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4224|回复: 2

[宏观经济] 比巴菲特和邓普顿还牛的Chandler兄弟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14-4-10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比巴菲特和邓普顿还牛的Chandler兄弟

来自:MACD论坛(bbs.shudaoyoufang.com) 作者:lygwy0001 浏览:4224 回复:2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Richard Chandler和Christopher Chandler两兄弟。




新西兰人,富二代,1986年1000万美元起家成立Sovereign Global Investment,一直都没有接收外部资金,都是自己的钱在玩,2006年时40多岁就财富达到50亿美元(巴菲特60岁才攒到10亿),年化回报36%。20个人的公司,主要是两兄弟拍板,Richard负责想主意,Christopher负责把关。




在按揭投资地产掘到第二桶金后从90年代开始不再使用任何杠杆,所以取得36%更难能可贵。




2006年和平分家。根据福布斯的统计现在两兄弟一共54亿美元净值(不一定准确,自从2006年那次罕见的公开接受采访后两兄弟又回归极度私密了),看来最近一个周期混得一般(下面会详细讲)。




两兄弟的父母是在新西兰开高档百货公司,加入家庭企业后也做得不错,但是觉得零售业实在很辛苦,每个季度都是新的开始,成天提心吊胆这个季度采购的产品能不能跟上潮流。




两人念书时都喜欢炒股票炒外汇之类的(后来才尝到基本面投资的甜头),所以他们说服了父母把百货公司卖掉,变现了1000万美元,全家搬到摩纳哥,1986年成立基金进行投资。




第一笔大投资不是股票,是香港的写字楼。当时中英谈判僵局导致地产市场几乎崩盘。两个小伙子初生之犊不怕虎,号称“我们看了中英声明,里面保证50年不变,我们相信TG说话算数”。于是全部资金砸进去,两成首期,上了80%按揭的杠杆,买下了四座写字楼。




先是发挥他们运作高档百货的经验把写字楼翻新升级,三年内就把租金升了三倍,带来了现金流。1991年市场复苏后把写字楼卖掉,1000万变成了4000万。第二桶金到手,年化32%。




当时他们还玩恒生期货,87股灾的时候他们撞大运原来设的stop loss order竟然被执行了,所以完身而退还赚了500万美元。但是经历过这一次后他们从1990年开始就再也不使用任何杠杆了。




两兄弟的偶像是巴菲特和邓普顿,但是比巴菲特还集中,比邓普顿还进取。先后转战巴西、捷克、俄罗斯、日本、韩国、印度,都是市场还很少外国投资者时就进去。




先是在巴西股市开放后第一批进去,1991年投了3000万美元到巴西电信,虽然中间坐了一趟过山车,到1993年底1.5亿卖出,初尝了新兴市场投资的甜头,也把个人财富首次达到“亿”级。




接下来十几年,两人照这个模式不断寻找别人不敢要的投资,靠以下5笔交易就造就了大部分的财富增值。




1.俄罗斯电厂Monsenergo 1993-1997, 投入6200万,3亿卖出,回报383%




2. 俄罗斯电厂Unified Energy Systems,1993-1997, 投入1.32亿,7亿卖出,回报430%




3. 日本$三菱日联金融(MTU)$ ,2002-2004,投入5.7亿,14.6亿卖出,回报156%




4. 韩国SK集团 2003-2005,投入1.68亿,8.96亿卖出,回报433%




5. 日本$瑞穗金融(MFG)$  2003年投入6亿,到2006年价值27亿(353%的回报)。后来不知道减持没,如果全额拿到现在可能只值14亿左右了,但是仍是不错的回报。




几笔涉及中国的投资都不怎么行。先是2011年6月4亿多港币0.36元买了14%的$中国油气控股(00702)$ 。进了之后发现不靠谱,2012年初就开始卖,到最后几乎腰斩跌到0.188元时才卖完。




然后是嘉汉林业出事后去捡便宜,1.5亿加币买了15%的股份成了大股东,但是也回天无力,现在正在进行破产程序,估计这笔投资要清零。




最近这些年主要进军印度、越南和尼日利亚。Richard Chandler现在住在摩纳哥,办公在新加坡,公司在杜拜。




越南买了11%的电信商FPT(也是奇迹、西游记等网游的代理),8.3%的鱼露产商Masan(其实多元化的,有银行有矿有方便面),1亿美元买了80%的Hoan My Medical Corporation (越南最大的私立医院集团)。在菲律宾也参股了私立医院The Medical City。




