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后续救市预案,救市资金退出要有序 转
来自:MACD论坛(bbs.shudaoyoufang.com)
作者:文勇
浏览:15576
回复:0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救市的一举一动都牵动人心。
8月14日收盘后,证监会在例行发布会上表态,市场由剧烈异常波动逐步趋向常态化波动,应更加注重发挥市场自我调节的作用,完善市场的内在稳定机制。证监会同时表态,今后若干年,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不会退出,其稳定市场的职能不变,但一般不入市操作,当市场剧烈异常波动、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时,仍将继续以多种形式发挥维稳作用。当日,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协议转让方式,向中央汇金公司转让了一部分股票,由其长期持有。
证监会作出上述表态前一天——8月13日,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课题组发布《关于近期国内股市震荡的反思》系列报告之二。报告提出,证金公司购买股票并非正常市场交易行为,而是一种危机管理措施。救市资金退出时宜采用场外交易和化整为零的方式,退出时间要拉长,以对市场造成的干扰最小为最高目的。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是国内顶尖智库,其常务理事会主席是全国政协副主任陈元,副主席为中国主权财富基金——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谢平;常务理事成员包括中国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学东(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中国证监会主席助理张育军、中国银监会主席助理杨家才、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东明、深圳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宋丽萍、上海重阳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裘国根等人。
2015年7月9日之后,股市进入新一轮快速上涨,市场曾认为“救市”已经取得成功。但7月24日-28日股市再度暴跌,累计跌幅达15%,其中27日上证综指单日下跌8.48%,创八年来最大跌幅。市场怀疑“股灾”是否又来了,救市是否重启也开始被讨论。
一、“7.27”暴跌不同于6月份“股灾”,近期救市的必要性较低
杠杆程度不同。“股灾”开始时,两融中融资余额高达2.2万亿,而“7.27”暴跌时场内融资余额仅为1.4万亿;“股灾”时市场预计配资公司规模5000亿附近,而“7.27”暴跌时市场估算配资公司规模仅为百亿数量级。“股灾”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去杠杆引发的强平,出现“股市下跌→强制平仓卖出股票→股市下跌→强制平仓卖出股票→……”正反馈循环。而本次暴跌仅仅是“资本利得预期”发生了变化,即投资者情绪和心理的变化,特别是羊群效应、追涨杀跌显著。这一暴跌因素并不牢固,很容易由于触及“政策底”、监管层喊话等停止。事实上,在“国家队”几乎没有出手的情况下,7月28日市场自发反弹。
流动性不同。股灾最严重时出现了流动性危机,即股价快速达到跌停板,股票无法成交,再加上过半数公司停牌,市场接近休市。直观的表现是成交量急剧萎缩,最严重时深圳成指仅成交2000亿(7月7日),而常态下成交量在5000亿附近。“7.27”暴跌时并未出现大量板块快速跌停,而是在不断成交中缓慢下跌,同时停牌公司很少。在成交量上,7月24-28日成交量较之前的交易日有所放大。“股灾”时的流动性危机意味着市场信心崩溃,投资者一致预期股市将继续暴跌,表现为单边下跌;而“7.27”暴跌则表明市场分歧很大,有卖出也有买入,表现为宽幅震荡。
救市的目的并不是托底指数,而是为了打破由于去杠杆、情绪崩溃导致的单边暴跌,是对市场失灵的干预。“7.27”暴跌并不具有股灾的特征,因此,近期救市的必要性大大降低。但这并不表示政府可以作壁上观。回顾“7.27”暴跌的起因,是证监会继续清查场外配资、证金公司救市资金退出两个传闻,而这两个因素都是政策面因素。关于清查场外配资,建议公布目前剩余的配资规模,明确清查的目的是避免增量,而不是为了打压股市。关于退出救市,从国际经验来看,平均退出时间在2-3年,现在就讨论救市资金退出问题为时尚早。此外,中国金融市场造谣成本太低,例如证金公司仅仅是归还没有使用的资金,而市场可以传为救市资金已经退出。政府应当严厉打击造谣,抓几个典型案例给市场敲响警钟。
二、进一步完善后续的救市预案
