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14031|回复: 52

银行客户经理手记——我所经历的跑路企业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 天

发表于 2014-5-6 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银行客户经理手记——我所经历的跑路企业

来自:MACD论坛(bbs.shudaoyoufang.com) 作者:孟河 浏览:14031 回复:5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我是一名银行客户经理,主要工作就是放贷款。这两年来,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倒闭了,其中经手的就有好几个,亲眼看着他们一天天倒闭,还有几个在垂死挣扎的,估计明年还有更多的企业要咽气蹬腿。从这些企业身上,我看到了很多问题,既有财务问题,也有管理问题,但绝不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这是一个最困难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多彩的时代,很多企业将会在危机中走向成熟。下面就我遇到的一些案例还有我个人的一些想法和大家分享。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1-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5-6 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第一场跑路
  2011年冬天,大约也是在这个时候,一个客户打来电话,声音有些颤抖,我的心也砰砰在跳。他在电话里说,他们的联保体成员***跑了。当时我正在外面考察客户,天还是阴天,当是只觉得客户说什么也听不进去了,天更阴得厉害。一路上精神恍惚,神情黯淡。这是我进入这家银行一年来首次出现问题,也是行里的第一单小企业跑路。当天晚上,彻夜未眠,说句实话,去死的心都有了。本来跳槽老婆就不同意,在原来银行工作得挺好的,领导很器重,也是春风得意,当时还是行里最年轻的干部。现在刚跳过来就出问题,打落了牙自己咽。
  第二天,到了借款人的厂里。大门紧锁,厂房关闭,有两个穿制服的警察在门口看着,防止有人来抢东西。一看这场面,心里凉了。
  这是一家棉花收购加工企业,主要业务就是把收购籽棉加工皮棉,通过轧花机去籽,再用打包机打包,卖给纺织厂或中储棉。老板干这个有十几年的时间了,最开始时是棉花贩子,走街串巷收棉花。在2009年,老板看到附近有些无纺布企业效益好,产品供不应求,就在前院上了一个无纺布加工厂。上项目肯定会借一些钱,包括银行的,也包括民间的。当时夏天去考察的时候,项目己经投产了。说句实话,老板是花了钱的,不是设备是最新款的,连车间的地面都铺的大理石。可是投产之后,形势急转直下。因为08年国家为了刺激经济,上了很多基建项目,无纺布主要用作防水材料,产品需求很大。可是当他看到市场形势好、买好设备投产后,己经过去一年多了,市场需求萎缩很大。虽然产品卖出去了,可是货款收不回来,因为无纺布市场是一个传统市场,很多老厂经营了很多年,客户都在他们手里。一个新人进来的话,只能去做别人不要的客户,其实大多数是货款不好回收的客户。
  说到这个老板的资金缺口,其实也不大,跑路的时候,欠银行600多万,欠民间高利贷600多万元,其实这个厂的资产也值这些钱,不值得跑路。这里又要说到老板的个人问题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1-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5-6 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老板的个人意志品质很差。欠高利贷的钱,有的人能周旋,能够挺住,可是他,遇到这么个事就怂了,放高利贷的把他拉出去一吓唬,立马完了。第二,他还有一个小情人,这在他厂里干,连小情人的老公也在厂里。当然这绿帽子也不能白戴,这王八看到老板有些支撑不住,就想着吞下这个厂。这老板估计也是想,自己跑了,把债躲过去,留下小情人继续经营,自己以后再回来。事发后,从镇政府看到一个法院的民事调解书,内容是说这个借款人欠他小情人多少多少钱,同意将工厂抵债,双方同意,法院盖章。这个案子走的速裁程度,连起诉到判决只有一周时间。这当然是一起串通损害其他债权人利益的案子,很快被法院撤销了。
过了年的时候,担保人打电话,说***又回来了。其他找他也很好找,经侦把他周围人的电话监控起来,只要一通话,马上就能定位出在哪里,按着位置找,差不了几米远。
  回来之后,我把他叫到银行里来。说句实话,看到他比年前气色好多了。大概是跑了之后,一切都坦然了,不用再整天被债主们逼债,也能吃得下,也能睡得着。
  令人失望的是,他回来之后,没有任何用,没有一点还款意愿。他的工厂被放高利贷的保全了,他进不去,也就失去了经营的收入来源。他手里也许还有一点钱,但一定不愿意拿出来还债。
