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13049|回复: 0

[大盘交流] 券商8.8万亿通道业务再迎大考!玩通道先要大幅提高风险资本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63 天

炒股要低调股市捉妖记超短俱乐部行云流水话投资

发表于 2016-7-28 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券商8.8万亿通道业务再迎大考!玩通道先要大幅提高风险资本

来自:MACD论坛(bbs.shudaoyoufang.com) 作者:xxx18 浏览:13049 回复:0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券商8.8万亿通道业务再迎大考!玩通道先要大幅提高风险资本导读:

  券商8.8万亿通道业务再迎大考!玩通道先要大幅提高风险资本
  债券监管全面趋严 监管层要求券商加强对公司债券自查

  券商8.8万亿通道业务再迎大考!玩通道先要大幅提高风险资本
  8.8万亿规模的券商通道业务正面临“双规”的考验,在《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和《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运作管理暂行规定》这两份新规实施之际,也是通道业务大幅缩水之时。

  通道业务的风险资本准备动辄以十亿计,有的中小券商赌上所有净资本都不够用,而大型券商的资管子公司需要母公司担保或直接注资。

  “通道业务早晚要消亡,不是资产管理业务的重点。”一位证监会人士日前在一次内部培训上提到,现阶段给予一定的缓冲期,并非要将通道业务全停掉,但要逐步压缩通道业务规模。

  这也意味着,曾经从银信合作变成银证合作,券商借通道业务实现了规模的飞跃,但是只赚规模不赚钱。下半年信托可能重新获得机会,而券商资管将专注于目前规模占比还不到1/4的主动管理业务。

  通道规模和收入不成正比
  一场关于通道业务的飓风正在来袭,可能刮走近几年券商累计的8.8万亿通道业务规模。

  上述监管人士提到,虽然业内认为《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运作管理暂行规定》对券商资管的规定过严,压缩了行业的空间,信托公司又要火了,但从监管来说,通道业务风险责任也说不清楚,虽然合同里约定原状返还,但实际运作中风险并未完全规避。对证券基金机构来讲,要真正着重资产管理的实质,提高核心竞争力。

  近几年,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通过通道业务实现了规模的飞跃,但这种“虚胖”的状态并不健康。

  中国基金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券商资管规模达到了11.89万亿,不过真正体现投资能力的主动管理业务只有3.04万亿,占比不到1/4。而券商通道业务的规模却高达8.85万亿,相当于主动管理的2.9倍。


  虽然通道业务的合同跟其他资管产品不一样,比如要求原装返还之类,规定风险由委托人自己承担,但交易也需要委托人发出指令,对券商而言属于定向被动管理。

  目前通道业务收费很低,一家资管规模千亿的券商负责人透露,规模占比超过一半的通道业务对该券商资管业务收入的贡献只有3%,纯属只赚规模不赚钱。

  风险资本准备需数百亿
  券商收缩通道业务既有内生需要,更多的是双重新规的倒逼。

  近期发布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运作管理暂行规定》第九条规定,证券期货经营机构不得开展或参与具有“资金池”性质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不得存在“资管计划未进行实际投资或投资于非标资产,仅以后期投资者的投资资金向前期投资者兑付投资本金和收益”。

  而修订后的《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更是给通道业务规模过大的券商带来净资本压力,需计提特定风险资本准备。


  其中,投资非标资产的定向资管计划需按0.9%的比例计提,其他定向资管计划按0.5%计提,而通道业务都是定向资管计划,投向大部分是非标资产,若按基准计算,2015年底券商8.85万亿规模的通道业务,需要计提最高796.5亿元,最低也需442.5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风险指标可根据券商分类评级打折。系数为连续三年A类为0.7,A类为0.8,B类为0.9,C类为1,D类为2.
  也就说,新规执行之后,通道业务的风险资本准备比例将全面攀升,连续三年A类券商通道业务所需计提的风险资本准备比例从0.2%提高到0.63%、A类券商从0.3%提高至0.72%、B类券商从0.4%提高至0.81%。

  净资本压力加大
  新的风控指标,给通道业务下了紧箍咒,券商需为此计提的风险资本准备是原来的2-3倍。这无疑是对中小券商或券商资管子公司的净资本加压。

  以去年三季度靠通道业务闯入资管总规模前五名的华福证券为例,主动管理仅占3%,今年一季末通道业务规模约为4615亿,按照新规需计提的风险资本准备金可能高达29.6亿元,而华福证券截至2015年末的净资本是28亿元。

  也就是说,净资本根本不够覆盖风险资本准备,这对中小券商是极大的负担,通道业务势必大幅削减。

  而像大型券商,如中信、华泰、申万宏源、国泰君安、中信建投、海通、招商等券商的通道业务也都在3000亿以上,假设全部投向非标,风险资本准备至少需计提18.9亿元。

  而这些券商大多已成立资管子公司,子公司作为一级法人独立核算,风险资本准备已经接近或超过净资本的情况随处可见。

  华泰、国泰君安、海通、招商等券商资管子公司的净资本分别为:27.84亿元、27.64亿元、36.83亿元、11.79亿元。以招商证券资管为例,净资本显然不够计提通道业务的风险资本准备。

