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币:
-
- 奖励:
-
- 热心:
-
- 注册时间:
- 2003-12-25
|
|

楼主 |
发表于 2004-4-17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现金流量表
发表时间:2003-11-7
现金流量表是提供企业一定会计期间内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流入、流出信息的会计报表。
一个公司是否有足够的现金流入是至关重要的,这不仅关系到其支付股利、偿还债务的能力,还关系到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投资者、债权人在关心上市公司的每股净资产、每股净收益率等资本增值和盈利能力指标时,对公司的支付、偿债能力也应予以关注。
在其它财务报表中,投资者只能掌握企业现金的静态情况,而现金流量表是从各种活动引起的现金流量的变化及各种活动引起的现金流量占企业现金流量总额的比重等方面去分析的,它反映了企业现金流动的动态情况。
因此,投资者在研究现金流量表时,与其他财务报表结合起来分析,就会更加全面的了解这一企业。
格 式
其标准格式如下:
W公司现金流量表
2001年度
(金额单位:人民币元)
项目
2001年度
合并
公司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
4,307,539,209.12
收到的税费返还
31,964,413.82
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39,802,465.24
81,113,945.58
现金流入小计
4,391,527,671.91
84,426,720.58
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
4,703,343,172.92
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
249,028,992.99
25,431,404.83
支付的各项税费
351,203,688.59
5,488,343.46
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c)
253,441,117.18
957,846,626.16
现金流出小计
5,596,076,919.65
988,766,374.45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a)
(1,204,549,247.74)
(904,339,653.87)
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现金
442,641,500.37
465,307,053.68
取得投资收益所收到的现金
10,140,724.80
48,146,797.61
7,499,270.37
74,149,324.07
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而收回的现金净额
6,983,671.22
3,710,112.68
现金流入小计
467,265,166.76
591,313,288.04
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
30,162,811.65
2,745,311.14
投资所支付的现金
86,948,563.22
278,100,000.00
支付的其他与投资活动有关的现金(d)
121,946,823.03
现金流出小计
239,058,197.90
280,845,311.14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228,206,968.86
310,467,976.90
吸收投资所收到的现金
2,000,000.00
借款所收到的现金
3,162,000,000.00
2,926,000,000.00
收到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现金流入小计
3,164,000,000.00
2,926,000,000.00
偿还债务所支付的现金
2,194,000,000.00
2,020,000,000.00
发生筹资费用所支付的现金(已取消)
293,097.62
44,787.78
分配股利所支付的现金
113,342,901.24
113,342,901.24
偿还利息所支付现金
70,390,348.21
54,582,216.94
支付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
现金流出小计
2,378,026,347.07
2,187,969,905.96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785,973,652.93
738,030,094.04
汇率变动对现金的影响
4,883.09
(12,333.55)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b)
(190,363,742.86)
144,146,083.52
项 目
合 并
公 司
(a)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
净利润
373,747,217.73
373,747,217.73
加少数股东损益
8,222,066.63
-
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
35,208,428.44
1,011,384.33
固定资产折旧
49,987,860.91
6,033,686.58
长期待摊费用摊销
125,676,594.68
3,690,521.80
待摊费用减少(减增加)
529,410.25
预提费用增加(减减少)
321,659,601.66
14,257,976.00
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 的损失(减收益)
(488,916.63)
(583,568.41)
财务费用
(3,278,580.17)
(22,524,031.60)
投资损失(减收益)
(198,305,490.51)
(441,211,148.85)
存货的减少减增加
(1,300,034,617.25)
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减增加)
(13,979,996.94)
(850,638,739.27)
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减减少)
(603,492,826.54)
11,877,047.82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1,204,549,247.74)
(904,339,653.87)
(b)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情况
-
货币资金的期末余额
805,381,417.19
444,206,679.69
减:货币资金的期初余额
995,745,160.05