  最后,他欠的钱由担保人还了。他这两年无所事事,倒也过得悠闲。但是绝不可能东山再起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1-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5-6 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一个典型的多元化经营失败的案例,在此之后,我又看到一个个企业都死在了多元化的路上。很多小微企业的老板,经营主业是没问题的,轻车熟路。可能是老板觉得自己的主业不赚钱,或是自己有能力再开辟出一片事业,走上了跨行业发展的路。但是隔行职隔山,老板干自己的老本行,也许没有问题,即使有的年头亏一点也不要紧,庄稼不收年年种嘛。但如果跨行业发展,就超出了小微企业的能力。首先,超出了资金能力。上新项目都是大举借债,银行借不到就借民间的,低息的借不到就借高息的,总之一定要把项目上起来。但是项目投产只是第一步,还要备货,厂家还要压一部分款,周转资金也要跟上,资金缺口越来越大。第二,超出了管理能力。跨行业发展,新项目和老项目是两个没有任何关联的项目,所以的人都有重新聘请,不但老板不懂,而且员工还有一个磨合过程。可以断言,新项目的投产的前三年内绝对是亏损的。一个小微企业,哪里有能力亏损三年?没有等到新项目盈利,债主们己经把企业逼得关门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1-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5-6 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紧急收手
  这是另一家企业,幸运的是,贷款到期前,我己经看到企业经营不下去了,也提醒过借款人不能这么干,不能再往新厂投钱,也不能再到处乱给人担保,老板总是轻描淡写。贷款到期后,我没有续贷。5个月后,企业倒闭。
 这是一家生产石油机械的工厂,但是说句实话,老板主要生产什么东西,我也不知道。不是我真的不知道,而是他的产品太杂了,没有核心竞争力。石油机械是一个庞大的门类,有十几万种产品,每个产品都是一项生产工艺,对于小企业来说,专注于一两项产品,还可能有盈利,要是产品多了,不但成本高了,而且质量也跟不上。这家工厂起初是从事机械加工的,有十几台机床,购进毛坯件后上机床加工,就这么一直搞了有七八年。
  后来,老板上了铸造车间,就是不从外面购毛坯件了,而是自己用电炉铸造。说句实话,尽管中国的铸造有6000年的历史,夏朝铸的酒遵就美轮美奂了,可是这东西放今天来说,也算是真有技术含量,或者说赚钱不容易。首先,要保证安全生产,不能出生产事故。炼钢炉有1000多度,熔化的铁水碰到身上绝对会伤人,听说有的工厂工人就掉到炼钢炉里了。第二,电费要会做文章。铸造都是用电炉,用电量极大,如果不和电业局搞好关系省点电费的话,基本无利可图。第三,产品质量要保证,首先尺寸要保证,误差不能太大,第二合金成分要合格,该有的都要有,第三热处量要合格,能达到使用要求。这三关过不了,都要回炉重炼。一回炉,就没有利润了。所在干铸造的都说,头三年是不赚钱的,先交学费了。这个老板上铸造有一年多的时间,不用问也知道,这东西是亏损的。
仅在石油机械领域,这个老板的眼光还是十分远,从机床干到铸造,又上了钻机。钻机在石油装备里面,是技术含量最高、利润最高的机械之一。正是因为投入大,所以一般小企业生产不了,都是由大厂生产。想想也知道,油田勘探一口井的成本几百万元,钻一口1000米的浅井也要几百万元,用生产装备的话,当然要选放心的。一个民营小厂的钻机,万一坏在井场出现事故,这上千万元就白扔了。所以对于中石化、中石油来说,宁可花大价钱买进口设备,也绝对绝对不可能买民营小厂的设备。一句话,我买的是最好的设备,出了问题也没办法,这就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万一民营小厂的设备出问题咋办?不是万一,而是一定会出问题,或大或小而已。所以,这种设备只能卖给民营钻井队。但民营钻井队的装备水平不一定差,他们会选最实惠的,但不会只选最便宜的。所以,在石油装备领域,我对企业忠告就是,大不干小,小不干大。就是大厂不要干小件,小厂不要干大件。大厂去生产工具类的产品,这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大厂没有优势。小厂不要生产管具、大型设备,这些需要资金、需要技术,小厂干不了。其实不用问也知道,这个老板的钻机也是不赚钱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1-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5-6 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更为可怕的是,老板不仅仅局限于石油机械,而且又上了一个新项目,就是这个项目把他拖死了。
  之前到他厂里看的时候,问他上的新项目生产什么,好几次都是笑而不谈。不知道有什么保密的。后来请我吃饭,到酒桌上,我就问到了为什么上这个项目。他于是讲了一个故事,后来这种故事又听过好几次。老板说,有前些年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大学的教授,两人关系很好,只是没有业务上往来。后来到老教授的城市看他的时候,老教授说他研制出了一种新材料,国内供不应求,利润可观,他己经指导了上六家了。看在老朋友的面子上,还可以帮他上一条线,保证工艺最先进、产能最大。这个老板被忽悠住了,于是抓紧融资上这个新项目。其他这上新项目之前他只有30万的贷款,财务还是很健康的。我问他,这个产品的化学名称是什么,老板说不上来(也可能是技术保密),我问他,那分子式是什么,他更不知道了。只是说能往啤酒里加。这又是跨行业发展的弊端了,隔行如隔行,老板是搞机械加工的,对于化工,当然是门外汉了,只有任由人忽悠。
  后来通过上网察了一下,还有老板的一些讲述,大概明白了一些。这玩意不是什么新材料,只是一个中间体。原来的时候,企业直接生产成品,现在为了节省成本,开始采购生产半成本,再由终端用户加工,这是个中间环节,所以产品统称“中间体”(应该是这么理解)。
  但是,最可恨的是那个所谓的老教授。所有精细化工的产品,产量都不大,国内也是就几家企业在生产,因为市场需求量很小。不要说国内第7家,就是第三家也不好干,后来的只能拼价格。关键是这种工程师(老教授)的利润就是忽悠你建厂,一卖配方,二卖图纸,三是设备采购安装吃提成。厂建成了,他的利润就到手了。他只管只生产,只保证产品合格,至于产出来能否卖了就不管了。
