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代石油煤炭指日可待中国将引领能源革命
来自:MACD论坛(bbs.shudaoyoufang.com)
作者:佛主保佑
浏览:18163
回复:0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高空风电技术全球赛跑 中国领先
2015年05月26日 08:25 作者:席淑静
高空风电中国制造
在高空风电这一前沿领域,一家中国公司跑在了所有企业前面。 2009年,张建军、邹南之等人从美国回到中国,在广州成立了广东高空风能技术有限公司,是亚洲第一家从事高空风电技术研发的公司。虽然成立时间晚于Makani Power、KiteGen等公司,但张建军他们走了一条不同的技术路线,成功实现弯道超车。目前,广东高空风能技术有限公司首个400MW高空风能项目进入筹备期,芜湖2.5兆瓦试验电站项目(400MW项目的前期试验机组)厂房建设、设备安装基本完成。
尽管欧美等发达国家有多家公司都在积极研发高空风电技术,其中不乏谷歌、NASA等实力金主供血,但作为商业化起跑线上的第一人,张建军十分自信。“我们不担心国外的竞争,因为我们有明显的技术优势。”
广东高空风能技术有限公司采取“风筝式”技术路线,但系统设计与KiteGen等公司有明显差异。
1、 高空风能利用方式舍弃巨型“风筝”,改为伞形结构,降落伞的圆形对称结构有利于提高系统稳定性。利用高空风能做上下运动,产生的机械能拉动地面发电机转化为电能。空中系统只需要改变高度即可,空中控制系统存在自稳定特点,容易控制飞行姿态。系统做功过程只是上下运动,不会有“乱跑”的问题。
简单说,广东高空风能系统是通过降落伞的上下循环往复运动实现发电。“当伞张开的时候,在风的作用下往上升,升上去的时候做功,到了一定高度的时候,伞就会收掉。整个过程由伞上的控制器决定。比如我们设定3000米,他到3000米的时候就收掉,下滑到300米的时候伞就打开,上升过程中就会发电。”张建军介绍。
目前,全球高空风电试验项目多集中在300米至500米的空域,如谷歌Makani Power的风筝发电机可以上升到80-350米的高度,新近准备放飞的发电机可以飞到450米高空。而广东高空风电系统可以上升到数千米以上的高空。
2、 采用伞梯组合形式,机组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空中系统和地面系统。空中系统由多个做功伞、若干平衡伞外加飘空气球组成;地面系统主要是由发电机、卷扬机(滚筒和反向转动电机)和万向滑轮组成;伞之间、做功伞与卷扬机之间是通过轻质高强度缆绳连接。
风电系统的发电量由当天的风速决定。理论上看,在空中系统的捕获面积(风筝的大小)一定的情况下,风速越高,功率越大,反之亦然。这在客观上导致了风电系统功率时大时小,给电网带来了较大压力。
而伞梯组合的特点是能在任意风力环境下实现稳定功率发电。当风力较低时,空中控制系统在上升阶段将打开全部的做功伞。风力较大时,则只有部分做功伞被打开,从而实现任何风力环境下的稳定功率输出。 伞梯组合的形式实现了高空风电系统从“能发电”到“稳定功率发电”的突破。
此外,伞梯组合受风面积大:广东高空风电系统利用多个巨型降落伞收集风能,受风面积大,KiteGen的风筝式收集风能方式兜风面积较小,Makani Power以涡轮叶片顶端(类似于直升机螺旋桨)的风能收集方式兜风面积更小。
广东高空风能过去五年来要解决的最大难题就是伞体控制的问题。伞梯组合型发电系统的难点在于如何实现巨型降落伞的自由开合。“到目前为止,很多人都不相信我们这么大的伞可以在空中实现自由开合,我们一个伞是几百平米甚至上千平米的面积,很多人认为你开了就合不上,合上了就打不开。
所以在空中巨大升力的情况下,如何灵活控制伞的开合是一个难题。”张建军说,控制器是该公司的核心技术。目前控制器相关的技术已经申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并获得授权,设备已成功运行。
3、 系统可模块化和规模化复制:伞梯组合功率扩容相对“风筝式”更加容易,只需要增加每组伞梯组合中的做功伞数量就可以提高发电功率,同时可以采取四组到十几组伞梯系统同时牵引地面机组的配置,规模复制能力强。而谷歌Makani Power的“风筝式”风电系统为提高发电功率,需要进一步增加风力涡轮机的机翼面积以安装更多的螺旋桨,他们从翼长8.5米到今年增加至25.6米,耗时三年时间。