中国股市并非高枕无忧,市场情绪仍然十分脆弱,仍存在非理性暴跌的风险。根据树立危机应对和风险管控意识的要求,做好后续的救市预案十分必要。后续救市的关键有两个:一是什么时候救,二是怎么救。由于何时救的问题更为复杂,因此,先讨论怎么救的问题。
第一,对外宣布成立国务院层面的应急小组,统一协调一行三会两部(财政部、公安部)。既然股市动荡已经涉及金融系统风险和国家整体经济战略,就应该由国家层面来解决。国家充当最后贷款人,对于稳定市场信心有极大的作用。1993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兼任央行行长,采取一系列治理整顿金融秩序的有力措施,成功实现了中国经济的软着陆。
第二,可考虑临时休市,用时间换取空间。临时休市可以避免在短期之内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也为稳定市场情绪、积极寻找对策争取时间。同时,需要考虑临时休市对外汇市场和香港市场的冲击,由国家给予全力支持。
第三,在现货市场实行T+0交割,考虑放开涨跌停板限制,设计熔断机制。T+1对于稳定市场、抑制投机的作用很小,反而更容易导致市场恐慌。涨跌停板是导致流动性危机的根源,如果没有涨跌停板那么股票总会以一个价格卖出去。但放开涨跌停板可避免流动性危机,却可能导致股市短时间内跌至无法承受的程度,为此可考虑放大涨跌停的幅度,同时设计熔断机制,避免闪电崩盘。
第四,明确合法与违法的边界,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维护“三公”,打击违法犯罪是维护市场稳定的必要条件。在一个谣言满天飞、坐庄普遍的市场中,很难有稳定的情绪和预期。根据现行法律,打击恶意做空并非不可,但需明确什么叫恶意做空,什么仅仅是恐慌性抛售,什么又是正常的做空。此外,没有暴涨就不会有暴跌,通过市场操纵、内幕交易导致的股价飙升也应该作为打击的重点。
三、根据市场特征来判断救市的时机是更为可行的做法
理论上讲,救市有三个时间窗口,一是高于市场合理估值水平,二是接近市场合理估值水平,三是低于市场合理估值水平。三者相比,救市难度依次减小,造成的道德风险依次减小,对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造成的损害依次增大。
但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在高于合理估值水平救市是否合理?如果政府在高于合理估值水平的基础上强力救市,则即使股市上涨也只是“人造牛市”和“国家牛市”。从国际经验来看,“国家牛市”最终均以暴跌回原点结束,无一例外。因此,最可取的是在市场合理估值水平之下救市,这样救出来的是一个相对健康的市场。考虑到救市政策不可能立即见效,在合理估值水平附近开始救市可能更为现实。二是如何判断合理估值水平是多少?这实际是不可能的。市场尚且无法得知合理估值在哪里,政府更加无法得知。一旦政府错误估计了合理估值水平,则可能导致救市徒劳无功、引发道德风险等。因此,根据市场估值水平讨论救市方案具有理论上的意义,为救市提供有益的思考框架,但操作上难度较大。
根据市场特征来判断救市的时间窗口应当更加可行。如前面提到的,“股灾”表现为去杠杆和情绪崩溃下跌单边暴跌,这显然是一种非理性暴跌,因此政府救市干预是必要的。而“7.27”暴跌表现为市场多空双方激烈交火,市场流动性并未消失,救市的必要性就不大。如果再度出现情绪崩溃下的单边无量下跌,以及出现流动性危机,则救市应当果断出手。
如果股市表现为多空双方激烈交火过程中,多方节节败退,股市进入慢熊,在这一过程中市场没有情绪崩溃,也没有单边暴跌,政府是否应当救市?我们认为,从市场化和长期利益的角度,政府不应当救市,因为这属于正常下跌,市场并未失灵。这种情况下,政府干预从长期来看是无效的,例如2008年的救市只是延缓了下跌的速度。
四、救市资金退出需要遵循的原则
救市的主体机构证金公司不应当成为市场的交易主体,退出应当以场外交易为主。证金公司购买股票并非正常的市场交易行为,而是一种危机管理措施,因此,不应当成为正常情况下的市场交易对手方。否则,证金公司资金量巨大,而其行为受政策而非市场决定,投资者被迫用政策思维思考股市走向,这将导致股市的“政策市”特征更加明显,而距离理性和成熟越来越远。
救市时要高度透明,但救市资金退出时要不透明。救市时,信心比黄金重要,而信心的来源是强有力的救市预期。救市政策高度透明,投资者才能相信政府救市能够成功,使得救市成本降至最低。救市资金退出则恰恰相反,避免投资者将救市资金退出的条件(如明确退出的股指点位或者时间)作为股市的重要决定因素,从而对正常的市场运行产生干扰。
救市资金退出宜采用场外交易和化整为零的方式。对于证金公司持有的不同股票,可以分类处理,蓝筹股等可以场外交易给社保等机构,而高估值股票可以场外交易给高风险偏好的基金等机构。场外交易过程要“少量多次”,总退出时间要拉长至三年甚至更长,以对市场造成的干扰最小为最高目的。在救市资金退出之前,证金公司不应当承担业绩考核压力,而应将对市场造成的干扰程度作为考核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