300,060,596.17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
(190,363,742.86)
144,146,083.52
现 金
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是指库存现金、可以随时用于支付的存款和现金等价物。库存现金,可以随时用于支付的存款,一般就是资产负债表上“货币资金”项目的内容。准确地说,则还应剔除那些不能随时动用的存款,如保证金专项存款等。现金等价物是指在资产负债表上“短期投资”项目中符合以下条件的投资:
1.持有的期限短;
2.流动性强;
3.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的现金;
4.价值变动风险很小。
分类列报
现金流量表是分别按照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列报的。分别列报的各项现金流量净额等于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加汇率变动对现金的影响。
现金流量表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反映企业在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中产生的现金流量。每一种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又分别揭示流入、流出总额,使会计信息更具明晰性和有用性。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包括购销商品、提供和接受劳务、经营性租赁、交纳税款、支付劳动报酬、支付经营费用等活动形成的现金流入和流出。
在权责发生制下,这些流入或流出的现金,其对应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不一定是本会计年度,但是一定是在本会计年度收到或付出。
例如收回以前年度销货款,预收以后年度销货款等。公司的盈利能力是其营销能力、收现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回避风险能力等相结合的综合体。由于商业信用的大量存在,营业收入与现金流入可能存在较大差异,能否真正实现收益,还取决于公司的收现能力。
了解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有助于分析公司的收现能力,从而全面评价其经济活动成效。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包括吸收投资、发行股票、分配利润、发行债券、向银行贷款、偿还债务等收到和付出的现金。
其中,“偿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项目反映公司用现金支付的全部借款利息、债券利息,而不管借款的用途如何,利息的开支渠道如何,不仅包括计入损益的利息支出,而且还包括计入在建工程的利息支出。因此该项目比损益表中的财务费用更能全面地反映公司偿付利息的负担。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主要包括购建和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以及取得和收回不包括在现金等价物范围内的各种股权与债权投资等收到和付出的现金。
其中,分得股利或利润、取得债券利息收入而流入的现金,是以实际收到为准,而不是以权益归属或取得收款权为准的。这与利润表中确认投资收益的标准不同。
例如,某上市公司投资的子公司本年度实现净利润500万元。该上市公司拥有其80%的股权,按权益法应确认本年度有投资收益400万元。但子公司利润不一定立即分配,而且不可能全部分完(要按规定提取盈余公积)。如果该子公司当年利润暂不分配付讫,就没有相应的现金流入该上市公司。该上市公司当然也就不能在当年的现金流量表中将此项投资收益作为投资活动现金流入反映。公司投资活动中发生的各项现金流出,往往反映了其为拓展经营所作的努力,可以从中大致了解公司的投资方向,一个公司从经营活动、筹资活动中获得现金是为了今后发展创造条件。现金不流出,是不能为公司带来经济效益的。投资活动一般较少发生一次性大量的现金流入,而发生大量现金流出,导致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出现负数往往是正常的,这是为公司的长远利益,为以后能有较高的盈利水平和稳定的现金流入打基础的。当然错误的投资决策也会事与愿违。所以特别要求投资的项目能如期产生经济效益和现金流入。
常见问题
为什么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与利润表的净利润有差距出现?
因为:
1.影响利润的事项不一定同时发生现金流入、流出。有些收入,增加利润但未发生现金流入。
例如,一家公司本期的营业收入有8亿多元,而本期新增应收帐款却有7亿多元,这种增加收入及利润但未发生现金流入的事项,是造成两者产生差异的原因之一。
有的上市公司对应收帐款管理存在薄弱环节,未及时做好应收货款及劳务款项的催收与结算工作,也有的上市公司依靠关联方交易支撑其经营业绩,而关联方资金又迟迟不到位。这些情况造成的后果,都会在现金流量表中有所体现,甚至使公司经营活动几乎没有多少现金流入,但经营总要支付费用、购买物资、交纳税金,发生大量现金流出,从而使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出现负数,使公司的资金周转发生困难。应收帐款迟迟不能收回,在一定程度上也暴露了所确认收入的风险问题。
有些成本费用,减少利润但并未伴随现金流出。例如,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只是按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要求将这些资产的取得成本,在使用它们的受益期间合理分摊,并不需要付出现金。
2.由于对现金流量分类的需要。
净利润总括反映公司经营、投资及筹资三大活动的财务成果,而现金流量表上则需要分别反映经营、投资及筹资各项活动的现金流量。
例如,支付经营活动借款利息,既减少利润又发生现金流出,但在现金流量表中将其作为筹资活动中现金流出列示,不作为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反映。又如,转让短期债券投资取得净收益,既增加利润又发生现金流入,但在现金流量表中将其作为投资活动中现金流入列示,不作为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反映。
上述两点是使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与净利润产生差异的原因,其实也是现金流量表附注中要求披露的内容。
利润表列示了公司一定时期实现的净利润,但未揭示其与现金流量的关系,资产负债表提供了公司货币资金期末与期初的增减变化,但未揭示其变化的原因。现金流量表如同桥梁沟通了上述两表的会计信息,使上市公司的对外会计报表体系进一步完善,向投资者与债权人提供更全面、有用的信息。
是否现金流量表比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更能体现不含水分的经营成果?