3
通过以上一系列革命性的设计,伞梯系统具有以下一些优点:
1、理论时间发电时间可以超过95%。年发电时间可高达6500小时以上,对比传统风电全年满负荷发电小时数只有2300小时有明显的改善。虽然高空风电与普通风电在电站投资上并没有节省太多,但由于发电时间和稳定性高于普通风能,高空风电的度电成本不仅秒杀普通风电,甚至可以超过火电,广东高空风能的度电成本低于0.3元。
2、地面系统集中,高空风能占地面积远小于其他新能源技术。以100兆瓦发电能力为例,高空风电、海上传统风电、陆上传统风电、太阳能发电占地面积分别为100亩、 320亩、 350亩、4000亩。
3、无需远距离输电:当高度上升到500米后,中国绝大部分区域的风能具备商业开发价值,因此,高空风电基本不受地域限制。高空风能资源条件优异的地方同时也是经济发达的地方。
目前,Makani Power最新的风电系统发电功率为600千瓦(0.6MW),aeros energies公司研发的高空风电系统“空中浮动涡轮”(BAT)发电功率为100千瓦(0.1MW),更适宜于为偏远地区提供工作生活用电,难以建设大型集中电站。
广东高空风能的商业化则走在了所有高空风电公司前面,车载式高空风能发电系统已完成开发并实现了长时间复杂天气状况下的发电。位于芜湖的首个地面型电站—2.5兆瓦试验电站(400MW项目的前期试验机组)项目目前厂房建设、设备安装基本完成,400MW的电站项目规划也将浮出水面。
张建军称,从近年来的多次实验获得的数据测算,公司高空风电技术商业化之后度电成本有继续下降的潜力,可以达到远低于0.3元的水平,芜湖新厂建设好之后,为进一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公司将自主生产控制器、降落伞等关键设备。
此外,在空域方面,项目所在地的空域已经多次获得军方批准的使用权,未来将根据项目的运行稳定程度进一步延长时限。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自去年以来,有加速迹象,1000米以下低空空域飞行有望全面放开,制约高空风电发展的因素将进一步消除。
绩溪:400WM(兆瓦)高空风能发电项目落户
2016-05-11 投资绩溪
2016年5月10日,在安徽省与全国知名民营企业推动长江经济带战略发展洽谈会上,由上海中路股份有限公司投资、一期总投资10亿元的400WM(兆瓦)高空风能发电项目 作为现场100个签约项目,正式签约落户我县金沙镇工业集中区。
项目采用世界领先的伞梯组合风能采集技术,建设(500-2000米)中高空风能发电和地面发电机组系统(高空风能发电场),开展中高空风能发电的技术研发、发电系统设计和建造、风电场建设、技术服务等业务,实现高空风电产化。项目核准后两个月内开工建设,一期建设工期3年。
高空风能是人类迄今基本上没有开发利用的新源,这是一种储量丰裕、分布广泛的可再生清洁能源。能源专家认为,到2030年,高空风能、微藻生物石油、海洋波浪能、核聚变、深部地热能、卫星太阳能系统将成为6种无限能源。斯坦福大学环境和气候科学家的研究报告指出:高空中蕴藏的风能超过人类社会总需能源的100多倍。
预计400MW项目在安徽地区的推进进度将快于预期:其一,从技术角度看,由于中路高空风能技术团队已成功解决了国际上高空风能发电技术中普遍存在的空中系统的稳定性控制问题,成功研发出居世界领先地位的成套高空风能发电技术,并且项目已经在广东培育5年,技术已经达到商业化运用的标准;其二,从商业落地角度看,公司高空风能发电项目已经在安徽芜湖培育2年。
中路股份拟以非公开募集资金25亿元投入400兆瓦高空风能发电项目,400MW装机容量项目建成后,实现年销售收入11.7亿元,税后利润为6.47亿元。
根据中路绩溪高空风能项目环评报告,项目占地66亩,建成后年发电量24亿度,全国只需要100平方公里土地建设2000多个这样的高空风能电站就可以满足全国的电力需求。
度电成本(11.7-6.47)/24=0.218元,低于煤电成本
替代石油路线图
高空风能发电——电解水制氢——氢燃料电池——替代石油
几种错误的传统能源之路:
1、煤炭
煤炭主要是用于发电,但是煤炭发电造成极重度的环境污染,雾霾和大量温室气体排放,所以煤炭真的是国家极力想替代的。
