近一段时间,市场对宏观面比较忧虑,传闻中的CPI大涨导致沪深股市今日出现大幅下跌。但从今天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各项指标仍然良好,宏观数据不支持央行继续加息。原因有以下三点:

  首先,今年三月份,CPI确实达到了3.3%,但是这只是与去年同期相比的增长幅度,与上个月环比是下降了0.3%;一季度总体只有2.7%,而且这个价格水平,已经包含在了上次的加息的决策过程中。根据测算,一季度2.7%的上涨中,还包含去年食品价格上涨的1.5%的翘尾因素,减去这一因素后的CPI实际上涨幅度仅为1.2%,与去年同期持平,通货膨胀的压力不大。

  第二,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不会成为主要威胁,中国的买方市场的格局已经形成,而且很难撼动。第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有所回落,经济增长没有过热趋势,不必通过进一步加息来抑制投资。

  第三,加息的负面作用日益明显,今年一季度人民币升值明显加快,与央行的货币政策有很大关系,加息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升值压力增大。在上次加息当日,人民币暴涨178个基点,今天加息传闻再起,人民币又暴涨170个基点,再创历史新高。如果央行进一步加息,国际热钱就会进一步流入,人民币升值压力就会进一步加大。

  从一季度数据来看,流动性过剩并没有缓解,而且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三月底金融机构公布的存贷差已经达到了114662亿,创出历史新高。

  实践证明,缓解流动性过剩问题,依靠货币政策已经难以为继,解决的根本之道在于发展资本市场,让股市成为货币的更大的蓄水池,转换中国的资源配置机制,进而实现从大国经济走向强国经济的良性循环。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发表于 2007-4-19 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世界还真是需要幽默(转贴)

路边社消息(记者高不清4月19日报道)持续加速前进的股市列车,今天因为刹车系统故障,导致大面积骚乱。目前,事态尚未平息,善后工作积极准备之中。

    据了解,这次股市提速,是全国股市第六次大提速战略的一部分。一位不原意透露姓名的人士说:“我们没有考虑到很多人有晕车的习惯,速度过快,呕吐的人不少。”

    现场目击者说:“试验刹车是在下午两点钟之前进行的,上午只是小范围地进行了测试。”他说,“由于乘客过于紧张,刹车系统的芯片又没有经过磨合,因此出现了近一个小时的骚乱,很多人纷纷从窗口跳下,跌落到路边的臭水沟里。”

    他表示,一些机构的股评家一直让大家拿好筹码,但是刹车测试时,他们纷纷跳出来,用扩音喇叭大喊,让大家赶快逃命。造成列车瞬间无法平衡,使骚乱有所扩大。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路边*的股民黑压压一片。一位右脸红肿的股民嘟囔着说:“这两天一直等着刹车,没想到刚刚试验一下,就晕了。我上次跳车,还是在唐山大地震的时候,那时候只是掉了拖鞋,这次却把裤头跑丢了。”

    据悉,此次提速和试验刹车系统,创出了天量。作为本次活动的赞助单位,券商巨头迅速赶赴现场进行慰问。中信证券带来了止血绷带,吉林敖东带来补脑液,辽宁成大带来不知道牌子的生物制品。另外,速效救心丸、晕车片等,也正在发运途中。

    一位股民激动地说:“这世道,虽然好股不多,但终究还是好人多啊!



----------------------------------------------
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19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集携手陕汽打造专用车生产基地

2007年04月19日13:59

来源:全景网-《证券时报》     

本报讯 中集集团与陕汽集团联手打造的国内一流专用车制造企业———中集陕汽重卡(西安)专用车有限公司投产典礼日前在西安隆重举行。陕西省副省长吴登昌、中集集团副总裁李胤辉、陕汽集团党委书记陈巨元及相关部门的领导出席了此次庆典。



据介绍,中集陕汽重卡(西安)专用车有限公司通过一期工程的建成投产,将使公司拥有国内最先进的自卸车专业生产线,可年产各种类型、各种规格的自卸车10000辆。

    此次中集与陕汽的合作将借助双方在国内外行走车辆制造方面的优势,使中集的改装优势与陕汽的整车底盘优势互补,并在市场预测、产品研发、营销网络、品牌资源等多方面资源共享,实现产品的同步设计、同步制造。(黄 丽)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19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集天宇:沉默而低调的地产明星
来源:扬州晚报( 2007/04/19 11:31)