许多人以为只有现金流量表提供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才是报告期不含水分的经营成果,而利润表提供的利润数据由于资产负债表中存在较多的应收帐款而包含一定程度的水分。这不是没有道理。
但是,在采用严格的权责发生制核算经营成果时,由于充分考虑到资产的减值因素,并以资产减值准备或直接核销减值损失的办法将减值金额确认为费用,并减计当期利润,因此,按照权责发生制编制的会计报表,所反映的当期经营成果同样是值得信赖的。这就是说,没有必要过分夸大现金流量表在揭示或反映上市公司当期经营成果方面的作用。就此而言,财务分析的重点依然是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
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
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是反映上市公司报告期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及其增减变动情况的资产负债表附表。其标准格式如下:
格 式
C公司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
2001年度
单位:人民币元
项目
年初余额
本年增加数
一、坏帐准备合计
188,580,896.67
10,131,589.80
其中:应收帐款
132,905,585.05
2,789,172.87
其他应收款
55,675,311.62
7,342,416.93
二、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合计
其中:股票投资
债券投资
三、存货跌价准备合计
808,920.00
237,671.87
其中:产成品
808,920.00
原材料
237,671.87
在产品
四、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合计
31,348,733.25
1,400,000.00
其中:长期股权投资
31,348,733.25
1,400,000.00
长期债权投资
五、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合计
967,863.71
其中:机器设备
其他设备
967,863.71
六、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合计
其中:专利权
软件
七、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合计
--
--
八、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合计
--
--
项目
本年转回数
年末余额
一、坏帐准备合计
3,316,225.02
195,396,261.45
其中:应收帐款
1,949,061.09
133,745,696.83
其他应收款
1,367,163.93
61,650,564.62
二、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合计
其中:股票投资
债券投资
三、存货跌价准备合计
1,046,591.87
其中:产成品
808,920.00
原材料
237,671.87
在产品
四、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合计
413,608.25
32,335,125.00
其中:长期股权投资
413,608.25
32,335,125.00
长期债权投资
五、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合计
967,863.71
其中:机器设备
其他设备
967,863.71
六、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合计
其中:专利权
软件
七、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合计
--
--
八、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合计
--
--
股东权益增减变动表
股东权益增减变动表是反映上市公司本期(年度或中期)内截止期末股东权益增减变动情况的资产负债表附表。其标准格式如下:
格 式
C公司股东权益增减变动表
2001年度
单位:人民币元
项目
2001年
2000年
一、股本
年初余额
239,463,040.00
239,463,040.00
本期增加额
其中:资本公积转入
盈余公积转入
利润分配转入
新增资本
本期减少数
期末余额
239,463,040.00
239,463,040.00
二、资本公积
年初余额
616,708,799.94
616,708,799.94
本期增加数
其中:股本溢价
接受捐赠非现金资产
股权投资准备
拨款转入
外币报表折算差额
其他资本公积
本期减少数
其中:转增资本
期末余额
616,708,799.94
616,708,799.94
三、法定和任意盈余公积
年初余额
214,744,415.75
188,011,505.83
本期增加数
26,732,909.92
其中:从净利润中提取数
26,732,909.92
其中:法定盈余公积
10,693,163.97
任意盈余公积
16,039,745.95
储备基金
企业发展基金
法定公益金转入数
本期减少数
其中:弥补亏损
转增资本
分派现金股利
期末余额
214,744,415.75
214,744,415.75
其中:法定盈余公积
214,744,415.75
214,744,415.75
储备基金
企业发展基金
四、法定公益金
年初余额