  这个老板就是上了老教授的这个当。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1-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5-6 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说上面这个老板。
  让我铁定了心收回贷款的,不光是他的经营形势。项目虽然不一定盈利,但是每天工厂开工,门前有一个井架放了最少三个月还没发货,不知道是没到发货期还是压根卖不出去。总之,他工厂的经营场景一般人还是能唬得过去的。更为严重的是,我一次次在别的同事那里看到他的资料,那是准备给别人担保。仅在我们一家银行,就至少看到五份材料,如果再加上别的银行,我觉得他的会计至少复印了三十套材料,见者有份。吓人的是,他准备担保的企业,往往是授信还没批下来,就己经倒闭,接连出现了两户。第一户,是2月份倒闭,准备为他保1500万。第二户,4月份倒闭,大概为他担保了500万。这**是什么节奏啊!我还观察了一下,他们互保的这几个企业,看不出之间特别紧密的关系,既不是同一地方,也不是同学、亲戚,甚至担保之后才认识。我隐约感觉到,这几个户,是受制于一个债主,而且这个债主相当神通广大。有一个段子,小三玩够了怎么办,最好的办法不是扫地出门,而是给她一笔钱,让她去读MBA,让她再勾搭上另一个主儿,这就是转让不良资产的最好办法——包装!这个债主相当有办法,企业己经快不形了,包装成一个个好户,组织他们担保,最后银行贷款下来,他们收回资 金,其实银行成了高利贷最后一个接棒的。当然,这个在运作的时候,一定会花一些功夫。
  总之,无论是企业的经营情况,还是他的担保圈,都不允许我再继续放了。贷款6月份到期,收回没有再贷。这家企业在第二年1月份,也就是春节之前,无力归还当月的银行贷款利息,宣布倒闭。老板没有跑路。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1-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5-6 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企业有惊无险地安全收回了贷款,还算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没有等到清收的那一天。可能有人会骂,银行只会锦上添花,不会雪中送炭。的确,在他最缺资金的时候,我这个作法有些落井下石。据我所知,另一家银行也抽回来了,但是到期收不回来的还有2000多万。可是,站在银行的角度,无论如何不会再冒这个险了。如果意识不到风险,那是业务能力不行,如果意识到了再放,那就是职业道德有问题。到了这个程度的企业,说句实话,不是送不送炭的问题,他己进入了重症监护状态,随时有可能咽气。你即使放给他款,未必能救活他。企业己经不是暂时缺少资金的情况,而是出现全面危机。银行不是慈善机构,我们也要对得起自己的老板。
  关心这个老板,我心里还是有一些敬佩的。有一次去他企业,他的办公室有一个里间,我以为这是他的休息室,没想到过了一会走出一个80多的老太太,一问才知道,这是他的老母亲。我只听说金屋藏娇的,这是第一次看到办公室里养着自己的老娘,孝子一枚。他本向是一个下岗职工,几乎白手起家,经过十几年创业,有了自己的产业。他的工厂占地约40亩,有土地证,再加上厂房和机器设备,资产1000多万。在准备上这个化工项目之前,只有30万的贷款。这些全是净资产啊!在石油机械领域,平心而论,他还是做的不错的。国内市场萎缩,他打开了国际市场,那一年的出口额有300多万美元,是相当不错的。他的钻机项目,也不是拍脑袋决定的,他从当地一家大企业挖了一个业务骨干,懂技术,也有一些客户资源,很快把钻机做起来了。
  也许,正是因为主业做得风生水起,干啥啥行,于是认为自己能力不错,决定再上一个项目,最后这个项目把他拖垮了。
  这里又说到一个问题,就是老板的融资能力。前面说过了,在他准备上这个项目之前,他几乎是没有贷款的,不贷款就不用找人担保,也不会给别人担保。可是当用钱的时候,想去人找担保,哪有那么正好的。所以说,老板在准备上项目之前,一定要看自己的资金实力,除去自有资金,如果需要银行贷款,那就得掂量一下自己的融资能力,能不能按照各家银行的需求,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合格的受信企业。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1-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5-6 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插播一个花絮,在这家企业需要融资的过程中,有两次出现的政府的推荐项目中。一次是县金融办组织的银企对接会,现在各级政府都成立了金融办,比较务实的金融办经营组织融资座谈会,企业向金融办报送融资需求,再由金融办组织银行和企业对接。另一次出现在县政府当年的银企对接会重点项目推荐名单,县域经济有一个特征,就是抓重点项目,以项目促发展,当时这家企业的两个项目出现在名单之上,一个是年产800台节能型滚筒抽油机项目,一个是5万吨金属材料物流项目。其实这家企业还是有一定能力的,会报项目,知道国家的政策导向,知道政府喜欢哪些项目。这些项目还有一些扶持资金,另外还有政府相应的配套措施,银企对接会就是一项内容。
  我想说的是,政府推荐的项目也不一定是万无一失的项目,风险该怎么把握还得怎么把握。有关政府在银行融资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以及银行怎样处理和政府的关系,以后再专门讨论。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1-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5-6 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一错再错
