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把握港口类上市公司的独特投资机会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推动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中心的背景下,我们认为中国港口吞吐量有望保持持续增长。因此,具有地域垄断性和业务单纯性的港口类上市公司具有独特的投资机会。我们认为,未来把握这些投资机会的关键在于判断吞吐能力的有效增长。
1、中国沿海港口吞吐量有望持续增长
从1999年到2003年,中国港口吞吐量实现了持续增长。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从1559万TEU跳跃性地增长到4476万TEU,复合增长率达到30.2%,比同期中国出口的复合增长率高出7.7%。我们认为,这种增长将在较长时间持续。从宏观上看,经营环境的不断改善和比较成本的相对优势将持续提升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中心的地位;从微观上看,面临日益提升的竞争压力,内资和外资企业通过物流安排降低成本的意愿将继续推动集装箱化率的提高。
2、中国港口公司提供了独特的投资选择
伴随着中国港口投资和运营的市场化,中国港口类公司越来越多地进入资本市场,并形成了市值较大、流动性较好的板块。例如,上港集箱、盐田港、深赤湾和天津港这四家主要港口上市公司的流通市值合计已接近140亿人民币。
我们认为,这些上市公司的吸引力主要表现其业务单纯性和业务成长性。首先,全球绝大多数主要港口并没有单独的上市公司,同时香港的和纪黄埔等主要港口运营商并非单独从事港口业务。其次,中国港口类公司不仅可以分享其所在码头的业务增长,而且具有继续收购所在港口现有或新建吞吐能力的前景。
3、关注有效吞吐能力的增长
面对港口类上市公司提供的投资前景,我们认为把握投资机会必须关注有效吞吐能力的增长。首先,过去几年的吞吐量快速增长逐渐消耗了现有的吞吐能力。因此,如果吞吐能力无法增长,现有设施的改造并不能为未来提供充分保证。其次,尽管中国港口持续增长有望保持,但不同经济腹地的进出口增长前景并不一致。因此,短期内投资过大可能导致吞吐能力超过现实需求。因此,判断吞吐能力增长的有效性就成了决定投资选择的关键。
全球前十位港口吞吐量排名
排名 港口 2003 2002 同比增长 是否有独立上市
1 香港 2,010 1,914 5.0% 否
2 新加坡 1,810 1,680 7.7% 否
3 上海 1,128 861 31.0% 是
4 深圳 1,061 761 39.4% 是
5 釜山 1,037 945 9.7% 否
6 高雄 834 849 4.1% 否
7 洛山矶 718 611 17.6% 否
8 鹿特丹 710 652 9.0% 否
9 汉堡 614 537 14.2% 否
10 安特为普 545 478 14% 否
集装箱吞吐量预测(万TEU)
吞吐量 2002 2003 2004 增速 2002 2003 2004
沿海港口 3,376 4,475 5,482 沿海港口 37% 33% 23%
上海港 861 1,120 1,371 上海港 36% 30% 23%
深圳港 762 1,078 1,418 深圳港 50% 42% 32%
天津港 241 307 369 天津港 20% 28% 2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