79,871,534.28
69,178,370.31
本期增加数
10,693,163.97
其中:从净利润中提取数
本期减少数
其中:集体福利支出
期末余额
79,871,534.28
79,871,534.28
五、未分配利润
年初未分配利润
54,549,386.92
20,963,277.14
本期净利润
108,653,193.49
106,931,639.67
本期利润分配
69,158,812.92
73,345,529.89
期末未分配利润
94,043,767.49
54,549,386.92
分部报表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分部报表是提供企业各行业、各地区经营业务的收入、成本、费用、营业利润、资产总额以及负债总额信息的会计报表附表,分为业务分布报表和地区分部报表。
会计报表附注
会计报表附注包括:
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
会计政策
会计政策是企业编制会计报表时采用的会计原则与会计方法的总称。其中:
会计原则——是确定会计程序与方法的基础,包括会计标准、会计年度以及记帐本位币的选用,资产、负债、股东权益、收益、费用的确认原则,记帐基础与计价基础等;
会计方法——是与会计报表有关的财务数据处理方法,包括外币业务核算方法、现金等价物的确定标准、坏帐核算方法、存货核算方法、短期投资核算方法、长期投资核算方法、固定资产计价与折旧方法、在建工程核算方法、借款费用资本化核算方法、无形资产计价与摊销方法、长期待摊费用摊销方法、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以及合并报表编制方法等。
可选择性会计方法
会计方法的可选择性是相对于会计原则的不可选择性而言的。
可选择性会计方法是指企业在不改变会计原则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公允计价与公允列报的需要自行选择的会计方法。并非所有的会计方法的所有方面都可以根据需要自行选择,例如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计价条件、计价期间通常是不可选择的,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的原始计价方法也是不可以选择的,而固定资产的折旧期限与折旧比例与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股权投资差额的摊销期限与摊销比例等是可以选择的。
可以选择的会计方法还包括存货成本的核算方法、坏帐核算方法等。例如,存货成本的可选择性核算方法有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后进先出法;坏帐的可选择性核算方法有备抵法与直接注销法。
会计估计
受经济周期以及其他商业活动中内在的不确定因素影响,许多会计报表项目不能精确计量,而只能加以估计,才能满足公允价值的要求。会计估计就是本着会计标准关于公允价值的原则,对不确定因素之于会计报表项目的影响程度,使用至报告期末最近的信息所进行的判断。
例如,坏帐核算时需要对应收款项的不可回收因素进行会计估计,选择存货成本核算方法时需要对存货周期的长短以及该周期对存货价值的影响进行会计估计,确定固定资产折旧期限与比例时需要对固定资产使用年限与受益程度进行会计估计,等等。此外,会计政策变更以及需要对以往作出的会计估计加以变更时也应当进行会计估计。
会计变更
会计变更
会计变更是指对以往年度选用的会计政策与作出的会计估计加以变更。会计变更能够引起会计报表数据的变化,可以采取追溯调整法或未来适用法来反映该等变化对以往年度或未来会计期间会计报表的影响。其中,追溯调整法应计算会计变更事项对会计报表的累积影响数,将其反映在变更当期期初留存收益项目当中,并因此调整以往年度的会计报表;未来适用法是指变更事项仅适用于本期以及未来会计期间,无需计算会计变更对会计报表的累积影响数,亦无需调整以往年度的会计报表。
国内上市公司关于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政策绝大多数采用追溯调整法处理,较少数采用未来适用法处理。当然,这也是可以选择的。
会计政策变更
会计政策变更是指对相同的交易或事项由原来的会计政策改用另一会计政策的行为。例如,在《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实施后,某上市公司将上一年度发生的债务重组交易当中的债务帐面价值与支付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之间的差额,由确认为收益变更到确认为资本公积;许多上市公司从2001年度起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委托贷款实行减值准备,并采用追溯调整法反映该政策对会计报表的影响。
会计估计变更
会计估计变更是指对相同的交易或事项由原来的会计估计结论改用另一会计估计结论的行为。
例如,某上市公司对最近的应收款项回收风险程度作出重新估计,并依据估计结论将以往实施的不区分帐龄的坏帐准备计提比例改为区分帐龄的坏帐准备计提比例;某上市公司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作出重新会计估计,认为原来的使用年限被高估,因此缩短了使用年限,并相应提高了折旧比例。
合并报表范围与变更
合并报表范围
根据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制度,需要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编报范围的子公司是指所持权益份额50%以上的被投资单位,以及虽然所持权益份额不足被投资单位注册资本的50%,但拥有实际控制权的被投资单位。
