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45003|回复: 6

[大盘交流] 炒股心得(71)-评“顾铭德:股灾的代价是对市场失去信心和判断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6-19 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炒股心得(71)-评“顾铭德:股灾的代价是对市场失去信心和判断力”

来自:MACD论坛(bbs.shudaoyoufang.com) 作者:bakerzhan 浏览:45003 回复:6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A股从去年6月的5178点开始下跌,到现在已经一年。目前股市指数逐步稳定,但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其一,政府空前投入近2万亿元救市资金,这2万亿元的成本代价至今没有消化;其二,全体股民市值损失,特别是融资者难以补回的损失;其三,投资者信心受到明显挫伤。

首先,股灾之前的前一年,社会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增幅逐月下降,回归到正常状态。2014年5月,大盘指数开始上涨,这期间,由于结售汇及国际收支趋向平衡,外汇占款不再增加,货币供应量逐月从上年的14%至15%区间,逐月回落至10%至11%区间,新增信贷规模逐月从前两年12%左右下降到10%以下。这期间股市照样上涨。2015年6月股灾爆发后,国家队、证金公司、各大证券公司向股市投入近2万亿元救市资金。从国家金融资产负债表看,国家在没有相应增加GDP的情况下,多发了货币多投放了信贷资金。从2015年7月份起,社会信贷规模增幅急剧上升,同比增幅三季度达30%,今年1月份达70%。随后,逐月稳定下滑至今。货币供应量也从去年7月起快速上升,直至今年5月才逐月降到11.8%。多增的信贷量及货币量,需要在一定期限内收回,或对冲,否则将会对物价、房价形成新的压力。这是社会整体资源的巨大投入和代价。

其次,全体投资人的损失有两种计算法。一种是概略。即目前总市值减去新股定增市值与一年前的差距,约20万余亿市值,除以股民人数。粗略估计人均损失多少万?另一种结构算法。由于沪深多数是散户投资者,多数买中小股票。这些股票股灾中的跌幅远超大盘。所以,私募、活跃的透支交易者损失更大。新一代年轻中产者受打击更重。其后遗症在于信心严重受挫,对股市的信心和判断力发生整体性偏空特征。李大宵这类多头股评家成为新一代股民嘲笑的对象。其中绝大多数人必然失去抄底翻本的有利机会。

在平均股价跌掉40%的情况下,不少专家还一再相信沪深股价太贵不能买的判断,他们仍然用简单静态整体平均市盈率来比较欧美。其实,判断股价是贵还是便宜,所对应的是利率水平、经济增长率和经济结构调整与改革的力度。中国在这方面与欧美完全不同,所对应的股价也会有明显区别。中国有大量国资需要改革,企业上市要排队,壳资源价值几十个亿,这在美国和其它国家不可想象。所以股价完全不可比。相类似的,同比较的是银行等大盘股,中国的银行类股价早已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但是,多数媒体专家视而不见,只是一味看空中国股市,把所有财经信息如美国加息、英国脱欧等等都作利空负面解读。这种心情和心态其实是股灾的沉重代价,是一种后遗症。

(顾铭德,《金融投资报》金融观察家,前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调研部副主任,研究员,代表著作《长线是金》(基本面与股价走势分析))