尼日利亚和别人合伙买了65%的Union Bank of Nigeria(自己占大概13.4%)。




印度买了4.71%的$印度工业信贷投资银行(IBN)$ 、4.9%的$HDFC银行(HDB)$ 、3.2%的UTI Bank。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1-8-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0 天

发表于 2014-4-10 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4-4-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楼主| 发表于 2014-4-11 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的确,不少富人家庭的二代除了钱之外还从父辈继承到很多品质。

这Chandler一家三代其实也是小县城的(甚至县城都说不上),还是小国家新西兰的小乡镇,祖父主业是贴小广告,父亲刚开始主业是养小蜜蜂。小地方一般人都会小富即安,因为周围没有什么攀比也没有榜样可模仿。我觉得他们家能做出那么大事业有几个原因。

1. 他们祖父是20世纪初从美国芝加哥移民到新西兰的。看看地图就会发现这样的人肯定是爱折腾的。所以,有家族传统。这位祖父还是一个鸡汤迷、励志迷,留下一大堆励志书给后代。
兄弟俩的父亲Robert是这样回忆这位祖父的影响的:“We are great believers in the idea of having audacious goals, breaking out and doing something out of the ordinary.It's helped us turn what most people consider a mere profession into a vocation and, beyond that, an art, where we frequently put ourselves in harm's way." (我们坚信人一定要有奇葩般的目标、与众不同和做不同寻常的事。这个信仰帮助我们把别人只是当作一份工作的事变成爱好甚至艺术,这个信仰经常把我们带到危险中去)。

2. 兄弟的父亲Robert二战时去当兵,开拓了视野。其实这个规律在中国也有:小地方的人要长见识最常见的途径就是出外当兵或者打工,但是当兵和不同地方不同经历的人相处打交道的机会也更多(打工的经常和老乡混在一起),去的地方也更多。

3. 女人的影响很重要。1955年Robert和几位战友去环游世界,路上认识了未来的妻子,一个克罗地亚女孩子Marijia(一个“反动”市长的女儿;不过市长大人在铁托上台自然就是阶级敌人啦)。Marijia跟他回到新西兰。
这个妻子很有见识(毕竟是名门之后),在这个家族的几个关键转折点都起到很大作用。要是Robert在同乡娶个同样见识的老婆这个家族肯定就没有今天了。

一个是赚第一桶金时的眼光和胆量。Robert养蜜蜂不亦乐乎。Marijia拍板不能这么过下去。于是,1972年,支付5000新元的首付,借了19.5万新元的按揭贷款(39倍杠杆啊!),买下一个古板破落城区的小楼,改造成一个高档百货,全世界采购新奇的货品。结果成功了,成为新西兰最高档的百货!这个肯定是市长女儿才有的见识,见过养小蜜蜂的知道怎么卖高档品么?

第二个是坚决支持儿子的决定,在事业顶点卖掉他们两夫妻创立的百货公司,跟着儿子从新西兰搬到摩纳哥。

另外,据两兄弟回忆,他们的投资哲学最受母亲的商业经营思维影响。他们的父亲小农思想热衷于捡便宜货(格莱姆?),但是母亲则是挑选认为最好卖的少量货物品种(不能只是烟蒂!),然后每种大量进货。“价值+集中”于是成了两兄弟的原则。

4. 行万里路!两兄弟年纪轻轻在帮助父母经营百货时就经常要全世界跑采购货品,发达落后地区都去,见识了不同的经济和文化。这样的经历在七八十年代世界贸易还没起飞的时候还很少见。他们成立基金后决定的第一个投资地点是香港,就是因为他们以前采购时经常去香港,对当地很了解。现实中往往不是富不过三代,真正的富二代是具备马太效应的,比像我这样的小县城出来起步的强太多;
2、波顿等为什么到中国香港都折翼?值得思考啊?不过,索罗斯投资民生银行(行情 消息 资金)(行情 消息 资金)、四环医药等也都是成功的,还有惠理集团等,所以,是否和他们自己的模式也有关系?中国人的趋势性更强,比如波顿,投资的平安和招商都没问题,但显然没有坚持到获利了结时就退休,只能说是遗憾了,另外,港股的仙股太多也是原因之一。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1-8-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4-23 00:02 , Processed in 0.024164 second(s), 10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