根据中国企业会计准则,非持续经营的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附属企业可不纳入合并报表范围。但如此规定令一些上市公司存在较严重的会计风险。
合并报表范围变更
合并报表范围可以根据上市公司对外投资变化情况加以变更。例如。当报告期内增加一附属企业时,应以约定交易日为基准纳入合并报表;当报告期内对一家附属企业的持股比例由原来的50%以上减至35%并因此失去实际控制权时,应以约定交易日为基准划出合并报表范围。
会计报表主要项目注释
尽管根据目前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定,在指定媒体披露的简要年度报告和中期报告一般都删去了“会计报表主要项目注释”这一节,但在正文当中,它是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原因是它可以向投资者以及其他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关于会计报表的更详细信息,类似应收款项帐龄结构、短期投资构成、财务费用项下的利息收入与利息支出等等。根据这些信息,投资者可以判断相应的会计风险。
例如,某公司本期坏帐准备是不区分帐龄的统一比例计提的,但主要项目注释提供的帐龄结构显示,虽然应收款项的合计金额没有明显增加,但1年以上特别是2年以上帐龄的应收款项较年初大幅增加,表明实际的回收风险随帐龄的延长而加大,继续采用不区分帐龄的统一比例计提坏帐准备是不公允的,应当调整为区分帐龄的比例计提坏帐准备。因此,为确保财务分析得出正确结论,必须关注会计报表主要项目注释列报。
主要项目
需要注释的会计报表主要项目可能涉及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的所有项目,上市公司可以根据金额的多少、重要性加以取舍。但通常不能舍弃应收帐款、其他应收款、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原值、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净值、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股本、资本公积、资本公益、未分配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财务费用、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与支出等。
关联方披露
关联方的定义
关联方是指在财务和经营过程中,如果一方有能力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同受一个母公司控制的子公司之间,它们被视为关联方。
其中,控制是指直接或通过子公司间接拥有一家企业半数以上表决权,或根据章程或协议,对表决权有重大影响,并有权决定企业管理层的财务与经营政策;重大影响是指可以参与企业财务和经营政策上的决定,但不控制这些政策。
关联方的范围
受以上关联方定义指引,关联方的范围取决于存在关联方关系的企业与个人数量,包括被控制的附属企业、联营公司、对企业有重大影响的个人以及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关键管理人员,此外还包括上述个人直接或间接地拥有表决权的企业,或他们能够施加重大影响的企业。
虽然存在关联的形式,但不存在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关联方关系的企业、政府机构、个人不是关联方。
关联方交易
关联方交易是指在关联方之间相互转移资源(主要指资产)或义务(主要指债务),不论是否收取价款。
例如,上市公司向大股东及其子公司销售产品与后者因此以应收帐款的形式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或者相反,上市公司向大股东及其子公司购买产品并因此以应付帐款的形式占用后者的资金,都属于关联方交易;上市公司将货币资金存放于大股东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的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与企业财务公司、租赁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或者以其他应收款的形式向大股东及其子公司有偿、无偿提供货币资金,都属于关联方交易;此外,上市公司在与其存在关联方关系的企业与个人之间进行的、非经常性的资产相互转让、债务重组等,也属于关联方关系。
关联方问题
关联方问题是有可能导致投资者及其他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上市公司作出错误判断的事项。值得重点关注的关联方问题一是交易价格是否公允,二是交易是否对关联方存在依赖性。
依据国际会计准则,关联方交易价格应当采用不加控制的可比价格法来确定,即非关联方之间在经济上可比的市场中买卖类似商品的价格;或者采用成本加成法来确定,即在供应商的成本上增加适当的金额。但是,这样并不能保证交易价格是公允的。非关联方之间的价格是公允的。
如果交易在关联方之间存在依赖性,意味着不存在关联方关系就不会发生交易;或者说一旦与其交易的关联方丧失持续经营假设,交易就难以持续。
关联方披露事项
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的关联方事项包括关联方企业名称、法定代表人、注册资本、主营业务、所持股份或权益,及其相应变化;包括关联方交易的性质、类型、交易金额及相应的比例、为结算项目的金额及相应的比例、定价政策等。