即使煤炭不被替代中国煤炭也只能开采20多年,甚至可开采时间还要更短。
2013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发布,该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煤炭产量占全球煤炭总产量的47.5%,煤炭消费量占全球煤炭总消费量的50.2%。如此大的开采强度,与如此小的储采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颇让人忧思。 中国现有的煤炭储量只能开采31年。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均能源的消耗日益增长,这个年限还会更短。
现在又过去了3年 中国现有的煤炭储量只能开采28年了。而且这还没有考虑中国煤炭业的极低回采率,中国煤炭业回采率低浪费严重,有的小煤矿挖出一吨煤要浪费九吨煤,回采率仅为10%,虽然目前私人小煤矿都收归国有,但是回采率仍然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所以考虑到中国煤炭业回采率低浪费严重的事实,以及煤炭生产量的增长,预计中国现有的煤炭储量只够开采20年左右。
2、核电
核电不是可再生能源,核原料铀也是有限资源
根据WNA百年展望中的数据,2060年,世界核电总装机容量为11.4亿~36.88亿千瓦,那么从2009年到2060年的52年内,共需天然铀资源为900万~2450万吨。高、低边界都超过了已探明铀资源量,必须通过努力,把预测、推断资源提升转化利用。对低边界需求而言,若强化探查,利用目前掌握的预测、推断资源,部分转化为探明资源,由约636万吨增加到900万吨,那么可以满足核电发展的需求。对高边界而言,已远远超过了1600万吨的世界铀资源总量。从宏观看,世界核电中期发展的铀资源供应有缺口。
核废料处理成本很高,核电站最后必然会因核燃料不足而关闭,核电站关闭后的处理成本极高。目前核电站的发电成本低是因为没有计算核废料处理成本和核电站关闭后的处理成本以及发生核事故所造成的损失。
也就是说目前核电站的盈利只是人为财务处理的结果,或者可以说是造假账的结果。
全球核电站关闭成本高达1000亿美元
2014年11月15日 00:20来源:商务部网站 编辑:东方财富网
外媒11月12日报道,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报告显示,在未来25年关闭老化核电站的成本将超过1000亿美元,这对那些低估核电站全周期使用成本的政府来说是一个警告。到2040年为止,全球将有200座核反应堆达到使用临界点,而全球在过去的40年中仅仅退役关闭了10座核电站,这表明各国政府在核电站关闭上都缺乏经验,关闭成本可能飙升。各国政府目前将核电视为减少能源进口成本、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能源解决方案,但缺乏意识计算核电站整个生命周期的全部成本,包括使用成本、关闭成本和核电站厂址清理成本。对于希望大规模建设核电站的中国和英国而言,现在应该好好计算一下核电站的经济性。伦敦学院能源研究院的PaulDorfman教授表示,国际原子能机构计算的1000亿美元费用仅仅是关闭核电站的成本,如果将处理永久性核废料的成本计算在内,那将是一个天文数字,仅英国自己关闭核电站、处理核废料的费用就高达850亿英镑。但也有人持不同意见,曼彻斯特大学道尔顿核能研究院主任AndrewSherry表示,未来核电站退役数量的增长将迫使相关机构寻找出解决办法,包括处理核废料、关闭核电站以及核废料管理进程等。
中国的核电战略受人误导另有所图
2016-05-04 15:44:30 来源:乌有之乡 作者:吴辉
一、中国核问题的顶级对话
2015年10月12日《中国经济周刊》发表国务院研究中心王亦楠的文章,《力主“内陆核电重启”的专家,王亦楠请你回答十个问题》,十个问题包括:恐怖袭击、大飞机撞击、安全标准、运行经验、大气弥散、废热污染、事故应急、人员疏散、核电站退役和高放废物处理。
2016年2月29日《中国经济周刊》再次发表王亦楠的文章《“长江流域建核电”还需审慎决策》,尖锐指出,“一旦发生核泄漏并且沿江而下,怎么办?”