  
调整时间
  
  
中国定期存款利率
  
  
三个月
  
  
半年
  
  
一年
  
  
二年
  
  
三年
  
  
五年
  
  
1990.04.15
  
  
6.30
  
  
7.74
  
  
10.08
  
  
10.98
  
  
11.88
  
  
13.68
  
  
1990.08.21
  
  
4.32
  
  
6.48
  
  
8.64
  
  
9.36
  
  
10.08
  
  
11.52
  
  
1991.04.21
  
  
3.24
  
  
5.40
  
  
7.56
  
  
7.92
  
  
8.28
  
  
9.00
  
  
1993.05.15
  
  
4.86
  
  
7.20
  
  
9.18
  
  
9.90
  
  
10.80
  
  
12.06
  
  
1993.07.11
  
  
6.66
  
  
9.00
  
  
10.98
  
  
11.70
  
  
12.24
  
  
13.86
  
  
1996.05.01
  
  
4.86
  
  
7.20
  
  
9.18
  
  
9.90
  
  
10.80
  
  
12.06
  
  
1996.08.23
  
  
3.33
  
  
5.40
  
  
7.47
  
  
7.92
  
  
8.28
  
  
9.00
  
  
1997.10.23
  
  
2.88
  
  
4.14
  
  
5.67
  
  
5.94
  
  
6.21
  
  
6.66
  
  
1998.03.25
  
  
2.88
  
  
4.14
  
  
5.22
  
  
5.58
  
  
6.21
  
  
6.66
  
  
1998.07.01
  
  
2.79
  
  
3.96
  
  
4.77
  
  
4.86
  
  
4.95
  
  
5.22
  
  
1998.12.07
  
  
2.79
  
  
3.33
  
  
3.78
  
  
3.96
  
  
4.14
  
  
4.50
  
  
1999.06.10
  
  
1.98
  
  
2.16
  
  
2.25
  
  
2.43
  
  
2.70
  
  
2.88
  
  
2002.02.21
  
  
1.71
  
  
1.89
  
  
1.98
  
  
2.25
  
  
2.52
  
  
2.79
  
  
2004.10.29
  
  
1.71
  
  
2.07
  
  
2.25
  
  
2.70
  
  
3.24
  
  
3.60
  
  
2006.08.19
  
  
1.80
  
  
2.25
  
  
2.52
  
  
3.06
  
  
3.69
  
  
4.14
  
  
2007.03.18
  
  
1.98
  
  
2.43
  
  
2.79
  
  
3.33
  
  
3.96
  
  
4.41
  
  
2007.05.19
  
  
2.07
  
  
2.61
  
  
3.06
  
  
3.69
  
  
4.41
  
  
4.95
  
  
2007.07.21
  
  
2.34
  
  
2.88
  
  
3.33
  
  
3.96
  
  
4.68
  
  
5.22
  
  
2007.08.22
  
  
2.61
  
  
3.15
  
  
3.60
  
  
4.23
  
  
4.95
  
  
5.49
  
  
2007.09.15
  
  
2.88
  
  
3.42
  
  
3.87
  
  
4.50
  
  
5.22
  
  
5.76
  
  
2007.12.21
  
  
3.33
  
  
3.78
  
  
4.14
  
  
4.68
  
  
5.40
  
  
5.85
  
  
2008.10.09
  
  
3.15
  
  
3.51
  
  
3.87
  
  
4.41
  
  
5.13
  
  
5.58
  
  
2008.10.30
  
  
2.88
  
  
3.24
  
  
3.60
  
  
4.14
  
  
4.77
  
  
5.13
  
  
2008.11.27
  
  
1.98
  
  
2.25
  
  
2.52
  
  
3.06
  
  
3.60
  
  
3.87
  
  
2008.12.23
  
  
1.71
  
  
1.98
  
  
2.25
  
  
2.79
  
  
3.33
  
  
3.60
  
  
2010.10.20
  
  
1.91
  
  
2.20
  
  
2.50
  
  
3.25
  
  
3.85
  
  
4.20
  
  
2010.12.26
  
  
2.25
  
  
2.50
  
  
2.75
  
  
3.55
  
  
4.15
  
  
4.55
  
  
2011.02.09
  
  
2.60
  
  
2.80
  
  
3.00
  
  
3.90
  
  
4.50
  
  
5.00
  
  
2011.04.06
  
  
2.85
  
  
3.05
  
  
3.25
  
  
4.15
  
  
4.75
  
  
5.25
  
  
2011.07.07
  
  
3.10
  
  
3.30
  
  
3.50
  
  
4.40
  
  
5.00
  
  
5.50
  
  
2012.06.08
  
  
2.85
  
  
3.05
  
  
3.25
  
  
4.10
  
  
4.65
  
  
5.10
  
  
2012.07.06
  
  
2.60
  
  
2.80
  
  
3.00
  
  
3.75
  
  
4.25
  
  
4.75
  
  
2014.11.22
  
  
2.35
  
  
2.55
  
  
2.75
  
  
3.35
  
  
4.00
  
  
--
  

2015.03.01     2.1     2.3    2.5       3.1     3.75           
2015.05.11     1.85    2.05    2.25      2.85    3.5            
2015.06.28     1.6     1.8     2         2.6     3.25            
2015.08.26     1.35    1.55    1.75      2.35    3               
2015.10.24     1.1     1.3     1.5       2.1     2.75            


1.  中国股票市场的绝大多数从业人员都用技术分析理论来预判未来,因为他们从中国股市诞生之日起学的就是来自于西方的股价波浪理论和来自于上世纪80年代中国台湾的在此基础上更加细化的K线组合理论。这种理论因为图形比较直观,只要看价量关系和K线形态组合,完全不关心基本面变化(因为除了宏观经济数据,个股基本面那个时代也不会及时公布,所以你也不可能知道基本面情况),只要有资金就可以为所欲为让图形根据自己的意志走。