此外,如有必要,还应当区别关联方以及交易类型对关联方交易予以说明,或对交易价格的公允性予以说明。
或有事项
或有事项是指随会计报表披露的尚未在本期会计报表内确认的负债与资产。其中,或有负债是指因过去事项而产生的潜在义务或尚未予以确认的现时义务,如未决诉讼、仲裁可能产生的债务,因担保可能产生的债务等;或有资产是指因过去事项形成的潜在资产,其存在只能通过不完全有企业控制的一个或数个不确定未来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如某上市公司依据合同对以往发生的原材料采购因质量问题向供应商提出索赔,但尚未获得赔偿。
此外,亏损性合同,即继续履行该合同规定义务将导致费用超过流入的经济利益,也应当视为或有事项予以披露
或有事项的披露
如存在需要披露的或有负债与或有资产,披露的内容应当包括或有事项形成的原因、对财务影响的估计、或有负债获得补偿的可能性、或有资产的不确定性等。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日后事项的定义
日后事项是指在资产负债表日(报告期末)至财务报告批准披露日之间发生的需要调整或说明的有利或不利事项。
日后事项的分类
日后事项包括调整事项与非调整事项。其中,非调整事项应当在财务报告中予以说明。
调整事项是指对资产负债表日已经存在的情况提供新证据的事项,这些事项要求企业调整已经在会计报表中确认的金额,或确认以前未确认的金额。如某上市公司根据资产负债表日日后收到的信息,表明某项固定资产已发生进一步减值,金额大于已计提的减值准备,于是,该公司应当对资产负债表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进行调整,并相应调整利润表已确认的费用和利润。
非调整事项是指只需要对资产负债表日后发生的情况加以说明,无需调整会计报表已经确认的金额。如某上市公司持有的股票(短期投资)在资产负债表日后因市价下跌而发生减值,由于是在本报告期内发生的,因此无需对已经确认的短期投资及其减值准备进行调整,但为提请投资者规避风险,应当加以说明。
独立审计
独立审计是指独立于被审计单位之外的注册会计师依据审计准则对其会计报表及相关信息进行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
在证券市场,独立审计是维护会计报表满足公允价值与公允列报要求的重要途径。上市公司独立审计是由证监会认可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的。独立审计是公开会计服务市场的主要业务,该项业务受证监会及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行政监督,并接受社会公众的舆论监督。
审计人员出具的关于财务报表的审计报告,有四种类型,即:
(1)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2)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3)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
(4)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审计作用
审计工作,是指企业外部的审计人员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审计活动。
审计报告只是审计人员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企业编制的报表是否遵循了会计准则,是否恰当地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所表明的一种看法或意见。
审计工作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1.通过审计,确认企业的财务报表提供的内容是否恰当地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在报表的编制过程中是否遵循了会计准则。审计人员在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审计时,要对上述诸方面进行考察,并根据考察(审计)的结果对外出具审计报告。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并不负责对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否符合法律规定、企业内部是否存在舞弊行为进行审查,审计人员所做的全部工作,其目的就是要出具审计报告。
2.促进企业的报表编制及会计处理规范化。尽管如上所述,审计工作的目的不是要判定或审查企业是否存在违法经营活动,但是在确认企业的报表是否符合准则的编制要求,是否恰当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的过程(即审计过程)中,则确实能够促进企业在组织其财务会计活动时遵循准则的要求,规范化地从事会计工作。
审计责任
审计责任是指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所应负的责任,即依据独立审计准则出具审计报告并保证其真实性与合法性。从事后追究的角度讲,审计责任可以划分为在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与行政监督下的行政责任,依据民法认定的民事责任与依据刑法认定的刑事责任,这些责任可以是连带发生的。例如,对银广夏2000年度会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及其责任注册会计师,不仅已被追究行政责任,而且可能被追究民事责任以至刑事责任。
审计风险