终于,2016年3月4日中国核电行业协会网站发表赵成昆、周如明、毛亚蔚、翁明辉四位核电专家的意见,《就王亦楠研究员有关内陆核电安全的质疑谈谈我们的看法》(下文简称《看法》),对王亦楠所提出的十个问题逐一做出辩护。
大戏登台,很热闹。
首先提醒大家,讨论内陆核电是否安全,并不意味着沿海建核电站就可以高枕无忧。因为沿海人也是人,沿海发生核事故也很难过。
其次,我们来看四位专家的出处,先看人,再看观点。
赵成昆,我国著名的核电专家,1993-2004年担任国家核安全局局长,现为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副理事长。
图1,核安全局前局长赵成昆
周如明,中国核能行业协会教授、高级工程师。
毛亚蔚,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所所长。
翁明辉,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教授。
图2 发言者为翁明辉教授
核安全局局长、中国核能协会理事长,显然不方便出面说话,前局长、副理事长,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所所长,这是能出面说话的中国核能的顶级人物了。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
二、《看法》:关于恐怖袭击
先给出《看法》一文的微信链接,以示我们对四位核专家的尊重: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MFP#wechat_redirect
王亦楠指出,核安全不仅要求核设施本身不能出事,还要能够抵御恐怖袭击的攻击。
显然,任何安全设计都经不起恐怖袭击。王亦楠的问题直击要害,让四位核专家非常尴尬。我们看到四位专家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考不考虑战术核武器的攻击,不仅仅是核电厂所特有的问题,许多国家的重要政治和经济设施都可能成为攻击目标,例如,三峡大坝建设前,许多人也提出了大坝能不能经受核武器攻击的问题。实际上,这个问题的讨论已脱离核安全和核安保领域的范畴,而进入到国家安全的范畴。”
这是专家的第一层意思:核武器谁都扛不住,只能靠国家安全来庇护。并非只有核电站,三峡大坝也面对过类似的质疑。
我们再接着听专家说:
“日内瓦公约关于保护国际性武装冲突受难者的附加议定书第15条中规定:‘含有危险力量的工程或装置,如堤坝和核发电厂,如果对之攻击可能引起危险力量的释放,从而在平民中造成严重的损失,即使这类物体是军事目标,也不应成为攻击的对象’。”
专家的第二层意思:日内瓦公约规定,堤坝和核电厂不应该成为攻击的对象。
再接着看:
“当然,在战争发展到极端时,或者面对一些战争狂人,一纸公约可能并不能起到作用。这要求我们不断加强国防建设,形成强大的威慑力,制止敌人的轻举妄动,否则,不仅仅是核电,许多重要的政治和经济项目的建设都无从谈起。”
专家的第三层意思:面对战争狂人,我们必须靠国防威慑力来制止敌人的轻举妄动。否则什么建设都无从谈起。
三峡大坝、日内瓦公约、国防威慑,是三个关键词(图3)。
83e15747c6090a15c5d04db5523979d1.jpg
图3 《看法》关于恐怖袭击问题的观点截图
戏剧性的是,当四位核专家引用三峡大坝的例子时,突然跳出来一位水利专家,对着四位核专家狠狠的咬了一口!我们来看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一位叫张博庭的作者,写了一篇《三峡大坝为什么不怕核武器的攻击?》,我们给出该文的微信地址:
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Dfz#wechat_redirect
张博庭认为,三峡工程可以抵御核武器攻击,因为它使用的是“混凝土重力坝”,核武器直接命中三峡大坝,只是撕开一道口子,不会溃坝,受攻击造成的洪水上涨和开闸泄洪一样,不会造成次生灾害。
四位核专家指望绑架三峡和“许多重要的政治经济项目”,来为核电放行,显然不能成立。
三峡不会毁灭国家,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都不会毁灭国家。只有核电站,足以毁灭整个国家。乌克兰和日本,血淋淋的事实摆在这里。长江流域的核电站一旦发生泄漏并且沿江而下,整个长江流域将不能住人,请问还有其他的政治经济项目,能有如此危害吗?
