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與三國
隆中對(須占人和以待天時)
孔明曰:「自董卓造逆以來,天下豪傑並起。曹操勢不及袁紹,而竟能克紹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此可用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可棄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國,高祖因之以成帝業。今劉璋闇弱,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冑,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彝越,外結孫權,內修政理;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簞食壼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大業可成,漢室可興矣。此亮所以為將軍謀者也。惟將軍圖之。」言罷,命童子取出畫一軸,挂於中堂,指謂玄德曰:「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圖也。將軍欲成霸業,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占地利,將軍可占人和。先取荊州為家,後即取西川建基業,以成鼎足之勢,然後可圖中原也。」
成也赤壁 敗也赤壁 (傷亡皆荊州益州的子弟兵,已失人和)
曹操因劉琮之降,劉備又在當陽被擊潰,基本上沒有遇到什麼抵抗,兵不血刃,就把長江以北的南陽、章陵(郡治章凌,在今湖北棗陽縣東)、江夏、南郡(郡治江陵,在今湖北江陵)等荊州四郡佔領了。佔領江陵之後,立刻又派零凌人劉巴過江去「招納」長沙(郡治臨湘,在今湖南長沙縣南)、零陵(郡治泉陵,在今湖南零陵縣北)、桂陽(郡治郴,在今湖南郴縣)等三郡。同時又委派京兆人金旋為武陵(治臨沅,在今湖南常德縣西)太守。自此,荊州八郡幾乎全部落入曹操之手。曹操為表彰荊州「服從之功」,任劉琮為青州刺史,封列候。劉琮以「蒯越等候者十五人」。收編荊州降軍七、八萬人,得水軍「艨艟鬥艦」一千多艘。這時,遠在西屬的益州牧劉璋也向曹操表示臣服,「始受徵役,遣兵給軍」,給曹操提供兵餉。
節錄出師表(天時已過)
臣 本 布 衣 , 躬 耕 於 南 陽 , 苟 全 性 命 於 亂 世 , 不 求 聞 達於 諸 侯 . 先 帝 不 以 臣 卑 鄙 , 猥 自 枉 屈 , 三 顧 臣 於 草 廬 之
中 , 諮 臣 以 當 世 之 事 , 由 是 感 激 , 遂 許 先 帝 以 驅 馳 . 後值 傾 覆 , 受 任 於 敗 軍 之 際 , 奉 命 於 危 難 之 閒 , 爾 來 二 十
有 一 年 矣 . 先 帝 知 臣 謹 慎 , 故 臨 崩 寄 臣 以 大 事 也 . 受 命以 來 , 夙 夜 憂 歎 , 恐 託 付 不 效 , 以 傷 先 帝 之 明 , 故 五 月
渡 瀘 , 深 入 不 毛 . 今 南 方 已 定 , 兵 甲 已 足 , 當 獎 率 三 軍, 北 定 中 原 , 庶 竭 駑 鈍 , 攘 除 姦 凶 , 興 復 漢 室 , 還 于 舊
都 . 此 臣 所 以 報 先 帝 , 而 忠 陛 下 之 職 分 也 .
