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力度加码 价值投资望升温(名单)
来自:MACD论坛(bbs.shudaoyoufang.com)
作者:xxx18
浏览:17583
回复:2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监管力度加码 价值投资望升温(名单)
MACD直播室 金融群英会
群组家园›大盘交流›金融群英会›
导读:
监管力度还在不断加码严控题材炒作 投机资金受挤压
监管趋严致游资操盘模式“生变”价值投资有望升温
一案例暗示监管部门态度微妙转变 透明化大势所趋
监管严控过度融资 九家上市公司定增瘦身百亿
市场乍暖还寒 多家公司陷定增价倒挂困境
"最严监管"发威私募江湖变天
监管趋严快钱难赚 新基金公司生存愈发艰难
"闲不住的手"或需要反思监管过细已成市场最大风险
监管力度还在不断加码严控题材炒作 投机资金受挤压
种种迹象表明,监管层对于概念炒作、借壳重组等的监管力度还在不断加码。
一方面,沪深交易所自年初以来不断强化对于异常交易的监管力度,近期更是各自出招严控市场炒作。另一方面记者注意到,自证监会并购重组委下半年的审核工作正式启动以来,对于借壳重组的审核也正不断收紧。证监会官网数据显示,仅过去一周就有5家公司的并购重组申请被否,而今年前6个月累计只有8家被否。
“现在没有之前忙了,休息观望的时间居多,另外也会花更多的时间来研究公司本身,往价值投资的方向靠一靠。”上海一家以趋势交易为主的中型私募基金经理便告据记者,监管层目前的高压态势使不少短线交易者的操作空间被大幅挤压。而在多数市场人士看来,监管层针对炒作之风的监管不断加码,确实有望引导价值投资逐渐回归。
严控炒作
据记者梳理发现,沪深交易所今年以来持续强化对异常交易的监管力度,实施监管措施的数量较去年同期均有大幅提升。近日,上证所表态将从四方面继续加大上市公司一线监管力度,深交所也表示将从七方面继续落实从严监督。除此之外,沪深交易所近期还各自祭出重拳严控市场炒作。
根据深交所近日披露的数据,年初以来,深交所对异常交易一直保持密切监控,上半年采取电话警示、书面警示、盘中限制交易、约见谈话和盘后限制交易等监管措施540次,较去年同期大幅上升。
在过去的一周,深交所更是连发三道“捉妖令”,直指热点题材炒作。7月22日,在第一封监管函中,深交所表示将针对演艺明星证券化现象,修订广播电影电视行业信息披露指引;同时起草LED光电、机器人、医疗机械、信息安全、互联网营销等行业信息披露指引。
7月25日,深交所发出第二道“捉妖令”,表示将加大异常交易行为监管力度,围绕“重点账户、重点行为、重点股票、重点时段”四个关键重点,强化对市场交易和系统性风险的实时盯盘和预警监测。
7月26日,深交所又点名几大市场热点,称针对虚拟现实、石墨烯、人工智能、PE+上市公司、资本系或合伙企业入主上市公司等热点题材,将保持高度敏感,督促公司准确完整地披露具体情况和对公司的影响,并对存在的风险进行充分揭示,同时将细化停牌冷却、内幕交易核查制度,遏制市场炒作。
除深交所外,上证所近日也公布了上半年针对异常交易的监管情况。今年上半年,上证所共处理异常交易行为2275起,较去年全年增加92%;发出协查函、关注函等监管工作函件1201份,较去年全年增长24%;实施书面警示、盘中暂停账户交易等自律监管措施3205次,较去年全年增长76%。
另外,上证所近期还采取了“以案说法”的形式,对游资、大户等常见的市场炒作手段进行解剖,以求达到严控游资乱炒和投资者教育的目的。据记者统计,7月22日和7月29日,上证所累计发布了10个异常交易的具体案例,涉及集合竞价虚假申报、强化尾市涨跌停趋势虚假申报、盘中虚假申报和盘中异常申报4类异常交易行为。
此外,继6月24日表示将行业研究报告对股价的影响纳入信息披露监管范围之后,上证所还在不断增加对“研报乱象”的整肃力度,加大了上市公司的信披违规问责。“一些公开发布的研究报告,存在缺乏客观依据、结论主观草率、内容捕风捉影甚至制造”噱头“等问题,容易误导中小投资者跟风交易。”上证所曾如是表示。