  这个案例有些沉重,这个借款人跑了没几天,上周电话才打不通的。得知他跑了,这次我倒没有害怕,早就料到有这一天,在11月份行里的风险排查会上,我就报告了这一情况,但是没有想到他跑的这么快。多快呢?从他开始大举向银行借款到跑路,有一年半的时间;从新店开业到跑路,整整一年的时间;从出现危机情况到彻底趴下,只有四个月时间。其实他还很年轻,82年的。“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在他要跑之前,我还给他发了个短信:你这是做了一场梦吗?没想到醒得这么快……
大概是去年九月份,这个伙计约我吃饭,想增加一些额度。他的贷款是4月份放的,增额度是没有办法的。但是吃饭的时候,我得把他的经营计划问清楚。那晚的饭,只有三个人,他是批发方便面的,另一个是批发小食品的,他们准备合伙,其他他的合伙人我认识,在我们行里有贷款,但不是我做的。
  他说他们俩准备开一家KTV,我大吃一惊,问他需要投多少钱,他说需要800万,我直言不讳地说,你们这是在找死。他们丝毫没有一丝不安,向我娓娓道来KTV是多赚钱,己经考察了很多地方、很多KTV了。我长这么大只去过一次KTV,对这一行业不了解,但我说,你们都是做食品批发的,对这个行业不了解,管理起来有难度,而且固定资产投资这么大,你们那些家底我还不清楚吗。他俩是这样说的:第一个,管理问题不用担心,我们聘请管理公司,而且签了项目合作协议,他们能保证我每天营业额5万元,2年收回全部投资;第二个,资金也不是问题,这么赚钱的项目,有人抢着投钱,我一个公安上的朋友,说要投200万,但我们没要,他这是在抢我们的钱。我说,职业经理人靠不住,职业经理人没几个好东西(希望有人看到不要介意),靠职业经理人,赚了钱全是他的,没你什么份,把你卖了都不知道。如果有人入股,双手欢迎,入得越多越好,减轻你们的资金压力,降低你们的风险。可是我的话两人一句也听不进去,房租合同己经签了,第一年的90万房租付完,装修队伍现在正在装修。他们己经深深地沉醉在对KTV赚钱的憧憬之中了。
 对于这个80后老板的经营思路,我有很多不认可的地方,我之前给他提过几个建议,他听得不多。有一次他说请了一个职业经理人,10万年薪,给他管理的很好。我说就你TM这么个小微企业还用请职业经理人?就那么几十号人,你数不清楚,你管不了?他说,人家很有思路,方法很多,管理得不错。有一次去他公司,看到弄得确实一套套的,墙上有企业文化,有口号,有公司的拓展训练,还有各种评比。对于这么三四十人的小公司,这的确算有声有色了。后来他和我说,把职业经理人辞了。至于什么原因我也没问,我说辞了就对了。
  小微企业和大企业不同,大企业人多,老板管不过来,管理要靠制度,靠流程,对组织的要求更高,所以需要一些职业经理人。小微企业就不同了,企业的核心除去老板和老板娘外,就是几个最亲近的人。这样的好处是,小微企业不需要太多的管理,只靠感情就能将大家凝聚在一起,不用算绩效,也不用算薪酬,不用研究授权,也不用研究激励,大家在一起凭感情做事。这也是小微企业在某些方面相对于大企业的优势之一。如果小微企业想到聘职业经理人,替你全面管理公司,这简直是瞎扯蛋。小微企业的收益多少?资产收益不多,主要是老板的辛苦钱,连这个你都不要了,还赚个什么钱?
到了今年1月份,也就是春节之前,他们的KTV经过紧张施工,终于试营业了。可是总投资还是超出了预算,大概整整投了1000万。我去看了看,从内部设施来看,在当地应该是一流的,当然是正规的KTV,没有陪唱的。刚开始试营业,也正值春节前后,客流量还可以,但每天的营业额也只达到二万到三万,和经营公司承诺的五万相差若远。春节之后,营业额也没有增得很多,还是这个水平,一个月五六十万的营业额,除去各项开支,利润二三十万的样子。其实这对他们来说,己经很满足了。卖多少箱方便面才赚20万啊!
  正是我对这笔贷款基本放心的时候,糟糕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今年8月8号,他的合伙人选了一个非常吉利的日子,跑路了。之前我也说过,他的合伙人也没多少钱,投的500万基本全是借的,本来银行还有个二三百万的贷款,到期后也没办下来,这样他的500万贷款基本全是民间融资,最高的利息据说达到了6分,即一个月百分之六的利息。KTV每个有只有二三十万的净现金流,无论如何是支撑不住这500万的债务的。在债主们的逼要之下,他选了一个吉利的日子,跑路了。
  合伙人跑了之后,最坑苦的是这个80后的老板。在合伙人500万的贷款中,他就担保了200多万,债务人跑了,债主要一定会让他还。他本身就有将近500多万的负债,在替他背上之后,更加步履维艰。
  这们伙计与他的合伙人相比,好的是他500多万的融资中,全部是银行贷款,没有利息很高的,分四家银行贷的。可是在银行得知他的合伙的跑路之后,在一个月的时间内,两家银行的贷款到期收回未放,另外两家的是没到期的,包括我们的。还银行的钱,全部是民间融资。这样,除去银行的贷款,他的民间融资也达到了500万。
8月12日,我到了他公司,找到他,当时要求他老婆也一块过去,他说老婆有事。我告诉他,我的建议很明确,当前处置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断臂求生,抓紧把KTV卖了,还一还外面的债,你还继续卖你的矿泉水方便面。我说第一你管不了这个KTV,喝完酒闹事砸场子的多了,你能都摆平吗?外面的贷款利滚利,依你现在的现金流,是支撑不起的。
  他听得有些动心了,说考虑考虑。
  还真有人愿意接这个摊子,但是出价不高,只有400万。可这在半年之前是投了整整1000万的啊!我说,你贵贱卖出去,留在手里早晚是个祸害。再说你也不亏多少,你只投了500万,基本能保住你的那一半。
  但是他老婆不同意,舍不这投了1000万的家业。话说回来,女人在大事上是千万不能拿主意的,见识比较短浅,不知道事情将来发展下去的严重性。她说,不就是500万吗,有啥过不去的!我们回家找父母借,一家100万,只要再有一家银行借给我们,不就过去了吗?!