由审计责任可以产生审计风险,即审计报告反映不当导致会计报表的使用者对其作出错误判断及决策的风险。例如,某会计师事务所对一上市公司2000年度财务报告出具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但该公司会计报表附注显示,应收帐款与其他应收款均存在明显的不可回收风险,而且对其他应收款的列报明显违反会计准则。
审计流程
审计流程包括了解客户基本情况、签订审计业务委托约定书、制订审计计划,通过实施符合性测试与实质性测试、分析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与审计风险以及复核等途径获得审计证据,以及编写审计工作底稿、出具审计报告等。
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是指注册会计师依据独立审计准则,在实施必要审计程序后出具的,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包括标准审计报告与非标准审计报告。
其中,标准审计报告指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非标准审计报告包括有说明段文字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否定意见审计报告和拒绝表示意见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具有在被审计单位与会计报表使用者之间的鉴定作用,对被审计单位及其股东、债权人利益的保护作用,以及对执业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报告真实性、合法性的证明作用。
无保留意见
注册会计师发表无保留意见的前提条件如下:
①会计报表的编制符合会计准则及其他会计制度;
②会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地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情况;
③会计处理方法的选用符合一贯性原则;
④已顺利实施了必要的审计程序;
⑥不存在应调整但被审计单位未予调整的事项。
在上述前提下,如果注册会计师认为存在需要引起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关注,而且并不影响其对公允价值与公允列报作出判断及决策的可靠性,可出具带说明段文字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
保留意见
如果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就其整体而言是公允的,但存在以下情况之一:
①个别重要会计事项的处理或个别会计报表项目的编制不符合会计准则及其他会计制度,被审计单位拒绝调整;
②审计范围受到限制,无法取得应有的审计证据;
③个别会计处理方法的选用不符合一贯性原则,注册会计师应当发表保留意见。
否定意见
注册会计师发表否定意见的前提条件是:
①会计方法的选用严重违反会计准则及其他会计制度,被审计单位拒绝调整;
②会计报表严重歪曲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被审计单位拒绝调整。
拒绝表示意见
如果受委托人、被委托单位或客观环境的限制,不能获得必要的审计证据,以致无法对会计报表的整体反映发表审计意见,注册会计师应当发表拒绝表示意见。
常见问题
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是否意味着企业的会计处理准确无误?
无保留意见报告是一种最常见的审计报告。但是,请读者注意,在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中,审计意见只有“符合”、“恰当”、“一致”等具有弹性的字眼。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并不意味着企业的会计处理准确无误。
审计人员之所以能够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很重要的一点是审计人员认为企业的财务报表编制及会计处理与会计准则的要求无“重大性”差异。或者说,即使企业的会计处理与准则的要求有偏差,但只要审计人员认为这种偏差不足以使投资者作出错误决策,则仍然不影响审计人员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另一方面,也可能企业的会计处理没有遵循准则要求,且差异重大,足以导致投资者作出错误决策并招致损失。但由于审计人员水平所限或受其他条件的制约,未能发现这些问题,而仍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在这种情况下,审计报告对投资者的误导反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现在的情况看,我国规定,企业的会计年度与公历年度一致这就意味着,企业均应在12月31日进行结帐,于年初或上半年对外发布财务报表。这就是说,所有需要经过审计人员审计的企业,均要集中在这段时间聘请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
由于注册会计师人数有限。在人员、时间、精力与审计任务之间出现巨大的供求不平衡的条件下,只有降低审计工作的质量。这样,就极有可能使本应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出具成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是否意味着企业内部无舞弊现象,企业的管理工作卓有成效?