核电涉及到国家的战略安全,如此重大的安全选择,授人以柄,指望“日内瓦公约”,这无疑是一个笑话!
四位核专家似乎也意识到问题,所以又转而指望“国防威慑”。你不要轻举妄动,我有强大的国防,你如果攻击我的核电站,你也没有好果子吃。
但是,当“911”恐怖分子驾驶飞机撞向五角大楼的时候,你能跟他讲“国防威慑”吗?
战争是残酷的,孙子兵法云:“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这就是说,战争一定要自己把握主动权,不是侥幸你不来,而是你来了,我能做死你!不是侥幸你不要攻击,而是我没有可以让你攻击的漏洞。
美国人也明白这个道理,2002年,也就是“911”事件一年之后,前卡特总统的能源顾问大卫·弗里曼警告,“穿透反应堆虽然很难,但也不是不可能,危险如此的可怕,以致我们不得不断绝建造更多核电厂的念头”。这段文字见美国环保巨著《在环境中生存》第369页。
图4,《在环境中生存》第369页,卡特总统的能源顾问意识到,核事故只能防患于不建。
这是一段让人心惊肉跳的文字。尽管为时已晚,但美国人毕竟还是发现了“防患于不建”的核安全战略。我们作为美国的跟随者,具备见贤思齐、见过自省的天生优势,但如果我们不开动脑筋思考问题,看着别人掉坑里,自己也要跟着掉进去,那我们作为跟随者的战略优势就完全丧失了。
《看法》一文体现赵成昆没有战略眼光,如果他是现任核安全局局长,必须立即引咎辞职。就算他已经离任,也应该审查其在1993-2004年担任核安全局局长期间所签署的每一个文件,予以重新评估,以清除其可能给国家安全带来的潜在威胁!
三、《看法》:关于核废料处置与核设施退役
核设施无法安全退役,核废料无法妥善处置,这是核电根本不可以用的关键。建核电的时候,一切都是安全的,一切都可以触摸。拆除核电站,所有东西都是剧毒!怎么拆,拆了之后放到哪里?如何保证20万年安全?
这个问题在人类刚开始建核电的时候,是根本没有想到的。1953年艾森豪威尔曾经宣称,“核能将便宜得无法计量”。但是到了现在,法国前环境部长康妮·勒巴吉说,“退役核电站最让人觉得意外的,就是我们没有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光是技术上的执行,就是一个主要障碍。”这就是说,当初建核电站的时候没多想,现在发现核电是一个大粪坑,根本爬不出来。
明明法国、美国等国家已经证明核电是一个大粪坑,中国还要跟着往粪坑里跳吗?