  接下去的一段时间,他把全部精力放在了跑银行贷款上,寄希望于银行贷款来解决他的资金困难。但是没有一家银行同意他的申请。包括之前收回贷款的那家,也表态了,你把KTV卖了,回到主业上,我们还会支持你。但是他没有照办。
  一家接一家银选择申请,给了他一次次希望,但一次次的拒绝,又把他的希望一点点浇灭。债主们轮番催收,堵门。他的性格,本来有些懦弱,遇事就慌,经常吓得不敢开机。最后,终于支撑不住,一跑了之。
他两次都没听我人建议,第一次劝他不要开KTV,没有听。第二次出事了,让他抓紧处置,也不听。最后越挣扎越深,无法自拔。
  他跑路之后,我又听说了几个段子,说起来十分可笑。
  为了以防万一,他们两口子早就做好了还不起债或者是不还债的准备,9月份办了个离婚手续,想转移资产,把财产都转移到他老婆身上。到了11月,在一切希望都破灭了之后,在按既定方针准备一起跑路时,他老婆说,我们己经离婚了。假戏真做了。据别人说,他在外面有情人,还有孩子,她老婆也不是省油的灯,外面还有野汉子,两人感情本来就不好。这可是对一对80后啊!
  他跑路之后,据说还有人欠他120万。我很纳闷,他本来说很缺钱,怎么还把钱借给别人。其实KTV是9月份开始准备开的,6月份就把钱借出去了。当时银行贷款很好贷,找几家联保,150万到手,放在手里没有用(主业用不了多少钱),就放了高利贷,谁想**一分没回来。去年形势还没有这么差,银行的放贷热情很高,一家放了,另外银行跟着放。这样,没用半年的时间,从4家银行借到了500多万。最后,几乎一分钱也没用到主业上,除了放高利贷就是投到KTV上。
  说没用于主业上也不全对,去年下半年他又开始卖酒,有红酒也有白酒,有低端的也有中端的。他供应了一家新开业的大酒店,这家酒店开业没半年就倒闭了,欠他50多万的货款。可笑的是,人家倒闭时,把欠款都还清的,就是不还他的。原来,他送的酒价格高,别人卖100多的,他卖300多,而且茅台五粮液全是假的。人家仍下一句话,就TM不给你。
这家企业倒闭,现在我还没有琢磨出哪些需要反思的来,只是觉得倒闭的太快了。合伙人8月份跑路,他接着12月份就完了。
  好在他的几个联保体成员还正常运转着,己经达成了还款协议。
  我总结出,这伙计就没有管理这些资产的能力。他所代理的牌子,是从父母手里接过来的。论创富能力,没有多少,只是有一套按揭买了顶楼,还有一辆荣威汽车。他压根就没见过这500多万,更没有能力去使用这500多万。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1-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5-6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评论:小微企业真的融资难吗?
  上周,一位同事到当地一家商会去拜访,结果商会的把我们银行骂了一顿。你们放款太不谨慎,几百万就出去了,也不看他用不用、能不能还,结果不是放了高利贷就是投了其他产业,最后几乎全都仍了进去。
  这家商会,这两年连跑路带倒闭的十几家了,由于现有还有很多存在担保关系,正在呈蔓延趋势,明年还会有倒闭跑路的。
  小微企业缺资金吗?缺。小微企业受制于大企业,尤其是一些是中间流通商。以上面批发方便面的为例,他的上游是厂家,不打款不发货,甚至还要预付款;他的下游客户一半是超市,超市压款很厉害,三五个月不结账。用他们的话说,就是“烧香买来磕头卖”,上下游都挤占他的资金,他能不紧张吗?
