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随感__聊聊股道之一从“看到”说起
来自:MACD论坛(bbs.shudaoyoufang.com)
作者:飞翔的小马
浏览:6235
回复:18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看到”是指眼睛接受光的刺激后在大脑中形成影像,然后形成认知,“看不到”则是这个影像或认知无法形成。从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起码有三个主要的过程,第一是用眼睛去接受光线,第二是用大脑来处理光的信息形成影像,第三是根据影像来形成认知。
我们看同一样事物的时候,接受光线的角度不同所受的光的刺激首先就不一样了。那么假定我们是在同一个角度接受同样的光的刺激,而我们的大脑结构又不同了,大脑处理亮度、颜色、形状、结构的顺序和重点就不一样。那么再假定我们接受光的刺激相同,大脑结构相同,这个时候我们的人生经历又不一样了,对生成的同一影像的认知就要产生差别。有没有可能使得我们不同的人可以“看到”同样的事物呢?很遗憾的说,那是不可能的。
那人与人是不是就不能沟通了?于是被称之为“知识”的标准就产生了。当我们看到某样东西时,一个人说:那是有点干的;另一个人说:那是红的;又一个人说:那是有点圆的。在说什么呀?不知道呀!于是用知识来作一个沟通的标准,我们来把主语放在后面,把形容词放在前面,这是什么东西呢?这是一个有点干的,红色的,圆的苹果。或者我们直接说主语再加补充的形容词,那首先这是一个苹果,然后是什么什么样的苹果。
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知识”取代了人本身的认知,人失去了自身的认知。中国古人使用文言,讲究微言大义,避免用人为“知识”的标准来蒙蔽本性认知。而肤浅的西方文化则是相反,在“知识”标准层面上发展的越来越广,越来越谬误百出,越来越自相矛盾。
也许有人要问,用标准的“知识”取代人的认识不是一件好事吗?不是一种进步吗?因为你自己都说人的认知存在太大的差别了。这确是一个必须要弄清楚的问题,让我试着来把这个问题说清楚。中文中有这样一些词:有会于心、心领神会、心有灵犀等等。这是什么意思呢?比如今天是情人节,谈过恋爱的人都知道,热恋阶段不说话的时候比说话的时候感觉要来的好。我们再用回前面举过的例子,众人看苹果,大家互视一眼,一人举刀切开,分而食之,这种感觉就是最好的。“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中国人的境界,这就是“道”的境界。
“不立文字,直指本心。”这句话在现代,懂的人是越来越少了。难怪的,因为知识泛滥,精神贫乏。为什么我前面要讲这些东西,而我题目立的是“聊聊股道”,好象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谈到过股票。不要奇怪,因为能“有会于心”的人实在是太少太少了。
我私底下经常和向我求教的人讲,其实你们不需要老师,每个人都有足够的智慧与潜能去领悟股票市场中的真谛,市场是最好的老师。我很不愿望当老师,因为当老师是害人的,教了“道氏”,就钻了“道氏”的圈子里去,教了“循环”,就钻了“循环”的圈子里去。但不教又不行,至少这个圈子还能护着一点,总比乱冲乱撞的好吧。就好比孙悟空用金箍棒给唐三藏在地上划个圈,唐三藏没得道前总归是法力不够呀,在圈子里至少不会给妖怪拿了去。
在这个市场中最历害的人都不是学习哪门子知识学出来的,都是自已“直指本心”悟出来的。他们看到的是最真实的市场,看到的就是走势“强”的,涨速“快”的,调整“漂亮”的,看到的根本就不是股票知识套路下的什么“三重底”、“大三浪”、“价值概念”、“绩优概念”等等等等。人的“本心”是性价比最高的处理器,经过市场锤炼出来的“本心”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处理最复杂的市场变化。有人说直觉,有人说第六感,有人说什么什么的,宣染的那是神奇的不得了的东西。我说根本就没那么神奇,那是每个人都有的东西,每个人的本性中就存在的东西,每个人都能据以成为“市场之神”的东西。
当你“看到”某样事物的时候,请你一定要问问自己,这是你自己感觉到的呢,还是“知识”告诉你的。人们很容易用“知识”来给对象下定义,也很习惯这样去做,或者说人们已经忘记了如何去运用他的“本心”。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也没有关系,也可以在市场中生存,只要象唐三藏一样呆在该呆的圈圈里。
[ Last edited by 海杉 on 2005-2-16 at 18:4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