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在核废料处置和核设施退役问题上,四位核专家不仅对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家的悲惨处境视而不见,反而把完全没有核废料处置经验的沿海核电站被批准,作为“不能反对内陆核电建设”的理由,且看四位专家的言论:
“一方面,要指出的是,核废料处置与核设施退役不是内陆核电厂特有的问题,沿海核电厂也必须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因此,不能用核废物处置和退役作为反对内陆核电建设的理由。另一方面,核废物处置与核设施退役是核电产业链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核能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据我们所知,国家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在政策制订、科研攻关、设施建设等方面都在按规划进行。当然,其中会遇到不少困难,如高放废物的最终处置,需要我们花大力去攻关。”(图5)。
核废料处置与核设施退役,正在“政策制定、科研攻关”, 攻不攻得下来?这个不用操心,沿海核电站都已经建起来了,跟着他们走就行了。沿海能批,内陆也可以批。
至于说,美国、法国、德国现在拿着高放废物的处置苦不堪言,专家的回答是“会有不少困难,需要我们花大力气去攻关”。先上船再说,不必提前看路,只管瞎着走,碰到难题了,花力气攻关就行了。
d820f4b4f2ea3cb39f0d8b7dd6f3b9cd.jpg
图5 《看法》一文对于核废料处置与核电站退役的理解。
核电站的问题四十年以后才开始表现,那时候四位专家早已作古,到那个时候,核废料处置和核电站退役,这个关能不能攻得下来,都是我们这一代和我们下一代的事情。
四、中国的核电战略受人误导另有所图
从四位核专家对日内瓦公约的善良期待,我们可以判断,四位专家并不是内心邪恶的人,他们不是故意要毁灭长江流域。他们仅仅是被钱蒙住了双眼。
问题是,核电厂其实是不赚钱的。世界银行在1995年就宣布“核动力在全球失败”,福布斯杂志甚至宣称,“核电计划的失败是美国商业历史上最大的经营不幸”。因为如果把长达60年的核电站退役和长达20万年的核废料管理费用摊进去,核电站每一天都是赔钱的。扣除处理核废料所耗费的能源之后,核电得不偿失,是一个“负能量”,它好比一个毒蘑菇,吃的时候鲜美无比,吃下去之后肝肾衰竭,无药可救。
bbfbb65cf1b704cf69bddce7b0080be7.jpg
图6 中国拟建和在建的核电站
这是中国拟建和在建的核电站(图6),一共大约6000万千瓦,一个100万千瓦的核电站一年大约能节省300万吨煤炭,把所有的这些内陆的、沿海的核电站全部都建起来,用尽中国铀资源的供应能力和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中国核电所能达到的极限,是每年1.8亿吨标准煤。
而2014年中国一年消耗36亿吨标准煤,所以核电撑死到不了能源总消耗的5%,对解决雾霾毫无作用!
WTO让全世界都在中国建工厂,中国一家消耗的煤炭比全世界所有国家加起来还要多!这才是雾霾的根本原因!所以解决雾霾必须靠驱逐高耗能产业,而不是靠杯水车薪的核电。
核电又不赚钱,又不解决雾霾,却有着不可撤销的环境后果,那为什么美国、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都极力促成中国发展核电呢?
因为他们想趁着中国发展核电的大势,把自己的核废料运到中国来处理!
据文献披露,甘肃嘉峪关有一个中法合作的“乏燃料后处理项目”,投资2000亿元,预计要把这里建成全世界最大的核废料处理中心,所有美国、法国、德国的核废料,都将运到这个地方来处理。
中法签署这个项目的时间是2010年10月,而在此前7个月,也就是2010年3月,奥巴马宣布放弃美国尤卡山核废料处理基地。
是美国的核废料不需要处理吗?还是此时奥巴马已经有了将核废料运往中国的打算?
幸亏这个如意算盘因为福岛事故戛然而止,如果没有福岛的唤醒,桃花江核电站现在已经并网发电,全世界的核废料都正在马不停蹄的运往中国。而所有的中国老百姓和高层决策者,此时此刻都还蒙在鼓里。
嘉峪关的项目投入了2000亿,但却因为福岛事故戛然而止,所以我们看到,在福岛地震发生后20个小时,环保部一位副部长张力军,不顾公众的感受,在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悍然表示,“我国发展核电的决心和发展核电的安排是不会改变的”。然后我们又看到,2014年核安全局一位官员汤搏,公然宣称“福岛核电站是安全的”。现在又有核安全局的前局长赵成昆,把核电站的安全,寄希望于“日内瓦公约”!
