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软件是知识显化与积累的工具
工业软件分为嵌入式软件和非嵌入式软件,嵌入式软件是指嵌入在控制器中用于数据采集、逻辑判断、控制运行等功能的软件;非嵌入式软件是指在通用计算机上运行的专用于工业设计、编程、监控、调度、管理等软件。
嵌入式软件在上篇文章《软件定义机器,始自嵌入软件》中有详细介绍,本文中的工业软件特指非嵌入式软件。
工业软件是辅助、指导、甚至控制产品设计、工艺、制造、排产、调度、服务等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软件系统,甚至包括厂房规划、建设,大气、污染模拟等广泛的专用软件系统;工业软件与通用软件的不同点在于具有鲜明的行业特征,这些行业特征包括:创意、技术理论、工艺特征、设备能力、人员技能、材料科学、甚至是经验试错所得等。一款好的工业软件不仅仅是从软件的角度看是优秀的,更重要的是能够更灵活、方便、快捷、经济地表现出特定行业特征和行业知识。
工业软件是知识显化的工具 现代的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已经远非工业革命初期主要由工人劳动来完成整个制造的过程,制造水平的高低基本上由制造过程中知识多寡的决定。例如:芯片制造基本上完全是由知识驱动,即便是现场的工人也是知识工人。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显化知识就决定了一个企业的竞争力。
那么什么是知识呢?哲学家康德认为,人经过想象力处理感性质料后在心灵中形成的对客观世界的理性认知就是知识。从康德的观点看,首先,通过感官获得的感性质料不是知识,而仅仅是形成知识的素材,因为尚没有上升到理性层次,只有感性质料经过想象力处理并形成理性认知才能成为知识。也就是说知识仅存在于人的意识中。
如何把人的意识中知识显化就成为知识利用的第一步,并且是不可逾越的关键一步,在知识显化过程中还要有知识的表示,也就是说用何种载体表示知识(知识本身靠人的大脑承载,但是这种载体比较难用,关键是复制更加困难,哈哈),计算机给予我们非常现实可靠的工具,有了计算机这个知识的载体,剩下的就是怎么把人脑中的知识转移到计算机上去的问题。我认为,现在计算机上至少有两种载体可以承载知识,一种是软件代码,另一种是数据。也就是说知识可以由两类人提供,代码作为知识的载体,提供者是工业软件开发者;数据作为知识的载体,提供者是工业软件的使用者。为了简化讨论,我们不对这两种载体和提供者进行严格区分。 举几个工业软件的例子可能更好理解知识显化,CAD是设计者创意的显化,CAPP是制造工艺知识的显化、APS是生产计划技巧的显化、MES是生产管理能力的显化等等。也就是说工业软件能够把人脑中的意识转化为可观察、可分析、可利用的软件表示、算法、步骤、流程等。是整个工业知识显化的工具。
工业软件是知识积累的工具 当工业软件把本属于人类专有的知识显化并固化到计算机中(不论是以代码的形式还是以数据的形式)后,随着时间的延续就形成了知识积累。知识的积累会成为企业的无价之宝,这些知识积累具有独特性、不可模仿性、不可替代性等特征,这三个特征恰恰是企业差异化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当知识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就自然出现超出任何知识提供者的能力的知识,在提供者提供的知识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推理、人工智能等策略就可以在拥有的知识的全集中综合出更优的知识,并把这些更优解(未必是最优解)再充实到知识积累中,形成更高一级的知识积累。如此使企业进入良性的知识积累过程,并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价值与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