经记者比对核实,截至目前,兴发集团(600141.SH)、人福医药(600079.SH)等公司就因相关研报存在误导和夸大等问题被上证所予以匿名通报。上述案例中,相关公司均收到了交易所的问询函,相关证券公司也被交易所发函要求加强研报发布行为的内部约束。
挤压短线资金空间
与交易所严控炒作相对应,监管层对于借壳重组的审核也正不断收紧。
证监会官网和数据显示,证监会并购重组委上半年共受理了205家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方案,召开了46次工作会议,审核了125家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申请。就上半年并购重组审核的通过率来看,上半年125家上市公司的并购重组中,未过会的仅有8家,通过率为93.6%,高于去年同期的91.7%,整体保持稳定。
上半年虽平稳收官,但自7月20日证监会并购重组委下半年的审核工作正式启动以来,形势却已悄然发生变化。据记者梳理统计,目前已有5家公司的并购重组申请被否。具体来看,5家公司分别为宁波华翔(002048.SZ)、电光科技(002730.SZ)、新文化(300336.SZ)、*ST商城(600306.SH)、申科股份(002633.SZ)。
6月17日,证监会就《上市公司重大资产管理办法》(修订稿)公开征求意见。记者便注意到,虽然这一“史上最严”的重组新规尚未正式实施,但其威力已经显现无余。数据显示,截至7月31日,今年前七个月重大资产重组的失败家数分别为5家、4家、4家、5家、9家、13家和10家,6月和7月失败公司数量上升明显。
另外,并购重组监管趋严,不少上市公司也“知难而退”,主动终止了重大资产重组。据记者不完全统计,7月就有达华智能(002512.SZ)、上工申贝(600843.SH)、金字火腿(002515.SZ)等近40家公司主动终止了重大资产重组。而从年内数据来看,今年前5个月,单月终止资产重组的公司多不超过20家,而6月和7月终止的家数均接近40家,数量上升的趋势也十分明显。
证监会和交易所连续重拳出击,热炒题材、借壳、重组等的市场资金似有“被包抄”之势。前述趋势交易派私募基金经理便告诉记者,“目前监管的高压状态确实对短线交易者影响很大,现在圈内很多出名的游资都度假去了。”
在上海宽远资产合伙人梁力看来,监管层针对炒作之风的监管不断加码,也确实有望引导价值投资逐渐回归。“资金是逐利的,监管的风向在转,越来越多的人会主动回避此前被爆炒的小股票。这也是为什么这两三个月来,业绩好、分红高且市盈率低的股票涨得比较多。”梁力说。
不过,在前述基金经理看来,市场投机资金也具备引导和增加流动性的积极作用,而流动性反过来又可以提升市场整体的估值和溢价。如果过度抑制市场的投机力量,也容易使整个市场的流动性受到影响,影响整体的赚钱效应,接下来不排除市场会因交易量萎缩而出现阴跌。
“题材股熄火、蓝筹股上涨更像是一个跷跷板效应。如果过度抑制市场的投机力量,这些蓝筹股的收益最终也会受到影响。”该基金经理认为,除了近期对于题材股的打压,抑制大股东利用通道参与定增和抑制银行理财产品流入股市更值得注意。
“这次监管最主要的是引导产业资本流向实体,脱实向虚。对于题材股的打压,很有可能就是抑制这两种行为的配合政策,所以主题炒作的打压应该也不会一直持续。”该基金经理称。
无独有偶,梁力也认为,在目前的监管态势下,资本市场“赏优罚劣”的功能会得到更好的体现。“市值是对经营者、股东等的奖励。过去的机制一定程度上使大家不愿意去踏实做实业,因为亏损后重组借壳反而更能得到市场追捧。目前的监管思路,一方面扭正了资本市场的激励方向,另一方面,资金能流入切实需要资金来做实事的优秀公司,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也能更好发挥。”梁力表示。(.一.财.网.赵.星.巍.)