  小微企业的资金缺口大吗?不大。尽管两头受制于人,但他终归是一家小微企业,资产规模毕竟有限。而且小微企业主要分布在传统行业,行业增长的空间很少,市场不会迅速扩大。也就是说,只需不用很大的资金就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可是银行很容易进入放贷冲动,银监会说支持我们必须支持。看到别的银行借给他,看来是问题不大,那我也借给他。小微企业第一次看到贷款这么容易,看到了这么多钱。有了钱,企业就有了投资冲动,东投一点,西投一点,结果只要脱离主业的,十有八九打了水漂。但是银行信贷政策有不稳定性,去年上面上让放,今年开始让收。结果,一收银行贷款,小微企业更完了。
  银行的贷款,有时就像毒品,当时用着很舒服,可是用完之后,就开始痛苦。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1-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5-6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句实话。其实做业务面临很多两难的抉择,放还是不放?放有可能有风险,不放就没饭吃。越是风险大的业务,收益越高(不是说灰色收入,而是贷款利率高、存款派生高)。掌握的信息越多,发现的问题越多,就越不敢放。这两年来,一直在谨小慎微地走着,直到现在,虽然遇了了一些问题,但目前保持零逾期的记录。业绩也过得去,不算是最好,但还能交待。前一段时间领导找我谈话,说胆子要大些,别这不敢做那不敢做。我说现在的目标是保住饭碗,不是发大财的时候。果不其然,昨天年终决算,大家在一起看下发的核销呆账的处理责任人文件。去年时,上级行提拔了5名80后的支行副行长、行长助理,都是当时业绩比较好的,也算是风云人物,不过到现在,己经挂了三个了,免职,专职清收。其中一个在处理文件里写得很严重,说谁谁发放的贷款形成3700万的不良,占其全部贷款余额的29%。看来领导是真生气了。还有一位80后的支行行长,其岳父是某上市钢厂的一把手,前几年很风光,收入很高,年轻有为,这几年做的钢贸企业出事了,据说是很难受。
  从我的视角来看,只要来到银行来借款的企业,十分八九是不健康的,是多多少少有问题的,或者是财务上的问题,或者是经营管理上的问题,真正是因为业务蓬勃发展而缺资金的所占比例很少。这些有问题的企业,有的得了是慢性病,有的是急性病,有的是发病初期,有的到了晚期。我和同事们开玩笑,我们放款之前,要请大师算算企业的寿限,看他还能撑几年,能撑两年就放一年,能活三年就放两年。
  对于贷款风险,我是这样看的,“尽职免责”是不可能做到的,只要出了呆账,就要追究责任,行里是不会饶过你的。尽管监管部门和上级行对不良贷款都有容忍度,但那是对单位集体的,具体到某个人,那就是零容忍。对于贷款风险,我做好了三种准备:第一层是能安全收回,这是上上签;第二层如果借款人不能还款,通过第二还款来源收回,包括担保人代偿和处置抵押物;第三层就是第二还款来源也还不上,走到了核销程序,责任不可免,但是千万不能爆料出什么丑闻,什么收好处费了,什么参与企业借款了,等等。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1-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5-6 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最喜欢的企业

  我最喜欢的客户,不是风险程度低的客户,因为低风险对应着低收益。客户心里都有数,觉得自己资金不是很紧张,他的议价能力就很强,就不会承担很高的价格,利息高了不行。而且有的客户什么也不配合你,平时要结算没有,月底要存款没有,网银也不用,贷后材料也不按时交,惹烦了就把贷款还上。真是应了那句话:“有钱就是大爷”。但是也不能光追求高收益,那是高利贷干的事,高利贷有的是手段,银行使不出来。
  我认为理想的客户就是,有一定的资产规模,但是有一部分属无效资产。有资产,资产大于负债,就不会跑路。有无效资产,短时间风无法变现,所以贷款就还不清,几乎是年年周转。手头有好几个这样的例子。一个客户在08年上了个新项目,他的上游客户是中国重汽(行情 消息 资金),08年重汽的目标是年产量从8万辆提到20万辆。重汽扩产,供应商也要跟着扩产,他就买了地、上了设备。可是投产之后,赶上金融危机,重汽的产能没提上去,到现在的销量也不到8万台。结果把他给坑了,新厂压根就没开工,设备在那闲着,就这样背上了债务年年还着。这样的企业,新上的资产就属于无效资产,又不舍得处置,年年付着利息。
  还有一个企业,是一家生产型企业,前几年根据市里的规划,他的厂区可能要拆迁,于是在自己厂里建了几万平米的办公楼,也为此背上了债务,可是政府迟迟不拆迁,前一任领导没动,这一任领导也没想动,他就要继续还着利息。
  第三个客户是搞房地产投资(当其另外还有其他产业),前几年以比较低的价格,从开发商手里接了一个尾盘,贷了一些款,可是尾盘一直卖不出去,低价卖又不舍得,就这样年年转贷。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1-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5-6 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银行的黄金十年