  明星企业专栏
  作为扬州第一个规模化小区,东方百合园在2000年立项的时候,有过赞许、有过期待、也有过质疑。那时,扬州的房产才刚刚起步,市场上更多的是短平快的项目,市民也更加习惯于小规模的低价住宅。的确,对于这个占地300亩,总建筑面积24万平米,开发周期长达7年的大型住宅楼盘来说,如何保证项目的资金链,如何保证产品的成长性,这些都是问题。但在之后的7年时间里,东方百合园用产品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如今,外来企业来扬做市场调研时,东方百合园已是必看的项目之一,但这个楼盘的成功,绝不仅仅是因为业内的口碑,更多的是来自于项目对城市的贡献和身历其中的业主的赞同。

  2000年,扬州西区才初具雏形,市民对城市规划也不像现在如此耳熟能详。选择东方百合园,在不少人看来无异于是一种风险投资,但是,正如当年美国西部的淘金者一样,购买东方百合园的业主们掘取了通往美好人居的第一桶金。去年东方百合园鸣翠苑开盘的时候,一位一期项目的业主曾排队两天等一个房号,这位60多岁的阿姨在接受采访时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我想换房,但不想换小区。”很显然,东方百合园在过去的数年时间里,品牌价值在无形中一路上扬,这种价值的体现,大至城市面貌的转变,小至业主的居家品质。


  然而,跟东方百合园项目在扬州的赫赫声名相比,其开发商中集天宇置业有限公司则一直相对沉默和低调。但是,如果追根溯源,我们会发现,这个跟万科来自于同一个城市的企业,其背景绝对不输于任何一个业内同行。通过资料我们可以了解,东方百合园的投资方是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集集团”),而中集集团是世界集装箱行业的龙头企业,国际市场份额超过50%,尤其是集团涉足房地产开发后,集装箱、机桥和房地产行业形成了优势互补,集团业绩猛增,股价也稳步攀升。如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在过去的5年里,东方百合园能够在市场持续前进、突破创新,这有赖于中集集团的专业精神和强大的经济实力,更是品牌价值和企业文化使然。

  《南方日报》于2006年12月1日发表的中集集团的专题报道取名为“中集文化:融合理想与现实”,东方百合园在过去几年的发展中,也印证了中集文化在扬州的成功。“我们2000年第一期项目开盘时,当时房价只有2000多元/平方米,而现在,一期的二手房价格已经直上4000元/平方米。东方百合园的建设过程,是为扬州市民提供优越住宅的过程,更是中集天宇在扬州树立品牌的过程,是为扬州城市发展贡献的过程。虽然东方百合园项目已经接近尾声,但既然我们在扬州已经成功了一次,那就要扎根下去,长久发展下去。”中集天宇投资拓展部的王志宁经理在谈到企业今后的发展时这样对记者表示。

  在房地产充分市场化运作的今天,老百姓买房子更加关注开发商的品牌,这个品牌,绝不仅仅因为企业能够提供优质的产品,更要包含一种回馈大众、回馈社会的普世价值观。中集天宇,一个在扬州房地产行业苦心经营了5年的公司,一个在扬州插下了标杆楼盘的公司,一个在扬州树立了品牌价值的公司,一个沉默而低调的地产明星,无论它下一步迈向哪里,我们都会对其充满期待和信心。敬峰

  

  链  接 中集集团

  东方百合园的开发商中集天宇置业有限公司,是中集集团旗下专门从事房产开发的公司,而中集集团则是世界集装箱行业的龙头企业,初创于1980年1月,自1996年以来,集团生产的集装箱一直保持世界销量第一,截至2005年底,在国内和海外已拥有40余家全资及控股子公司,国际市场份额超过50%。进入房产领域后,专注于打造优质楼盘,开发过深圳“天海豪景苑”、上海“白玉兰花园”、“海德花园”、江门“中天国际花园”以及扬州市民耳熟能详的“东方百合园”等一批优秀房产项目。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19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市公司业绩加减法 大股东将提款机变展示窗口