监管趋严致游资操盘模式“生变”价值投资有望升温
7月29日,上证所推出了《交易行为典型案例之四——盘中异常申报》一文,向市场公开发布了一批证券异常交易行为监管典型案例,涉及集合竞价虚假申报、强化尾市涨跌停趋势的虚假申报等。盘中虚假申报和盘中异常申报是上交所二级市场实时监控过程中发现的频率较高的两类异常交易行为,也是一线监管的重点。
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随着监管日趋严厉,有利于引导价值投资理念回归,“打板”的操盘模式受影响较大。
监管趋严
游资操盘模式受冲击
很多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会发现,明明看到还有几千手买单,为什么一抢着买入,那些买单却突然不见了?针对投资者的这些疑惑,上证所发布针对盘中虚假申报和盘中异常申报两类异常交易行为的监管案例,用真实案例帮助投资者提高风险识别能力,也对一些游资的炒作行为进行警示。
有私募人士对每经投资宝(微信号:mjtzb2)记者表示,此次上证所在日常监控中对盘中异常申报加强监管,意味着目前的游资操盘文化将受到极大冲击。据他透露,目前盘中异常申报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游资在拉抬股价过程中形成的“异常申报”,另一种是在打压股价时,也容易出现这种“异常申报”。
该私募人士表示,目前很多投资者都有自己的微信群,当一只个股出现有利好或利空的时候,消息扩散很快,投资者在短时间连续多笔申报并成交,导致相关股票在其申报期间发生同向大幅波动。在此期间,该类投资者的成交价格和相关股票价格往往呈现连续上升或下降的趋势。而一些资金量大的游资,可以通过大幅溢价或折价的形式大笔申报,导致个股出现“脉冲式大幅波动”。
此外对于临近收盘的交易,考虑到收盘价格对次一交易日的交易会有参考影响,且可能涉及基金、资产管理计划等金融产品的估值,因此,上证所对于这一时段内的异常申报行为监管更加严格,体现在对股票价格的波动幅度要求更小;如果存在大笔申报、大额申报、密集申报或连续申报等情况,且符合上证所《证券异常交易实时监控细则》第八条第三款规定的情形,可能影响市场交易秩序,构成盘中异常申报的异常交易行为。
一位私募人士在朋友圈指出,随着监管趋严,游资“打板”或许是最先受到影响的,也是受冲击最大的。
该人士表示继,据他了解,目前游资打板模式是最为暴利,获利速度最快的一种盈利模式,随着监管加强,这种模式自然受到的冲击最大。
此外也有私募表示,随着监管强化,必然会降低市场股票价格的波动幅度,对过去凭借资金优势,通过拉高股价出货或打低股价低吸获取博弈投资收益,甚至坐庄拉高股价套现获取投资收益的盈利模式的投资者来说,这样的监管力度无疑对他们是巨大的打击。但是这样的转变有一个过程,而监管的日趋严厉对过去长时间靠炒作、打涨停板获取博弈收益的人来说,是一个打击,这部分资金是市场最活跃的资金,短期市场会波动减少。
投机成本高
价值投资或受宠
对此,有分析人士表示,目前投机成本太高,市场该回归价值投资了,而在弱市(或震荡市)中,投资者该如何操做呢?
西藏琳琅投资王琳表示,市场回到价值投资+成长的轨道,对中长期投资是利好,通过对交易异常申报的强化监管,虽然短期会对博弈性资金产生挤出效应,也会影响市场的活跃度和赚钱效应,但是长期看有利于市场向价值和真成长的投资理念转变。其实,A股市场虽然炒风盛行,但拉长时间到5年、10年,市场从来没有亏待过好公司,都给予了较好的回报,比如茅台、伊利等,未来要多注意价值投资的机会,按照“价值+成长”的思路挖掘行业个股机会。
旭诚资产陈贇告诉记者,上证所此次利用真实案例解析异常申报,帮助投资者提高风险识别能力,此举可逐渐消除一些投资者利用资金优势,短时间内大量申报,造成股价剧烈波动并从中获取收益的行为,使得市场真正回归公平交易的原则,大大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权益,让证券市场走上以价值投资的道路。
前海开源基金杨德龙表示,监管层用实际案例对投资者做风险提示,是风险教育的一种,引导投资者进行价值投资的一种做法。近期监管层对市场监管力度加大,对投机的打击较大,所以一些题材概念、垃圾股也纷纷下跌,而白马绩优股则市场表现较好,这种引导有利于投资者的价值投资理念回归。在目前行情下,投资者可积极在医药、军工等板块中挖掘机会。(.每.日.经.济.新.闻.杨.建.)