  四大国有银行都是在2004年之后开始上市的,上市之前,不良资产包袱重,效益低下,甚至国外机构还说,国内银行己经到了破产边缘,多家银行己经政策性破产。而后,中国银行(行情 消息 资金)业在国家的支持下,脱胎换骨,迎来了发展黄金时期。2003将一部分不良资产划归专业的的资产管理公司,而后通过不良资产核销,中国银行(行情 消息 资金)业轻装上阵,迎来了历史上发展的最好时期。
  有人说银行利润高,是因为垄断,其实绝没有垄断,不用说全国性的十几家银行,仅四大国有银行,就竞争得你死我活。银行员工的高收入,来源于银行的高利润,银行的高利润,来源于享受了国家的保护政策。任何一个行业如果享受这个政策都会赚钱,如果没有这个政策,即使干同样的事也不赚钱,银行赚钱,可小贷公司未必。
  第一,存贷款价格确定。一种商品,而且是必需品,多少钱低价买进,多少钱高价卖出,国家都定死了,而且只要买进就不愁卖,那能不赚钱吗?只要搞到这种商品就赚钱,这种生意最好做。2013年之前的存贷款市场就是这样,存贷利率制定上限,不能高于基准利率,贷款利率制定下限,最低下浮不超过20%。利润都定好了,想办法搞到钱就是了,所有的银行都是“存款立行”,“拉存款”成为每一个银行员工的天职。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政策红利会一步步取消,存贷款利率会逐步市场化,吸收存款的成本越来越高,利润空间会越来越小。企业利润低了,员工收入也会相应地降低。
  第二,天量的货币发行。我很少研究宏观经济,但是通过身边的一些事情况,还是能体会到一些事性。十年之前,行里正在庆祝存款超过50亿元。现在,行里的存款超过了200亿元,是十年之前的四倍。可是,市场占有率并没有增加,竞争对手反面越来越多。09年的时候,应该是最狂欢的时候,上级行下达了放贷任务,每个月必须新增多少个户,存贷款呼呼猛增。今年,多次出现钱荒,但央行始坚决不放水,即使四大行“逼宫”也不行。
  第三,经济周期下行。2008年爆发了金融危机,也有人说大片中小企业倒闭,但是直到今天,才觉得整个社会经济寒气逼人。为了应对疲软的中国经济,2009年领导开出了4万亿的药方,仿佛一粒春药,让企业重振雄风,暂时忘记了自己羸弱的体质。可是短暂的快活之后,春药的负作用显现出来了,身体弱的就一天天垮了。2010、2011两年是高利贷狂欢的两年,国家不给发春药了,春药价格上涨,民间很多倒腾的都发了。这两年,有的企业靠放高利贷发财的,有的靠借高利贷活了下来。银行看似红红火火,实际是回光返照。到了2012年,有的企业春药也买不到了,接着就疲软了,经过折腾,身体也跨掉了。到了2013年,社会上都没有卖春药的,因为卖了收不回钱来,很多企业彻底绝望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1-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5-6 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幸免于难
  这是去年的时候的一笔业务,没等批下来,申请人就跑了。当时还有些心有余悸,这次太幸运了!
  粗看这家企业,家底还是不错的。他是一家物流公司,有二十多台车,当然里面肯定有一些是别人挂靠经营的。公司名下没有贷款,个人名下只有一笔车贷。到公司的时候,一看也很正规,财务上就和银行的开放式柜台一样,收付款还挺忙。现有的经营场地(停车场)是租的,在工业园区又新买了一块地。老板拿出红本的土地证,60亩。我说去看看吧,于是坐着老板的车,去看他的新厂区。他开的是一辆新买的奔驰S350,还是一辆高配的,100多万。工业园区正是施工,路还没修好,坐着一辆高级轿车,走在凹凸不平的土路上,也着实为他的车心疼。新厂区位于工业园的规划路边上,占面面积确实很大,门口树着一块大牌子,上面有项目介绍和效果图。新厂正在施工,一些工人正在焊储存罐。房边一排平房,应该是办公区。问问了老板,新厂区投了多少钱了。老板主,光买地花了600多万,填土100多万,搞建设花了小200万,加起来投了快1000万了。我忽然想到,他的公司才成立两年多,他本身年龄也不大,30多岁,从提供的个人简历上看,物流公司成立之家经营一家个体汽车修理厂,这个规模的物流公司两年可赚不了1000万,汽修厂20年也赚不了。我问他,建厂的钱都是哪里来的,他说是他爹给攒下的,他爹前些看干着一些不太合法的买卖,赚了很多钱。这就不好再问了。现在想想,他也真能编,瞎话随口就来。
  后来又到他家里看了看,他老婆正在家里带孩子,刚生了二胎,才三个月,老大好像八九岁的样子。
  在回去的路上想了想,这家还算是有实力,开着100多万的车,60亩土地,还没大有贷款。刚生了二胎,就是为了这个刚出生的孩子,总不能跑路了吧?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1-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5-6 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他的材料报上去,审批人员一看也不错。没大有贷款,资产实力还可以。就是担保人稍差一些,为担保人的事,来回折腾了好几遍,一拖就是一个多月。
  就在审批的过程中,有一个晚上他打过电话来,很晚了,快10点了。电话打通后,他问我贷款批下来了没有,听着电话那头声音很嘈杂,没说几句就挂了。
  为什么这么晚打电话来?莫非是喝醉了酒?