2007年04月19日13:45 [我来说两句] [字号:大 中 小]

来源:南方报业传媒集团-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刘宏刚 北京报道

  上市公司作为证券市场的基石,其盈利状况正在发生令人瞩目的变化。

  根据天相投资的统计,截至2007年4月13日,总共900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06年度报告,剔除2006年新上市的公司,加权净资产收益率为12.43%。



一年前,这个数字是10.14%。加权每股收益由2005年的0.28元跃升为0.3657元,同比增长29.22%。

  对此,联合证券副总裁朱永强认为,上市公司2006年报业绩呈现出大幅增长的特点,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2006年宏观经济改善带来内生式业绩增长,一是受惠于股改所引发的公司变革。

  中信基金投资管理部总监梁丰表示,"除了受益于经济景气和股改红利,股权收益和投资收益也成为上市公司2006年业绩增长的重要来源。"

  这种增长是偶然性的还是制度性的?是一次性的还是持续性的?

  条条大路通"增长"

  纵观2006年报,上市公司业绩增长既有仰仗于主营业务利润"苦练内功"的增长,也有借力于股权收益"坐享其成"的增长,更有依赖于投资收益"见机行事"的增长。

  中信证券近日出具的研究报告显示,通过考察主营业务利润、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净利润四个指标同比的变化情况,发现"苦练内功"式的内涵性增长更多地来源于大盘蓝筹和绩优公司。

  小商品城(600415.SH)于4月3日发布的2006年报显示,公司在2006年度实现了26.23%的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2.4264元,其中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9%,主要得益于市场经营和酒店业务的增长。

  谈及公司盈利的质量和可持续性,小商品城证券事务代表龚燕表示,由于近两年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比较集中,业绩每年都有50%左右的增长。建设集中期过后,未来几年的业绩增长会比较平稳,但业绩增长能在多大程度上支撑股价,将更多地取决于市场的判断。

  与依赖于主营业务增长的"不动声色"不同,上市公司因进行股权投资而表现出的业绩增长则足够"惊爆"。

  尽管券商借壳第一股尚未最终修成正果,但持有广发证券27.14%股权的吉林敖东( 75.30,-4.70,-5.88%)(000623.SZ)却已赚得盆满钵满。

  吉林敖东于4月12日发布的2006年报显示,该公司2006年度净资产收益率为21.85%,其中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7022.89万元,同比增长0.38%,实现投资收益32872.28万元,较上年增长了890.65%。

  记者致电吉林敖东,公司证券部一位姓王的工作人员表示,不便对公司盈利的质量和可持续性做出评价。

  尝到股权投资甜头的并非只有吉林敖东一家。仅以参股券商为例,就有持有广发证券、国泰君安等多家券商股权的华茂股份(000850.SZ),以及因持有广发证券27.31%股权而实现了3.41亿元金融投资收益的辽宁成大((600739.SH)等多家上市公司。

  某券商高层表示,2006年,证券市场的火爆使得此前参股券商的上市公司迎来了业绩的春天。但在动荡行情占主导地位的2007年里,公司业绩很难延续去年业绩增长速度,上市公司应更多地将目光投注到做强主业上来。

  同样是缘于证券市场的火爆,中集集团(000039.SZ)业绩增长则受益于另一种方式??股票投资收益。

  中集集团2006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利润27.60亿元,同比下降8.71%,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22.12亿元,同比下降14.99%。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集装箱行业竞争加剧,行业平均毛利率大幅下降。

  不过,2006年股票投资收益的大幅增加,抹平了集装箱业务下滑对公司业绩的负面影响:2006年公司实现投资收益38299.82万元,同比增长34539.88万元,增幅为918.63%,其中股票投资收益达34421.43万元。

  某券商分析师对记者表示,曾经是业界标杆的中集集团,业绩要靠股票投资收益来"撑门面",这显然是非常态。公司应尽快完成业务转型,股价能否上涨也将取决于业绩能否持续上涨。

  股改"意外"之喜?

