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查看: 80686|回复: 13

[个股交流] 摊薄成本的一点不成熟的想法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5 天

根据大盘学缠论

发表于 2013-7-27 02:45 | 显示全部楼层

摊薄成本的一点不成熟的想法

来自:MACD论坛(bbs.shudaoyoufang.com) 作者:fxj10cn 浏览:80686 回复:1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摊薄持股成本的方式据说有T+0、高抛低吸和定投这么几种。
以前一直认为摊薄成本最佳的方式是T+0,后来发现不是。我实践了T+0的方式一个多月,成功率非常高,超过90%,但是成本不仅没有摊薄,反而增加了。我反复反思,也许是不遵守纪律?也许是没有休息好?也许是技术水平太差?也许是没有截断亏损让利润奔跑?也许是因为暴力哥干扰了对大盘的感觉?这些都是原因,但始终无法有效解决。直到我一个T+0的高手说到,T+0需要极高的看盘水平时才明白,如果我一个月就能达到他的水平,那我身边应该全是百倍收益的人啦,和他一样。这是不现实的,远超过自己实力的要求只会导致亏损。特别是在MACD论坛上见到一个坚持4年每天T+0的朋友的帖子,4年时间虽然天天T+0,但是依然不赚钱,成本摊薄非常有限。这更验证了自己的想法:只有挺尖高手才有可能实现这个学习目标。
从这时候开始有点感觉,那就是想摊薄成本,需要看更大级别的走势,显然把握大级别的走势要比分时容易一些,失误少一些,趋势操作更容易一些,原则也容易接受。当个股基本面支撑确定性的增长,并且大级别的趋势明确向上的时候,下一级别的回调会是比较好的机会。身边恰好有只做大级别波段,并在今年上半年坚持做一只非热门股实现翻翻100%的朋友可以验证这样的设想,当然能够翻倍他是集中70%到一个个股上,这个要小心,重仓一只股票,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远超过自己实力的事情,至少我做不到。当我想实践这种方式的时候,却发现并不如我想象的那么简单。买点能找到,卖点不好找;买点找到后用什么仓位比例来做;做错了该怎么办;为什么有时候会做对,有时候却有做错?.......
后来找到一种解决办法,在各种找到买点的技术方式中,我们需要先找到一种确定性最高的模式。只选一种,做透为止。举例来说,对有些人来说,长期标准横盘震荡的走势把握的很好,而有些人对于突破后回抽确认颇有心得,再或者标准上升通道、均线支撑体系等等。
但是这种方式去实践,周期会很长。能够成功呢?投入的精力能不能更少一些?对水平的要求能不能再简单一些?闲着没事,我最近几天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这时候,我听朋友谈到一个人,白天上班基本上没有时间看盘,每天晚上下蛋(埋单买入卖出),而且做的是银行股,一拿5年,但是收益不错。这听起来明显是摊薄成本的做法,至少结果是,所以我更仔细的去了解情况。
QQ图片20130727015505.jpg
上图是他的持股之一的成本,民生银行(行情 消息 资金)2008年买入了30000股,现在持仓成本已经摊薄到了0.84。其中我所知道的2012年基本没有操作,他认为股价够低分红够高没有必要冒风险。当我深入询问的时候,才知道他对技术分析研究的并不多。当民生跌的很多的时候,越跌越买,这个比较容易理解,价值投资者心中往往都有对个股的便宜和高估的一个判断。然后涨到一定的幅度,越涨越卖。他并不能买到高点,今年1月底开始减仓民生银行(行情 消息 资金),开始卖的时候,我看到是在上涨的半山腰,还处于标准稳定的上升趋势中,并不是理想的卖点。这个可以验证他对技术分析了解并不是特别深入。他的方式,非常像台湾的一个投资基金的老大妈,属于定投的变种。那个老大妈也是类似的,低位定投买,高位定投卖,复利超过20%。
虽然这个结果也不是特别好,但是能将成本摊薄3倍的,我确实见到的高手并不多。而且这是在不懂技术,不能看盘,个股横盘若干年的情况下,用看起来非常简单的方式完成的。如果他每年都做,成本也许有机会摊薄10倍。
经过这一个半月的实践,我的感悟反而是:想摊薄成本与想赚钱,最有效的办法是成为傻瓜,一个类似阿甘正传的傻瓜,用最简单但是最有把握的方式,坚持下来,成绩就会惊人。

参与人数 1奖励 +8 热心 +8 金币 +8 时间 理由
周刊理事 + 8 + 8 + 8 2013-7-27 03:35 分析的有道理,学习了,谢谢!

查看全部评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27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帖子是要顶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10-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27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帖子里说的短线交易后成本反而抬升,是不是因为仓位的变化是顺着趋势?就是涨得越多结果仓位越重?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10-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27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朋友是网上认识的吧,最好别信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7-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63 天

大盘不是我家开的无影无棕学术交流家园

发表于 2013-7-27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WX: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1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 天

发表于 2013-7-27 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万能的方法,比方选的是一只熊骨这样能行吗?又或牛市他早下车却没机会买入。箱体震荡这样做才行,所以用那种方式要看你选的股怎么走。
比方选银行又认为期间没牛市这种方式就比较好。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5-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90 天

指标公式及程序化交易

发表于 2013-7-27 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iachy 于 2013-7-27 12:55 编辑

参与一只股票,滚动操作中成本的降低或是增加都是无所谓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2-1-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7-27 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有个不成熟的想法,没必要考虑摊低成本去买水萝卜。。。。前提要有个标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3-6-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 天

根据大盘学缠论

 楼主| 发表于 2013-7-27 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心中物 发表于 2013-7-27 10:20
帖子里说的短线交易后成本反而抬升,是不是因为仓位的变化是顺着趋势?就是涨得越多结果仓位越重?

倒不是这个,而是用小级别的走势来分析买点卖点时,赚的钱很少,对成本的影响往往是几厘钱或者是几分钱。这时候如果因为大级别没看或者看错了,每次亏的钱会很多,多成本的影响往往是几角钱。结果20次成功T+0,失败一次就全部亏掉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5 天

根据大盘学缠论

 楼主| 发表于 2013-7-27 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2007.10.31 发表于 2013-7-27 14:03
我也有个不成熟的想法,没必要考虑摊低成本去买水萝卜。。。。前提要有个标的

你说的对,选股选好了就能赚钱,而且赚的会远比高抛低吸来的多来的快。
我想学习高抛低吸的目的是摊薄成本,让我可以更放心的持股,有时明明看到公司长期发展趋势很好,但股价走势太猛不敢介入。我有个猜想,如果学会了高抛低吸,就有办法学会如何介入高成长的强势股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30 天

发表于 2013-7-27 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WX: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6-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687 天

发表于 2013-8-3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想摊薄成本与想赚钱,最有效的办法是成为傻瓜,一个类似阿甘正传的傻瓜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5-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3 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字太多,实在懒得看完,文笔也一般,没有看完的兴趣。
我以前做过一阵权证交易,手续费成本超过24%,但还能赚钱,后来不做了。
一是因为累,二是做的更准了,不需要频繁交易了。
频繁交易的好处是降低了风险,但坏处是也降低了收益,如果把握不准的话选择频繁交易不失为一种手段,
但现在不需要了,只要在这买进,在那卖出就赚了,
什么补仓摊薄成本,什么止盈止损,什么分散投资,什么分仓都是没研究明白的人被迫采取的下下策而已。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6-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3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DAXIAO楼上高手果然不同凡响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3-7-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5-4 18:39 , Processed in 0.086036 second(s), 10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