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并不意味着企业内部无舞弊现象,并不意味着企业的管理工作卓有成效。
企业内部是否存在部分职工的舞弊现象,企业的经营管理是否有方,只是企业内部的管理问题,企业的管理者在这方面负有责任。如果企业内部有上述问题,并且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也已发现,但只要审计人员认为这些问题并不影响企业对财务报表的编制,审计报告也会是无保留意见的。因此,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并不能使与企业有利害相关的有关方面“高枕无忧”。
保留意见、反对意见与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是否暗示企业在经营与内部管理上有问题?
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反对意见的审计报告与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也不一定意味着企业在经营与内部管理上“一团糟”。
审计报告只是就报表是否恰当地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出具的意见说明,它并不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有直接的关系。
上述三种审计报告的出具,主要是因为:
第一,审计人员无法得到有关信息;
第二,审计人员素质不高,本该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但却出具了上述三者之一的审计报告;
第三,企业确实在会计处理与报表编制上严重触犯现行会计。可以看出,即使上述第三种情形,也与企业的经营活动和内部管理有一定距离。但是,应该看到,就大多数情况而言,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的“可信度”远远大于其他三种报告。
投资者如何防范误导的审计报告?
在现实生活中,投资者往往对审计工作的作用及审计报告的使用产生误解,盲目相信(信任)审计报告。
因此,我们应该看到,在财务报表背后,到处是与“真实”,“准确”、“可靠”有一定距离的东西。这就告诉我们,简单地依赖报表作出决策极易导致失误。
那么,在纷繁复杂的财务报表信息里,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持理智,明智地作出有关决策呢?
1.财务报表信息本身具有弹性。
与世界上许多事物存在模糊性一样,企业诸如资产价值,费用金额,收入金额及利润等由于计量的原因,其本身就是具有弹性的价值量。
这已从诸多的会计方法具有可选择性这一点得到验证。这就是说,报表中所列示的数字并不具有“唯一正确”性,能用公式表达出来的关系也并不一定合理。例如,很难有道理来说明加速折旧法中为什么一定要“双倍余额”或“年数总和”法而不是其他方法(尽管在国外还有其他多种方法)。因此,在财务报表信息的形成上,除了有“客观”、“实际发生”方面的因素外,还有许多是惯例性的。读者不应对会计信息的弹性化、模糊化奇怪。
2.加强自身分析财务报表的能力
企业粉饰财务状况的现象,在世界范围内是普遍存在的。但对一个企业的同一会计期间来说,它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好转很难与存货周转率,应收帐款周转率、应付帐款周转率、现金流量的恶化同时存在。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就可以主动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会诊”,达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目的。
3.重视对企业非货币性信息的分析
企业的财务状况及发展前景等诸方面的问题,有些是难以用货币来表示的,有些非货币方面的信息对企业的信息使用者来说比货币信息更重要。
例如,两个财务状况相同(从报表信息看)的同类企业,一个处于上升期,另一个则处于下滑期。他们只是在上升与下滑的过程中的某一时点表现为相同的财务状况。这种上升与下滑的趋势就不一定能从报表中反映出来。
分析企业的非货币性信息指哪些内容?
企业非货币性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企业经理人员对财务报告的评论;
2.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的措辞;
3.资产的构成及保值增值情况;
4.损益表中非常项目与其他项目在数量上的对比关系;
5.企业或有负债与资产负债表上现实负债的数量对比关系;
6.企业的股利发放政策;
7.企业产品的市场状况与发展趋势;
8.企业的公众声誉;
9.企业的雇员周转率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