为什么呢?因为2000亿,西方人花了钱,下了血本,如果不把核废料运到中国来,法国、德国、美国的核废料就会在自己的土地上泄露。现在他们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度日如年,却还要坑着中国往粪坑里跳。
所以无论出现多大的篓子,都不是问题。福岛都可以是安全的,桃花江发生地震就更不算一回事。恐怖袭击可以加钢板,大飞机撞击可以有屏蔽,核废料处置和核电站退役,跟着美国走就行,核废料运往嘉峪关,2000亿到手,该干嘛干嘛。
可怜的中国老百姓,还真的以为核电可以解决雾霾,还真的以为核电可以提供多少电力。只有当嘉峪关的核废料爆炸,大半个中国被毁灭的时候,我们死到临头才恍然大悟,原来核电既不解决雾霾也提供不了多少电力,唯一的企图,是坑着中国做全球的核垃圾场!
3、水电
三峡电站的争议很大,有人认为三峡电站将来会被炸掉,本人也同意该观点。水电的开发严重破坏自然环境,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应该逐步关闭水电站。
发展充电电动汽车是错误路线
2015年全球汽车 保有量11.2亿辆,预计2035年后全球汽车保有量24亿辆,如果都使用电动汽车 ,每辆电动汽车需要碳酸锂 0.05吨,共需要1.2亿吨碳酸锂,而全球锂资源储量约1亿吨碳酸锂当量,其中经济可采的储量约2100万吨,根本无法满足需求。
现在全球石油消费中,小汽车只占消费总量的24%(2013年数据)。中国去年消耗石油5.43亿多吨,汽油消费量1.14亿吨,只占总量的21%,主要用在小汽车上。那么,大部分石油消费都跑到哪里去了呢?首先是小汽车之外的交通领域,如公交巴士、运输卡车、轮船、飞机等。这些领域占全球石油消费的29%。都用锂电池就更不够用了。再说充电时间太长了,都用电动车以后充电排队等都等不起,轮船和飞机这种大家伙充电得用多长时间呢?难以想象!
电池回收问题
据了解,国内动力电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高性能方面,对回收利用环节的关注明显不足。现阶段,在电动汽车上应用较广的是锂离子电池,这种电池不含汞、镉、铅等对环境有害的重金属元素,但其正负极材料、电解质溶液等物质却对环境有很大影响。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预测,到2015年国内动力电池累计报废量约在2万~4万吨,到2020年,我国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累计报废量将达到12万~17万吨的规模。如果没有规范的电池回收体系,这些电池无疑将对环境产生巨大危害。对此,很多相关专家忧心忡忡: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魏安力在“2012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上说:中国有300万辆电动汽车,意味着一个乘用车有两组电池,那么就有400万组电池,如果用上四五年以后,这个电池不可降解、回收污染处理的话,那么会给社会造成另外一个污染结构。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吴锋:“1个20克的手机电池可污染3个标准游泳池容积的水,若废弃在土地上,可使1平方公里土地污染50年左右。试想,如果是200公斤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废弃在自然环境中呢?大量重金属及化学物质进入大自然,将会对环境造成更大的污染。”
此外锂电池能量密度低,容易着火爆炸,寿命也低。
有人说把电解水制氢中间过程浪费了大量能源,燃料电池能源转化率不够高又浪费了大量能源,但是高空风能成功后能源将不再短缺,浪费一点也没有关系,而且加氢可以大幅减少能源传递的时间,比充电节省很多时间,时间的节约就是效率的提高,靠增加能源消耗去提高效率是值得的。
目前燃料电池需要用金属铂作为催化剂,即使技术进步后每个燃料电池组只用10克铂全球所有的铂资源储量也是不够用的。全球铂金属储量1.4万吨,只够14亿辆汽车使用,那些轮船飞机怎么办?而且当一种原料极度稀缺后价格的上涨将是巨大的,经济上是难以承受的。
燃料电池非贵金属催化剂一直都没有研制成功,还需要等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