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以为钱是自己赚的,中国式发财大揭秘
来自:MACD论坛(bbs.shudaoyoufang.com)
作者:小散心态
浏览:65904
回复:19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建国后,阶级斗争不断。在中国,大体消灭了阶级。最牛的一国之首,也不过比老百姓多一碗红烧肉。“实现公平最好的方式就是贫穷”这句话在中国被验证了。 改革开放的目标,就是为了消灭贫穷,三十多年走过,贫穷少了很多,阶层分化,则茁壮成长。80年代起,财富开始重新分配,第一批获取财富的万元户,依仗的是自己的胆子(穷的没退路),和体力。90年代下海经商的老板,则是靠自己的胆识和勤奋,那个年代,政府部门实实在在的支持建企业,倾力给予帮助(本人深有体会)。这两次财富的分配,相对是公平的,都是依靠个人的努力。时至今日,八零后对“奋斗”这个词深信不疑。
第三次财富分配,是国企改革带出来的创业良机,但这时候的干部,已经品尝的财富的滋味,变的贪婪。财与权的婚姻,生出来了一批亿万富翁,也给几乎所有实权干部套上了枷锁(有权干部几乎没干净的),政治斗争中,让谁倒下都有足够的理由。
于此同时,中国近代史第一批中产阶层也诞生了。家庭总资产超过百万,数百万的人群大规模的增加。只是我们可以普遍观察到,这批中产阶层能力,素质并不高。比重最大的,是购买力和上当力爆表的中国大妈和大爷们。这是为什么呢?
2007年起,中国GDP达到26.8万亿,而M2是40万亿。在这里简单普及一下,我们可以简单理解GDP为全国人民和政府拥有的财富价格;M2则是全国所有可以动用的货币(其中包括了所有的存款)。
40万亿M2平均到13亿人口身上,每个人的货币大概可以买到3万多元的商品,实际上国内真正的物质商品,平均到每个人的身上是2万元多些,其中的差额,就是所谓的债务,企业、政府欠下的债务。 但总的来说,中国的货币和商品,大致是平衡的。随后至今的近十年,中产阶级诞生了。
2015年年底,中国的GDP达到了67万亿,上涨了2.5倍。也就意味着我们个人的财产上升了2.5倍,平均每个人应该拥有5万的财产。这个数字也靠谱,不少家庭的存款是七位数八位数,但是更多的农民和城市贫民,存款可能五位数都到不了。大基数拖后腿,数字还算客观。但是大城市中,中产阶层的诞生又如何解释呢?
现在,我们的M2达到了146万亿,平均到每个人身上是11万的现金和存款。十年间,实际人均资产增长了2.5倍,货币拥有量增长了3.6倍。中间的差价,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债务,是真正形成阶层分化的根本原因。
债务怎么能成为阶级分化剂呢?早在2011年,我在大众高端客户分享会中就已经做过“债务为王”的主题演讲。现在来回溯一下。十年前,你和你的邻居都有二十万的积蓄,每月五千的结余。假如只做简单现金投资,十年后,20万的积蓄大约变为40万,每年结余6万,大概有80-100万元的积蓄(含利息)。这样,你的家庭资产大约在120万元左右。而你的邻居则贷款买了房子,10年前,百平米的房子大约50万,20万首付,每月还款3000元,十年后,现金积蓄大约在40万元左右。但是对于房子,我们只能呵呵了。
很多人以为这是房地产暴涨导致的资产增值,其实不然。房产这些年只是略胜于通胀,真正形成财产再分配的是债务。十年间,平均年息在4%左右,贷款则在7%左右。名义通胀大约在5%,而实际通胀平均超过10%,甚至更高。通胀大于年息,这个都知道。十年资产为负值。然而我们有负债的话,只要利息在10%以下,就是赚的。买房的人大约有70%的负债,只需付息在7%左右,和通胀的差额就变成了自己的资产。
假如平均通胀10%,利息7%,就有了3%的差额。要注意,这个不是自己投资的利差,而是投入加债务的利差收入。在前文中我们看到了GDP上涨了250%,这个数据意味着当年的保值投资上涨了250%,就是买房投入的20万,变成了50万左右。大头在后面,欠的债,也跟着中国债务的增加而增加,而债务的增速,是远大于GDP的,也就是当年欠了30万的债,现在债务的价值增加了3.6倍,达到了108万。您的邻居的的资产变成了50+108+40=198万。
同等收入,同等消费。债务让两个家庭的资产拉开了一倍,自然,两个家庭形成了阶级分化。从人均来看,偏远地区债务增加值较低,但是债务总值是不变的,偏远地区没追上平均债务增加值的,被一线城市吸纳。因此,在二三线城市,我估算的数据大致是均值,而一线城市,债务差额远大于这个比例。
这十年间,因自己创业、努力,转化的中产数量有限。更大的中产的来源,是债务红利形成的。而债务红利,则是利益集团和管理部门,为了政绩、利益等等因素,合力促成货币增发趋势导致的。这十年,你欠多少钱,就有多少利。权力人士,几亿几十亿的欠债,中高层能人,几百万几千万的欠债,底层人群,就是几万几十万的欠债,现在也成了中产。
今天,你欠债了吗?
PS:这里还牵涉了金融杠杆等因素,为了将文章写的更通俗,尽量的减少了金融术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