  他的贷款,因为担保人的事暂时搁置了几天。没过多长时间传来消息,他跑路了。
贷款调查过程中看不到的信息,都会在申请人跑路之后大白于天下。他总共欠款2000多万,全是民间借贷,其是不少还是亲戚朋友的,有他表姐的200多万,一个老乡的80,比较分散,一家小贷公司最多,400万,好在没有银行的。据说一有个债主带着向个人上家里要钱,看到几个月大的孩子,就说我抱抱孩子。孩子抱过去之后,他居然双手将孩子举过头顶!他夫妻两个估计是吓尿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1-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5-6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物流公司这位老板的跑路,因为接触时间不长,了解也不是很深入。好在这个世界很小,出事之后,总能引起人们的讨论,大家一起也是唏嘘不已。他的借贷主要是用于买地,买地也是2年之前的事了,也就是说他光搞建设花了两年时间。当时园区刚开始建设,土地价格很便宜,大约就是10万一亩。他当时手里也没有多少钱,七借八借,利滚利,最后居然成了2000多万。今年,土地被拍卖了,卖了2000多万,几乎能把他的窟窿堵上,但是他还是没有回来。
  通过这件事我得到一个结论,开好车的不一定有钱,他的负债可能比资产多。也有人说,开上好车“跑”得快。江苏泗洪的“宝马村”成为那一年全民放贷的一出闹剧。
  通过我的观察,在我们这里,奔驰S350几乎成了放贷者的标配。开宝马大家可能觉得有些江湖气,奔驰还是显得比较大气。有一次我和一位做资生意的说,如果你们行业里开个全体大会的话,估计80%的是S350,他笑笑说,差不多。其实做资金生意的大家也知道,所放出去的钱也不全是自己的,都在利用杠杆作用,对外或多或少地吸收存款。为了让储户们觉得自己很有实力,或者觉得自己很赚钱,就故意买好车,买别墅。民间的负债又无从调查,这极大地增加了审观察客户的难度。开好车的真不一定有钱,开孬车的可能真没钱。看来资产这个东西,无法下手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1-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5-6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年的信贷形势非常不容乐观

  新年第一天,放贷就没有规模。问了问其他行,无论大行小行,形势都差不多。我工作以来,从来没有出现这种情况,一季度就是放贷款的季节,全年70%的指标都在一季度用完。可是今年这个形势出乎我的意料。看来央行紧缩银根、绝不放水成了今年的政策导向。
  对于银行和企业来说,这都不是个好消息。很多大企业,等着银行每年增加点额度,好弥补上一年的亏损,可是今年这形势,各家银行新增额度可以很难。企业要做好过苦日子的准备,银行要做好不良资产猛增的准备。
  所以对于今年准备上新项目的人,或者准备借款创业的人,还是坚持“现金为王”比较好。“钱荒”很有可能从银行间市场转移到实体经济。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1-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5-6 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去年年底的时候,到临近的一个县里去参加个活动,参加的是几个小贷公司的老板。这几个老板自己也有实体企业,不过由于投资行业利润非常高,社会需求又非常旺盛,于是很多老板转战投资领域。年底,正值刚过去一个会计年度,老板们都亮一个亮自己小贷公司的利润。一个老板说,今年赚了2000万,比干实体强多了,不过全是赚的快要死的企业的钱。
  老板们不会算不出高利贷的利息,但为什么还要会借?我觉得可分为四个原因:一是觉得银行贷款很快就下来,先借高息的用着,银行贷款下来就还上,但是银行贷款迟迟没下来。有的甚至觉得我的土地证都办下来了,银行还能不借钱给我吗?银行贷款放不下来的原因很多,行业受限,现金流太差,对外担保过多,甚至是借款企业民间融资太多。二是搭桥后银行贷款没续上。企业还贷款,估计一大半都是去借搭桥资金,用几天后,银行贷款下来接着还上,可是银行收回来之后就续不上。这也是银行饱受诟病的一种作法。前面讲了很多了,银行收回来不再贷一定是有原因的,没有银行想故意整人。三是期望经济形势好转,挺一挺就过去了。四是压根就没想还,借了钱就跑。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1-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5-6 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新兴市场走向成熟市场

  有一次和一位同学交谈当前的形势,他自己家里有一家精密铸造企业。精密铸造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从韩国、台湾地区转移到大陆,主要是我们的劳动力价格比较低。他有一个客户是台湾的,有一次到他厂里来考察。当看到我们当地的企业一年新上一个项目、而且全用短期贷款时,他说这是在找死,台湾没有这么干的工厂。台湾的企业,很少有上新项目的,尤其是铸造这样的传统行业。台湾的企业经历过经济周期的洗礼,能生存下来的企业都很成熟。他们会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积累资金,在经济下行的时候收购其他企业。这位台湾老板还给他个建议,趁着现在房价高,把房子都处理掉(同学手里有四套房子),等到房地产泡沫破了时候,这些钱可以多买一倍的房子。这位同学讲的时候也是嘿嘿笑,不过到现在他也没卖掉自己手里的房子。
  还听一位做轮胎的企业老板讲,园区里有一家日本工厂,好多年了,只生产橡胶助剂,也不想着上点新项目,园区里都给他们批了地了,就是不上。而当地的企业,几乎是年年有项目,尤其是大企业,不上项目政府不同意。
  这大概就是新兴市场和成熟市场的区别。过去我们的经济高增长,得益于我们在新兴市场中不断发展,市场需求不断增长,空白市场多,机会也多,所以赚钱很容易。可是现在看看,提的最多的是“产能过剩”,空白市场几乎没有了,蛋糕不再变大了。有一次听一位老板讲他的发展规划,今年开多少家店,明年开到多少家,三年内开到全省。他到日本学习的时候,觉得日本一家饭馆开了几十年还是三家店,觉得他们有些不思进取。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1-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4-12 18:40 , Processed in 0.443653 second(s), 1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