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讨论]随思录
纯属个人意见!!! 欢迎探讨!!! 不过无关的链接和转贴就请算了吧!!!
论远交近攻
历史上存在一个现象。“转折点”,常常是过了这个点局势发展的大方向就基本定了。任你后来人天赋异秉、才高八斗也于事无补,只能徒唤奈何。
说近的往往看起来缺乏前瞻性。所以为了不丢在下这微不足道的面子,近的就不说了。诸位前辈,多多包涵。
回头看看,远交近攻倒是个很好的例子。秦国决定将来会大一统的转折点在那里 。一般的说法是秦始皇登基开始。其实并非如此。应该是从周赧王四十五年应侯范雎入秦开始(当然这个时候范雎还没有封应侯,正式封应侯是赧王四十九年的事)。应侯入秦,献远交近攻之策,说秦王曰:“臣为王计,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王曰“善”,遂用其策。在战国时期,这是一个很常见的场面,“王曰:善”,粗略一数,至少也是上几十处,然而这回不一样了,这一席话后,中国未来大一统的命运就此决定。为什么会这样?还是来看看范雎的话,他又说:“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这是一句很关键的话,以前看现在的书上老是说战国七雄秦楚齐赵韩魏燕。于是就以为秦楚齐才是最强的。就奇怪这楚齐怎么这么不禁打。赵韩魏一灭,二位就一下子被秦军扫出历史舞台。现在恍然大悟,套用现在一个时髦的概念来说,“物流”“人流”“信息流”才是关键的所在,范雎为秦王说了,当然也就顺带为我们说了,人家函谷关外的韩魏二国,才是中国之处,才是天下之枢。能得中原者,边地自然一战而定。这是其一。其二:对这决策的另一个后果,春申君黄歇看得很清楚,他说:“王无重世之德于韩、魏而有累世之怨焉。夫韩、魏父子兄弟接踵而死于秦者将十世矣,故韩魏不亡,秦社稷之忧也。”这就说的很清楚了,这个政策是自我增强的,不可逆转的。因为三晋是王室子弟统军作战。而在史书上我们一般不容易看到秦军大胜后俘将帅某某的纪录,当然更不容易看不到这些将领投降的纪录。他们到哪里去了呢?结果不言而喻。(根据秦国军中授爵的规定,以获得的人头计数。所以秦军杀戮之烈,天下无双。战国中常常有克两三城就斩首数万的纪录。)这样一来,远交近攻的政策一开始执行就回不了头。三晋恨秦入骨,皆愿灭之而后快。秦国就算哪位后来的统治者良心发现想和三晋和好也办不到了。也就是说,范雎一席话,就把军力天下第一的秦国绑上了战车,再也下不来。只能不断的和周边作战,直至把自己玩完或三晋玩完。历史既侥幸也不幸。三晋先撑不住了。秦天下一统。中华大地少了几百年的战乱。然而,连续一百多年的征战,让秦军的数量也大打折扣,成了强弩之末。至始皇末年时,三十万守北以备匈奴,强征亡人、赘婿、贾人十余万驻岭南以讨诸越。其余34郡,总兵不过十余万。陈涉一呼,天下皆反。后三年,越演越烈,函谷关外,讨秦之军,已过百万,秦焉能不亡?!(赧王五十五年,武安君白起长平一战坑赵卒40万后,自言此战甚险,己军已折过半。此后三年,秦攻邯郸。魏公子无忌将兵10万即大破秦军。秦将安平与卒2万俱降。可以推知秦军此时至多不过二十余万。长平一战时不过40万上下。因为坑40万定是虚数。至多不过三十来万。再后二十八年,王翦攻楚,将60万军,说王空国中之甲士而专委于我。这么一来粗略算算,此时的秦军总共不过超过70万,因为这60万是虚数,估计也就50万上下。也就是说,在这么三十年里,秦军不过恢复到比原有水平高出一到二成的地步,换句话说,十年间,考虑到疾病和征战等原因,秦国大约出生了70-90万人口,即每年7-9万,那么就可以大致的推算出秦全国总人口,如果人口出生率在5%的话,长平之战时大约在140万-180万的水平上。倒过来验算这个推论,按中等水平算,160+8*30=400,如果减去死亡人口,考虑到战俘会增加人口的因素,假如死亡人口是出生人口一半的话。就是400-4*30=280,军队占人口1/4。和长平之战时40/160的比例是相当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