  尽管实现业绩增长的方式各异,但如此普遍性的业绩增长显然打着宏观经济增长和制度变革的烙印。

  中金公司研究部董事总经理邱劲说,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提升不是因为企业竞争力、业务模式和行业竞争格局发生了根本改善,而是因为有一个非常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

  邱劲认为,在2005年之前,中国经济的增长多是投资驱动的,企业盈利长期徘徊在非常低的水平。之后,国内的过剩产能随着外贸进出口的大幅度上升得到了释放,企业的盈利也就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中原证券研究所所长高上显然更乐意寻找制度变化上的原因。"股改带来了上市公司业绩的改善,并将进一步推动上市公司质量的提升。"高上表示,这一变化出乎了很多机构最初的预料,它所具有的重大意义甚至可以与股改本身等量齐观。

  "并不是我国上市公司运营能力一下子提高了,大股东也都变成'好人'了。"高上解释说,股改实施和上市公司业绩改善之间的逻辑传导机制在于:股改后,获得流通权的大股东受自身利益的驱动,有动力将其最具价值的资产在上市公司展现,使上市公司从大股东的"提款机"变成大股东的"展示窗口"。

  记者从东方证券获得的一份名为<中国上市公司的盈利质量分析与展望>的报告也认为,上市公司近两年的业绩并没有完全释放,随着制度的变革,特别是股权激励的大范围实施,上市公司在2006年呈现的业绩释放势头还将持续。

  朱永强认为,在已公布2006年业绩的上市公司中,股价均对当期业绩进行了充分的反映。

  梁丰也表示,近期行情火热,2006年度和2007年一季度业绩增长是支撑因素之一。

  高上对记者表示,从静态市盈率看,相关股票的估值确实已经处于比较高的水平,但不断增长的企业业绩使得动态市盈率呈现快速回落的走势。因此,从未来走势看,股市还有走强的动力。

  出于将上市公司变为"展示窗口"的考虑,大股东会将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或者对不良资产进行剥离,这将不断增厚上市公司的业绩。高上表示,股价对盈利预期的消化将和资产注入和整体上市的浪潮如影随形,这将是2007年的重要投资主题。

(责任编辑:陈晓芬)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19 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样是缘于证券市场的火爆,中集集团(000039.SZ)业绩增长则受益于另一种方式??股票投资收益。

  中集集团2006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利润27.60亿元,同比下降8.71%,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22.12亿元,同比下降14.99%。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集装箱行业竞争加剧,行业平均毛利率大幅下降。

  不过,2006年股票投资收益的大幅增加,抹平了集装箱业务下滑对公司业绩的负面影响:2006年公司实现投资收益38299.82万元,同比增长34539.88万元,增幅为918.63%,其中股票投资收益达34421.43万元。

  某券商分析师对记者表示,曾经是业界标杆的中集集团,业绩要靠股票投资收益来"撑门面",这显然是非常态。公司应尽快完成业务转型,股价能否上涨也将取决于业绩能否持续上涨。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19 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集装箱出口大幅增长

--------------------------------------------------------------------------------

http://www.sina.net 2007年04月19日 10:51 深圳商报



  【本报讯】近年来,国际集装箱市场以年均10%左右的增速稳步增长,对集装箱的旺盛需求带动了国内出口大幅增长。昨日,深圳海关统计显示,今年一季度深圳口岸集装箱出口8.8万个,价值2.5亿美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86%和73.7%。

  海关专家透露,目前中外厂商纷纷在广东设立制造工厂,国内集装箱市场竞争加剧,虽然钢材等制造集装箱主要原材料价格不断上升,但竞争压力使得集装箱出口企业不敢轻易提价,出口价格仍维持在以往水平。

  从总体看,出口价格基本稳定。一季度深圳口岸20英尺集装箱出口价格为1868美元/个,同比增长1.2%。40英尺集装箱出口价格为3081美元/个,同比下降3.1%。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香港、欧盟和日本。一季度深圳口岸集装箱出口市场分布在12个国家和地区,而去年同期仅6个,市场呈现分散态势。其中对香港出口3万个,增长3.4倍。对欧盟出口1.4万个,增长45.1%。对日本出口1.7万个,增长46.7%。