不得天時又失人和(死而後已)
西元二二八年冬此明再次舉兵北伐,以陳倉為目標,卻因兵糧補給不繼,不得不收兵而退,其後孔明檢應二次北代失敗的原因,主要在物資。於二三一年他再次舉邱以襲取祁山為目標,魏派司馬懿率領軍隊赴祁山救援。司馬懿以固守陣地不出戰之戰術對付期望速戰速決的孔明。迫使孔明之軍因糧食補給不繼,而收兵回師。不過在回師時,孔明早料司馬懿會乘機追擊,因此在撤退路上的小丘凌佈置伏兵,等張郃的軍隊一到,弓弩齊發,張郃的追兵陷於大亂,張郃的右膝亦被射中,悲慘的犧牲了。 西元二三四年,孔明第四次北伐舉兵十萬,改從斜谷出滑水象岸的武功,再西向佈陣五丈原,魏軍亦以司馬懿戰,同時亦採用不出戰的持久戰略,孔明記取三次失敗經驗,在五丈原一面佈陣一面屯田生產,準備長期作戰,因此兩軍對峙百餘日,孔明此時則積勞成疾,於訂下撤退之計後,即與世長辭,時為西元二三四年八月,諸葛亮享年五十四歲。
孔明不出 劉備或可成霸業(且看其棄樊城而深得民心)
玄德問計於孔明,孔明曰:「可速棄樊城,取襄陽暫歇。」玄德曰:「奈百姓相隨許久,安忍棄之?」孔明曰:「可令人遍告百姓:有願隨者同去,不願者留下。」先使雲長往江岸整頓船隻,令孫乾、簡雍,在城中聲揚曰:「令曹兵將至,孤城不可久守,百姓願隨者便同過江。」
兩縣之民,齊聲大呼曰:「我等雖死,亦願隨使君!」即日號泣而行。扶老攜幼,將男帶女,滾滾渡河,兩岸哭聲不絕。玄德於船上望見,大慟曰:「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難,吾何生哉!」欲投江而死,左右急救止,聞者莫不痛哭。船到南岸,回顧百姓,有未渡者,望南而哭。玄德急令雲長催船渡之,方纔上馬。行至襄陽東門,只見城上遍插旌旗,壕邊密布鹿角。玄德勒馬大叫曰:「劉琮賢姪,吾但欲救百姓,並無他念,可快開門。」
劉琮聞玄德至,懼而不出。蔡瑁、張允,逕來敵樓上,叱軍士亂箭射下。城外百姓,皆望敵樓而哭。城中忽有一將,引數百人逕上城樓,大喝:「蔡瑁、張允,賣國之賊!劉使君乃仁德之人,今為救民而來投,何得相拒!」眾觀其人,身長八尺,面如重棗;乃義陽人也,姓魏,名延,字文長。
當下魏延輪刀砍死守門將士,開了城門,放下弔橋,大叫:「劉皇叔快領兵入城,共殺賣國之賊!」張飛便躍馬欲入。玄德急止之曰:「休驚百姓!」魏延只管招呼玄德軍馬入城。只見城內一將飛馬引軍而出,大喝:「魏延無名小卒,安敢造亂!認得我大將文聘麼!」魏延大怒,挺槍躍馬,便來交戰。
兩下軍兵在城邊混殺,喊聲大震。玄德曰:「本欲保民,反害民也!吾不願入襄陽!」孔明曰:「江陵乃荊州要地,不如先取江陵為家。」玄德曰:「正合吾心。」於是引著百姓,盡離襄陽大路,望江陵而走。襄陽城中百姓,多有乘亂逃出城來,跟玄德而去。魏延與文聘交戰,從已至未,手下兵卒,皆已折盡。延乃撥馬而逃,卻尋不見玄德,自投長沙太守韓玄去了。
卻說玄德同行軍民十餘萬,大小車數千輛,挑擔背包者不計其數。路過劉表之墓,玄德率眾將拜於墓前,哭告曰:「辱弟備無德無才,負兄寄託之重,罪在備一身,與百姓無干。望兄英靈,垂救荊襄之民!」言甚悲切,軍民無不下淚。
忽哨馬報說:「曹操大軍已屯樊城,使人收拾船筏,即日渡江趕來也。」眾將皆曰:「江陵要地,足可拒守。今擁民眾數萬,日行十餘里,似此幾時得至江陵?倘曹兵到,如何迎敵?不如暫棄百姓,先行為上。」玄德泣曰:「舉大事者必以人為本。今人歸我,奈何棄之?」百姓聞玄德此言,莫不傷感。後人有詩讚之曰:
臨難仁心存百姓,登舟揮淚動三軍。至今憑弔襄江口,父老猶然憶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