2.  任何一个投资者都是靠学习技术分析起步入门的,我也是一样,所以我不会鄙视依靠技术分析做出投资决策的人。但是当今的时代,投资市场的监管更加严格,监管层要求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要更加及时,公开和准确,同时在互联网技术帮助快速传播海量信息的时代,在打击内幕交易越来越严厉的时代,单纯靠资金实力,靠操控K线图形来达到坐庄获利的手法已经越来越困难,再加上可以融券做空,所以投资市场的大资金已经从单纯靠技术分析炒股转向了以基本面分析为主,技术面分析为辅的中长线持股的策略。放量反而见顶,缩量反而见底的“反技术”操作逐渐超过了过去的技术理论,“盛极而衰”“物极必反”原理反而成了指导长线投资的理论基础。

3.  由于投资市场的组成是“讲话的人,不炒股;炒股的人,不讲话”,所以我们每天在媒体上看到的把江恩的波浪理论谈的头头是道,把斐波那契数据列举的明明白白,把大箱体里面套小箱体,大三角形里面套小三角形拆分的仔仔细细的人,其实这是一种陈旧理念的殉道者,他们用一种“学派继承人的使命感在讲解图形,而不是用科学的与时俱进的质疑的态度去思考,即使在屡屡犯错被打脸的情况下,还是认为技术分析理论是永远正确的,凡是不符合技术分析的走势,都是变异,都是意外,不再谈论,然后谈下一个刚好符合技术分析走势的股票。就是这种自欺欺人的态度,导致了这些技术分析高手自认为自己永远正确(那些错误的案例已经被他们有选择的失忆症所忘记了),于是从骨子里就认为技术分析理论就是圣经,他们对技术分析的坚定信念已经成了另一种宗教的形式。

4.  我从1996年开始学习技术分析,在那个没有钱买书的年代,我用所有的周末在新华书店把所有股票技术分析的书都看完了,到了个人电脑时代,我开始用更多的时间来思考为何我还总是亏损。同样是底部横盘,为何有的就开始上涨,有的则破位下跌,有的继续横盘?连陈浩的《筹码分布》一书都解决不了我的疑问,最后所有的技术分析理论都说:如果真的买错了,要敢于止损割肉。如果一只股票的基本面向好,属于政策扶持的行业,成长性都是20%以上,你底部买入,还会破位下跌吗?什么价格是底部?5元钱算底部还是10元钱算底部?什么价格算贵?20元算贵还是200元算贵?没有基本面分析加入其中,技术分析就是“坐井观天”“盲人摸象”。宣传理念是一回事,投资挣钱是另一回事。那些技术分析高手把当天走势和未来走势分析的一清二楚,最后说:控制仓位,一成仓,二成仓,最多三成仓,如果亏了要止损。你逗我玩吗?

5.  现在我们从媒体上看,空方有两种学派:技术派在用下跌图形推断出更低的下跌位置,大的下降通道叠加小的下降通道,小的下降通道牵扯大的下降形态不断破位创新低。基本面派则认为在指数跌了40%,个股有些回到2000点起涨点,甚至创新低之后说“太贵,即使主板不贵了,但是中小创还是太贵,他们的下跌会带动主板跟随下跌,于是互相牵扯最后一定堕入深渊。无论是技术派还是基本面派都有充足的证据来支撑自己继续看空的观点,这些观点我们一一拿出来分析都有道理(多个道理叠加之后的推断是截然相反的),就是因为有道理,所以散户听了更加害怕,于是每天害怕黑色两点半,每周害怕黑色星期五,每月害怕股指交割日,每年害怕股灾纪念日,一只股票跌停,害怕千股跌停。

6.  股票市场是一个多空博弈才能达到平衡的市场,如果那些光讲话不炒股的人看空,那么谁在看多?

参与人数 3奖励 +15 热心 +10 金币 +7 时间 理由
hjsying + 8 + 3 2016-6-21 14:28 MACD有楼主更精彩!^_^
xxx18 + 1 + 1 + 1 2016-6-21 14:00 感谢分享^_^
long66s + 6 2016-6-20 09:30 MACD有楼主更精彩!^_^

查看全部评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3-7-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19 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还有人做多,那不是还没见底吗?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817 天

发表于 2016-6-20 06:4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3-12-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6-20 07:05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6-6-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63 天

炒股要低调股市捉妖记超短俱乐部行云流水话投资

发表于 2016-6-21 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8-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909 天

发表于 2016-6-21 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越跌越买的勇气和信心,往往不是来自于技术分析而是来自于基本面分析。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4-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70 天

发表于 2016-6-22 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6-5-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4-22 02:46 , Processed in 0.035885 second(s), 15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