[ 本帖最后由 股市潜规则 于 2007-4-19 20:47 编辑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96 天

发表于 2007-4-19 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 :)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19 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关专家透露,目前中外厂商纷纷在广东设立制造工厂,国内集装箱市场竞争加剧,虽然钢材等制造集装箱主要原材料价格不断上升,但竞争压力使得集装箱出口企业不敢轻易提价,出口价格仍维持在以往水平。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19 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3月份中国企业商品价格同比上升4.2%  

--------------------------------------------------------------------------------

新华网    2007/04/19 21:13  
    新华网北京4月19日电(记者张旭东)中国人民银行19日发布的企业商品价格变动情况显示,3月份中国企业商品价格环比下降0.1%,同比上升4.2%。   
    所谓月份“环比”速度,一般是指当月与前一个月的水平之比,表明逐期的发展速度。而“同比”速度,则是指本期与上年同期发展水平对比,而达到的相对发展速度。   
    央行发布的企业商品价格,是反映企业间商品交易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综合物价指数,调查的价格是企业间在最初批发环节的集中交易价格。  
    从3月份数据看,央行监测表明,投资品价格环比上升0.1%,同比上升3.9%;消费品价格环比下降0.6%,同比上升5%。  
    其中,农产品价格环比下降1.1%,同比上升7.8%。小麦价格环比下降0.2%,同比上升8.9%;稻谷价格环比下降0.4%,同比上升5.6%;棉花价格环比上升0.2%,同比下降6.6%。  
    煤油电价格较上月持平,同比上升3.2%。原煤价格环比上升0.3%,同比上升6.7%;天然气价格环比上升2.1%,同比上升1.7%;成品油价格环比上升0.4%,同比上升7.9%。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7-4-19 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己有钱的买奔驰,老爸有钱的买保时捷,老公有钱的买奥迪,老婆有钱的买凌志,老板有钱的买现代;

有修养的买沃尔沃,有内涵的买大众,有气魄的买道奇,有激情的买吉普,有后台的买迈巴赫;

没钱的买奇瑞,没女人的买吉利,没实力的买别克,没文凭的买宝马,没人品的买本田。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4-19 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深圳中集与芜湖瑞江强强联合   

日期 : 2007-4-11

阅读 : loading....



  
深圳中集与芜湖瑞江强强联合


  芜湖瑞江汽车公司审时度势,与深圳中集集团强强联合,谋求做大做强。 2002年9月,瑞江汽车的创办者王柱江从一家国有企业辞去总经理职务,带着有限的启动资金和一支年轻的创业团队,来到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立了芜湖瑞江汽车有限公司。在弋江区等各有关方面的全力支持下,企业从零起步,经过4年磨砺,企业发展到产销各类专用车近3000辆、销售收入3.5亿元、就业员工700余人的规模。“瑞江”牌系列专用车销往全国各地,并成功走出国门,出口哈萨克斯坦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瑞江汽车逐渐成长为国内知名和用户首选品牌之一。4年的创业,王柱江和他的创业团队抓住重型载货车行业发展的机遇,克服了企业生存发展中的重重困难,不断自我超越,被行业誉为专用车企业成长的“瑞江速度”。

  对瑞江的快速发展,中集集团的高层一直给予高度关注。深圳中集集团是中国最早的集装箱专业生产厂和最早的中外合资企业之一,其所属的中集车辆公司,去年产销各类专用汽车10万辆,销售收入70亿元。中集集团一方面把瑞江作为竞争对手加以研究,另一方面把瑞江作为集团兼并重组的对象进行考察。集团高层认为,瑞江有一支优秀的管理团队,有一支成熟的从事专用车生产、销售的员工队伍,企业具有良好的成长性。瑞江所处的芜湖符合集团的产业布局,而且投资环境良好。瑞江是集团实施重组战略的最佳目标。 2006年,中集和瑞江通过短暂的接触和实质性的谈判很快达成了共识。按照已经签署的合作协议,双方合作组建“芜湖中集瑞江”,规划3年内产销各类专用车2万台、销售额25亿元,5年内把芜湖打造成中集集团的骨干制造基地之一。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5-3 03:40 , Processed in 0.031154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