一案例暗示监管部门态度微妙转变 透明化大势所趋
自上周以来,上交所连续两周公布了两批异常交易监管案例,这些被认为旨在重点监控“游资操盘术”的案例一经发布,立刻引发市场强烈关注。随着集合竞价虚假申报、强化尾市涨跌停趋势虚假申报、盘中异常申报等常见的异常交易行为及相关案例公之于众,关于监管的标准、处罚的边界等问题被广泛探讨,市场上一时间也充斥着各种声音。但有一点应该明确,只有将监管的规则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市场各方才有了进行探讨的基础;而公开和透明正是依法全面从严监管的题中应有之义。
自上周以来,上交所连续两周公布了两批异常交易监管案例,这些被认为旨在重点监控“游资操盘术”的案例一经发布,立刻引发市场强烈关注。随着集合竞价虚假申报、强化尾市涨跌停趋势虚假申报、盘中异常申报等常见的异常交易行为及相关案例公之于众,关于监管的标准、处罚的边界等问题被广泛探讨,市场上一时间也充斥着各种声音。但有一点应该明确,只有将监管的规则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市场各方才有了进行探讨的基础;而公开和透明正是依法全面从严监管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对某个监管标准、某一交易形式的界定进行技术层面的探讨之时,上述案例背后的监管逻辑同样不容忽视:那就是原本一直处于“待解密”状态的异常交易行为,其实已经通过这一方式向全市场进行了展示;而原本虽已处于“被执行”状态但未向市场公开的执法标准,也由此明确。抛开上述案例本身巨大的信息量,这种将原本相对“神秘”的市场监管信息向投资者公开的做法,本身就折射了监管部门态度微妙而积极的转变。
因此,无论市场参与者在探讨这一话题时持何种态度,其讨论的基础无疑都是上述统一、公开的监管信息。就这点而言,将这些信息展示于阳光之下,其公开透明的监管方向应该是值得肯定的。
此前,对市场异常交易行为的监管,《上海证券交易所证券异常交易实时监控细则》相关条款的规定较为原则性,对一些被认定为异常交易的行为并没有明确、详细的界定。尽管在执行中,监管部门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机制,但一直未进行公开,而投资者对于“异常交易行为”的表现形式、危害等也认识有限。此番,通过公开上述案例,不仅能够加深市场各方对交易规则的理解,也是将执法标准进一步明确,是将已经运行成熟的规则予以发布,而并非对市场交易者施加额外义务。
同时,这种对既有经验的总结和公开发布,也是监管部门“亮剑”表明态度——公开了以往未公开的监管逻辑、规则等核心信息,即意味着向市场划分了“不可为”的范围,明确了交易中不可触碰的“红线”所在。提升规则的透明度,从而有利于形成对监管政策的稳定预期,统一释放从严监管的信号。
进一步而言,在依法全面从严监管的大背景下,公开透明本就是题中应有之义。只有通过规则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才能保证监管部门依法、有效、公正地履行监管职责,接受全市场的监督。在这一点上,对异常交易行为的监管案例进行“解密”,无疑是监管公开实践探索的一种进步。同时,监管公开也在步入“深水区”,此次挑选市场高度关注、影响范围广、敏感度高的交易异常行为的监管案例,其中监管态度的变化值得关注。
坚持监管公开的方向,也为依法从严全面监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后续自律监管提供了依据。尽管目前市场上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但应当肯定的是,监管公开的方向不会变也不应该改变,不能因市场上出现了不同意见即止步,不能因反对的声音较大而放弃尝试。其实,一个能够让全市场畅所欲言的环境和氛围,更有利于各方充分交换意见,达成共识,形成稳定的政策预期。
当然,依法全面从严监管的理念,监管公开的实践应当不止于市场监察。“在监管加大对游资操盘术打击力度的同时,作为市场中的投资者,我们更希望看到对上市公司方面的加强监管,尤其对欺诈上市、财务造假行为加大查处力度,这是投资者更乐意看到的监管方向。”小鳄资产投资总监黄慧向记者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