  这还没考虑今年券商分类评级被下调的情况。例如中信证券 ,从AA降为BBB,不能按照连续三年A类的计提标准,以其今年一季度末非主动管理型资管规模7807亿计算,需计提的金额少则35.13亿,多则63.23亿。

  “通道业务太不划算了,风险高收益小,未来肯定会大规模削减。”一位券商资管董事长表示。

  不过业内人士表示,如果子公司净资本太少,母公司可以用担保的方式增加子公司净资本,而不用直接注资。

  债券监管全面趋严 监管层要求券商加强对公司债券自查
  频频出现的债券违约,也让监管层开始如坐针毡。日前,就有证监局下发通知,要求全加上负责的债券发行必须高度重视制度建设,提升内控和风险意识,严格控制潜在的债券风险。

  而在此前,相关管理层早已要求券商对过往债券项目,包括存量和新增项目,认真开始自查,并上报各自的自查报告。

  债券监管全面趋严
  "上个月,证监局下发通知要求我们完善债券业务内控机制,加强管理公司债合规管理。"深圳某上市券商债券业务相关人士称,并要求我们对公司债券业务进行全面梳理,尤其是对存续期的债券项目逐一分析是否存在违约风险或其他风险,是否建立了应急处理机制。


  上述人士表示,监管层认为当前券商公司债券业务发展较快,但券商公司债券相关的制度建设、内控意识、风险应对能力未能同步提升,行业低价竞争、盲目做大、重承销轻托管的现象比较突出,加之公司债券违约事件增加,公司债券相关业务风险正在加速累积。因此需进一步规范证券公司公司债相关业务执业行为,防范相关风险,切实保护投资者权益。

  "实际就是对我们部门内审及公司风控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另一家上市券商投行人士称,针对目前债券市场在事后的监督上、资金用途以及一些条款出现的问题,本轮检查监管层较为关注债券项目的事后资金用途、监管账户等方面问题。

  在券商中国记者采访过程中了解到,多家券商已于日前向当地证监局提交了自查报告。"监管层要求我们将排查情况整理成书面报告并提交。"上述深圳某上市券商债券业务负责人告诉记者。

  "很明显现在就是从严、全面地重监管和风控。"北京某大型券商营业部称,虽然每年都会有一轮监管动作,但是明显感觉一年比一年严格。

  另一家深圳中型券商负责人称,今年以来监管层无论是公开还是非公开场合,已不止一次的表示券商公司债业务在承销等环节存多个问题,提示券商注意债券业务的风险。

  据了解,7月15日,上交所在通报公司债券2015年年报披露和相关监管情况时表示,目前,公司债券2015年报披露工作已接近尾声,相比往年,今年上交所公司债券年报披露要求更明确,监管更严格。同时,债券存续期内的信息披露监管是一项常态工作,上交所将常抓不懈,继续强化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自律监管工作。

  风险管理、质量控制缺失严重
  "本周北京保代培训上,监管层就提到前期对债券业务的检查中,存在券商没有对其他机构的材料进行独立判断,根本没有履职,从严处罚。"华南一位参加此次保代培训的券商投行业务高管称,监管层要求我们充分认识保荐工作的重要性,关注自己的品牌建设和长远利益,树立风险意识,实施公司风控对保荐业务的全面覆盖。

  而证监会副主席李超7月22日在哈尔滨举行的《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培训班(第一期)上也提到近期债券检查情况,称很多公司在风险管理、质量控制等方面缺失很严重。从债券尽调来看,尽调底稿仅仅由发行人提供,公司整理形成,甚至公司都未到现场实施尽调。

  李超指出从近期对债券市场的检查情况看,主要存在四大问题:一是有的证券公司多部门开展业务,内部存在竞争;二是没有相对独立的部门把控风险;三是公司内部未建立基本的制度体系;四是风险管理、质量控制等方面缺失严重。

  有业内人士表示,监管层也是如履薄冰,既想要加大直接融资比例,鼓励债券发展,又担心过快过大的债券规模潜藏着违约风险。在这种情况下,监管层要求承销商充分信息披露,如有尽调失职之处,发生违约需承担连带责任。

  "去年出现的一单债券违约,整整耗费了一个项目团队半年的时间,什么事情也没干,专门就在处理兑付事宜。"上海某上市券商债券负责人在接受券商中国记者采访时表示,承销商作为中介,地位着实尴尬。偿债是发行人的义务,但一出现违约,作为中介的承销商,往往也会受到牵连。

  "今年年初,我们就收紧了债券业务,质地不好的项目已经不做了。"一家拟上市券商分管投行的高管表示,质地不好、发债出发点不对、自己都不想买的债券项目,基本在立项那一关就会不剔除。

  据另一家上海大券商债券业务相关人士介绍,我们债券项目在立项时,会有至少七个人参加,其中包括项目组成员、债券销售团队成员、债券部内控人员及公司风控人员。"从承销环节就对项目严加筛选,而不是向以前为了追求规模什么项目都做。"
  据了解,目前一些券商已经在内部实行债券工作底稿互查,不同项目之间互挑毛病,加大尽职调查的力度。

  附加:《关于进一步规范证券公司公司债券业务发展有关问题的通知》原文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8-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5-25 01:33 , Processed in 0.023028 second(s), 11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